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柳叶刀杂志关于眼科的论文

发布时间:

柳叶刀杂志关于眼科的论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博士等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例眼睛生长有活虫的病例,研究人员对该病例进行追踪研究,首次收集到完整的结膜吸吮线虫病临床资料。日前,这一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柳叶刀》上,并成为该杂志1月在线阅读点击量最多的文章。 结膜吸吮线虫于1910年首次被发现,是一种专门寄生于狗、牛等动物眼睛里的寄生虫,也可寄生于人的眼睛中,由此虫感染的疾病叫结膜吸吮线虫病,是一种罕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于该病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故称为东方眼虫病。人眼寄生了结膜吸吮线虫后,轻者导致眼睛刺痒、有异物感,重者造成眼内感染,甚至失明。在临床中,结膜吸吮线虫病因为相似的症状,容易与飞蚊症、慢性结膜炎等混淆。 2010年10月,广东省惠州市一名38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右眼有虫子蠕动感,到中山眼科中心就诊。门诊医生林浩添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发现该患者没有任何其他全身或视觉症状,也没有其他疾病史,眼睛出现不适症状前3个月,在她做农活的时候,曾有某种昆虫飞进了她的右眼。 检查时,医生发现患者右眼鼻侧上睑处的结膜上有虫爬行,经诊断证实了眼睛里有活虫的存在,并从患者眼睛里清除了数条活虫,同时清除了患者鼻上方结膜下组织中的蠕虫巢穴。这些活虫经过研究人员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经过治疗及半年随诊,患者眼睛里没有发现新的活虫,也没有蠕动感等不适症状。 据了解,虽然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不断被发现,在我国已有数百例报道,但正规医学文献中却几乎为空白。林浩添在临床发现该病例后,马上拍摄了相关图片,在进行诊治和随访的同时,记录和保留了结膜吸吮线虫病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资料过程、图片等。这些详细、完整的临床资料,使《柳叶刀》接受了该研究成果并予以发表。 由于果蝇是该病的中间宿主,林浩添提醒说,一旦人们被果蝇叮咬眼睛,要及时到医院冲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另外,狗结膜吸允线虫病的发病率很高,建议家中养狗的市民,如发现狗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流泪,要提高警惕,并避免家人尤其是儿童与其接触。

眼科护理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特性的工作,在护理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任一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给眼科护理带来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眼科护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心理变化、行为变化的基本方法,护士只有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眼科作为一个小科室,在许多护理同仁的眼中,是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不起眼和不被重视的地方。1疾病只限于眼睛,患者95%以上可以自理;2病情很轻,不会危及生命;3工作量不大,用药简单,即使打针发药发生差错,也不会造成伤残或生命危险;4一般护理部都会将需要照顾的护士或能力相对较弱的护士配备给眼科。

1 护理人员观察力的要素

高度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精神,是发自内心对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是责任的延伸和升华。所以护理人员只有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才能有深入细微的工作作风,才能洞察到病情变化。

扎实的理论基础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医学护理基础和专业知识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病情的等值,迅速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疼痛甚至抢救生命。

丰富的临床经验 把护理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不仅会用视、听、触、哭等感觉得到病人病情的主观症状,而且要善于从病人的面部表情、眼神、体态以及言语行为的变化洞察病人的内心活动和躯体情况。

2 护理人员观察力的重要性

在大内科工作近20年调至眼科,刚开始也错误的认为眼科工作与大内、大外科相比要简单许多,但护理许多眼病并发其他科疾病的患者后,认为眼科病人潜在的危险非常多,需要护士不仅具备高超的静脉穿刺技术,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重症患者不会在自己岗位发生生命危险。我科于2007年至2009年3年时间,共转出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共74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9例,汉族42名, *** 尔族28名, *** 2名,蒙古族2名。内科病历45例,年龄在21-84岁,平均年龄55岁。外科病历29例,年龄在8-86岁,平均年龄39岁。内科疾病中以糖尿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多见。

外科疾病以颅脑损伤多见,现将典型病历介绍如下:

病例1:患者男性,25岁,维族,以“左眼巩膜裂伤”收入我科,因酒后骑摩托车摔倒后导致左眼外伤,在当地医院做初步处理,行头颅CT无异常后送至我院急救中心,在我院再次行头颅CT仍未发现异常,平车推入我科,患者酒醉未醒,烦躁,颜面部及左眼外伤,行清创缝合,遵医嘱给予醒酒对症处理。次日,观察患者未见明显好转,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告知护士长,并通知主管医生,行头颅CT检查,结果回报:蛛网膜下腔出血,转至神经外科专科诊治。 病例2:患者女性,51岁,汉族,以“右眼急性视 *** 炎”收入我科,在询问病史时,患者主诉右眼视物不清,并伴有背部、腹部疼痛、腰部麻木,曾到乌市医科大就诊检查,未发现异常,未做治疗。次日晨12时,发现患者步态不稳,行走时需扶墙栏,有跌倒的危险,感到很意外,立即上前搀扶患者入病室,协助其上床休息,仔细询问,患者主诉:胸部以下麻木,感觉迟钝,右下肢较左下肢无力,感到患者可能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立即将心中疑问汇报给护士长,并通知值班医生,请专科医生会诊及检查,查体:胸四平面以下痛温触觉减退,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张力减退,双下肢膝反射+++,双侧踝反射++,右侧Babinski+,左侧chardark征+-,考虑:多发性硬化病,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诊治。

在74例转出患者中,内科患者年龄偏大,外科患者青壮年居多,且多为酒醉驾车撞车或摔伤致颅脑损伤,病情较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3 讨论

观察病情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先决条件,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瞳孔意识的变化,精神状态的紊乱,排泄物的异常等,都能提示危重病人的状况。因此,通过护士对患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患者是否处于危机状态。并依靠仪器的帮助来提高观察的效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呼叫医生,并详细询问病史,监测生命体征,使患者得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尽早痊愈。

敏锐的观察力是现代护理人员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之一,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感是敏锐观察力的基础,只有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病情观察,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具备较强的观察力,使护理人员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达到病情治愈甚至抢救病人生命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孙慧玉.浅谈护士观察力的重要性及其构成要素.护理研究杂志, 2010,51.

[2]陈静,闽南华.临床带教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475-476.

[3]陈维英.病情的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基础护理学,1995,103:196

【关键词】 眼科门诊 安全护理

门诊是医院的视窗,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是接待患者完成一般医疗工作和急救处理的第一线,护士是直接参与完成这些措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竞争机制在各行各业的竞相出现,管理科学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做好眼科门诊护理工作,规范服务意识,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确保以优质、安全、快捷、有效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1 眼科门诊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门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医院信誉造成负面的影响。

管理因素 所谓安全管理是指为保障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1]。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或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

护理人员因素

技术因素 因为多种原因影响,目前护理人员队伍存在数量不足,流动性大,护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而眼科门诊专科性太强,专科操作较多,各种仪器的检查的也多,既要求护士掌握常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又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各种检查仪器的使用,才能给病人满意的指导和解释,否则,医患、医护之间会出现不协调的误会或者纠纷。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0%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导致的[3]。

工作责任心 护士在医疗活动中,担负著患者的保护者、依赖者、倾听者等角色。而在家庭中又扮演者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等角色。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护士就超负荷工作。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由此可引起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带来不安全的后果或不安全的因素,这些也是构成医院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4]。

患者因素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病人的权利意识,保健意识,消费意识增强,对门诊的服务要求高,如果服务不到位,容易产生矛盾[5]。由于眼科患者的特殊性,如患者视力较差,不熟悉环境导致患者跌倒:保管不严造成病人物资被盗等。

2 加强眼科门诊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措施

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变成自觉维护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患于未然[6]。

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 工程中做到以礼待人,耐心地疏导,做好解释工作,合理地安排好专家、专科、简易门诊,验光等病人的就诊次序,恰到好处地请患者按序就医。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急缓酌情安排患者就诊。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新生儿、外伤及角膜异物、青光眼患者发作期都安排优先就诊。对患者急性结膜炎红眼病和淋菌性结膜炎的做好隔离和病情报告,以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

重视专业理论和专科操作的培训 加强护士规范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学习,还要着重护士礼仪,文明用语,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特别是要掌握突发急救技能培训等。在护理工作中,只有不断的更新质量理念,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杂出版社,1995,238~245.

[2]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43:191~192.

[3]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4] 孙立平.军队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 潘少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36.

[6] 陈晓梅,胥清容,杜沂岚.西南国防医药,~909.

柳叶刀医学杂志关于盐

减盐为什么如此重要?

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中一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中风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疾病原因中的头号杀手,高血压和高钠饮食是中风致残和死亡人数增加的两大主要危险因素。

钠 在调节血容量、血压、渗透压平衡和pH值方面至关重要,但过量摄入膳食钠(盐)会导致体液潴留,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可能会损害通向大脑的动脉,它可能导致到达大脑的血液量减少引发中风;包括动物、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在内的各种证据表明,饮食中过量的钠摄入量是导致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 减盐(也就是减少钠的摄入) 对于血压的降低和卒中的预防有着显著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 成人每日摄入盐含量不要超过6克 ,但根据最新中国居民营养与 健康 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为 克 。

如何“少盐”?

① 在超市购物时,学会看营养标签,钠含量不要超过30%,且越低越好。

② 购买低钠盐代替普通盐,推荐使用盐勺控制量。

③ 炒菜时在放了有添加盐的调味品佐料(如酱油、生抽、豆瓣酱等)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放盐或少放盐。

④ 炒菜放盐选在出锅时,咸味更明显。

⑤炒菜时用葱姜蒜、醋等增加菜的鲜味,减少盐的使用。

减盐的方法很多,还等你来发现!

减盐——从养成清淡口味做起。

01

我们吃的很多盐隐藏在加工食品中 ,比如面包、饼干和早餐麦片,以及即食食品或外卖食品。

以钠含量400mg/g盐来计算,成人每日摄入钠含量应不超过2400m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在购买食物时,要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超 过钠30%NRV的食物要注意少购少吃。

超市里有哪些我们常吃的含钠量超标而你却觉得“香”的食物呢?

1克盐是多少?一看就懂(长按了解图文详情)

面包、早餐麦片、饼干类

随手拿了两款高中时常吃的早餐饼干和梳打饼干,营养成分表中的钠NRV%均超出30%。

如果你的口味还没有那么的重,其实是可以感觉到这两类饼干相对于下面的巧克力夹心饼干来说要多了一种淡淡的咸味,这类饼干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许多食用盐,但是你可能感觉不到(尝起来没有很甜没有咸味的饼干里含钠量其实也不低)。

熏肉、火腿、培根等加工速食肉类

这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过量的盐,既可以保持食品新鲜也可以增强口感,来一盘青椒火腿,方便又下饭,不知不觉中摄入了1120mg的钠,也就是大约3g盐所含钠量。

重口味的食物

除了一些就餐吃的口味较重的腌制咸菜、泡菜含盐量高外,小孩和许多年轻人都嗜好一种食物—— 辣条 ;你可能喝粥吃馒头的时候才会吃咸菜,而在任何休闲的时候都可以吃掉整包辣条,辣味甜味咸味完美的搭配刺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而这种极致的“鲜”味里含的钠并不比咸菜少。

图片源自网络

鸡腿、鸭脖等包装即食卤味

卤味食品往往是先将鸡腿、鸭脖等肉类进行食用盐腌制,再佐以其他调料制作成市面上常见的盐焗味、奥尔良味和五香味。在购买时注意查看其配料表,除了第一个是肉品本身外,添加料排在首位的就是食用盐。

话梅、蜜饯干果

市面上常见的“话梅”和“果脯”通常是将新鲜的梅肉和果肉腌制晒干再加入各类香料制成,此类食物作为办公或日常休闲品尝几颗,用于提味还可以,但其酸酸甜甜的口感往往使人不经意间食用过量。

02

低钠盐+盐勺

低钠盐→

←普通盐

(推荐使用低钠盐)

炒菜时更改放盐顺序, 待快起锅时放盐, 这样只需很少量的盐就可以满足原来的口感。

图片源自网络

速度要快,姿势要帅

控不好量,来个盐勺

红的 黄的 蓝的绿的

1g2g3g4g

你想要的我都有的

03

酱与盐相互替代

无论是自己在家烹饪还是外出就餐,为了提高菜肴的口感,厨师会在炒菜时放入各类调味酱;酱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加入了食用盐。在做菜时放了酱就不要再放盐了,或者比正常量少一些,可以避免摄入过量钠盐。这里要注意 很多调味品如左图以及常用的酱油和生抽类的营养标签上都会以每15g来计算含钠量 (其实左图的含钠量是远高于右图的,却给人造成了其含量较少的错觉)。

对于长期喜好重口的人,用葱姜蒜、辣椒、醋或陈皮八角等香辛料来提味,减少盐的使用,也可以烹饪出一桌好菜~少外出就餐,多回家吃饭,逐步养成清淡口味,摄入盐自然就少了。

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源自网络

一起去逛超市看看你平时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标签吧~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实施 健康 中国行动的意见.

http:// www . 64 d606a13eaa 73 .shtml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常继乐,王宇.中国居民营养与 健康 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如果你问日常饮食中哪种调味品必须不可或缺,我想每个人都会果断地回应盐,事实上,每个人都不能没有盐,因为盐不仅有调味品的效果,而且可以保持身体的效果。

众所周知,盐虽然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如果我们吃太多的盐,也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大家为什么不一起来了解一下盐摄入过多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呢?

1.导致高血压

众所周知,盐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钠,根据许多医学临床研究,高血压与长期高钠饮食的搭配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当你吃太多的盐,身体排出盐,会让人们喝很多水,水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身体血容量大大增加,除了血容量,过多的钾离子会使毛细血管摩擦阻力,会导致血压迅速上升,如果血压值上升,很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和明显的心血管疾病。

2.引起胃癌

虽然吃咸的食物似乎与胃癌无关,但许多临床医学数据和医学临床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确实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这是因为盐具有很高的透水性,进入胃后会立即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导致胃粘膜水肿.血肿.溃疡.糜乱.出血等一些列变病。

此外,过多的盐也会减少胃液的分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而前列腺素E2具有维持胃粘膜的作用。因此,长期的高盐饮食搭配将大大增加胃病变的风险。

3.钙流失

高盐饮食的搭配会导致体内钙的流出吗?我想很多人会引起这样的怀疑,通常是因为钾离子具有多吃三排的特点。

当大量钠进入体内时,身体会指示肾功能排出过量钠,同时排出钠,通常会导致部分钙流出,研究发现每次肾功能排出2300毫克钠(约6克盐),会出现40-60毫克钙流失。

1.烹饪时用少量勺子放盐

根据《中国饮食指南》,每人每天摄入的盐量不应超过6克,但很多人对6克的盐量没有定义。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在烹饪时用少量勺子放盐。

2.菜在临出锅时放盐

如果过早地在蔬菜中加入盐,盐很可能会渗透到配料中,使食物的味道变浅。这样,我们就会在蔬菜中放大量的盐,导致高盐饮食的搭配。

对于这件事,大家在做饭的时候,可以养成在菜起锅前放盐的习惯,使盐粘在食材表面,使盐的味道更加明显。

根据以上阅读文章,我们坚信,我们已经掌握了始终保持高盐饮食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高血压。引起胃癌及其钙流失。如果你想控制盐的摄入量,你可以在烹饪时用少量的勺子放盐,在烹饪前放盐。除了上述两种盐控制方法外,还必须注意的是,除了食用盐本身,我们还对隐形盐保持警惕,因为隐形盐也会导致身体摄入钠超过标准,一般隐性盐有各种腌制产品。市场上的熟菜。各种调味料。酱汁等。

盐是百味之首,我们日常吃的饭菜中,最不能少的就是盐。

但你知道吗?吃盐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如今高盐饮食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统计,仅2017年,全球就有300万人食盐过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日食盐的建议值降低,从6克降到了5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建议的食盐摄入量降为2~3克。

老张一家吃饭好口味偏重,加盐加辣,前阵子体检,一家四口,各个血压高,老张不仅患有高血压,还有心律失常的毛病。据疾控中心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达到10克以上,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突破了亿人,平均每3个成年人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

高盐饮食有哪些危害?和荷叶健康一起来了解下吧

高盐饮食的危害

1

吃太咸易引发胃病

我们知道胃内有一层胃粘膜,上面会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果我们吃的过咸,保护膜就可能受损,从而将胃粘膜暴露出来,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胃部反复受刺激,从而引起癌变。

经常吃饭过咸的朋友,有没有感觉自己经常出现烧心、胃酸过多、反酸的情况?这就是由于盐的刺激造成的对胃粘膜的损害。

有数据显示,盐消耗较多的地方,往往也是胃癌高发区,这期间便有一定联系。

2

吃太咸损害肾功能

吃盐太多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我们知道食盐中的钠需要经过肾脏重新吸收,如果吃的过咸必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一旦超负荷运转,就可能造成肾脏功能减退,无疑是对肾功能的损害。尤其是肾功能不好的人,一定要少吃盐,以免加重肾衰、水肿的情况。

3

吃太咸引起骨质疏松

你可能不知道,吃的盐太多,会消耗人体骨骼的钙,久而久之会导致骨质疏松。这这是因为,肾脏每排泄1000毫克钠,会损耗26毫克的钙,排掉的钠越多,损耗的钙也就越多。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4

吃太咸引起心脑血管病

我国大部分居民有高盐饮食习惯,我们知道高盐饮食的人患上高血压的比例往往很高,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3亿人,高血压又容易引起脑卒中、心脏病、心衰、心肌梗死等相关心脑血管病。

5

吃太咸易显老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加速人体细胞衰老进行。这是因为食盐过多,体内钠离子增加,会导致面部水分流失,造成皮肤老化,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皱纹、色斑,让人变得更老。还会导致水分滞留体内,造成浮肿。

如何控盐

我们知道食盐过量有害健康,那该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呢?不妨从以下方向做起!

1

减少饭菜用盐量

平日做饭的时候,合理应用限盐勺、限盐罐来控制菜肴中盐的量,如果没有这些,可以使用去掉胶底的啤酒瓶,铺满一瓶盖相当于6克盐;可乐瓶盖铺满相当于10克盐。

2

烹饪方式多样化

可以试着采用蒸、煮、凉拌等少用油盐的方法进行烹调,这可以尽量减少食盐的用量。烹调时可多用葱、姜、蒜、醋、辣椒、柠檬汁等调味品,或花椒、桂皮、八角等香料来替代一部分食盐,让菜的滋味变得丰富,减少了食盐用量。

3

控制隐形盐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含有隐形盐:

①加工食品

②调味品

③腌制品

④熟肉制品

⑤方便快餐食品

⑥海鲜干货

⑦零食

⑧甜品

⑨海鲜

4

提倡在家吃饭

外卖和餐厅为了保证口味,饭菜中的食盐量都很高。为了控制食盐摄入量,应尽量保证在家自己做饭,控制饭菜中食盐的量。学习少盐烹饪的方法,同时注意营养和荤素搭配。

5

选用低钠盐

低钠盐中是放入了30%左右的氯化钾来替代了相应的氯化钠,这正好有利于调整我国居民食物中钠、钾比例,维持人体钠钾平衡,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

特殊人群低盐饮食

部分特殊人群要注意低盐饮食,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肾病患者,更应注意减少食盐摄入量。小儿应从培养少吃盐的习惯,少吃含盐量高的零食。

在吃盐问题上,有人说吃盐一定要少,这样才 健康 。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全球 健康 》给出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五分之四的被调查群体每日平均盐摄入量,是中国膳食指南规定(6g)的两倍多!

而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在各种各样的建议下,不少人提倡清淡饮食,低盐饮食,甚至直接不吃盐。

那低盐或者无盐饮食,真的就有利 健康 吗?

一、

为什么不能吃盐太多?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这句话,我们经常从家里长辈们口中听到,说明盐真的是个好东西。

可是,尽管盐被称为“百味之王”,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但摄入过多,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盐虽然具有调味的作用,但是过度的吃盐,有可能会发生毁容的情况,比如水肿。

这是因为人吃了太多盐,血液中的钠离子就会增多,从而产生缺水的感觉,身体为了能够留住更多水分,很容易发现水肿的出现。

大量盐分,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影响毒素的排除,从而导致脸上浮肿,脸还会变大!

长期高盐生活,除了会“毁容”,还会导致其它更大的问题。

比如高盐饮食会增加咽喉黏液,引起喉咙发炎或者咳嗽。

更重要的是,高浓度的食盐会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降低其抗病能力。同时还会减少唾液,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增加病毒感染呼吸道的风险。

食盐摄入过多会加大患高血压、心肌梗塞和癌症的几率。

研究表明,盐的摄入与高血压呈正比,即人体摄取盐量越多,血压水平越高,且日均摄盐量每增加1g,平均血压上升2毫米汞柱,低压上升毫米汞柱。

更可怕的是,长期高盐饮食还会破坏胃中前列腺素E的合成,使胃粘膜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增加胃癌风险。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布了一份全球饮食领域大规模调查研究报告,是对全球195个国家的饮食潜在风险和 健康 隐患做了长达27年的研究。

结果显示,中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死亡率和癌症的发生率,在世界人口前20的国家中,排名第一。

而导致这一情况的罪魁祸首就是:吃盐太多。

据2012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食盐平均摄入量高达12-14克。

而南方居民每日摄盐量,高达10-12克;北方居民则达到15-22克,位居全球榜首。

如此看来,高盐饮食真是要不得,我们确实需要多注意一下食盐量的摄入。

二、

吃盐少,身体就更 健康 吗?

上面已经说过,高盐饮食严重影响身体 健康 ,是胃癌、高血压、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因此,有些人就每天吃饭极其清淡,不是水煮就是清蒸,甚至不放盐,美名其曰“低盐饮食, 健康 养生 ”。

那么,低盐甚至不吃盐的人,身体就更 健康 吗?

事实上,研究表明,吃盐少并不一定让身体更 健康 。

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对人们普遍建议的日食盐摄入量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如下:

如果我们每天钠摄入量过少,它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性并未得到证实。

反而低盐饮食每天少于3g的限值,可能对身体不利,适得其反。

为什么呢?因为盐里的钠离子,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

它参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参与胃酸合成、参与二氧化碳运输等重要生理功能。

举个例子,平日所食用的盐,其化学成分是氯化钠,经吸收后会以钠离子、氯离子的形式,出现在体内。

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如果钠的浓度需要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人体功能。

例如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可能会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昏迷等情况,这不仅是人体缺水的症状,也和体内钠的浓度太低有关系,需要及时补充。

除了钠离子,食盐的化学分子氯离子,它是胃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胃酸,那些被吃进胃里的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并且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如果食盐摄入过低,不仅会影响胃酸的合成,也会让人体的酸碱度失去平衡。

食盐缺乏,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良影响。

长期低盐饮食,人体可能会因为氯的缺乏造成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发生肌肉收缩不良,消化功能受损,影响身体生长发育。

当每千克体重失钠达到克,就能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情况;如果达到每千克体重失钠克,可出现视力模糊、心率加快、脉搏细弱、休克,甚至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情况。

因此,不管是高盐饮食,还是过度的低盐、缺盐饮食,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三、

怎么吃盐更合理?

吃盐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那要怎么办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惑,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说说。

1

控制盐的摄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个 健康 成人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

《 健康 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这一个新标准: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量低于5克。

尽管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人平均盐摄入量不断下降,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大盐摄入量,所以平时生活中,大家吃盐一定不要长期重口味!

除了控制食盐的摄入,我们还要学会识别一些隐形盐。

毕竟,不是说只有咸的东西才含盐,有些食物哪怕不咸,但含盐量也很高。例如酱油、味精、鸡精、蚝油、豆豉等调料也要少放。

还要一些加工食品其实含盐量也非常高,比如薯片、方便面、火腿肠、罐头制品等。更不要说一些看上去甜的东西,其实它的含盐量也很高,比如“蜜饯”。

对腌制、卤制食品的喜爱,也大大增加了中国人的食盐摄入量。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利用食盐可以保鲜的特质,大量腌制各种食物。到了现在,腌制食品的味道早已练就了人们出众的味蕾,酱菜、咸鱼、板鸭等等。

因此,偶尔吃几次这些美味当然没关系,如果经常吃的话,就需要控制了。平日选购食物,也尽量少挑选带有“腌”、“卤”、“熏”、“酱”等这些字样的食物。

2

挑选自己合适的盐

根据人群对盐的需求不同,生活中有很多种盐,例如碘盐、无碘盐、钠盐、锌盐、硒盐等食盐。

一般来说,我们买到的食盐通常都是加碘的,只需要按照每天4-6g的标准食用就行。

但如果你或者家属有甲亢、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患者,可不食用或者少食用碘盐。

低钠盐,顾名思义就是钠的营养成分比较少,用别的营养成分代替了。比如氯化钾、氯化镁等等。

吃低钠盐,在保证用盐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钠的摄入,唯一的缺点是味道更淡,适合口味淡的人群。

不适合的人群,比如从事高温作业、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功能障碍者,他们因为工作、身体等条件,需要摄入比较多的盐分或不能摄入钾元素,所以最好谨慎食用。

还有一些什么加钙盐、加锌盐、加硒盐等,这些大多都是噱头。

虽然它们自带了许多人体必需营养素,但每天盐限制量仅6克,再怎么吃也补不了。

所以补充多种营养素,最好还是通过食补最合适。

3

吃盐小窍门

很多重口味的人觉得,减盐饮食就没了灵魂,实际上低盐饮食不等于减味道,盐放少了,可以通过调和酸等其他方式来维持口感。

比如酱油当中也包含钠,也含有盐分,通过使用低盐酱油也可以达到减盐的目的;

还有葱、姜、蒜也能代盐调味,盐放少一点,可以食用新鲜的大蒜、洋葱、黑胡椒、醋、柠檬汁等来保证食物的味道。

做饭的时候,可以多采用蒸、烤、煮等烹调方式,如果主菜放了盐,那么做汤一定要少放盐或者不放盐。

如果觉得控制不住,大家可以快出锅时再放盐,这样停留在食物表面的盐会让我们觉得咸,可以控制盐的摄入。

有小孩的家庭,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从小培养孩子的低盐口味。

希望这份吃盐的科普文章,让更多人意识到高盐饮食的危害。

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对盐畏之如虎,而是选择适量的摄入,让自己的身体 健康 、平衡。

柳叶刀医学杂志关于HIV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来看,如果HIV感染者想活下去,就能活到天命之年!也就是说能跟正常人一样的自然老去。

为什么不药不药博士敢下如此结论呢?

患者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目前所处的状态!比如要确切知道自身HIV感染的阶段,因为不同的时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

目前,HIV感染人体可分为3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与感冒的症状比较相似,也能很快的自愈。

急性感染期的特点:能检测到HIV的病毒抗原,但是由于时间太短,身体还未产生抗HIV的抗体。

2) 潜伏期:这个时期又称为无症状感染期。身体里已经有了HIV病毒,可以称为HIV携带者。但还不到发病的时间点。潜伏期时间的长短因个体而异,短的不到一年,长的可达15年以上,甚至终身携带不发病。

3)发病期:到了这个时期,就相当危险了,因为HIV病毒已经开始摧毁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被破坏到不能维持最低的抗HIV病毒的能力时,就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艾滋病人。

艾滋病人多数并非死于HIV本身,而是死于免疫系统被摧毁后的并发症。比如可以风一吹,感冒病毒进入到人体,并开始侵入鼻咽喉及肺部,而此时的身体没有任何免疫攻击的能力,只能任其繁殖扩散,最终可能死于一个小小的感冒。

在HIV感染期,虽然这个阶段不需要服药,但是必须经常去检查身体。其实就是查免疫系统是否还正常。如果一旦发现CD4+T 细胞的含量降低至阈值以下,则必须立刻开始服用一线抗HIV的药物,抑制住病毒的复制。如果此时不治疗,任由其发展的话,对免疫系统的摧毁是将是不可逆的,很可能在发病期迅速的死于并发症。

目前,中国HIV感染者的CD4+T 细胞的含量降低至500以下时,都能到指定的医院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这些抗病毒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去羟基苷,扎西他滨,司他夫定和阿巴卡韦等。

必须给中国政府做的这一个工作点赞!这惠及了几十万的HIV感染者。国家免费给治疗,您还愁什么呢?

有的HIV感染朋友肯定听说药物会有耐药的现象,而且疗效怎么样,心里也会犯嘀咕。

在这里不药不药博士要告诉您,目前中国政府免费提供的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确实不错。这些药物国外的HIV感染者也在使用。流行病调研数据表明,坚持治疗的HIV感染者,其寿命和正常人没有显著性差别。而且每天坚持按时按点吃药的HIV患者,基本不会发生耐药现象。

看完了不药不药博士的回答,您应该能赞同HIV感染者可以活到天命之年的结论了吧?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英文主题为“Right to Health”。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关于艾滋病的科普知识。

【艾滋病的常识】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人们会通过以下方式感染艾滋病:

A.无保护的性行为

艾滋病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和男性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B.不安全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和使用未正确灭菌的医疗器械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

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C.母婴传播: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感染了HIV病毒还能活多久?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一般来说,潜伏期越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艾滋病感染者存活的时间因人而异,有新闻报道我国艾滋病人最长存活时间已达21年。据研究,感染的HIV病毒亚型、传入人体病毒的多少、个人基因和健康差异及医疗品质等,都对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产生影响。

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毒到死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染初期。也叫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又称“窗口期”。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随后这些症状会消失。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窗口期”为3-6周。由于艾滋病急性感染期时,症状比较轻。

第二阶段:艾滋病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此期也被称为“无症状期”。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潜伏期应包括入口期,即是感染之后从血标本的检测中尚未出现艾滋病病毒(HIV)的那一段时间,通常是2周至3个月。因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往往不能确定出感染的具体时间,故只好从出现前驱症状或血清抗-HIV抗体阳性算起,约数月到几年。从科学态度出发,真正的潜伏期应是1~12年,平均6年。这时的病人被叫作“HIV携带者”,潜伏期症状不明显,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是健康的,与正常人没有区别。

第三阶段:艾滋病前期。艾滋病前期是指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时艾滋病会出现续性的淋巴节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症状。艾滋病前期出现的淋巴结肿大一般会持续半年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数月的周期性低热;夜间盗汗;口腔出现毛状白斑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第四阶段:典型艾滋病期。由于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细胞之一,作为监测病程的重要指标,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细胞数少于200时,或者CD4+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少于14%时,细胞免疫机能已经难以维持,就标志着病人即将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即“艾滋发病期”,这时,感染者被叫作“艾滋病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很难对人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艾滋病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共同生活也是安全的,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与HIV携带者发生普通的社交接触如拥抱、握手、亲吻等是不会感染HIV的;与他们共用餐具、马桶、同空间内呼吸也是安全的,甚至与他们一起游泳、使用健身器械也非常安全。而公用牙刷、剃须刀等用品,是应当被杜绝的行为(因为它们可能会接触破损的黏膜与皮肤)。

此外,蚊虫叮咬并不会传播HIV,因为当蚊子在叮咬健康人时,它们不会将之前叮咬的人或者动物的血液,回注到下一个对象体内。此外,HIV病毒在昆虫体内,只能存活很短的时间。

到正规机构洗牙不会感染艾滋病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介绍:如果去国家批准的牙科医院和诊所,不会感染艾滋病。没有正式研究显示在正规的机构洗牙会感染艾滋病。

洗牙可以每年一至两次,避免牙结石问题。长时间不洗牙,牙结石过多,洗牙时会出血严重。如果器械消毒不合格,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讲,任何存在组织液、血液交换的行为都有存在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其他侵入性操作,比如做胃镜,心导管等,正规的医疗机构都需要在检查之前进行HIV检测,避免交叉感染。所以,建议准备做以上医疗检查或治疗的网友选择国家批准的正规机构,以避免交叉感染。

【艾滋病的防治】

感染艾滋病并非死路一条,“鸡尾酒疗法”功效显著!

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不意味着立刻就会死。尽管这种病毒目前还无疫苗可以防控和治愈,但通过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是可以将其控制在非常非常低、甚至于在体内检测不到的状况。

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是同时混合服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每种药物针对艾滋病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达到抑制或消灭HIV病毒的目的,因其功效显著一直占据着抗艾用药的主流地位。据2008年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调查报告表明,自1996年推出鸡尾酒疗法并全球推广后,HIV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平均延长年,死亡率大幅下降近40%。

安全套!迄今为止最有效的防艾工具

在性传播这条途径中,如果要彻底阻断艾滋病,唯一的方法就是禁欲。除此之外,较为有效而可行的是使用安全套。即便安全套的橡胶存在天然缝隙,但由于HIV病毒必须通过人的体液传播,而水分子的大小是大于安全套材料分子间隙的,所以HIV病毒依然无法穿过安全套,除非安全套出现质量问题或者人为造成破损的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也表明,只要使用得当,安全套几乎能百分百预防艾滋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曾发表研究论文表示,安全套防艾的失败率仅为。在这个万事没有绝对的世界,的失败率和不用安全套的风险率可想而知。

预防艾滋病,不能靠自行在药房买药吃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介绍:预防、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能擅自到药店购买服用。首先,治疗用的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在服药过程中也不可以随意停药,以免带来一系列的机体损伤。比如,肾功能影响等。所以,在进行预防和服药之前,必须请医生做专业评估。

抗病毒治疗不用怕 两种渠道帮助患者负担治疗费用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临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介绍国家为防止艾滋病投入巨大,目前基本上是走国家免费治疗的特殊通道,不久前我们发现国家把一部分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纳入了医保目录。如果国家有两个渠道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费用负担。第一个渠道是经典的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第二个渠道是我国公布的医保目录里涵盖了艾滋病的药物,可以选择走医保报销。对于一些新药,需要患者自己负担一部分,国家负担一部分,保险公司或医保负担一部分。这些对患者更早地使用上更新更好的药品,以及跟踪检查都有很大的帮助。

完成艾滋病防治的三个百分比任重且道远

如何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2020年的三个90%?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授、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教授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他说,首先“发现”90%的病人是非常难的。因为感染艾滋病以后这些病人没有一个特异性的表现,它所呈现的症状像流感一样,并且可以自愈,然后感染者很快转入无症状期。在长达6-10年的无症状期中,如果不进行HIV的检测很难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因此发现病人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很多病人在免疫力非常低下时才被发现,如肺孢子虫病)或者肿瘤(卡波西肉瘤),或者因为其他疾病需要进行手术前检查时才被发现。发现晚就意味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已经将艾滋病传播给了其他人。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吸烟比病毒本身更要命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时还吸烟,那么他们死于肺癌的可能性比死于艾滋病的可能性会高出10倍左右。戒烟预防肺癌应成为护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重中之重。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克里希纳·雷迪在一份声明中说:“对肺癌而言,吸烟和艾滋病病毒是一个特别糟糕的组合。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吸烟率特别高,而吸烟和艾滋病病毒都会增加肺癌的风险。”

【最新研究】

科学家“解码”艾滋病病毒如何增殖

多国科学家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运用计算机模型“解码”了艾滋病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的未知细节,有望为开发抗艾药物找到新方法。

艾滋病病毒增殖的“诀窍”是迫使细胞在细胞膜上形成囊膜供病毒容身,囊膜脱落被称为出芽,出芽后病毒体进入其他细胞展开复制,阻断这一早期过程是治疗艾滋病的一种可能方法。

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粗粒化”计算机模型,揭示了一种名为HIV-1Gag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上可能的构象。这种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组装蛋白,参与了出芽,但科学家一直难以运用实验手段获得分子层面上组装过程的清晰影像。

研究人员选择在计算机中构造了这种蛋白的缺失部分,通过调试参数最终发现,这种蛋白利用病毒核糖核酸和细胞膜作为“脚手架”自行组装起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小核糖核酸可以抑制这种蛋白组装。

世界首例成人HIV抗体阴性合并肺KS有助艾滋病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27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呼吸内科、感染内科、病理科联合报道了世界首例成人HIV抗体阴性艾滋病合并肺卡波西肉瘤病例。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临床呼吸杂志》上。

该患者为46岁男性,曾辗转就诊于国内多家医院。虽HIV抗体初筛试验可疑阳性,但用于确证HIV感染的蛋白印迹试验为阴性。抗生素治疗和抗结核治疗无效后,患者来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肺部穿刺活检后,病理科专家在镜下惊异地发现了肺部病变是卡波西肉瘤(KS),而该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及艾滋病人。专家介绍,KS是HIV/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肿瘤,也是HIV/AIDS进展到终末期的一个表现。经文献检索,该患者是在成人中发现的世界首例HIV抗体阴性艾滋病合并肺KS。

艾滋病病毒附着在我们淋巴T细胞的缺陷上,目前没有靶向性药物能直接杀灭,相信不就得将来就可以治愈。

现有疗法并不是都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对艾滋病的预防医学界还是处在探索实验阶段。至于每次传出的一些好消息,都不过是某些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它的有效性、成熟性还是有待观察、确定。

柳叶刀关于糖尿病的论文

● 研究揭示吸烟如何引起糖尿病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Paul J. Kenny研究团队近日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发现缰核区域的TCF7L2基因表达将尼古丁成瘾与糖尿病联系起来。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研究人员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Tcf7l2在啮齿动物大脑的内侧缰核区域中密集表达,在该区域调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在mHb中抑制TCF7L2信号传导会增加小鼠和大鼠的尼古丁摄入量。尼古丁通过mHb的TCF7L2依赖性刺激来增加血糖水平。病毒追踪实验确定了从mHb到胰腺的多突触连接,具有尼古丁摄入史的野生型大鼠显示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循环水平增加,以及血糖稳态的糖尿病样失调。相比之下,突变的Tcf712大鼠对尼古丁的这些作用具有抗性。这项研究结果表明,TCF7L2调节尼古丁在缰核-胰腺信号轴上的刺激作用,其将尼古丁的成瘾性与其促进糖尿病的作用联系起来。据悉,糖尿病在吸烟者中比非吸烟者更为普遍,但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 类器官体单细胞测序揭示人类大脑发育特征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J. Gray Camp、Barbara Treutlein和Zhisong He等研究人员合作绘制了大脑类器官体的单细胞基因组图谱,从而揭示了人类特异的大脑发育特征。该项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和染色质可及性测序分析了干细胞来源的脑类器官体,以研究特定于人类的基因调节变化。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人类全脑器官形成过程中从多能性到神经外胚层和神经上皮阶段的细胞组成,并重建了分化轨迹,然后在背侧和腹侧前脑、中脑和后脑区域内分化为神经元命运。来自不同iPSC品系类器官的大脑区域组成各不相同,但是区域基因表达模式在各个个体之间仍可大致再现。研究人员分析了黑猩猩和猕猴的大脑类器官体,发现与其他两个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神经元的发育速度较慢。使用分化路径的拟时态比对,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特异性基因表达沿皮质的祖细胞到神经元谱系解析为不同的细胞状态。染色质的可及性在皮层发育过程中是动态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与黑猩猩之间可及性的差异与人特异性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化有关。最后,研究人员使用单核RNA测序分析绘制了成年人前额叶皮层中人特异性的表达图,并确定了成年后持续存在的发育差异以及仅在成年大脑中发生的细胞状态特异性变化。这些数据提供了大猿前脑发育的时序细胞图谱,并阐明了人类独有的动态基因调控功能。据悉,自从人类脱离黑猩猩和其他大猿以来,人类的大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遗传和发育程序尚未完全被理解。相关论文信息:● HP1蛋白促进异染色质相分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G. J. Narlikar和J. D. Gross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HP1蛋白重塑核小体核心,从而促进异染色质相分离。2019年10月16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发现由裂殖酵母HP1蛋白Swi6产生的染色质紧缩会导致相分离的液体浓缩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Swi6大大增加了核小体中掩盖组蛋白残基的可及性和动态。限制这些动态会损害Swi6染色质在液滴中的紧实度。这些结果表明,Swi6通过一个反常机制将寡聚化与染色质的相分离联系在一起。研究人员认为,通过Swi6对八聚体核心的这种重塑增加了核小体之间多价相互作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相分离。这种机制可能更普遍地驱动染色质组织,而不仅仅是异染色质。据悉,异染色质在多个尺度上影响基因组功能。它能够实现可遗传的基因抑制,维持染色体完整性并为细胞核提供机械刚度。已经提出这些多样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由染色质的压缩引起。主要类型的异染色质在其核心处包含HP1蛋白与染色质之间形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组蛋白H3赖氨酸9上被甲基化。HP1被认为利用寡聚来将染色质压紧成相分离的浓缩物。目前,尚不清楚HP1介导的相分离与染色质压缩的关系。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统计亿婴幼儿中的死亡情况美国华盛顿大学Simon I. Hay等众多研究人员合作报道了2000-2017年之间亿新生儿、婴儿以及儿童的死亡情况。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使用地质统计生存模型对2000-2017年期间99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5岁以下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的死亡数量进行了统计。研究人员估计,截止到2017年,这些国家5岁以下儿童中有32%居住在每千名活产儿中有25个或更少儿童死亡的地区,然而在没有地理不平等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可以避免2000年至2017年间58%的儿童死亡。这项研究使人们能够确定高死亡率人群、发展模式和地理不平等状况,从而为适当的投入和实施提供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善所有人的健康。研究人员介绍,自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在改善儿童生存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局部的进展仍不清楚。为了向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信息,科学家需要收集在国家以下层面关于儿童死亡率和趋势的持续的数据。相关论文信息:● 神经兴奋和转录因子REST参与调控寿命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uce A. Yankner研究团队发现神经兴奋和转录因子REST参与调控寿命。2019年10月16日,《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长寿与大脑皮层中独特的转录组特征相关,其特征是与神经兴奋和突触功能相关的基因的下调。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神经兴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在全局范围内、或者在谷氨酸能或胆碱能神经元中抑制兴奋能够增加寿命。此外,寿命是由神经回路的兴奋抑制性平衡动态调节的。转录因子REST在长寿人类中被上调,并抑制与兴奋有关的基因。值得注意的是,REST缺陷小鼠在衰老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皮质活性和神经元兴奋性。同样,秀丽隐杆线虫REST直系同源基因spr-3和spr-4的功能丧失突变会增强神经兴奋,并降低长寿突变体daf-2的寿命。在野生型线虫中,spr-4的过度表达会抑制兴奋并延长其寿命。REST、SPR-3、SPR-4以及兴奋的减少分别激活哺乳动物和线虫中与寿命相关的转录因子FOXO1和DAF-16。这些发现揭示了由神经回路活动介导并受REST调节的保守衰老机制。研究人员介绍,目前为止,关于人类寿命延长的机制了解甚少。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新发现不支持低危妊娠晚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Ank de Jonge研究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常规妊娠晚期超声检查对降低低危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有效性。2019年10月15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荷兰的60个助产机构共招募了13520名孕中期的妇女,平均孕周为周。根据荷兰全国围产期登记处或医院记录,共分析13046名妇女,其中5979名接受常规护理,即连续测量宫高和临床指示超声;7067名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干预措施,即在妊娠28-30周和34-36周接受两次常规生物监测扫描。最终干预组分娩时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32%,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干预组的严重不良围产儿结局发生率为,常规护理组为。校正混杂因素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干预组的引产率较高,但催产素催产的发生率较低。总之,在低危妊娠中,孕晚期常规超声检查结合临床指征超声检查,可提高小于胎龄儿的产前检出率,但与常规护理相比,并不能降低严重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率。该发现不支持低危妊娠晚期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相关论文信息:《美国医学会杂志》:Vol 322 No 15● 营养和行为干预可增加饮食依从性西班牙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Miguel A. Martínez-González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提出了营养和行为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能量减少的地中海饮食依从性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5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研究组在西班牙的23个研究中心招募了6874名年龄在55-75岁、患有代谢综合征且无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将参与者随机分组,其中3406名为干预组,接受鼓励能量减少的地中海饮食、促进体力活动并提供行为支持,3468名为对照组,接受鼓励能量不受限制的地中海饮食。所有参与者均可免费获得特级初榨橄榄油和坚果。根据能量减少地中海饮食评分对依从性进行评估,0-17分,评分越高依从性越强。最终有6583名参与者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er-MedDiet评分分别为分和分,12个月后则分别为分和分,组间差异显著。总之,与遵循能量不受限制的地中海饮食建议相比,鼓励能量减少的地中海饮食和体力活动的干预措施可显著增加12个月后的饮食依从性,但仍需进一步评价参与者的长期心血管效应。据悉,高质量的饮食模式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但关于营养和行为干预对饮食变化影响的数据依然很有限。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验证Selepressin能否改善脓毒性休克预后美国匹兹堡大学Derek C. Angus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Selepressin与安慰剂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无呼吸机和无血管加压素天数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5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去甲肾上腺素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一线血管加压药,但并非经常奏效,且有不容忽视的儿茶酚胺不良反应。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1a受体激动剂Selepressin是一种非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药,可减轻败血症引起的血管舒张,血管渗漏和水肿,且副作用较少。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研究组在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和美国进行了一项适应性、2b/3期、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868名脓毒性休克且需要剂量超过5μg/min的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组,其中585例随机接受3种剂量Selepressin中的一种进行治疗,283例接受安慰剂治疗。最终有817名患者完成了试验。研究药物的中位持续时间为个小时。Selepressin组和安慰剂组中无需呼吸机和加压素治疗的时间分别为天和天,90天死亡率分别为和,无需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分别为天和天,无需住ICU的时间分别为天和天,差异均不显著。两组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肠系膜缺血和外周缺血,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之,对于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与安慰剂相比,使用Selepressin并不能在一个月内改善无加压素和无呼吸机的天数。相关论文信息:《柳叶刀》● 氨甲环酸对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近日,CRASH-3试验合作团队探讨了氨甲环酸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死亡、残疾、血管闭塞事件和其他疾病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2012年7月20日至2019年1月31日,研究组在29个国家的175家医院中进行了这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招募了12737名受伤3小时以内的外伤性脑损伤成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低于12分,或CT扫描发现颅内出血,且无重大颅外出血。研究组按1:1随机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其中6406名接受氨甲环酸治疗,6331名接受安慰剂治疗。共有9202患者在受伤后3小时内接受治疗,其中氨甲环酸组有的患者在住院后28天内死亡,安慰剂组为,风险比为。排除GCS评分3分或双侧瞳孔不收缩的患者后,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的颅脑损伤相关死亡风险分别为和,风险比为。对于轻中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可降低死亡风险,风险比为;但对于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却不能降低。另外,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晚期治疗,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治疗或晚期治疗的效果相差不大。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发生血管闭塞和癫痫的风险相差无几。结果表明,氨甲环酸对TBI患者安全有效,在受伤后3小时内进行治疗可减少颅脑损伤相关死亡。据悉,氨甲环酸可减少外伤性颅外出血患者的手术出血和死亡率。但TBI后颅内出血很常见,可导致脑疝和死亡。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本文作者: 健康 界赵广娜 我们总在说,吃饭不要吃太饱,对身体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依据?有一项关于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限制一定的热量能让所有常规心脏代谢风险指标数值都显著下降,例如LDL-胆固醇、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比值、收缩压、舒张压。此外,他们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代谢综合指数全都显著改善。而随便吃那一组恰恰相反。 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历经2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个名叫CALERIE(减少热量摄入长期影响全面评估)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38名志愿者,他们都是身体 健康 且不肥胖(只有少数几个略微超重)的年青年头人。 研究人员将这些志愿者分为限制热量组和对照组。原计划是让热量限制组的 健康 年轻人每天少摄入25%的热量,对照组放开了吃。不过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热量限制组志愿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平均只减少了(九分饱),连预期目标的一半都不到。(据说相当于每天少吃4块奥利奥饼干)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热量摄入,但是结果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两年的时间内,随便吃的志愿者体重平均增加,而九成饱的,也就是热量限制组的志愿者的体重平均下降,且其中71%是肥油的重量。 这就意味着,适量限制热量,即使九成饱,也能实现减重、改善心血管状况的目的。关于少吃能不能延缓衰老了呢? 关于这一点的研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一是Pearl提出的哺乳动物寿命与其单位组织质量的代谢率成反比;另一个是Harman提出的能量中心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活性氧会损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加速衰老进程。 由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他们对 健康 非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热量饮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表明,2年热量摄入减少15%的人,他们体内的基础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也均下降。 跟上面的研究一样,当初设定的热量限制的目标是减少25%,但是最终热量限制组只减少了15%。即便如此,限制热量组相对于对照组,体重仍下降了8kg,BMI降低了3左右,体脂率下降了3%,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夜间核心温度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限制热量摄入不仅能让你更 健康 ,还能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 关于热量限制其实早在1935年,外国的研究者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热量限制就在知足生物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形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日的总摄入量。 从这个概念种我们得知,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你所摄取的营养必须满足于机体的需要,也就是不要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适量限制,这个适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七成饱、八成饱、九成饱都可以,再有就是持之以恒,每顿饭都要有计划的限制才能达到 健康 、减重、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有的人认为我也不胖,血压和血糖正常就不用限制热量摄入了吧?这是不对的想法,即使正常体重的人也需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参与试验的 Kraus博士及其同事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一些心脏代谢标志物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 ,即使在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正常的范围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所以通过热量限制即使身体指标正常的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限制饮食方式可以用这么三种:分别为限热量平衡饮食(CRD)、间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拟饮食(FMD)。 1.限热量平衡饮食(CRD):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平均下降。 2.间歇性禁食(IF)或称轻断食膳食模式:一般采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为500kcal/天,男性约为600kcal/天)的饮食模式。 3.禁食模拟饮食(FMD):一个月中有5天时间是限制热量的,第一天摄入正常热量的50%,其余4天摄入正常热量的10%。 其中CRD可以减重、改善血糖,甚至可能延缓衰老。那么将轻断食饮食与其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呢? 有一项研究将年轻超重妇女分为两组,一组每周5天正常进食+连续2天75%热量限制饮食,另一组每日热量限制25%饮食,在干预6个月后,两组在减重、降低总胆固醇、LDL、血压等方面相似,但轻断食组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 因此,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轻断食模式作为B级推荐,认为轻断食饮食模式有益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证据级别2b);同时,可以增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证据级别2a)。 那么,FMD效果如何呢?提到这种饮食模式,必须提到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就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alter Longo教授。他曾做过一项试验,将100个 健康 人随机分到FMD组和正常饮食组,干预3个月后,FMD组体重、腰围、BMI、血压、体脂和IGF-1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动物研究以及人胰岛细胞研究显示,FMD可以促进β细胞再生,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血糖控制并逆转糖尿病。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MD尚未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时,研究者也发出警告:目前阶段不建议尝试FMD,方案复杂,还在试验阶段。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很少能够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康复,绝大部分患者只能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教科书也把糖尿病描述为只可控制不可治愈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代谢手术逐渐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2021年初,《柳叶刀》在线发表一篇糖尿病治疗进展的重要论文,一项随访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对于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手术比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更有效长期控制病情,而且超过1/3手术患者实现了长期缓解。这意味着,2型糖尿病的“治愈”能够实现。

疾病无情,科技有义。期待科学家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柳叶刀医学杂志关于运动

久坐的危害真的有那么大吗?

是的!

如果用一串数字,来量化“久坐”的后果,大概是这样的……

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提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

《 健康 中国行动(2019—2030年)》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 体育 锻炼的比例为,缺乏身体活动成为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工作导致的久坐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了“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各种慢性病的高发,甚至发生“猝死”。

如果必须久坐,我们该怎么办?

可以通过增加体力活动量来降低我们的死亡风险。

2012年《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每年因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死亡人口是530万,如果将体力活动不足的人口减少10%或25%,可减少万或130万人死亡。

如果全民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人均寿命可延长岁。

那么,所谓的体力活动推荐量是多少呢?

首先,需要满足每周150 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果以每周运动5天计,则每天需要运动30 60分钟。

中等强度的意思是,当我们运动时,稍微觉得有一点儿累但又不是很累,在运动时我们可以保持说话,但是不能够有多余的气息唱歌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说话不能唱歌”。

在从事有氧运动(例如中等强度健走运动)之余,每周要有2 3次的抗阻运动和柔韧性练习,我国传统的八段锦太极拳什么的都是很好地融合了抗阻、柔韧、平衡训练的运动方式。

其次,尽量增加普通体力活动,比方说步行、骑车、上楼梯、购物、家务劳动等。

最后,要减少静坐少动的行为,保持每小时要起来动个1 5分钟。

近期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通过13万人的研究数据,为长时间久坐人群确定了多种个性化“运动套餐”,以降低早亡风险。

该研究证实:久坐时间和运动量之间遵行1:3的“套餐”比例是最好的。即每坐1小时,进行3分钟中等到剧烈运动或12分钟轻度运动,是改善 健康 和降低早亡风险的最佳方式。根据这个公式,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天内通过多种活动组合可以将早亡风险降低30%。

研究结果中的这些活动包括中度至剧烈运动,比如健走、跑步或跳绳等其他增加心率的活动;而轻度体力活动并非一定要去健身房健身才可以,做家务、休闲散步等轻量活动也能达到锻炼效果。

在上百种运动中,哪些运动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最有益?最能降低死亡率?最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01室内健身降低全因死亡率27%常见项目:有氧体操、舞蹈、瑜伽等有氧运动。好处:在进行室内有氧运动时,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基本持平,可以起到锻炼心肺功能、提高血管功能、减肥的作用,帮助改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约36%,如果能达到推荐的运动量,能够降低约27%的全因死亡率。推荐运动量:最好每天进行30分钟~1小时的室内有氧运动,另外每周额外进行150分钟的力量抗阻训练。注意事项:室内有氧运动强度较小,想达到最佳效果,需持续保持“中等强度”,也就是运动时心跳呼吸稍有加快,但还可以勉强说话交流的程度。02游泳降低全因死亡率28%常见泳姿:蛙泳、仰泳、自由泳等。好处:游泳在锻炼全身肌肉的同时,可以帮助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老年人罹患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延缓呼吸器官机能的减退,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约41%,如果能达到推荐的运动量,能够降低约28%的全因死亡率。并且人体在水下时,脊柱关节、膝关节的压力较小,更不容易受伤。推荐运动量:游泳属于中强度有氧运动,建议每次游泳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周游泳3次~5次。注意事项:对于游泳来说,蛙泳、仰泳、自由泳的适合人群并不相同,在游泳时,需要结合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如是否有膝关节疾病或者腰部疾病,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泳姿。蛙泳不适宜患膝关节病和O型腿的人;仰泳不适合肩、踝关节损伤者;自由泳则不适宜腰突、腰腿痛患者。03挥拍运动降低全因死亡率47%常见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壁球等。好处:挥拍类运动往往都需要调动身体多个肌肉群,眼睛看着球来进行手眼的协调,同时在击球一刹那,会有一个相对的爆发力发出。它强调了协调性、柔韧性,同时要有一定耐力,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来提高肌肉骨骼的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协调性,可以让人的注意力更集中,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起到帮助延缓大脑的衰老及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对比那些没有进行身体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了挥拍运动的人,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约56%,如果能达到推荐的运动量,能够降低约47%的全因死亡率。推荐运动量:网球和壁球属于高强度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进行1小时~2小时的运动。乒乓球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的运动。注意事项:中老年朋友选择挥拍类运动时,要考虑自身条件,比如膝、踝、肩关节是否有原发病或伤病。像羽毛球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一般较高,场地大、球速快,中老年朋友们在选择羽毛球的时候要慎重,而乒乓球的活动量没那么大,场地也小一些。挥拍运动主要强调的是双方对打,还是需要两个人的参与,这样从娱乐性和参与度,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如果说你实在是没额外时间做上述的运动那么最普通的走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04如何才能越走越长寿?研究表明:1.每日走路步数在10000步以上的人群,可以降低发生肿瘤、心血管意外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2.在此基础上,日常步行强度(步速以每分钟步数计算)更高的人群,即步行速度更快的人群,可以进一步降低发生肿瘤、心血管意外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相较于每日步数,步行强度(步速)与发生肿瘤、心血管意外及全因死亡方面的健康获益表现出更强的关联性,为了达到健康目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更快的步速走路。健身走三要素:步幅、步速、步态步幅:健身走的步幅要比正常走路的步幅大一些,多出半个脚掌即可。步速:每秒走2步~3步,每分钟120步~144步左右,这样有助于提高心率,激活心肺功能。步态:要轻盈,脚落地时膝盖微屈,脚后跟到脚尖过渡要顺畅,同时身体重心迅速跟随移动,过程中我们要调整呼吸,上身挺直,双手自然摆臂。在健身走的过程中,感到呼吸急促,身上微微发汗时,保持这个感觉20分钟到30分钟以上,才能对心肺起到作用。05运动虽好,方式不对反伤身运动损伤的三大原因:热身不够、场地因素、疲劳训练。1.热身:无论做什么运动,首先都要进行热身,特别是挥拍运动、游泳这种全身肌肉协调运动,一定要提前进行热身,可以做做踢腿、拉伸等动作,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才不容易受伤。2.场地因素: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穿戴合适的运动装备,比如运动衣、运动鞋等,并且灯光、气温都要多加注意,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寒冷的气温可能使全身的关节肌肉发生僵硬,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3.训练强度:不论做什么运动,一定不要疲劳训练,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平时没有时间锻炼,所以到了周末一运动就要两三个小时,运动时间比较集中,这样的运动方式是不对的,建议将运动分到各个阶段,每次时间不要太长,这样才不易疲劳。并且,不论什么样的运动,运动完了以后,膝关节疼痛持续超过2个小时,就说明运动过量了,需要减少运动量,大家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来调整运动量。

运动有益身心健康。对抑郁、压力等精神问题来说,无论什么类型运动,锻炼永远比不锻炼好,与不锻炼的人相比,锻炼的人精神健康状况总会好一些。 国际著名医学类杂志《柳叶刀》的最近发表了一篇涉及120万人的研究成果,它分析了不同的运动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程度。这项研究由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数据样本来自美国政府机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研究人员研究了运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把精神负担和精神疾病集中在现代人常见的压力、情绪、抑郁等问题上,将严重程度分为自我感觉有上述问题以及被确诊过有抑郁障碍。 在运动项目上,研究人员从这120万人的数据中识别出了75种运动,他们将其归为8大类,分别是热门的团队运动、骑单车、有氧体操、跑步或慢跑、休闲运动、冬季项目和泳池类、散步,以及其他无法归类的运动。 在对精神状况有帮助的运动上,在人群总体中,最有利的是团队运动、骑单车和有氧体操。 而在抑郁人群中,最有帮助的运动前两名没有变化,第三名是休闲运动。休闲运动指的是一种团队体育运动,它是低强度的,只是为了玩而非竞技的篮球、足球等运动,也不需要计分。 对身体最有帮助的体育运动也有相应的研究。 2016年英国发布了一项追踪了10年时间,样本量为8万人的研究结果。 在研究了运动习惯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后,研究人员认为,包括网球、羽毛球在内的挥拍运动降低死亡率最明显。第二、第三名分别是游泳和有氧运动。 这项研究显示,跑步和骑单车对降低死亡率的贡献比较低,与完全不运动的人相比,跑步只能降低13%。也就是说,游泳对身体锻炼好处很大,降低精神负担和解决精神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骑单车反过来,对精神健康帮助很大,身体锻炼方面,收益相对靠后。 《柳叶刀》的这项研究发现,并不是多多益善。 从时间上看,每次锻炼的最佳时长应该在45-60分钟之间 ,少于45分钟,效果减弱,大于60分钟,没有更高收益,而且不少会产生负效应,比如精神负担会加重。像有氧体操、散步、跑步等等在60分钟后开始产生负效应。从频率上说,一周3到5次收益最高,散步的频次可以稍高一些,最多一周6天,收益率会最大。

跑步和游泳是对身体最有效的锻炼,可以同时锻炼多个部位。其次,两种运动都有利于身体的发育,保持身体健康年轻,所以都有利于长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