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眼科英文论文

发布时间:

眼科英文论文

这种比较专业性的好的免费的论文在网上很难找,就算找的应该也不是完整的,特别是免费的,建议你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你不有阅览证吗?那里很多,选择性多呀,含金量也比较高.

NaQing sex deep overburden front teeth tooth meet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treatment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aQing sexual front teeth tooth overburden match not deep treatment of factors, correction method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Methods selection NaQing sex deep overburden front teeth and 18 cases, are not case tooth correction. Results treatment completion time 15 to 21 months, average months. Correction by first teeth together, facial side cover normal appearance was coordination. Conclusion anterior tooth NaQing sex should be repeated in deep choosing good indications fits the tooth under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his article may require cleanup to meet Wikipedia's quality improve this article if you can. (November 2008) This article or section needs copy editing for grammar, style, cohesion, tone or can assist by editing it now. A how-to guide is available. (November 2008) This article contains Chinese text. Without proper rendering support, you may see question marks, boxes, or other symbols instead of Chinese characters. 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s Acupuncture • Anthroposophic medicine • Ayurveda • Chiropractic • Herbalism • Homeopathy • Naturopathy • Neural therapy • Osteopathy •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 Tibetan) NCCAM classifications Whole medical systems • Mind-body interventions • 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 • Manipulative therapy • Energy therapies See also Alternative medicine • Glossary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 List of people in alternative medicine This box: view • talk • ed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ried goods shop in Tsim Sha Tsui, Hong Ko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known as TCM, simplified Chinese: 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中医; pinyin: zhōngyī) includes a rang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practices originating in China. It is considered a Complementary or 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 in much of the western world while remaining as a form of primary care throughout most of practices include treatments such as herbal medicine, acupuncture, dietary therapy, Tui na and Shiatsu massage; often Qigong and Taiji are also strongly affiliated with theory 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originated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rough meticulous observation of nature, the cosmos, and the human body. Major theories include those of Yin-yang, the Five Phases, the human body Channel system, Zang Fu organ theory, six confirmations, four layers, [hide]1 History Ancient (classical) TCM history Timeline 2 Theory Basic theory and model of the body Modern TCM theory 3 Diagnostics Techniques 4 Methods of treatment 5 Branches 6 Scientific view Efficacy Safety In Practice Allergy Toxins and contaminants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Vague naming 7 Relationship with Western medicine 8 Animal products 9 Opposition 10 Modernization 11 See also 12 Footnotes 13 References 14 Further reading 15 External links Online databases [edit] History[edit] Ancient (classical) TCM history Yin-yang symbolMuch of the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rived from the same philosophical bases that Taoist and Buddhist philosophies are based on, and reflects the classical Chinese belief that the life and activity of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have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t all scales.[1]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ea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emmed from Taoist masters who had an extraordinary sense of the body and its workings through their many hours of meditation. This may be why TCM also inherited many of the principles inherent to Daoism (Taoism).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his reign from 2698 to 2596 , as a result of a dialogue with his minister Qibo (岐伯), the Yellow Emperor is supposed by Chinese tradition to have composed his Neijing Suwen (《内经·素问》) or Inner Canon: Basic Questions, also known as the 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The book's title is often mistranslated as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Modern scholarly opinion holds that the extant text of this title was compiled by an anonymous scholar no earlier than the Han dynasty just over two-thousand years the Han Dynasty (202 BC –220 AD), Zhang Zhongjing (张仲景/张仲景), the Hippocrates of China, who was mayor of Chang-sha toward the end of the 2nd century AD, wrote a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which contains the earliest known reference to Neijing Suwen. Another prominent Eastern Han physician was Hua Tuo (c. 140 – c. 208 AD), who anesthetized patients during surgery with a formula of wine and powdered hemp. Hua's physical, surgical, and herbal treatments were also used to cure headaches, dizziness, internal worms, fevers, coughing, blocked throat, and even a diagnosis for one lady that she had a dead fetus within her that needed to be taken out. The Jin dynasty practitioner and advoca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ang-fu Mi (215 - 282 AD), also quoted the Yellow Emperor in his Jia Yi Jing (甲乙经/甲乙经), ca. 265 A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Wang Bing claimed to have located a copy of the originals of the Neijing Suwen, which he expanded and edited substantially. This work was revisited by an imperial commission during the 11th century were noted advances in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Emperor Gaozong (r. 649–683)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commissioned the scholarly compilation of a materia medica in 657 that documented 833 medicinal substances taken from stones, minerals, metals, plants, herbs, animals, vegetables, fruits, and cereal crops.[2] In his Bencao Tujing ('Illustrated Pharmacopoeia'), the scholar-official Su Song (1020–1101)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categorized herbs and minerals according to their pharmaceutical uses, but he also took an interest in zoology.[3][4][5][6] For example, Su made systematic descriptions of animal speci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regions they could be found, such as the freshwater crab Eriocher sinensis found in the Huai River running through Anhui, in waterways near the capital city, as well as reservoirs and marshes of Hebei.[7]Contact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medicine has not displaced TCM. While there may be tradition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persistent practice, two reasons are most obvious in the westward spread of TCM in recent decades. Firstly, TCM practices are believed by many to be very effective, sometimes offering palliative efficacy where the practices of Western medicine fail or unable to provide treatment, especially for routine ailments such as flu and allergies, or when Western medicine fails to reliev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ailments. TCM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functional disorders, such as migraines and osteoarthritis, and is traditionally used for a wide range of functional disorders. Secondly, TCM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to otherwise costly procedures whom many can not afford, or which is not covered by insurance. There are also many who turn to TCM to avoid the toxic side effects of of the last few centuries is seen by at least some sinologists as part of the evolution of a culture, from shamans blaming illnesses on evil spirits to "proto-scientific" systems of correspondence;[8] any reference to supernatural forces is usually the result of romantic translations or poor understanding and will not be found in the Taoist-inspired classics of acupuncture such as the Huang Di Nei Jing.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has, over its history, been analysed both skeptically and extensively, and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it has waxed and waned over the centuries and cultures through which it has travelled[9] - yet the system has still survived thus far. It is true that the focus from the beginning has been on pragmatism, not necessarily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actions - and that this has hindered its modern acceptance in the West. This, despite that there were times such as the early 18th century when "acupuncture and moxa were a matter of course in polite European society"[10]The term "TCM" describes the modern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 result of sweeping reforms that took place after 1950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erm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CCM) often refers to medical practices that rely on theories and methods dating from before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1911). Advocates of CCM portray it as less influenced by Western and political agendas than TCM.[edit] Timeline Macerated medicinal liquor with wolfberry, iguana, and ginseng, for sale at a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in Xi' history of TCM can be summarized by a list of important doctors and , Huángdì nèijīng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 Sùwèn (素问/素问) and Língshū (灵枢/灵枢). The earliest classic of TCM passed on to the present. Warring States Period (5th century BC to 221 BC): Silk manuscripts recording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Zubi shiyi mai jiu jing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 (Moxibustion Classic of the Eleven Channels of Legs and Arms), and Yinyang shiyi mai jiu jing (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Moxibustion Classic on the Eleven Yin and Yang Channels). The latter was part of a cache of texts found in Mawangdui in the 1970s.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to Three Kingdoms Period (220 - 280 AD): Zhenjiu zhenzhong jing (针灸枕中经/针灸枕中经) (Classic of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Preserved in a Pillow) by Huà Tuó (华佗/华佗). Shanghan zabing lun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which has since been split into two texts: the Shānghán lùn (伤寒论/伤寒论)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orders]" - focusing on febrile conditions attributed to "Cold") and the Jingui yaolue (金匮要略) ("Essentials of the Golden Cabinet" - focusing on "miscellaneous illnesses") by Zhāng Zhòngjǐng (张仲景/张仲景). Jìn Dynasty (265-420): Zhēnjiǔ jiǎyǐ jīng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Systematic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Huángfǔ Mì (皇甫谧/皇甫谧). Tang Dynasty (618–907) Beiji qianjin yaofang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 (Emergency Formulas Worth a Thousand in Gold) and Qianjin yifang (千金翼方) (Supplement to the Formulas Worth a Thousand in Gold) by Sūn Sīmiǎo (孙思邈/孙思邈). Waitai miyao (外台秘要/外台秘要) (Arcane Essentials from the Imperial Library) by Wang Tao (王焘/王焘). Song Dynasty (960 – 1279): Tóngrén shūxué zhēnjiǔ tújīng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Illustrated Manual of the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the Transmission) (and other) Acu-points, for use with the Bronze Figure) by Wáng Wéiyī (王惟一). Yuan Dynasty (1271 to 1368): Shísì jīng fāhuī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 (Exposition of the Fourteen Channels) by Huá Shòu (滑寿/滑寿). Ming Dynasty (1368 to 1644): golden a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ny famous doctors and books. To name only a few: Zhēnjiǔ dàquan (针灸大全/针灸大全)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Xu Feng (徐凤/徐凤). Zhēnjiǔ jùyīng fāhuī (针灸聚英发挥/针灸聚英发挥) (An Exemplary Colle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ir Essentials) by Gāo Wǔ (高武). Zhēnjiǔ dàchéng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 (Compendiu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Yáng Jìzhōu (杨继洲/杨继洲), completed in 1601. Běncǎo gāngmù (本草冈目/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by Lǐ Shízhēn (李时珍/李时珍), the most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pre-modern herbal book (completed in 1578). Wenyi lun (温疫论/温疫论), by Wu Youxing 吴有性 (1642). Qing Dynasty (1644-1912): Yizong jinjian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 (Golden Mirror of the Medical Tradition) compiled by Wu Quan (吴谦/吴谦) under imperial commission. Zhenjiu fengyuan (针灸逢源/针灸逢源) (The Sour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Li Xuechuan (李学川/李学川). Wenre lun (温热论/温热论), by Ye Tianshi (叶天士/业天士). Wenbing tiaobian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Systematized Identification of Warm-factor disorders) compiled by Wu Jutong (吴鞠通) in 1798.[11] [edit] Theory This article or section cites its sources but does not provide page can improve this article or section by introducing citations that are more precise. Dried plants and animals parts a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the image are dried lingzhi, snake, turtle plastron, Lou han fruit, and species of founda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not necessarily uniform, and are based on several schools of thought. Received TCM can be shown to be influenced by Taoism, Buddhism, and Neo-Confucianism.[12]Since 1200 BC, Chinese academics of various schools have focused on the observable natural law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humanity's place in the universe. In the I Ching and other Chinese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classics, Chinese writers described general princip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health and , a Western medical doctor, placed Chinese medical theory in context as:Chinese medicine, like many other Chinese sciences, defines data on the basis of the inductive and synthetic mode of cognition. Inductivity corresponds to a logical link between two effective positions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in different places in space. (Conversely, causality is the logical link between two effective positions given at different times at the same place in space.) In other words, effects based on positions that are separate in space yet simultaneous in time are mutually inductive and thus are called inductive effects. In Western science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dynamics and nuclear physics (which are founded essentially on inductivity), the inductive nexus was limited to subordinate uses in protosciences such as astrology. Now Western man, as a consequence of two thousand years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 persists in the habit of making causal connections first and inductive links, if at all, only as an afterthought. This habit must still be considered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an adequat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science in general and Chinese medicine in particular. Given such different cognitive bases, many of the apparent similaritie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European science which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positivists turn out to be spurious.[13][edit] Basic theory and model of the body An old Chinese medical chart on acupuncture meridians Interactions of Five Chinese Elements - Cycles of Balance and Cycles of ImbalanceMain article: TCM model of the body The following text needs to be harmonized with text in TCM model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is largely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that the human body is a small universe with a set of complete and sophisticated interconnected systems, and that those systems usually work in balance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function of the human body.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s considered with respect to qi ("breath", "life force", or "spiritual energy"), blood, jing ("kidney essence", including "semen"), other bodily fluids, the five elements, emotions, and the soul or spirit (shen). TCM has a unique model of the body, notably concerned with the meridian system. Unlike the Western anatomical model which divides the physical body into parts, the Chinese model is more concerned with function. Thus, the TCM spleen is not a specific piece of flesh, but an aspect of function related to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within the body, and of the mental functions of thinking and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and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practitioners and schools which in turn ca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practice and invoked to describe the human body in TCM include:Channels, also known as "meridians" Five elements Qi Three jiaos also known as the Triple Burner, the Triple Warmer or the Triple Energiser Yin and Yang Zang Fu theory The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 theories may be applied to a variety of systems other than the human body, whereas Zang Fu theory, meridian theory and three-jiao (Triple warmer) theories are more are also separate models that apply to specific pathological influences, such as the Four stages theory of the progression of warm diseases, the Six levels theory of the penetration of cold diseases, and the Eight principles system of disease classification.[edit] Modern TCM theoryThis section needs more detail, citations, better links, or all three. Also : How widespread is the belief that TCM and fractals are somehow interconnected? Someone must have come up with the idea, who was it?Third philosophy: Fractal (similar) view[14] Qi is the `information - energy - material' mix unity flow [15], Qi sets, qi element, sub-Qi sets. Mathematics physics Yin or Yang TCM fractal sets[16] Fractal Yin Yang sets: Df=1. Fractal Five elements sets: Df=, Yin Yang Five elements sets Df=.[17] Fractal Zang Xiang theory:[18] the heart series, the liver series, the spleen series, the lung series, the kidney system. Fractal Channel ( Meridian (Chinese medicine) Jingluo),CHANNELS AND MESH-NETWORK,NO VESSEL. TCM channel is fractal, complex, pluralistic, rough, not smooth, non-tube dissection structure.[19] [edit] Diagnostics

去创新医学网一定能找到的,上面24科室的论文都有,而且全部免费,自己去找找吧!

眼科英语论文

整个过程,主要是准备论文、选择期刊、期刊投稿等大环节,所以难度也就集中在了这三个方面、准备文章、选择适合的期刊、选择期刊后向期刊投稿的问题。。

r77眼科学1.中华眼科杂志2.中华眼底病杂志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5.眼科新进展这个上面有更多学科的核心期刊~

这个没什么难度。发表很简单

不是,好像是在600到1000之间,主要靠术后保养

眼科学英文论文

1 文稿的内容和格式一篇完整的医学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文题、作者署名、英文关键词及摘要、中文关键词及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表格、图及图说明等。论文内容与格式要求如下。论文的格式应符合《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第五版),正文格式为IMRaD格式,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和讨论(Discussion)。 文题页(title page) 文题页的内容包括文题、作者署名(英文文题及作者署名随英文摘要)、作者简介(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及实验研究论文,加英文作者简介)、基金资助项目说明(包括中文和英文)、注释及致谢、研究单位等(包括中文和英文)。 文题文题 顶格书写。文题应准确、具体;简洁、明了;醒目而富有深度;文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元素符号、分子式等;阿拉伯数字不要放在文题之首。文题应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尽可能省去“……的研究”,“……的观察”等无特定意义的词。 作者署名 顶格书写,人名和人名之间空1格,单姓单名者,姓与名之间空1格。本刊要求,每篇论文作者一般不超过6人。集体署名者应在文后写出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必要时,按照国际惯例给出通讯作者。作者署名的条件:(1)参与了课题的构思与设计或资料的分析与解释;(2)参与了论文的起草或对重要内容作了重大修改;(3)最终完成论文者,至少应参加过讨论和定稿,并对论文有答辩能力。这3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方可成为作者。 作者简介 投稿时请附一简短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硕士以上者)、职称、职务、联系电话(请注明宅或办)和E-mail地址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及实验研究论文,加英文作者简介。 注释及致谢 注释的内容包括:课题资助单位、课题编号(本刊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论文一般在3个月内发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各省科委等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论文一般在5个月内发表,稿酬从优。其他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论文适当考虑优先发表,请作者注明)。该文是否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过、是否以其他文种发表过等请注明。致谢的主要对象是:(1)提供帮助的部门领导;(2)经济和物质方面的支持者;(3)学术方面的指导者;(4)技术方面的协助者;(5)作者认为需要致谢的其他人员。注意:必须征得被致谢者同意方可在文中致谢。具有重大国际竞争价值的研究论文,请作者通过电子邮件详细说明,并附本刊2位编委推荐信。确认以后,随时发表。 研究单位 文题页的最下方给出研究单位,中文内容包括邮政编码,单位所在地、单位名称;英文用From the……开始,并给出所有作者的详细地址,具体格式见本刊。重点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文章一旦录用,编辑部将在退修文稿的同时通知第一作者寄2寸照片1张,照片和论文同时发表(不愿意发表照片者请说明)。本刊发表作者照片和作者简介的唯一目的是加大对作者的宣传力度,希望得到广大作者的理解和支持。其他文章不发表作者照片。 关键词和摘要(Key Words and Abstract) 文章的第二部分为关键词和摘要。英文关键词和摘要在前,中文关键词和摘要在后。二者分开撰写,不得接排。关键词3~10个,放摘要之上。本刊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及文献综述在投稿时要求撰写出中英文摘要,其中实验研究、应用研究采用结构式摘要,文献综述采用指示性摘要。结构式摘要的内容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等。中文摘要不超过400字,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建议不要超过250个词。摘要应简洁、明了,尽量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给出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得使用图、表、公式、分子式、化学结构式,不得引用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的文题最前面最好省略冠词,文题首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不包括某些应该使用大写者)。英文摘要中作者必须全部列出,不得省略。人名拼写根据国家标准和国际惯例,采用以下书写形式:如拼为PAN Bo-Rong,欧阳俊杰拼为OU-YANG Jun-Jie等。姓全大写便于西方人区别中国人的姓和名。 正文(text) 正文包括4个内容,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等,这是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医学论文的温哥华格式,也叫IMRaD格式. 引言 引言一般不超过250个字,阐明研究目的、研究或观察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引言部分可引用少量参考文献,不应进行详细讨论。 材料和方法 说明观察或实验对象(患者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的选择方法和标准。详细描述实验仪器及方法。对他人建立而尚未为人们所熟悉的实验方法应提供参考文献,自己建立的实验方法或对原实验方法有实质性改进者应详细描述。 结果 按逻辑顺序用文字、表和(或)图叙述或列出该文研究结果。凡用文字能表达清楚者尽量不用表和图:不要在正文中重复表和图中已有的数据和资料,只需强调或概括该研究的主要发现。 讨论 讨论部分是对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应着重讨论研究中新的和重要发现,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要单纯或过多重复引言或结果部分的数据和其他资料。讨论部分的写作应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和分析,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解释偶然性和必然性,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讨论中避免提出本文资料和结果不足以支持的结论。理由充分时可提出新的假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本刊对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做明确限制,凡是应该给出参考文献者,均应给出参考文献。所引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文献,以近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未发表的个人观察资料和通信不得列为参考文献。有价值的书面通信资料可在文章中夹注,如“……我不同意N Engl J Med 所用的结构式摘要”(R.Brian Haynes,1992,个人通信)。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仔细核对,保证准确无误。本刊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文后著录采用顺序编码格式。按照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2],[3]……)依次标注,标注的形式如下:Vanichkin等[1]认为: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网脱患者,手术预后差;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网脱患者,手术预后差[1,3?5];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见参考文献[1]。2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标题层次 本刊采用1,,,2,,,3,,,等表示标题层次,书写时一律左顶格。一级标题后不接排任何内容,二级标题下如不再分出三级标题,可接排。标题层次不得超过4级。各级标题序号后及标题后空一格,不用标点符号。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见:《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血压和眼压可用kPa,也可用mmHg,但用mmHg时应注明1kPa=。当量浓度改为摩尔浓度(mol·L-1,mmol·L-1,μmol·L-1)。分子量已知的情况下,质量浓度也应换算为摩尔浓度。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脂蛋白、总血脂等的含量仍使用“g·L-1”;葡萄糖、钾、尿素、皮脂酮、肌酸、铁、铅、抗坏血酸等用“μmol·L-1”,体积做分母时一律用“升(L)”,不得用“cm3”、“mm3”、“dL”和“mL”。所有试剂和药品的百分比浓度应换算为摩尔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一个组合单位内不得有2条或2条以上斜线,如mg/kg/d应为mg·kg-1·d-1。1秒应写为1 s,2分钟应写为2 min,3小时应写为3 h,7年应写为7 a。国际单位用IU或U表示,微米采用μm不能用μ. 数字用法 凡有明显数量意义者均应用阿拉伯数字,如1个,1例等。小数点前、后若超过4位数时,从小数点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 space,如3 053 233, 1。4位阿拉伯数字单独使用可不空格。2×103~5×103可写为(2~5)×103,不得写为2~5×103,50%~80%可写为(50~80)%,不得写为50~80%;3cm×4cm×5cm不得写为3×4×5cm,或3×4×5cm3。1995年不得略写为95年或’95年,也不得使用时间代名词。 表和图 表和图应集中附在文章最后,正文中标出表和图的位置,最好用方框表示,并在方框内写明“此处放表×”,“此处放图×”等。每个表和图各占一页,每篇论文最多不超过6个图和表。表格制作应符合统计学制表原则,一般采用三线表或四线表。表格设计应美观大方,给出表序、表题。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用英文制表,表题用中、英文对照,中文在上,英文在下。线条图最好用计算机制图,也可以用碳素墨水或专用绘图墨水在硫酸绘图纸或厚白纸上绘制,线条平滑,粗细均匀,大小以8cm(宽)×5cm(高)为宜。图中所有数字、符号及文字一律用印刷体植字(6号字)。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用英文制图,图题或图说明用英、中文对照,英文在前,中文在后。照片图需反差鲜明,清晰易辨,无边框。必要时,显微照片内应给出长度标尺。提请读者注意的图中重要部分用“↑”指示。若需发表个人面部照片,必须出示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同意刊登照片的书面许可证明,或通过技术处理,以达到不能辨认的目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照片背面用铅笔轻轻写上作者姓名、文题与序号,并用“↑”标明上下方向。图说明可单独另纸书写。作者应向编辑部说明,论文中的照片图有无必要印成彩色图,并说明是否愿意支付彩图制版费。3 投稿要求 文稿请用计算机打印,英文字母分清大小写、正斜体和上下角标,并存盘保存,以备论文修改时用(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文献综述投稿时请提供软盘或电子投稿)。我刊录用的文章,修回稿必须提供寸软盘,也可以电子邮件投稿或者采用在线投稿。请用Word文档打印,每页400字。注意:不要用WPS稿纸格式打印。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可靠,语言精炼,行文流畅,禁止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医学名词术语应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如“晶体”应为“晶状体”,“色素膜炎”应为“葡萄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应为“视[神经]盘水肿”,“脉络膜下驱逐性出血”应为“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 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文献综述一般不超过4 000字,最多不超过5 000字,临床报告不超过2 000字,病例报告限1 000字以内,其他文稿视情况而定。 投稿请附单位推荐信和投稿说明信(综述除外)。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投稿说明信中,请作者担保论文的真实性,并简要介绍该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可能的应用前景。作者认为需要介绍的其他情况,也可在投稿说明信中予以说明。 有重大发现或有国际竞争价值的研究论文请作者声明,本刊将视具体情况在显要位置优先发表。 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科研成果奖者和优秀论文奖者,请作者将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寄编辑部一份,本刊将免去该作者当年所有投稿的审稿费。获奖证书可作为以后录用稿件、增选编委和审稿人的参考。 本刊对来稿将尽快做出处理,是否录用尽可能在3个月内通知作者。超过3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或修稿信,请作者来信、来电查询;6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或修稿信,作者可自行处理。 本刊坚持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尽一切可能为职称晋升者和成果申报者提供方便。 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重大的内容修改将征求作者意见,以求达成共识。由于编辑部人员有限,不录用的文稿一般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文稿已经刊用,酌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册。 欢迎作者和读者登陆我刊网站,查询有关信息。希望各位编委积极参与我刊的在线审稿。欢迎具备条件的专家学者,积极申请担任我刊的审稿人。投稿请寄: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眼科新进展》杂志编辑部。

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论文【1】

摘要: 专业英语影响医学生的发展和竞争力。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本文从单词的积累,到教学材料的选择与处理、课堂环节的设计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等方面,讨论了拓展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医学英语 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 模式拓展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工具,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英语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通用语言。

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水平。

数量掌握和英语运用能力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与公共英语相比,医学英语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太高。

“医学英语涉及面广,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到预防医学大约包含了60多门学科,医学术语就有20多万条”。

[1]开设医学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章,查阅医学英语文献的能力。

仅仅在课堂上逐句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医学知识不足而产生的尴尬,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教学互动的氛围。

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极大程度促进其自主精神。

如何引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师为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水平所面对的课题。

1.教学模式拓展

巧攻词汇

医学词汇一般既长又偏,某些医学词汇甚至由多达20个字母组成,如reticuloendothelioma(网状内皮瘤),令大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头疼,学生学习和记忆都很费劲,更别说拼写。

实践证明,机械地背记单词,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

虽然医学词汇数量大,而且单词长,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应引导学生利用构词特点,即通过理解词根、前缀、后缀的方法,通过了解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的异同、派生词的构成的一般规律,来扩充单词。

比如前缀中dys-表示“坏,不良”,dyspepsia(消化不良)、dyslexia(诵读困难)、dysfunction(官能障碍);di-表示“两个,双”,dichromatic(二色的,二色性的,二色视的)、dioxide(二氧化物)等。

后缀里-ane表示“烷”,methane(甲烷);-ase酶,transaminase(转氨酶)。

另外,分系统讲解词根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将词汇分成内分泌、泌尿、心血管、脑肿瘤、消化、呼吸等类别,解析词的合成方法,使学生能在阅读专业资料时不必时时停下查阅字典。

这样通过学习构词法,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专业英语的词汇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多方面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词汇基础。

精设课堂环节

不仅要传授专业英语的知识,更要培养和提供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教学活动的实施,应摒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模拟各种情境,运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师生或同学间相互对话等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提高积极性,确保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听说技能训练专题,加强在问诊、医患对话、病历讨论、医学报告、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写作等方面的专题训练。

选择原版的病例分析、医学文献参考、医学应用写作等问诊作为范文,通过分析了解医学英语文章的术语和语法特点,比如多用名词性结构、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

在写作训练中指导学生熟悉医学英语写作的模式,即通常分为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所用的时态都是现在时,表达法也是固定的。

在此基础上,实践写作,并组织学生自己对范文进行对照,先自改,然后再和教师讨论提高。

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有效地投入专业英语的学习。

选择与处理内容

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选取适合学生情况的原版教材,包括医学文献、论文和摘要。

可以简化某些英文文章,使其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应该同时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收集一些语言生动、地道,内容新颖,能体现医学发展前沿的文章。

还应通过选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再单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而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对待病症、看待医学。

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另外可以选择性推荐医学散文和小说等,比如阿瑟・黑利的《最后的诊断》、《烈酒》和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等。

在欣赏清新优美的文笔的同时,和作者一起思考生命、人生和社会乃至宇宙的存在,了解一个医学工作者所需要的综合文化科学素质,了解在医学圈的种种可能的现象。

语言的交际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和正在学习的内容与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大班上课的现状,组织小组及对话活动,设计各种适合小组或双人对话的交际情景或语言游戏。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进行教学。

要避免单纯语言点的细节讲解,把握全文,思考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是更有效的学习。

比如在“Animal Magic”一文中,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泛读的方式,要求学生两次快速阅读全文,第一次读完找出文中的语篇连贯点,第二次读完后圈出或用自己的词给出每一段的关键词。

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不同学生提供的关键词答案,选出大家都同意认为能更好地概括该段落意思的词,共同回顾该段内容。

最后布置学生课后根据上述关键词,准备复述文章内容。

这样,学生很好地实现了对全文的总体把握。

听力作为一项技能,既独立又和其它方面不可分。

鉴于很多学生此项较弱的现状,可采取措施加以扭转。

增加听前准备,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语言、社会文化和医学知识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本来掌握的知识,对新的内容加以推测;还可以将听力与口语相结合,借助专业学生口试的形式,但内容是医学范围的:准备一段独白,放音两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关键词,在听完后根据关键词,对原文内容进行口头复述;也可以采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针对性的问答。

传统的字典逐字生词的.中文意思加单纯语法的阅读方式是不能根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2.辅以新手段

运用多媒体

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的实验得知,“人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3]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动静结合、视听并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高直观形象的场景。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科普教学片,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根据碟片内容编写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人人都有收获。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使医学英语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加易于理解及掌握”,[4]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内容不再枯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视觉和声觉效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笔者曾结合所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分组进行课件制作,然后在全班面前演示,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加深并拓宽了对课本内容,包括本专业领域的理解。

利用网络优势

网络的普及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英语教学中缺乏英语环境的现状,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日益成为传统教学的不可缺少的补充。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性、新闻性的特点,它把社会各领域的最新消息,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生动地提供给学生。

在教材内容之外,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指定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材料,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查找资料。

仍以“Animal Magic”为例,文章写于20世纪末,讨论了从移植动物器官至人体的问题,当时此项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临床推广。

而如今距写作时间过去了十多年,科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可鼓励学生搜索资料,了解现今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在课堂上做报告,组织关于此举是否有悖伦理道德的讨论。

讨论后再回到文本内,有重点地介绍语言点,主要是关于用法,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还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帮助学生熟悉教学方式,将传统方法与新模式有机结合,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比如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网络工具等不应该取代教师的课堂作用,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既明确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又做出明确安排,教师通过实践和积累他人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

同时课堂上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辅以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使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既考虑各专业间共性,又考虑学生个性,加以调剂。

医学英语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英语不仅成为医学生真正实用的工具,而且能增强医学生在人才中的市场竞争力。

传授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交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提高英语技能作为一项艰巨和并需渐进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坚持探索,努力形成有效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各种不断加强的设备为教学辅助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真正具有良好的医学英语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睿泽.浅谈医学英语教学[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19,(3):255-256.

[2]赵跃君.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因素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2):142-143.

[3]张艳.多媒体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J].医学信息,2007;20,(4):554-555.

[4]陈桦.新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222-223.

医学英语教学模式【2】

摘 要: 作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一个分支,医学英语的掌握是医学生将来进行专业研究或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技能。

很多高校意识到医学英语是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大学英语前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后续阶段,是基础英语学习和医学专业学习结合的应用提高阶段。

然而全国范围内医学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新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推出。

关键词: 医学英语 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广泛地使用在医学英语教学中。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学互动也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答案和点评而已。

虽然很多学校多媒体已投入使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音像资料,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

即使有一些医学英语音像资料已问世,但由于专业性太强,只适合少部分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还是没有合适的资料。

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另外,医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学生普遍的反应是学习起来太难,词汇晦涩难记,句子冗长难懂,这些特点都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这时还是用老师一人唱独角戏、满堂灌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教学模式外,医学英语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要加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就要编写制作优秀的教材、影像资料等。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诟病已久,建设新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是首要的任务。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目的

课程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使大学本科生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专业英语学习,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医学英语的语言能力,能够用英语就医学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二是培养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阅读专业文献,获得专业所需的外文信息,能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或参加工作后专业知识的自学打下基础。

因此,新型教学模式必须为这两点目的服务,要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将情景教学法纳入新的教学模式中。

二、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是指交际活动的社会情景,语言常常是伴着一定的情景的。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实物、图片、录音等教学用具,通过对话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在医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要做到情景教学,就要充分使用各种模型、道具、图片,把教室当成医院,创造出各种逼真的医疗环境,如挂号、就诊、做检查、拿药、住院、出院等,或是按照科室分类,如内科、外科、耳鼻喉科、泌尿科、眼科等,再让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医学词汇、句子和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分角色扮演。

具体的形式可以多样,就表演人数的规模而言,可以全体同学分成小组进行,分饰不同的角色,人人参与进来,也可以由部分同学扮演,其余同学当评委,指出表演当中的不足和长处。

就表演的内容而言,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只完成一个特定的环节,比如挂号或是就诊;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几个大组,一部分学生充当医生,坐在教室里,一部分学生充当不同身体不适的病人,可以自由走动,依次去不同的医生那里完成全套的挂号、就诊、做检查、拿药、住院、出院的环节或是按多个不同科室,完成相应的一整套环节。

扮演医生的同学除了需要和学生用英语完成特定的医学对话外,还要写出医学病例、开出医嘱等。

这样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医学英语其实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可以离我们很近,有实用性,很生活化。

老师在课堂上要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意味着老师已经不需要发挥任何作用,让课堂放任自流,造成可能的课堂次序混乱。

在情景教学展示阶段,当学生一时词穷,限于冷场时,应当及时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活动继续进行,学生重新回归角色。

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离题太远时,则应及时调整,以获得最佳效果。

角色扮演终结时,教师则应对学生在情景模拟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点评,指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与学习。

情景设置及交谈内容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运用医学英语的实际能力逐步迈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难题,同时也有新的突破,而所有这些数以万计的科研资料我们几乎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取得,首先是数据库,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购买了各类数据库,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数据库来检索文献,收集相关的前沿资料,然后学习这些文献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其次是庞大的互联网资源,老师可以介绍学生一些有用的医学学习网站、论坛,去下载收集医学视频文本材料,来弥补课堂的不足。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医学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气象,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可为进一步建造完整的更科学的新型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吴凡,张忠芳.基于情景模拟教学的医学英语教学法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

[2]司道文,孙金莲,张宇新.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3]张艳.多媒体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和探索[J].医学信息,2007.

[4]郭颖.医学院校本科生英语多媒体教学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2009.

[5]沈志芬.“情景教学”成就高效的英语课堂[J].成才之路,2007.

不同的学科类型,不同的研究方向是对文章有着不同的要求的,例如在化学中研究催化剂的常常喜欢在ACS、JOC等一些期刊上发表文章。

眼科英文ophthalmology department。眼科学是研究人类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专门学科,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但又与其他临床学科和基础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眼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眼的生理、生化、药理、病理、免疫、遗传以及眼的各种特殊检查和眼显微手术技术。

视觉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感觉,通过视觉系统获得了外界80%~90%的信息。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医学学科。眼科学与基础科学关系紧密,基础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眼科学的发展。对眼科疾病的认识己从细胞水平上升到分子水平,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眼科学是当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英国眼科杂志论文

你要看清一点,任何一种事物 的存在都必然有它的两面性。激光手术也一样,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不过你如果一定要做的话,也可以试试的,医生会给你作一系列的检查,会以此为根据来判断你是否具有做激光手术的适应性,安全度还是很大的,你不用太过担心,这一点我想医生会比你想得周到,不过你一定要到比较正规的医院。

如果度数不是很高最好不要做手术请注意观察医生自己他们要是觉得好为什么自己不做?医生戴眼镜的多

激光治疗近视度数会反弹是真的吗?医生告诉你真相

近视眼手术失败,通常是指手术以后出现了并发症,比如过矫、欠矫,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手术前的方案设计有问题。所以,如果出现了过矫,只能通过配戴眼镜的方法来提高视力;欠矫是可以再次手术的。屈光回退,也就是眼睛做完手术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出现近视,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考虑二次手术治疗的。除了这些情况以外,其他的就是更加少见的并发症,比如感染性角膜炎,也会引起视力下降,需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只要炎症能够控制正常,视力还是可以重新恢复正常的。所以,近视眼手术以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出现视力再次下降,也要根据检查的结果来选择处理方案。

眼科学最新英文论文

有关专家认为,激光治疗近视眼能不做的,尽量不要做,一定要做的也不要临时“抱佛脚”。 为确保安全和有效,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要求患者术前屈光状态稳定,矫正视力达到以上。据此,接受手术的最佳年龄应该在25岁至35岁,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期,眼睛屈光度不稳定,若盲目接受手术,一二年后视力极有可能回退,严重影响预期的疗效,功败垂成. 另外,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最早是1985年美国医生开始在临床应用的,近年来发展迅速,九十年代初传入中国,从临床应用到现在也不过短短21年的技术,要看出有没有后遗症还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手术之后,可以碰水也可以游泳,对日常生活并无大碍. 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选择隐形眼镜,至少不会发生大问题,在以后,经过科学论证,实践的检验证明激光治疗没有问题的话才考虑用此方法.

1 文稿的内容和格式一篇完整的医学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文题、作者署名、英文关键词及摘要、中文关键词及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表格、图及图说明等。论文内容与格式要求如下。论文的格式应符合《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第五版),正文格式为IMRaD格式,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和讨论(Discussion)。 文题页(title page) 文题页的内容包括文题、作者署名(英文文题及作者署名随英文摘要)、作者简介(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及实验研究论文,加英文作者简介)、基金资助项目说明(包括中文和英文)、注释及致谢、研究单位等(包括中文和英文)。 文题文题 顶格书写。文题应准确、具体;简洁、明了;醒目而富有深度;文题中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元素符号、分子式等;阿拉伯数字不要放在文题之首。文题应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尽可能省去“……的研究”,“……的观察”等无特定意义的词。 作者署名 顶格书写,人名和人名之间空1格,单姓单名者,姓与名之间空1格。本刊要求,每篇论文作者一般不超过6人。集体署名者应在文后写出主要责任者或执笔人。必要时,按照国际惯例给出通讯作者。作者署名的条件:(1)参与了课题的构思与设计或资料的分析与解释;(2)参与了论文的起草或对重要内容作了重大修改;(3)最终完成论文者,至少应参加过讨论和定稿,并对论文有答辩能力。这3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方可成为作者。 作者简介 投稿时请附一简短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硕士以上者)、职称、职务、联系电话(请注明宅或办)和E-mail地址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及实验研究论文,加英文作者简介。 注释及致谢 注释的内容包括:课题资助单位、课题编号(本刊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论文一般在3个月内发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各省科委等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论文一般在5个月内发表,稿酬从优。其他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论文适当考虑优先发表,请作者注明)。该文是否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过、是否以其他文种发表过等请注明。致谢的主要对象是:(1)提供帮助的部门领导;(2)经济和物质方面的支持者;(3)学术方面的指导者;(4)技术方面的协助者;(5)作者认为需要致谢的其他人员。注意:必须征得被致谢者同意方可在文中致谢。具有重大国际竞争价值的研究论文,请作者通过电子邮件详细说明,并附本刊2位编委推荐信。确认以后,随时发表。 研究单位 文题页的最下方给出研究单位,中文内容包括邮政编码,单位所在地、单位名称;英文用From the……开始,并给出所有作者的详细地址,具体格式见本刊。重点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文章一旦录用,编辑部将在退修文稿的同时通知第一作者寄2寸照片1张,照片和论文同时发表(不愿意发表照片者请说明)。本刊发表作者照片和作者简介的唯一目的是加大对作者的宣传力度,希望得到广大作者的理解和支持。其他文章不发表作者照片。 关键词和摘要(Key Words and Abstract) 文章的第二部分为关键词和摘要。英文关键词和摘要在前,中文关键词和摘要在后。二者分开撰写,不得接排。关键词3~10个,放摘要之上。本刊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及文献综述在投稿时要求撰写出中英文摘要,其中实验研究、应用研究采用结构式摘要,文献综述采用指示性摘要。结构式摘要的内容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等。中文摘要不超过400字,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建议不要超过250个词。摘要应简洁、明了,尽量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给出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得使用图、表、公式、分子式、化学结构式,不得引用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的文题最前面最好省略冠词,文题首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不包括某些应该使用大写者)。英文摘要中作者必须全部列出,不得省略。人名拼写根据国家标准和国际惯例,采用以下书写形式:如拼为PAN Bo-Rong,欧阳俊杰拼为OU-YANG Jun-Jie等。姓全大写便于西方人区别中国人的姓和名。 正文(text) 正文包括4个内容,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等,这是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医学论文的温哥华格式,也叫IMRaD格式. 引言 引言一般不超过250个字,阐明研究目的、研究或观察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引言部分可引用少量参考文献,不应进行详细讨论。 材料和方法 说明观察或实验对象(患者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的选择方法和标准。详细描述实验仪器及方法。对他人建立而尚未为人们所熟悉的实验方法应提供参考文献,自己建立的实验方法或对原实验方法有实质性改进者应详细描述。 结果 按逻辑顺序用文字、表和(或)图叙述或列出该文研究结果。凡用文字能表达清楚者尽量不用表和图:不要在正文中重复表和图中已有的数据和资料,只需强调或概括该研究的主要发现。 讨论 讨论部分是对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应着重讨论研究中新的和重要发现,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要单纯或过多重复引言或结果部分的数据和其他资料。讨论部分的写作应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和分析,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解释偶然性和必然性,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讨论中避免提出本文资料和结果不足以支持的结论。理由充分时可提出新的假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本刊对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做明确限制,凡是应该给出参考文献者,均应给出参考文献。所引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文献,以近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未发表的个人观察资料和通信不得列为参考文献。有价值的书面通信资料可在文章中夹注,如“……我不同意N Engl J Med 所用的结构式摘要”(R.Brian Haynes,1992,个人通信)。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仔细核对,保证准确无误。本刊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文后著录采用顺序编码格式。按照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2],[3]……)依次标注,标注的形式如下:Vanichkin等[1]认为: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网脱患者,手术预后差;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网脱患者,手术预后差[1,3?5];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见参考文献[1]。2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标题层次 本刊采用1,,,2,,,3,,,等表示标题层次,书写时一律左顶格。一级标题后不接排任何内容,二级标题下如不再分出三级标题,可接排。标题层次不得超过4级。各级标题序号后及标题后空一格,不用标点符号。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见:《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血压和眼压可用kPa,也可用mmHg,但用mmHg时应注明1kPa=。当量浓度改为摩尔浓度(mol·L-1,mmol·L-1,μmol·L-1)。分子量已知的情况下,质量浓度也应换算为摩尔浓度。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脂蛋白、总血脂等的含量仍使用“g·L-1”;葡萄糖、钾、尿素、皮脂酮、肌酸、铁、铅、抗坏血酸等用“μmol·L-1”,体积做分母时一律用“升(L)”,不得用“cm3”、“mm3”、“dL”和“mL”。所有试剂和药品的百分比浓度应换算为摩尔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一个组合单位内不得有2条或2条以上斜线,如mg/kg/d应为mg·kg-1·d-1。1秒应写为1 s,2分钟应写为2 min,3小时应写为3 h,7年应写为7 a。国际单位用IU或U表示,微米采用μm不能用μ. 数字用法 凡有明显数量意义者均应用阿拉伯数字,如1个,1例等。小数点前、后若超过4位数时,从小数点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 space,如3 053 233, 1。4位阿拉伯数字单独使用可不空格。2×103~5×103可写为(2~5)×103,不得写为2~5×103,50%~80%可写为(50~80)%,不得写为50~80%;3cm×4cm×5cm不得写为3×4×5cm,或3×4×5cm3。1995年不得略写为95年或’95年,也不得使用时间代名词。 表和图 表和图应集中附在文章最后,正文中标出表和图的位置,最好用方框表示,并在方框内写明“此处放表×”,“此处放图×”等。每个表和图各占一页,每篇论文最多不超过6个图和表。表格制作应符合统计学制表原则,一般采用三线表或四线表。表格设计应美观大方,给出表序、表题。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用英文制表,表题用中、英文对照,中文在上,英文在下。线条图最好用计算机制图,也可以用碳素墨水或专用绘图墨水在硫酸绘图纸或厚白纸上绘制,线条平滑,粗细均匀,大小以8cm(宽)×5cm(高)为宜。图中所有数字、符号及文字一律用印刷体植字(6号字)。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用英文制图,图题或图说明用英、中文对照,英文在前,中文在后。照片图需反差鲜明,清晰易辨,无边框。必要时,显微照片内应给出长度标尺。提请读者注意的图中重要部分用“↑”指示。若需发表个人面部照片,必须出示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同意刊登照片的书面许可证明,或通过技术处理,以达到不能辨认的目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照片背面用铅笔轻轻写上作者姓名、文题与序号,并用“↑”标明上下方向。图说明可单独另纸书写。作者应向编辑部说明,论文中的照片图有无必要印成彩色图,并说明是否愿意支付彩图制版费。3 投稿要求 文稿请用计算机打印,英文字母分清大小写、正斜体和上下角标,并存盘保存,以备论文修改时用(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文献综述投稿时请提供软盘或电子投稿)。我刊录用的文章,修回稿必须提供寸软盘,也可以电子邮件投稿或者采用在线投稿。请用Word文档打印,每页400字。注意:不要用WPS稿纸格式打印。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可靠,语言精炼,行文流畅,禁止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医学名词术语应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如“晶体”应为“晶状体”,“色素膜炎”应为“葡萄膜炎”,“视[神经]乳头水肿”应为“视[神经]盘水肿”,“脉络膜下驱逐性出血”应为“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等。 实验研究、应用研究和文献综述一般不超过4 000字,最多不超过5 000字,临床报告不超过2 000字,病例报告限1 000字以内,其他文稿视情况而定。 投稿请附单位推荐信和投稿说明信(综述除外)。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投稿说明信中,请作者担保论文的真实性,并简要介绍该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可能的应用前景。作者认为需要介绍的其他情况,也可在投稿说明信中予以说明。 有重大发现或有国际竞争价值的研究论文请作者声明,本刊将视具体情况在显要位置优先发表。 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科研成果奖者和优秀论文奖者,请作者将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寄编辑部一份,本刊将免去该作者当年所有投稿的审稿费。获奖证书可作为以后录用稿件、增选编委和审稿人的参考。 本刊对来稿将尽快做出处理,是否录用尽可能在3个月内通知作者。超过3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或修稿信,请作者来信、来电查询;6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或修稿信,作者可自行处理。 本刊坚持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尽一切可能为职称晋升者和成果申报者提供方便。 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重大的内容修改将征求作者意见,以求达成共识。由于编辑部人员有限,不录用的文稿一般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文稿已经刊用,酌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册。 欢迎作者和读者登陆我刊网站,查询有关信息。希望各位编委积极参与我刊的在线审稿。欢迎具备条件的专家学者,积极申请担任我刊的审稿人。投稿请寄: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眼科新进展》杂志编辑部。

1、刘奕志,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海南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兼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具有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小切口原位碎核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染色剂撕囊术及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2、钟兴武,常务副院长,医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视光学会常务理事,隐形眼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外聘助理教授(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学会(IACLA)资深会员(Fellow)。《国际眼科杂志英文版》编委,《Ophthalmology》,《Molecular Vision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眼科视光学和角膜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长近视眼手术治疗,角膜病防治与角膜接触镜矫治。发表专业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陈海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1984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湛江医学院,同年到海南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88底自费赴日留学,在日本国群马县临床眼科研究所进修,学习了一系列眼科先进技术。1993-1997年就读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从事眼科工作近30年,以白内障、青光眼病的诊治为专长,熟练掌握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各种抗青光眼手术、各种复杂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及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等,在海南省眼科界享有较高盛誉。在国内外眼科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4、邢健强,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海南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海南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通讯编委。曾获全国和海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中华眼科学会奖”。专业特长: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准分子、飞秒激光),白内障、青光眼手术,眼眶肿瘤、眼整形手术及眼底病诊断治疗。5、彭鸿钧,主任医师。师从著名眼科专家杜念祖教授,眼整形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山眼科中心眼整形专科创建人之一。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Jules Stein眼科医院整形科专业进修,UCLA医学院博士后。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眼睑再造,上睑下垂矫正术,小睑裂综合征矫正术,活动义眼和眼眶修复,眼袋清除术和双眼皮形成术等有丰富经验和较深入造诣。并在国内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眼整形和美容手术。6、刘红山,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眼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熟练完成各种眼科基本检查,独立完成眼科临床常用的眼超声波、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分析仪、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操作和眼部激光等治疗技术操作。在眼科手术操作方面,熟练完成各种类型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上皮移植术、角膜缘组织移植术、眼前段重建术、角膜切开术、角膜切除术等;熟练完成各种白内障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小切口无缝线技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等;熟练完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阀门植入术等;熟练完成常见眼部整形及美容手术,如上睑下垂矫正术、眼睑重建术等;独立完成常见斜视矫正术、泪道手术、网脱复位手术、简易玻璃体切割术以及眼内异物定位与取出术。7、冼文光,医学硕士,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海南大学医学部,1991年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位。1997年-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意大利米兰大学留学。长期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两部专著的编写,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8、马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ye Hospital of Oslo University, Norway 访问学者。从事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现供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从事眼科专业“眼底病”。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眼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分会常委。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共6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10余篇,中华眼科杂志等中华系列文章近20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9、曾明兵,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 1994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本科毕业, 2000年7月及2007年12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及博士毕业,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Wilmer 眼科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及高级访问学者学习。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等多项研究课题。曾参与《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学》、《临床眼科解剖学》、《临床眼科新进展》及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与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论文5篇参与20余篇。擅长白内障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10、黄雄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05年6月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研究基金多项。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及科技统计源期刊论文16篇。熟练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出血,各型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的手术。11、史贻玉,副主任医师。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7月分配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担任眼科临床工作。2005年12月获得眼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学习。专业特长:青光眼、白内障及各种常见眼病的诊断及治疗。12、林明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副主任。擅长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青光眼的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对难治性青光眼有较强的分析和诊治能力;对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和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保护和再生机制等有深入的研究。13、邵应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原中山大学医疗系全英班。后留任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临床医师和大学教师,从医教研工作。期间两次参加中国“中国视觉第一行动”扶贫医疗队,往贫困山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并担任医疗小组组长。1998年起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师从我国著名角膜病专家陈家祺教授,主攻角膜及眼表疾病的防治并或博士学位。曾受凯思奖学金海外研究资助项目资助往美国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师从国际著名眼科专家Danning Hu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进修学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科研项目。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参与专著编写一部。专业特长为眼表、角膜疾病诊治。擅长角膜移植,人工角膜、泪道、眼整形等眼表角膜手术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段手术。

一、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scienceDirect是爱思唯尔公司的全文数据库平台,是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全文电子资源数据库,提供2500余种学术期刊以及37000余种图书的全文内容。包括全球影响力极高的CELL《细胞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等。

二、Embase数据库是Elsevier旗下综合医学信息检索平台。前身为“荷兰医学文摘”。包含源自8300种期刊的4200万条生物医学记录,来自每年7,000个会议的295万条会议信息(自2009年开始收录),及已被确定接受但还未最终印刷出版的手稿(article-in-press)。覆盖各种疾病、药物和医疗器械信息。

特点:1.比Pubmed覆盖的期刊更多(欧洲,亚洲期刊覆盖率多30%);2.检索主题词库远大于Pubmed,且更新迅速,检索最新医学文献信息更全面;3.检索界面便捷,文摘分类工具多样;4.更专业的循证医学类文献检索,PICQ分类检索等;5.更专业的医学,药学,医疗器械文献检索模块。

三、文献党下载器()大型文献检索下载平台。几乎整合了所有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覆盖全部学科,关于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有:Web of 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ct)、PubMed(生物医学)、Emerald(生物医学)、Ovid(医学库)、ClinicalKey、UpToDate、万方医学网、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等,还有世界顶尖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等等,特点:只要有互联网在哪里都可使用该网站下载文献。

四、ClinicalKey临床精钥是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推出的一个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帮助医生快速获取准确、简洁、世界前沿的循证医学知识。临床精钥包含了经本地专家参与审阅编辑的基于最新证据及实践指南的临床综述,并收录了如Braunwald’s心脏病、罗森急诊医学等经典图书,涵盖超过25000种中国临床用药信息,并有400多种医学评分工具等。ClinicalKey还有一优点提供中文界面,可以用中文关键词检索,系统自动匹配英文,从而检索到自己需要的英文文献。

五、Ovid隶属于威科集团的健康出版事业集团,与LWW、Adis等公司属于姊妹公司。Ovid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医学信息平台。Ovid在医学信息服务领域,无论在技术领先性、数据质量以及用户检索体验等等上,均为排在全球第一。

六、UpToDate临床顾问数据库是用于协助临床医生进行诊疗上的判断、决策的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覆盖了常见的 25 个临床专科,涵盖了诊疗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的绝大多数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目前已收录11,000多篇临床专题,全部专题皆由 UpToDate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的6700多位临床医师,浏览了高质量期刊、文献证据后加上个人专业经验和意见撰写而成。除了核心的临床专题外,UpToDate还提供多平台访问、智能搜索、图表导出生成PPT、重要更新、诊疗实践更新、患者教育、计算器和药物专论等多项功能。

七、Wiley 作为全球最大、最全面的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研究的在线多学科资源平台之一,“Wiley Online Library”覆盖了生命科学、健康科学、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全面的学科领域。有1600多种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20000本电子图书,170多种在线参考工具书,580多种在线参考书,19种生物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实验室指南(Current Protocols),17种化学、光谱和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八、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PubMed 的资讯并不包括期刊论文的全文,但可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

九、Cochrane library(考克兰图书馆)是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主要产品,由美国Wiley公司出版发行,汇集了关于医疗保健治疗和干预有效性的研究。它是循证医学的黄金标准,可以帮助参与卫生保健决策人员及时了解最新证据,为他们提供有关现有治疗方法和新治疗方法的高品质信息。主要面向临床医生、决策者、研究人员、教育者和学生等用户。

十、Karger医学电子期刊是由瑞士Karger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约80余种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大部分以英文出版,内容涵盖了整个生物医学领域,包括传统医学以及最新的医学热门课题。Karger电子期刊被Google全文索引,并且被收录在所有著名的二次文献数据库,例如MEDLINE、CAS、Current Contents、Reference Update、让用户可以轻易的在网络上找到Karger出版的医学文献。

十一、BMJ Best Practice(BP)是英国医学杂志(BMJ)出版集团于 2009年2月出版的升级版循证医学数据库资源,它在BMJ Clinical Evidence(临床证据)中的治疗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增添了由全球知名学者和临床专家执笔撰写的,涉及个体疾病的诊断、预防、药物处方、国际临床指南和随访等重要内容。此外,BP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病症彩色图像和数据表格等资料,有效解决了医生在临床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需要的关键信息和知识。

十二、世界医学顶尖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