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虚拟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虚拟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简单的汇总表的论文。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回家的热点,在国外,尤其是近期国内治疗网瘾的广泛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内部和外部的研究,根据文献回顾,问卷,并介绍了一些面试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般状况和原因的任何文字。 。以下是文献综述中的地位和网瘾的原因。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戈登·布雷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临床病人的过度依赖在互联网上导致了显着的心理异常或伴随的生理损伤。 年度会议的美国心理学研究报告统计,上网人口占6%的网络成瘾综合症,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以满足网瘾的标准。在200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描述,网瘾青少年戏剧高达数万成千上万的数以千计的家长写信给导演:“这就像我们的家庭的故事。” 2008年,美国该机构表示,网瘾的范围将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美国高达1/10的瘾。在美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的结构,网瘾已成为一个国家头疼的顽疾。 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一,超过75%的全国互联网染上网瘾的互联网用户每年都在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公共管理和安全性的韩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亿人患有网络中毒症在韩国,%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在年轻的互联网用户的年龄,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学生网络中毒,38%的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入学前,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有网络中毒症,开始逃学去网吧,还是留在家里玩游戏,更严重的,甚至离家出走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限制互联网,如果你不重视精神疾病的社会将会大大受到伤害,因为“网络中毒患者往往是性格孤僻,不适合的社会生活,他们有时反社会情绪的爆发,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网瘾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在中国的年轻互联网用户不存在。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一倍,一些年轻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差,个性发展是不全面的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年轻人,并动员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应该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社会。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年),年轻人上瘾总数的%,和13%的13-17岁的互联网用户倾向瘾比例达到了%,18 - 23岁的占%,30-35岁占12%,初中%,失业人数,占21%的专业会计没有固定的职业,%的高中生占%,显示最年轻的互联网用户,沉迷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网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现象。台湾金车教育基金会的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在台湾的学校,有迹象显示,70%的网瘾,主要是由于网络断开感觉不好或不安,44%网上所花的时间比原先估计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时间中所占比例为26%,26%使用互联网类医治情绪, 25%,要到网上去。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最年轻的人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中断或麻醉神经行为。互联网已经开始深入研究网络成瘾,上网成瘾研究专家成瘾研究专家教授陶鸿凯战争序列的成瘾:网瘾的表现是不是一个孩子的正常生活。出生的孩子是一个空白表纸,他需要接受教育,指导瘾是不是孩子错误的诞生需要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网瘾会导致特定的方向,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BR />陶教授染色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网瘾不只是一种精神专注于青少年网瘾的青少年大脑产生一个很大的伤害,身体的年轻人和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的陪同下,能使人成瘾的麻醉品。 2。原因家庭因素李涛,张兰月的研究发现,有是在网络上的显著差异和非成瘾上网成瘾的养育风格,养育风格的大专学生少的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一个重要的原因,网络成瘾。要王,甘组的研究确认这一点,席真芳,章晓阳表现出显着差异,网络成瘾组和A组的非网络成瘾教育的父母,男生网络成瘾,家庭预测因子的母亲拒绝否认,家庭互联,父亲惩罚严重的是,单一父母,父亲预测因素的女孩网络成瘾的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家庭接入到互联网。闫春梅杨风山小精灵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中的IAD,的父亲是负责本集团的业绩负责本集团的不必要的干扰和保护母亲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述方面有显着的差异。高伟,黄女士素食主义者证实的网瘾控制组青少年和青少年各种因素在家庭环境中,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他的父亲,母亲文化的教育,态度和文化,他父亲的事业,母亲的显著与不同的职业生涯中,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低(小学,初中及以下),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教育(严厉的惩罚,视而不见,溺爱,金钱奖励),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敌意),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贫困家庭教育,环境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号盛武,张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类型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显著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和儿童与家庭生活)和扩展的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与家人一起生活)青年环境网络成瘾,其他家庭的年轻人类型分别研究是和倍。猿臂涛,周里,在更高的水平教育的父亲,他们的孩子,上网成瘾率较低,可能是由于的尊严的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和教育教育 BR />德州大学奥斯汀基础,教育程度愈高的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指导,帮助其互联网的健康,导致在一个较低的网瘾越南重点 2。心理学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问题的标准仍然存在,在高等院校中,我们只重分数,教学的不孕不育应试教育,孩子们缺乏理想的厌恶,进入网络游戏和网上对话上瘾的沉迷,不是吗?丛文王一哩鑫证明,由于紧张的关系,应试教育,研究和考试压力,为了逃避生活,或实现的迂回模式自我实现感,让年轻人找到一个在线的寄托。 超指出,在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缺乏监督。许多程序员和咖啡馆的经营者的道德,素质低,导致在网络环境中的污染和咖啡厅规范性法律明确规定,网吧不向未成年人开放,但仍有一些网吧为了谋取暴利,让未成年人进入,甚至一些专门的色情电影来吸引年轻人。网络的网络亚文化的网络亚文化,罗绮指出,在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上网本,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组滞留在网上的虚拟社区行为的网络为主要方式的生活,喜欢追逐网络色情网络暴力黑色好玩的网络联系,或抵制或抵制共同的价值观?的主要制约因素的总和。社会认知。从网络和青少年的个人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 - Morahan - 马丁,马丁·舒马赫(舒马赫)277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单独和与网络相关的。孤独的人感到孤独,抑郁或焦虑,和更多的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情绪调节,并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一个美才 - 汗博格和本 - 阿兹“(阿米海汉堡本 - Artzi,2003),女性网络成瘾,孤独的女人,沉迷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的社会服务,神经质,孤独的女人经常使用互联网。杨贝克抑郁量表抑郁症和网瘾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症和成瘾有关的抑郁症可能是一个上网成瘾的主要因素。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研究发现,更高的成瘾性,低自尊,并推测上网成瘾可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技能,低自信,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逃生的手段,导致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的网络。另一方面,约翰(约翰·苏勒尔,1996年数字化,人际关系和团体的人际空间,时间和方式的可扩展性舒勒他的人性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新的社会独特的心理体验的九大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性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久记录的时间和集中,易于设置了大量的人际关系;美妙的体验变化,遇到一个黑洞。?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一些网络用户,让他们沉溺其中。杨(年轻)ACE模型解释的理由为网络成瘾模型形成一个,C,E,Anonymous(匿名),方便(便利)和Escape(逃逸)的英文缩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说的话,你可以通过网络,而无需担心他们将有一定量的伤害,留在家里的便捷的互联网用户他们想要做什么,逃避现实,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的舒适性和情感上的支持杨认为,这是上述特点导致人沉迷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周钱的角度来看网络上的,传播的游戏的快感“,以探索网络成瘾的问题,网络用户在网络将拥有的”乐趣“的沟通,这样的快乐会吸引用户的网络的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研究发现,花更多的时间在论坛上,é - 邮件和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所有变量的预测瘾“网络使用乐趣”的最佳预测指标的意义网络成瘾的现象。杨丽娟,赵新研究表明,网络是能够满足的年轻人(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容易使年轻人塑造的众多需求呢?依赖于网络的依赖于网络,如考试失败的原因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负担,学业压力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生活事件,学术问题,外部环境,如学校和家长的年轻人施压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吸收新的思想 2。改善教育,防止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年轻人每天的日常行为观察,C在每天的日常户外活动的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 B?听孩子讲明白,为什么孩子们的沟通沉迷于互联网。旅游行程BR /> D扩大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面,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意识的责任 3。人以外的人,帮助他们上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成瘾,如精神科医生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我整理了it热门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与复杂,这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故障定位、信息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本论文对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介绍以及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和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做了描述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运维;监控;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1 绪论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与复杂,这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故障定位、信息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经过近几年的IT管理发展,目前市场上已初步具备对主机、网络设备、数据库和业务系统进行监视管理的能力。但由于监控工具众多而分散,缺乏统一的监控数据展示及集中管理平台,导致目前的监控手段并没有很好地在运维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IT服务设备产生的告警和性能信息的处理也进一步出现在运维管理工作的议程上,IT服务设备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企业IT运维管理工作的提出了新的难题,鉴于此,策划并启动了本研究课题,提高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能力的突破,以切实有效地提高IT管理及业务服务能力,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最终得以有力支撑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和创先需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外,根据各企业的IT服务设备数据特点和技术难点,各个行业都已经开始着手于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以解决IT服务设备故障定位问题。但是,较为成熟的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模型还没有完全定型。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的研究,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包含这些设备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将这些复杂的告警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规则和模型进行规范化处理,对设备问题的定位能起到快速、准确的目的。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正是以这样的目的为初衷,研究将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与系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分析IT服务设备数据的特点,提出将复杂的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企业业务系统中,对企业的运维管理进行辅助处理,提高企业IT设备故障处理的效率,以及降低企业运维管理的难度。

本文分析了某公司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模型和规则,阐述了IT服务设备数据在企业运维管理中问题定位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阐述了数据在系统中的效果。通过对IT服务设备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及时获取最准确的故障定位信息。

论文组织结构

本论文围绕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对复杂的IT服务设备性能和告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提高IT设备故障定位的能力,起到提高整个IT运维服务水平的作用。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章:对课题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相应的环境背景提出课题并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在第一章中,我们还对论文的整个架构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在第二章中,主要是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第三章:详细介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架构,模块设计,业务处理规则设计思路等内容。

第四章: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性能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五章:对整篇论文和实验进行总结,提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课题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等。

本章小结

本章中主要是对本文要进行研究的课题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一些预先的调研工作,比如对课题的来源,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对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研究状况等。

2 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介绍

IT服务设备

本论文中提到的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是指:

(1)主机设备,包含小型机、PC服务器、VM、LPAR等;

(2)软件实例,包含操作系统类、数据库类、中间件类、用软件类等;

(3)网络安全设备,包含交换机设备、路由器设备、漏洞扫描设备、审计设备、入侵检测设备、、防火墙设备、负载均衡等;

(4)存储设备,包含磁盘阵列、带库、光纤交换机等;

(5)环境设备,包含UPS、空调、机柜、配电柜等;

(6)业务服务类,包含基础的业务系统等。

IT服务设备数据

本论文中提到的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是章节中所提到的设备在运行状态中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不同的监控工具获取,各自独立的存在,数据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关联,对IT服务设备的故障排查、问题定位。

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所涉及技术

列表法

列表法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也是其它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将实验数据列成适当的表格,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既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检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测量结果的合理性;又有助于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存在的规律性。一个好的数据表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减少或避免错误,所以一定要养成列表记录和处理数据的习惯。

作图法

利用实验数据,将实验中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几何图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称为作图法。作图法是一种被广泛用来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它不仅能简明、直观、形象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找出定量的函数关系或得到所求的参量。同时,所作的图线对测量数据起到取平均的作用,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此外,还可以作出仪器的校正曲线,帮助发现实验中的某些测量错误等。因此,作图法不仅是一个数据处理方法,而且是实验方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逐乘法

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凡是自变量作等量变化,而引起应变量也作等量变化时,便可采用逐差法求出应变量的平均变化值。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数据时,可随测随检,及时发现差错和数据规律。更重要的是可充分地利用已测到的所有数据,并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还可绕过一些具有定值的求知量,而求出所需要的实验结果,可减小系统误差和扩大测量范围。

最下二乘法

把实验的结果画成图表固然可以表示出物理规律,但是图表的表示往往不如用函数表示来得明确和方便,所以我们希望从实验的数据求经验方程,也称为方程的回归问题,变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关系称为回归方程。

本章小结

在第二章中,主要是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3 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设计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架构设计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规则

(1)性能数据-轮询采集

IT服务设备告警数据处理规则

(1)告警数据-级别映射

1)监控管理系统分四个级别:严重、重要、一般、提醒;

2)分别收集整理底层监控工具的告警级别;

3)在系统的告警级别映射模块中,搭建系统与底层工具的级别映射关系;

4)此环节为获取原始告警信息后的第一个业务处理环节。

(2)告警数据-过滤

1)系统支持对对象或对象组的过滤,比如单独针对小型机或针对小型机、pc机一起定制过滤;

2)支持对IP、周期、级别、类型、业务系统、采集工具等的过滤;

3)支持对关键字的过滤;

4)支持对不同维度的交集或并集的联合过滤;

(3)告警数据-次数过滤

1)鉴于底层采集工具中,次数过滤的算法参差不齐,初步确定在本系统中搭建一层次数过滤机制。原工具自身包含算法的,设定为不启用。

2)系统提供告警次数过滤的配置功能,一旦设定了次数,需要同类型的告警连续达到此数字,才将告警抛出,否则将丢弃。

(4)告警数据-压缩

(5)告警数据-关联

策略1:对象指标关联

系统提供源指标和目标指标的配置功能,如在某时间段内,A对象的A1指标和B对象的B1指标均产生告警信息,而两指标又存在关联关系,则报出A1指标告警,同时在告警内容中反映B1指标受关联的提示。

策略2:类型指标关联

在对象指标关联的基础上,提供根据主机或业务系统泛化功能,即:A对象所属类型中的A1指标对同属一台主机或同属一个业务系统内的B对象所属类型中B1指标存在关联关系。

(6)告警数据-处理

本章小结

本章详细介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架构,模块设计,业务处理规则设计思路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性能数据-轮询采集处理;(2)性能数据-数据量折算;(3)性能数据-归档存储方案处理;(4)告警数据-级别映射;(5)告警数据-过滤、压缩;(6)告警数据-关联;(7)告警数据-处理与清除。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步骤,对IT服务设备的性能数据与告警数据的从收集到分析处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保证了IT服务设备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企业IT运维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 基于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系统测试分析

通过对性能和告警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够快速定位IT服务设备的告警信息,在业务拓扑图上也能明细定位设备问题。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在系统建设实现中的应用,通过业务关联分析,能够快速定位IT服务设备故障,提高运维工作效率,提升整个运维管理水平。

5 总结与展望

经过系统的运行和测试,使用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在IT运维管理上对问题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提高了整个运维工作效率,提升了运维管理水平,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但是由于IT服务设备的复杂性,底层监控工具的多样性,目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公用性和通用性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该技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

展望,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述了IT服务设备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的处理,后续也可以考虑对IT服务设备的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充分考虑数据与性能数据、告警数据的技术处理,为IT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尤贵.基于PCIM的告警分析处理方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7).

作者简介:赵旭(),女,黑龙江人,研究方向:软件开发与运维。

作者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

【摘 要】互联网从最初崛起时作为最具震撼力的社会事件发展到如今近乎家喻户晓,期间伴随兴起的IT行业,催生出一批拥有专有技术知识的群体,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共享技术知识。IT知识日益被民众所接受,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是如何将自己拥有的知识社会化,普通大众又是如何内在化这些知识?IT专业知识融入后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解读,就IT技术的“自然化”与日常生活化做一分析。

【关键词】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自然化;影响

一、IT的引入与虚拟社区的建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IT业起步至今已经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IT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快,IT技术如何从最开始令人震惊的社会事件发现到被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熨平,这一自然化的过程源起于IT专业技术知识人才的出现,这支队伍人数伴随IT行业在日益壮大 ,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专业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一个依附互联网形成的为有着相同爱好、经历或与IT相关业务的网络用户服务的虚拟社区产生了,在这里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二、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

(一)IT技术初入日常生活产生文化震惊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为军事目的而采用的一项工作,经过20世纪后30年的发展才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初IT技术的产生带来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技术神秘性对具有惯习的日常生活产生冲击,产生文化震惊,人们对这个知道的比自己多的多的并且运算速度超过人脑的庞然大物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还不为多数人所熟悉和使用,使用计算机还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

在中国曾掀起三次计算机的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已经涉及一切有文化的人,可以想象对IT技术的震惊和好奇会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接受的教育而消减。随即进入IT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第二个阶段,IT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为日常生活服务。

(二)快速更新换代的IT技术抚平产生的文化震惊

日常生活的经济适用性和重复性特征习惯简单重复旧有的行为。然而,由于IT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当新的IT技术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已有的IT技术所包围,因而新技术产生的社会震惊要小于最初进入民众日常生活。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专业IT知识群体专业知识社会化和普通民众IT知识内在化两个过程结合实现的。

1. IT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客观化。(1)IT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制度化的过程。人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倾向于习惯化,在习惯化的过程中,偶然性行为逐渐采取有规则的形式变为可以预见的行为。行为的规则在行动者行为中保留、传递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沉淀化。IT精英群体借助网络语言把习惯化的行为超出特定的行动情境而传递下来,这样用语言文字把行动规则巩固下来就产生了制度。进一步,行动的规则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执行和巩固,逐渐被互动网络中成员接受为一种传统。(2)IT专业知识合法化的过程。合法化的功能是使已经制度化的“初级秩序”客观化,在客观上可以得到,在主观上听起来可信。IT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的专业知识通过“类化”、“定型化”后在网络虚拟社区形成一种彼此共享认同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或制度得以被执行和传递需要“合法化”的保证,它向人们解释和证明制度化的行为何以如此。

2. 非IT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内在化。这个过程是通过行动者个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的,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1)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经历的最早的社会化,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是“概化他人”在意识中的形成,当概化他人的概念在意识中晶化时,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一种对称关系便确立下来。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个体对客观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父母。(2)次级社会化是制度或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亚社会”的内在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次级社会化是获取专门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扎根于劳动分工,爱好信息技术或从事IT工作的人们最先获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多数次级社会化中,不需要个体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认同,只需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相互认可即可,这时人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内化各种IT知识。

IT群体的专业知识不断外化、客观化为客观知识,非专有知识群体又不断通过社会化来内化各种专业知识,共同构成技术的“自然化”循环往复的过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专业知识又对民众的日常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三、IT专业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IT知识主观化使IT知识内化为普通大众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速社会知识的生产和进步

主观知识不断地转化为客观知识的过程就是社会知识加速生产的过程。IT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社会实践等途径所获得的各种新的IT知识、新发现源源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客观化到社会共有知识体系中,个体通过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等过程而内化那些贮藏在各种载体上具有创新性的客观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拥有水平。

(二)有利于促进IT行业的更快发展

社会知识因主观知识不断地转化而提高质量,有利于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应用其科研成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知识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人们通过交流和学习社会知识提高了素质,产生出新的消费需求,刺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普通大众新的消费需求将促使IT行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伴随IT行业出现的IT群体,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不断客观化以及普通大众将IT知识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渗透、循环往复实现技术的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融入日常生活后的IT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各种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引导IT技术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恒通.主观知识客观化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30(5).

作者简介:潘广芝(1989- ),女,山东日照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在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公众广泛参与、积极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 有些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有些中学生有在网上搞“网恋”的现象,有些看黄色网页,但这在学校是不允许的。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这对我们德育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法的冲撞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三。4、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挑战。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与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某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四。与此同时,网络当然也带给青少年巨大而无形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它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 它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其次,"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青少年最认同互联网的平等性。 据调查:青少年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外, 网上的丰富信息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而互联网的互助性也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二、可行性办法探究。多所名校校长对学生上网进行调查,其中三个方面结果如下: 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利大于弊 % 弊大于利 % 利弊各半 % 学生上网目的(多项选择) 交流聊天 % 游戏消遣 % 为学习服务 % 阅览书刊 % 查询信息 % 学生对制造病毒的电脑高手的认识(多项选择) 很了不起 % 他们的行为不道德 % 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 % 崇拜他,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制造病毒、恶意破坏网络的电脑高手持否定态度,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此认识不清。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可以自我辨别是非,只要学校做好引导,重点是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个体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才是受用终身的。 三、 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要素,思考对策大力革新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开创中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1、 积极主动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德育新战场。我们知道网络信息由于具有虚拟性、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性、交互性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如:方案一 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对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讨论,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以主体或受体身份参与进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方案二 在每个网页都增加有关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的内容,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加大对学生网络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这样,我们就可以开辟一个德育新战场,做到“网网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时时有德育。”2、 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在加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极为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得到了一个既可以为所欲为、标新立异、极度张扬个性,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伊甸园”。由此引发一场道德法制危机,网络和与网络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急剧上升。据黑龙江某报报道,1998年全国立案侦察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100余起,去年已猛增加到4500余起。网络犯罪形式也五花八门:其中网络盗窃行为尤其猖獗。传奇游戏中的网络虚拟设备等在“奇迷”中价值不菲,成为了盗窃的对象,因此出现了不少“网盗”。也有不少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传奇游戏,玩上瘾的人就想把钱往网吧和游戏开发商、代理商那里送,结果自己又无稳定的收入,所以最后只好走上违法犯罪的谋财之路。也有人利用QICQ等方式跟网友聊天,大力发展“网恋”,取青少年学生的信任,然后再钱色或直接地谋财害命,此类案例不胜枚举。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当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第一, 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会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如果时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地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第三“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第二, 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对中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特别是现在各种媒体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占有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就不可能在一些“华衣化”错误观念面前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占领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

1/100【题 名】河北省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对策【作 者】李沛强 蒋洪印 李笔【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311-3122/100【题 名】电子商务活动中流媒体信息发布的QOS问题对策分析【作 者】李亚平【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X).-314-3143/100【题 名】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作 者】王俊杰【刊 名】特区经济.2007(7).-299-3004/100【题 名】虚拟环境下影响消费者接受电子商务的程度的主要因素及对策【作 者】左伍衡 袁鹤 陈珊珊【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164-1645/100【题 名】探讨中国酒店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作 者】罗冬梅【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X).-133-1346/100【题 名】广东电子商务出口农产品的困境与对策【作 者】周劲【刊 名】乡镇经济.2007(7).-31-347/100【题 名】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作 者】袁志锋【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112-1138/100【题 名】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作 者】朱延平[1] 文科[2]【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38-409/100【题 名】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作 者】冯冠[1] 高琴[2] 李哲[1]【刊 名】中国市场.2007(22).-38-3910/100【题 名】电子商务和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作 者】陈继初【刊 名】事业财会.2007(3).-58-6011/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表现来源和对策【作 者】殷凤琴 赵喜清 王新钢【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6S).-90-9112/100【题 名】我国B2C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及对策【作 者】包立军 章扬 李旺彦【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6S).-103-10313/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作 者】李兵【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2007(5).-55-5714/100【题 名】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及对策【作 者】刘喜敏[1] 杨国明[2] 迟晓曼[1]【刊 名】中国市场.2007(19).-26-2715/100【题 名】台州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作 者】蔡志坚 李仁【刊 名】企业经济.2007(3).-163-16516/100【题 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探讨【作 者】徐先海【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Z).-270-27117/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作 者】马俊[1] 姜俊卿[2]【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5S).-84-8418/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作 者】袁永辉 邵惠芳【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5S).-100-10019/100【题 名】试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分析【作 者】张松【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7(3).-72-7220/100【题 名】浅谈国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问题及对策【作 者】胡锐 郭俊华【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3Z).-236-23721/100【题 名】电子商务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作 者】秦祖伟【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4Z).-143-14322/100【题 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作 者】邢莉【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3S).-87-8823/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作 者】张一清[1] 刘晓燕[2]【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3S).-101-10224/100【题 名】基于ANOD模型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对策【作 者】李芸【刊 名】情报科学.2007,25(2).-204-20725/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制的影响及对策【作 者】胡海[1] 王碧红[2]【刊 名】税务研究.2007(3).-95-9626/100【题 名】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风险及其对策研究【作 者】曾文武 王培林【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X).-264-26527/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收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作 者】杨翼【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2X).-163-16428/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作 者】金福俊【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2S).-90-9029/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 者】刘姝[1] 蒋洪亮[2]【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2S).-97-9730/100【题 名】湖南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作 者】彭剑【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934-935,93831/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讨【作 者】李秀丽【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273-27332/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分祈【作 者】钟亚华【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52-5233/100【题 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若干困难及对策【作 者】夏金海【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56-5734/100【题 名】影响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作 者】李建川 张仙锋【刊 名】经济管理.2007(2).-84-8935/100【题 名】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作 者】任蓉【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Z).-134-13536/100【题 名】扶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及促进对策分析【作 者】李志刚【刊 名】中国科技论坛.2007(1).-123-12637/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作 者】李云清【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6(11).-148-15038/100【题 名】我国C2C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 者】李锋 王喜成【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39-544039/100【题 名】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 者】姜颖 修桂华【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12X).-257-25740/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WTO法律规则的挑战和对策【作 者】郭玉军 莫万友【刊 名】商业研究.2006(22).-194-19741/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刘晔【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2S).-110-11142/100【题 名】电子商务税收的问题与对策【作 者】蒋灵卫【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133-13343/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游铄【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Z).-157-15744/100【题 名】浅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作 者】孔圣【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S).-95-9545/100【题 名】探析网络钓鱼对电子商务的威胁与对策【作 者】廖革元【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S).-111-11246/100【题 名】基于系统思维的中国电子商务伦理问题及对策【作 者】周延云[1] 胡麦秀[2]【刊 名】经济问题.2006(10).-11-1347/100【题 名】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对策思考【作 者】张俊梅【刊 名】经济问题探索.2006(11).-100-10248/100【题 名】信息、信用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对策【作 者】王丽君 韩终雪【刊 名】现代情报.2006,26(10).-58-59,6449/100【题 名】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作用及对策研究【作 者】李志刚【刊 名】情报杂志.2006,25(10).-35-37,4050/100【题 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作 者】姜华【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24-512651/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 者】杜鹏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9S).-80-8052/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及对策【作 者】胡锡琴 曾海 何玉梅【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9S).-94-9553/100【题 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作 者】纪春礼【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0Z).-284-28554/100【题 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黄志宏[1] 刘超系[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10S).-263-26355/100【题 名】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趋势、问题及对策【作 者】李志勇 孙海长【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8Z).-160-16056/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 者】俞宜恒【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8Z).-161-16157/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作 者】徐超【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8X).-131-13158/100【题 名】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特殊困境与对策【作 者】易兰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8S).-85-8559/100【题 名】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 者】李艳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9S).-135-13660/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 者】孙百鸣【刊 名】商业研究.2006(16).-212-213,18261/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吕西萍【刊 名】企业经济.2006(7).-139-1416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倪天林【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8S).-251-25263/100【题 名】电子商务BtoC交易中信用问题的对策研究【作 者】韩剑鸣 欧阳泉【刊 名】价格月刊.2006(7).-32-3364/100【题 名】电子商务中数字现金的安全性问题与对策【作 者】翟雪焕[1] 原国栋[2]【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7Z).-129-13065/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作 者】罗自强【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7S).-88-8866/100【题 名】论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和对策【作 者】杨海峰【刊 名】会计之友.2006(07X).-92-9267/100【题 名】B2C电子商务中信任建立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作 者】谢佩洪[1] 宋光兴[2]【刊 名】经济体制改革.2006(3).-175-17868/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作 者】鲁力【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6X).-136-13669/100【题 名】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作 者】江东【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6S).-91-9270/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作 者】程传勇【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5X).-186-18771/100【题 名】国际电子商务最新演进趋向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作 者】宋宪萍[1] 范晓志[2]【刊 名】经济纵横.2006(5).-10-12,3172/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崔泓【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5S).-79-8073/100【题 名】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作 者】何兰英 李宝岩 刘航【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5S).-88-8874/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作 者】戴小波【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5S).-197-19875/100【题 名】电子商务的隐患分析及对策【作 者】张战军【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5S).-199-20076/100【题 名】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作 者】李燕【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5Z).-147-14877/100【题 名】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及对策【作 者】朱传波【刊 名】江苏商论.2006(4).-60-6278/100【题 名】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作 者】丁夷 张凌【刊 名】现代情报.2006,26(4).-28-3079/100【题 名】我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作 者】王培凤【刊 名】现代情报.2006,26(4).-96-9880/100【题 名】提升电子商务背景下客户忠诚度的对策研究【作 者】倪静 严广乐 仲梁维 张晓莉【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2006,25(4).-51-5281/100【题 名】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及伦理对策【作 者】周延云【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65-6782/100【题 名】电子商务的税收及对策研究【作 者】杨晓榕[1,2]【刊 名】会计之友.2006(04X).-90-9183/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作 者】邓巍【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4Z).-136-13784/100【题 名】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广西出口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研究【作 者】唐艳梅[1] 曹珂[1] 黄莹莹[2]【刊 名】改革与战略.2006(3).-50-5485/100【题 名】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对策【作 者】张晓梅【刊 名】商业研究.2006(5).-173-17486/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作 者】秦建辉【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4S).-83-8387/100【题 名】电子商务关于“常设机构”和“税收管辖权”的争论及我国对策【作 者】秦立为[1] 戴利青[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3S).-191-19188/100【题 名】电子商务的税收对策【作 者】蒋彬【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3X).-111-11189/100【题 名】论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作 者】刘会亚[1] 刘忠泽[1] 张俊梅[2]【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200-20190/100【题 名】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障碍与对策【作 者】张美玲 王琳琳【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3Z).-133-13491/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纳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作 者】张来斌 程传勇【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S).-199-20092/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物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作 者】李振汕【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3S).-64-6593/100【题 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作 者】崔金红【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2S).-70-7194/100【题 名】浅谈电子商务对现行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对策【作 者】王汗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2S).-273-27395/100【题 名】电子商务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 者】陈娟【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1X).-109-11096/100【题 名】包装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常见误区及对策【作 者】段天宏[1] 杨明朗[2] 杨小丹[2]【刊 名】包装工程.2006,27(1).-173-17597/100【题 名】从网络商品的种类看电子商务税收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作 者】夏勇【刊 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3).-49-5298/100【题 名】中国C—C电子商务模式的税收问题与对策【作 者】胡利民【刊 名】涉外税务.2006(2).-25-2899/100【题 名】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作 者】谢新港[1] 石礼娟[2]【刊 名】农机化研究.2006(1).-53-54100/100【题 名】成都市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 者】李其玮【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1S).-84-851/14【题 名】电子商务在普适计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作 者】朱宁贤【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149-1502/14【题 名】电子商务——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作 者】方慧庆【刊 名】企业经济.2006(6).-167-1683/14【题 名】构建中国电子商务框架初探——利用机遇,促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 者】傅俊卫 袁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0).-75-764/14【题 名】浅述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机遇及措施【作 者】何叶【刊 名】江苏商论.2005(9).-58-605/14【题 名】电子商务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采取的策略【作 者】王坤【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12).-205-2066/14【题 名】SARS病毒赋予中国电子商务的机遇【作 者】余波【刊 名】商业研究.2004(12).-171-1737/14【题 名】传统店铺零售商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机遇和对策【作 者】徐立新【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47-488/14【题 名】商业企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和机遇【作 者】姜灵敏【刊 名】江苏商论.2002(5).-11-139/14【题 名】中国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荀烨【刊 名】经济经纬.2001(4).-80-8210/14【题 名】机遇和挑战——银行业面对电子商务的思考【作 者】孙闻阳 陈天舒【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2001,20(1).-28-2911/14【题 名】电子交易市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空前机遇【作 者】高家望【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12).-174-17512/14【题 名】电子商务条件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全喜 王同国 等【刊 名】情报科学.2001,19(8).-791-793,79613/14【题 名】电子商务带给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于永平【刊 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4).-93-9514/14【题 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挑战【作 者】冉朝霞[1] 崔剑非[2]【刊 名】档案管理.2001(3).-29-291/24【题 名】论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发展的障碍【作 者】沈扬 李岚 万群【刊 名】商业研究.2006(12).-164-1652/24【题 名】数字图书馆开展电子商务的障碍与对策【作 者】张美玲 王琳琳【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3Z).-133-1343/24【题 名】浅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伦理障碍及其对策【作 者】李慧珍【刊 名】商业研究.2005(24).-198-2004/24【题 名】乡镇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障碍与战略路径【作 者】鲁德银【刊 名】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5).-56-585/24【题 名】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分析【作 者】曹淑艳 乔红【刊 名】经济经纬.2005(5).-53-556/24【题 名】如何面对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作 者】张伟【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04X).-123-1237/24【题 名】浅议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障碍【作 者】刘化华【刊 名】商业研究.2004(11).-180-1818/24【题 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障碍与对策【作 者】伏睿[1] 郑惠元[2]【刊 名】当代财经.2003(2).-106-1079/24【题 名】论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障碍及对策【作 者】陆菊春【刊 名】商业时代.2003(246).-31-3210/24【题 名】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作 者】夏曾玉【刊 名】企业活力.2003(3).-42-4311/24【题 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障碍的对策与措施【作 者】吴京慧【刊 名】金融与经济.2003(3).-60-6212/24【题 名】我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作 者】冯仁德【刊 名】商业研究.2003(9).-153-15713/24【题 名】电子商务障碍—来自中国商贸企业的实证研究【作 者】严建援【刊 名】企业管理(北京).2003(6).-101-10314/24【题 名】论发展中国家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数字鸿沟与制度障碍【作 者】肖文海【刊 名】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3(1).-51-5215/24【题 名】论发展中国家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数字鸿沟与制度障碍【作 者】肖文海【刊 名】江苏商论.2002(10).-86-8816/24【题 名】基于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作 者】党英武 齐维轩【刊 名】情报杂志.2002,21(1).-2-417/24【题 名】太平 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法律障碍【作 者】蔡奕【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1(3).-68-7018/24【题 名】传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转型的四大障碍【作 者】冯佳【刊 名】企业经济.2001(5).-70-7119/24【题 名】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及对策【作 者】朱晓霞【刊 名】商业研究.2001(6).-146-14820/24【题 名】影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大障碍【作 者】李日保【刊 名】统计与决策.2001(1).-36-3621/24【题 名】中国电子商务运作中的伦理障碍及其对策【作 者】苏勇【刊 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2).-190-19322/24【题 名】消除障碍,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 者】高心共【刊 名】中国经济问题.2001(2).-77-8023/24【题 名】论我国现阶段发展电子商务的障碍及对策【作 者】黄建康[1] 张进[2]【刊 名】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6(2).-39-4224/24【题 名】论电子商务的法律障碍及其解决【作 者】李有星【刊 名】浙江社会科学.2001(4).-98-101

关于虚拟社区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网络的议论文800字篇一

刚放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书,脑际还在闪烁着一个个小故事,刻着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可最无法忘怀的是网络道德!

谈及网络,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谈及道德,也立马会想到网络中的种种欺行为。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离我们中学生最近的应该是我们在网络中的诚信与文明现象。

当今网络还能够存在许多不文明现象,不论你打开qq聊天记录,还是论坛中,许多网友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这一特点,许多网友则是破口大骂,骂完后居然不是“忐忑不安”而是“得意洋洋”。他们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脏话都说出来,好像谁说的多就是“面子”,让网络失去了它原有的华丽衣着!

还有网络上的诚信现象也是值得一提的,不守信者大有人在。如:现在网上购物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与认可,这因为这样,给许多经营铺钻了一个空子,明明选择买黑的,却送个其他颜色来……这些都是网络中不文明的现象。

所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我们都要以诚为本。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书给我的感触很深,最后让我们牢记:

网络是人生的新朋友,对待朋友要重诺守信。

网络是学习的新源泉,对待源泉要饮水思源。

网络是表达的新天地,对待天地要尊重有礼。

网络是互动的新途径,对待途径要张弛有度。

网络是娱乐的新窗口,对待窗口要收放自如。

关于网络的议论文800字篇二

不能不说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啊!它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大千世界,上一秒才发生的事情,下一秒就能在我们的网络上反映出来。本·拉登在国外被击毙,同一时间在中国的网络上就能看到这一消息,这就是网络的神速啊。网络还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像以前,你要买一个杭州的特产,还要坐上长途汽车,或者乘上火车跑去那。可现在就不一样了,你只要在网络上打开“淘宝网”,就可以轻松的买到你想要的东西,想买啥就有啥。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钱,不满意还可以退货,多神奇啊!网络还可以带你放松身心,在你累的时候,还可以上网听你喜欢的音乐,看你喜欢的书和电影,多惬意啊!可网络在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在用电脑的时候,其实银屏一直都是在闪烁着的,只不过速度太快,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而已。况且,长时间的在电脑前面,不仅会使我们的视力下降,还会影响到我们的骨骼发育呢!

总之,网络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只要我们学会文明畅游网络,正确的使用网络,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关于网络的议论文800字篇三

网络就像一只巨型蜘蛛吐出的一张团团包住地球的“大网”,将每台电脑都连了起来。电脑上出现的文字、图像、声音能在短短的几秘内越过千山万水。比如在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写一封信递往悉尼,这封信沿这些“网”,仅6秒左右对方就能收到。人们还可以在电话里和亲朋好友对话,不仅能听清对方的声音,而且屏幕上还有他的形象,让人感觉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近在咫尺,网络似乎把庞大的地球缩小了,好像一个“地球村”。

网络的益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在网上读新网、听音乐、放电影;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商品;可以地电脑上上课、查阅资料……

网络丰富多彩,功能齐全,是人类的好帮手。但如果运用不当成绩非常好,长大了定老大学,反而会害了自己,特别是我们青少年,很容易受网络的不良内容的诱惑。安徽的王小强在班里成绩较好,我姑姑和他一村,常说他自从家装了电脑,上课他总开小差,总想着电脑上的游戏;他每天一回家,作业也不做打开电脑打网上游戏。一会儿是《赛车》,一会儿是《CS》,一会儿又是《画魂道》,《传奇》,打个没完没了,最后成绩成了下等。我正想到他家去看看他,请教,姑姑对我说:“不行了”,小强的成绩猛退,下等了!不有一些人迷上网络犯罪。南京一初三学生,迷上了网络游戏,他经常逃学进“网吧”。由于每一次都输钱几百余块。对一个初三学生来讲,如此巨大的债怎么还呢?他试看“劳本”但又输光,金钱债使他走向了犯罪之路……。

那么,怎样才算正确运用网络呢?首先,对游戏、聊天要适可而止。第二,如果网友在谈话中提到“见面”、“钱”的话题要三思而后行。北京一女孩子就因为轻易相信网友见面,被网友绑架。第三,不要给别人发送“电脑病毒”。

只有人人都做到这几点,网络文明才能真正“进万家”。

1、开篇:由网络时代的发展引出现在虚拟社区的现壮,然后解释什么是虚拟社区。2、剖析:分析虚拟社区的特点(大众化、虚拟、休闲…)3、论述:根据其特点分析其优缺点(虚幻、丰富生活…)4、结篇:根据其优缺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展望虚拟社区未来的发展因为对虚拟社区玩的不多,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能给你列个简易的提纲,具体的内容参考一下其他的建议。最好自己能深入虚拟社区体验一下,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会比较有把握!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我整理了it热门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与复杂,这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故障定位、信息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本论文对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介绍以及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和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做了描述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运维;监控;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1 绪论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与复杂,这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故障定位、信息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经过近几年的IT管理发展,目前市场上已初步具备对主机、网络设备、数据库和业务系统进行监视管理的能力。但由于监控工具众多而分散,缺乏统一的监控数据展示及集中管理平台,导致目前的监控手段并没有很好地在运维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IT服务设备产生的告警和性能信息的处理也进一步出现在运维管理工作的议程上,IT服务设备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企业IT运维管理工作的提出了新的难题,鉴于此,策划并启动了本研究课题,提高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能力的突破,以切实有效地提高IT管理及业务服务能力,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最终得以有力支撑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和创先需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外,根据各企业的IT服务设备数据特点和技术难点,各个行业都已经开始着手于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以解决IT服务设备故障定位问题。但是,较为成熟的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模型还没有完全定型。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的研究,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包含这些设备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将这些复杂的告警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规则和模型进行规范化处理,对设备问题的定位能起到快速、准确的目的。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正是以这样的目的为初衷,研究将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与系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分析IT服务设备数据的特点,提出将复杂的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企业业务系统中,对企业的运维管理进行辅助处理,提高企业IT设备故障处理的效率,以及降低企业运维管理的难度。

本文分析了某公司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模型和规则,阐述了IT服务设备数据在企业运维管理中问题定位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阐述了数据在系统中的效果。通过对IT服务设备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及时获取最准确的故障定位信息。

论文组织结构

本论文围绕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对复杂的IT服务设备性能和告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提高IT设备故障定位的能力,起到提高整个IT运维服务水平的作用。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章:对课题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相应的环境背景提出课题并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在第一章中,我们还对论文的整个架构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在第二章中,主要是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第三章:详细介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架构,模块设计,业务处理规则设计思路等内容。

第四章: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性能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五章:对整篇论文和实验进行总结,提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课题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等。

本章小结

本章中主要是对本文要进行研究的课题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一些预先的调研工作,比如对课题的来源,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对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研究状况等。

2 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介绍

IT服务设备

本论文中提到的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是指:

(1)主机设备,包含小型机、PC服务器、VM、LPAR等;

(2)软件实例,包含操作系统类、数据库类、中间件类、用软件类等;

(3)网络安全设备,包含交换机设备、路由器设备、漏洞扫描设备、审计设备、入侵检测设备、、防火墙设备、负载均衡等;

(4)存储设备,包含磁盘阵列、带库、光纤交换机等;

(5)环境设备,包含UPS、空调、机柜、配电柜等;

(6)业务服务类,包含基础的业务系统等。

IT服务设备数据

本论文中提到的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是章节中所提到的设备在运行状态中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不同的监控工具获取,各自独立的存在,数据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关联,对IT服务设备的故障排查、问题定位。

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所涉及技术

列表法

列表法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也是其它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将实验数据列成适当的表格,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既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检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测量结果的合理性;又有助于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存在的规律性。一个好的数据表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减少或避免错误,所以一定要养成列表记录和处理数据的习惯。

作图法

利用实验数据,将实验中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几何图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称为作图法。作图法是一种被广泛用来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它不仅能简明、直观、形象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找出定量的函数关系或得到所求的参量。同时,所作的图线对测量数据起到取平均的作用,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此外,还可以作出仪器的校正曲线,帮助发现实验中的某些测量错误等。因此,作图法不仅是一个数据处理方法,而且是实验方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逐乘法

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凡是自变量作等量变化,而引起应变量也作等量变化时,便可采用逐差法求出应变量的平均变化值。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数据时,可随测随检,及时发现差错和数据规律。更重要的是可充分地利用已测到的所有数据,并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还可绕过一些具有定值的求知量,而求出所需要的实验结果,可减小系统误差和扩大测量范围。

最下二乘法

把实验的结果画成图表固然可以表示出物理规律,但是图表的表示往往不如用函数表示来得明确和方便,所以我们希望从实验的数据求经验方程,也称为方程的回归问题,变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关系称为回归方程。

本章小结

在第二章中,主要是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3 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设计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架构设计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规则

(1)性能数据-轮询采集

IT服务设备告警数据处理规则

(1)告警数据-级别映射

1)监控管理系统分四个级别:严重、重要、一般、提醒;

2)分别收集整理底层监控工具的告警级别;

3)在系统的告警级别映射模块中,搭建系统与底层工具的级别映射关系;

4)此环节为获取原始告警信息后的第一个业务处理环节。

(2)告警数据-过滤

1)系统支持对对象或对象组的过滤,比如单独针对小型机或针对小型机、pc机一起定制过滤;

2)支持对IP、周期、级别、类型、业务系统、采集工具等的过滤;

3)支持对关键字的过滤;

4)支持对不同维度的交集或并集的联合过滤;

(3)告警数据-次数过滤

1)鉴于底层采集工具中,次数过滤的算法参差不齐,初步确定在本系统中搭建一层次数过滤机制。原工具自身包含算法的,设定为不启用。

2)系统提供告警次数过滤的配置功能,一旦设定了次数,需要同类型的告警连续达到此数字,才将告警抛出,否则将丢弃。

(4)告警数据-压缩

(5)告警数据-关联

策略1:对象指标关联

系统提供源指标和目标指标的配置功能,如在某时间段内,A对象的A1指标和B对象的B1指标均产生告警信息,而两指标又存在关联关系,则报出A1指标告警,同时在告警内容中反映B1指标受关联的提示。

策略2:类型指标关联

在对象指标关联的基础上,提供根据主机或业务系统泛化功能,即:A对象所属类型中的A1指标对同属一台主机或同属一个业务系统内的B对象所属类型中B1指标存在关联关系。

(6)告警数据-处理

本章小结

本章详细介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架构,模块设计,业务处理规则设计思路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性能数据-轮询采集处理;(2)性能数据-数据量折算;(3)性能数据-归档存储方案处理;(4)告警数据-级别映射;(5)告警数据-过滤、压缩;(6)告警数据-关联;(7)告警数据-处理与清除。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步骤,对IT服务设备的性能数据与告警数据的从收集到分析处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保证了IT服务设备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企业IT运维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 基于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系统测试分析

通过对性能和告警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够快速定位IT服务设备的告警信息,在业务拓扑图上也能明细定位设备问题。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在系统建设实现中的应用,通过业务关联分析,能够快速定位IT服务设备故障,提高运维工作效率,提升整个运维管理水平。

5 总结与展望

经过系统的运行和测试,使用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在IT运维管理上对问题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提高了整个运维工作效率,提升了运维管理水平,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但是由于IT服务设备的复杂性,底层监控工具的多样性,目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公用性和通用性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该技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

展望,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述了IT服务设备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的处理,后续也可以考虑对IT服务设备的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充分考虑数据与性能数据、告警数据的技术处理,为IT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尤贵.基于PCIM的告警分析处理方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7).

作者简介:赵旭(),女,黑龙江人,研究方向:软件开发与运维。

作者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

【摘 要】互联网从最初崛起时作为最具震撼力的社会事件发展到如今近乎家喻户晓,期间伴随兴起的IT行业,催生出一批拥有专有技术知识的群体,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共享技术知识。IT知识日益被民众所接受,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是如何将自己拥有的知识社会化,普通大众又是如何内在化这些知识?IT专业知识融入后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解读,就IT技术的“自然化”与日常生活化做一分析。

【关键词】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自然化;影响

一、IT的引入与虚拟社区的建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IT业起步至今已经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IT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快,IT技术如何从最开始令人震惊的社会事件发现到被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熨平,这一自然化的过程源起于IT专业技术知识人才的出现,这支队伍人数伴随IT行业在日益壮大 ,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专业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一个依附互联网形成的为有着相同爱好、经历或与IT相关业务的网络用户服务的虚拟社区产生了,在这里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二、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

(一)IT技术初入日常生活产生文化震惊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为军事目的而采用的一项工作,经过20世纪后30年的发展才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初IT技术的产生带来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技术神秘性对具有惯习的日常生活产生冲击,产生文化震惊,人们对这个知道的比自己多的多的并且运算速度超过人脑的庞然大物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还不为多数人所熟悉和使用,使用计算机还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

在中国曾掀起三次计算机的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已经涉及一切有文化的人,可以想象对IT技术的震惊和好奇会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接受的教育而消减。随即进入IT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第二个阶段,IT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为日常生活服务。

(二)快速更新换代的IT技术抚平产生的文化震惊

日常生活的经济适用性和重复性特征习惯简单重复旧有的行为。然而,由于IT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当新的IT技术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已有的IT技术所包围,因而新技术产生的社会震惊要小于最初进入民众日常生活。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专业IT知识群体专业知识社会化和普通民众IT知识内在化两个过程结合实现的。

1. IT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客观化。(1)IT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制度化的过程。人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倾向于习惯化,在习惯化的过程中,偶然性行为逐渐采取有规则的形式变为可以预见的行为。行为的规则在行动者行为中保留、传递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沉淀化。IT精英群体借助网络语言把习惯化的行为超出特定的行动情境而传递下来,这样用语言文字把行动规则巩固下来就产生了制度。进一步,行动的规则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执行和巩固,逐渐被互动网络中成员接受为一种传统。(2)IT专业知识合法化的过程。合法化的功能是使已经制度化的“初级秩序”客观化,在客观上可以得到,在主观上听起来可信。IT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的专业知识通过“类化”、“定型化”后在网络虚拟社区形成一种彼此共享认同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或制度得以被执行和传递需要“合法化”的保证,它向人们解释和证明制度化的行为何以如此。

2. 非IT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内在化。这个过程是通过行动者个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的,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1)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经历的最早的社会化,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是“概化他人”在意识中的形成,当概化他人的概念在意识中晶化时,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一种对称关系便确立下来。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个体对客观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父母。(2)次级社会化是制度或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亚社会”的内在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次级社会化是获取专门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扎根于劳动分工,爱好信息技术或从事IT工作的人们最先获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多数次级社会化中,不需要个体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认同,只需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相互认可即可,这时人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内化各种IT知识。

IT群体的专业知识不断外化、客观化为客观知识,非专有知识群体又不断通过社会化来内化各种专业知识,共同构成技术的“自然化”循环往复的过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专业知识又对民众的日常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三、IT专业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IT知识主观化使IT知识内化为普通大众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速社会知识的生产和进步

主观知识不断地转化为客观知识的过程就是社会知识加速生产的过程。IT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社会实践等途径所获得的各种新的IT知识、新发现源源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客观化到社会共有知识体系中,个体通过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等过程而内化那些贮藏在各种载体上具有创新性的客观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拥有水平。

(二)有利于促进IT行业的更快发展

社会知识因主观知识不断地转化而提高质量,有利于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应用其科研成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知识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人们通过交流和学习社会知识提高了素质,产生出新的消费需求,刺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普通大众新的消费需求将促使IT行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伴随IT行业出现的IT群体,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不断客观化以及普通大众将IT知识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渗透、循环往复实现技术的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融入日常生活后的IT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各种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引导IT技术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恒通.主观知识客观化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30(5).

作者简介:潘广芝(1989- ),女,山东日照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呵呵,都到了写论文的份上了,这玩意儿还用人教吗?中学写作文的时候这类的没油盐的活就干得不少了吧。即是没油盐的活,那就按八股文的方式去写吧。(当然,当省的股就省,当加的股就加,作为学文科的人,八股文不会不知道吧)言而总之,总而言之,没事找事一大落上交就是。如果让我说实话,虚拟社区,没有有什么利弊之说。只是一种娱乐罢了,正如所有的娱乐一样,总有人沉迷。这不是虚拟社区的弊是人自身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利的话,所有的人类的娱乐方式都能给人带来放松和开心。

虚拟语气论文参考文献

民办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论文摘要: 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较扎实的英语知识,而且能应用语言。而民办大学的学生自觉性相对缺乏,大学英语教学班额大,教学时数不足,教学硬件设施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了综合教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依然是“主体”,“不厌其烦”讲授知识,传授技能,学生或听,或“置若罔闻”。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之所以普遍存在,是有其原因的。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的一切都可“按部就班”,容易操控;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长久的应试教育的熏陶,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他们对于老师的评价常常是“课堂上讲得很仔细”,“教了我们很多的语言知识”。笔者曾经作过试验和调查,对某个单元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课堂上只带领学生分析篇章的构造,欣赏美妙的表达,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分析写作特色,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语言点,并对语言点进行检测。最后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作者做了调查,结果是:在预习阶段和课后语言点自己归纳阶段,不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比例较大,访谈时学生表达的愿望是希望老师详细地讲解语言点,甚至有学生说教师应该深挖某些重点词的知识和用法。如果老师不讲解语言点,就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法效果如何呢?笔者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难忘的经历,在大一新生上第一单元的课文时,笔者“深挖”过reference这个单词,告诉学生此词有“提及、涉及”之意,还有“查阅”、“推荐人、推荐信”等等之意,当时给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学生听得认真,几乎所有的人都做了笔记,表现出很满意的样子。可是四个星期之后学生在一篇阅读文章中碰到了这个单词,在阅读文章中其意为“推荐人、证明人”之意,结合语境是很容易读懂的,可是一个中级班(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共分2个级别中级班和高级班,中级班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出其意思。这一经历引起作者对教学的反思,大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等待教师传授阶段,那么大学对其没有多少意义。学生应该在运用中学习知识,或者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宗旨

所谓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方式[1]。笔者在这里所探讨的是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方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的课堂教学可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好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各种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特别是大一新生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民办大学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不断在提升,但是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课时不足及班额太大。民办大学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听说能力差,特别缺乏自主性,且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是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的。笔者曾在10级第一学期结束时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你的英语水平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原因是什么?”在3个班的32份回收的有效卷中,竟然有21位同学回答退步了,在这21位回答退步的同学中,几乎都提到了退步的原因是英语学习时间相比高中太少了,课外活动太多,也没太多精力在课外学习英语。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自主性太差,英语学习就指望少而又少的课堂学习。在这种情景下,课堂教学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所以笔者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寻找适合民办大学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10级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课题。

我们的改革宗旨是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学生慢慢学会规划课外英语学习,长期坚持课外自主学习,自己主动通过一定途径获取知识,能够主动创设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听、说、读、写,并能将所学语言主动进行应用,将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一)小组合作

实践和研究证明,大班教学环境中小组合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对个体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在10级第一学期结束时,笔者在3个班32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对于问题“你认为你们小组在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持肯定回答的有30份,这说明93%的同学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笔者也做了访谈,发现那些组长认真负责,小组活动开展得好的组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可度很高,他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为他们创造一定的英语应用语境,能够让组员互相督促互相鼓励等,是英语学习较好的组织方式。笔者所研究的教学模式都是基于小组合作的环境进行的。

(二)规划和计划

规划指长期的,比如一个学期的整体规划,计划指短期的,比如以一个单元为限的短期计划。在学期之初,将所有需要同学们在本学期完成的听说读写的各项任务全部告知学生,将资源包括课本和补充资源全部交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整体审视这些教学任务同时以组和个人2个层面做规划。

而具体到每个单元与学生共同商定本单元应该完成的听说读写等任务以及任务完成和检测方案。

(三)教学模式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会因课型、内容、教学硬件等不同而不同,综观起来有稳定的结构形式。

1.单元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和负责本单元的小组先分别备课。然后教学小组和教师在一起商定本单元的教学的内容结构。其中有2个过程是每个单元都要必须认真完成的,不可更改:预习阶段的生词的背诵和组内检测,复习阶段的语言点的概括和小组检测。这是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语言知识的必备环节,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底限,是哪种教学模式都绕不过的环节。然后教学小组将师生共同备课所确定下来的本单元教学计划制作成标准文档以纸质和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到各个小组,要求小组按教学计划在课外完成各部分的任务。一般单元教学计划包括:用英语集体讨论与单元相关的辩论题或者观点表达题或者现象描述题等;在上课之前,将所有的生词背熟,组长听写并批改,将听写结果记录在小组记录本上;将文章重要的语言点提前找出来;将重点句子自己分析如有疑问集体讨论;将课后习题集体讨论解决;找出文中值得模仿的句型,并说明值得模仿的理由;找出文中表达美的句子;找出文中与某一个语法点相关的句子,比如找出虚拟语气的句子,复习相关的语法知识;将文中的存在的疑问以邮件或者纸质形式交给教学小组或者老师;文章写作特点的归纳等等。

2.预习阶段

这也是小组协作完成上述计划的任务的阶段。那么小组自己有权决定是小组集体谈论学习还是先由组员个人完成然后再集中一起讨论或者采用别的方式,但是要求是一定要完成任务,准备迎接课堂检测,每一种任务都有一定的形式检测。

3.课堂教学阶段

此阶段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学生在预习阶段所作的一切在课堂上将得到评判,所完成的任务都要进行展现,并伴随有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教学小组和教师要做好记录;分析文中值得大家高度关注的内容,有时是写作特点的概括,有时是美句欣赏,有时是结构概括,有时是理解句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等等,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设定;分析有难度的习题的答案,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讲解难于理解或者难以区别的语言点。让教学小组总结概括语言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着引导和解疑和组织的作用。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要布置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的任务。任务包括: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归纳语言点,将语言点记录在自己的.自主学习本上,自主学习本每个单元教学小组负责收集并批改,将批改记录交给老师并给老师汇报;针对有些文章还有一些特殊任务,比如将课文改变成话剧并进行表演;仿照文章的结构写文章等等。

4.巩固和检测

学生在上完课以后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根据领受的任务和自己的语言水平进行复习和巩固,然后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再做一次全面的检测,或者让学生用学到的东西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输出,比如演讲,比如写作。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如前所述,笔者所作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都让学生富有成效地参与,每一节课的容量是相当大的,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热情极高,在高级班几乎百分百的同学参与到课堂的各项活动之中,中级班相对于别的课型来说,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比率明显高。

学期末笔者做了调查。在回答“你觉得是传统式的讲授式的模式好还是本学期所实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好?”在回收的32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一份问卷回答“传统的讲授模式好,因为我们不太自觉”。而其他问卷均表达这种模式好,理由概括起来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了综合素质等等。可见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改革的宗旨。

此种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小组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情形下传统课堂教师详细的讲授会弥补学生预习阶段的不足,而本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会让这些学生觉得一堂课下来学不到什么东西,只能是看客。这种情形如果师生双方不及时沟通、调整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尤其模式开始实践阶段,教师应该从各个层面,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认同这种模式,积极参与。笔者在10级实施此种教学模式之初,尤其在中级班受到极大的阻力,因为每每到了课堂展示阶段和检测阶段效果极不理想,通过沟通笔者了解到学生本身就比较缺乏自主性,那段时间学校全校性的课外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主客观原因,但是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学生刚从应试气氛极浓的高中来,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针对这些,笔者采取很多措施:树立榜样小组,对比讲授模式和新模式之间的利弊,和需改进的小组进行私下沟通,利用学生干部的力量,增强检测手段等等,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此种模式需要教师有更强的管理教学的能力,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较为全面的方案,要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及时并且系统性地反馈,工作量比传统模式要大很多,需要教师付出很多。

四、结语

大学英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笔者所研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课外长期坚持自主学习虽有待完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贡美芳.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应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罗立胜等.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学模式概述[j].外语界,2001(4).

在当代英语中,尤其在口语中,单数主语常用was代替虚拟式were。如:IfIwasyou,Iwouldgo.我如是你,我就去。IwishIwastenyearsyounger.我但愿年轻10岁。IshallactbyherastenderlyasifIwasherownmother.我将温存满怀地待她,就像她的生母一样。在含义上,有时was发生的可能性大于were。如:Helooksasifhewasill.他像是病了。但在正式文体中仍须用were,如须说ifIwereinyourposition(假如我处于你的地位)。又,asitwere与wereitnotforme中的were亦不可代以was。参考文献:薄冰英语语法第十一章虚拟语气

开题报告范文例文大全6篇。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of Gothicism in Wuthering Heights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二、研究方案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预期的结果(大纲):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1.A Survey of Gothic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Definition of Gothic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Historical Reasons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Folklore in Germantic Nationality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Drama in the Renaissance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tself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ationalism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Sublime and Beautiful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2. Emily’s Gothic Heritage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Theme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Good and Evil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Revenge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Characters Description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Villain-hero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Delicate Young Girl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Terror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Mystery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Supernatural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s Gothic Innovation 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Use of Symbolism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Stream of Consciousness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Reference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1.研究进度安排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1] Bronte, Charlotte. 1907.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eights. London: J. M. Dent Sons Ltd. p. 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2] Gerin, Winifred. 1971.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3] Marie, Mulvey-Roberts. ed.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4] Punter, David. 1980.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ongman. p. 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7] 肖明翰. 2001.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8] 鲜于静. 2003. 神秘和怪诞的魅力??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哥特艺术研究[MA].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zFs英语帮 - 免费在线英语学习听力口语练习大中小学四六级GRE托福商务英语资料教材下载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例文大全6篇。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论文关于社区管理参考文献

摘要: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应的城市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选取城市管理中很小的一部分———社区管理进行探析,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前我国城市治理方面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征的介绍,以及当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探析,从中揭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我国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 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管理;启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学者观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类认为治理是一种统治方式,其手段是运用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第二类强调治理的过程特征。这种治理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它强调以“协调”为手段,而不是协调和控制。第三类认为城市治理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包括国家和公民、执法者和守法者、政府与可控性的关系。第四类则认为治理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是为了应对政府自身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治理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种手段,它的实施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城市治理从宏观层面来讲,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从微观层次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对于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对传统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作出回应。[1]。在这个过程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存在,积极与公众互动,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企业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即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从而提高管理的绩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认为授权或分权的方式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应当像企业界一样,将权力下放到各部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绩效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第六,新公共发挥管理重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以促进社会进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较明显的几个特征:

(1)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其次,新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体会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因此,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总离不开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的权共管理的过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会成员赋予的,其运用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否则将失去权力的合法性。

(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强调逐步以公平正义与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传统行政理论那样过分注重效率。

(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遵循宪法和法律。

(4)效能性。效能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5)适应性。任何一个公共管理系统都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竞争性,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

(6)回应性。回应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积极加强对公民或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求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来;同时要求切实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权利。

二、社区管理

(一)社区管理

社区是人们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生活共同体,人们的生活要有序地进行和开展,必然要求对社区内的事务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社区管理”。在我国,社区管理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社区管理是指社区职能部门对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区工作和管理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以及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社区体制的问题,社区资源利用问题,社区建设资金没有保证,社区队伍素质不高,社区服务的服务范围和方式有限,服务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社区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化现象突出。社区作为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相关的公共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反应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然而,实际工作中社区承担的却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履行的职能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其中包括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六大职能。

第二,社区建设工作投资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建设缺乏计划性,社区建设没有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因此缺乏自身发展的专项基金;二是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除了来自政府拨款的专项资金外,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经要自行筹集资金。

第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当前社区服务工作还不够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区社区工作开展的比较好外,许多社区存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此外,在社区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混为一谈的现象。

三、新公共管理对于社区管理的启示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管理理念,我们认为做好当前的社区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改革社区现行管理体制。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一要实现自己的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务的功能。其二,在协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应赋予社区足够的权力和提供相应的资源来处理问题,并且这个协助性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务的转移。总之,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群体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同时要增强广大居民的参与。

(2)健全社区考核和激励机制。新公共管理认为社区管理应当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既包括组织的目标又包括个人的目标。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要进行测量和评估。首先,要加强对社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培训主要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等等。与此同时,要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过程中来,充分发挥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的基础上,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应当给予提拔和奖励,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实现社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应当吸引其企业、社会组织的资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

(4)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取向,社区居民作为顾客,通常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那么社区的管理者就应当给予居民的需求以回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更好地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特性。政府不能调节的问题尽量交给市场,对于市场无法调节的问题,政府也应当充分自身的作用来调节。在回应公众需求方面,政府要坚持顾客导向,公众也应当提升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参与度。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服了政府传统管理的弱点,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我国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意义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实际情况借鉴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伟,新公共管理理论评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2):19-23.

[2唐春丽,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9):119-122.

[3]邓智明,新公共管理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J]法制与管理,2002(11)6-9.

[4]张翼,新公共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08):5-7.

[5]顾朝林.发展中国家城市管制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川.城市规划,2001,(09):13一20.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与角色虚拟有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虚拟现实即Virtual Reality ,简称VR,是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14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虚拟现实技术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定义、系统构成、特征、应用及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对虚拟现实技术做了一个的简要介绍。

【关键词】 虚拟现实 3I 应用

虚拟现实即Virtual Reality ,简称VR,这个名词始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发明家Jaron Lanier提出,是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而且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科学界最振奋人心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

VR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具有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的模拟现实环境,利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一虚拟出来的现实环境进行交互体验,体验的结果(即该虚拟的现实反应)与在相应的真实现实中的体验结果相似或完全相同。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构成

如图所示,VR的系统由以下模块构成:

1.检测模块:检测用户的操作指令,并通过传感器模块作用于虚拟环境。

2. 反馈模块:接受来自传感器模块的信息,为用户提供动感、触觉、力觉等多方面感受的实时反馈。

3. 传感器模块:一方面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指令,并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另一方面将操作后产生的结果以各种反馈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4. 控制模块:对传感器进行控制,使其对用户、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产生作用。

5. 建模模块:运用知识库、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现实世界组成部分的三维表示,通过音响制作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声音模拟,并由此构成对应的虚拟环境。

6. 三维模块:通过三维技术实现对虚拟环境的视觉模拟。

此外,在开放式的虚拟现实系统中,还可以通过传感装置与现实世界构成反馈闭环,在用户控制下,利用虚拟环境对现实世界进行直接操作或遥控操作。

三、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即: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

1. 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所谓多感知性,是指通过多种媒体,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和运动等的感知。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性和不成熟,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所开发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2. 沉浸感(Immersion)――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环境应该达到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当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还有身体触摸到的等等,都跟在现实世界里体会到的感觉是一样的。

3. 交互性(Interactivity)――指用户对虚拟环境内的物体进行操作时,对象将给用户以感觉上的反馈。例如,在虚拟环境中参加足球比赛,当用户用脚去踢虚拟环境中的足球时,会产生触觉和力的反馈。

4. 构想性(Imagination)――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一般来说,“身临其境”般的沉浸感,友好亲切的人机交互性,和发人深思的构想性是虚拟现实的三大主要特征,亦即我们常说的“3I”特性。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伊始,就承载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它涉及科研、军事、航天、医学、教育、工程技术、影视娱乐等众多领域。典型的应用领域有:

1. 医学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虚拟人体,也就是数字化人体,可用于构造人体模型,便于医生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辨识;另一类是虚拟手术系统,可用于指导高难度手术的进行。

2. 教育方面

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崭新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随之变革,授课内容以大量详实、生动、直观的虚拟情节出现,寓教于乐。

3. 娱乐方面

娱乐领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能够提供更为逼真的虚拟环境,借助于头盔显示器、数据服、立体声耳机、数据手套等传感装置,使人们能够享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带来更好的娱乐感觉。

4.军事科研领域方面

军事和科研都是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领域,而且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在某种情况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削减项目经费。

五、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

虚拟现实技术是许多相关学科领域集成、交叉的产物,它融合了人工智能、电子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心理学等多个技术分支,大大推进了计算机科学软硬件技术的全面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劳逸真正结合了起来,而且虚拟现实技术与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的结合,将诞生出人类的第九大艺术,前景一片光明。而且虚拟现实技术继理论分析、科学实验之后,成为人类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又一手段和方式。

虽然虚拟现实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客观而论,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来说,还只是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肌肉系统与计算机的集合作用问题。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找到针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地克服。

六、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虚拟城市、虚拟战场、虚拟校园、甚至“数字地球”都会不断涌现,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觉、身心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将使众多传统行业和产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锦德,敬万钧. 关于虚拟现实 ― 核心概念与工作定义. 计 算机应用,

[2] 刘惠芬. 什么是虚拟现实. 父母必读

[3] 周炎勋. 虚拟现实技术综述. 计算机仿真,

[4] 曾建超,俞志和. 虚拟现实的技术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6

[5] 周红军,王选科. 虚拟现实系统概述. 航空计算技术,2005(1)

[6] 谢晶妮,张茂军. 虚拟现实发展趋势展望. 计算机工程,2002 (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1400字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

[2]Wang Y,Ollendick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虚拟现实(VR)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世界,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2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直觉交互界面与虚拟现实

摘要:为了研发更高水准的直觉交互界面,有必要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具备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人机交互环境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直觉体验。通过特定的物理器件装置,以及先进的手势识别技术,使用者不必学习专门的操作命令,就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并获得实时的反馈,而独特的沉浸式环境更能创造出人机一体的融合感。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大大简化了操作的复杂性,而且可以应用于从娱乐到专业制造等各种场合,是直觉交互界面的有力驱动平台。

关键词:直觉交互;人机交互;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是在“人―计算机” 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意义上来谈论“交互”。随着计算机技术几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完全进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无处不在,人机之间的互动操作问题也越发显得重要。由于计算机尚未能摆脱冯・诺依曼体系的根本制约,与人类思维模式之间的鸿沟依然如同天堑,人机交互问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在于如何尽量地缩小人类使用者的操作模式与计算机的操作模式之间的差别。这意味着我们仍在不断地摸索和探讨,去提供更优秀的交互界面,使人可以顺畅地、高效率地与计算机进行对话。

一直以来,交互设计思维首要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换而言之就是让设计物适应人,而非人适应设计物。这种观点在计算机还是国防机密的年代中显得有些奢侈,人们只能痛苦地训练自己去迎合机器(例如,使用完全机器式的编程语言与计算机交谈)。在当下,相对廉价的个人计算机都可以提供可观的计算能力,因此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也就顺应了这样的思路,去尽可能地将界面做得人性化,让人用得舒服,而繁重的计算则交给计算机在幕后默默地处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直觉”一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毕竟相对于日常物件,计算机的交互界面还是太不人性了,依旧保持着冰冷的面孔。如果能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引入与计算机的交互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将完成与计算机的沟通,那么这样的人机界面才能称得上是以人为本。而在呈现直觉界面方面,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则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工具。

本文正是拟探讨直觉交互界面及其与虚拟现实技术间的关系,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首先我们要对人机交互意义上的直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实际上与大众文化中的“直觉”概念有着相当的差别。之后我们将谈论如何将上述意义上的直觉与虚拟现实结合起来,并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支撑我们的探讨。

一、直觉交互界面

直觉(Intuition)这个概念属于大众词汇,但实际上不同的学科对直觉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人机交互,因此将在“凭着直觉去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interaction with computer by intuition)这个上下文中去探讨它。首先要注意到,交互是双方面的,也即人与计算机在进行着双向的互动,但直觉却是人才能拥有的,也是仅仅用来修饰人的判断与感觉的,因此直觉人机交互关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交互场景中各参与元素对人是否直觉。从人的角度考虑交互界面,这实际也就奠定了“以人为本”在理论上的基础性质。

一般而言,人们对直觉的交互有着如下诉求:它不需要经过有意识的思考便能做出。例如在翻动一页书的时候,人不需要去有意识地考虑该用多大的力气,手指该走怎样的空间路线,或有意识地等待书页翻动之后出现的非常规情况并作出反应,等等。在这个意义上,一本实体书的交互界面是直觉的。依据以上诉求,Blackler等人的研究指出,直觉是“基于已往经验的无意识的反应”[1]。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要点:基于以往经验和无意识。关于直觉往往是无意识的(下意识的)举动,这一点几乎已成共识,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需要厘清的是“基于已往经验”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或许并不认为直觉与已往经验之间会有什么关联。相反,许多人会认为,如果不需要经验就能进行某种操作,那么这种操作显然更符合直觉。特别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直觉”概念充满了反智主义的特征,直接将“直觉”与“本能”联系起来,往往意味着“不需要通过知识或经验便可以下意识地完成”。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不但误解了人的本能,而且未能认识到已往经验的真实存在及其影响。事实上,现代理论表明,人类绝大多数行动――简单的或复杂的――都是后天习得的,并非先天刻印于脑中。如果仅凭本能,人几乎无法完成什么人机交互操作:拿按钮这种最简单的人机界面元素来说,如果没有事先通过各种例子认识到存在按钮这种东西并且按下它之后会启动某些关联反应,使用者甚至都无法做出按下按钮的行为。或者用[2]的话来说,所有行动都承载着理论――后天习得的理论。

将直觉与已往经验联系起来,这不仅揭示了直觉在人机交互中的真正面貌,而且指出了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时的一条基础准则: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那么他们的已有经验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每种类型的人都有着他们对“直觉交互界面”的不同衡量标准。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考虑一款在电脑上运行的收音机软件,它的作用是播放网络上的各类实时音频流(包括传统电台的在线音频流)。图 1模拟半导体收音机的调频指针窗口,从传统眼光而论这样的界面便是直觉的。然而,对于没有用过半导体收音机的新一代年轻人而言,他们由于频繁地接触电脑,反而会觉得图2的界面是直觉的,因为这样的界面使用的是为电脑用户所熟知的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元素,包括菜单、按钮、列表框和滚动条等等。

习惯半导体收音机操作的用户多半用不惯新式界面,而习惯新式界面、没使用过半导体收音机的用户却很可能对传统界面不知所以。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考虑直觉交互界面的时候,必须考虑用户群体的已往经验,依据不同的已往经验去断定直觉因素。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适的、通用的直觉界面,这给了设计师以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极大的创新动力。 此外,虽然直觉的定义没有直接体现对审美的考虑,但审美和直觉显然是互有关联的[3]。由于直觉使用与交互过程中唤起的先前知识有关,那么审美判断作为人类感知过程的起点之一,恰是诱发直觉的重要因素。一个富于美感的界面,可以抵消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安感和隔膜感,并在潜意识上促使和鼓励用户做出交互行为并保证交互行为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上面的例子也表明,对于传统用户,设计精美、极富质感的模拟界面有效地抵消了传统用户对电脑软件的不适感,方便他们使用,并且大大降低了潜在的学习成本。而对于年轻用户,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控件界面中运作自如,拉近了老技术(传统流媒体)与新技术间的距离。简而言之,具备良好审美特性的直觉界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二、直觉界面与虚拟现实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从专业研究到商业应用乃至家用娱乐都可见其身影。从根本上而言,虚拟现实恰是交互界面直觉化的总趋势的一个反映,因为人机交互演进的内在逻辑在于,呈现和交互手段总在致力于让用户以更直观、更自然、更简便的操控方式去获得更丰富、更多态、更实时的数据资源。

简而言之,虚拟现实提供了一个具有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的虚拟数字富媒体环境;用户不仅可以如同设身处地一般沉浸在它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虚拟环境中,更可以通过各种创新的途径来与环境中的元素进行互动。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正是虚拟现实的三个基本特征[4]:一是沉浸性,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包括视觉(利用人的立体视觉原理产生虚拟的三维纵深感)、听觉(利用立体声产生虚拟物体的方位感)、触觉(通过力觉设备使用户以为在与真实的物理实体打交道)等等;二是交互性,用户可以实时地与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各种物体进行互动操作,用户的操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键盘、鼠标或游戏杆,还包括先进的数据手套、穿着式回馈服等等;三是想象性,给用户呈现的虚拟现实场景具有超越现实场景的特殊魅力,真正做到某种意义上的“心想事成”。

从虚拟现实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超越传统人机交互界面的非人性化的一面,不仅要让用户尽量溶入整个交互场景中(沉浸性),而且要让用户以更直觉的方式去操作计算机(交互性):首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地将计算机交互界面直觉化,提供与日常场景尽量类似的界面,完全基于人类日常的视觉直觉。其次,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人机交互之间的阻隔,让用户能够通过日常的动作和行为与计算机交互。

从上文的概念分析可知,判定直觉程度要看与使用者本身的已知经验,而且使用情境和审美等其他因素也要考虑在内。虚拟现实技术本身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法,但具体的构建和应用也要遵循这样的准则。下一节将提供几个应用案例来说明这些,并综合讨论如何真正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去设计直觉交互界面。

三、应用案例及讨论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直觉交互界面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层次、各种领域的实践应用之中,其目标用户群体不仅包括非专业人士(普通民众),也包括熟悉计算机但希望寻求更直观的交互操作方式的专业人士。对于前者,他们需要能够尽量降低学习和记忆成本、兼或附带娱乐趣味性的人机界面。而对于后者,操控感良好的直觉界面可以大大提升生产率和成品率,并推动整个生产流程的优化。

日本大阪大学人机工程实验室的伊藤雄一等人研发了ActiveCube(动态积木)[5],这个作品将直觉界面引入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学习及娱乐之中,并辅以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设备以提升其应用价值。每个积木都是一个边长五厘米的塑料立方体;积木里面有一块可编程集成电路,控制着一系列可选的感应器或小型设备,包括超声感应器(感知外界物体的接近)、坐标感应器(三维坐标的相对角度)、触觉感应器(最多可装两个,每个可以感应八个方向的触觉)、红外感应器、灯和电动机等。因此,每个积木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玩具,可以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动态行为。更绝妙的是,这些积木还能彼此连接,连接起来的各个部分之间也可以互相通信,构成整体行为。儿童使用者不需要额外教学就可以通过直觉使用它们。这样的直觉操作界面,很好地避免了其内部的复杂结构对使用者的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独立操作。

ActiveCube的一大特色在于可以在虚拟现实场景里使用。在这种情形中,红外感应器捕捉搭建好的积木形态,并将符合此形态的虚拟物品显示出来。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之后,规整的积木可以任意变换成为植物、动物、日常器具等,不仅视觉效果有可观的提升,还借此允许用户进行进一步的玩耍和操控。

ActiveCube还可以在虚拟现实场景里使用。在这种情形中,红外感应器捕捉搭建好的积木形态,并将符合此形态的虚拟物品显示出来。由于ActiveCube本身只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其六面自由连接功能限制了表面的装饰性,最后的拼装效果不一定能吸引儿童用户的兴趣。而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之后,古板规整的积木可以任意变换成为植物、动物、日常器具等,不仅视觉效果有可观的提升,还借此允许用户进行进一步的玩耍和操控。在上面的例子中,外表相对简陋的十字架形积木摇身一变,可成为精美的飞机,并随着积木在实际环境中的位移而在现实设备上呈现相应的飞行轨迹。

另一个实例来自于工业设计领域。当下的设计师一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但进行三维产品建模的时候,复杂的软件界面依然是最重要的阻碍因素,更遑论键盘加鼠标的操控方式根本就与人手的自然行为大相径庭,严重干扰了设计师的思维和创作习惯。荷兰Delft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团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其关键就在于引入直观的手势来与计算机交互,于虚拟现实环境中完成建模工作[6-7]。

一般而言,手势比面部表情和眼动更易于捕捉和识别,又比全身姿势更易于实施(特别是在狭小空间中),因此比较受直觉界面研究者的青睐[8]409-420。但手势也分为几个细类,不一定都适合用于人机交互。Hummels指出了三类手势,第一类是从计算机角度去定义的手势,因而非常便于计算机识别,但需要使用者去刻意学习和掌握,称不上直觉。第二类与之相反,指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手势,优点是非常直观,但计算机程序需要特别的设计才能对其进行识别。综合了以上两种类别之优点而又尽量规避其不足的第三类手势称为描述性手势,原本自身也有着应用范围过窄的缺憾,但辅以虚拟现实技术,便可以成为有效的途径以联通设计师和计算机。 为了提高描述性手势的效果,研究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虚拟现实实验环境,见图3。在此环境中,普通设计师作为被试,不受拘束地使用他们惯常的手势进行设计创作,而这些以直觉为基础挥舞出来的手势被动作感应器记录下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样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采集到和分析出最适合虚拟现实环境的直觉手势。最后,对设计师而言非常直觉、对计算机而言又是相当便于识别的手势方案即可得到确定。设计师在此系统中,可以像往常操作日常物体(胶泥或板材等)一样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人机对话,不仅直觉高效,而且得益于虚拟现实环境,整个设计流程形同真实体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四、结论与展望

一直以来,“以人为本”都是人机交互设计领域的核心口号之一。但本文的分析指出,这绝不能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之中。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用户体验”的声音不绝于耳[9],它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的一种体现,但这个提法也存在着过于含糊的缺点,导致了许多不同的理论都以它为逻辑基础。实际上,只要明确了“人”(也即“用户”)的特定性,问题也就解决了。既然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用户其自身情况多有差异,同样着眼于“以人为本”或“增进用户体验”的产品,也就必须随着人/用户的不同而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才能在交互过程中让使用者满意。

直觉概念得到了厘清,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直觉交互设计的种种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如何让某种交互界面更少地占用使用者的逻辑意识(也即做到“无意识地或下意识地被使用”),以及如何明确地定性定量分析特定用户的已往经验,并以之支持交互界面的设计,这依然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幸而在各领域学者的努力下,此领域已有许多成功的理论或实践得以依循。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直觉交互中的手势问题,它旨在解决人机交互场景中用什么有效的手势去操作计算机。由于手势不受传统输入设备的限制,它天然地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在一起[8]409-420。此外,针对现在方兴未艾的商业以及家用娱乐虚拟现实应用,直觉交互界面也是其中的研发热点。限于研究的深度及文章篇幅,本文遗憾地未能在这些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在后继研究中逐步展开。

最后要强调的是,随着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这个概念在强大的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渐渐变为现实,设计和实现各种直觉交互界面已成为人机交互的核心任务。普适计算要求计算机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执行相应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交互界面做不到直觉易用,那么其计算机人性化的核心价值也就无从体现了。由此,直觉交互界面的理论与实践必将日益凸显其无比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参考文献]

[1] Blackler A,Popovic V,Mahar users' intuitive interaction with complex artefacts[J].Applied Ergonomics,2010,41(1):72-92.

[2]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3] Naumann A,Hurtienne J,Israel J H,et use of user interfaces: defining a vague concept[M]∥HARRIS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pringer-Verlag,2007:128-136.

[4] Alonso M A G,Gutierrez M A,Vexo F,et Into Virtual Reality[M].New York: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08.

[5] Watanabe R,Itoh Y,Kawai M,et of ActiveCube as an intuitive 3D computer interface[M]∥Butz A,Olivier Graphics. Berlin: Springer,2004:43-53.

[6] Hummels C,Overbeeke C J. Kinaesthesia in synaesthesia:the expressive power of gestures in design[C]∥Design and semantics of form and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34-41.

[7] Hummels C,Smets G,Overbeeke Intuitive T-wo-handed Gestural Interface for Computer Supported Product Design: International Gesture Workshop[C].Bielefeld:Springer Verlag,1998.

[8] Nielsen M,Strring M,Moeslund T B,et procedure for developing intuitive and ergonomic gesture interfaces for HCI[M]∥Gamurri A,Volpe Communication in Human-Computer :Springer,2004:409-420.

[9] Garrett J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M].Berkeley,CA:New Riders,20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25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