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京教育杂志

发布时间:

北京教育杂志

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直属单位

《教育》期刊的ISSN是1673-2413,是正规期刊,其基本信息如下: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惜阴中学,成立了新一届董事会,推举张长序为第二任惜阴中学校长。1952年9月23日,北京市政府将惜阴中学收编为国有市立中学,并颁名为“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当时的彭真市长亲自任命张长序为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张世龄为教导主任。当年的四十三中学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办学条件仍很艰苦,三幢平房教室,一座二层小楼,楼上是办公室,楼下是教室,中间是一块小操场。然而在党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同心同德,共建家园,学校得到了飞快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飞速提高,1956年7月初三年级8个班340名学生参加全市统考数学平均成绩分,名列全市第一,为此四十三中学数学教研组受到全市的通报嘉奖。杨开英(杨开慧烈士之堂妹)为该校教导主任。由于四十三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市政府“五四”决定,即:《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不但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而且勤工俭学等社会公益活动也如火如荼,为此《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专题报道。195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位居全市第14位,100%通过一级劳卫制。1960年四十三中学被评为“北京市红旗单位”,万德琦老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校长张世龄应邀参加了国庆招待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北京日报》以“教育跃进之花——北京四十三中在成长”为题对四十三中学的办学成绩进行了专题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广大教师继承和发扬了四十三中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工作不断进取,1978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田径、篮球传统校。从1979年开始,学校首先抓初中工作,健全教学过程管理,稳定提高质量,从1982年至今,初中中考成绩始终保持了同类学校先进水平,不少学科成绩超过了一些市、区重点学校。1983年校长梁心彝在北京市校长会上介绍“我们是怎样抓好初中工作的”,并刊登在当年的《北京教育杂志》上;1984年该校代表北京市唯一一所普通中学参加全国普教工作会议。1988年英语中考成绩全区第一,俄语全市第一。在初中稳步发展的同时,1985年开始高考成绩一直稳定在宣武区前几名,超过一些区重点学校,升学率稳定在90%以上。1987年被确定为全国德育大纲试点校,同年学校红十字会被评为全国优秀红十字会,94年被评为北京市红十字会标兵校。90年代,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均走在各校前列;《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教育电台》《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先后报道学校德育特色、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内蒙希望工程捐款、献爱心、拾金不昧、主题教育等活动;91年市教育局授予该校“北京市‘四校’教育标兵校。93年.北京日报《雷锋精神永驻四十三中》为题,报道该校学雷锋活动;该校被评为宣武区学雷锋先进集体。1994年.北京电视台采访杨福来校长,并在《七色光》栏目中播放学校办学思想《坚持“四全”原则,全面贯彻方针,争创一流水平,办出普校特色》。学校1998年被命名为“北京市艺术传统校”,学校在初中开设了声乐、管乐和艺术特长班,为学校的艺术特长培养奠定了基础,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001年4月被市区政府外事办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对外参观单位”。近年来,四十三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在稳步提高,良好的校风校貌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2002年被宣武区政府定为“宣武区优质资源校”。最近三年来,学校获市、区“精神文明”单位等十三项荣誉称号。多年来中、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宣武区前列。虽然近几年小学升初中实施电脑派位,生源质量没有任何优势,但我们的中考成绩始终保持在普通校第一的水平,且有两届中考状元、一届探花从这所普通校走出。高考成绩也是令人自豪的,上线率和平均分一直名列全区前茅,有些学科更是超过许多传统市区重点学校。

北京教育杂志官网

找学报投吧一般大学教师都是投自己学校的学报的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1996年成立,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直属单位。《北京教育》为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北京市社科类一级期刊。《北京教育》是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下辖期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发行3万余册,北京市几乎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均有订阅,在北京市和全国教育以及新闻出版界保持稳定的较高质量。

《教育》期刊的ISSN是1673-2413,是正规期刊,其基本信息如下:

全国各地教育类报刊(教师)投稿地址一览表(03年12月整理,有些可能变动,欢迎根贴指出)刊 名//地 址//电 话//电 子 信 箱《小学教学设计》 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教学月刊》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310012) 《北京教育》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l00088) bj** 《小学青年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福建教育》 福州市鼓屏路162号(350001) 7872085 《湖南教育》 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 《云南教育》 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 《贵州教育》 贵州市浣纱路66号(550003) 《上海教育》 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青海教育》 西宁市五四西路35号(810008) 《内蒙古教育》 nmg**@ 《河北教育》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 (050061) 《特区教育》 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518001) 《天津教育》 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 tj**@ 《陕西教育》 西安市药王湖119号(710003) -8514 《山西教育》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黑龙江教育》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 《安徽教育》 合肥市屯溪市435号省人大8楼 《江西教育》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85186931 jx** 《辽宁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in** 《宁夏教育》 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4) 《山东教育》 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01) 《西藏教育》 拉萨市江苏路29号(85000) 《新疆教育》 乌鲁木齐胜利路169号(830001) 《中国电化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312信箱(100031) 66419047 《教育研究》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31) 620118 ** 《中国远程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100031) 66413389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英东楼100875 62208310 《教育展望》 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四号l00810 66l22619 《中国教育学刊》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l00816 66097082 《教育艺术》 北京第804信箱100037 68902477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00035 66l60150 《学科核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l00875 62207968 《继续教育》 北京6304信箱编辑部102206 66366875 《上海教育报》 上海市长宁路491/36号200050 62527164 《外国教育资料》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开放教育杂志》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20900-172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荣陵北路21号200032 《教育科学》 大连沙河口区黄河路851号116029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130024 wg** 《现代远距离教育》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150080 《教学与研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62521680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 310012 -3401 ** 《教育研究》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62011873 ** 《教育探索》 哈尔滨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九号 30009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350001 sz** 《教育评论》 福州市梦山巷27号 350001 《湖北教育》 武汉市武昌桂园路4号 430070 hb** 《教育研究与实验》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430070 《小学教学参考》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 530023 《甘肃教育》 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 730000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基础教育研究》 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教育时报》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教育导报》 四川成都市陕西街26号 610012 报刊名称 编辑部地址 邮编 电子信箱作文周刊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东路26号 041000 中国儿童画报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 少年日报 长海长宁路491弄36号 200050中国少年报 北京左家庄北里5号楼 100028少年儿童故事报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路9号 310006 农村孩子报 安徽省宿州市东仙桥街南区五楼 234000 小学生阅读报 长春市人民大街173—1号 130022 少年之友报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232001 语文辅导报 辽宁省铁岭市邮政局第58号信箱 112000少年先锋报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76号 400020 EMAIL— EMAIL—少年科普报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新华大街18号 113006 作文评点报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师院路8号(甲) 13600 少年智力开发报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822号 050081关心下一代周报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新村大悲巷12号 210018 江海晚报“南通教育”南通市人民中路161号 226001小龙人报 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109号 750004 语文报 山西太原市广场收投局12022信箱 030012 (低幼版) (故事版)语文报(小学版)山西太原市双塔寺街124号1107室 030012 小学生学习报 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作文编辑室:小学生拼音报 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中街29号 100061 小学生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少年文学 武汉市长江日报路特1号 430015 学习方法报 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 030031读写知识 北京市西城区东新开胡同67号 100035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 163712 福建教育〔分为《福建教育》(小学教育)、《福建教育》(中等教育)〕迁址至:福州市鼓屏路162号福建教育杂志社,350003。社内另有《福建幼儿教育》以及学生刊物:《读写天地》(小学生)、《读写天地》(中学生)、《小学生周报》(中低版)、《小学生周报》(中高版)。网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杂志

北体学报好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中文体育类学术性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建于1966年6月,原名《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改为双月刊,2004年改为月刊,2014年11月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6年11月入选“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出版周期:月刊创刊时间:1959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专题名称:体育评价信息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要刊登体育教师、教练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等在体育科学及其边沿领域等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体育大学17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曾经一度停刊,1978年复刊至今,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本刊从2002年开始改为双月刊,2004年改为月刊,9印张,144页,42万字,大16开本,封面、内文胶版纸精美印刷,目录中英文对照。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系)在校生等。

北京卡通杂志

那时候必然是画王了。。。早就停刊了,被告了!漫画就不知道了

漫画party(漫画派对)知音漫客(周刊)飒漫画(半月刊)中国卡通(半月刊)卡通王少年漫画北京卡通卡通先锋(1995年创刊)科普画王画书大王 (已停刊)科幻世界画刊漫友 (旬刊)快乐龙新少年EXAM快乐漫画淘漫画(半月刊)漫画世界(周刊)中国香港地区发行Speed Up(线上杂志)COMIC FANS{中国台湾地区发行}周刊杂志新少年快报(东立)宝岛少年(东立)半月刊杂志元气少年(青文,每月5、20日出刊)玛格丽特(东立,半月刊)花漾(东立,半月刊)月刊杂志Alice少女漫画流行志(青文,每月25日出刊)Candy(长鸿)GO漫画创意志(台北市漫画从业人员职业工会,2003/10-2007/01,每月25日出刊)高达 ACE(台湾角川)Lamon(长鸿)快乐快乐(青文,每月15日出刊)挑战者月刊(全力,2004/05-,每月1日出刊)美少女月刊(长鸿)甜芯少女(尖端,2007/08/-)梦梦少女漫画月刊(尖端)乐透漫画月刊(博海文化,2007/01-)龙少年(东立,2003/10-,每月5日出刊)隔月刊杂志星少女(东立,双月出刊,2006/08-)季刊杂志漫乐ComixHappy(推守文化,2006/12-2007/06)我最常买的主要是《漫画party》和 《知音漫客》

《漫友》《卡通先锋》、《动画大王》 漫动作、《糖果子》、《可乐少年》、《电漫》、《科幻世界画刊》《北京卡通》、《动漫+》龙漫 漫画party

画书大王 中国动漫发展史-漫画连载杂志时代[编辑本段]画王历史 再往后,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那本《画书大王》(现在看来,这名字起的实在是很土气)的出现了。曾经看到有人写文章轻蔑地说,那时出现的《画书大王》是书商看准卖漫画大有钞票可赚而出版的盗版漫画刊物,实在是很可笑。毫不夸张地说,在国为看漫画而喜欢上漫画创作的人们来说,那时看到《画书大王》的感情就是"终于找到家了"。尽管这是本质量并不是很好的漫画杂志,尽管书中还有许多老龄儿童教育工作者们对娃娃的敦敦教导成分,但是它毕竟是中国国产漫画的启蒙刊物,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本土漫画。特别是以杂志养漫画,以漫画杂志的形式更是启动了中国漫画产业化的雏形。杂志社积极同书商联系,每期的漫画销售广告刺激了读者的购买欲,也使读者得以在杂志的引导下正确地购买漫画(与此同时,中国的游戏业也开始发展,而且也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完全不同于现在半死不活的冗亢窘迫的状态。所以说漫画和游戏的确是息息相关的两个世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半月刊的《画书大王》带动了整个中国漫画的发展,并且也使日本出版社看到了中国漫画市场的希望。同现在日本方面对于中国市场的不闻不问,那时的讲谈社同《画书大王》方面联系,希望能够达成合作,由日本方面直接提供稿件投资协助制作连载日本和中国本土的杂志。非常可惜的是,由于中国在出版政策方面的种种原因和国情问题,这个协议没有能够达成。 同一时期,随着《画书大王》的销量达到期高峰期的每期40万销量并开始老化,同类杂志开始大量出现。在诸多的盗版和垃圾杂志中,真正为中国漫画注入新鲜血液的只有两本杂志--《新漫画》和《卡通城》。 《新漫画》是完全刊登日本漫画的杂志,但是其选之精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读者在上面第一次看到了《篮球飞人》、《我的女神》、《DNA》、《恋物语》、《漫画狂战记》。《新漫画》对中国漫画业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由《画书大王》开创的一边连载漫画一边同时出版内容相同之漫画的陈规,开创了在杂志上连载一段时间的漫画,在得到读者好评后立即停载转出为单行本然后再连载新作品的特殊格局,使漫画在流通速度上加快了好几倍; 另外一本《卡通城》是远胜于《画书大王》的新生中国漫画杂志。当年由北方漫画人小豆、王平等一群年轻人制作的这本杂志充满了活力,不仅推出了拾穗人等一批为正统漫画杂志所不见容的真正的另类漫画人(这时的另类漫画人在水平上都有相当的特色,与现在流行的许多自诩另类实际赶时髦的所谓另类漫画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有思想、有热情,工作和学习方面都充满了干劲,看看现在的那些所谓另类漫画人",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初中辍学、离家出走、喜欢所谓的"鲜血"与"死亡",整天半死不活地装颓废才算是搞另类漫画,这些人实际上根本不懂得所谓另类漫画的意义何在),并且第一次将《五星物语》等一批在当时无法流行的漫画介绍到了中国(还有一本叫《金虹漫画》的32开类漫画书籍,不管它有的成绩怎样,但它毕竟是中国第一本32开的本土漫画读物)。 失去连载优势,日渐势窘的《画书大王》放弃日本漫画的连载,开始全心全意制作中国本土漫画。《画书大王》的转向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漫画的一次大转机,象颜开、陈翔、姚非拉、自由鸟、胡倩蓉等一批早期中国漫画的中坚力量都是在《画书大王》上连载漫画的过程中开始成熟起来的。除了日本漫画外,《画书大王》上其他国家的漫画也开始多起来,其中包括在国内很少见的西班牙漫画。 这时的漫画出版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凯普》、《龙之谜》、《红猪》、《城市猎人》、《金星战记》、《电影少女》、《幽游白书》、《霸王传说--骁》、《孔雀王》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出版,还有大量的少女漫画也出现在中国市场,其中包括以《圣战》之名出现的CLAMP的《圣传》以及成田美名子的《双星记》、《亚历山大》等等。 悲剧的一天终于来临,刚刚满一周岁的《画书大王》因为种种原因而彻底被封杀,其他同类漫画杂志也全部消失,中国漫画市场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在当年《卡通城》的编辑部举行了一次二十几人的漫画人会议。讨论一本即将创刊的名叫《少年漫画》的杂志。这次鲜为人知的大会使许多中国漫画人第一次聚在一起,而当时与会的人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中国漫画杂志的支柱分子。北京出版社在"五个一工程"的影响下也要办一本漫画杂志,也想找我们去谈谈,这本杂志的名字暂定为《北京卡通》。 1996年,"5155工程"精神下产生了五本漫画杂志:《北京卡通》、《卡通先锋》、《中国卡通》、《漫画大王》、《卡通先锋》。其他杂志也出现了《三优新漫画》、《科普画王》、《卡通王》、《科幻新世界》等数种。中国本土漫画杂志数量上升到了顶点。不过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总销售量已经达到数百本的《中国卡通》等一些杂志最终退出了并不激烈的竞争,《卡通先锋》也是零售商望而却步,而《三优新漫画》出现操作故障被查封,《科普画王》、《少年漫画》、《卡通王》和《科幻世界画刊》。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发神经似的狂出过一堆的本土漫画单行本,但结果却是出资的书商折戟沉沙,赔本也没能赚。就象小豆弟表现的那样;他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又在里百画一了个中圈,在里面画了一个小圈。他解释说,外面的大圈是中国的漫画市场,中圈是可以看国内温带的市场,小圈里面的上圈是现在实际的漫画市场。所有的杂志都在最小的小圈里争夺市场,却完全没有发现在这个小圈之外还有许多更大的大圈。 相比之下,只有起步并不起眼的《卡通王》真正达到了漫画产业化的初步进程。在刚刚创刊的时候,他们的制作人员完全是一群漫画白痴,所使用的稿件也是由前《画书大王》提供的废旧稿件,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前途。就在这种简陋的基础上,他们逐渐转变经营路线,一改其它杂志将目光放于全国市场的程规,将目标浓缩于江浙一隅,所针对的读者群也索性跳出竞争,面向女性。这就使其制作路线逐渐明确起来:面向女性的少女漫画杂志,制作美丽的少女漫画杂志,辐射附近省份的少女漫画杂志。在这种明确的经营思路下,《卡通王》完全依照它自己的路线在健康地发展着,在各方面都得到逐步完善,销售量也达到了目前本土漫画杂志的最高量。近年来,各地漫画杂志都举办了"漫画大会",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完全失败的,他们为了赚取多一点的门票而破坏了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而在今年举行的《卡通王》的这次大会则完全不同,他们拉了投资商,前期投入超过二十万。对于参加展览的同人志柜台租赁费用和门票的价格也采取了低价位的战术。在大会上,并不仅仅有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了商家。大会的门票甚至有黄牛倒卖至60元一张,参观人数也达到了八万之多,大会纯利达到150%以上。这不是一场所谓向日本漫画示威的愚蠢行动,而是属于中国漫画自己的商业活动。可以说,中国漫画杂志唯一能够存活得比较好的只有《卡通王》一本而已(这是非常痛苦的现实)。 尽管中国的漫画杂志如此的失败,还是有许多不长眼的笨商人想依靠办漫画杂志来赢利。于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出现了《超速风暴》的闹剧。这本据说是与国际尺寸接轨的漫画书籍,的确是吸引了许多中国的漫画人参与,但没有人看到它有怎样的发展前途,画手们的目的也不过是冲着它高出国内价格的高昂稿费。当时的驰骋曾经与其投资人讨论过这本书的制作方向,这位制作人却像哄小孩那样一本正经地说:"我之所以办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赚钱,你同我谈论经营问题是错误的,我是为了交朋友。"这时能做的只有拂袖而去。果然,这本由中国XXX出版社协助设计封面的书籍最终只撑了三期,投资人带着第三期的高额稿费债务遁走,改行搞广告去了。除去风风火火出现的《超速风暴》、《欢乐少年》、《卡通俱乐部》、《时代漫画》等一批想捞一把的民办杂志也都纷纷卷旗收摊,有的干脆随波逐流地跟着做起资讯志来。现在,这些书商们赔钱的赔钱,改行的改行,再也没有人谈什么做中国原创漫画了。[编辑本段]集体回忆原创漫画第一代 来源:漫游 作者:东西 太多的东西在记忆中游走,无法捉摸的东西不仅仅只有“东西”而已,还有更多我们自己无法预知的未来还有梦想。网络上遇到了一个做某漫画家助手的小女生,说“画漫画太累了,而且要穷死了。”已经没有言语了。 和曾经在上海的责任编辑聊天,当时她信誓旦旦的要振兴中国的漫画事业,结果,后来没多久她就坚持不下去了。她后来来了北京,做出版业。我去了南方后,最后也来了北京。再见面的时候只是相隔两年,却发现彼此的改变好大。 什么梦想啊,什么振兴啊,忽然觉得时间真的是一个很残忍的东西,它什么的都不说却让我们自己明白哪些才是我们最后的选择。 看着自己曾经发表的几个或长或短的故事,在抽屉的最底层放着荒废了很久的漫画笔杆。 其实有的时候,理想似乎也有很多感伤的味道。 那个曾经和我一起画漫画的,现在已经结婚了,那个曾经追着我请教的小学妹也改行去学"福拉希”了!曾经的那句“我将来要当漫画家”现在变成了,“画漫画没前途的”,也许是我老了,也许是梦想老了,也许……是人现实了以后就没办法再站到理想的岸边了吧? 特写此文章,纪念那些曾经为了我们的本土漫画而努力的人们。 画王篇: 还有人记得这个封面吗? 费力的找了半天也只找到了这么半张图。但是依旧很怀念,似乎印象中这个是18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提起中国的本土漫画有多少人都要说“从画王时期如和如和……”《画王》他不是彩电,对于很年轻的漫画读者来说,对于刚刚喜欢漫画的小白来说,也许这么老旧的封面什么都不是,但是对于看着画王成长起来的那一批人来说,《画王》简直就是神一样无以附加的存在啊! 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攒了好多顿的早饭钱,就为了买它,当时因为缺了第3期,第一次去邮局填写汇款单子,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况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吗?(汇款单都写错了4张,因为当时的汇款金额是要求大写)的,而当书来的时候,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把包在牛皮纸信封里的书交给我,(如果他知道那是漫画,打死他也不会给我) 在当时只有圣斗士的当初(对于小孩子的我来说,只知道这个,什么北叔叔的,都没有打仗有什么好看的),画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各中的细节以及后来的停刊等事件,想来个大站点早有了很详细的报道,这里就不多少了,现在就说说当时画王出的一系列的中国本土的漫画作者吧! 谭小春和蟠桃会 请原谅我没第一个先提大家都知道的颜开。 对于一个连环画出身的漫画作者来说,谭小春(对不起,他不是下围棋的,请不要弄错)后来在买到的《中国连环画》上还能看到很多他的作品,对于当时的作品而言依旧是有很大的连环画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却是第一次从他的作品里知道了,什么叫“网点纸”(请原谅我的无知),对于这个故事当时看得津津有味,直到后来换了主笔才不再跟。 他的作品后来《科普画王》也曾经刊登过,只是那个就完全是……“中国的漫画形式”了,如果没记错名字叫〈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这是我最开始在画王上接触到的“中国大陆自己的漫画家” 陈军和天剑 这个名字和作品的名字大概是因为太大众了,以至于怎么也找不到图片,我的藏书又没带来,所以不能给大家扫描放上来。 这个作品在当时的〈画王〉里,是我一般都已经没什么可看的才最后不得不看的,看了3期以后发现喜欢的要死。虽然画面很一般,但是作者有很大的思想性,里面哲理性很强的文字深深的吸引了我,依旧记得里面“有阳光的地方必然有阴影”这样的让当时少年的我感触颇深的话。 听LALA说后来还出了单行本,只是无缘看到。 如果论开始连载的时间的早晚来说,陈翔要比颜开早,不过论后来的人气,颜开要比陈翔红。 原来我们也可以把漫画画得这么漂亮,原来我们也有这么厉害得漫画家,当初的雪椰在一出世就倍受期待。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大陆自己的魅力。 可以说颜开是那个时代成长得最快,也最受到推崇得一代,对于当时不满18岁得他来说,这忽然而来的荣誉真的让有有点措不及防。然而随着后来《画王》的停刊,中国当时杂志的不乱套,几乎是出了一批倒一批,或者有的干脆就不要中国大陆作者的东西,都通通做成日本的,当时印象中的似乎有《卡通城》《画童》还有《三优漫画》以及后来出的什么《欢乐少年》之类的都是昙花一样的人物,出现就消失,当时中国本土的漫画作者陷入了彷徨期,有着才开发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却无处投稿。 颜开当时也是辗转了很多地方,曾经在《三优漫画》看到过他的作品,后来随着书的消失而消失了。 很久以后,爆出雪椰要在《科普画王》上连载的消息,于是追着〈科普画王〉一直买。 可以说后期出的这些杂志都继承了早期〈画王〉当时的那“不得不”,因为当时不想把书定的价格太高,于是采用了4拼一,于是这样一个很蹩脚的“非常时期的办法”竟然被一直沿用,直到本世纪初才变成了一拼,也把中国的一批漫画作者都养成了“反正也是四拼一,做得再细也看不出”的毛病。 当时《科王》(科普画王的简称)上刊登的颜开的稿子是2拼一,这个可能和颜开当时的原稿很大也有关系,反正刊登出来的第一感觉就是稿子好粗糙了。其实只是没缩小而已,(最近看到了日本的原版杂志,上面的还未必有我们现在这些作者细致),颜开的人气就这样又得到了延续,各种电视节目也开始有了他的参与,记得看凤凰卫视的时候,当时采访中国女排,最后结尾的时候竟然也听到了颜开,还让他给女排队员画像呢。 后来相继分别过过《夏日轨道》《宇宙人的礼物》《梦的开始》等一系列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后期接的连载太多,或者是生活分身乏术,给人感觉到了后期颜开的绘画水平提高缓慢,单行本也只出到了第8本,随着所在的刊物的再次倒台,就没有回音了,最近传闻说要在台湾出书,不知道本次的结果会怎么样,只是我们偌大的中国都未必能看好,小小的宝岛又会有多少的支持者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他能象他的名字一样,喜笑颜开! *****画漫画是很累,也很苦,有的时候也想放弃,但是如果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么还能做成什么呢?******** 以上是他在〈颜开日记〉里的话,曾经被我当成激励自己的名言,直到最后他转行做了其他…… 说起陈翔其实他的出道要比颜开早,做为最开始连载作品的他来说,是“进京三剑客”里最矮的,早期的作品里虽然有明显的模仿鸟山明和高桥老师的嫌疑,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异常的活跃,于是就有了很多有活力的人物和有活力的故事,说人物有活力是说每个人物都有着很大的个性特征,说故事有活力是说很多故事都是很有创意的搞笑。对于在94年看乱马的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陈翔的作品还是值得那么一乐的! 画王消失了以后,陈翔的作品也开始了没有落脚的生涯,先后在《卡通王》和《超速风暴》出现过,只可惜《卡》调整了策略变成了少女向的东西,《小山日记》已经不合适那里,而《超》则出了基本最后消失不见。也曾经在《欢乐少年》露了个脸,但是那个时候的杂志都是一窝蜂的起,一窝蜂的倒! 曾经在《少年漫画》打出要开始刊登的广告,但是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了了之了。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整,《小山日记》最后落到了当时为数不多的32开本的漫画杂志《科幻世界画刊》上,能看到久违的作品,读者的欣喜自然不必说,不过……才发现几经调整后,陈翔的风格变了很多,不知道是他已经成熟了,不再有搞笑的心态了,还是我们这些人成熟了,不再能看他的搞笑了.再次见到的时候才发现故事的内容有点“冷”笑不出…… 追了一段最后《小山日记》被其他的N多的新漫画所替代。 消失了一段时间的他,在偶尔在《少漫》分别短篇的同时,做起了四格漫画《戏游记》这个用四格的形式演绎西游的故事获得了很大的好评,只是可惜没坚持太久,后来听说已经在另一本专门的幽默杂志上开始连载。 家住自贡,来北京最后又从北京回家,少年时代的他经历了很多,曾经以为自己属于漫画,以为漫画是天空的94年的漫画家们,当时一点都不健全的体制和低廉的稿费让他们第一次觉得人间的悲凉吧? 最后会去做保险,前阶段和某编辑聊天的时候听说他已经改做了广告装潢方面,谈起漫画依旧很有兴趣,只是不知道是否还能再回来。 如果单纯从画工上说,郑旭升是“进京三剑客”里画工最差的,只是凭借当时画王的形象进入当时北京的工作室的他,之前也只是在《画王》上发表过一个作品,讲述一个小孩子很喜欢他们老师,最后同情心很大的老师嫁给了他的爸爸。(什么垃圾故事阿~~)当时的风格就是模仿鸟山明。做为寓教寓乐的作品《我们的鸦片战争》只能用“用心”来形容,但是作品的质量只能说是一般般。 如果画王没有消失,也许我们就能看到他的转变,也许正是因为画王的消失,才让他有所转变,总之后来出现在《三优漫画》上的《我们的鸦片战争》转变很大,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一个提高。 和颜开一样也在金虹的《漫画原子弹》上发表了几个作品,《男生宿舍古怪事》可以说是有点年头的作品了。《无名星域风暴》则完全形成了半写实的个人风格。也为后来发表?《繁华如梦》打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的郑旭升的作品,有着一般作者没有的实力,很善于运用视角的切换丰富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不是很单一,景物的刻画也很到位,这点在后来连载并且出单行本的《繁华如梦》里有很大的体现。这点也是后来出道的一些不会做透视,不会做画场景的少女漫画家们所做不到的。 《无名星域风暴》暴露了郑旭升故事的弱项。后来刊登的《繁华如梦》则走了言情小说的路线,很遗憾的是故事没坚持到最后…… 转去《科幻世界画刊》的他发表了《幽灵列车》以及一些短篇,其实从《繁华如梦》的中后期,郑旭升就开始转变了风格。他的作品里灰调子很少,网点也很少,所以显得很苍白。人物的衣服难免有很“古老”的味道。都不是很时尚的造型,不过对脚本的把握能力却很不错。《幽灵列车》演绎的有声有色。 《画刊》停了以后就再没了他的消息。 做为“三剑客”里最高,最成熟的人士,郑旭升可以说为了漫画放弃了很多,不过想想那个时代的人都是那样单纯得可爱。没有讲究什么生活的压力,似乎只要能画漫画就是天大的幸福了!这强大的创作力也是如今这一批新的漫画创作人所缺少的。 漫画的量产化,电脑的进入。还有大面积的相片,真实场景的进入以及电脑网点的革命,都让现在的漫画人越来越懒。 虽然觉得有点悲凉,但是不得不说,画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果说这“三剑客”算是中国的第一代漫画家的话,那么此后又画王引发的漫画热潮才正式迎来了中国漫画的春天。 无论他们的时代是否过去,都希望我们能记住他们为中国漫画所做的一切。

北京英文杂志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则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英文《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清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1850年8月3日)由美国波佛梅公司广告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自任主笔兼发行人。该报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每周六出版一期,印数仅100多份。每期对开一张4版,内容一半为广告和进出口贸易统计,另一半为评论、新闻和读者来信。1859年起该报成为英领事馆及商务公署发表各项公告的报纸,租界工部局的文告、新闻公报及付费广告也在此周刊优先发表,有“英国官报”之称。清同治年间,太平军起义,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率部攻打上海时,该报虽标榜“局外中立”,但却提出“公正而非中立”的论点,肆意干涉中国内政。1864年英商字林洋行创办英文《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虽继续出版,但已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名称、篇幅、内容、读者对象、办报方针等方面都有改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该报停刊。《上海每日时报》 《上海星期时报》(1861~1862)《上海每日时报》(Shanghai Daily Times)和《上海星期日报》(Shanghai Week Times)都是英商天孙洋行于清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861年9月15日)创刊的外文报纸,主笔斯密斯(J. M. Smith)曾任英文《北华捷报》编务。这两份既有日刊又出周刊的英文新闻报刊,始终把字林洋行出版的各种报刊作为竞争对象,也是《北华捷报》出版10年后遇到的第一家竞争对手。两报出版仅半年,1862年4月,报馆主持人温特囊括了报馆资财和读者订阅报纸的预付金,逃逸无踪,两报只能同时宣告停办。《字林西报》(1864~1951)《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于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创办。它的前身是英商字林洋行主办的英文《北华捷报》的附刊,创办不久,由于经营管理得当,《北华捷报》反成《字林西报》的附刊。《字林西报》初创时仅为对开4版一张,后扩大到18~32版。内容以刊载通讯报道、时事新闻和有关中国军事新闻为主,公布上海租界当局政治、法律、商业等方面的法令通告,还以大量篇幅刊载商业广告、船期信息和市价行情。《字林西报》及其前身《北华捷报》因创办时期早,与上海外侨社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字林西报》又取得了垄断该社电讯稿件30年的特权,直至英文《文汇西报》总董开乐凯(John Dent Clark)抗议后才被打破。《字林西报》还购买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使该报刊登的新闻迅速、翔实。该报同时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新闻通讯网络,免费向教会传教士寄赠《字林西报》,换取各地教会传教士提供的通讯稿件和情报。该报还经常就中英关系、中国政局以及其他时事问题发表意见。如要求清廷实行门户开放,反对太平军起义以换取清廷允准英国在华特权。它对中国维新派表示同情,反对慈禧擅权。在谴责统治者残酷镇压革命的同时,又主张对起义者实行镇压;日本侵略中国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时,赞成中国抗战。作为英商民办新闻报纸,代表在华英国商人的利益,但某些观点有时也与英国官方相悖,如反对英国政府在华走私倾销鸦片的政策;在租界政权建设方面反对“自由市”计划等。随着报业的发展,字林西报馆的印报机器设备不断更新。民国13年(1924年)在外滩地段建造十层高的字林大楼,与当时英国在上海的恒丰银行隔街相望,形成“北掌文权,南扼财权”之势,霸踞上海十里洋场的局面。该报机器设备已可与当时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媲美,成为英国海外报系中最大的报纸。民国19年(1930年)哈维德任主笔后,对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漠视态度,曾遭禁售处罚。九一八事变初期,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因未侵犯英国在华利益,故新闻报道只作“纯客观”报道,不加评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南侵,严重威胁英国在华利益,《字林西报》态度转变,对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示同情。八一三事变后,该报目睹日军暴行,激起义愤,大量报道日军残暴和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罪行,对国民党政府一味退让的不抵抗主义也进行批评。上海沦为“孤岛”后,《字林西报》和上海其他主张抗日宣传的报馆一起,受到敌伪特务机构的威胁恫吓。该报坚持正义,如实报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日军进占租界,《字林西报》被封。抗战胜利,《字林西报》在留守上海的记者葛立芬主持下,先以号外形式使该报与读者见面,随即正式复刊。原总经理戴维斯、主笔格兰佛斯从日军集中营获释后,重返上海报业。该报复刊初期为4开4版,不久扩为12版。主要读者为外国侨民和中国知识界人士。蒋介石发动内战后,该报报道谨慎小心,力求客观。但1949年4月24日因刊登“共军占领苏州、常熟”的新闻,被国民党军方以“混淆视听、扰乱人心”的罪名,禁刊三天。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继续出版,后因刊载“本埠航运停止”“长江口外恐已有水雷”的失实消息,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警告。1951年3月31日该报宣告停刊。〔字林西报大楼〕《中国之友》(1866~?)《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月)由广州迁来上海,以晚刊形式出版,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英文晚刊,也是当时上海英文报刊中唯一同情太平军起义、反对英法各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新闻媒体。英人呤唎著《太平天国亲历记》一书中引证的事例,多数来自该报刊载的材料。停刊原因及具体时间不详。《上海通信晚报》(1868~1875)《上海通信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创刊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以后,原名《上海通信报》,何时改名不详。该报由英人休兰主笔,4开4版铜版纸印刷。一版刊登中外商行的广告、海关布告、邮政公告;二版是中外各类消息,新闻简报和社会新闻;三版为中英文对照的商务广告;四版刊登船期公告。刊登广告多数为国外商品。为了与《字林西报》讲行竞争,该报特别注重中国国内新闻的报道,聘用一批华人记者,同时在中国各大城市派驻通讯员,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通讯报道网。报纸评论多数为休兰执笔,文章通畅生动,富有哲理性。清光绪元年(1875年)休兰去世,因无继承人,该报被拍卖,由柯春洋行主办的《西风日报》收购。《文汇西报》(1879~1930)《文汇西报》(The Shanghai Mercury)于清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1879年4月17日)创刊。创办人开乐凯和布纳凯·李围登。该报是中国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刷报纸的报馆。该报刊登新闻不求周全完备,而讲究哄动效应。光绪十一年(1885年)还一度出版发行英文《文汇早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该报兼并了另一家英文《晋源西报》,把原在《晋源西报》附出的英文周刊《华洋通闻》也并入《文汇西报》,继续出版至民国19年(193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文汇西报馆改组为文汇西报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开乐凯任公司董事长兼报纸总主笔,曾赴英国路透总社抗议路透社新闻稿被《字林西报》垄断一事,交涉获得成功,从而丰富了该报的报道内容,日俄战争时期,该报接受日本佐原笃介以个人名义投资入股,从而使日本资本在该公司逐渐扩大。民国6年(1917年)时日资占全部股份的半数,美国资金占三成多,英资股份却已不足二成,使得该报沦为日本利益作宣传的舆论工具。由于该报在报道中一味偏袒日方,为广大读者不满,声望日益下降,虽多方努力并频频改组董事会也无济于事。民国19年(1930年)6月11日,公司董事会决定停办该报,8月被美商《大美晚报》收购。《捷报》(1894~1912)《捷报》(The China Gagette)是清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1894年7月2日)创办的英文晚刊,馆主亨利·欧希英原是印刷厂主,创办该报本为扩大经营业务,刊登的新闻报道也是为了招揽广告业务。因此经常有登载其他报刊不愿刊载的批评英领事馆或租界当局的稿件,吸引读者。该报在民国元年(1912年)停刊,具体原因和时间不详。《赛胜猎报》(1897~1903)《赛胜猎报》(Sport and Gossip)译意为英文《体育与清谈报》,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旅沪外侨在我国最早创办的英文体育报刊,周刊。用绿色纸张印刷出版,主要供旅沪外侨周末消闲之用。英文《上海泰晤士报》出版后,该报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并入《上海泰晤士报》,改称英文《上海泰晤士报·赛胜猎报》,成为《上海泰晤士报》周末出版的一个附刊。《上海泰晤士报》(1901~1944)《上海泰晤士报》(The Shanghai Times)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1901年3月)创刊。美国人鲍尔(一说为美国人白许)创办,为美国在华利益服务的英文日刊。聘英人托马斯·高文为主笔,法商东方出版公司发行。该报创刊初期,曾刊登过许多有关义和团起事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及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等报道,反对瓜分中国,主张对中国实行利益均等、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期间曾发表一系列偏袒沙俄的文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该报开始接受日本方面的津贴,同时还由清廷江苏官署每年津贴该报银洋一万元,从而成为亲日亲清廷官方的外文报纸。民国3年(1914年)该报归英国人诺丁汉姆所有,聘侯普为主笔。民国十年(1921年)该报增出周末版,每天出版16~24版,周末增至44~48版,日发行量为4000份。由于其亲日立场,加之各地无得力的通讯员,报纸影响远不如《字林西报》。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上海泰晤士报》虽曾一度与其他外文报纸一起停刊,但不久宣布接受日方领导,成为日本占领区唯一的英文新闻报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日本侵略军摇旗呐喊,为虎作伥。民国33年(1944年)春夏之交因纸张短缺,该报每周一、二、四版改出半张2版,维持至同年9月1日宣告停办。抗战胜利后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收。《以色列信使》(1904~1936年)《以色列信使》(Israel's Messenger)于清光绪三十年三月初七(1904年4月22)创刊,由侨居上海塞法迪犹太人发起,尼西姆·埃兹拉·卞雅悯主持兼任主编,周刊。宣统二年(1910年)初曾一度停刊,原因不详。民国7年(1918年)10月27日复刊,民国25年(1936年)停刊。英文《以色列信使》报也有译作英文《犹太月报》或英文《犹太日报》,是上海犹太复国会和犹太民族中国基金会的喉舌,反映上海犹太人士的观点。民国7年(1918年)由于旅沪的俄罗斯犹太人另办了一张俄语周刊《我们的生活》,所发表的观点主张与旅沪犹太人并不一致。出于舆论需要,才恢复英文《以色列信使》报的出版并改出日报。该报在发行过程中,一直得到上海人民的友好帮助,国民党当局也从未过问,因此这张鼓吹犹太复国的新闻报纸在上海一直出版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民国25年(1936年)才停刊。《大陆报》(1911~1949)《大陆报》(China Press)于清宣统三年六月二十六日(1911年8月20日)试刊,九天后正式出版,日报。美商密勒、费莱煦、劳合等人和中国联合组织的中国国家报业公司筹备出版。中美双方各拥有一半股本,中方投资者有原驻美国大臣伍廷芳、沪宁铁路总办钟文跃等。费莱煦任经理,密勒任主笔,劳合任广告部主任。该报言论代表在沪美侨的利益,消息报道繁简得当,迅速及时,文笔活泼轻松,为上海最早的美国式编排的报纸,颇受读者欢迎,发行数一度超过《字林西报》。该报虽系中美双方合办,但创办初期中方股东因国内政局不稳,无暇顾及办报,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和保险业的美国公司,该报经营大权也逐渐转为美商拥有,后因当时经营者管理不善,报纸内容贫乏,发行量大跌,主笔一再易人也难见起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政局在北伐战争后已显平稳,因此董事会决定在民国19年(1930年)10月将该报全部股份转让给中国报界人士张竹平。董显光任主笔,张竹平任总经理,成立董事会,中美双方各4人组成,美籍律师何尔公任董事长,在美国德拉瓦州注册。翌年董显光辞职,孔祥熙控制了该报大部分股份,聘杜月笙任董事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陆报》复刊。民国36年(1947年)9月孔祥熙雇美国律师阿乐满出面,将该报转向美国驻沪领事馆注册,民国37年(1948年)12月又委任阿乐满为该报的发行人兼总编辑。1949年上海解放,该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BEIJING THIS MONTH 北京月讯杂志

订阅英文杂志可联系我。蜘蛛网可订阅中外1万多种报刊,有折扣。我的个人资料里有联系方式。

呵呵!我经常买外文书籍 在北京有几个地方有,燕莎五层(现在好象在2层),贵友一层,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也有,但是没有前面两个地方多 价格都是后贴上去的,基本上是他们贴多少你就要花多少钱买。。。想买外文的就别怕贵,所谓正规渠道近来的都会贵些,也不会太贵啦,能接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