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

发布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

当然是核心。国字头大报嘛,全国没有第二家。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如7个工作日内编辑部无人和您联系,您投来的稿件即可自行处理。祝好! 《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与人文版编辑部 已经一个月 ... 最新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报》虽然是一份周报纸,但是在学术界的名气非常大,仅次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在我们学校的定位为CSSCI,科研奖励会有奖金。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版

《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西历史论辩集——留美历史学者学术文汇》,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台湾史学五十年:传承、方法、趋向》,台湾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 《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史学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世鉴:中国传统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02月。 “关于西方史学的两个问题——与庞卓恒同志商榷”, 载《世界历史》1985年07期。 “简论朗克与朗克史学”,载《历史研究》1986年03期。 “历史学的发展需要历史哲学”, 载《世界历史》1986年08期。 “近代德国的历史思想和实践”, 载《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评述”, 载《历史研究》1993年06期。 “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上)——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 载《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下)——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 载《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 载《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科学史学乎?“科学古学”乎?——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之思想渊源新探”, 载《史学史研究》2007年04期。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载《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从下层研究到后殖民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19日。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浅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历史学的“记忆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为何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新潮迭出?——再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新文化史兴起反映史学转向”,载《社会科学报》2012年04月10日。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载《近代史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史学的西“体”中用——新式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历史观之改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从“域外”看朱维铮”, 载《文汇报》2015年05月04日。 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载《光明日报》2015年8月23日。 Marxist Historiograph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 (Routledge Press,2015) 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coauthored with Georg G. Igger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upriya Mukherjee (London: Longman/Pearson, 2008), 380 Pp.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German, Greek and Russian; Korean, Spanish and Turkish translations are in preparation). 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coauthored with On-cho 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306 Pp. 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 (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304 Pp. The Many Faces of Clio: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Historiography ,lead editor (with Franz L. Fillafer) (New York & Oxford: Berghahn Books, 2007), 484 Pp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iograph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lead editor (with Georg G. Iggers)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02; paperback, 2006), 362 Pp (coauthored introduction and a chapter). “Traumatizing History: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the Shaping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58(2010), 116-131. ”Remembering the Past; Reconciling for the Futur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a-Japan Joint History Research Project (2006-2010)“.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7:2 (Fall 2010),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Rise of China? Challenges of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Histo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64 (March 2010),273-289. ”Is There A Chinese Mod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History and Theory, 46:2 (May 2007), 201-209. Adoption,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German Nexus in the East Asian Project on Modern Historiography, Berliner China-Hefte, # 26 (May 2004), 3-20. The Rise of Moder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 and Europe, 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XL:1-2 (Winter-Spring 2003),74-95. “Encountering the World: China and Its Other(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1949-89,”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4:3 (September 2003), 327-358. “Taiwan’s Search for National History: A Trend in Historiography,” East Asian History, 24(December 2002), 93-116. “Time, History, and Dao: Zhang Xuecheng and Martin Heidegger,”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2 (Summer 2002), 251-276. Between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Soviet Influence,1949-1963,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23 (2000), 95-111. History, Space and Ethnicity: The Chinese Worldview,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2 (), 285-305. “World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35(1999), 83-96. Images, Percep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15 (1997), 389-402. Modernity inside Trad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China, Indiana East Asian Working Paper Series on Languag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0(Winter 1996), 58-83.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20:60 (Sept. - Dec. 1995), 221-240. Time Perception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8 (1995), 69-86. Guests from the Open Door: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into the US, 1900s-1920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3:1 (Spring 1994), 55-76. Histo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22(1992), 3-22. 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to the present),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19 (1991), 23-46.

1、《<丧礼撮要>笺释》(20万字,独著),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2、《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2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6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3、《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续编》(20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4、《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 三编》(15万字,独著),收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17编,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待出版。5、《『朱子家礼』한국 进路:정치 문화정체递嬗》——《The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中国史研究》,韩国:中国史学会主办)2013年总第83号。6、《<韩国礼学丛书>所见朝鲜王朝礼学著述》——《书目季刊》(台湾:学生书局主办)2013年第47卷第3期。7、《“诸夏不如夷狄”?——从<燕行录>看李氏朝鲜的华夷情结》——《学术界》(CSSCI)2013年第3期。8、《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5期。9、《朝鲜王朝礼书考略——兼论<韩国礼学丛书>在域外汉学中的价值》——《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3年第5期。10、《朝鲜王朝政书考略——从通制与典章看中国礼学的朝鲜化》——《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4年第8期。11、《明代南昌墓地案:一则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的案例——兼评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中国图书评论》(CSSCI)2012年第6期。12、“清代汉学:在‘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并收入王绪芬:《2011年清史研究索引》,《清史研究》2012年第6期】。13、“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史学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主办)2010年6月总第25期【该文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儒学研究新进展》第29、31期推介,成功大学三位台湾学者做出评价】,简要版《作为思想的历史:清代“汉宋之争”的内在理路》刊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清代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2年第9期。15、“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的盱衡与启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3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16、“失落的期刊分级与本真的同行评议——再论我国大陆与台湾学术评鉴制度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17、“社会科学成果的取舍标准:我国台湾与大陆学术评鉴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出版业》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该文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使命”成果二等奖,同文并收入该年会论文集】。18、“断裂与联结——儒学整体性格的‘汉宋之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历史版>,【《国学新知评论》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为人民网、光明网等近百家网站转载】。19、“家奠吊祭仪制发微”——《中华人文社会学报》(台湾)总第10期【《儒教邮刊》总第15、16、22期分期全文转载】。20、“实质评鉴还是“予取予求”——台湾社会科学成果评鉴的盱衡与启示”——《学术界》(CSSCI)2011年第6期【本文英文版“Substantial Assessmentor Freewheeling Observation and Elightenment on Assessment of Social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Taiwan”,同刊《学术界》英文版《Academics》2011年第6期】。21、“清季张之洞君子儒探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3期】。22、“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一)——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9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23、“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二)——敬宗收族:家祭、谱法中的宗族政治”——《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24、“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三)——铭旌的祭祀符号:身体、秩序与权力”——《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25、“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四)——于心有安:《茗洲吴氏家典》所见神主的昭穆涵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4期【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谱牒文化》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26、“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五)——超越时空的礼学对话:《<丧礼撮要>笺释》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期。27、“君子儒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11期。28、“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09年第5期。29、“中国古代的家奠吊祭制度”(第一作者)——《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2009年第1期。30、“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礼生与民间丧仪”——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之“第五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第二场“政体与礼法:历史的视野”宣读【本文英文版“ 'Li Sheng' and Folk Rituals: An Analysis of Folk Funeral Ri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同刊《学术界》(CSSCI)2014年第6期。】31、“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社会科学论坛》(CSSCI扩)2015年第1期。32、“共同富裕:历史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33、“传统中朝关系研究的三种话语体系”——《人民论坛》(中文核心)2014年6月(下)。34、“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6月18日学术评价版。 【人民网理论学术动态2014年6月18日以“学术生产过程是一种博弈的过程”为题摘编。】35、“同行评议的权威在于公信”——《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4年7月16日学术评价版。36、“著书岂能只为稻粱谋”——《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9月19日学术评价版。37、“把握学术传统与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4月8日学术评价版。 38、“端视当前两种‘学术中心论’导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7月2日争鸣版。39、“TSSCI的随想:学术生产的永续发展”——《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2年2月16日学术版。40、“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社会科学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9月1日学术版。41、“版面费的罪恶在于牟利动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18日评论版。42、“《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学林新人”——《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11年10月20日评论版。43、“想象的乌托邦:16世纪朝鲜使节对明帝国的批判”——《中国民族报》(北京: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2013年12月13日理论版。

代表性著作及主编资料: 1.《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2.《边缘的批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行走的风景》(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10月版;4.《走过陕北》(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月版;6.《路遥研究资料汇编》(第二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7.《延安文艺研究论丛》(第一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路遥纪念集》(第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9.《路遥再解读》(第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红色延安》(合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11.《路遥全集》(特邀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代表性论文与评论: 1.《当代散文创作个性精神的式微与复归》——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1997年摘录。2.《回归真实与自由之岸——90年代“随笔热”现象的考察》——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0年第一辑摘录。3.《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4.《困惑与突围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5.《挚恋土地的美文——浅论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1年第3期摘录。6.《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名作欣赏》(核心)2001年第5期,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7.《从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延安时期”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8.《散文:当下状态解读与未来走向展望》——《当代文坛》(核心)2002年第6期。9.《路遥研究述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10.《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11.《“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2.《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3.《生命写作学刍论》——《延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4.《散文化时代的小说走向》——《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文学观点》观点摘录。15.《由民间到广场:“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彰显之路》(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16.《泼洒激情铸美文——刘成章〈扛椽树〉赏析》——《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17.《“人道主义”视阈下的新时期散文写作——“新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18.《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研究“当代散文”》——《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5期。19.《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20.《当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8年10期。21.《在不断突破中前行——高鸿长篇小说创作论》——《当代文坛》2010年1期。22.《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延安”元素》——《文艺争鸣》2010年10期。23.《“延安时期”文化自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4期。24.《由<高干大>看“延安文艺”的转型之路》——《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25.《乡土中国的文学言说》(合作)——《延河》2012年第4期,《文学报》2012年5月10日整版转载。26.《路遥:一位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作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9日“学林”版。27.《创新还是炒作——我对“在场主义散文”倡导者的几点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日“文学”版。28.《<讲话>催生强大文化合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特别策划”版。29.《西部散文:捍守精神高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8日“文学”版。30.《批评家不妨搞点创作》——《文艺报》2008年12月9日第2版。31.《文艺评论要关注“小人物”的创作》——《文艺报》2010年3月22日第2版。32.《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17日第7版。33.《新近发现的路遥1980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3期。34.《为什么路遥作品历久弥新》,《文艺报》2013年5月27日。35.《温暖情怀与励志功能——读<平凡的世界>》,《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第24版。代表性文学作品:1.散文《漫步秦直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2.散文《我的“延川老乡”——关于北京知青的记忆》(《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3.小说《土地纪事》(《当代》1989年第6期);4.小说《窑变》(《延河》1990年第6期);5.散文《书信的话题》(《散文》2000年第11期)。主持重要课题: 1.延安时期作家类型生成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年);2.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11年);3.编纂“延安文学档案·散文卷”,国家社科出版基金子项目(2013年);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第九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大连);参加第11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并大会发言(济南);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 参加“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大会演讲(西安);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七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创刊 每周一至周五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0年创刊 季刊 季中月1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3年创刊 季刊 季末月25日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7年创刊 双月刊 双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15日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20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理论和学术创新,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朴实的文风,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

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30年宣传片

中国社会科学报智库版

有的学校认定为CSSCI来源版刊物,也有的学校认定为校内一类期刊,总之,这个刊物影响力很大。

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都视作一类期刊

如果在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目录里没有的,单位也基本不会认定为核心的。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版

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是张涛的文章,其中理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排序是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1.《 “癌症村”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作者)。2.《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4.《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0日A08版。5. 《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1日A08版。6.《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7.《“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8.《“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10.《被“制作”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11.《“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12.《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14.《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15.《“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16.《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17.“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18.《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19.《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20.《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21.《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22.《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23.《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24.《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25.《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26.《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27.《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28.《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29.《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30. A Social Integration Study of Involuntary Migr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 Spring 2006;31.《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32.《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33.《非自発的移住者を自発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场経済化の中国农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设移住対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开発)/陈,阿江:马场,节子(訳):(中国21) (18) 2004(3);34.《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35.《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36.《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37.《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38.《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39.《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40.《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41.《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42.《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43.《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44.《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45.《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46.《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47.《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一、专书1.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中国饮食史(第四卷·辽金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3.中国风俗通史(辽金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4.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中国服饰通史(辽金部分),宁波出版社,2002年6.中国考试通史(卷二·辽金部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中国历史·金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9.宋德金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二、文章1.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6期2.金代女真族俗述论,《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3.近三十年辽金史若干问题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4.刘祁与《归潜志》,《史学月刊》1982年第3期5.“烧饭”琐议,《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6.《金代的诗歌创作》的史实订误与商榷,《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7.谈桦木与东北古代文明,《北方文物》1985年第3期8.金史研究的新成果——评张博泉著《金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9.关于辽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85年6月16日;《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10.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11.开拓研究领域 促进史学繁荣——中国社会史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新华文摘》1987年第3期12.金代的衣食住行,《辽金史论集》第3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3.契丹汉化礼俗述略,《辽金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4.金章宗简论,《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15.评近年的社会史研究,人民日报,1989年3月31日16.女真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评王可宾著《女真国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17.正统观与金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18.谈谈史学著作的可读性,光明日报,1990年4月18日19.金代女真的汉化、封建化与汉族士人的历史作用,《宋辽金史论丛》 第2辑,中华书局,1991年20.纠正史学著作中的若干混乱现象,光明日报,1991年8月14日21.《历史研究》四十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22.金上京访古,《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23.金代社会与传统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4.辽金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25.评《金代文学学发凡》,人民日报,1995年8月3日26.回忆陈述先生,《陈述先生纪念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27.辽朝正统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1期28.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日报,1996年3月27日29.评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1996年8月30.金代儒学述略,《辽金史论集》第九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31.佟冬与历史学,《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1期32.当前俄罗斯史学界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对外学术交流情况》第81期;《学术动态》第942期33.辽朝的“因俗而治”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2期34.二十世纪中国辽金史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35.金代文学研究的新高度——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论》,《晋阳学刊》1998年第6期36.金代的学校考试和诠选考试,《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中国考试史专题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37.卢沟桥今昔,《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38.十年辛苦不寻常 东北史苑添新葩——评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39.辽金文人与酒,《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40.“跨鞍”“捧镜”之俗源流,《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1999年41.辽代文化及其历史地位,《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42.读《金代政治制度研究》,《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43.说“本命年”,《学林漫录》第十五集,中华书局,2000年44.辽金文化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45.金中都的历史地位,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2日46.双陆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47.序《北京辽金史迹图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48.纪念张博泉,《辽金史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49.构建理论体系 提高研究水平——重读胡乔木致黎澍函,《东北史地》2004年第4期50.辽金人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51.我所知道的李泰棻,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24日52.《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辽金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3.序《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4.善疑与求实——从华罗庚对卢纶《塞下曲》的质疑想到的,《历史学家茶座》第2辑,2005年11月55.萧观音冤案与契汉文化冲突,光明日报,2006年2月21日56.忆杨向奎先生,《历史学家茶座》第5辑,2006年3月57.称谓的嬗变及尴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师傅为例,《历史学家茶座》第6辑,2006年4月58.大金覆亡辨,《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59.读《龙龛手镜》札记,《文史知识》2008年第1期60.金源文化的历史地位 ,《金上京文史论丛》第2集,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61.《社会科学战线》:31年前中国学术期刊史上的奇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社科院专刊第3版,2009·5·2662.东北文化三题,光明日报,2009·7·1463.一名编辑眼中的邓广铭先生,《历史学家茶座》2009第1辑(总第15辑)64.大辽故都行,《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65.布衣傲王侯——我的老师金景芳先生,《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66.五国城文化琐谈,《五国城文化暨满族故里论坛》,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67.《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局编《人民共和国是一切胜利之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5日、6月1日“期刊版”刊载详细摘要68.海林行,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第4版“家园”副刊,2010年7月8日69.元杂剧中的金朝和女真人,《文史知识》2010年9期70.辽金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1日71.评“征服王朝论”,《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1期三、索引·资料1.辽金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2.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四卷·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四、主编或合作主编1.辽金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2.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与陈述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3.辽金史论集第五辑(与陈述等),文津出版社,1991年4.中华文明史(辽宋夏金卷,与张希清),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5.历史爱好者丛书文化系列20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军事系列18种,华夏出版社,1996年6.辽金西夏史研究(与史金波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7.中国社会史论(与周积明、郭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与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当然是核心。国字头大报嘛,全国没有第二家。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期刊分为几类?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

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是一种合法的期刊。正式期刊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家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和独特的方针。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七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创刊 每周一至周五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0年创刊 季刊 季中月1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3年创刊 季刊 季末月25日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7年创刊 双月刊 双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15日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20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理论和学术创新,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朴实的文风,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

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30年宣传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