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山西省优秀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山西省优秀学位论文

性 别 : 男出生年月 : 1974-11-01职 称 : 副教授硕导 : 是博导 : 是具体工作单位 : 表面工程研究所硕导专业1: 材料加工工程硕导研究方向: 等离子表面合金化 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山西省高教工委高级专家。1995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并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留校从事九五期间国家重大关键“863”项目“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中试基地的表面处理设备的检修与研制。1997年,进入到金属热处理及材料表面改性领域,主要致力于钛合金表面合金化研究工作。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钛合金双层辉光离子渗Mo及Mo-N共渗层组织性能研究” 获山西省优秀论文奖。2007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作为骨干参加完成过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在微动摩擦学研究领域参加完成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371060,主要骨干),对钛合金的微动摩擦失效机理进行了探讨,为提高表面摩擦学性能提出并实施在钛合金表面制备Mo基扩散层的新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01016,主持)资助下,进一步研究钛合金渗Mo、N过程中生成相可控性研究。目前,参加 863计划专题课题(2007AA03Z521)“表面高性能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担任课题副组长。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2007年获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2009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研究兴趣:1. 钛合金表面合金化、摩擦磨损性能及其表面防护的研究;2. 等离子表面合金化的物理过程及机理研究;3. 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研究、计算模拟及设计;4. 特殊表面性能检测仪器的开发与利用。 科研奖项:1. “钛合金表面典型失效行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2009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 ,金属表面形成TiB*陶瓷复合材料的方法,. ,热电子增强离子渗硼装置及工艺,文章:合金渗镀Cr-Mo表面改性层组织结构及其耐磨特性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 38(12):合金渗镀Mo-N表面改性层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的抗磨损行为研究.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8,37(4),p725-728 . 国家863探索导向类课题(2007AA03Z521,97万),表面高性能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副组长2.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0771070,30万),“硬质涂层磨损-腐蚀协同行为及机制探讨”,主要骨干3.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0501016,24万),“钛合金低温等离子Mo-N合金化成分及相设计可操控性研究”,负责人4. 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06021023,5万),“固态供硼等离子渗硼研究”,负责人5. 太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项目(3万),“一种节能环保的渗硼新技术”,负责人

根据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未来五年,学校研究生教育将在两个方面实现大的发展或变化。一是要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模式要实现大的转变。“十二五”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院稳定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到2015 年,争取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5 000 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3 000 人(硕士2 700 人,博士3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 000 人(其中工程硕士1 000 人)。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力争实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含提名)零的突破,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达到20~25 篇。在努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基础上,重点通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等工作的突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善研究生培养结构,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山西省第八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992 年至2002年在山西大学分别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 年起受聘为山西大学教师,2000 年任职讲师,2003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2002 年至2003 年为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曾短期赴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兼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青联社科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年鉴》编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委、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科技史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目前已经出版《哲学对话的新平台》、《科学哲学教程》、《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等专著、教材、译著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共2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3项。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学术奖励10项。博士学位论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选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受到国内媒体多次专访和报道:《山西日报》2004年5月26日第一版,《山西日报》2006年5月7日第一版,《中国教工》杂志2006年4期,《太原日报》2004年10月9日第二版,《三晋都市报》2006年5月12日第一版,《山西共青团》杂志2006年5期,《新晋商》杂志2007年5月。

山西省优秀学位论文奖励

优秀毕业论文的作用分为以下3个方面:1、学校给予奖励:学校在奖励优秀毕业生方面还是比较大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真的质量很好,被一致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你可以得到学校的奖金。钱的数额可能不多,当是一份回报。而且我相信,如果你选择留在学校深造或者继续当老师,无疑会为你打开一条道路,毕竟你的能力很强,学习也很优秀。2、硕博学生含金量高:优秀的毕业论文是很有用处的。只要能写出导师认可的优秀论文,尤其是硕士、博士阶段,这是一门学术研究的经验。如果能在研究方面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能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含金量很高,对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深造会有帮助。3、个人加薪或职称需要: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可能印象更深。当他们需要被评估职称和提升时,他们需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如果你有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且你的论文创作和发表在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哲学系,2003年更名为哲学社会学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人口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以张恩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成为山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8年,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科技哲学博士点,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提升山西大学人文学科总体实力,辐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以来学院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阶段,2012年“哲学与现代性”成为山西省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平台,2016年获准山西省哲学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哲学专业获省高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支持计划,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计划,学院抓住“部省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新建有分析哲学研究所、欧陆哲学研究所、认知哲学研究所等,实施优才计划、内涵发展战略计划,努力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余项,争取到科研经费8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50多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学生自办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 在“十三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和山西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哲学、伦理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瞄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学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 科学技术哲学 学科 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 郭贵春 教授。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1978 年山西大学 自然辩证法 教研室(后更名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1983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哲学项目博士后, 2000 年1月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02 年科学技术哲学被确定为 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心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包括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60%以上;博士或在读博士35人,占总人数的97%以上;34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术研究访问经历,占总人数的95%;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高端人才18人次。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还主办有CSSCI核心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建有学科图书馆,拥有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 中心长期坚持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拥有涵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体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思想史 等。自2000年以来,中心共累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心设置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等系列文库,出版了200余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和译著,特别是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获得了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出版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分别入选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以来,中心教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ynthese 等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此外,中心还向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23份;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作为国内重要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促进学术繁荣,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酝酿创建、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成长壮大、90年代的繁荣发展和2000年的重组建设4个发展阶段。     1、酝酿创建阶段(1978-1981)   1978年正式建立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直属教务处领导,专职教师7人,担负起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建、普及、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是在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79年1月成立,并挂靠在山西大学至今。事实上,山西大学从此成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中心。1979年9月山西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为期一年的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这个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省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阶段在山西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科学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等课程。科学研究主要在自然辩证法原著、自然辩证法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家思想评价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1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还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与探讨》,促进了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2、成长壮大阶段(1982-1990)   首先,建制更趋完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1982年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1984年成为系处级建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并建立起专业图书资料室。    第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1983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80年代,共有天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将近40名研究生申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并通过答辩。山西大学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也开始考入其他博士点深造学习。同时,全校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科学技术哲学类课程进一步获得拓展和加强,并接收在职人员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关于辩证大自然观、化学哲学、化学史、数学史、科技通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化学哲学基础》、《化学史教程》、《中国数学简史》、《世界数学简史》等一批论著代表了国内当时各自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第四,刊物建设走向规范。随着系处级建制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成立,其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讨》于同年更名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而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本刊本着科学、民主、公正、严谨,鼓励创新、扶植新人的原则,不拘一格发表新作,广开门路容纳新观点,勇于拓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在全体编审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本刊在短短的五年中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大批学术界新人在她的真诚呵护下成长起来。    3、繁荣发展阶段(1991-1999)   首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90年代末期有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助教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1993年6月,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7月,以本所研究人员为核心,组建了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    第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之后,在90年代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人类认识的反思》、《自然辩证法基础》、《自然辩证法教程》等论著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论科学实在》等论著是国内这些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中国古建筑探微》、《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跨越界线-哲人科学家海森堡》、《把希望托给明天-诺贝尔的启迪》等论著反映了在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科学学导论》、《化学教育史》、《数学与文化》、《数学大观》等论著是这个时期STS研究的代表性成就。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三,全面参与和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 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这样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刊物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3年被认定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正是通过她学术面广、信息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而发挥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学科建设走向辉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5年被评审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地方高校中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99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到9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既注重点也注重面,既有单兵作战也有集体合作, 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术发展特点,在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4、重组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重新改组,成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1月科学技术哲学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又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系处级编制的科研机构,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流动制。全新的观念和机制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术队伍与人才结构,还是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和规模,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使用面积达到95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平方米;获得了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的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建学科群的特色之路。

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级别就是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优秀毕业论文的奖状或者证书之类的。我们学校每一年毕业的时候,也是会评选优秀毕业论文的,我们学校的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奖是没有奖金的,只有一个荣誉证书。所以争取的学生也不是很多。通常来说是没有奖金。专科的优秀毕业论文只是一种荣誉,一种称号而已,通常来说是不会给学生发任何奖金的,因为对于专科生来说,优秀毕业论文其实是一种鼓励的性质,因为很少有专科生能够在科研方面出类拔萃的,毕竟专科生本身的含金量也不是很高。

我们毕业时,优秀毕业论文给资金3000,不过老师拿了2000,还有1000给了学生。

江西省优秀学位论文

我是江西农业大学国土院20级的学生,我们学校学习氛围浓厚,环境怡人,大学生朝气蓬勃,老师学识渊博。江西农业大学已入选小211工程,学校实力位居江西省前五。下面来跟我一起领略江西农业大学的风采吧!

1.农大于2019年已在宿舍全面安装空调,只需缴纳租金即可使用,虽然南昌的天气阴晴不定,但空调永远懂你!建议开26度就可以啦,节能又舒适,炎热的夏季一进屋子凉爽爽,寒冷的冬季也能如春天般温暖。

2.我校本科生为四人寝,大多数是上床下桌,少数为上下铺。若是上下铺也会有自己的柜子,不用担心衣服没位置放!床位先到先得,可以提前来选自己心仪的位置,靠近阳台的位置离门远,平时有人敲门基本不用动,缺点是夏天热冬天冷。靠近门无非就是兼职了“门神”与“灯神”,而且在床上离灯比较近,如果睡觉可能会受到些影响,建议买遮光性比较好的床帘。

3.独卫随机分配,无论是否独卫寝室都有洗漱台,四人可以轮流洗漱,毕竟空间有限啦~没有独卫的话,每层楼都有一个洗澡间(有隔板的哦)不用担心隐私问题哈哈哈,当然独卫更香啦,排队问题很好避免。对了,每层楼走廊有3-4个饮水机,扫码就可以喝水啦,热水冷水供君选择。

4.作为农业大学环境肯定没的说,宿舍旁有很多树木,如果你细心的话可以观察到四季的变化,适宜的季节下楼就会闻到花的清香。并且我校设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会拾垃圾,维持校园环境。

1.农大有三个食堂,其中包括南区大食堂(二楼),北区大食堂(二楼),北区小食堂(一楼),另外还有前街,后街,商业街,学校不远处有个紫荆夜市。

2.作为一个南区的孩子,我却格外热爱北区大食堂(我们叫它“北大”),北大的装修似乎更加“富丽堂皇”,饭菜也格外好吃,一楼的自选,二楼的套餐饭,有家的快餐饭;还有南区的汤粉,麻辣烫,猪肚鸡;前街的包子,里脊肉饼,凉皮也不错;商业街的干锅鹅,学友烤鱼,成都小吃等等都超级好吃!

3.早餐包子元,豆浆2元,午晚餐套餐饭价格两素六块,一荤一素九块,一荤两素十块,两荤一素十二,整体来说价格还算划算,一天三十肯定够了。

1.江西农业大学分为本部和东区,本部位置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1101号,东区位置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庐山中大道888号,本部包括南区北区,相隔一条志敏大道,行走非常方便,本部与东区距离也不远,有公交直达,不远处就可乘坐地铁前往市区。

2.校内有各种各样的植被,一眼望去春意盎然,不仅有花有树,还有可爱的小动物,叽叽喳喳的小鸟,咕呱咕呱的青蛙,怕人的小狗小猫,还有偶尔的蛇。在志愿者的劳动下,校园更加整洁,风景宜人,农大的环境我永远爱!

3.校外环境也很不错,出了校门不远处有片翠湖,那里环境清幽,经常有老人小孩在那边散步,并且大家都享受着这份美好,没有人大声喧哗。紫荆夜市离农大也很近,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美食,郭阿姨的月亮馍备受欢迎,封校前非常热闹。

1.南北区各有一个操场,其中南区还有两个小运动场,南北区共两个篮球场,两个足球场,两个排球场,另外还有一个体育馆,里面有羽毛球场等,总之这里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求,篮球跑道应有尽有。

最后欢迎学弟学妹报考江西农业大学,我在这里等你们!

周南润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邮箱:个人简介1976年生,江西吉安人,2005年9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11月获博士学位,2006年3月至2022年6月在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工作,2013年评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导师,2022年7月调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曾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高端人才,2019年12月聘为二级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地区科学基金等项目共6项,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排第一)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排第一)1项。IET Optoelectronics,Frontiers in Physics 副主编,China Communications编委,发表学术论文2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8篇,EI收录论文42篇,论文他引4700多次,2020、2021两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论文入选Annalen der Physik封面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指导或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指导硕士研究生61人,10次入选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主持项目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效半量子密钥分配协议及其安全性研究(编号:61871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基于变分量子线路的混合型量子机器学习算法研究(编号:62162041),-,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图像压缩感知与图像加密融合算法研究(编号:61262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量子图像表示与变换理论的图像加密算法研究(编号:61462061),-年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项目:网络空间安全.第三批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计划项目:智能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年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计划项目:基于迭代超混沌系统的图像加密研究(编号:20162BCB22011),-.

陕西省优秀学位论文

吴成柯教授和李云松教授共同主持研制的实时图像压缩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宽带无线网络WAPI安全技术”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并列入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十一五”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撰写并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52部,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及优秀教材奖多部。12本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期间,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100余篇,先后有25项科技成果在获省部级奖励,获得发明专利61项。在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技术、高效图像压缩及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流星余迹通信、卫星抗干扰通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国家纵向研究(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863计划、国防装备预研、国防装备型号)项目540余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520余项,五年内累计科研经费近亿元。在宽带无线通信、密码理论与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通信工程学院2006-2010年获奖概况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等级 获奖人员 获奖时间 高速信息网络的高速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李建东等 2006年 密码算法与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分析 中国通信学会奖 一等 胡予濮、马建峰、李晖、高军涛、董丽华、王保仓、权益宁、陈杰、沈玉龙 2007年 异构无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马建峰、郑志彬、吴昊、黄迎新、李晖、沈玉龙、裴庆祺、杨力、杨超、李兴华、马卓 2009年 FDMA/CWTDW卫星通信体制及其抗干扰通信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奖 三等 易克初、田红心、田斌、王永超 2009年 高效图像压缩技术及其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 国防科学技术奖 二等 李云松、谭贤红、刘凯、郑小松、肖嵩、李立、吴成柯、张建华、王珂俨、蒙红英 2010年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 李建东、刘勤、杨家玮、李维英、赵林靖、王小军、黄鹏宇、王陈春、李红艳 2010年 《串行级联空时码的研究与设计》 2007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李颖 2007年 《OFDM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008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任光亮 2008年 专利、著作及三大检索情况 年份 专利 著作 SCI EI ISTP 检索论文合计 2006 5 7 53 169 61 283 2007 7 15 60 228 42 330 2008 12 12 71 200 53 324 2009 17 8 114 436 83 633 2010 20 10 121 418 62 601

我本科来自双非医学院校,成绩一般,无任何科研经历,无任何奖项,此次考研一志愿报考第四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总分387。最终上岸。今天来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上岸经验。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是一所培养高、中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1952年命名为第四军医大学,1954年与原第五军医大学合并,2017年转隶空军,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并入后组建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原空军总医院与原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合并组建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隶属学校。学校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进入军队重点建设院校行列,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院校行列。学校本部坐落在古城西安。

学校机关设一办七处,下辖航空航天医学系、军事预防医学系、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药学系、军事医学心理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院、研究生院、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空军卫勤训练基地、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口腔医院)、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等。

学校现有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任职教育3个培训层次。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2个,并设有10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10名。现有国家重点和培育学科19个,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23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35个,军队后勤科研实验室19个,全军医学专业重点实验室17个。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学校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累计获得国家、军队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百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特别是200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为当年国内获此殊荣的两所高校之一(另一所为北京大学)。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6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7篇,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2篇。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考研资料

2.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考研资料[笔记+课件+复习题+提纲]

①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②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说明:按照大纲、历年真题、指定参考书精心编写,结合考试侧重点和难度使该题库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

④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803细胞生物学之陈誉华《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针对性。

专业课经验及建议:

7月1日-8月1日:在这一个月内,我主要是打基础,将翟中和细胞生物学一章一章、一字一句通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并配合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注意不要边看边做笔记,而是看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笔记总结。

8月2日-10月1日: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852细胞生物学的所有真题做了一遍。852细胞生物学其实很简单,个人认为70%的题目为往年真题,因此真题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举足轻重。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不要直接看机构的真题答案(y1s1真的做的很垃圾),一定要自己做一遍,切勿着急,要把每道题做到满分 的水平。

10月1日-10月20日:利用十月中上旬对翟中和细胞生物学课本第二次读,并做思维导图,结合之前的真题,对某些章节部分重点阅读(believe me做完真题后你就知道哪里必考了)。做思维导图可以帮助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理解整个知识框架帮助很大。我建议做思维导图使用本地软件XMind,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些在线工具。

10月21-11月20日:10月底,开始第一次背真题,并默写。背真题真的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背真题的前提是真题做好,之后打印出来,制定计划进行背诵,我不建议直接从前到后一次背完,我建议每天的量稍微多一些,先复习之前的,再背新的,这样效率更高,不至于背完一遍脑子空空。另外,能口述出来是不符合要求的,一定要能写出来,比如可以下午背,晚上吃完饭后直接开始默写,默写不出来的一定要重点记忆,因为你不会的,往往就是考点。

11月21日-12月1日:11月底,总结重点的题目,进行研究热点总结。当你做完一次真题后,你就会发现哪些题是重复出现的,这些题就是重点题目,一定要总结重点背(甚至我在考前中午还在背这些)。如果你的目标是120+,那这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就算没有初始没有考到,复试也会出现。虽然这部分很考验你在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训练,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

公共课经验及建议:

英语篇:我的个人情况:过了四级,但是没过六级,英语基础还是挺差的,所以在备考的时候,结合英语考试时间,每天下午2点-4点是我雷打不动的英语时间,一天一篇阅读,做一遍之后对答案,然后把文中的生词记到生词本上,以便复习背诵,接下来就是逐字逐句翻译了,自己翻译完后对照黄皮书,看看哪里不合适自己订正,特别是长难句要花点时间看看。这种方法可能很费事,但是绝对有用。阅读部分推荐大家看看唐迟老师的视频。作文部分强推潘赟只要跟着走,绝对不会到了考场写不出来!英语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功在平时,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同时,南昌大学支持日语报考,所以如果有日语基础的话,可以用日语考试,小语种相对英语容易得分。

考研英语的学习可以分为单词、长难句、作文、真题这四个主线。单词真的真的很重要,建议从开始到结束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背单词。长难句的学习跟着田静和唐迟都可以,每天都学习一两句,在日后做阅读的时候会得心应手很多。作文可以稍微晚一点开始,不需要背太多的范文,十一月开始可以看一些冲刺的书,自己总结出模板,大作文一个小作文一个。真题的话个人是从开始就是一整套做的,没有分题型训练,这个看自己习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过最新三年的题目一定要整套训练。

英语的重点在于真题。题型有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大小作文写作,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阅读理解。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真题我用的是张剑黄皮书,从9月份开始,按照时间顺序每周刷一套,对于每一篇阅读理解,都认真分析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深入理解文意和题意,一步一个脚印。刚开始做真题可能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要有耐心,慢慢积累词汇量和语感,只要认真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效果显著。到了后面近5年的阅读真题我能保证只错1-4个。对于阅读理解部分的练习,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真题有限,一定充分利用,按照考试时间严格要求,发挥好真题的作用,到考试之前,至少要做3遍。

单词要每天坚持背,可以使用背单词软件或者单词书,不要强求把每一个单词都记住,只需要留有印象,在阅读中认识,再去通过阅读理解单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写作部分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需要积累一定的素材,例如常用句式、单词和语法等。小作文考察应用文,注重实用性和流畅性,大作文考察论说文,注重逻辑性。对于网课视频,大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不要盲从。基本上,只要基础不是特别差,扎扎实实做好真题,在考试中可以稳稳地拿到70分+。

其次是政治,政治真的是高回报的一科,其实很多东西咱们高中都接触过,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重要的是练习。我是在8月开始准备政治的,先听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听课同时搭配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这样课听一遍,其实1000题也做了一遍了。后期也听了腿姐的技巧班,我觉得很实用。政治归根究底背诵和做题最重要,在12月份的时候,我一天两套模拟题,只做选择,几乎把市面上出名、不出名老师的模拟卷都做了一遍,这一点真的很有用,进了考场感觉题目都似曾相识。大题没啥说的,肖爷爷封神,直接背肖四。

考研政治的复习一定要抓住客观题。一般大概8月份开始复习政治。初期可以使用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搭配徐涛老师的网课来进行一轮政治复习,每听完一章节内容后做一章节1000题,对答案看错题,在精讲精练上用特殊颜色标记错题知识点或者整理错题。1000题可以做3遍,第一遍和第二遍每道题都做,整理错题,第三遍只做错题。在确保1000题完全掌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做其他老师的选择题,比如徐涛老师和腿姐等。对于非选择题的复习,可以背诵肖秀荣老师的考点预测,跟着徐涛老师微信公众号的带背背书,到了11月份专心背肖秀荣的肖四肖八即可。非选择题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选择题每一道题的知识点都要吃透掌握,而不是只是求做对,背会就能保证你在考场上有东西可写。

写在最后的话

关于心态:

考研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个人建议还是不要太紧张,草木皆兵真的会让心身心俱疲。我们要做的事制定好计划,按部就班来,每天利用空闲时间想想自己一天干了什么事情。不要焦虑,主义反思和总结,学习一段时间后评价一下自己,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的分配。

关于研友:

如果能有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是非常好的,但是往往好的研友可遇不可求,人多了在一起必然想相互等着,会浪费不少时间,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事情产生摩擦和矛盾,需要分心来处理人际关系,这都是不利于个人学习的。所以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纠结有没有研友,如果好朋友刚好也是要考研的,那相处起来比较容易,不要特意去找研友,规定必须要和谁在一起,其实独处的时间更有利于思考,有助于个人心智的成熟。“考研是一个人的朝圣”,其实备考的经历,收获的不仅仅是目标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还会让人快速成长,对于人情世故、接人待物都会有新的认识。

山西省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请重视摘要写作在审阅几届学生的学术论文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不会写摘要,也许是不重视摘要写作所致?摘要对于论文非常重要。,这个很好写的,真的,OK,师哥给你一篇。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名师1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 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选各2人、5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的常务理事、4人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及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学科下设3个研究所,11个研究室(平台),1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和1个高性能计算工作站。在生物数学、组合数学、图像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非线性泛函分析、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动力系统理论与应用、统计学及其应用等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拥有数学建模创新教育基地和若干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保证学生课内外的实践教学。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0余项,合计科研经费6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共计560余篇,其中被SCI、EI索引200篇。靳祯教授团队的1篇国际论文入选“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1项。 物理是一个一级学科,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等多个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我校的物理学科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建设,逐步形成介观物理、功能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和微纳传感技术等5个研究方向;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300平米,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500平米,仪器设备值合计近2千万元,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实验支撑;并逐步形成加强基础、理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实行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相结合,以推动经济建设为目标,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物理学科现有教师和教辅人员4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6人;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8人;留学归国人员有7人,特聘外籍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名师5人。主持完成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世界银行贷款)一项,山西省教改项目5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学术刊物发表30多篇,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篇10篇。在学术会议发表9篇。SCI、EI、ISTP收录20多篇。并且主持国防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19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学科现有教师19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4人博士在读;有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校教学名师7人。近五年共出版教材5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基金和教改项目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集中建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多门课程,其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被评为2003、2004年的省级精品课程。学科现有一个校级工程力学专业实验室,下设流体力学实验室、振动力学实验室以及性能测试实验室,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手段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支撑;并为相关学科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支撑。2011年获批并正在建设一个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数学动力学,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现任中国生物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主编,《生物数学学报》常务编委,国际SCI收录期刊《PLoS One》、《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编委,《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副主编,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 (MR)》评论员,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6项。在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英国皇家学会会刊《J. R. Soc. Interface》,以及《PLoS One》、《Phys. Rev. E》、《J. Theor. Bio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被SCI收录140多篇(含通信作者),其中2区以上期刊发表论文60篇,SCI总引用1000多次,H-指数16。有一篇论文入选“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在生物数学动力学与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北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留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化学系主任,《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中北大学学报》、《新技术新工艺》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归国留学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教育厅科技开发项目2项,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1项,横向项目2项。在绿色、高效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化学和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软化学制备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50余篇被SCI、EI所收录,有5篇是在SCI影响因子3到4的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并被多次引用。在兵器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教材两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鉴定5项。2007年获第五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青年科研专家称号。负责的无机化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2008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0年入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5名,已毕业博、硕士25人。她指导的硕士毕业论文连续被评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荣获“山西省2008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导师”的荣誉。连续多年被中北大学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是中北大学化学学科的带头人。在中北大学实行的业绩岗位考核中,连续10年成绩突出。 中北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理学院院长 。200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美国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和1999年分别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省优秀教师和模范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3年分别荣获中北大学杰出教师、中北大学优秀主讲教授称号,2004年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是山西省精品课程《线性代数》负责人,主编出版高等学校教材4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级“十一五”教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收录14篇。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组合数学、图论及其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中北大学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2005年在中北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0年获校第二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1998-2005间,在我校指导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三等奖各两项,国内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连年获院通报表扬。2004年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奖。2005年获第一届中北大学优秀教材一、三等奖各一项。曾主持完成2项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研的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编著教材2部。 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1997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数力系工程力学专业,在理学院力学系任教至今,主要承担《理论力学》、《振动力学》的主讲工作。所讲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2003年12月曾获山西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2003年4月获得华北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2004年被评为中北大学教学名师“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09年6月获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结构在磁弹性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在教学上曾参与两项教改项目的研究,其中一项获得省级二等奖,并参与了《理论力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科研上曾承担校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省青年基金一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基金两项,并参与了“军用发动机减振技术”及“柴油机金属支撑制造及实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十多篇,其中被EI检索四篇,ISTP检索三篇。

一、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所负责的学院工会自2005~2008年连续4年被评为校模范职工之家,在校教职工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等大型集体活动中,多次获得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学院教工总支、机构支部等先后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个人先后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员、省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校级优秀党员、校级优秀工会干部等多项荣誉。2007获得中国市场营销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8年度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三等奖。二、三尺讲台,诲人不倦张洪潮教授从2006年连续3年为该校区多个专业和班级主讲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从2002年以来,为研究生主讲《战略管理学》《工程管理学》等课程,先后培养工程硕士、单招硕士和统招硕士生28名;从2003年以来,年均完成本科生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学时,研究生年均教学工作量120学时以上;2008年度指导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及设计21人,学年论文5人次。三、致力科研,突破创新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矿业管理等研究领域,张洪潮教授开展了长期稳定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工作,以子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1项及多项省级和企业科技攻关与咨询项目。科技成果有数项已转化为生产力,2008年度横向科研进账经费达万元,全校总排名第14位,社会科学学科排名第1位;在国内外刊物共发表科技论文28篇,其中被CSSCI收录3篇,人大报刊资料检录1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张洪潮教授所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取得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了太原理工大学建校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国家最高研究项目零的突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