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可持续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

论文可持续研究方向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悖论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而且对建筑的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精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应用到了民用建筑设计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本文笔者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着手,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2]林旭.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14(5):218.

主要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就是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查询很多的资料,进行广泛地了解,查一些新的文献,了解一下这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你的方向要结合最新的进展和研究热点,思路要清晰,研究方法要有创新性,凡事都是越新越好,当然,要立足于你们的实际条件。

比如突然发现自己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或者发现某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发现某人的论文存在一些缺陷;或者发现某个方向国内几乎没有人研究;等等之类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就这些问题深入地看一两篇比较经典的有权威性的外文文献再看看这个问题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自己研究的话能有什么创新之处。

研究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而且对建筑的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精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应用到了民用建筑设计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本文笔者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着手,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2]林旭.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14(5):218.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生活方式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它已被世界上诸多国家普遍认同。充分领悟并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知多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自“ 1992 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 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 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在书中还明确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系统工程。这一课题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未免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但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那么就一定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好绿色的家园。尽“我”所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护环境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虽然无法阻止他人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但我能从爱护花草树木、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张纸和每一支铅笔做起;我虽然无法阻止他人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捉不饮食国家保护的所有珍稀动物;我虽然无法阻止江河湖泊被污染,但我已开始使用无磷洗衣粉洗来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并尽可能地节约用水,以节水为荣;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我可以手提菜篮去买菜而不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我无法阻止自然资源被疯狂地掠夺,无法阻止废气烟尘污染着天空,但我能做到随手关灯来节约每一度电从而减少一份污染,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还可以采用节能灯来实现绿色照明……总而言之,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太多了,但是我能做到的与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也不少。我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尽“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就一定能实现! “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领悟。通过阅读《可持续发展知多少》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不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就会使人类的福利受损,就会使人类的活动受限,最终人类自身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探究居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 用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来促进一时的国民经济增长,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今我们已经尝到了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一味地去追求GDP的发展与增长,造成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如水有污染、空气变脏等,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相互背离的,与科学发展观之本质要求相违背。发展低碳经济其实更多的是要转变一下发展方式,通过最大化合理平衡资源、能源的消耗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完美地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工艺和产业流程,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使用。 1、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有人认为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把建材和钢铁这些高耗能的产业抛弃掉,所能我国不能够发展低碳经济。[1]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2]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能够保证供应水泥、钢材和电力等,也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这些高碳产业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只通过利用国际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建设的巨大需求,所以这些高碳产业的发展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来降低经济碳强度,以促进我国的工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优化能源结构在我国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煤炭作为主要的一次性能源,这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源条件的限制所决定的。[3]煤炭是高碳能源,我国现在还没有低价使用低碳能源的条件。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进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能够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高低不同,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有限,这使得我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存在着一定困难。如果能够克服发展低碳经济时所遇到的困难,加大投入,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能让我国在这个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长效机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关键,所以,我国应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一些应对气候变化之相关条款。对管理能力建设要加强,提高公众、企业和各级政府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之能力。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来应对气候变化,从公众、企业和各级政府参与等方面来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不断借鉴和总结国外的发展低碳经济之经验与教训,从而制定出有关气候变化的国家规划。看准时机,在条件较为成熟时,开始创建碳市场,并研究制定价格,以此形成机制。[4]完整地制定一系列的财税激励政策,在综合、系统地考虑环境、资源、能源及碳排放的税率和税种的同时,来引导企业与社会行为,进而促进低碳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建设基础设施与低碳城市,为我国今后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把低碳理念引入到设计规范里,合理地规划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在楼层住宅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自然的采光通风,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居民住宅空调的安装最好也要选用节能型的。房屋住宅装饰要选用保温材料,彻底杜绝毛坯房的存在。在居住区要向居民推广使用节能电器与节能灯,在对生活质量没有影响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使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充分重视起低碳交通之发展方向,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较和谐的道路体系。[5]建设现代物流的信息系统,使运输工具的空驶率有效减少。实现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鼓励研发使用新型燃料、混合燃料、电能等新能源的汽车,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交通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使居住区环境的空气清新无污染。、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低碳经济的发展关乎到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大企业关注低碳发展的同时,也要调动全社会的人们参与其中,共谋大计。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大、涉及面极广,所以,针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首先介入,然后再通过不同学科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共同参与研究,以集体智慧来克服气候变化对人们的影响。[6]同时,也要注意相关舆论宣传的加强,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 技术创新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为了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这就必须要采取综合措施。明确我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制定出低碳技术发展之路线图,不断研发与推广生产消费领域的高能效且低排放的技术,建立多元化低碳技术的体系,给低碳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重视起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从应对气候变化而建立的新国际合作团体中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来改善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不足,以保证我国人民居住区的环境质量。2、低碳经济时代怎样提升住宅品质、低碳经济时代提升住宅品质的基本思路住宅品质包括住宅的质量状况与性能状况,如隔音性能、隔热保温性能、防火性能和抗震性能等。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对住宅品质的评价也不同以往。过去只单纯地注重质量,现在注重住宅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其性能,并且对住在性能的关注程度也日渐升高。对于众多影响住宅品质的因素,在现行的规范与技术标准中,部分已经规定了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但是也有一部分目前尚未规定或是很难做出规定的。在低碳经济时代,探讨怎样提升住宅品质的问题,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而区别对待。[7]对于那些标准强制性的条文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技术要求的工程建设,在保证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施工企业可以提出更严、更高的内控标准,这是国家所提倡与鼓励的。对于在现行的规范与技术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技术要求的工程建设,应通过调查,仔细分析在这方面影响住宅品质的一些细节和问题所在,然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制定一些措施,用以提高住宅品质。、提升低碳经济时代的住宅品质要从何入手、从小区选址和规划入手住宅品质和它所处的位置与规模紧密相关,在低碳经济时代,要想改善居住区环境,就必须要提倡居民降低交通成本。前些年盛行的大规模造城运动,不仅使居民的交通费增加,同时也使得居民精神压力大,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也违背了低碳时代要减少碳排放、降低碳排放量的要求。小区规划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着能源消耗和住宅品质,为了使小区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化,企业目前已经开始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其规划设计。另外,通风组织的良好不但能够节约能源,同时也是提升住宅品质的有效手段。[8]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提倡居民尽量少用小汽车,但也不能阻止我国越来越多的百姓购买小汽车的趋势,所以就要控制好小区内静态和动态的交通组织,例如合理地对车库进行规划设计,尽量利用自然采光通风,这样可以在很大幅度上减少一些常规能源的消耗。、从建筑设计入手在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不仅要搞好单元标准层的平面布置,同时也要充分重视起首层门厅设置,这样才有利于建筑的节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住宅来说,窗户是一个主要部件,许多建筑师和开发商比较喜欢选用大窗户,这实际已严重地违背了低碳经济的理念。[9]因此对于住宅窗户上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在今后的建筑过程中妥善解决。生活阳台的面积偏大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居民真正能够有效地利用阳台的时候很少,所以面积过大的生活阳台也可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完全与低碳生活理念不相符。套内贮藏空间的不足也是目前我国住宅设计的一大诟病,很多建筑师和开发商都认为中小户型的住宅面积不适合增加套内贮藏空间,其实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中小户型住宅居住的家庭,十分需要充裕的贮藏空间存放各种杂物。当前许多住宅对洗衣间的设计并不是十分重视,一个洗衣间,单单能够放下一台洗衣机是不行的,必须还要留有能够存放各种洗涤剂、待洗衣物和电熨斗等物品的空间,同时洗衣间和凉衣间还不能离得太远。合理地设计出一个能够让居民满意的洗衣间,也是建筑师在提升住宅品质这方面所要做出的努力。国内住宅的建筑造型往往比国外的花俏,但是效果却经常是适得其反。很多住宅顶部设计了一些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空架子作为装饰品,不但浪费资源,同时还给城市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10]一旦发生地震或是台风等自然灾害,这些毫无实际作用的空架子会首先断裂,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结构设计入手 在低碳经济时代,能够提升住宅的耐久性与安全性,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也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有效方法。[11]在建筑结构设计上,增强住宅的抗震能力、防火性能等,是保证住宅品质的首要前提。要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在结构设计时所采用的结构设计指标要高于、严于相关的规范规定。、从设备设施配置入手 住宅的设备设施配置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居住品质和住宅能源的消耗。目前住宅设备设施配置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相关的设备不匹配。如门窗的选用与室内通风方面,为了满足节能的要求,很多小区都选用了水密性与气密性较高的高档门窗,但由于没有安装合适的新风系统或通风设备,使得室内的新风量十分稀少。[12]当室内外的温差过大时,居民还得开窗通风,进而使能源大量损失浪费,高档门窗的优良性能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违背了实现节能的初衷。、从建筑施工入手在低碳经济时代,要尽量避免建筑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以避免资源严重浪费。建筑主体结构存在着混凝土裂缝、外墙的保温层与饰面层开裂脱落,建筑防水质量不达标,这些都是目前居民投诉的重点质量问题。在我国,许多毛坯房仍允许上市销售,这对于节约资源与提升住宅品质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经过二次装修的住宅在主体结构和电气线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提倡建设装修到位、质量一流的成品住宅,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对居住区环境的必然要求。、从小区室外景观环境建设入手 在低碳经济时代,小区绿化要尽量不去移植其他地方的树木,保留小区附近原有的大型树木,同时在小区空地绿化带多植树、栽花、建草坪。[13]无障碍设计是提升住宅品质的前提,是小区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些小区为了使其景观美观,不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对于这种现象要给予纠正。、从小区物业管理入手高品质住宅的维护离不开正规的物业服务与管理,如果一个本来拥有良好的绿化环境和卫生环境的小区,经常不注意经管,也会变得十分糟糕。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区都有物业管理,不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并落实。[14]对于小区安装的一些热水炉,最好要经常检修,起码保证一年一次。无论从节能角度还是安全角度,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强制检修制度。智能化系统如今已是小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小区存在着重硬件而轻软件,重建设而轻管理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智能化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5]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让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节约方便与安全,还有许多工作要逐一落实。3、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创新发展模式和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调整建筑结构与能源结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变消费方式、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是提升住宅品质的保证,是居住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存环境,也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所要做的。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居民交费成本,努力研发新型燃料也是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地理小论文之低碳生活 最近在哥本哈根刚刚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各方热点。会中提到了一个新颖的词汇“低碳”,这个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即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最重要因素。这篇论文的主题是低碳生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碳汇”碳汇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将“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之为“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总而言之,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我们明白了“低碳生活”的意义,但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方式生活中有很多低碳细节是可以做到的,我列举了以下几点: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脸洗手,而且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又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和平板显示器;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5.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6.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

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论文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isxl jlisxbfsdoigpbnsx suopg'sna89ofug9vs su9pvudf;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稿日期] 2005-12-19[基金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1BA610A-02)[作者简介] 李 莉(1977-),女,河南安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秦大庸(1959-),男,河北唐山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研究;张占庞(1958-),男,河北辛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靖 娟(1981-),女,河南鹤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李 莉1,2,秦大庸2,张占庞1,靖 娟1(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 45000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 要]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关键词] 循环经济;“3R”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6)06-0359-03A New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rough Recycling EconomyLI Li1,2, QIN Da-yong2, ZHANG Zhan-pang1, JING Juan1( ChinaUniversity ofWater Conservancy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08,China;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ng 100044,China)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basis. The water crisis has already influenced a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trend. Indicate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achiev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is developing recy-cling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effectively resources used and environment protected. And discussing how to construct anew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the core idea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s recycling economy. Weshould adopt variously feasible measur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we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at words:recycling economy; 3R principles;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model0 引 言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循环型社会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359—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起源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该理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既而产生了以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所谓循环经济,即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以“3R”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3]。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4]。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地利用。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2 中国水资源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水资源概况全国水资源总量约有×1012m3,但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2 20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世界第121位,北方地区只有990 m3,不到世界人均的1/8。全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 700 m3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 m3严重缺水线。全国2/3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其中1/6严重缺水,并且大部分属于因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中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水少成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仍然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②水多为患,洪灾频繁,损失重大,成为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患;③水脏、水浑为害,水环境日益恶化,水体、水环境的污染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而我国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全年GNP的。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用水总量迅速增长,从1949年的约1 000×108m3增长到2004年的5 548×108m3。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下水源供水量占,其它水源供水量占。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 548×108m3,其中生活用水占,工业用水占,农业用水占,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5]。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25 a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预计中国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今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必然将进一步加剧水危机。预计2050年全国需水量可能达到7 000×108~8 000×108m3,届时我国将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108t,其中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8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8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 ×104t[6]。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严重污染了水体。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水作为任何生命形式都必需的基本要素,在21世纪,正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水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通过实施水的健康循环,推动各行业向高效化、绿色化,环境友好化发展,已成为循—360—第12卷第6期2006年6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12 No·6Jun·,2006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行水资源循环经济策略应对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将是保证我国水资源长期稳定供给,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如何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手段。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为了达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必须改进以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来,积极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加强水的立法与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机制要以立法的形式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用法律的手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化等。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健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国家有关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及水资源循环经济评估体系,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 广开水源及跨流域调水采用雨水储存,劣质水优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拦截雨水回补地下水,储备洪水变成生态水等各种方式广开水源;跨流域调水在某种程度上也缓决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还成为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政府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观念和制度的配套创新,政府要优先设计制度框架,明确水环境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时政府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各利益实体的权责,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即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后盾[8]。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确保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水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9],鼓励和支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水、废水、中水利用,减少水资源的重复浪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强节水技术在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应用。3 结 语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参考文献][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3]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8.[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部,2004.[6]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保总局,2004.[7]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J].水问题论坛,2005,47(2):22-36.[8]唐谷修,高 峰,等.循环经济构筑我国矿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论文,2005,(12):25-28.[9]胡国强.解决我国沿海城市水危机的主要途径[J].水问题论坛,2005,46(1):33-36.

医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当今医疗技术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也要适应各种制约因素的变化。本文结合西安141医院建设项目实例,对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的一些理念进行探讨,以资参考。

关键词:医院建筑;总体规划;单体设计

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深深影响着医院建筑的设计,现代医院建筑要适应各种制约因素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将以西安141医院建设项目为例,探析现代综合医院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些理念。

1、医院建筑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要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人以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将长期在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科学合理

根据医院的特性,建筑设计需考虑医患分流和洁污分流。从总体到单体,贯彻控制交叉感染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和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从整体到局部都应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

绿色生态

医院属于高能耗行业,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尽量营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其次,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设施,结合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

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疗技术和设施发展得越来越快,新技术和新设施应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医疗模式的发展,医院建筑的设计也要适应医疗模式的发展,预留灵活改造的空间。

2、建筑的总体规划与单体布局

医院是一种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全局,从城市、院区和建筑各个层面上进行把握,严格遵循洁污分区分流的原则,将传染区与非传染区相互隔离,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发生。就一般的综合医院而言,主要是由医疗(含门急诊、医技、住院),医疗后勤、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四部分组成。对于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综合医院,其功能组成中还应包括教学设施用房以及科研用房。各功能部分之间各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道路和建筑现状,综合处理好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位置。在西安141医院规划设计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方面:对医院所在环境的场所确认:完善医院的发展系统和空间秩序感;形成门急诊、医技、住院、体检中心等各部门的便捷联系与合理构架;病人、访客以及工作人员的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医院的建筑总体、日照朝向、绿化景观与城市的整体组合。

功能分区

本方案采用集中式布局,根据医疗功能特点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将院区分为医疗综合区、后勤辅助区及预留发展区。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通过医疗街有机组成了医院的医疗综合区,并通过连廊与体检中心及行政办公楼紧密联系。在保证医疗功能组织合理的基础上,满足了预留发展用地的需求,同时确保了住院楼远离噪声并拥有良好的景观朝向。

流线组织

总体规划需考虑以合理有效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配置实现医院的高效有序运转。保证交通流线便捷、提高诊疗效率的空间布局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点。西安141医院院区设置两个出入口与周边城市道路相接,根据“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原则,对门诊、急诊、医技、住院、体检、办公等功能单元的出入口均进行了较好的组织,并通过院区内环道加以联系。在门诊部、急诊部与住院部附近设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地面临时停车位,方便就近停车,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保证了院区内良好的人车秩序。

景观绿化

现代医院,除了需要现代化医疗技术和医疗模式,良好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医院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本方案中合理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绿地景观、入口广场景观、医疗街景观中庭、景观院落、屋顶花园等多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

3、建筑单体功能组合与平面布局

医院建筑单体设计中,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是重点所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医院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解决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问题,更要体现高效便捷和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在西安141医院建筑设计中,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充分体现以“病人为本”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设计理念,并严格遵循“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设计原则。医疗综合楼通过以医疗街为核心的`水平交通和以自动扶梯、电梯为核心的竖向交通形成了高效有序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各个医疗功能单元合理的组织在一起。

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层高,布置了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洗衣房以及直线加速器与核医学等医技用房,并设置了污物集中通道。一层设门诊大厅、急诊部、住院部大厅、中心供应室和影像科等诊疗用房,独立设置儿科和发热、肠道门诊入口,为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就餐,住院部一层设置营养厨房。二层为诊科单元,包括电生理科、内窥镜、检验科、血液透析中心和儿科护理等单元,设置特诊科和职业病防治诊室,并为其设置专用入口通道。各诊科单元采用医患分区分流的流线布局,保证了良好的就医秩序。三层设有中医理疗科、制剂科、病案室和信息中心、产科分娩部和产科病房。四层为门急诊部屋顶花园,以及联系紧密的洁净手术部、病理科及ICU与外科病房。洁净手术部严格区分无菌、洁净、污染等区域,防治手术污染及院内感染发生,手术部换床处、住院部及急诊部均能取得快捷的联系。医生通过病理科入口处的卫生通道到手术部内,一层中心供应的无菌品库与洁净器械库通过无菌梯垂直相连,保证了物品运输高效性。污物走道端部设置污物电梯,直接连通一层中心供应室,方便器械及时消毒。洁净手术部顶层设置净化设备用房,提供手术部的净化空调。5~11层为住院部标准层,每层包括两个护理单元,按照医患分区的原则分别设置医护区、治疗区、病房区及活动区。

病房区基本布置在南向,保证了良好的日照采光和景观朝向。医护人员通过医务梯可以直接经医护通道到达医护区。餐梯与一层营养厨房联系紧密,便于食品配送。12层为VIP病房层,包括普通单间、带有客厅的豪华病房以及康复训练室。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为现代化高效的医护救援提供了保障设施。体检中心及行政办公楼的1~3层为体检中心,四层至五层为行政办公区,并设有报告厅和图书馆。二层设有休息早餐厅,为体检人员提供舒适轻松的体检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五层设有退台屋顶花园,为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景观和交流场所。

4、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是相互依存的建筑基本要素,医院的建筑形象必然要充分体现其功能特征。由于医院建筑功能要求复杂、严格,创作自由度偏低,因此形象设计宜平和自然,忌浮华张扬,既要充分反应医疗建筑的个性,也要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特征使建筑整体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西安141医院的建筑造型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轮廓和城市形象,形成统一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界面,体现医院建筑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5、结束语

较其他公共建筑而言,医院建筑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医院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医疗功能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关注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满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谷建.医改背景下医疗建筑设计变化的探讨[J].建筑技艺,2014(12).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李海鸥)中国网 2003年12月17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