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2

发布时间: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2

参考文献1 J . C. Knight , T. A. Birks , P. St . J . Russell et al . . All2silicasingle2mode optical fiber with photonic crystal cladding [ J ] . Opt .Lett . , 1996 , 21 (19) :1547~15492 Jinendra K. Ranka , Robert S. Windeler , Andrew J . continuum generation in air2silica microstructure optical fiberswith anomalous dispersion at 800 nm [J ] . Opt . Lett . , 2000 , 25(1) :25~273 J . C. Knight , J . Arriaga , T. A. Birks et al . . Anomalousdispersion in photonic crystal fiber [ J ] . I EEE Photon. Technol .Lett . , 2000 , 12 (7) :807~8094 N. I. Koroteev , S. A. Magnitskii , A. V. Tarasishin et al . .Compression of ultrashort light pulses in photonic crystals : whenenvelopes cease to be slow [J ] . Opt . Commun. , 1999 , 159 :191~2025 Sun Jinghua , Zhang Ruobing , Wang Qingyue et al . . High2average2power self2mode2locked Ti ∶sapphire laser self2started by a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ber mirror [J ] . Acta Optica Sinica ,2001 , 21 (8) :1019~1021孙敬华,章若冰,王清月等1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启动的高功率飞秒掺钛蓝宝石激光器[J ] 1 光学学报, 2001 , 21 ( 8) : 1019 ~10211 Emerging Technologies Wor king Group , Fiber Optic SensorWor king Group . Optical Cur rent Tra nsducer f or Power Sys2tem :A Review. I EEE t ra ns on Power Delivery , 1994 , 9 ( 4) : 1778~1 7882 Ning Y N , Wa ng Z P , Palmer A W. Recenr p rogress in opticalcur rent sensing technique . Rev Sci Inst rum ,1995 ,66 (5) :3 097~3 1113 Kobayashi A , Higaki M , et al. Development and f ield test evaluation ofop tical cur rent and voltage t ransduce r f or gas insulated sweache r [ J ] .I EEE t rans on Powe r Delive ry ,1992 ,7 (2) :815~8214 Type OMU optical metering unit [ Z ] . ABB Power Tra nsmis2sion ,May 2000 :38~4545 李红斌,刘延冰,等. 用于110 kV 变电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J ]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 ,23 (7) :6~10.

1、出版教材与专著:陈小洪、田志龙、吴晓波. 振华重工成功之道.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陈小洪、吴晓波、田志龙. 新希望成功之道.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田志龙,张婧. 市场研究理论与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田志龙,高海涛. 沟通创造价值----企业的政府公关策略与案例 (企业的政府公关丛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田志龙,高勇强,贺远琼. 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理论研究(企业的政府公关丛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田志龙,韩睿. 营销调研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6月, 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田志龙,吕欣.现代公司合资经营战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田志龙.公司营销组织与营销策划.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田志龙,王劲松.公司战略策划的方法与技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田志龙. 行销研究----基本方法、应用与个案.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田志龙(参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田志龙.市场研究--基本方法、应用与案例(MBA研究生教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1995 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2、发表的学术论文:英文期刊论文Papers in English Journals:Tian, Zhilong, Rui Wang, Weng Yang. Consumer Response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11,iss1 (SSCI).Tian, Zhilong and Taieb Hafsi, Wu Wei. Institutional determinism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an empirical and Society, 2009,Vol. 48, Iss. 3:284-(SSCI)Jundong Hou, Lanying Du, Zhilong Tian. The effects of nonprofit brand equity on individual giving intention: mediating by the self-concept of individu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2009. Vol. 14, Iss. 3: 215He, Yuanqiang and Zhilong Tian . Government- oriented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 strategies in transitionalChina.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Review, Vol 4, iss 3, 2008:367-392(SSCI)Tian, Zhilong and Shuai Fan. The Public Issue Life Cycle and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s in Chinese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A Case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 2008, 8:135-151Tian, Zhilong and Fan, Shuai.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A study of Corporate Market and Nonmarket Behaviors in Chinese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ChinaBusiness and Tradestudies, 2008, Vol. 1(1): 36-48Gao, Hai-tao and Zhilong Tian A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Corporate Non-Market Action.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China, 2008, Vol. (2):303-321Tian, Zhilong and Xingming Deng.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in Chinese Transition.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issue 4, 2007 (Wiley Interscience)Tian, Zhilong and Haitao Gao, Malcolm Cone. The ethical issues in businessmen participating polict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08, Vol80(3): 627-640(SSCI)He, Yuanqiong and Zhilong Tian.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nonmarket strategy in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Vol. 24(2):151-170Gao, Yongqiang and Zhilong Tian. How firms influence government policy decision -making inChina. 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 2006, Vol 28, No 1:73-85(ABI/Inform Global)Hafsi, Taieb and Zhilong Tian. Towards a Theory of Large Scale Institu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The Chinese Electricity Industry from 1980to 2002.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27, Iss 4, 2005: 555-(SSCI)Tian, Zhilong and Yuanqiang He. The pricing behavior of firms in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sia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 Vol 17, No 4, 2005Stark, Anna and Kim-Shyan Fam, David S Waller,Zhilong Tian. Chinese negotiation Practice: A Perspective from New Zealand Exporters.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2005. Vol. 12, Iss. 3; p. 85Cone, Malcolm and Zhilong Tian, Andre Evertt. Property right in common, from communes to town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rural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Fall, 2002: 87-104中文期刊论文(中文)田志龙,王瑞等. 消费者CSR反应的产品类别差异及群体特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2011(2).田志龙,王瑞等.中国情境下消费者CSR响应的群体细分及影响机理研究,管理评论(已录用)田志龙,王瑞等.中国情境下消费者CSR反应的行业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11(2)田志龙,李春荣,蒋倩等. 中国汽车市场弱势后入者的经营战略. 管理世界,2010(8)樊帅,田志龙. 整合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战略管理模型. 管理学报,2010(9)田志龙,蒋倩. 中国500强企业的愿景:内涵、有效性与影响因素. 管理世界,2009(7):103-114田志龙,邓新明,樊帅.从500强企业看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工业经济, 2008(2):45-53田志龙,邓新明. 企业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与竞争互动. 管理世界,2007年8期:116-128田志龙,邓新明.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一项探索性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7年9期田志龙,邓新明. 企业政治策略影响因素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1期田志龙,高海涛. 中国企业的游说行为及其伦理规范研究. 管理评论,2006年第5期田志龙,王东. 企业快速成长的理念与误区. 北大商业评论,2006年1期田志龙,高海涛. 中国企业的非市场战略:追求合法性. 软科学,2005年第6期:56-59田志龙,贺远琼等. 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行为. 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65-74田志龙,戴鑫等. 服务营销研究综述. 管理学报,2005年2期田志龙,高勇强. 勇敢进游戏:向政策掘金. 北大商业评论,2005年4期田志龙,贺远琼. 中国企业非市场策略与行为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9期田志龙,贺远琼. 利用善因营销赢得利益相关支持. 市场营销导刊,2005年4期高勇强,田志龙. 企业政治战略与战术. 新华文摘,2004年4期(转载“外国经济与管理”)田志龙,贺远琼. 公司政治行为:西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价. 中国软科学,2003年8期田志龙,高勇强,卫武. 中国企业政治策略与行为研究. 管理世界, 2003年12期田志龙,戴鑫. 公司营销升级. 销售与市场,2003年12期田志龙,张泳,T. Hafsi. 中国电力行业的演变:基于制度理论的分析. 管理世界,2002年12期田志龙.科诺本地化营销模式及其分析. 销售与市场,2000年7期田志龙, 杨萍,马昶. 国企与外企管理运作的差异. 管理现代化,1999年6期王爱武,田志龙. 论企业管理模式. 中国软科学,1999年6期田志龙, 杨辉,李玉清. 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 管理世界,1998年2期:135-142田志龙,蔡希贤. 西方企业管理组织变革与企业重建的理论及评述---兼谈我国企业重建和管理组织变革的思路.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1期:28-34田志龙. 经营者报酬计划应体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家天地,1998年2期:8-10田志龙,蔡希贤. 我国公司治理内部监控机制有效运作的思路. 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6期:82-87田志龙. 董事长、总经理兼任与分立的比较研究. 管理现代化,1997年6期:25-28;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2期:103-106田志龙,孙鸿敞.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对国有企业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影响.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97年11期:54田志龙,李玉清. 一种基于账面价值和未来收益的公司财富评估方法. 会计研究,1997年5期:47-49田志龙. 产品的顾客经济价值分析及其在企业战略决策中应用.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 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F31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9期:115田志龙,郑友德. 中外合资中的工业产权出资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国际经贸问题探索,1996年4期田志龙. 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1996年增刊田志龙,蔡希贤,陈君宁. 汽车规划设计阶段目标成本预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3期田志龙.市场营销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F511商业企业管理》 1995年10期:99田志龙,蔡希贤,..企业战略决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效益.管理世界 1995年3期田志龙.工业产品的供应源忠诚现象评析.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5年12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F511商业企业管理》1996年2期:67田志龙.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困难.高等教育研究 1994年增刊(1995年4月田志龙,蔡希贤,陈君宁.汽车制造成本预测方法与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 1995年增刊田志龙,蔡希贤.企业劳动力雇用与收入结构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1995年3期田志龙,蔡希贤.我国企业销售费用知多少.销售与市场 1995年8期田成龙,郑友德.合资与相关的反垄断法规.经济与社会 1995年3期田志龙.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投资决策(I);(II).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1995年3期;1995年4期

[1]向平,黄树先. 汉语核心词“月”音义研究[J]. 语言研究,2014,01:13-16. [2]黄树先. 比较词义札记[J]. 语言研究,2013,01:84-95.[3]黄树先. 疾病名与身体部位名[J]. 古汉语研究,2013,03:51-58+96.[4]华中科技大学 黄树先. 学者必须有自己的学术阵地[N]. 中华读书报,2012-11-28012.[5]黄树先. 比较词义探索十例[J]. 语言研究,2011,02:113-123.[6]黄树先. 词义发展论说[J]. 汉语学报,2011,03:2-14+95.[7]黄树先. 住所名探源[J]. 语言科学,2012,02:202-221.[8]黄树先. 来自“出来”的“言”语义探索[J]. 语言研究,2012,03:9-17.[9]黄树先. 比较词义与历史比较[J]. 民族语文,2012,04:49-54.[10]黄树先. 比较词义与文献释读[J]. 语文研究,2012,03:1-3.[11]黄树先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 寻找词义演变的奥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2-24016.[12]黄树先,武晓丽. 汉语核心词“鼻”音义研究[J]. 语言研究,2009,02:70-77.[13]黄树先. 汉语及其亲属语言的“日”和“首”[J]. 语言科学,2009,03:248-258.[14]黄树先. 服饰名和身体部位名[J]. 民族语文,2009,05:10-25.[15]黄树先,张芳. 汉语文献几个词的解释[J]. 民族语文,2009,02:44-49.[16]黄树先. 说“径”[J]. 汉语学报,2009,04:2-15+95.[17]黄树先. 汉语核心词“星”音义研究[J]. 语文研究,2010,01:35-38.[18]黄树先,卓婷. 说“享福”[J]. 语言研究,2010,03:107-110.[19]黄树先. 食物名探源[J]. 民族语文,2010,05:11-26.[20]黄树先. 比较词义研究:“薪柴”与“燃烧”[J]. 汉语学报,2008,04:2-15+95.[21]黄树先. 古代汉语僻义词考释二则[J]. 语言研究,1988,01:155-158.[22]黄树先. 古楚语释词[J]. 语言研究,1989,02:109-117+45.[23]黄树先. 古训旁证[J]. 语言研究,1990,02:119-121.[24]黄树先. 诗诂旁证[J]. 语言研究,1991,02:88-95.[25]黄树先. 说甲骨文“帚”[J]. 语言研究,1992,01:96-98.[26]黄树先. 试论古代汉语动物词前缀[J]. 语言研究,1993,02:22-32.[27]吴宝安,黄树先. 说“叶子”[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91-93.[28]黄树先,郑春兰. 试论汉藏语系核心词比较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02:7-11.[29]吴宝安,黄树先. 先秦“皮”的语义场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06,02:69-72.[30]黄树先. 汉语耕元部语音关系初探[J]. 民族语文,2006,05:4-11.[31]高建青,黄树先. 说“爪”[J]. 语言研究,2006,03:87-89.[32]汤勤,黄树先. 说“鼻”[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58-61.[33]黄树先. 汉语核心词“足”研究[J]. 语言科学,2007,02:84-90.[34]黄树先. 汉语核心词“我”研究[J]. 语言研究,2007,03:86-91.[35]黄树先. 汉语核心词“畀”研究[J]. 语言研究,2008,01:45-59.[36]黄树先. 汉语耕元部语音关系初探[A]. 厦门大学.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厦门大学:,2005:1.[37]黄树先. 说“膝”[J]. 古汉语研究,2003,03:89-91.[38]黄树先. 汉语缅语的形态比较[J]. 民族语文,2003,02:22-25.[39]黄树先. 宏观的观察,精细的分析——读《汉藏语同源研究》[J]. 语言研究,2003,01:122-126.[40]黄树先. 从核心词看汉缅语关系[J]. 语言科学,2005,03:90-108.[41]黄树先. 说“手”[J]. 语言研究,2004,03:114-118.[42]黄树先. “哥”字探源[J]. 语言研究,1999,02:179-184.[43]黄树先. 从史实看汉缅语关系[J]. 语言研究,2002,03:112-120.[44]黄树先. 汉缅语长短元音比较[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24-27+37.[45]黄树先. 试论古代汉语A-前缀[J]. 语言研究,2000,02:22-29.[46]黄树先. 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探源[J]. 语言研究,2001,03:101-108.[47]黄树先. 汉缅语的音节结构[J]. 民族语文,2002,03:14-20.[48]黄树先. 古代汉语文献中的藏缅语词拾零[J]. 民族语文,1994,05:41-43.[49]黄树先. 古训新证[J]. 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64-68.[50]黄树先. 读《说文段注改篆评议》[J]. 古汉语研究,1995,02:88-92+21.[51]黄树先. 古代文献中几个词的来源[J]. 古汉语研究,1995,04:59-60+73.[52]黄树先. 汉语文献中的几个藏缅语词试释[J]. 语言研究,1995,01:182-187.[53]黄树先. “(马文)马”探源[J]. 语言研究,1996,02:123-127.[54]黄树先. 古文献中的汉藏语前缀~*a-[J]. 民族语文,1997,06:39-40.[55]黄树先. 夷语杂释[J]. 语言研究,1997,02:159-162.[56]黄树先. 古代汉语中的“马”字[J]. 古汉语研究,1998,03:23-25.[57]黄树先,郑文锦. 略论古代民族语文中的~*A-前缀[J]. 语言研究,1998,02:198-200.[58]黄树先. 文献中的民族语文考释[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91-93.[59]黄树先. 《太玄经》“妇人徽猛”解[J]. 古汉语研究,1993,01:53-48.[60]黄树先. 汉文古籍中的藏缅语借词“吉量”[J]. 民族语文,1993,02:23.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好中吗

本学报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窗口”,及时发表本校师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报道本校举办的重大学术活动,介绍本校的校情资料,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及社会对华南理工大学的了解。本学报主要刊载本校土木、建筑、机械、电力、化工、轻工、无线电、自动化、计算机、交通、材料、食品、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介绍本校的知名学者和有成就的科研集体。择优报道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上述学科领域中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是的,在统计源核心期刊目录里,如帮到你,望采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57年,原名为《华南工学院学报》。1993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1995年起以月刊形式出版。本学报国际刊号为ISSN 1000-565X,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4-1251/T,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46-174,国内定价元(每册),国外定价$(每册),欢迎广大读者到全国各地邮局(所)订购或直接向本刊编辑部办理邮购,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代理。

华东理工大学报名

作为大四即将毕业的考生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是不是感觉到还没有佩妥剑,就已经是江湖。当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投简历,忙着找工作时,是不是更担心自己了?有些考生趁着年轻,想要一边工作,一边读研,采用在职读研的方式完成学业,那么,大四学生报考华东理工大学需要满足的报考要求有哪些?|刚刚毕业的应届生如何报考?考生选择华理工大学同等学力报考:学历:1.专科:可报名在职研修班,参加课程学习,不能申硕。2.本科:有学士学位者,毕业满3年及以上。(无学士学位者,只能参加课程班学习。)3.硕士、博士学位: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可报考。4.国(境)外学历:获得国外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需到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后才可报考。特殊专业: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须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本科毕业生并获得学士学位;(2)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或已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选择华理工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基本报考条件:1、专科:获国家承认专科学历毕业满2年及以上。2、本科:获国家承认本科学历,应、往届毕业生皆可报考。3、国(境)外学历:获得国外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需到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后才可报考。4、硕士或博士学位。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可报名。特殊专业报考条件:(一)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1、专科:获国家承认专科学历毕业满5年及以上;2、本科学历(含本科无学位):获国家承认本科学历毕业满3年及以上;3、硕士、博士学位:获国家承认硕士、博士学位毕业满2年及以上;(二)法律硕士(非法学)与法律硕士(法学)1.法律硕士(非法学):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2.法律硕士(法学):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申请人所申请的专业学位类别及领域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科相对应。综上所述,大四考生在选择华理工在职读研,选择的报考方式不一样,需要满足的报考条件是不一样的。所以考生考虑清楚自己想要报考哪种方式的在职研究生,就可以在职读研了。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入口:教育部主管部门或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材料:身份证(正反面扫描在一个文件内);非上海市户籍考生须提供在上海市证明(上海市单位工作证明或上海市居住证);学历证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还须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报考医学类和护理类专业考生须提供执业资格证书。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报名预计于8-9月份左右开始,考试采取个人网上报名方式,分为网上提交报考信息、报考资格审核和网上缴费三个阶段。所有参加全国统考、单考和免试入学的考生均需办理报名手续。考生在此期间需实时关注资格审核情况,若审核不通过,按院校要求重新网上提交材料等待再次审核。另外,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成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上海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更多关于华东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如华东理工大学成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成绩查询、成考专业、成考答疑等,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华东理工大学成考预报名和资料免费领取入口: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应指专业核心期刊,即属于某专业或行业的核心性刊物。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为了避免马太效应,还要看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 地质类的期刊: 采矿技术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质与勘探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工程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 地球科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物探与化探 世界有色金属 国土资源情报 工程勘查 等等

不是核心期刊,中文核心 和 科技核心期刊目录里面都没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西下寒武统地震事件沉积及其构造意义(项目批准号41072077),53万元,2011-2013年。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Pb-Zn-Cu-Ag成矿系统及发育机制. 经费50万元(项目批准号 U0933605,总经费170万元)。2010-2013年。3.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江西1∶5万陀上、鹿冈、乐安县幅区调(基[2010]矿评01-15-11),2010-2012年,540万元。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 青海沱沱河-玉树地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Pb-Zn-Ag成矿作用研究. 经费60万元(项目编码:1212010818096,总经费300万元)。2008-2010年。5.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成因研究,08YJ72,2008-2010,项目负责人。6.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9)年规划项目,龙虎山旅游地学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开发研究. 2009-2011,4000元,项目负责人。 1. 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江西省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及其旅游景观特色研究,2004-2006年。2.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寒武系大陈岭组沉积异常与古海啸的关系,2006-2007年。3.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制作项目“江西省资源与环境信息展示系统”,2001-2002年。4.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立项课题. 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典型独特性研究,2008-2009年。5.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貌景观形成机制与景观保护研究”,2002-2003年。6.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80所,四川盆地中南部中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条件研究,2005-2006年。7. 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质遗迹及其多媒体展示,2007年。8. 鹰潭市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仙水岩地貌景观发育规律及保护措施研究. 2006-2007年。9. 江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遗产综合报告编写,2007-2008年。10.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龙虎山-龟峰丹霞地貌特征与多媒体展示.,2005年。 郭福生著. 浙江江山古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控制.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2月.郭福生著. 大别造山带地壳组成演化与铀金成矿背景.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年2月郭福生主编. 江山地质概论及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第二版).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7月。辜骏如 郭福生 夏菲主编. 铀矿资源技术经济学.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10月.周维勋 郭福生译. 世界铀矿床录.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12月. (执笔翻译16万字)彭花明 夏菲 郭福生 等编. 宝石学. 原子能出版社,2006年.郭福生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郭福生,姜勇彪,刘林清,张策. 江西广丰盆地白垩纪红层及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特征. 世界的丹霞(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261-266.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等.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地学前缘,2003,10(4).郭福生等. 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 地学前缘,2003,10(3).郭福生等. 沙漠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世界地质,2003,22(2):152-156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寒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地层学杂志,2003,27(4).郭福生等.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24(3):157-166.郭福生等. 浅谈我院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地质教育,2000,(1) 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 姜勇彪, 郭国林等. 江西龙虎山景观特色及其形成机制. 经济地理,2006,26(增刊):126-128曹秋香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丁家山组层状硅质岩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因探讨. 沉积学报,2008,26(5):797-803曹秋香郭福生曹养同. 地质公园研究概论.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5):317-319姜勇彪,郭福生,孙传敏等.江西弋阳县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探讨.山地学报,2008,26(1).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特征、成因及其国内对比.山地学报,2009,27(3).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孙传敏.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姜勇彪,郭福生,刘林清,彭花明.龙虎山丹霞地貌区河流阶地地貌面的热释光测年研究.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曹养同郭福生. 国家地质公园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述评. 地质找矿论丛,2007,(2)曹养同郭福生. 地质公园的建设历程述评.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52-53.彭花明、郭福生、严兆彬等. 浙江江山震旦系碳同位素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2006,35(6)朱志军、郭福生、孟显云等. 马尔柯夫链分析在甘肃礼县地区上石炭统东扎口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 张红军郭福生李满根陈少华. 普通高校扩容后定编探析 东华理工学院(社科版),2006年,(3)杨志郭福生刘林清. 基于MapGis的江西省丹霞地貌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64-66.杨志,郭福生. 龙虎山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11(3):188-190郭国林郭福生刘晓东. 丹霞地貌砂岩的微观化学风化作用电子探针研究. 中国岩溶,2006,25(2):172-176严兆彬,郭福生等. 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初步研究. 地质学报,2005,(6)严兆彬,郭福生.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质找矿论丛,2005,(1)罗能辉,郭福生. 浙江江山寒武系三叶虫生态组合与古环境意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4)夏菲 郭福生 彭花明 辜骏如. 用Visual 实现盈亏平衡自动化. 工业技术经济,李详 郭福生. MAPGIS二次开发中图数松散耦合机制的实现方案.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10)李祥 郭福生. 论基于Mapgis平台的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2004,30(10)

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11.《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30.《唐代两浙驿路考》,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49.《“中国”名称考》,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54.《唐亩考》,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59.《<括地志>辑本校读》,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62.《唐代的地名整理》,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66.《慈溪地名探微》,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68.《梁份评传》,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70.《西湖珠光照杭州》,万字,台北《历史月刊》第75期(1994年)。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72.《关於<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73(1).《隋唐<图经>辑考》(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73(2).《隋唐<图经>辑考》(下),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同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97.《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万字,《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99.《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万字,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106.《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11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地震》,刊于《光明日报》2008年6月22日第七版。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台湾盗版系由名为“国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万字,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万字(全书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1997~1999年)。④统计截止时间:2012年12月31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主页

本学报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窗口”,及时发表本校师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报道本校举办的重大学术活动,介绍本校的校情资料,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及社会对华南理工大学的了解。本学报主要刊载本校土木、建筑、机械、电力、化工、轻工、无线电、自动化、计算机、交通、材料、食品、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介绍本校的知名学者和有成就的科研集体。择优报道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上述学科领域中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常设栏目有:(1)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材料科学与技术;(4)环境科学与技术;(5)土木建筑工程;(6)交通运输工程;(7)力学;(8)动力与电气工程;(9)机械工程;(10)生物工程;(11)化学化工、能源;(12)食品科学与技术;(13)数学科学;(14)物理学;(15)汽车工程。

是的,在统计源核心期刊目录里,如帮到你,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