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作者

发布时间:

中山大学学报作者

硕士生导师

医学硕士(中山医科大学)

1981-86年 湖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 学士学位

1986年至今 中山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4年 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专业 硕士学位。

1.医疗卫生领域的成本效果分析

2.慢性病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

3.行为流行病学。

4.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 综合电脑软体加强医学统计学的形象化教学 中山大学 2001年 主持

2.筛查方案的统计设计与资料分析 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子课题 2002年 第二

3. 临床型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中山大学 2001年 第二

4. 子宫肌瘤相关基因的筛查与克隆 广州市科学委员会 2001年 第五

5. 健康促进学校预防中小学生吸菸效果评价 CMB课题 2002年 第三

6. 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同时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的前瞻性研究 广东省科技计画项目 2003年 第六

7. 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人群可持续性健康评价的研究 4万 广东省科技计画项目 2004年 主持

8. 医学统计学结合网路教学综合改革模式的研究 中山大学 2004年 主持

9. 磁共振成像为主要手段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系统的建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4年 第四

10. 磁共振成像为主要手段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研究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国际合作项目 2004年 第四

11. 磁共振成像为主要手段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系统的建立 广州市科技局科技攻关引导项目 2004年 第四

12.广州市流动女工预防爱滋病危险行为与行为干预的研究 3万 广东省爱滋病防治项目 2005年 主持

13. 吸毒人员预防爱滋病及减少伤害的行为干预方法探讨 15万 2005年 主持 卫生部爱滋病防治套用性研究项目

1. 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信息 2005年. 18(9)

2. 经济发展对可持续健康影响的评价指标的探讨 2005年. 12(4)

3. 眼科病案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中国医院统计 2006年. 13(2)

4. 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与置信区间估计的电脑实验. 卫生软科学. 2004,18(3) 第一

5. 广州市845名流动女工对爱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4,11(4) 第一

6. 医院资料如何套用SPSS软体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3,10(1) 第一

7. 广州市502名宾馆服务人员爱滋病的认知、态度及相关行为的调查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12(2) 第二

8.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2,18(3) 第三

9. 广州市532名宾馆、酒店及娱乐场所女服务人员爱滋病预防干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21,Suppl 第二

10. 套用SPSS软体包做二项分布及其正态近似的电脑实验. 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2001, 18(5) 第一

11. 广东省各级医院就诊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0,7(3) 第一

12. 二项分布及其正态近似的电脑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医学信息. 2000,12 第一

13.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优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6 第二

14. 广东省1360例SARS病人治疗措施与预后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6,13(4)329-331

15. 广州市432名强制戒毒人员爱滋病防治知识及减少伤害技能的调查. 中国爱滋病性病杂志. 2007,13(1)

16. 广州市吸毒人群爱滋病高危行为及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7,14(2)

1.提高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5010课题 统计负责人 2008-2018

内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 5010课题 统计负责人

碘规范化治疗Graves病及预防不良反应的前瞻性研究 5010课题 统计负责人

4.广州地区爱滋病的流行规律和相应防治模式的研究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重大项目 第四 40万 2006-2009年

5.广东省残疾人致残原因分析和康复需求与对策的研究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横向课题 第三 5万 2007年

6.广州地区吸毒人群爱滋病监测模式的研究 主持 广东省科技计画项目 3万2007-2009

7.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得基因互作分析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 第二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万 2008-2011年

8.广州市越秀区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管理与干预模式的研究 2008-2011年 10万 广州市卫生局重大项目

9.广东省社区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预防与控制模式的研究 主持 广东省科技厅重点专项 2009-2011年 20万元

10.美沙酮治疗门诊吸毒人群针对减少伤害的教育模式效果的研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课题"广东爱滋病、病毒性肝炎规范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分题主持<项目总负责:凌文华>,万元,2008年-2010年)

11.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 主持 2009-2011年 1万 中山大学

新增发表文章(2009年11月16日更新):

1.健康状况综合指标体系的研究 通讯作者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7, 14(3):193-197

2.陆丰市1953-2004年脊髓灰质炎防疫分析 通讯作者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8(4):378-381

3.广州地区638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通讯作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2):147-149

4.广州市吸毒人群预防爱滋病及减少伤害的同伴教育效果研究 通讯作者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8, 15(1):3-8

5.强制戒毒人员爱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通讯作者 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8),578-580

6.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8,15(3),239-241

7.广东省城乡残疾人个体生活能力的分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9期),第三

8.广东省 *** 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和对策分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10期),第三

9.广东省城乡残疾人社会参与状况的比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10期),第三

10.广州市流动人口中女工预防爱滋病两种干预模式的研究 通讯作者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009,20(2)

11.广州市769名流动女工爱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调查 通讯作者 卫生软科学 2009,23(3)

12.吸毒者爱滋病知识、行为及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9,25(7):783-784

13.临床护士离职意愿的调查. 通讯作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15(15):1475-1477

14.临床护士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讯作者 护理管理杂志 2009,9(7):6-7

15. 广州市越秀区1988至2007年居民恶性肿瘤减寿分析 通讯作者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6)

16.广州市越秀区1988年至2007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与预测. 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30(5):24-628

生存质量评估简表和St. Gee's呼吸问卷综合评价尘肺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通讯作者 中国职业医学 2009,36(5):382-385,388

新增发表文章(2010年4月27日更新):

1.广州市越秀区1988~2007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年龄分布及减寿分析. 通讯作者 中国卫生统计 2009,26(6):633-635

2.外来务工人员爱滋病知、信、行状况以及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5):1281-1283

新增发表文章(2011年4月8日更新):

1.境外生源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通讯作者 中国学校卫生 2010,31(3):281-283

2.尘肺患者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通讯作者 中国职业医学 2010,37(3):202-205

3.广州市社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及防治状况调查. 通讯作者 广东医学(CA收录) 2011,32(2):233-236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年 编委

2.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编委

for Windows统计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副主编.

4.实用心脏病预后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年 编委

5.中国医学统计百科全书《单变数推断统计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 编委

6.中国医学统计百科全书《多元统计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 编委

7. 妇幼卫生管理学 编委 2006年2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现任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医院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妇幼保健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编著《室内空气污染》及参与编写《广东省固废污染防治规划项目》、《佛山市区环境规划项目》等著作数本,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论文如下:一、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⒈ PMao,W. F. and Zhang,S. J. (2003) Impacts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5⑵,183-204.⒉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第二作者)⒊ 城市“水缸”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策略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8(第二作者)⒋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导刊 2007 (第二作者)⒌ 工业区群的环境影响后评估探索 云南环境科学 2005 (第二作者)⒍ 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⒎ 战略环境评价中替代方案的识别、评估和比较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第二作者)⒏ 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整合的理据及问题分析 环境科学动态 2004 (第二作者)⒐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听证会的初步研究 广州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⒑ 地理信息系统在累积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98年 (第三作者)⒒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机理研讨 环境与开发 1997 (第二作者)二、大气环境:⒈ Lee, Zhang report: Comparison of landfill gases from two landfill sites in China and HongKong. Waste Mamgemem & Research (1997) 15⑸,547-552⒉ 空调公交车内影响空气品质的机理探讨——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性污染物 环境与污染 2007 (第一作者)⒊ 特征分析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垃圾填埋场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安全保护范围界定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第一作者)⒌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环境科学 2000 (第三作者)⒍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和分布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⒎ 垃圾填埋场内部CH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模拟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二作者)⒏ 佛山五峰垃圾填埋场封场后CH4等浓度变化特征 上海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⒐ 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有机污染物组成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三作者)⒑ 垃圾填埋场内部气体浓度等的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人体健康效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第一作者)⒓ 垃圾填埋场渗滤COD,BOD的动态变化 中山大学学报 1998 (第一作者)⒔ 垃圾填埋场内CH4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第一作者)⒕ 线性规划方法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重庆环境科学 1996 (第一作者)三、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⒈ Fenton—聚硅铝铁硼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环境工程学 2008 (第二作者)⒉ Fenton—聚硅铝铁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生态环境 2007 (第二作者)⒊ 无机一有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电化学Fenton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议(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2007 (第二作者)⒌ 垃圾压缩转运站压滤液污染及处理技术探讨 环境卫生工程 2006 (第一作者)⒍ 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科学动态 2005 (第二作者)⒎ 佛山市医疗废物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环境卫生工程 2005 (第二作者)⒏ 城市生活垃圾小型转运设施设置实例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00 (第三作者)⒐ 垃圾压缩站压缩污水污染防治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 1999 (第三作者)⒑ 中国的固体废物管理研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研究 环境科学动态 1999 (第二作者)⒓ 佛山市生活垃圾的灰色预测与构成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1997 (第二作者)⒔ 五峰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及填埋工程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⒕ 佛山市垃圾产生量变化规律及其灰色预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⒖ 五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特征及处理系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第一作者)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作者中心

著有《反暴临战学基础》、《警察查缉战术》、《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绑架犯罪案件的侦查与处置要略》、《反劫持谈判与战术》等专著5部,主编《犯罪学》、《人质解救术》、《犯罪现场勘查》等教材、文集多部,在《法学》、《法学杂志》、《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著作、译著、教材及文集: 《刑事侦查学总论》,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主持翻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犯罪现场勘查》,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反劫持谈判与战术》,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绑架犯罪案件侦查与处置要略》,专著,群众出版社,2004; 《警察查缉战术》,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刑事侦查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犯罪控制与警务改革》,专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人质解救术》,主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犯罪学》,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反暴临战学基础》,专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侦查中的隐性知识:专家观点与典型案例》,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侦查论坛》,主编,从2002年以来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14卷。 《论数字化时代侦查活动的演进》,载《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1期。 《公安高等院校公安专业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公安教育》2014年1期。 《如何科学地认定犯罪事实——《犯罪重建》译序》,载《犯罪研究》2013年5期。 《提升公安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问题刍议》,载《公安教育》2012年10期。 《行为证据浅探》,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5期。 《公安高等学校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应注重“三个兼顾”》,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同一认定理论地位新探》,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侦查学逻辑起点探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侦查学原理研究30年探要》,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1期。 《警方主导下的自杀干预及流程和要领》,载《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08年3期。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运用》,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5期。 《论虚拟侦查》,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期。 《侦查破案的基本规律》,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1期。 《论命案防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论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指挥职责与体制》,载《公安研究》2006年3期。 《中国社会转型期侦查工作的演进轨迹》,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期。 《劫持人质案件的前期处置》,载《中国刑事警察》2006年2期。 《论劫持人质案件的特点》,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载2006年3期。 《论并案侦查条件的科学运用》,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评介》,载《犯罪研究》2006年6期 《第五届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侦查系主任论坛综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3期(第一作者)。 《刑侦改革的考量》,载《人民公安》2006年12期。 《侦查理论与实务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1期。 《论侦查信息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处置劫持人质案件有关问题研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2期。 《侦查与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期。 《警察出庭作证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2期。 《论犯罪现场勘查的原则》,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谈判现场的锦囊妙计》,载《人民公安》2004年5期。 《论侦查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6期。 《志愿反扒面面观》,载《人民公安》2004年6期。 《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载《法学》2004年5期。 《恐怖性劫持人质事件处置方略》,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4期。 《论犯罪现场重建》,载《犯罪研究》2003年4期。 《杀人犯罪动机的系统推断》,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1期。 《警察出庭作证应对策略》,载《人民公安》2003年4期。 《正确认识、评价和推进刑侦改革》,载《人民公安》2002年5期。 《论模拟现场勘查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现代化》,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1期。 《论犯罪现场的构成》,载《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4期。 《浅谈侦查模式的变革》,载《人民公安》2002年11期。 《论人质谈判的类型》,载《公安研究》,2002年7期。 《警察查缉战术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2期。 《犯罪现场分类的新视角及其意义——中美犯罪现场分类之比较研究》,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5期。 《盘查战术浅探》,载《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期。 《对峙性缉捕战术研究》,载《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5期。 《追缉战术浅探》,载《政法学刊》2001年2期。 《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载《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劫持人质案件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载《政法学刊》1998年3期。 《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6期。 《淫欲型系列杀人犯罪的特点和侦察途径》,载《山东公安丛刊》1995年8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暴临战学的构想》,载《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2期。 《犯罪时空论(上)——论犯罪空间》,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犯罪时空论(下)——论犯罪时间》,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5期。 《我国刑事侦察学史略》,载《法学杂志》1987年5期。 《论刑讯逼供产生的历史根源》,载《政法学刊》1986年6期。 《对侦查和侦察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意见》,载《法学杂志》1986年3期。 《论刑事犯罪现场的分类及其意义》,载《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4期。 《重大暴力性案件的侦察和指挥体系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1985年2期。 《视频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从伦敦地铁爆炸案谈起》,载《证据学论坛》2008年辑刊。 《美国的实践导向型证据分类法及启示》,载《证据学论坛》2010年辑刊。三、报纸论文: 《侦查程序改革中如何体现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并重》,载《人民公安报》2007年11月3日版。 《警方实施自杀干预的基本流程及要领》,载《人民公安报》 2006年7月28日版。 《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指挥问题新探》,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9月7日版。 《以科技推进侦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载《人民公安报》 2005年11月30日版。 《刑事侦查工作方针修改再探讨》,载《人民公安报》2005年12月28日版。 《刑事司法改革:兼顾人权保障与侦查效率》,载《人民公安报》2004年3月10日版。 《处置劫持人质案中如何引导新闻舆论》,载《人民公安报》 2004年12月8日版。 《解决警力不足的途径探讨》,载《人民公安报》2003年8月5日版。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刑侦工作方针》,载《人民公安报》 2003年10月8日版。 《WTO时代的刑侦工作方向》,载《人民公安报》2002年10月16日版。 《新刑诉法施行与侦查办案能力的提升》,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07月29日版。 《数字化侦查异于实体侦查的七大特点》,载《人民公安报》2012年07月15日版。 《数字化时代侦查工作应把握好“十个统筹”》载《人民公安报》2010年10月25日版。 《侦查阶段错案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载《人民公安报》2010年7月25日版。 《行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大有可为》,载《人民公安报》2013年5月5日版。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原则》,载《人民公安报》2011年8月21日版。 《刑事错案原因哲学探源》,载《人民公安报》2013年8月11日版。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山东警察学院(Shandong Police College),简称“山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山东省教育厅与山东省公安厅共管。

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5月的山东省警官学校,后历经调整与演进,于1983年改建为山东公安专科学校;2004年,改建为山东警察学院。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2个校区,分别为明水校区和文化东路校区,总占地面积亩;设有5个教学系,开设7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583人,在校生4931人。

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院设有5个教学系,开设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重点学科截至2015年11月,学院有“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侦查学、治安学。

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5月,学院有教职工590人,其中专任教师26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全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公安部、省公安厅人才库专家23人,省部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学团队:侦查专业教学团队、治安学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建设截至2019年5月,学院有41个专业实验室,2个警务实战训练馆,1个泅渡馆和1个射击馆;在山东省建有51个教学实习基地。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公安部重点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多个。科研平台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校级科研机构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侦查对策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公共安全研究所

科研成果2016年—2019年5月,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厅局级项目31项,其中,《某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被列为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6篇,被SCI、EI、CSSCI期刊收录20篇,出版学术著作33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9年5月,学院图书馆有藏书156003种,77万余册。学术期刊《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是由山东警察学院主办的政治法律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8年;主要开设法学研究、侦查学研究、犯罪学研究、治安学研究、公安管理研究等栏目;2015年度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8年度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

学报是一份综合性公安学术理论期刊,立足公安学术前沿,着眼公安实践,加强公安理论探索,属于全国公安学术名刊,在政法类期刊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积聚了一批学术名家作者群,本刊很多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和摘登。

中山大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现负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三种全国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另有学校的期刊中心挂靠在我部,协助学校负责校内23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的行政业务指导工作。

中山大学考研报录比整体上是在10:1左右。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6个学院,开设13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0家附属医院。

学校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中山大学设有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山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优秀作者

肖香姣1,2 姜汉桥1 王海应2 魏 聪2 赵力彬2 程 华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昌平区 102249; 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

作者简介:肖香姣,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压气藏、凝析气藏开发研究。E-mail:xiaoxitlm@。

摘 要:裂缝发育程度决定着低孔低渗储层的渗流和产出能力,但由于裂缝发育机制的复杂性,故裂缝 的描述及预测一直是裂缝性油气藏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裂缝的预测方法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都存 在其局限性。构造应力场分析法既严格考虑了裂缝的成因机制,又能较好地与油气生产实际和应用相结合,是裂缝定量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大北气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的实际情况,以单井裂缝描述及分布 特征研究为基础,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出发,通过模型转换建立了与储层地质模型网格完全对应的有限元 分析模型。然后,结合区域古构造活动与岩石力学实验的研究成果,通过连续介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储 层构造应力场进行了预测与分析。通过优选岩石破裂准则和建立应力场数据与裂缝参数的计算模型,对大北 气田的储层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构造应力场分析法的裂缝预测结果作为约束条件,通 过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该气田气藏地质特征的双孔双渗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为该类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 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低孔低渗;裂缝预测;构造应力场;双孔双渗;地质建模

Research on Fracture Prediction and Dual-permeability Geological Modeling of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Taking Dabei Gasfield as An Example

Xiao Xiangjiao1,2,Jiang Hanqiao1,Wang Haiying2,Wei Cong2,Zhao Libin2,Cheng Hua2

(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Changping,Beijing,102249;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a,Xinjiang,841000)

Abstract:The degre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fluid seepage and production in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ty of the complexiti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racture,the fracture reservoir are the keystone and difficulty of present,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fracture prediction,which also have many limitations in method of fracture prediction by analysing tectonic stress field,in which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fracture is considered strictly,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the oil-gas field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well combined,is a effective way to forecast fracture quantitatively in the to the reality that the fra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reservoir rocks of Dabei Gasfield,a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model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 model grid of the reservoir is built by model conversion methods,starting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based on the single well fracture description and the study on fracture distribution then,the reservior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forecasted and analysed by 3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ontinuum model,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erritorial paleostructure and rock mechanics to the classical rock-craking principle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 between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data and fracture parameters,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structural fracture in reservoir rocks of Dabei Gasfield is this base,a fine 3D dual-permeability geologic model suitable for the geologic features of this gas field is built through stochastic modeling controlled by the results of fracture prediction with the method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alysis,and the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n gasfield development design of this kind of gas field.

Key words: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fracture prediction;tectonic stress field;dual-permeability; geological modeling

裂缝型储层油气藏在我国占相当突出的比例,其产量占整个油气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我国油气生产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进行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预测研究,对增加储量的动用程度、改善开发 效果、提高我国裂缝型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整体水平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及长远的战略意义。

低孔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发育不仅为油气的储集提供空间,而且有助于连通不同类型的储集孔隙,是 控制油气富集和产能的主要因素。在含油气盆地勘探过程中,随着勘探深度不断深入,低渗透裂缝性油 气藏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加。如何有效地描述和预测裂缝分布,建立合理的双孔双渗地质模型,对提高我 国裂缝型油气田勘探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北气田为例,在单井裂缝描述的基础上,开展 了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预测及双孔双渗地质建模研究,为该气田开发方案的设计等研究提供了 依据[1]。

1 研究区概况

大北气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东距拜城县县城28km,南距拜城-阿克苏公 路16km,南部与大宛齐油田相距7km。该气田位于克拉苏构造带的大北-吐北段,东邻克拉1-克拉2 段的克拉-克深区块,西为博孜段,由北至南横跨克深区带、克深南区带、拜城北区带。东西长约 60km,南北宽25~35km,面积约1500km2,呈向南凸起的微弧形背斜构造(图1)。

图1 大北气田地理位置及井区构造位置图

大北气田储层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岩,埋深大,基质孔隙度<6%、 渗透率<×10-3μm2,属特低孔低渗储层。在勘探评价阶段,仅有11口探井和评价井,井距2~ 5km,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裂缝发育。

2 单井裂缝描述及分布特征[2]

裂缝产状

大北气田产层巴什基奇克组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发育。岩心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大北气田裂 缝以高角度斜交缝和垂直裂缝为主,其中大北1井高角度斜交缝约占60%,低角度斜交缝和垂直缝其 次;大北101井、大北102井和大北202井主要以高角度斜交缝和垂直缝为主,占全部裂缝的75%左 右;大北104井约70%的裂缝为垂直缝,25%为高角度斜交缝。

成像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大北气田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NW-SE走向和EW走向的有效裂缝,其次为NE-SW走向裂缝,从西向东裂缝走向具有逐渐从NE-SW向近EW向偏移的趋势。基于成像 测井资料识别出的高导缝其倾角多分布在50°~90℃范围内,其峰值为60°~80°,即裂缝以高角度斜交 缝为主,垂直缝次之,低角度斜交缝和水平缝不发育,与岩心识别裂缝结果一致。

裂缝发育规模

按发育规模可将大北气田裂缝分为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岩心宏观裂缝约占20%,大北202井裂 缝开度最大,平均值为。大北102井和大北1井次之,平均值为。大北101井和大北 104井裂缝开度最小,平均值为。微观裂缝约占80%。整体上看,大北1井和大北2井微观裂 缝开度较大,平均值分别为和;大北101井和大北102井微观裂缝开度较小,平 均值分别为和。各井微观裂缝开度相对大小关系与宏观裂缝基本一致。

大北气田巴什基奇克组6口取心井中,观测岩心长度共,裂缝共232条,平均裂缝线密度 为条/m,平均面密度为。利用7口井的成像测井资料在巴什基奇克组共识别出597条天 然开启裂缝,井段总长度共,平均裂缝线密度为条/m。总体来看,岩心识别的裂缝线密 度远大于成像测井(前者的分辨率高于后者)。大北104井取心段裂缝最为发育,平均裂缝线密度高达 条/m,大北202井次之,平均裂缝线密度为条/m,大北1井、大北101井和大北102井裂缝 密度较低。成像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大北103井裂缝最为发育,裂缝线密度为条/m,其次是大北 101井、大北202井、大北201井、大北104井、大北3井,裂缝线密度范围为~条/m,大北 102井中裂缝不发育,裂缝线密度小于条/m。

3 储层裂缝分布预测

裂缝成因及期次

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和测井解释资料,确定大北气田储层裂缝以构造缝为主[3]。结合薄 片,裂缝包裹体、热史-埋藏史研究结果,通过对裂缝产状、充填特征和交切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推断 大北气田大致发育4期构造裂缝。第1期是同沉积(同生-准同生)裂缝;第2期为高角度裂缝;第3 期为具有 “二元” 或“三元” 充填结构的高角度(或网状)裂缝;第4期为与第2期裂缝走向近于正 交的高角度开启裂缝。其中,第3期和第4期为有效裂缝。第4期裂缝是最重要的有效裂缝,形成于喜 山运动中晚期构造挤压,是裂缝定量预测的对象[4,5]。

应力场预测裂缝思路[6~10]

利用研究区已有的地质、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确定相应的 边界条件、反演标准;结合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的研究及岩石力学三轴实验结果,确定模型的力学 性质、加载方式、约束条件及岩石力学参数;利用有限元力学分析软件Ansys对储层构造应力场的大小 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岩石破裂准则,开展裂缝分布定量预测研究。

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前,三维有限元结构模型大多数是根据研究区储层的构造顶底面数据,通过网格自动剖分来 建立。由于该法所建模型与地质构造模型中的网格非一一对应,不利于数据的前后处理,计算结果 不能直接用于储层裂缝建模。为此,通过解剖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11]和Petrel地质建模软件的网 格组成系统,编制了相应的模型转换程序,实现了大北气田储层地质构造模型向三维有限元结构模 型的精确转换,如图2、图3所示。综合岩石力学实验和测井解释结果[12,13],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 拟所用的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之上,对有限元力学模型进行约束和加载,便可得到储层构造应力场的分 布规律。

图2 地质构造模型—有限元结构模型节点转化示意图

图3 大北气田101断块储层地质构造模型和有限元结构模型

预测结果

根据模拟结果,结合经典破裂准则[14],建立应力应变与裂缝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 裂缝形成初期的定量预测[15~18]。结果显示,大北101断块裂缝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界断层附近的构造高 点上(图4和图5)。

现今应力场下虽然不会形成新的裂缝,但是对早期存在的裂缝会有改造和演化变迁作用[21]。因 此,需要对古地应力场下形成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修正。最后,根据岩心观察统计和测井资料解 释结果,对各层各井的裂缝各项参数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如有矛盾,需检查修改应力场模拟的边界条 件或应力-裂缝参数定量关系,直至裂缝预测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吻合。

图4 大北101古裂缝孔隙度分布图

图5 大北101古裂缝东西向渗透率分布图

4 双孔双渗地质建模

建模技术流程

通过三维地震解释、野外露头和单井岩心、薄片、测井资料等综合分析大北地区的构造、沉积和储 层发育特征,利用Petrel软件建立储层三维构造模型和沉积相模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质认识,通 过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属性(基质和裂缝)模型[20,21]。由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基质模型主 要考虑了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然后利用沉积相控随机模拟方法实现。储层裂缝模型,主要是将构 造裂缝的预测结果(Ansys),通过模型转换导入地质模型作为裂缝约束模型(Petrel),再利用随机模 拟方法实现。

储层属性建模

基质属性建模

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沉积相的空间分布。因此,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 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参数特征和分布规律,最后分相进行随机 模拟,建立各相储层基质属性参数分布模型[22]。根据以上原则,采用序贯高斯方法模拟基质孔隙度分 布。在对渗透率进行模拟时,首先对其进行对数转换,使其接近正态分布,然后以孔隙度作为约束,采 用序贯高斯方法进行模拟。图6为建立的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

图6 大北气田储层基质属性参数模型

裂缝属性建模

裂缝属性参数建模主要以大北7口成像测井拾取的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参数为基础,结合露头区裂 缝的发育特征,利用储层有限元构造裂缝的预测结果作为平面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方法对裂缝孔隙度、 渗透率进行模拟。图7为建立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

图7 大北气田储层裂缝属性参数模型

模型可靠性评价

储量检验

根据有效储层下限标准,取孔隙度大于%,渗透率大于×10-3μm2的网格为有效网格,并参与储量计算,采用容积法分断块计算模型储量。断块储量互有增减,但差别均不大,整体误差小 于1%。

属性参数检验

对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输入参数的分布特征,分析模型是否能较好地反映原始输入参数的分 布特征。将基质和裂缝属性参数的模拟结果与原始数据分布直方图进行对比,发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 布形态与输入数据基本一致,模型可行度高,符合气藏的地质特征,已应用到大北气藏试采方案研究。

5 结论

(1)由于低孔低渗致密性储集层以构造裂缝为主,采用地质力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应力场数值模 拟来定量表征裂缝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通过应力场模拟与储层地质建模网格单元的对应性研究,实现了不同软件间的模型转换,使 得有限元构造裂缝的预测结果可直接应用到地质建模中,实现了基质网格和裂缝网格的无缝对接。

(3)综合岩心、成像测井和有限元构造裂缝的预测成果,建立了大北气田稀井网条件下符合地质 特点的双孔双渗地质建模,为开发方案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卫丽,王秀娟,程洪亮,等.三维裂缝预测与渗透率建模研究[J].世界地质,2008,27(3):270~274.

[2]汪功怀,杨希翡,王乐之,等.户部寨构造低渗致密砂岩气藏裂缝描述与预测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3):117~120.

[3]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球学报,2004,25(6): 615~619.

[4]曾联波,漆家福,王永秀.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J].石油学报,2007,28(4): 52~56

[5]刘洪涛,曾联波.喜马拉雅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表现[J].地质通报,2004,23(7):13~15.

[6]Xinmin Song,et Characterization of Natural 64776 Presented at the 2000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9:3~6

[7]周新桂,邓宏文,操成杰,等.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J].地球学报,2003,24(2):175~180.

[8]李淑恩,张绍辉,岳奎,等.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6):38~40.

[9]唐湘蓉,李晶.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5,12(2):25~28.

[10]沈国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构造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4):24~26.

[11]ANSYS Theory Manual[G].ANSYS Help System,Release .

[12]丁原辰.声发射法古应力测量问题讨论.地质力学学报,2000,6(2):45~52.

[13]丁原辰,邵兆刚.测定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试验研究.地球科学,2001,26(1):99~104.

[14]戴俊生,汪必峰,马占荣.脆性低渗透砂岩破裂准则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4):393~395.

[15]邓攀,魏国齐,杨泳.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中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4):480~481.

[16]王瑞飞,陈明强,孙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及微裂缝参数的定量研究[J].矿物学报,2008,28(2): 215~220.

[17]季宗镇,戴俊生,汪必峰,等.构造裂缝多参数定量计算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1):24~28.

[18]季宗镇,戴俊生,汪必峰.地应力与构造裂缝参数间的定量关系[J].石油学报,2010,30(1):68~72.

[19]黄继新,彭仕宓,王小军,等.成像测井资料在裂缝和地应力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6,27(6):65~ 69.

[20]陈烨,蔡冬梅,范子菲,等.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 492~498.

[21]霍春亮,古莉,赵春明,等.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J].石油学报,2007,28(6): 66~71.

[22]于兴河,陈建阳,张志杰,等.油气储层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的约束方法[J].地学前缘,2005,12(3): 237~244

近期代表性论文:《发展价值维度的伦理审视》(第二作者),《求实》2010(9)。《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促进教育公正》,《求实》2008(11)。《从传统伦理特征看发展伦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改革与战略》2008(10)。《论和谐德育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从GDP到GNH——伦理学视野下人类发展考量的跃升》(第二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伦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9(3)。《教育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和谐社会的德育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2)《和谐文化的哲学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7(4)。《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循环经济发展的伦理问题探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发展的伦理思考》,《宁夏党校学报》,2007年(5)。《关于发展的伦理反思》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超越死亡的道家生死哲学观》,《伦理学研究》2006(4),2007年《哲学年鉴》。《追寻公正: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第二作者),《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试论东北亚儒家文化圈中企业伦理的特点》,《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试探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探析公共政府伦理治理要求》,《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再定位》,《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2)。《必须在“马原”课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作者。《精心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论文集》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作者《发展伦理关于发展三个维度的探究》,《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一作者。代表性专著:《发展伦理探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该书系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展伦理研究”的终结成果,该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鉴定为“优秀”等级)《今日道德策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道德反思》(长征出版社,2003年。本书系江西省“九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于2003年荣获江西省哲学学会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参编:《伦理学百科全书》、《西方伦理学家辞典》、《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十年》、《解读生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论文集》、《第17届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等学术著作。课题:1、主持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伦理视阈中绿色经济责任问题研究》。2、主持完成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伦理研究》。06BZX056。(已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验收,并被鉴定为“优秀”等级)3、主持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2000年课题《道德策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道德反思》批号:00KS26。4、主持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项目《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04-05年;批号:05KS16。5、主持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课题《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批号:04YB066 。6、主持完成校际社科规划2005年课题《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批号:江西师大宣字&#91;2005&#93;026号。7、主持校际“五个一工程” 2004年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用先进文化引领高校非主流文化阵地》。8、主持完成校际教学改革2004年课题《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高校“两课”哲学教学改革研究》批号:江西师大教务字&#91;2004&#93;067号。

近三年来主要学术论文1. 2008,Zhang Jinliang,Qin Lijuan, ZhangZhongjie,Depositional Facies, diagenesi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Tazhong are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Vol. 33, (SCI收录)2. 2008,张金亮, 杨子成. 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以惠民凹陷为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32(5)(EI收录)3. 2008,hang Xiaohua, Zhang Jinliang,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a Terminal Fan System, the 2 to 3 Layer of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ormation, West Area of Pucheng Oilfield, Journal of Stratigraphy,32(4)4. 2008,Zhang Jinliang,Ma Xueping, Zhang Zhongjie, Zhang Xin. The Importance of User Interaction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Exploitatio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pp290-2935. 2008,Wang Jinkai ,Zhang Jinliang,Xie Jun, Zhang Xin. Application of the 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Sesies of Strata of the Third Member of Hetaoyuan Formation in Xiaermen Oilfield. 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 2008,Zhang Zhongjie,Zhang Jinliang,Jiang Yimin, Zhang Xin.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modelling of the Xiaermen Oilfield,Miyang Sag.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 2008,Xu Shujuan, Zhang Xin,Zhang Jinliang,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odeling on 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area f the Pucheng Oil field.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 2008,Yang Ailing, Tang Mingming, Zhang Jinliang.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of an optical path surface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 and sector boundary algorithm.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86-909. 2008,Tang Mingming, Yang Ailing, Zhang Jinliang. An optimal loss curve of a step index mono-mode fiber. 2008 International Pre-Olympic Workshop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 濮城油田末端扇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4):653-65611. 2008,张鑫,张金亮.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浊积砂砾岩体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石油学报,29(4):533-538(EI收录)12.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Xi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andstones and siltstones in the Eocene of the Huimin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9, ,pp252-270(SCI收录)13.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ilurian tide-dominated paleo-estuary of Tazhong in Tarim Basin,Petroleum Science ,Vol. 5, ,pp95-10414. 2008,Zhang Wei ,Zhang Jinliang,Xie Jun, 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ilfield. Petroleum Science ,Vol. 5, ,pp135-14415. 2008,张金亮,张鑫.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26(3):361-36816. 2008,赵乐强,张金亮,宋国齐等.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沉积学报,26(3):435-44317. 2008,杨子成, 张金亮.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源对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3):453-46018.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3(2):1-5(EI收录)19. 2008,Jiang Yiming,Zhang Jinliang, Braid-delta deposits from a broad marine setting:the middle member of Kepingtag Formation in central Tarim Basin,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Vol. 7, , pp145-15320. 2008,司学强,张金亮,谢俊. 成岩圈闭对气藏的影响,天然气工业,28(6):27-3021. 2008,司学强,张金亮,杨子成.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成岩作用及其与储层质量的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32(2):6-11(EI收录)22. 2008,司学强,张金亮. 广利油田沙四上亚段成藏地质特征与方向勘探,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3(1):6-11(EI收录)23. 2007,张金亮,张鑫. 塔中地区志留系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判别意义,岩石学报23(11):2990-3002(SCI收录)24. 2007,张鑫,张金亮,覃丽娟.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矿物岩石,27(3):106-115(EI收录)25. 2007, Zhang Jinliang ,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Inclusions Oils to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Huimin Depression, 地质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2007,广州。26. 2007,张金亮,司学强,断陷湖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和沉积,地质论评, 53(4):448-45327. 2007,覃利娟,张金亮,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评价,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2(4):40-46(EI收录)28. 2007,Zhang Jinliang,Jia Ying and Du Guilin. Diagenesis and its effect on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Tabei area, Tarim basin. Petroleum Science, Vol. 4, ,pp1-1329. 2007,Zhang Jinliang,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south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7-319(SCI收录)30.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ology of upper Ordovician shoreline deposits in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1-313(SCI收录)31.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Xin. Fan-delta and related turbiditic deposits on the steep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4-316(SCI收录)32. 2007, 谢俊、张金亮、梁会珍.适于高温高盐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标评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2):335-33933. 2007,张金亮,戴朝强,张晓华,末端扇-在中国被忽略的一种沉积作用类型,地质论评, 53(2):170-17934. 2007,张鑫,张金亮,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四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科学, 42(2):303-31835.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Jinliang Zhang. Source rock maturity study by capillary tube interferometer. Proc. Of SPIE. 6279,62794w-1-8. (EI收录)36.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Decang Bi, Gui Mei, Jinliang Zhang. Experimental inveatigation of the fringe pattern of capillary tube filled with liquid by using focused laser sheet of light. Proc. Of SPIE. 6279,627978-1-7. (EI收录)37. 2007,赵乐强,隋风贵,张金亮,陈钢花,王学军,向立宏.基于测井资料主成份分析建立风化壳结构判识图版,测井技术,31(6):583-58738.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同步荧光光谱多点函数拟合确定原油样品浓度技术, 石油勘探与开发,33 (2):205-207(EI收录)39.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基于不同光谱技术的原油样品的荧光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4): 728-732(SCI收录)40.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基于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确定原油样品浓度的新方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6): 1080-1083(SCI收录)41. 2006,Yang Ailing, Li Wendong, Yuan Guang, Dun Junyu and Zhang Jinliang. Measuring the Liquids Refractive Indices with a Capillary Tube Interferometer. Applied Optics. 45(31):7993-7998. (EI收录)42. 2006,戴朝强,张金亮. 鲁北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地质通报, 25(9-10):1168-117443. 2006, 司学强、张金亮.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富集条件.特种油气藏,13(6):22-2444. 2006, 张金亮、梁杰、司学强、林辉. 苏北盐城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1):135-14045. 2006,张金亮、杜桂林,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矿物岩石,26(3).85-93(EI收录)46. 2006,张金亮、司学强、林辉,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4). 535-53947. 2006,张金亮、张鑫,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海洋沉积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2).200-208主要教材和著作1、 张金亮、谢俊,《储层沉积相》(教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 张金亮、谢俊,《油田开发地质学》(教材),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主要获奖项目1.《中国中部深盆气成藏机制及潜力评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油藏静动态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3.《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技术与预测方法》,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4.《东营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与精细勘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5.《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6.《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7.《盆地中央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专利申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1. 一种测量生油岩成熟度的装置(申请人:杨爱玲,郑荣儿,张金亮; 2. 一种直接测量原油折射率的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郑荣儿; )3. 一种生油岩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郑荣儿,张金亮;,已收到授权通知)已进入实质性审查的国家发明专利1. 微区原位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李世荣;)2. 单个油气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邓美寅,刘宗林;)3. 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邓美寅,刘宗林;)4. 一种烃原岩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5. 一种低透明度液体折射率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6. 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7. 石油录井中岩屑岩心含油量的测量方法(申请人:郑荣儿,王春艳,张金亮,王新顺;)主要技术方向张金亮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承担完成了大量油气地质和勘探开发方面的科学研究,形了独具特色的、在国内外石油科技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油气地质和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体系,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课题组拥有先进而适用的解释、处理、油藏描述软件等;拥有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显微油气分析系统等地质分析设备,并拥有地质建模软件、图像分析软件、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和盆地模拟软件等;引进和发展了Petrel-Eclips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①储层沉积相及微相分析技术从储层沉积学的角度对油气储层的形态,内部结构,物性与非均质性,储集空间的结构及成因进行描述评价和预测,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和地质模型。在沉积体系时间和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和各种地球物理 (如测井相、地震相)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和沉积微相,以便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果。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湖泊风暴岩沉积模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和末端扇沉积模式。②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以地质统计学理论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录井、试油、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研究区域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等三维模型,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预测,从而达到客观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空间连续性的目的。研究成果在中原、南阳和江苏等多个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③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针对常规油气藏、天然裂缝油气藏、凝析气田、重质油藏、化学驱油藏等不同类型油气藏开采的特点,利用相应的可视化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工作站或微机上直观地看到地下油气水流动,并根据屏幕上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确定开发调整井的井位和油水井的工作制度。研究成果在胜利、辽河、中原和南阳等多个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制定了多个水驱开发方案和聚合物驱调整方案,油田现场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④沉积—成岩—成藏分析技术在岩心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短期旋回的地层对比关系,对砂体微相进行判别和精细划分,并综合各种相标志,结合地震、测井资料及古气候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较全面的认识,提出相应的控砂模式和地层勘探模式,研究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建立沉积相、成岩相与油气成藏系统之间的定量模式,为勘探和滚动开发提供依据。⑤早期油藏描述技术在勘探阶段,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对油藏进行了综合表征。通过可靠的地震地质标定,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做出储层顶、底精细构造图。通过对目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如复数道分析、小波变换、测井约束反演、道积分、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分形分维处理及神经网络含油气预测等,提取了多种地震信息。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等信息,对储集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行描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细勘探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式。⑥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经过20余年的油田科研实践,引进并发展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并在陆相储集砂岩油田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核心是以挖潜难度大的开发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重点,以确定挖潜、提高采收率措施为最终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是集地质、测井、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已得到我国东部多个油田的广泛应用,并在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整装、断块、低渗透等油藏进行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包裹体分析技术该项技术在实验室建立一套脉冲光激发下的单一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光谱系统,利用显微镜本身的光学结构,将显微定位技术、脉冲光激发技术、弱荧光收集技术及光谱窄化技术集中为一体,拟通过单一包裹体三维荧光和同步荧光,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 显微拉曼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气相色普质谱等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通过油源对比, 实现对单个石油包裹体主要芳烃的确定; 结合其他地质参数,确定有机成熟度、判别油源,确定不同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以及查明油气运移方向,探索油气成藏规律。

护理学报作者中心

曾先后担任珠江医院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现任护理教研室主任。为《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报》、《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等编委。在《中华护理杂志》等国家统计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2007年作为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杂志---美国《疼痛医学》(Pain Medicine)发表论文1篇;先后主编《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现代外科学与护理》等专著2部;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参与了《医院护理管理规范》、《临床护理文书规范》的编写工作。2004年以来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军队医疗成果奖、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广东省首届护理科技奖等多项;2007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殊荣。以老年护理为主攻方向,集中对老年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疼痛、营养、睡眠、跌倒、尿失禁、压疮、轻度认知障碍、骨质疏松等老年护理问题的评估、干预等,引进先进国家(地区)老年护理问题评估工具10余项,补充、完善了我国老年护理问题科学评估的系统,并应用到了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适应我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已经将研究方向转向出院老人的延续护理。参与了广东省卫生厅与香港医管局联合培养专科护士的前期论证、后期跟进工作,为广东省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做出了贡献。

正规护理杂志目前只有 27种,其中 11种是核心期刊,16种是普通期刊。这27种中有一种是电子期刊,其它都是纸质期刊。

中国保健不知道,护理学报可以在网上投稿,审稿费30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