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香港杂志有哪些杂志

发布时间:

香港杂志有哪些杂志

分类: 地区 >> 香港 问题描述: 名称,开本,售价,月刊?期刊?∶) 解析: MONDAY,YES,MILK都不错的. Monday 香港地区发行的一本时尚类杂志,主要介绍流行趋势,服饰,发饰,彩妆,娱乐等等,港元12元,周刊. YES 由倪震创办,内容主要是港台明星的娱乐新闻,新歌,介绍服饰化妆品的杂志,周刊,港元15元.新 Monday(<新地>,我觉得一般,太多八卦东西) 2000年英皇集团创办《新Monday》周刊,致力发展成为市场上领导销量的娱乐及潮流资讯刊物。由于读者需要及市场竞争,《新Monday》秉承一贯健康创新的营运方向,销量屡创新高,乃全港最受年青人欢迎的周刊,稳占畅销杂志一席位。 香港潮流时尚杂志《milk》 《milk》的主创人员都是香港时尚杂志界很前辈的人物,然而可贵在多年不变的潮流之心和童真幻想。这样一本自然、充满型格的十分有style的杂志,令人无限向往啊。 milk/

报刊:明报、星岛、苹果、东方、太阳、经济、信报、成报、新报杂志:一周刊、东周刊、明报周刊、明报月刊、经济月刊

《New Monday》

Marie Claire

香港电影杂志有哪些

最佳电影Best Film最佳导演Best Director最佳编剧Best Screenplay最佳男主角Best Actor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最佳男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or最佳女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ress最佳新演员Best New Performer最佳摄影Best Cinematography最佳剪接Best Film Editing最佳美术指导Best Art Direction最佳服装造型Best Costume & Make Up Design最佳动作设计Best Action Choreography最佳原创电影音乐Best Original Film Score最佳原创电影歌曲Best Original Film Song最佳音响效果Best Sound Design最佳视觉效果Best Visual Effects最佳亚洲电影Best Asian Film新晋导演Best New Director

勤劳地帮二楼的懒鬼一下。一,金紫荆奖 金紫荆奖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1996年举办第1届,以后每年年初举行。各个奖项由影评人协会会员讨论投票决定。奖项数量较少,没有技术奖项。每年还同时评选当年10大华语片和外语片。二,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三,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四,双周刊奖 由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创办于1981年,由影评人投票选出,分为“十大华语片”及“十大外语片”。评选范围是当年在香港地区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后该评奖纳入“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奖项介绍非常详细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於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凶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於实际,包装多於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於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香港哪里有milk杂志

可以 但是正版不好找

香港潮流时尚杂志《milk》《milk》的主创人员都是香港时尚杂志界很前辈的人物,然而可贵在多年不变的潮流之心和童真幻想。这样一本自然、充满型格的十分有style的杂志,令人无限向往啊。

香港视觉杂志之《milk》

街边到处都是报摊。。。

90年代香港娱乐杂志有哪些

90年代香港介绍灌篮高手的杂志是slam杂志。《灌篮高手》漫画是在《周刊少年JUMP》1990年42号至1996年27号上连载,单行本在1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灌篮高手》电视动画于1993年10月16日至1996年3月23日在朝日电视台首播,全101话。

《香港杂志列表综合周刊》、《Lisa味道Family》、《FACE》、《ComputerWorldHK》、《电脑时代》。额外还包括香港杂志大全:《生活月刊》、《milk新潮流》、《时装》、《凤凰生活》、《健康时尚》、详细介绍了香港杂志适读人群、出版单位、出版周期等。

杂志通常指:一周刊、东周刊、快周刊、8周刊等。报纸则差不多每一份也有八卦新闻,著名的如:太阳、东方、苹果、成报……

香港文学杂志社有哪些编辑

1. 提供基本材料:

系统蒐集香港文学资料,为读者提供基本研究资料,作为研究的起点。

2. 资料范围广泛:报纸、期刊、书籍、研讨会论文、单张、书信、档案档案、文献文物等。

3. 分类入档,方便读者触类旁通:读者并可因应研究之不同需要,参考其他相关的档案,掌握更多资料。如研究戴望舒的读者,除参考「人物档案〔戴望舒〕」,亦可旁及「报纸〔星岛日报.星座〕」。

4. 辅以社会文化资料:除香港文学资料外,亦旁及香港社会与文化资料,以期反映香港文化生态。

5. 有关香港文学档案的详情,请参阅卢玮銮教授:〈造砖者言——香港文学资料蒐集及整理报告〉(《香港文学》2005年6月号)。

排名 作品 作者1 呐喊 鲁迅2 边城 沈从文3 骆驼祥子 老舍4 传奇 张爱玲5 围城 钱锺书6 子夜 茅盾7 台北人 白先勇8 家 巴金9 呼兰河传 萧红10 老残游记 刘鹗11 寒夜 巴金12 彷徨 鲁迅13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14 财主底儿女们 路翎15 将军族 陈映真16 沉沦 郁达夫17 死水微澜 李口人18 红高粱 莫言19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20 棋王 阿城21 家变 王文兴22 马桥词典 韩少功23 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24 半生缘 张爱玲25 四世同堂 老舍26 胡雪岩 高阳27 啼笑因缘 张恨水28 儿子的大玩偶 黄春明29 射雕英雄传 金庸30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31 鹿鼎记 金庸32 孽海花 曾朴33 惹事 赖和34 嫁妆一牛车 王祯和35 异域 柏杨36 曾国藩 唐浩明37 原乡人 锺理和38 白鹿原 陈忠实39 长恨歌 王安忆40 吉陵春秋 李永平41 黄祸 王力雄42 狂风沙 司马中原43 艳阳天 浩然44 公墓 穆时英45 旧址 李锐46 星星·月亮·太阳 徐速47 台湾人三部曲 锺肇政48 洗澡 杨绛49 旋风 姜贵50 荷花淀 孙犁51 我城 西西52 受戒 汪曾祺53 铁浆 朱西甯54 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文55 蜀山剑侠传 还珠楼主56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于梨华57 浮躁 贾平凹58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王蒙59 玉梨魂 徐枕亚60 香港三部曲 施叔青61 京华烟云 林语堂62 倪焕之 叶圣陶63 春桃 许地山64 桑青与桃红 聂华苓65 蓝与黑 王蓝66 二月 柔石67 风萧萧 徐□68 芙蓉镇 古华69 地之子 台静农70 城南旧事 林海音71 古船 张炜72 酒徒 刘以鬯73 未央歌 鹿桥74 沉重的翅膀 张洁75 果园城记 师陀76 人啊,人! 戴厚英77 黄金时代 王小波78 狗日的粮食 刘恒79 棋王 张系国80 赖索 黄凡81 妻妾成群 苏童82 霸王别姬 李碧华83 杀夫 李昂84 楚留香 古龙85 窗外 琼瑶86 沉默之岛 苏伟贞87 白发魔女传 梁羽生88 古都 朱天心89 尹县长 陈若曦90 四喜忧国 张大春91 喜宝 亦舒92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93 将军底头 施蛰存94 蓝血人 倪匡95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96 活着 余华97 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98 十年十 林斤澜99 北极风情画 无名氏100 雍正皇帝 二月河《亚洲周刊》(Yazhou Zhoukan,YZZK)创刊于1987年12月,在香港编辑发行,是全球第一本、且是目前唯一一本国际性中文时事周刊。《亚洲周刊》为全球华人提供每周最新的区内及全球时事资讯,以他们熟悉的语言及华人的价值观报道和分析新闻,也是国际华商的资讯平台。《亚洲周刊》涵盖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广获全球华人关注,尤其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区。《亚洲周刊》以中文报道新闻资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文为要求和标准,为使用不同方言的各地华人读者构筑文化桥梁。《亚洲周刊》总部位于香港柴湾嘉业街18号明报工业中心,现任总编辑为邱立本。

重要的刊物有《红豆》。一、20、30年代的香港文学五四新文学对香港影响甚微。20年代,现代香港文学逐步发生。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培植了香港第一-批 新文学作者; 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有力推动了新文学在香港的发展。30年代,是香港新文学的勃兴时期。新文学刊物大量涌现,大量新文学作品发表,初步显示了香港.新文学的成就。重要的刊物有《红豆》,重要的作家有侣伦等。二、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一些内地文化人士避战乱南迁至港,如巴金、茅盾、戴望舒、萧红、端木蕻良、叶灵凤、施蜇村、夏衍、林语堂、萧乾、郁达夫、巴人、陈残云等。南来作家对香港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使香港的新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些作家写于香港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茅盾的《腐蚀》、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大时代》、夏衍的《春寒》等;中篇小说有许地山的《玉官》;短篇小说有萧红的《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散文有茅盾的《劫后拾遗》、楼适夷的《香港的忧郁》等;诗歌有戴望舒《我的记忆》、《望舒草》 、《灾难的岁月》、袁水拍的《后街》等。

回答就采纳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