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钢琴曲夜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钢琴曲夜莺毕业论文

格林卡的《夜莺》创作背景:钢琴变奏曲《夜莺》主题旋律根据俄罗斯民间音调写成,朴素生动。四个变奏中,主题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伴奏织体逐渐加密,整个乐曲情绪明朗欢快,是典型的俄罗斯抒情浪漫曲。夜莺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李斯特的是一个改编版本。格林卡在1833年根据俄罗斯歌曲作家阿拉比耶夫(Aliabiev)的歌曲《夜莺》创作的。主题旋律根据俄罗斯民间音调写成,朴素生动。四个变奏中,主题旋律以不同面目在不同声部出现。引子宽广响亮,从强到弱,结束在三级和弦上。主题为二段体,A:行板,优美纯朴;B:稍快,较活泼。同样结束于三级和弦。第一变奏,A1开始主题在低声部,高声部犹如夜莺啼鸣。继而主题移到高声部。B1也结束于三级和弦;第二变奏,A2过段,头两句上方声部的六连音模仿夜莺啼鸣,后两句如歌的主题移至低声部。上方声部的三连音音型为B2作了准备。B2为12/16拍,速度稍快,主题在上方声部;第三变奏,转入同名大调,回到2/4拍,A3如歌的旋律好比对唱。B3主题在上方声部模仿夜莺啼鸣;第四变奏,又转回原调,6/8拍。A4过段,主题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坚定有力。尾声,采用了主题的素材,由小调转至同名大调后,又回到原调。逐渐增速至极为活泼地,最后以丰满响亮的和弦结束。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索 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o2第一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作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开创“中国风”钢琴语境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 传统与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 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家》:那些见过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憎恨战争 疫情期间“互联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界“扫地”朱晓玫:只想躲在音乐背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工智能的钢琴编曲音色识别系统设计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 巴赫康塔塔钢琴改编曲《羊儿可以安静地吃草》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音乐技巧与情感表现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魅力 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 王建中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手法与特征 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拓展研究 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培养的价值探讨 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试论钢琴基本功练习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慢练在钢琴练习中的作用 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探析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钢琴家的脚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钢琴教学策略 探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 浅析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管弦乐钢琴伴奏艺术 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模式探析 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解析 胡同里的钢琴师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措施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效分层教学分析 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中职学前钢琴教学中的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幸福的钢琴 对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其在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中专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论略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元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师范类院校钢琴启蒙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式钢琴弹唱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钢琴教学形式研究 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线钢琴教育的利与弊 雅俗共赏角度下钢琴曲《炎黄风情·走西口》音乐分析 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 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内心听觉在高师钢琴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双钢琴教学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 浅谈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校音乐师范生钢琴合奏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试论钢琴的调音及日常维护 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探索 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民乐元素渗透 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演奏诠释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 简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作用探讨 《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钢琴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钢琴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钢琴审美教学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探索 幼儿园钢琴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研究 钢琴小品《喷泉》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浅谈合唱中钢琴部分的运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问题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音色的影响

《夜莺》是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它的特点是乐曲应用中国的竹笛模拟夜莺的声音。笛子的悠扬,清越,小提琴的婉转,飞扬,大提琴的低沉,肃穆,还有钢琴和电声乐队的雄浑,壮丽,最后还有人声的加入,充分显示了乐曲的独特魅力。淡淡的弦乐远远的响着,中国竹笛开始吹出柔美悠远的旋律。月夜下,空旷的原野中,夜莺开始歌唱。这一段,以竹笛模仿夜莺的鸣叫为终了,然后清朗的钢琴加入进来,略带迟疑,小心翼翼的奏响。如同一个深夜未眠的人,远远听见夜莺的歌唱,开始去寻访,又怕扰飞了夜莺。竹笛在钢琴奏完一段后再次响起。如同夜莺在听到些微的动静后,沉寂了片刻,又开始歌唱。钢琴间略的合奏,慢慢的,弦乐也加入进来,和钢琴汇合成了一道洪流,而竹笛的声音仍是清晰明亮的,象一只燕子飞舞在一条河流之上。如同夜莺的歌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倾听欣赏,发出感叹和赞美,而夜莺唱得越发好听了。乐曲从高亢嘹亮的巨响转入清空恬淡的寂静,如同从一条奔涌的河流来到了平静的湖面,我们的心一下子沉静了下来,来到了最华彩最动情的段落。明亮甜美的小提琴,深沉浑厚的大提琴,彼此开始眉目传情,互通款曲,音色和合奏都层次分明,炉火纯青,鸣珠奏玉般的钢琴漫不经心的敲打着,竹笛在遥远的地方轻轻的唱和。提琴,钢琴,竹笛配合的亲密无间。如同人们在聆听了夜莺的歌唱后,内心涌起了非常美丽非常动情的共鸣,提琴的弦,正如我们的心弦。 曲子又从静美转向洪流,所有的乐器都加入进来,纵情的歌唱。我们发现奔涌的洪流中有人的合唱声,灼热嘹亮,人是造物主最精妙的设计,人的声带也是世间最好的乐器。贝多芬在他最伟大的第九交响乐中,除了近百人的交响乐团外,还加了一个很大的合唱团,因为只有人声,才能表达发自内心的巨大喜悦。雅尼也喜欢拿人声当乐器来用,或赞叹,或歌吟,或是呼喊,经常没有什么词句,只是单纯的美妙的人声。乐曲在结尾的时候反而越来越高,在一声轰然巨响中戛然而止,如同千百个烟花同时绽放注意:《夜莺Nightingale》和《夜间的鸟Nightbird》是两首乐曲

雅尼:《夜莺》听后感 雅尼的《夜莺》想必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有人评论说这首曲子是一首忧伤的曲子,听后泪流满面,我却感觉这首曲子无论如何应该和忧伤不沾边儿,同样的一首曲子,听后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我不想说孰是孰非,在此我只想谈一谈我自己听这首曲子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感受。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为了写一篇东西在网上搜寻资料,无意间就碰到了这首曲子,打开来试听,一听便喜欢,于是就下载了存到硬盘里了,工作之余常常打开来听,特别当心情不快,或者感觉疲惫的时候,打开来听一回儿,心中的郁闷便会自然消散,疲惫的神经也得到了缓解,感觉这是一首难得的好曲子。这首曲子我已听了无数遍了,并不因稔熟而感到厌倦,听来依然是那么的清新可喜。我觉得这首曲子既高雅脱俗,又通俗易懂,既有古典韵味,又有刚健清朗的现代之风,清亮如潺潺流水,明媚如春日暖阳,令你血液升温,情绪激扬,催人奋进。总的来说,它带给我的决不应该是忧伤,而是一种愉悦、欢快、清澈、明亮的好心情。让我们打开windowsMediaPlayer,带上耳机,再一次聆听这首曲子吧!舒缓的弦乐由远及近渐起,西洋箫开始从容地奏出夜莺的歌声,钢琴与弦乐简略的合奏、时远时近的西洋箫模仿夜莺的鸣叫,共同合奏出一段柔美、悠远的旋律。微闭上双眼,用心聆听,那情景,像月夜下漫步在林间小路,听夜莺时断时续的歌唱。西洋箫模仿夜莺的叫声方才终了,钢琴再次加入,迟迟疑疑地奏响。远处复又传来了夜莺的歌声,仔细聆听,意欲寻找它的方位,轻手轻脚地切近,又怕惊扰了夜莺。西洋箫在钢琴奏完一段后再次响起,如同夜莺在听到些微的响动后,沉寂片刻,继而又开始歌唱,而且这次唱得更加嘹亮,动听。钢琴间略有致的合奏,慢慢的,弦乐也加入进来,和钢琴汇合成了一道洪流,清晰明亮的西洋箫声,时断时续,如夜莺在悠然地歌唱。夜莺的歌声似乎引来了更多的漫步者,有人还发出赞美和感叹。乐曲从高亢嘹亮的峰端突然转入清幽的寂谷,夜莺暂时停止了歌唱,人们屏息静听,心也一下子沉了下来,突然,最华彩的乐章奏响,明亮甜美的小提琴,深沉浑厚的大提琴,各种音色的合奏,既和谐又层次分明。钢琴漫不经心扣动心门,夜莺在远处动情地吟唱,提琴,钢琴,西洋箫疏密有致地配合,让你的心湖涌动起涟漪,心门被打开,心弦被拨动,音乐与心弦在胸腔里发出阵阵共鸣。曲子从恬静转向激越,所有的乐器都加入进来,如滚滚洪流,奔涌而来,在奔涌的洪流中似又加入了人声,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大合唱。嘹亮的和声,激扬的旋律,将乐章推向高潮。乐曲在一声轰然巨响中嘎然而止,如同千百个烟花同时绽放,让你在美的震撼中悚然,片刻,才发出会心的微笑。雅尼不愧为是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他既可以用乐符营造优雅恬适的氛围引领你陶醉其间,又可以用电声乐器的强烈的节奏和乐感带动你的心灵产生共振,让你情绪激扬,热血沸腾,产生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雅尼(Yanni)是NEWAGE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据说他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但却有着超常的音乐天赋,(仅凭记忆准确无误地记下听过的任何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曾从事广告片和电视片制作的配乐,他集创作,电子合成及钢琴演奏于一身,在美国NEWAGE音乐界是引领时代潮流的著名音乐家。这首在中国广为传唱的《夜莺》是雅尼专为在中国举办“紫禁城个人作品音乐会”而谱写的,里面融进了中国笛子的曲调,虽然用西洋箫演奏,但也极具中国民乐的神韵。聆听这首中西合璧的曲子,不由得会让你想起安徒生的童话——《中国夜莺》,雅尼让飞走的《夜莺》又一次飞回了紫禁城,继安徒生之后,雅尼用优美的乐曲再次向世人讲述了关于《中国夜莺》这一美丽动人的故事。雅尼的〈夜莺〉是NewAge音乐的一个代表曲目之一。NewAge音乐具有时代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它既不像交响乐那样高高在上,又不像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浮躁,它既有古典音乐的风骨气派;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平易的特点,它很容易走进生活,和我们亲近,它是真正的平民音乐,大众音乐。听音乐,需要心灵的参与,而且欣赏的过程又是一个再造的过程,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音乐的理解,见仁见智吧!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当你静心聆听时,它又只属于你自己,只要用心体味,每个人都会从中品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体味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由衷的心灵感动。

毕业论文钢琴曲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索 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o2第一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作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开创“中国风”钢琴语境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 传统与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 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家》:那些见过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憎恨战争 疫情期间“互联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界“扫地”朱晓玫:只想躲在音乐背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工智能的钢琴编曲音色识别系统设计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 巴赫康塔塔钢琴改编曲《羊儿可以安静地吃草》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音乐技巧与情感表现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魅力 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 王建中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手法与特征 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拓展研究 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培养的价值探讨 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试论钢琴基本功练习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慢练在钢琴练习中的作用 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探析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钢琴家的脚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钢琴教学策略 探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 浅析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管弦乐钢琴伴奏艺术 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模式探析 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解析 胡同里的钢琴师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措施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效分层教学分析 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中职学前钢琴教学中的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幸福的钢琴 对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其在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中专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论略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元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师范类院校钢琴启蒙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式钢琴弹唱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钢琴教学形式研究 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线钢琴教育的利与弊 雅俗共赏角度下钢琴曲《炎黄风情·走西口》音乐分析 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 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内心听觉在高师钢琴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双钢琴教学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 浅谈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校音乐师范生钢琴合奏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试论钢琴的调音及日常维护 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探索 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民乐元素渗透 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演奏诠释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 简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作用探讨 《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钢琴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钢琴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钢琴审美教学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探索 幼儿园钢琴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研究 钢琴小品《喷泉》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浅谈合唱中钢琴部分的运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问题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音色的影响

1、中国音乐史学研究2、通俗音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3、民族音乐学研究4、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研究5、当代音乐创作研究6、中国歌剧艺术研究7、外国音乐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研究8、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表演理论研究钢琴类的: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21. 试论钢琴奏鸣曲的发展22.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23. 培养学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能力24. 钢琴教学中发挥主体性的研究25. 分析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试论二者的写作特征26. 集体课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27. 民族因素在浪漫派钢琴作品中的体现28.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研究29. 简述肖邦的创作手法30. 右踏板在钢琴中的运用31. 谈谈钢琴的演奏方法32. 舒曼的钢琴创作33. 论爵士乐的风格演变34.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与辅导35. 论钢琴学习中复调的训练36. 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因素37. 钢琴踏板的原理与运用研究38. 论钢琴演奏技术与训练39. 论钢琴曲<<绣金匾>>创作与演奏40. 论钢琴曲<<陕西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创作与演奏41. 论钢琴曲<<兰花花>>的创作与演奏42. 论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的创作与演奏43. 论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创作与演奏44. 论钢琴曲<<花豉>>的创作与演奏45. 浅谈钢琴曲<<变奏曲>>创作与演奏46. 浅谈钢琴曲<<二泉映月>>的创作与演奏47. 浅谈钢琴曲<<巴蜀之画>>的创作与演奏48. 浅谈钢琴曲<<北风吹>>的创作与演奏49. 浅谈钢琴曲<<松花江上>的创作与演奏50. 如何提高学生的练琴效率51. 如何运用钢琴的踏板52. 试论中国钢琴教育的起源与发展53. 钢琴初级教学如何选择使用的教材54. 如何正确的读谱55.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热情>>56. 如何弹好声乐伴奏57. 浅变钢琴伴奏对钢琴演奏的益处58.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第81号a59. 建国初期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及影响60. 钢琴演奏中记忆力的培养与背谱方法研究61. 论钢琴演奏的发音与触键方法62. 钢琴作品的视奏能力研究63. 试论钢琴演奏的重要美学原则_技术与表现的统一64. 论钢琴演奏中的身体协调与运动平衡65. 论钢琴曲<<浏阳河>>的创作与演奏

钢琴曲月光毕业论文

时而悲伤低沉 时而高亢冲动 时而欢快 时而幽静…… 比如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贝多芬 ) 这部奏鸣曲作于1801年,1802年出版,题献给朱丽叶·琪夏尔蒂伯爵小姐。诗人莱尔斯塔勃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琉森湖上月色的夜景,根据他的创议,这部奏鸣曲被称为《月光》,并流传至今。 创作这部奏鸣曲的起因是贝多芬与他热恋的朱丽叶·琪夏尔蒂之间的关系。这大概是贝多芬第一次真正的爱情冲动,随之而来的是多么深沉的绝望。 1800年末贝多芬与来自意大利的朱丽叶相识,1801年他们相互热恋。但就在1802年初,朱丽叶把自己的感情转向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一个毫无才能的作曲家卡列尔贝克。1802年11月6日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其中包含着失去听觉和失恋的痛苦交织在一起的绝望思想。 然而被爱情振奋起来的贝多芬的天才,创造了令人振奋不已的作品,它异常强烈、概括地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罗曼·罗兰描述道:“这是艺术和心灵的奇迹,感情在这儿是一位强大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是在某一个片断或是音乐体裁的结构规律中寻求统一,他是在自己的激情的规律中获得统一。” 第一乐章 柔板 第一乐章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感情。这儿有宁静的沉思,有悲哀,有光明信念的时刻,有伤心的疑虑,有克制住的冲动,有沉重的预感,贝多芬天才地把所有这一切表现在集中的沉思的总范围内。贝多芬找到不寻常的表现手法来体现这样的构思。和声的不间断的三连音的使命是单一的外表印象的音响背景,这个背景遮蔽了一个深思者的思想和感情。从一开始和声就在歌唱: 其中时而透露出意志和正在成熟的决心的充分,但很快又消失了,紧接着出现了胆怯的请求: 第一乐章萦绕在犹豫不决和神秘莫测的色彩和感情中,仿佛意识到自己掉进无法避免的深渊。为了摆脱沉思,必须超脱一切。 第二乐章 小快板 第二乐章就是这样“超脱一切”。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象“两侧深渊中的一朵小花”。 开始的四小节中已经包含着温柔的和嘲笑的音调的对比: 不间断的情绪变换,好象一直在挑逗,但达不到意想中的满足: 事实上,这是放慢的谐谑曲,是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的过渡。 第三乐章 充满激情的急板 这一乐章很久以来以它感情上无法克制的动力引起人们的惊叹。罗曼·罗兰说:“终曲Presto agitato是流芳百世的爆发,”“夜晚狂野的暴风雨”,“内心巨大的画面。” 终曲的整个主部主题是极度激动的形象。汹涌的琶音浪潮,和在浪峰高点上有力的重音,表现出无法遏止的激情的沸腾和爆发: 副部:十六分音符的隆隆声转入低声部,成为背景,右手的旋律表明了刚强因素的出现: 第一插部:激情又毫无顾忌地迸发出来: 第二插部:八分音符清楚的节奏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激情(这是激情的决心): 在展开部中,新的表情因素在起作用,副部在左手进行,获得了延缓、审慎的特性: 再现部的第一部分紧缩了,为以后的扩展创造了条件。 尾声中的绝望呼号: 在低声部,轻轻的副题引向了暴风雨般的琶音响声,在这一短小华彩段的之后终止在两个深深的低音八度上,这是激情迸发到极点后的疲惫不堪。最后一次的琶音巨浪,仅仅是告诉人们,虽然经受了令人痛心的磨难,但精神还活着,还强大: 《月光》奏鸣曲终曲的形象构思在于感情和意志的巨大搏斗,内心无法控制的激情的强烈愤怒。这儿没有第一乐章兴奋、不安的幻想性和第二乐章靠不住的幻觉的痕迹,但是激情和苦难以从未见到过的全部力量渗透到内心。 最终胜利还未取得。在强烈的搏斗中感受和意志、感情和理智紧密不分地交织在一起。即使终曲的尾声也没有得出结论,它只是断言斗争还在继续。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金蛇狂舞》: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变体。它将后者的尾部变化发展,作为乐曲的开始,故俗称《倒八板》。第二段又将原曲中的“工”更换成“凡”,转入上四度宫调系统,情绪趋于明朗热烈,故也称它为《凡忘工》或《绝工板》。第三段则采用“螺蛳结顶”旋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拓荒歌》《牺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头恨》《杨柳枝词》《夜半歌声》《赞美新中国》《在太行山上》《战时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 、《热血》《青年进行曲》《怒吼吧黄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亚》《路是我们开》《梁红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黄河之恋》《黄河》《妇女进行曲》《反攻》《到敌人后方去》《打倒汪精卫》《别情》《保卫黄河》《“三八”妇女节 》《“满洲”囚徒进行曲 》《保卫卢沟桥墩》《拉犁歌》《二月里来》《救国军歌》《莫提起》《赞美新中国》《谁来跟我玩》《游击军》《生产大合唱》《追悼歌》《顶硬上》。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并创作了不朽歌曲《游击队歌》,以及《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等鼓舞人们斗志的抗战歌曲。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艺教书。《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进行曲》等,是他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风靡一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海顿被公认为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尽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之于钢琴协奏曲,以及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同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和雷欧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亲)之于交响曲,都有重要的贡献,但海顿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另外海顿将奏鸣曲式从原来的简单的“两步式”改进成为一种精巧灵活的风格。海顿还发明了奏鸣回旋曲式,一种带有两个主题的曲式。他还是第一个将赋格和对位法引进古典音乐的杰出作曲家。海顿是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曲作者。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16岁开始创作歌剧。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00余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以单一的演奏技巧为中心构成,有的采用巴洛克式的二部曲式(AB),有的与巴赫的创意曲写法相同。斯卡拉蒂生前出版时称之为“练习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同时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 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ria da capo),干念式宣叙调(secco)和带伴奏的宣叙调(accomponiato),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创用了巴罗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和圆号等。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 ,),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edericHandel,1685—1759)。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他又远走英国。1712年定居英国后,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作为一位多产的音乐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弥赛亚》、《犹大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剧四十六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十一首,大协奏曲四十二首,还有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道学校图书馆,一般学校图书馆上都买断了中国知网的论文下载权,去下载就可以了,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全是从网上档的,然后8篇论文凑一篇,然后根据那8篇论文下的参考论文然后选了15篇弄上去了。

秦琼卖马,薛仁贵平辽

钢琴曲式分析毕业论文

二、解读《船歌》的艺术魅力《六月——船歌》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也正因为典型,才常常被人们选中作为结构解剖的实例。曲式结构是:引子+A(a+b+a’)+B(c+d)A’+(al+bl+al’)+尾声。音乐在从容和带有动感的节奏中响起,展示《船歌》碧波荡漾的宁静和悠闲的氛围,摇浆之声缓缓从静静的湖面传来,引出优美如歌的第一部分音乐。第一部分A(a+b+a’)为如歌、抒情的呈示段,g小调的曲调使音乐带了一些俄罗斯小调的哀伤,它一路直上,有一种微风拂面的淡雅,又如静静的湖水连绵地流淌,舒缓地抒发着作曲家对大自然美好的感叹。钢琴的音色分出i个层次——高、中、低声部,高声部的旋律唱到最高点的时候一降再降,伴随着渐弱的琴声,一抹淡淡的哀伤和怅惘悄然而至,音色从明亮逐渐过渡到柔和,一种细腻的柔情顺着旋律流人心底。低音线条则似一个低音乐器在演奏,始终保持着一个较长的歌唱线条,延续着淡淡的忧伤。中声部运用了优美的和声填充,还时时出现短小的伴唱(补充)旋律与高声部互相呼应,使音乐听起来非常亲切、舒适。中段的音乐移至大调将主题旋律展开,音乐的情绪变得略为明朗、肯定,旋律在降B大调和g小调中穿梭,更为抒展、宽阔,有一种俄罗斯小调引吭高歌时的舒畅感。最后引出再现段的主题,回到了音乐开始时的淡淡忧伤和静谧之中。在弹奏时,手指尽量贴键,弹奏出饱满且柔和的音色,双手的衔接亲切、自如。这一部分为全曲奠定了主要的基调和音乐氛围,我们可以立刻感觉到《六月——船歌》,没有其他作曲家《船歌》里的烂漫轻盈,反而透露着另一种特有的诗意。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俄罗斯某个清凉的别墅区的湖边,在湖光涟漪之间听着美妙乐音,音乐和时空交错在一起,让人分不出音乐内外的区别。正如柴科夫斯基自己所说:“你怎样能够表现当你在写一部器乐曲时掠过脑际的一些漠然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而且充满了生活中所有的经验,通过乐音倾泻出来,恰如抒情诗人用诗句把它倾泻出来似的。”这种诗意表现着柴科夫斯基音乐另一种抒情、细腻的语言,同他其他大型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悲剧性相比,《船歌》的忧伤是淡淡的,在宁静与柔和中,柴科夫斯基展现着另一番感悟。中部音乐B(c+d)转到了明朗开阔的G大调上,音乐纯朴、明快,与前段的音乐情绪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将人们从宁静悠闲中带到了欢快的舞蹈气氛里,描绘出人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的欢快场面,仿佛桨叶拍打水面,泛起层层浪花。持续的切分和弦伴奏,将旋律陪衬得灵巧而欢快,随着旋律宽广、高亢的发展,气氛逐渐热烈开来,通过乐谱的分析与听觉的感观体验,我们不难判断出,音乐发展到了全曲的高潮乐段。在弹奏时,旋律需要表现得轻快且连贯,兴奋中又带有很强的歌唱性,犹如一支欢快的舞曲。表现出人们踏着轻盈的垫步随之摇曳的厕面。柴科夫斯基在这一段运用了平行三度、八度和弦、减七和弦琶音等音型构成旋律,使得音乐在不稳定中发展;而切分节奏的出现更加剧了音乐的急促,同时增加了力度渲染,制造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热闹欢腾的动态景象,直观的让人感觉到了高潮乐段的来临。演奏这部分音乐时,要抓住节奏的拍点,结合踏板的使用,让音乐在轻松、自如中,音色要丰满而且坚定,但又不能弹得太粗鲁、沉重,通过对音响的控制,逐渐推动出一种震撼的力量。如约,霍夫曼所说:“通过真正正确的研究,演奏者就能决定哪些地方应弹得恬静,哪些地方是乐曲的高潮,从而创造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的基础。”音乐发展到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已经有了鲜明的对比,高潮的热烈欢腾使人们暂时忘却了之前的宁静思绪,用动态的形象冲击静态的安宁,创造两种艺术形象的手法,经常被柴科夫斯基所使用,是“柴科夫斯基特色”之一。通过音乐语言调动起人的各种感知器官,在美感交集中给人以通透的愉悦,构成了《船歌》独具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通过欢快的高潮乐段,我们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基调几乎都是建立在民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乐曲里呈现出的浓烈生活气息和俄罗斯民间舞蹈特色,贯穿着这一段的创作基调。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乐段的最后,利用琶音和弦的延长音和声音的自然延长衰减,从容地将宁静的音乐再次引出,回到之前诗一般的意境中。最后是全曲的再现部分(A’),响应乐曲开始那静谧、诗意的氛围。“之前抒情、平静的初始状态,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基调保留在记忆中,而中段部分的新材料,使我们的心理可能产生了更多的运动和动荡——发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如今又再现了初始的音乐形象,立刻让人产生一种‘回归’感。”。而这种对称平衡的形式美,带给了人们一种非常舒适的审美体验。回归之后,柴科夫斯基利用中声部呼应句的变化,对旋律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伸展,将原来的“独唱”,变成了有对应的“二重唱”,犹如两人倾心对话般地相互呼应,音乐内容更加饱满、精致,曲调韵味在一唱一和中此起彼落。较之音乐最初的宁静,此时充实、丰满的旋律,足以带给人们一种听觉的满足和心灵深处最向往的优美体验:因此弹奏时,中声部的吟唱就要更为强调,合理的安排好指法并贴键弹奏,使旋律连贯、平滑。同时,配合主旋律构成一个完整的长句子,使两者衔接流畅自如。在音符出现较多的时候,注意把握好情绪:旋律上扬时声音激昂,平静下来时声音降落;特别重要的句子说得慢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说得快一点。通过完美的触键技巧,将情深意长的韵味从指尖“流”出来,展现出音乐自然的起伏和依然甜美淡雅的意境。尾声部分仿佛一支细腻、美妙的晚安曲,用稀疏的主旋律配合色彩斑斓的和声,描绘出夜幕降临,人们余兴未尽,流连忘返的情景。主题音的深遂饱满和上方音明亮的质感,制造出两种音色一深一浅、一明一暗的相辅相成,与低音构成平稳的一个声部,交相呼应奏出,丰富的音响层次组成了一段迷人的告别曲调。一串低沉吟唱的旋律过后,音乐由低音区向上发展,连续的切分节奏将船歌的律动再一次浮现。最后,音乐结束在渐弱的琶音和弦上。弹奏琶音时,音色更要处理得越渐轻薄,在声音的消退中高低音的落差逐渐模糊,有一种梦境般的虚无感,模仿出波光粼粼的湖水回归宁静,将精致的处理延续到最后一个音符,最后结束的泛音,营造出微弱星光罩着美好夜空的音乐形象,仿佛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完美。此时,船儿仿佛在星光的伴随下已经离去,消失在浩淼、朦胧的远方,留下了一片静寂的湖面和美好的夜空,人们远去的同时,还恋恋不舍回头顾盼……在短短几分钟里,《船歌》始终徜徉在似有若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一种流水般的清凉之感贯穿全曲,它有时低回婉转,有时生机勃发,在高潮部分又给人阳光普照水面泛出波光粼粼的光芒,又或是大风吹过的浪花飞溅,推动船儿更快地往前走,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波动。在钢琴特有的音色中,仿佛镶着银边的音符扑楞楞地挥动翅膀,灵动而不乏向上的激越之情一艺术形象的变化多姿,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弦勾勒出的无限空问,它唤起了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默契,触动着心弦,使人忘却喧嚣和尘事的纷扰,享受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极致体验。虽然,柴科夫斯基大部分的作品都抚切着历史与时代的脉动,充满了俄罗斯深沉凝重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抒写着人类理想与现实冲突交织中的深刻体验,尤其是他那部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悲怆第六交响曲》,深刻揭露出他深沉又博大的气质,人们甚至将他称作为浪漫主义乐派中的“世界主义者”。但这首短巧精致的《船歌》却反映出了我们一般印象中的另一面,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音乐巨匠细腻又敏感的诗人情怀。《船歌》虽然不属于那种炫技类的作品,但柴科夫斯基运用多声部音乐的和声进行与生动的节奏相结合,配上多样化的音色,为乐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使得它成为钢琴史上的经典。我们除了应该掌握多样的钢琴触键技术之外,还必须结合自身的音乐知识、情感、内在听觉以及音乐美学方面理性的理解力等一切东西融入钢琴表演中。将乐曲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的“部件”到整体的“组装”来诠释,从心底悠然地唱出旋律,“往往恰到好处的平衡显灵般地出现之时,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但是关于踏板使用方面的文献却寥若晨星。在钢琴教学,尤其是初、中级程度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系统的教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只是在需要学生使用踏板时才会零碎的作出一些指导。而这样导致的诸如:只顾踩踏板而不及时放、为追求所谓的“气势”“热闹”而胡乱的使用踏板、更有甚者将踏板作为技术缺陷,力度不足的掩饰等毛病。有鉴于此,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多年来在钢琴学习上的一些心得对钢琴踏板的运用做一番探讨,有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予以斧正。 一.踏板的基本功能 钢琴踏板的使用是弹奏方法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踏板使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在谈钢琴踏板的使用技巧之前,有必要先简介一下钢琴踏板的最基本的功能。 1、右踏板是延音踏板,一踩下去,钢琴里的制音器全部打开,所有弹到的音就会延长。当脚一抬起来,制音器又压在琴弦上,音的延长就中止。 2、左踏板是弱音踏板(ulna cord) 在一般家用立式钢琴上,踩下左踏板,琴槌整个往前挪一些,离琴弦的距离就缩短了,声音相应就弱了。在演奏用的三角钢琴上,一旦踩下左踏板,则是整个键盘向右稍挪动。在三角钢琴上原来每个琴槌应击中三根弦,踩了左踏板以后,整套琴锤就会稍向左侧移动,这时琴槌只能击一根弦了。这样声音不但弱多了,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变化。所以有时乐谱上标明"一根弦"或"三根弦"就是表示用左踏板式是放开左踏板。由于左踏板在演奏琴上能作出这样的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它的作用就不仅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弱,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柔和,并除掉音质中任何敲击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乐演奏者的弱音器”。 3、中踏板最经常地的被称做延长音踏板(sostenuto)。在立式钢琴上,它会使击弦机上方一块厚绒降下来,挡在琴槌与琴弦之间,这样弹出来的声音就小得只有自己听得见,屋外的人则听不见,这是为了不影响别人,没有演奏上的意义。而在演奏用三角钢琴中的作用与在立式琴上的作用完全不同。这个踏板的作用有点象巴罗克时期乐队里的通奏低音。用来支持旋律声部的流动,换句话说,如果钢琴的高音声部极为复杂,但是左手的跨度又很大,必须弹奏低音(控制和声节奏)需要将低音延长,如此一来,钢琴家就不能两头兼顾(因为没有第三之手),这时候,左踏板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它的作用就是在这是发挥了出来。钢琴家踩住这个踏板,再弹低音,这个低音就会被持续(而不象右踏板那样使整架钢琴当时发出的音都延长)然后,在这个低音的支持下,就能很从容的弹奏较高声部的曲调。所以,这踏板就是解放左手,有目的的减低弹奏难度的踏板。 二.踏板运用的基本技巧 首先有必要补充一下一些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 1.脚的位置 脚的位置在使用踏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演奏当中脚的错误位置会妨碍脚和手之间的敏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只脚使用两个踏板的时候,如有时需要这样用中踏板和左踏板时。正确的方法是脚应放在能使最大的压力点来自脚趾和脚的交界处的位置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用脚心踩踏板,这样不灵便;也不要偏远,只用脚趾踩踏板,这样不塌实。 2.脚的动作 脚跟不要离开地面,以脚踝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放起来。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如果为了放得干净也可以稍离一点点。 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踏板使用的一些基本技巧 由于我们常用的是右踏板,而另外两个踏板的使用比较少见。因此我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对于右踏板的使用技巧进行分析。(附表 ) 1. 踏板,又称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在这个技巧中踏板与一个和声同时被踩下去,在下一个和声前一刹那被放掉,然后再和下面新的和声发声的同时踩下去。适用与强调节奏特点的乐曲中,可以产生增强音量,获得浑厚共鸣的效果。在肖邦《前奏曲》OP.28 NO.20中由于整首乐曲都是柱式和声连接,属于一种进行曲风格,如果使用音后踏板就会使得旋律变得过于连贯,而失去乐曲本身的那种类似沉重步伐的效果,因而在踏板法的选用上要使用直踏板,一个和声一换。(本身乐谱上也有标记要使用直踏板)(谱例 肖邦 《前奏曲》OP.28 NO.20) 舞曲风格的乐曲踏板的使用在于表现舞蹈风格的特点,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中4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前3小节踏板踩在节奏重拍上,而第4小节踩在节奏弱拍上这是和蒙古舞蹈的舞步相一致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 舞曲》) 2. 音踏板 我们常说的“切分踏板”和“跟随踏板”,两者和“连音踏板”都是一回事,即连奏中的更换踏板。“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2个音时,手往下时,脚往上(而后再踩下),类似切分音的节奏。跟随的意思是,脚跟着第2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的。——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后音相混。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它的最简单的应用是出现于当两个音或和弦要用一个无缝的,又不被模糊的连奏连接起来时。如果想要清楚的换好踏板,没有以前的和声的遗留,并在声音中没有裂缝,以下的步骤是必要的: (1)弹奏,并用踏板抓住第一个和弦。 (2)接着当弹奏下一个和弦时,抬起踏板。 (3)听新的和弦的声音。在锤子重新打击琴旋的一刹那,制音器应该已经制止了原来和声的声音。 (4)当手指继续按住琴键时,重新踩下踏板。再仔细听,要肯定没有以前的和声被留在新换的踏板中。 (5)每个新的和弦重复以上过程。 在格里格的《致春天》 中右手的和弦是在模仿春风在吹拂的效果,如果使用直踏板那么就无法表现这种意境,但是如果使用如图示中的方式来踩踏板的话可以使的右手的和声进行更加连贯。(格里格 《致春天》 ) 当然在不可能把低音的每个新变化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踏板的清楚更换的时候是可以把踏板提前抬起的。如在肖邦《夜曲》 中象谱例中所标识的那样,既可以使和弦在衔接时声音不会有明显的间断,也不会由于将踏板踩到新和弦出现后所带来的声音浑浊的效果。(谱例) 3. 抖动踏板,又称颤音踏板。是利用脚在踏板上快速的,相当浅的踩动(附表) 这种踏板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追求特殊的音色,或降低声音的亮度。 在肖邦《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为表现一种“坟墓上的风”的效果,就必须使用抖动踏板,来表现它的轻薄的、不规则的模糊感。 4. 全踏板,半踏板这是基于踩踏板的深浅而言的。全踏板即将踏板踩到底,是音响获得持续而连贯的效果。半踏板当乐曲的和声背景上保持一个低音时,而上面的和声出现混浊,用很小的动作,把踏板放起一半,然后迅速踩下,以获得既使低音长久,又使高音纯净的效果。还有将踏板踩1/4 1/3 1/2 3/4 等用法来使钢琴产生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从而使音乐更加完美,音色更加丰满。这对演奏者对音乐内容的正确理解及脚下的工夫深浅与灵敏的听觉要求很高了。 5. 有一种跟脚没有太大关系的“手指踏板法”: 每一个断奏的音下键到底不放并且不需脚踏板的帮助从而使击弦机不归位——弦的震动持续,和踏板的效果一样而且不会与其他音符浑浊成一团,这多在谱面的连线处且尤其是没有踏板的地方(比如赋格)使用 要注意:保持不放的下的过程和触键的位置对音色有很大的影响。 三.踏板的运用 对于如何选用踏板我们应当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和声的变化 乐曲中随着和声的变换而变换踏板,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识。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对乐曲的和声变换有所了解,以选择正确的踏板使用方法,如果对乐曲的和声没有做出恰当的分析,那么所选择的踏板使用方法就有可能不恰当,造成声音混乱,破坏演奏的效果。因此正确而恰当的和声分析是关系到踏板的使用是否正确的根源。使用时必须在和声的每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一瞬间放掉踏板,然后在弹新的和声的瞬间精确的踩下踏板。如果采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有明显的间断。因为和声的音响会填满踏板更换之间的空隙,使和声清楚连贯。尤其是演奏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中,这种更换踏板的方法增强了和弦的效果,不免了声音的浑浊。如柴科夫斯基的《四月》中每小节换一次和声,踏板也每小节换一次。

谷粒飞舞是一个很有名的钢琴曲,是很多人喜欢的对象,是孙以强著曲,速度为96的高速曲,其8度很多>今晚,厦门爱乐乐团将推出“古典馨香”交响音乐会,乐团邀请到钢琴家孙以强加盟音乐会。这位出色的钢琴家可能有些人还不太认识,但其实读上海音乐学院的时候,孙以强和殷承宗不仅同班,还是同一个宿舍。 孙以强念钢琴专业出身,说自己“作曲的兴趣远不如弹琴的兴趣大”。但他为国内众多习琴者、爱乐者熟悉,却是因为自己写的钢琴曲《谷粒飞舞》、《春舞》等作品。这两首作品本就因为富有个性的旋律受人喜爱,自从十几年前《谷粒飞舞》被列入钢琴考级的十级曲目后,弹者剧增,可以称之为琴童熟悉度最高的曲目之一。而已经是国际级钢琴家的郎朗,新近出版的《黄河之子》专辑,也把《春舞》收录其中,并在多场音乐会上加演《春舞》,乐曲的魅力可见一斑。 孙以强昨日透露,被人以为是专业作曲家作品的《谷粒飞舞》,实际上是自己年仅19岁时在农民家里坐地上写出来的。“那是1961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念钢琴系大一,到上海郊区深入劳动生活”,孙以强说,当时种满稻子的郊区其实就是现在的浦东,去了以后,住在农民家里,看打稻子,看农民劳作,某一天突然觉得这就是很好的题材,一下子来了兴致,在农民家里靠墙席地而坐,虽然没钢琴,却在一小时内就把整首曲子写好了。“打稻子,米不断地掉出来,用重复音,西洋音乐里的托卡塔表现很棒”,孙以强从附中就开始喜欢写点音乐作品,因此当时不过觉得自己是写了一首返校后可以表演的曲目罢了,完全没料到之后这首作品“大红大紫”,成了中国作品里的明星钢琴曲。 “我们那时候总觉得只有贝多芬、莫扎特的东西才是经典,中国作品就是点缀而已”,孙以强看着自己的曲子被钢琴名家李名强带出国,看它在香港发表,几年后“不知道怎么搞的大家都弹”,有时也觉得不可思议,“它到今天还这么受欢迎,其实钢琴老师和琴童因为喜欢它而去学也是特别重要的原因,他们好像都想弹”。 而另一首受人喜爱的《春舞》,是孙以强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交响乐团工作时,应钢琴家刘诗昆之邀所写。“新疆到了葡萄熟了的时候,男男女女都去摘葡萄,到了黄昏才回来。他们边摘边舞对我启发很大,感觉可以写成钢琴音乐”,因此,他用了打手鼓的元素,运用新疆的节奏去作曲。之后同样成了中国钢琴曲的经典之作。曲子听起来欢快舒畅,给人一个字"爽"!!!!!!!!!!!!!!!!!!!!!!!~~~~~~~~~~~~~~~~~~~~~~~~~~~~~~~~~~~~~~~~~~~~~~~~~~~~~~~~~~~~~~~~~~~~~~~~~~~~~~~~~~~~~~~~~~可以了吗?口水都说干了!!!!!!!!!!!!!!!!!偶才10岁耶!!!!!!!!!!!!!1呼呼呼呼@_@累啊!

钢琴曲阐释毕业论文范文

我本人的文字仅供参考而已,个人以为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音乐本身就约翰浙大的爱与哀伤;其中不乏有淡淡的伤感与愁苦的滋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泪水所浸泡和洗涤,正相反,音乐很优美;旋律很美妙。因此能给予人某种动力与大的感动,这是一种音乐的微妙,也同时一是种光明的体现与对于人本身的认同。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秉承了以上这样的风格,淡淡的哀伤中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执着与战胜一切抗阻的顽强。一种音乐本身也能传承着某种精神与人的内在品格。这也是一种旋律的变换;在每一个音符与音符间,旋律与旋律间,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给后面的乐音与旋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确实是这样啊;因为在聆听音乐的内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童年的相对来说美好的回忆,因此这段旋律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心中都能使人产生共鸣。即;内在的幼年情感体验与个人的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阐释。我自己认为这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优美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柔和而略带甜美的风格与钢琴本身自己在这乐音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烘托与映衬的侧面效果,很好的给予了音乐本身已跟好的诠释与直接的注解。这与我的理解力是一致的,那就是这音乐是音乐自己思想深处与灵魂最为细微的低语和洞察。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的力量与施特劳斯对于音乐本身的张力;应该说,莫扎特的音乐中自有一份难得的闲适,安逸与恬淡和良心深处的释然与解放;即;不对任何事物作过多的拘束与被其所束缚。也因此,我能从中感到自由的切实充分的自由的空气。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的感受,有些孩子气的愉快;似乎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中都能找到适合的印象来填充自己心中只属于自己的关于音乐本身的鲜活而独具一格的极具个人意志观念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生动与富含着一个音乐家本身的情感,体会与深深的伤感;有些许的惆怅,感怀、以及被很多人所遗忘的淡淡童年散落一地的糖果般的逝去的记忆。小心的,一下一下的,在琴键上弹奏出一曲淡淡的,怀念与辛酸。啊。似乎是灵魂本体的声音;啊,原来灵魂,也会这样哭泣,也会这样去追忆。追忆着你早已过往的时间,经历。中间的旋律,似乎是音乐本人用指尖小心而在意的轻触琴键,然后,在另一个和声中又能再次听到音乐家本人的声音;之后的升降音和休止符都处理的华丽而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似乎是音乐家本人的莞尔一笑,以及,在每一个装饰音的间隔处都被音乐家本人处理的珠圆玉润的音色似乎包容了一切,涵盖了一切音乐的真谛。降音符号被处理的很有灵性美;仿佛一幅永远不会因而褪色的画卷,在灵动的乐音中似乎同时又增加了一份孩童般的调皮与天使般的天真、无邪。之后钢琴的键盘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很有趣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之后就是开始的对话般的相互问询;乐律此时显得又快又轻松,当我听到这里便能深深体会到音乐家本身的个人情感在里面。轮指的技巧似乎被多次使用,但我个人并不能很确定,但确实很流利,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成章,简直就是自然天成。我个人能感觉音乐本身就是能带给人以美得感受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光明憧憬和渴望。这就是音乐本身的真诚与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不无关联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然吧?一种能使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安逸,平静和赶得到的温暖。并不是莫扎特的所有音乐都是如此的,也许这手艺音乐才是他的音乐中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与美的较为满意的诠释。钢琴的音色使人听来很是舒服,似乎具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与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上帝的光明也将会照临的憧憬与希望;我想音乐家本人一定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心力进以来用音乐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思想及音乐本身的特殊意义。说有时忧伤,有是有很快乐;这像不像音乐家本人的当时的心情和情感的最为贴切的描述;因此音乐是一种一听就会完全懂得的语言吧,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深处都会完整的一起拿童年时的小小的愉快;如;一块水果糖般的甜蜜,第一次玩捉迷藏的欣喜以及童年的我们过生日时得到礼物时的孩子所特有的惊奇于兴奋。我发现都被音乐整理,之后在整理成乐曲,然后受我们记起那一个个清凉夏日的清凉的又有些忧伤的童趣;音乐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扇窗,一架桥梁;失去这扇窗抑或没有这架桥梁,那么,我请问,我们的生活的到底要被改变成什么模样?原本生活在这物质化城市中的我们是否还能够明白抑或记得自己儿时的听到的童谣抑或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么?但音乐是那样本真的东西,似乎一下就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最为深邃且最为柔软的地方;而莫扎特的音乐似乎不光可以是我们记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且似乎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起自己的梦想亦追逐的遥远的渺小的希望。因此,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治愈人们内心中隐痛的伤,他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真的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出感到安慰,释怀与希望。至少,听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已发送~~请查收~~你不是只要第一乐章么?就第一乐章而言是全的~~难道你对了音频觉得有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