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李清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

关于李清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文章出处:作者:解洪生论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小组的研究主题是“李清照和她的婉约词”,对主题完成是相当成功的,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各种文献、史料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及其她的婉约词,也让我们的成果更有文学价值。一代才女李清照能和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绝非浪得虚名”--综观清照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调,不管是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生离死别、她因节序更替所带来的感伤或者她为国为家的愤激等等都离不了一个“情”字。但难得的是清照却能够独树一帜,运用巧思在这些无数诗人大作文章过的题目上发己之思,并且篇篇韵味不一。与今日当红的一些女性作家相比,虽能窃取李清照一二清辞丽句,但在史学上的造诣与文学表现的深刻等方面,实难望其项背。再者,富有巧思的清照下笔情感真挚而不虚伪、文字绰约却不浪荡,比起专事绮罗香泽、风月艳情的花间派更别有一种大家风范。沉东江曾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确是事实,但可惜由于整个大时代对女子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使李清照几乎整个人生里的经验和重心都还是受限于深闺之中,视野无法更加开阔--这是无法否认的,除了晚期有几首诗词抒发宋朝偏安对她造成的伤害之外,她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在别愁离恨之上。也正因为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还未能突破闺中点滴以及词的柔媚特色,所以只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闺阁词人而已。就算心中有那么一点不为人所知的英雄情怀或者理想抱负,也只能聊以自慰,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意见这令人遗憾的一点,只能说李清照也是无数封建时代下对女性的态度以及方式所造成的牺牲品之一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花费的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当课题完成之后,看着研究成果,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掌握了研究方法,仿佛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研究者,仿佛又成熟了很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增长了文学和历史知识,掌握了文件检索及其整理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小组的分工是具体而明确的,每个组员负责不同的部分,相互间既独立又相联系。组员间并不仅限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更多的时候是与其他组员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很好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增进了队伍的友谊。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文摘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为首”。她以敏锐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风韵。随着生活的变迁,其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第二阶段反用、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瓢泊异地,作品多思乡恋旧,怀念亲人,表现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背景 李清照的一生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李清照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实乃“盐絮家风”。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城也极为重要。二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作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饭茶,“只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而逢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对易安来说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于是才有了“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表达无限相思之苦的名篇佳作。“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也正是爱情的真实表现。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备受流离之苦,加之明城病殁,更是雪上加霜。从此,李清照孤雁南行,敏感的情怀只有通过笔墨来表达,“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罪”。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着这样的生活,才会有一首首让人心碎,让人心痛的千古佳作。采纳哦

李煜李清照论文开题报告

当李煜遇见李清照.......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文章出处:作者:解洪生论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你主要想写李煜历史上的还是诗文上的(同李清照对比,应该是文学上的吧)两个人主要就是思想政治上的诧异(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是亡国之君,但是从《相见欢》和《虞美人》等名篇看来,他只是无度的怀恋过去的奢靡生活。而李清照的则属于“爱国义士”类型的人物(例如:《夏日绝句》)而且,李清照南迁后的词风打有转变。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论文开题报告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文摘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为首”。她以敏锐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风韵。随着生活的变迁,其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第二阶段反用、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瓢泊异地,作品多思乡恋旧,怀念亲人,表现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背景 李清照的一生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李清照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实乃“盐絮家风”。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城也极为重要。二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作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饭茶,“只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而逢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对易安来说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于是才有了“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表达无限相思之苦的名篇佳作。“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也正是爱情的真实表现。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备受流离之苦,加之明城病殁,更是雪上加霜。从此,李清照孤雁南行,敏感的情怀只有通过笔墨来表达,“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罪”。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着这样的生活,才会有一首首让人心碎,让人心痛的千古佳作。采纳哦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毕业设计(论文)应用的原理和理论依据;(3)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论证分析(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4)预期成果;(5)工作进度计划;(6)参考文献。三、开题报告一式一份,由学生所在系存档。四、具体样式要求:字数:1500字;纸张: A4;正文格式要求:宋体五号字。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文章出处:作者:解洪生论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李清照酒词论文开题报告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文章出处:作者:解洪生论文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作家在因为家破夫丧之痛,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想的孤寂哀愁的日子里,目睹南国芭蕉,自然觉得“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难眠,白天的视觉形象顺延转换为夜晚的听觉形象,耳听雨打芭蕉之声,也不免饱含浓愁,以至于“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样,看、听芭蕉的“北人”,也就与芭蕉融为一体了。“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选择帘外风动花落多,花瓣堆积厚这一特殊景象,极力渲染一种令人感伤、不堪触目的气氛,却偏偏还要“长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海棠花败的伤春情形,新旧叠加,更令人倍加伤感;而帘内也是席罢人散,青灯将灭,更是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了一种孤寂零落的心情。“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景此恨,拟托行云,问东君。”(《怨王孙》)人是“愁浓酒恼”、“宝枕生寒”,景是夜风吹扫凋败的花瓣,这正是人愁怨,景凄凉,而凄清的景色更渲染出愁闷的心情;下片点明丈夫“忍把归期负”,更表达出抒情女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谴的寂寞愁苦之情,而这也正是作家本人的心情写照。像这样的例子,在李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有论者甚至把“她把强烈、真实的诗人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所写的词内”,作为“李清照所以作到‘独辟门径’,‘为词家一大宗’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词所以达到“冠绝”,“当行本色”是第一个特点。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为了减少对原作的引征,这里就以前面提到的几首词作为例,作一些简要分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完整的记录描述了一群少女尽情饮酒玩乐,天晚归来时手忙脚乱、喧闹争胜的动人情景和过程。《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描述了一位尽兴玩罢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劳累,揉搓纤手时,突然见到有客到来,而慌慌张张,鞋落钗脱,赶快溜掉,却又“倚门回首”,借嗅梅香,石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断,让人如当时站立楼上,历历在目。《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更写出了抒情女主人公从白天在“阴满中庭”,看见南国芭蕉触动思念北国故园的心怀,到夜晚枕上难眠,夜半三更,听到异地他乡单调的雨点,没完没了的滴打在芭蕉叶上,而更增异乡之感的一大的孤寂和苦闷心情。《永遇乐·落日熔金》则不仅写了一天中的时间、地点、天气、景物、气氛,还写了人物、事情及转折、心情,的确形成了一个连贯流动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断,抵得上一篇篇幅不短的短篇小说。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晏叔原(几道)的词作时,感叹其“苦无铺叙”,可见她的词中的连贯流动的生活场景,既是信手拈来的日常经历,更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这对于现今的诗歌创作,无疑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文摘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请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为首”。她以敏锐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有着鲜明的个性风韵。随着生活的变迁,其作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映青春少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作品,活泼自由,充满生机。第二阶段反用、映年轻少妇思亲恋亲的作品,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第三阶段由于国破家亡,孤身瓢泊异地,作品多思乡恋旧,怀念亲人,表现一种孤苦无助的家国之痛。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她的词的艺术成就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在人物形象方面,李词塑造了一系列从青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其次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移物于情。二是善于用典。三是构思精巧,善于造境。四是语言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此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李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背景 李清照的一生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李清照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著名才女,与他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清照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读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境殷实,有着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实乃“盐絮家风”。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城也极为重要。二人志趣相投常常饮酒作诗,赏花填词,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气息。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言:二人堂前饭茶,“只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中者可饮茶,“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真乃情深意笃。而逢赵明诚奉命去他乡就职,或出外游学对易安来说真是日思不想餐,夜思不能寐,对酒消不尽绵绵情思,于是才有了“锦书万里无人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表达无限相思之苦的名篇佳作。“女为悦己者容”“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也正是爱情的真实表现。 李清照前半生虽说没有受过生计之苦,但是官宦门第中政治活动的耳濡目染,使她对国家大事也有所了解,并怀有希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宋亡后,其辗转江南,备受流离之苦,加之明城病殁,更是雪上加霜。从此,李清照孤雁南行,敏感的情怀只有通过笔墨来表达,“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罪”。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着这样的生活,才会有一首首让人心碎,让人心痛的千古佳作。采纳哦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毕业设计(论文)应用的原理和理论依据;(3)毕业设计(论文)方案论证分析(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4)预期成果;(5)工作进度计划;(6)参考文献。三、开题报告一式一份,由学生所在系存档。四、具体样式要求:字数:1500字;纸张: A4;正文格式要求:宋体五号字。

毕业论文关于李清照

写李清照,这个选题好,素材多,容易写出特点来。为此,提几条思路供参考。 一 定题难。写李清照可以写她词的特色(很多人写过)写她生活经历与“词风”的关系(也不新鲜),写婚姻家庭,(难出新意)。写比较倒可以出新。与女词人、女诗人比(如蔡琰)其婉约与其他婉约词人比。写她自己前后期的对比。……写一首词的赏析最省力。二 素材宜多,多多益善。古人评析,今人观点,从中寻找“灵感”“火花”,取材宜严,与中心无关者统统舍弃。三网上的东西不宜照搬,老师“一点”你就“傻眼”,最好是“文学评论”“文艺杂谈”或大家的立论。选几块就够你用的。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 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 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从李清照《论词》看苏轼豪放词(累死累活的考据结论)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总结了前人词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词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一、高雅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二、典重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三、浑成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四、协乐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五、铺叙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六、故实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总的来说,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之词。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李清照在《论词》开篇以李八郎的一段轶事表达了作者对词在音乐方面的艺术要求,认为“可歌”是词的最基本的特点。她反对苏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苏词“往往不协音律”。的确,苏轼的词常常突破音乐的束缚,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偏重其文学属性。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言曰:“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点明了东坡词的不合音律。然而,东坡虽亦自云不善歌,但其许多作品仍然是叶律可歌的。这一点从他部分词作的题序以及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均可得到证实。那么,苏轼既然并非不通音律,他的词不能严格遵守音律的原因就在于他有意识地使词趋向文学化而非音乐化。宋赵令畤《侯鲭录》引黄鲁直云:“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数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协。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齐漫录》引晁补之语:“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王灼《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可见,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把词从音乐的附属中解脱出来,使词既有能歌的特点,又与诗一样成为独立的文学体式,不为音律、曲调所驱使。在这一点上,与极力维护曲子词体式特征的李清照相左。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殊不知词自唐代以来,同时有两个系统,一为民间词,一为文人词。民间词以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数百首唐五代曲子词为代表,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近人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时说:“(敦煌曲子词)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言闺情及花柳者,上不及半。”其中除缠绵悱恻的风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匣裹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枝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定风波工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间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剑器词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面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乎三五个,万人谁敢当?从家缘业重,终日事三郎。菩萨蛮枕边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些词作,有的词情壮烈,有的气势豪放,更有《菩萨蛮》直快袒露,与《上邪》异曲同工,充满了民歌情致。而文人词作为另一个系统,约自盛唐始。黄升《花庵词选》以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中唐前后,文人填词之风渐开,许多文人创作了清新明朗的词章,如:李白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张志和 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戴叔伦 调笑令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白居易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些词作,既继承了民歌明快舒朗的情趣,又带有浓厚的文人韵致,有的雄浑跌宕,有的爽朗潇洒,有的悲凉慷慨,有的悠然自得,与诗的风格并无明显分制。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文人,他引晚唐绮丽婉媚的诗风入词,创作了许多风格绮靡的词。其时编辑的《花间集》就是以这种风格为主的。其中又以温庭筠的词作数量最多。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认为词是用于酒筵歌席间供歌妓演唱以资宴饮之欢的,主张词为艳科,应上承齐梁宫体,下附里巷倡风,亦即以绮靡冶荡为本。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人,多以婉约的词风为本,形成了文人词艳媚的风格特点,并将其视为词的正统,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后世,成为主流,从而影响了李清照的观点。而苏轼却一反当时的传统,创作了与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格迥异的词。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而苏轼说他的词区别于柳永的婉约词,“自是一家”。他的词写来是供“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而不是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胡寅《酒边词序》中说:“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好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很明显,苏轼的豪放词并没有依从当时词坛已将词的风格定位在婉约上的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晚唐以前文人词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将词回归到诗词未分的阶段,正是时人所说的“以诗为词”。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扩大了词的描写领域和抒情范围。除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的词作外,苏轼还创作了表现劳动者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之激情,以及感叹人生情怀、歌颂友人情谊等各种内容的作品,并将宋诗的“理趣”引入词中,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展示了他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使词走出了深闺小院,而境界更为开阔。清人刘熙载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李清照及持有保守观念的人以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而斥苏词为变体,可知大谬不然。附:李清照《论词》全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天天通融通融同仁堂他他他仍然仍然仍然让他人仍然突然让他让他突然突然仍然突然让他仍然推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