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经济学人杂志称之为地球打烊

发布时间:

经济学人杂志称之为地球打烊

比尔·布莱森,西方最出名的旅行文学作家。他曾出版过《小岛札记》《林中远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游记作品,同时也是《纽约时报》《泰晤士报》《GQ》杂志等顶级媒体的专栏作家。 关于本书《万物简史》是比尔·布莱森的第一部科普作品,延续了比尔·布莱森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曾被《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核心内容本书涵盖范围很广,对宇宙学、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都有所涉及,并展现了多个学科的发展历程。除了科学知识之外,本书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八卦和趣闻,趣味横生。本期音频我们顺着比尔·布莱森的思路,从书中挑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主角:地球、生命和人类,来看看科学家们对这三个主角到底有多少了解,在探索它们的时候科学家都经历了什么。一、科学家对地球大小和年龄的测量人类用了各种方法去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年龄。测量地球大小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测量地球的年龄更难,直到人类发现放射性元素后,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1.测量地球大小有一支“最倒霉的考察队”从法国远赴秘鲁,测量一度经线的长度,以此来获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直到那个年代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而是两极稍微偏扁、赤道处稍微偏鼓的橄榄球形。 【案例】在 17世纪的时候,就有一位英国数学家花了两年的时间,从伦敦一路向北走到约克,用尺子和链子对地球进行了测量,得出结论说一度经线的长度是 公里,这个数据跟我们现在的测量结果误差不到 550米。之后法国天文学家皮卡尔又做了更精确的测量,宣布地球一度经线的长度是 公里,误差更小了。 2.估算地球年龄人们尝试过用盐测法、热量耗散法来估算地球年龄,但都没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且不同结论之间相差很大。直到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才开始利用元素衰变现象来对地球年龄进行测量,最终得出结论:地球的年龄在亿年左右,这一数字大大超出了人们此前的估计。 【案例】1650年,有一位叫詹姆斯·厄舍的大主教对《圣经》还有一些其他资料进行了研究,然后得出结论说,地球是在公元前 4004年 10月 23号中午诞生的。这个日期后来被大家当成了笑料,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厄舍的这个观点都在科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地球是很年轻的。二、科学家对地球生命的了解无论是对于古生物还是对于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我们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目前关于古生物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化石,而对于当前地球上的生物,我们甚至连它们具体的数量都弄不清。1.对古生物的了解 科学家们对古生物的了解基本完全依赖于化石,但要靠着数量不多的、变形的、支离破碎的化石证据来解释古代生物的形态和关系,难度极高。【案例】凭借着布尔吉斯页岩等化石证据,人们一开始以为“寒武纪大爆发”是一个新物种大量出现的时代。但随后的研究却发现,寒武纪大爆发很可能只是以前比较小的生物变大了,更容易形成化石,所以看起来像是全新的物种。2.对目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我们目前不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总数,《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世界上 97%的动植物都还没有被人类所发现。此外,我们对地球生命的分类体系也非常混乱。【案例】地球生命的丰富程度其实远超常人想象。1982年,有一位科学家在亚马逊雨林里面,拿着杀虫剂喷了 19棵树,然后把树上掉下来的生物统统都统计了一遍,结果发现,光这 19棵树上,就有大概 1200种甲虫,这么一推测,整个地球上光昆虫大概就有 3000万种。三、科学家对人类历史的了解直到目前,我们仍然无法完整地重现人类的进化史,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历史依然是一个谜。1.依靠化石来研究人类进化史目前对人类进化史的研究,同样主要依靠化石。但科学家们手上的化石数量并不多,并且有大量化石遭受了破坏。而且,要凭化石记录来还原人类历史非常困难,很多具体的问题只能靠猜。【案例】中国有一处叫龙骨山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在当地很出名。加拿大的一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叫步达生,就去龙骨山进行挖掘工作,结果等他到的时候发现,龙骨山已经被挖的一团糟,而且当地人压根就不把这些化石拿来做科学研究,而是直接把它们磨成了中药粉,大量珍贵的直立人化石就这么被毁坏了。2.利用基因技术研究人类进化史通过线粒体 DNA来追踪人类历史,已经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手段,但目前的基因研究中也存在种种矛盾的结论。而且由于化石样本很容易受到污染,我们从中所提取到的基因样本也可能存在问题。 【案例】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所有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这就是“单地起源说”,但也有一些基因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比如有研究发现,现在亚洲人的祖先可能不光是非洲人,还有来自印尼的爪哇人等。金句1.根据牛顿定律,地球不应该是滚圆的。因为地球自转会产生离心力,所以地球南北两极会有点扁平,赤道附近又会鼓起来一点。 2.所谓的“寒武纪大爆发”,很可能只是以前比较小的生物变大了,更容易形成化石,所以看起来像是全新的物种。 3.《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报道中说,世界上 97%的动植物,都还没有被人类发现。 4.有一位生物学家幽默地说,人类目前面临的其实不是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分类学家危机,因为分类学家实在太少了。5.大概每 10亿根骨头中,只有 1根能变成化石。这么一算的话,当今地球 70亿人,每人 206根骨头,最后也不过能留下 1000多块骨头化石而已,而且这些化石能不能被找到还得另说。 撰稿:柴知道 脑图:摩西 转述:李璐

日前,全球知名杂志《经济学人》刊登了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署名文章,就格林纳达驻WTO首席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孙宇晨宣布入局商业航天的报道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企业家陆续进入该领域,说明了商业化是太空 旅游 必经之路。 在这篇题为《太空 旅游 全球加速竞赛,商业航天迎来新的机遇》的文章里,焦维新教授分析了商业航天和太空 旅游 目前的竞争形势和商业前景,他表示太空 旅游 充满挑战和风险,只有努力强化颠覆性创新,才可能找到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通向太空之路。太空 旅游 的灵魂是创新,新航天与传统航天相比,其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能更好地运用商业化的方法。 SpaceX、蓝色起源等公司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商业航天发展也需要企业家的远大理想、 探索 热情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如SpaceX公司的创建及发展,源于马斯克深空 探索 的梦想;蓝色起源公司的创建及发展,也源于贝佐斯的一个环保梦想,即把地球上的污染产业移到太空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单就商业航天领域的太空旅行来看,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各种途径都需要较高的费用,这对于普通人而言仍然很难承担,因此,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来降低成本非常关键。 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商业航天正处在了“政策在放开、资本在流入”的黄金时期,商业航天产业链逐步开放,制造、发射、运营应用、测控等各领域的商业公司发展迅速,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一批公司纷纷推出“互联网+航天”计划,不断衍生出新的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正在推动全球商业航天迈向大众消费时代。

美国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杂志:时代周刊新共和国家纽约客彭博周刊大西洋英国报纸:晨星报镜报卫报太阳报每日邮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杂志:经济学人

地球森林面积曾达76亿公顷,现在只有不到36公顷。过度砍伐和毁林开荒,使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几乎每年减少1%。 淡水资源 目前全世界用水量比100年前增加了10倍。世界上大约60%的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全世界有80个国家大约15亿人面临供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大约3亿人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现在开采矿产的速度不断加快,使某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面临枯竭。 到那时,人类将永远呆在这荒凉的大地上。(除非人们开发新能源) 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是否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呢 几乎不可能,首先水星太热,月球没有大气(当然可以在两极附近有水的地方先挖地洞住着),火星和地球比较类似,但是科学家现在还在上面拼命的找水,况且也太远,大气成分也不好,运输成本很成问题。木星表面每天都狂风呼啸,那些小卫星还可以考虑下。离太阳再远一点的就太冷了。反正以人类现有的空间运输技术,哪都去不了。太阳系外最近的行星比邻星也有四光年远,一般的飞船也需要40万年时间!

经济学人杂志的地位

高等。《经济学人》杂志使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教育培训市场中,是个响当当的logo。不论从泛读的角度,还精读的角度,《经济学人》的难度级别都属于高等难度。《经济学人》是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杂志之一。

经济学人一周出一期。因为是周刊,所以经济学人一周出一期,《经济学人》杂志是一份国际性新闻和商业周刊,提供对全球政治、商业、金融、科学及技术的清晰报道、评论和分析。《经济学人》不同于其它出版物,它的文章都是匿名发表。对《经济学人》来说,集体的声音和特性远比单个记者的个人身份更加重要。每周,《经济学人》都会被全球200多个国家超过400万的读者阅读,《经济学人》被认可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商业期刊之一。

经济学人是指从事经济学研究与工作的人,包括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工作者《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从2012年1月28日的那一期杂志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杂志最早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目录页上。在杂志创刊之初,“经济主义”(economism)意思是经济保守主义,但是今天该杂志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的立场都是倾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过度的介入。不过当然不同的作者立场也会有所不同。*******************************您好,答案已经给出,请您浏览一遍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欢迎回复我!如果满意请及时点击【采纳回答】按钮或者客户端的朋友在右上角评价点【满意】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也同时给您带来知识和财富值***************************************************

经济学人杂志2021

1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 2 太空居民:人类将如何在无垠宇宙中定居 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多年后,为什么太空中人类的身影如此之少?我们会到达火星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殖民太阳系并前往其他恒星? 本书将直面这些问题。 本书对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万杰克认为,考虑到潜在的科学和商业宝藏,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重返月球并探索火星,这一点毫无疑问。其中私营企业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从人类的太空活动中获利。万杰克认为,这可以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地球科学、商业和休闲活动的自然延伸。他设想在近地轨道上建造旅馆,在月球上采矿、发展旅游和科学探索。他还建议在火星上缓慢而稳定地建设科学基地。如果火星的重力能够允许生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 对奇迹的渴望会带领我们走得很远,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新世界定居,则需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筹划。万杰克向我们介绍了那些规划者,他们正在努力使太空生活成为现实。 3 少年维特的烦恼 (2021) 歌德25岁时,从自身情感经历出发,花4周时间写出了震惊世界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两百多年后,这部作品仍在读者心里电闪雷鸣。 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这个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受挫使得维特悲痛欲绝,加之他自己又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这一切让维特感到人生无望。 在失去爱情、事业受挫后,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年轻人维特ZUI后一次来到所爱之人绿蒂的身边,用子弹结束了生命。 4 谎言守护人 有轨电车首次在布拉格街头开动、马戏团的公主飘浮在半空、第三帝国中心的舞台熠熠生辉,对男孩莫舍来说,这一切都是魔术的幻影。他被魔术中蕴含的神奇深深吸引,追随舞台上的公主,开始在欧洲大陆上辗转飘零。 新世纪的大洋彼岸,男孩马克斯试图寻找咒语,让父母再度相爱,意外发现自己的家族中埋藏着巨大的秘密。 他们的命运交织于一次荒唐的邂逅,一段逃离现实的谎言,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 5 主义与现实:理想国纪实系列套装 (全14册) 选编自理想国纪实系列,关注每个人真实处境,立足更多元视角,保存时代的印记。 1.《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中劳伦·A.里韦拉深入美国起薪最高的行业——投行、咨询和律所,访谈上百位招聘官和求职者,详细考察了宣讲会、内部推荐、简历投递、面试和评议等招聘环节,通过丰富的案例,揭示出看似能力取向的选拔标准如何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除对选拔机制的分析外,书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内部知识,亦可作为普通人突破阶层天花板的行动指南。 2.《从早“茫”到晚》是为都市青年所作的绘本,书中的主角可能和你一样,在工作日挣扎起床,和地铁里的人群“亲密接触”,与同事分享零食和不良嗜好,无奈面对打印机卡纸,下班后也许还得艰难social。 3.《到未来去》以“未来”为题,是从内部进入的。它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好像用些刺激的、炫目的、烟花般的句子,就能自带科幻片的效果,自动照亮人的前路,而是在想象未来之前,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未来是一种幻觉,我们不因整体上的悲观而放弃它,也不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兴头上就必须对它充满期待。更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处在同等的迷茫中。对未来失去追踪,某种意义上让人如释重负。那就更加热烈地了解过去吧。去反省,现在自己该做点什么。 4.《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中对为什么气候危机要求我们放弃 “自由市场”的核心意识形态,重构全球经济,乃至重塑我们的政治体系,这本书给出了睿智的解答。 5.《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的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6.《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描述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怀孕歧视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7.《梁庄十年》: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 8.《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9.《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是一部生存启示录,为失业白领、为焦虑的在职白领而写。企业当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完全稳定和成长的环境,但随时待命、放弃休假、开夜车、全力以赴、身心负荷达到极限的不安定感,已有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并未为白领做好准备。通过七个月“失业白领”的失败求职经历,调查记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实地探查美国白领阶层向下流动的真实情况。作者不仅批判九型人格、MBTI性格测验的荒谬,职业训练、社交活动对既有不当体制、机制的维护,更呼吁白领阶层应该在态度上改变、在心理上转换——持续完善简历,建立和维系稳定的人脉网络,有勇气与中、下阶层团结合作。 10.《私立小学闯关记》: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的叙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和淘汰焦虑,并向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11.《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12.《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在社会观察与医学哲理方面都具有开创性。作者与摄影师一同深入英格兰乡村三个月,循着乡村医生约翰·萨塞尔的足迹,记录下他救死扶伤又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 13.《正午》第七期,发掘“名人”不被知晓的另一面,寻找乡野间被忽视的角落,捕捉时代中执拗的低音。这一次,我们潜入社会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以故事重新理解“我们的生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激烈动荡。从“自我”出发,回忆“尼曼项目和我的记者生涯”;于“春秋”中,听“乞丐的歌单”、看“东北农民彼得洛夫的幸福生活”,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一刻,感受时光流逝的力量;于“传奇”中,展现围绕“浙江省第一悬案”追缉凶手的二十二年,看到阳光照耀下,还有晦暗不明的地方;最后,从“自我”回到“我们”,以一幅“被遗忘的女子图鉴”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一个一个“不彻底的人物”。个人的悲歌,大时代中微小的努力,集聚于此,就是我们共同的生活。 14.《资本之都》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该杂志英文电子版可通过移动App、网站或者有声版阅读每周完整内容。

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主编们认为: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从2012年1月28日的那一期杂志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经济学人排名第381。

中国最安全城市肯定是重庆,原因如下:1、重庆不怕地震。能经受住长江、嘉陵江上万年冲洗和折腾而巍然不动,可见重庆地壳坚如磐石。中国西部有大面积的地震带(比如成都以西是主要地震带)。幸运的是重庆刚好避开主要地震带。2、重庆属于山地城市,易守难攻。清军入关打下全国,唯独重庆久久拿不下;元帝国也折戟重庆;打下大半个中国的小日本,对重庆也无可赖何,最后还败在了临时陪都的重庆政权下。3、远离战争:中国北部城市受苏联俄罗斯的威胁,东部城市受日本、韩国的导弹威胁,东南部城市受台海美国、越南、菲律宾的威胁,西部城市(成都)受印度的威胁。唯独重庆相对安全,远离战争。4、重庆治安全国领先。早在2012年前重庆就已经是全世界出警最快的城市(接警后,能3分钟左右到达现场),经过2012年后全国范围内的扫黑除恶,重庆市的治安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5、重庆生活压力小:重庆虽是一线城市,但重庆的房价却比很多三线城市都便宜。房价太高,压力太大的城市连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所以,重庆在这方面太有安全感了。6、重庆不排外,对外来女婿好。绝大多数重庆人都是独生子女,所以,重庆人对待外来女婿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不但不要彩礼,岳父岳母还送房子,送车子。把你当亲儿子一样呵护,你说安全不安全。7、重庆是政策红利城市:未来发展好不好,得看国家政策好不好。重庆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为了带动中西部,国家总是会把好政策先拿到重庆试点(谁先试点谁发财,比如深圳就是吃了改革开放试点的红利)。在重庆这样永远紧追国家扶持政策的城市,大小政策红利都能提前分一杯羹,多有安全感啊!8、重庆是“养颜城市”:与成都盆地地形雾霾不易驱散相比,重庆有两条大江横竖穿插城市之中,天然净化了城市,给城市带来有益的淡水水蒸气(比沿海海水水蒸气好),对皮肤保养,防老,防衰效果特好。对身体好,对容颜好,安全不?9、山川湖泊大江大河,不出主城也能尽兴游玩。要论抗疫三年,哪个城市的人最幸福,钱包最安全?非重庆莫属。重庆市地处云贵川陕和湖北5个省市之间,方便就近采购周边5省市物美价廉的商品,更何况重庆本就是制造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发达城市。在重庆,生活成本低,旅游成本低(不出重庆,也有很多游不尽,看不完的风景),与其它城市动不动千里迢迢跨好几个省去旅游,重庆人的旅游成本很低,你说你的钱包安全不安全?10、重庆交通发达:与成都只有陆路和航空相比,重庆集水、陆、空、网等诸多优势于一身。出行成本极低,你的钱包安全不?11、好找工作:重庆是领先的汽车制造城市、笔记本手机制造、电商大数据等高科技工业城市,工作岗位多多,就算失业了,不出重庆,也很容易再找一份工作,你说工作就业安全不安全?(除非你太挑剔工作,是不正常的跳槽户)。

全球经济杂志排名

《财富》、《商业周刊》、《金融时报》、《中外管理》、《福布斯》等。

1、《财富》

《财富》(FortuneMagazine)是一本由美国人亨利·鲁斯创办于1930年(庚午年),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的杂志。现隶属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时代公司。《财富》杂志自1954年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历来都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影响巨大。

《财富》杂志举办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财经论坛,如著名的《财富》全球论坛,即世界500强年会便是其中之一。《财富》全球论坛开始于1995年,其中1999、2001、2005、2013、2017年的年会分别在中国上海、香港、北京、成都、广州举办。

2、《商业周刊》

商业周刊》是最熟悉美国商业和经济情况的刊物,常发表一些美国商业和经济活动的资料。1937年,发表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表明当时全美有5000名公共关系从业人员,250家公共关系公司,数百家全美最大的公司中有20%设有公共关系部。

3、《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是由James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的世界著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该报在伦敦、法兰克福、纽约、巴黎、洛杉矶、马德里、香港等地同时出版,日发行量45万份左右,其中70%发行于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

该报为读者提供全球性的经济商业信息、经济分析和评论,由该报创立的伦敦股票市场的金融指数更是名闻遐迩。

4、《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杂志是由中国“两弹元勋”钱三强先生倡议、中国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教授创办。自1991年创刊,一直致力于在提升管理境界方面为广大企业服务。

5、《福布斯》

《福布斯》(Forbes)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该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的原创文章著称。福布斯还报道技术、通信、科学和法律等领域的内容。福布斯杂志总部设于纽约市,它在美国商业类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财富》和《彭博商业周刊》。

1.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是中国最权威的经济期刊之一,1955年创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长期致力于发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高水平理论研究类文章;2019年,其影响力指数(CI)为,学科排名居于首位;主要栏目有经济理论、热点探讨、财政与税务、新农村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农问题研究等。

2.中国社会科学

该刊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长期以来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学术综述、调研报告等。该刊为国家级经济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曾获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奖。

3.管理世界

中国最权威的经济期刊之一,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在我国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三大社科期刊评价系统的评价中,多年位居管理类学术期刊首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中,被誉为管理学唯一“顶级期刊”;办刊特色:着眼于中国经济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瞻性分析和研究,具有政策性、实证性、学术性、资料性的风格。

经济类期刊排名:《理论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统计与精算》、《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农业经济导刊》、《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工业经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商贸经济》、《财政与税务》。

《金融与保险》、《投资与证券》、《经济史》、《世界经济导刊》、《生态环境与保护》。

《财贸经济491191》、 《经济研究461012》《经济学动态412023》、《当代财经401224》等等。

经济类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比较宽泛的课程,涉及的的知识很多,但都是泛泛的,不精通。如果英语不错的话,国贸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不过它和金融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形势不好的话,就业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关的呃职称有初级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环球人物杂志地位

属于:2019年《环球人物》杂志招聘公告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2019年2月22日讯:《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主管、主办,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时政期刊之一。依托人民日报强大采编优势,《环球人物》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新闻热点和高端人物为主要报道对象,兼具时效性、权威性、可读性。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环球人物》形成了人物报道的多媒体平台。因业务发展需要,现诚聘以下职位:工作地点: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深度报道记者1人工作职责:1.负责中国报道、国际报道等栏目的采写工作;2.参与相关领域的重大报道。岗位要求:1.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热爱党的新闻事业,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不良从业行为记录;2.有两年以上采编工作经验,发表过深度报道作品者优先;3.有社会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历史学、文学、新闻学等专业背景者优先;4.重点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共党员优先。文化报道记者1人。

正部级领导干部。环球人物杂志社长是正部级领导干部级别。《环球人物》杂志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国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时政类期刊。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环球人物与人物 杂志 有什么区别环球杂志《环球》杂志全彩杂志是新华社国际部主办的国际时事、经科、文化类综合性品牌刊物。作 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精品杂志,已成为中央期刊方阵成员之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双效期刊”《环球人物》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第一份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物类期刊。《环球人物》全国发行量35万份,各大城市报摊有售,邮局订阅量大。同时,《环球人物》已进入全国星级客户期刊展示网络,全国1000家三星级以上酒店20万间客房均有展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