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水稻多倍体育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水稻多倍体育种研究论文

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1964年,他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我国率先开展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制种低产三大难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并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频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来,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著7部。袁隆平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 第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0年,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赞扬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袁隆平又提前实现了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研究目标,它比一般杂交稻增产约30%。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促进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同时,他还在国内主持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才。 这些专家回到本国后都成为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目前,越南、印度、菲律宾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如越南,2004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达65万公顷,每公顷吨,比其全国平均水稻单产增产40%。如菲律宾,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使菲律宾粮食短缺的局面大为改观。 菲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由于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即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外交”将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做报告,我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听取了报告。 第四,袁隆平培养了大批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四十多年来,在他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着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 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他总是每年把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捐献出来作为所长基金,累计捐资达100多万元,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开展有希望和潜力的项目研究。每年几乎都有几个课题获得2-5万元的资助。 他不但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也扶持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如福建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后,专门拨出一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深知未来的农业科技仅靠常规技术必将落伍,而必须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甚至深入到分子技术领域,才可能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为此,他主张建立起分子育种室,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在,他的研究中心的人才队伍已形成高水准的梯形结构,高级研究人员超过30名,占科研人员总数的一半;同时,还相继培养出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大大提高科研水平准备了后备人才;他还先后输送了多名年轻科技人员出国或到香港深造。有人问:“袁老师,您这样不断地把他们送出去,就不怕他们不回来?” 袁隆平宽仁而语重心长地说:“要把眼光放长远点,只有把人家先进的技术学过来,才能把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目前,留学博士们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95年,他们首次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每一个基因位点具有比现有高产杂交稻威优64增产18%的效应。

单倍体及单倍体育种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论文

摘要: 单倍体一般是指由生物产生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单倍体育种是现代作物育种中的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作物新品种的方法。由于多数的植物是二倍体,此育种方法具有快速获得纯合正常植株的优点。

关键词: 单倍体 染色体组 单倍体育种 不育?摇育种年限 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教材重点介绍了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及其与其他育种方法的异同。在涉及该部分知识点时,存在不少理论上的值得讨论的问题。以下就主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一、单倍体都来自配子发育

通常教材中讲到的单倍体是由雄核发育(孤雄生殖)或雌核发育(孤雌生殖)而来,即由配子发育而来。且雄核发育一般是在人工条件下完成,如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

事实上,自然界中的单倍体还有其他来源。

①自发产生。该来源与多胚现象常有联系,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骤变或异种、异属花粉的刺激。

②假受精。即雌配子经花粉或雄核刺激后未受精而产生的单倍体植株。

③半受精。雌雄配子都参加胚发生,但不发生核融合,因而产生具父母本来源的嵌合植株。

人工获得单倍体的途径除了最常用的花药和花粉离体培养,还有多种其他的方法。

①利用远缘的异属花粉授粉:刺激柱头,使胚囊中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②弱化花粉授粉:花粉人工贮藏一段时期后进行授粉,由于花粉萌发能力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但可引起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③化学药剂处理:如用2、4-D、赤霉素、秋水仙素等处理柱头;

④用高剂量射线照射过的花粉授粉;

⑤异常温度处理、机械刺激子房等;

⑥将近缘作物相互授粉,一段时间后将幼胚置于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其中一方的染色体消失,即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虽然有些单倍体不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但几乎都是在胚胎发生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丢失了来自雄配子或雌配子的染色体,即单倍体只含有双亲中一方的遗传物质。

二、单倍体能成活的原因

单倍体生物的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单倍体至少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也就具备了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遗传信息,通过相关遗传信息的表达可以控制所需的所有性状。

三、为什么植物中单倍体常见,动物中却少见

大部分植物是没有性染色体的,多为雌雄同株,有的为雌雄同花,只有少数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植物花粉中的配子一般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几乎不缺生长发育所需的任何基因,在自然条件或经离体培养也就易得单倍体,且易成活。

动物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且有性染色体,配子中往往缺少生长发育的某些必需基因,即使能得到幼体,但往往不能成年。像动物中的蜜蜂、蚂蚁等,其性别不是性染色体决定而由“常染色体”的组数决定,所以可产生单倍体。但为什么蜜蜂、蚂蚁中的单倍体都是雄性还不得而知。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工培养的一些单倍体动物,但往往表现很多的遗传缺陷,在自然界中这些单倍体动物几乎都不能成活。

四、单倍体是否真的不育

通常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无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所以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单倍体都与此情况相同。

那么是不是含偶数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就能产生正常配子呢?关键还是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含四个染色体组,但却不能得到正常配子,即不可育。又如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经染色体加倍可变成新物种乙(基因型为AAAA),若用乙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植株(AA),则该单倍体植株是可育的。

其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在理论上还是可育的,如某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那么该单倍体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8,由于概率极小,所以一般不育。所以教材中只强调单倍体是高度不育,而非完全不育。

五、单倍体育种一定能缩短育种年限

单倍体育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主要是相对杂交育种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得到的所需新品种多为杂合体(即利用*种优势)或显性纯合体。而若要获得隐性个体新品种,则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并不能比杂交育种短。如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为亲本培育aabbdd的子代植株,用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时间均是2年。即在选育性状中有显性性状时,使用单倍体育种可显著缩短育种时间。

六、单倍体育种的结果一定是二倍体或纯合体

单倍体育种是以正常植株的花粉为起点,经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加倍,最终筛选得到所需品种的过程。由于植株多为二倍体,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品种一定是二倍体且为纯合体。若花粉来源于多倍体,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用取自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AAaa)的花粉离体培养,那么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Aa和aa。显然将其中基因型为Aa的单倍体植株进行诱导,得到的植株基因型是AAaa,它并非纯合体,也不是二倍体。

七、单倍体育种过程真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以题为例。下面是2008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第8题: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

A.诱变育种?摇B.单倍体育种?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D.杂交育种

参考答案给出的是B。

有学者认为该题不严谨,建议增加相关的限制条件。例如:仅用一种育种方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摇)

A.诱变育种?摇?摇B.单倍体育种?摇?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摇D.杂交育种

由于题中加入了“仅用下列育种方法”,就不会出现单倍体育种能否引入基因的争论了。答案为B。

那么增加了限制条件后是不是就完整了呢?其实不然。就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来看,从正常植株取出花药(花粉)后要进行离体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精子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而愈伤组织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裂时易产生突变,此时有可能产生所需的新性状。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教材三《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其中应用之一是“突变体的利用”。原文如下:“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体。从这些产生突变的个体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八、单倍体育种变异的原理只有染色体变异

依据单倍体育种的基本过程,该方法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但目前较多的学者认为,单倍体育种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倍体育种仅指从某植株(一般为二倍体)采集花药(花粉)最终获得纯合体植株;而广义的单倍体育种还包括获得提供花粉的植株(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的过程,即狭义的过程只涉及染色体变异,广义的过程除了染色体变异还有基因重组。再根据第7点的分析,在某些时候广义的过程还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袁隆平的贡献实质性的其实主要就是宣传,其它的认真追究起来都只是聊胜于无,1966年发表论文,可类似论文美国日本专家早几十年国际上就公开发表过,而且日本新城长友已经培育成功三系杂交水稻,1973年培育出不育系,可颜龙安1972年就培育成功了,1974年培育成功南优二号杂交水稻,可颜龙安1973年就培育成功汕优二号杂交水稻,而且推广面积是袁隆平的几十倍,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那是谢华安完成的,二系法杂交水稻,那是石明松已经发明并获了很多奖正式推广后因为意外逝世后才由袁隆平接手的,海水稻,那是别人早就培育成功几十年的。

袁隆平确实在杂交水稻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如现在的杂交水稻品种过用在上个世记六、七十年代也还是二、三百公斤;过去的一些好品种现在用也能达到四、五百公斤。是因栽培、肥料、农药科技共同进步的结晶,是广大农技推广战线上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要树立一面旗帜,那就是袁隆平!你的三个数字是众多科技人员集体创造的,请别忘了县及县以下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默然无名的老农技推广者啊!

果树三倍体育种研究论文

离体培养三倍体胚乳,诱导分化成植株,从中选育优良的三倍体新品种的方法。因为在植物双受精过程中,胚乳是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核受精结合而成,所以具有三组染色体。直接利用胚乳培养来获得三倍体植株,与偶然实生苗中选三倍体相比,可以主动地选配亲本培养三倍体,提高育种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种方法比先把二倍体诱导成四倍体,再用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培育三倍体的方法大大简化了育种程序,缩短了育种周期,为果树三倍体育种开辟了一条捷径。

植物胚乳培养始于20世纪30年代,果树胚乳培养始于70年代初期,至今苹果、柑橘、枣、猕猴桃、枇杷等都已获得胚乳植株。

胚乳培养三倍体的育种步骤和方法如下:①选配亲本,由于胚乳中由母本提供2/3染色体组,父本只提供1/3,故应着重选好母本的遗传特性,再按常规进行杂交。②选择胚乳接种适期,果树核型胚乳的接种适期大多在胚乳为细胞形期,此时吸器部分仍为游离核期,幼胚各器官分化已经完成,应找出与这一适期相关的果实形态标志,采果接种。③接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切开果肉,取出种子,剥出珠被、珠心和幼胚,接种在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胚乳分化植株的途径因树种而异。苹果经愈伤组织分化胚状体或不定芽,形成植株;枣可经或不经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发育成植株。④染色体倍性鉴定。镜检胚乳植株的染色体数,确定其倍性。⑤移植。胚乳植株通过锻炼,移入育种圃。以后的育种程序即与常规杂交育种相同。果树的胚乳培育育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胚状体的诱导率和成株率,探讨胚乳细胞除分化三倍体植株外,产生其它倍性的可能性及其利用价值。

文在《 Euphitica 》、《 Plant Cell Reports 》、《遗传学报》、《园艺学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1.陈学森,利用梢端切片鉴定果树多倍体芽变,落叶果树,19872.罗新书,陈学森,杏树研究进展,落叶果树,19893.陈学森,王志刚,周荣永,姜广仲,果树杂交去雄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20(3):21—264.陈学森,张艳敏,张连忠,杜欣阁,郭延奎,特早熟杏的育种,园艺学报,1996,23(1):27—315.罗新书,陈学森,郭延奎,于希志,杏品种孢粉学研究,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6.陈学森,张艳敏,李建,章文才,叶用银杏资源评价及优选的研究,园艺学报,1997,24(3):215—2197.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中国银杏品种资源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初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90—5938.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组织培育与黄酮生产的研究Ⅰ,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50—559.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10.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银杏雌配子体发育及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98,31(2):203—20811.陈学森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育中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1997,9(2):24—2712.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银杏雌雄株核型及性别早期鉴定,果树科学,1997,14,(2):87—9013.陈学森,章文才,邓秀新,树龄及季节对银杏叶黄酮与萜内酯含量的影响,果树科学,1997,14,(4):226—22914.陈学森,章文才,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415—418200015.陈学森,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三),银杏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6.陈学森,郭延奎,罗新书,扫描电镜不同制样方法对几种落叶果树花粉形态的影响,果树科学,1992,9(2):198—20217.陈学森,郭延奎,卓小能,苗良,李成英,几种果树多倍体与二倍体梢端细胞组织学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2):146—15418.辛培刚,陈学森,国光在苹果育种栽培中的应用,果树科学,1993,10,(2):107—11219.陈学森,辛培刚,杜欣阁,杨传友,温吉华,元帅和金帅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2):236—244820.陈学森,张艳敏,果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增刊):177—18221.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特早熟杏新品系的选育,山西果树,1999,4:5—622.陈学森,张艳敏,林群,中国银杏研究进展(二),银杏叶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101—10423. 陈学森,束怀瑞,果树开花授粉生物学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345—34824.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红丰与新世纪杏大棚栽培技术总结,中国果树,2000,3:22—2325.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新世纪,园艺学报,2001,28(5):47526.陈学森,高东升,李宪利,等.胚培早熟杏新品种——红丰,园艺学报,2001,28(6)27.陈学森,沈洪波,张艳敏.杏及大樱桃花期冻害调查,园艺学报,2001,28(4):27328.陈学森,李宪利,张艳敏,等.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1,18(3):178~18129,沈洪波,陈学森,果树抗寒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2,19(5):292~29730,杨红花,陈学森,核果类果树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2,5,17~2031.吴树敬,陈学森,杏品种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3,20(2):108~11132.郑洲,陈学森,杏树营养与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4~8933.李玉晖,陈学森,果树远缘杂交育种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139~14334.李玉晖,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试验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 369~37235.刘焕芳,陈学森,胚抢救技术在核果类果树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3,3,12~163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有效授粉期及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575~57837.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分析实验室,2004,23(增刊):37~4038.陈美霞,陈学森,程传格,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色谱,2004,22(6):66539.陈美霞,陈学森,两个杏品种果香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园艺学报,2004,31(5)40.郑洲,陈学森,杏品种授粉生物学研究,果树学报,2004,21(4):324~32741.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Ⅰ—核果类果树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调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34~103842.杨红花,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Ⅱ—李杏远缘杂种的胚抢救与杂种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203-120743.刘焕芳,陈学森,利用远缘杂交创造核果类果树新种质的研究,Ⅲ-甜樱桃与中国樱桃杂种的胚抢救及杂种鉴定,园艺学报,2004,31(2):303~30844.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Ⅰ.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Cross Compatibility of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8):584-58945.YANG Hong-hua, CHEN Xue-sen et al, Creating New Germplasm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in Stone Fruits:Ⅱ. Embryo Rescu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 Between Plum and Aprico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3(9):656-66246.陈晓流,陈学森,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 S基因型鉴定,遗传学报,2004,31(10):1142-114847. 陈晓流,陈学森,核果类果树自交不亲和研究进展,植物学通报,2004,21(6):755-76448.陈晓流,陈学森,15个樱桃品种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4,21(6):556-55949.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刘焕芳,李发锋,蒙山脆枣与枣及酸枣亲缘关系的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1-31550. 何天明,陈学森,吴燕,从蔷薇科果树硅胶干燥叶片中制备DNA,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4):316-31951.冯宝春,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杨红花,刘焕芳,枣树抗旱性研究初报,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22(5):297-40052.陈美霞,陈学森,周杰,蒸馏-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提取杏果实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实验室,2005,24(3):65~7053.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园艺学报,2005,32(1):17654.陈学森等,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园艺学报,2005,32(2)36855.吴燕,陈学森,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5,32(3):397~40256.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244~124957. 孙永华,陈学森,杏杂种实生树叶片童性的研究,果树学报,2005,22(4):327~33058.黄永红,陈学森,杏树抗寒生理研究初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48~15159.黄永红,陈学森,果树水分胁迫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481-48460.陈学森等,杏杂种一代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863-186861.梁青,陈学森,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园艺学报,200662.陈学森,杏杂种F1代群体产量形成因素相关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63.Wen liu,Xuesen Che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Reports,2006(Accept)64.Xuesen Chen et al,Inheritance and correlation of self-compatibility and other yield components in the apricot F1 Progeny populations,Euphytica, 2006(Accept)65.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66.陈美霞,陈学森,杏F1群体风味物质的遗传研究,园艺学报,200667.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68.Tianming He,Xuesen Chen et al,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Ily Valley Determined by SSR Markers (Submitted)69.Qing Liang , Xuesen Chen, Effects of Electrostatic Field on Cross Compatibility and Embryo Rescue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between Prunus avium L. and Prunus pseudoerasus L. (Submitted)70.陈美霞,陈学森,杏果实糖酸组分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园艺学报,2006,33(4):805~808 71.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果树学报,2006,23(5):690~694 72.冯涛,张红,陈学森,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许正,新疆野苹果果实形态与矿质元素含量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状单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70~276 73.陈美霞,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F1群体风味物质遗传的研究,园艺学报,2006,33(5):942~946 74.冯建荣,陈学森,凯特与新世纪杏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检测及克隆,林业科学,2006,42(10):129-132 75.冯建荣,陈学森,吴燕,杏花柱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5):828~829 76.冯 涛, 陈学森, 张艳敏, 何天明, 张春雨,王利平, 刘杨岷,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园艺学报,2006,33(6):1295-1298 77.慈志娟,陈学森,杏果实酶促褐变的机理的研究初报,山东农业科学,2006,6:17-19 2007年 78.He Tian-Ming, Chen Xue-Sen, Xu Zheng, Gao Jiang-Sheng, Lin Pei-Jun, Liu Wen, Liang Qing and Wu Yan,Using SSR markers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wild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in the Ily Valley of West China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63~572 79. Wen Liu,Xuesen Che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Prunus persica with P. armeniaca and P. salicina using embryo rescue,Plant Cell Tiss Organ ,88:289~299 80.何天明,陈学森,张大海,徐麟,刘宁,高疆生,许正.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析.园艺学报.2007,34(1):17~22 81. 邵雷,张民,陈学森,王丽霞,控释氮肥对土壤和苹果树氮含量及苹果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2007,34(1) 82.陈学森, 冯涛, 张艳敏, 何天明,冯建荣, 张春雨,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遗传学报,2007,34(2):171~179 83.刘文, 陈学森, 梁青, 刘冠军, 吴燕,桃远缘杂种的获得及杂种胚抢救技术的建立,园艺学报,2007,34(1):29~34 84.慈志娟,陈学森,徐小杰,张春雨,张红,石俊,王海波,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果树学报,2007,24(1):21~25 85. 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冯涛,石俊,慈志娟,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7,24(1):11~15 86. 刘晓丽,何天明,张美勇,张立杰,慈志娟,张春雨,陈学森,核桃SSR反应体系的优化,果树学报,2007,24(2):140~145 87. 杨红花,陈学森,冯宝春,吴燕,李梅杏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果树学报,2007,24(3):303~307 88.张艳敏,王琦,苑兆和,张红,石俊,张小燕,陈学森,矮生樱组三个野生种果实性状的变异,果树学报,2007,24(3):369~372 89.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评价,果树学报,2007,24(4):513~516 90.冯涛,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居群年龄结构及郁闭度研究,果树学报,2007,24(5):571~573 91.张立杰, 陈学森,陈晓流,冯建荣,刘晓丽,慈志娟,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杏 (Prunus armeniaca L.) 品种资源S基因特异扩增效果的比较,园艺学报,2007,34(5):1141~1146 92.苑兆和, 陈学森,何天明,冯建荣,冯 涛,张春雨,南疆栽培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遗传学报,2007,34(11):1037-1047 93.张春雨,陈学森,何天明,刘晓丽,冯涛, 苑兆和,中国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bed.) Roem.]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英文),遗传学报,2007,34(10):947~955 2008年 94.Lijie Zhang, Xuesen Chen, Xiaoliu Chen, Chunyu zhang, Xiaoli Liu & Zhijuan Ci Identification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 Genotypes of Chinese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2008,160:241-248 Shouqian,CHEN Xuesen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Related Enzymes Activity in Pyrus pyrifolia Mantianhong and Its Bud Sports Aoguan,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1):1318-1323 96.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矿质元素与糖酸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2):277-280 97. 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泰山早霞’,园艺学报,2008,35(1):148 98.陈学森,辛培刚,张太岩,张艳敏,彭福田,周朝华,姜远茂,陈晓流,王海波,苹果极早熟新品种 ‘泰山早霞’的选育,中国果树,2008,1:1-3 99.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茎段与叶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果树学报,2008,25(1)49-53 100.苑兆和,陈学森,朱丽琴,尹燕雷,张春雨,冯涛,沂州木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8,25(2):283-287 101.苑兆和,陈学森,张春雨,何天明,冯建荣,冯涛,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19-328 102.张红,张艳敏,陈晓流,张春雨,张立杰,刘崇琪,陈学森,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0876-0881 103.吴传金,陈学森,曾继吾,易干军,刘崇琪,张大海,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超低温保存与植株再生,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8(2):243-247 104.刘晓丽,陈学森,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种下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果树学报,2008,25(4):526-530 105.冯涛, 陈学森,新疆野苹果叶片抗氧化能力及多酚组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386-2391 106.王海波,陈学森,辛培刚,张小燕,慈志娟,石俊,张红,早熟苹果果实不同发育期香气成分及其变化,园艺学报,2008,35(10):1419-1424 107.刘崇琪,陈学森,吴传金,张红,石俊,郭梁,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261-1268 108.108.张小燕, 陈学森,彭勇,王海波,石俊,张红,新疆野苹果酚类物质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9):1351-1356 109.冯守千,陈学森,红色砂梨与浓红型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84-3190 110.王力荣,束怀瑞,陈学森,桃不同果实类型的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研究,园艺学报,2008,35(11) 111. 马玉敏, 陈学森,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 Blume)种下居群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2009年 112.Jianrong Feng, Xuesen Ch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incompatible and self-compatible F1 hybrid progenies from ‘Katy’ × ‘Xinshiji’ apricot (Prunus armeniaca L.). Mol Biol Rep (2009) 36:263–272 113.ZHANG Chun-yu, CHEN Xue-sen,ZHANG Yan-min, YUAN Zhao-he, LIU Zun-chun, WANG Yan-ling, LIN Qun,Method of Constructing Core Collection for Malus sieversii in Xinjiang, China Using Molecular Markers,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3):276-284 114.张春雨, 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刘遵春,王延龄,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597-604 115.姜中武,束怀瑞,陈学森,李元军,张序,于青,刘美英,苹果不同品种高位嫁接红露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园艺学报,2009,36(1):1-6 116.张春雨, 陈学森,苑兆和,张红,张小燕,刘崇棋,吴传金,新疆野苹果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园艺学报,2009,36(1):7-14 117.刘崇琪,陈晓流,张艳敏,林群, 王金政, 张红, 张春雨, 陈学森,新疆野生樱桃李S-RNase基因分离与鉴定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09,36(3):333-340 118.张艳敏,冯涛,张春雨,何天明,张小燕,吴传金,刘遵春,王艳玲,束怀瑞,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09,36(3):447-452 119. 郭梁, 陈学森,王海波,石俊,甜樱桃实生后代部分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0-204 120. 郭梁,晋学娟,陈学森,石俊,王娜,刘晓静,欧洲甜樱桃茎段离体培养污染率控制方法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2:30-33 121.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园艺学报,2009,36(2):187-194 122. 张春雨,李亚东,陈学森,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半高丛越橘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果树学报,2009,26(2):235-239 123.张艳敏,何天明,冯建荣,陈美霞,苑兆和,张大海,吴燕,张立杰,陈学森,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新进展,园艺学报,2009,36(5):755-762 124.田长平,陈学森,刘晓静,王娜,王海波,孙家正,李登涛,梨不同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果树学报,2009,26(3):315-319 125. 石俊,魏景利,梁青,张艳敏,郭梁,王海波,刘遵春,陈学森,静电场处理对樱桃远缘杂交亲和性及杂种胚萌发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9,26(3):294-299 126. 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房师梅,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3):320-324 126.陈美霞,赵从凯,陈学森,郝会军,张宪省,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果树学报,2009,26(4):471-474 127.刘晓静,冯守千,王海波,石俊,王娜,陈为一,陈学森,‘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花青苷合成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园艺学报,2009,36(9):1249-1254 128. 王超,王娜,张玉红,郭建敏,陈学森,H&T-GC-MS法快速测定苹果香气物质的优化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9,2:61-64 129. 魏景利,冯涛,张春雨,张艳敏,陈学森,新疆野苹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落叶果树,2009,4:16-18 130. 冯宝春,陈学森,杨红花,郭光智,郭斐,干旱胁迫对枣树叶片生理的影响,林业科技,2009,34(4):10-13 2010年 131. Shouqian Feng, Yanling Wang, Daolin Fu, Xuesen Chen,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pears is regulated b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PyMYB10,Planta,2010,232:245-255 132. 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史作安,林群,田长平,王娜,陈学森,南疆栽培杏风味物质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0,37(1):17-22 133. 刘遵春,张春雨,张艳敏,张小燕,吴传金,王海波,石 俊,陈学森,利用数量性状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358-370 134.冯涛,陈学森,张艳敏,苑兆和,王昆,曹玉芬,阎国荣,彭立新,4种苹果属野生种果实香气成分HS-GC-MS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250-254 135. 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刘风之,韩明玉,束怀瑞,也谈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高效发展意见,果树学报,2010,27(4):323-327 136. 陈学森,廉茂排,辛培刚,林群,彭福田,鞠成祥,魏景利,陈晓流,张艳敏,极晚熟桃新品种‘齐鲁巨红’, 园艺学报,2010,37(6):1019-1020 137.王延玲,张艳敏,冯守千,田长平,王海波,刘遵春,宋杨,陈学森,新疆红肉苹果MYB转录因子MsMYB10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735-2743 138.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彭福田,沈向,张继祥,陈晓流,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10项关键技术,中国果树,2010,4:65-67 139.田长平,孙家正,王海波,刘晓静,王娜,张文昌,王超,陈学森, 1-MCP和NO对采后黄金梨果实香气成分及脂肪酸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2962-2972 140.连建国,林群,刘美艳,王传增,张艳敏,陈学森,几个晚熟桃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503-507 141.刘超超,徐玉亭,陈学森,早熟苹果品种果实软化机理的初步研究,园艺学报,2011,44(1) 142.孙家正,张大海,张艳敏,焦 娟,王 娜,田长平,陈学森,南疆栽培杏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其遗传多样性,园艺学报,2011,44(1) 143.魏景利,张艳敏,林群,陈学森,我国杏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落叶果树,2010,2:6-10 144.魏景利,王杰军,王国正,王明章,陈学森,鲁西梨品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落叶果树,2010,3:10-12

单倍体及单倍体育种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论文

摘要: 单倍体一般是指由生物产生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单倍体育种是现代作物育种中的重要的育种方法之一,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作物新品种的方法。由于多数的植物是二倍体,此育种方法具有快速获得纯合正常植株的优点。

关键词: 单倍体 染色体组 单倍体育种 不育?摇育种年限 染色体变异

高中生物教材重点介绍了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及其与其他育种方法的异同。在涉及该部分知识点时,存在不少理论上的值得讨论的问题。以下就主要的问题加以讨论:

一、单倍体都来自配子发育

通常教材中讲到的单倍体是由雄核发育(孤雄生殖)或雌核发育(孤雌生殖)而来,即由配子发育而来。且雄核发育一般是在人工条件下完成,如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

事实上,自然界中的单倍体还有其他来源。

①自发产生。该来源与多胚现象常有联系,其中最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骤变或异种、异属花粉的刺激。

②假受精。即雌配子经花粉或雄核刺激后未受精而产生的单倍体植株。

③半受精。雌雄配子都参加胚发生,但不发生核融合,因而产生具父母本来源的嵌合植株。

人工获得单倍体的途径除了最常用的花药和花粉离体培养,还有多种其他的方法。

①利用远缘的异属花粉授粉:刺激柱头,使胚囊中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②弱化花粉授粉:花粉人工贮藏一段时期后进行授粉,由于花粉萌发能力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但可引起卵细胞发育成种子;

③化学药剂处理:如用2、4-D、赤霉素、秋水仙素等处理柱头;

④用高剂量射线照射过的花粉授粉;

⑤异常温度处理、机械刺激子房等;

⑥将近缘作物相互授粉,一段时间后将幼胚置于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其中一方的染色体消失,即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虽然有些单倍体不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但几乎都是在胚胎发生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丢失了来自雄配子或雌配子的染色体,即单倍体只含有双亲中一方的遗传物质。

二、单倍体能成活的原因

单倍体生物的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生物体的一半。一个完整的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单倍体至少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也就具备了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遗传信息,通过相关遗传信息的表达可以控制所需的所有性状。

三、为什么植物中单倍体常见,动物中却少见

大部分植物是没有性染色体的,多为雌雄同株,有的为雌雄同花,只有少数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植物花粉中的配子一般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信息,几乎不缺生长发育所需的任何基因,在自然条件或经离体培养也就易得单倍体,且易成活。

动物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且有性染色体,配子中往往缺少生长发育的某些必需基因,即使能得到幼体,但往往不能成年。像动物中的蜜蜂、蚂蚁等,其性别不是性染色体决定而由“常染色体”的组数决定,所以可产生单倍体。但为什么蜜蜂、蚂蚁中的单倍体都是雄性还不得而知。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工培养的一些单倍体动物,但往往表现很多的遗传缺陷,在自然界中这些单倍体动物几乎都不能成活。

四、单倍体是否真的不育

通常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无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所以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单倍体都与此情况相同。

那么是不是含偶数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就能产生正常配子呢?关键还是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含四个染色体组,但却不能得到正常配子,即不可育。又如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经染色体加倍可变成新物种乙(基因型为AAAA),若用乙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植株(AA),则该单倍体植株是可育的。

其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在理论上还是可育的,如某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那么该单倍体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8,由于概率极小,所以一般不育。所以教材中只强调单倍体是高度不育,而非完全不育。

五、单倍体育种一定能缩短育种年限

单倍体育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主要是相对杂交育种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得到的所需新品种多为杂合体(即利用*种优势)或显性纯合体。而若要获得隐性个体新品种,则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并不能比杂交育种短。如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为亲本培育aabbdd的子代植株,用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时间均是2年。即在选育性状中有显性性状时,使用单倍体育种可显著缩短育种时间。

六、单倍体育种的结果一定是二倍体或纯合体

单倍体育种是以正常植株的花粉为起点,经花药离体培养和诱导染色体加倍,最终筛选得到所需品种的过程。由于植株多为二倍体,通过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品种一定是二倍体且为纯合体。若花粉来源于多倍体,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用取自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AAaa)的花粉离体培养,那么得到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Aa和aa。显然将其中基因型为Aa的单倍体植株进行诱导,得到的植株基因型是AAaa,它并非纯合体,也不是二倍体。

七、单倍体育种过程真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以题为例。下面是2008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第8题: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

A.诱变育种?摇B.单倍体育种?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D.杂交育种

参考答案给出的是B。

有学者认为该题不严谨,建议增加相关的限制条件。例如:仅用一种育种方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摇?摇)

A.诱变育种?摇?摇B.单倍体育种?摇?摇C.基因工程育种?摇?摇D.杂交育种

由于题中加入了“仅用下列育种方法”,就不会出现单倍体育种能否引入基因的争论了。答案为B。

那么增加了限制条件后是不是就完整了呢?其实不然。就单倍体育种的过程来看,从正常植株取出花药(花粉)后要进行离体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精子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而愈伤组织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裂时易产生突变,此时有可能产生所需的新性状。在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选修教材三《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其中应用之一是“突变体的利用”。原文如下:“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分生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突变体。从这些产生突变的个体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新品种。”

八、单倍体育种变异的原理只有染色体变异

依据单倍体育种的基本过程,该方法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但目前较多的学者认为,单倍体育种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倍体育种仅指从某植株(一般为二倍体)采集花药(花粉)最终获得纯合体植株;而广义的单倍体育种还包括获得提供花粉的植株(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的过程,即狭义的过程只涉及染色体变异,广义的过程除了染色体变异还有基因重组。再根据第7点的分析,在某些时候广义的过程还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水稻种业行业研究论文

几丁质是一种除了纤维素之外最 丰富的天然生物聚合物,含有丰富的C、N元素,能被微生物降解利用,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微生物肥料供给植物生长的养分。 1 甲壳质简介甲壳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其年生物合成量估计可达百亿吨之多,足可与纤维素的年产量相匹敌。甲壳质属于直链氨基多糖,学名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为(C8H13NO5)n,单体之间以β(1-4)甙键连接,分子量一般在106左右,理论含氮量(图1)。甲壳质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化学结构与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纤维素非常相似,若把组成纤维素的单个分子——葡萄糖分子第二个碳原子上的羟基(OH)换成乙酰氨基(NHCOH3),纤维素就变成了甲壳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壳质可以说是动物纤维。在甲壳质分子中,因其内外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序的大分子结构,溶解性能很差,这限制了它在许多方面的应用,而甲壳质经脱乙酰化处理的产物——壳聚糖,却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大量游离氨的存在,溶解性能大大改观,具有一些独特的物化性质及生理功能,在农业、医药、食品、化妆品环保诸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常采用化学法,经过酸碱处理,脱支钙盐和蛋白质,然后用强碱在加热条件下脱去乙酰基就可得到应用十分广泛的可溶性甲壳质(壳聚糖)。壳聚糖的分子量为十几万至几十万。因制法、工艺条件和要求不同,脱乙酰基度可由60%到95%以上。这种壳聚糖较甲壳质的溶解性能大大改善,可溶解于酸各酸性溶液中,但不能直接溶于水。当壳聚糖经过降解成为低分子量的寡聚糖,产品可直接溶于水,从而扩大适用范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甲壳质及其衍生物以其独特的作物机理用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是用于生产绿色食品的一种环保型农药, 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资源。2 甲壳质在农业上的应用 病虫害防治剂 植物病原菌生长阻制剂在植物病原菌与寄生植物之间,壳聚糖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和生长有阻碍作用,并对病原菌感染的防护机能有诱导作用。在25。C分别以~1%壳聚糖溶液浸泡棉花组织细胞,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浓度、脱乙酰基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1%壳聚糖能阴抑90%病原菌的生长。用的壳聚糖溶液喷洒烟草,10天内可减少烟草斑纹病毒的传播;喷洒的壳聚糖可阻止豆科植物免遭受病原菌的侵染,菜豆将减少由苜蓿花叶病毒造成的损伤;浸种处理,可使小麦纹枯病发病率降低30%~50%,大豆根腐病发病率降低42%;种子处理可防治水稻胡麻斑病、花生叶斑病和埃及豆萎蔫病;芹菜苗用25~50μg/ml壳聚糖浸根可防治尖孢镰刀菌引起的萎蔫症;番茄浸根或喷施可防治根腐病;黄瓜水培液中加入壳聚糖可控制由腐霉菌引起的猝倒病等。 植物或园艺作物的抗病诱活剂甲壳质的诱导抗病性,近年来报道较多,如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对黄瓜的幼苗离体叶片及整株都能诱导出几丁质酶活性,而且这种诱导作用是可以传导的。植物体内不含甲壳质、壳聚糖的成分,但却具有几丁质酶。这些酶能与植物病原菌或害虫外皮的甲壳质反应,并阻止其侵入植物组织内,从而增强了植物自身对敌害的防御能力。树组织附上层甲壳质膜后,这些植物组织中的几丁质酶活性比没有覆盖甲壳质薄膜的去皮树组织提高4倍,并且这层甲壳质膜在4~24周内被树组织降解、吸收,且加快了树组织的伤口愈合。用氨基糖喷施黄瓜幼苗,500倍液;800倍液及1000倍液处理后,几丁质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和;500倍液处理黄瓜枯萎病的诱导活性提高,表明壳低聚糖对植物防御酶系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杀线虫剂线虫近些年来给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造成很大危害。将壳聚糖与适当的载体物质相混,可制成一种对防治线虫非常有效的天然物农药。它不溶于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它的杀虫作物与化学制剂在美国已开始使用,其商品名是CLANDO SAN,主要用于苗圃及园艺作物,如草莓等。当用1%量施入土壤时,能在60天内控制线虫的发生。 种子处理剂壳聚糖用于多种粮食、蔬菜作物的种子处理(浸种、拌种、包衣)可促进种子提前发芽、作物生长、激发抗病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一领域近年来研究成果较多。关于甲壳质应用于种子处理后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增加抗病的机理,正在深入的研究中。壳聚糖能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利于保持种子水份,又能吸收环境中的水份供作物需要,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又能阻断水分,防止种子烂掉,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用不同数量的壳聚糖处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麦、燕麦、大豆、甘薯、疏菜等几个物种子处理上,均有取得增产的报道,国外报道,国外报道可使茶叶道更香醇,提高水稻的抗寒能力,番茄颜色靓丽,提高含糖量等。 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甲壳质/壳聚糖有改善土壤性质的作物,加上壳聚糖的抑菌作用,可将壳聚糖与可溶性蛋白(如胶原蛋白)合成液体土壤改良剂。这种改良剂有适当的稳定性和可降解性,降解后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供作物吸收利用。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生长繁殖,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生物区系。这种液体土壤改良剂,喷洒到土壤表面后,能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墒作物。施加粘土土壤中,可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壳聚糖为基本成份,配以化肥、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及防腐剂,可制成用于无土栽培的叶面肥料。 果蔬保鲜剂和食品防腐剂壳聚糖保鲜剂天然、安全、无毒,是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环保保健型保鲜剂;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附着性。形成一层选择透气性保护膜,限制了氧气的进入,但不影响二氧化碳的通透,使果实处于自发调节的微气调状态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不但影响二氧化碳的通透,使果实处于自发调节的微气调状态从而延缓了果实表面的细菌,还能抵御外面病菌的侵入,达到防腐保鲜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保湿性。一方面抑制了果蔬的蒸腾作物,另一方面又有良好的保湿性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湿度环境,利于保持鲜度;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活性。防止果蔬变色提高商品价值。总之,壳聚糖保鲜剂的功能在于为果蔬产品创造成了一个良好的气体环境,减缓了果蔬菜成熟衰老的生化反应,降低了水份的蒸腾,抵抗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提高了保鲜率,延长了货架寿命,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3 甲壳质产品作为农药的一些特点甲壳质产品作为农药在种植业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许多优秀的特性,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以下10个方面。 完全无毒无害甲壳质、壳聚糖均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无毒无味,可被生物降解。甲壳质对动物经口的亚急性实验表明,LD50为16g/kg鼠体重。以壳聚糖对ICP系鼷鼠按每日18g/kg鼠体重进行连续19日经口投入的亚急性毒性实验,未发现异常现象。可以认为壳聚糖与蔗糖、食盐一样,对人和动物是无害的。在国内外已有用甲壳质、壳聚糖制成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等作为商品出售。这是甲壳质产品能成为绿色农业主导产品的必备和基本的特点。甲壳质产品的毒性等级应为实际无毒,然而我国现行农药管理体系中对农药毒性等级的划分还没设这个等级(过去从来还没有完全无毒的农药),因此,甲壳质产品(如OS-施特灵)还不得不在包装上标明低毒的字样。 有效诱导作物增强抗性这是甲壳质产品最具有竞争力,最被看好的特点。传统的植保技术过份依赖化学农药,而几乎所有的农药都是遵循直接杀灭原则。在这种观念和技术的主导下,使病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而植物自身的抗病抗逆机制却逐渐被削弱、钝化、休眠甚至丧失。这就是现今病虫害防治越来越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要使植保走出误区,摆脱胎换骨困境,应该首先着眼于千方百计调动作物自身的免疫机制,甲壳质产品恰好为此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甲壳质作物于植物能诱导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种抗性物质,使作物用于植物能诱导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种抗性物质,使作物自身免疫能力大大提高,一旦病菌侵犯,这些抗性物质就能从多个靶位对之加以消灭。这种作用持久,而且病菌难以产生抗药性。实践表明,抓住了调动作物自身免疫这条主线,强调预防为主,辅助科学管理和适当的外部农药的抑控,许多病害的防治都变得不再困难。甚至给那些长期困扰被认为几乎无望解决的病害的防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可防可治应用甲壳质强调预防为主,甲壳质产品最好在作物发病前使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然而,由于甲壳质的作物机制是诱导作物产生抗性物质,这些抗性物质可以迅速歼灭入侵的病菌,因此,在作物已经发病后及时使用甲壳质产品,往往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应用甲壳质产品对炭疽、疫病、病毒、枯黄萎、根腐等病害均可直接控制。对其他多数病害,或病情严重时,可与外抑农药(减量)配伍,内抗外抑,协同作物,多数情况也都能取得满竟的效果。这一点对于甲壳质产品的前期市场开拓竟义尤为重要。 防治病害范围广泛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多种抗生物质,因此对病毒、真菌、细菌三方面病害的防治都有效,尤其是对病毒病的防治过过往往是植保的难题,而用甲壳质产品防治效果却十分理想。这些均已得到实践的验证。辅助防治虫害实践表明,经常使用甲壳质的作物较少发生虫害。对这种效果的作物机制还缺少深入的研究,有报导说由于昆虫外皮均含有几丁质,而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的几丁质酶可降解昆虫外皮的几丁质从而破坏昆虫表皮使之死亡;也有人认为,几丁质聚糖被作物吸收后,在植物吸吮后进入体内把内壁的几丁质壳素酶分解掉,使其失去了生物被膜而丧失生存条件。这些情况均在昆虫则孵化成幼虫时效果最好。甲壳质产品对各种蚜虫均有明显的触杀作物,这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 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甲壳质诱导作物的抗性不仅表现在抗病,也表现在抗逆方面。施用甲壳质,对作物的抗寒冷、抗高温、抗旱涝、抗盐碱、抗肥害、气害、抗营养失衡等方面有良好作物。这是由于甲壳质对作物本身以及土壤环境均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譬如甲壳质诱导作物产生的多种抗性物质中,有些具有预防、减轻或修复逆境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作用;再如甲壳质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健壮植株自然也有较强的抗逆能力;甲壳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将在下面加以介绍。实践中,当作物幼苗遇低温冷害而萎蔫时,及时使用甲壳质很快植株就恢复了长势;当作物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根系老化时,使用甲壳质很快就会促使焕发出有活力的新根系;当作物受农药药害枝叶枯萎时,使用甲壳质可以辅助解毒并使之很快就抽出新的枝叶。这些都是甲壳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的典型实例。 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甲壳质对作物的增产作用也十分突出,这是因为甲壳质可以激活、增强植株的生理生化机制,促使根系发达,茎叶粗壮,使植株吸收和利用水肥的能力以及光合作用等都得到增强。实践表明,甲壳质用于粮食作物,仅处理种子即可增产5%-15%;用于果蔬喷灌等可增产20%-40%或更多。对作物品质的改善如增加粮食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果蔬糖的含量,产品风味的改善等作用也十分明显。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甲壳质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得重要。 有利于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这是甲壳质很有意思的特点。研究表明,甲壳质进入土壤后可以大大促使有益细菌如固氮菌、纤维分解菌、乳酸菌、放线菌的增生,抑制有害细菌如霉菌、丝状菌的生长。譬如使放线菌的数量可增加近30倍。这一特点决定了甲壳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改善作物的生存环境,也是它可以防控土传病害和促进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谱抗菌,良好的成膜性、保湿性和选择透气性甲壳质有广谱的抗菌性。研究表明,甲壳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多数菌都有很好的一杀作用。甲壳质在植株和产物表面形成薄膜,对病菌的侵害起阻隔作用,而且这层膜有良好的保湿作用和选择性透气作用。这些特性决定了甲壳质可以成为果蔬保鲜剂的最好原料。现在甲壳质保鲜剂已经问世,其保鲜作用十分良好。甲壳质的抗菌作用也表现在甲壳质产品的一些辅助用途上,譬如可治疗外伤,消炎,止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治疗脚气等等。 使用方便,价格不贵甲壳质产品多为水剂,对水就可以利用。价格不贵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综上所述,甲壳质产品集诸上许多独特优点之大成,特别是它的诱抗特性在植保方面有重大意义,这些在现有农药中是少见的。甲壳质产品的广泛应用将会导致植物保护从观念到技术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将会为减少作物病虫害,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其前途不可限量。这已经在实践中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4 典型作物典型病害的防止 瓜、菜、草莓等作物连作减产的防治瓜、菜(主要是茄果类)、草莓等作物的连作减产,历来被视为难题,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连作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土壤养分的失调,土壤盐分含量过高,上茬同类作物所产生的废酸中毒,以及镰孢菌为主的土传病菌的危害等。要彻底解决连作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传统的防治方法,如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嫁接,淹水改土灭菌,化学药剂防治等,均存在各种局限和困难,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生物农药健根宝(沈阳农业大学开发的微生物农药)和甲壳质生物农药(施特灵),辅以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有望为解决连作减产开辟出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健根宝和甲壳质产品主要解决重茬最关键、最棘手的防控土传病害问题。仅仅应用健根宝和甲壳质产品就可以解决连作减产的主要问题,实现防病、增产,这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水稻旱育苗已成为我国水稻栽培的主要技术。面积不断扩大,然而水稻苗期的立枯病也相应肆虐,成为制约旱育苗发展的主要障碍。立枯病因源于幼苗出土后的寒潮、冷害,小苗的正常代谢受到阻碍,原生质受到破坏,生理机能减弱,以致内抗性减弱甚至丧失,病菌就相机侵染。由此可见,防治苗期立枯病,增强秧苗自身的抗性是关键所在,甲壳质产品恰可担当此任。用甲壳质产品浸种,出苗后,小苗一叶一针到三叶一针时喷2遍甲壳质产品。最好在喷第一遍(一叶一针)时加入常规50%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 地下块茎(含鳞茎、根茎)类作物的防病和增产甲壳质生物农药对块茎类作物的抗病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应积极倡导采用。甲壳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物的早期发育中,以土豆为例,施用甲壳质产品后,其主要有效成分壳聚糖被土豆块茎的淀粉粒子吸收后,作为细胞高效活化因子可取代其他植物激素,促进生根早发,提高出苗率,促进淀粉的大量合成。这是实现高产的基本因素。当苗出齐后,尤其在插墒时和土豆形成期是薯类晚疫病盛发期,可用甲壳质产品喷防,如见病则提高甲壳质产品浓度控制。按上述措施,出苗率已平展叶期计算,展叶出苗率比对照高,平均提前三天出苗;须根增加5%,主根直径比对照平均增粗,主根长度比对照增长,在生长中期计算,没进行任何喷雾情况下产生量比对照增加,可以认为:所有地下块茎、鳞茎、根茎类作物应用甲壳质产品处理是挖掘增产潜力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5 结论面临新世纪到来之际,人类对于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无残毒的农产品已成为时尚的追求。可以预见,甲壳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必将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为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美好的前景。

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一般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经浸种吸足水分的种子,在l0天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确定播种量和用种量的主要依据。不同的种子,其发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别,相同的种子,其发芽力也会有变化。种子的发芽力受栽培条件、成熟程度、收获时的气候、入库时的种子含水率以及贮藏条件好坏、贮藏时间长短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果不进行发芽测定,盲目地进行浸种、催芽或者直接播种,就有可能出现出苗不齐、苗数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现象,其结果不仅浪费粮食,又耽误了季节,造成生产被动。认真做好种子的发芽力测定,周密计算用种量,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不但可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还可以提高产量。水稻种子发芽率常用的测定计算方法是:先从供试品种的种子容器中,分上、中、下、边缘、中央不同部位分别随机取出少量种子,去除杂质后,在水温20—30℃条件下浸24小时,然后将吸足水分的种子以100粒为一组,分成四组,分别均匀排列在铺有滤纸或草纸的4个培养皿内,并分别以等量适量的水,放在气温30—35℃环境条件—下,逐日记载发芽数,从试验开始记载10天,最后分组计算其发芽率,四组的平均数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其计算公式为: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100/供试种子总数 二、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及阳光。 水分是种子发芽的首要条件。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加速种子内部的生理作用,促进酶的活动,有利于贮藏养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长,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温度也是种子发芽必要条件之一。种子在吸收足够水分和氧气后,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萌发,温度是种子萌发的能量来源。温度作用在于促进酶的活性,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也就是酶的最适宜温度。此外,温度也直接影响到种子吸水快慢和呼吸强弱。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种子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强,发芽越快。 种子发芽试验需要大量的氧气。种子发芽时呼吸作用增强,如种子缺氧呼吸,造成种子不宜发芽。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时对光的反应不同。大部分农作物种子(如玉米、禾谷类等种子)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用光照或黑暗均可。有一些好光性的种子如烟草种子,芹菜种子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发芽或促进发芽。还有一些嫌光性的种子,如黑草种有光照时会抑制发芽。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应给黑暗处理。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我也曾经做过两次种子萌发的实验,是用绿豆做的,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因为总是忘了给种子加水,结果种子全都干死了,终于第一次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接着马上就迎来了第二次实验,这次记得了上次的教训,我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这篇论文主题是关于种子的,介绍了怎么样测种子的发芽率、种子萌发的条件与种子萌发的过程。

菊科植物菊科是比较年青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大科。虽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较晚,但由于该科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先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这个年青的科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论在种的数量上还是分布范围上,均跃居世界种子植物之冠。许多植物分类专家和系统演化专家都一致认为它在被子植物(尤其是双子叶植物)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菊科植物的绝大部分属、种的营养体都是草本,木本者甚少,仅占本科植物种数的。从进化角度看,草本植物以种子或地下器官(根、根茎、块茎、球茎等)度过环境的不良时期,比木本植物适应性强,因而较木本植物进化。菊科植物除少数种类(如百日草、鬼针草)为对生叶外,多为互生单叶。1.菊科植物繁殖器官的特点是头状花序。头状花序是由许多无柄小花(或仅有一朵花)密集着生于花序轴的顶部,聚成头状。外形酷似一朵大花,实为由多花(或一朵)组成的花序。一般再由许多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伞房花序等。漏芦属的头状花序小,只包含一朵花,由许多小的头状花序又组成较大的复头状花序。头状花序的最外面,包有总苞,一般为绿色,叶状,它的功能无疑是在头状花序未开放之前,包在外面起保护作用。但本科中许多属、种的总苞,特化成具有特殊用途的器官,如蜡菊的总苞变成膜质,并有鲜艳的色彩,用它吸引昆虫;牛蒡、苍术及苍耳等的总苞变成钩刺,腺梗菊、豨莶等的总苞上具粘质的腺毛,可利用动物来传播果实、种子。由许多小花集成头状花序,这就使本来不太明显的每个小花集在一起,显得较大而醒目,尤其当某些属、种花序边缘的舌状花开放后,使花序变得更大、更醒目,以利于招引更多的昆虫。有些属、种的头状花序中,各小花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如向日葵,花序边缘的舌状花是不能结实的无性花,中间的管状花既能产生花粉,又能结果实,是两性花,而金盏菊与之不同,边缘的舌状花是能结实的雌花,而中间的管状花全是只能产花粉而不能结实的雄花。2.头状花序上每朵花的结构,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萼片变成冠毛,花瓣5枚连合,雄蕊聚药、子房2心皮下位。但各属、种之间差异很大,简化或特化现象很普遍。萼片:萼片是保护器官,尤其在花蕾时期。菊科的头状花序外围有总苞统一保护,所以萼片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有些种类特化成为果实顶端刺状、毛状或片状的“冠毛”,成为果实种子的传播器官,如蒲公英、鸦葱等具毛状冠毛,可借风力使果实到处飘扬。又如鬼针草,冠毛变成刺状,可使果实附着于动物身体上,借以传播。花瓣:5枚,互相连合成管状或舌状。从进化角度看,合瓣花是后出性状,要比离瓣花进化。若花瓣的基部连合成较长的管,顶端五个花瓣呈辐射对称排列的,叫管状花,如向日葵花序中央的小花。若花瓣基部连合成较短的管,五个花瓣连合成为片状,两侧对称,向一侧伸展的叫作舌状花,花瓣顶端五个齿,表明该舌状花是由五枚花瓣连合而成。如蒲公英的花。有的种类花瓣基部连合成较长的管,但花瓣五枚形成唇形,分上下二唇,往往有的只发育一个唇,另一个唇退化,形成假舌状花,如金盏菊和向日葵花序外围的小花。在花冠管的基部,有环形的蜜腺,可分泌花蜜贮存在管的基部。雄蕊:5枚,花丝互相分离而花药边缘互相连合形成空筒形,即聚药雄蕊。每当花药成熟时,将花粉粒撒在聚药雄蕊的“筒”中,待雌蕊花柱生长时,将它们“推”出筒外。有些种类花药的基部特化成“尾”状,其功用是保护花瓣管基部的蜜腺和花蜜,免遭灰尘或雨水的侵蚀。在每个花药的顶端有突出的“药隔”,在雄蕊未成熟时,此五个药隔互相靠合形成一个“盖子”,封住花药管的口部,起防护作用。雌蕊:子房下位,二心皮构成,一室,一枚倒生胚珠,基底着生。花柱一条,伸于花药管中,顶端柱头2裂,但在雌蕊尚未成熟时,柱头不张开。在花柱上部,常生有一圈毛,叫“扫粉毛”,每当花柱发育而伸长的过程中,此“扫粉毛”即可将雄蕊花药“撒”在花药管中的花粉粒“推”出,便于来访的昆虫携带。菊科植物花一般都是雄蕊先熟,花柱伸长过程中将花粉粒“推”出后,顶端的柱头再张开来接受其它花传来的花粉。这是避免自花传粉的适应。但是,一旦柱头上没接受到其他花传来的花粉,即异花传粉遭到失败,也无妨,柱头可以下弯,将“授粉面”接触到自己的花柱上,沾上自花产生的花粉粒,完成自花授粉。3.菊科的果实是不开裂的干果,果皮致密,其中只含有一粒种子,一般认为是瘦果。但它来源于二心皮,并且是子房下位形成的,这与由一心皮形成的子房上位的瘦果有所不同,严格说起来应叫“菊果”或“连萼瘦果”(Cypsela)。菊科植物大多数花序较大而鲜艳,适于虫媒传粉,但另外有些属、种的花并不鲜艳,例如蒿属(Artemisia)、苍耳属(Xanthium)及豚草属(Ambrosia)等,它们的花序很小,黄绿色,很不鲜艳。这些植物是由虫媒特化成风媒的一个类型。苍耳属植物是雌雄同株,异花,雄花序较小,还保留扁平的头状花序,花期很短,花谢后即脱落,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到。雌花序(即所谓的“苍子”)的花序轴(托)木质化,外有许多钩刺,其中包有两朵雌花,每朵雌花只剩下一个子房和二裂的花柱,成熟时整个花序脱落。向日葵在我国各地广为种植,取材容易,而且花序及花都较大,便于观察,下面将它的各部器官作一简述,供教学参考。向日葵是原产北美洲的一年生大型草本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52%。高2~4米,大型的心脏形叶,互生。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一般直径30厘米,大的可达60厘米。头状花序的花序轴(托)扁平,其中充满白色海绵状的填充物(薄壁细胞)。花序边缘围有3~4层绿色的总苞。最外圈的花为鲜黄色的“舌状花”(边花),中央为黄褐色的管状花(盘花)。舌状花(边花)(见图c)是不育性的无性花,功能就是吸引昆虫来访,帮助传粉。花瓣基部连合成短管,花瓣上部扁平、伸展,由三枚花瓣连合而成,另外两枚花瓣退化,所以有人称它为“假舌状花”。子房三角柱状,内无胚珠,花柱和雄蕊皆退化,不复存在。萼片退化成膜质的“冠毛”,一般三枚,分别着生在子房三个角的顶端。子房基部无明显的苞片。管状花(盘花)(见图B)的五枚花瓣基部连合成管状,上部五个齿,辐射对称。在花瓣管的下部膨大成球形,上生纤毛,其作用有二:1.膨大的空腔内贮花蜜供来访的昆虫采食。2.膨大的部分彼此靠得紧密,填充了花冠管之间的空隙,防止雨水、灰尘或长吻昆虫伤害下面的子房。萼片退化成膜质三角形的小薄片,着生在扁平子房的两个上角,已无明显的作用,果实成熟时脱落。雄蕊的花药黑褐色,连合成管,药隔三角形,黄褐色。雌蕊的子房下位,未成熟时白色,壁薄而软,待成熟后,果皮变硬而具黑色花纹。每个子房的基部都有一枚膜质的苞片包住子房,白色,顶端有三个裂齿,当果实成熟脱落时,此苞片仍存留在扁平的花序轴上。菊科植物依据头状花序内花的形态及乳汁的有无可分为两个亚科12个族。划分标准即:管状花亚科(Asteroideae)植物体不含乳汁,头状花序皆为管状花或至少花序中的盘花为管状花。包括11个族,大多数菊科植物都属于此亚科。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日常栽培的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虽花序中央的盘花似舌状,那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它无乳汁应归于本亚科。蒿属、向日葵等,也都属于本亚科。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植物体含乳汁,头状花序上皆为舌状花。只包含一个族。蒲公英、莴苣、苣荬菜等都属于本亚科。菊科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有许多著名的观赏花卉如菊花、大丽菊、万寿菊、金盏菊、翠菊、蜡菊、大波斯菊(秋英)、瓜叶菊、雏菊等。日常食用的蔬菜有莴苣、茼蒿(北京称蒿子秆),菊芋(姜不辣),生菜等。药用种类较多如除虫菊、红花、牛蒡、蛔蒿(花序中产驱蛔虫有效成分——山道年)、苍术、泽兰、大蓟等。可提取芳香油的植物有艾纳香(Blumeabalsamifera),蒸馏后提取的挥发性物质即冰片,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可提取芳香油。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是北方较寒冷地区的草本橡胶资源植物,苏联曾大量栽培。对人类生活有害的植物如蒿属某些种,专门生长在农田中,是庄稼的大敌。豚草属一些种的花粉对某些人易产生过敏反应。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 种植 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稻种植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稻的种植技术

[摘要]我国是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本文以灵桥镇种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水稻种植现状进行了介绍。之后本文对该地区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 措施 。

[关键词]水稻种植 栽培技术 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3-1650(2016)02-0094-01

1.灵桥镇目前水稻种植现状

从农户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其规模上已经达到了6000亩,其中每年的亩产也达到了400多公斤,而这个数字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由此可见作为水稻种植大镇的农技推广中心更应该做好水稻种植问题的研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对灵桥镇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如下剖析

2.种植难题

选种播种不当

首先年轻一代对种粮意识淡薄,而中老年一代老百姓 文化 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地选种知识和技术,在选种播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选取种子时不够仔细,导致许多携带病毒或者低产的种子被播撒到田间。选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导致了水稻减产,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加强对水稻种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尚未具备该意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水稻种子的选取重视力度不够。同时种植户未能接受到专业的种植方法培训,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选种播种不合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田间管理不当

水稻种植后的工作就是田间管理,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相当重要。但是当地种植户却未能够认识到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很多时候对水稻稻田弃之不顾。究其原因首先是水稻种植户的田间管理意识不足,其次是在田间管理的工作中很多种植户未能够做到仔细谨慎,因此导致很多突发问题的发生而无解决办法,例如病虫害的袭击、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面对该问题很多种植户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当充分提高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的爆发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就是灾难,每年在病虫害暴发的高峰期,水稻种植户会因此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病虫害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常见问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地区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仍然是采取事后处理的办法,这就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的几率。水稻病虫害的防范和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当地很多种植户依靠的是传统的治理办法,如果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病虫害侵袭,很多种植户通常会选择怨天尤人、束手无策。

3.解决水稻种植难题的措施

水稻的选种和催芽

由上述的水稻种植问题中不难看出,水稻种子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可以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加大对水稻种子选择的把关,种植户应充分重视起水稻的选种和催芽工作。

选种

首先第一步就是水稻种子的选择,这一步骤对于水稻栽培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水稻的选种进行严格的把关。根据该地区的种植习惯,本文建议种植户可以依靠多年的水稻种植实践 经验 。首先在选取种子时要注意选择颗粒饱满,并且是抗逆性较强的种子。其次是将水稻种子进行翻晒1至2天,之后用盐水进行选种,筛选出颗粒不饱满的水稻种子并去除。

催芽

在选取到最适宜播种的水稻种子后,第二步就是要加强对水稻种子的催芽工作。选取成功的种子要经历一定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可以采用稀释了100倍的多菌灵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1-2天为最好。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催芽需在27~2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

加大田间管理的力度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不仅要从施肥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割时机的选取的必要性。

合理施肥

肥水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适宜的水分和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选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视,当地应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等物质,底肥在土壤翻耕时亩施猪、羊栏肥1000-1500公斤。移栽前一天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栽后5天施第一次分蘖肥,亩施尿素公斤,氯化钾5公斤。栽后12天施第二次分蘖肥,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公斤。7月18日左右,亩施促花肥45%复合肥15公斤,尿素5公斤。8月5日左右,亩施保花肥45%复合肥10公斤。8月20日左右施粒肥,亩施45%复合肥5公斤。抽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作根外追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于水稻来说则是很好的肥料,方法是机肥充分腐熟之后辅以使用。除此之外面肥的使用也不可忽视,可以采用硫氨酸或是尿素。这种混合的施肥方式可以给予土壤足够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在肥料的保存和运输上也要加大重视,首先要在规范的市场购买肥料,其次在运输上要避免二次污染,最后保存肥要注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的一大难题,因为病虫害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当地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本文将给出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当地应事先对水稻病虫害的类型进行掌握,并且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工作。除了要在适当时期对水稻进行农药喷洒工作,更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农药喷洒过后要对残留农药进行清理。患有病害的水稻会在田间进行病害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地清除掉。

适宜时期进行收割

水稻的收割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收割之前种植户应该做好人员、机器、设备的准备。其次在收割时间的把握和选取上也要做到准确无误,一般来说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根据当地的收割习惯,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就可以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种植技术论文

杨梅多倍体研究论文

摘要:染色体:1、染色体的结构 有丝分裂中期,每一染色体都具有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体。两单体之间由着丝粒连接,着丝粒处凹陷缩窄,称初级缢痕。着丝粒将染色体划分为短臂(p)和长臂(q)。在短臂和长臂的末端分别有一特化部位称为端粒。某些染色体的长、短臂上还可见凹陷缩窄的部分,称为次级缢痕。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有一球形结构,称为随体。2、染色体的类型 人类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3、染色体的数目 人类体细胞(二倍体细胞,2n)染色体数目为46条(23对,2n=46),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为形态相同的X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另一条是较小的Y染色体);正常生殖细胞(单倍体细胞,n)是23条染色体(n=23)。 关键词:遗传;变异;基因突变 遗传从现象来看是亲子代之间的相似的现象,即俗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的实质是生物按照亲代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产生和亲代相似的复本。 遗传是相对稳定的,生物不轻易改变从亲代继承的发育途径和方式。因此,亲代的外貌、行为习性,以及优良性状可以在子代重现,甚至酷似亲代。而亲代的缺陷和遗传病,同样可以传递给子代。 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 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俗语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个体,包括挛生同胞在内,这充分说明了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遗传可以发生变异,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正常健康的父亲,可以生育出智力与体质方面有遗传缺陷的子女,并把遗传缺陷(变异)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否有物质基础的问题,在遗传学领域内争论了数十年之久。 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中,一致公认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水平上是染色体,在分子水平上是基因,它们的化学构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在极少数没有DNA的原核生物中,如烟草花叶病毒等,核糖核酸(RNA)是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的细胞具有结构完整的细胞核,在细胞质中还有多种细胞器,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但是, 细胞质在某些方面也表现有一定的遗传功能。人类亲子代之间的物质联系是精子与卵子,而精子与卵子中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是染色体,受精卵根据染色体中DNA蕴藏的遗传信息,发育成和亲代相似的子代。 一、遗传与变异的奥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生物遗传的根本特征。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在世代的交替中,子女(子代)总是保持着父母(亲代)的某些基本特征,这种现象就是遗传。但子代又会与亲代有所差异,有的差异还很明显。子代与亲代的这植钜炀褪潜湟臁R糯�捅湟焓巧��淖罨�咎卣髦�唬�ü��镆淮��姆敝程逑殖隼础? 遗传和可以遗传的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这种遗传物质就是细胞染色体中的基因。人类染色体与绝大多数生物一样,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链构成的,基因就是在DNA链上的特定的一个片段。由于亲代染色体通过生殖过程传递到子代,这就产生了遗传。染色体在生物的生活或繁殖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畸变,基因内部也可能发生突变,这都会导致变异。 如遗传学指出:患色盲的父亲,他的女儿一般不表现出色盲,但她已获得了其亲代的色盲基因,她的下一代中,儿子将因获得色盲基因而患色盲。 我们观察我们身边很多有生命的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虽然种类繁多,但在经历了很多年后,人还是人,鸡还是鸡,狗还是狗,蚂蚁、大象、桃树、柳树以及各种花草等等,千千万万种生物仍能保持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的特征以及生理功能的特征。正因为生物界有这种遗传特性,自然界各种生物才能各自有序地生存、生活,并繁衍子孙后代。 大家可能会问,生物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但为什么父母所生子女,一人一个样,一人一种性格,各有各自的特征。又如把不同人的皮肤或肾脏等器官互相移植,还会发生排斥现象,彼此不能接受,这又如何解释呢?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以外还有变异现象,也就是说个体间有差异。例如,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各有各的模样,丑陋的父母生出漂亮的孩子,平庸的父母生出聪明的孩子,这类情况也并不罕见。全世界恐怕很难找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既使是单卵双生子,外人看起来好像一模一样,但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却能分辨出他们之间的微细差异,这种现象就是变异。人类中多数变异现象是由于父母亲遗传基因的不同组合。每个孩子都从父亲那里得到遗传基因的一半,从母亲那里得到另一半,每个孩子所得到的遗传基因虽然数量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组合体,与父母不一样,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一样,而形成彼此间的差异。正因为有变异现象,人类才有众多的民族。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人群中认出张三、李四,如果没有变异,大家全都是一个样子,社会上的麻烦事就多了。除了外形有不同,变异还包括构成身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也存在着变异,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特异的蛋白质。所以,如果皮肤或器官从一个人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便会发生排斥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蛋白质不一样的缘故。 还有一类变异是遗传基因的突变,这类突变往往是由环境中的条件所诱发的,这种突变的基因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许多基因突变的结果会造成遗传病。 变异也可以完全由环境因素所造成,例如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的跛足,感染大脑炎后形成的痴呆等这些性状都是由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是因为病毒感染使某些组织受损害,造成生理功能的异常,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所以不是遗传的问题,因此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总之,遗传与变异是遗传现象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我们有从父母获得的遗传物质,保证我们人类的基本特征经久不变。在遗传过程中还不断地发生变异,每个人又在一定的环境下发育成长,才有了人类的多种多样。 二、遗传变异的科学理论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1)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遗传信息以基因的形式蕴藏于DNA分子中; (2)每个人体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的DNA构成一个基因组; (3)广义的基因组包括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4)人类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组中90%左右为DNA重复序列,10%为单一序列; (5)多基因家族是真核基因组中重要的结构之一。 (二)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 、真核生物基因的分子结构 (1)、基因的DNA序列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构成,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 (2)、在每个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接头区存在高度保守的一致序列,称为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即在每个内含子的5’端开始的两个核苷核为GT,3’端末尾是AG,特称之为GT-AG法则; (3)、真核生物基因的大小相关悬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DNA分子两条链中,5’→3’链称为编码链,其碱基排列序列中储存着遗传信息;3’→5’链称为反编码链,是RNA合成的模板; (5)、每个断裂基因中第一个外显子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区,称为侧翼序列,其上有一系列调控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这些结构包括: ①启动子:位于基因转录起始处,是RNA聚合酶的结合部位,能启动基因转录。 ②增强子: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或下游,能增强启动子转录,提高转录效率; ③终止子:位于3’端非编码区下游的一段序列,在转录中提供转录终止信号。 、基因的复制 (1)、基因的复制是以DNA复制为基础的,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复制单位(复制子); (2)、每个复制子有一个复制起点,从起点开始双向复制,在起点两侧各形成一复制叉; (3)、DNA聚合酶只能使DNA链的3’端加脱氧核苷核,故复制只能沿5’→3’方向进行; (4)、与复制叉同向的新链复制是连续的,速度也较快,称为前导链;与复制叉反向的新链复制是不连续的(先要在RNA引物存在下合成一个个冈崎片段,然后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补上一段DNA),速度也较慢,称为后随链;故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复制; (5)、复制后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故DNA的复制又是半保留复制。 、基因的表达 基因表达是DNA分子中所蕴藏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通过转录形成RNA发挥功能作用的过程。 (1)、转录:是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①新合成好的RNA称为不均一核RNA(也叫核内异质RNA,hnRNA); ②hnRNA要经过“戴帽”和“加尾”以及剪接等加工过程才能形成成熟的mRNA。 (2)、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①mRNA分子中每3个相邻的碱基为三联体,能决定一种氨基酸,称为密码子; ②翻译后的初始产物大多无功能,需经进一步加工才可成为有一定活性的蛋白质。 、基因表达的调控(了解操纵子学说) 、基因的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方式 ①碱基替换 也叫点突变,包括转换和颠换两种方式。其后果可以造成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或终止密码突变(延长突变)等生物学效应。 ②移码突变 是DNA分子中某一位点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造成该位点以后的遗传编码信息全部发生改变。 ③动态突变 微卫星DNA或短串联重复序列,尤其是三核苷酸的重复,在靠近基因或位于基因序列中时,其重复次数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会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导致某些遗传病的发生。 (3)、基因突变的修复 ①切除修复 是一种多步骤的酶反应过程,首先将受损的DNA部位切除,然后再合成一个片段连接到切除的部位以修补损伤。 ②重组修复 又称复制后修复,是在DNA受损产生胸腺嘧啶二聚体(T-T)以后,当DNA复制到损伤部位时,再与T-T相对应的部位出现切口,完整的DNA链上产生一个断裂点。此时,在重组蛋白作用下,完整的亲链与有重组的子链发生重组,亲链的核苷酸片段补充了子链上的缺失。重组后亲链的切口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成单链DNA片段来填补,随后在DNA连接酶作用下,以磷酸二酯键使新片段与旧链相连接,而完成修复过程。 2、遗传的细胞基础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染色质的功能状态不同,折叠程度也不同,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1、常染色质 在细胞间期处于解螺旋状态,具有转录活性,呈松散状,染色较浅;2、异染色质 在细胞间期处于凝缩状态,很少进行转录或无转录活性,染色较深;3、性染色质 在间期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异染色质部分显示出来的一种特殊结构,有两种:(1)、X染色质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核中有一个染色较深,大小约为10nm的椭圆形小体(了解Lyon假说)。(2)、Y染色质 正常男性间期细胞核用荧光染料染色后,核内可见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强荧光小体,直径为3nm左右。 染色体:1、染色体的结构 有丝分裂中期,每一染色体都具有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体。两单体之间由着丝粒连接,着丝粒处凹陷缩窄,称初级缢痕。着丝粒将染色体划分为短臂(p)和长臂(q)。在短臂和长臂的末端分别有一特化部位称为端粒。某些染色体的长、短臂上还可见凹陷缩窄的部分,称为次级缢痕。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末端有一球形结构,称为随体。2、染色体的类型 人类染色体分为三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3、染色体的数目 人类体细胞(二倍体细胞,2n)染色体数目为46条(23对,2n=46),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为形态相同的X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另一条是较小的Y染色体);正常生殖细胞(单倍体细胞,n)是23条染色体(n=23)。 (三)人类的正常核型:色体数目、形态结构特征的分析叫核型分析。1、非显带核型 根据丹佛体制,将正常人类体细胞的46条染色体分为23对7个组(A、B、C、D、E、F和G组)。在描述一个核型时,首先写出染色体总数(包括性染色体),然后是一个“,”号,最后是性染色体。正常男性核型描述为46,XY;女性为46,XX。2、显带核型 用各种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沿长轴显现出一条条明暗交替或深浅相间的带,故又叫带型。根据ISCN规定,描述一特定带时,需要写明4项内容:①染色体号;②臂号;③区号;④带号。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摩尔根提出的连锁与交换定律构成了遗传的基本规律,通称为遗传学三大定律。分离律说的是遗传性状有显隐性之分,这样具有明显显隐性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一对纯合隐性基因决定。杂合体往往表现显性基因的性状。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是分离律的细胞学基础。自由组合律是说生物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基因独立行动,可分可合,以均等的机会组合到同一个配子中去。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于生殖细胞是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连锁与交换律是说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互相连锁的,它们常一起传递(连锁律),但有时也会发生分离和重组,是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各对等位基因进行了交换。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是交换律的细胞学基础。 单基因性状的遗传:遗传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称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单基因性状又叫质量性状。1、决定某种遗传性状的等位基因,在传递时服从分离律;2、当决定两种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时,这两种单基因性状的传递符合自由组合律。3、如果决定两种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时,它们的传递将从属于连锁与交换律。 多基因性状的遗传: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往往与单基因性状不同,其变异往往是连续的量的变异,称为数量性状。每对基因对多基因性状形成的效应是微小的,称为微效基因。微效基因的效应往往是累加的。多基因遗传性状除受多基因遗传基础影响外,也受环境因素影响。(熟悉多基因遗传假说,了解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遗传的变异:(一)染色体异常与疾病;染色体异常类;形成机; 数目畸变 整倍性改变 单倍体 多倍体 双雄受精,双雄受精,核内复制 非整倍性改变 亚二倍体 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 超二倍体 结构畸变 缺失(del) 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重复(dup) 倒位(inv) 易位(t) 环状染色体 双着丝粒染色体 等臂染色体 1、一个个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系,这种个体称嵌合体。 2、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描述方式有简式和详式两种。 (二)人类的单基因遗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病 (1)、AD系谱特点:①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与性别无关;②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但多为杂合体;③患者与正常个体结婚,后代有1/2的发病风险;④系谱中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 (2)、其它AD类型:①不完全显性或半显性,是指杂合体的表现型介于显性纯合体与隐性纯合体的表现型之间;②不规则显性,是指杂合体由于某种原因不一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即使发病,但病情程度也有差异;③共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杂合状态下,两种基因的作用都能表现出来;④延迟显性,有显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在生命早期不表现出相应症状,当到一定年龄后,其作用才表达出来。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病 (1)、AR系谱特点:①致病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机会均等;②患者双亲往往表型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4的可能将会患病,3/4表型正常,但表型正常者中2/3是可能携带者;③系谱中看不到连续传递现象,常为散发;④近亲婚配后代发病率比非近亲婚配后代发病率高。 (2)、常见AR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和镰状细胞贫血等。 3、X连锁显性遗传(XD)病 (1)、XD系谱特点:①系谱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女患者病情较轻;②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③男性患者后代中,女儿都为患者,儿子都正常;女性患者后代中,子女各有1/2的患病风险;④系谱中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 (2)、常见XD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4、X连锁隐性遗传(XR)病 (1)、XR系谱特点:①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②双亲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③由于交叉遗传,患者的兄弟、舅父、姨表兄弟和外甥各有1/2的发病风险;④如果女性是患者,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或患者。 (2)、常见XR病:甲型血友病、红绿色盲。 5、Y连锁遗传(YL)病 全男性遗传 (三)多基因遗传病 1、有关多基因遗传病的几个重要概念 (1)、易感性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多基因遗传基础决定某种多基因病发病风险高低。 (2)、易患性 由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 (3)、发病阈值 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性高达一定水平即达到一个限度时,这个个体就将患病,这个易患性的限度称为阈值。 (4)、遗传度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基础所起作用大小的程度称为遗传度或遗传率。一般用百分率(%)来表示。 2、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 (1)、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群体发病; (2)、随着亲属级别的降低,患者亲属的发病风险迅速降低; (3)、近亲婚配时,子女患病风险增高; (4)、发病率有种族(或民族)差异。 三、遗传与变异在当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草图已于今年的6月26日绘制完成,但要将全部30多亿个碱基完全装配完成还需要一段时间,预计要到明年的6月份。即使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精图”,也只是我们认识人类基因功能的开始,完全弄清基因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作用,至少还要40年的时间。毋庸赘言,这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工程。 迄今为止,人们对整个人类基因组中所含有的基因数目尚存争议,有人说是3万,有人说是14万,相差非常大。在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只存在1%的差异,就是这1%的差异导致了人种、肤色、身高、眼睛、胖瘦以及疾病的易感性等方面的不同。科学家除继续研究基因的数量和功能外,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和体内因素的影响以及这种改变是否可以一代代地延续下去,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问题涉及到后成说(epigenetics)这一范畴。后成说是研究通过其他的化学途径,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碱基突变,使基因活性发生半永久性改变的一门科学。后成说的重要性一直存有很大争议。如果后成说真有科学依据的话,那么它将是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甚至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差异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将是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不同基因的表达:基因含有合成蛋白质的指令,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称为基因表达。但是遗传学家们很早以前就知道通过对DNA链碱基上的化学基团进行修饰来调控基因表达、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最常见的修饰方式是基因的甲基化(甲基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的基团),即在基因上添加甲基基团,结果常常会终止基因表达。 科研人员通过对某些哺乳动物的研究发现,此类修饰只存在于个体中,而不遗传给后代,因为这种修饰在精子和卵子细胞中常常被清除。最近有人发现,后成特征在小鼠中可以遗传。在悉尼大学生化学家怀特劳博士所做的实验中,遗传学相同的小鼠,同其父母相比,更像它们的母亲。因为它们继承了其母亲的卵子DNA的甲基化类型。该型甲基化在决定小鼠毛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怀特劳博士小组的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要探明动物是如何把物理特征或疾病易感性传给后代的,有必要先搞清可遗传的后成特征。如果后成特征可遗传,那么这些特征所引起的疾病应能够像普通的基因突变一样在家系之间传递。该研究小组对小鼠的后成标记在传代过程中如何关闭和表达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研究人员将一个可以产生特异类型红细胞的基因(称为转基因)导入具有相同遗传学特征小鼠的基因组中(接受该基因的小鼠称之为转基因鼠)。研究发现这些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转基因正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有些转基因小鼠体内40%的红细胞表达该基因,而另一些则根本就不表达。同时该小组还对小鼠毛色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毛色有关的DNA甲基化增高与转基因的不表达(或称为“沉默”表达)有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后成性改变可来自父方,也可以来自母方。 令人费解的是,虽然这种基因表达的沉默现象至少可以维持三代,但不是不可逆转的。在该型的后代小鼠与非同类小鼠交配时,发现在后代小鼠中不存在甲基化和表达沉默现象,转基因又可在小鼠的幼崽中获得表达。如果这种基因沉默和再活化现象是自然发生的话,那么就可以解释个体之间和代与代之间差异的原因。 后成说还可以解释物种之间的差异。最近普林斯顿大学的迪尔格曼通过两种相近小鼠的交配,将多个小鼠基因上的后成特征破坏。这些小鼠相互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交配,并且它们杂交的后代表现为生长异常。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生长异常与杂交后代基因上的甲基化模式破坏有关。他们推测后成性效应非常显著,仅靠改变这些特征就可以造就新物种。 大家都知道,物种的产生是遗传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但是,迪尔格曼认为有些物种出现之快不是该假说所能解释的。所以物种后成说的假设有一定优势。例如,甲基化可以迅速地关闭整条基因的表达,并引起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足以阻止新的品种与旧品种之间的杂交,尤其是阻止新物种的产生。 四、结论 变异基因的表达:许多生物学家对此种假说表示不屑。基因序列虽不能完全解释动物的特征,但是至少可以解释一些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疾病基因突变假说的倡导者把癌症作为经典的实例,来说明在个体DNA水平上,到底有多少碱基差错才能导致肿瘤。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杜斯博格博士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癌症并不是由基因异常引起的,而是由另一形式的后成现象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根据癌症基因突变假说,指导细胞分裂和死亡的基因突变使正常的细胞分裂和死亡过程遭到破坏,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但是,最近杜斯博格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报道,至今还没有人证实突变的基因会使正常的细胞变为癌细胞。他还指出,如果突变基因对细胞分裂具有显著影响的话,为什么有些情况下,突变发生的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发展为癌症,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他认为可以用后成性非整倍现象对上述问题加以解释,非整倍性是指细胞具有错误的染色体个数。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排列整齐,通过纺锤体(一种蛋白质的支架)分配到子代细胞中。杜斯博格推测,致癌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纺锤体,因此,造成子代细胞具有或多或少的染色体。由于这种错误分配的染色体不稳定,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之间相互混合并发生非自然的重组。 大多数重组对细胞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最终会产生一个分裂异常的细胞。产生这种异常细胞的概率非常小,这种低概率事件可以解释为什么从接触致癌物质到细胞发生癌变,要经过这么长时间。细胞的非整倍性是5000多种肿瘤的一种显著特征。 与个体碱基突变相比,染色体数的增加或减少使细胞表征发生显著改变。因为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即非整倍性),可以导致成千上万种蛋白质活性发生改变,而不仅仅是一种或两种蛋白质,导致细胞分裂的失控。假如这种假说成立的话,那么现在试图通过定点修复癌基因来治疗癌症的策略将毫无效果。 杜斯博格博士10年前曾因自己的假说而声名狼藉,他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并不能引起艾滋病。一系列的HIV和艾滋病的研究表明,杜斯博格的理论是极其荒谬的。这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声誉,因此,他的其他理论也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是,他的非整倍性假说似乎非常有价值。癌症中非整倍体的普遍性尚需进一步阐明。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指生物的遗传“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则是指生物的变异----------------------------------------------------------------首先要清楚两个概念: 1、进化论是科学界普遍承认的科学理论。 2、进化论不是事实,但进化是事实。进化论只是描述这种进化现象的理论。 进化现象做为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已经在实验室以及自然界的观察中反复无数次的证明。因此,进化,在科学界没有任何的疑点。 比如病毒的抗药性,就是典型的进化现象。金鱼,就是经过从古代的鲤鱼一代一代驯养而来,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美国科学家在《自然》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蜥蜴在一年内,由于生存压力(实验中人为设定的),腿先后从短变长,又从长变短,显示出进化的速度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进化论是在客观的进化现象上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和推演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现有的化石及被确认无误的进化机制为依据,对超越人类可观察范围的年代的事件进行推测,其中包括人的进化,恐龙的进化,鸟的进化等等,这些进化往往年代久远,证据缺乏,因此,部分还处于假说阶段,但是,这种假说并不是说进化论是假说,而是说进化论中涉及到的具体某些物种的具体路线的假说。 换句话说,通过进化论中被确认的进化机制,完全可以断定这些物种是进化而来,但是具体的进化过程,有些还不清析。 这就象,在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我们都是由父母所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父母,都是被生出来的,由于年代的久远,大家可能不知道自己数十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以及是谁。但是通过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每个人都是生出来的,而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至于宗教(尤其是神造人的宗教),他们肯定要是大力反进化论的,不管进化论的证据多充足,他们都会反对,因为进化论直接涉及到这些宗教的命根子,人不是神造的,那么神造人的说法就是假的,这种说法是假的,那么宗教的经典就假的,宗教的经典是假的,他们的信仰也就完全失去了依据。 一些新型的信徒已经不会在人被神造这个问题上纠缠了,许多生物学者都支持进化论,同时也是基督徒,因为他们已经把经典的神造人当成了比喻,只是把神归入造物主,认为宇宙是神造的,但人不是。 但是更多的一些基督徒比较死心眼,说什么也无法接受,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不断有的谣言。 这些谣言包括: 1、达尔文死前忏悔,后悔自己弄出了进化论。已被他的子女及夫人证否,而且是公开的。 2、进化论是哲学,不是科学。这是睁眼说瞎话,进化论是整体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关于进化论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流国际科学杂志上的,比如《自然》、《科学》,而不是发表在哲学刊物,当然,为了攻击进化论,他们也就无视事实了。 3、进化论是假说。这个说法也是造谣。进化论的核心部分即进化机制早已被可观察的事实反复证明,早已上升为“理论”。当然,我前面也说了,进化论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其中具体对应的一些个别物种的进化过程,还处于假说状态,但是从整体上,生物进化,已经不是假说。 4、找不到中间化石。这又是一个彻底的谣言,中间化石很多,比如始祖鸟。 不过在具体某些物种的进化过程,比如人的进化,还有缺环。这是由于化石毕竟形成的条件比较苛刻,很难得。但是依然有许多物种通过化石展示出了完美的无缺环的进化证据,比如马的进化,显示了一条非常完美的进化历程,包括其中反复进化的部分,都体现的清清楚楚,是进化论中的一个完美证据。 另外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中间化石,比如始祖鸟,都是中间化石。 5、始祖鸟化石是伪造的。这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五具始祖鸟化石,都是真品。的确有两个学者去进行了鉴定,然后发表声明说是伪造的,但是这两个学者既不是考古的,也不是生物学的,是搞数学的,对此专业一无所知。早就被揭穿了,但是宗教信徒会把这两个家伙夸得没边。 ……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有举趣的话,可以去百度的“进化论”贴吧,其中一个精品专题叫“与谎言交锋”,对流行的与进化论有关的谣言进行了批驳。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最后,进化论不是用对与错来说明的。科学理论讲的是证据,证据多的就被支持的广泛,证据少的或没有的,就少人问津。但是科学是不断自我纠正错误的,因此,现在正确的,在未来可能会有更接近正确的表述或理论。因此,当用对错来描述一个科学理论,是不恰当的。

多倍体的东西会比普通的大一些,形状各异

理论有历史局限性也是正常的达尔文的时代,还几乎没有微观的遗传学物种的进化是很多个遗传链组成的,这些遗传链在复制给下一代的时候可能因为气候或其他各种客观原因而断裂或重新组合这种力量,是上帝的杰作,只有上帝有这样的创造力他创造出了宇宙中最原始的光明源和黑暗源这二源互相运动、交织,自由组合组成了形态各异的代码这些代码的组成可以是任何模式可以是色、香、味、声、形态、信息等模式每一种其实都有复杂的组合代码,代码的每一部分出现断裂和重组就会衍生出新事物这是上帝杰作的精妙所在

广西水稻种植问题研究论文

以哪个市为主的了

您好,广西博白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稻种植地多属于山区,坡度大,土壤肥力较差,缺乏有效的肥料施用,导致水稻产量低。2.水稻种植地的水源不足,水稻灌溉不足,缺乏有效的灌溉技术,导致水稻产量低。3.水稻种植地缺乏有效的农药施用,导致水稻受害虫肆虐,影响水稻产量。4.水稻种植地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导致水稻受病虫害影响,影响水稻产量。对策:1.加强肥料施用,采用有机肥料、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2.加强灌溉,采用有效的灌溉技术,提高水稻灌溉的效率,提高水稻产量。3.加强农药施用,采用有效的农药施用技术,提高农药的杀虫效果,降低水稻受害虫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4.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水稻受病虫害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其 种植 过程中就需要广泛应用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大大增加我国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的增收。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稻种植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水稻的种植技术

[摘要]我国是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具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本文以灵桥镇种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水稻种植现状进行了介绍。之后本文对该地区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 措施 。

[关键词]水稻种植 栽培技术 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3-1650(2016)02-0094-01

1.灵桥镇目前水稻种植现状

从农户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其规模上已经达到了6000亩,其中每年的亩产也达到了400多公斤,而这个数字也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由此可见作为水稻种植大镇的农技推广中心更应该做好水稻种植问题的研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对灵桥镇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如下剖析

2.种植难题

选种播种不当

首先年轻一代对种粮意识淡薄,而中老年一代老百姓 文化 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地选种知识和技术,在选种播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选取种子时不够仔细,导致许多携带病毒或者低产的种子被播撒到田间。选种不合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导致了水稻减产,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加强对水稻种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尚未具备该意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水稻种子的选取重视力度不够。同时种植户未能接受到专业的种植方法培训,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选种播种不合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田间管理不当

水稻种植后的工作就是田间管理,加强对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相当重要。但是当地种植户却未能够认识到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致很多时候对水稻稻田弃之不顾。究其原因首先是水稻种植户的田间管理意识不足,其次是在田间管理的工作中很多种植户未能够做到仔细谨慎,因此导致很多突发问题的发生而无解决办法,例如病虫害的袭击、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面对该问题很多种植户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当充分提高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的爆发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就是灾难,每年在病虫害暴发的高峰期,水稻种植户会因此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病虫害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常见问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地区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仍然是采取事后处理的办法,这就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的几率。水稻病虫害的防范和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当地很多种植户依靠的是传统的治理办法,如果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病虫害侵袭,很多种植户通常会选择怨天尤人、束手无策。

3.解决水稻种植难题的措施

水稻的选种和催芽

由上述的水稻种植问题中不难看出,水稻种子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可以直接决定水稻的产量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加大对水稻种子选择的把关,种植户应充分重视起水稻的选种和催芽工作。

选种

首先第一步就是水稻种子的选择,这一步骤对于水稻栽培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水稻的选种进行严格的把关。根据该地区的种植习惯,本文建议种植户可以依靠多年的水稻种植实践 经验 。首先在选取种子时要注意选择颗粒饱满,并且是抗逆性较强的种子。其次是将水稻种子进行翻晒1至2天,之后用盐水进行选种,筛选出颗粒不饱满的水稻种子并去除。

催芽

在选取到最适宜播种的水稻种子后,第二步就是要加强对水稻种子的催芽工作。选取成功的种子要经历一定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可以采用稀释了100倍的多菌灵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1-2天为最好。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催芽需在27~2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

加大田间管理的力度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不仅要从施肥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割时机的选取的必要性。

合理施肥

肥水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适宜的水分和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选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视,当地应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等物质,底肥在土壤翻耕时亩施猪、羊栏肥1000-1500公斤。移栽前一天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栽后5天施第一次分蘖肥,亩施尿素公斤,氯化钾5公斤。栽后12天施第二次分蘖肥,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公斤。7月18日左右,亩施促花肥45%复合肥15公斤,尿素5公斤。8月5日左右,亩施保花肥45%复合肥10公斤。8月20日左右施粒肥,亩施45%复合肥5公斤。抽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作根外追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于水稻来说则是很好的肥料,方法是机肥充分腐熟之后辅以使用。除此之外面肥的使用也不可忽视,可以采用硫氨酸或是尿素。这种混合的施肥方式可以给予土壤足够的养分,从而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在肥料的保存和运输上也要加大重视,首先要在规范的市场购买肥料,其次在运输上要避免二次污染,最后保存肥要注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的一大难题,因为病虫害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当地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本文将给出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当地应事先对水稻病虫害的类型进行掌握,并且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工作。除了要在适当时期对水稻进行农药喷洒工作,更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农药喷洒过后要对残留农药进行清理。患有病害的水稻会在田间进行病害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地清除掉。

适宜时期进行收割

水稻的收割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收割之前种植户应该做好人员、机器、设备的准备。其次在收割时间的把握和选取上也要做到准确无误,一般来说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根据当地的收割习惯,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就可以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种植技术论文

广西博白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答案如下:广西博白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