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布依族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关于布依族论文文献综述

有关布依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西南民族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论著表明,布依族研究继续向深广方面发展。本文拟就1990年以来关于布依族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后,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动向。一、文化和宗教研究关于布依族文化的研究,是近十年布依族研究中兴起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论著有: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布依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概述、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和体育、生活习俗、婚姻丧葬、传统节日、德行和宗教等等。杨昌儒《现代布依文化二元论》认为:现代布依文化是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二元复合体。该文从布依社会组织结构、布依婚姻制度、布依经济生活以及语言与文字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布依二元文化的表现形式。马启龙、王德龙《试论布依族服饰文化》一文,则从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与农耕经济、服饰与图腾崇拜、服饰习俗与文化心态、服饰与审美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等文化形态。吴承旺《布依族农耕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一文,认为:布依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布依族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方向。布依族以稻作农耕为特色的农业文化,达到今天的文明,经历了从原始群到氏族社会——农奴时代生产方式漫长的演变过程。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及其稻作文化》一文,分析了现今布依族地区地名的构成特点,从中指出布依族地区地名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特征。(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第3期,1993年第4期,1998年第2期)。金泰安等《汉、布依两族对饮酒认识的跨文化研究》认为:第一,布依族群体对饮酒持正面态度的人数多于汉族。第二,两族群体对饮酒认识的差异在“饮酒行为认识”和“饮酒量认识”两因子中更明显。由于饮酒认识上两族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两族各具特色的饮酒文化背景。谷因《布依族“六月六”节探源》认为: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它来源于古代传说六月六日为大禹生辰和祭祀禹的风俗。布依族“六月六”节祭祀社神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有关禹的传说中寻觅其根源(上文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996年第1期)。王芳礼《布依族的铜鼓文化》(《民族》1995年第8期),作者从高超的铸造工艺、用途广泛的乐器、沟通人神的灵物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铜鼓文化的特点。黎汝标《论布依族对古越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一文,从布依名称与稻作文化、布依族对古越人稻作栽培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从稻作祭祀到节日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罗漫《再论布依族与上古夏、越文化的可能联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则探讨了布依族先民与东海古越人和中原夏人的文化联系。此外,论述布依族文化的论文还有:谷因《布依族崇龙文化探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罗世杰《浅谈布依族传统节日的地域特征》(《南风》1991年第4期)、马启忠等《布依族民间信仰的稻耕文化特点》、黎汝标《布依族于栏建筑与稻作文化》(上文均为《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3期)、朱德普《罗平布依族历史文化琐记》(《昆明社科》1994年第4期)等文。关于布依族宗教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周国茂《布依族摩教三题》一文,从摩与布摩、摩教与摩经、“殡凡经”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问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的摩教。周国炎《布依族摩经古词研究》认为:布依族摩经是一种韵文体裁的、以口头或准书面形式在布依族祭司集团中流传的宗教经典。其中的绝大部分由祭司在丧葬仪式上吟诵,因此又称为丧葬经。该文从布依族摩经及摩经语言、摩经中的部分古词分析等方面对布依族摩经的古词进行了分析研究。伍文义《简论布依族的祭龙仪式与龙崇拜观念》认为:布依族的龙崇拜观念集中表现在传统信仰和传统祭祀礼仪之中,反映了布依族人民企盼“人与自然和谐、林茂粮丰、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古老而纯朴的感情。(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1995年第2期、2000年第3期)。吴晓秋、唐文元《盘江流域布依族丧葬中的铜鼓》(《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2期)认为:在丧葬中,布依族使用的铜鼓仿佛超凡脱俗地有了生命和灵感,亡者通过它安然离去,生者通过它得到慰藉。可见铜鼓在布依人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器物,而是神灵的化身,具有召唤祖先,通告亡魂,传递信息的作用。周国茂《布依族“殡亡”的社会功能》(《南风》1995年第1期)认为,其社会功能主要有:尽孝与宣泄、分痛生死、社会统协、社会伦理教育、社交和娱乐等五个方面。谷因《布依族鱼图腾崇拜溯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二、文学艺术研究关于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何积全、陈立浩主编《布依族文学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分为四编,主要内容有布依族的远古文学、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者还着重介绍了布依文学产生和发展及社会历史背景、布依族文学的分类、特点和历史分期等。韦兴儒等编《布依族摩经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则对布依族摩经文学的产生、发展、内容等进行了系统介绍。陈立浩、杨华《理想中的英雄群象图——简论布依族传说故事》一文,论述了布依族各种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谷因《简论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民间文学中成功地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2001年第2期)。刘开端《布依族谚语: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南风》1997年第4期)认为:布依族谚语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表达了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充分体现了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谷因《布依族神话史诗〈安王和祖王〉与舜、象故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认为:这两个故事所以甚相类似,是因为本为一同源故事,而布依族历史文化来源则与古代东夷族有关,因此布依族的《安王与祖王》故事,可能是舜象兄弟故事在布依族原始文化中的遗存形式。此外,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诗歌。关于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论著有:贵州民委古籍办、黔南州民委编《布依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全书共776千字,内容包括布依族的造物古歌、风俗古歌、爱情叙事古歌三大部分。李云飞《布依族傩戏探秘》,从布依族丧葬活动中的哑剧《绕棺》、布依族傩戏的发展,接受外来文化后布依族傩戏的演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存在傩戏的事实。一丁《布依傩与布依析辨——兼谈“布依族傩戏探秘”》,则对李云飞的观点提出质疑:第一,黔西南布依族是有“傩”的,但并未发展成为“傩戏”。第二,布依戏的形成并非是由于“傩”的影响,而是由民间“八音”衍变、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桂梅《布依戏侗戏艺术特征探微》,该文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桂梅、秦枫《布依戏纵横谈——对布依戏源流沿革的再认识》认为:布依戏产生约有近百年,原断代“三百年”之说不甚准确。(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1年第2期、1992年第1期、第2期)。有关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杨昌儒《布依族对歌文化初探》、贺又宁《布依族情歌语言的审美特征与人的审美意识》(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001年第1期)。一丁《布依族民间乐器》《布依族民歌衬腔述略》,陈荣贵、王辉祥《布依族民歌初探》(分别为《南风》1990年第4期、1992年第5期、1997年第6期)。此外,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织布舞、刷把舞、铙钹舞、香花舞等。一丁还出版了一本《布依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关于布依族经济发展的研究。王芳礼《略论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加快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应侧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把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与当前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发挥布依族地区的自然优势,使之变为生产优势。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到布依族地区合作开发,大量引进外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韦启光《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一文,从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走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市场经济机制探讨》一文,则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伍忠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思考》一文,通过对布依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的分析和制约因素的剖析,提出了如何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若干对策。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一文,探讨了布依族生产性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并揭示了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弊(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2年第4期、1994年第4期、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有关布依族经济发展的论著还有:张天路、陈秀英《布依族人口现代化与民族繁荣浅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敖行维《织金布依族与市场经济》、赫广义《加快劳务输出步伐,促进织金布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两文均为《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陈有升、丘桓兴《苗岭布依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关于布依族科学技术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刘世彬《布依族蜡染起源初探》认为:布依族蜡染起源于古代的文身,是古代骆越族文身习俗延续、外化的产物。因而蜡染也就成了服饰的源头之一。黎汝标《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认为:在布依族色织布工艺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纺纱、练染、编排、织布等四个环节。又在《布依族天文历法探究》中认为,布依族历法的特点有:第一,布依族“多层天地观”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二,布依族的天文谚语和歌谣,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天文思想,同时也是其天文技术的教科书。第三,布依族历法虽以“天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但其谈法、称谓却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其内涵与外延比“天干”更为深广(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1994年第1期、1993年第3期)。巴娄、黄琳《苗、布依、仡佬族民居横向扫描》(《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3期)一文,则有专节介绍布依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民族特色。四、民族学调查和语言文字研究关于布依族的民族学调查研究。主要论著有: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布依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是对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村布依族村寨的全面民族学调查,内容包括布依族的历史、人口、经济、家庭婚姻、村民自治、习惯法、文化、教育、宗教、医疗卫生与科技进步等诸方面。杨南丽《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与思考》认为: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重男轻女思想仍较为突出,但性别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转变,即重生男、不嫌女。该文还就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又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建设——以云南罗平多依村布依族调查为例》中认为:多依村布依族目前的农村社区文化不能适应村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建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的引导职责,以传统的农村家庭功能为依托,努力探索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朱冬《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观现状调查分析》,作者对罗平八大河乡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民族学调查后认为:她们的生育观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非理性的因素(上文分别为《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2001年第3期、1999年第2期)。彭雪芳《变迁中的布依村寨——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昔岩布依村寨社会调查》一文,论述了南昆铁路的修建对一个布依族村寨在语言、服饰、居住、宗教、婚姻、观念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迁。覃敏笑《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普定县为考察个案》认为,该县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变迁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稻作文化的传统及变化,手工业及其文化特征,商业及其发展变迁,教育、大学及变化,服饰文化及变迁,居住文化及其变化,婚姻关系及其变化,节日文化、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等等(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9年第3期)。高登荣《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保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认为:云南罗平县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然而,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全部丧失,在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新旧文化特质并存,是现今八大河村布依族文化的特点。有关布依族民族学调查的论文还有:伍文义《浅谈布依族古代狩猎习俗:平塘县上莫乡专业猎户的个案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关于布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论文有:黄伟《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该文从现行的布依语口语材料出发来透视布依语的文化现象,如历史进程、稻作文化、民俗事象,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伍文义《布依语与泰国语的语音比较研究》认为:泰语与中国布依语的语音构造特点是两者的元音系统都发展得很好,元音数量很多、辅音很少。该文还就泰语与布依语的对应关系及其语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1999年第1期)。吴启禄《论布依语动词虚化》认为:布依语中,有一些常用动词,在日常口语和某些语言环境中常有虚化的现象,这是布依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又在《布依语若干难句、特殊句析疑》中认为:布依语中的难句、特殊句,如果能从语言学知识上予以解释清楚,会对布依语语法的发展史提供某些线索。该文还试析了十个例句(分别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998年第1期)。论述布依族语言的论文还有:曹广衢《布依语指示代词的弱化用法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布依文试验推行调查总结》(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996年第1期)。黄伟《望谟县布依语地名琐谈》(《地名知识》1991年第1期)等文。五、综合性研究和其他方面研究关于综合性研究,其主要论著有:王伟等著《布依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本民族知识丛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族源、经济、人口分布、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文学艺术、革命斗争等。自贵州布依学会编《布依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一本有关布依族的论文集后,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多集论文集,主要有:贵州布依学会等编《布依学研究之二》,该书主要收录有关布依族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历史、语言、民俗文化及医学方面的文章48篇。贵州布依学会、黔西南州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三》,该书是有关布依族“南笼起义”的专题论文集。贵州布依学会、安顺地区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四》,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教育、族源、行政管理,以及经济、人口、旅游、法制建设等方面的论文41篇。贵州布依学会、六盘水市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五》,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布依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56篇,贵州布依学会、中共毕节地委统战部编《布依学研究之六》,该书是一本有关布依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上书分别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版、1995年版、1997年版、1998年版)。此外,云南省罗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分布、医疗卫生等等。关于布依族其他方面研究。主要论文有:王国勇《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对当今乡村建设的意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在组织管理、决策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做官要为百姓苦”的公仆意识;生产、管理中的求是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政治精神;“人间祖国亲”的政治认同等都对现在的村民委员会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赵一君《布依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教育家——莫一俦》(《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明清两代由于比较重视贵州的民族教育,因此,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在教育方面,尤以布依族莫一俦最为突出。该文着重介绍了莫一俦对贵州民族教育的贡献。伍文义《简论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对布依族发展的重要作用。龙平久《浅释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从传说的宇宙自然观对住宅建筑的影响、宗教观念与建筑群落的室内空间结构及其功用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黎汝标、梁朝文《布依地区类型分析》(《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6期)认为:布依族地区记录了布依族先民繁衍的遗迹,再现了布依族某些习俗的由来及其信仰。同时,它又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陈立浩《论布依族的风物传说》认为:有关布依族风物的传说,一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二是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鲜明的传奇性。韦启光《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认为:布依族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高度重视人的作用的人本主义精神。民主、平等思想。求是务实精神。重视群体协和的贵和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雷广正、伍文义《布依族爱国人士王海平述评》认为:王海平从一个爱国民主人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是我党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胜利。王鸣明《浅谈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哲学思想》一文,对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具体体现出的自然观道德观、进行了分析,从中可窥布依族哲学思想之一斑(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5年第3期、1997年第3期、2001年第4期)。黄争流《布依族妇女服饰与审美》(《南风》1990年第2期)一文,从服饰格局与气候特征、服饰颜色与年龄、花纹图案与审美情趣等三方面,论述了贞丰布依族服饰不同的格局,色彩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妇女的审美情趣。有关布依族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杨宗丽《从布依族的良风美俗看其伦理道德观》(《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3期)、韦正江《试论布依族的道德观》(《南风》1991年第4期)、颜勇《论“南笼起义”历史背景经验教训及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吴承旺《从自然崇拜到生态意识:浅谈布依族的生存智慧》(《理论与当代》1997年第8期)、周国炎《“越、濮、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称关系试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罗漫《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文。关于布依族族源的研究,由于有的同志已作了综述,因此本文就未作涉及,见谷因《布依族族源研究综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一文。

你最好到布依族聚集地去了解。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最富时代感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族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过去的社会形态理论转向了各个民族具体的文化现象和现代化进程,涌现出了一批有关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成果,但有关布依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布依族人口为2971460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十位,是少数民族中较大的民族。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贵州红水河、南北盘江沿岸,是贵州的原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至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使得原本封闭落后的布依族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显在或隐性的变迁,对这些文化变迁事项的描述和变迁深层原因的挖掘,以及对变迁所带来的对布依族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成为当今布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布依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文化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研究成果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变迁现象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试图总结出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并反思其得失及何以得失,以期能对布依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并期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能对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提供参考。 本论文共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一及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主要思路。 第一章在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的基础上,对变迁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介绍了本文拟采用的文化变迁理论。 第二章介绍布依族的历史源流。布依族是旧石器时代水城人、穿洞人、猫猫洞人以及飞虎山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后裔,是建立群柯国的主体民族,经过夜郎时代与濮人、越人融合而突出地继承濮人和越人的文化特征,开始形成单一的民族濮越(布依)人。 第三章首先对布依族社会文化植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用文化模式的有关理论上分析布依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布依族文化的民族个性。 第四章通过展示田野调查的生动材料,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详细介绍布依族衣食住行方面变迁以及闲暇生活的变化,并进一步论述变迁的原因。 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布依族社会传承和整合系统,即传统社会组织、官方委任的行政系统、乡规民约、婚姻及家庭的特点和变迁的表现。 第六章对布依族地区的民族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研究了现存的问题,分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对变迁的阶段、表现形式和动因进行了总结。 第八章对布依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认为民族文化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实现异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新的进步的民族文化,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和民族文化的全球化。 关键词: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发展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国内外文化变迁理论概述 第一节国外文化变迁理论 第二节国内文化变迁理论 第三节本文拟采用的变迁理论 第二章布依族历史源流 第一节布依族族源与族称 第二节远古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第四节秦汉至宋朝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第五节元朝到明朝时期的布依族 第六节清朝时期的布依族 第七节近代以来的布依族 第三章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环境和文化个性 第一节布依族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三节布依族文化个性 第四章布依族物质文化变迁 第一节绚丽多彩的服饰的变迁 一、传统服饰特点 二、服饰的变迁 第二节厚重的饮食习俗的变迁 一、布依族的饮食习俗 二、饮食的变迁· 第三节体现农耕文化的建筑文化变迁 一、建筑的特点 二、居住的变迁 第四节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变迁 一、交通运输 二、邮电通讯· 第五章社会传承和整合系统及其变迁 第一节社会聚合的组织纽带 一、民间传统的社会组织 二、官方委任的行政系统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习惯法与乡规民约 第二节婚姻与家庭的擅变 一、留传千古的婚恋习俗的变迁 二、婚姻的变迁 三、家庭的擅变 第六章喜忧参半的民族教育 第一节布依族教育概述 第二节双语教育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 第四节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发展布依族教育的建议 第七章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变迁的阶段 第二节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八章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和发展布依族社会文化 第一节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布依族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选择

我就是布依族的.我认为它已经达到了某种尖端程度

关于布依族的论文题目

我就是布依族的.我认为它已经达到了某种尖端程度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选择:1、 让“民族舞龙”闪耀于体育课堂2、 健康中国视域下民族舞与排舞运动的融合研究3、 论民族舞元素融入健美操编排的可行性4、 民族舞教学的现代舞元素融合实践之研究5、 民族舞课堂教学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十九大思想进课堂”公开课实践为例6、 踏觅民族舞影遗风 挖掘传统文化神奇——以海南民族民间舞为例7、 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探究8、 集散金碎玉 铸民族舞史9、 民族舞教学中现代舞元素融合分析10、 高职舞蹈表演教学中的民族舞教学方式探究11、 浅谈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12、 探讨中国民族舞的艺术特点13、 广体2015年校园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暨民族舞大赛决赛圆满闭幕14、 民族舞的现代美学价值探微15、 如何把握民族舞的表现特征解析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在衣服上刺绣,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用银手镯、耳环、项链等装饰品。惠水县和长顺县的妇女穿着大胸短裤和绣花围兜裤子,头上盖着格子布和手帕。在华西区,姑娘们的衣服和裤子上装饰着“兰干” ,系在腰上,头上戴着手帕。在贞宁的丹瑞克(东拉克,法诺姆)地区,妇女穿大翻领的短连衣裙和百褶裙的大浴盆。夹克的领口、肩牌和袖子都镶有“栏杆”(蕾丝)。大多数礼服都是蜡染布料,白底蓝花,她们过去一次穿好几条裙子,还有黑色蕾丝腰带。结婚前要编辫子,戴花头巾。结婚后,戴上绿布竹壳做的“假贝壳”。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宽袖衬衫和长裤。青龙、花溪等地的妇女,穿及膝的束腰外衣和长裤,配有花边裙、领口和裤腿,以及花边刺绣的腰围。他们大多数头上戴着蓝色方格头巾,有些脚上仍然穿着细尖向上翻转的绣花鞋,还有一些穿着精致的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饰与汉族妇女基本相同。

布依族文化研究论文

有关布依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西南民族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论著表明,布依族研究继续向深广方面发展。本文拟就1990年以来关于布依族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后,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动向。一、文化和宗教研究关于布依族文化的研究,是近十年布依族研究中兴起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论著有: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布依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概述、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和体育、生活习俗、婚姻丧葬、传统节日、德行和宗教等等。杨昌儒《现代布依文化二元论》认为:现代布依文化是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二元复合体。该文从布依社会组织结构、布依婚姻制度、布依经济生活以及语言与文字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布依二元文化的表现形式。马启龙、王德龙《试论布依族服饰文化》一文,则从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与农耕经济、服饰与图腾崇拜、服饰习俗与文化心态、服饰与审美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等文化形态。吴承旺《布依族农耕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一文,认为:布依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布依族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方向。布依族以稻作农耕为特色的农业文化,达到今天的文明,经历了从原始群到氏族社会——农奴时代生产方式漫长的演变过程。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及其稻作文化》一文,分析了现今布依族地区地名的构成特点,从中指出布依族地区地名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特征。(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第3期,1993年第4期,1998年第2期)。金泰安等《汉、布依两族对饮酒认识的跨文化研究》认为:第一,布依族群体对饮酒持正面态度的人数多于汉族。第二,两族群体对饮酒认识的差异在“饮酒行为认识”和“饮酒量认识”两因子中更明显。由于饮酒认识上两族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两族各具特色的饮酒文化背景。谷因《布依族“六月六”节探源》认为: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它来源于古代传说六月六日为大禹生辰和祭祀禹的风俗。布依族“六月六”节祭祀社神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有关禹的传说中寻觅其根源(上文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996年第1期)。王芳礼《布依族的铜鼓文化》(《民族》1995年第8期),作者从高超的铸造工艺、用途广泛的乐器、沟通人神的灵物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铜鼓文化的特点。黎汝标《论布依族对古越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一文,从布依名称与稻作文化、布依族对古越人稻作栽培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从稻作祭祀到节日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罗漫《再论布依族与上古夏、越文化的可能联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则探讨了布依族先民与东海古越人和中原夏人的文化联系。此外,论述布依族文化的论文还有:谷因《布依族崇龙文化探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罗世杰《浅谈布依族传统节日的地域特征》(《南风》1991年第4期)、马启忠等《布依族民间信仰的稻耕文化特点》、黎汝标《布依族于栏建筑与稻作文化》(上文均为《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3期)、朱德普《罗平布依族历史文化琐记》(《昆明社科》1994年第4期)等文。关于布依族宗教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周国茂《布依族摩教三题》一文,从摩与布摩、摩教与摩经、“殡凡经”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问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的摩教。周国炎《布依族摩经古词研究》认为:布依族摩经是一种韵文体裁的、以口头或准书面形式在布依族祭司集团中流传的宗教经典。其中的绝大部分由祭司在丧葬仪式上吟诵,因此又称为丧葬经。该文从布依族摩经及摩经语言、摩经中的部分古词分析等方面对布依族摩经的古词进行了分析研究。伍文义《简论布依族的祭龙仪式与龙崇拜观念》认为:布依族的龙崇拜观念集中表现在传统信仰和传统祭祀礼仪之中,反映了布依族人民企盼“人与自然和谐、林茂粮丰、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古老而纯朴的感情。(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1995年第2期、2000年第3期)。吴晓秋、唐文元《盘江流域布依族丧葬中的铜鼓》(《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2期)认为:在丧葬中,布依族使用的铜鼓仿佛超凡脱俗地有了生命和灵感,亡者通过它安然离去,生者通过它得到慰藉。可见铜鼓在布依人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器物,而是神灵的化身,具有召唤祖先,通告亡魂,传递信息的作用。周国茂《布依族“殡亡”的社会功能》(《南风》1995年第1期)认为,其社会功能主要有:尽孝与宣泄、分痛生死、社会统协、社会伦理教育、社交和娱乐等五个方面。谷因《布依族鱼图腾崇拜溯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二、文学艺术研究关于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何积全、陈立浩主编《布依族文学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分为四编,主要内容有布依族的远古文学、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者还着重介绍了布依文学产生和发展及社会历史背景、布依族文学的分类、特点和历史分期等。韦兴儒等编《布依族摩经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则对布依族摩经文学的产生、发展、内容等进行了系统介绍。陈立浩、杨华《理想中的英雄群象图——简论布依族传说故事》一文,论述了布依族各种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谷因《简论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民间文学中成功地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2001年第2期)。刘开端《布依族谚语: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南风》1997年第4期)认为:布依族谚语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表达了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充分体现了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谷因《布依族神话史诗〈安王和祖王〉与舜、象故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认为:这两个故事所以甚相类似,是因为本为一同源故事,而布依族历史文化来源则与古代东夷族有关,因此布依族的《安王与祖王》故事,可能是舜象兄弟故事在布依族原始文化中的遗存形式。此外,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诗歌。关于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论著有:贵州民委古籍办、黔南州民委编《布依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全书共776千字,内容包括布依族的造物古歌、风俗古歌、爱情叙事古歌三大部分。李云飞《布依族傩戏探秘》,从布依族丧葬活动中的哑剧《绕棺》、布依族傩戏的发展,接受外来文化后布依族傩戏的演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存在傩戏的事实。一丁《布依傩与布依析辨——兼谈“布依族傩戏探秘”》,则对李云飞的观点提出质疑:第一,黔西南布依族是有“傩”的,但并未发展成为“傩戏”。第二,布依戏的形成并非是由于“傩”的影响,而是由民间“八音”衍变、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桂梅《布依戏侗戏艺术特征探微》,该文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桂梅、秦枫《布依戏纵横谈——对布依戏源流沿革的再认识》认为:布依戏产生约有近百年,原断代“三百年”之说不甚准确。(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1年第2期、1992年第1期、第2期)。有关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杨昌儒《布依族对歌文化初探》、贺又宁《布依族情歌语言的审美特征与人的审美意识》(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001年第1期)。一丁《布依族民间乐器》《布依族民歌衬腔述略》,陈荣贵、王辉祥《布依族民歌初探》(分别为《南风》1990年第4期、1992年第5期、1997年第6期)。此外,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织布舞、刷把舞、铙钹舞、香花舞等。一丁还出版了一本《布依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关于布依族经济发展的研究。王芳礼《略论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加快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应侧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把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与当前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发挥布依族地区的自然优势,使之变为生产优势。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到布依族地区合作开发,大量引进外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韦启光《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一文,从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走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市场经济机制探讨》一文,则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伍忠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思考》一文,通过对布依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的分析和制约因素的剖析,提出了如何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若干对策。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一文,探讨了布依族生产性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并揭示了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弊(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2年第4期、1994年第4期、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有关布依族经济发展的论著还有:张天路、陈秀英《布依族人口现代化与民族繁荣浅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敖行维《织金布依族与市场经济》、赫广义《加快劳务输出步伐,促进织金布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两文均为《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陈有升、丘桓兴《苗岭布依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关于布依族科学技术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刘世彬《布依族蜡染起源初探》认为:布依族蜡染起源于古代的文身,是古代骆越族文身习俗延续、外化的产物。因而蜡染也就成了服饰的源头之一。黎汝标《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认为:在布依族色织布工艺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纺纱、练染、编排、织布等四个环节。又在《布依族天文历法探究》中认为,布依族历法的特点有:第一,布依族“多层天地观”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二,布依族的天文谚语和歌谣,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天文思想,同时也是其天文技术的教科书。第三,布依族历法虽以“天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但其谈法、称谓却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其内涵与外延比“天干”更为深广(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1994年第1期、1993年第3期)。巴娄、黄琳《苗、布依、仡佬族民居横向扫描》(《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3期)一文,则有专节介绍布依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民族特色。四、民族学调查和语言文字研究关于布依族的民族学调查研究。主要论著有: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布依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是对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村布依族村寨的全面民族学调查,内容包括布依族的历史、人口、经济、家庭婚姻、村民自治、习惯法、文化、教育、宗教、医疗卫生与科技进步等诸方面。杨南丽《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与思考》认为: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重男轻女思想仍较为突出,但性别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转变,即重生男、不嫌女。该文还就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又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建设——以云南罗平多依村布依族调查为例》中认为:多依村布依族目前的农村社区文化不能适应村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建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的引导职责,以传统的农村家庭功能为依托,努力探索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朱冬《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观现状调查分析》,作者对罗平八大河乡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民族学调查后认为:她们的生育观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非理性的因素(上文分别为《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2001年第3期、1999年第2期)。彭雪芳《变迁中的布依村寨——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昔岩布依村寨社会调查》一文,论述了南昆铁路的修建对一个布依族村寨在语言、服饰、居住、宗教、婚姻、观念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迁。覃敏笑《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普定县为考察个案》认为,该县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变迁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稻作文化的传统及变化,手工业及其文化特征,商业及其发展变迁,教育、大学及变化,服饰文化及变迁,居住文化及其变化,婚姻关系及其变化,节日文化、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等等(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9年第3期)。高登荣《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保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认为:云南罗平县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然而,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全部丧失,在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新旧文化特质并存,是现今八大河村布依族文化的特点。有关布依族民族学调查的论文还有:伍文义《浅谈布依族古代狩猎习俗:平塘县上莫乡专业猎户的个案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关于布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论文有:黄伟《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该文从现行的布依语口语材料出发来透视布依语的文化现象,如历史进程、稻作文化、民俗事象,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伍文义《布依语与泰国语的语音比较研究》认为:泰语与中国布依语的语音构造特点是两者的元音系统都发展得很好,元音数量很多、辅音很少。该文还就泰语与布依语的对应关系及其语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1999年第1期)。吴启禄《论布依语动词虚化》认为:布依语中,有一些常用动词,在日常口语和某些语言环境中常有虚化的现象,这是布依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又在《布依语若干难句、特殊句析疑》中认为:布依语中的难句、特殊句,如果能从语言学知识上予以解释清楚,会对布依语语法的发展史提供某些线索。该文还试析了十个例句(分别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998年第1期)。论述布依族语言的论文还有:曹广衢《布依语指示代词的弱化用法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布依文试验推行调查总结》(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996年第1期)。黄伟《望谟县布依语地名琐谈》(《地名知识》1991年第1期)等文。五、综合性研究和其他方面研究关于综合性研究,其主要论著有:王伟等著《布依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本民族知识丛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族源、经济、人口分布、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文学艺术、革命斗争等。自贵州布依学会编《布依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一本有关布依族的论文集后,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多集论文集,主要有:贵州布依学会等编《布依学研究之二》,该书主要收录有关布依族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历史、语言、民俗文化及医学方面的文章48篇。贵州布依学会、黔西南州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三》,该书是有关布依族“南笼起义”的专题论文集。贵州布依学会、安顺地区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四》,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教育、族源、行政管理,以及经济、人口、旅游、法制建设等方面的论文41篇。贵州布依学会、六盘水市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五》,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布依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56篇,贵州布依学会、中共毕节地委统战部编《布依学研究之六》,该书是一本有关布依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上书分别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版、1995年版、1997年版、1998年版)。此外,云南省罗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分布、医疗卫生等等。关于布依族其他方面研究。主要论文有:王国勇《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对当今乡村建设的意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在组织管理、决策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做官要为百姓苦”的公仆意识;生产、管理中的求是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政治精神;“人间祖国亲”的政治认同等都对现在的村民委员会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赵一君《布依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教育家——莫一俦》(《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明清两代由于比较重视贵州的民族教育,因此,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在教育方面,尤以布依族莫一俦最为突出。该文着重介绍了莫一俦对贵州民族教育的贡献。伍文义《简论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对布依族发展的重要作用。龙平久《浅释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从传说的宇宙自然观对住宅建筑的影响、宗教观念与建筑群落的室内空间结构及其功用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黎汝标、梁朝文《布依地区类型分析》(《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6期)认为:布依族地区记录了布依族先民繁衍的遗迹,再现了布依族某些习俗的由来及其信仰。同时,它又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陈立浩《论布依族的风物传说》认为:有关布依族风物的传说,一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二是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鲜明的传奇性。韦启光《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认为:布依族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高度重视人的作用的人本主义精神。民主、平等思想。求是务实精神。重视群体协和的贵和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雷广正、伍文义《布依族爱国人士王海平述评》认为:王海平从一个爱国民主人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是我党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胜利。王鸣明《浅谈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哲学思想》一文,对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具体体现出的自然观道德观、进行了分析,从中可窥布依族哲学思想之一斑(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5年第3期、1997年第3期、2001年第4期)。黄争流《布依族妇女服饰与审美》(《南风》1990年第2期)一文,从服饰格局与气候特征、服饰颜色与年龄、花纹图案与审美情趣等三方面,论述了贞丰布依族服饰不同的格局,色彩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妇女的审美情趣。有关布依族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杨宗丽《从布依族的良风美俗看其伦理道德观》(《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3期)、韦正江《试论布依族的道德观》(《南风》1991年第4期)、颜勇《论“南笼起义”历史背景经验教训及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吴承旺《从自然崇拜到生态意识:浅谈布依族的生存智慧》(《理论与当代》1997年第8期)、周国炎《“越、濮、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称关系试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罗漫《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文。关于布依族族源的研究,由于有的同志已作了综述,因此本文就未作涉及,见谷因《布依族族源研究综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一文。

其实这种研究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查找相关的文献,知识的获取不只是网络。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

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唐代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民国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神灵

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

布依族”二月二“要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 。

摩教

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

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8] ,布依族人称之为“老摩”或“摩公”。

摩教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被称为“布依五宝”之一),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

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

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

传说

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

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

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

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属于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实际上与壮语的北部方言是同一种语言。

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

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

尽管布依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区广,但其语言在布依族内部,只有土语之分,没有方言之别。

布依语内部比较一致,差异小,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 。

第一土语区

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

布依语的标准音点便是第一土语区的望谟布依语。

第二土语区

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

第三土语区

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但与第一土语第二土语也能相互通话。

2012年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布依族、壮族文化专家学者达成“望谟共识”,决定共同为开通“布依壮语卫星频道”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二族共有的珍贵母语文化

古文字

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三大类。

音乐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

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

饮食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

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

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

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

礼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

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

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

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婚俗

布依族婚姻实行自主婚。

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1] 。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布依族音乐论文题目

丁明 个起子是不是?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写出每个地方音乐的特征就可以了。

是啊 !是丁明明个七直!

布依族三月三论文参考文献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大全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布依族“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

汉字文献有记录的布依族 “三月三”,其宗教仪式最为庄严。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书·僚传》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盘江红水河的“城乡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米饭。苗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过小年’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来往,误者罚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纸钱挂墓上,谓之‘挂青’”。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三月三”的民俗状况是“桃李花开三月三,啸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也证实望谟布依族的祭祀状况,“闻道旱年群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食牛毕,即雨。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学礼仪》是祭祀父母的发端(韦永勤,《布依工作通讯》,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87页);布依族的经典民间文学《囊荷斑》也讲到囊荷斑卖粮仓卖家来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说唱歌师王妈爱田常唱到这样的内容);布依戏也有卖身葬父母的剧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传说来推断“三月三”的渊源,该民俗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与挂青的民俗有关

望谟县、罗甸县红水河江岸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上坟挂青”的民俗有关。布依人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羊,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或着装枫香树叶子衣,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并顺便采集枫香树的枝桠,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墙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成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孩子,作为节日的礼物。

与花米饭有关

望谟县中部的“三月三”与花米饭有关。当时的花米饭的颜色只有三种,黑颜色用来感恩父亲,黄颜色用来感恩母亲,紫红的颜色用来感恩媒人;随着人们情感的加深,花米饭变成了五色花米饭。另外一种传说是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妇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可带,就决定做花米饭带回去孝敬父母,结果获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种的说法是一个女子来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饭寄托自己的哀思,人们为这个女子的行动而感动,认识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个人应该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于是就有“三月三”这样的民俗。

与“祭地蚕”的民俗有关

贵阳市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祭地蚕”的民俗有关。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与“祭祀民族英雄”有关

“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民族英雄”有关。传说洪水滔天之时,是布依族的先祖“布杰”上天惩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种上了水稻,最后累死在天边。人们为了纪念他,选择农历三月初三在野外杀猪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枫树搭起帐篷和歌台来歌颂他。布依族是南北盘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坝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据《贵州民间故事集成·安龙卷》记载,东汉末年,一外来部落意欲攻占龙广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坝村),当时驻守广西的汉将岑彭、马武率兵与布依人民一同抗击来敌,战斗中不幸牺牲,时为农历三月初三蛇场天。人们把这两位英雄埋葬在田坝村纳拿与者棉寨之间的土丘上,为他们立碑,修祠堂,并把农历三月初三后第一个蛇场天定为纪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为寨神,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历时三天,但祭祀活动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主要内容,而到田坝“赶毛杉树”对歌才是远近闻名的,即已演变成布依族传统的音乐民俗节日了。

祭祀王囊仙、韦朝元等英雄有关

安龙县洞洒、当丈一带的“三月三”与祭祀王囊仙(又名仙姑)、韦朝元等布依族的民族英雄有关。每年的三月三,洞洒村仍然进行祭山和纪念仙姑的活动。阳春季节的洞洒千亩油菜花灿然的坝子里,仙姑田中王囊仙纪念碑越发挺拔,庄严肃穆。随行村民说,上世纪80年代时期,从初五到初八,册亨、望谟、兴义、贞丰甚至安顺、紫云等地上万名各族群众,会自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纪念英烈,歌会三天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

历史也可以证明“三月三”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是汉族、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节日,只是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观的变化,有的民族还保持这个民俗,有的已经放弃了。总之,“三月三”并未消失,它从汉族地区转向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林林总总的名目存身于世。今日的布依族“三月三”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布依族远古的文化内涵。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相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

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她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

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

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啊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

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

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相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

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相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

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着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扩展资料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习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

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活动一开始,先将牛或猪宰杀,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

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

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贺连级等人。

扫寨: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扫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蚕”: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植树挂青(扫墓):各家各户,男主人背着背兜和镰刀,杠着锄头,女主人背着祭品牵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在一个月之内将自己家的祖坟全部上完,并在坟山植树以示纪念。也有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的情况,大家杀猪宰鸡。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参加挂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挂青扫墓形成的,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把枫树的枝桠插在房屋的四周。当然踏青绝不仅仅是要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游戏娱乐。

局促于劳作的人们,此时可以郊原驰骋、山野纵横了。于是,女孩儿树上挂起秋千,男孩儿空地放起风筝、打水枪。

对歌:对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随挂青踏青形成的。聚众畅饮,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

传统体育:对歌期间,除唱山歌外,还有打猎、抛糠包、“耍吉篮”(麒麟舞)、“得浆”(类似陀螺)、斗牛、斗鸡、赛马、马杠(类似高跷)对抗、打竹水枪、下布依棋、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传统乡场上的经济贸易交流活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活动服务的商贩,他们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货物应有尽有。

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三月三”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三月三风俗如下: 1、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2、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3、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4、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