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把握不好活动目标,以致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较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摘要】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把握不好活动目标,以致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较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个性,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注意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而把握好教育活动的重难点,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个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6-04

笔者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幼儿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及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其中,作为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外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行为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的坚持性特征已趋于稳定,〔5〕3~5岁幼儿的独立性特征也基本稳定,等等。〔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两大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等。对照《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构建的。〔9〕幼儿期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来说,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习按照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幼儿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陈帼眉认为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10〕《纲要》也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以强调。

二、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识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蕴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解题”。所谓“解题”就是要分析教育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什么?合作从人数上说应该是由2人以上参与,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内容上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从形式上说是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2人以上共同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清楚“解题”,就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确定为让幼儿在与他人共同做事时学习倾听、表达、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实施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以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形成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3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3〕〔4〕〔10〕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0,370,312.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8-343.

〔6〕YANG LIZHU,ZOU study of the cross-situational stability of three-to-five-year-old children’s in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5,13(2):171-178.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3-184.

〔9〕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社会教育浅析论文

教育论文幼儿园小班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1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4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2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 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4 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5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6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7 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8 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4]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6]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第43――44页。

[8]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9]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幼儿园小班

在小班幼儿 教育 中,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对幼儿以后的语言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一:《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特对幼儿园小班的语言教育问题作一讨论,如果此阶段给幼儿不恰当的指导,很可能使幼儿出现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导致幼儿出现不良的语言障碍。因此,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关键字】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问题;探讨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作用 1、语言在幼儿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情义、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人的思维是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的,语言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幼儿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沟通。因此,幼儿阶段语言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幼儿 逻辑思维 和语言的构想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从各个角度指导学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幼儿大胆构想,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要新颖、奇特、生动,提高他们思维的发展。 幼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思维也十分灵活,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采取定向思维培养,比方,教师讲,幼儿听,在教师的指点下学习语句。还有的教师让幼儿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诗歌,幼儿根本不理解,这些本来属于创造性的思维,却被教师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定向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孩子多向性、变通性等思维,为幼儿的语言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幼儿阶段是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 实践证明,学前教育是幼儿时期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给予婴幼儿丰富的刺激和指导,幼儿语言的发展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在这一阶段给孩子不恰当的指导,很可能出现语言障碍。举个实例,印度狼孩的 故事 ,他在狼群中长大,等到7岁把他获救回归人类的时侯,他根本听不懂人来的语言沟通,只会像狼一样的嚎叫,经过了几年的教育,只学会了几十个简单的词语。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了幼儿阶段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幼儿将会出现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形成很大的语言障碍。 3、语言教育对幼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家长或教师有必要正确指导幼儿的语言教育,语言发展了才能提高幼儿的言语交往能力,才能提高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主动学习更多语言符号的能力。反之,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幼儿最初不能直接感知周围的事物,当了解了语言之后,才能通过其他人的描述认知周围的事物,扩展他们的认识空间。幼儿大脑智力的发展最快的时期是6岁以前,6岁以后开发的效果很小。因此,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是对幼儿开发智力的一个有效举措。只有语言发展才能保证幼儿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使人类正常生活,可见,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每个新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教育的影响 有的幼儿园的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幼儿语言培训,对语言掌握缺乏全面的认识,让幼儿背诵唐诗、宋词,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导致幼儿对语言接受教育滞后,学习感觉枯燥,对识字逐渐失去了兴趣。因此,应用适合幼儿语言教育的 方法 ,做到科学合理,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幼儿教师的教态对幼儿的影响 在语言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自己讲,幼儿听,忽视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竞争力,改革创新,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识字方面;口语表达方面只是个简单的对话,未正在做到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 在教给幼儿学习某句话时,只重视孩子学习后掌握的内容,不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关注幼儿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只要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处于正常的语言环境,幼儿才能获得最终的语言能力。 三、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语汇贫乏,这就要求教师所教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心里特征,提高说话质量,做出正确的语言示范。那么,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规范、准确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语言的发音要做到清晰到位;词汇要素的搭配要做到准确无误;语句的表达要通畅。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要做到完整、标准的语言示范。 (2)表达要浅显、直接 教师在和幼儿沟通时,少用成人的话语,多使用实词,做到具体,不抽象,浅显、直接,让幼儿能够听清楚老师的话语,保证语言教育顺利进行。 (3)句式简短 句式要简短,和幼儿沟通时,使用短句,不要使用附加成分过多的长句,方便幼儿理解。 (4)适当的使用体态语 在具体的语言教育中,多使用体态语,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点点头、摆摆手”来表示出赞许或批评,显得更亲切。孩子也会感觉到满足,把关系拉近,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人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幼儿园要给幼儿创造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开阔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思维的迅速发展,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回答问题答错时,倾听不专注时,不爱说话时,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使用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2]张慧和《对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2008版 [3]周欣《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启发》学前教育2012版 [4]张恩惠,李华强《浅析如何提高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学前教育研究2010版 [5]李和平,张永海《试论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中国早教教育研究杂志2009版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二:《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初探》 【摘 要】语言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反映一个人素质的最重要方面。重视早期的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3至4岁幼儿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期。笔者利用游戏帮助幼儿发音,丰富词汇;利用各种活动锻炼幼儿口语水平;并创设宽松的口语交际环境;积极评价幼儿的口语能力;以达到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谈话 口语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作为老师,我们要尽心尽力为幼儿的发展作出最大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我们老师一定要让他们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去年9月作为带惯了中、大班的我,开始带小班,刚开始我会感觉有些不太适应,后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与小班的孩子们长时间的交往,我觉得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我们积极进取和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中的一点实践体会, 总结 如下: 1.努力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促进能力的训练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2.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些语言表达不是很好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受到过别人的嘲笑或者是由于父母的关系(父母看他们的动作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用说话了),长此就造成了他们不爱说话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求他们一定要用语言表达,虽然听起来有些费劲,但一定要开口说,否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例如:这个孩子的玩具掉在了他捡不到的地方,他来寻求我的帮助,用手指一指,虽然我明白,但还是假装不知道,孩子只好开口说了。此外,在教师预设的一些活动中,尽量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并进行及时地概括和纠正。在刚开学的点名活动中,我就引导孩子学习和别人问候的各种方法,先是我和胡老师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问候,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他们也就愿意一起来参与了,我们学会了“老师你早”“见到你真高兴”“老师好”“HELLO”“Hi”,除此之外还有鞠躬、用微笑和用手势等来打招呼的方法,对于内向不愿开口的孩子,我会鼓励他:“如果下次你能说‘老师早’我会非常高兴的”,如果是能力强的宝宝,我会这样对他说“明天,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呢?”就在学问候这件事情上,我相信会给孩子们有所帮助的,因为,他们了解了同一个意思的话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 句子 来表达,这对他们以后语感的提高是有促进的。 3.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教师应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口语能力练习呢?笔者认为: 利用游戏练习较难的发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能力得到发展。 我注重培养幼儿听音、辨音和准确发音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不少语音游戏。如:为了练习好zh、ch、sh等绕舌音,设计了教学游戏《小鸡吃食》,教幼儿通过听音、辩口型、舌位,体会近似音的细微差别,从而正确发出“这”“是”“吃”几个音。首先让幼儿从“奇妙的盒子”中摸出豆子、小米、石头等教具。并学说句子“这是豆子”“这是小米”等,然后老师和小朋友分别戴上“鸡妈妈”和“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是鸡妈妈,我们是小鸡。”之后鸡妈妈带小鸡找东西吃,鸡妈妈说:“小鸡吃豆子。”小鸡一起做动作并说:“吃吃吃,吃吃吃。”鸡妈妈若说:“小鸡吃石头。”小鸡则摇摇头说:“不吃不吃。”待小鸡“吃”饱后,跟随鸡妈妈听音乐做动作。这样通过富有情节的表演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了绕舌音,没有半点心理压力。 为幼儿创设积极的口语交往的环境 当孩子见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冲冲地告诉老师,这时,我总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听,哪怕讲家里的事情也会认真听完,哪怕他已经讲了好几遍,要鼓励孩子更出色的讲述,让孩子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成功感。使孩子想说、愿意说,带给孩子全身心的愉悦。我们应有意识的关心、亲近幼儿和幼儿取得感情上的沟通,以便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思想情况,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在班级内为每一位幼儿安排相应的事情,给他们主动展示与为大家服务的机会,请大胆的幼儿带领大家朗诵诗歌、讲故事等。 积极评价幼儿的口语能力,以鼓励夸奖为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会认真的聆听每个幼儿的话语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应看到幼儿原有的基础,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鼓励有进步的幼儿。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音,只要发现他有进步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增强幼儿说话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胆小的幼儿更要多的鼓励他们。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创造幼儿多看多说的机会,激励幼儿的每一点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口语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另外,值得提示的是,孩子学习语言也要从家庭开始。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幼儿学习语言首先靠听,然后是模仿。从这个意义上看,孩子又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语言表达很差,反映了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语言很粗俗,显示出家长语言不健康。今后,这方面的探究,笔者还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积累 经验 和探索下去。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三:《浅谈幼儿园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摘要】三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能力是家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浅议了在家庭与幼儿园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家、园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三岁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 说说 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本文主要谈谈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如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语言教学游戏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如我班幼儿郑漪、王雨琳、赵子昊等小朋友,经过近一年的训练,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并能伴有表演动作,语言表达能力令全班幼儿非常佩服。其他幼儿在讲故事活动的训练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1)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户外游戏时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如李嘉正小朋友说:“我喜欢玩轮胎,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喜欢与赵子昊玩滚轮胎比赛;张宏宇说:我喜欢鳄鱼玩具,它是我的大马。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大脑思维活跃, 想象力 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2)散步时的语言培养:散步时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如春天到来的时候,请幼儿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讲述春天法桐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春时树叶是嫩绿色的,过几天后嫩绿的树叶变成浅绿色的,再过些天,孩子们会说树叶变成深绿色的,到夏天时,法桐树的叶子又变得更绿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新词:“碧绿”,这样语言活动中所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热了”,“雨渐渐小了”。教师也可以随意和幼儿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培养师生间感情,而且能使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3 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这时幼儿也就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4 图书角的妙用 班里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培养优良品德,还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模仿性强,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好吗?通过这种语言引导,可从中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之中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园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实践中,特别是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歌曲教学中,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小班教材下册中的歌曲《春天》,这首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非常优美的春天的图画,在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描述歌中描写的春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另外的景色,通过说唱结合,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 幼儿有话语权,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力,充分为其创造机会,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孩子,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沟通,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 文化 氛围,为幼儿营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让幼儿处在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在师幼互动的文化氛围中,师幼双方都能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2. 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3. 幼儿园小班语言故事 4. 语言教育毕业论文 5. 小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篇二 《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 家庭教育 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__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论题开展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 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幼儿教师应该努力读懂幼儿,尊重幼儿,深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有效培养幼儿综合发展的途径,使幼儿的主体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推进素质 教育 。我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教师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一:幼儿教育对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本文主要分析讲诉了针对幼儿时期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式 方法 ,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幼儿教育对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键期;人生成长;重要性 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它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如果自身都不具备强烈的教育责任心,那么对于学生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应该要有职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献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幼儿教育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这一理念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小孩的学龄前期在3到6岁,在这样的时间段是一个人正确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1]。 二、幼儿时期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重要时期 幼儿在5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段,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 爱好 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2]。 (二)幼儿的诚实教育的重要性 婴幼儿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思想、情绪、语言、态度等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奠定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那就不容易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诚信教育是儿童生活发展有关。不要惊慌,如果你发现孩子是不诚实的,不要责骂孩子。如果孩子说谎,而父母认为孩子很聪明,不纠正,但赞扬,孩子会加强对说谎的动机。让孩子知道,不诚实的隐藏不能隐藏任何人,让孩子自觉地说出真相,孩子们继续信任,教育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是一个好孩子的真理。 三、针对幼儿人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一)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生下来对于这个世界就是陌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的好奇心是帮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只有好奇能够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不断追求,好奇心是人生进步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孩子在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就将会去发现和提问,而且能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快乐,证明自己能够依靠自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周围的实际现象和物体,给孩子一些提示,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例如,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河流一直在不停的流动?等等一些孩子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好奇心是幼儿走向知识大海的必经途径,而其中的兴趣是就是指路灯。 (二)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孩子找到其中的科学真理。例如,在室外活动,发现很多孩子是蜻蜓飞得很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蜻蜓?为什么它们飞这么低?”这些孩子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低飞蜻蜓与天气的关系。 (三)根据时代的进步和需求给予孩子最新的知识 让我们的孩子也会继续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在选择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适当安排反映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含量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要知道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它会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扩大孩子的视野,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 总结 幼儿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3]。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个时期里刚刚走出家庭,暂时离开父母的管辖,进入到了幼儿园里生活,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幼儿学习力强,但是也容易接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这时候幼儿教育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引导孩子去筛选好的东西进行学习,剔除掉不良信息,直到当习惯成了一种自然,孩子才能自我正确的去选择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享受知识科学的海洋,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第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幼儿教育对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 作者:侯涛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蓝小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谈对“溺爱”型孩子的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9):206-207. [2]袁爱斌.幼儿教育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版,2011(20). [3]黄观菊,嵇晓珺.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一个长效的资本———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100-100.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二:游戏在幼儿教育的运用 摘要:幼儿游戏离不开教育情境的创设,要使教育情境充满游戏的魅力,必须营造健康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更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方式,丰富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优化教育情境。 关键词:创设;游戏;魅力;教育;情境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幼儿游戏氛围 1.教师要热爱和信任幼儿 只有对幼儿充满爱心,教师才能用心去关注每个幼儿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钻研、改进幼儿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乐趣。教师的信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动力,能激发幼儿的活力,使他们振奋精神和充满信心去克服困难,追求自身的进步。只有在充满爱和信任的氛围内,幼儿才可能有安全感、有愉悦的心境,能够无忧无虑地投入到游戏等活动中去,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自我展现和发展。教师应当满怀对幼儿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建立起对幼儿的信任,努力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调动幼儿的发展潜力,使幼儿在爱和信任的浇灌中进步。 2.幼儿教育过程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过程,使教育活动充满魅力,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忘我地沉浸其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迫切地想要了解和探究周围的世界。教师必须重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疑问的思考与研究,使幼儿在熟悉可感的、有趣的活动中开启心智、增长智慧。教师应有意识地按活动主题创设富有美感的教育情境,用美的环境、语言、旋律、情感,把幼儿带入美的氛围当中,使教育过程成为美的享受,并使幼儿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参与活动,获得进步。同时,教师要重视幼儿情感的调动。幼儿的思维较为感性,他们情绪性强、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的情感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幼儿良好态度习惯的养成。 二、提供良好游戏条件,丰富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对幼儿园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只有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把游戏融入幼儿教育中去,才能使幼儿教育充满游戏的魅力。游戏的环境会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幼儿游戏的数量、主题、内容、方式等与环境的安排组织密切相关。良好的游戏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意愿,而且有助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探索与合作,提高游戏质量,促进游戏的进行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把握环境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场地、游戏材料,丰富和促进幼儿的游戏活动。 三、改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优化教学情境 1.改进游戏活动的组织 游戏不仅指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更蕴含着反映游戏内在本质的精神性内涵。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儿游戏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幼儿园中的游戏不可避免地具有教育的意味,当幼儿游戏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进入到幼儿园中,便不再是纯粹自然的活动,而被印上了教育的痕迹。即使教师对其的游戏不加干预,而游戏若发生在幼儿园就具有了教育意义。游戏的自然性与教育性并不是截然对立,它们有可能并且有必要融合统一于幼儿游戏中。幼儿不仅有玩耍的需要,还有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求,其在游戏中的满足感源于他们自我发展的实现。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自然性与教育性的关系,既保证游戏的自由愉悦性,又使游戏充分发挥教育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主快乐的发展。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教师必须支持、引导幼儿游戏的发展。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质量,他们的重视和参与会让幼儿感到自己进行的游戏活动是有价值的、被认可的,就会更加认真、自信、专注地投入游戏。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幼儿的游戏施加干预,而要仔细考虑、谨慎而为,对干预行为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组织游戏的过程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个观察、决策和 反思 的过程,需要在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明确组织指导的目的、时机和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策略扩展和丰富幼儿的意义建构,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 2.优化教育情境,把游戏渗透到教育活动当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由教师设计发起的、以促进幼儿教育为目的的活动,它不同于幼儿的自主游戏。在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教育意图主要通过间接方式,而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要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由于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中的主动参与、愉悦体验对幼儿学习和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教育活动把游戏引入其中,能提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把游戏渗透到教学情境中,使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要求,使教育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主动自觉投入其中的富有意义的活动,实现教学需要与幼儿个体需要的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幼儿的成长是在具体的环境进行的,幼儿的行为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游戏离不开教育情境的创设,要使教育情境充满游戏的魅力,不仅需要营造健康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还必须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方式。 作者:马英 单位:黑龙江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邵小佩.幼儿园情境教学模式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1). 幼儿教师教育论文篇三: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的应用 摘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体态动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体态对于幼儿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的使用,能够有效强化幼儿教育实践的效果,保证幼儿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探寻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的应用为主题,主要就幼儿体态语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怎样促进幼儿肢体语言的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有效发挥幼儿肢体语言对于幼儿教育的帮助作用,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教育,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肢体语言;应用;作用;形式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起到表情达意效果的无声语言。在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格外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工具。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一些形象化的体态语言,采用比较幽默的艺术形式,通过各个肢体部位表达情绪和情感,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幼儿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对于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进行思考。教师通过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产生信任和依赖,更加相信教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态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进行教学,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幼儿沟通存在障碍的问题。通过应用肢体语言,能够使幼儿更容易地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能够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一些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表演,通过模仿小动物,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运用肢体语言教学能够使孩子把声音和肢体语言有效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孩子吸收。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记忆所学习的知识,有效保证教学效果。运用这样的形式会使幼儿学习压力减小,强化记忆,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有效降低遗忘率。例如在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时候,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让幼儿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游戏,基本只需要讲过一次就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幼儿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记忆游戏知识,有效保证了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提高幼儿注意力,增强幼儿理解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差,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采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合并起来,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活动目标与内容。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的 故事 时,教师可以进行展示,一边讲解故事,一边掺入肢体语言。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肢体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效率 (一)在幼儿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这就需要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应该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相适合,使幼儿在幼儿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猫抓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猫和老鼠,然后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使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师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进行引导,使幼儿喜欢上肢体语言,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从而有效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两只小鸟》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听音乐的同时做出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幼儿有一种自己飞翔起来的感觉,这样能够使其歌唱起来的时候更加有趣。在无形中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促进幼儿肢体语言能力的深入发展。 (三)关注幼儿个性发展,注重幼儿肢体表现。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成长环境,关注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 经验 ,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肢体表现,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喜闻乐见事物开展活动,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下,能够使学生愿意利用肢体语言效仿,有效保证学生的肢体语言表现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四)开展成功教学,增加幼儿肢体语言成功体验。要想提高肢体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使幼儿能够体会到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成功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情感体验,有效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让两个幼儿一组进行表演动作,猜动物的游戏。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表达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于肢体语言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师应该努力读懂幼儿,尊重幼儿,深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有效培养幼儿综合发展的途径,使幼儿的主体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1]魏晓娟.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01:215+219. [2]杜友莉.父母学习肢体语言与幼儿交流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01. [3]蔡敏.让肢体语言在幼儿教育中“闪光”[J].新课程导学,2012,18:76. [4]姜红.通过肢体语言的阅读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05:16-17. [5]叶文香.发挥肢体语言的功能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0:104-105. [6]唐敏智.小议幼儿园教师的肢体语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4:110.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篇二 《如何进行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 家庭教育 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__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

论文幼儿园小班随机教育

在小班幼儿 教育 中,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对幼儿以后的语言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一:《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是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特对幼儿园小班的语言教育问题作一讨论,如果此阶段给幼儿不恰当的指导,很可能使幼儿出现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导致幼儿出现不良的语言障碍。因此,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关键字】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问题;探讨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作用 1、语言在幼儿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情义、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人的思维是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的,语言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幼儿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沟通。因此,幼儿阶段语言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幼儿 逻辑思维 和语言的构想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要从各个角度指导学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幼儿大胆构想,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要新颖、奇特、生动,提高他们思维的发展。 幼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思维也十分灵活,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采取定向思维培养,比方,教师讲,幼儿听,在教师的指点下学习语句。还有的教师让幼儿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诗歌,幼儿根本不理解,这些本来属于创造性的思维,却被教师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定向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孩子多向性、变通性等思维,为幼儿的语言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幼儿阶段是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 实践证明,学前教育是幼儿时期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给予婴幼儿丰富的刺激和指导,幼儿语言的发展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在这一阶段给孩子不恰当的指导,很可能出现语言障碍。举个实例,印度狼孩的 故事 ,他在狼群中长大,等到7岁把他获救回归人类的时侯,他根本听不懂人来的语言沟通,只会像狼一样的嚎叫,经过了几年的教育,只学会了几十个简单的词语。这个例子恰好说明了幼儿阶段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幼儿将会出现不良的语言交往习惯,形成很大的语言障碍。 3、语言教育对幼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家长或教师有必要正确指导幼儿的语言教育,语言发展了才能提高幼儿的言语交往能力,才能提高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主动学习更多语言符号的能力。反之,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幼儿最初不能直接感知周围的事物,当了解了语言之后,才能通过其他人的描述认知周围的事物,扩展他们的认识空间。幼儿大脑智力的发展最快的时期是6岁以前,6岁以后开发的效果很小。因此,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是对幼儿开发智力的一个有效举措。只有语言发展才能保证幼儿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使人类正常生活,可见,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每个新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教育的影响 有的幼儿园的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幼儿语言培训,对语言掌握缺乏全面的认识,让幼儿背诵唐诗、宋词,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导致幼儿对语言接受教育滞后,学习感觉枯燥,对识字逐渐失去了兴趣。因此,应用适合幼儿语言教育的 方法 ,做到科学合理,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幼儿教师的教态对幼儿的影响 在语言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自己讲,幼儿听,忽视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竞争力,改革创新,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识字方面;口语表达方面只是个简单的对话,未正在做到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 在教给幼儿学习某句话时,只重视孩子学习后掌握的内容,不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关注幼儿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只要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处于正常的语言环境,幼儿才能获得最终的语言能力。 三、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语汇贫乏,这就要求教师所教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心里特征,提高说话质量,做出正确的语言示范。那么,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规范、准确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习惯,语言的发音要做到清晰到位;词汇要素的搭配要做到准确无误;语句的表达要通畅。幼儿教师在语言修养方面要做到完整、标准的语言示范。 (2)表达要浅显、直接 教师在和幼儿沟通时,少用成人的话语,多使用实词,做到具体,不抽象,浅显、直接,让幼儿能够听清楚老师的话语,保证语言教育顺利进行。 (3)句式简短 句式要简短,和幼儿沟通时,使用短句,不要使用附加成分过多的长句,方便幼儿理解。 (4)适当的使用体态语 在具体的语言教育中,多使用体态语,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点点头、摆摆手”来表示出赞许或批评,显得更亲切。孩子也会感觉到满足,把关系拉近,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人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幼儿园要给幼儿创造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开阔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思维的迅速发展,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回答问题答错时,倾听不专注时,不爱说话时,我们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使用语言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湘宁《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2]张慧和《对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2008版 [3]周欣《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启发》学前教育2012版 [4]张恩惠,李华强《浅析如何提高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学前教育研究2010版 [5]李和平,张永海《试论幼儿园早期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中国早教教育研究杂志2009版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二:《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初探》 【摘 要】语言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反映一个人素质的最重要方面。重视早期的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3至4岁幼儿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期。笔者利用游戏帮助幼儿发音,丰富词汇;利用各种活动锻炼幼儿口语水平;并创设宽松的口语交际环境;积极评价幼儿的口语能力;以达到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谈话 口语游戏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作为老师,我们要尽心尽力为幼儿的发展作出最大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我们老师一定要让他们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去年9月作为带惯了中、大班的我,开始带小班,刚开始我会感觉有些不太适应,后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与小班的孩子们长时间的交往,我觉得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我们积极进取和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中的一点实践体会, 总结 如下: 1.努力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促进能力的训练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2.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些语言表达不是很好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受到过别人的嘲笑或者是由于父母的关系(父母看他们的动作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用说话了),长此就造成了他们不爱说话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求他们一定要用语言表达,虽然听起来有些费劲,但一定要开口说,否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例如:这个孩子的玩具掉在了他捡不到的地方,他来寻求我的帮助,用手指一指,虽然我明白,但还是假装不知道,孩子只好开口说了。此外,在教师预设的一些活动中,尽量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并进行及时地概括和纠正。在刚开学的点名活动中,我就引导孩子学习和别人问候的各种方法,先是我和胡老师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问候,孩子们觉得很好玩,他们也就愿意一起来参与了,我们学会了“老师你早”“见到你真高兴”“老师好”“HELLO”“Hi”,除此之外还有鞠躬、用微笑和用手势等来打招呼的方法,对于内向不愿开口的孩子,我会鼓励他:“如果下次你能说‘老师早’我会非常高兴的”,如果是能力强的宝宝,我会这样对他说“明天,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呢?”就在学问候这件事情上,我相信会给孩子们有所帮助的,因为,他们了解了同一个意思的话可以用许多种不同的 句子 来表达,这对他们以后语感的提高是有促进的。 3.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教师应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口语能力练习呢?笔者认为: 利用游戏练习较难的发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能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能力得到发展。 我注重培养幼儿听音、辨音和准确发音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不少语音游戏。如:为了练习好zh、ch、sh等绕舌音,设计了教学游戏《小鸡吃食》,教幼儿通过听音、辩口型、舌位,体会近似音的细微差别,从而正确发出“这”“是”“吃”几个音。首先让幼儿从“奇妙的盒子”中摸出豆子、小米、石头等教具。并学说句子“这是豆子”“这是小米”等,然后老师和小朋友分别戴上“鸡妈妈”和“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是鸡妈妈,我们是小鸡。”之后鸡妈妈带小鸡找东西吃,鸡妈妈说:“小鸡吃豆子。”小鸡一起做动作并说:“吃吃吃,吃吃吃。”鸡妈妈若说:“小鸡吃石头。”小鸡则摇摇头说:“不吃不吃。”待小鸡“吃”饱后,跟随鸡妈妈听音乐做动作。这样通过富有情节的表演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了绕舌音,没有半点心理压力。 为幼儿创设积极的口语交往的环境 当孩子见了美好的事物,他会兴冲冲地告诉老师,这时,我总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听,哪怕讲家里的事情也会认真听完,哪怕他已经讲了好几遍,要鼓励孩子更出色的讲述,让孩子感到自己语言的魅力,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成功感。使孩子想说、愿意说,带给孩子全身心的愉悦。我们应有意识的关心、亲近幼儿和幼儿取得感情上的沟通,以便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思想情况,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在班级内为每一位幼儿安排相应的事情,给他们主动展示与为大家服务的机会,请大胆的幼儿带领大家朗诵诗歌、讲故事等。 积极评价幼儿的口语能力,以鼓励夸奖为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会认真的聆听每个幼儿的话语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应看到幼儿原有的基础,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鼓励有进步的幼儿。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音,只要发现他有进步就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增强幼儿说话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胆小的幼儿更要多的鼓励他们。并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创造幼儿多看多说的机会,激励幼儿的每一点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口语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另外,值得提示的是,孩子学习语言也要从家庭开始。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幼儿学习语言首先靠听,然后是模仿。从这个意义上看,孩子又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语言表达很差,反映了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语言很粗俗,显示出家长语言不健康。今后,这方面的探究,笔者还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积累 经验 和探索下去。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论文篇三:《浅谈幼儿园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摘要】三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语言能力是家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浅议了在家庭与幼儿园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家、园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三岁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提及语言教育,一般人会认为在幼儿阶段也就是讲讲故事, 说说 诗歌,每当与家长谈及这类话题,家长总是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来教。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应做到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本文主要谈谈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如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语言教学游戏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如我班幼儿郑漪、王雨琳、赵子昊等小朋友,经过近一年的训练,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并能伴有表演动作,语言表达能力令全班幼儿非常佩服。其他幼儿在讲故事活动的训练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1)户外游戏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户外游戏时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如李嘉正小朋友说:“我喜欢玩轮胎,轮胎跑起来很快,我喜欢与赵子昊玩滚轮胎比赛;张宏宇说:我喜欢鳄鱼玩具,它是我的大马。这样,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大脑思维活跃, 想象力 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2)散步时的语言培养:散步时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如春天到来的时候,请幼儿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讲述春天法桐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春时树叶是嫩绿色的,过几天后嫩绿的树叶变成浅绿色的,再过些天,孩子们会说树叶变成深绿色的,到夏天时,法桐树的叶子又变得更绿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新词:“碧绿”,这样语言活动中所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热了”,“雨渐渐小了”。教师也可以随意和幼儿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培养师生间感情,而且能使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3 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这时幼儿也就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4 图书角的妙用 班里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培养优良品德,还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模仿性强,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好吗?通过这种语言引导,可从中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之中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园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实践中,特别是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歌曲教学中,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小班教材下册中的歌曲《春天》,这首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非常优美的春天的图画,在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描述歌中描写的春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另外的景色,通过说唱结合,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 幼儿有话语权,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力,充分为其创造机会,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孩子,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沟通,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 文化 氛围,为幼儿营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让幼儿处在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尝试、犯错、被纠正,在师幼互动的文化氛围中,师幼双方都能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2. 幼儿语言教育论文 3. 幼儿园小班语言故事 4. 语言教育毕业论文 5. 小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