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模板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106

James 著. Windows 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 ~15,Elsevier Sciences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谈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其中的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的勘察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勘查质量,需要对水文地质进行科学的勘察,然后根据水文地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消除地下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下水

1、前言

我国的地域较为辽阔,各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在进行工程勘查的过程中,由于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深度不足,加上设计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经常被忽略,导致经常出现一些地下水变动造成工程事故的现象,这为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工程勘查质量,本文作者对工程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预防和改善建议。

2、工程地质简介

对于工程地质,其指的是通过调查以及研究来对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解决,在该学科中,主要是通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从而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并选择最合适的区域进行工程施工。而对于存在问题的工程区域,需要对该问题可能造成的建筑物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主要包含对当地岩土成分的确定以及力学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勘察了解,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地地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然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对岩土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提高。通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能够对施工场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明,然后分析地质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然后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对地质问题进行解决,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稳定和经济。

3、岩土水理性质

对于岩土水理性质,其指的是通过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的反映产生的不同性质,在进行岩土水理性质检测时,其同岩土的物理性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岩土的强度和形变情况,从而在进行建筑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但对于我国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大部分都是流于表面,很少有施工单位对地下水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导致岩土的水理性质检测达不到施工标准。

下面对岩土的水理性质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首先是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地下水在岩土中以赋存状态存在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水、重力水以及毛细管水,而其中的结合水又能够根据其不用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结合水,这种形式的地下水能够牢牢依附在岩土颗粒的周围,并在岩土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膜受到地下重力的作用,密度大约为普通水的两倍,这使得这种形式的地下水具有非常大的粘滞性和弹性,无法对静水压力进行传递。然后是弱结合水,这种结合水被称为弱薄膜水,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其能够在不同颗粒之间进行缓慢的移动,但对于静水压力同样无法进行传递。

然后是毛细管水,这种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产生的,主要为孤立毛细管水和真正毛细管水等,这一形式的地下水同时受到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毛细管内的水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是岩土的主要水理性质以及对应的测试方法,首先是软化性,这一性质指的是岩土在受到水分的侵袭后,其强度往往会降低,对于不同的岩土,其软化存在一个系数,通过软化系数能够对岩土的软化情况进行掌握。随着岩土的不断软化,其会在岩石层中形成一个软弱夹层,在这一夹层中含有粘性土层和泥岩等。

其次是透水性,对于这一水理性质,其指的是岩土中的水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透过岩土层,随着岩土层中颗粒的大小缩小,其透水性能逐渐降低,而对于坚硬的演示裂隙等位置,其透水性一般较强,对于岩土的透水性,其可以通过渗透系数进行表示,然后通过抽水试验对其进行确定。最后是给水性,这一性质是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指的是沿途中的水分在达到饱和状态后能够通过孔隙等位置进行流出,流出水分的数量采用给水度进行表示。对于给水度,其是含水层水文地质的重要数据,能够充分代表当地的岩土特性,对于该参数的'测定,其采用的是实验室测定。

4、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地下水的岩土工程危害,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地下水位升降所导致的工程变化,另一种则是由于地下水流动产生的压力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地下水升降带来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另一方面则是自然因素,无论什么因素导致的地下水变化,其都会对建筑物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危害。首先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其影响因素非常多,像地质变化和人为因素等,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地下水的水位上升,随着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其对岩土建筑物的腐蚀程度也会逐渐增加,其不仅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较大的危害,同时还会产生崩塌等问题,加上岩土结构容易被软化,导致流沙问题逐渐扩大。然后则是地下水下降造成的为,其产生的原因同地下水水位上升相似,随着地下水的水位逐渐下降,岩土中的地下水含量将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随着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很多工程项目在进行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对其忽略,这使得地下水的岩土问题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等产生较大的危害。

地下水动压力导致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地下水,其若不被破坏影响,能够保证很长时间的正常流动,对建筑物的危害也非常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量逐渐增加,则使得岩土工程危害非常大。

5、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勘查工作来说,其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具有非常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无法对当地的水文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工程质量勘查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明慧,李敬婧.浅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J].四川水泥,2015(2):323.

[2]张福水,史小龙,李辉.浅析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3(2):110.

[3]高云.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作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7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报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9. 沉积学报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21. 地层学杂志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

2、岩土工程学科

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

期刊名称—————种类—————专业

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

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

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

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

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

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

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

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

灾害学——CSCD——防灾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

中国公路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

公路——核心期刊——道桥

桥梁建设——核心期刊——道桥

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道桥

现代隧道技术——核心期刊——道桥

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核心期刊——道桥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核心期刊——道桥

中外公路——核心期刊——道桥

河海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

水利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

岩土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

岩土力学——CSCD、核心期刊——岩土

中国港湾建设——核心期刊——岩土

港工技术——核心期刊——岩土

长江科学院院报——核心期刊——岩土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核心期刊——岩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岩土

岩石学报——CSCD——岩土

地质力学学报——CSCD——岩土

工程地质学报——CSCD——岩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交通

铁道工程学报——核心期刊——交通

路基工程——核心期刊——交通

城市规划汇刊——核心期刊——交通

城市规划——核心期刊——交通

中国铁道科学——CSCD——交通

管理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管理科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管理世界——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系统工程——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中国工业经济——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建筑技术开发——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建筑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管理现代化——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工业技术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经营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土木建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投稿经验

谈谈水利工程中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研究

地下水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及耐用性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地下水是岩土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会对水利工程基坝质量的好坏造成影响。

摘要: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水利工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地下水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环境,同时也对建筑地及周围的岩土体性质有重大影响,岩土体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便是地下水,对建设物稳定性与耐用性带来一定影响,为了对水文地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为了对工程调查的质量带来提高,在进行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时,需要对建设地及其周围岩土体的性质进行严格勘察,此外,还要对地下水进行勘察,以此为基础,对预防与治理提出相关意见,并提前准备好设计规划与工程开展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对工程的危害进行减少。文章对常见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勘察

0引言

地下水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及耐用性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地下水是岩土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会对水利工程基坝质量的好坏造成影响。不管建设什么项目,必须要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还需要经过详细调查该地区水文面积、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的特点与水质量、数量是否变化等。但是,在实际勘察中,对一些水文条件较为错综复杂的山地,若是忽略了工程勘察,对工程地地质情况不了解,在工程规划中也没有在意水文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工程问题的发生。并且,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些,知识简单的通过报告进行了解与评价。所以,为了对工程质量带来提高,必须要加强对水文地质的研究。

1水利工程中对水文地质的评价

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对水文地质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3点:1)重视地下水对土壤、岩石以及建筑物的影响,进行重点研究,从而有效的预测岩土工程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并且对此做出防范措施。2)根据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供水文地质所需要的必要材料。3)从工程建设的视角来看,针对地下水对工程的不同影响,提出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①处于地下水中的建筑物,其钢筋可能会被地下水腐蚀;②建筑工程的基坝土质的选择有限,只能考虑土质不好的风化岩、软岩等,对可能会发生的崩解、岩石与土壤软化等进行对地下水的评估;③应该对地基挤压问题进行预测,观察是否会有流砂与潜在侵蚀发生的可能性;④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与施工中,由于水位变化产生地基浮动等问题;⑤随着工程施工的开展,会造成土壤与岩石的变化,甚至会对建筑物与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测试与研究岩土的水理性质

土壤中的水分与地下水会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从而显示不同的属性,这就是土壤物理性质,其主要有水分保持能力、土壤透气性、水分含量等特点,这些方面导致了地下水、气态水与液态水的联系。岩层是岩土体贮藏地下水的地方,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水,如潜水、承压水等。含水层空隙性质的不同,使地下水可分为岩溶水、裂隙水。土壤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使岩土体的存在方式与地下水有所不同,不同的地下水形式会给岩土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砂黏土中有极少的地下水这是结合水存在的主要方式。当结合水与黏土显示属性为可塑性、收缩为黏土、膨胀等形式时,就是弱结合水,它是由于受到物理作用与机械作用的制约,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受到的岩土动态物理性小,从而产生的。当土质失去植被保护或者遇到强降雨等情况,泥土流失会比较严重,土质随雨水流失过程中慢慢沉积,导致河床抬高,因此,了解清楚水利工程上游土质构造问题,能制定有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问题。例如三峡工程占地面积广阔,又位于地质复杂的四川省,所以在工程开始之初必须严格探测土质结构,采用正确的蓄水运行方式。“蓄清排浑”是三峡工程运用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排洪方式,在汛期,控制145m的运行水位,与正常蓄水位相比,低30m。当水位高于145m时,其泄洪能力达到64000多m3/s,这样可大大降低泥沙淤积问题。

3水利地质的分析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

理想的建洞山体具备的条件应该是:构建洞区地质条件简单,裂隙间距大,岩层厚,无断裂带不会对山体稳定性造成影响,具有完整坚硬的岩体,完整的地形,没有受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破坏,没有岩溶现象或岩溶现象不发育,地下水影响较小,无有毒气体与异常地热的发生。脆性断裂,层状弯折与拱曲,塑性变形与膨胀,山体滑坡与断层以上几种都属于岩石变形与破坏类型。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的分析

不同的坝型,所其工作特点也具有不同的特性,对地质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要对不同类型的坝应该适应什么样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与了解。但是由于坝区的岩体会有地质的缺陷,从而会引起坝区渗漏与坝基稳定等工程事故的发生。

分析边坡工程

蠕动变形、崩塌、山体滑坡是常见的'边坡类型。以外,还有松弛张裂、泥石流等问题存在。泥石流属于常见边坡失稳的类型。地下水与地表水以及降雨,地形条件,地质构造与岩体构造,岩石类型与性质,其他因素(日照、地震、风力、温度等)都是造成影响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的原因。影响水库工程地质问题的原因水库分为两类:地面水库(河流上建筑坝所形成人工湖);地下水库(根据地下的蓄水结构,由于人工控制造成)。由于蓄水后,对水文地质和工程周围水文条件造成了影响,使库区与邻近地段的地质环境受到改变。如:由于地下水的上升导致洼地淹没等。从而导致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如:水库淤积、水库渗漏、库岸塌陷等问题的发生。

软土路基边坡稳定性与基坑降排水

作为软土基坑地质问题较为注意的两个方面。在对其进行建设时,要注意边坡稳定性,要保证事故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对坡度进行合理设置、对边坡进行有效的安全措施等。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边坡稳定性;对于粉砂与细砂土质的边坡,进行流砂与管涌评价,从而防止发生事故;防止坑底的隆起,确保基坑的土壤随时处于干燥状态,方便工人的施工。明排法与人工降水是开挖软土基坑降排水的方法。

4结语

在工程地质中,工程地质的环境都是由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组合构成的,岩土体加载路径与时间作为工程地质环境变化与内部自我调整的决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原因系统造成必然的改变,这表现出工程环境需要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地质环境需要适应工程环境。如果需要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进行现状分析,必须要对该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还需要分析水利项目是否适应,并且还要对发生灾难的破坏程度进行预测与分析。进行水利工程地质环境现状的分析,是为了更好的对水利工程做出设计与规划,并且提出更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骆祖江,张弘,李会中等.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地下水渗流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02):341-347.

[2]王媛,王学潮,王建平等.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0):3614-361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为核心期刊,录用稿件将酌收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含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赠送当期刊物2份,超过2位作者,每位作者一份。稿费不会超过600元,录用后有稿酬,所以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基本不花钱。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怎么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主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3665 CN 11-2202/P 邮发代号 2-335 创刊年:1957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不清楚啊,就知道是核心期刊,我也刚投稿去了呢,还没恢复呢!

水文类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属于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统计源核心。《水文》属于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水利类有《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属于北大核心,统计源核心。《水利水电技术》属于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统计源核心。还有很多国家级的,这些都可以在杂志之家查到,也可以发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中文核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格式要求

谈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其中的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的勘察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勘查质量,需要对水文地质进行科学的勘察,然后根据水文地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消除地下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地下水

1、前言

我国的地域较为辽阔,各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在进行工程勘查的过程中,由于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深度不足,加上设计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经常被忽略,导致经常出现一些地下水变动造成工程事故的现象,这为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工程勘查质量,本文作者对工程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预防和改善建议。

2、工程地质简介

对于工程地质,其指的是通过调查以及研究来对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解决,在该学科中,主要是通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从而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并选择最合适的区域进行工程施工。而对于存在问题的工程区域,需要对该问题可能造成的建筑物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主要包含对当地岩土成分的确定以及力学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勘察了解,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地地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然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对岩土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提高。通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能够对施工场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明,然后分析地质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然后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对地质问题进行解决,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稳定和经济。

3、岩土水理性质

对于岩土水理性质,其指的是通过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的反映产生的不同性质,在进行岩土水理性质检测时,其同岩土的物理性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岩土的强度和形变情况,从而在进行建筑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准确性。但对于我国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来说,其大部分都是流于表面,很少有施工单位对地下水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导致岩土的水理性质检测达不到施工标准。

下面对岩土的水理性质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首先是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地下水在岩土中以赋存状态存在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水、重力水以及毛细管水,而其中的结合水又能够根据其不用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结合水,这种形式的地下水能够牢牢依附在岩土颗粒的周围,并在岩土颗粒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膜受到地下重力的作用,密度大约为普通水的两倍,这使得这种形式的地下水具有非常大的粘滞性和弹性,无法对静水压力进行传递。然后是弱结合水,这种结合水被称为弱薄膜水,随着外界压力的变化,其能够在不同颗粒之间进行缓慢的移动,但对于静水压力同样无法进行传递。

然后是毛细管水,这种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产生的,主要为孤立毛细管水和真正毛细管水等,这一形式的地下水同时受到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毛细管内的水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是岩土的主要水理性质以及对应的测试方法,首先是软化性,这一性质指的是岩土在受到水分的侵袭后,其强度往往会降低,对于不同的岩土,其软化存在一个系数,通过软化系数能够对岩土的软化情况进行掌握。随着岩土的不断软化,其会在岩石层中形成一个软弱夹层,在这一夹层中含有粘性土层和泥岩等。

其次是透水性,对于这一水理性质,其指的是岩土中的水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透过岩土层,随着岩土层中颗粒的大小缩小,其透水性能逐渐降低,而对于坚硬的演示裂隙等位置,其透水性一般较强,对于岩土的透水性,其可以通过渗透系数进行表示,然后通过抽水试验对其进行确定。最后是给水性,这一性质是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指的是沿途中的水分在达到饱和状态后能够通过孔隙等位置进行流出,流出水分的数量采用给水度进行表示。对于给水度,其是含水层水文地质的重要数据,能够充分代表当地的岩土特性,对于该参数的'测定,其采用的是实验室测定。

4、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地下水的岩土工程危害,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地下水位升降所导致的工程变化,另一种则是由于地下水流动产生的压力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地下水升降带来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另一方面则是自然因素,无论什么因素导致的地下水变化,其都会对建筑物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危害。首先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其影响因素非常多,像地质变化和人为因素等,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地下水的水位上升,随着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其对岩土建筑物的腐蚀程度也会逐渐增加,其不仅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较大的危害,同时还会产生崩塌等问题,加上岩土结构容易被软化,导致流沙问题逐渐扩大。然后则是地下水下降造成的为,其产生的原因同地下水水位上升相似,随着地下水的水位逐渐下降,岩土中的地下水含量将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随着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很多工程项目在进行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对其忽略,这使得地下水的岩土问题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等产生较大的危害。

地下水动压力导致的岩土工程危害

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地下水,其若不被破坏影响,能够保证很长时间的正常流动,对建筑物的危害也非常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量逐渐增加,则使得岩土工程危害非常大。

5、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勘查工作来说,其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具有非常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无法对当地的水文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同时还会威胁人们的工程质量勘查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明慧,李敬婧.浅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J].四川水泥,2015(2):323.

[2]张福水,史小龙,李辉.浅析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3(2):110.

[3]高云.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作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70.

谈谈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

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想要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消极作用是基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论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及对建筑物基础设计、持力层的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 在地质工程勘察中,想要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减少或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消极作用是基础。通过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中的调查研究,本文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加以分析,阐述了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进而提出水文地质在勘查工程地质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勘查;地下水;意义

通过笔者对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所产生影响的多年研究,发现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勘察的设计和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已屡见不鲜。因此,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首先要与工程地质有关的水文问题,并分析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作用,其次,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对岩土工程产生负面影响的水文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从根本上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意义重大。

1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由于缺少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和重要性,在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因地下水造成的建筑物开裂或建筑物基础下沉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笔者针对该种情况,分析出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的主要内容。

(1)在勘察中,需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分析查明影响岩土工程的水文地质问题。

(2)根据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产生的影响,预测水文问题可能对工程地质造成的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在工程地质的勘察中,分析不同条件下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如严格检查地下水位以下的钢筋以及混凝土的耐受能力和腐蚀性强度,由于其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有问题需及时处理,再如在挖掘地基后,如果基础承压含有水层,预测基坑板是否会被承压水冲坏。由上所述,对工程地质有影响的水文地质因素诸多,如地下水的类型、水位以及含水层的厚度等等,为提高工程地质的勘察质量,严格按照勘察内容开展作业是关键。

2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水理性质指岩石与地下水经相互作用反应后而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其不单单会影响建筑岩土的强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主要性质如表1所示。

3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的地位及意义

在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的要求

在工程地质的水文地质勘察中,需结合工程的.实际要求,通过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以及资料的搜集,对实施建筑工程所属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查明,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在水文地质的勘查工作中,主要包括地形地貌该区域的水文气象特征等内容,地形地貌是指工程区域的地表形态,如周围的水系、平原、高原特征以及地形是否开阔平坦、地貌是否被侵蚀等情况;气象水文是由陆地表面和大气的水分相互作用而成,其在工程地质中的特征是指工程所属地域的季风气候、湿润程度、热量以及属于哪种气候地带等。

(2)地下水位:指工程地质区域的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准确测出地下水位是地质勘查的重要内容,会对岩土工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勘察过程中,不仅要测量工程实施时间段的高程,还包括近2~5年的水位变化趋势以及最高地下水位,与此同时还需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以及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对地下水位会产生影响的因素。

(3)地质环境:主要指工程所在区域的岩土的地质构造特征、结构、发育历史及其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4)在地质勘查中,了解工程区域的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防止在施工时破坏了主要含水层的水平衡,导致沱江大桥垮塌、上海楼歪歪等类似事故的发生,这些并不是不可抗力事故,只要在施工前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之一,其次,通过对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以及变化幅度的分析,加强预防措施,然后进行现场试验来对地下层的渗透系数、软化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进行测定,最后根据场地地质条件,以地下水赋存对渗流状态的影响为判断依据,分析地下水水质对建筑材料是否有腐蚀性、侵蚀性等影响。

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会直接影响给岩土工程的勘查,一旦当其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对工程地质的危害,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地下水位上升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

由于受地质因素、水文气象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总体的岩性产状、雨量、气温以及施工等,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比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要大,当雨季水位上升时,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使岩石土壤沼泽化、盐渍化,进而随着时间增加,对建筑物的腐蚀性不断增强;亦或可能引起粉细砂饱和液化,进而造成流沙。管涌等现象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基础上浮、斜坡等岩土体岩崩塌、滑坡等毁灭性现象。

地下水位下降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如大量灌溉、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会破环地下水平衡,引起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或恶化问题,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地震等情况的发生。如2010年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由于地面突然沦陷,造成2名施工人员被掩埋。经调查分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地下水资源枯竭所致,使地下水位失去平衡,岩土无法承受,加之事发现场降大雨,进而引发地面沉降,归其根本可能是当地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采等行为所致。

地下水动压力作用

给岩土工程带来的危害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动压力的作用比较微弱,只有在实施建筑工程而改变了水动压力的平衡条件时才会对岩土工程带来危害,而且危害极大,如流砂、管涌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建筑工程活动中,需及时做好影响谁懂压力平衡因素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如在选择桩尖持力层时,需对桩的端阻力和侧摩擦力进行分析,并对单桩的承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学性质的影响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下水位之间有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软质岩石和不同成因的粘性土,如果地下水的升降过于频繁则会导致膨胀性岩土产生频繁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对低层以及轻型建筑物有巨大的危害性。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内,一旦水位在压缩层发生变化,则会对就按住唔得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上升,基地的强度降低,软化,使建筑物沉降变形,如果下降,岩土的自重应力增强,使就建筑物下陷,给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应加强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

水文地质勘察的意义

地下水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岩土体的工程特性有极大的影响,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与工程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地下水水位一旦不平衡便会降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水文地质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的勘查中,由于很多人不会直接使用水文地质参数,往往容易被勘察单位忽略,当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时只是简单的对水文地质进行分析、评价,而没有深入调查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评价,造成一些质量事故的发生,轻则知识降低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减少了使用寿命,重则甚至会导致建筑塌陷、悬浮、下沉等毁灭性的后果,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地质勘查过程中的水位勘察极具现实意义,不仅能降低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还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及对建筑物基础设计、持力层的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笔者本次对地下水对岩土体作用和影响的研究,表现出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地质中的重要地位,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提高工程地质的质量,首先要控制地下水平衡,在实施工程建设时,不仅要根据目标所在地开展广泛的调查,进而制定合适的保护策略,而且要严格做好勘查工作,尤其是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使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发挥其最大的实用性,并针对勘查结果及时采取预防对策,从而达到减少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朱培代.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5(13):89~123.

[2]马淑杰.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探究[J].地球,2013,62(9):102.

[3]毕明丽.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01(23):137,145.

[4]韩志文,李国云.水文地质勘察中常见的难点和对策解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48(2):38,48.

[5]马智广,罗青.我国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研究[J].地球,2013,91(11):98,1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