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论文

发布时间:

爱满天下知行合一论文

"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在校师生学陶师陶之风盛行。“爱满天下” 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 “热爱每一个学生” 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陶行知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他穷毕生的精力,投身于人民教育的各项革新运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旧中国矗立起一座人民教育的丰碑,铸就了民心所向的一代师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的教育思想是超时代的,他的教育成就是卓越辉煌的,他的教育影响是跨国界的。因此,不管是过去,或者是将来,他都是师之楷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高考 作文 1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作文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2 在我的钢笔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是王守仁的号,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来,关于知和行的关系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人说知难行易,而有人说知易行难。经历了几千年,王守仁站了出来,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 方法 。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关于知易行难,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纸上谈兵”了。 故事 内容是这样:赵括饱读兵书,但却不能领悟兵书真谛,带兵时,死套书上的办法,不能灵活应用,结果,40万赵兵全军覆没。由此看来,似乎是实践更重要。但反过来说,要连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导实践?因此“知行合一”这种观点便被提了上来。 虽然这是个看似守中立的方针,况且有时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对,但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懂得道理也好,实际运用也好,都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有了理想,空喊 口号 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埋头蛮干,而没有目标,也只能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时效。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标,并加以切实的行动,有力目标,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实行动,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古代的隐士,他们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们也有满腹的才华,却偏要隐居避世。我不知道什么厌恶官场,不媚流俗;我也不知道什么不攀权贵,隐居避世。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会黑暗我们就应该立下改变社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运用“知行合一”,来让社会不再黑暗,这才是应该做的。而像隐士那样,非但不会有何好处,还会让社会更黑暗。 是,我们看到了某些不良现象,就应去立志将其改善,然后付出行动。 生活中,不乏空喊口号的人,比如某些政府官员,整天叫着降房价,减课业负担等,就是不见实际行动,不来真格的。当然也有不少只知蛮干的人,比如有的学生,只知学习,没有目标,一旦进入社会就晕了,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所以说“知行合一”是一个伟大的观点。 有了志向,就要有切实的行动,知行合一,这个伟大的观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它的真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3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 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 多看书,多读学报,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 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拨通方老师的电话,伴着“嘟嘟”的声音,几十秒后是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喂,你好!我是方晓培,请问你是……?”我们简短地说明了我们的目的。联系好之后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去了合肥一中,中途转车多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一群坚强的孩子冒着酷暑为我们目标而奋斗。 说实话,采访方老师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之前也联系过多次,倒不是因为他架子大,而是因为他太忙。 来到合肥一中,我们打听了一下,便找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伏案写作的他,办公室很宽敞,一眼望去凡是可以空余的地方都放了各类试卷、书籍。天利三十八套、黄冈高考题……那些熟悉的字眼让我们也突然回到了高中。方老师上身白色衬衫,干净素雅,戴着一副银色金属镜框的眼镜,一如我们想象中的样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之前对他的了解和他那些赫赫扬扬的成绩配合地恰到好处。 方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很是热情,立马起身和我们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走进六楼的会议室,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奖杯,证书安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橱窗里,尽显合肥一中的风采,方老师一直保持着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方老师您好!您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又是教科组组长、科技创新教练员……身兼多职,您觉得累么? 方老师:怎么说呢,你热爱一项工作,你就不觉得累,兴趣是最大的兴奋点,我每天不仅要教书,还要弄科研,写论文,我的生活里有多项角色,但是我觉得生活很充实。 记者:在您的多项角色里,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方老师:地理!因为这是我的根本,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我是八五届安师大国旅学院地科专业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将地理作为我的本职工作。无论是什么事,我都会从地理这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带我们学校的学生参 加国际机器人比赛,我们的朋友和对手在不同的比赛中是变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我就画了一张地图,每一场比赛我们的对手朋友各是哪个队,以及详细的作战方略都在图上一目了然,因此我们的条理非常清晰,连胜八场,一个外国小男孩用不熟练的中文说:“中国队,我害怕!”这算是一件我比较自豪的事情吧。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方老师:我的学生喜欢我,我觉得就算我在科研上有什么成就,我带领过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日本代表中国学生进行友好访问,我带的队在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奖等等,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觉得自豪,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记者:您觉得您对您教过的哪些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方老师:合肥一中是安徽最着名的中学,我教过很多在科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才,有一个人,你们可能更感兴趣,就是许嵩。 记者:许嵩?您是许嵩的老师?就是那个 唱歌 的许嵩?(激动) 方老师:是啊,我是他的高中班主任,那个孩子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写作,经常没事就写,很有天赋的一个孩子。 记者:嗯,真的很意外我们今天竟然采访到了许嵩的班主任,我们还想问问您对于地科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怎么看的呢? 方老师:专业无冷热,在一个专业能做到拔尖,就是最棒的!但是还有一点,专业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结合自己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方面,要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向前辈学习。遇到新事物要用于面对,不退缩,这样才离成功更近一步。 记者:那您觉得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方老师: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很感谢方老师的精彩回答,听了这么多,我们从中真的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先表达我们的敬意,最后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您表达一下自己对母校的祝愿吧! 方老师:母校啊!地理系培育了我啊!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学弟、校友越来越好吧,也希望母院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 记者手记:一直以为方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又取得过那么多成绩,肯定会很有架子,可是当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发现我们错了,方老师很有亲和力,待人热情有礼貌,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眼睛炯炯有神,深邃而遥远,在谈及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又仿佛是自己私心的杰作,那么幸福地微笑着。听到他的经历,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地理的人,就像他说的,用地理的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人一旦涉及到痴迷的事情上,无可救药的爱戴就会现身,因为本性使然,也算是作为个人标签而持续贯彻,只有拥有真正的热爱,才会在说及的时候,如此幸福、甜蜜吧。嘴角扬起的微笑、锵有力的声音和早已被三十六度热气划破的夏日透过他晶莹的汗珠被冻结在那个温馨的上午,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与智者对话,与良师为友!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是我对方老师的概括,他的形象和光辉或许远远超过这两个词吧,这是一名真正的地理 爱好 者,这是一名真正的知识的传播者,他是用他生命的本质奏响知识的华章! 相关 文章 : 1.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 2. 科技实践活动的材料作文 3. 知行合一与转型发展 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4.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优秀作文3篇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幼教论文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一位新老师。刚当班主任时,怕我管不住,我对孩子们很严厉,刚进班就给孩子们定规矩,一犯了错误,就说一不二地按照规矩予以惩罚,这种高压的方式让班级基本稳定,也达到了我的预期。

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多来,给予孩子的严厉多于微笑,批评多于协商,呵斥多于原谅,偏“专制”的管理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得也比较明显,孩子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这样做班主任,我觉得很累。

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规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规矩让我们的工作有序、有效,没有规矩的自由主义,短时间内,让我们感到自由和轻松,时间一长,种种坏习惯便悄然滋生,到那时想改犹如芒刺在背,拔除十分痛苦。

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在规矩中渗透爱的表达,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在制定规矩、运行规矩中教师的雷厉风行是必须的,在全班大声而严厉的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犯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前期要交代清楚。教师严格的形象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执行过程中,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面子,之前,因为我的冲动和莽撞,也致使过学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无法做思想工作,虽然学生当时没有跟我顶撞,可是从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失当。所以,无论有多么冲动和愤怒,一定不能当众呵斥学生。

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可以适当严格一些,当然,也不是冲着学生发火,可以让他先反思一会儿,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处理自己。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权威、冷漠和嘲笑。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是我们明天的朋友还是敌人,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

如果可以,我还是觉得在疾言厉色后,多跟学生一起走一走谈一谈,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就能给自己省下很多麻烦。

任教第一年,我的爱心泛滥,结果威信丧失殆尽,班级混乱不堪,第二年开始,我声色俱厉,班级表面上安然无事,孩子们内心却很受压抑。我希望自己能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从“维持秩序会会长”真正向“灵魂工程师”靠近。

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我们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

2、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幼儿,儿童,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童心,我们更应该有更多的爱心给予幼儿,给幼儿更多的安全感。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孩子们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是那些寄宿幼儿,父母经常不在身边而长期住宿幼儿需要我们教师更多的关怀。

滴水,可以穿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在孩子们面前的生活道路也许不是那么的顺畅,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

以真诚对待每位幼儿,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对你也会潜移默化的尊重和爱戴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自己最美丽的人生乐章!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读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 下——陶行知文学传记》,感觉书中的每一句话就如同清泉滋润的我的心田,令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有一双神奇的手指引着我的教育方向。 先生在书中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都需要我们怀揣着一颗“爱心”、“真心”,真正从学生出发 ,以心换心,以爱换爱,真正贴近学生,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走到孩子的心坎里去,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不要做孩子隔着“一堵墙”的老师。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班级里两个孩子的作业有雷同现象,在此之前我也发现他们两人在做作业时相互交流,于是把其中一个孩子叫过来,单刀直入地问她,是不是在完成作业时和同学交流了,没有自己独立完成,她否认了,我不由得气上心头,厉声说道:“我亲眼看见你和后面同学交流的!”没想到她却平静地回答:“这是个巧合不可以吗?”当时我不由得火冒三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后,她终于认错了,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委屈和不服。静下心来想一想,感觉自己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不够冷静,发了火表面上似乎是压住了学生,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又把她单独找出去谈心,肯定了她最近一个阶段的进步,并告诉她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并给了她一个解释的机会,比起昨天的厉声训斥来,今天这样的交流效果好多了,她听完我的话,重重地点了点头,流下了眼泪。 由这件事,我不由地想到全国著名的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的一番话:“学生的大脑忙这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和新我的论战。”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始终是以老师的高姿态来处理,不能蹲下身子来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我们与孩子始终隔着“一堵墙”,甚至会愈走愈远,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她有时间反思,而不是一味地惩罚,责备,多倾听、多理解,也许效果会好得多,也更拉近的与孩子心灵的距离。 陶行知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记得有一次班级里的两个男生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放学后,我把这两个学生留下来,简单地批评了他们。一个学生害怕地哭了,马上承认错误;而另外一个叫小Z的同学,从我批评他开始时,就是一声不吭,更不低头承认错误,一脸的倔强。我立刻把这学生的表现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硬让他给我赔礼道歉,小Z却始终把嘴抿得紧紧的。他父亲说:“你这样不听话,没有人喜欢你,老师不教你知识,长大后你只能捡垃圾!”谁知小Z非但不害怕,还轻轻地回了一句:“捡垃圾不是很好吗!”我一看,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于是,我对小Z说:“这样吧,你和老师回家都去想一想,有什么话,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静下心来,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的方法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力。从这两个学生的表现来看,后一个更具个性,换句话说,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即使犯了错,也应该循循善诱。简单的处理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失望、惊恐和不满,并会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滋生一种对教师的敌意。这样一想,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我需要想办法挽回。 第二天,在班级里,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进行了自我检讨,承认了老师处理方法上的不妥。我特意留意了小Z的反应,见他眼中闪烁着意外的光芒。下课后,我把他请到了办公室,让他谈谈听了老师的心里话,有什么想法,讲一讲他的心里话,经过单独交换意见,小Z同学心甘情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另一位同学认了错。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应是一味地羞辱指责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将陶行知的理论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让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弘扬“行知”。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满天下的论文题目

爱满天下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征稿通知 爱满天下杯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书画篆刻大赛征稿通知,爱满天下杯第七届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大赛征稿通知,爱满天下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征稿通知。爱满天下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征 稿 通 知爱满天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参赛人数近40万,每一届都涌现出大量新人佳作,反响十分热烈。为喜迎2008北京奥运会,展示广大学子写作风采,爱满天下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开始征稿,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主 题: 2008,中国好运!参赛作文可以不同文体抒奥运豪情,写成长历程。祝福奥运,诠释奥运,想象奥运,参与奥运,写出你心中对北京奥运,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主办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吉林日报 新民晚报 劳动报 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单位:上海爱满天下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策划》总课题组协办单位:《作文世界》杂志评奖事宜:设特、一、二、三等奖,最佳创意奖、优秀作文奖、佳作奖;团体另设优秀组织奖、组织奖、作文教学先进学校、优秀文学社等奖;辅导老师另设园丁奖、优秀指导奖等,均颁发获奖证书。部分获奖名单、作品在《作文世界》小学版和中学版上刊登,《作文世界》还将聘请优秀小作者为特约小通讯员。主办单位于2008年成立的“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人才库”将吸收部分获奖同学加入;优秀作文将结集出版。参赛办法参赛作文请用稿纸正楷誊写或用电脑打印,题目下请依次写清所在学校、班级、作者姓名以及指导老师。团体组织参赛须进行初评并填写集体参赛登记表。在组织好参赛稿件后,请与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以确认参赛人数和有关事宜。上半年4月30日截稿,6月终评结束。下半年10月20日截稿,12月终评结束。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提出“活教育”理念,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认真调查我国当今幼儿教育的问题,探索并着力于提升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途径。主要分析了“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当中的渗透。

关键词: “活教育”;幼儿教育;审美

审美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发展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活教育”的课程论当中,包括对幼儿艺术活动的教育,其中包括音乐、美术、工艺等的教育。那么,如何运用“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审美教育呢?

一、“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1.研究与了解幼儿

学龄前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保障“活教育”的科学性。陈鹤琴将学龄幼儿分成四个心理发展阶段并进行分期概括:新生婴儿期―乳儿期(新生到一岁左右)―步儿期(一岁到三岁左右)―幼儿期(三岁到六岁左右),分析各个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总结出幼儿的心理特征:好动、热爱游戏、模仿能力强等。陈鹤琴曾在作品《幼儿心理及教育幼儿之方法》《幼稚教育之新趋势》《幼儿心理学》中,多次提及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关注,强调在幼儿教育当中的重要价值。

2.热爱与尊重幼儿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对幼儿保持热爱和尊重,并呼唤社会关注幼儿,热爱幼儿。陈鹤琴以对自己儿子的爱,推广到对幼儿的爱,并形成自己的幼儿教育思维。这是他形成优秀教育成果的先决条件。教育工作中,教师所面临的是思想单纯,几乎没有防范意识的幼儿,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幼儿知识的增长上,而是通过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提升幼儿情感体验和生活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单纯的奉献精神,用对待幼儿的思维与他们交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爱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传统“尊师重教”的思维,转而迎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允许幼儿犯错误,保障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二、当前我国幼儿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超前教育与过度教育

杜威曾经提出,幼儿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主要任务都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很明显的尊重幼儿天性发展的思想。在我国幼儿的审美教育中,体现在音乐审美、美术审美、创作审美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超前教育、过度教育。这种教育是教师运用成人的情感体验去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不符合幼儿的发展特性,必然会出现不利于幼儿发展的结果。从当前幼儿家长的心理来讲,他们坚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幼儿定的目标较高,促使幼儿教育成为“超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一味追究某个领域的进步,而导致其他方面能力较差。正如有些孩子的家长,为增加孩子的艺术能力,进行“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将重点放在孩子艺术技巧的培养上。

2.幼儿审美教育的成人化

当前我国的幼儿审美教育当中,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会运用成人的思维去推测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适当运用了成人化的理念。幼儿审美教育内容必须要从幼儿经验出发,不能超出幼儿理解的范围,而应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教育任务。如果运用成人化的思维,将一些理性思维概念强制灌输给幼儿,不仅会毫无效果,还会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幼儿一旦失去兴趣,那么审美教育就无从谈起。

三、“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热爱幼儿着手

陈鹤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着手,以自己的儿子作为调查对象,从儿子出生开始进行详细的追踪调查,分幼儿的感觉、身体、情绪、行为、智力等的发展,并作出系统研究,提出幼儿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他认为那些不关注幼儿心理特点的教育,严重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幼儿心理特点关注,对于幼儿的关爱具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理念,是“活教育”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审美的角度。例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的关注重点在于对色彩、轮廓、物体与自身经验结合上,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这些特点,而关注美术作品展示的物体属性等。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期望的角度去思考时,教师要顺应幼儿的思维模式更不能批评他们,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2.运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育

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当中,提到要重点关注幼儿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对于幼儿生理机制、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在作品《幼儿心理及教育幼儿之方法》中批判了当时幼儿教育将幼儿当做“小大人”的现象,即没有区分幼儿与大人在心理特点上的差异。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

例如,在幼儿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再播放多媒w视频,让幼儿想象出小兔子的样子:“脑袋圆圆的,眼睛红红的,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画板中画出自己想象中小兔子的样子,此时教师不要过度干涉幼儿的创作,对于常识性问题,比如,幼儿把兔子的耳朵画成了一个,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再念一次儿歌,引导幼儿形成正确认识。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是在先进教育及幼儿发展理论做铺垫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注重幼儿创新理念的培养,关注幼儿个性发展的要求。“活教育”思想为我国深化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说,幼儿时期的审美教育,更应当关注幼儿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循序渐进地增加幼儿技能的培养。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 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杯广泛的应用于学生的教学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将“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时又不否定教和学的作用,将知与行统一,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 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 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 教学方法 ,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二:《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素质教育》 摘要:解读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创造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文章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 文化 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 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 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三:《试谈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中给出的"六大解放"的具体分析,举例论证如何才能培养 儿童 的创造力。开始结合目前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借助对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 反思 ,探讨现行教育体制下创造性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幼儿教育 在我看来,对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 想象力 ,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应当解放和培养而不是压制甚至摧残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他提出儿童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眼睛 首先,应明确观察目的,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 第二,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第三,注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第四,学会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发现细微的差别,以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鼓励孩子自由的,真实的去看呈现在他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2. 解放儿童的大脑 有一位美国母亲拿了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而就是这个圆圈,在女儿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象 乒乓球 ……”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后来,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院判决学校败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的想象力可以使无边无际的。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取决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只能看到表象,逃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有些人却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发会丰富的想象,从而找到突破点,最终通过努力实践而成功。而这种超乎一般的思维能力,正是我们在儿童时代要大力倡导和培养的。 3.解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大家子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却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同样,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中国 出国 留学 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孩子如何认识长方体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这样的认识效果可能会更深刻。 4.解放儿童的嘴巴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大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发问而感到厌倦,在应付孩子的提问时,有时我们委婉点的回答“你现在还小,以后就明白了”,而大多时候,我们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孩子的提问,“小小年纪,问那么多干什么,教你怎样就怎样,要听话”。现在看来,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是多么的无情地扼杀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创造性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鼓励孩子开动嘴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他们的疑问。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疑问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人类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5.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孩子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学生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1993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中指出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学生。有关调查表明: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量为 2小时左右;我国中小学生平均锻炼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有 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 9小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到睡眠不足, 71%的高三学生近视, 三分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大。然而,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综上所述,只有对我们的孩子真正做到了以上“六个解放”,儿童的创造性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发掘。 结束语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探讨,我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深感其推行和实施的复杂性。但我坚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燧. 中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 浅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2.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3.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有关的论文 4. 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5.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论文

世博会日渐临近,袁鸣作为市民代表曾经在博会馆说过这样的话“今天我带来的是上海市民申办世博会的心声,请接受我们的诚意,请相信我们的能力,如果世博会能给于中国,给上海一次充分展示的机会,那么,未来的新上海一定会以无数的亮点来回报世界。”上海申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这座安宁的城市的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吗?我们用实际行动来美化城市了吗?我们要为中国做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中的许多或许就是将来世博会的志愿者,但我们将会是以怎样的面貌迎接那些外国游人呢?“做可爱的上海人”这声简介的呼唤有没有市场回响在我们的 耳畔呢? 素质是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尺。自硕士生殴打交警事件之后,我就深深地在思考一个问题。身为区重点学校的我们,内心都渴望成为尖子,成为高考独木桥上的佼佼者。我们就是众分母中的分子,但如果我们没有了素质修养,没有了良好的礼仪,那我们也只能沦为分子,不能称之为人。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经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我们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而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大家都知道吧。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怕是一次借笔,一次搀扶,一个微笑。“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对仪表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衣着容貌。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第二方面是行为举止。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三方面是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谈到礼仪,不得不说的就是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 。所谓“八荣八耻”,指的是:1.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愚昧无知为耻; 4.以辛勤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损人利己为耻; 6.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 既然提出了以上八条,应该有特别的意义。我们的国家正缺失了什么?我们需要改进什么?之前已经提到,礼仪的缺失,素质的缺失等等。正因为存在缺陷,所以要改善加强,进行全民大动员。 “八荣八耻”的头条,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是母亲,没有母亲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政治书上说“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个国家一定要统一昌盛才有人民的幸福。我们从小唱“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们是幸福的。要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国以民为先,民以国为重。国不能失民心,民不能没有国。失去国权,就要做亡国奴,人民只能被涂炭。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就是人民爱国之心的展示。有国必有民,为官为民做主古来就是这样。解放军高喊“为人民服务”,党要为民,官要为民,我们人民更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呀。 崇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愚昧就是封闭,自我陶醉,是现代社会的绊脚石。科学地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可能还有不如意的地方,只要科学地去总结,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还是前途无量的。 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都是做人的起码道理。大家都明白吧。 这八条,每条一个侧重点,无外乎要把人推向道德的高处,净化人的心灵,把人们缺失的东西一点一点补回来。简简单单读起来顺口,做起来却实属不易。 人的一撇一捺相互制约相互抉择。高学历的人丢失了素质让人觉得可悲和讽刺。现在上海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但人的心更净了吗? 多走一步把每一个垃圾扔入垃圾桶内;多等一会儿,黄灯时请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多笑一次,路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不要吝啬你的笑容;多说一句,最普通的问候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多花一点时间,留心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抓住身边每一件小事,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礼仪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请注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能变成习惯,请留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能成为你的性格,请留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能决定命运。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质变引起量变。我们从现在做起,重树自己的形象,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让文明礼仪如影随形,成为人生的准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做可爱的上海人

知行合一论文400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

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

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

心怀感恩之心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一堂思品课上,我做了一份调查,引出学生感恩问题:通过调查,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

在这35位学生的回答中,提到经常在家帮父母做事情的只有2人,占,主要都是打扫卫生、购物等,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给父母的一种安慰”。有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的有17人,占,这些学生大多懂得“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不求回报的爱”,他们的烦恼是“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就是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自然恩赐之恩的教育,难免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

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但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实践也刚开始。

“学会感恩”在本学期才写进上海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 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其必要性。

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已经习惯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父母。开展感恩教育正是为让孩子们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本学期,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校德育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我班的感恩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对父母、师长、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发现身边点滴的爱,懂得爱,让每天发生的琐碎小事变得亲切而感动;最后是学会给予爱、播种爱,懂得付出是报恩,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

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时间,宣讲身边典型的事例,同时重点利用节日为载体,推出主题感恩教育。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事例以及从网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结合此次活动从文学与思维校本教材种选择了背影、以小见大、悠悠寸草心和地震中的父子等几篇文章,作为文学欣赏时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我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因而,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

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雅动听的童声,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孩子走出课堂,同时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在家中,如每天给父母、老师、同学一个问候,每周为父母做一件实事等。

在社区里,以至上升到社会的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隔一段时间,在班上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

使学生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通过一个时期的“感恩”教育,能主动为父母做事的共有27人,占了77%。

他们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学做家务、陪父母聊天、重阳节给家中的老人送去慰问、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看上去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学生们确实是实实在在受到教育。 对学生进行感恩活动是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活动,当然要想让学生的认识从单纯的点滴行动上升到对社会的感恩,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只能在不断摸索中,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不断的磨合中,争取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最大的收获。 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学生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施予世界一点恩赐而感受到世界将施予他们更多的恩泽。

与之相反,也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个丧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一片苍白,。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

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

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

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36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 。 >

凝帝系列367hNm | 2014-06-19

8

26

百度知道

宝宝知道

今日头条

言情小说

91助手

女生秘密

汽车报价

秀美甲

LBE安全

酷狗音乐

美摄

相关问题

以真实为题 800字作文28

我懂你为题800字作文23

以难题为题的作文 800字3

以“告别”为题 800字的作文75

以惊喜为题的作文800字以上79

求以“等待”为题的作文,800字112

以急为题的作文,800字11

更多相关问题>>

求助关于"知行的作文"的问题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等。我身边有许多具有美德的普通人,也是因为他们,使我开始了学习美德的历程。

有一次,我到妈妈店子里去。一上车,我就发现我和我们班的小向乘到了同一辆车,这时车上坐满了人。他家住在403队,车开得很慢,但是,在我和小向的谈话时,车已经到了一个站台,这时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小向看到了,毫不犹豫站起来说:“老奶奶,您来坐吧!”

我惊呆了,没想到学习成绩不咋样的小向这么尊老爱幼,也这么善良。

还有个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在美丽的杭州一小区10楼,一个小孩爬上了窗台,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士甩掉了高跟鞋,尽力地冲了上去,接住了掉下来的孩子。我真不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想的,那么舍生忘死地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她就是最美妈妈——吴鞠萍。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美好的明天。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还是好人多。而我也决心加入到好人的行业来,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关爱。

知行合一的典型代表就是王守仁了,明代著名大臣,心学的创办者,和孔孟朱并称的圣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

(ps:我记得小学课本里说到过王守仁盯着竹子想看出真理的事,一直嗤之以鼻-_-#)

王守仁从小有当圣贤的志向,即使不被重用也一直刻苦追寻所谓的“理”,即使面对一切困苦也坚定前行,可朱熹的一句“存天理、去人欲”困扰了他多年,“欲”在心中,那“理”在何处?最终历经沉浮的他幡然醒悟,天理即是人欲,从此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的心学诞生

王守仁用一生阐述了他的知行合一: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传奇。他的高风亮节被世人所传唱。

纯手打,参考了《明朝那些事》

生命的价值在于珍惜自己

生命的价值在于珍惜自己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男孩应得不到答案而越发悲哀和困惑。

有一天,院长将男孩叫道眼前,递了块色彩斑斓的石头给男孩,并对他说:

“明天早上,你拿着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男孩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像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呢!”

院长笑笑说;“明天你拿到黄金市场去卖,记住,不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在黄金市场中有人出比昨天又涨了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令男孩大为惊讶,但他谨记 第九作文网原创作文院长的话,怎么都不卖。

第三天,院长叫男孩拿石头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子怎么都不卖,于是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定睛望向男孩,徐徐说道:

“人的生命价值就想这石头一样,在于不同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你明白吗?”

男孩不解地、迷惑地摇摇头。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中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这回,男孩如有所思的点头,半晌之后,他终于悟出其中道理,粲然地笑了。

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目的,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最常提出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有伟大的说词。然而,在这么大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为名、求利、为理想、为爱,只要是积极的,无害的都值得赞扬,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自己,珍惜你的身体、脑子体力、珍惜自己是一个人,能到世上走一遭,珍惜自己潜藏于生命中的无穷能力。

我们或许只是一颗不起眼的石头,但它是唯一的、独特的,而且是无价,绝不出售的“稀世珍宝”呢!它的价值,便在于被珍惜。

但假若连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再大的价值也等于零。

行动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的验证,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无上箴言。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大意是: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此句说的不正是知与行的关系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着。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涨才智和能力。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先知而后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身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记得刚上初中时,一时间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制定了却没能去做,学习自然不会进步。后来,爸爸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向我讲了这条格言。他说:“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知与行结合起来。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行又会进一步促进知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快的进步。”爸爸的一番话,不仅使我醒悟,也因此让我喜欢上了这条格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发现了很多人因为做到“力行”、“审问”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为春秋著名的学派。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无数实例证明:那些仅仅靠书本获得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除间接经验外,还可在实践中获得。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按我喜爱的格言去做。努力学习各个科目,做到广泛的学习;节约每一分每一秒,少与同学打闹,多看一些各种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请教同学,弄懂为止;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加以分析,独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对待知识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无论要实现这些事情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下定决心做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排斥虚伪、拒绝空想、亲身行动,得到最正确的结论,获得丰富的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知与行,知识与行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积极行动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辉灿烂,使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熠熠生辉。

知行合一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知行合一的论文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编辑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编辑本段]【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知行合一”理论的布道者与实践者-张凯瑞.PTT职业培训师。优秀培训师,杰出咨询师,曾获珠三角十大人力资源风云人物,最受欢迎的培训师等称号。广东私营企业协会特聘讲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讲师、美国国际秘书协会会员。 职业经历: 先后于著名咨询公司、涉外五星级宾馆、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担任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总监,运营副总等职务。张老师以“诚信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为服务理念,注重与客户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改变传统的咨询和培训模式,有效化解咨询和培训风险,让咨询顾问与企业真正实现“伙伴”关系! 曾服务客户: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广州地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广厦控股、中粮集团、南京地铁、中捷集团、开元集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广州);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保险、上海永新股份、、建国宾馆(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远电子、锦旭电子、奥美佳数码、美维电路板、金百泽电路、达进(集团)、富士智能系统、白云宾馆、汉威泰电器、金凯悦大酒店、深圳金晖嘉柏大酒店、联通黄页、丽城物业、正大环保科技、诺舟企管、伟国电子、嘉辰贸易、声南贸易、德州仪器(中国)、锐丰音响 纳伟仕音响 雅乐音响、立邦涂料(中国)、朗讯科技、贵科技;胜大灯饰;亚旭塑胶工业;德豪润达电气;先技精工;爱美达集团;群光集团等。 【人物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王守仁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王守仁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王守仁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王守仁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麻烦采纳,谢谢!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知与行

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 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要懂得,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你就即得如来真 实语。就是说,你只要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讲话,我今天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做错了我就承认,你就即得如来 真 实语。菩萨是不是说真话的?如来就是你本来的佛性。说真话的人是不是自然啊,小孩子为什么容易得到大人的谅解?因为他真 实啊,做错事情,爸爸妈妈说:没有关系,下次当心一点好了。他就恢复他的如来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要珍惜不坏身。如果你经常珍惜自己的一点一滴,不说 谎,不做恶 事,不做坏事,无人能够加害你啊。你为什么看见警 察就害怕?因为你闯了红灯啊,那是因为你的心中平时有恶 习。师父教你们要懂得,要保证不坏身 体,无坏的意念,不说 谎 话,就不会有人能够害你了。被抓进去的人,你去问他:是谁害了你?他最后一句话说:是我自己害死了自己。对不对?那你为什么会自己害自己呢?不是谁都是很自私的吗?

因为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你才会害自己。师父希望你们坐在下面的每个人都听进去,你就能接受菩萨的智慧,接受菩萨的能量。要认识到,我不能再做坏人了,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坏事,我们过去做过太多的错事,你们女的做了太多的坏事,你们男的做了太多的恶 事,你们今天跟着师父如果还要动坏脑筋,还要整天地妄语,你们是跟菩萨在开玩笑啊。明白吗?

所以,一个人不坏身,无人能害你,你就不会害眷属。师父跟你们讲得很深啊,什么叫害眷属?夫 妻两个,一个经常吃活鱼,一个不吃,最后一个早死,一个还活着,死的人是不是害了活着的人啊?你是不是害了眷属?如果你经常讲妄语,经常做坏事,你受报了,你生了癌症,对方要照顾你、伺候你,你是不是害了家人?你以为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所以,你要好好地学佛,好好地做善人,没有人能够害你,没有人能够破 坏你的家人和睦。你只要在家里实实在在地过日子,没有人会破 坏你的家庭。很多人就是因为家里天天吵架,人家才会进你的家庭,对不对啊?讲到底,还不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的家庭吗?

要有信 誉,还本性,业才能清。什么叫还本性?你把本性拿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还给你了,等于找到了本性,本性还给你之后,你的业就清了。举个简单例子,你有一笔钱存在海外,你在澳洲已经欠人家的钱了,你千方百计地想把海外的这笔钱取出来,你取不到,你就是一个带业者,就是一个欠人家债的人;等到你找到了这笔钱,你就不欠债了,而且是一个富有的人。你们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本性,你们身上所有的恶 习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你找不到这个佛性,你就是一个恶 人,你就是一个带业者。

师父希望你们要生起坚固的心,不要破 坏自心的法喜,就是说,学佛的人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破 坏自心法行,就是自己的良心在佛法上的行为,因为你的心在运作着,学佛,佛就是法,“自心法行”,就是我自己在学佛的行为道路上,行为要坚固。我们不能对善知识不恭敬,就是说,如果你不能收敛自己、狂傲,那么,你就会对善知识不恭敬。这个“善知识”指的是你的领路人,你的领航人,你的师父,给你传授正确佛 学知识的人等。

一个善代 表着你没有恶,所以,任何一部大经里面,首先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你们能够做得到吗?这个人只要是善男子,他一定是一点恶都没有的。你们是善女人吗?你们的恶太多了,你们称不上一个善女人啊,一点恶都没有,那才称得上是善。对善知识,比如对你们的师父要尊敬,不要以为自己学了一点佛法,就狂傲,不懂得收敛。

要离开恶口,坚决不能骂人,得言出受益。就是说,你只要自己讲出来的话,你一定要让自己受益,也要让人家受益。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课,师父自己受益了吗?受益了。你们受益了吗?你们也受益了。言出必理。过去有一句话叫“言出必行”,师父现在对你们要求不高,言出必理,就是说,我今天讲出来的话,你们必须去理它,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记在心上,所以,让人可以接受,让人觉得你有信用,无懈可击,没有让人家觉得你在说 谎、吹牛,你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人家。

一个人如果改掉自己身上的恶 习,来弘扬自己身上的善行,那么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善。如果这个人不懂得改掉自己的恶 习,那么你的善行会越来越少,恶 行会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恶 人。一个人如果不绮语,不偏,就会让智人所爱。“智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比如今天老板跟你说:小李,你谈谈你的看法吧?他如果能够谈出来个一、二、三,老板一听,感觉实事求是,好了,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喜欢你,因为你没有绮语,没有偏,本来应该这么说的,你就会被智人所爱。

你们这里很多人讲话就是经常偏的。明明做错了事情,你们以为是好,实际上是害了人家。你们帮助孩子说好话,实际上是害他。你们在观音堂就要指出人家身上的毛病,你们是在帮助他,不是在害他。你们今天所有坐在下面的小青年,如果师父不讲你们的毛病,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人,就是因为师父整天讲你们的毛病,改正了,你们才会被人家看成是好人。师父讲话是留有余地的,被人家看成是好人,也就是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以智慧回答和众生结缘,就是要用智慧来回答问题,来跟众生结缘,得人天威 德最甚。一个人有威信,就是因为他不说 谎。这个人不说 谎,才会有威信啊,过去说 谎的人,谁有威信?如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说 谎吹牛的人,这个人会有威信吗?天上会给他威信吗?人天威 德没了,没有这个威 武,没有这个德性。犹如一个长辈整天吹牛,小孩子会对他不尊敬:爸爸,你不要吹牛了。——你哪来的威 德啊?

师父跟你们讲,要懂得无有虚妄,就是永远不要虚啊,虚假的虚啊,妄就是吹牛,空头支票。又是虚伪,又是妄语,这种人会有人天威 德吗?一个家长也好,一个做 官的也好,整天吹牛,哪有什么德啊?你看看我们澳大利亚,竞选的时候这个说,如果我当选了州长,我马上开通这条铁路线,选上了,可是铁路线开通了吗?还是没有开通。他有威信吗?没有威信,被人家轰下 台了。所以,政圌客被人家看不起,因为政

客常说 谎啊。

师父希望你们真心实 修地学,不要浪费自己的慧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打妄语,人身上 任何一个小毛病可能都会害了我们一生。师父上次说,一位爸爸一个耳光把孩子的耳朵打聋了,就是这个小孩的妄语让她父亲一辈子后悔。有时候真的不能乱讲话,情愿少讲话,也不能乱讲、瞎讲,嘴巴的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几斤几两啊。很多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站在那里不讲话,人家男的就想引她讲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要掂掂你的份量啊。嘴巴里话一出来,代 表你这个人有没有份量。

师父天天跟你们讲人间法 理,就像一个父亲一样,不停地给你们指出身上的毛病,你们要懂得感恩 师父,要懂得师父是真正地帮助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你们不改身上的毛病,你们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任何一个小小的毛病都可能置人于死地,也就是说,身上不能有毛病,任何一个小毛病都可能引发一个大毛病。师父看你们左不对、右不对,师父讲出来,你们一定要接受。实际上师父讲的这个毛病对你来讲不一定很严重,但是时间长了就危险了,可能会产生大毛病。

而且师父在讲你的时候,就是在培养你们能够忍辱精进,现在这个社 会没有人肯讲人家缺点的,因为没有人肯接受人家意见。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无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恼,不修心怎么改啊?举个简单例子,风沙太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你不把自己的眼镜戴上,不把防沙的围脖戴上,你就会沾染上风沙。你在这个社 会当中,你不让自己干净、学佛,你就会沾染上很多的恶 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能改,没有第二条路。就像开车一样,我们在往前开的时候,为了不开错路,我们只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一会儿左一点,一会儿右一点,才能开到彼岸,没有一条路是近道。

你们去看看,走近道的最后还是远道。我们开车时常常想,这条路没有走过,从这里走过去可能会近一点,我们经常会想当然,最后越开越远,而且可能还找不到路。你们每一个人比师父都更有体会,有时候越着急,时间越不够,非要找一条路,结果找到一条死胡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

他就想找一条近路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条近路害死他。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师父希望大家要常生感恩心,谢谢观世音菩萨。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成才。你还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心中想的,要与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负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负尽在为民谋利,同样,也将一生献给了人民。但是,我还是要说一说我所赞同的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做法。王守仁曾作为御史巡抚过江西。比较搞笑的是,他其实是被当时的尚书大人王琼“坑”到了这里打困扰了朝廷十几年的土匪。作为一个哲学家,王守仁的用兵却是相当的诡异阴险。挖坑打伏那是经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却也要将敌方围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时故意说轻敌的话,却待对方休养生息时突然出手包了饺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过,什么被招安过好几次却又反叛了好几次的都杀了示众了,众土匪吓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江西清净了。奇迹发生了。而这,仅仅是因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发点和理想,并辅以狠辣无情的手段。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对抗暴力,很对。另一个同样将“知行合一”发展到极致的人,叫做徐阶。当时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术,严嵩把持朝政,妖风盛行。徐阶打败严嵩的方式,其实是很让人不齿的。提拔徐阶、相当于他老师一般的夏言被严嵩坑害致死,他不发一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不忘上门拜访严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动要求替对方炼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对抗严嵩;甚至最后打倒严嵩,也是通过诬陷他的儿子严世蕃谋反来达到目的。是的,几乎是当时的所有人都在骂徐阶品德败坏,但他默默忍受了下来,并在打败严嵩当上首辅之后,提拔贤才,清理朝政,一手将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虽不是巅峰但却安详和乐的时光。我佩服他,他可以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并在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时,从不迷失自己,从不忘却自己的出发点。“用之善即善,用之恶即恶。”心怀一个好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世间争取广大公平的利益,过程也许遭人不齿,但若成功,亦值得。其实,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执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过过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询问过他是否需要行贿以保证宣言的通过,林肯含笑不语,手下心中了然,四处活动,最终宣言高票通过。美国的黑人,终于可以争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其实这种事情很普遍。如果一个政客想要上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那么他就不得不将对手挤下这竞争台。当然可以启用,但绝对不可以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若日本打来的时候,我们不以同样的枪杆迎上,又怎可能将他们打出国门?若只是手捧经书满口宣扬仁义道德,只怕我中华大地,早已流遍鲜血了!我中国爱好和平,却为什么发展研制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实力强大,一味的口说和平早已被人碾压了!其实,有很多高尚伟大的理想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强制暴力的无奈举措之上。所以,我们不止应该有一颗清明的心,还应该有可以保证理想实现的做法。“知行合一”,以脚踏实地的变通做法,来实现伟大高尚的人生理想。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