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王坚博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王坚博士毕业论文

阿里巴巴能有现今的成就,离不开一个无名英雄,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他就是王坚,在他的努力与马云的支持下,阿里云技术已经是世界前列,仅次与微软和亚马逊,已经是亚洲第一。

王坚,男,1980年12月,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出站,2008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2010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博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参与国家863、国际合作等项目2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归国留学人员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6项,主持教改项目3项。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并获得国家精品教材与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主持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1项。累计发表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106篇,第一作者40篇,SCI/EI检索30篇,授权专利3项,软件登记1项,出版专著1部。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生22人,已毕业10人,在读12人。现为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在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有支付宝,淘宝等一些知名的企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马云现在过的也非常好。

王花枝博士毕业论文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2、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毕业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华罗庚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1985年6月12日,在一次演讲中,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3、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代表作品:发现青蒿素4、最美奋斗者-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5、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1955年回国,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参加中国火箭、导弹研制工作,从事航空航天研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的原子弹、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6、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7、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512是什么意思?512是国际护士节,定在每年的5月12日,是为纪念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节日。)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8、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于1971年4月29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9、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邓稼先,男,1924年6月25日生,安徽怀宁县人,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1945年,年仅21岁的邓稼先从西南联大物理学毕业,1948年,邓稼考入了美国普渡大学。不到两年时间,邓稼先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这年邓稼先才26岁,如此年轻就取得了博士学位,邓稼先也被称之为“娃娃博士”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了核辐射,身患直肠癌在北京,于1986年7月29日因手术时大出血不幸逝世,终年62岁10、氢弹之父-于敏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敏于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理想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一批敢于藐视封建礼教法规,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的血肉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憨直任性的婴宁,活活泼机智的小翠,多情狭义的秋荣、小谢,温柔拘谨的青凤,绰约可爱的聂小倩,意绪风流的林四娘,等等。《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对婴宁的形象,作者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称其为“我婴宁“,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确立的《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艺术代表地位。

少女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社会的摒弃,但她一出场,就是笑容伴着鲜花,“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被遗弃孤儿那种愁容,此后,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王子服和婴宁的爱情一是由于花而引起的,园中的对话更是围绕花来进行。是花引起了王子服勇敢的追求,使他得以接近婴宁并最终实现完美结合。

众所周知,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之下,女子有所谓“三从四德”,“行不露趾,笑不露齿”,然而婴宁却蔑视这些礼教的清规戒律。在我看来,她的蔑视完全是由于“不知者无畏”。这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婴宁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的山林里,那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里是一个没有受到世俗气息污染的的人间仙境,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充满生机,朝气勃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育了一个纯真美丽的婴宁。当她在上元郊游中,见到注视自己的王子服,不仅敢笑,而且还笑着打趣他,说他“目灼灼似贼”,正是反应了婴宁的天真可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王子服独自到山中找到婴宁时,她丝毫没有少女的矜持,先是从门不时的露出脸来偷看,见了面也是谈笑自若,毫无顾忌。当养母拍婢女叫她与王子服见面时,“户外嗤嗤笑不已”,进门后还用手捂着嘴,笑不能止,当王子服作自我介绍时,她又开始了笑。这段描写,婴宁虽没有说话,却通过笑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与王子服之前已经见过面,此时又来自我介绍,自然可笑,同时她的笑声也包含了她对即将获得的爱情所感到的欢心。当她第一次见到王子服那含情默默的眼神,聪明的狐女便知道了王子服的情意,当王子服找

到婴宁家,却找不出相间的理由,坐卧徘徊时,他的这种深情和执着,婴宁怎么会不知道,当她的带一个青年如此的垂爱,怎能不由衷的痴笑几声呢。

婴宁的爱笑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人物形象塑造的神来之笔。她“笑容可掬”地出场;与王子服二次相见时,人未到而“户外嗤嗤,笑不可遏”;入内则“尤掩其口,笑不可遏”;受母斥责仍“忍笑而立”,转眼间又笑得“不可仰视”;甚至于无所顾忌地与向自己求婚的王子服在树林中嬉笑,并在树头“狂笑欲望”;见到婆母“犹浓笑不顾”, “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举行婚礼时,则“笑极不能俯仰”。爱笑尽显出婴宁的天真烂漫,憨态可掬,也尽显作者对人物的偏爱,因为在作者笔下,这笑归根结底是“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当人们“使华妆行新妇礼”的时候,她仍然憨笑,使场面出现了尴尬,当王子服一家多她的身世感到怀疑的时候,她只是“孜孜憨笑”,王子服一家无可奈何。她的笑不仅使她自己感到快乐,她还把这样的快乐到给周围的人,每当母亲有忧愁的时候,她一笑即可化解,她就像个天使,有她在的地方,就有快乐。为此,她很受人们欢迎。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没有人对好色之徒进行谴责,而是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婴宁的身上,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

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基本的权利被残忍的扼杀之后,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人真的有些承受不了。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吧。

婴宁形象的成功刻画,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不可分。小说篇幅不长,要在如此篇幅中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生气贯注,栩栩如生,作者高度凝练出神入化的细节捕捉功力堪称一绝。只是在轻轻几笔之间,婴宁的性格神态,爱花﹑爱笑就跃然纸上。尤其是多处写到婴宁的笑,均各具情态,有“笑容可掬”,也有“含笑拈花而入”;有“户外隐有”的笑声,也有入内不可遏制的笑;有“狂笑欲望”,也有“笑极不能俯仰”等,这一连串对笑的描写,笔墨简洁,点到即止,却又毫不重复,充满情趣,声态并作,使人物形象饱满逼真,出神入化。而“昧爽省问”与“操女红”之描写,看似随笔带过,全似 漫不经意,实际上却匠心独运,有丰富的蕴涵,点划之间已使人物性格走向复合化,更加饱满。

作者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上也不惜笔墨,如王子服为寻觅婴宁,伶仃独步,望南山而行,以王子服的视角,移步换形地对小里落及周围环境层层点染,氛围烘托已足,则令主人公婴宁出场。整个氛围诗意盎然。环境之清幽脱俗,人物之超凡美洁,宛如一幅风景画轴,缓缓展开,妙笔天成,人与美景融为一体。

一、憨笑如痴

古代小说里,哭得最美的是谁?红楼千金小姐林黛玉,什么情况下都能哭,哭得花瓣为她落地,小鸟飞走不忍听。笑得最美的是谁?聊斋狐女婴宁也。《婴宁》全文四千字,涉及到“笑”的竟然达到四十多处。“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她都能笑得不能行礼”含笑、隐笑、嗤笑、可笑、纵笑、复笑、狂笑、微笑、忍笑、憨笑如此爱笑的婴宁,真是笑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婴宁是笑着出场的,“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使书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婴宁看到书生的呆状,笑吟吟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一笑,笑出了书生的情思,笑出了少女的纯真。然而这只是婴宁笑之诸多美好的一个序幕,其奇特的笑便是她独特性格的美好展现。再次出现的时候,“执杏花一枝”,“含笑站花而入”,等鬼母唤婴宁出来见王子服时更是“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笑不已”,进门后“尤掩其口,笑不可遏”,被鬼母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在后园中,婴宁在树上看见王子服,“狂笑欲堕”,直到“失手而堕,笑乃止”;王子服扶之,婴宁于是再次大笑,“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后来婴宁随王子服回家,“但闻室中嗤嗤皆婴宁笑声,”及至王母入室,婴宁“犹浓笑不顾”最后连举行婚礼时也“笑极不能俯仰”,致使婚礼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作者不厌其烦地巧妙地写出了他在不同场合的无拘无束呵纯真笑语,无不感染着众多读者,她的笑声可以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以去哭——“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爱人——“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女人只能“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只能笑而不能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怯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场合都可以笑,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对她都不过是春风吹马耳。她生活在“乱山合杳、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的深山里,她没受过封建礼教的毒害,没受过世俗社会的污染,她像野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清澈,山鸟一样灵秀。她是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笑得最烂漫、最恣肆、最优美的一个,她是天真烂漫、是真性情的化身。

二、爱花成癖

花自古以来便是女性美好的象征,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花之“香自苦寒来”这些美好的品质和节操都是人们对美好现象的向往或希冀。古今文人皆爱用花来描写女性,如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的“荷花羞于颜”。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也让花自始至终的陪伴在狐女婴宁身边,让花决定了她的命运,用花的灿烂来特写她纯真烂漫的性格。

婴宁爱花,无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在婴宁初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此处也是以梅花之高洁淡雅来突出婴宁的风华绝代。以至于王子服“注目不移,竟忘顾忌”。而后婴宁“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在这里,婴宁似乎是无意丢花,却是以花作为她与王生爱情的信物,交给了王生。

而王子服“拾花怆然,神魂丧失,至家藏花枕底,不语亦不食。”可见婴宁在王子服心中已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他无法释怀。而王子服往寻于山中,偶见婴宁时,她正“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随后“含笑捻花而入”,当王生与婴宁第一次单独相处时,也需是“穿花小步”而婴宁正于树头之上,而后王生与之交谈,又因婴宁之痴憨,只能说出“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之语,也可见王生对婴宁的喜爱至深。而她所住的地方“门前皆柳树,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豆棚花架满庭中”,就连室内也有“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至舍后,又有“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此处,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婴宁居住的环境优美,庭院中花枝繁华盛放的景象,这也正是为了从侧面体现婴宁爱花至深的性格,体现她与孩童般活泼灵秀,天真烂漫的心灵。试想若无婴宁爱花成痴的性格,她位于幽僻山村的家中,又怎么会有如此繁花似锦的景象。而这一描写,也与下文中婴宁的举动遥相呼应,更加生动的体现婴宁爱花成痴的性格特征。

婴宁随王子服来到王家,始终保持着她纯真美好的心灵,她不仅让她的笑声留在王家,更是把她爱花种花的习性带到的王家。她 “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出,花已经是婴宁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爱花,她可以四处物色,不遗余力;为了爱花,她不惜冒着为人责骂的危险,典当随身的金钗;而后,因为爱花,她更是能够亲力亲为,悉心照料培育,使得王家随处可见花的踪影。而婴宁爱花,还体现在她经常攀登王家院后靠近西邻的木香架,“摘供簪玩”,即使是王母的呵斥,也没有能够改变她的做法。可见,在婴宁的心中,对花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纯真向往的情感,始终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三、聪慧狡黠

天真无邪,爱笑美丽又聪明狡黠的婴宁,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却又打着鲜明的现实烙印。不容这样的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上存在,被束缚在封建制度中。婆母嫌她“太憨生”,接着又因为墙脚的恶作剧惩罚了西邻之子险些被逮对质公堂,当时母亲责备她说“疯癫成这样,要知道乐极生悲。幸好县官神明,没有受到牵连;要是碰上糊涂的官员定会把你推倒公堂上去质对,那我儿子还有什么面目见亲戚相邻?”经婆母的这番封建礼教的训诫,婴宁“矢不复笑” 哪怕故意逗她,也始终不笑,不过她也从来没有愁容。

从此天真烂漫爱笑的理想性格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所封—杀。这个墙脚下的恶作剧,写出了婴宁既天真又狡猾。虽然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但同时也是婴宁的真处。天真是因为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不知封建礼教。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婴宁从天真烂漫的笑到最后经过一场无知的恶作剧变的“矢复不笑”。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一种可悲,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残忍的扼杀,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作者在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后,又突如其来的打击真让人有些承受不了。这正是蒲松龄作者笔下的理想性格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导致的变化,同时,也阐明了当时女性的悲哀。

婴宁性格中现实的一面最终代替了理想性的一面,虽不免让读者感到惋惜,但却把封建社会残酷的生活规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女性地位卑下的封建社会国度里,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蒲松龄他对女性真性情的肯定和赞扬。亦憨亦黠的性格,写狐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同时也折射出现实与愿望之间遥不可及。

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

参考文献:(罗超潜)

[1]作者:蒲松龄.《聊斋志异选》.出版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

[2]作者∶蒲松龄(风梳柳编译).《白话聊斋之狐仙故事》.出版地∶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年.

[3]作者∶马瑞芳.《马瑞芳讲聊斋》.出版地∶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7年.

婴宁是聊斋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谚曰:“马上看将军,花间瞧美人。” 崔护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颜”以花写美人格外传神,婴宁和花息息相关。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再出场,“执杏花一朵”。她惦记的是:“视碧桃开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样爬到树上折花! 她做了媳妇,不置私房,“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花,操纵着婴宁的行动,花,甚至决定着婴宁的命运。她遇见王子服,王子服对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花是她留下的爱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婴宁却天真地问:“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她还爬上王家垣墙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场“西人子”暴卒的横祸。花与婴宁姑娘始终休戚相共。婴宁自己呢?是远离尘嚣、只有鸟道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一朵鲜花,是超凡脱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园中和露种的天上碧桃,谪到污浊不堪的人间了。

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时她都“笑极,不能俯仰”。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最恣肆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敢笑、不能笑、不愿笑的一切条条框框全打破了。那些少女只能够“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而婴宁呢?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涩地、自由自在地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她真是任性而为,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于她均如东风吹马耳。她是人间真性情的化身。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有这样自由的女性?在腥风血雨遍布闺阁的封建社会,能允许婴宁们存在吗?婴宁,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种芳草美人的比喻! 这位幻想中的自由女神不仅使得封建时代受制于君权、夫权的女性更显得悲惨,更显得无助,而且,她自己也终于一个觔斗从自由飞翔的天空,栽到荆天棘地的地面。婴宁用巧计惩罚了西人子,连县官都宽恕了这种也许过头的恶作剧,婴宁的婆母却结结实实地训斥道:“‘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今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不复笑。” 婴宁的婆母仍然允许她笑,“但须有时”,要按照三从四德规范去笑,要在封建伦理允许的范围内笑,要在强大的封建阴影中强颜欢笑! 于是,笑姑娘从此不再笑,就是故意逗她笑,她也不笑。一个如此纯洁的少女,来到如此肮脏的社会,哭还哭不及呢,哪儿笑得出?

蒲松龄自称,“我婴宁”似山中名为“笑矣乎”的香草,远胜于那些作态之“解语花”。婴宁这位天真烂漫的狐女,她不像太液池牡丹那样娇嫩,那样华丽。她山花般明媚,山花似鲜艳,山花一样的性情。这位摆脱了封建羁绊,了无脂粉气、富贵气的姑娘,是怎样长成的?随着留仙诗化笔触,人们进入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地方。原来,她住在绝顶人来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只有山月松风; 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竹红花;没有驷马驰途,只有鸟飞之路,这个远离了天荆地棘人世的所在,桃李繁茂,丝柳绿竹生机勃勃,像婴宁的盎然生命力;空气澄净,粉壁光洁,裀藉几榻,罔不洁泽,像婴宁那样纯洁;片片飞堕的红花,探进房内的海棠,像婴宁那样活泼;草舍茅庐,豆棚瓜架,朴素无华,像婴宁那样天然而去雕饰。寂无人行的青山,花木四合的草舍,野鸟飞鸣的柳竹,探出枝朵的海棠,似乎都在说:我也是一个婴宁,我也是婴宁的一部分!

顾恺之画谢鲲,置之岩中。蒲留仙则把他喜爱的“我婴宁”置于谷静岩深处,丛花修竹中,和野鸟共存。培根曾下过如此定义:“艺术是人和大自然相乘。” 《婴宁》的人物与自然环境可谓契合得天衣无缝。

灵活飞动的人物语言给《婴宁》的艺术形象带来神采。婴宁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是对“注目不移,竟忘顾忌”的王子服而言。开口解颐,幽默生动。此处的“贼”字并非一般意义的小偷,而是对那种眼睛雪亮者的形容,是哂笑,却非怒骂。“贼”字在淄川口语中,常被用于关系亲密或熟不拘礼者之间做昵称,如有的老妇人称自己的孙辈人“小狼贼”。婴宁此语“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流露了她对王子服的好感,也展示了她那种想说就说、不拘礼法的为人。婴宁再次对王子服说话,是在其后园:“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女曰,‘此大细事! 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 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在灼灼其华的桃树下,一对青年男女作爱情剖白。男的诚恳地述说自己因对捻花女“凝思成疾”,“幸垂怜悯”。女的却似惘然不解,认为他保存花就是想多要花,还要“折一巨捆”送他。男的真诚地声明他希望“夫妻之爱”,女的却傻呵呵地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表面看去,婴宁迹近于傻大姐,有人据此说她“憨绝”,男主人公也说“妹子痴耶”,其实,都中了作家之障眼法。“异史氏曰” 曾自己透露: “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 ……其黠孰甚焉。”婴宁之惠机正是隐藏于“憨绝”之中。她装作不懂王子服痴情,正是为了让王子服把爱情表达得更热切、更赤诚。有哪位怀春少女不喜爱绵绵情话?她根据操纵王子服的需要随时改变二人的关系,当她要用送一大捆花捉弄他时,说“至戚何所靳惜”,近极了; 当她听到王子服直述情爱时,又说“葭莩之情,爱何待言”,又远得很,真是远近亲疏随心所欲。在芳华鲜美的桃树下对话的男女相映成趣,一个“绝惠”而真痴,一个假痴而黠甚,真真“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语)矣。

另一段极显人物个性的对话,是婴宁把王子服的“夜共枕席”的文绉绉话语,变成一句大白话向老母和盘托出:“大哥欲我共寝。”王子服因之大窘,向婴宁进行“此背人语”的教育,婴宁回答:“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王子服又落入婴宁彀中,在那儿认真地启蒙,其实,婴宁比王子服更清楚:老母是个聋媪!“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十四入泮的聪明人王子服始终没发现自己心上人的小诡计,婚后还“以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殊不知,婴宁决不是不通人事的书痴郎玉柱,“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这才是“憨痴”者的庐山真面目。那些“岂得背老母”的话,不过是她的善谐谑个性的巧妙显露耳。当然,如果婴宁始终用这种似乎游戏人生的态度说话,她这个艺术形象便缺少了层次和底蕴,所以我们在小说结尾看到这位嬉不知愁的笑姑娘“对生零涕”,一板一眼地、掷地有声地讲出了一番坦露心曲的话:“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她要求王子服迁葬母尸,语辞哀婉恳切,与前判若两人。然而,正是这段似乎与人物形象相悖的话,最后完成了婴宁性格。揭示婴宁憨笑的本质乃“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以花写婴宁,以笑写婴宁,以痴语写惠绝之婴宁,以庄重慎密之语为一向活泼恣肆之婴宁做结语,留仙真是笔如游龙,穷态极妍。

蒲留仙在《画壁》 中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幻由人生。” 点评家们十分重视这四个字。冯镇峦曰“幻由人生一语,该括一部昙花记。”但明伦曰:“妙谛可参。”“幻由人生”一语,已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幻由人生”的涵义就是:只要你热切地期待,真诚地翘盼,你所挚爱、热望、追求的一切,便会蓦然出现,你心上的人儿便会飘然而至。“幻由人生”是作家蒲留仙创造的艺术哲学,是他植根于理想主义的构思模式。“幻由人生”可以看做是打开某些聊斋迷宫的钥匙,看做某些聊斋故事的真谛妙解。《婴宁》就是幻由人生的范本:王子服路遇捻花女,凝思成疾,他的朋友吴生以“当代访之”、“成事在我” 来他,其实根本不曾去查问,数日后又胡诌捻花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且居于“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王子服信以为真,竟“怀梅袖中”向南山探访。吴生的话本来就是对王子服“绐之”,按此说求访,岂非水中捞月?然而,王子服不仅找到了捻花女婴宁,她还确是他的姨妹,他们还打破内戚之嫌成了亲! 一切,都是按照王子服的愿望,真是地地道道的“幻由人生”。

世界是何等地小啊。王子服在茫茫人海寻找一个仅见一面、姓名不知的少女,岂非大海捞针?却偏偏如愿以偿。蒲松龄真是创造偶然性的高手。然而这偶然又以必然为依据。细剖《婴宁》布局,可见作家细针密线、用心良苦。吴生王子服说捻花女乃其表妹,王子服进深山查访,再遇婴宁,却“念无以阶进”。聋媪好心地留他吃饭,刚刚说过:“姓名尚自不知何亲可探!”马上又在言谈中主动认亲:“尊堂,我妹子。”“老身姓秦”,并介绍女儿是“庶产,渠母改醮,遗我鞠养。”真是变出意外,奇诡迷离。但是,王子服携婴宁归家后,作家又让吴生来解开了婴宁身世之谜:“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真是交待得清清楚楚。最后又由婴宁自述身世,且与王子服一起,到“荒烟错楚中”,寻得聋媪“肤发犹存”之尸,葬入秦氏墓。整个情节实幻相依,无一漏笔、脱笔。而尤为可贵的是:《婴宁》是情节淡化的小说,婴宁其人,才是小说最具魅力处。

一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向来拥有广大的读者和爱好者。读诗、赏诗,也一直被看作是"雅事",因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直接的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培植人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而中国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彩,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例如两千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奋。不仅如此, 历代诗歌中的那些讴歌壮丽山河的诗篇,对艰危时事忧心感怀的诗篇,歌咏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篇,抒写纯真爱情和争取婚姻自主的诗篇,以及生动描写四季景物、赏心乐事的诗篇等等, 读起来都会涤荡心灵,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古代一些优秀作家不仅以他们卓越优美的篇章,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多样的生活层面,开阔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还往往以他们对生活特有的敏感睿智,传递着他们的人生体验,体现着他们的人生智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等,这些出于复杂人生阅历而产生的深刻思考,内中所表达的顽强、旷达、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都饱含哲理,可以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开阔我们的心胸,从而极大地增益和提高我们的人生经验和修养。 当然,古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品,它的主要功用还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满足我们在生活中审美的需求。我们知道,每个人,无不爱美,无不要求心灵的充实和感情的满足,而优秀的诗词等文艺作品,正以它特有的品格、特性,满足着我们这方面的需要。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和体验爱情的温馨,友情的温暖,置身于名山胜水、自然美景中的惬意,胜利的喜悦,乃至离别后的孤独,挫折、不幸时的忧伤愤懑。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极其自然地寻找某些共鸣和宣泄,而由作家诗人特有的敏感所创作出来的文词隽句,就会以它特有的普遍性、典型性、鲜明性,与我们的心灵相通,使我们的情感得以表达和寄托。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写笃诚的友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写相思之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写离人之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写田园躬耕之乐;"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写对离别友人的抚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写历史人世的沧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写战事结束回归故乡时的喜悦;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写雪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写春意盎然,诸如这样的一些喜怒哀乐的境遇和各种景观,也许曾是我们亲逢实历过的,但远不能感觉得如此的敏锐,表达得如此深刻鲜明,而经过古人的灵心妙手的描绘,准确生动的表达,就会在我们心中取得"共鸣",从而既强化、美化了我们的感觉,也增益了我们内心世界的无限丰富性,提高了我们对生活中美的认识和感受。 我们知道,人们的某些感觉能力,虽是生而具有的,但人的各种丰富的感受能力,包括人的审美感觉能力,则是靠着后天的实践,靠着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而敏锐、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从而创造了诸如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品;反过来,艺术晶品也创造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艺术美的观众。因此,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是靠着不断地接触、学习和欣赏艺术品而逐渐培育、丰富和敏锐起来的。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那么"音乐的耳朵"又从何而来呢?是靠听"最美的音乐"而培养、创造出来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趣味的形成,有时是不自觉的,往往靠长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萌生和逐渐发展。在襁褓时代,母亲的一首摇篮曲、催眠曲,幼儿园教唱的一首儿歌,讲的一个童话故事,都是对美的一种感发和培育。而对于文艺作品主动的学习、阅读、鉴赏,则是对审美能力、欣赏水平的一种自觉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追求。它将会强化我们对美的感觉,启迪我们对美的认识,从而陶冶我们的性情,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了解到艺术品具有影响我们精神世界的巨大功能,并了解到艺术品本身创造观众,即什么样的艺术品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欣赏者的道理,那么我们对于欣赏对象,即观赏、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就要有所选择了。历史上的名家名作,都是精神产品中的精品,有的更是经过长期历史的考验留下的珍品瑰宝,这些作品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和典范性。选择这些具有代表性、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欣赏对象,不仅可以极大地满足我们审美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我们的鉴赏力,树立高层次的美学标准,提高美学判断力的最好途径。 二 生活的内容是极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更是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捕捉到美,在艺术中感受到美。因此,就产生了如何学习和鉴赏艺术作品,并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之美的问题了。 具体到古诗词来说,这是一种语言艺术。一般是诗人在生活中受到客观事物、情景的激发,产生某种独特的感受,于是通过艺术构思,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这是就创作来说的;而作为读者、欣赏者,却要走一条相反的路,那就是通过对"言"的知解,体会出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这正如古文论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心雕龙· 知音》)前者是说创作,后者就是说鉴赏。 一般说来,对诗歌的鉴赏总要经过一个知解、体验、品鉴的过程。也就是说首先要读懂;其次是领会、体味作品所表现的情和景,取得某种共鸣;再次是通过反复品味获得美的领悟和心神的愉悦。 我们知道,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他们总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并透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文艺欣赏也就必须从作品中的形象出发,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受,来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艺术性。中国古典诗词又有它创造艺术形象的特点。 一般说来,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语句精炼,形式比较短小的抒情诗,它不同于小说、戏剧等大型叙事性作品,不具有什么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之类,而主要是借助于对客观物象的捕捉和外在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种主、客观相融的物象和景物,在中国文论中被称为"意象",例如《诗经》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的盛开,并渲染新婚喜庆的气氛;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嫩桑,并象征青春美好的年华;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柳丝,兼状惜别不舍之情;诗人屈原用香花美草,春兰秋菊,象征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美德。唐诗宋词中所惯用的"落花"、 "流水",表示岁月的流逝和无情; "秋雁"表示离人的愁思和萧索之感等等,不一而足。而意象的排比和联缀又构成全诗的形象即"意境"。因此,我们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其中所包涵的意义和旨趣,才能真正地鉴赏诗歌。这里我们不妨举盛唐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为例: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诗人于天宝末年,流寓江南,途经苏州,泊船于枫桥过夜时所写的一首小诗。诗人选取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院钟声和客船等一系列带有凄凉气氛的景象入诗,并由这些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意境--一副清冷、孤寂的画图。而读者正是通过这幅画图,感同身受地领略到了当时诗人的处境和他的无限凄楚的羁旅情怀。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首先要从作品的形象出发,把握它的意象和意境而对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又是与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让诗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事物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只有这样,才会对所欣赏的艺术品心神摇荡,从而获得它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当我们读到诗中的一些出色的描写时,往往形容为"宛若目睹"。这并非是说它的文字描写对人有直接的可视性,而是指由于诗人生动逼真的描写,唤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在头脑里产生了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杜甫写大江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性,而诗中"宛若目睹"的情景, 主要靠读者心领神会的想象。人们的鉴赏活动离不开想象,可以说人们的鉴赏活动是在读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基础上完成的。 还值得提到的是,鉴赏者的鉴赏活动不只是通过想象再现和复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且还需要鉴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所鉴赏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联想和补充。从这点来说,鉴赏又不只是被动的感受,也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是靠鉴赏者的联想。 鉴赏活动之所以还需要联想,是因为文艺作品不可能,也无需把一切都详尽无遗地写进去,它需要选择,也需要含蓄和蕴藉,特别是诗歌,语句凝炼,篇幅短小,必然有言有不言,这就需要鉴赏者用联想来加以补充,来意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用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表现了对北方大漠的旷远荒凉、广野静寂的印象。朱自清先生曾这样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惟有落日才得'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文艺作品的鉴赏》)这就是既通过想象,又通过联想来理解诗、鉴赏诗的一个例子。这说明,只有通过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靠鉴赏者的生活经验的补充,才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所领会,并感受到和体验出它的感人之处。 三 艺术鉴赏,是审美活动,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表现。而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例如我们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就需要有某些古汉语知识,历史知识(作家的时代、生平),文学知识(古诗词体裁的类别)等等,这可以说是鉴赏作品的准备。在了解、读懂作品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就会使我们领略到作品的佳美,获得一种愉悦心神的精神享受。 古人论到对文学的欣赏,特别是对诗歌的欣赏,往往十分强调熟读。我们知道,欣赏一首诗歌作品往往需要经过熟读默记,以至于背诵,才能充分体会出诗中的主旨、意趣、情味,以及其节奏、声韵之美。对于读诗、赏诗来说,只是停留在粗读泛览上是不够的。特别 是古诗词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字句篇章虽短,但皆系诗人几经推敲,苦心经营,锤炼而成,其佳处往往在一字一句之上见功夫。王国维曾在其《人间词话》中举例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里所引的前句出自宋子京的《玉楼春》词,写诗人对春来红杏满枝头的感受。红杏盛开,本无所谓"闹",但诗人看到春来繁花似锦,勃勃生机,心头为之骚动,其情其感全赖这一"闹"字而托出;而作为外在景物的杏花,红红火火,熙熙攘攘,缀满枝头,又全靠这一"闹"字,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王氏所举的后句,出自张子野《天仙子》词,此句写月照花枝,花枝生影,本无所谓"弄",但由于诗人看到月下花枝在微风中婆娑舞动,似有自赏自怜之意,故出现了"弄影"的形容。这种缘情观物,以情注物,借景托情,浑然一体的境界,恐怕只有反复揣摩,反复咀嚼,多遍体会,才能充分领会。在古典诗词中,像这类琢句炼字的地方很多,古人称为"警句"、"诗眼",不经反复熟读精研是很难体会其好处的。而对于较长的诗篇,诗人在诗中更讲求驰骋情思,脉络贯通,起伏有致。中国古典诗词还十分讲究配合思想感情,而选择声调低昂、吐字清浊等不同的声韵,这就更需要通过吟咏诵读才能深人领会其神韵了,所谓"声人心通","反复吟哦,则真意自见也"。可以说反复吟诵的过程,也就是心领神会的鉴赏过程,由此而自会使人进入到一种无尚愉悦的心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希望下面材料能够帮你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 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 后北游齐赵。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许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从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人生已进入中 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3)从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这是安史之乱 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 斥。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杜 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48岁以后是杜甫生活的第四期。这一时期,杜甫弃官到成都,躲避战乱,漂泊西南,居无定所,直到去世。这期间, 他曾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曾度过6个月的幕府生活。这一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现存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写于这一时期,杜甫对各种 诗体都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戏为六绝句》等,都写于这一时期。 杜甫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转衰,目睹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他用诗歌艺术地记录了他的感受,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历史。研究杜甫 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更确深入地认识杜甫各个埋藏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的内在联系。

博士毕业论文王建浦

不会。王建浦,男,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过三星电子韩国总部OLED显示技术研发工程师。王建浦不会成为院士,需要拥有提名资格才可以成为院士,截止2022年10月29日,王建浦还没有获得院士提名资格。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王博士论文答辩

在当知青的几年中,王博士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工余一直认真自学英语。同时,他还在农村开展科技活动。一次王博士回上海带回一支农作物增长素“九二0”试管,他们知青组就用这只试管作母本,买来有关设备,成功地培育生产出“九二0”成品,用“九二0”产品喷洒蔬菜等农作物,使农作物增产丰收。此项科技活动开展非常成功,在全县产生了很好影响,王博士被选为代表出席了贵州省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大会。1973年9月,王志云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大学里,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在同年级100名学生中,他的学习成绩是最拔尖的,年年都是三好生,他的学习和为人都深受同学赞赏和老师爱戴。1976年7月毕业,本届有两名优秀学生留校,一名王志云,一名李炳林。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学校园,贵大和国外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全省出国机会增多,然而高层外语人才缺乏,这中现象严重影响了贵州对外的交流、合作、发展,为了解决贵州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迫切问题,在省教委指导下,王志云等在贵大外语系成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外语培训中心,将大学传统的基础知识教育改为教学与社会不同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了长达四年的努力后,贵大为我省有关单位、部门、产业、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经贸和科研人才。这一举措,打破了当时我省出国学习指标多,但外语水平合格人才少的僵局,为我省优势产品、工艺产品、民族文化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王博士始终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盼望有朝一日能赴英国深造。二、十年赴英留学读博深造1990年,王博士终于得到一个赴英学习的机会,组织派遣他赴英作访问学者。从19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爱尔兰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学习、讲学,并在该院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王志云转入阿尔兰特大学(Erlster University)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在英生活10年,是王博士学识重大突破和人生成熟的一段重要岁月,刚去英国,生活消费高,靠国家津贴支撑生活,费用已觉紧张。转入攻读学位后,全靠勤工俭学生活就更难了。如果当时王志云弃学找份工作,过日子当然不成问题,但他一心要学有所成,不获得博士学位不罢休,于是他又和夫人刑小敏商量,叫她也去了英国,并且由夫人打工,支持王博士完成学业,其夫人刑小敏难能可贵,居然离开国内舒适的省级工作单位,夫妻双双在英勤工俭学长达八年,使王博士终于修成正果。这实在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一则佳话。2000年通过论文答辩,王志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王志云在英讲学、学习期间,其为人、品格、学识均受到学友和教师的称赞,特别是他的博士学位导师(Pritchart)普里查德女士,对他更是大加赞赏,评价他是中国学生中学习最勤奋、学得最扎实的学者。王博士英学习期间,在努力学好各科必修课的同时,还努力开展一些教学科研活动,他经常深入一些中小学开展调研,特别喜欢到华人学生较集中的中小学调研考察,他观察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外语发音、语法、词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反应,调研这些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输入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还特别注意调研观察了华人子弟学习英语对汉语母语的心理变化。对这些研究,王博士和英国学者进行了交流。这方面的语言教学科研情况,国外研究已取得较高成就,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王博士深知这方面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把自己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经过整理加工完成了《语言输入和第二语习得》这本专著,并于2002年6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王博士在回国后算是先驱者,2003年4月王博士被邀请出席在广州召开这一科研领域的首届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重点专题发言。当王志云在英国学有所成,获博士学位后,担任了Erlster University大学大量硕士生的教学任务,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国内已在轰轰烈烈开展西部大开发活动,贵大不失时机地向他发出回校召唤,在这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名牌大学、科研单位也都纷纷邀他到该校或单位工作,并给较高待遇条件。同时英方也竭力挽留他留校教学,因为王博士在中国留学生影响较大。但他把上述关系一律封存,义无反顾重返贵大,他要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光发热。三、贵大外语教学在他们手中升华离别10年,王博士又回到母校。回到贵大,回到贵大外语系,他觉得母校比想象的变化要小,其教学设备、条件、环境还是老样子,而教师中相当一批有才华的人却在前几年离开了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看着母校这个情况,与自己考察过的国内几所名牌大学相比,相差甚大,学校条件虽差,却不能动摇王博士回校施展抱负的意志。尽管学校条件较差,但此时贵大正孕育着巨大发展,王博士回来,正是发挥其才华,施展其抱负的好机会。他回国前夕,贵大已完成了和农学院等多所院校共同组建新的贵州大学的工作,紧接着贵大又在内部进行重组,新学院相继成立。2002年月,“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经批准成立,组织上任命王志云作院长,之前,王志云的正高职称也已经解决,省政府拨款修建的博士楼,王志云夫妇也已入住,这些使他感到组织的温暖。象他这样的博士,特别是他这个从中学毕业就从上海到贵当农民,在国外学成后又义无反顾地回贵州工作的博士,贵州党政领导和贵州人民,是把他们当“国宝”的。因此,组织上一定会制定最佳方案,让其发挥出最佳人才效应。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博士任院领导后,他深感责任重大,王志云决心以实际行动履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努力促进贵大外语学院的发展。王博士采取了有力措施:一是抓了师资队伍建设,抓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抓教学条件的改善。在抓师资队伍建设的方面已初见成效,2000年王志云回校时,外语系教师中只有一名硕士研究生,经过选调、培训等努力,硕士研究生教师已增加到170人,教职工26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8人,讲师5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具有硕士学位。年轻教师中50%具有硕士学位或为在读硕士研究生。二是丰富教学内涵。在认真开办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陆续增加日、德、法、俄等语种的教学。同时也扩大了学生招生来源,现学生招生来源已扩大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三是认真抓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经过努力,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已由2000年的每年两三个,经费数千元增加到每年项目二十多个,科研经费几十万元。四是充分利用与国外的关系,与国外有关地区、国家联合办学,现学校已和格林威治、切尔切斯、伯明翰、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签订协议,和该地区联合培养硕士生、学生在贵大外语学院学习一年半后,再到该国学习半年,获硕士学位,并给予相关资助。在抓日语教学,促进中日教学交流方面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学校争取到日本政府1000万日元的资助,争取了日本政府日语学生颁发奖学金,还争取每年日方邀请学院师生赴日考察。同时,学校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也在日愈增多,学院正在不断加强与国外教学与科研的广泛联系。王博士在做好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并带头组织科研活动,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在他和贵大外国语学院其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以从未有过的大手笔,努力谱写贵大外语教学的新篇章。

王硕士或王学士(不知准确否?听说你是以硕士同等学力考博的)进文学弟你好: 首先,请原谅我在学弟绑架了清华、绑架了博士、绑架了法律、绑架了民意而展开维私权酣战之时而冒昧打扰。之所以没有像你在致潍坊市长的公开信开头那样使用“尊敬的”敬语,是因为就学历而言,你是硕士或学士,我是博士;就阅历言,我是你学长甚至师长,且有博士后工作经历,而你仅仅是名在校生;从年龄看,我已年近四旬,属于你的叔伯辈,长幼尊卑宜有分别;就法学知识而言,我是执业十余年的律师,而你虽研习法律十余年至今仍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因此在无法对你个人品行作出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之前,出于传统惯例和文俗,我觉得“你好”二字是比较礼貌、贴切的。 学弟在写给潍坊市长以及山东省长乃至国务院总理的公开信开头,有句话带有明显语病,连小学生都能看出,即“我也服务于政府工作部门过”,按规范汉语应为“我也服务于政府工作部门”或“我也在政府部门工作(或服务)过”,出此低级错误似乎与学弟自称的“博士”学历不符。从下文“也在接受博士阶段的教育”,与信的题目《法学博士……》相矛盾,尚在接受博士阶段教育,证明你没有获得博士学位,而你却以博士自居,似为不妥,你能否获得博士学位,要看你在今后能否完成学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德智体诸方面表现是否符合学位授予条例及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如果你中途被除名或通不过论文答辩,就获得不了博士学位,也就不能自称博士,学弟之言可有违学位条例之规定。接下,“‘我们就是没有素质!’事实上他们的表现也无愧于这句话,我觉得与您沟通会比较融洽。”此语缺乏过渡,前言与后语没有必然联系,既然你在开头即说对市长毫不了解,而在此又觉得与其沟通会比较融洽,有自相矛盾之处。“我与您素不相识,从无瓜葛,就像我与国家主席虽属校友,但关系如同你我”。此语有向市长、省长、总理等人炫耀与国家主席校友关系之嫌,不知学弟字后之意欲何为,能否告知,“有以教我”?学弟自己也坦承“我离家十年,求学京华,并非您治下的百姓”,虽然“父母与村里的人生活在您所负责的行政区域之内”,但从行政管理及行政诉讼关系的角度,你不具备行政行为主体、诉讼主体资格,作为北京市民,为何用网络大 字 报发难潍坊市长?“我以及委托我的村民并非是在向您乞求,而是在要求——要求您运用选民授予您的权力去为他们的权利服务。”,请问学弟哪些村民委托你了?全村527户524户已经拆迁,526户已经签订拆迁协议,你接受谁的委托了?学弟是律师吗?开展法律服务业务,没有律师执业资格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是违反律师法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自称委托人,而没有被委托人,似有绑架民意之嫌。“我无意于也无能力去做农运主席或工运领袖”,学弟此言似乎太高抬自己了,事实上你只代表你一家私利,怎么能将此维私权行为与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广大工农群众进行工农运动相比呢?比喻欠妥,且乏自知之明。“投身维权运动是非常崇高的事业”,这话过于绝对,要看你维的是什么权。如果你像革命前辈那样维护的是人民公权,那确实是崇高的;可学弟维的是你一家之私权,就难说是崇高了。“以这种方式向我表明了什么是潍坊式的斯文扫地”,学弟一家能否代表整个潍坊市?而将个人之境遇冠以潍坊式,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你冠以“中国式”是否更能起到绑架民意、制造轰动效应的效果?“竟然还有鞭炮声大作,某一群体正在庆祝胜利”,据媒体及诸多村民反映,学弟所说的“某一群体”是全村527户村民中的524户!少数服从多数,群众意见必须尊重,这是党和政府一贯的政策。“从村民给我的电话中我可以听出恐惧”,这个村民应该是学弟的父亲吧?怎么不直接称“家父”呢?因为当时就你一家还没有签订拆迁协议,其他村民还没有闲极无聊到给你这一无关之人打电话的地步。“11月2日晚上,我家的玻璃全部被砸碎,无人负责。当然,我身在北京,没有亲眼见到,所闻可能异辞”,学弟字里行间全是“没有亲眼见到”“所闻”“听说”,作为学法之人,要务求证据确凿,言之有据。 “比起前不久复旦大学我的那位失去亲人的博士来说”,学弟作为在读博士生,应该懂得复旦那位也跟你一样,不是博士,身份是博士生,学历是硕士(或学士)。“自知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不会造次”,学弟作为学法之人,这样说可有不实之处,因为地方政府拆迁行为依据的是国务院颁发的《房屋拆迁条例》以及省市相关法规性文件,你怎么能说是没有法律依据呢?“如果这一切是不明身份的人干的,基于目前的行政责任及分工,那么您守土有责”,地方治安应由公安部门负责,市长不可能事无巨细。“毕竟我的选票决定不了什么”,学弟又犯了错误,信开头就说不是潍坊市长治下的百姓,你哪来的选举权?又投的什么票?“那么潍坊市的治安与人居环境,与匪区何异?”请问你把礼仪之邦民风善良的潍坊说成匪区,1200余万潍坊人民答应吗?“我及我的家人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拆迁协议书,没有见到强制拆迁通知书,没有见到开发商,没有见到任何书面文件,没有见到任何盖有高于村级别的印章的书面公告。”学弟此言太不实事求是了,作为学法之人,也应该懂得,拆迁协议一般由村集体代表村民与开发商及相关部门签订,不可能一一与村民签订,拆迁公告、通知在市政府网站上早已发布多时,学弟视而不见,就认为没有,似乎与人品德行及自称的博士学历不符。“据闻,此间账目之混乱多达亿元。”学弟通篇充斥着“据说”“据闻”“听说”,文风、作风太不严谨,学法之人更应注重证据,而不是什么“据说”“据闻”。“距离引起全国公愤的宜黄强拆自焚不足一月”,此时的学弟在做什么呢?据吾之另一小师弟亲眼目睹,你正与一女于自清亭前缠绵悱恻,却没有义愤填膺,揭网而起!为何?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此乃国人传统价值理念,学弟虽自称为“法学博士”,亦不能过高要求于你。“2010年年内,潍坊的法官索贿丢过丑,潍坊有过杀童事件轰传全国”,此事与学弟家被拆迁有何必然联系?余愚钝不解,望学弟示其中奥妙于学长!“一概阙如”,学弟似有卖弄学问之嫌,作为今人,行文话语却用此生僻古语,似彰显不出学弟之学问,反而让人感觉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伦不类如吞苍蝇。“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这些都是应该主动公示公开的,是可以讨论、讨价还价的,是需要面对面谈判的。”作为学法之人,应懂得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是抽象行政行为,有关部门依法执行行政行为,都不是可以讨论、讨价还价、协商谈判的。难道学弟比立法机关还要有权?言行有悖于宪法规定。“我个人研习法律十年,且决心以法律为业,我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拆迁决定。”前文刚刚提到未见到任何通知、文件,现在又说自己无法接受这样的拆迁决定,学弟是从哪里看到、知道的拆迁决定?下文出现的“据说”又有待于学弟调查核实,否则可有诽谤之嫌。“请恕我无法对这番话予以举证”,刚才还说谁主张谁举证,结果半步不出就违背此法则,而对没有证据和证人证实的传言,学弟就公然作为论据,甚为不当。 “我们不想看到风筝会会场上的围堵,令友邦惊诧;不想看到政府办公大楼门前的围攻,令行人驻足;不想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市但却有成百成千成万脚无立锥顶无片瓦的村民——他们没有社保,没有养老金,不是市民,而只是无地的农民。”学弟似乎要以此种方式煽动你家人对抗政府了,这可有违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拆迁条例之嫌。学法之人不相信法律,不遵守法律,不通过法律,就开始崇尚、酝酿、策划使用暴力,似乎与你所受教育相悖,可以说你接受法学教育十余年,是彻底地失败了。“不知者或责有可逭”,此逭字学弟实有卖弄之嫌,在此运用实词不达义,文不对题,劝学弟改为“责无旁贷”,学弟可能在写信前刚查字典学会此字,即活学活用,精神可嘉,但不提倡。“参与者应明刑律典”,多有语病,甚不通顺,学弟想表达什么意思?是说参与者应按照公开的刑律进行惩治,还是参与者应明确刑法等其他法律?吾作为文学硕士竟看不懂学弟这位法学硕士的自造词语,他人可想而知,实为一种悲哀。建议学弟向江苏省一位用文言文书写高考作文的中学生学习,如果用文言文写就此公开信,估计更会振聋发聩,一收奇效。“如果一味和光同尘”,亦是学弟自造,其义不解,请学弟告知。“如果拆迁是公平的,就不会有村民采取这种方式维权”,学弟只“据闻”一面,而没有“听说”另一面,一些刁民为了多占拆迁集体的一套房子而闹假离婚,制造枪支弹药与政府对抗,或星夜建房造墙多贪多占,或成钉子户抗拒拆迁,学弟以偏概全,非此即彼,这种绝对思维要不得。在全国那么多暴力拆迁事件发生之时,如内蒙的子弹拆迁通知、自焚抗争、跳楼拒拆,此时,学弟在干什么呢?有没有出于一名法律人的良知,上书有关部门?有没有在新闻媒体发过愤慨之言?据闻此间学弟正与人在紫光大厦觥筹交错,在东门外某餐馆对饮。学弟既然有“作为知识分子,整个世界只要有一人不自由,自己便不是自由的。”胸怀天下之心,却为何此时成了旁观者、局外人?所以有清华人称你为“清华败类”,虽言之过激,亦不无道理。“口惠而实不至则有损国家名器”,学弟请给学长解释一下,什么是国家名器?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鼎柱器具,现代汉语则无此词。“伴随着推土机与村民眼泪的震耳鞭炮声”,学弟此时在京如何见过村民眼泪?想象的还是据说据闻的?526户村民放鞭炮,眼泪何来?是喜极而悲,还是被学弟“被流泪”?“村民们选择了上访,选择了诉讼,选择了法律途径,代表了对我们这个国家、政府和法律的信赖,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法律研习者与工作者聊以自慰的地方”,连村民都能选择了法律途径,学弟这个自称法学博士的人怎么不选择法律途径呢?“汽车炸弹与催泪瓦斯……伏尸两具,血流五步”,学弟如此煽动暴力,在此和平与发展年代,似乎有不和谐之嫌,有违法犯罪之倾向。“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您能解决的,但在您的辖区内发生的问题,却是您能处理妥当的。”信的开头就明言“可以理解为给山东省长甚至更高行政首长(总理)的信”,而这个您字就不仅仅是潍坊市长,而是山东省长、国务院总理了,如果省长、总理也解决不了,学弟大 字报反映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学弟的所谓“一厘米主权”高论,学长实不敢苟同。军人与警察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其服务的政治主体还没有倒台,他执行的命令就是合法的,故意打不准是违法的。学弟之意图是鼓动中国的军警专政力量,要学西德警察故意违背党和政府法令,纵容像学弟家人这样的对抗政府行为?有违宪法及刑法相关规定之嫌。“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学弟把当今中国政府比作路易十四时的法国暴政,没有可比性,似有不妥。“法律人非常敬重的江平先生对面当下法治的大环境,能做的只是呐喊”,学弟作为法律人,在全国各地那么多因强制拆迁而造成的流血事件之时,却没能呐喊出一声,只有在自身利益受损之时,才拍案而起,绑架民意,伪造头衔,进行维护自家私权的殊死战斗,引得众多不明真相之网友起而应之,舆论矛头直指党和政府,成功地达到了维护你自己私利的根本目的,学弟实为高人。板桥先生的“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道出了潍坊自古以来的官民和谐之传统,在历史上潍坊就少有农民起义,唯唐朝唐赛儿女流揭杆而起,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腐败的国民政府,抗击万恶的日寇侵略者。在全国那么多的暴力拆迁事件中,山东省算是比较好的,几乎没有类似事件发生。可在学弟笔下却成了血流成河、村民暴动的壮举,如果让学弟来书写地方志,可真糟糕,史贵求实,后人会骂死学弟的。 “磨坊只系传闻,我没有亲见。”“北京三味书屋亲见”,学弟要明白德国不同于中国,其公民素质要比你及你家人高出数倍,所以其中产阶层处于绝对强势。你家老屋也无法与三味书屋相比,你父亲一介老农更与鲁迅先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你家的“房子当初建的很坚固,完全可以继续使用五十年”,亦没有成为文物古迹之必要,所以,不能与德国磨坊相比,毕竟潍坊官员不是封建国王。“以法定方式正式提交的信息公开申请五个月以来,虽有市发改委等个别部门做肯定之回复,但其余石沉大海”,发改委等部门已作答复,学弟还需要什么信息?潍坊某些官员的态度,“大大影响了您在我心目中预定的形象”,与潍坊市长有何直接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就理当与潍坊市长的上级山东省长、国务院总理亦有关联。学弟怎么不追根溯源,直指源头,而揪住一个既不是法律法规制定签署者,又不是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市长不放呢?依学长之见,进文同学应直接上书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因为法律法规都是他们签署后公布施行的,全国的大小行政官员都受他们管辖的。 “作为一介布衣,恪尽公民责任,所做唯有发声,唯有呼吁,使更多的人知道发生过的不公与不义;至于呼吁后的结果,或许更糟,或许好转,或许难言;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所学所能使之在尽可能多的媒体、网络及政府机关中知晓”,此话语病又犯,“在……中知晓”有明显语病,应为“使之尽可能多地为媒体、网络及政府机关知晓。”学弟,你在考取博士研究生前,到底在什么学校受的什么教育?怎么如何简单的汉语语法也不会运用?再有请教,你“恪尽公民责任,发声,呼吁”是为了谁的利益?从你的字里行间和以往的所作所为,似乎只是维护你自家利益,此有自私自利之嫌,毕竟按学弟所言,中国社会目前是暴力、流血拆迁事件此起彼伏滋生蔓延,为何只为你自家呼吁、呐喊,而不顾及他人?古人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胸襟,何况是信息时代的“法学博士”。学弟“所陈诸项,并无夸张或涉嫌构谤”,可许多都是捕风捉影夸大其词,或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没有一句是证据确凿,此言行怎会无夸张或涉嫌构谤?学弟“研习法律近十年,希望并不断呼吁以非暴力方式化解社会戾气,推进国家渐进式民主之发展,落实法治理念,并对国家前途抱有审慎之乐观态度。但您治下之行为恰恰与我之努力与预期相反,我甚至怀疑,您所治下之潍坊是不是要以制造一场辛亥革命的方式纪念辛亥革命”,学弟莫非要学做孙中山?可惜你的品德素养与中山先生相去万里,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是为了解放天下受苦百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学弟煽动不明真相网友欲发动暴乱,是为了维护一家之私。依吾之见,如果广大网友知晓真相,是不会被你无理性地绑架于对抗政府以维护你自家私权的战车上的。届时,“当以叛国之名受审”者就不是潍坊市长、山东省长和国务院总理,而是学弟你了。“我可以选择出国,可以移民,可以用脚投票,可以楚材晋用,可以获得高薪,也可以随波逐流”,你既然这么多选择,可为何非揪住区区私利而不放呢?恐怕是外国也不会收留学弟这种反政府情绪如此浓厚者吧?也不会收留一个法学知识、文学知识如此贫乏低下,却自以为是的人吧?也不会收留一个吃着中国政府的饭,拿着中国政府的助学金,而痛骂中国政府的学生吧?如果学弟继续妄为一意孤行,那么你的双手肯定是没资格投票了,至于脚能否投票,也要看你的行为是否触犯刑律。“我决不放弃自己的家人、房子和权利。”这一句话道出了学弟的心声,你应该把这句最核心最根本的话放在公开信的开头,或让其成为标题。学弟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信条,却多次引述辛亥革命事例,“苟利自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实在是愧对黄花岗72烈士的在天之灵。最后学弟的信尾用了古人的结束语,可格式不对,古人是竖书,即使今人仿古语,也应讲究格式,文祺二字应在“即颂”下行后四字处。 此致(即颂)祝安(文祺) 政治学博士后、哲学博士王贾薄律师 于2010年12月7日 时清华学堂失火后修复数日 上海大火妥善处置后数日 新中国镇压反革命后60年反右斗争后53年

博士和博士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经历,国人一般弄错了,把博士后作为比博士更高的一级学位。其实,学位,读到博士就到头了。

博士,在没有拿到学位之前,是研究生身份,是学生。通过科研研究,写了博士毕业论文,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时候就可以不被称为博士研究生了,而可以正式被称为某某博士。只要获得了博士学位,只要不被证明有造假行为,博士学位不被撤销,就永远都是博士。很多人,即使以后被评为教授等高级职称,也愿意被人称为博士。因为博士是经过自己努力得到的,而其他职称都是评的,别人给的。

博士后,不是学位,是一种工作经历。在国外,很多情况下是博士毕业,一半会儿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想再增加些工作经验和阅历,去一些科研单位或高校找的一种临时性的研究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或完成一定课题或找到合适工作就离开,所在单位只在工作期间提供工资和工作条件,而不会再发学位证了。国内,大致情况相同,但那种过渡性、临时性、为刚毕业的博士提供暂时落脚机会的职能小了些。似乎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已经有固定职位的博士们,再镀镀金的方式。

代表的内容不同: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是最高学位的称呼,就是说你拥有作为学生得到的最高水准(有些国家博士生也是工作职位,如德国)。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中国则把博士生也称为某某博士。

走在前面的人,总会受到来自后面人的攻击,但要想取得出众的成就,我们必须有走在前面的勇气。清华王进文是好样的!为弱者呐喊的人品质高尚,为强者呼叫道德乖巧。人定胜天。

王格非博士论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一种能够通过使用特定仪器和 方法 ,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变化进行检测,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意义的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

【关键词】 临床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集基础 理论 与专业技术紧密相结合的 应用 性专业学科,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体现民族学院的大医精诚,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检验人才,我们结合我校情况和临床生化检验教学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新模式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 内容 和实施 方法 如下。

1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现状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基础要求高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建立在 分析 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 影响 ,了解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内容,才有助于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知识的深刻理解。根据医学院校的课程要求,分析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比国内外有关的教材并 参考 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要求,重点要强调知识更新,以最新的教材为主,使用周新教授主编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三版教材,融合其他参考书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充,同时通过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浏览专业网站,将国内外的最新相关 研究 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弥补了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滞后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教材内容丰富、新颖、重点突出、实用,既利于教也利于学。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由于涉及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显得困难,而且随着学科的不断 发展 ,新疾病、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需要教学的内容增多。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难题,长期以来,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理论课程之一。加上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时间的缩短,造成了教学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同时院系合一的工作特点,给老师带来教与学协调困难,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临床最新仪器检测项目的原理、方法、检测范围、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有关内容。而学生对这些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的原理、方法、检测范围等知之甚少,对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运作、项目的校准、实验室误差的来源及如何纠正等十分关键的内容了解不多,期望通过实践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未能实现,因此普遍觉得书本知识与实习内容难以相互联系及转化。然而,要加强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使学生看到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在以后的 学习 和工作中的用途。在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实验 教学方法 ,这既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 措施 ,又是对老师新的挑战。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性强和操作性强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 科学 ,近年来随着 计算 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 电子 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又吸收引进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使临床生化检验工作在分析检测的速度和灵敏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检测的方法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 时代 的需要,我们应该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不断对我们所开展的实验课进行更新、调整,实验课是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教育 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是对理论教学的辅助,是对将来实习、工作的铺垫。它不仅可验证基础知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初步培养实践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 目前 检验仪器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项目由原来的单一项目检测到多项联合检测,检测内容由简单的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检测,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因此,对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形势下,我校检验专业主要培养面向 农村 、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实用型检验人才。目前我院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置,理论课时是40学时,实验课时是55学时,而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课一般在54~60课时之间,实验课为70课时左右,如此少的理论和实验课时,难以完成教材内容,更何谈联系临床。再加上目前我们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课程之间独立性较大,学科界线明显,课程内容重复;虽然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忽略对医学生职业态度和伦理、沟通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无法适应 现代 医学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改革,我们认为,只有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操作的基本功训练,加强实验技能考核,同时狠抓医德医风、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培养出优秀的检验工作者。

2 如何实施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注重人力资源整合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目前我院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设有9名教师,其中博士、硕士各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年青教师占大多数,是一支既具有扎实坚固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当丰富临床 经验 的检验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派送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单科进修,或参加有关专题的短期培训,或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切磋授课经验,集体备课等等。通过专业学习,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鼓励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广搏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指导,同时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又熟悉实验操作、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只有充分掌握本学科广搏的专业理论,先进的技术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动态,才能给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提供较高的起点,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借鉴国际标准,推进医学院校本科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创新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提议,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 医学知识 、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技能等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我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医学院校,要对办学宗旨和目标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宗旨和目标的关键是进行科学定位。办学定位从大的范围来讲,主要是指学校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应用型。定位不一样,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重点医科大学主要培养研究性初级医生,地方性非重点医学院校主要培养应用性初级医生。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类型院校不一样的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对教学过程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也就 自然 形成不一样的办学特色[2]。因此,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在医学检验系学生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病人,参与病人医疗工作,在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面临新的竞争,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面临问题,学院要成立一个大的模拟 医院 ,势在必行。旨在让学生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的化学状态进行研究以及掌握用于诊断、 治疗 和预防疾病的化学试验方法。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培养的人才既符合国情需要又能与国际接轨。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 内容 和教学 方法 的改革

选择规划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组合 应采用与临床检验相适应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三版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还需要各教师根据各自院校的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教学时数的不同,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侧重,同时要注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标志物、 治疗 药物浓度监测等内容的教学,以利于学生对当今 科技 水平 发展 的了解。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从 现代 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在系统讲授 理论 知识的同时,开展讲课方法多样化:讲座式教学、 问题 讨论式教学、举例论证式教学、对比归纳式教学及双语教学,同时加强病例讨论,生动有趣地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 应用 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 学习 、 研究 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的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 科学 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教学过程本身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的效率。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作好坏直接 影响 教学效果。所以,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当注意文字与图片、图像的有机结合,文字简洁、图片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又不过分花俏,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用效果。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化及生化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发新技术、新实验,才能完成理论验证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加深对生化理论的理解,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做辅导。实验后,老师做全面 总结 ,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作详细的答疑与讨论。通过定期开放实验室,巩固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及相关知识介绍,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已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3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教学目标明确 在教学管理中,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教案规范化”,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开放式教学体系,使学生学习方式多维化。让学生慢慢树立了这样的认识:理论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对实验的总结和提炼。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决定性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和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创造力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素质的培养[3]。强化和拓展专业技能,奠定学生科研工作的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年来,在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撰写一篇 毕业 论文,其中70%左右的毕业论文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开展学生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总结、撰写过程,无疑对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新进展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已的带教能力和教学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师在完成理论多元化教学的同时,注重设计性实验课更加必要,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对各种方法都要了解,掌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临床知识、专业知识,要广泛查阅 文献 ,比较综合;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一定的实验 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同时,还极大促进了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 参考 文献】

[1] 郑铁生,姜旭淦,徐顺高,等.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教学改革初探[J].检验医学 教育 ,2005,12(3):25-26.

[2] 孔祥清,张一飞,严世荣,等.地方性非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思考[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6):380-381.

[3] 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等.对 目前 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 中国 高等医学教育,2002(1):5-7.

《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 报告 书写综述 》

【摘 要】书写实验报告是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的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教师、学生对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视,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报告;质量

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一半的学时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训练至关重要。训练的初期主要是在相关实验课中进行,以后在进入临床实习来加强。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为进入临床打下牢固的基础。而实验报告书写是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实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也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在实验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虽然能够及时上交实验报告,但撰写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提升学生实验报告书写质量显得格外重要。许多学者经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的策略,现归纳如下:

1 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践;也加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为今后科研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反馈,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教学改革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1-2]。

2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存在的普遍问题

不重视实验前的预习,书写时不加思考,互相抄袭,实验报告内容雷同;态度不严谨,不是按照实际操作书写,而是照抄实验指导,使实验报告书写一直流于形式;大多数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就无从下手,不知原因出在哪里,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内容方面,书写不完整,往往缺少实验方法评价、分析讨论、结果应用、注意事项等重要内容[3-5]。

3 如何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报告书写,促进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提高认识

首先加强教师对实验报告的重视度,来提高学生对实验报告书写重要性的认识[6]。

加强实验课前的预习

重视学生对实验课的预习,教师应将实验课预习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明确预习提纲和预习内容,强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知晓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做好预习报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预习或预习的效果[7-8]。

加强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指导、批阅

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指导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并指导书写什么内容,解决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报告中的每一项内容,并将分析结果写入实验报告;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时,要善于发现报告书写中的闪光点,做到及时讲评、积极肯定,以此来提高学生写好实验报告的积极性[9-10]。

打破传统、推陈出新

实验报告的写作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应在满足实验报告的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基础上[11],勇于创新。

反思 式实验报告

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存在很多弊端,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不思考、不归纳、不总结、存在千篇一律的抄书现象。王晓冰等人提出将反思 日记 融于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书写反思式实验报告的想法。实践证明,相比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书写反思式实验报告虽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书写方式更能促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从而也提高了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教师的成长和实验教学的改进有很好地促进作用[12]。

论文式实验报告

姚青、李江滨等对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此举使学生的科研理念得到培养;学生对实验指导的抄袭得以杜绝;教师的评分标准发生转变,使之学生不再单单注重实验结果正常与否,而是更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是否合理, 学习态度 得以纠正;于此同时,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以及 创新思维 能力,从而提高了论文撰写能力,为今后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3-14]。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强化实验报告的书写

杜斌等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强化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了探索,虽然此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收获还是颇丰的。他们发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书写实验报告更能促使教师对实验报告书写指导的重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人际交往 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科学[15]。

总之,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而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16]。所有的生化检验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当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勤思考、多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提高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湖京.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书写实验报告的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5,(19):89-90.

[2]陈建珍,林乃祥.护生生理学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062-1064.

[3]王元国.论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J].铜仁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05,3(4):63-65.

[4]何丹.浅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58-59.

[5]毕小云.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评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766-768.

[6]朱海龙,张根葆.机能学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4):408-410.

[7]刘莉萍.书写生理学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综合医学,2014(7):390-391.

[8]齐鑫,魏冬梅.浅谈动物生物学实验报告撰写中存在的问题[J].网络财富,2010,182转184.

[9]南瑛,相里伟.生理学实验报告书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信息,2008,21(7):1094-1095.

[10]陶伦.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写好实验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20.

有关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推荐:

1. 生物化学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

3.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

4. 生物化学毕业论文

5.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

6. 有关生物化学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