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体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体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论文

美国华盛顿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通过研究,找到何ROP18蛋白可让寄生虫中的危险类——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存活于宿主细胞的原因。项发现将进步有助于找到对抗弓形虫以及其他寄生虫的方法。研究报告刊登在近期的《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据流行病学家估计,人类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弓形虫,但通常只有免疫系统差的人才会因为感染弓形虫而患上很严重的疾病。不过个别情况下,免疫系统正常的人也有可能因此患上严重的眼部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造成女性所怀胎儿的先天性缺陷或死亡。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当弓形虫进入宿主细胞时,会生成一层保护膜包裹自身,使自己受细胞环境影响而不被杀死,ROP180的作用则是让宿主细胞某些蛋白失效而无法破坏这层保护膜。“如果我们能找到方法阻止ROP18以及寄生虫的其他蛋白,那么宿主细胞将在抗感染过程中占有优势。”论文第一作者Sarah Fentress表示。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ROP18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和宿主细胞中一类与免疫有关的鸟苷酸酶(GTPase)相结合,使得后者失效,进而无法破坏弓形虫周围的保护膜。“但也有例外,因为每个人的免疫鸟苷酸酶种类是不一样的,”Fentress特别指出,“有这么一组类似的免疫识别蛋白,我们称其为鸟苷酸结合蛋白。现阶段我们正用这种蛋白来进行测试,看ROP180是否也能用类似方式让其失效”。此外,导致疟疾产生的疟原虫和弓形虫属同族寄生虫,其入侵宿主细胞时同样利用了保护膜。“疟原虫会分泌FIKK蛋白,而不是ROP18”,Fentress说,“它很有可能也是通过让鸟苷酸酶或鸟苷酸酶结合蛋白失效而破坏细胞防御机制的”。(科学网 张笑/编译)相关仪器:液质联用仪 QSTAR XL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四极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QTOF-MS) ECL Plus蛋白印迹系统 FLA5000磷光分析仪完成人:大卫·西布利课题组实验室:美国华盛顿大学分子微生物学系、病理学与免疫学系、医学系、细胞生物学与生理学系 达特茅斯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杜克大学老化与人类发育研究中心、老年医学部、免疫学系、微生物学系、分子遗传学系、医学系 退伍军人事务医学中心 耶鲁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加拿大伦多大学结构基因联盟

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病原生物的压力下,适应产生了两套免疫系统,即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和获得性免疫(acquired or adaptive immuniy)。天然免疫或称非特异免疫,存在于所有的多细胞生物,与生俱来,包括多种效应细胞和分子,如各种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和体液杀菌成分如补体、抗微生物肽、溶菌酶等。获得性免疫即特异性免疫,到脊椎动物才出现,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体细胞lg超家族基因重排而产生的抗原识别细胞,包括T和B淋巴细胞。自20世纪50年代末BURNET[1]提出克隆选择学说以来,对获得性免疫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性免疫应答所涉及的细胞、蛋白质和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机制诸方面均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和突破,而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缓慢。然而,90年代以来多种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发现,其结构、功能的初步阐明,导致了90年代后期“天然免疫研究之崛起”[2]及其“复兴时代的到来”[3]。本文仅就其核心问题—“分子模式识别作用”及其免疫生物学意义作一概略介绍。1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及其“分子模式识别作用”天然免疫识别分子的种类天然免疫识别分子都是由胚系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根据结构特征分为7个家族(见表1),但一些分子如补体经典途径识别分子C1q、旁路途径识别分子C3、肽聚糖识别蛋白等尚未归类,而且,新的天然免疫识别分子还在不断发现之中。还可以从功能上将天然免疫识别分子分为循环于血浆中的体液蛋白、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内吞受体和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信号受体;按识别方式可分直接识别分子如CD14、DEC-205、胶凝素等和间接识别分子(识别天然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反应后的产物)如补体受体、Toll受体等。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一、免疫细胞的调节剂

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因子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例如在T-B细胞之间,T细胞产生IL-2、4、5、6、10、13,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抗体产生;而B细胞又可产生IL-12调节TH1细胞活性和TC细胞活性。在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前者产生IL-1、6、8、10,干扰素α,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T、B、NK细胞功能;而淋巴细胞又产生IL-2、6、10,干扰素γ,GM-C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细胞因子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例如T细胞产生的IL-2可刺激T细胞的IL-2受体表达和进一步的IL-2分泌,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抑TH2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而TH2细胞又通过IL-10、IL-4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通过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 网络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完整的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并且有助于指导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应用于临床 治疗免疫性疾病。图4-1 细胞因子与TH1、TH2的相互关系(略)

二、免疫效应分子

在免疫细胞针对抗原(特别是细胞性抗原)行使免疫效应功能时,细胞因子是其中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例如TNFα和TNFβ可直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零(apoptosis)’使瘤细胞DNA断裂’细胞萎缩死亡;干扰素α、β、γ可干扰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扩散;LIF可直接作用于某些髓性白血病细胞,使其分化为单核细胞,丧失恶性增殖特性。另有一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效应细胞而发挥其功能,如IL-2和IL-12刺激NK细胞与TC细胞的杀肿瘤细胞活性。与抗体和补体等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相比,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功能,因而在抗肿瘤、抗细胞内寄生感染、移植排斥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三、造血细胞刺激剂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漫长道路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细胞因子的参与。最初研究造血干细胞是从软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开始的,在这种培养基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大量子代细胞由于不能扩散而形成细胞簇,称之为集落,而一些刺激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刺激这些集落的数量和大小因而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它们刺激的造血细胞种类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目前的研究表明,CSF和IL-3是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细胞,M-CSF作用于单核系造血细胞,此外Epo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IL-7作用于淋巴系造血细胞,IL-6、IL-11作用于巨核造血细胞等等。由此构成了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庞大控制 网络。某种细胞因子缺陷就可能导致相应细胞的缺陷,如肾性贫血病人的发病就是肾产生Epo的缺陷所致,正因如此,应用Epo 治疗这一疾病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多种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血液病,有非常好的 发展前景。

四、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过程,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组织坏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IL-1、IL-6、IL-8、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直接刺激发热中枢引起全身发烧’IL-8同时还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加重炎症症状.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都可检测到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用某些细胞因子给动物注射’可直接诱导某些炎症现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目前已开始利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治疗炎症性疾病’例如利用IL-1的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ra)和抗TNFα抗体治疗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收到初步疗效。

五、其它

许多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功能外,还参与非免疫系统的一些功能。例如IL-8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CSF可降低血胆固醇IL-1刺激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IL-6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这些作用为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提供了新的证据。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摘要:细胞衰老(cellular aging)是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发育到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所发生的在形态结果和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细胞衰老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为研究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个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和结果。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我们知道,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衰老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即细胞的寿命,它随组织种类而不同,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等动物体细胞都有最大增殖能力(分裂)次数,细胞分裂一旦达到这一次数就要死亡。各种动物的细胞最大裂次数各不相同,人体细胞为50~60次。一般说来,细胞最大分裂次数与动物的平均寿命成正比。通过细胞衰老的研究可了解衰老的某些规律,对认识衰老和最终找到延缓或推迟衰老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细胞衰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阐明衰老过程,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将不断延长。但也会出现相应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等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问题。因此衰老问题的研究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细胞衰老的特征

科学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①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②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③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④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⑤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⑥高尔基体:碎裂;⑦尼氏体:消失;⑧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⑨核膜:内陷。

2 分子水平的变化

①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②mRNA和tRNA含量降低;③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④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⑤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 细胞衰老原因

迄今为止,细胞衰老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难以给明确的定义,只能根据现有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细胞衰老的内涵。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1]。

差错学派 有以下七种学说,有代谢废物积累学说、大分子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端粒学说、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等。其中最主要的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其种类多、数量大,是活性极高的过渡态中间产物。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醌类物质等电子受体。机体通过生物氧化反应为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类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损伤,如DNA的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实验表明DNA中OH8dG(8-羟基-2‘-脱氧鸟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OH8dG完全失去碱基配对特异性,不仅OH8dG被错读,与之相邻的胞嘧啶也被错误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实,超氧化物岐化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能延缓机体的衰老。Sohal等(1994、1995),将超氧化物岐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果蝇,使转基因株比野生型这两种酶基因多一个拷贝,结果转基因株中酶活性显著升高,平均年龄和最高寿限有所延长。

英国学者提出的自由基理论认为自由基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自由基就是一些具有不配对电子的氧分子,它们在机体内漫游,损伤任何于其接触的细胞和组织,直到遇到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OPC(原花青素)之类的生物黄酮等抗氧化剂将其中和掉或被机体产生的一些酶(如SOD)将其捕获。自由基可破坏胶原蛋白及其它结缔组织,干扰重要的生理过程,引起细胞的DNA突变。此外还可引起器官组织细胞的破坏与减少[2]。例如神经元细胞数量的明显减少,是引起老年人感觉与记忆力下降、动作迟钝及智力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官组织细胞破坏或减少主要是由于自由基因突变改变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导致蛋白质与酶的合成错误以及酶活性的降低。这些的积累,造成了器官组织细胞的老化与死亡。

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受自由基的侵袭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作用对衰老有重要的影响,自由基通过对脂质的侵袭加速了细胞的衰老进程[3]。 自由基作用于免疫系统,或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受损,引起老年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并使免疫识别力下降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端粒学说 染色体两端有端粒,细胞分裂次数多,端粒向内延伸,正常DNA受损。

遗传学派 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进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而细胞寿命又决定种属寿命的差异,而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

参考文献:

[1]郭齐,李玉森,陈强,等.脱氧核苷酸钠抗人肾脏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88-3690.

[2]胡玉萍,吴建平.细胞衰老与相关基因的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35-37.

[3]孔德松,魏东华,张峰,等.肝纤维化进程中细胞衰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05):688-691.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发挥着清除细菌、病毒、外来异物的功能,另一方面消除体内衰老细胞以及发生突变的细胞(有的突变细胞会变成癌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和癌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癌症的最终演变。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其免疫系统的强大足以及时清除突变的癌细胞。但对于癌细胞病人来说,普遍存在免疫系统低下,不能有效地识别、杀灭癌症细胞;另一方面,癌症细胞大量增殖,会进一步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且,癌症细胞有多种机制来逃脱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杀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就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提高癌症的免疫原性,给机体补充足够数量的功能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激发和增强机体抗瘤免疫应答,提高癌症对机体抗癌症免疫效应的敏感性,在体内、外诱导癌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和分子,达到最终清除癌症的目的。

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研究进展论文

是很体面的。但是别人对他

然而,随着细胞培养技术逐渐成熟,细胞培养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立,台湾法规的演变以及 *** 对于自主生医产业的重视,细胞治疗在过去两年,逐步风起云涌。细胞治疗到底在妇癌的病患,有没有效 ? 这是病患和家属急迫想知道的。然而到底有没有效,我们还是要从学术的角度去分析,才合乎公理。

2020年4月刚发表在著名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2020) 10:6478)》就刊出一篇在细胞治疗于卵巢癌治疗的重要论文。笔者以学术观点,将论文尽量以一般人看得懂的文字呈现,希望能对病患有所助益:

目前癌症免疫治疗有两大领域: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Anti-PD1或Anti-PDL1)几乎都由欧美、日本等国所发展,目前已大规模运用于黑色素细胞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对于卵巢癌,目前仍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治疗初步效果仍不明确(确实有看到治疗有效的病患,但比例不高)。目前是有文献发表当肿瘤有BRCA基因变异或有微卫星不稳定(MSI)时,治疗效果会比较良好。施打这类药物费用极高昂,一般家庭难以负担。(推荐阅读:【图解】罹患卵巢癌 可能的高危险因子)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细胞治疗又分为自体细胞治疗以及异体细胞治疗。自体细胞治疗由于副作用少,几乎无排斥的问题,因此成为主流治疗方向。

自体细胞治疗主要是抽取病患自身的周边血液(脐带血或骨髓也可以),进行单核球纯化,接下来在培养液加入Anti-CD3、IFN-g、IL-2 等细胞 *** 介质素,就可以进行放大培养,经过约2周培养,这些成熟具有癌细胞毒杀能力的细胞群体就称为细胞因子激活杀手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有些公司会命名IKC,但不管是CIK或IKC,都是相同概念的细胞产物。

研究结果:

(示意图。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结论:

自从卫生福利部于2018年9月公布《细胞治疗特管法》,之后又陆续多次公布修改条文,已逐渐让台湾在细胞治疗产业有了依循的方向。目前台湾相关的细胞治疗公司越来越多。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公司成立。

细胞治疗相关研究和实际治疗效果,只能说现今仍多数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仍有待更多临床验证。以研究角度来说,目前多数先进国家都在积极发展这块治疗策略,台湾也不应该落后。

然而, *** 必须在法规端和治疗效果做好把关和监控的工作,定期发布实际治疗成效,供民众和病患参考。如果有效,应该进行分析在何种条件,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没效,也应该分析为何没效,作为后续疗效改进的参考。

现今细胞治疗的整体成熟度、疗效稳定性及科研完整性,绝对还没攻顶。一切有赖产官学共同合作,在学术谦卑中稳定发展,才是自主生医发展的正途。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癌症患者透过基因改造免疫细胞进行治疗,由绝望到新生!2012年美国一位7岁小女孩艾蜜莉,罹患B细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二度复发,接受CAR-T细胞治疗血癌的临床试验,至今仍存活超过7年,点燃全球对基因改造细胞免疫疗法研究热潮,也将能应用于各种癌症。对此,台湾生技医药公司与临床试验受托研究机构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启动台湾CAR-T临床试验计画,期望让台湾癌友不必再辛苦跨海求医,就近接受与国际同步的先进医疗,正式宣告踏入高科技基因改造免疫细胞治疗领域。

CAR-T 细胞精准辨识、抗癌

生技医药公司资深副总兼技术长、血液肿瘤专科林建廷医师表示,透过基因改造技术,将辨认肿瘤抗原的抗体嵌合在T细胞上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简称CAR-T,能精准辨识并攻击带有特定抗原的癌细胞,简单来说,只要找出办识癌细胞的特殊标志,就可能设计出特定的CAR-T细胞来治疗各种癌症。 大多数的CAR-T疗法,主要是标靶B细胞表面抗原CD19,已成功治疗许多复发型或顽抗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B-ALL)。林建廷强调,未来将可进行更应用,迎头赶上国际;而基改免疫细胞治疗的四大关键,包括基改细胞的设计、生产、品管及临床治疗,台湾医疗品质有口皆碑,这次临床试验计画的重点,就是要确定台湾本土生产制程水准能和国外一样、甚至更好。

癌症患者求生机再生医疗法催生中

民国107年卫褔部循《特管办法》正式开放癌症免疫细胞疗法,免疫细胞疗法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但事实上,免疫细胞疗法在国外已有30多年经验;如CAR-T这类技术层次更高阶的基改免疫细胞疗法,其相关管理法令《再生医疗制剂管理条例》仍在立法院催生中。 生技医药公司创办人林成龙为英国牛津大学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学博士,早在20年前即进行癌症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深感台湾在基改免疫细胞疗法落后国际发展,目前美国已核发3张CAR-T药证,欧盟、日本各1张,台湾却连临床试验都尚未展开。 林成龙表示,估计台湾平均每年约1~2千人可能需要CAR-T治疗,应该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此次的CAR-T临床试验,计画时程虽受冠状病毒疫情影响耽搁,但仍希望于今年收案,尽速取得药证,届时可以提供病患治疗新选择。

台湾生技医药公司与临床试验受托研究机构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启动台湾CAR-T临床试验计画。

一加一大于二台湾癌症治疗开创新曙光

此家生技医药公司为专营细胞培养的技术研发与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的机构,首要目标为推广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此次合作的国际性临床试验受托研究机构副总裁杨宜寰表示,过去五年间,该公司已在全球执行将近3380件肿瘤及血液临床项目,其中针对肿瘤细胞和基因治疗临床项目达145件(CAR-T占31件)。国内生技医药公司与国际性临床试验受托研究机构合作,除了希望使患者早日受益外,也期望提高台湾创新药物开发布局上的成功机会。

第一章:肿瘤免疫分型的起源 1.肿瘤免疫分型的由来 肿瘤的近代治疗起源于西方,可从18世纪算起。而更远的肿瘤治疗史可追溯到我国宋代。最早描述癌症的特征是《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一书中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 ,意思是说肿瘤像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那时对肿瘤的外观描述,基本上与现在的肿瘤类似。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已长达上千年,而始终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因为先前对肿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肿瘤细胞本身,也就是大家所认识的肿瘤生物学范畴;而随着医疗和科研水平的进步,人们认识到肿瘤异质性很大,尤其是患者之间更无从规律可循,并且肿瘤细胞可在周围环境产生变化之后发生进化,研究肿瘤细胞本身就变得困难重重。因此直到步入20世纪,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要想战胜肿瘤,我们需要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 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 ,这样的科研导向也就促进了肿瘤免疫学这个热门研究领域的发展。 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 的方式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一方面是因为利用免疫系统治疗肿瘤的方式没有像手术、化疗那样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是因为最开始科学家对复杂的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并不透彻。随着人们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肿瘤免疫治疗近二十年才得以慢慢为世人所接受,其中最为引起轰动的是 201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两位学者:Allison和Honjo 。他们分别揭示了免疫检查点CTLA-4和PD-1在肿瘤中的作用,从而为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很多肿瘤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响应,这本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然而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且肿瘤的免疫治疗之路才刚刚开始。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投入到各种肿瘤的大型临床实验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虽然有些肿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很好,但在另外很多肿瘤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却根本没有任何疗效。同样的抗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科学家开始研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图1: 考虑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是动员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那么很容易就可以想到的是会不会因为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不同,从而对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答不同呢。方向是有了,但似乎离科学家想得到的解释还有点距离。这是因为如果从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出发,那问题就比较复杂,而且不够直接,这个问题直到免疫微环境的提出才得到更好的解决。研究者通过对多种肿瘤的肿瘤微环境分析后发现, 每一种肿瘤,甚至每一位患者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都存在差异 ,于是就有研究者根据免疫细胞浸润的特点将肿瘤大致分为 “冷”肿瘤 和 “热”肿瘤 , 前者肿瘤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少以及较多比例的是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MDSC),对免疫治疗应答反应弱;后者肿瘤中浸润着较多的激活性免疫细胞(CD8+T,Th1),能对免疫治疗药物产生较好的应答反应。 2.肿瘤免疫分型分子机制 “冷”“热”肿 瘤概念的提出是 肿瘤免疫分型的雏形 ,而如果想进一步的理解免疫分型,人们就迫切需要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引起不同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如此大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整体,其包括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以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它们是各种免疫细胞的驻扎地,还需要淋巴管、血管等完成免疫细胞到局部组织的运输工作。肿瘤中很少有淋巴管,而血管含量丰富。那是不是肿瘤血管的含量是引起免疫细胞浸润的不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血管丰富的肿瘤反而浸润更多的抑制性免疫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故事说到这,就需要一些免疫学知识做支撑。 免疫细胞的定向迁徙除了受血管和淋巴管影响外,还需要一类重要的免疫分子: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如果将血管比作马路, 趋化因子就是信号灯,它们掌控着各种免疫细胞的走向 。 图2: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正是 肿瘤中各种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种类以及含量不同,才会引起不同患者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巨大差异 。一些肿瘤细胞也因此利用免疫系统的这个特点,从而释放促进抑制性免疫细胞浸润的趋化因子,并高表达对应的趋化因子受体来吸引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浸润,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长。 第二章:肿瘤免疫分型的全面揭示 1.肿瘤三大免疫分型的提出 肿瘤免疫分型的理念被提出了,但科研不是哲学,光是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者需要用数据说话。 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肿瘤虽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发挥杀伤肿瘤作用的免疫细胞,如:NK, NKT, CD8+ T细胞;另一类则是发挥抑制免疫细胞杀伤肿瘤功能的细胞,如:Treg, Th1, Th2, M1, M2; 这些免疫细胞中功能最重要的就是T细胞,因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免疫细胞调控网络最后都需要T细胞的参与,而且目前各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也是作用于T细胞来发挥抗肿瘤功能,因此揭示肿瘤浸润的T细胞功能是最重要的。 图3: 对肿瘤免疫分型的研究有很多,其中 比较受研究者广泛认可的就是肿瘤的三大免疫分型: “免疫浸润型” 、 “免疫排斥型” 、 “免疫沙漠型” 。研究者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这三类显著的差异,在“免疫浸润型”肿瘤中,CD8+T细胞可以浸润到肿瘤内部;“免疫排斥型”肿瘤中,虽然也有较高的CD8+T细胞浸润程度,但都是集中在肿瘤外围;而“免疫沙漠型”肿瘤中很少有CD8+T细胞的浸润。 图4: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免疫浸润型”肿瘤内部表达较高的 MHCI 类分子 ,而另外两种类型的肿瘤中却MHCI分子的表达情况明显降低;此外,“免疫排斥型”的肿瘤外围表达较高的 细胞表面糖蛋白丝氨酸蛋白酶(FAP) ,这个基因主要负责塑造细胞外基质,可调控肿瘤外周形成一层厚厚的基质,从而阻断免疫细胞的浸润。 2.肿瘤免疫分型的量化 三大肿瘤免疫分型的提出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确切的证据,但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被诊断出肿瘤时都已经是晚期;而且如果对每一位患者都进行组织切片,从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来进行肿瘤分型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研究者在一个大型卵巢肿瘤队列中将数字病理和转录组数据分析进行结合,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来揭示肿瘤的分子分类和描述肿瘤免疫表型。通过使用随机森林的算法,研究者开发出了一个基于 157个特征基因的分类器 ,根据患者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患者进行肿瘤免疫特征分类。 图5: 3.影响肿瘤免疫分型的分子机制 “免疫浸润型”的肿瘤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MHCI类分子而低表达FAP基因;而“免疫排斥型”的肿瘤细胞的MHCI类分子明显降低却高表达FAP基因。那么这两种机制有什么关联呢?哪一种才是引起不同肿瘤免疫特征的始动因素?研究者通过分析这两条路径的上下游调控机制,发现 无论是MHCI类分子还是FAP均受一个重要免疫分子的调控,那就是 TGFβ 。原来,肿瘤细胞为了逃脱T细胞的攻击,可以借助肿瘤抑制性免疫细胞(Treg,M2)产生TGFβ,后者一方面可以和肿瘤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下调MHCI类分子;一方面可以和成纤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上调FAP的表达,从而产生胶原蛋白形成厚厚的基质层包围在肿瘤周围,以排斥杀伤性免疫细胞的浸润。 图6: 第三章:肿瘤免疫分型的应用 说完了肿瘤免疫分型的基础知识,那么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些最近有关 肿瘤免疫分型的高分文章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思考。 应用1:m6A分子调控肿瘤免疫分型 近些年,肿瘤m6A修饰的调控机制也是研究的热门方向。热点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下面首先介绍一篇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 (IF:) 的一篇文章,篇名为:m 6 A regulator -mediated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pattern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filtration characterization in gastric cancer。 图7: 在开始讲解m6A和肿瘤免疫分型的联合分析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些m6A的背景知识。这篇文章首先确定了21个m6A调节因子,包括8个Writers、2个Erasers和11个Readers。图7介绍的是这些分子的细胞分布和基本功能,简单来说m6A是对RNA的一种可逆的修饰方式,依靠Writers对RNA进行修饰,Readers进行m6A修饰信息的读取,当完成特定使命后又可以依靠Erasers对m6A修饰进行删除。 图8: 下面开始讲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根据 m6A调控因子的表达对患者进行分类 ,随后发现这种分类和肿瘤免疫分型有很高的相似度 。于是作者就研究了肿瘤的m6A修饰和免疫分型的关系。最后发现依靠m6A特征基因算出的m6Ascore值在“免疫浸润型”、“免疫排斥型”、“免疫沙漠型”患者中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图8A)。随后在抗PD-L1队列(IMvigor210)和抗PD-1队列(GSE78220)中,低m6Ascore的患者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图8B),并且显著的延长了生存率。此外,低m6Ascore患者的PD-L1明显高表达,这表明在对抗PD-1/L1免疫治疗中有潜在的反应。 总之, 这项研究基于21个m6A调节因子,区分了三个不同的m6A甲基化修饰模式,这三种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TME细胞浸润特性。 并且不同的m6A修饰模式之间的mRNA转录组差异与m6A和免疫相关的生物途径显著相关。作者建立了m6A score评分系统来评估每个胃癌患者的m6A修饰模式,从而在预测免疫治疗结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应用2:单细胞测序揭示卵巢癌免疫特征 单细胞测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它赋予了研究者在单个细胞水平研究各种细胞功能机制的能力。同样作为近些年高分文章中的常用技术,单细胞测序揭示肿瘤免疫分型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呢,下面我就介绍一篇发表在Cancer cell (IF:)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篇名为: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cellular components and interactions shaping the tumor immune phenotypes in ovarian cancer 图9: 此研究首先对15名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scRNA-seq(图9A),根据已知的细胞类型的标记物来定义细胞类型。结果表明,从整体看不同免疫分型的患者肿瘤细胞差异较大,同一免疫类型的肿瘤细胞能聚类到一起,不同免疫分型的肿瘤细胞差异较大(图9B);此外,基质细胞(图9C)和免疫细胞(图9D)类型虽然在患者之间转录层面差异不大,但其相对分布情况差异很大,并且与肿瘤的免疫分型并没有明确关联。 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肿瘤内在特征是否影响免疫浸润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排斥型和浸润型的肿瘤之间没有显著的肿瘤细胞转录差异,但在排斥型和浸润型组合与沙漠型肿瘤之间有29个基因表达显著差异。对于这个结论我认为为排斥型和浸润型应该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只是单细胞测序需要制备单细胞悬液,可能破坏了这种结构。因而,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进一步解析这两种免疫分型下的肿瘤细胞功能会更有意义,尤其是揭示免疫排斥型最外周的基质细胞层的特征将会为治疗这类患者提供更直接的参考价值。 基因集合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与增殖途径有关,它们的鉴定是由三种具有增殖分子亚型的沙漠型肿瘤所驱动的。另一方面,浸润型和排斥型肿瘤细胞在干扰素应答通路中显著富集,这主要是由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和II类加工和呈递的基因驱动的。此外,文章还观察到浸润型和排斥型肿瘤细胞中氧化磷酸化途径显著富集。 图10: 最后,作者为了总结这些观察结果,总结出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不同的成分和肿瘤、免疫和间质间的潜在串扰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肿瘤免疫表型(图10)。模型中,TME中有免疫功能的肿瘤(包括浸润型和排斥型肿瘤)有许多不同于沙漠型肿瘤的共同特征。表达CX3CR1配体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也可能参与浸润型和排斥型肿瘤中CX3CR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募集。浸润型和排斥型肿瘤之间也存在重要差异。在T细胞浸润型肿瘤中,浸润程度可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浸润型肿瘤细胞呈现出CXCL16的高表达,这可能与CXCR6+T细胞向肿瘤上皮的募集有关;此外,浸润型肿瘤中IL1 CAFs丰富,其可能通过CXCL12/ 14促进CXCR4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募集T细胞。 这项研究通过 对15个临床卵巢癌患者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深入剖析了TME中不同的细胞、功能表型及其动态相互作用,使肿瘤免疫分型的特征更加丰富。 文章结果强调了可能形成肿瘤免疫表型的潜在分子机制,并可能为改善癌症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提供了治疗策略。 总结和展望 近些年,关于 肿瘤免疫分型 的机制探索无论是在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科学研究中都是 炙手可热的方向 ,其产生的研究成果也非常有利于进行临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转化。 本文系统的梳理了 肿瘤免疫分型的来源、发展和应用 ,但只是窥全豹之一斑,仍然有很多细节需要大家自行补充。我是做肿瘤免疫基础研究的,近几年,发自内心体会到如今只简单的做经典的基因功能调控机制已很难再冲击高分文章,只有着手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才能在如今科研浪潮下拔得头筹,而肿瘤免疫分型的研究正是符合了科研工作者的各种想象。 当然如果你并不是想发高分文章,只是想水几篇SCI,那么做一些较简单的肿瘤免疫分型也是不二选择。但从2021年已经发表的生信文章中可以看出,我们已很难再见到只分析纯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文章,将近90%的肿瘤生信思路文章或多或少都会联合免疫特征进行分析。如果之前你还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阅读完此文的你就抓紧学习肿瘤免疫分型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发表一篇不错的肿瘤免疫分型相关的SCI论文。 [参考文献] Nagarsheth N, Wicha MS, Zou W. Chemokines in the cancer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ir relevance in cancer Rev Sep;17(9):559-572. doi: . Epub 2017 May 30. Desbois M, Udyavar AR, et al. Integrated digital pathology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identifies molecular mediators of T-cell exclusion in ovarian Nov 4;11(1):5583. doi: . Zhang B, Wu Q, Li B, Wang D, Wang L, Zhou YL. m6A regulator-mediated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pattern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filtration characterization in gastric Mar 12;19(1):53. doi: . Hornburg M, Desbois M, et al. 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cellular components and interactions shaping the tumor immune phenotypes in ovarian Apr 27:S1535-6108(21)00212-9. doi: .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生信人公众号 最新文献免费获取,欢迎还珠医科文小程序

中华细胞与免疫学杂志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 1 中华医学杂志 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 解放军医学杂志 7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2 复旦学报.医学版 1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4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 广东医学 2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上海医学 23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4 江苏医药 25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 实用医学杂志 28 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 重庆医学 31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 天津医药 3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6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37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 中国公共卫生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 卫生研究 5 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9 环境与健康杂志 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1 中国卫生统计 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 15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 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 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 21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2 中国妇幼保健 23 中国学校卫生 24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6 生殖与避孕 R2中国医学类1 中草药 2 中国中药杂志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国针灸 5 中成药 6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 中药材 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 中药药理与临床 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11 针刺研究 12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5 辽宁中医杂志 16 时珍国医国药 17 中医杂志 18 新中医 19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 中国天然药物 R3基础医学类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 解剖学报 5 中国免疫学杂志 6 免疫学杂志 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9 生理学报 10 解剖学杂志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3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4 生理科学进展15 中华病理学杂志 16 神经解剖学杂志 17 现代免疫学 18 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1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 国外医学.生理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 基础医学与临床 R4临床医学类1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6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7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 中华护理杂志 9 临床检验杂志 1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2 中国急救医学 13 检验医学 14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5 中国全科医学 16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 中国输血杂志 19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 护士进修杂志 R5内科学类1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 中华内科杂志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5 中华血液学杂志 6 中华肝脏病杂志 7 中华消化杂志 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 中华肾脏病杂志 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 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 1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 中华传染病杂志 14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7 中国循环杂志 18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 19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1 中国内镜杂志 22 肠外与肠内营养 2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4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外科学类1 中华外科杂志 2 中华骨科杂志 3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 中华创伤杂志 5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9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 中华烧伤杂志 11 中华麻醉学杂志 12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 中华手外科杂志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6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7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1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2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3 临床麻醉学杂志 24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5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6 中华男科学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1 中华妇产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 实用妇产科杂志 4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类1 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3 临床儿科杂志 4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肿瘤学类1 中华肿瘤杂志 2 癌症 3 中国肿瘤临床 4 肿瘤 5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7 肿瘤防治研究 8 中国癌症杂志 9 实用肿瘤杂志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1 中华神经科杂志 2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华精神科杂志 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6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8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9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1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临床皮肤科杂志 3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类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华眼底病杂志 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4 眼科研究 5 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类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5 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类1 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临床放射学杂志 3 实用放射学杂志 4 中华核医学杂志 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9 放射学实践 10 介入放射学杂志 R9药学类1 药学学报 2 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 药物分析杂志 5 中国新药杂志 6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9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 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4 中国药房 15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

学会主办了七种专业期刊,《中国免疫学杂志》、《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免疫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上海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及《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细胞分子与免疫学杂志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

以下是北大中文核心的目录,在北大的目录里级别其实难度,级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找合适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可以,没有容难的区别。因此优助推荐从目录里找:中华医学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医学争鸣 复旦学报(医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全科医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医学研究生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 卫生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医院管理 营养学报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环境与职业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资源 卫生经济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疫苗和免疫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药材 针刺研究 中成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国针灸 中药药理与临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中华中医药学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生理学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病毒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生殖与避孕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癌症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肺癌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眼科新进展 眼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毒理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医学与哲学(B)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美国人体细胞创新研究论文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7月9日凌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副教授吴梦婷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科学家奖(MNP Grimes),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中国女性获奖者。奖金100万美元,以表彰其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奖人吴梦婷获得一项新的科学成就。据介绍,获奖理由为“她是在利用 DNA序列鉴定疾病机制上做出贡献的女性”。

这些论文主要研究了什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呢?目前已知的三种肿瘤类型分别为: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这是因为它们都与人体中的 DNA被翻译后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癌症的病理机制仍然不清楚,因为它们会“沉默”。此外,癌症和遗传也有关系。”吴梦婷介绍说,她做过研究发现细胞对人体非常重要。

细胞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在分化过程中,不同模式的细胞会形成不同样子的膜结构、核质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形态和其他变化。例如干细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形态,有的可以是单核一样多细胞也有多个细胞核。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肿瘤就会生长。吴梦婷说:“因为你把它想象成一棵树没有叶子、没有花骨朵和果实的样子。

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长出任何一棵树和树木来帮助生长或为你治病,所以它会影响什么。但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每个人的身体中都存在不同大小的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有错误,那么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吸烟会影响到肺功能以及心血管系统等等。”从一开始她就意识到需要多个方面保护细胞,它们才能维持正常发育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一些改变的问题。

这些论文主要是研究科学的起源,还有宇宙的奥秘,人类的进步,还有一些生物的基因等等。

主要研究了剪接体和RNA剪接的分子机理。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她曾凭借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发了6篇Science,还有3篇Cell,含金量满满的顶刊论文真令人佩服。

主要研究的是遗传病和相关癌症与剪接体之间的关系,听起来很复杂,但是肯定是对人类有益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