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以诗词句为题目的论文

发布时间:

以诗词句为题目的论文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下面给大家分享诗歌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向着苍白的星,冒着漫天浓雾或太空茫茫,我在生活的海中扬帆去航行。——题记

夏日中某个令人困乏的午后,诗集,十字路口以及乞丐。这就是我对那个时刻极少的物质记忆。

这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我也不是什么吉尔伽美什或亚瑟·潘左干。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我思想上的顿悟,正如同遇见恩奇都或拔出石中剑,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

彼时的我,或许可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诗句描述:“自爱而不自卑”。我一直喜爱读书,喜爱西方文学,无论是《1984》还是《飞鸟集》,全部略有涉猎,常常出口成章。因此,我作为“博览羣书的才女”被同学、家长、老师夸赞着。在赞赏声中,我对读书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狂热地汲取新的知识与词句,却在学习上慢慢下滑。那个午后我刚自山东书城出来,还在回味博尔赫斯优美而深邃的语言,却被路边半蹲着的乞丐吸引了视线。见我看他,老人慢慢起了身。

他身体已不能说是佝偻,而是折断。如同巴黎街角跟在波德莱尔身后的小老头一样,他的脊梁和大腿形成一个直角--接下来如何形容他呢?——我回忆起书中的句子:“那根柺杖使他步履蹒跚,又使他的相貌像瘸腿的走兽。”于是自然而然地,这位有着明显亚洲面貌的老人竟使我想起《圣经》中一位因不许耶稣坐下而被惩罚永生永世行走的木匠了———那个可怜的、流浪的犹太人!我的被词句渗透的大脑已经将覆盖现实的本领练得炉火纯青,就算他有着与外表不符的智慧或诗意,我也会认为他是喝下小溪水的荷马或在某处山洞穴居的尤利西斯——这形象会比一个普通乞丐在我大脑中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因为我刚刚从这故事中走出书城大门,这归功于博尔赫斯先生——直到那只手伸到我面前。那只乌褐色的、骨节突出的、贫瘠、深沟纵横交错且肮脏的手,指甲灰黑起翘,满是油渍地伸到我面前的手——或许已不能算手。即便是撒旦的诗歌也比这好上太多太多。一只活生生的、无法被任何幻象美化哪怕分毫的手,就这么撕开了虚无的词藻,将现实残忍而又庄重地递送进我的双眼。

我猛然发觉,我读过千万本小说、散文、诗集,记下了千万句优雅、壮丽、深邃的文字,却无法回答一双苍老的手。

是时刻已至么?我从文字的幻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如此空虚,比那只手还要贫瘠——不,无法和那只在现实中翻山越岭、饱含生活沧桑的手比,我还没有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便已幻想着驰骋蓝天。多么讽刺啊!自以为才华横溢的我,复述着他人的美好,得意洋洋,却始终没有踏出象牙塔一步。

我不敢再看那只手。恍惚间我身边好像又伸来一只如出一辙的手,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被现实围住的麦克白,我会安然无恙,去凝视第八个?不!在看见那面镜子之前,我后退一步,逃离了幻觉和那只手。

我回到家中,没有直接看书。坐在椅子上沉思良久后,我把新书锁进了柜子。

我开始合理安排时间,不再到处夸耀自己,我的成绩开始回升,也尝试和同学一起参加室外活动。我意识到,读书不是让自己沉溺在书的环境中,而是通过书,使生活更加美好。

无论多么好的佳作,都是源于生活。面对现实,我不再迷茫,我将用 *** 与热忱,捧起生活这本诗歌。

自从连续看了三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我就被诗歌感染,与它结缘。诗词大会上,那些选手们对诗词的热爱与追求,令我深受感触,情感得以薰陶。

诗歌绘美景

从古至今,一首首诗歌,向我展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吟一首清代诗人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我仿佛在一片花海中徜徉,沉醉于旖旎的春光;读一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仿佛在微波泛起的荷塘边感受夏日荷塘之风;念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仿佛在山捡的枫林中享受采撷红叶的乐趣;诵一首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仿佛又在一片净色中踏雪赏景,纷纷雪花悄然而下……

一首首诗歌,一道道美景!

诗歌蕴哲理

一首首诗歌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我们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获得真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向我们诠释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告诉了我们不能只立足书本,实践也极其重要,做一个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一首首诗歌,一个个真理。

诗歌寄情思

诗歌中,总是寄托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易安居士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一种何等的愁思,人比菊花还要消瘦,定是缘于她对丈夫的思念;纳兰容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两人情投意合,奈何造化弄人,偏偏不能在一起,那是对爱情的渴望与叹息;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纵使月光那样柔美,但月下故乡的意向更令人向往;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仅是他对子女的临终遗嘱,更是对祖国拳拳的热爱之心……

一首首诗歌,一段段情思。

诗歌,充满韵味,情思悠长,伴我成长!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房,又用诗歌般的豪情万丈,亦或是婉约清秀将无数颗心牵连激荡,仿佛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是需要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需要在课堂上耐心地为我们解读每一个文字。每当看到你们在办公桌前认真备课的模样,我就能感觉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光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们不正像那蜡炬一般,燃烧自己,只为将自己所学所获无私地教给我们。

你们的思想、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同时又显得是那么神奇,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很多美妙的涟漪!

你们的灿烂笑颜,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你们的品行人格,会永远珍藏在我内心的深处。在生活的大海上,你们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你们用诗赋中的道理教导我们,同时,诗中的内涵韵味在你们的身上也有了最真实的写照,你们在我的心中,就如古代那一位位风流人物,心中顿生钦佩。

“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斑斓的新世界,耳边仿佛还在回响着那轻轻地震撼心灵的声音,你们用心中的爱,染成了我们青春的色彩……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在我们心中埋下了诗歌的种子,并努力将诗人的内涵授予我们。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回报。

“愁雨淡淡雨潇潇。”我听说,当苗子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对不能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学会适时,适量地给予,这就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老师啊,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只为桃李满芬芳。诗满人间,画满天下,英才济济笑颜开,唯吾师也。

语文老师,也许你们只是芸芸众生中较为普通的那一份子,但在我们心中,你们又何尝不是最高的那一位?“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师恩无穷期。”夕阳西下,在淡淡的余晖中,仿佛仍能看见你们恬静的笑容。你们带领着我们,以梦为马,以诗引路,终会到达那芬芳四溢,桃丹流芳的彼岸!

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如流沙在沙漏中流逝,却带不走前人于长河中慨叹的句句篇章。——题记

是什么人喊着最原始的劳动号子“哼呦、哼呦”入诗?又是谁在河边轻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优美的“思无邪”的歌谣出现在了人类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的源头。我自幼与诗结缘,听长辈说我的名字取于《诗经》,所以从小就对诗词歌赋有极大的兴趣。

记得从前,母亲给我讲屈原冰清玉洁,处浊世而独醒,用整个生命吟诵华章谱写成《离骚》《楚辞》的故事;描述着陶渊明在青山之中扛着锄头,悠闲漫步地走着,清脆而婉转的鸟鸣在青山之间萦回,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望见了南山的画面,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

课堂上,老师讲授着李白寄情山水,恣意潇洒流淌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绝唱;赞扬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本《历代诗词鉴赏》是我多年最忠实的朋友。它引领着我渐渐感悟到了凝练的文字下诗歌的情境美。

儿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总会引起诗人们的关注: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草地上,“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溪水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树林间,“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池塘边,“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舟上,“怪得无雨却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情景,似乎在我童年的梦境中重现;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原来竟和我是这样的亲近!

《历代诗词鉴赏》教给了我透过文字表面感悟藏在下面浓浓的感情。比如送别诗,柳永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何等令人伤感;李白贮立江边,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传递给友人的则是前途一片光明,激励友人阔步前行。

中国古典诗歌是如此富有魅力,仿佛通过这条时间的隧道,让我与中国古代大诗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漫步徜徉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尽情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汲取着文化的营养,让诗歌伴我成长。

天空拥抱了大海,让自己更湛蓝;阳光拥抱了白云,让自己更柔和。拥抱,到底有多么美好?——题记

拥抱高山,你会感悟到峯峦的雄壮;拥抱大海,你会领略到汪洋的浩淼;拥抱大地,你会领悟到万物的生机;拥抱天空,你会感受到白云的飘逸……

我爱高山,我爱大海,我爱大地,我亦爱蓝天,但,我不会把我的第一次拥抱留在天地间,因为我更爱诗歌,我要带着我的拥抱穿越时空,去拥抱历代的诗词歌赋。

拥抱汉朝的诗歌,是那“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雄壮,我感动,我啜泣,我伤心,我敬佩。短短一句诗文融入多少情感。只能感叹“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拥抱三国的诗歌,那是一代枭雄曹操的诗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什么样的豪情壮志!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没有儿女情长,只是一股豪气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拥抱东晋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浪漫感动着我,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倾心菊花已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地步。只有用诗,含蓄而深沉。他的情操因诗句而更高尚。

拥抱唐朝的诗篇,我领悟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境界,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也终于学会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所以我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说法。

拥抱宋朝的诗词,我仿佛听到葡萄树下的喃喃低语,那是牛郎织女的甜言蜜语,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诗情画意,这里面蕴涵着多少缠绵?

拥抱……

拥抱诗歌让我明白——真正的友谊深过桃花潭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怀。我终于明白,当爱到无声无息时,诗歌可以代言……

“我以我的诗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深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感动着你、我、他。

诗歌,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她从远古走来,从一声声劳作的号子中走来,从麦田森林里走来,从江南江北长城内外走来;她汇入了思亲的低吟,抒怀的长啸,胡人的琵琶,越女的菱歌;她接纳了绚烂的落日,皎洁的明月,闪烁的星辰;她孕育了汉唐,滋养了两宋,薰陶了从草原南下的大元,奏响了诗词曲赋的炫音;她融入了滚滚黄河,悠悠长江,最终奔向那浩瀚无垠的东海。

诗歌里有智慧明达的性情流露与告白。诗歌从自然的变迁、生活的片段和历史的更迭中获得灵感的泉源,并教给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她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欣赏袅袅炊烟;她教会人们以怜惜之心对待思子的母亲,劳作的耕夫,戍边的将士,分离的亲友;她教会年轻的恋人一往情深却未必要朝朝暮暮;她教会人们读书要有清源活流,绝知则需身体力行。每一首诗,无不燃烧着那个时代的生命 *** ,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每一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发掘,都是诗人在所处时代振聋发聩、卓尔不羣的性灵宣言。

诗歌里也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起来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绵延不绝。所以今天,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我们,能够较轻松地跨越时空的阻隔,读懂先人诗篇背后的深情厚意。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中国诗歌也是一种象思维。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 *** 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因而,我们在诗歌中看到了大量的比兴、隐喻、象征、暗示、联想,并借助它们,走进诗歌的内核,走进诗人的心中,走进人类的心灵。

诗歌里更有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这里有对理想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定,这里有对国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自强不息促我们奋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厚德载物令他人温暖;“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痴醉神迷没有被遗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正廉洁总会被传承;志士仁人胸中怀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博大宽广,渔父樵夫眉宇显出“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从容。

诗歌就这样伴着时光的河流,一起缓缓流淌至今。岁月倏忽,在当今钢筋丛林的现代社会里,她似乎褪去了往日的神采!放眼望,河流的两岸,新科技的摩天大厦早已耸云;惊回首,实用主义的花园已然遍布。河畔行吟的诗人背影落寞,他们或许早已形被物役?井水边传唱的诗篇模糊幻灭,她是否已悄然消逝在喧嚣纷杂的红尘之中?鸿雁传书的诗意日渐式微,怎换作了新奇搞笑的表情包?即便是年轻的木心,也曾在黄浦江边感叹道:“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

是生活中的诗意随风飘散了吗?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诗歌没有其薪火相传的空间了吗?不,远离了诗歌的我们分明已开始迷茫彷徨。曾记否,我们哪个不是在诗歌里沐浴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启蒙,终究让生命绽放夺目的光彩的?!小时候,谁没有跟着妈妈望着明月,念着“牀前明月光”?长大些,谁又不曾经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涩懵懂?追求理想,只盼“乘风破浪会有时”;遇到困境,但求“一蓑烟雨任平生”;年华老去,叹一声“流光容易把人抛”;朋友离别,赠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是的,诗歌从来不曾疏离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把她封存成泛黄的记忆!

诗歌,不能枯竭,也不会枯竭。马克思说,“从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在诗歌中,我们重新找回自己,拾起自信,觅到方向!君不见:诗词大会如春风“绿”漫大江南北;“老树画画”的诗画亦如潺潺流淌的溪流在朋友圈中屡被刷屏;中英文对译的余音绕梁的诗句使人会心一笑魂牵梦萦;而木心也终将他坎坷多舛的一生谱成了一首高亢激昂的诗。我们将重温旧的诗篇,汲取精神的营养;我们将创造新的诗篇,化作飞翔的动力!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诗歌,永不枯竭!

泱泱五千年的岁月中,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就是我们的祖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它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夜明珠,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行走在习俗的路上,你会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色彩;行走在历史的路上,你会看到悠悠岁月中的传奇往事;走在诗歌的路上,你会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典雅……

诗歌,就像羣花中的牡丹花;诗歌,就像黑暗中的萤火虫;诗歌,就像繁空中的启明星。回望中国悠久五千年历史的文化,最吸引我的无疑是诗歌。

谈到诗歌,人们一定会想到那个最为繁荣的时代。是的,那就是唐代。在那时,中国的诗歌最为繁荣。那时诗歌的种类很多:山水诗、边塞诗……

其中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从他们的山水诗中,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读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在一座静谧的竹林里,没有世间的喧嚣,唯有明月在与诗人相伴,多么一幅和谐的景象啊!

边塞诗的代表无疑是高适和岑参。从他们所作的边塞诗中,你能读出战场上将士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爱国精神;也能读出在边塞时他们对亲人、故乡的深切怀念。“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你能读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和平的渴望。

走在诗歌的路上,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们的思想,感受到了祖国灿烂文化的色彩!让我们一起继承中国的文化,将它们发扬下去吧!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伟大的诗人。一行行优美的诗句,一声声柔美的音符,在这点点滴滴中,我开启了我的诗词之旅。

在我的记忆中,我学会的第一首诗词是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我在一年级时第一次接触诗词。自打那次起,诗词那独特的魅力便深深吸引了我。

我对诗词的喜爱在年龄增长中愈发浓烈。在我的书桌里总会放着一两本诗词书,闲来无事时,就会拿出来背诵几篇新诗词。每年暑假和寒假,我每天都会背诵几篇古文、诗篇。到现在,我的诗词储备已经很丰富了。

前年我迷上了《诗词大会》。每晚到了八点,我便会准时来到电视机前,拿起爸妈的手机,参与到答题中。每一位诗词达人的储备量都非常丰富,我跟他们比较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啊!由此,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积累更多的诗词,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到《诗词大会》上绽放自己的光芒。在答题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新内容,而且在评委老师的讲解与点评下,我更是受益匪浅。《诗词大会》让我更加热爱诗词了。

在诗词中,我也能感悟到很多。

花中,我独爱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看出了梅花傲霜斗雪的顽强意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由此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秋天,是我最喜爱的季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色,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表现出秋景的萧瑟,却毫无悲凉之情……

快乐,像冬天破冰的小河,像春天的万物复苏,像夏天的绿树成荫,像秋天的硕果累累。快乐的源泉就是诗歌,在我悲伤时,与我共度难关;在我喜悦时,又与我一起分享。

与诗同行,与书相伴,在我的世界里,有你们,真好!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1. 议论文美关于诗句 议论文美关于诗句 1.古诗词之美为话题的议论文 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2.谁有优美的议论文诗句 死生契阔。 执子之手。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便害相思。 -张籍《节妇吟》 12,是雨1、君若扬路尘、自君之出矣,只是当时已惘然,怅望江头江水声。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中有千千结,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商隐《锦瑟》 24,为谁风露立中宵,不思量。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是夜晚,何有穷已时、直道相思了无益、十年生死两茫茫,见之不忘。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思君如流水。 -李白《三五七言》 8,是风。 -纳兰性德《虞美人》 11。 -司马光《西江月》 17,会合何时谐,千里孤坟。 -张可久《塞鸿秋》 28,与子偕老,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思郎恨郎郎不知,妾若浊水泥,我摆一摆手。 -李白《三五七言》 5、身无彩凤双飞翼。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人间没个安排处。 -张先《千秋岁》 19、相见争如不见。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入我相思门。 -李冠《蝶恋花》 30,未妨惆怅是清狂、还君明珠双泪垂、有美人兮,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两情若是久长时,情是何物。 -徐干《室思》 16。 为这?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无处话凄凉,短相思兮无穷极。 -秦观《鹊桥仙》 4,有情何似无情、似此星辰非昨夜,情难绝、相思树底说相思、一寸相思千万绪,恨不相逢未嫁时。 -郑愁予《赋别》 7、落红不是无情物、平生不会相思、凄凉别后两应同,浮沈各异势,知我相思苦。 -柳永《凤栖梧》 2、如何让你遇见我?此时此夜难为情。 -徐再思《折桂令》 29,一日不见兮,自难忘,如何同生不同死。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兽炉沈水烟,为伊消得人憔悴,化作春泥更护花? -曹植《明月上高楼》 10,长相思兮长相忆。 -佚名《凤求凰琴歌》 6、衣带渐宽终不悔、嗟余只影系人间、人到情多情转薄,心有灵犀一点通。 -张仲素《燕子楼》 25,明镜暗不治、曾经沧海难为水。 -李商隐《无题》 27;你笑了笑、相思相见知何日,与子成说、相思***多少。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直教生死相许、深知身在情长在,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问世间、这次我离开你。 心似双丝网。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 -龚自珍《己亥杂诗》 18,思之如狂,而今真个不多情,才会相思,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地角天涯未是长,翠沼残花片,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行行写入相思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天不老。 3.谁有优美的议论文诗句 最珍贵的品格是正直了,正直是一种风骨,如高山劲松,寒冬腊梅。 马克吐温的正直造就了一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女护士的正直造就了一名平民总统; 同样也因为正直,我们看到了在庐山上也敢“横刀立马”的澎大元帅; 因为正直,我们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 因为正直,我们看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因为正直,我们看到了“精忠报国”的岳武穆; 因为正直,我们看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正是正直的品格,使得他们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这是我读书时期,摘录下来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啦! 4.适合用于议论文的优美句子 1、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兴趣,性情,特点,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正真喜欢做的事,你就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才是成功的内涵。 2、没有积累,再粗壮的参天大树也是外强中干;没有积累,再强壮的雄鹰也蜕变不成天之骄子;没有积累,再灵活的大脑也会成为一团浆糊。所以,让我们追逐真理,永不停息…… 3、我们已经步入人生最美的“花季”,青春的花朵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之树开始绽开,阳光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歌德说过:“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总要从青春时代做起。”那么,面对美好的青春年华,面对美好的明天,我们更应该为了自己,努力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4、军训是一种洗礼,让我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老师使我懂得了: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相信自己,终会创造奇迹。是啊!幼苗不经历风霜侵袭,怎能长成参天大树?雏鹰不经历惊涛骇浪,怎能搏击万里长空?溪流不经历坎坷曲折,怎能交汇于浩瀚大海?少年不经历艰难挫折,怎能成为社会栋梁? 5、遵规守纪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的确很难。我是一个有一点马虎的学生,所以时时刻刻处处都会提醒着自己,勤早上学,不可迟到,尊重他人,团结友爱,讲文明话,做文明人,爱护花草,爱清洁,走路轻声慢步等。因此,校园里里外外,都留下我灿烂文明的足迹。 6、世界上大多数人可没有像歌词中那样坚韧、乐观、自信的精神。而且他们最怕的就是风雨,最不相信的就是自己能创造奇迹。为何如此呢?因为他们怕了,被猛烈无情的挫折打怕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壮志满怀、豪气冲天的冲向社会,去创造自己的传奇。可是挫折使意志不坚定的他们止步了。被挫折打得一撅不振。 7、人,拥有了人格才受到人们的敬重,一个丢失了人格的人,将难以立足于社会之间,一个没有人格的人,必将会遭到世人的唾弃! 8、真正的.成功是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如此感到喜悦,才是不掺杂任何东西纯粹的成功。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于社会的评价,而人生最珍贵的最美好的恰恰在这其中。 9、优点是让人喜欢的基本条件,而缺点便是让人讨厌的基本条件。说缺点,一个人十有八九便是。人非圣贤,谁没有缺点呢?缺点不是万恶之源吗?断乎不是。纵使缺点有一丢丢的不足之意,也并非一个真正的万恶之源。 10、人生中,不需要太盲目,太快地度过每一天,要学会把握时钟的速度与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人生,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舞出自己的自信与风采。 11、我想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不光是体现在科技经济的方面,还要看精神道德方面的进步,人民的综合素质要提高,要有爱,要有幸福感,这才是真正的强盛的国家! 12、时间的指针指向了“挫折”,于是在我们蹒跚学步时,命运之神发挥它的神力,“挫折”便发挥了作用,结果学步时就跌倒了,这时候,毅力与耐力也随之提高,爬了起来,指针便指向了“成功”。 5.议论文唯美句子 1、是鹰就该展翅于蓝天高空之上,所以鹰妈妈在他们的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不停的学会飞翔,学会生存的技术。因为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你们不可能完整的陪我走过人生这一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让我们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事情,学会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2、我也曾经为了成为不平凡的人而叛逆过,但是我迷茫了,失去了我的方向和目标,但我失去的时候我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把我打入万丈深渊,我才清醒过来,追求某些东西就得失去一些东西,这是相等的。当然我不是要大家都和我一样甘平凡,而是希望有人能明白,平凡不是坏事,不要在为了平淡的生活而大呼“无聊”,也不要为了追求虚荣的心而放任自己真实的心。 3、人生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无论你愿不愿意,你一直在路上行走,或脚步匆匆,或闲庭信步;或孤独寂寞,或快然自足;或大爱大恨,或恬淡自然。你的每一次举步投足,你的每一声叹息欢呼,你的每一丝颦蹙喜悦,都是无法更改的印迹,这些殊别各异的印迹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你人生的曲线,有的自然优美,有的含蓄蕴藉,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昂扬洒脱。所以,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和音乐家,要画出什么样的画,要作出什么样的曲子,全在于个人的喜好追求。也许这个作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当作品完成的时候,你必须抛弃今生的所有,进入另外的世界。这个作品别人看不看,评价高不高,都与你无关。先前所言的为人生画上圆满句号的说法,不免有些无聊。我们的快乐幸福全在作画作曲的过程,而并非最终的作品。如果这个逻辑成立,这就意味着我们为远方耗费的太多,为此时留下的太少。就好象那些存钱存疯了的人,他们要的也许就是结果,就是一张比较满意的存单,但却因此失去了花钱的快乐。 6.古诗词之美为话题的议论文 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 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 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 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 等待新一天的开始。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7.议论文优美句子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3.英文题名方法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8.以美在唐诗宋词中为题的800字作文 漫行于古典文字美妙旅程的脚步,陡然止住不前,心唤起仅余的最后诧异惊叹即拐进一处瞬间能触发灵感和美梦的绝妙之境。 这是一个烂漫迷人的地方。 这里有山,有水,有风,有云,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寂淡雅;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斜”的旎旎和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娴静空远,有“众星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绝妙。山是清的,水是明的,风似滑的,云似梦的。鹰飞蝶舞,旋转纷飞。清山细水,柔风浮云,温情呢喃。这是人间的仙境?这是天堂的圣地?天堂高远走高飞可及,仙境从来是传说。这浓缩的美丽的自然,更贴切地,这是浓缩的文字精华——到底,这不过是美妙的诗词,这里的世界纯属虚构。然而,就是如此美丽的文字波动我们心潮之底多少美梦啊! 这是一方情感的沃土,充满了人世的沧桑。 看吧,杜甫好像天生就负着忧悒沉闷,所行之处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怆凄凉。白居易这时也变得如此沉默寡言,似乎身心只剩下那么一个“别有幽愁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念头。就连李商隐都这么不称意,驱车登乐游原并未快活,却落满心“夕阳无好好,只是近黄昏”的淡淡哀怨。陆入翁虽然“僵卧孤村不自哀,”可也只能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空想梦幻而已。李易安即使身居高楼举目远瞻,眼前不过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缠绵情感的呼唤,这些来源于心灵深处最深邃思想的声音,总是时时让我们肝肠寸断,却又意气风发。这是为类情感、智慧和思想的结晶。情感造就文字的多变,智慧超越文字的局限,思想开华文字的寓意和精魂。它们的结合,便是艺术。为在空前绝后的情感智慧和思想交融的。 这是一块遐想的空间,偕着思想展开双翼我们尽情地翱翔。 我们高举酒杯邀太白共饮人生悲欢离合,“莫使金樽空对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高居幽州台,双臂拂袖,与子昂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面临大江,挥舞铁板,和冻坡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伫立杨柳岸,手执红牙,同柳永轻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世界——美妙至极的景致,沧桑无比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文字汇成的世界。这是诗的殿堂,这是词的颠峰。然而,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诗或词,这是人类所有情感,智慧和思想结合的伟大艺术。这是千古之绝唱,举世之风流! 走进唐诗宋词,从此不再孤寂。 9.以美为话题350字作文要有几句诗句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的美,也许并不起眼但是却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关于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和分享吧! 让我们在一个个故事里沐浴,让我们在一幅幅图画里熏香,让我们在一张张照片中悉心梳理爱与美的羽毛——好吗? 轻轻打开书本,有这样一个故事,写一个男孩儿艰难的向树梢爬去,手中紧紧握着一只小鸟,为的只是将它送回家。这段文字诱得我在每一棵树下痴痴地望。我总期盼与那个男孩相逢。为他加油鼓劲,希望他将小鸟儿握住。而我?也将悄悄的摘下鸟巢,送到他面前,与他共同品味鸟儿还巢的喜悦、幸福。难道这不是那充满善良的美吗? 缓缓查阅相册,有这样一张照片,有一棵蒲公英为了等待远方儿女的返回。衰老了也不肯垂下发黄的头,悄悄用一棵小草包裹住自己的身体,任凭风吹日晒的考验,也决不动摇,呆呆的盼着儿女归来。这个瞬间牢牢埋在我心间,生根发芽,并萌发出傻傻的幻想,希望自己找到它的儿女,送到它身边。别让它腐化融入泥土,并去真正感受久别重逢的忘情。难道这不是那充满亲情的美吗? 慢慢品析画册,有这样一幅画图,画一群老斑羚为了拯救小斑羚,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踏板,在小斑羚用完后,坠下山谷。这一场景令我愕然无语。我多么想变成一座彩虹桥,使这群斑羚化险为夷,用彩虹的光芒温暖它们冰冷的心,用云朵撑起它们下坠的身体。再用这座无止尽的桥送这群斑羚进入森林,消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难道这不是那充满无私的美吗? 其实,你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去把握它,去珍惜它,并擦亮我们的眼睛,不让那原本鲜活的心结了厚厚的茧。那么,美的芳香便会在你的鼻边萦绕不散。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我们一起起来分享身边那些美吧,那些值得我们怀念的事情吧!

以诗词为主题的论文

1.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关于诗句的议论文 1.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2. 有关一句诗句的议论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 关于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4. 关于诗词的论文 论苏轼“词似诗” 词似诗,便“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王灼《碧鸡漫志》高度评价东坡词,也是从“诗与乐府同出”、诗词不应该有区别的基本观点立论的;胡寅也认为“诗出于《离骚》《楚辞》。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 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集序》)也就是说,王灼和胡寅都承认东坡词“似诗”。 按照胡寅和王灼的逻辑推论,诗的审美内涵是杜绝“香软柔媚”,摒弃“绮罗香泽”,不屑“绸缪婉转”作风的;诗的功能,则主要是在于“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感发人的“逸怀浩气”,使人“自振”。也就是说,胡寅和王灼是从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和“教化”作用,强调东坡词的价值意义的。 我们检点苏轼的词作,可以概括出其“词似诗”的三个特征:一是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学特别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中国传统诗教是将诗歌纳入制度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所谓“观风俗,知得失,厚人伦,美教化”,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正式宣言。胡寅、王灼对东坡词的评价,实际上主要也是就这个层面立论的。 在内容方面,它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家国怀抱及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就连《水调歌头·中秋词》、《卜算子·孤雁》等事实上也流露出词人眷恋社稷的政治怀抱。 二是在审美意义层面,强调作品的阳刚之气。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阳刚与阴柔两大审美系统的对立与调和,主流文化往往强调阳刚之气和豪杰之风。 苏轼一向反对词中的阴柔和艳冶之词,尽管他自己也有大量的婉约词作,但主要作风,表现出对于阳刚之美的偏爱与执著。 三是在表现方式上,苏词以直抒怀抱为主,既少用比兴,又不像柳永那样铺叙形容,而是议论的成分较多,没有词的曲尽其意的婉转韵味。 因为词作为一种新文体,它的文化属性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庶族文化特性,也即平民文化属性,士大夫情感,与这种属性是有距离的。再加上作为“新声”的词更多在对于个体私人生活和个体内宇宙细腻情肠的表现与再现,在气质与风调上,苏轼一部分词不具备有别于诗的这种词之特性,也即是说,其词线条粗放,境界疏阔,并且士大夫情结十分典型和强固,从本质上更接近于诗。 苏轼词的“士大夫化”,是其词似诗的重要因素。苏轼的士大夫人格,决定了他“词似诗”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取向。 所以王灼在批评李清照所说苏轼词乃“句读不葺之诗”的观点时说,这种观点是中了“柳永野狐涎之毒”,这实际上从另一角度证明东坡词与柳永词疆界分明,是典型的士大夫词,因而得到士大夫正统批评家的肯定。 似诗的士大夫词的最突出特征,是他的主观抒情性。 即是说,这类词像传统的诗一样,是以作者主观抒情的方式进行情感传输和意志表达,不像一般文人词常常是对一种场景或情事及人物活动情境的创造性表现。举例来说,苏轼的大多数作品,都像日记或自传一样,全部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情绪展示。 《全宋词》存东坡词三百多首,出现“我”字竟然有69次之多。而且苏轼词中“我”的情绪大都与“遇”与“不遇”的感怀或牢骚有关。 其他像柳永、周邦彦词中就更多那种客观言情写实的意境和场景描述,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可以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别的男性或女性。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像戏剧或小说一样是被词人创造出来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境界,而不仅仅是词人独自真情实感的抒发,更具有一种客观性,反而能够供广大读者或观众从中发现作品中的“我”。 李清照认为:词,就应该写传统诗歌所没有表现过的人情的隐秘世界;如果像苏轼一样,用词来表现那些诗歌常用题材,甚至表现手法和方式仍旧和传统诗歌的粗豪抒情一样,那便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写出来的诗了。所以说东坡词的主观抒情性,是其词最突出的个性,也是其词士大夫品格的标志。 人们说他的词似诗,在很大程度也是从这个认识上立论的。 苏轼词的似诗倾向,尤其在他的创调之作《醉翁操》和其隐括《归去来兮辞》的《哨遍》得到印证。 其《哨遍》不仅似诗,简直像文赋。它是“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所以带有很重的文辞风貌。 按照词的严格律度和音乐审美的标准衡量,确乎不太像词。从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作此词与当时谪居黄州的生活及心境有关,隐括陶渊明辞意,也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意。 虽已“就声律”,而且可歌,却与当时时尚的流行曲子词相去甚远。但这种即兴之作,并且即时而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又确有流行曲的味道。 正是此类词的流传,更让人们觉得东坡词粗疏直率,如是得出东坡“词似诗”的判断。其《醉翁操》则是由琴曲翻改而成,味其词语,亦诗文之间。 不过此词则不在于主观抒情而有一种客观述事和议论的韵味。从中可知这首词是东坡根据琴曲倚声新创的词调。 问题在于,苏轼也有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一颗樱桃樊素口”这类纯客观言情的艳词;。 5. 关于诗词的话题作文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6. 求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7. 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参考首古诗就写个很简单的。你可以参考带翻译的。很简单写的。 给你推荐个这个网站随便找个写。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可以把这个写出来的。 9. 关于古诗的文章八百字 我喜欢古诗。小时侯,经常浸泡在古诗的韵律里。每天晚上,听着录音机里播放的古诗,伴随着窗外蝉鸣声,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伴随着古诗,我诗意的生命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 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 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10.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随从。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诗词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夺目。然而,它的美丽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还叫星空吗?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以诗经为题的论文题目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不知道呀么不知道!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以诗为主题的论文

木瓜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子衿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下面给大家分享诗歌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向着苍白的星,冒着漫天浓雾或太空茫茫,我在生活的海中扬帆去航行。——题记

夏日中某个令人困乏的午后,诗集,十字路口以及乞丐。这就是我对那个时刻极少的物质记忆。

这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我也不是什么吉尔伽美什或亚瑟·潘左干。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我思想上的顿悟,正如同遇见恩奇都或拔出石中剑,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

彼时的我,或许可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诗句描述:“自爱而不自卑”。我一直喜爱读书,喜爱西方文学,无论是《1984》还是《飞鸟集》,全部略有涉猎,常常出口成章。因此,我作为“博览羣书的才女”被同学、家长、老师夸赞着。在赞赏声中,我对读书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狂热地汲取新的知识与词句,却在学习上慢慢下滑。那个午后我刚自山东书城出来,还在回味博尔赫斯优美而深邃的语言,却被路边半蹲着的乞丐吸引了视线。见我看他,老人慢慢起了身。

他身体已不能说是佝偻,而是折断。如同巴黎街角跟在波德莱尔身后的小老头一样,他的脊梁和大腿形成一个直角--接下来如何形容他呢?——我回忆起书中的句子:“那根柺杖使他步履蹒跚,又使他的相貌像瘸腿的走兽。”于是自然而然地,这位有着明显亚洲面貌的老人竟使我想起《圣经》中一位因不许耶稣坐下而被惩罚永生永世行走的木匠了———那个可怜的、流浪的犹太人!我的被词句渗透的大脑已经将覆盖现实的本领练得炉火纯青,就算他有着与外表不符的智慧或诗意,我也会认为他是喝下小溪水的荷马或在某处山洞穴居的尤利西斯——这形象会比一个普通乞丐在我大脑中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因为我刚刚从这故事中走出书城大门,这归功于博尔赫斯先生——直到那只手伸到我面前。那只乌褐色的、骨节突出的、贫瘠、深沟纵横交错且肮脏的手,指甲灰黑起翘,满是油渍地伸到我面前的手——或许已不能算手。即便是撒旦的诗歌也比这好上太多太多。一只活生生的、无法被任何幻象美化哪怕分毫的手,就这么撕开了虚无的词藻,将现实残忍而又庄重地递送进我的双眼。

我猛然发觉,我读过千万本小说、散文、诗集,记下了千万句优雅、壮丽、深邃的文字,却无法回答一双苍老的手。

是时刻已至么?我从文字的幻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如此空虚,比那只手还要贫瘠——不,无法和那只在现实中翻山越岭、饱含生活沧桑的手比,我还没有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便已幻想着驰骋蓝天。多么讽刺啊!自以为才华横溢的我,复述着他人的美好,得意洋洋,却始终没有踏出象牙塔一步。

我不敢再看那只手。恍惚间我身边好像又伸来一只如出一辙的手,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被现实围住的麦克白,我会安然无恙,去凝视第八个?不!在看见那面镜子之前,我后退一步,逃离了幻觉和那只手。

我回到家中,没有直接看书。坐在椅子上沉思良久后,我把新书锁进了柜子。

我开始合理安排时间,不再到处夸耀自己,我的成绩开始回升,也尝试和同学一起参加室外活动。我意识到,读书不是让自己沉溺在书的环境中,而是通过书,使生活更加美好。

无论多么好的佳作,都是源于生活。面对现实,我不再迷茫,我将用 *** 与热忱,捧起生活这本诗歌。

自从连续看了三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我就被诗歌感染,与它结缘。诗词大会上,那些选手们对诗词的热爱与追求,令我深受感触,情感得以薰陶。

诗歌绘美景

从古至今,一首首诗歌,向我展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吟一首清代诗人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我仿佛在一片花海中徜徉,沉醉于旖旎的春光;读一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仿佛在微波泛起的荷塘边感受夏日荷塘之风;念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仿佛在山捡的枫林中享受采撷红叶的乐趣;诵一首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仿佛又在一片净色中踏雪赏景,纷纷雪花悄然而下……

一首首诗歌,一道道美景!

诗歌蕴哲理

一首首诗歌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我们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获得真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向我们诠释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告诉了我们不能只立足书本,实践也极其重要,做一个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一首首诗歌,一个个真理。

诗歌寄情思

诗歌中,总是寄托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易安居士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是一种何等的愁思,人比菊花还要消瘦,定是缘于她对丈夫的思念;纳兰容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两人情投意合,奈何造化弄人,偏偏不能在一起,那是对爱情的渴望与叹息;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纵使月光那样柔美,但月下故乡的意向更令人向往;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仅是他对子女的临终遗嘱,更是对祖国拳拳的热爱之心……

一首首诗歌,一段段情思。

诗歌,充满韵味,情思悠长,伴我成长!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位同学的心房,又用诗歌般的豪情万丈,亦或是婉约清秀将无数颗心牵连激荡,仿佛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在我看来,语文老师是需要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需要在课堂上耐心地为我们解读每一个文字。每当看到你们在办公桌前认真备课的模样,我就能感觉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光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们不正像那蜡炬一般,燃烧自己,只为将自己所学所获无私地教给我们。

你们的思想、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同时又显得是那么神奇,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很多美妙的涟漪!

你们的灿烂笑颜,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你们的品行人格,会永远珍藏在我内心的深处。在生活的大海上,你们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你们用诗赋中的道理教导我们,同时,诗中的内涵韵味在你们的身上也有了最真实的写照,你们在我的心中,就如古代那一位位风流人物,心中顿生钦佩。

“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斑斓的新世界,耳边仿佛还在回响着那轻轻地震撼心灵的声音,你们用心中的爱,染成了我们青春的色彩……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在我们心中埋下了诗歌的种子,并努力将诗人的内涵授予我们。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回报。

“愁雨淡淡雨潇潇。”我听说,当苗子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对不能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学会适时,适量地给予,这就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老师啊,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只为桃李满芬芳。诗满人间,画满天下,英才济济笑颜开,唯吾师也。

语文老师,也许你们只是芸芸众生中较为普通的那一份子,但在我们心中,你们又何尝不是最高的那一位?“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师恩无穷期。”夕阳西下,在淡淡的余晖中,仿佛仍能看见你们恬静的笑容。你们带领着我们,以梦为马,以诗引路,终会到达那芬芳四溢,桃丹流芳的彼岸!

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如流沙在沙漏中流逝,却带不走前人于长河中慨叹的句句篇章。——题记

是什么人喊着最原始的劳动号子“哼呦、哼呦”入诗?又是谁在河边轻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优美的“思无邪”的歌谣出现在了人类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的源头。我自幼与诗结缘,听长辈说我的名字取于《诗经》,所以从小就对诗词歌赋有极大的兴趣。

记得从前,母亲给我讲屈原冰清玉洁,处浊世而独醒,用整个生命吟诵华章谱写成《离骚》《楚辞》的故事;描述着陶渊明在青山之中扛着锄头,悠闲漫步地走着,清脆而婉转的鸟鸣在青山之间萦回,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望见了南山的画面,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

课堂上,老师讲授着李白寄情山水,恣意潇洒流淌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绝唱;赞扬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一本《历代诗词鉴赏》是我多年最忠实的朋友。它引领着我渐渐感悟到了凝练的文字下诗歌的情境美。

儿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总会引起诗人们的关注: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草地上,“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溪水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树林间,“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池塘边,“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舟上,“怪得无雨却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情景,似乎在我童年的梦境中重现;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原来竟和我是这样的亲近!

《历代诗词鉴赏》教给了我透过文字表面感悟藏在下面浓浓的感情。比如送别诗,柳永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何等令人伤感;李白贮立江边,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传递给友人的则是前途一片光明,激励友人阔步前行。

中国古典诗歌是如此富有魅力,仿佛通过这条时间的隧道,让我与中国古代大诗人们“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漫步徜徉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尽情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汲取着文化的营养,让诗歌伴我成长。

天空拥抱了大海,让自己更湛蓝;阳光拥抱了白云,让自己更柔和。拥抱,到底有多么美好?——题记

拥抱高山,你会感悟到峯峦的雄壮;拥抱大海,你会领略到汪洋的浩淼;拥抱大地,你会领悟到万物的生机;拥抱天空,你会感受到白云的飘逸……

我爱高山,我爱大海,我爱大地,我亦爱蓝天,但,我不会把我的第一次拥抱留在天地间,因为我更爱诗歌,我要带着我的拥抱穿越时空,去拥抱历代的诗词歌赋。

拥抱汉朝的诗歌,是那“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雄壮,我感动,我啜泣,我伤心,我敬佩。短短一句诗文融入多少情感。只能感叹“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拥抱三国的诗歌,那是一代枭雄曹操的诗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什么样的豪情壮志!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没有儿女情长,只是一股豪气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拥抱东晋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浪漫感动着我,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倾心菊花已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地步。只有用诗,含蓄而深沉。他的情操因诗句而更高尚。

拥抱唐朝的诗篇,我领悟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境界,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也终于学会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情,所以我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说法。

拥抱宋朝的诗词,我仿佛听到葡萄树下的喃喃低语,那是牛郎织女的甜言蜜语,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诗情画意,这里面蕴涵着多少缠绵?

拥抱……

拥抱诗歌让我明白——真正的友谊深过桃花潭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怀。我终于明白,当爱到无声无息时,诗歌可以代言……

“我以我的诗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深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感动着你、我、他。

诗歌,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她从远古走来,从一声声劳作的号子中走来,从麦田森林里走来,从江南江北长城内外走来;她汇入了思亲的低吟,抒怀的长啸,胡人的琵琶,越女的菱歌;她接纳了绚烂的落日,皎洁的明月,闪烁的星辰;她孕育了汉唐,滋养了两宋,薰陶了从草原南下的大元,奏响了诗词曲赋的炫音;她融入了滚滚黄河,悠悠长江,最终奔向那浩瀚无垠的东海。

诗歌里有智慧明达的性情流露与告白。诗歌从自然的变迁、生活的片段和历史的更迭中获得灵感的泉源,并教给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她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欣赏袅袅炊烟;她教会人们以怜惜之心对待思子的母亲,劳作的耕夫,戍边的将士,分离的亲友;她教会年轻的恋人一往情深却未必要朝朝暮暮;她教会人们读书要有清源活流,绝知则需身体力行。每一首诗,无不燃烧着那个时代的生命 *** ,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每一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发掘,都是诗人在所处时代振聋发聩、卓尔不羣的性灵宣言。

诗歌里也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起来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绵延不绝。所以今天,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我们,能够较轻松地跨越时空的阻隔,读懂先人诗篇背后的深情厚意。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中国诗歌也是一种象思维。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 *** 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因而,我们在诗歌中看到了大量的比兴、隐喻、象征、暗示、联想,并借助它们,走进诗歌的内核,走进诗人的心中,走进人类的心灵。

诗歌里更有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这里有对理想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坚定,这里有对国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自强不息促我们奋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厚德载物令他人温暖;“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痴醉神迷没有被遗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正廉洁总会被传承;志士仁人胸中怀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博大宽广,渔父樵夫眉宇显出“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从容。

诗歌就这样伴着时光的河流,一起缓缓流淌至今。岁月倏忽,在当今钢筋丛林的现代社会里,她似乎褪去了往日的神采!放眼望,河流的两岸,新科技的摩天大厦早已耸云;惊回首,实用主义的花园已然遍布。河畔行吟的诗人背影落寞,他们或许早已形被物役?井水边传唱的诗篇模糊幻灭,她是否已悄然消逝在喧嚣纷杂的红尘之中?鸿雁传书的诗意日渐式微,怎换作了新奇搞笑的表情包?即便是年轻的木心,也曾在黄浦江边感叹道:“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

是生活中的诗意随风飘散了吗?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诗歌没有其薪火相传的空间了吗?不,远离了诗歌的我们分明已开始迷茫彷徨。曾记否,我们哪个不是在诗歌里沐浴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启蒙,终究让生命绽放夺目的光彩的?!小时候,谁没有跟着妈妈望着明月,念着“牀前明月光”?长大些,谁又不曾经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涩懵懂?追求理想,只盼“乘风破浪会有时”;遇到困境,但求“一蓑烟雨任平生”;年华老去,叹一声“流光容易把人抛”;朋友离别,赠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是的,诗歌从来不曾疏离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把她封存成泛黄的记忆!

诗歌,不能枯竭,也不会枯竭。马克思说,“从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在诗歌中,我们重新找回自己,拾起自信,觅到方向!君不见:诗词大会如春风“绿”漫大江南北;“老树画画”的诗画亦如潺潺流淌的溪流在朋友圈中屡被刷屏;中英文对译的余音绕梁的诗句使人会心一笑魂牵梦萦;而木心也终将他坎坷多舛的一生谱成了一首高亢激昂的诗。我们将重温旧的诗篇,汲取精神的营养;我们将创造新的诗篇,化作飞翔的动力!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诗歌,永不枯竭!

泱泱五千年的岁月中,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就是我们的祖国,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它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夜明珠,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行走在习俗的路上,你会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色彩;行走在历史的路上,你会看到悠悠岁月中的传奇往事;走在诗歌的路上,你会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典雅……

诗歌,就像羣花中的牡丹花;诗歌,就像黑暗中的萤火虫;诗歌,就像繁空中的启明星。回望中国悠久五千年历史的文化,最吸引我的无疑是诗歌。

谈到诗歌,人们一定会想到那个最为繁荣的时代。是的,那就是唐代。在那时,中国的诗歌最为繁荣。那时诗歌的种类很多:山水诗、边塞诗……

其中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从他们的山水诗中,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读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在一座静谧的竹林里,没有世间的喧嚣,唯有明月在与诗人相伴,多么一幅和谐的景象啊!

边塞诗的代表无疑是高适和岑参。从他们所作的边塞诗中,你能读出战场上将士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爱国精神;也能读出在边塞时他们对亲人、故乡的深切怀念。“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你能读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对和平的渴望。

走在诗歌的路上,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们的思想,感受到了祖国灿烂文化的色彩!让我们一起继承中国的文化,将它们发扬下去吧!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伟大的诗人。一行行优美的诗句,一声声柔美的音符,在这点点滴滴中,我开启了我的诗词之旅。

在我的记忆中,我学会的第一首诗词是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我在一年级时第一次接触诗词。自打那次起,诗词那独特的魅力便深深吸引了我。

我对诗词的喜爱在年龄增长中愈发浓烈。在我的书桌里总会放着一两本诗词书,闲来无事时,就会拿出来背诵几篇新诗词。每年暑假和寒假,我每天都会背诵几篇古文、诗篇。到现在,我的诗词储备已经很丰富了。

前年我迷上了《诗词大会》。每晚到了八点,我便会准时来到电视机前,拿起爸妈的手机,参与到答题中。每一位诗词达人的储备量都非常丰富,我跟他们比较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啊!由此,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积累更多的诗词,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到《诗词大会》上绽放自己的光芒。在答题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新内容,而且在评委老师的讲解与点评下,我更是受益匪浅。《诗词大会》让我更加热爱诗词了。

在诗词中,我也能感悟到很多。

花中,我独爱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看出了梅花傲霜斗雪的顽强意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由此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秋天,是我最喜爱的季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色,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表现出秋景的萧瑟,却毫无悲凉之情……

快乐,像冬天破冰的小河,像春天的万物复苏,像夏天的绿树成荫,像秋天的硕果累累。快乐的源泉就是诗歌,在我悲伤时,与我共度难关;在我喜悦时,又与我一起分享。

与诗同行,与书相伴,在我的世界里,有你们,真好!

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以佛老思想的典型表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因此,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人所创设的艺术境界的体味,致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我以为,把握诗歌的独特性语言,是深入诗歌意境、领略深层内涵的前提。 一、研究语言,把握跳跃 大家知道,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想象、思索、补充的“空白”。 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这种在其他文体中难以想象的跳跃是实现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及意境塑造的重要的艺术手法。

以送别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注:本文不是原创,为转载。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9]经年: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 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一生要遇到许多的离别与重逢,面对离别我们更多的是不舍,面对重逢,我们更多的则是喜悦。

雪莱曾说:“冬年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是换个角度想想,离别了,下一次的重逢还会远吗?

人的一生就像是生命列车上的一次不可重复的旅行。在生命的起点站上,我们搭上了这辆列车。一路上,我们会结交和拥有许多的亲朋好友。每一站上,总有一些人离开了列车,又有一些人搭上了列车。离别与重逢在不断的循环发生。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带着对世界的一丝丝眷恋终于安详的离别了整个世界。

其实,离别并不可怕。离别不代表永别,而是为下一次的重逢做出牺牲。台湾作家琼瑶曾说:“因为有了离别,才更能显示出相聚的珍贵与美好。”是的,因为有了离别,才愈能让人珍惜相聚的时刻,才愈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不再是只沉迷于童话故事的小孩。毕竟,现实的世界总不如童话般的美好与理想。而理想与现实也总有差距。那么,我们又何必执著于那并不现实的幻想呢?那就请接受事实,正确的看待离别吧。

面对重逢,我们固然欣喜愉悦。然而,人的一生充满际遇,又重逢就有离别。面对离别,我们纵然心枯泪下,纵然悲痛欲绝,纵然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也无法左右命运中冥冥注定的离别。离别之后,或许在生命的某个拐角处,我们又会有重逢的一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的一生要遇到许多的离别与重逢,面对离别我们更多的是不舍,面对重逢,我们更多的则是喜悦。 雪莱曾说:“冬年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是换个角度想想,离别了,下一次的重逢还会远吗? 人的一生就像是生命列车上的一次不可重复的旅行。

在生命的起点站上,我们搭上了这辆列车。一路上,我们会结交和拥有许多的亲朋好友。

每一站上,总有一些人离开了列车,又有一些人搭上了列车。离别与重逢在不断的循环发生。

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带着对世界的一丝丝眷恋终于安详的离别了整个世界。 其实,离别并不可怕。

离别不代表永别,而是为下一次的重逢做出牺牲。台湾作家琼瑶曾说:“因为有了离别,才更能显示出相聚的珍贵与美好。”

是的,因为有了离别,才愈能让人珍惜相聚的时刻,才愈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不再是只沉迷于童话故事的小孩。毕竟,现实的世界总不如童话般的美好与理想。

而理想与现实也总有差距。那么,我们又何必执著于那并不现实的幻想呢?那就请接受事实,正确的看待离别吧。

面对重逢,我们固然欣喜愉悦。然而,人的一生充满际遇,又重逢就有离别。

面对离别,我们纵然心枯泪下,纵然悲痛欲绝,纵然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也无法左右命运中冥冥注定的离别。离别之后,或许在生命的某个拐角处,我们又会有重逢的一刻。

1.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今译】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魏万之京【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回答者:hjfhhq - 状元 十四级 11-30 20:16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今译】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

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

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

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送别诗》赏析

杨柳青青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传说杨广特别喜欢柳树,于是乎一高兴起来,赐其姓杨。就有了“杨柳”之称。

相传有古曲《折柳曲》,为送别而作,幽怨低婉。所以后人多用杨柳表离别。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是答谢友人的送别。“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对朋友的送别。这首诗,又是怎样的送别呢?

柳枝垂地,给我们一种什么印象呢?想象一下,“碧玉妆成一树高”?对了,要的就是这句。垂柳的姿态,象不象端立水边的妇人呢?不过既然是送别诗,那就是另一种心绪了,“端立”也应该改成“伫立”了。有没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呢?

再看第二句,杨花漫天飞舞,作者又是想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柳树杨花本为一体,可杨花却飘离柳枝。有没有觉得象离家而去的游子?

再往下看,柳条折尽,明离别之多,杨花飞尽,明春已暮,也便是年华已逝。那个“他”离去多年,可她还伫立在江边(?村口?屋前?反正是个可以等到“他”的地方吧,具体的我也不知道),等着“他”的归来。

那么“他”为什么要远行,而且一去不归呢?忘了说了,这是隋代的诗歌。隋代而又有了“杨柳”之称,八成是杨广那小子当政的时候了。那个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兵役,徭役,刑罚……,这“行人”不言而喻,当指“征人”无疑了。

这么一来,单纯的思念也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意义了:封建统治下,百姓为应付繁重的徭役,上演了多少骨肉分离的悲剧。如果“行人”不多,那便不会“柳条折尽”了。

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显然是思妇对征人的送别了。或者说是送别之后的思念可能更加恰当些了。

什么?作者?对了,忘了说了,这首诗的作者姓无,叫无名氏。

下面/\

注:本文不是原创,为转载。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9]经年: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 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 【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 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 【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 【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 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 【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 第四节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 兰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今 第一首文人五言咏史诗:东汉班固《咏史》 左思《咏史》八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郁郁:草木茂盛貌.离离,下垂貌.世胄(皱):高门贵族的子弟.金张:匈奴人金日磾(低),张安世均为刘彻贵臣,其后代数世为官.珥,这里作插解.貂,冠上作装饰用的貂尾. 第二节 唐代咏史怀古诗 初唐咏史怀古诗:陈子昂.盛唐代表作家为王维,李白,杜甫,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八阵图》.中唐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白居易《长恨歌》.晚唐李商隐,杜牧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 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简析】: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 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江滨有三峰并峙.二水: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的《黄鹤楼》.比较而言,有的说未分胜负,有的说气魄略逊.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析】:东晋时的豪华宅第衰落,昔日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产生无穷的感慨.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浚(俊):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简析】: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杜牧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代咏史怀古词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安石【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案:《临川先生歌曲》"犹唱"作"犹歌".《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词话》"画图"作"图画","芳草"作"衰草".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惜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门外楼头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胡寅《酒边词序》:"词曲者,古乐府之未造也.……名之曰曲,以其曲尽人情耳,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其去曲礼则益远矣.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遂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吏,柳氏为舆台矣." 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佳丽地,指金陵,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樯,桅杆.断崖,临水的山崖.雾沈半垒,雾气遮盖了半座营垒.女墙,城上的小墙.淮水,指秦淮河. 【简析】:此词主要隐括刘禹锡的两首诗,《乌衣巷》,《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释】: 迷楼:在扬州,为隋炀帝下江南时所建.镇江与扬州隔江相望. 很石:北固山甘露寺中的一块石头,据说孙权和刘备曾经坐在上面共商大计. 使君:指辛弃疾,辛曾任福建安抚使.这时稼轩已在上饶隐居逾十年,故称之「心在苍崖绿嶂」. 北门:指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北疆门户. 有尊中酒差可饮:东晋桓温曰,"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这里以桓温喻稼轩. 认得征西路:桓温曾拜征西大将军.稼轩是从山东退到江南的,熟悉北方的山川形势,他自已也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小传】姜夔(1155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唐以前咏物诗 咏物诗词的定义 特点:不粘不脱 《橘颂》为第一篇咏物诗 二,建安时期:咏物诗代表诗人刘桢《赠从弟》,如其二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东平(今属山东)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 三,北朝时期:谢眺"宫体诗":乏寄托 第二节 唐咏物诗的特点 描绘生动,新颖传神(物) 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神) 杜甫《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三,以物拟人,移情于物(情) 四,借物抒怀,咏物鸣志(志)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诗中"深"又作"侵","不堪"又作"那堪".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蝉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 【简析】: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作者小传】: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临海集》. 五,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理) 罗隐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小传】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说是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因十次考进士,没考上,改名为隐.后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诗多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一些作品流传于民间. 第三节 宋人咏物词 宋人咏物词的代表作家:北宋苏轼,周邦彦,南宋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 温庭筠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又名《金荃集》. 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