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论文

研学旅⾏课程设计从⽂本⾓度认识:是引导学⽣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达成课程⽬标的⽂本载体,是对课程要素进⾏安排后的结果(⽅案)。

研学旅⾏课程设计从⼴义上界定:包括考察线路设计、课程活动设计(含评价)、学⽣学习指导⼿册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设计等。

研学旅⾏课程设计狭义上界定:是指研学旅⾏课程活动部分的设计。把活动⽬标、内容及活动过程按照课程的原则组成合理结构,形成活动开展的⽅案。

其具体内容包含:活动主题、学习资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活动⽬标、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式、活动准备、体验探究内容、活动实施过程⽅法、成果与交流形式、评价等等。

杨教授强调,研学旅⾏课程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先应该做资源分析、学情分析;然后确⽴课程主题及课程总⽬标;制定课程整体⽅案设计和课程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做出课程设计的⾏前、⾏中和⾏后的设计。要整体认识课程设计,不能只做⾏中设计。

课程⽬标的实现有赖于对活动的⾼质量设计与有效实施。

不能只做⾏中设计。课程⽬标的实现有赖于对活动的⾼质量设计与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案例,杨教授对课程主题、课程(活动)⽬标设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要注意的问题等⽅⾯进⾏了详细的解读。

此次课程线上线下同步播出,反响热烈,与会⼈员表⽰本次讲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解答了⼤家在研学旅⾏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很多困惑,对于如何准确把握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游”“秋游”,也不是把课堂机械地搬到校外,而是一门融所有学科探究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优质的研学资源是衡量“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很多人对“研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似乎一提到“研学”,就等同于组织学生奔赴外地,甚至出国。其实,学校周边的乡土资源应该是“研学”的首选。某些地方具有“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三大特色。学校地处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彩虹无人机、新能源汽车、PVC手套等制造业极为发达;学校附近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如解放一江山岛纪念馆、吴子熊玻璃纪念馆、戚继光纪念馆等;科普场所,如海洋世界、博物馆、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学校根据课程设置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学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三大类别的研学基地:一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企业研学基地;二是以知识科普为核心的馆园研学基地;三是以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乡土研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研、学、游”深度融合的特点。如“绿野仙踪”“农耕体验”等劳动实践课程;“月湖探秘”“企业探访”等科技探究课程;“海绵城市”“低碳生活”等生态环保课程;“海洋滩涂”“气象观测”等走进自然课程;“行走东部”“小记者寻访”等行走游学课程。

设计明确的课程主题 设计综合性活动课程内容: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价值性内容 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论文

研学旅行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在项活动结合出、对研学旅行前的学习、研学中的思考和体验、研学后的成果评价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提供了丰富的研学信息和建议供学生选择和借鉴。希望广大中小学在研学实践中,增进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系统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字:研学旅行结题报告一、选题背景 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多学科并举、多专业综合、多知识贯通、多教法并用。”2018年12月21日,我们将到屯昌县坡心镇”猪哈哈农场“开展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人说研学旅行是一种课程,按往常我们是在课堂中学习己书本知识,这次研学旅行是把课程带到自然界中,由教官给我们学生上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研学旅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学习课程?将会有什么收获?我们带着疑惑去寻找答案。二、活动目的 1、走出书本,走进自然,获得第一手社会实践知识,让我们学生更好体会生活。2、在素质拓展游戏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知道一个人的因素影响全局的系统性。3、通过亲手种植辣椒,深度融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感受体验性和群体性。4、培养我们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三、任务分工小组长:盘丽荣。 主要负责小组工作安排记录员:李慧子、周佳宁。记录参与人员,与时间地点,并做好研学手册拍摄员:刘虔欢、黎丽菲。负责拍摄相关照片,收集资料小医生:林晓凤.负责管理小组安全,小组内有人不舒服及时向老师、校医反馈。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在思考和争夺这一市场,因为大家都能看得到这一行背后所隐藏的巨大潜在利益和价值,同时,在百家争鸣(不如说三教九流并存更合适一点)的时代,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时,也就出现了当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层次不齐的局面,所以,也是就着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想法。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国家对于研学旅行的官方定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和认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特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衔接的创新方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官方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国家而言,对研学旅行的定义是非常清晰明确的,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也界定的非常清楚,只是有些机构为了谋取利益而断章取义,搞的市场一片混乱,所以,我们看待一件事情,还是要从根源上挖起。定义中,明确指出了几个关键点—— 1、研学旅行是教育系统主导的事情,其他部门都只是配合; 2、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 3、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同时兼具旅行体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都是不可以的; 4、研学旅行是有组织的统一集中活动,单个学生的行为不具备研学旅行的参考价值。 因此,基于以上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推导出,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的一些关键点—— 1、研学旅行课程是由教育属性的课程,不能简单的等同普通的课外读物、课外知识等,要与校内课程和教育活动充分结合甚至是融合; 2、研学旅行课程要具备研究性价值和调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两大要素,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以达到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3、研学旅行课程要能够适应大规模接待的要求,在确保安全操作的前提下,能让几百甚至上千的学生同时参与课程,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去讨论我们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了,就等同于,在符合定义的框框里,我们往里面如何装,如何装的丰富多彩,就是我们要去考虑的事情了。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一本研学旅行手册,研学旅行手册只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一部分,它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与之配套的还要有教师的教案和给学生家长做宣传的线路宣传册,因此,一个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给学生呈现,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研学旅行目的地、学生家长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问题,才能让研学旅行课程更加具备落地和可操作性。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有四项核心要素,分别是: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期望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课程内容(即基于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即目标导向的教与学)、课程评价(即基于目标、促进学习的评价)。 在四项核心要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课程目标的选择与制定是整个课程中至关重要的前提,研学课程目标是展示研学课程教育性的直接窗口、也是指导研学导师进行课程实施的“指南针”。 对于研学课程的目标,我们一般都要设定的简洁易懂和具有可落地行,即不能长篇大论包罗万象、也不能设定一些不符合实际和空谈的理想目标。一个优秀的研学课程目标应该是要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和设定的,如下图: 知识与技能(一维)。 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轻过程,现在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重学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就不会规范地去设计学习程序,不会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就不会达到体验的层次水平,其促进优化作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滋长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没有“过程与方法”, 学科素养的生成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它对所采取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以上就是对三维目标的具体解释以及之间的互相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三维目标不是指的就是具体孤零零的三个目标,而是相辅相成的三个维度,他们是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在这里,我们再总结一下关于研学课程目标设定的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 首先,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主体是面向的中小学生,而不是面向教师,是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其次,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一定是要可观察、可测量的,不能假大空,如培养学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课程执行完了,没有什么标准或者可以实践的机会去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这样的目标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第三,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要有行为条件的限制,即该研学目标是针对某一个活动或者某一个研学目的地所设定的,必要时还要有相应的辅助手段或者工具的使用或者提供信息和相应的限制来促使达成目标。这一点比较难理解,举个例子来说,“考察自然公园,进行观察记录,列举自然公园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体验到生态内部复杂的依存度关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敬畏大自然”,这里的自然公园就是限定条件之一,课程目标的完成是限制在公园范围之内的,而不是考察其他地区的食物链。 第四,研学课程目标的表现程度要基于学生群体的最低表现水准去设定,这里的表现程度是设定该年龄段的学生最低接受能力或者平均接受能力去设定,让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探索是能够完成的,而不能是最高标准,一场活动下来,难度太大,没有几个能完成的,结果只能是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影响研学旅行的总体效果。 以上,是对于研学课程目标设定的具体讨论,接下来,就是根据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实施过程的设计,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部分,它既关乎研学目标的落实,同时也指导后续的课程实施过程,如何讲课程做的出彩但不出圈,就都看这一部分了,所以,这一部分是整个研学课程水平高低的集中展现。 一个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应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是要在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是要有较强的体验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 3.是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即实施方法不能拘泥传统一成不变,要能够充分的将新型的体验方法引入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4.是要有地域特色和针对性,这也是一个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能够出彩的关键所在,不能到哪里都是体验扎染、造纸和农耕体验,这些常规体验项目可以有,但不能成为主体,课程内容的主体一定是要基于研学目的地的特色和风格有针对性的进行特色化设计出来的; 5.是最为重要的,要符合教育属性,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一定要与学校的学科教育进行充分的关联和融合,绝不能脱离学校教育而独立存在,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了解了研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再来看看研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方式可以探讨—— 研学课程的实施方式中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授课形式,即导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和记录,这种方式由学校课堂教育而来,作为组织方学校也好、作为学生本身也好,这种方式无疑是最为保守且不容易出差错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呆板、毫无趣味可言,最为重要的是,缺少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的过程,就是从学校的课堂到研学目的地的课堂,徒有其表,却无其实。因此,这种方法只能作为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适用于那些需要事先说明和强调事项,如安全注意事项、导览介绍或者是最后的总结反思等环节,如果作为研学课程的主要实施方法,那就未免有点喧宾夺主了,毕竟我们要知道,研学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本身。 另外,在这种授课的形式下,还会有另外一个共生的问题,上课被动接受,下课了还有“课后作业”,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机构的研学手册,只有一天结束了,才让学生去完成,手册里面的内容也是呆板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沦为了学生最为反感的“试卷”和“练习题”,机械的完成任务交差,其能够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研学课程的实施方式中,当下比较流行的、也是被许多机构推崇的就是探秘解密的形式,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会领取到一张任务卡或者任务书(有的也直接把整个研学课程过程做成一本手册或者工具盒),根据任务卡的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和活动区域内完成所有任务项,这里面的任务设定,就是根据研学课程的目标和目的地的特色有针对性进行设计的,完成了任务卡,所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就都进行的传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一举两得。同时,这种方式的实施的难点在于前端的课程设计,需要课程设计人员对教育知识点以及地域特色有非常好的理解和融合,并能过以体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且需要有多条任务线以及活动的交叉,来满足大团队操作的需求,同时,对于每个任务点,尤其需要有工作人员引导和辅助的任务点,要进行标准化的培训,才能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进行,另外,这种操作方式由于学生的自主行为占据大部分时间,其存在的风险也大幅提升,因此,每个环节和每个任务点的风险管控及应急备案都要做到充分的预估和判断。 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实施方式,其实还有一个细化的分支,就是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的PBL教学法,这在国外的课堂上十分的流行,在国内近几年也在逐渐兴起,但目前限于我国课堂教育的现状,包括班级容量、师资配备、技术水平等都还比较难达到PBL的目标和效果,因此,这也给了研学课程探索其实施的可能性的机会,就课程中的某一项或者某一天的活动,采用PBL的模式进行实施,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可以更加充分的激活学生自己的主导力量,增加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当然,这种形式的实施,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的接受程度,通常,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可以考虑不同程度的植入和实施。 以上两种方式,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传统,一个新兴,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新模式不断被探索出来,而且可以看得到的,就是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现实的应用技术,也为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上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只有小规模和初步的尝试,但这种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更加符合新兴一代人时代要求的方式,必定也会成为未来研学旅行课程执行的一个特色亮点。 说到这里,也必须要再强调一下,国家从今年开始,在不断的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包括“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今年教育部的“新春发布会”推出的国家中小学生智慧教育平台,都在表明“国家队”要进军这个行业了,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这大形势向好的前提下,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才是硬道理,传统的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育模式,终将褪去主流的外衣。 最后,对于,课程的评价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对于整个研学课程的总结与归纳,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因此,这一步的实施方法也十分关键,众多机构对于这一步就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是否真的基于最初的课程目标做了总结,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效果,以及对未来的课程实施有怎样的借鉴和完善,一概不知,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参与研学旅行的任何一方都是不负责任的。 首先,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学生的评价,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了学生的自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基于教育目标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或者二者结合使用),以及学生对于整个实施过程的客观评价(导师如何、课程如何、食宿如何、交通如何等等),这是学生作为研学课程主体的最起码的权利,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而且课程评价要尽量准确和容易填写,且要便于后续数据采集和总结,如果可以,尽量选择线上的评价方式。 其次,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教师的评价,这一评价需要分散在研学课程执行的各个环节中,由每个执行老师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细化到人是非常难实现的,可以对每个组甚至是每个班级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中的过程及结果的呈现进行量化,如对课程总体的接受程度、课堂氛围、结果呈现的水准等,这样结合学生的评价,可以有互相之间的参考,不至于只听一家之言造成判断的偏颇。 第三,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学校的评价,这一评价是学校作为组织方对于研学课程所有环节的总体评价,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每个环节是否还存在问题或者建议等等,这一评价的存在,可以从本质上对课程的设计及执行方进行质量和标准的把控,因为,学校是客源来源,这个不用赘述。 最后,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家长的评价,这一评价是研学课程目标达成的持续作用的直接表现,学生在参加完研学课程以后,回到家里评价如何,是否对活动满意,以及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能否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些往往也会在家长面前表现出来,同时,这一评价的存在,也是对市场最好的宣传工具,优秀的研学课程,从来都是把评价的当成品牌宣传的最好机会。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思考,就先写到这吧,共勉。

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一次为期五天的研学旅行。这五天里,有时有趣、有时无聊、有时辛苦,我们有时哭、有时笑、有时闹。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有意义,难以忘怀。

先来看一看我和舍友们的宿舍生活吧!每次回宿舍时,都是我们最疲劳的时候。劳累之后能放松一下,也让我们觉得很开心,而且宿舍里还时不时的有些小插曲,就更好玩了。

这这铁杆上长蘑菇了!其中一个舍友突然惊呼,我们大家连忙跑过去看,果然,几颗蘑菇硬生生爬在铁杆上,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似的。我心里暗想:蘑菇不是长在木头上或者土里的吗?这也太奇怪了,不科学呀!

还有一天我们进行完体格训练,刚回到宿舍,就惊现小强,还有几只跑到下铺兄弟的床上为非作歹,弄得他们一个个怒气冲天,追着小强一阵暴打。本来就劳累的兄弟们被整得气喘吁吁,还好最后大获全胜。

宿舍的生活妙趣横生,基地的教官为我们准备的活动也让我们受益菲浅。

篝火晚会是在我们离开的前一晚举行的。在晚会上我们全班同学都流泪了,因为我们怕分别。当主持人让我们班上去表演时,我们都不敢去,没心情表演,而且也不知道该表演什么。后来不知谁提议说:我们唱班歌吧!这个可是我们最拿手的,抹了抹眼泪,同学们都上去了。我觉得那天我们的歌声是最洪亮、最动听的,立刻让我们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感恩教育是在最后一天上午举行的。首先主持人让我们每个连选出两名领袖,然后让我们按口令做动作,如果一个连内有几个人做错了,那么我们的领袖就要围着操场跑几圈。几个口令下来,已经有好几个做错了,这下好了,我们的领袖已经围着操场跑了好几圈,看他们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们几个做错动作的同学都觉得特过意不去,其中一个就是我。

呜呜,又有不少同学哭了,为什么呢?一是想起这几天来的辛劳,还有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到场了,从末离开过家的我们,几天没见他们,真是特别想念!最后主持人让我们每个班派两个人上台去跟爸爸妈妈说几句自己想说的话,我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也说出了我的心声感谢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这就是我的研学旅行,一个在喜悦和辛劳中不断雕琢自己、升华自己的研学旅行!教官、老师,谢谢你们,让我们有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使得我们更加独立坚强了!文章将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快乐、伤感,以及最难忘的事情都很好的表述了出来,感情丰富、真挚,以后要多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继续加油!

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的研学旅行开始了。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公路上奔驰,望着车窗外一辆辆风驰电掣的小轿车,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不一会儿,到了东渡苑,我们举行了开营仪式,参观了鉴真东渡的过程。望着雄伟壮观的东渡船,我为鉴真师傅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赞叹。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来到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我们在常阴沙花海进行了野餐,同学们三五成群,将自己带的食物拿出来,真是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晚上的生活更丰富,同学们都在七手八脚地忙着包馄饨,我也学着包,虽然包得很丑,但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馄饨,心里感到无比自豪。成长仪式上,我们欣赏了精彩的节目,有舞蹈、独唱、器乐演奏,还有相声、小品等,师生同台表演,一片欢声笑语。到宿舍睡觉更搞笑,先是套被套,大家都不会,有的同学自己钻进了被套里,引得大家捧腹大笑。该睡觉了,可大家还谈论着白天看到的新鲜事,一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我们朝着农耕园出发,农耕园里有许多家畜、家禽和各种植物,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了辨认它们,还看到了动物们的精彩表演,真是乐趣无穷。最后,我们参观了档案馆后,徒步走向学校,可档案馆离学校有几千米,徒步走一定很累,但我们没有放弃,坚持到底。

研学旅行,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又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更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和意志,我永远忘不了这两天。

第一次远行从这里开始,怀着一颗好奇心登上了去青岛的飞机。

大战期间保留了灯塔,在这四十多年王炳交爷爷的维修下,很好地存了下来。每当夜幕降临,灯塔灯光闪烁,冲破黑暗,为海上船舶点燃一盏之路明灯。

水准零点是地面点高程的起算面。全国所有海拔高程都是以水准原点为基础测量计算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利用水准原点这一资源,在青岛建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是奥运水山项目的比赛地。数多帆船在此一齐竞发,虽没能亲眼看见,但可以想相当时场面的无比壮观。

海巡11是中国海事系统目前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海巡船。当我们亲自登上这艘船时,里面配备了信息监控系统,心中顿生敬意,我感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海军叔叔们不畏风雨,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维护GJ主权做出了贡献。

迎着刺骨的海风,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层层波浪叠起,天水一色,心胸开阔。

我们参观了山东大学,站在教学楼的最高层,眼底的奇观令人赞叹。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努力学习,为了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众多北辰学子在山东大学留下合影。

早晨退潮,同学们不顾寒风在海边挖蛤蜊,体验劳动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喜悦。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青岛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在这里,我们看到海上的世界,领悟了海军的艰难工作,不畏风雨的精神,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

研学旅游课程设计论文

研学旅行,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利用乡土资源,通过旅行的方式,完成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研学旅行,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利用乡土资源,通过旅行的方式,完成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该教学方法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学观点相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利用乡土资源,通过旅行的方式,完成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该教学方法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学观点相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活动不仅有旅行的功能,同时,还有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地理教学中组织乡土研学旅行的必要性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实那个你学好了都行,这两种职业的人,普通水平的太笑清散多,缺就缺在高级人才上!建议你学市场营销,学它了你还可以在校考旅游专业的东西,而且和旅游专碰氏业得到的证书一样!我也是学经济的,应该比你大,我是学正指会计电算化的!

研学旅⾏课程设计从⽂本⾓度认识:是引导学⽣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达成课程⽬标的⽂本载体,是对课程要素进⾏安排后的结果(⽅案)。

研学旅⾏课程设计从⼴义上界定:包括考察线路设计、课程活动设计(含评价)、学⽣学习指导⼿册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设计等。

研学旅⾏课程设计狭义上界定:是指研学旅⾏课程活动部分的设计。把活动⽬标、内容及活动过程按照课程的原则组成合理结构,形成活动开展的⽅案。

其具体内容包含:活动主题、学习资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活动⽬标、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式、活动准备、体验探究内容、活动实施过程⽅法、成果与交流形式、评价等等。

杨教授强调,研学旅⾏课程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先应该做资源分析、学情分析;然后确⽴课程主题及课程总⽬标;制定课程整体⽅案设计和课程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做出课程设计的⾏前、⾏中和⾏后的设计。要整体认识课程设计,不能只做⾏中设计。

课程⽬标的实现有赖于对活动的⾼质量设计与有效实施。

不能只做⾏中设计。课程⽬标的实现有赖于对活动的⾼质量设计与有效实施。

结合实际案例,杨教授对课程主题、课程(活动)⽬标设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要注意的问题等⽅⾯进⾏了详细的解读。

此次课程线上线下同步播出,反响热烈,与会⼈员表⽰本次讲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解答了⼤家在研学旅⾏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很多困惑,对于如何准确把握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论文设计携程旅行网盈利模式研究

网站的盈利模式大概分为2种,一种是走流量模式,一种是走会员模式。携程网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四块:(1)酒店预订代理费,基本上是从目的地酒店的盈利折扣返还中获取的;(2)机票预订代理费,从顾客的订票费中获取的,等于顾客订票费与航空公司出票价格的差价;(3)自助游中的酒店、机票预订代理费以及保险代理费,其收入的途径也是采用了盈利折扣返还和差价两种方式。(4)在线广告。在酒店的盈利折扣中用户完全可以和酒店通过携程网取得联系后双方再直接交易,重新分配携程所应得的中介差价而避开携程网。机票预定费,航空公司也在开通自己的网上订票业务,避免损失中介所分得的那一部分利润。基于这些原因,携程网开始利用它所掌握的旅游资源提供更多具备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比如它的自助度假业务就将机票和酒店业务整合在一起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从它的发展方向来看,互联网对它而言只是一个信息和资金的流通平台,更多的利润还是来自于线下。

以下是携程网的盈利模式的内容:网站的盈利模式大概分为2种,一种是走流量模式,一种是走会员模式。流量模式下,不区分用户群,依托庞大的点击率,可以获得广告收入,这是很多传统的门户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盈利基础在于具有庞大的流量。会员模式下,必须区分出用户群,然后依靠足够数量的使用会员,获取会员服务费,或者成为会员与商户的中介,赚取商户的中介费,这种模式盈利基础在于会员使用服务的频率。携程网其实就是会员模式,它不计成本的发行会员卡就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使用会员,然后赚取旅游中介的费用。它面对的主要都是中高端的商务会员,这些会员不仅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而且具有使用该业务的需求,使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携程网来说,单个会员的使用频率对它的利润贡献更重要。而扩大会员量只是为了能够从商户那里得到更低的折扣。所以携程网发卡的成本完全可以降下来,因为一个会员使用十次就相当于十个会员只使用一次,因此发行十张卡的话,只要有一个人加入了会员就可以保证盈利。所以携程网广泛的发卡只是为了首先从人群中区分出它所需要的目标客户,发卡的成本相当于是广告成本。 携程会员卡的积分制保证了它的会员卡的重复使用率,所以虽然积分具有一定的成本,但是重复使用会增加更高的利润,也同时降低了单卡的发行成本。携程网在发展了数量巨大的会员之后,对于相同模式的市场后进者就是一个强硬的壁垒。除非竞争对手可以提供更低的折扣优惠,更便捷可信的服务,否则无法轻易转移它的会员。这也使它的市场先入优势最终转化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当携程网的会员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它的会员卡将不再是毫无价值,相反它因为能够为会员带来额外的实际的好处而对非会员形成了门槛。也就是它把中介平台做的足够大了以后,它就占据了较为强势的地位,这也是后来携程网不再免费发卡的原因。 携程网开始利用它所掌握的旅游资源提供更多具备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比如它的自助度假业务就将机票和酒店业务整合在一起获得了更高的利润。从它的发展方向来看,互联网对它而言只是一个信息和资金的流通平台,更多的利润还是来自于线下。携程网其本质是个中介机构,只不过借助了互联网做为工具,作为中介最大的风险在于中介双方直接交易而绕开了中介机构。携程网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四块:(1)酒店预订代理费,基本上是从目的地酒店的盈利折扣返还中获取的。(2)机票预订代理费,从顾客的订票费中获取的,等于顾客订票费与航空公司出票价格的差价。(3)自助游中的酒店、机票预订代理费以及保险代理费,其收入的途径也是采用了盈利折扣返还和差价两种方式。(4)在线广告。在酒店的盈利折扣中用户完全可以和酒店通过携程网取得联系后双方再直接交易,重新分配携程所应得的中介差价而避开携程网。机票预定费,航空公司也在开通自己的网上订票业务,避免损失中介所分得的那一部分利润。

1999年,携程旅行网成立于上海。

携程网收入有:1)酒店预订代理费,约15%;(2)机票预订代理费,回报为3+x,从顾客的订票费中获取的;(3)保险代理费,以及其他的收入

研学旅行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研学旅行活动总结例文: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和充分准备后,我校决定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于10月19日到杨凌农林博览园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早上7点,所有的学生早早的来到学校教学楼前集合,登上了开往杨凌农林博览园的旅游大巴车。一路上学生欢声笑语,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对农博园充满了向往之情。虽然已强调纪律与安全,但第一次带学生出来,我还是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第一站到达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土栽培区)。一下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虽已十月,但大棚内仍百花争艳,让人赏心悦目。园区引进种植国内外优质瓜果蔬菜、名优花卉新品质,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先进的设施,先进的种植技术,让我们领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对农业示范园的参观,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感受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与众不同,受益匪浅。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进行参观,他们认真听讲并不时拍照、做笔记。看到学生的表现,我的心稍稍放松。第二站我们到了杨凌农林科技大学博览院。这里是农业主题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同时也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园内建设有昆虫馆,蝴蝶园,中国农业史馆,植物馆,动物馆,土壤馆,种植资源圃等各式博物馆。走进博览园,感觉就是进入了生物世界的大观园,各式动植物标本,活体,配上色彩明快的解说展版,现代的声光电展示技术,令人留连于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让人大开眼界。的确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地方,学生兴趣极高,围着讲解员不停地问,不停地做着记录,没有我所担心的混乱,没有任何学生脱离集体,秩序井然。午餐期间,由于部分学生把书包放在车上,没有午餐,好多学生主动把自己的午餐分给那些没带午餐的学生,没有了斤斤计较,没有了是是非非,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在此刻充分体现出来了。吃完午餐后,他们都能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班干部又及时将学生组织起来做游戏,做到了散而不乱。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们十一组的同学们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文明出行,在公众场合不喧哗,安静有序,做到心中有学校、心中有集体。在遇到困难,他们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关键时刻表现出了秦陵中学学生的文明素养。所到之处,同学们不断做记录、仔细询问导游关于考察点的文化知识。特别是班干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随时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处理的及时汇报老师,出进景点清点人数,保障了此次活动的秩序及安全。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行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吃苦耐劳,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达到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即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培养、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班主任,我也积累了不少校外活动的经验。与金秋同行,收获的不仅是精神的财富,还有人生的一份沉稳与厚重。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在思考和争夺这一市场,因为大家都能看得到这一行背后所隐藏的巨大潜在利益和价值,同时,在百家争鸣(不如说三教九流并存更合适一点)的时代,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时,也就出现了当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层次不齐的局面,所以,也是就着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想法。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国家对于研学旅行的官方定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和认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特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衔接的创新方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官方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国家而言,对研学旅行的定义是非常清晰明确的,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也界定的非常清楚,只是有些机构为了谋取利益而断章取义,搞的市场一片混乱,所以,我们看待一件事情,还是要从根源上挖起。定义中,明确指出了几个关键点—— 1、研学旅行是教育系统主导的事情,其他部门都只是配合; 2、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 3、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同时兼具旅行体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都是不可以的; 4、研学旅行是有组织的统一集中活动,单个学生的行为不具备研学旅行的参考价值。 因此,基于以上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推导出,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上的一些关键点—— 1、研学旅行课程是由教育属性的课程,不能简单的等同普通的课外读物、课外知识等,要与校内课程和教育活动充分结合甚至是融合; 2、研学旅行课程要具备研究性价值和调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两大要素,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以达到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3、研学旅行课程要能够适应大规模接待的要求,在确保安全操作的前提下,能让几百甚至上千的学生同时参与课程,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去讨论我们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了,就等同于,在符合定义的框框里,我们往里面如何装,如何装的丰富多彩,就是我们要去考虑的事情了。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一本研学旅行手册,研学旅行手册只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一部分,它是专门为学生服务的,与之配套的还要有教师的教案和给学生家长做宣传的线路宣传册,因此,一个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给学生呈现,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研学旅行目的地、学生家长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问题,才能让研学旅行课程更加具备落地和可操作性。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有四项核心要素,分别是: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期望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课程内容(即基于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即目标导向的教与学)、课程评价(即基于目标、促进学习的评价)。 在四项核心要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课程目标的选择与制定是整个课程中至关重要的前提,研学课程目标是展示研学课程教育性的直接窗口、也是指导研学导师进行课程实施的“指南针”。 对于研学课程的目标,我们一般都要设定的简洁易懂和具有可落地行,即不能长篇大论包罗万象、也不能设定一些不符合实际和空谈的理想目标。一个优秀的研学课程目标应该是要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和设定的,如下图: 知识与技能(一维)。 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轻过程,现在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重学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得到不同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就不会规范地去设计学习程序,不会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就不会达到体验的层次水平,其促进优化作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滋长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没有“过程与方法”, 学科素养的生成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它对所采取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以上就是对三维目标的具体解释以及之间的互相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三维目标不是指的就是具体孤零零的三个目标,而是相辅相成的三个维度,他们是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在这里,我们再总结一下关于研学课程目标设定的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 首先,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主体是面向的中小学生,而不是面向教师,是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其次,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一定是要可观察、可测量的,不能假大空,如培养学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课程执行完了,没有什么标准或者可以实践的机会去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这样一个目标,这样的目标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第三,研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要有行为条件的限制,即该研学目标是针对某一个活动或者某一个研学目的地所设定的,必要时还要有相应的辅助手段或者工具的使用或者提供信息和相应的限制来促使达成目标。这一点比较难理解,举个例子来说,“考察自然公园,进行观察记录,列举自然公园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体验到生态内部复杂的依存度关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敬畏大自然”,这里的自然公园就是限定条件之一,课程目标的完成是限制在公园范围之内的,而不是考察其他地区的食物链。 第四,研学课程目标的表现程度要基于学生群体的最低表现水准去设定,这里的表现程度是设定该年龄段的学生最低接受能力或者平均接受能力去设定,让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探索是能够完成的,而不能是最高标准,一场活动下来,难度太大,没有几个能完成的,结果只能是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影响研学旅行的总体效果。 以上,是对于研学课程目标设定的具体讨论,接下来,就是根据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实施过程的设计,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部分,它既关乎研学目标的落实,同时也指导后续的课程实施过程,如何讲课程做的出彩但不出圈,就都看这一部分了,所以,这一部分是整个研学课程水平高低的集中展现。 一个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应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是要在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是要有较强的体验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 3.是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即实施方法不能拘泥传统一成不变,要能够充分的将新型的体验方法引入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4.是要有地域特色和针对性,这也是一个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能够出彩的关键所在,不能到哪里都是体验扎染、造纸和农耕体验,这些常规体验项目可以有,但不能成为主体,课程内容的主体一定是要基于研学目的地的特色和风格有针对性的进行特色化设计出来的; 5.是最为重要的,要符合教育属性,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一定要与学校的学科教育进行充分的关联和融合,绝不能脱离学校教育而独立存在,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了解了研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以后,我们可以再来看看研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方式可以探讨—— 研学课程的实施方式中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授课形式,即导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和记录,这种方式由学校课堂教育而来,作为组织方学校也好、作为学生本身也好,这种方式无疑是最为保守且不容易出差错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呆板、毫无趣味可言,最为重要的是,缺少了让学生直接体验的过程,就是从学校的课堂到研学目的地的课堂,徒有其表,却无其实。因此,这种方法只能作为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适用于那些需要事先说明和强调事项,如安全注意事项、导览介绍或者是最后的总结反思等环节,如果作为研学课程的主要实施方法,那就未免有点喧宾夺主了,毕竟我们要知道,研学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本身。 另外,在这种授课的形式下,还会有另外一个共生的问题,上课被动接受,下课了还有“课后作业”,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机构的研学手册,只有一天结束了,才让学生去完成,手册里面的内容也是呆板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沦为了学生最为反感的“试卷”和“练习题”,机械的完成任务交差,其能够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研学课程的实施方式中,当下比较流行的、也是被许多机构推崇的就是探秘解密的形式,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会领取到一张任务卡或者任务书(有的也直接把整个研学课程过程做成一本手册或者工具盒),根据任务卡的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和活动区域内完成所有任务项,这里面的任务设定,就是根据研学课程的目标和目的地的特色有针对性进行设计的,完成了任务卡,所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就都进行的传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也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一举两得。同时,这种方式的实施的难点在于前端的课程设计,需要课程设计人员对教育知识点以及地域特色有非常好的理解和融合,并能过以体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且需要有多条任务线以及活动的交叉,来满足大团队操作的需求,同时,对于每个任务点,尤其需要有工作人员引导和辅助的任务点,要进行标准化的培训,才能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进行,另外,这种操作方式由于学生的自主行为占据大部分时间,其存在的风险也大幅提升,因此,每个环节和每个任务点的风险管控及应急备案都要做到充分的预估和判断。 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实施方式,其实还有一个细化的分支,就是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的PBL教学法,这在国外的课堂上十分的流行,在国内近几年也在逐渐兴起,但目前限于我国课堂教育的现状,包括班级容量、师资配备、技术水平等都还比较难达到PBL的目标和效果,因此,这也给了研学课程探索其实施的可能性的机会,就课程中的某一项或者某一天的活动,采用PBL的模式进行实施,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可以更加充分的激活学生自己的主导力量,增加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当然,这种形式的实施,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的接受程度,通常,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可以考虑不同程度的植入和实施。 以上两种方式,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传统,一个新兴,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新模式不断被探索出来,而且可以看得到的,就是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现实的应用技术,也为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上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只有小规模和初步的尝试,但这种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更加符合新兴一代人时代要求的方式,必定也会成为未来研学旅行课程执行的一个特色亮点。 说到这里,也必须要再强调一下,国家从今年开始,在不断的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包括“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今年教育部的“新春发布会”推出的国家中小学生智慧教育平台,都在表明“国家队”要进军这个行业了,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这大形势向好的前提下,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才是硬道理,传统的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育模式,终将褪去主流的外衣。 最后,对于,课程的评价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对于整个研学课程的总结与归纳,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因此,这一步的实施方法也十分关键,众多机构对于这一步就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是否真的基于最初的课程目标做了总结,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效果,以及对未来的课程实施有怎样的借鉴和完善,一概不知,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参与研学旅行的任何一方都是不负责任的。 首先,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学生的评价,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了学生的自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基于教育目标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或者二者结合使用),以及学生对于整个实施过程的客观评价(导师如何、课程如何、食宿如何、交通如何等等),这是学生作为研学课程主体的最起码的权利,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而且课程评价要尽量准确和容易填写,且要便于后续数据采集和总结,如果可以,尽量选择线上的评价方式。 其次,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教师的评价,这一评价需要分散在研学课程执行的各个环节中,由每个执行老师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细化到人是非常难实现的,可以对每个组甚至是每个班级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中的过程及结果的呈现进行量化,如对课程总体的接受程度、课堂氛围、结果呈现的水准等,这样结合学生的评价,可以有互相之间的参考,不至于只听一家之言造成判断的偏颇。 第三,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学校的评价,这一评价是学校作为组织方对于研学课程所有环节的总体评价,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每个环节是否还存在问题或者建议等等,这一评价的存在,可以从本质上对课程的设计及执行方进行质量和标准的把控,因为,学校是客源来源,这个不用赘述。 最后,课程的评价,需要有来自家长的评价,这一评价是研学课程目标达成的持续作用的直接表现,学生在参加完研学课程以后,回到家里评价如何,是否对活动满意,以及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能否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些往往也会在家长面前表现出来,同时,这一评价的存在,也是对市场最好的宣传工具,优秀的研学课程,从来都是把评价的当成品牌宣传的最好机会。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思考,就先写到这吧,共勉。

提出研究主题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背景,现状和基础(或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1、背景: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发展的教育状况,新的教育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概念,方法和方法对实际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2、现状:在该地区与本单位的教育教学实际差异和教育背景变化之间,我们必须及时研究解决最紧迫的问题。

3、基础:研究组成员或其他人通过探索性研究在此问题上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

2.概念的定义:

指容易引起异议的主要主题名称(有时包括一些子主题)中一些重要单词的含义以及主题研究的范围。注意:没有必要详细说明主题研究的重点。

理论依据:

学科研究试图学习和运用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和原则,从而得出支持学科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该主题试图通过对该主题的研究实现的主要研究目标(该主题的假设),以及该主要主题分为哪些子主题,以及每个子主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存在更合理,更紧密的逻辑关系。每个子主题的研究可以相对完整地显示出主要主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主题相对独立,彼此相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在小组成员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实现。之中。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数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也可以使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函数法,观察法,归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得到了补充。

有必要说明如何充分利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该主题(或子主题)的研究服务。2.研究对象通常指的是人们,主要是学生,还有一些教师。有必要弄清楚研究是单位中的所有学生还是某一组学生(或教师)。

项目研究结果表:

一般包括项目研究的最终报告,论文集,优秀的教学计划或活动设计汇编,案例汇编,观察课(课件,CD-ROM),学生作业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摘要等;

研究组的组成和分工:

研究小组的成员应包括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和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外部雇用的指南,顾问和其他人员的处理方式应根据其职责,义务的大小和数量而有所不同。研究小组的成员应分别或同时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协调,管理,研究,指导和咨询工作。

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确立主课题,构建子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完成论证、申报工作;制定主课题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前期调查或检测。

2、研究实施阶段:可分为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按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其间可安排一次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要讲究实际效果,要通过中期汇报让课题组成员看到研究的初步成果,发现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明确下阶段的研究任务,然后调整实施方案,修订子课题的工作计划,使后阶段的研究不偏离方向,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题鉴定阶段: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和资料汇编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而并非最终的研究结果。这是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的。

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因为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