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的中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的中外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希望采纳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企业并购前的财务风险有哪些?并购企业在并购计划实施之前,需要选择并购的目标企业和具体的并购方式,因此,并购前的风险主要是这两个选择所造成的风险。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在本文整理介绍企业并购前的财务风险以及防范知识。1、在市成能将筹资风险降到最低并购企业在选择筹资方案时,必须结合并购动机,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并购企业对融资风险的态度,资本市场的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的融资方式组合,规划融资结构,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保证并购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2、并购的信息风险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隐蔽工程”以及政策的影响,并购中往往潜藏大量的信息风险。由于并购各方信息不对称,出让方往往对目标公司进行商业包装,隐瞒不利信息,夸大有利信息,而并购方也常常夸大自己的实力,制造期望空间,双方信息披露都存在不充分或者失真的情况。因此,并购冒然行动而失败或交易后才发现上当的案例比比皆是。信息风险防范对策一方面应要求对方真实、完整,不会产生误导地披露自己的全部情况并做出保证;另一方面应针对对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审慎的调查与评估,充分了解其现状与潜在风险。做到信息披露及保证并购各方用最直接、合理、、专业和没有歧义的语言披露其所有应当的信息,并作出声明、承诺与保证。具体包括出让方向并购方保证没有隐瞒重大信息,并购方向出让方保证有法律能力和财务能力并购目标公司等等,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消除并购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当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承诺,作为防范风险的保证及进行索赔的依据,并在并购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等救济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3、支付风险现金支付是指企业以现金为并购公司的工具,具有最大的财务风险。一则,对于企业具有的现金流量及数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是企业并购能否完成关键;二则,由于直接运用现金进行支付,很有可能因为汇兑的差别造成多余的汇兑损失;三则,完全用现金进行支付会导致股东权益的减少,可能会因此引起股东对于并购行为的抵触,增加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股票交换是以并购方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股票,即以股换股。对于运用股票交换和进行运用权益融资一样会稀释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股权稀释的风险高低则是由股权稀释率所决定的。当并购前后的股权稀释率发生激烈变动,说明并购行为将给企业的原股东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股权稀释率小于50%,表示股权稀释的风险较高;反之,表示股权稀释的风险较低。当主要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到无法有效控制并购后的企业而主要股东也不愿放弃这种控制权力时,主要股东可能反对并购,使并购活动无法进行下去。除此以外为了并购行为而发放新股不仅发行费用较高而且还具有耗时长手续复杂等缺点。对于现金支付的并购,首先考虑到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导致变现能力就越高,也说明企业越能迅速并顺利获取收购资金。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来匹配。同时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通过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对于股权支付的并购,应综合考虑目标企业的成长性、机会、并购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的资产,正确确定换股比例。目前,并购双方换股比例所采用的换算标准或依据主要有并购双方的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等。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上百度搜索详细答案。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希望采纳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网上搜一下 不然就去相关部门咨询哦

国内外财务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企业并购前的财务风险有哪些?并购企业在并购计划实施之前,需要选择并购的目标企业和具体的并购方式,因此,并购前的风险主要是这两个选择所造成的风险。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在本文整理介绍企业并购前的财务风险以及防范知识。1、在市成能将筹资风险降到最低并购企业在选择筹资方案时,必须结合并购动机,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并购企业对融资风险的态度,资本市场的情况等因素,选择最佳的融资方式组合,规划融资结构,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保证并购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2、并购的信息风险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隐蔽工程”以及政策的影响,并购中往往潜藏大量的信息风险。由于并购各方信息不对称,出让方往往对目标公司进行商业包装,隐瞒不利信息,夸大有利信息,而并购方也常常夸大自己的实力,制造期望空间,双方信息披露都存在不充分或者失真的情况。因此,并购冒然行动而失败或交易后才发现上当的案例比比皆是。信息风险防范对策一方面应要求对方真实、完整,不会产生误导地披露自己的全部情况并做出保证;另一方面应针对对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审慎的调查与评估,充分了解其现状与潜在风险。做到信息披露及保证并购各方用最直接、合理、、专业和没有歧义的语言披露其所有应当的信息,并作出声明、承诺与保证。具体包括出让方向并购方保证没有隐瞒重大信息,并购方向出让方保证有法律能力和财务能力并购目标公司等等,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消除并购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当要求对方提供书面承诺,作为防范风险的保证及进行索赔的依据,并在并购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等救济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3、支付风险现金支付是指企业以现金为并购公司的工具,具有最大的财务风险。一则,对于企业具有的现金流量及数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是企业并购能否完成关键;二则,由于直接运用现金进行支付,很有可能因为汇兑的差别造成多余的汇兑损失;三则,完全用现金进行支付会导致股东权益的减少,可能会因此引起股东对于并购行为的抵触,增加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股票交换是以并购方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股票,即以股换股。对于运用股票交换和进行运用权益融资一样会稀释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股权稀释的风险高低则是由股权稀释率所决定的。当并购前后的股权稀释率发生激烈变动,说明并购行为将给企业的原股东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股权稀释率小于50%,表示股权稀释的风险较高;反之,表示股权稀释的风险较低。当主要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到无法有效控制并购后的企业而主要股东也不愿放弃这种控制权力时,主要股东可能反对并购,使并购活动无法进行下去。除此以外为了并购行为而发放新股不仅发行费用较高而且还具有耗时长手续复杂等缺点。对于现金支付的并购,首先考虑到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导致变现能力就越高,也说明企业越能迅速并顺利获取收购资金。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来匹配。同时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通过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对于股权支付的并购,应综合考虑目标企业的成长性、机会、并购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的资产,正确确定换股比例。目前,并购双方换股比例所采用的换算标准或依据主要有并购双方的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等。

文献综述论文财务风险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希望采纳

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国外文献

1]李胜.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2]李春媛.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 价值工程,2010,(32). [3]冯艳.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7. [4]李红梅.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研究[D].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2010. [5]谢宁.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代银行财务模式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6]甘鹏.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08. [7]丁玉书. 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4. [8]李延德. 大学生在校期间风险管理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10. [9]敬永红. 达州翠屏山综合开发一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闫峰. 卓越·蔚蓝群岛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2008. [11]杜晓玲.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8. [12]王小练. 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2005. [13]杨秋利. 论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核心方法RAROC[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4]许娟.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15]张星文. 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7. [16]王育宪. 企业管理的一个新分支——风险管理[J]. 管理世界,1985,(3). [17]李莉. 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18]曹升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8. [19]龚永兵. TA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2006. [20]张子超.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1]党雪. 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策略[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3. [22]王仲宇. 新华证券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分析与证券公司内部风险评估[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3]李红侠.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讨[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 风险管理[A]. 李亚新 主编.[C].: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0-71. [25]郭景阳. 建立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26]高军.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D]. 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石油学院,2003. [27]范运. 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9. [28]曹乐喜.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2007. [29]谢飞. 财务公司网上银行在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2005. [30]交通银行武汉分行 财务和风险管理[A]. .[C].: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0. [31]阚德梅. 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4. [32]李黎,齐中英. 风险理财在卫星运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33]沈隽. 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10. [34]杨博. 压力测试方法及其在债券基金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2007. [35]陈茂. 论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前的风险管理[D].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03. [36]李霞. 汽车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37]高毅.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研究[D].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2010. [38]简婷.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2006. [39]甄珍. 山西票号风险管理研究与借鉴[D].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2007. [40]沈忠雷. 建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及应用[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41]常忠蛟. 我国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管理[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2005. [42]周航,赵晓萌. 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12). [43]刘浩.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44]唐海涛. 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45]孙晓丽. 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管理[A]. 王敏 主编.[C].: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94. [46]王霞. 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4. [47]张超. 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48]邵秋琪. 基于风险管理的衍生品运用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11. [49]吴子华.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取向与风险管理[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50]陈力. 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内综述 早在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就在《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中,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借鉴国外风险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对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89年,北大商学院的刘思录、汤谷良发表“论财务风险管理”一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1994年,基于我国国情,北京大学于川等著《风险经济学导论》,对经济风险尤其是针对我国所特有的经济风险,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对我国财务管理方向树立了一个大体的风向标。于此同时,财政部向德伟博士发表“论财务风险”一文,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基础,该文中的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他运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文章明确指出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为财务风险理论向更深一层推进奠定了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怯来法在1995年为财务风险下立定义,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借入资本比例愈大,则公司没有剩余现金支付股息的可能性也愈大。普通股东承受的这种股息减少或没有股息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我国学者纪连贵在1998年也采用广义财务风险概念,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融资风险、使用资金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并认为筹融资风险表现为: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时机不当风险和资本结构恶化风险。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方面,直到2002年,张延波、彭淑雄提出通过建立一系列财务报表监控指标来达到财务风险监测的目的。才使得财务风险能实体化,范围化。 在财务预警方面,早在1932年,菲兹帕特里克最早运用单变量进行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并得出结论,判断企业是否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两个财务比率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然而相比之下,直到1996年,我国周首华等人所发表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中,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提出了如何预测企业 陷入财务危机的F分数模式。但是到了2001年,余廉、胡华夏等人所著《企业预警管理实务》中,在实证考察和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由于管理失误等原因所导致的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等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构建了初步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数理分析模型,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4年,黄锦亮、白帆认为应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提出针对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建立起由“识别—评估—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对其中狭义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杠杆系数法来进行。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外综述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年,Haynes在Risk as an Economic Factor一书中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 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1901 年他在其学位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威雷特博士简明的定义却概述了风险的三层涵义:(1)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2)风险是客观存在的;(3) 风险被人们厌恶、不愿其发生。 美国小阿瑟·威廉姆斯和里查德·M·汉斯在他们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明确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奈特的观点为后来风险的评估和测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块基石。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引起人们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尽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成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管理和经济学界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务风险管理终于在1998年的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引起了业界重视。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时任主席Stephen在大学的主 席演讲中特别指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研究应该从对纯粹风险的研究转向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从对人身和财产风险管理的研究转向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而国际上从事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三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威廉·夏普和米勒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 早在1952年,马可威茨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和均方差研究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问题,被学界视为现在资产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的效率边界概念,即在相同风险下,效率边界上的组合收益最高;在相同收益下,效率边界的组合风险最。 60年代初威廉·夏普继承并发展了马可威茨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他提出的这一理论结论是:一种股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为了承担风险,投资者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率也越大,他提供了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米勒的贡献是在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策划上,1958年他和莫迪格利尼提出了MM理论,MM论严密验证了不同的资本结构下,公司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他们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论证了由于财务杠杆收益与财务杠杆风险同步涨落,公司价值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该文中的“詹森—麦克林委托代理模型”已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企业价值、股东风险偏好和管理者风险道德的财务规则。从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先前主要集中于保险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处理方式主要研究财务危机发生后如何应付和如何摆脱危机的策略问题,而很少对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来研究逐渐转向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对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有所涉及。希望采纳

对于风险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在美国得到了较大发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学界认为可以通过- -定的途径、 方法、手段对风险进行测定和计量。现在美国各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都将财务风险管理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讲述,并把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贯穿于各门经济类课程中。亨瑞.法约尔在《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可以在企业经营领域应用风险管理的思想,也为下一一步的财务风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可惜的是,法约尔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系统化研究论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