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直接拒稿

发布时间: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直接拒稿

刊名: 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主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英文;开本: 16开ISSN: 0001-5733CN: 11-2074/P邮发代号: 2-571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地球物理学报创刊时间:1948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可以投稿,但是审稿通过率就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可以试试

外审一般3个月,录用结果如果不打回修改的话半年能出来。我们实验室发地球物理学报的基本都是这个时间。外审如果遇到拒审的话可以让导师协调推荐审稿人。

一区。地球物理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地球物理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48年。地理物理学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是有关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地球物理学报》主要栏目设有: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磁学·地热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重力与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地球,很重要。

不是,只是影响因子较高

《地球》杂志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办的杂志。国际期刊号:ISSN 1000-405X 国内期刊号CN11-1467/P 邮发代号2-253。 《地球》以传达“我们拥有一个地球”理念为办刊宗旨,用大众的语言解读人文地球科学,它将一如既往地观察当代科学发展成果,用更多笔墨探讨与公众刊益相关的科学类话题,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调查和解释,为求探讨科谜团,为普及地学知识作出积极贡献,帮助读者从中体会到科学为日常处知带来的智慧。栏目设置有《专题报道》、《科技博览》、《文化传播》、《教育探讨》、《管理研究》、《环保技术》、《地质科学》、《植物科研》《矿产资源》《交通科技》等。

地球物理学报主编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6月25日,顾功叙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父亲是农村小学教员,幼年家境清寒,得到亲戚的资助,才有机会进中学和大学学习。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到杭州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公费留学生,顾功叙通过考试被录取,指定去美国学习地球物理勘探。从1933年底到1934年7月,顾功叙在北平清华大学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学习了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基础课程,导师是翁文灏、袁复礼和叶企孙三位教授。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8月,顾功叙从上海乘海轮远涉重洋前去美国,进了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读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生。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掌握地球物理勘探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者。毕业后去加利福尼亚加州理工学院,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家古登堡教授指导下做研究工作。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顾功叙中断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回国,到抗战后方的云南省昆明,任当时已搬迁到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那时科学研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他仅凭几台简陋的仪器在云南、贵州两省的10 余个地区,开展了中国较早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迁回北平,他与翁文波、傅承义、陈宗器、赵九章、王之卓等地球科学家们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刊编辑出版《地球物理学报》。顾功叙历任该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地球物理学报》主任委员、主编、名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功叙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主持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工作。1949年下半年,他接受当时中央重工业部的委托,在北京举办了新中国最早的地球物理勘探训练班,从无到有培养了第一批地球物理勘探人员。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1年,国家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顾功叙被任命为委员和地质矿产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处长。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后,顾功叙先后任该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球物理勘探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具体组织和指导地质部系统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53年,顾功叙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的建立,并在该系开办了全国各部门物探技术人员大规模的冬训班,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物探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为全国各部门物探队伍之间的沟通,为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打下了基础。地球物理勘探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进行实际勘探工作的同时,科学研究十分必要,顾功叙不仅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并指导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把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的一个试验室发展组建成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1959年起任该所所长。1966年,河北省邢台大地震之后,遵从周恩来总理要求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加强地震预测预防研究的指示,顾功叙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地震预报研究方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1977年,被选为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国家地震局成立后,1978年顾功叙任该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继续指导深入开展地震预报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工作。1979年顾功叙与傅承义、翁文波、马杏垣、张文佑、李善邦、秦馨菱、谢毓寿、曾融生等地球科学家们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地震学会,创办编辑出版《地震学报》。顾功叙历任该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地震学报》主编、名誉主编。1985年,顾功叙退出领导工作的第一线,任名誉所长,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和培养指导研究生。 1992年1月14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

傅承义是一位爱国的、正直的科学家、教育家。不但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更有为人们所敬重的高尚品德。为人光明磊落,从不迎合潮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在是非问题上,直言不讳,刚正无私,傅承义认为是正确的,就敢于坚持。这曾使他吃了不少苦头,蒙受了不少冤屈。1958年大跃进时,有些人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地震预测工作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形成一种声势,使得这一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傅承义以其科学家的责任感,反对这种做法,结果被扣上“反对搞地震预报”的帽子,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还屡遭批判。1975年,海城地震之后,有人过高估计海城地震“预测成功”的经验,认为在中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已近在眼前。针对这种倾向,傅承义一针见血地指出,海城地震的预测是“歪打正着”,提醒人们不能头脑发热。20世纪60年代初,傅承义担任七室主任期间,亦曾因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学术观点而被指责为“反对搞国防任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于诸如此类的事情,傅承义都泰然处之。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坚持真理是他人生追求的最崇高目标,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计较。傅承义在学术界有很高声望,但傅承义对别人的恭维却极为反感,也从不以自己的声望谋取私利。傅承义非常注重科学道德。在研究工作中,受过他的指导帮助的人很多,但是,不管傅承义对别人的研究工作出过多大力,傅承义从不在研究成果上署名,包括他指导完成的研究生论文。傅承义思路敏捷,在学术讨论中,直言快语,不讲情面,但从不以势压人。傅承义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傅承义的论著,字字句句都经过仔细推敲,不仅内容深刻、丰富,而且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文笔生动、流畅。傅承义的严谨学风也反映在他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的工作中。凡是投到学报的稿件,一视同仁,傅承义都亲自审定,录用、退稿一定要有他的签字。对于有争议的稿件,处理更为慎重。英文版的每篇文章,他都要亲自把关。在傅承义的指导和带动下,《地球物理学报》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中国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同时选用的九种刊物之一,连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傅承义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科研、教学实践,为树立了一代人民科学家、教育家的风范。2000年1月8日,傅承仪与世长辞。刘光鼎院士挽之:“三篇文章开世界震波研究先河创新典范,一生耕耘育中华找矿精英大成风节长存”。

傅承义祖籍福建闽侯。1909年10月7日生于福建闽侯。祖父在清朝做过道台,伯父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海军部供职。父亲傅仰贤长期在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及驻外使馆工作,曾任驻前苏联列宁格勒总领事。父亲虽然是旧官吏,但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亦比较开明。傅承义兄弟姊妹4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后来的长产生重要影响。哥哥傅鹰是著名化学家,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教他和姐姐读《四书》、《五经》,聘请家庭教师教授数学和英语。但他用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他童年虽然没有进过小学,但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了同龄小学生。1923年14岁时,在母亲提议下,傅承义跨入北京育英中学校门。一年之后,他感到功课太容易,便背着家里跳两级报考了汇文高级中学,结果考取了,但没有去读。初中三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校第一,数学和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国语和英语讲演比赛,总是名列前茅。《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他最喜欢阅读的英文原著之一。他更喜欢逻辑推理,并勤于演算。傅承义不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曾赢得全校三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及百米跑第一名。1926年,傅承义考入汇文高级中学。1929年,傅承义以获得理化、数学两项银杯奖的优异成绩结束中学时代的生活。傅承义原已考上燕京大学,但更喜欢清华大学的校风,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的旺盛求知欲亦无法得到满足,更不满意当时教师队伍中的某些不正风气,痛切感受到教书育人者为人师表之重要性。傅承义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教书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大学四年,傅承义以自学为主,从教师之讲解获益不多。虽考试成绩仍能保持在中、上之间,却因不重视教师的启发,多走了许多弯路,事倍功半,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后检查,追悔不已。193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傅承义先做一年研究生,后因教学工作需要,当上助教,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与黄子卿、赵忠尧合作,完成有关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傅承义应邀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1939年,傅承义考取英“庚款”公费留学,在当时是全国少数优异学生才享有的殊荣,而地球物理专业仅此一个名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0年,傅承义与林家翘、郭永怀、钱伟长等一行24人才转赴加拿大。傅承义进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地球物理探矿学权威D·A·基斯(Keys)教授,进修地球物理勘探。1941年傅承义获得硕士学位。基斯教授对傅承义的成绩极为赞许,推荐傅承义到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里颇负盛名的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傅承义对这里的专业方向不甚满意。此时,又赶上腰病发作,医生建议傅承义不要做野外工作,傅承义放弃了地球物理探矿专业。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傅承义推荐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近代地球物理学泰斗B·古登堡(Gutenberg)教授,攻读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学。古登堡对傅承义在学习中和在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极为赞赏,将自己没能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证明沿分界面传播的所谓“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让傅承义去解决。傅承义凭借着深厚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从数学上严密地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学上解释了首波与折射地震波之间的区别。此项研究成果得到古登堡高度评价,他也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1944年获该校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受聘于几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术咨询工作。傅承义以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傅承义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傅承义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视。在1960年纪念该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这组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著作。1947年春天,傅承义收到大学时同窗好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赵九章的来信,希望傅承义能回国主持气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傅承义毫不犹豫,两周之后便启程回国,到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国民党当局责令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傅承义与赵九章、陈宗器一起予以抵制,为新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保存了力量。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义任研究员。1952年,国家决定从大学物理系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由傅承义主持对他们进行培训。1953年,中国科学院接受北京地质学院的请求,委托傅承义去该院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当时物探教研室初建,傅承义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傅承义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而且还要给教师(全部是物理系毕业生)系统讲课。为了使教师能尽早走上讲台,傅承义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每一位教师修改、审定讲稿;为了使教师在讲台上能站得住、讲得好,傅承义还亲自去听课并作讲授示范。一次,一位实验员在准备磁法实验时,失手将刃口式磁秤掉到了地上,刃口出现了一个缺口,傅承义在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将教研室全体人员召集到实验室。傅承义首先指出,这不是件小事,而是个错误,特别是发生在教学实验室里。学校要培养学生爱护仪器,杜绝任何操作中的失误,否则就不能保证野外观测的质量。现在实验室里发生了这种事,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呢?接着,傅承义又作了自我检查,说自己对实验室工作抓得不严,没有像过去在清华大学工作时那样认真对待实验。最后傅承义表示,希望大家都以此为鉴,上下一心搞好教学工作,不再犯类似错误。傅承义处理这件事,实际上是对教研室全体人员的一次极其生动而又非常深刻的思想教育。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的3年(1953—1956)时间里,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每个人都深受其益。傅承义常告诫年轻的同事们,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学家,既要有理论修养,又要能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上去把握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而在实践中则必须学会根据地质条件去部署工作,正确地进行观测,并对所得资料作出符合客观地质情况的解释,等等。这些方法的传授同知识的传授一样给人以教益。然而比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傅承义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学术作风和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使大家懂得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品质,这使得年轻的教师们在前进道路上少走了弯路。此后,傅承义教授于1956—1961年间在北京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64—1966年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分别主持领导这些教研室的工作,并担任第1任教研室主任。197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崇和爱戴。傅承义在地球物理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30余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傅承义在为发展中国地球物理教育事业的同时,潜心学习,使自己的学识水平处于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沿。1956年,傅承义回国后的部分论著《地震面波的能量束》、《关于瑞雷波方程的无关根》、《平行介质中的弹性波之传播》、《地下薄地层自由振动》、《折射探矿法的研究》和《地表层的本质对于地震勘测的几种影响》等6篇文章,以“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同年,傅承义参加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工作,是第33项任务“中国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防御研究”的两执笔人之一。傅承义率先提出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长远规划,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径及实施方法。这项工作领先其他先进国家约5—10年时间。为了开展核爆炸地震侦察研究,并藉此全面提高地震学发展水平。1961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由傅承义担任室主任。该室在核爆炸地震观测和地震侦察工作中,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地震学与测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1年,傅承义提出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傅承义创建震源物理研究室,并领导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从此,中国的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上升到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傅承义发表专著《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把20世纪地球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板块大地构造假说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傅承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著述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编著了《地球十讲》、《地球物理学基础》;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并亲自撰写其中的部分条目。傅承义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7年,傅承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傅承义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室主任、所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傅承义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物探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固体地球物理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月逝世于北京。

地球物理学报审稿费

通过初审发表前交。。地球物理学报版面费通过初审发表前交。

外审一般3个月,录用结果如果不打回修改的话半年能出来。我们实验室发地球物理学报的基本都是这个时间。外审如果遇到拒审的话可以让导师协调推荐审稿人。

地球物理学报审稿时间

地球物理学报审稿终审即主编终审,结合外审意见给出最终结果。《地球物理学报》它是在1948年正式创办的,它主要是由我国的地球物理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主办的一本关于地球物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是的被SCI收录的期刊有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0 无机材料学报 3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31 无机化学学报 4 代数集刊(英文版) 32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5 地球物理学报 33 物理化学学报 6 地质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34 物理学报 7 分析化学 35 物理学报—海外版 8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36 稀土学报(英文版)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37 稀有金属(英文版) 10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38 稀有金属与材料工程 11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39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12 高分子学报 40 有机化学 1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1 植物学报 14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42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43 中国化学(英文版) 1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4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17 化学学报 45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18 计算数学(英文版) 46 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19 结构化学 47 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 48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21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49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22 力学学报(英文版) 50 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2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51 中国文学(英文版) 2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52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25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53 中国药理学报 2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5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27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5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8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5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29 数学学报(英文版)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地理学报 2.31矿床地质 2.09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地质学报 1.783石油学报 1.701中国沙漠 1.691岩石学报 1.561地球物理学报 1.56地理研究 1.48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地球学报 1.374中国科学D 1.354第四纪研究 1.323岩矿测试 1.319地质力学学报 1.30地理科学 1.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干旱区地理 1.239石油实验地质 1.18自然资源学报 1.165煤炭学报 1.119古地理学报 1.086沉积学报 1.077天然气工业 1.00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