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化工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化工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论文

稀磁半导体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结合了半导体的电荷输运特性和磁性材料的信息存贮特性,是构建新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由于磁性元素的引入,使得稀磁半导体拥有一系列不同于一般半导体的特性。稀磁半导体能够实现同时操纵电子的电荷和自旋,使得电子的自由度增加,可以极大地提高磁存储的传输速率,因而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稀磁半导体是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而ZnO基稀磁半导体又是最引人瞩目的。目前多数3d过渡族元素(Transition metals,简写为TM))掺杂的ZnO都有实现铁磁性的报道,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当属Co、Ni或Mn掺杂的ZnO,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如ZnO:TM的磁性起源,ZnO:TM能否表现出内禀铁磁性等等)有待解决。在本论文中,利用磁控溅射制备了不同浓度的过渡族金属掺杂ZnO半导体样品。研究多种不同过渡金属掺杂ZnO半导体体系,对过渡金属掺杂导致ZnO基半导体的结构、光学以及磁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SQUD、XRD和XPS等方法,解析过渡金属在基质ZnO中的存在方式,探讨铁磁性的产生机理,并重点对ZnO:V薄膜进行了研究。1.利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了ZnO:TM(V,Mn,Fe,Co,Ni)薄膜并对其结构,光学,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薄膜都具有纤锌矿结构,在掺杂浓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薄膜都沿着c轴取向生长,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有些薄膜变为非晶态,有些薄膜依然保持为多晶态。这是因为不同离子半径大小不同,使得晶格产生的畸变不同引起的。ZnO:V与ZnO:Fe薄膜的透过率都是随着薄膜的掺杂浓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ZnO:Ni与ZnO:Co薄膜的透过率则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2.在ZnO:TM(V,Mn,Fe,Co,Ni)薄膜中只有ZnO:V,ZnO:Mn薄膜具有室温铁磁性,其他均不具有室温铁磁性。经初步分析,在ZnO:Mn与ZnO:V中薄膜的铁磁性来源于薄膜中的掺杂离子与缺陷形成束缚磁极子。掺杂离子半径、缺陷浓度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薄膜中束缚磁极子的形成。3.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O:V系列样品,研究了总压强、氧偏压、衬底温度等工艺参数对ZnO:V薄膜结构及特性的影响。4.为了证明薄膜中的铁磁性与缺陷浓度有关,本文研究了退火对薄膜铁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退火温度小于500℃时,退火不会改变ZnO薄膜的纤锌矿结构。但晶体有所改善,晶粒逐渐增大,应力逐渐被释放,使得薄膜的透过率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大而提高。薄膜在真空中退火会使其铁磁性增强,并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00℃退火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未退火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的两倍。而在空气中退火的薄膜并不具有室温铁磁性。5.在Si衬底上制备了不同V掺杂浓度的ZnO薄膜。在掺杂浓度比较小时薄膜具有高度的c轴取向,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002)峰的强度逐渐减小。相同掺杂浓度的薄膜在Si衬底上比在玻璃上的结晶质量好。Si衬底上的薄膜的铁磁性与玻璃上制备的ZnO:V薄膜具有相同的趋势,但其饱和磁化强度较小,这从侧面说明了薄膜中的铁磁性与其缺陷浓度有关。6.采用了密度泛函理论的超软赝势能带计算方法,研究了纤锌矿ZnO及ZnO:Mn的电子结构,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薄膜中Mn为四价Mn4+,为了保持电中性,去掉一个O2-。理论计算表明,ZnO:Mn的禁带宽度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过渡金属Mn的掺入导致了自旋极化杂质能级的形成,电子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总态密度分布存在着差别,具有不对称性,呈现铁磁性逆变焊机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 is a complex system . Its complexity mainly expresses in its dynamic proporties under endo - genie and exogenic foroes, especially, human economic - engineering aotivity, as well as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present evaluationand the trend forecas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aper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 -ems caused by endogenic and exogenic factor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 of knowledge en - gineering the basic wa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has been approached. First, the paper elucidates the inevitability andessentialiity of the system engineering used to guide the study of the urban environem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Second, taking Anshan City of liaoning Province, Tongohuan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Nanto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exampls it presents in detail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mumerioal simulation , quality evaluation and foroast of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on the basic of system engi -neer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earthquake risk analysis and emulation study of site seismic hazard effect in Anshan City ,thequality zon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ystem for - cast of geological hazard tendency in Tongchuan City , the grey for- cas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analysis adep - ted for urban panning have been done. The computer aided working system which has various functions of data analysis, graphic analy - sis and symthesize evaluation hac been made . Form the aforementi -oned studies the technological way and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en -gineering geology of differential urbans have been aproached ,and some good suggests have been provided, which may be used to guide manag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d the ur - ban pianning of three cities.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本系统暂不支持迅雷或FlashGet等下载工具【英文题名】 Analytie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the City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eology【作者】 贾家麟;【导师】 胡海涛; 哈承佑;【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科专业名称】 工程地质【学位年度】 1992【论文级别】 博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12-20【中文摘要】 城市的工程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所面监的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复杂性集中表现在系统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特别是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作用下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因此给人们评价和预测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治灾害和环境管理措施而带来的障碍。 本文分别以作用于城市的内、外两类动力因素而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工程学的研究杨想,知识工程学的技术手段,着重从方法学方面对开展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首先在理论上阐明了应用系统工程指导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以辽宁鞍山、陕西铜川、江苏南通三个城市为例,详细阐明了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环境工程地质分析、环境工程地质数学模拟、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评价和预测的具体方法,完成了鞍山市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震害效应仿真研究、铜川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分区和城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系统预测、南通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灰色预测与城市规划的适宜性分析,建立了用于数据分析、图形处理和综合评价的计算机附助工作系统,从中探求了进行不同类型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为三城市工程地质环...【英文摘要】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 is a complex system . Its complexity mainly expresses in its dynamic proporties under endo - genie and exogenic foroes, especially, human economic - engineering aotivity, as well as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present evaluationand the trend forecas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This paper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 -ems caused by endogenic and exogenic factors. From the point ...【更新日期】 2008-03-28【机标关键词】 南通市,地质环境,地面沉降,地质系统,工程地质研究,城市环境,江岸,铜川市,鞍山市,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作者:郝勇ISBN:10位[7030203739] 13位[9787030203731]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2-1定价:¥ 元内容提要系统工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本书以建立系统的思想为基础,以模型方法及其预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仿真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定量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的逻辑过程为思维路线,结合实际案例,较系统地阐明了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并具有应用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经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适合作为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用作社会、经济等各行业系统管理人员的参考书。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期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综合应用技术和方法,本书以建立系统的思想为基础,以模型方法及其预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仿真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定量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的逻辑过程为思维路线,结合实际案例,较系统地阐明了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本书的编写宗旨是提供一本较为适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以期提高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效率、增强其运用效果。目录前言第1章 系统与系统工程 系统的概念 系统工程的概念本章思考题第2章 系统模型方法 模型的概念 建立模型的方法 系统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方法本章思考题第3章 系统预测模型 系统预测概述 回归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 神经网络技术本章思考题第4章 系统评价模型 系统评价概述 因素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本章思考题第5章 系统仿真模型 系统仿真概念 蒙特卡罗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可以,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化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化学工程学科集群分析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五、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87个研究方向,扩散性较强,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的各个领域,表明该专业的建设具有学科集群现象,并且已经以建院的形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第二,学科集群有利于团队建设,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与产业集群一样,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学科集群与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学科集群首先必须与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特色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第四,从学科集群的路径来看,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区域性学科集群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相信,在区域性学科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走向跨区域性学科集群。

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生物质化学人才培训思考

一、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供需约缺口1亿吨,天然气供需约缺口400亿标准立方米。而且,由于清洁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是第四大一次能源,又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将缓解能源紧缺的现状和减少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我国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折合亿吨标准煤。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同时,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化学工业的原料也将逐步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过渡。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科研机构和道化学、杜邦、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大型企业争相研发和储备相关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继建成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各项性能与0#轻质柴油相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我国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即生物基化学品)极为重视,已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的甘油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非化石来源的绿色化工基础原料。从甘油出发生产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环氧氯丙烷等大宗化工产品,已经实现或接近产业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浙江是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次能源消费自给率仅为5%;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高产综合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60%,生物质资源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未包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在《专业目录》中与之接近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其产业化的原理、技术 方法 、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设计和生物产品开发等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关注围绕生物技术进行的工程应用,而生物质化学工程重点关注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化工技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业过程。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生物质的组织结构与常规化石资源相似,加工利用化石资源的化学工程技术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应用于生物质资源。但是,生物质的种类繁多,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利用技术远比化石资源复杂与多样。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并熟悉各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用途和转化利用方式。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能把握和解决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胜任化工、医药、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又能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产品的生产开发等领域,胜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等新兴行业的工作。

三、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2007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浙江省生物质能源与化工论坛”。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分析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发展生物质能需注意工艺过程的绿色化。浙江省科技厅寿剑刚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动态,鼓励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为改善浙江省能源紧缺现状而努力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回顾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思路。浙江工业大学的计建炳教授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蒋福康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闵恩泽、李大东、舒兴田、岑可法、沈寅初、汪燮卿等六位院士分别从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生物质燃料(清洁汽柴油、生物柴油)利用技术、生物柴油联生产物利用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2009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第84场———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与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建炳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做了题为“21世纪崛起的生物柴油产业”的 报告 ,重点阐释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机遇与挑战。在两次会议上,来自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粮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生物质原料植物的选育、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物流供应体系、生物质原料的梯级利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取技术、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践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闵恩泽院士等人应邀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暨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闵恩泽院士指出,迈入21世纪以来,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替代战略的发展和部署,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势在必行。闵恩泽院士认为,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产业发展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聆听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浙江工业大学营造了培养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的主干学科确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针对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过程的特点,对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此外,增设了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和生物质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重点讲授糖类、淀粉、油脂、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加工转化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生物质工程从原料工程学、转化过程工程学和产品工程学等角度出发,为学生讲授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生产实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的资助下,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增设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原油两个实验,并在积极筹备开设生物柴油品质测定、淀粉基两性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易降解型纤维素-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实验。

(三)实习、实践和毕业环节

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依托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 留学 经历。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设立了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拓展了实习实践 渠道 ;还依托化工过程模拟基地,引入计算机模拟实习、沙盘模拟等方式,丰富了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手段。同时,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修订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厂和仿真软件编写实习手册,强化对实习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增加“内培外引”师资的力量,加快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办法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十项。从这些科研和工程开发项目中选取的毕业环节课题,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依托实践教学平台,从“产品工程”的理念出发,选取若干个恰当的产品,串联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建立起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以生物柴油为例,核心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可以采用水力空化等技术强化反应过程;产物需要采用精馏方法分离,生产废水需要采用电渗析等方法加以分离;生产过程中还涉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等问题;生物柴油这一产品可以将多个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降低实验原料的消耗。教学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设备设计进行,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车间作为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科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环节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作为创业大赛的竞赛内容。学生可以到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将工艺革新、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融为一体,并通过实验室规模与工业化规模的对比,强化工程意识。

随着科技负效应的显现,工程伦理越来越受的人们的重视。化学工程有着与其他工程不同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工程应用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化学工程中计算流体力学应用分析 》

摘要:计算流体力学是以多种计算方程为基础,在多种化学反应设备中进行能量、质量和动量的综合计算,分析出不同守恒定律中,这些变量的主控形式和变化规律,从而优化工程设计和工艺设备,提高化学反应中正向变化的进行,提高热量交换和原材料的反应速率等。从化学工程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有利于工程成本的节约,提升了经济回报。 文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并 总结 了其砸你化学工程中搅拌、热交换、精馏塔和化学反应工程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求解;基本原理;化学工程;应用

化学工程在我国具有较长的研究与应用历程,并在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取得到巨大的应用成效,不仅能够供给正常的生活需求,同时根据新材料的开发,能够满足现代型环保材料的使用。在化学工程中,较多的反映环境和反应机制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具有质量守恒和热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而这种质量与能量的关系正是计算流体力学的主要原理。通过对实际应用环境和原理的分析,能够优化工程设计和工艺改进,提高化学工程的生产效率。

1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基本原理

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是通过数值计算 方法 来求解化工中几何形状空间内的动量、热量、质量方程等流动主控方程,从而发现化工领域中各种流体的流动现象和规律,其主要以化学方程式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方程为基础。一般情况下,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数值差分法、数值有限元法及数值有限体积法,其也是一门多门学科交叉的科目,计算流体力学不仅要掌握流体力学的知识,也要掌握计算几何学和数值分析等学科知识,其涉及面广。

针对计算流体力学的真实模拟,其主要目的是对流体流动进行预测,以获得流体流动的信息,从而有效控制化工领域中的流体流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其具有对流场进行分析、计算、预测的功能,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操作简单,界面直观形象,有利于化学工程师对流体进行准确的计算。

2计算流体力学砸你化学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搅拌中的应用分析

在搅拌的化学反应中,反映介质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复杂,依据传统的计算形式根本无法解决,并在化学试剂在搅拌中存在不均匀扩散的特点,在湍流的形式中能量的分布状况也存在着空间特点。若是依据实验手段测得反映中物质、能量和质量的变化规律,其得出的结构往往存在较差时效性,实验差加大。

通过对二维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能够对搅拌中流体的形式进行模拟,并进行质量、能量等数据的验证。但是流体的变化,不仅与化学试剂的浓度、减半速度有关,还与时间、容器的形状等有着之间的联系,需要建立三维空间模拟形式进行计算流行力学。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通过借助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后,已经对三维计算形式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对于化工工程中原料的有效应用和工程成本的减低具有促进的作用,但是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完善。

在化学工程换热器中的应用分析

换热器是化学工程中主要的应用设备,通过管式等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冷却塔和再沸器等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控制化学试剂在反应中的温度变化。其中根据换热器的形式不同,计算流体力学的方式也就不同。在管式换热器中主要是通过流体湍流速度的改变,增加换热速率的。在板式换热器中是通过加大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而在冷却塔和再沸器中,热量交换的形式更为复杂,但是却群在重复性换热的特点,增加了换热的时间,提高了换热的效果。从总体上分析,计算流量力学中,需要对温度变化、流体的速度变化、热交换面积变化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通过CFD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能够计算出不同设备的热交换效果,并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行换热器的选择使用。

在精馏塔中的应用

CFD已成为研究精馏塔内气液两相流动和传质的重要工具,通过CFD模拟可获得塔内气液两相微观的流动状况。在板式塔板上的气液传质方面,Vi-tankar等应用低雷诺数的k-ε模型对鼓泡塔反应器的持液量和速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在塔气相负荷、塔径、塔高和气液系统的参数大范围变化的情况下,模拟结果和现实的数据能够较好的吻合。

Vivek等以欧拉-欧拉方法为基础,充分考虑了塔壁对塔内流体的影响,用CFD商用软件FLUENT模拟计算了矩形鼓泡塔内气液相的分散性能,以及气泡数量、大小和气相速度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填料塔方面,Petre等建立了一种用塔内典型微型单元(REU)的流体力学性质来预测整塔的流体力学性质的方法,对每一个单元用FLUENT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塔内的主要能量损失来自于填料内的流体喷溅和流体与塔壁之间的碰撞,且用此方法预测了整塔的压降。

Larachi等发现流体在REU的能量损失(包括流体在填料层与层之间碰撞、与填料壁的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等)以及流体返混现象是影响填料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它们都和填料的几何性质相关,因此用CFD模拟计算了单相流在几种形状不同的填料中流动产生的压降,为改进填料提供了理论依据。CFD模拟精馏塔内流体流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CFD模拟规整填料塔内流体流动的结果与实验值还有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对于许多问题所应用的数学模型还不够精确,还需要加强流体力学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在化学反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化学反应工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器、温度和压力等有着较大的联系,在实际的反应中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进行数据的获取。但是这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的温度限制,当反应中温度过大,就会造成分子的剧烈运动,其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就会异常,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模型计算中,计算数据与实际情况会发生较大的偏差。由于高温中分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难以获取,在计算流体力学的实际计算中,就要借助FLUENT进行三维建型,并利用测速反应器进行速度的测量,通过综合的比较分析,利用限元法进行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出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器的流线、反应器内部的浓度梯度及温度梯度。通过CFD软件预测反应器的速度、温度及压力场,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工程中的聚合过程,详细、准确的数据可以优化化学反应中的操作参数。

3结束语

计算流体力学对于化学工程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并在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近几年,化学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的计算流体力学中展开研究,以二维空间计算和模拟为基础,不断的完善三维空间的流量计算,并得出了一系列的流体流动规律。根据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在今后的化学工程发展中,应加强此类学科的教学与延伸,提供出更有效的反应设备和工艺操作。

参考文献

[1]余金伟,冯晓锋.计算流体力学发展综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06).

[2]舒长青,王友欣.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4(06).

《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化工热力学教学思考 》

[摘要]《化工热力学》是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文章阐述了作者在《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兴趣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主线,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学科动态及工程实践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意识,以满足培养能源化学工程领域领军人物的要求。

[关键词]化工热力学;能源化学工程;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化工热力学是化工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述热力学定律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包括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换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等。它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问题思维方法的重要专业理论基础课[1-3]。然而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抽象、计算繁琐,学生感到非常难学又缺乏实际应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恐惧和厌学心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进行一些改革和尝试,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武汉大学2013年新开设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由1958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办的“电厂化学”专业发展而来,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及高效洁净能源领域(包括超临界火电、核电、生物质能、氢能、新型化学电源等),培养掌握化学与化工基础理论及能源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未来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目前,本专业主要有水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学监督与控制、能源化学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为了适应学校对新专业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2015年在本专业大三学生中新增设了《化工热力学》这门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他们在54学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并且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能源化学过程联系起来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本文结合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浅谈《化工热力学》的教学体会,着重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1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主线

结合我校《化工热力学》课程以工程应用为中心、专业研究方向覆盖面广等特点,我们选用了朱自强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工热力学》作为教材[4],同时,也鼓励学生使用部分参考教材(《化工热力学》,冯新等编,2008;《化工热力学(第二版)》,陈钟秀等编,2000;《化工热力学导论(原著第七版)》,.史密斯等编,刘洪来等译,2007)[5-7]。化工热力学发展时间较长,已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在54学时内有效地把关键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

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大二《物理化学》课程中已经系统学习了理想气体相关的状态方程及其应用,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不再赘述,而是重点介绍工程实际应用较多的二参数状态方程、化工热力学分析、溶液热力学、流体相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等。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详细分析《化工热力学》教材结构,围绕主线内容合理编排知识点;其次,建立好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化工热力学框架图;最后,根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需要,适当删减补充了教材内容,结合学科动态,增强化工热力学的应用能力,如燃料电池开路电压的计算、水/二氧化碳共电解制合成气过程中气体组成的计算等。

2改变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工热力学课程设计的公式多而繁杂,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容易产生恐惧厌学心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本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应改变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充分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在 课前预习 阶段设疑(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解疑(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例题和习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化工热力学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陷于抽象的说教和枯燥的公式推导之中,重点讲述化工热力学知识点的应用条件和物理意义;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探讨问题),并设置思考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设疑—解疑—答疑”的渐进式教学方法达到对关键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观点

化工热力学由于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多且抽象,而且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应用为中心”、“探究式”的特色教学模式,紧密联系我校在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特别是超临界火电、核电、生物质能、氢能、新型化学电源等方面)开发利用的化学工程实际问题,把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可以使他们强化科研思想、激发听课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取利用化工热力学基本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观点。

4考核方式方法研究

传统的期末一张考卷为准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情况,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目前,课程成绩总评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课程预习、作业三个部分,各占1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考试的题目偏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其在能源化学过程中的应用。然而由于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抽象、计算繁琐,教学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畏惧厌学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考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将课程内容与能源化学过程(特别是学科动态)相结合,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分工协作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5结束语

在《化工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尝试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与主线,打破单一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因材施教,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更专业的能源化学工程知识和从事新能源行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冯新,吉远辉,等.迎接化工热力学的第二个春天[J].化工高等 教育 ,2008,3:19-21.

[2]梁浩,刘惠茹,王春花.《化工热力学》教学实践与尝试[J].广东化工,2010,37(1):157-158.

[3]李兴扬,唐定兴,沈凤翠,等.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与体验[J].化工高等教育,2011,3:71-73.

[4]朱自强,吴有庭.化工热力学(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冯新,宣爱国,周彩荣,等.化工热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陈钟秀,顾飞燕,胡望明.化工热力学(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7]史密斯JM,范内斯HC,阿博特MM,等编;刘洪来,陆小华,陈新志,等译.化工热力学导论(原著第七版)(IntroductiontoChemical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SevenEdition).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有关化学工程应用毕业论文推荐:

1.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

2.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3. 化工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5.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

6. 化工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系统工程研究论文

1 基于BSSDEs的一般跳过程的可违约期权的定价模型2 移动核心网故障数据二重联合线性判别模型与应用3 信用债券的最优投资策略4 常弹性方差模型下保险人的最优投资策略5 基于已实现二阶矩预测的期货套期保值策略及对股指期货的应用6 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建模——负指数立方L_1平滑样条7 电力零售市场中的惠卖定价竞争——基于多类型用户和差异化转换成本8 增加就业的政策选择:扩大政府支出还是为企业减负9 植入BPO服务外包的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研究10 最小化车辆数的供应商直接配送策略11 物流运行指数构造方法及其应用12 集装箱班轮运输两阶段舱位分配与动态定价模型13 基于CPFR的供方可选择的协同补货模型与仿真14 基于两维语义的科学基金立项评估方法15 直觉不确定语言集成算子及在群决策中的应用

可以,没问题

信道编码技术及电子系统工程应用的探讨论文

根据信道编码理论及编码、译码方法和技术的发展,结合工程实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随着信息及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应用电子领域也随之扩大并得到发展。通过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编码的方法,以及对压缩后的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以抗击信道、网络及传输过程的误码或数据丢失,即信道编码问题的系统认识与理解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电子系统工程的应用角度,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会更为深刻。在此,就实际应用中贯穿其中的相关知识及带来的思考与启发扼要介绍。

一、信道编码理论及编、译码问题

衡量任何一个信号通信系统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是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是信道传输信息的速度快慢,可靠性是信道传输信息的准确程度。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是为了提高有效性,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可靠性,而在一个通信系统中,有效性和可靠性是互相矛盾的,也是可以互换的。我们可以用降低有效性的办法提高可靠性,也可以用用降低可靠性的办法提高有效性。而纠错编码,即信道编码问题是重点。

(一)编、译码问题

信道编码是以香农第二定理和香农第三定理为理论支持。在错误控制编码方面,主要是纠错线性分组码与非分组的卷积码。对于线性分组码,采用增加冗余码作为监督码,这样编出的码具有一定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在译码方面,根据最大似然法译码,判断码的汉明距离,找到汉明距离最小的码,那就是在发送端传输过来的码。编码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矩阵的描述方式表示编码,将输入的信息序列与生成矩阵相乘,那么就可以得到编码后的符号。在译码方面,通过奇偶校验矩阵就可以检测译码是否正确。

(二)关于卷积码

卷积码是编码不一样的领域,因为这种码在判决时用到过去的信息,也就是说,它是需要记忆的。这也就是卷积码得名的由来。卷积码的编码器由一个移位寄存器和相关逻辑电路组成,对每一个进入的信息帧,编码器都产生一个码字帧。当然,还可以画编码器的状态图,比较直观表示编码器根据输入情况而变化。根据状态图可画出网格图;由网格图很容易地知道卷积码的距离,这是卷积码译码的一个依据。卷积码用一个生成多项式矩阵表示,在编码方面极为方便,编码操作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信息量矩阵与生成矩阵的乘积。而更加严谨、方便地表达,则需要生成函数。通过修改状态图,很容易得到生成函数。对生成函数的级数展开,可以很直观地得到汉明距离和输入路径的信息,最后还可以知道给定汉明距离全零路径的数量。

(三)Turbo码和LDPC码

Turbo码与LDPC码是两种性能接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Turbo码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性能比其他编码要好。Turbo码的优良性能在非实时数据通信方面被广泛采用。Turbo码是分组码和卷积码的“准”混合物。Turbo码有并行级联卷积码、串行级联卷积码和混杂级联卷积码三种不同的排列。因为有交织器的存在,所以编码器的纠错能力很好。LDPC码是一类可以用非常稀疏的校验矩阵或二分图定义的线性分组码,其特点是:译码算法具有线性复杂度可采用并行迭代方式,具有译码自校验特性,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能有效降低译码复杂度,提高误比特率性能;可以满足高性能信号通信要求。LDPC码以最低的复杂度提供了最好的性能。这意味着在同等性能情况下, LDPC码的复杂度只有Turbo码的1/4。与Turbo码相比,LDPC码尤其是非规则LDPC码具有非常出色的性能,优于迄今为止已知的其它编码方式。LDPC码与其它编码相比还有一些独特的优点:译码可以完全并行,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译码速度;译码器的复杂度大幅降低;译码是可验证的;非规则LDPC码具有天然的不等错误保护能力。

二、从信道编码定理看编、译码方法的发展

(一)信道编、译码方法的多样性

信道编码的'核心是“纠错”;信道编、译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道与信号通信系统在可靠性指标下的优化。其方法是纠错编码,即抗干扰编码。奇偶校验码是一种检错分组码;由此原理派生出改进的:水平奇偶校验码、垂直奇偶校验码、群计数码等。定比码是一种只能发现错误的简单检错码,且需通过反向信道系统方能实现抗干扰。而重复码是前向纠错码,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纠错码,实际应用较广泛。而由汉明码引出的线性分组码是一种具有线性代数关系的编码。在实际应用中,为得到希望的码长和信息位长度,将信息位缩减而得到原码的缩短码。在汉明码的基础上增加一位监督元,则产生增余汉明码或扩展汉明码,使纠错能力得到提高。而由完备码产生的完备译码、非完备译码,则反映了分组码的纠错能力是全部用于纠错,还是部分纠错检错。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中重要的一类码,从应用角度其编码与译码电路较为简单,易于实现;且编、译码方法方便、成熟。

(二)信道编、译码方法的发展过程与启示

不难看出,信道编码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渐进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理论指导是发展的方向。对信道编码的理论支撑及方向的指引,使得信道编码方法沿着丰富而日臻完善、接近而趋于极限的方向发展。从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的或衍生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但这种局限和不完善性,并不会阻碍新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旧的矛盾解决的同时,新的矛盾又会出现。正如,纠错检错能力的提高,对信息进行错误保护,以抵御信道或网络等信息传输过程的干扰所产生的误码或数据丢失的同时,也将使编码及信息传输效率降低。由于信道编码增加了数据量,其结果只能是以降低传送有用信息码率为代价。因此,不同的编码方式,其纠、检错的能力不同,编码效率(信息传输效率)也有所不同。

三、从工程应用实例看理论支撑点

(一)智能住宅小区建设中信道编码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中首次接触的,应用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的编码调制方案中,涉及到:以多级分组乘积码代替传统的串行级联编码结构,提高了频谱效率;同时采用一种多分辨率星座图,可在一个DTTB信道中提供3种级别的服务.在接收端采用基于MAX—LOG—MAP准则的迭代Turbo译码算法以获得可靠接收。仿真结果表明,在视觉门限BER=3×10-6处,高优先级码流的比特信噪比约为7dB,适用于高可靠性的服务.中优先级和低优先级码流可支持室外固定接收。由此,也加深了对并行级联卷积码的反馈迭代结构的理解。

(二)网络编码与网络安全

在网络工程中,接触到多址信道中联合网络编码和信道编码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LDPC码和网络编码的线性特性以及软输入软输出模块设计,不仅减少了编译码的复杂度,而且提高了编译码效率。同时,了解了网络——信道编码分离定理,以及该定理成立的条件,即当网络中的信道是确定型广播信道时,分离定理不成立。而信道安全编码与网络安全编码同样重要,又有所区别。信道编码问题,其核心是对传送的信息进行错误保护,以抗击信道或网络等信息传输媒介所带来的误码或数据丢失。而网络中的通信安全是网络编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网络安全编码更侧重于网络使用者信息及使用的安全层面。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幅度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四、结束语

专业技术的专长与拓展并存,这是专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身处信息时代,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应用的科学,是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及其推广应用的理论基础,是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核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等众多应用技术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息息相关。信道编码从理论上要解决理想编码器、译码器的存在性问题,即解决信道能传送的最大信息率的可能性和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的传输问题;同时构造性的编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能达到的性能界限。筒言之,通过信道编码器和译码器来实现的用于提高信道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软件(网站)可以查找安全系统工程的论文:1、知网:内容类型全面,硕博论文和工具书资源。2、OALib:涵盖多个领域,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下载,是一个较为高效的论文查找网站。3、文津搜索:国家图书馆资源检索,汇聚了60多个资源库,近2亿条文献信息。

化工研究方法论文

哈哈, 我写完了。 很容易的,抄你实习日志北。

写好化学论文的必要条件1、深刻的论据论证,严密的科学性: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在于:①主论上要求作者不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②论据上要求作者下较大力气,经过周密的观察,准确的实验与深入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确实的有力论据作为主论的依据。③沦证上要求作者经过周密思考具有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地论证,做到论证充分,令人信服。正确的论点,严密的论据,有说服力的论证使学术论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化学论文切忌弄虚作假,有人写论文说自己已做了20多项实验,事实上他所描述的实验都是别的参考书上摘引过来的。这本身就缺乏写论文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化学论文不得发生科学上的差错,一篇写Nq以)3与K仁水解后溶液碱性的差异的文章,却误将山作Ki代入公式计算,因而写出错误的结论。永嘉上塘中学一位青年教师写的“电解食盐水时为什么用铁作阴极”的文章中,通过实验得出“当铁网的宽度大千石墨时,氢气在Fe上析出所需的时间就比石墨要少,所以增大铁网的表面积,可以降低过电位,并使气体更易逸出。另外铁网宜于吸附石棉绒成为隔膜层,铁网价格低廉,取材方便,又易于加工。所以选用铁网作电解食盐水的阴极/这篇文章虽短,但富于科学性与钻研精神,不啻为一篇好的论文。2、要有独立见解,富有创新性学术论文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有创新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只能继承或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精神,这样没有给人以新的启迪,文章的价值自然就低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历史就不会有所前进了!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它能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瑞安市一位化学老师写的“谈物理性质的教学”就是针对部分师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够重视,他在教学中刻苦钻研,要求掌握物性的教学规律,提高物性的教学质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物性的兴趣,尽量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提高物性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上具有推广的意义。此文获市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化学论文不要东拼西凑,更不应抄袭人家的文章,成为“手抄本”以免使人读了有似曾相识之感,如一篇论文写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采用厂“十字交叉法”与“半反应”配平法,就缺乏新意。另一篇写“氨氧化催化的实验的改进”,采用纯氧代替空气加速氨的氧化,这个方法也没有什么新意。

随着科技负效应的显现,工程伦理越来越受的人们的重视。化学工程有着与其他工程不同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工程应用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化学工程中计算流体力学应用分析 》

摘要:计算流体力学是以多种计算方程为基础,在多种化学反应设备中进行能量、质量和动量的综合计算,分析出不同守恒定律中,这些变量的主控形式和变化规律,从而优化工程设计和工艺设备,提高化学反应中正向变化的进行,提高热量交换和原材料的反应速率等。从化学工程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有利于工程成本的节约,提升了经济回报。 文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并 总结 了其砸你化学工程中搅拌、热交换、精馏塔和化学反应工程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求解;基本原理;化学工程;应用

化学工程在我国具有较长的研究与应用历程,并在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取得到巨大的应用成效,不仅能够供给正常的生活需求,同时根据新材料的开发,能够满足现代型环保材料的使用。在化学工程中,较多的反映环境和反应机制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具有质量守恒和热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而这种质量与能量的关系正是计算流体力学的主要原理。通过对实际应用环境和原理的分析,能够优化工程设计和工艺改进,提高化学工程的生产效率。

1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基本原理

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是通过数值计算 方法 来求解化工中几何形状空间内的动量、热量、质量方程等流动主控方程,从而发现化工领域中各种流体的流动现象和规律,其主要以化学方程式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方程为基础。一般情况下,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数值差分法、数值有限元法及数值有限体积法,其也是一门多门学科交叉的科目,计算流体力学不仅要掌握流体力学的知识,也要掌握计算几何学和数值分析等学科知识,其涉及面广。

针对计算流体力学的真实模拟,其主要目的是对流体流动进行预测,以获得流体流动的信息,从而有效控制化工领域中的流体流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其具有对流场进行分析、计算、预测的功能,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操作简单,界面直观形象,有利于化学工程师对流体进行准确的计算。

2计算流体力学砸你化学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搅拌中的应用分析

在搅拌的化学反应中,反映介质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复杂,依据传统的计算形式根本无法解决,并在化学试剂在搅拌中存在不均匀扩散的特点,在湍流的形式中能量的分布状况也存在着空间特点。若是依据实验手段测得反映中物质、能量和质量的变化规律,其得出的结构往往存在较差时效性,实验差加大。

通过对二维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能够对搅拌中流体的形式进行模拟,并进行质量、能量等数据的验证。但是流体的变化,不仅与化学试剂的浓度、减半速度有关,还与时间、容器的形状等有着之间的联系,需要建立三维空间模拟形式进行计算流行力学。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通过借助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后,已经对三维计算形式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对于化工工程中原料的有效应用和工程成本的减低具有促进的作用,但是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完善。

在化学工程换热器中的应用分析

换热器是化学工程中主要的应用设备,通过管式等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冷却塔和再沸器等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控制化学试剂在反应中的温度变化。其中根据换热器的形式不同,计算流体力学的方式也就不同。在管式换热器中主要是通过流体湍流速度的改变,增加换热速率的。在板式换热器中是通过加大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而在冷却塔和再沸器中,热量交换的形式更为复杂,但是却群在重复性换热的特点,增加了换热的时间,提高了换热的效果。从总体上分析,计算流量力学中,需要对温度变化、流体的速度变化、热交换面积变化和时间变化进行分析。通过CFD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能够计算出不同设备的热交换效果,并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行换热器的选择使用。

在精馏塔中的应用

CFD已成为研究精馏塔内气液两相流动和传质的重要工具,通过CFD模拟可获得塔内气液两相微观的流动状况。在板式塔板上的气液传质方面,Vi-tankar等应用低雷诺数的k-ε模型对鼓泡塔反应器的持液量和速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在塔气相负荷、塔径、塔高和气液系统的参数大范围变化的情况下,模拟结果和现实的数据能够较好的吻合。

Vivek等以欧拉-欧拉方法为基础,充分考虑了塔壁对塔内流体的影响,用CFD商用软件FLUENT模拟计算了矩形鼓泡塔内气液相的分散性能,以及气泡数量、大小和气相速度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填料塔方面,Petre等建立了一种用塔内典型微型单元(REU)的流体力学性质来预测整塔的流体力学性质的方法,对每一个单元用FLUENT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塔内的主要能量损失来自于填料内的流体喷溅和流体与塔壁之间的碰撞,且用此方法预测了整塔的压降。

Larachi等发现流体在REU的能量损失(包括流体在填料层与层之间碰撞、与填料壁的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等)以及流体返混现象是影响填料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它们都和填料的几何性质相关,因此用CFD模拟计算了单相流在几种形状不同的填料中流动产生的压降,为改进填料提供了理论依据。CFD模拟精馏塔内流体流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CFD模拟规整填料塔内流体流动的结果与实验值还有一定的偏差。这是由于对于许多问题所应用的数学模型还不够精确,还需要加强流体力学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在化学反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化学反应工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器、温度和压力等有着较大的联系,在实际的反应中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进行数据的获取。但是这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的温度限制,当反应中温度过大,就会造成分子的剧烈运动,其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就会异常,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模型计算中,计算数据与实际情况会发生较大的偏差。由于高温中分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难以获取,在计算流体力学的实际计算中,就要借助FLUENT进行三维建型,并利用测速反应器进行速度的测量,通过综合的比较分析,利用限元法进行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出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器的流线、反应器内部的浓度梯度及温度梯度。通过CFD软件预测反应器的速度、温度及压力场,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工程中的聚合过程,详细、准确的数据可以优化化学反应中的操作参数。

3结束语

计算流体力学对于化学工程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并在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近几年,化学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的计算流体力学中展开研究,以二维空间计算和模拟为基础,不断的完善三维空间的流量计算,并得出了一系列的流体流动规律。根据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在今后的化学工程发展中,应加强此类学科的教学与延伸,提供出更有效的反应设备和工艺操作。

参考文献

[1]余金伟,冯晓锋.计算流体力学发展综述[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06).

[2]舒长青,王友欣.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4(06).

《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化工热力学教学思考 》

[摘要]《化工热力学》是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文章阐述了作者在《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兴趣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主线,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学科动态及工程实践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意识,以满足培养能源化学工程领域领军人物的要求。

[关键词]化工热力学;能源化学工程;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化工热力学是化工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述热力学定律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包括化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换规律及过程趋近平衡的极限条件等。它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问题思维方法的重要专业理论基础课[1-3]。然而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抽象、计算繁琐,学生感到非常难学又缺乏实际应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恐惧和厌学心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 进行一些改革和尝试,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武汉大学2013年新开设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由1958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办的“电厂化学”专业发展而来,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及高效洁净能源领域(包括超临界火电、核电、生物质能、氢能、新型化学电源等),培养掌握化学与化工基础理论及能源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未来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目前,本专业主要有水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学监督与控制、能源化学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为了适应学校对新专业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2015年在本专业大三学生中新增设了《化工热力学》这门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他们在54学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并且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能源化学过程联系起来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本文结合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浅谈《化工热力学》的教学体会,着重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1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主线

结合我校《化工热力学》课程以工程应用为中心、专业研究方向覆盖面广等特点,我们选用了朱自强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化工热力学》作为教材[4],同时,也鼓励学生使用部分参考教材(《化工热力学》,冯新等编,2008;《化工热力学(第二版)》,陈钟秀等编,2000;《化工热力学导论(原著第七版)》,.史密斯等编,刘洪来等译,2007)[5-7]。化工热力学发展时间较长,已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在54学时内有效地把关键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

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大二《物理化学》课程中已经系统学习了理想气体相关的状态方程及其应用,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不再赘述,而是重点介绍工程实际应用较多的二参数状态方程、化工热力学分析、溶液热力学、流体相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等。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详细分析《化工热力学》教材结构,围绕主线内容合理编排知识点;其次,建立好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化工热力学框架图;最后,根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需要,适当删减补充了教材内容,结合学科动态,增强化工热力学的应用能力,如燃料电池开路电压的计算、水/二氧化碳共电解制合成气过程中气体组成的计算等。

2改变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工热力学课程设计的公式多而繁杂,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容易产生恐惧厌学心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特点,与本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应改变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充分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在 课前预习 阶段设疑(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解疑(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例题和习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化工热力学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同时,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陷于抽象的说教和枯燥的公式推导之中,重点讲述化工热力学知识点的应用条件和物理意义;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探讨问题),并设置思考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设疑—解疑—答疑”的渐进式教学方法达到对关键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观点

化工热力学由于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多且抽象,而且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及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应用为中心”、“探究式”的特色教学模式,紧密联系我校在能源化学工程领域(特别是超临界火电、核电、生物质能、氢能、新型化学电源等方面)开发利用的化学工程实际问题,把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可以使他们强化科研思想、激发听课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取利用化工热力学基本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观点。

4考核方式方法研究

传统的期末一张考卷为准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情况,我们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目前,课程成绩总评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课程预习、作业三个部分,各占1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考试的题目偏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其在能源化学过程中的应用。然而由于该课程的课程内容抽象、计算繁琐,教学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畏惧厌学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考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讨论,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将课程内容与能源化学过程(特别是学科动态)相结合,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分工协作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5结束语

在《化工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尝试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与主线,打破单一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因材施教,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更专业的能源化学工程知识和从事新能源行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冯新,吉远辉,等.迎接化工热力学的第二个春天[J].化工高等 教育 ,2008,3:19-21.

[2]梁浩,刘惠茹,王春花.《化工热力学》教学实践与尝试[J].广东化工,2010,37(1):157-158.

[3]李兴扬,唐定兴,沈凤翠,等.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与体验[J].化工高等教育,2011,3:71-73.

[4]朱自强,吴有庭.化工热力学(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冯新,宣爱国,周彩荣,等.化工热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陈钟秀,顾飞燕,胡望明.化工热力学(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7]史密斯JM,范内斯HC,阿博特MM,等编;刘洪来,陆小华,陈新志,等译.化工热力学导论(原著第七版)(IntroductiontoChemical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SevenEdition).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有关化学工程应用毕业论文推荐:

1.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

2.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3. 化工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5.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

6. 化工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系统工程的论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搜索引擎的使用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检索处于一个互联的网络系统之中,用户、信息检索技术、信息资源构成信息检索三个基本要素。主要通过Intemet搜索引擎来介绍信息检索技术。 关键词 网络 信息检索 搜索引擎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正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其资源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集合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在Internet网上进行浏览和检索,就好比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而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刊、杂志、广告、新闻及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全都没有规律地排放着,没有一个中心目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正是因为Internet资源既丰富又分散且处于无序状态,使得人们在网上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非易事。这时为满足人众信息检索的需求,搜索引擎便应运而生。搜索引擎是指使用某些自动索引软件来发现、收集网络上的信息,然后对收集的网页进行标引,建立一个可供查询的大型数据库。 Intemet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检索工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数据库、语言、检索功能和显示方式,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这些工具的性能,掌握检索技巧,提高检索的命中率。 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 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利用能够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网页的Spider (又名为:Robot, Crawler,Worms,Wanders)系统程序,自动访问互联网,并沿着任何网页中的所有URL爬到其它网页,重复这过程,并把爬过的所有网页收集回来。 建立索引数据库由分析索引系统程序对收集回来的网页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网页信息(包括网页所在URL、编码类型、页面内容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位置、生成时间、大小、与其它网页的链接关系等),根据一定的相关度算法进行大量复杂计算,得到每一个网页针对页面内容中及超链中每一个关键词的相关度(或重要性),然后用这些相关信息建立网页索引数据库。 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当用户输入关键词搜索后,由搜索系统程序从网页索引数据库中找到符合该关键词的所有相关网页。因为所有相关网页针对该关键词的相关度早已算好,所以只需按照现成的相关度数值排序,相关度越高,排名越靠前。最后由页面生成系统将搜索结果的链接地址和页面内容摘要等内容组织起来返回给用户。说到这里,网络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上让大家了解了。 三、检索技巧 (一) 科学选择关键词。由于搜索引擎智能化程度的影响,它只能在现存的数据库中查找匹配的关键词,因此,这种匹配相对比较盲目,我们在选择关键词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搜索效果。 (二)使用双引号进行精确查询。如果查找的是一个词组或多个汉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用双引号括起来,这样得到的结果最少、最精确。 (三)使用加号(+)、减号(一)限定查找。很多搜索引擎都支持在搜索词前冠以加号(+)限定搜索结果中必须包含的词汇,用减号(一)限定搜索结果不能包含的词汇。 (四)灵活运用使用通配符。很多搜索引擎支持通配符号,如“*”代表一连串字符,“?”代表单个字符。 (五)使用逻辑词辅助查找。比较大的搜索引擎都支持使用逻辑词进行更复杂的搜索界定,常用的有:AND (和)、OR (或)、NOT(否)及NEAR(两个单词的靠近程度),恰当应用它们可以使搜索结果非常精确。另外,也可以使用括号将搜索词分别组合,如[(新闻OR足球)AND米卢)NoT 新闻”OR足球)

稀磁半导体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结合了半导体的电荷输运特性和磁性材料的信息存贮特性,是构建新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由于磁性元素的引入,使得稀磁半导体拥有一系列不同于一般半导体的特性。稀磁半导体能够实现同时操纵电子的电荷和自旋,使得电子的自由度增加,可以极大地提高磁存储的传输速率,因而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稀磁半导体是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而ZnO基稀磁半导体又是最引人瞩目的。目前多数3d过渡族元素(Transition metals,简写为TM))掺杂的ZnO都有实现铁磁性的报道,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当属Co、Ni或Mn掺杂的ZnO,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如ZnO:TM的磁性起源,ZnO:TM能否表现出内禀铁磁性等等)有待解决。在本论文中,利用磁控溅射制备了不同浓度的过渡族金属掺杂ZnO半导体样品。研究多种不同过渡金属掺杂ZnO半导体体系,对过渡金属掺杂导致ZnO基半导体的结构、光学以及磁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SQUD、XRD和XPS等方法,解析过渡金属在基质ZnO中的存在方式,探讨铁磁性的产生机理,并重点对ZnO:V薄膜进行了研究。1.利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了ZnO:TM(V,Mn,Fe,Co,Ni)薄膜并对其结构,光学,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薄膜都具有纤锌矿结构,在掺杂浓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薄膜都沿着c轴取向生长,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有些薄膜变为非晶态,有些薄膜依然保持为多晶态。这是因为不同离子半径大小不同,使得晶格产生的畸变不同引起的。ZnO:V与ZnO:Fe薄膜的透过率都是随着薄膜的掺杂浓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ZnO:Ni与ZnO:Co薄膜的透过率则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2.在ZnO:TM(V,Mn,Fe,Co,Ni)薄膜中只有ZnO:V,ZnO:Mn薄膜具有室温铁磁性,其他均不具有室温铁磁性。经初步分析,在ZnO:Mn与ZnO:V中薄膜的铁磁性来源于薄膜中的掺杂离子与缺陷形成束缚磁极子。掺杂离子半径、缺陷浓度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薄膜中束缚磁极子的形成。3.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O:V系列样品,研究了总压强、氧偏压、衬底温度等工艺参数对ZnO:V薄膜结构及特性的影响。4.为了证明薄膜中的铁磁性与缺陷浓度有关,本文研究了退火对薄膜铁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退火温度小于500℃时,退火不会改变ZnO薄膜的纤锌矿结构。但晶体有所改善,晶粒逐渐增大,应力逐渐被释放,使得薄膜的透过率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大而提高。薄膜在真空中退火会使其铁磁性增强,并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00℃退火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未退火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的两倍。而在空气中退火的薄膜并不具有室温铁磁性。5.在Si衬底上制备了不同V掺杂浓度的ZnO薄膜。在掺杂浓度比较小时薄膜具有高度的c轴取向,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002)峰的强度逐渐减小。相同掺杂浓度的薄膜在Si衬底上比在玻璃上的结晶质量好。Si衬底上的薄膜的铁磁性与玻璃上制备的ZnO:V薄膜具有相同的趋势,但其饱和磁化强度较小,这从侧面说明了薄膜中的铁磁性与其缺陷浓度有关。6.采用了密度泛函理论的超软赝势能带计算方法,研究了纤锌矿ZnO及ZnO:Mn的电子结构,根据前面的实验结果,薄膜中Mn为四价Mn4+,为了保持电中性,去掉一个O2-。理论计算表明,ZnO:Mn的禁带宽度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过渡金属Mn的掺入导致了自旋极化杂质能级的形成,电子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总态密度分布存在着差别,具有不对称性,呈现铁磁性逆变焊机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 is a complex system . Its complexity mainly expresses in its dynamic proporties under endo - genie and exogenic foroes, especially, human economic - engineering aotivity, as well as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present evaluationand the trend forecas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aper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 -ems caused by endogenic and exogenic factor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 of knowledge en - gineering the basic wa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has been approached. First, the paper elucidates the inevitability andessentialiity of the system engineering used to guide the study of the urban environem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Second, taking Anshan City of liaoning Province, Tongohuan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Nanto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exampls it presents in detail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mumerioal simulation , quality evaluation and foroast of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on the basic of system engi -neer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earthquake risk analysis and emulation study of site seismic hazard effect in Anshan City ,thequality zon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ystem for - cast of geological hazard tendency in Tongchuan City , the grey for- cas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analysis adep - ted for urban panning have been done. The computer aided working system which has various functions of data analysis, graphic analy - sis and symthesize evaluation hac been made . Form the aforementi -oned studies the technological way and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en -gineering geology of differential urbans have been aproached ,and some good suggests have been provided, which may be used to guide manag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d the ur - ban pianning of three cities.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本系统暂不支持迅雷或FlashGet等下载工具【英文题名】 Analytie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the City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eology【作者】 贾家麟;【导师】 胡海涛; 哈承佑;【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科专业名称】 工程地质【学位年度】 1992【论文级别】 博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12-20【中文摘要】 城市的工程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所面监的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复杂性集中表现在系统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特别是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作用下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因此给人们评价和预测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治灾害和环境管理措施而带来的障碍。 本文分别以作用于城市的内、外两类动力因素而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工程学的研究杨想,知识工程学的技术手段,着重从方法学方面对开展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首先在理论上阐明了应用系统工程指导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以辽宁鞍山、陕西铜川、江苏南通三个城市为例,详细阐明了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环境工程地质分析、环境工程地质数学模拟、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评价和预测的具体方法,完成了鞍山市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震害效应仿真研究、铜川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分区和城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系统预测、南通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灰色预测与城市规划的适宜性分析,建立了用于数据分析、图形处理和综合评价的计算机附助工作系统,从中探求了进行不同类型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为三城市工程地质环...【英文摘要】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 is a complex system . Its complexity mainly expresses in its dynamic proporties under endo - genie and exogenic foroes, especially, human economic - engineering aotivity, as well as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present evaluationand the trend forecas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y. This paper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 -ems caused by endogenic and exogenic factors. From the point ...【更新日期】 2008-03-28【机标关键词】 南通市,地质环境,地面沉降,地质系统,工程地质研究,城市环境,江岸,铜川市,鞍山市,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作者:郝勇ISBN:10位[7030203739] 13位[9787030203731]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2-1定价:¥ 元内容提要系统工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本书以建立系统的思想为基础,以模型方法及其预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仿真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定量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的逻辑过程为思维路线,结合实际案例,较系统地阐明了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并具有应用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和技术解决社会、经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适合作为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用作社会、经济等各行业系统管理人员的参考书。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期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综合应用技术和方法,本书以建立系统的思想为基础,以模型方法及其预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仿真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定量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的逻辑过程为思维路线,结合实际案例,较系统地阐明了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本书的编写宗旨是提供一本较为适用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以期提高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效率、增强其运用效果。目录前言第1章 系统与系统工程 系统的概念 系统工程的概念本章思考题第2章 系统模型方法 模型的概念 建立模型的方法 系统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方法本章思考题第3章 系统预测模型 系统预测概述 回归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 神经网络技术本章思考题第4章 系统评价模型 系统评价概述 因素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本章思考题第5章 系统仿真模型 系统仿真概念 蒙特卡罗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工程在农水上的应用系统工程经典应用实例系统工程经典应用实例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战略决策的数理优化分析――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一个经济论题<正>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国家安全防御,也就是为了提高消费。要提高消费,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要进行必要的积累,掌握充足的生产资料。为了提高长远消费水平,必须增加.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指导一个高二学生如何学好物理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指导一个高二学生如何学好物理

充分利用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系统工程的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号登录本门...期末考试时要求学生独立下载并翻译一篇与系统工程相关英文文章作为课程论文成绩。...

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研究论文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 应用型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相比,有更多的实验,实训,实习.相对来说,办法成本较高,学费也较贵.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主要课程:结构化程序设计、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编译原理、TCP/IP协议原理及编程、网络交换及路由技术、ORACLE数据库管理、分布式开发技术、Windows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软件项目管理等。 具体信息建议你上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学 的校园网看看!

教师队伍情况 经过近10年的课程建设,围绕本课程,形成了由广西首批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示范教授、教学名师董荣胜具体负责,由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古天龙教授指导,拥有学校“十佳师德”标兵称号的,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有关教学奖,发表多篇(部)在国内较有影响教学论著、结构合理、年轻而又有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 一、课程负责人董荣胜,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二、教学指导及专题讲座古天龙,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三、主讲教师钟艳如,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光喜,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岭忠,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常 亮,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凤英,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讲师。课程负责人董荣胜教授 董荣胜,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理事、广西首批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示范教授、教学名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协议、形式化技术、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总装备部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广西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是计算学科认知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构建者和倡导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型教材2部,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分别被他人引用160多次,主要成果被美国计算学科教程(CC2001)和《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采用,撰写的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被北京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概论”列为推荐教材的首位、撰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与《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分别被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为教材,主持和参与的教改项目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三等奖2次,撰写的教材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主讲教师古天龙教授 古天龙(教授/博导/博士)生于山西、芮城,分别于、、在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至在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至今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至今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现为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分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工艺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专委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科学》编委。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计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与协议工程;离散事件/混杂系统等。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软件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离散数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等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EI、SCI收录51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2000)、“广西高校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199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广西优秀专家(2007)、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6)、广西教学名师(2008)、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1996)、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1997)、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等。主讲教师钟艳如教授 钟艳如(教授/硕导) 生于江西、宜春,分别于、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晋升教授。现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理事,广西计算机学会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工程与符号计算、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理论等。共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12项,其中包括,主持区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区教育厅项目(2004年)、横向课题(2005年)和校科研课题(2003年)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二(2006年和2009年)2项和排名第四(2003年) 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6年)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加区教育厅科研项目(排名第二,2002年)和(排名第三,2006年)各1项。共承担和完成教改项目6项:主持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1项,参加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排名2项(排均为名第三),校级教改项目3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四大索引(SCI、EI、ISR、ISTP)收录期刊15篇。荣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其教学实践”,2004,第四)、、《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获得广西教育厅多媒体课件优秀奖(2004,负责人)、曾出席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获得十佳师德标兵(2008)等。主讲教师陈光喜副教授 陈光喜(副教授/博士),男,汉族,1971年生。1997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专业硕士毕业;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毕业。1997年7月至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自动推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03年8月至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2005年6月起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广西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近3年来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广西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6项,其它科研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24篇,其中EI检索4篇;发表教学论文12篇;主编教材1部。获桂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项。主讲教师赵岭忠副教授 赵岭忠(副教授/博士),生于河南、南阳。分别于、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涉及领域包括:复杂生产过程的符号调度、面向对象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建模与任务调度、安全协议分析及模型检验等. 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并于2005年获广西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Software Quality Journal》、《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信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核心期刊及“APLAS’07”、“TASE’07”、“PRICAI’06”、“AI’06”、“SEKE’06”等重要的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录用论文近40篇. 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逻辑程序在人工智能和软件验证领域的应用,抽象解释理论及其在逻辑程序的分析和验证、软件安全领域的应用,符号计算等。主讲教师常亮副教授 常亮(副教授/博士),1980年6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行动理论、描述逻辑、语义Web服务、智能主体、以及形式化方法。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或完成了1项973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以及“DL’07”、“KSEM’07”、“PRICAI’08”、“ICWS’08”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1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代码:总 学 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 学分:3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数字媒体、教育技术学等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构建在计算学科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层面对计算学科进行导引。本课程来源于ACM教育委员会对“整个计算学科综述性导引”(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的要求,即用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本课程为学生正确认知计算学科提供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课程作铺垫。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学科的描述、培养侧重点,学科各专业方向的知识体与核心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计算学科中的抽象、理论和设计三个过程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计算学科各主领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和职业问题、学科若干问题、学科教育发展与展望等内容。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计算学科的定义;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计算学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分支学科及其培养侧重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4个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体和核心课程;最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问题;计算学科认知模型——计算学科二维定义矩阵;计算学科若干问题的介绍。2.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6学时)计算的历史;对问题进行抽象的典型实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梵天塔”问题;“停机问题”;算法复杂性中的难解性问题、P类问题和NP类问题;证比求易算法;P=NP是否成立的问题;旅行商问题与组合爆炸问题;找零问题、背包问题与贪婪算法;“GOTO语句”与程序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哲学家共餐”问题与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两军问题”与计算机网络;“图灵测试”;“中文屋子”;计算机中的博弈问题。3.计算学科中的3个学科形态(6学时)一个关于“学生选课”的例子;抽象形态;理论形态;设计形态;3个学科形态的内在联系;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及其3个学科形态的内在联系。4.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5学时)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软件;硬件;计算机中的数据(含进位制数及其相互转换,原码、反码和补码及其转换,字符、字符串和汉字,图像数据的表示,声音数据的表示等);CC1991报告提取的核心概念。5.计算学科中的数学方法(5学时,含1个学时的讲座)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方法的作用;集合,函数和关系,代数系统(含群、环、格、布尔代数,布尔代数与数字逻辑电路);定义、定理和证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证明方法;递归和迭代;公理化方法;形式化方法。6.计算学科中的系统科学方法(3学时)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软件开发中为什么要引入系统科学方法;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7.社会和职业的问题(3学时)计算的社会背景;道德分析的方法;职业和道德责任;基于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团队工作;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犯罪。8.探讨与展望(2学时)学科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计算教育的发展与展望等内容。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1.存储程序式虚拟机(4学时)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机器指令系统的组成;理解“程序与数据”的同等看待;理解算法与机器的关系,了解程序在机器上的执行过程。2.结构化程序设计(3学时)熟悉顺序、选择、循环3种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选择、循环语句的方法。3.递归与迭代(3学时)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了解递归和迭代之间的差别。4.算法综合练习(4学时)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5.实验考试(2学时)五、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建议由各学校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并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一些计算机界著名学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试(开卷)成绩占70%,实验考试成绩占20%。七、教材与参考书目推荐教材:董荣胜.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Brookshear著,刘艺等译.计算机科学概论(第9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许卓群,李文新,罗英伟.计算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4 5.王玉龙.计算机导论(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八、说明本大纲根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教育委员会对“整个计算学科综述性导引课程”课程的要求,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IEEE/ACM制定的CC2001-CC2005有关教程编写。主讲教师李凤英讲师 李凤英(讲师) 生于辽宁、朝阳,分别于、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至今一直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任教,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符号模型检验、Petri网、符号调度技术等的研究。近年来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国际合作等项目。

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各个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都有着明确的标注法。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 孙强. 基于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Michele Leroux your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 肖建编.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 巴兹拉等.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 Jesse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 米切尔的等编著.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 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 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篇二:参考文献

[1] 冯燕奎, 赵德奎. JSP实用案例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70-100

[2] 王家华 软件工程[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03页

[3] 王宜贵 软件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0-79

[4] 孙卫琴 精通struts[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8月 50-70

[5] 孙卫琴 精通hibernate[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4月 100-120

[6] 张洪斌 java2高级程序设计[M]中科多媒体出版社 2001年11月 85-90

[7] Jim Arlow and the Unified Process[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 30-40

[8] 林信良 技术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 50-100

[9] 熊节、林仪明、峰、陈玉泉等主编[《CSDN社区电子杂志——Java杂志》创刊号]

[10]《程序员》杂志 2007 年第4期

[11] 耿祥义编著.JSP基础编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12]徐建波,周新莲.Web设计原理于编程技术[M].中南大学出版社,

[13] 孙鑫编著.Java Web开发详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

[14] 林上杰,林康司编著.技术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

[15]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6] 蔡剑,景楠.Java Web应用开发:J2EE和Tomca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三:参考文献

[1]Booch G. Object-Oriented design[J]. ACM SIGAda Ada Letters. 1982,1(3): 64-76.

[2]建模的价值IBMRational技术白皮书[R].

[3]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郑红军.张乃孝.软件开发中的形式化方法[J].计算机科学.1997,24(6): 90-96.

[5]王一川,石纯一.基于n演算的一种Agent组织模型[J].计算机研宄与发展.2003, 40(2): 163-168.

[6]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失败的调查报告[R].

[7]Booch G. Object-Oriented design[J]. ACM SIGAda Ada Letters. 1982,1(3): 64-76.

[8]陈鑫,李宣东.基于设计演算的形式化用例分析建模框架[J].软件学报.2008,19(10): 2539-2549

[9]夏志翔,徐中伟,陈祖希等.UML模型形式化B方法转换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1): 15-20.

[10]袁晓东,郑国梁的面向对象扩充COOZ的设计[J].软件学报.1997,8(9):694-700.

[11]周翔.邵志清.顺序图与状态图的递归语义一致性研宄[J].计算机科学.2010,37(8):172-174.

[12]周翔,邵志清,薛炳蔚.基于ASM的活动图一致性规则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19): 4536-4539

[13]王红英.基于Petri网的软件模型验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黄正宝,张广泉.顺序图的XYZ/E时序逻辑语义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8): 249-251.

[15]汪文元,沙基昌.谭东风.基于Petri网和UML活动图工作流建模比较[J].系统仿真学报.2006, 18(2): 504-510

[16]Kroll P,Kruchten P.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made easy: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the RUP[M].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3.

[17]Seung Mo Cho,Hyung Ho Kim, Sung Deok Cha etc al. A semantics of sequence diagram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84. 2002: 125-130

篇四:参考文献

[1]王仁宏,数值逼近(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永雷.Web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7.

[3]程昱.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

[4]程皇.高济.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协商决策模型.软件学报.2009,20(8):2160-2169.

[5]郭静.陈英武.1-多交互协议本体的描述.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2-166.

[6]翟社平.魏娟丽.李增智.基于概念语义协商的服务Agent划分.电子学报.2010,38(9):2030-2034.

[7]张林兰,电子市场中的双边同步自动协商研宄(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8]王斌.李艳.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动协商机制及通用协商框架.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1):95-98.

[10]甘早斌.朱春喜.马务等.基于遗传算法的关联议题并发谈判.软件学报.2012,23(11):2987-2999.

[11]侯薇.董红斌.印桂生.基于Bayesian学习的适应性优化协商模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4):721-730.

[12]孙天昊.电子商务中一对多协商研宄(博士论文).重庆大学.2008.

[13]吴国全.基于模式的复合服务监管关键技术研宄(博士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4]程志文.赵俊.李田等.Web服务QoS数据多源采集方法及实现.计算机科学.2009,8(8):180-211.

[15]于卫红.基于JADE平台的多Agent系统开发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6]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

篇五:参考文献

[1]徐福成.基于RSSI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宄[D].四川:西华大学,2014

[2]娄彦翔.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复制攻击的高效分布式检测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3]孙琳.基于车载无线自俎网络的高速公路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4]孙赫.物联网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5]孙宏伟.田新广,李学春,等.一种改进的IDS异常检测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4,26(11):1450-1455.

[6]詹杰,吴伶锡,唐志军.无线传感器网络RSSI测距方法与精度分析[J].电讯技术,2010,50(4):83-87.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宄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Chlamtac I, Conti M, Liu J J N. Mobile ad-hoc networking: imperatives and challenges[J]. Ad-hoc Networks,2003, 1(1): 13-64.

[9]Choi S J, Youn H Y. An efficient key pre-distribution scheme for secure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C]//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EUC 2005 Workshop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5;1088-1097.[39]Naor M,Pinkas B. Efficient trace and revoke schemes[C]//Financial cryptograph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1:1-20.

[10]Katsaros D, Dimokas N,Tassiulas 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ncepts in the design of wireless ad-hoc network protocoIs[J]. Network, IEEE, 2010,24(6): 23-2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