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格式

发布时间: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格式

请注意,该刊并不是SCI收录,所以下面的影响因子不是SCI的IF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ISSN:1673-5196]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 - 第39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 第82位 主题分类: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1.投稿约定1) 来稿必须具有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文稿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来稿请写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或email。2) 来稿切勿一稿两投或多投。若来稿已审定、排版或刊出,发现一稿两投或多投者,将追补对本刊造成的损失。3) 来稿按本刊审稿制度评审。文稿自收到之日起3个月内没有收到本刊拟用通知的稿件,作者可自行处理原稿恕不退还。编辑部对稿件有文字修改权。4) 本刊所载文章在向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机构(包括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报送时,不再征求作者意见。2.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文稿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编、摘要、3~8个关键词(以上内容中、英文一一对应)、中图分类号、正文(5宋)、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若文稿内容属基金资助项目,请在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名称及编号。2) 文题名应恰当简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选定关键词等所遵循的原则,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和代号等;也不能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3)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必要时可适当加长英文摘要的篇幅,也采用第三人称表述。4) 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5)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图以6幅为限。插图需符合制图规范。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中的标值必须写清,标目应使用标准的物理量和单位符号。文中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内容重复。表名和图名必须中英文对应。6) 正文(含图表)中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外文字母和文种、字体和大小写、上下角标及易混的字母应书写清楚,并用铅笔作出标注。7) 文稿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排序,三级标题形如,,…;,,…排序,引言不排序。8) 正文后的参考文献只列公开发表过的,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内部资料、私人通信、待发表的文章一律不引用)。文献的著录格式:(1)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2) 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3) 论文集:[序号]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城市: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城市: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出版日期.(6) 标准:[序号]责任者.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出版城市:出版社,出版年.(7)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题名[数据DB、程序CP、电子公告EB].(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作者书写时,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欢迎大家引用本刊发表的论文。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格式与要求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

就是国家级的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自1987年以来,本刊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 德国《数学文摘》(Zbl)、《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械制造文摘》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是中国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主编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刊物比国家级还高一个档次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

2001年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7月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同年9月在兰州理工大学在职攻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9月任讲师,2007年12月获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在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支挡结构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工作。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同时参与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点项目G212线的子课题四: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合理结构型式和构造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开展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主要参与了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及其在黄土地区的应用。近几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纵向课题五项,主持和参与深基坑支护、公路铁路边坡支挡工程等横向课题三十余项。参编教材四部,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建筑科学》、《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等国内外杂志、国内核心期刊,国际国内会议正式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被EI检索,1篇被ISTP检索。现正从事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支挡结构与土体的协同作用分析及其动力可靠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9年来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1)发表论文[1] 周勇, 朱彦鹏. 黄土地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 3115-3122.(EI检索,检索号:063310068788)[2]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Optimum Design of Grillag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 Bars on Loess Slop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2): 1567-1573. August 18-21 2006, Fuzhou & Xiamen, China(ISTP检索, 检索号: 000240343801068)[3]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3): 376-382.[4] 周勇, 朱彦鹏.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J]. 建筑科学, 2006, 22(6):48-53.[5] 周勇, 朱彦鹏, 王卫华.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优化设计[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32(6): 121-124, 127.[6]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中锚杆长度的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 4(3): 406-410.[7]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分部优化设计策略[J]. 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3): 97-100.[8] 周勇, 朱彦鹏. 兰州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探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3(5): 109-113.[9] 周勇, 朱彦鹏, 张悟成. 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中锚杆设计参数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08, 20(1): 148-151.[10]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顶部静力位移求解及其所受影响因素分析[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4(2): 113-117.[11] 周勇, 朱彦鹏. 某黄土基坑土钉支护结构的失稳分析与处理措施[A]. 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94-98.[12]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2(6): 136-139.[13] 周勇, 朱彦鹏. 土钉支护结构中土钉长度的设计研究[J]. 建筑科学, 2006, 23(7): 57-60, 27.[14] 周勇, 朱彦鹏. 框架预应力锚杆与土钉支护在某桥台加固工程中的联合应用[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Ⅱ): 229-234.[15] 周勇, 朱彦鹏. 黄土深基坑土钉支护结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分析[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 34(4): 131-135.[16] 周勇, 朱彦鹏. 深基坑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8.[17] 周勇, 朱彦鹏. 土钉—预应力锚杆复合支护技术在窄地深基坑中的应用[J]. 路基工程, 2008.[18]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Analysis on the global stability of soil nail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reinforcementof soil slope[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2008.[19]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Analysis of internal forces of grillage flexible slop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 considering the torsional effects among beams and columns[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2008.[20]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Study on stability of grillage flex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for homogeneous soil slope[J].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8.[21] Yong Zhou and Yan-Peng Zhu. Solution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wall facing of grillage flexi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prestressed anchors[J].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8.[22] 周勇, 朱彦鹏. 基于梁柱扭转效应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结构内力计算[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9.[23] 周勇. 论《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专辑), 2007, 33: 148-150.[24] 朱彦鹏, 王秀丽, 周勇. 湿陷性黄土地区倾斜建筑物的膨胀法纠偏加固理论分析与实践[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15): 2786-2794.[25] 朱彦鹏, 郑善义, 周勇. 非常规荷载作用下泥石流板式渡槽的优化设计[J]. 公路交通科技, 2007, 24(7): 24-27.[26] 李海珠, 朱彦鹏, 周勇. 框架锚杆支挡结构计算方法及工程实践[J]. 甘肃科学学报, 2007, 19(2): 151-154.[27] 朱彦鹏, 吴培成, 周勇.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06, 33(9): )参编教材[1]《混凝结构设计学习指导书》,朱彦鹏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支挡结构设计》,朱彦鹏,罗晓辉,周勇编著。北京:高等教育教出版社,。[3]《支挡结构设计计算手册》,朱彦鹏,王秀丽,周勇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模拟试题解析及点评》,朱彦鹏,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科研教学获奖成果[1] 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及其在黄土地区的应用,获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协同工作试验研究,获2005年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3]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获2007年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 获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度教学优秀奖。4)其它获奖情况[1] 2005~2007年度连续三年荣获兰州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 2005年度获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会积极分子”称号。[3] 获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度“三育人”奖。

请注意,该刊并不是SCI收录,所以下面的影响因子不是SCI的IF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ISSN:1673-5196]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 - 第39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 第82位 主题分类: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报

甘肃省外是二本招生,而在甘肃省内是一本招生。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兰州理工大学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

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甘肃省立兰州职业工业学校的土木科,1958年随甘肃工业大学的建立更名为土木系。

到目前为止共培养中专生930名,本科生3539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发展至今,学院已积蓄了厚实的办学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构建起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7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015人,硕士研究生511人,博士研究生78人。

兰州理工土木工程研究生报录比是2:1。根据查询兰州理工大学官网显示:2022年该校计算机专业共招收146人,报名的人数有300人。兰州理工土木工程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专业是二本。兰州理工大学简称''兰理工'',坐落于甘肃省会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

扩展资料:

学校前身是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

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

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院系专业

截止2017年10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新能源学院(酒泉)、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1所独立学院(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有66个本科专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州理工大学

有王秀丽、朱彦鹏、杜永峰和李慧1.朱彦鹏 结构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兰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学科责任教授,结构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深基坑支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土木水利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抗震救灾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与抗震学术委员会委员,《基建优化》、《建筑科学》编委。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第一、二层次人员。 朱彦鹏教授,1982年甘肃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4起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1987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聘为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1992年任建工系主任助理,1996年任建工系任系主任,2001任土木学院院长至今。 朱彦鹏教授从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结构优化设计、黄土地基处理、黄土与湿陷性支挡结构分析与设计、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和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等,先后承担了80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其中12项已通过省部级鉴定。特别在结构优化设计、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黄土边坡支挡结构分析与设计和黄土地区建筑纠偏及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等方面,完成了一批具有实用意义的横向课题,特别在湿陷黄土边坡支挡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和膨胀法和诱降法建筑纠偏方面取得了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二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获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另有多项成果获得厅局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工业建筑》、《建筑科学》、《岩土力学》等国外杂志、国内核心期刊,国际国内会议正式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15篇被Ei索引,另有多篇论文已被Sci和Ei核心刊源录用。主编和编著《特种结构》、《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原理-学习指导书》等教材六部,参编教材一部,这些教材都已再版,在国内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别由高等教育和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另外编著《支挡结构设计》、《支挡结构设计计算手册》和《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模拟试题及点评》分别由高等教育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教育厅级成果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1994年获得原机械工业部教书育人优秀奖,主持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获得甘肃省精品课程,2003年和2007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两次。从1992年开始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8名,毕业硕士研究生43名,博士研究生4名。 另外,任土木系主任和土木学院院长期间,建设了兰州理工大学槐园,土木工程专业于1999年和2004年两次通过建设部组织的评估,使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入全国28个通过评估专业之一。作为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使兰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学科于1998年成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002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使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杜永峰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担任兰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位点的学科责任教授,防震减灾研究所所长,兼任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机械部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原机械部“青年科技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学科评议委员会函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学术交流评审专家,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员、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2007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高等教育经历: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以来的首次高考,1978年3月~1981年12月,在甘肃工业(现兰州理工)大学读本科,81年12月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8月~1989年9月,在兰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89年10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9月~2003年10月,在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04年4月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起任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方向学科责任教授。 国际学术交流:1992年10月~12月在日本JICA短期研修,并获日本国建设省92年度海外学者研修报告最佳分析奖。1995年7月~8月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作短期学术交流。1995年8月、2000年12月先后两次在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作短期学术交流。2001年12月至2002年11月先后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伊利诺依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做访问学者一年。2004年7月~8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作短期学术交流。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在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半年。2005年10月~11月在法国国家振动研究中心(National Key Lab of Vibration de France)作短期学术交流。2006年7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作短期交流。2006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作短期交流。2007年9月在土耳其隔震协会作短期学术交流,并在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讲学。2008年5月~8月在意大利国家高新技术、能源与环境研究院(ENEA)做2个月访问学者。研究所已经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为青年教师做短期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杜永峰同志本人多次在本行业一些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或担任分会主席。 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或参与“高层建筑结构半主动智能控振技术”、“基础隔震结构随机分析及动力可靠性研究”等50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其中有近20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三项,国内外优秀论文奖14项。代表性的课题有2005年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主动智能隔震结构的多因素复合最优控制及瞬时能量响应规律研究”,2007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串联隔震体系的随机屈曲行为及其对动力可靠性的影响”和中美减震合作课题“结构半主动智能隔震最优控制新算法研究”。参与日本地震海啸国际防灾合作课题“利用智能材料的厚筏板结构的冲切损伤过程监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程结构生命全过程的可靠性研究”,并主持该课题的外延项目“基础隔震结构随机分析及可靠性”。主持完成与英国合作的课题“支护结构长期变形与稳定性监测技术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完成的“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非比例阻尼特性及工程实用分析方法研究”课题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正式出版了《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南》、《Building Children’s Schools—Transform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两部专著。 教学工作:留校任教以来,先后为博士生和研究生开设《工程抗震》、《结构减震控制基本理论》、《结构随机振动》、《地震工程学》、《结构可靠度理论》等课程,主讲本科生《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课程。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1991年获得讲课竞赛校级三等奖。1993年获得校“教书育人奖”。1994年获“机械工业部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1996年负责完成“工科弹性力学与结构力学教学法研究”的教学研究课题并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998年负责完成“钢筋砼框架动静力分析与抗震设计教学软件”的教学研究课题,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1998年、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学生爱戴的老师”及校优秀教师。1999年被授予“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9年完成“建筑工程本科生《专业外语》课程的三结合教学法”教学研究课题,于2000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的大型教学研究课题,于2000年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9月~2000年9月,先后编写《结构优化设计概论》和《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两部本科生校内使用教材及本科生双语课教材《Optimum Structural Design》。2004年5月~2006年3月,编写《有控结构随机响应分析》、《结构振动控制基本理论》等两部研究生校内使用教材。2006年被推选为校教学名师。2007年参与完成的教学研究课题“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中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研究”,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再获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007年被推选为甘肃省教学名师,并再获得校“三育人奖”。2008年获得甘肃省园丁奖。 技术荣誉及学术职务:1993年被推选为首批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1995年被“国际桥梁工程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总部位于瑞士)吸收为会员。1996年被推选为部级青年科技专家,同年担任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1997年起担任甘肃省地下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委员会理事,同年担任为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推选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员。同年,被推选为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结构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2000年3月到2005年5月,担任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国际学术交流部秘书长。2000年被推选为国家级核心刊物《世界地震工程》第四届编委。2001年被美国《地震工程学报》聘为审稿专家。2002年被推选为甘肃省“555创新科技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2002年担任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IASCM,美国)中国分委员会理事。2003年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制分会理事,并被吸收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西班牙)会员。2004年被推选为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委员会理事,同年被推选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2005年被推选为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抗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国际学术交流部秘书长,并被推选为国际减震学会(ASSISI,意大利)理事。2005年起担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学科评议专家。2006年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理事,并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隔震技术委员会理事的提名。2007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理事会理事,并当选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协会理事。2008年被推选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委员会理事。 专业技术特长: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结构随机振动及可靠度分析,结构优化设计3.李慧 学科带头人李慧教授,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兰州理工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亚洲工程电算软件中心(ACCECOMS)理事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甘肃省“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人员。主要致力于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在结构的抗震防灾、优化设计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甘肃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在各种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3名。4.王秀丽 女,博士,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963年9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80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1984年毕业同年就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毕业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师从于著名空间结构专家沈世钊教授,2004年毕业。曾多次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学术访问和交流。 王秀丽教授现为国际空间结构与薄壳结构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国内核心期刊《空间结构》杂志编委,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555人才工程1-2层次,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钢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跨度空间结构与钢结构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6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数十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厅局级奖励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3项,获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2篇,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并负责省级精品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指导博士、硕士生60余名,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部级教书育人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全省先进女职工,全省妇女大会代表,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深受学生的好评 ,评为学生爱戴的老师,成为全省“师德建设标兵”。此外,在西部地区设计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空间结构与钢结构,如兰州中川机场航站楼大跨度立体桁架结构,甘肃省规模最大的庆阳体育馆和极具特色的海豚造型嘉峪关气象塔以及各地区的体育场馆与钢结构工程等,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技术难题,为建设单位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她所负责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已经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钢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研究与开发中心,相关的工作极大地的推动了西部大跨空间结构与钢结构应用与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是cscd吗

就是国家级的

看你的文章来的,每个期刊都是不一样的。

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和本校区没有差别,都是属于兰州理工大学,只是学校扩建后建立的不同校区。

学校前身是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

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截至2018年7月,学校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39万册。下设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

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6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8214人,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扩展资料

馆藏资源

截止2018年3月,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246万余册/件,其中纸质图书22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500多种,可提供近30种中外文大型数据库,已购置的国外数据库有springer数据库、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数据库;

ASCE美国土木工程数据库、ACM美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ISTP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EICOMPENDEX工程索引数据库等。已购置的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知识仓库、自主考试学习系统、网上报告厅、中宏经济网等,已购置的电子图书30多万种。

学术期刊: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

《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bl)、《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

《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械制造文摘》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学校学报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和“中文核心期刊”,先后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校自然科学期刊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兰州理工大学

建议你投《煤炭技术》,不但属于中文核心,而且极其容易录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