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幼儿午睡的论文的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幼儿午睡的论文的题目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在5岁左右,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带,有的是由家里四个老人一起照顾,难免会过分宠爱,并且没有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家长们关心的不止是幼儿吃饱穿暖,他们更关心的是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身心要得到良好发展,保证幼儿能有足够的睡眠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班午睡出现的一些问题:上床后没有睡觉的意愿,或做小动作,或小声说话,或睁着眼睛四处看,展开了对幼儿养成良好午睡的好习惯的研究。 课题实践的意义

幼儿园新生午睡情况选题依据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研究的目的:明确研究目的,如了解幼儿园新生的午睡情况,研究其影响因素等。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如幼儿园新生。研究范围:明确研究范围,如某城市的幼儿园新生。研究方法:明确研究方法

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常常被异化为对幼儿严格管理和过分限制,以期用高控制手段求得表面上的安静、有序。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及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常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及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合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及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如果我们把常规教育的目的简化为要幼儿“听话”。那么这种常规教育实质上是在教幼儿学会忍受。学会迎合与伪装,学会迂回和讨价还价。这种理念和行为是以牺牲幼儿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幼儿只是盲目地遵从教师的要求,为了避免受罚而被动地遵守规则,在教师视力不可及的范围照样“我行我素”。

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没有用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我们培养的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

论文幼儿午睡问题的研究

1.不能较快安静下来午睡时,有些幼儿喜欢跟同伴聊天,有些幼儿没有午睡意识,经教师提醒后情况会有好转,但持续时间不长。2.穿脱整理比较随意有的幼儿脱下衣服来随意堆放,还有的没有掌握好穿衣顺序,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幼儿穿脱衣服时不够专注,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3.入睡慢,不能按时午睡有的幼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到起床时才睡着,因为他们在平时没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此外,还有个别幼儿睡姿不正确,有的趴着睡,有的蒙头睡,这些也需要教师加以纠正。(二)问题应对1.争做“小能手”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自主探索能力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因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游戏,比如“能干的我”,让幼儿自主探索,比赛谁做得更好,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好的方法,这样他们在脱叠衣服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2.午睡小讨论中大班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围绕午睡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比如“睡前如厕问题”“磨蹭怎么办”等,以使幼儿能明辨事理,懂得如何做得更好。3.睡前摇篮曲幼儿从躺下到入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通过给幼儿讲故事的方式,来平复幼儿的情绪,促使幼儿尽快入睡。相信教师通过准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特点和有效的教育引导,最终能使幼儿感受到午睡的快乐和美好,教师自身也将会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早上起床,儿子又不肯去幼儿园了。我问他为什么?儿子说幼儿园中午睡午觉,他不想睡。我安慰他,不想睡就躺在床上自己玩,别影响别的小朋友就可以了。可儿子却说不可以,躺下以后必须闭上眼睛,否则老师会说的。

必须闭上眼睛,这也太严格了吧?

一直以来,儿子都特别喜欢幼儿园,过年放假还经常问我,幼儿园什么时候开学。可是开学不到一个月,因为午睡问题隔三差五就不愿意去。

对于睡午觉的问题,群里不少家长跟老师反应过,认为五六岁的大孩子,没必要强迫他们睡午觉,中午睡午觉不仅会让孩子烦躁不舒服,还会影响他们晚上的睡眠,导致睡眠延迟。老师则表示,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统一睡午觉是学校要求的,不能因为个别同学违反规定。

可是,幼儿园为什么要强迫孩子睡午觉?对孩子真的好吗?

幼儿园睡午觉的原因较多,最初跟这个研究有关,看完研究结果,或许你就明白了。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睡眠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关于午睡的研究,研究证明: 午睡和夜间睡眠相互作用有益于儿童早期的记忆 。

证据提出者是该分校的神经科学家 丽贝卡·斯宾塞 ,他同研究人员对3-5岁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他们给3-5岁幼儿看了一些面孔,并配上褒义/贬义的词语描述,结果并未发现对识别记忆的主要影响。但是,当孩子彻夜睡眠以后 再次进行记忆测试时 ,研究人员却发现, 如果孩子前一天睡过午觉,记忆准确率的变化更大。

他们总结认为: 午睡和夜间睡眠相互作用,有利于增强儿童早期的记忆。

为了再一次论证,他们又对49名儿童进行了测试——让儿童看 情感 中立的男性和女性照片,照片配了褒义/贬义的描述语句,然后再分 3个阶段对熟悉/不熟悉的面孔进行识别测试 :学习后立即识别,午睡后或醒着时识别,第2天再次识别。

测试结果跟之前的结果完全一致,他们认为: 午睡和随后的夜间睡眠都是增强儿童记忆所必需的。

还有不少研究显示: 午睡能提高幸福感、自控力、毅力,减少行为问题,提高智商水平。

因此,睡午觉变成了 幼儿园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孩子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既然午睡好处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必须睡午觉,即使睡不着也得强迫睡呢?

但是《指南》还提到:午睡时间可以 根据幼儿的年龄、季节变化和个体差异 适当减少。也就是说,每天2小时左右的午睡不是必须的,可以根据外在因素适当增减。

1.季节: 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正常来说都是 夏天睡午睡 ,其它三个季节基本不需要睡午睡(除非很困),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只在夏天睡午觉呢?很可惜,幼儿园没有季节区别,一年四季中午都得睡午觉。

2.年龄:白天睡眠反映了孩子大脑神经的成熟度 ,随着年龄增加,孩子大脑逐渐成熟,他们很快就不再像宝宝一样通过多次睡眠来缓解大脑疲劳、控制情绪了。

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的睡眠需求最大,白天需要2-3次小睡,一岁半左右减少到1次小睡,也就是午睡;等到3岁以后,大约有50%的孩子会发展成为单相睡眠,不再天天午睡了。

如果你家孩子3岁以后不再午睡,或许正是他们大脑神经成熟的标志呢。

3.差异: 孩子的发育具体个体差异性,午睡也是同样的,有的习惯睡午觉,有的不习惯睡午觉,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

对于那些不习惯午睡,怎么都睡不着的孩子来说,强迫睡午觉相当于长时间限制活动,不仅不能让他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还会让他们压抑不适。

孩子是否需要睡午觉,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一般来说,这几种孩子可以顺其自然,不睡午觉也没问题。

1、午觉入睡困难

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入睡时间在 16-19分钟 左右。因此,父母/幼儿园应该鼓励孩子至少有20分钟在床上休息和准备入睡的时间,如果孩子睡着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孩子睡不着,而且每天都睡不着,说明他们不需要午睡,就别再强迫了。

2、晚上睡眠高达12小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保证 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 如果孩子晚上睡眠质量非常好,习惯早睡早起,一晚上十一二个小时的睡眠,已经大大满足了他们的睡眠需求和发育需求,再睡反而会睡眠过多,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有研究显示,中午睡眠和晚上睡眠具有负向的关联,也就是说,3-6岁的孩子,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睡得越少。科学家则认为,过多的午睡会减少儿童晚间睡眠的需求和冲动,从而降低晚上的睡眠质量,影响大脑认知能力的发挥。

众所周知,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期是晚上9:00-凌晨1:00,如果孩子午睡太多,晚上不困睡不着,很可能会熬到十一二点再睡,反而影响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对身高和智商发育一点好处都没有。

因此,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良好的睡眠习惯,晚上睡眠能够满足需求,就没必要再强迫他们必须午睡了。

3、不睡午觉也很精神

前面提到,白天的睡眠跟孩子大脑神经的成熟度有关,当大脑神经成熟以后,睡眠就会 由双相睡眠转变为单相睡眠 ,像大人一样不用再天天午睡了(除非是夏天,或者晚上没睡好,或者很累很困)。

如果你家孩子天天不睡午觉,而且下午精神很好,情绪愉快,食欲也不受影响,说明他们已经进入和大人一样的单相睡眠模式,就别再强迫他们午睡了!

PS:进入单相睡眠模式不代表孩子完全不需要午睡,孩子睡眠受环境、天气、饮食和情绪影响,哪天睡得多点少点非常正常。父母一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如果晚上睡眠不好,白天烦躁犯困,必须引导他们睡个午觉,休息休息。

午睡好处不好,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是否需要睡午觉,还得因人而异,千万不要统一强迫,否则很可能会把孩子的睡眠模式打乱,影响他们的 健康 发育!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幼儿园以午睡为主题的论文

1.不能较快安静下来午睡时,有些幼儿喜欢跟同伴聊天,有些幼儿没有午睡意识,经教师提醒后情况会有好转,但持续时间不长。2.穿脱整理比较随意有的幼儿脱下衣服来随意堆放,还有的没有掌握好穿衣顺序,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幼儿穿脱衣服时不够专注,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3.入睡慢,不能按时午睡有的幼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到起床时才睡着,因为他们在平时没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此外,还有个别幼儿睡姿不正确,有的趴着睡,有的蒙头睡,这些也需要教师加以纠正。(二)问题应对1.争做“小能手”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自主探索能力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因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游戏,比如“能干的我”,让幼儿自主探索,比赛谁做得更好,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好的方法,这样他们在脱叠衣服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2.午睡小讨论中大班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围绕午睡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比如“睡前如厕问题”“磨蹭怎么办”等,以使幼儿能明辨事理,懂得如何做得更好。3.睡前摇篮曲幼儿从躺下到入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通过给幼儿讲故事的方式,来平复幼儿的情绪,促使幼儿尽快入睡。相信教师通过准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特点和有效的教育引导,最终能使幼儿感受到午睡的快乐和美好,教师自身也将会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幼儿园午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午睡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午睡质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然而我们最容易忽视此环节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教育。我以“一日活动”中的午睡环节组织为例,简单描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小班入园新学期情绪不稳定,部分幼儿也因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来园后不愿意集中睡觉,这样造成值班教师束手无策。2、中大班幼儿精力旺盛,午睡时易被外界轻微干扰而入睡慢,易动易醒不沉睡。3、还有的幼儿喜欢老师坐在他身边陪着他,不然就特意制作小闹剧,故意让老师发现他,影响其他幼儿入睡。因而影响到其他孩子的睡眠质量。4、有时起床后,幼儿存在情绪低。改进措施:1/3页1、对于新入园的小朋友,设计“我与小床”交朋友情景游戏,并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喜欢的小床制作小标示,激发幼儿喜欢自己的小床,逐步喜欢到自己的小床睡觉。2、午睡前,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活动,引领幼儿看书、或老师讲故事等安静的活动,不要让幼儿过度兴奋,影响午睡。3、给幼儿创设一个安静的午睡环境,如:在睡眠室里布置“月亮、星星”温馨画面、窗帘遮光好并通过窗帘悬挂师生同制作安静入睡情景暗示。同时老师也要做到在幼儿午睡期间,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4、播放催眠曲。在幼儿午睡时播放一些轻柔、抒情的催眠曲,可以使幼儿放松神经,安然入睡。5、对于精力旺盛不想睡觉的幼儿,在睡眠室合理地方提供一个活动区域,本区域主要是针对情况及时更换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本区域环境营造。如:设计自己正确穿脱衣服、、我轻轻到小床、自己睡等图文并茂的情景,使幼儿在情景暗示下喜欢到床上午休。6、设计符合小中大班轻轻起床音乐,让幼儿在轻轻柔和的音乐中完成美好的午休时间随着音乐起床,以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期待下午的开心活动~2/3页午睡环节管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探讨,只要我们用爱心、细心去挖掘,午睡活动就一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温馨、和谐的幸福摇篮~3/3页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我发现每到午睡时,我班幼儿却表现得异常兴奋。由于每张床都是紧挨着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尽管老师不断强调:闭上眼睛,安静入睡。但仍有幼儿偷偷说话自己不睡也会打扰到别人。等到起床时,一个个又都叫不醒,……

一、创设适宜的午睡环境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利于幼儿午睡,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进入睡眠状态。

1.光线要适宜如浅蓝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睡意,要适当拉好窗帘,保持卧室适宜的光线。

2.空气要新鲜睡前一小时打开门窗交换新鲜空气,午睡时可开个小窗。

3.播放催眠曲在午睡中我经常播放优美、舒缓的催眠曲。让孩子们躺在小床上,倾听优美的音乐,老师对一些难以入睡的孩子的进行爱抚,这样孩子很快进入了梦乡。

二、做好午睡前活动的指导幼儿园午餐后至午睡前这段时间往往被忽略的环节,我在指导午睡活动中本着"以静为主,动静交替"的原则。既避免强烈运动,又不能让幼儿静等。

睡前活动对幼儿促进消化,平缓情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动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活动内容的选择以轻松、活泼为主,而且运动量不宜过大。睡前过分的运动会引起幼儿兴奋和精神紧张,反不利于睡眠。我们通常在小朋友们吃完午餐后会带他们到操场上散散步。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意思是说吃完饭后稍稍活动一下,在躺下休息有利于健康。如果说散步形式是很好的健康方法,那么散步中的穿插内容则是教育契机的体现。我们用轻快的儿歌、童谣搭配他们有力的步伐,给予他们丰富的节奏感和艺术刺激。我们将操场设置成变幻的的舞台,从徒步行走到接话传龙、从音乐之声到轻歌曼舞,许多知识内容以一种独特、快捷的方式呈现在小朋友的世界中。例如:在诗歌《春天》的教学后,教师用拍手、跺脚的手势来带领幼儿演绎诗歌中的意韵美和节奏美。

幼儿园幼儿午睡论文范文

1.不能较快安静下来午睡时,有些幼儿喜欢跟同伴聊天,有些幼儿没有午睡意识,经教师提醒后情况会有好转,但持续时间不长。2.穿脱整理比较随意有的幼儿脱下衣服来随意堆放,还有的没有掌握好穿衣顺序,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于幼儿穿脱衣服时不够专注,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3.入睡慢,不能按时午睡有的幼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到起床时才睡着,因为他们在平时没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此外,还有个别幼儿睡姿不正确,有的趴着睡,有的蒙头睡,这些也需要教师加以纠正。(二)问题应对1.争做“小能手”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自主探索能力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因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游戏,比如“能干的我”,让幼儿自主探索,比赛谁做得更好,引导幼儿自己总结出好的方法,这样他们在脱叠衣服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2.午睡小讨论中大班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围绕午睡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比如“睡前如厕问题”“磨蹭怎么办”等,以使幼儿能明辨事理,懂得如何做得更好。3.睡前摇篮曲幼儿从躺下到入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通过给幼儿讲故事的方式,来平复幼儿的情绪,促使幼儿尽快入睡。相信教师通过准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特点和有效的教育引导,最终能使幼儿感受到午睡的快乐和美好,教师自身也将会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 少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给婴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好的促进少儿发展,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积极的指令和建议,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婴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少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再大声些!” “请你在后面排队,” “好,俺们一起来飙舞,” “小小,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小强,上课,不许拿玩具,”你怎么走这么慢,还不快点儿,”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少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二、富于童趣的语言,婴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造型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婴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婴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婴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造型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三、适时的鼓励,表扬, 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少儿完成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婴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 婴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四、提问要有启发性,如教师在引导少儿观察故事图片时问:你还发现什么?教师在婴儿操作时问:你还能想出和他人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少儿观察、引起他们的思考,像一根火柴棒点燃、擦亮少儿智慧的火花,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一次创造性教育活动《到对岸去》中,为让少儿发挥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我便问:小朋友们,小猴子要到河的对岸去看它的姥姥,可是小猴子不会游泳,你们快帮它想想法子,怎样才能过河?小朋友们的回笔各异:“小猴子可以坐小木船过河!” “它可以揪住柳枝,像荡秋千那样过去!” “小猴子可以去找它的好朋友__小鸭,让小鸭驼过河去!”“ 可以坐大轮胎过河……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充分满足他们爱护、帮助小动物的心愿,同时,也培养少儿的创造性思维,我想,正是因为教师问话讲究策略,活动才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是范文给予参考幼儿教师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带小班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一、要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我班朱嘉乐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喝水,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二、要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三、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午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午睡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午睡质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然而我们最容易忽视此环节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教育。我以“一日活动”中的午睡环节组织为例,简单描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小班入园新学期情绪不稳定,部分幼儿也因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来园后不愿意集中睡觉,这样造成值班教师束手无策。2、中大班幼儿精力旺盛,午睡时易被外界轻微干扰而入睡慢,易动易醒不沉睡。3、还有的幼儿喜欢老师坐在他身边陪着他,不然就特意制作小闹剧,故意让老师发现他,影响其他幼儿入睡。因而影响到其他孩子的睡眠质量。4、有时起床后,幼儿存在情绪低。改进措施:1/3页1、对于新入园的小朋友,设计“我与小床”交朋友情景游戏,并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喜欢的小床制作小标示,激发幼儿喜欢自己的小床,逐步喜欢到自己的小床睡觉。2、午睡前,组织幼儿进行分组活动,引领幼儿看书、或老师讲故事等安静的活动,不要让幼儿过度兴奋,影响午睡。3、给幼儿创设一个安静的午睡环境,如:在睡眠室里布置“月亮、星星”温馨画面、窗帘遮光好并通过窗帘悬挂师生同制作安静入睡情景暗示。同时老师也要做到在幼儿午睡期间,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4、播放催眠曲。在幼儿午睡时播放一些轻柔、抒情的催眠曲,可以使幼儿放松神经,安然入睡。5、对于精力旺盛不想睡觉的幼儿,在睡眠室合理地方提供一个活动区域,本区域主要是针对情况及时更换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本区域环境营造。如:设计自己正确穿脱衣服、、我轻轻到小床、自己睡等图文并茂的情景,使幼儿在情景暗示下喜欢到床上午休。6、设计符合小中大班轻轻起床音乐,让幼儿在轻轻柔和的音乐中完成美好的午休时间随着音乐起床,以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期待下午的开心活动~2/3页午睡环节管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探讨,只要我们用爱心、细心去挖掘,午睡活动就一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温馨、和谐的幸福摇篮~3/3页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我发现每到午睡时,我班幼儿却表现得异常兴奋。由于每张床都是紧挨着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尽管老师不断强调:闭上眼睛,安静入睡。但仍有幼儿偷偷说话自己不睡也会打扰到别人。等到起床时,一个个又都叫不醒,……

一、创设适宜的午睡环境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利于幼儿午睡,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进入睡眠状态。

1.光线要适宜如浅蓝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会使人产生睡意,要适当拉好窗帘,保持卧室适宜的光线。

2.空气要新鲜睡前一小时打开门窗交换新鲜空气,午睡时可开个小窗。

3.播放催眠曲在午睡中我经常播放优美、舒缓的催眠曲。让孩子们躺在小床上,倾听优美的音乐,老师对一些难以入睡的孩子的进行爱抚,这样孩子很快进入了梦乡。

二、做好午睡前活动的指导幼儿园午餐后至午睡前这段时间往往被忽略的环节,我在指导午睡活动中本着"以静为主,动静交替"的原则。既避免强烈运动,又不能让幼儿静等。

睡前活动对幼儿促进消化,平缓情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动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活动内容的选择以轻松、活泼为主,而且运动量不宜过大。睡前过分的运动会引起幼儿兴奋和精神紧张,反不利于睡眠。我们通常在小朋友们吃完午餐后会带他们到操场上散散步。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意思是说吃完饭后稍稍活动一下,在躺下休息有利于健康。如果说散步形式是很好的健康方法,那么散步中的穿插内容则是教育契机的体现。我们用轻快的儿歌、童谣搭配他们有力的步伐,给予他们丰富的节奏感和艺术刺激。我们将操场设置成变幻的的舞台,从徒步行走到接话传龙、从音乐之声到轻歌曼舞,许多知识内容以一种独特、快捷的方式呈现在小朋友的世界中。例如:在诗歌《春天》的教学后,教师用拍手、跺脚的手势来带领幼儿演绎诗歌中的意韵美和节奏美。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