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区域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区域论文范文

为提高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护理学生的学习动机,现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等内容,设计符合社区护理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区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社区护理发展不够完善,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理论的综合,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发展 范畴

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①我国社区护理现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少医院虽然开设了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其重点仍是病人,仍以基本医疗为主。对“六位一体”人性化服务认识不足。②社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仍处于摸索阶段。③政府不重视,资金不到位,医院仍以营利为目的,工作开展很被动。④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缺乏,各项水平有限。⑤社区软件和硬件的缺失。⑥没有得到公众认可,居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五免六减只是一句空话。⑦社区护理 教育 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将难以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⑧社区护理仍缺乏整体性。连贯性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社区护理的范畴

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进行生命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实施卫生教育;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慢性病管理及跟踪治疗,心理卫生指导;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保存正确纪录。

社区护理特殊性

包括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除做好基本医疗外,社区护理主要是对社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慢性病的防治及系统化管理等,促进社区每个人健康安宁,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是社区护士亲切友善精神体现。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疾病系统化管理。运用有利用资源,发挥护理功能,协调并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组织、政府机构等相关资源,共同努力延伸到社区中,如与辖区政府街道居委会计生办共同合作,为社区每位成员提供健康保障,为社区护理发挥桥梁作用。

社区内优先服务对象

弱势团体(老弱残障)。社区护理关心全人类的幸福,其对象是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或其他任何特征的。妇幼健康应得到特别注意和照顾,其原因是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母亲健康一旦遭到永久性伤害,不仅造成母子二人健康的损害,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日益减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非常重要,故在社区护理中应重点维护妇幼及老年人的健康。

社区护理要做好卫生服务的计划、评估和发掘

评估是指对个体及其家属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评价,了解每个个体、家庭、团体以及整个社区健康的需求,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落实。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的办法。如缺乏孕育 经验 的孕妇,应让其尽快了解有关孕育知识。每一个人健康需要问题不尽相同,做好区域内高危人群的管理,疾病的筛查以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共建和谐社区,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发展。

做好健康宣教

社区护士不仅要发现及评估个人、家庭、社区的卫生问题,而且要让社区所有居民都认识到危害性,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如不少人对癌症认识不清,对待癌症病人就像对待传染病病人一样,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给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健康恢复。

按需提供护理服务

社区护士依照个人的特殊情况,提供适当的护理、转诊,或社会资源的利用,慢性病的防治,如对长期卧床的心血管病人的家属给予基本护理知识指导(擦浴、翻身、测血压等等),让病人得到正确的、舒适的、安全的护理。

优化社区环境

控制(或尽量消除)威胁健康或降低生活兴趣的社会环境。社区护士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环境安全工作,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如意外事件、传染病疫源、药物成瘾、水源污染、噪声、空气及土壤污染、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做好健康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社区护士通过借助各种健康筛检和对居民的健康评估,并劝导每一个人戒除不良卫生习惯。

提高观察力

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零距离的居民接触,可以更好观察到家庭环境中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并解决问题。

摘要:采用社区体验式 教学 方法 ,对5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试验,观察该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护生的操作技能成绩有着显著提高,并有助于护生的专业认知力的培养,该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社区体验式教学;儿科护理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这种 学习方法 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1941年迁居英国的德国教师科翰(kurt Hahn)在威尔士成立了一所"户外学校",用来训练军人、工商业人员、学生等群体的生存、管理能力以及心理、人格品质,由此创立了体验培训机构的先河[1]。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学中也开始了体验式学习的探索。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理化教学、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 职场 培训等课程中,如案例式教学、角色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情感体验式教学等形式都属于体验式教学的范畴。

《儿科护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分为理论与技能操作两部分。在传统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所有的实践课程均使用婴儿模型模拟护理过程。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所在学院的护理班学生进行了社区体验式教学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大专班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随机选取4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各为20名学生。

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课堂理论授课和婴儿模型示范护理操作。学习结束后实验组进行以下干预试验:将实验组20名学生随机分为10个学习小组,在社区服务站里,设置免费示范3~12个月龄的健康婴儿的护理点,并与10名婴儿家属达成口头共识,在每周二下午,带婴儿到社区服务站里,让学生与婴儿接触,练习与婴儿沟通技巧,并向家属传播护理知识,10组学生每周轮换,分别与不同的婴儿接触。试验期为1个月。对照组在实验室采用婴儿模型进行练习。

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试验结束后,分别从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更换尿布、婴儿盆浴、约束、配乳、乳瓶喂乳共7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访谈,内容包括:①是否乐于接受体验式教学?②在体验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③体验式教学对你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哪些影响?④你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2 结果

干预前后各项操作成绩比较 为期1个月的试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护理操作成绩评定,见表1。两组学生在体重测量、身长(高)测量、更换尿布、婴儿盆浴、约束5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其余两项评分,P>,两组学生成绩无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学生访谈结果 在试验结束后,接受访谈的实验组学生全部愿意或十分愿意接受体验式教学,见表2。在遇到困难和问题中,主要集中为:在课堂或婴儿模拟护理中,从未考虑过真正的婴儿是活泼好动的,以至于面对的时候无从下手;缺乏对护理婴儿力度的掌握;婴儿的哭闹使得普通的护理变得异常困难;与婴儿交流存在困难。有90%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对以后从事工作的影响,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适合从事婴儿护理相关工作,30%的学生认为自己特别喜欢这样的工作。其余50%的学生认为这是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以后工作性质的选择。

3 讨论

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循环模式 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模式一共有六部分组成(图1中椭圆形框)。感知作为新学习的开始,然后进入体验,然后进入分享交流,进而整合,最后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应用。这是一个循环模式[2]。儿科护理的体验式教学与卡瑞特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出一辙。从课堂教学形成抽象概念(感知),到教师实验室现场示范模型护理(体验),然后由学生在实验室学习模型的护理技巧(分享与交流),进而多次练习深化操作(整合),最后在社区里进行婴儿护理(应用)(图1中长方形)。体验式教学在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视的是实践。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单纯在实验室里用模型练习操作的效果,低于在社区里进行健康婴儿护理的效果。

社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操作技能成绩的影响 在七项护理操作技能中,实验组有五项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验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社区服务点使学生进入到真实护理工作情景中,有助于培养爱心和工作耐心,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处境和掌握工作要领。因此,在试验期结束后,参加社区体验式教学的学生操作技能成绩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社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 职业规划 的影响 社区体验式教学与学生的理论学习是同步的,与 毕业 前一年的医院临床实习是完全不同的。在进行职业素养训练的时候,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儿科护理,增加学生对专业认知力的理解,从而在心里层面上接受和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对于专业认知不清,左右摇摆的学生,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能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识。但对于学习主体来讲,由于 兴趣 爱好 各异,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体验也会有所不同[3]。一少部分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否将来真的能接受这样的工作形象,从而更好进行人生规划。

4 小结

总之,社区体验式教学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专业学习的情感水平和技术水平,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在专业认知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该方法的应用在国内的仍在探索阶段,本文证明了该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能为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一条优化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梁园园,江智霞,张永春.体验式学习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880-882.

[2]江智霞,何琼,梁园园.专科护士培训体验式教学理论模型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21-323.

[3]夏同霞,张亭亭,江智霞.体验式教学在护理美学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59-1561.

有关社区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医院护理系毕业论文范文

2.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3. 关于产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4. 关于护士护理论文范文

5. 有关内科护理论文范文

6.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7. 关于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新理念来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

摘要:地理这一科目的教学内容的时空性和地域性很强,教师当是凭着语言的讲解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随着信息 网络技术 的不断发展,微课引入了高中地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更加活跃和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跳跃式。微课让高中地理教学生动和形象化,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高,实现地理教学的生动化和有效化。本文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存在意义、微课对高中地理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具体实施的 方法 进行探究。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教学

微课是当前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的载体是视频。微课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环节根据需要穿插进一些小视频,视频的内容和教材的知识紧密相关,教师穿插进小视频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生动化和有趣化。微视频的时间很短,但是传达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在微视频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是很丰富的。微视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是课前的导入、课中的教学和课后的 总结 和归纳,或者作为课后的延伸和拓展。总之微视频根据教学的需要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小视频纳入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并且在课前制作好课堂教学需要的小视频。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们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尝试和探究各种不同的 教学方法 ,微课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一中教学模式,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入,是教师注重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教师秉承生本理念的教学思想,从调动起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入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要实现全面地发展和提高,当以为教师注重微课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开拓视野和思维。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环境中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而是积极探求,各方面能力都有所发展的人。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是一种有声、有形的教学资源,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入让高中地理教学生动化,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像一些地域性的 文化 通过视频资料展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觉得到最好的享受,让学生快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微视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 其它 没引用微视频的教学内容中学生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

微课把其它地域文化和这个地球上其它空间的事物带到学生课堂上来,学生的思维你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课本,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锻炼。学生仿佛置身于另外的空间里,和里的事物进行对话,融入那里滴世界,实现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地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和跨时空性的发展。

二、微课对高中地理教师素质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要对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行熟悉,并且通过自己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比较被动,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记忆达到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具备一定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把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进行融合的能力。作为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不能把教学局限于教材,还应该从旷阔的网络资源撷取教学资源,加强自身教师素养的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想要把微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懂得视频剪切制作的基本知识,以便能把自己想要的素材通过微视频展示给学生。

三、微课教学具体实施的方法

(一)微视频导入,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视频比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作为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的存在,为整堂地理课堂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所要教学的新课上,为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埋下伏笔。如:《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用一些著名景点的小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视频把学生带到了旅游景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进而能够进行接下来的课堂学习。

(二)微视频教学中引入,地理知识形象化

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把这些地理知识制作成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地理知识进行掌握。如:《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这样的地理知识,教师就可以制作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来理解什么是公转,什么是自转。

(三)微视频课后引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在上完一些新课后,教师会叮嘱学生下去自己复习,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下去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但是学生一般没没人会自觉地去复习。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可以同课后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不同需求制作一些小视频,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总之,微课是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具备良好的微课应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微课资源的利用,让微课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生动化、有趣化,让学生在有微课参与的地理教学中实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朱文斌 单位:昭阳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周路.基于微课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探讨[J].教学研究,2015.

[2]陈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与教学,2014.

《 高中地理情景教学探究 》

摘要:高中地理情景教学即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新课改对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学会学习。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的现状及应用进行了探究和 反思 。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景教学;形式创设;应用探究

1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的意义

情景教学能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改变地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生态课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课堂氛围情景的创设,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高中地理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情景式教学将抽象的地理科学理论具体化、生活化,通过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一方面使课堂不再是毫无生气的灌输式课堂,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明白掌握地理知识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应该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情景教学更符合后进生偏多的学校,情景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优势比较明显,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的现状

目前,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往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机械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更多的一线高中地理老师逐渐意识到情景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部分教师开始付诸实践,但是有些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使得情景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很多教师在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情景教学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地在教学中流于形式地表演,教学还是“换汤不换药”,从而失去了情景教学的意义,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目前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景创设策略过于单一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加趋于多样化,但是如果将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等进行简单的重复,那么情景创设就会千篇一律,甚至无论学习任何内容都习惯性地使用多媒体,忽略教学内容,那么创设的教学情景就会降低学生的体验,降低课堂效率,偏离重点难点,回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老路子上来。因此,教学中,创设的情景要因课堂内知识的不同而做出有效的调整,进行“因材施教”,多样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创设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的应用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新颖,情景创设往往被作为“时髦”的方式方法引入地理教学中,所以,情景创设极尽花样,无论课堂导入还是知识内容的教授都凸显情景的新颖,但往往却容易偏离教学的主体,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难点,淡化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华而不实。所以情景创设要适度,能体现教学的目标,使得情景的作用更加实用,更有价值。

情景教学的开展缺乏 经验

情景教学目前还主要存在于理论阶段,教师在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更多靠不断的自我摸索前进,所以情景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得情景教学的开展面临挑战,一方面,我们的一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思想转变困难,教学中缺乏对情景教学的热情,或者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时照猫画虎,对情景教学理解不够深入,出现课堂导入采用情景创设导入,但是在教授实际知识内容时,却按照传统教学思路来,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教师忽略学生的感受,还是以“我”为主,不重视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忽视课堂情景气氛的渲染,再加上教师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使学生缺乏真切的感受,这些情景教学经验的缺失,使得教师在开展情景教学时只得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引导学生学习。情景教学在课后练习阶段的欠缺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情景教学在导入阶段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应用,而更多的会忽略了在课后练习阶段的作用,上课前情景氛围的语言或者图片视频的渲染,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气氛,而完成课上教学目标以后,学生课下的巩固与练习没有改变,还是以往的传统模式,这样便会减弱课上情景教学的效果,因为课后练习是学生在课上所学内容的消化和提高的阶段,通过情景式引导型题目的训练,更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景教学的创设形式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表明,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和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知识的。我国传统地理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知识跟实际生活的联系,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冷锋过境的时候,可利用冬春季节冷锋过境时,给人带来的不同直接感受,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有同学会说天冷了,家长会叮嘱多穿衣服,说明气温降了,有的会说下雪或者下雨了,有的还会说会有大风,往往是西北风,甚至有的学生还能够比较起来过境前、过境时和之后的天气状况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直接观察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回忆起很多日常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现代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地理情景越来越受到一线地理教师的追捧,相比语言文字的描述,图片、音视频的客观展示更加直接,有效的凸显教学情景,学生感受也更加强烈,既避免了文字语言描述的不准确,也能解决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将一个个地理现象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尽可能多地调动了学生各种感知器官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探究的热情。

引入地理实验创设情景

地理实验跟物理化学实验一样,通过实验既能验证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地理实验包括课上的模拟实验也包括野外考察等活动方式,通过实验,学生学会在“做中学”,不再像以前一样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例如: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过程:夏季,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代表海洋),一杯放等量的细砂(代表陆地),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利用地理游戏创设情景目前,将 教育 与游戏结合起来已经是一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RPG(RolePlayGame)网络游戏的流行,能够结合游戏和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学习知识,既能寓教于乐,也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游戏开展角色扮演会受到条件限制,而采取真人角色扮演,采用课堂 辩论 等方式创设情景则更加有效方便。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三就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开展一场角色扮演的 辩论会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了解我国天然气目前开发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角色:输出地当地居民、输入地当地居民,政府官员、油气开发商、环保组织官员等角色,从自己承担角色的利益考虑,讨论就是否应该进行天然气的跨区域调配,阐明自己代表一方观点的理由。

4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逐渐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情景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在知网上以“情景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从2006年-2016年,共找到9,694条结果,而从2013年-2016年,搜索结果就达到了5216条,这说明情景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高中地理采用情景教学具有优势。高中地理知识面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情景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平台,将高中地理逻辑性强,内容多的特点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接受,并达到喜欢实用性十足的高中地理情景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地理情景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情景教学应该有所区别,量身定制具体可行的情景开展有效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地理素养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也能激发起地理素养欠缺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地理情景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达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情景教学存在局限性。情景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内容,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要将情景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运用情景教学,如果千篇一律,不考虑实际情况,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的重难点不分,情景教学就会应付了事,形式化严重。开展高中地理情景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情景教学的开展过程要做好学生的有效评价,及时的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断的做出调整,使得参与讨论的学生得到鼓励与提高,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的由被动学转变成主动学。

作者:高峰熙 单位:山东省莒县文心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赖汉林.情景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10):65.

[2]白兴华.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王天.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新课程(中),2014(10):40.

[4]陈兵.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景设置[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83.

[5]张伶俊.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J].神州,2014(11):198.

[6]蔡银银.高中地理情景引导教学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教师),2009(2):24.

《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

摘要:在高考当中,地理学科占据重要的比例,如果可以取得高分那将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整体成绩。除此之外,地理学习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增长个人常识量的一种手段,学生需要给予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文章 将会从实际出发,对如何提高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培养;途径探索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动力所在,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的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较多且跨度较大,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讲也有相应的难度。因此,地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从学生的教学兴趣入手,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科目固有的特色,引导学生爱上地理

地理主要是对地球上的环境、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等进行研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高中的地理学科主要包含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部分,有着多种多样且富有变换的现象,这些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元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运用一些特色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相信只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走入学习的空间中。地理学中有很多非常奇特的现象都能作为亮点,而且这些知识也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比如:沙漠中的水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下凝结而成的;在青藏高原的海拔5000米处可以看见热带的风光,原因是受到印度洋暖流影响,加上此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此生成独特的热带风景。这些超乎寻常的地理现象完全可以诱发学生潜在的好奇性,进而认为学习地理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任务,并不是单纯的那些枯燥理论知识。

二、巧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好奇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当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授课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会带着好奇去思考、去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以“不断提问、诱发思考”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要针对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让学生自主的揭秘真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还有就是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实际地理知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无处不在,只不过是隐匿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想当中。例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天空会是蓝色的;常言道“瑞雪兆丰年”,这句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在正常的气候下,下午两点钟的气温是一天中最高的时候,为什么不是正午。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陪伴着学生的,只不过大家忽略了而已,但是究其原因,很少有人会深究到底是为什么。这就要地理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思考的时候给予完整的解释,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告知答案要避免平铺直叙,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且引导他们走向真理,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享受获取正确答案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地理知识,培养了他们思考与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降低学习难度

高中的地理教学,很多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时会有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投影媒体的利用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方便,它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优化教学。教师利用投影片可以制造或者模拟一些地理运动现象,展示运动过程,让抽象的变为具体,这样一来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动态的,更容易理解的。配合多媒体,教师要以简练精辟的讲解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太阳直射点的规律性运用与昼夜长短的因时而变”这个知识点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很多学生会由于它的过于抽象而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久而久之就会放弃这部分的学习。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态图,将赤道、南北回归线等关键信息放入其中,整个flash会演示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慢慢地向南移动,其中的阴影部分就是黑夜,大家会发现北半球正午的太阳高度逐渐缩小,白昼时间开始缩短,而且北极圈中的极昼现象将会不断缩小范围,这一现象在南半球正好是相反的……整个过程配合教师的讲解将会在5-10分钟左右,等到整体演示完毕之后,教师要总结出具体的规律与结果,这样就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让学生更为牢固的记住相关问题。

四、多元化教学,巧妙利用 谚语 、口诀等提高学生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去记忆、去理解,但是每当内容增多后,学生记不住,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一点一直都是阻碍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大因素。因此,教师需要自我探索,准确把握区域地理中的联系规律,可以发挥想象编纂成为一个个朗朗上口的口诀,经调查表明,学生对于一些有意思的口诀非常感兴趣,而且记忆起来非常快,在考试的时候经常会在草纸上写上口诀,便于答题。口诀教学可以排除知识本身的干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记忆情感,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还能活跃气氛,消除压力,这也是目前我国各大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开始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我国开放性的海港城市的时候,学生必须要记住我国这14个开放性质的城市,这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很大,死记硬背效果也很差。如果可以编成口诀,学生掌握规律自然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这就是隐含14个城市一句诗词性的口诀,简单易懂,学生非常容易掌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如何培养高中地理学习兴趣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学生如果想要学习好地理这样的学科,首先就需要对其感兴趣,只有自己愿意学习、爱学习,才有可能消化地理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授课阶段必须要设计一些互动类的特殊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地理成为他们进步的一大助推力。

作者:许萍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志龙.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02).

[2]陈伟.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的探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1).

[3]刘恒.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容忽视[J].华夏地理,2015(06).

有关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2.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3. 高中地理教学优秀论文

4.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5. 关于地理教育的论文

6.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7.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小论文范文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构建 高效课堂 入手,使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现状研究 》

摘要: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相辅相成,但是当前研究学习顺利开展面临一些障碍。本文对主要问题进行归纳 总结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地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研究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二者有机整合[1]。但目前学校 教育 中将学习与研究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自然衰减。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加入研究性学习,则将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学生 学习 方法 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情感培养。

一、问题

目前研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存在很多问题。调查研究并归纳梳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课程未开设或开设不足

根据笔者对本区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地理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已开设的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或每周仅安排一两节课时等情况,未能针对单一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不用说地理学科。

2.研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胜过能力培养,因此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由教师掌控,学生是受动者[2]。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式不科学,且大部分课题由教材、学校或教师直接给出,尽管学生会从中挑选,却少了自主探索、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完成作业,忽视研究过程。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不完善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学校忽视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这样学生对开展工作的程度与效果缺乏清醒认识,影响研究效果。

4.学习时间安排与会考时间安排存在矛盾

由于会考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同时时下盛行的主副科观念使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中的应用。5.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资料、设备资源由于我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资料与设备缺乏,影响研究进度与效果。

二、对策

1.开齐开足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或者安排课时不足,加上初中阶段地理成绩不纳入录取总分评价,使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困难重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督促检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将任务落实到学校和教师个人。

2.科学指导、规范选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学生从教师统一制定的课题中选择,学生不能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

3.完善评价过程与方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情况如果未加以监督评价,则将对学生后续研究产生阻碍,严重影响学生研究主动性。学校不应一味强调应试教育,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将其当做任务。确保评价至少具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两部分,根据学生研究成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可采取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4.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流程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挤占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抽出相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符合新课标理念,还贴合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5.培训师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力度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研究性学习培训,也没有指导过研究性学习。很多师生认为开展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设备及经费缺乏。由于电脑房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学习师资培训,购买开展活动必需的书籍、器材,定时开放电脑房。同时,学校应大力与周边社区、单位对接,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资源。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勇于挑战,就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

[2]林培英,陈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5.

[3]马明,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田.教育探索,2005(6):29-30.

《 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提高方法探析 》

摘要:地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新课标课程对地理的要求从曾经的了解变为今天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增多。但是很教师的 教学方法 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地理知识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的地理教学效率成为了如今正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效率;教学效率

一、研究背景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国家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状况也得到相应的改变。但是,有些学校的教学现状并不显得十分乐观,他们的教学方式依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初中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地理能力得到相应的增强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学生充满好奇心,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很多初中学生并不了解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厌恶地理。这致使这些学生的地理成绩不够优异甚至跟不上平均水平,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教育的推进,多数教师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完成新课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并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学生积极的 学习态度 和正确的 思维方式 。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思想传统、陈旧,依然沿用曾经的传统方式授课,致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和发展。

(三)学生学习方法存在不足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之后,很多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缺陷。有些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在他们看来,书上的内容看懂记住就相当于学会了一切,可他们全然不知书本只不过的一种工具,上面的知识是不足够为学生培养出强大的地理思维能力的。也有一些学生课上听课了,课下却不完成作业,他们只注重课上的教师授课,不注意课下自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领悟。

三、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恰当应用多媒体。

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实际上是一门生动形象的学科,图形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备课时,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美景或小视频等,像导游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充满向往。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贴合所讲内容的动画,更形象生动地引出课堂所需要讲解的内容。

2.提倡学生互助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就是组织学生互助合作。团队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之心。如果我们可以恰当运用他们这一点,通过互助合作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力思考,不断探索,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即将讲解“拉丁美洲”一课时,教师留作业让学生组成团队搜集相关于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等,学生就会自己分工搜集不同方面的不同资料,激发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学习兴趣。

3.适当应用游戏教学法。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课堂上犯困或者走思等,这时,教师如果可以适时地制作出一些相关的游戏,就可以使学生清醒并且聚精会神地完成游戏,也更有助于教师的讲课。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两组学生进行猜国家游戏,一队人说出相关的风俗习惯、城市、种族等等,另一对人进行国家的猜测。这样既使学生课堂清醒、认真听讲,也能加强学生已学知识的温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今的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这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刻不容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按步骤进行的,否则定会事半功倍。(1)充分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规律,了解学生所做所想,认识到学生的疑惑和不足,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打造良好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解答疑惑,了解学生所想,从自身出发,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给爱学的学生打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也可以带动不爱学习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既有利于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优异,也有利于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极大地帮助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进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是一门较为灵活的学科,授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的教学手段。地理的研究内容很多时候都是直观、可观测的,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丰富多彩性。

(2)生动、活泼的教学法。生动活泼的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新旧知识点结合。采用结合新旧知识点的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据知识点的温习和记忆。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这个科目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初中生尚处在成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不一定能够正确快速地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地帮助不同的学生,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帮不同的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地理的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总结 经验 、不断摸索,寻找更好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地理能力的优秀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5(1):35.

[2]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229.

《 初中地理教学探究式学习方法探析 》

摘要:作为初中教师,在教师学生地理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地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案就是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体验式学习教学方案适应我国教育大环境,适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并且学生在体验中可以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所以,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案是顺应当前教育模式的一大热潮。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法

1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整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探究

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每位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应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探究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由于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讨论得出的答案,所以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在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地理学习效率和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探究式学习构建的是一种开放的、促进自己发展的、创造能力的环境,提供了多条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精神。

3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地理课堂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指出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过去,不少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依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属于课堂探究。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途径完成,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提问: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而且大多数提问的是记忆型的问题,

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样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恰当,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说明区域内存在着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并根据材料讨论,归纳出主要地理差异,然后提出讨论题:请根据学过的内容,讨论时西北地区好还是青藏地区好,开展这种讨论题,事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了解西北和青藏的优势、劣势并存的客观性,这样的讨论学生比较感兴趣,收获颇多。

探究性演示:

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应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它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时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另外,探究性演示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探究式学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朱雪梅.从新课程标准谈地理实验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02期

有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4. 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5.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6. 初一地理教学论文

7. 初中地理结业论文

8.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区域论文范文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高中生地理论文范文] :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重回高考之列,目前是“3+综合”考试模式中“综合”科的一门,这无疑使高中地理教学极大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随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 一、 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

论文研究区域

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了解的。研究的区域选择首先应该是自己了解的,并且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自己应该对这个选题区域有兴趣。最后选一些小众有意义新颖的。论文研究区域的思路:提出问题,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分析问题,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解决问题,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xx企业商业模式就是研究范围

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提纲前需要找相似的文章,可以与自己所写主题相关,或者与行业有关的的论文,进行阅读,熟悉行业熟悉主题学习行文框架,了解研究思路。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原理等为理论指导,采用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文首先从研究开发区现状入手,对开发区产业结构与用地布局、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分析论述,找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此对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判断分析研究。然后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预见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针对有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性的汽车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园区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为继续坚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保证;最后对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作出分析评价。本论文通过对典型实例——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环境评价,对以工业用地为主的新开发建设区域,如何控制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开发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要4-5

前言5-11

第一章 绪论11-24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选题背景11-12

选题意义1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13-15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15-18

战略环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进展18-20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21-23

技术路线21-22

论文创新点22-23

小结23-24

第二章 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24-37

开发区规划设计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24-31

可持续发展理论24-25

城市规划原理25-26

生态学理论26-28

城市生态系统28-29

循环经济理论29-31

技术方法31-37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概况与开发现状37-54

社会经济概况37-39

开发现状39-42

开发过程回顾39-40

开发现状40

开发区现有产业布局40-42

主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42-53

开发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42-48

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48-50

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现状评价50-53

小结53-54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54-76

规划原则及目标54-55

规划依据54

规划原则54

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54-55

总体规划布局55-61

开发区现状存在的问题55-56

用地布局结构56-57

规划布局57-61

各专项规划61-66

给水工程规划61-62

排水工程规划62-63

燃气工程规划63

供热工程规划63-64

电力工程规划64-65

通信工程规划65-66

环境保护规划66-69

环境功能分区规划66-69

绿地景观规划及分析研究69-75

高新开发区绿地景观建设现状分析70-7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71-73

绿地景观规划生态要素分析研究73-75

对总体规划方案的初步判断分析75

小结75-76

第五章 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6-98

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76-81

生产力配置情况分析76-78

新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分析78-81

总体布局与分区的合理性分析81-82

总体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81

工业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81-82

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性分析82

与水源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与长春市供热规划协调性分析83

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83-90

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83

环境功能区划分及其合理性分析83-90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90-97

生态系统变化分析90-91

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91-92

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94

生态满意度评价94-96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结论96-97

小结97-98

第六章 汽车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98-115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98-100

汽车产业基本情况98-99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的经济发展99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的土地利用99-100

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100-106

发展思路及发展原则100-101

发展战略分析101-102

发展任务102-105

发展措施105-106

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06-113

计算方法的选取106-109

评价指标及标准109-110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10-112

评价结果分析112-113

小结113-115

第七章 医药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15-131

医药产业园区开发现状115-118

医药产业现状分析115-116

医药产业面临的环境116-118

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118-120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118-119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目标119

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实施措施119-120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程序120-125

指标的研究原则122-123

评价指标的选择123-125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25-129

方法的选择125

评价指标及标准125-126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26-129

小结129-131

第八章 开发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31-14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131-133

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133-141

权重的确定133-137

承载力评价137-141

小结141-142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42-144

基本结论142-143

建议143-144

参考文献144-152

主要学术成果152-153

致谢153-154

区域经济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路交通是众多运输方式中的一种,公路运输与空运、航运以及铁路运输相比,其所占的比重更大,特别是在内陆地区,空运成本非常高,内河缺乏,铁路运输非直达,公路运输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并且随着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已经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运输方式。根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公路运输里程在各种交通运输综合比例的60%以上,并且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健全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公路交通运输具有直达运输、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用户操作方便、资金投入少以及周转快等优点,在交通运输行业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逐渐地向城市靠拢,更多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机动车,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需求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客货运输量显著增加,导致城市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我国许多城市对于土地使用和交通运输的利用尚不完善,并且尚未创建健全的交通管理体制,导致公路交通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交通事故频发。因此,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公路交通运输行业进行规划和完善,能够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并带动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2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以某个区域生产总值作为评价区域经济的指标,采用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客运量以及公路里程作为评价公路运输发展状况的指标,以此对区域经济和公路运输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关系的统计方法之一,以此统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社会货运量和地区经济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客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社会客运量和地区经济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里程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公路里程和地区经济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3公路运输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微观角度

激活公路沿线资源公路交通对于改善和激活沿线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地资源与旅游资源,按照区位理论,交通运输可以改变区域的区位,在没有修建公路时,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不能和其他资源相匹配,一旦改善公路交通,能够实现上述资源的有效结合,将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提高企业、组织效率完善区域公路交通运输,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他要素的利用率,例如劳动力以及其他资本,提高地区企业、组织的获利能力。提高区域生产要素组织效率,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提高产品生产量和研发新型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调整企业生产布局与物流规划公路运输是企业物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区位的改变,会影响企业的物流体系和发展战略,改善企业附近交通条件,改变企业和需求市场、材料市场的距离,对企业的战略布局进行改善。根据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会带动整个沿线经济带的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不仅能够加快地区信息流、物流以及人流的循环速度,还能够实现区域内各个经济单体的相互连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企业在选址时,应该尽可能选择公路交通便利的位置,以完善的交通带动企业运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宏观角度

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公路交通运输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还能改善区域产业结构。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包括:运输条件要求严格、随市场状况灵活变动、运输频繁、批量小、时间性强、附加价值高以及产品体积小等,而公路交通运输能够满足现代企业上述的所有要求,因此,高速公路沿线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首要选择。此外,新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现代企业对高速公路的依赖性不断提高,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便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城市核心人才的沟通和交流,在核心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下,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改进、优化与完善。

改善公路沿途投资环境公路建设对沿线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投资活动,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公路建设完成之后,区域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运输时间,还能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公路运输维修费用,同时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利的山区,建设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其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吸引众多的投资商,将山区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消除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均衡发展根据增长极理论,不同地区不可能按照相同的速度发展,不同的地区按照不同的速度不均衡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向落后地区扩散,对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调整,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公路建设项目能够带动区域各项产业的发展,连锁反应下带动其他行业、部门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分配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各个领域和行业协调和均衡发展。

开放经济市场大门,健全投资环境通过对公路运输网络进行改进和完善,能够实现对整个交通网络结构的优化,逐渐地完善区域经济投资环境,逐渐打开经济市场大门,加快市场经济转型,逐渐地完善投资环境,促使地区经济向全世界开放,以此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

4结论

总之,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地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通常,公路运输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成正相关,如果区域的公路运输条件非常发达,则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经济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公路运输建设速度,以此带动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几年来,我国公路交通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预期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20年以上。我国把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建设的重点,公路建设在我国所有交通建设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原因在于公路有其特殊的交通优势。这种优势在于公路受资源、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且可进入性较强,直达性好。公路交通克服航运需要内河、铁路的直达性不高、航空交通费用较高的缺点,有着很好的发展的前景。但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并不深入,缺乏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设公路交通方面的总结,因此,笔者就针对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一、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公路交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全国性修建公路的热潮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此后的.期间,公路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性、地方性的公路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便利的公路运输,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为各地方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保证,让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公路交通的发展加快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交换的速度,扩大了交流空间,缩小生产、居住和流通的空间局限,方便人们的社会往来。随着大大小小公路的建成,逐渐形成了以公路为纽带的交通网络,大城市作为交通运输和物品集散中心,小城镇为辅助补充的物品运输,让公路沿线城市经济大幅度增长,小城镇也快速发展,整体上让区域经济不断增长。

2.公路交通发展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公路交通带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就为商品的流动提供了保证。商品有销路、人民有收入,就能促进商品的生产和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就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先导产业够有效的引导改变生产力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解决过剩的劳动力。当出现特殊情况时,便利的公路交通也是国家安全和抢险救灾的保证。

二、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公路的直达性高,把每一个城镇、甚至每家每户都联系起来,在方便了居民日常出行的基础上,便利的交通来能吸引更多外来的投资。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村落后的交通情况,改变了农民的出行方式,农村公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农村的交流加快,农村客运市场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必要条件,也为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提供交通运输保证。更重要的是公路的发展还能促进农民思想的观念的改变,公路网的形成可以打开农民的眼界,让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当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让其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模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公路给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带来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农副产品、生产物资以及信息和人力资源流动的主动脉。农村公路的修建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民的生活,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2.调整沿线区域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成三种,公路本身是一种基础设施,属于第二产业。修建公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公路的修建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发展必要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没有交通作为保证,以流通、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难以顺利发展。本文以旅游业为例,详细地分析公路交通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产业的发展必要的客观条件有三个:其一是旅游资源,其二是旅游设施,其三就是旅游的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在区域客观存在,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直达性较强的公路交通系统,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公路交通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便利的交通,旅游产业就可能快速的发展,而没有旅游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比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等)就无法实现。公路交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3.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发展

公路交通的发展还能促进汽车以及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公路交通的建成为各种客车、货物的运行提供了条件,公路建设促进客运和货运的发展,提高了市场对于汽车、货车的需求量,这样可以让近年来不太景气的大型客车制造业重焕新生。除此之外,汽车、货车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直接和间接消费品的消耗,让汽车装配厂能够及时补充消耗,增大产量。另外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为工商、电力、建筑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方便人民生活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闲散劳动力,提高沿线居民的生活条件。

4.促进区域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利用

公路的建成意味着更强的通行能力,而通行量的增加又能够降低交通运输费用。货物在途时间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减少可以让公路使用者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区的可进入性增强,可以带来更多的到访者,吸引外来者的投资。根据笔者的研究,交通条件欠佳的地区,通常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开发,而且交通的闭塞也使当地居民很好的保持了民风民俗,地方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条件良好,可以用来进行旅游开发。公路交通能够把闭塞区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会改变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各种机器设备的使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和噪声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使他们活动范围减小,导致数量的减少。尤其是在山区修建公路,因为地形起伏大,地面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坡度,加大了公路施工的困难,而且修建路基时,需要大挖、大填土石方,防护工程量也较多,造成的工程废料,如废弃土方的处理就是一大问题。一些规划不到位的公路修建计划,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施工过程的规范。破坏了沿线的森林、土壤和植被,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裸露和松散,减轻土壤肥力;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施工人员生活和生产垃圾乱扔,导致土壤污染等。公路建设征用土地该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我国有效的耕地面积减小,直接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占用有价值的农田土地

公路建设会占用一部分土地,让一些有价值的农田不能使用。由于工程需要占用沿线的土地,线路经过的居民必须搬迁,然后与居民区配套的设施,如供电设备、通讯设备、水利灌溉设备等也必须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动植物、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利于区域的发展。另外,最近几年,在征用土地农田时,在搬迁过程中出现不少的矛盾,由于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住户的观念和赔偿问题,导致严重的冲突,甚至由此出现严重后果。

四、结束语

总之,公路交通的建立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公路不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提高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力保证,公路交通是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助力。修建公路是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在认识到积极影响的同时,还更要重视它的消极影响,并想办法解决,争取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公路交通的重要意义,要想发展区域经济,就必要修建公路。让公路交通的便利带动各种产业的发展,发挥公路交通的带领作用,用安全、高效、完备的公路公路交通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全方面的发展,加快商品的加工和流通,提高国民经济总量,改善公路沿线居民的生活。

摘要: 公路运输在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价值,必须全面的认清其发展的趋势,为实现具体的经济价值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来研究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做好公路运输的各项基础工作,依照公路运输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推动和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公路运输业的特点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作用

在我国的生产部门当中处于重要经济地位的就是交通运输业,这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与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社会生产活动中存在很多的形式,而交通运输业则可以将这些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推动我国社会形式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共同开展,成为目前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关系纽带,是大路上运输方式的集中体现。结合公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一)公路运输灵活性强

我国公路运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常灵活和多样性,与其他的运输方式对比存在明显的优势和价值。因为地域比较辽阔而具有较广的分布面,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路面运输方式,公路交通运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有效的融入到什么的生活当中,在各种形式上表现出灵活的特性。

(二)公路运输速度较快

作为路面上的主要运输形式,公路交通的运输存在着速度较快的优势,究其理由在于公路运输可以实现何种地方形式的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渠道该变,进而直接到达运输目的地。因此能够快速的实现运输的结果,满足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实现直达运输

公路交通运输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门对门的直达运输,这对于任何其他的运输形式来说都是独一不二的优势,因为公路运输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的体积比较小,能够去任何运输任务需要的目的地。而不需要重复换成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这对于有着特殊要求的运输任务来说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商品的生产厂,以交通运输的方式直接将货物运输到需要到达的目的。省去了中间的许多环节和手续,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

(四)操作简单,投入成本低

公路交通运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投入的成本较低,在运输的制度标准上没有空运和水运那样的严格,进入运输的过程相对简单,同时在资金成本投入上相对要低,这是人们选择的主要条件之一。其次,公路运输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工具也相对的容易实现,不像其他空运和水运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完成最后的运输结果,只需要提供公路交通的固定车辆即可,运输车辆的获得要比飞机、船舶相对容易和简单。

(五)公路运输的适应能力较强

公路运输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运输的实际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公路运输的车辆在装运货物的过程和时间都非常的灵活,同时完成这些运输货物的转载也相对的容易,不需要过多繁琐的程序,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运输的质量,同时,在各环节的衔接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无形中降低了运输的成本,提高了运输的经济效益。针对特殊的运输表现出非常大的优势,救灾物资的运输中就完全的体现出来,能非常强的适应各种运输任务环境,实现最终的运输目标。

二、公路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公路交通运输能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针对目前的主要运输形式来看,各种交通运输都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各种原材料的加工都需要依靠不同的交通运输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在整个运输方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运输方式的存在直接为各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产品的需求方也需要以各种不同的运输来实现最后的交易目的。运输在实现产品供应和需要的关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这些运输的具体形式都是建立在交通运输的基础之上的。以门对门的特殊运输占据着其他的运输方式所不能相比的优势,通过这样的有效链接使得各种经济联盟相互依存和发展,在公路交通运输的过程中不仅运输形式更加多样化,还不断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公路运输能有效的降低经济的成本

国民企业在实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必须采取一切有利的办法来降低经济过程中的成本投入,而关于运输的方式上就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能有效的实现成本降低的目标,究其理由还是在于公路运输能缩短运输的时间,时间对于降低运输成本来说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同时公路运输中车辆的能源消耗也是考虑的一个重点理由,将其作为经济成本降低的影响因素。根据公路运输的特点得知车辆运输的交通工具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获得,同时在使用中的磨损也相对较小,这些优势都为延长运输车辆的使用寿命做了巨大的贡献。尤其表现在高速公路的运输上面,普遍的快速、安全、舒适成为公路运输的规模化发展的标志,以这种全新的运输模式能,满足各种实际运输的任务和要求。在有效的节约运输时间的过程中也大大的降低生产企业投入的成本。

(三)公路运输的改革能有效的提升运输质量

在如今的公路运输中普遍以高度公路作为主要的运输媒介,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运输的形式还存在一些理由和障碍,尤其体现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存在严重的技术落后和基础运输设施的薄弱。公路运输的形式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系列的理由,通过和其他运输方式对比,发现能弥补其他运输中出现的各种理由。以恰当的方式将各种运输的断裂处链接起来。公路交通运输形式的使用推动了经济运转的改善,进而使经济发展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其他的交通运输所不能达到的,经济运转方式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动力来源,因而发挥出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四)公路交通运输有效的实现了信息的传递

因为目前经济的逐渐发展和进步,农村的发展形式也逐渐城市化,运输成为实现城市与农村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因为农村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各种链接和交流形式都不完善,公路交通的运输成了链接其的主要方式,这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经济建设的未来发展。除此之外,农村的大量劳动人员进入到城市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中的项目建设也不断的深入到农村中去,推动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发展。这一系列的发展形势都建立在公路交通运输的基础之上,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相互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途径。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项目。

结束语

现代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定趋势,作为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公路交通运输则表现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通过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公路运输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位居第一的位置,这项统计充分的说明公路交通运输对我国整体运输行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各地高速公路的开通,推动了公路运输业的持续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公路运输的支持与协助,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的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和实现其特殊的运输职能才能引领我国的整体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去。

参考文献

[1]王向东;王忠贤.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7)

[2]刘红燕.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

[3]王宏伟.浅议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2(1)

[4]张朝霞.论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4)

[5]马志强.论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交通标准化,2013(5)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的回顾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按照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 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①].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就当代中国区域问题研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围绕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的论著[②],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诸多经济学者看来,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市场的力量迟早要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认为,一旦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定格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一个国家便步入了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快车道。[③]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地理学与政区地理学的研究也不断触及区域行政问题。这一领域的学者往往从行政区域改革的角度切入这一研究课题,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围绕着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撤消地区行署建立实体市”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对策。[④]这些对策的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与经济区尽可能一致,这一点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见解,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性建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现有的体制背景下,上述两种思路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毫无疑问,应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然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市场化机制的发育成熟、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固有的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无法完全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市场万能的神话之上。进言之,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因此,即使是市场发达的社会,也倾向于实行政府干预型的协调模式。其次,按照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改革思路,即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从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免是脱离了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的纸上谈兵。众所周知,许多行政区划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刚性,不能也不应该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变化而随意调整。同时,经济区以经济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行政区则要考虑到综合性因素,而不能仅以经济为限。对现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一项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还要困难和复杂的工程,搞得不好恐怕治丝益棼,引发出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们认为,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切入,通过对政府结构、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的考察和审视,推进问题的解决。因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即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体制和结构。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法治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民间经济交往这一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显然难以冲破这一体制性的障碍。在我们看来,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一,有利于增强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发展动力,改变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格局。从世界经济大格局来看,东亚环太平洋沿岸从北向南,由俄罗斯到日本、韩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新加坡,是当今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中国与东盟的交汇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经济相对落后,成为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加快环北部湾区域内的合作和开发,不仅能带动区域内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效连接起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而且也将为亚洲各国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有利于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升双方的合作空间。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来看,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往往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中心作支撑。环北部湾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把这种优势和潜力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形成高度发达的经济中心,才能增强区域的吸纳效应和扩散效应,提高自由贸易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各国在资源、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第三,有利于中国东、西两大区域经济的迅速腾飞,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来看,由北至南已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和环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目前,环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初具规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较强,但主要表现为对东北、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与之相比,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扩展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中国东西部经济的对接,潜力巨大。因此,要加快环北部湾区域的开发,扩展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搭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长效平台,将该区域打造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按照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 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①].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就当代中国区域问题研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围绕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的论著[②],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诸多经济学者看来,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市场的力量迟早要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认为,一旦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定格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一个国家便步入了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快车道。[③]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地理学与政区地理学的研究也不断触及区域行政问题。这一领域的学者往往从行政区域改革的角度切入这一研究课题,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围绕着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撤消地区行署建立实体市”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对策。[④]这些对策的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与经济区尽可能一致,这一点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见解,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性建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现有的体制背景下,上述两种思路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毫无疑问,应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然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市场化机制的发育成熟、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固有的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无法完全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市场万能的神话之上。进言之,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因此,即使是市场发达的社会,也倾向于实行政府干预型的协调模式。其次,按照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改革思路,即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从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免是脱离了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的纸上谈兵。众所周知,许多行政区划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刚性,不能也不应该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变化而随意调整。同时,经济区以经济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行政区则要考虑到综合性因素,而不能仅以经济为限。对现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一项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还要困难和复杂的工程,搞得不好恐怕治丝益棼,引发出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们认为,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切入,通过对政府结构、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的考察和审视,推进问题的解决。因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即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体制和结构。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法治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民间经济交往这一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显然难以冲破这一体制性的障碍。在我们看来,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区域联盟论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当前,区域化大背景是全球化在收缩。新科技革命也到了下半场,大国关系从合作转变成竞争。

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认真制定本企业的发展对策。针对电子商务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不断完善物流装备、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与一般的配送供货系统相比,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其部分业务活动在网上完成,商品采购和配送等服务从虚拟走向实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己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物流运输和仓储,要求其参与到客户物流体系中去,旨在提高效率和效益进行整体运作,其业务领域己广泛深入到客户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装备,提高专业化水平,将业务做大,从而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区域联盟化能够保障一国或一个区域内班轮公司的稳定经营。有别于三大联盟的高进入门槛,区域联盟放低了对成员实力的要求。区域联盟成员通过共享舱位和集装箱、合理进行新船订购和旧船淘汰、共同签订港口设施使用合同等联盟化运作方式,降低边际成本。此外,还通过调整重复航线,消除成员间的过度竞争;合理开设新航线,扩大成员业务规模;增加开船频率,提高航线服务质量。以规模经济创造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本国或本区域内大型班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拉动和支持一国或一区域内中小型班轮公司的稳定经营,避免类似韩进海运破产事件对一国或一区域进出口贸易、全球供应链稳定造成影响。在航运淡季,运力供过于求,班轮公司连连亏损的情况下,这一好处尤为突出。二、班轮公司的联盟行为,会推动一国或一区域相关航运要素的发展。区域联盟作为由一国或一个区域在相关政府部门支持下成立的组织,势必将优先保证联盟所在国家及区域的航运市场服务。如K-Alliance就将在正式运营后,增加船舶在釜山港的挂靠频率,并新增由釜山港出发至东南亚主要港口的航线服务。区域联盟的组成和发展,为优化国际贸易的交通运输环境,扩大一国或一区域内港口的吞吐量规模,进而推动货运代理、集卡拖车、设备制造等航运相关企业的发展,拉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就业及高端人才引进,带来助力。三、班轮公司可以通过联盟方式,提高一国或一区域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海运货运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90%,是国际贸易往来的主要运输方式。区域联盟对一国或一区域内运输资源的倾斜,将有助于形成高效、便捷、低费的航运物流供应链,有利于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联盟化还将吸引外资设厂投产,使一国或一区域外贸企业,降低物流成本,为企业节省更多资金,用作产品生产开发,提升产品竞争力,缩减运输时间,提升物流效率,加快资本回流。四、区域联盟化能提升一国或一区域在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区域联盟以部分航线上运力的主导地位和协同效应,撬动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市场资源。港口的发展和港口生态圈的建设,将有利于在一国或一区域,聚集航运科技、航运金融、航运咨询、航运大数据等相关高端航运服务业。开放包容的区域联盟理念和低门槛的准入标准,将会吸引更多区域内或跨区域的班轮公司加入组织。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区域联盟即可制定航运市场规则,掌握航运市场话语权。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