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态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生态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 方法 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就是其专业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科研意识缺乏, 反思 能力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科研意识缺乏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足,无法正确把握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投入不足;或是受到功利化倾向的引导,为实现晋升评职的短期利益,不惜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导致学术研究有数量无质量,学术乱象导致的学术腐败广为诟病。反思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反思形式单一,集中在课后反思;反思过程流于形式,基于行政化的命令要求将反思过程机械化,缺少对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认真思索;反思方式封闭化,很多高校教师孤军作战,相互排斥和隔离。教师专业情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倾向,情意越高,越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师专业情意枯竭主要体现在:一,职业倦怠感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工资收入水平低,发展前景迷失,很多高校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休眠期,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二,职业伦理道德感差。少数教师缺少敬业爱岗精神,对于教学敷衍了事,个别的受功利主义刺激,学术上伪造数据,败坏了学术风气。

(三)师资引进和聘任制度的阻隔

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外部因素是制度阻隔。高校引进教师后普遍推行名义上的聘任制,实则是“终身制”,除非教师主动退出,否则被动淘汰的几率很低。尽管有些高校仿制“非升即走”制,尝试推行“有限聘期”和“有限次晋升”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或中途腰斩,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固若金汤的“终身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不完善的流动机制。教师流动性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高校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向上流动,导致优秀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造成高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校际互访呈现下降趋势。长期不更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内容,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激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教师创造力的枯萎。(四)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失衡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管理失衡,表现在评价体系的内在冲突:一是评价理念偏差,主要表现在工具性价值和人本主义关怀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视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的工具,以严格的 规章制度 来控制和管理教师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好坏,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忽略教师也是一个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然人,扼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表现在量化和质化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教学工作过分依赖数量化,简单考虑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隐性因素,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科研工作过分依赖量化标准直接导致教师“重量轻质”,一味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师、评判教师科研效果,忽视论文的级别,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变相地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不正之风。三是评价方式单一。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方式,根据聘任合同的责任细节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行政化色彩浓厚。而教师对于评价过程的公开性无法质疑,无法全面把握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无法明确长远发展的方向。这样一种完全“他评”的考核方式,剥夺了教师的知情权,助长了教师对于评价考核体系的排斥心理。教师评价管理体系的失衡令大部分高校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造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局。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观和开放观。整个教学活动被视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任何一个联系的割裂开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价值。因此,高校管理层及高校教师需要用动态、平衡和关联的理念去看待教学活动。将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平衡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需要高校教师充分考虑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针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主动整合人文社科知识、专业专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职前教育要注重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职后教育要注重教育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开放、平衡的原则,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参与性、能动性和体验性,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态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 文化 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彰显课堂整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二)建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

针对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意识淡泊,科研动力不强、反思意识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等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组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个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又反过来推动单个教师生态主体的成长。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个体价值之和,这符合生态论中共生的思想。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在学校组织或是教师自发的情况下,通过对话、合作、协商、反思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以开放、平等、合作、互信的方式来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所建立的一个学习组织。教师共同体打破了教师间的生态地域的限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增加交流,挖掘群体的共同资源,在讨论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科研上共同分享科研最新动态,打破教师间的“花盆效应”,使教师围绕所研究的课题共同探索,唤醒教师学科专业自觉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三)教师聘任打破终身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一,打破教师聘任终身制的壁垒,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鉴于我国高校教师助教、讲师人员数量最为庞大,可以首先实施对助教、讲师推行非终身制,给予他们相对长时间的任期考察,并借此机制来遴选青年优秀教师人才。二,引进“有进有出”的竞争淘汰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分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平衡。具体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如公开招聘制、末位淘汰制、非升即降制等。在淘汰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合作、互助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指引下,激发高教教师的生存发展能力。正如殷世东所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生态竞争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和最有效工具。”淘汰竞争机制能够极大地增强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术科研生产力,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互生互利,实现高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教育生态系统中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就是学校管理因子,将这些管理因子调试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耐受范围内,这些因子就由限制因子变成促进因子。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因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差异的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而不是把教师培养成可操控的工具。学校组织管理部门所实行奖励、惩处手段虽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却是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无法促进教师长期的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构建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个体情感,尊严和生命价值,推行教师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部激励手段。另外,针对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不同的特点,摒弃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模式,尽可能制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多元教师评价职称体系,尊重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帮助教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化需要的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其个体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注重量化和质化的结合,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清楚,如教师工作量。对于科研成果不仅要结合课题或论文的级别进行量化打分,更应该注重科研或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因子,在考核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采用多维评价方式,推行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动态评价方式。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取全面信息提供保证。同时也更增加了评价体系的真实性、公开性和科学性。教师自评处于核心地位也凸显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改进,体现了教师作为生态主体的参与主动性,帮助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的突破。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突破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造成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采取合理有效的 措施 使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提供现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3]朱旭东,陈兰枝.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4,(2).

[4]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 》

摘要:生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 对恢复生态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一些常用的术语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3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5)

有关生态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 有关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3.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5.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

6.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摘要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看”生态 “救”生态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日益增大引发了生态危机。本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功能,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说明现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救”,改变和突破人类以往所具有的线性思维和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大自然观”、全新的“大生产观”、全新的“大社会观”。

[关键词]系统科学 非线性思维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98-02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它是个开放的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必须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生态系统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断增大,在破坏与保护、生命与金钱的痛苦交织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人类才真正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现状,并将其纳入伦理道德体系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道德,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

一、当前生态系统的现状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不但拥有了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拥有了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增大了向自然资源索取的速度和规模,导致了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由于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人类本身也遭到“报复”。因此,当今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来研究。

人类目前正面临着一场空前险恶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就是指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臭氧层损耗、气候异常、资源匮乏、疾病蔓延、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系统科学地“看”生态

系统科学就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主要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并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其有关系统的各种方法和理论。系统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广泛转移。

生态系统依其不同的结构实现其一定的功能,而系统的特定功能的实现要具备一定的结构。若要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有可能会改变系统的功能;而要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就必须改变系统的结构,人类片面追求经济价值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混乱,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这些都表明,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社会经济的问题。客观地说,现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一)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异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之所以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不同于自然界的意志自由,它被称为人的主体能动性。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异化,就是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而被置于对立面的状态,并且在这种状态中,人的“自由意志”发挥已不再是“以人为目的”,而成了一种实现外在过程的工具,因此,当这种工具把自然与人的分离与对抗推向极端的时候,就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

(二)人的主体能动性异化的表现形式

异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人的价值观念来看,当前片面地强调自然的价值性,一味地索取和占有,主观地推崇财产私有,导致自然服从于人,物质的发展以不断实现价值增值为最终目的;第二,从人的生产方式上来看,当前世界人类一味地追求功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片面地发展生产力,一味地追求最大利益;第三,从人的意识形态上来看,奢侈、贫穷、霸权、强权等这些都是私有制度的产物。

三、非线性的思维“救”生态

通过系统科学地“看”生态,全面分析生态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要想科学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有效解决生态问题以及生态危机,就必须改变和突破人类以往所具有的线性思维和观念。从非线性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全新的“大自然观”、全新的“大生产观”、全新的“大社会观”。

(一)建立一种全新的“大自然观”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改变以往狭隘的自然观,建立一种全新的“大自然观”,它对自然的解释和评价采用一种系统整体的方法,并且重新审视人的作用和位置。我们要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不仅包括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提高,也包括全新“健康”的生态系统的建立。

(二)建立一种全新的“大生产观”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改变以往狭隘的生产方式,不断扩大和丰富生产的内容和范围。要想建立一种全新的“大生产观”,我们就必须实现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将两种生产和两种生产力协调统一的大生产观。

(三)建立一种全新的“大社会观”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改变自然观和生产方式,还必须改变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建立全新的“大社会观”。

综上所述,要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还在于人性的提升。当我们人类学会“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时,我们的自然观、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而然会得到全新的改变。

四、展望

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了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功能,当改变系统的结构时,功能随之改变,同样,当其功能发生改变时,其结构也要发生改变。其系统每个要素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视,但不能过多盲目地关注某一要素。例如,盲目任意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导致了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及发展,使系统简单性与复杂性互生互换,使有序和无序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人类既继承了线性世界理论,又对非线性世界理论进行了创新,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杨通进.环境保护的伦理基础——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8.

[3]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方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2,2.

[6]景枫,焦君红.生态环境危机中的利益思考,道德与文明,2002,2.

[7]苗东升.非线性思维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8]利润珍.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

[9]杨小军.张建民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的变革[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毕业论文摘要范文

baidu搜索也可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功能的 影响(主要对中国的影响)姓名:罗深学号:291305116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级:2009级 一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最近几年,海啸,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不断的发生。最近几周中国一些大的城市也遭受了洪涝灾害,而前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经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这种极端的气候对大到人类的生存化境小到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由来则正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同样对陆地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对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产生的影响做简单叙述。二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调节陆地水分循环功能的影响(一)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1]。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本文所说的气候变化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过去100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出现,但总体上上升了℃。北半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在℃,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加大:北纬0°-30°N纬度约上升°,30°-60°N纬度约上升1℃,60°-90°约上升2℃[2]。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土地利用、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下垫面因素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又对气候系统有着反馈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引起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变化.水循环陆地分支由降水、出入本区的径流、蒸发及土壤水含量的变化组成。陆地水循环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大气环流的支配,又通过陆—气间的水量能量交换对大气进行反馈。 表 一 全球十大受灾人数最多的灾害(1900-2008) [3]国家 灾害类型 年份 受灾人数印度 旱灾 印度 旱灾 中国 水灾 中国 水灾 印度 旱灾 1972 中国 水灾 .30 中国 水灾 印度 水灾 中国 水灾 中国 水灾 (二) 全球水循环的变化 陆地上因气温升高和灌溉的范围的扩大等增加了蒸发。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地带的内陆与海洋的普遍曾暖,将导致明显的蒸发量的增加。由此导致的高纬温带地区空中的云量增加,以及该地区的降水量也有多增加。在我国,全球温度变化与我国各地降水变化趋势不仅存在成片的正相关区与负相关区,而且其空间分布特征也相当清晰,在我国西北,内蒙古至东北北部的夏季风边缘地区,即在北方干旱带中轴线以北以西的地区,当全球变暖时降水同步增加,变冷时降水同步减少。而在半干旱带以南以东一夏季风盛行的潮湿区,除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和东南沿海等区域外,大部分地区在全球变暖时降水有所减少,全球变冷时降水有所增加[4]。Hardy认为,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将会增加10%以上,但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5]。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循环加快,21世纪全球的的降水液将有增加的趋势。(三) 中国水循环的变化1 云南高原上的降水变化 大陆近地面的增暖,产生陆地上升气流的增强,一则造成地球表层区域性大气环流的增高,特别是自海洋向陆地气流活动的增强;二则产生陆地上空水汽凝结高度及降落的变化。中国云南省受地理位置及山地高原地形复杂的影响,云南省也比较复杂,云南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成为雨季,具体表现为云多,湿度大,日照时间短而降水集中。 表 二 云南省行政分区多年平均降水量长短系列对比 (据金德山,2004)行政区 雨量站点数 年平均降水量 长短系列偏差/% 1956-1979年 1956-2000年 昆明 44 856.7 曲靖 48 玉溪 32 昭通 36 楚雄 35 红河 47 文山 34 思茅 30 版纳 13 大理 30 保山 23 德宏 20 丽江 27 怒江 10 迪庆 14 临沧 36 通过上表可知云南高原,大部分地区长系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明显的减少,但是原来降水比较丰富的西侧山地区,近二十年来降水明显的增多。2 西北干旱地区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深居亚欧大陆的中部,本来是十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变幅与日变幅大,降水稀少,区内高山与盆地,内补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气候差异也相当明显。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自然是全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近五十年西北干旱区得气温平均上升率为℃/10a表 三 西北干旱区各年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代 全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1956-1960 2.1 由上表可知,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大,夏季降水量又增加趋势,秋季略有增加趋势而冬季增加趋势明显。西北干旱区除了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变化不大外,其他内陆河流都又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化对径流有明显的影响,对于以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山区,径流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变化,气温升高的影响其次。对于以冰川积雪融化为径流主要补给源的山区,气温升高将使冰川积雪消融,短期可以使山区径流量增加,但随着冰川变薄后退及小冰川的消失,冰川对年经流的调节作用将减弱。3 长江流域的影响 对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长江流域的升温显得滞后而较弱,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区域响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升温为℃,长江上游地区降温℃左右,长江流域增温℃值主要出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6]。随着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快,长江流域的降水也发生了变化。从1951年以来,长江流域年降水在中下游地区呈不显著意义的微上升趋势,上游地区呈现下降趋势[7]。表 四 20世纪后50年长江流域各区各年代平均降水量距平变化特征表/mm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宜昌以上 汉口以上 大通以上 34.1 对长江流域1950-2000年107各气象站20cm蒸发皿蒸发量进行计算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年蒸发在全域上中下游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而且中下游是下游趋势最显著的区域。汛期5-9月蒸发在全流域各个区域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上游不明显。从季节蒸发趋势来看,上游地区蒸发季节变化不大,各季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全流域与中下游变化趋势较一致,夏秋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尤以夏季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长江流域降水充沛,径流丰富。年际变率小,加上长江流域集水面积广阔,因此长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小。 三 总结与展望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对灾害频率和强度生态环境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如最近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大的海啸和洪水灾难等,同时中国在这半年来先后在一些省份遭受了旱灾和洪涝灾害,这些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一) 为实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至少需要在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上开展工作:要认识多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在其身后可能存在人类的驱动作用;要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及规避风险的可能途径。 (二)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推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加强森林和植被保护,加快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教育这一点尤为重要[8]。参考文献 [1]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全球气温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郑国光.正确认识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环境观察,2007(1)[3]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2[4] 张素琴,任振球,李松琴.全球温度变化对我够降水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1994,5(3):333-339[5] Hardy J T. Climate Chang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3,240[6] 沙万英,邵雪梅,黄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中国科学,2002,32(4):317-326[7] 苏布达,姜彤,施雅风等.1990年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湖泊科学,2003,15(增刊):38-48[9] 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4-185

农业生态学相关论文范文

在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整体框架中,对土地流转及其方式的研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发达的农村土地市场有利于拓宽农村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土地信托正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下面拟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国外关于农村土地信托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土地信托的实现基础 信托形式的运用需要以明晰的产权界定和权利的可转让性为基础,土地信托也不例外。国外在研究土地信托问题时也离不开这样的基础。 首先,在土地产权界定方面,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以私有制为前提,认为只有完全的私有产权,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转;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实现土地信托。在土地私有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建立受其他要素和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得农业人力资本要素处于边际生产状态的农民放弃土地。当金融市场认可土地的担保功能时,利用土地信托将成为农业资金要素的重要来源。 但是,西方的土地产权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从重“所有”到重“利用”的转变。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关系上,土地所有权表现为“单纯的土地所有权”;在立法上,改变了以往把土地归属放在首位的做法,开始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的开发;土地所有权开始逐步证券化[1]。同时,土地利用要符合宏观效率的思想逐步兴起。一些学者积极倡导社会和团体主义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以取代土地所有权绝对性理论。如德国耶林在《法律的目的论》中指出:所有权行使的目的,不应当仅仅为“个人利益”,应同时为“社会利益”。法国学者迪吉则主张“社会连带说”,认为“土地所有权并非为土地所有人之利益而存在,仅为增进人类之共同需要而赋予保有土地者之社会机能而己”。随着所谓的“现代土地问题”的产生,“个人和社会协调”的所有权思想开始出现,澳大利亚的麦克尔森(Miehaelson)指出:“所有权只是独占性的权利,而不是一个不受干涉的个人权利”。也有的学者把所有权概括为“一种排他的权利而不作为一种绝对的权利”。 西方学者还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激励机制诱导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绩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土地产权制度,理性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诺斯指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对于不稳定的产权,实施很差的法律,进入壁垒以及垄断性限制,利润最大化企业倾向于具有较短时间中较少的固定资本,并将倾向于较小的规模。最为有利可图的业务可能是在贸易再分配活动或黑市上。这一组合很难导向生产性的效率”[2]。 可见,西方关于土地信托的研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的,这与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户只有使用权的国情不同,但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产权的一部分,明确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可以建立所谓的“有保障的产权制度”,从而作为土地流转的基础应用于土地信托。 其次,在土地的可转让性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对转型国家的调研。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诸多限制,土地无法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转,从而给完全市场机制下的土地信托形成障碍。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很有启发意义。美国的罗伊·普罗斯特曼(1996)[3]通过实地调查,对中国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做了认真研究,认为土地使用权权属不充分,权能不明确。土地使用权属不充分,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而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并刺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投资,减少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同时还提出:“一些地方采取行政手段推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岳意定,刘志仁等: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行规模经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为了便于控制农村土地,便于转为非农业用地。” 而俄罗斯讨论了农业用地可转让性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分歧:对潜在土地所有者的技术要求,对非居民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在信贷违约的情况下向抵押权人转让土地的限制,个人土地所有权的上限,土地股份及其转让的方式。该研究提出应在俄罗斯实行这样的转变:土地股份可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转让,而后者更为适用。一份土地股份就是一种选择权,可以被出售、购买、继承等。股份的所有者对分配土地有绝对权利。这种机制使得法人实体希望获得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以累积所需数目的股份然后用于分配。研究还指出,租赁是农村地区的一种特别补充机制,所有者更偏好于租赁土地股份而非实物土地。 补充: 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MLAR)计划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并要求实行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但国外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首先,这种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虽然大量减少了无主土地并促进了带有可转让财产权的土地的供给,但这无法保证土地产权市场的发展。因为对于追求利润的贷款者来说,所有权证明并非获得贷款的充分条件,稳定的土地收入水平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更有甚者,农户可能不愿意用其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品。从而得出结论,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获得使用权保障的唯一方法,应参照不同的背景和地方偏好,建立更加灵活的体系(Dwniz Baharaglu,2002)[5]。此外最近还有学者(Saturnino JR,2005)[6]以菲律宾为例,用实证方法检验了与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有关的变量,得出一个预测结果:MLAR模型用于菲律宾不仅无法促进分配改革,而且会破坏潜在的国家主导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也映证了Dwniz Baharaglu的 结论。 从国外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信托,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土地使用权必须实现可转让,当然,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这种转让性的实现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土地信托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西方国家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流转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不断从农业用地转变成非农用地。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外很多学者对于农村土地用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如Donald M. Mcleod等(1999)[7]就根据美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提出了土地使用控制的三种方式:分区制、购买发展权、集群式发展,并建立了土地使用控制方式的选择模型。土地信托方式就是出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公众利益的目的用于实 践的 。 在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的土地信托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非盈利组织,它和私有土地主们一同来保护他们的土地以达到保护和利用土地或者其他公众利益的目的。它们保护土地的工作对于他们所从事或者协助土地交易的社区和地域非常重要。这些交易包括土地的获取、保护、管理协定,或者其他的能够从土地上获取的实际资产的一些利益。 补充: 此后,西方学者们就对这种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建立了各种决策模型:其中Philip J. Bacon等(2002)[8]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了一个BN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这个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员的观点、土地类型、土地使用的选择、成本和利益的标准。这个BN模型不是最优化模型,而是帮助专家分析有关土地的数据。该模型的使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土地类型的标准和土地使用的选择,这个阶段是为了评估对现在的土地使用的满意度;第二个阶段是关于改变土地使用的成本,改变成本需要考虑风险和银行利息、管理、财产的让渡等因素,这可用一个模型来评价土地管理者改变土地使用后的满意度,即: 在成本支付期内改变的满意度=长期预期的满意度-总的改变成本/成本支付期 而Julie Ann Gustanski(1999) [9]基于伦理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土地信托保护决策支持模型(ILCOS),他认为土地的使用方式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反映。尽管土地信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土地资源,但是每一个土地信托机构都有自己的设置和地域。所以,他对伦理经济学政策模式在土地信托保护方面的整个过程给出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从而总结出土地信托的决策支持的环境模型。这个模型由5个大块组成:土地的使用和环境、社会经济、计划与获取的评估、决策制定的方法、积极的决策制定。该模型主要提出和检验了美国和英国的土地信托与保护私有土地因果关系上的模式,以开发一种可行的决策支持工具。此外,Roger Coupal和Any Seidl(2003)[10]还研究了在税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发展农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的相关成本及其对财政结构的影响。 追问: 请问这位大哥,标题是什么?引言是哪些?

范文题目: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来自 知网作者:熊春林摘要:人类已悄然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长能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农村和农业不可避免地被席卷入这场空前规模的信息化浪潮中.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上.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如何提高农民对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满意度为目标,依据公共服务理论、信息化理论、能力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界定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相关概念,全面分析与探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与其形成基础、形成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AHP-CSI和CSI-Logistic研究模型,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湖南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方法(AHP),从服务设施、服务队伍、信息资源、社会环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7方面构建了25个评价指标,实证分析湖南省14市(州)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情况;运用CSI-Logistic研究模型,对湖南四个示范区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回归分析;运用AHP-CSI研究模型对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评价结果与农民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从基础设施、服务队伍、信息资源、运行机制等4个方面分析美、英、德、日、韩、印度等国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概况,把握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总结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经验.最后,本文根据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评价和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评价,借鉴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经验,从彰显农民为本、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发展机制、健全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策略.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评价与建设既要关注服务本身更要关注农民满意度.(2)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但仍较弱.(3)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因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变化而变化.(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上下联动、外部推动与农民自动有机结合.展开关键词: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农民满意度;层次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学术堂提供更多内容)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 方法 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就是其专业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科研意识缺乏, 反思 能力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科研意识缺乏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足,无法正确把握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投入不足;或是受到功利化倾向的引导,为实现晋升评职的短期利益,不惜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导致学术研究有数量无质量,学术乱象导致的学术腐败广为诟病。反思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反思形式单一,集中在课后反思;反思过程流于形式,基于行政化的命令要求将反思过程机械化,缺少对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认真思索;反思方式封闭化,很多高校教师孤军作战,相互排斥和隔离。教师专业情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倾向,情意越高,越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师专业情意枯竭主要体现在:一,职业倦怠感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工资收入水平低,发展前景迷失,很多高校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休眠期,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二,职业伦理道德感差。少数教师缺少敬业爱岗精神,对于教学敷衍了事,个别的受功利主义刺激,学术上伪造数据,败坏了学术风气。

(三)师资引进和聘任制度的阻隔

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外部因素是制度阻隔。高校引进教师后普遍推行名义上的聘任制,实则是“终身制”,除非教师主动退出,否则被动淘汰的几率很低。尽管有些高校仿制“非升即走”制,尝试推行“有限聘期”和“有限次晋升”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或中途腰斩,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固若金汤的“终身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不完善的流动机制。教师流动性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高校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向上流动,导致优秀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造成高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校际互访呈现下降趋势。长期不更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内容,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激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教师创造力的枯萎。(四)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失衡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管理失衡,表现在评价体系的内在冲突:一是评价理念偏差,主要表现在工具性价值和人本主义关怀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视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的工具,以严格的 规章制度 来控制和管理教师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好坏,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忽略教师也是一个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然人,扼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表现在量化和质化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教学工作过分依赖数量化,简单考虑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隐性因素,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科研工作过分依赖量化标准直接导致教师“重量轻质”,一味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师、评判教师科研效果,忽视论文的级别,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变相地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不正之风。三是评价方式单一。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方式,根据聘任合同的责任细节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行政化色彩浓厚。而教师对于评价过程的公开性无法质疑,无法全面把握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无法明确长远发展的方向。这样一种完全“他评”的考核方式,剥夺了教师的知情权,助长了教师对于评价考核体系的排斥心理。教师评价管理体系的失衡令大部分高校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造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局。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观和开放观。整个教学活动被视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任何一个联系的割裂开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价值。因此,高校管理层及高校教师需要用动态、平衡和关联的理念去看待教学活动。将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平衡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需要高校教师充分考虑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针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主动整合人文社科知识、专业专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职前教育要注重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职后教育要注重教育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开放、平衡的原则,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参与性、能动性和体验性,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态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 文化 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彰显课堂整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二)建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

针对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意识淡泊,科研动力不强、反思意识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等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组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个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又反过来推动单个教师生态主体的成长。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个体价值之和,这符合生态论中共生的思想。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在学校组织或是教师自发的情况下,通过对话、合作、协商、反思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以开放、平等、合作、互信的方式来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所建立的一个学习组织。教师共同体打破了教师间的生态地域的限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增加交流,挖掘群体的共同资源,在讨论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科研上共同分享科研最新动态,打破教师间的“花盆效应”,使教师围绕所研究的课题共同探索,唤醒教师学科专业自觉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三)教师聘任打破终身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一,打破教师聘任终身制的壁垒,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鉴于我国高校教师助教、讲师人员数量最为庞大,可以首先实施对助教、讲师推行非终身制,给予他们相对长时间的任期考察,并借此机制来遴选青年优秀教师人才。二,引进“有进有出”的竞争淘汰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分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平衡。具体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如公开招聘制、末位淘汰制、非升即降制等。在淘汰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合作、互助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指引下,激发高教教师的生存发展能力。正如殷世东所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生态竞争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和最有效工具。”淘汰竞争机制能够极大地增强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术科研生产力,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互生互利,实现高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教育生态系统中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就是学校管理因子,将这些管理因子调试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耐受范围内,这些因子就由限制因子变成促进因子。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因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差异的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而不是把教师培养成可操控的工具。学校组织管理部门所实行奖励、惩处手段虽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却是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无法促进教师长期的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构建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个体情感,尊严和生命价值,推行教师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部激励手段。另外,针对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不同的特点,摒弃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模式,尽可能制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多元教师评价职称体系,尊重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帮助教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化需要的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其个体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注重量化和质化的结合,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清楚,如教师工作量。对于科研成果不仅要结合课题或论文的级别进行量化打分,更应该注重科研或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因子,在考核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采用多维评价方式,推行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动态评价方式。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取全面信息提供保证。同时也更增加了评价体系的真实性、公开性和科学性。教师自评处于核心地位也凸显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改进,体现了教师作为生态主体的参与主动性,帮助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的突破。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突破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造成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采取合理有效的 措施 使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提供现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3]朱旭东,陈兰枝.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4,(2).

[4]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 》

摘要:生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 对恢复生态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一些常用的术语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3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5)

有关生态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 有关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3.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5.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

6.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学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

AMG系列同样代表着梅赛德斯-奔驰在汽车运动领域的非同凡响,作为梅赛德斯汽车集团下面最具动力性能的品牌,AMG系列皆配有马力非常强劲的V6、V8,乃至V12发动机,有...

学年论文 我们先来讲一下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就是高等院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这是 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每学年 写一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基础。撰写学年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我们学校,各个专业执行的情况不同。这个是学位条例规定要这么做的,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 逐步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在毕业的时候撰写毕业论文就不会成为一件太难的事了。但是有很多学校没有 把学年论文当作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途径或者是工具。那么,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 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是很注重学年论文的撰写的, 因为只有训练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一门课的授课到最后的考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一学期或一学年论文的写作。因为任课老师都是从自己的课程的角 度出发给大家考一点知识题,再考一个论述题。那么对于论述题,应该说有经验的老师是可以很好的利 用论述题来训练学生写论文的。有一部分学校这样做了,但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将其提到日程上来。还是 由各个老师具体要求,让学生当一次作业来做的,没有强调学术性。北京师范大学的原来的中文系,现 在的文学院要求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写学年论文,在“五四”或者“七一”、“一二九”等特殊 的日子进行论文竞赛,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训练。那么在每学年,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去训练学生 撰写学年论文,为将来毕业论文打基础。那么这是一个概念和相关的状况。

学年论文是高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的研究。每学年写一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就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是来检查你到毕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论理和技能在什么水平上。毕业论文写完后还需要毕业答辩,都过关了,才算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完成不过关直接影响毕业,所以,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生态文明相关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2年11月,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全文如下: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无可厚非。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在人类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显然,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自然。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作为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客观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衣、食、住、行都源于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求,促使人类不断进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控自然,方便了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然改造,使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实践时,不仅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以及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要求人类对自然逆来顺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要想生存和繁衍下去,就必须同自然打交道。实践是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纽带,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因此,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出自然困境,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资源的循环使用率……

总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应为社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但又不能忽视自然因素,更不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关于生态环境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生态环保故事征文素材7篇

环保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边,它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关于生态环保故事征文素材该怎么写的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态环保故事征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黑色的泥土象征着生命;黄色的泥土象征着激情;红色的泥土象征着强盛。

故乡的土算不上不黑,但故乡的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故乡的土算不上黄,但它给予了故乡人彪悍;故乡的土也算不上红,但它却使故乡的人们冲满了热情。故乡的土既是黑的,也是黄的,更是红的。它是故乡人民的象征;它是故乡人民的摇篮;它更是故乡人民的母亲!我的祖祖辈辈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土地滋养了我们,这是土地的恩情,这是土地的关怀!我们就是土地的子孙,我们一代又一代在这儿繁衍居住。这里有我们抹不去的记忆;这里有母亲对我们的呵护;这里更有我们对土地的誓言!

就像端木蕻良说的:“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在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每次走在山间小径上时只望得见两行路旁的小树,而更多已经消逝在记忆中了,他们被人们伐去之后,这座山便不再有“雁字回时”了。莫不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消,凄凄惨惨戚戚”么?我怎么容得了它?想起昔日的“山泼黛,水捊蓝,翠像挽”时,心中更是一紧,那泪怎么止得住?还是夺眶而出。啊!故乡的土啊!您承受了多少酸辛,又向谁倾诉!故乡的土啊,我一定要让您再一次的以绿色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定要让您以绿色的姿态重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将在那植一棵树,植一颗可以让你重现绿色的树!啊!我的母亲,您还可以陪着我走过心中的风雨吗?啊!我的母亲,你还可以哄我入睡吗?啊!我的母亲,我还可以钻进你的怀中吗?啊!我尊敬且又仰慕的母亲——我故乡的土啊!

我故乡的土啊!您为我们筑起了屏障,挡住那雷厉风行!您用您的手臂晚起我们的幸福家园!我还是希望您可以以绿色重现在我的眼前,那时,我只愿做一只小小小鸟,哪怕飞不高,也要永远在您怀中!

在我们家,妈妈是“节能高手”,爸爸是“浪费大王”,而我呢,是“环保小卫士”。我们家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场关于环保的“战役”。

一.“滴水不漏”的“战役“。早晨,我和妈妈洗完脸后,水都是用专门的盆子装起来,留着冲厕所。只有爸爸,进了卫生间,里面就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不好!我们家的“水土”“严重流失”。我立即飞一般冲进卫生间,关上了水龙头。“爸爸,要用盆子接着水,浪费可耻,不知道吗?”妈妈也来帮腔:“是啊,是啊,多浪费啊,水接着又不麻烦。”爸爸此时像打了败仗一样,老老实实地用盆子接水来洗脸了。

二.节电“战役”。“天气真冷啊,开空调吧。”话音未落,爸爸就打开了空调。哇!这要浪费多少电!我心想。于是我赶紧跑向衣柜拿了件毛衣,边扔向爸爸边说:“看招,快穿毛衣,这么点冷都受不了,外面还没下雪呢!”只见毛衣正中爸爸的脸部。爸爸无奈地拿下毛衣穿在了身上,说:“哦,老天啊,什么时候才下雪啊!”而我呢,以最快的速度关上了空调。哈哈,节电战役胜利了。不过,爸爸总爱忘记关灯的坏习惯依然存在。看来战争是漫长而又艰巨的啊!

三.森林保卫战。“早饭来了,快来吃饭了!”爸爸买回了两碗香喷喷的面条,一进门就招呼我们吃饭。我看见每碗面上都插上了一双方便筷。此时,我眉头一皱——要知道,因为方便筷的发明,多少参天大树遭砍伐;多少森林从此消失;多少小鸟无家可归······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展开了对爸爸的人身攻击:“爸爸,虽然你买来东西很辛苦,但下次可不能拿一次性筷子了!你知道中国每天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吗?你知道什么是‘不以恶小而为之’吗?而且,我喜欢用我自己专用的筷子。”爸爸听了我的话,叹了口气:“哎,买了面也堵不住你的嘴。”从那以后,爸爸买面从来不拿一次性筷子了。我的“森林保卫战”初战告捷。

在我们家,还有许多环保“战利品”:灯泡全换成了节能灯;电脑显示器换成了液晶显示屏(听说比老式的省电50%呢);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许多一次性电池换成了充电电池;用剩肥皂头做的“洗手液”······我相信,只要开动脑筋,多加留心,我家的环保“战利品”会越来越多。

如今,我们的地球“家园”已经满目疮痍:水土严重流失;资源日益减少;森林惨遭毁坏······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环保小卫士”,让这场“环保战争”席卷全球吧!到那时,一个美丽的绿色星球一定会重现!

“我是一片小小的废纸,身边有许多好兄弟,你来看一看,这位是‘废瓶’,那位是‘塑料袋’……”这是废纸的心声;“空气原本我掌控,如今人们太自大,废袋废纸满天飞,空气浑浊我也怕,只怕绿色败灰尘!”这是一棵树的心声;“怎么办,怎么办,地球已经满目疮痍,绿色,绿色,支持你,赶走灰尘从我做起!”这是大家的心声。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节奏的加快,树木拿去做工厂,工厂又用树木制造产品,山林光秃秃,城市绿色满片有何用?风沙来了抵制不住,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绿色家园保卫战真的要开始了!

文明古国,文明古国并不是一定要体现在以往五千年的历史上的,文明是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城市间,乡野间,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也是内涵所在。这些年来树木在减少,呼吸道疾病人群不断增多,天气预报上每天的空气质量几乎都是“蹭蹭”往上涨。人们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为什么病人增多?为什么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工厂越来越多……种种为什么都是人类自己惹的祸。人类在这赖以生存的家园里生活了几亿年,是地球母亲给了我们完整的家,是地球母亲给了我们现在的幸福、,是地球母亲给了我们现在的成就,是地球母亲给了我们现在的一切一切!空气应该是新鲜的,人类应该是健康的,大地应该是绿色的。每人种下一棵树就有十五亿棵树苗茁壮成长,就能多出一批又一批的健康人群、,社会也就会越来越和谐。

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一个人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手拉手,心连心,去将我们的家园建设成绿色家园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生态的文明古国!

“唉~兄弟们都被打败了……”废纸无奈地说。

“耶~胜利了,多谢人类的思想!”树开心地说。

“绿色,永远正义;人类,心存善意;地球,绿树常青;生态,永远美丽!”人类大呼道。

再次说明,保卫生态,永远挺。

咳咳咳,我已经是一只重病在身的老麻雀了。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进7年了,我看惯了城里的是是非非,这儿人们都不怎么在意这儿的卫生,遍地都是白色垃圾,白色污染。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只想回到我的故乡,再一次的呼吸那儿并没有完全被污染的空气,再一次喝那儿干净清凉的泉水,再一次睡在用碧绿的树叶围成的小床。可这一切都无法实现——我再也飞不动了。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原始森林,那儿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山泉到处可以喝到,每天清晨都有露珠滋润着大地。动物们和谐的生活着,大家互相帮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直到那一天,这而发生一场巨大的灾难——泥石流。我们的家园被冲毁了,动物们都逃走了。无奈的我只好孤身一人来到城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繁华的大城市,可是来到这儿第一天我就后悔了——这儿根本就不像别人所说的那样没好,我找不到任何一个栖息地,也找不到任何一位同类。异类也没有,我去拜访鱼儿们,当我来到河边时,我被眼前的一目惊呆了——河里没有一滴水,全是人类的日常垃圾,当中夹杂着的是鱼儿死去的尸体。

我巡视了四周,这儿明明有着写着“报护环境,报护水源”的字样,可人们对它视而不见,有的人就直接的将这块牌子拔起扔到一边,继续倒他的垃圾。这儿还不算太糟,这儿还有几位为保护环境做宣传的人,可是,他们走在街上就是被视为异类。就这样,连保护地球环境的最后一名宣传员也退下了。

终于,地球发怒了,她掀起阵阵沙暴,沙暴所附带的是人类无法抵抗的病毒,他向人类袭来。人类失败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我也在这灾难中感染了病毒,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我们自己,怪我们对这个世界不了解,怪我们自身的贪婪和无知。

让我们为人类祈祷,希望人类可以改过自新,还所有生物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盘锦市的生态园是一座生态名城。那里一年四季风景都很优美。形成了一条美丽又迷人的风景线,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这里观光、游览。

春天,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小精灵把五彩颜料打翻了。柳树绿了,桃花红了,河水蓝了,连云也白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她叫醒了小花,小花妹妹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唤醒了小草,小草弟弟揉着眼睛,一个劲地往上钻。这时,几只美丽的蝴蝶飞了过来,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和花儿比美呢。

盛夏,雨婆婆不知被谁惹生气了,竟呜呜哭了起来,雨后,生态湖里的白荷花盛开了,哪一朵都是那么白,好像一块没有瑕疵的玉,一阵微风吹了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整个人工湖的荷花都在舞蹈。过了好一会儿,风停了,我这才记起我不是荷花,原来,我是在看荷花呢。它们美得让我如痴如醉。

转眼就到了秋天,秋风姑娘让风阿姨帮忙,把树上的叶子都吹下来,落叶像一只只黄蝴蝶在风中舞蹈。菊花坛中,美丽的菊花颜色各异,姿态万千。你看,它们有黄色、有白色、有红色、有粉色,还有的黑里透红、白里掺黄,真漂亮。再看,它们有的彬彬有礼,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羞羞答答,有的盛气凌人,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孤芳自赏,有的似高山流水,有的像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

秋去冬来,大雪下了起来,冬爷爷让地上铺满了雪。河上冻厚了冰,树上挂上了银条,房顶上也落上了积雪,生态园里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孩子们来到这儿堆雪人、打雪仗、溜冰车、滑冰刀。玩得好不快活,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鼎翔生态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如果你来到这里,定会使你流连忘返,我爱家乡的鼎翔生态园,我更爱我们美丽的家乡,盘锦!

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地球上,地球创造了我们人类,她无私的为我们奉献,提供资源。而我们人类却惨无人道的折磨它,它的慷慨奉献却是人类的浪费。因此,为了让地球更美丽,为了让我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生存,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绿色是时尚的代名词,绿色是树的代名词,绿色是小溪的欢歌,绿色是花儿的枝叶,绿色象征着勃勃生机。树是人类的朋友,它奉献氧气吸入二氧化碳,为人类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抵御沙化、风尘、赤潮。但是,人们怎么报答它的?滥砍滥伐,是沙漠面积渐渐增大,绿洲随着减少,人类生存的范围也就缩小了。试问那些滥砍滥伐的人,你们的良心还过得去吗?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澈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当前,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

星期五,是数学考试,大家虽然提前知道,但嘴巴还是被这枚“重型炸弹”炸成了一个“o“型。

“丁零零......”考试了。大家拿着卷子,便开始奋笔疾书,教室里静静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和老师的私语声。“咦!这道题怎么做的呀?”某位同学自言自语道。时间匆匆,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同学们之间,他哪知道同学的心里是多么紧张!突然,老师驻足在一位同学身旁。我心中沾沾自喜,谁让你刚才捂着考卷了,不让老师看到答案,倒霉吧你!我正在洋洋得意之时,老师突然开始看我写的答案了,糟了!怎么办?对,若无其事,让老师感觉我正在认真思考问题。呵呵,我暗自庆幸。老师正看得入迷,我趁机瞄了一眼其他同学。他们都惊奇的看着我,等我回过神来时,老师把我放在考试卷上的笔移走了,继续专心致志地看下一部分。得,一个字也没落下,全部曝光。

“丁零零......”交卷了,大家也纷纷议论起答案,有的同学跟另一个同学写的是一样的答案,他们俩高兴地欢呼雀跃,而有的同学却是个异端,心里的难过劲别提了。

高兴也好,难过也好,反正考完了,如百斤重担卸下来了。可是大家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因为考试成绩还不知道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周边的环境做起。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保护环境的 作文 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保护环境相关内容推荐↓↓↓

关于保护环境的句子

保护环境演讲稿五篇

关于保护环境的心得5篇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300字10篇

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一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它无私地把自己宝贵的资源奉献给人类,然而人类在索取地球资源的同时,却肆无忌惮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就拿我们天天能见到的水来说吧!人体内50%到60%的重量是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而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

我们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雏鹰假日小队”去月牙湖公园做环保活动。我们还向游客宣传环保知识,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我们也要我们美丽的城市尽了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城市。

有一则法国寓言说:“池塘有一朵大百合花,它每天按两倍的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它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生物,人类直到29天才意识到这个危险——因为百合花已覆盖了半个池塘。然而,还有多少时间来挽救这个池塘呢?

不仅仅是水资源受到污染,还有人类生命和健康三大要素之一——洁净的空气同遭厄运。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蓝天红日”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人类发明了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虽然这是我们人类在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但是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工厂和汽车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不但给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还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少量二氧化碳气体就能影响植物的生活机能,水稻扬花时受到一次熏气,产量就下降85。9%。由此看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珍惜大气资源。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今地球已经是全身是病,千疮百孔,丑陋不堪。我们在竭尽全力去挽救地球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时间的短促?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人类是最好的医生,为了拯救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也为了拯救自己,行动起来,一起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二

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有着比较难协调的冲突,因此,近年来,对于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也日趋新颖和合理。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 措施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当然,环境保护还必须考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环境是资源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空气、水、土壤、矿产资源等,都是社会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国外曾有空气罐头出售;由于水体污染、气候变化、地下水抽取过度,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滥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匮乏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工业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只注意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发展。当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并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被后人称之为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不但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会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不按照环境科学规律办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统计资料表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灾害。由于乱砍滥伐等破坏,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影响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1950~1980年间竟发生了 11次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这是环境给予人类的报复。

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三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的人均资源量偏低。举个例子,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是,同学们算算,把这个数字除以14亿,结果是多少?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8000 亿立方米啊,真是少得可怜。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分之1,为美国的5分之1。今天我国的北方正在遭遇一场30至50年一遇的大旱。据农业部发布的消息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亿亩。全国43%左右的冬小麦遭受旱灾。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干旱而发生饮水困难。从电视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河流已经干涸,原本绿油油的冬小麦很多已成了干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北方干旱呢?

直接原因是因为有些地方有100多天没下雨、雪了,是天气造成的干旱缺水。由此可见,水与人们的关系是多么重要啊!我们知道: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然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奇缺的国家,人均拥有水量是世界的第109位。如果我们再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我们就将会面临淡水资源危机,使人们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

这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作出的惩罚啊!我们难道还不该觉醒吗?我们曾经这样歌颂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然而,当我们现在再面对我们美丽的祖国时:曾经被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的地方。被人们毁林开荒,乱砍乱伐,昔日美丽的山林不见了,往日潺潺的小溪干涸了。如今,在这里再也看不到青山,再也见不到绿水了……老师,同学们。面对国情,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当节约每一滴水,坚持做到随手关好水龙头……积极寻找可以节约用水的小技巧,让生活用水循环使用。同学们,不只是节约用水啊。我们是地球的小主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不鲜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在人类发展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培养环境意识,为环境保护做出微薄的努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礼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三个时期的礼貌。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礼制,到集约化的农业礼制,再到机械化、电气化的工业礼制。不难发现,在人类礼貌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原始礼教时代,人们把自然看作是一种崇敬的对象。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原始礼貌时期对环境的损害也相对较小。在农业礼貌时期,人们依靠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和谐走向对立,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对立。在这一时期,人类中心主义开始萌芽。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工业礼貌时期,其发展以机械化、自动化为特征,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转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必要的程度。一系列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例如,全球气候恶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成、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我们战胜自然的胜利。”大自然为我们所赢得的每一场胜利都在为我们复仇。是时候 反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处于正确的位置。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保护。

对环境的认识,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

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毅力,以逐步改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和谐共生的。我们应该感激大自然。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提高了环保意识,参与了环保行动。环境问题将逐步改善。人类的未来将更加灿烂。

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五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大沙尘暴在我国一次又一次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使我们难以生存。

绿色的草地将会变成沙漠,大树将会永远倒在地上,而我们也不会快乐生活:幸福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连我们生存的地球也会在茫茫宇宙中消失。然而这不仅仅是沙尘暴带来的灾难。此刻,连南极也遭到了污染破坏。因此,地球上失去了最后一块净土。泰山原先是被人们观赏的好地方,居然也成了保护区。

而我们,难道就只能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只能看着这美丽而脆弱的地球永远消失在人间吗?从此,我们能看到风吹草地见牛羊,白云下方马儿跑的那种景象吗?虽然我们只是小学生,但是我们还能够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让定西在期望中崛起。

听我爸爸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绿洲,一年四季都会有新鲜的空气,令人向往的环境,绿茵环绕、丛林掩蔽的环境,让那里的生活人对着一片沙漠中的绿洲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期望。但是有谁能够明白,长达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圣地,竟然被那里愚蠢的人们将它消失了、毁灭了。死亡人数陆续增加,更因为腐烂的尸体没有埋葬,森林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森林一天一天地消失。透过罗布泊几乎烤焦地皮的阳光,我们能够看见罗布泊的痛!它在怀念,怀念昔日的牛马成群,青山绿水;它在叹息,叹息今朝的黄沙万里,枯树残枝;它在渴望,渴望生命之源,万物之根。然而,人类这个巨大的吸水鬼,断绝了它的最后一丝期望。于是,用对生命的渴望搭起的绿色长堤轰然倒塌……

每当4月22日,这是地球的节日,至今已经30年了,就因为“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和“十大污染”,每年造成了全世界的一大部分人患病、残废、甚至死亡。然而,白色污染已经有了自由,它在天空中胡作非为,把空气哥哥和臭氧层弟弟的衣服扎破,他让沙漠上的沙子飞得永远不得停息,搅乱了人民的生活。大自然叔叔不敢与它作对,匆匆忙忙的离开了人们。如果我们再不能够制止,白色污染会给人类严重的惩罚,到了最后,不仅仅是珍稀的动植物,就连我们人类,最终将会灭绝在沙漠上。

同学们,我们离不开生存的地球,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一齐,大自然叔叔多么盼望它能回到家园,地球母亲把重任托付在人类的身上,因为只有我们才能挽回地球和人类的幸福:让绿色不再叹息,大自然不再哭泣,让地球母亲的伤痕消失,让明天的地球更加美丽、坚强、可爱!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环境的作文800字5篇

★ 保护环境初中作文800字五篇

★ 高一保护环境作文800字五篇

★ 保护环境高二作文800字5篇

★ 保护环境高三高分作文800字5篇

★ 保护环境的800字议论文6篇

★ 保护环境高二作文800字五篇范文

★ 环境保护800字话题作文5篇

★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800字

每种动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关系。如果某种生物数量减少或灭绝,必须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态环境600字 话题 作文 ,供大家学习。

关于生态环境600字话题作文1

“爱护环境”这一话题也许人们常常提起,但“从我做起”这字眼又有多少人真正想过、说过、去做过呢?

近几年来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战争,但是地球任继续被人类破坏,大山已没有了先前的色彩,变成了荒山,原来是鸟儿乐园的森林也遭到了人类的砍伐,树林葱笼鸟儿家园,有的变成了人类居所,还有的被种上了庄稼。如果说日本人侵占我们的家园的行为叫强盗、魔鬼,那么我们人类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占据其他动物的家园的行为又该叫什么?难道大自然的一切只为人类所拥有吗?人类的这些行为不是太过分了吗?

我心目中的绿色家园是美丽如画的。它建在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美丽的家如一株参天大树坐落其中。四周绿草如茵、桃红柳绿。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过,小鱼儿在尽情嬉戏,小青蛙在绿盘似得荷叶上悠闲地 唱歌 ,远处的大山延绵起伏,一群白鹭在林间起舞,不时传来百鸟的争鸣绿色的家,绿意盎然,与众不同。我想这也是大家所追求所向往的绿色家园吧。

当联系到我的生活实际和我所处的环境时我便对那些为获取一时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人感到十分讨厌,就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才弄得到处乌烟瘴气的。我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这条路德路面是柏油铺成的,可是,好好的一条路,怎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例子呢?

这都是因那些小贩的随意贩卖东西和做后不收拾所造成的。每天早上,这条街就成了自发的早市,卖什么的都有。由于人多有的人索性把摊子摆到了马路上。便道被占了,马路也变窄了,行人不好走,骑自行车的乱按铃也过不去。有的人还因互相碰撞发生了矛盾。

到了晚上,夜市又开场了,路边又增加了不少摊子:烤羊肉串的挑子飞扬着黑灰,飘散着难闻的气味,卖混沌的卖煎饼的不知有多少家,他们把剩汤剩菜、洗碗洗肉的水乱泼乱倒,弄得路面又湿又滑又油腻,小贩们的叫卖声更是此起彼伏,有时一直乱到十点多,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像这样为一时之利而破坏环境的行为事例还有很多,我们身边的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差啊!不要让“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总挂在嘴边而不去执行这是没用的,其实我们不必做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只需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慢慢改善我相信终有一天将是美丽的绿色家园!

关于生态环境600字话题作文2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小燕子和妈妈从南方往以往那个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家园飞去。一路上小燕子一会飞到这、一会飞到那,开心地说:“太好啦!太好啦!要回家啦!想想那儿的环境真让我怀念。蔚蓝蔚蓝的天空上,太阳公公每天都对着我笑;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一阵风儿吹来,它们沙沙作响,就像一位音乐家在演奏;河岸边的小草生机勃勃,最重要的是,在那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有我的好朋友小鱼儿,和它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时光,真让我怀念......”小燕子越说越兴奋,高兴地上窜下跳。“小燕子,你别高兴得太早,”燕妈妈心事重重地说,“你看,原来的天空那么的纯洁湛蓝,可现在却有不少的黑斑点。我的直觉告诉我,家里出事了。”

它们飞啊飞啊,终于来到了那条熟悉的小河边,但眼前的景象却让它们惊呆了:原本蔚蓝的天空变成了笼罩着一片片乌云的阴天,太阳公公躺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哭泣着,大树没有了以前的生机,小草也低下了头。清澈的小河变成了浑浊的臭水沟,里面还堆着垃圾。

不时的有浓烟飘来,把它们呛得直咳嗽。这时一个哀伤的声音从垃圾里传来:“小燕子......”小燕子一听,心里一惊,这不是小鱼吗?”小鱼,你在哪?”小燕子急切地问。“我在这!”小鱼儿从垃圾堆里探出了脑袋。小燕子急忙飞过去问小鱼儿:“这里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哎,都是人类的错啊!”小鱼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他们在附近建了好多工厂,把污水排到小河里;烟囱里升起的黑烟笼罩了天空,污染了空气;还有些人为了图方便,竟然把垃圾扔到这里!害得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防这些炸弹。”“这些人真是太可恶了!”小燕子愤怒地喊道。“就是就是!”小鱼儿也噘起小嘴愤愤不平地抱怨:“一点都不关心我们这些小动物,难道我们可有可无吗?再说了,破坏环境对他们自己也有害啊!”

小燕子和小鱼儿相互安慰着,它们望望天空、望望小河、望望大树和小草,最后望望那些罪恶的工厂,异口同声地说:“人类啊,救救我们吧,爱护环境也是爱护你们自己呀!”

关于生态环境600字话题作文3

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住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可是,随着人类的经济需求,许多人为了一己私利无限的开发利用,让我们这个曾经非常美丽的地方,被严重污染了!甚至因为人类的开发,许许多多的动物在近期灭绝了!竟然是这样,那我们对未来的美好的遐想还有用吗?那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这已被污染的土地上,岂不是被糟蹋吗?

大家还曾记的地球的那几次灭绝吗?不说前几次,因为那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近期的是吗?不是?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就那孤独乔治做例子,本来象龟有很多,但因为人类的滥捕滥杀,导致象龟只剩下一只了!而孤独乔治的功能退化它的蛋也不能孵化。我们人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象龟一族灭绝!这就是滥捕滥杀的后果!我们以后不能这样做,更不能容忍别人这样做!

想要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从自己做起,要用日常行动来影响他人。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比如:出去购物我们可以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危害很大,大量集留会造成白色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循环。所以,要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家中还可以一水多用、倡步行、骑自行车…保护生态,从生活中做,是非常简单的。

为了未来,为了子孙后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保护环境而出发,为保护环境而奋斗吧!

关于生态环境600字话题作文4

每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漫步在水清镜明的湖畔旁,飞驰在绿草如荫的 足球 场时,我都会感到一种惬意。但一个潜伏在我们身边很久的危机正在慢慢爆发,也许有一天这美丽的景物会离我们远去。这一切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天堂大门的钥匙和地狱大门的钥匙都捏在人类自己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做“文明小卫士”。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无比的星球。但水土流失、沙漠化仍不断困扰着人类。正疯狂地侵吞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地球上的沙漠、荒地正以每年2700万公倾的速度扩展,我国沙化的土地也正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面积延伸。目前,我国已有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而潜在沙化的土地差不多也有15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已成为危害全球环境最严重的问题。

我曾看到一个寓意很深的漫画,画面上两辆汽车一前一后行驶着,前面一辆车上的人敲锣打鼓,还用红纸写道:报喜,化工厂增产,产值3万元。后一辆车上的人愁眉苦脸,一张纸上写着:报忧,因化工厂污染,粮食减产30万斤,附近居民身体严重受损,周边几条河流无法使用,法院判其限期整改并处罚金。孰喜孰忧,显而易见。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告,它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和那些惨痛的教训。这也就提示我们以后一定要保护环境。

环境污染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损害。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就需要我们的社会提高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啊,我们不该将大量的污水排到它的血管里,将大量的垃圾埋在它的肉体中。地球不是垃圾场,我们不能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烟头等杂物,不注意环保。让口香糖使它长满了黑斑,乱扔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还使它寸草不生、龌龊不堪,到处都是浑浊的世界。这些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相悖。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人类能及时弥补,能保护树木;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中学生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让我们共同保护生活的环境,首先使自己的校园变的清洁,然后为城市的清洁出力。朋友们,献一份爱心和努力吧!必须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再犯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了。

我们是祖国的公民,是21世纪的主人,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祖国和人类负有责任,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社会成员的素质直接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礼仪之邦,讲公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要加强社会公德,社会需要公德。我们不能做不拘小节的人,讲公德、守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美德出良才”良好的文明习惯来自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从小事事处处“想到别人”,讲文明,守秩序,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才可能具有文明礼貌的自觉行动。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要向所有的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大声疾呼,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呀!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家园,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治理污染,绿化环境,不让污染的悲剧重演。争做“文明小卫士”。

关于生态环境600字话题作文5

我们的公益梦想,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而是我们的社会,我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

让我们想一想,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一切的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有哪一样离得开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地球并不是有我们生存,还有很多很多的'动物植物,所有生物的生存,又有哪一样离得开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襄、草原呢?地球就是由所有的生物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

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却从来不曾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我们人类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地球上人类、生物和气候、土壤、水等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就好比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各种机能之间都是需要保持平衡是一样的,你想想,我们人类身上的某个器官坏了,就会痛苦不已,地球也是如此,一旦失去了生态平衡,便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如今地球面临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令我们头疼不已。

亲爱的同学们,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从此刻起,就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一起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相信,有了每一个人的参与,我们的校园更美丽,我们的祖国更美丽,让我们时刻谨记保护环境是不容推御的责任。

关于生态环境600字话题 作文大全 相关 文章 :

★ 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五篇

★ 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600字4篇

★ 以保护环境为话题作文600字5篇

★ 环境的话题作文600字大全

★ 以环境的话题作文600字大全

★ 关于保护环境的话题作文600字

★ 爱护环境600字话题作文大全

★ 环境600字作文大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