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矿物岩石化学通报投稿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矿物岩石化学通报投稿论文模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氨基酸和生物资源半导体光电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学报包装工程爆破爆炸与冲击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医学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表面技术冰川冻土兵工学报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病毒学报波谱学杂志玻璃钢/复合材料材料保护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材料科学与工艺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研究学报蚕业科学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草业学报测绘科学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井技术测控技术茶叶科学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长江科学院院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肠外与肠内营养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城市规划学刊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船舶工程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磁性材料及器件催化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豆科学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气科学弹道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淡水渔业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低温工程低温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地层学杂志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学前缘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力学学报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学报地质与勘探地质找矿论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池电镀与环保电镀与涂饰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化学电机与控制学报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电路与系统学报电气传动电网技术电源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显微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元件与材料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动力工程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报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毒理学杂志锻压技术发光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纺织学报飞行力学非金属矿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析仪器分子催化分子科学学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粉末冶金技术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辐射防护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复旦学报. 医学版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复合材料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甘肃农业大学学报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电压技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通报高分子学报高技术通讯高校地质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A辑高压物理学报高原气象给水排水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勘察工程力学工程热物理学报工程设计学报工程数学学报工程塑料应用工程图学学报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建筑工业水处理工业微生物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公共管理学报公路交通科技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古地理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固体火箭技术固体力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管理世界管理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光电工程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谱实验室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光学技术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光子学报广东农业科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广东医学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广西植物硅酸盐通报硅酸盐学报贵金属贵州农业科学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国土资源遥感果树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通报海洋学报海洋渔业海洋与湖沼含能材料焊接学报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航空学报航天控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合成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动力工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技术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核科学与工程核农学报黑龙江农业科学红外技术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湖北农业科学湖泊科学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业科学华北农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华西药学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化工环保化工进展化工新型材料化工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进展化学世界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昆虫学报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与健康杂志会计研究火工品火力与指挥控制火灾科学火炸药学报机器人机械传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强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基础医学与临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激光技术激光生物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科学极地研究计量学报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探索计算机系统应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力学学报计算数学计算物理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检验医学建筑材料学报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学报江苏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江苏医药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解放军医学杂志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金融研究金属热处理金属学报经济数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菌物学报科技导报(北京)科学通报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空间结构空间科学学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空气动力学学报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矿床地质矿物学报矿物岩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矿冶工程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学报昆虫知识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离子交换与吸附理化检验. B, 化学分册力学季刊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辽宁农业科学林产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临床儿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流体机械麦类作物学报煤炭学报煤炭转化煤田地质与勘探棉纺织技术棉花学报免疫学杂志模糊系统与数学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膜科学与技术摩擦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内燃机工程内燃机学报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开管理评论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泥沙研究农药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气象科学气象学报汽车工程强激光与粒子束桥梁建设轻金属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情报科学情报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燃烧科学与技术热带海洋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加工工艺热科学与技术热能动力工程人工晶体学报人类工效学人类学学报日用化学工业软件学报色谱山地学报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山西农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上海环境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上海农业学报上海天文台年刊上海医学神经解剖学杂志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生命的化学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研究生态毒理学报生态环境学报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生物多样性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报生物加工过程生物数学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生物信息学生物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生殖与避孕声学技术声学学报湿地科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化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物探石油学报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石油钻采工艺时间频率学报时珍国医国药实验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用妇产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实用肿瘤杂志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世界地震工程世界地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世界林业研究兽类学报数据采集与处理数理统计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进展数学年刊. A辑数学物理学报数学学报数学研究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杂志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水产学报水处理技术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水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四川动物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塑料塑料工业塑性工程学报台湾海峡太阳能学报炭素技术探测与控制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天津大学学报天津医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天然气地球科学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天文学报天文学进展天文研究与技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铁道学报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通信学报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涂料工业土木工程学报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土壤土壤通报土壤学报推进技术微波学报微电子学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微计算机信息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微特电机微体古生物学报卫生研究无机材料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物理物理化学学报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与化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北地震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北农业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稀土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系统管理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细胞生物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现代地质现代化工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现代雷达现代免疫学现代制造工程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心血管病学进展新疆地质新疆农业科学新疆石油地质新型炭材料信号处理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信息与控制畜牧兽医学报循证医学压电与声光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亚热带植物科学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石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性油气藏研究与发展管理盐湖研究眼科研究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遥感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遥感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学报冶金分析液晶与显示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医用生物力学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仪器仪表学报遗传印染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光学应用化工应用化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激光应用科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气象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应用声学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营养学报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油田化学铀矿地质有机化学有色金属渔业科学进展宇航材料工艺宇航计测技术宇航学报玉米科学预测园艺学报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植物研究运筹学学报运筹与管理杂交水稻灾害学噪声与振动控制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浙江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浙江农业学报针刺研究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诊断病理学杂志振动、测试与诊断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制冷学报制造技术与机床制造业自动化质谱学报中草药中成药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表面工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中国草地学报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地震中国地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力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工程科学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公路学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管理科学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药物中国航海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科学中国机械工程中国激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科学. A辑, 数学中国科学. B辑, 化学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中国科学. E辑, 信息科学中国科学. 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粮油学报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气象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软科学中国沙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生物防治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兽医学报中国输血杂志中国水产科学中国水稻科学中国塑料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陶瓷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铁道科学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中国稀土学报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烟草科学中国烟草学报中国岩溶中国药房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油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造船中国造纸学报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男科学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文信息学报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肿瘤肿瘤防治研究种子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铸造资源科学自动化学报自然科学进展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灾害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作物学报作物杂志

1.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质论评,2011,57(1):印刷中。2.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成因,矿床地质,2010,29(6):999-1016。3. 李大鹏,杜杨松,张静,庞振山,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构造及其对矿化的影响,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4. 侯通,张招崇,杜杨松,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地学前缘,2010,17(1):186-194。5. 杜杨松,秦新龙,曹毅,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矿床地质,2010,29(1):71-24。6. 涂伟,杜杨松,李顺庭,高志伟,宁芜盆地蒋庙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10,30(1):47-52。(EI检索)7. 杜杨松,德高业精的学者楷模-记王德滋院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9-10。8. 向文帅,杜杨松,曹毅,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类与橄榄安粗岩系研究,矿物岩石,2009,29(3):36-42。(EI检索)9.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郭欣,曹毅,李青,云南普朗复式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009,25(1):159-165。(SCI检索)10.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曹毅,云南普朗复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通报,2009,28(4):531-537。11. 郭欣,杜杨松,庞振山,李顺庭,李青,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现代地质,2009,23(3):465-471。12. 曹毅,杜杨松,蔡春林,秦新龙,李顺庭,向文帅,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对碰撞后到造山后构造环境转变和岩浆演化的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8,14(4):565-576。13. 杜杨松,曹毅,袁万明,楼亚儿,李顺庭,鲁鑫,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学报,2007,23(6):71-77。(SCI检索)14. 杜杨松,李顺庭,曹毅,秦新龙,楼亚儿,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现代地质,2007,21(1):71-77。15. 蔡劲宏,杜杨松,阿尔泰山南缘中泥盆世苦橄岩中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2):141-146。16. 王功文,郭远生,杜杨松,范玉华,郭欣,庞振山,陈建平,基于GIS的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三维成矿预测,矿床地质,2007,26(6):651-658。17.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地球化学,2006,35 (4):359-366。18.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铜陵中生代侵入岩的黑云母特征和成因探讨,矿物学报,2006,26 (2):175-180。19.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4,10(3):332-342。20. 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23(2):109-116。21. 杜杨松,秦新龙,田世洪,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岩石学报,2004,20(2):339-350。(SCI检索)22. 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4):334-339。23. 杜杨松,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儿,窦金龙,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3,13 (3):237-242。24. 秦新龙,杜杨松,李铉具,尹京武,郭熙凤,安徽铜陵地区角闪石堆积晶包体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发现,科学通报,2003,48(18):1982-1989。25. 楼亚儿,杜杨松,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地学前缘,2003,10 (3):269-275。26. 杜杨松,窦金龙,秦新龙,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8转59页。27. 秦新龙,杜杨松,田世洪,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曹山辉石闪长岩中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8):834-838。28. 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地学前缘,2001,8(4):422 - 428。29. 杜杨松, 田世洪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地球科学,2000, 25(4): 433 - 437。(EI检索)30. 王功文,杜杨松。玉龙铜矿带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找矿靶区优选。现代地质,2000,14(2):158-164。31. 王功文,杜杨松。切比雪夫曲线拟合实现玉龙斑岩铜矿体深度预测。地学前缘,2000,7(2):526。32. 杜杨松。壳幔成矿学初探。矿床地质,1999, 18 (4) : 341 - 346。33. 杜杨松, Ken D. Collerson和赵建新。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的特征、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999, 15 (2) :309-314。(SCI检索)34.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西金鸡岩金矿床的特征和成矿机理研究。地球科学,1998, 23 (3): 262 - 266。(EI检索)35.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江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1998, 12 (2): 214 - 221。36. 杜杨松。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高校地质学报, 1998, 4 (1): 118 - 120。37. 李学军, 杜杨松和杜勋。成矿流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计算。地学前缘, 1998, 5 (2): 333 - 334。38. 李学军, 杜杨松,胡金文和方建勤。安徽铜陵大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研究。地球学报,1998,19 (增刊):30 - 38。39. 杜杨松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高校地质学报, 1997, 3 (2): 171 - 182。40.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现代地质,1996, 10 (2): 169 - 174。41. 杜杨松。火成岩中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4, 13 (3): 33 - 39。42. 杜杨松。论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分类与命名。现代地质,1994, 8 (2): 127 - 132。43. 杜杨松。花岗岩类中岩石包体研究与隐伏矿床(体)的寻找 — 以安徽铜陵地区为例。南京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1994, 6 (3): 351 - 355。44. 杜杨松。包体岩石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球科学,1994,19(6):726。45.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载于何科昭,杜杨松和仲力(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 108 - 115。46. 杜杨松。安徽铜陵地区岩浆岩和有关矿床成岩成矿机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 (2): 38 - . 沈渭洲,陈繁荣,刘昌实和杜杨松。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1, (2): 186 - . 杜杨松,王德滋和陈克荣。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地质学报,1990, (3): 215-.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石英正长岩及其岩石包体的特征和研究意义。载于黄惠泽和曲政(主编),中国第一届博士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 234 - . 杜杨松。试论熔结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内晶质结构的成因。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 9 (2): 124 - . 杜杨松。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命名讨论。地质科技情报,1990, 9 (1): 16 - . 王德滋和杜杨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 (3): 186 - . 陈克荣, 杜杨松和陈小明。论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特征和成因模式 — 以浙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岩石学报,1990, (1): 66 - . 杜杨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积的特征、鉴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科学(B辑),1989, (12): 1294-.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 (4): 65 - . 杜杨松和周旬若。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实验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 (1): 83 - .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银山铜铅锌矿与德兴铜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1988, 24 (1): 9 - . 杜杨松和陈克荣。德兴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间的关系。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 7 (4): 287 - .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23 (1): 54 - . 王德滋, 陈克荣, 杜杨松和曾家湖。江西德兴银山火山机构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增刊。1984, (4): 1 - 8.

矿物岩石杂志好投吗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是正常的。岩石矿物学杂志编辑部将在收到来稿后的3个月内答复作者是否录用,如在3个月后仍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则可改投他刊。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好投。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征稿,投稿通过率为百分之七十五。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矿物岩石期刊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发表吧了解。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岩石学报投稿难度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你这很正常啊,我投的只是《工程地质学报》,也需要类似的天数,你这EI,耐心等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包括《岩土力学》)是岩土界的3大王牌期刊。据我投稿经验:录用难易程度《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是本行业最权威的学报。

矿物岩石编辑部

看你的文章来的,每个期刊都是不一样的。

岩石分类在岩浆岩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故地壳上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岩浆在上升、运移、侵位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冷凝、结晶所形成的岩石,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岩侵入到地壳一定部位在缓慢冷却降温的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岩石,在地下较浅处的侵入岩为浅成岩,如:金伯利岩、花岗岩等;在地下较深处的侵入岩为深成岩,如:橄榄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发帖人 主题: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第2楼用户名: 土著人注册日: 2006-08-26发表于 2006-10-23 10:08:1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华夏古陆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李献华 李寄嵎 刘颖 陈多福 王一先 赵振华摘 要 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华夏古陆闽浙地区晚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可以划分成两组。第1组斜长角闪岩的Nb/Yb比值较高,LREE富集,具有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类似于过渡性和碱性玄武岩,与偏碱性的变质酸性火山岩(变粒岩)构成板内“双峰”式火山岩;第2组斜长角闪岩的Nb/Yb比值较低,LREE平坦或略亏损,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 这些变质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类似于现代红海型的裂谷-初始洋盆环境。关键词 古元古代; 斜长角闪岩; 地球化学; 华夏古陆中图法分类号 ; ; P595目前学术界对全球元古宙大地构造和地壳演化的认识仍存在相当多的分歧,许多研究人员提出元古宙大地构造与现代板块构造相似,岛弧的水平增生是大陆增长的主要机制( Condie, 1982; Hoffman, 1988; Zhao, 1994),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元古宙活动带与现代陆内裂谷环境有相似之处,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陆壳增生的主要方式(Etheridge et al., 1987; Wyborn, 1988)。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华夏块体陆壳主要以幕式增生的方式增长,最早的古陆核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而元古宙则为陆壳的主要增生时期,其中约 Ga可能是最主要的元古代陆壳增生时期(Jahn et al., 1990; 李献华等,1991;Chen and Jahn, 1998)。在浙西南闽西北地区广泛出露年龄约 Ga的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包括变粒岩、片麻状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不仅是目前华夏块体中已知的最老结晶基底,同时,其中的变质火山岩也为探讨该区古元古代晚期区域的构造环境和陆壳增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图1 华夏古陆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分布图采样点1为福建建宁天井坪(LB-35, LG-24, -28, -29, -32, -35);采样点2为浙江龙泉朱垆(LB-258, -259, -261,-262, -263, -264, -265)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Cathaysia Block showing Precambrian basement distribution in SW Zhejiang and NW Fujian provinces1 地质背景华夏古陆前寒武变质岩系主要出露在浙西南-闽西北地区(图1),大致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套岩石地层单元,在浙江境内称之为八都群和龙泉群(胡雄健等,1991),在福建境内称之为麻源群和马面山群(金文山等,1992)。八都群和麻源群的代表性变质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片麻状花岗岩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等,经历了角闪岩相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龙泉群和马面山群是一套绿片岩相的中—低级变质岩系,由云母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绿帘斜长角闪岩、黑云阳起片岩、含磁铁石英岩、大理岩等组成,沉积韵律清楚,总体上为一套较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胡雄健等,1991;金文山等,1992)。前人对浙西南-闽西北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八都群和麻源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年代学方面,定年的岩石类型包括花岗质岩石和斜长角闪岩,其中侵入八都群中花岗质岩石的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主要集中在~ Ga(胡雄健等,1991; 甘晓春等, 1993, 1995),而李献华等(1998)用离子探针(SHRIMP)精确测定的闽西北天井坪斜长角闪岩结晶年龄为1766±19Ma,并指出八都群中的片麻状花岗岩的年龄不应大于 Ga。一些岩相学和主量元素研究资料表明,八都群和麻源群中的斜长角闪岩以及与之共生的变粒岩的源岩分别为玄武岩和酸性火山岩(胡雄健等,1991;李曙光等,1993),但对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还存在不同认识。胡雄健等(1991)认为它们是一套发育于裂谷的大陆火山岩系;李曙光等(1993)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八都群汤源组变火山岩可能发育在一个由大陆边缘裂谷充分扩张而发展成的小洋盆或弧后盆环境;而汪新等(1988)则认为它们与龙泉群的斜长角闪岩及附近的超镁铁岩侵入体共同组成与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碰撞混杂岩。最近,李献华等(1999)通过 Sm-Nd同位素研究,发现浙江龙泉朱垆八都群和福建建宁天井坪麻源群的变质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具有非常高的εNd(t)值(+~+),表明它们来源于一高度亏损的地幔源。本文将对这套变质玄武岩(斜长角闪岩)以及与之共生的变质酸性火山岩(变粒岩)进行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2 分析结果和讨论主量元素在台湾大学地质学系的X荧光光谱(XRF)实验室分析,分析精度优于2%~5%;微量元素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实验室分析,分析精度优于1%~3%。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详细的实验方法分别见Lee et al. (1997)和刘颖等(1996)。11个斜长角闪岩和2个变粒岩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列于表1。 岩石分类所有斜长角闪岩的主元素组成和玄武岩一致。由于这些样品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K、Na和低场强元素(LFSE) Cs、Rb、Sr、Ba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为活泼性元素而有可能发生迁移,因此,用不活泼的高场强元素(HFSE) Ti、Zr、Y、Nb、Ta、Hf和Th、稀土元素(REE)和过渡金属元素(Sc、V、Cr、Ni) 进行岩石分类和讨论。在变质基性岩的TiO2和Nb/Y-Zr/P2O5 分类图上,除样品LG28的Zr/P2O5比值较低、TiO2含量和Nb/Yb比值较高落入碱性玄武岩范围内,本文的其他斜长角闪岩样品和李曙光等(1993)报道的11个样品均落入拉斑玄武岩范围(图2)。在SiO2-Zr/TiO2分类图上(Winchester and Floyd, 1977),所有斜长角闪岩样品均落入拉斑玄武岩范围(图3a),但少数样品的Zr/TiO2较高而接近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的界线。本文的2个变粒岩和李曙光等(1993)报道的1个变粒岩(QZH-4)样品落入流纹英安岩和英安岩范围,而李曙光等报道的另一个变粒岩(QZH-3)样品则落入流纹岩范围(图3a)。总体上看,现有的分析还没有发现安山质中性岩石。在Zr/TiO2-Nb/Y分类图上(Winchester and Floyd, 1977),大多数样品落入拉斑玄武岩范围,但少数样品的Nb/Y比值较高(~),类似于过渡性玄武岩(图3b)。样品LG28的Nb/Y比值()最高而落入碱性玄武岩范围。根据Nb/Y比值(岩浆岩的碱性指数),本文研究的斜长角闪岩可以划分为两组,既第1组斜长角闪岩,Nb/Yb比值较高(~),类似于过渡性和碱性玄武岩;第2组斜长角闪岩的Nb/Yb比值较低(~),类似于拉斑玄武岩。这两组斜长角闪岩样品的其他地球化学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将在下文中讨论)。李曙光等(1993)报道的斜长角闪岩样品的Nb/Yb比值也较低( ~ ),类似于本文的第2组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样品的Nb/Y比值较高,显示出其成分具有偏碱性的特征。在Zr/TiO2-Nb/Y分类图上界于拉斑和碱性系列之间,主要落入流纹英安岩范围,样品QZH-4(李曙光等,1993)的Nb/Y比值高达而落入粗面安山岩范围(图3b),但从其较高的SiO2含量()和较低的Zr/TiO2比值()来看,它应属偏碱性的英安岩 。这些变粒岩和第1组斜长角闪岩具有共同的偏碱性(高Nb/Y比值)特征,其源岩很可能是一套“双峰”式火山岩。 主量元素所有斜长角闪岩样品的MgO含量较低且变化较大(MgO = ~,相应的Mg#= ~),CaO/Al2O3<,表明这些样品均经历过较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大多数样品的TiO2含量较高,其中第1组斜长角闪岩的TiO2 = ~,第2组的TiO2= ~。第1组样品的Al2O3 (~)和P2O5 (~)含量高于第2组样品(Al2O3 = ~,P2O5 = ~)。所有样品的Al2O3和MgO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没有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 微量元素第1组和第2组斜长角闪岩的HREE含量相似,但具有明显不同的LREE含量和REE分布型式。第1组样品的LREE富集(图4a),球粒陨石标准化的(La)N = 64~85,(La/Yb)N = ~。第2组样品则显示出基本平坦的REE分布型式(图4b),(La)N = 18~49,(La/Yb)N = ~,其中样品LB264和LB265的LREE略为亏损,(La/Yb)N ≈。所有样品均没有明显的Eu负异常。根据REE地球化学特征,第2组斜长角闪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LREE略亏损的第2a组(LB264和LB265)和LREE略富集的第2b组(LB258、LB259、LB262、LB263)。变粒岩样品的LREE明显富集(图4b),(La)N = 176~194,(La/Yb)N =~,而HREE的含量则和斜长角闪岩类似,显示出明显右倾陡斜的REE分布型式,Eu略有负异常(δEu = ~)。表1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μg/g)分析结果Table 1 Major (%)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μg/g) of the meta-volcanics from the Cathaysia Block岩石名称样品号 变粒岩 第1组斜长角闪岩 第2组斜长角闪岩LG32 LB35 LG24 LG28 LG29 LG35 LB261 LB258 LB259 LB262 LB263 LB264 LB265SiO2 ∑Fe2O3 总和 184 143 165 146 205 309 236 295 357 233 259Cr 689 379 543 362 165 546 539Co 245 195 224 168 231 236Cu 119 127 107 157 131 114 448 739 535 442 315 221 257 282 244 235 265Y 315 312 191 140 179 216 159 158 131 140 147 1264 1361 469 623 401 380 155 100 110 144La 图2 斜长角闪岩的TiO2-Zr/P2O5 (a)和Nb/Y-Zr/P2O5 (b)图解(据Winchester and Floyd, 1976)1.为第1组斜长角闪岩,样品数据见表1;2.为第2组斜长角闪岩,样品数据见表1;3.为李曙光等(1993)样品投点 TiO2 vs. Zr/P2O5 (a) and Nb/Y (b) diagrams for amphibolites (after Winchester and Floyd, 1976)图3 SiO2-Zr/TiO2和Zr/TiO2-Nb/Y岩石分类图解 (据Winchester and Floyd, 1977)1.为第1组斜长角闪岩(数据见表1);2.为第2组斜长角闪岩(数据见表1);3为变粒岩(数据见表1);4.为斜长角闪岩(据李曙光等,1993);5.为变粒岩(据李曙光等, 1993) SiO2 vs. Zr/TiO2 and Zr/TiO2-Nb/Y classification diagrams for meta-volcanics(after Winchester and Floyd,1977)图5为斜长角闪岩的洋中脊玄武岩(MORB)归一化微量元素分布图(Pearce, 1982),可以看出第1组样品除Y和Yb外,其它所有的元素相对MORB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显示出相似的“隆起”分布型式(图5a),没有明显的Nb-Ta亏损,表明它们形成于板内环境,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类似于大洋岛和大陆裂谷的板内碱性玄武岩。第2a组样品的LIL(Sr至Ba)元素相对于MORB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而HFS和REE(Ta至Yb)元素含量则和平均的MORB相近(图5b)。由于LIL元素(Th除外)在蚀变和变质过程中是活动性元素,因此它们对变质火山岩往往没有明确构造背景意义。第2组样品的不活泼元素(Th、HFS和REE)与平均MORB类似的分布型式,表明它们很可能来源于MORB或类似于MORB的地幔源,没有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第2b组样品与第2a组样品有类似的微量元素分布型式,但HFS和REE含量略高,可能是由于较小比例的部分熔融和/或较大的分异结晶作用所致。第1组斜长角闪岩样品(除LB261)具有非常一致的Ti/V比值(88±5),与典型的板内玄武岩一致;样品LB261具有较低的Ti/V = 53,但仍落入板内玄武岩的范围;而第2b组样品的Ti/V = 33~47,落入MORB的范围(Shervais, 1982)。在大多数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上,第1组样品主要落入板内玄武岩范围,而第2b组样品则落入MORB的范围。例如,在Pearce and Norry (1979)的Zr-Zr/Y判别图上(图6a),第1组样品的Zr/Y比值>5,落入板内玄武岩范围;第2a组两个样品的Zr/Y比值(约3)最低,落入MORB范围;而第2b组样品的Zr/Y比略高,界于板内玄武岩和MORB之间。在Meschede (1986)的Nb-Zr-Y判别图上(图6b),第1组和第2组样品分别落入板内拉斑玄武岩(WPT)和MORB范围。虽然在该判别图上WPT和MORB与火山弧玄武岩范围相同,但本文的斜长角闪岩样品具有高Ti含量和没有Nb-Ta负异常,表明它们不是火山弧玄武岩,特别是第2组样品的Nb含量较低(~ μg/g),在Nb-Zr-Y判别图上落入N-MORB范围。3 构造意义综上所述,华夏古陆浙西南-闽西北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和MORB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许多元古代活动带中具岛弧特征的低Ti拉斑玄武岩(如:Pharaoh and Pearce, 1984; Condie, 1986; Bergh and Torske, 1988; Halden, 1991; Zhao. 1994),排除了它们是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第1组斜长角闪岩和酸性变粒岩具有共同的偏碱性特征,构成了类似于显生宙双峰式的火山岩组合,表明 Ga时华夏古陆很可能已存在刚性的陆壳,并且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裂谷活动。第2组斜长角闪岩具有较典型的MORB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其地幔源区与现代MORB的源区十分类似。大陆裂谷只有高度演化发展成为初始洋盆,如红海(Red Sea),才有可能喷发MORB-型的玄武岩。过渡性-碱性玄武岩和MORB型拉斑玄武岩的共生则正是典型的现代红海型岩浆组合(Wilson, 1989)。李曙光等(1993)根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八都群汤源组变火山岩系可能是中国东南部前寒武变质基底中的早元古代绿岩带,发育在一个由大陆边缘裂谷充分扩张而发展成的小洋盆或弧后盆地环境。近10年来,学术界对太古代绿岩带的成因认识已比较趋向一致,即绝大多数绿岩带形成于海底扩张及随后的俯冲-岛弧增生过程(Windley,1995)。八都群和麻源群变质火山岩没有任何岛弧地球化学特征,其典型的板内双峰式和MORB型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很可能形成于红海型的裂谷-初始洋盆环境,类似于Etheridge et al. (1987)和Wyborn (1988)根据中澳大利亚古元古代活动带研究提出的内硅铝(ensialic model),而与大陆边缘、岛弧或弧后盆地无关,因此不属于绿岩带。内硅铝模式与现代陆内裂谷带演化相似,指小规模的地幔对流引发了地壳拉张,在前存的陆内环境中形成了短寿命的洋盆而无俯冲作用,其中有基性岩浆的底侵和火山喷发。但是,一些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澳大利亚古元古代活动带内的玄武岩具有岛弧和弧后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不支持Etheridge et al. (1987)和Wyborn (1988)的内硅铝模式,如Silvell and McCulloch (1991)认为Arunta东部Harts Range具异常亏损Nd同位素组成的变玄武岩形成于弧后盆地,Zhao (1994)认为Arunta南部的Alice Spring地区1770 Ma的斜长角闪岩应形成于古元古代的岛弧-弧后盆地环境。Windley (1995)则认为中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的元古代陆内造山带(无缝合线或岩浆弧)与中亚的晚新生代天山造山带相似。因此,内硅铝模式很可能不适合解释中澳大利亚元古代活动带的形成和演化。图4 REE分布型式图a.第1组斜长角闪岩;b.第2组斜长角闪岩和变粒岩;数据分别见表1;球粒陨石的REE含量引自Sun and McDonough (1989)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diagrams图5 斜长角闪岩的微量元素分布图a.第1组斜长角闪岩;b.第2组斜长角闪岩;数据分别见表 MORB-normalized incompatible element spider-grams for the amphibolites图6 斜长角闪岩的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 (Pearce and Norry, 1979); b. Nb-Zr-Y (Meschede, 1986);IAT为岛弧玄武岩;MORB为洋中脊玄武岩;WPB为板内玄武岩;WPT为板内拉斑玄武岩;VAB为火山弧玄武岩;E-MORB为富集型MORB;N-MORB为正常型MORB;图例1、2分别为第1组和第2组斜长角闪岩 Tectonic discriminant diagrams for the amphibolites现有资料表明,华夏古陆和中澳地区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系在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如华夏变质火山岩系具有双峰式组合、斜长角闪岩无岛弧地球化学特征且没有明显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影响,因此,其独特的偏碱性双峰式火山岩与MORB型拉斑玄武岩的共生可以用内硅铝模式来解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与现代红海相类似。* 本文研究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9725309)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李献华,男,1961年出生,研究员,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专业。作者单位: 李献华 刘颖 陈多福 王一先 赵振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李寄嵎 台湾大学地质学系,台北106-17.附中文参考文献甘晓春,李惠民,孙大中等. 1993. 闽北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福建地质, 12: 17~31.甘晓春,李惠民,孙大中等. 1995. 浙西南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年代. 矿物岩石学杂志,14: 1~8.胡雄健,许金坤,童朝旭等. 1991. 浙西南前寒武纪地质. 北京:地质出版社,1~278金文山,庄建民,杨传夏等. 1992. 福建前加里东区域变质岩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特征. 福建地质, 11: 241~161李献华,赵振华,桂训唐等. 1991. 华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时代的Sm-Nd和锆石U-Pb同位素制约. 地球化学,20: 255~264李献华,王一先,赵振华等. 1998a. 闽浙古元古代斜长角闪岩的离子探针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 27: 327~334李献华,韦刚健,刘颖等. 1999. 华夏古陆古元古代高度亏损地幔的Nd同位素证据.地球科学,24:197~201李曙光,聂永红,葛宁洁等. 1993. 浙西南八都群汤源变火山岩系痕量元素地球化学:一个可能的早元古代绿岩带及其构造意义. 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98~117刘颖,刘海臣,李献华. 1996. 用ICP-MS准确测定岩石样品中的40余种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25: 552~558汪新,杨树峰,施建宁. 1988. 浙江龙泉碰撞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对华南碰撞造山带研究的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 367~378

岩石分类 在岩浆岩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故地壳上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在上升、运移、侵位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冷凝、结晶所形成的岩石,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岩侵入到地壳一定部位在缓慢冷却降温的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岩石,在地下较浅处的侵入岩为浅成岩,如:金伯利岩、花岗岩等;在地下较深处的侵入岩为深成岩,如:橄榄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由于中心原子Si是四面体的结构,这种稳定的结构使得硅酸盐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从而其硬度大、耐火,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玻璃、陶瓷、水泥等。 化学成分和晶体化学特征 在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中,硅氧配位四面体[SiO4]4-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单元。硅氧四面体在结构中可以孤立地存在,也可以以其角顶相互连接,即每一硅氧四面体可与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硅氧四面体相连,从而形成多种复杂的络阴离子。根据硅氧四面体在晶体结构中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下列5中类型的络阴离子: 1、岛状络阴离子 2、环状络阴离子 3、链状络阴离子 4、层状络阴离子 5、架状络阴离子 化学成分和晶体化学特征 在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中,硅氧配位四面体[SiO4]4-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单元。硅氧四面体在结构中可以孤立地存在,也可以以其角顶相互连接,即每一硅氧四面体可与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四个硅氧四面体相连,从而形成多种复杂的络阴离子。根据硅氧四面体在晶体结构中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下列5中类型的络阴离子: 1、岛状络阴离子 2、环状络阴离子 3、链状络阴离子 4、层状络阴离子 5、架状络阴离子

这本上面有,讲的挺好。《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华中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吴国庆 主编)。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不同氧化物的晶体类型,形态及物理性质不同,例如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质地坚硬,硬度大,熔点高,表面有光泽。而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二氧化钠是离子晶体,为白色块状晶体,硬密度较小,熔点较底,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所以不同的氧化物有不同的性质,有些氧化物的物理性质甚至大相径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在胶团之间既存在着具有范德华吸引力性质的引力势能和具有渗透性斥力与静电斥力的斥力势能。胶粒的布朗运动与这种引力势能促使胶粒发生相互碰撞而聚集成大颗粒,故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但是,带有相同电荷性质的胶粒间所存在的渗透性斥力和静电斥力会阻碍胶粒聚集形成大颗粒,故胶体溶液又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引力势能和斥力势能的相对大小对胶体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或聚沉其决定性作用。当引力势能较大,粒子间因布朗运动而相互靠拢形成大颗粒而发生聚沉;反之,胶体在斥力势能的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SiCl4与水发生水解反应所形成的硅酸胶体溶液中,含有SiO2负离子、电离产生的H3SiO4-、H2SiO42-、HSiO43-、SiO44-和H+,在SiO2周围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子层,

硅酸盐简介硅酸盐所谓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主要是铝、铁、钙、镁、钾、钠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如花岗岩)和土壤的主要成分。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种类繁多(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在这种四面体内,硅原子占据中心,四个氧原子占据四角。这些四面体,依着四面体,依着不同的配合,形成了各类的硅酸盐)。 它们大多数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原料。硅酸盐制品和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科学研究及日常生活中。[编辑本段]化学性质化学上,指由硅和氧组成的化合物(SixOy),有时亦包括一或多种金属和或氢。它亦用以表示由二氧化硅或硅酸产生的盐。能与酸反应生成硅酸固体。 在普通情况下,最稳定的硅酸盐是二氧化硅(SiO2)--俗称石英[1],和类似的化合物。二氧化硅经常有微量的硅酸(H4SiO4)处于平衡状态。化学家认为石英是不可溶解的,但在长时间尺度下,它是可以流动的。此外,在碱性条件下,会出现H2SiO42-。大部分硅酸盐都是不可溶解的。 硅酸盐矿物的特征是它们的正四面体结构,有时这些正四面体以链状、双链状、片状、三维架状方式连结起来。按正四面体聚合的程度,硅酸盐再细分为:岛状硅酸盐类、环状硅酸盐类等。 在地质学和天文学上,硅酸盐指一种由硅和氧组成的岩石(通常为SiO2或SiO4),有时亦包括一或多种金属和或氢。此类岩石包括花岗岩及辉长岩等。地球及其他类地行星的大部分地壳均以硅酸盐组成。[编辑本段]硅酸盐的常见化合物例如:硅酸钠:Na2O·SiO2 石棉:CaO·3MgO·4SiO2 长石:K2O·Al2O3·6SiO2 普通玻璃的大致组成:Na2O·CaO·6SiO2 水泥的主要成分: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 黏土的主要成分:Al2O3·2SiO2·2H2O 矿物学上,硅酸盐矿物按其分子结构分为以下类别: 橄榄石(单正四面体) - 岛状硅酸盐类 绿帘石(double tetrahedra) - 对状硅酸盐类 电气石(rings of tetrahedra) - 环状硅酸盐类 辉石(single chain) - 链状硅酸盐类 角闪石(double chain) - 链状硅酸盐类 云母和白土 (sheet) - 片状硅酸盐类 长石(framework) - 架状硅酸盐类 石英 (SiO2 framework) - 架状硅酸盐类 天然硅酸盐 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然硅酸盐矿物约占地壳质量的95% 硅酸盐矿的复杂性在其阴离子,而阴离子的基本结构单元和二氧化硅一样,是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组成了各种不同的硅酸根阴离子。

硅酸盐改写为氧化物的方法 氧化物的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氧化物前系数配置原则:除氧外,其他元素按配置前后原子个数守恒原则配系数 注意:氧化物之间以•隔开;系数配置出现的分数应化为整数

物理变化就是变化中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就是产生了新物质。化学性质就是化学属性,如:成酸性等。物理性质就是能感受看到的东西,如:软硬,颜色等!

硅酸,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不能够用二氧化硅直接溶于水制备 溶于强碱溶液,形成硅酸盐,溶液呈强碱性 在可溶性硅酸盐中滴加强酸,又会有硅酸析出 原硅酸脱水后就是硅酸,物理化学性质大致和硅酸一致

土壤其实也是风化了的石头。你要问它的物理性质,那就是颜色、密度、粒径之类的。不同土壤,它的粒径也不一样,而不同粒径的矿物质的成分与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别。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指的是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两米左右。

矿物在物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光学、力学、电学、磁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质称矿物的物理性质。它们主要取决于矿物自身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成为鉴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一)矿物的光学性质 1.颜色 2.条痕 3.光泽 4.透明度 5.发光性 (二)矿物的力学性质 1.硬度 2.解理 3.断口 (三)矿物的比重(密度)、磁性、放射性及点学性质 电学性质包括:(1)导电性;(2)介电性、压电性和焦(热)电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