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以两岸关系为主题的小论文

发布时间:

以两岸关系为主题的小论文

有需要可以戳我!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两岸关系为主题小论文

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跪求两岸关系论文,600字左右解答: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遗产;保存并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子孙的天职。 中华文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就体现和渗透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天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方面。贯穿在这四大关系中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和合”,是“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最早树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历史中,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应有的正常关系,即:无数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于是形成了由己以达天下的“修―齐―治―平”道德之路。 在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中国五千年来为“超稳定”的社会,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造成稳定的众多原因中的这一条。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王道”的提法,首先见于《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时“王道”所指,还是具体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时的王道,则指的是为王之道。至于把“王道”作为一种理想政治的专称,与“霸道”相对,恐怕还是汉儒的功劳。“王道”所指虽然有此变迁,但是其共同点则都是强调对内以德(仁、义)治国,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视四海为一家。 “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爱、融合,意味着以人类共同的幸福为终极目标,这正是当今世界和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我们愿意和台湾朋友一道,开展这一论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华介绍给全世界。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过去的30年是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30年,也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祖国大陆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形势出现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陈水扁当局推动举办的“入联公投”遭到两岸同胞共同反对,最终归于失败。民进党在1月台湾地区民意机构选举和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叠遭重创,“台独”分裂势力遭到沉重打击。面对新形势,两岸双方紧紧抓住难得机遇,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9年之久的协商,海协会陈云林会长首次率协商代表团成功访问台湾,两会相继签署两岸直航、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等6项协议,两岸制度化协商进入历史新阶段。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两岸同胞的亲情、感情也在共襄北京奥运会的历史盛举和共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中进一步加深,一对可爱的大熊猫“团团”、“圆圆”也于年底顺利赴台。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共同成功举办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取得一定成果.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但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800

海峡同心圆两岸齐腾飞莆田是我的故乡,美丽的海上女神妈祖是莆田的守护女神,妈祖的故事从小就在我们的耳边渲染,可以说我们就是从听妈祖故事长大的!妈祖原名:林默娘。传说妈祖有随从,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海上遇难生民于千里之外。妈祖常穿朱衣,乘云游于岛屿之间。如果海风骤起,船舶遇难,只要口念妈祖圣号,妈祖就会到场营救。台湾是我国的宝岛,岛上同胞衣食住行都和岛周围海洋息息相关,常受妈祖庇护风平浪静,四季宜人。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神诞之日,我们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台湾朝天宫的妈祖像是从莆田湄州请来,因而被认为是莆田妈祖庙的「分灵」,故每隔几年都要抬着妈祖像到湄洲挂香一次,表示对妈祖的崇拜和对祖宗的怀念。希望在妈祖佑护下,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早日朝和平统一的道路迈进,让我们两岸小朋友有机会互相往来,自由玩耍,不必再隔一条长长的海峡,海峡同心圆两岸齐腾飞!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

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

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 *** 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 *** 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 *** 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国 *** 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台湾岛内“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 *** 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 *** 当局的“ *** 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 *** 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些长,但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望楼主采纳,谢谢。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与历史 一、地理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 *** 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公里)、高屏溪(公里)、淡水河(公里)、大甲溪(公里)、曾文溪(公里)、马溪(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l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汁,截止2002年8月。

台湾省人口为2240万多人,加上金门、马祖人口、总数约为2248万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l万多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约2%,约43万人。

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 *** ”,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二、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

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所知道的是从三国时代东吴孙权都有在台湾设了行政部门。

一直有夷洲,琉球等叫法。但据称最早是秦始皇时代甚至更早。

现在分开了是因为国共内战,共将国打到台湾去了,因为历史各种原因,一直没能 *** ,完成统一。 2.台湾的经济能力在上世纪蒋经国时代得到很大的起色,并跻身亚洲四小龙。

那个时代大陆这边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等改革开放醒悟过来,已经差台湾太远了,但是现在的追赶速度也是惊人,毕竟人多力量大。

大陆整体经济实力不如台湾,但是,北上广深等很多城市和台湾的台北,高雄等大城市比起来还是不逊色的。 3.台湾的传说日月潭应该算个吧。

还有妈祖等。 4.台湾自古和大陆的习俗,传统是完全一样的,如文字,春节等。

但是经历了外敌入侵,特别是日本的长期侵占,台湾的根基文化有了改变,形成了多元化,如很多人喜欢穿木屐。很多东西的叫法和日本的叫法很相似。

但台湾的主流习俗文化还是中国的文化。毕竟是中国人。

5.历史名人有明时郑成功,清时郑克爽,施琅和刘铭传等。

台湾历史的真相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

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

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

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

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

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

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

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

台湾是一个小岛。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张芭蕉叶,静静地停留在蔚蓝的大海上。在7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去台湾的旅程,去感受台湾的美景与美食。|||台湾很小,但是它有高山、有盆地、有平原,还有大海。最繁华的是台北。高高的建筑,来来往往的机 车,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各种百吃不厌的美食:凤梨酥、绿豆糕、木瓜牛奶……听听就让人流口水。虽然人很多,但是并没有看到警察,人人都很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十分干净,每个人都会把垃圾扔进分类明确的垃圾桶。国父纪念馆、中正纪念堂里笔直站立一小时不能动一动的宪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美的是台东。在“猫鼻头”可以看到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和太平洋汇聚在一起。沿着台东一路向前,都可以看到太平洋美丽的风景。一望无际的大海蔚蓝一片,在黑潮带有十分丰富的水产资源,但是十分危险,如果不小心被卷进去,就会顺着洋流飘流到海的另一端。蓝天上是雪白雪白的云朵,云层很厚很厚,就像大大的棉花糖,真想扑上去咬一口。我在海边找奇形怪状的石头,送给“小小”和“小不点”当礼物。我还和海浪玩起了游戏。它一点点地爬上来,我就快速向后退,它“呼啦”一下就退了下去。可它还是不甘心,一下子又冲了上来,真是“一浪未平,一浪又起”啊!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日月潭。群山环绕的日潭圆圆的,月潭弯弯的,在它们的交界处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岛——光华岛,它的原名叫“拉鲁岛”。船在潭水中行驶,清澈的水在船尾形成了箭头似的波浪。虽然是炎热的夏天,但在绿树、碧水中,一点也不觉得热了。|||高高的槟榔树,独木成林的榕树,高大的龙眼树长得枝繁叶茂。一串串的香蕉,一个个的椰子,一颗颗的莲雾新鲜又好吃。红红的珊瑚,蓝蓝的宝石,白白的大米,绿绿的释迦,无不显示出台湾的物产丰富。|||美丽的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我希望它早日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撰写政治小论文,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 方法 。它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去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政治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政治小论文 范文 一:政治小论文

标签: 小论文 政治

许多人都渴望拥有一种能提高成绩又很轻松的 学习方法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有多好的学习方法都得靠你努力学才行。

有许多同学在学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例如以下几点:

① 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家长学,学习缺乏动力。

② 学得不好就想放弃,缺乏自信心。

③ 学得不怎么样但又十分骄傲,到了真正的考试又考得不好。

④ 学得不错,但只顾自己,不爱帮助学得比自己差的人。

⑤ 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以上只是万星中的几颗而已,同学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错误认识还有很多很多。有些同学想学好,但过于着急,于是就像“邯郸学步”那样,胡乱学习。其实,这样的人在我身边还真不少呢!

我有一个邻居,她也是读初一,但成绩始终提不起来。因此,受到父母与老师的责备,连同学也看不起她。她就很不服气,下定决心要好好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让老师和同学对她刮目相看。于是,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直观察着同班那个成绩不错的同学的一举一动,想要跟着学。为此,她没有听老师的讲解,只是,专心致志地“学习”着。结果呢?正如我想象中的那样,不但成绩没提高,反倒再滑了下去。

由此可见,合理借鉴别人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在摸索的过程中,只有避免照搬,合理借鉴,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现在的思想政治 教育 是十分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的。它教育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寻找到正确而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应认真而又重视地对待政治这门学科。

大部分人认为政治是枯燥无味的,它不像数学那样灵活有趣,也不像美术那样可以别具匝心。因此,大家都不太喜欢上政治课。其实,这是一种厌学的心理疾病。虽然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但这样的想法会影响到你对学习的乐趣,影响到对学习的 爱好 。所以,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要想到别人如果对这个科目有兴趣,想学。就会超过你的成绩,要有竞争的意识。

②既然设出了这个科目,就说明它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要克服厌恶心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③有类似于的这样心理要及时与老师和家长沟通。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小步,才有可能取得将来的成功。朋友们!一起为美好的梦想努力吧!

政治小论文范文二:反对“台独” 振兴中华

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是可耻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是光荣的。所以,我们要与“台独”行为做斗争,坚决反对“台独”。(提出论点)

众所皆知,台湾历来就是中国不可争辩的领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两岸中国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最根本的利益。从郑成功到施琅,多少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的诗篇。他们的英雄 事迹 是可歌可泣的!(正面分析论点)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民族的败类。吕秀莲曾在日本说过“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台湾人民的大幸:李登辉也说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还说自己是日本人:陈水扁干脆跑到美国买来“先进武器”,将枪口对准自己的祖国。这些“台独”分子可以说用心良苦。他们明明流着中国人的血液,却怎么也不肯认祖,反而是“孩子大了忘了娘”,甚至扮演着汉奸的角色。试想一下,哪个汉奸卖国贼会有好的下场呢?他们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所以,他们搞“台独”是可耻的。(反面分析论点) 当前,国际形势不很太平。伊拉克人民此时正处在没有主权的痛苦深渊中:车臣总统遭受恐怖袭击身亡:朝鲜核武器问题越演越烈。中华民族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严峻,对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很不利的。台湾的命运在于统一,统一才有出路。否则,台湾的前途和台湾人民的命运将遭到破坏。(联系实际)

现在,摆在台湾当权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悬崖勒马,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一条是一意孤行,妄图分裂中国,最终玩火自焚。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台独”是违背民心的,是所有中国人坚决反对的,将受到所有中国人唾弃的!(解决问题)

当海峡两岸的兄弟姐妹手拉着手,心贴着心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候……让我们共同期盼那一天尽快到来!(表明态度)

政治小论文范文三:法在我心中

曾听过这样一个 故事 :在一个冬季的夜晚,某市女中学生——年仅14岁的马某,与其表弟在逛完书店回家的途中,路遇一手持棍子,看似保安队陌生男子。二人在什么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竟接受了那名男子的强行搜身。随后,马某的表弟被遣回家讨学生证,而马某却跟着那名男子莫名其妙地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附近的一座山丘上发现了马某的尸体。只见她躺在洁白的雪地里,被罪犯用杂草胡乱地覆盖着……

类似这样的案例也许已屡见不鲜,但当我们听了马某老师的一番叙述后,却不得不在痛惜的同时感到震惊。马某是该市××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记忆中的他,十分听话且学习优秀,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好班长。就在案子发生的前一天,她还被评上了优秀团员。而此时老师手握着尚未发出的团员证,已是泣不成声……

14岁啊,如花般的“成熟”季节;14岁的年轻生命哟,就这样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了句号。

我们在哀叹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提出质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学生,怎能如此轻易地相信一个陌生人?因为父母、老师的关爱,给世界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假相美,才致使了她今天的悲惨结局!

望着雪地里那已逝去却尚不安分的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觉醒吗?!

马某的悲剧似乎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然而年轻冲动的我们,是否就一定能正确地诠释这个“防”字呢?

当今,最普遍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大概就是“校园勒索事件”了吧。前些天在电视上播放的《今日说法》栏目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例:16岁的中学生小天(化名)因多次被所谓的学校“老大”勒索而不敢向家长说明,终于老羞成怒,用匕首将期中一人刺死……

小天就这样亲手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而中学生马某更是由于自己的单纯、幼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马某的逝去、小天的失足,让我们为之喟叹,为之惆怅,为之痛心,为之惋惜……但我们能做的,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

我以为,要根本地避免悲剧重演,无非是四个字:觉悟,行动。

方才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孩子,然而悲剧“不偏不倚”,恰恰发生在他们身上。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也真够倒霉的,个个前程似锦,却遭遇如此劫难!”试想,假如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是否就真的能够“前程似锦”呢?为以为不然。二人的悲剧,看似单纯、冲动造成,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这种思想意识上的淡薄,不仅取决于他们个人,更是由于周围的环境造成的。这固然是他们的悲剧,也是他们父母、老师的悲剧,更深一层地,就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再设想,如果陌生男子在产生不法念头的时候,能用“法”克制自己;如果马某在遭遇不法分子的时候,能用“法”保护自己;如果小天在被逼无奈时能用“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一切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现在,我们总该明白当今社会,知法、懂法,是何等的重要了吧!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便是所谓的行动。眼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但在学法的同时,也要注意道德、勇气、社交能力的培养。做一个真正的四有青年,为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朋友,你我都处在花一样的年华,让我们在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尔后,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携手齐呼:法在我心中!

两岸关系有关论文题目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发言时指出,1945年10月25日是值得海峡两岸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经过长期斗争、以牺牲65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而进行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他说,我们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发言时说,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座谈会上,当年参加过抗战的老台胞何标表示:“对于台胞抗日的英勇史实,我们必永志不忘,使子子孙孙保存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何标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同胞每年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回到故土去参加岛内的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两岸同胞的鲜血是流淌在一起的.今天,两岸同胞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双赢发展,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入WTO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目前中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加入WTO的谈判,预计在今年11月份将正式加入WTO。按事先约定,台湾将随中国大陆之后入世。两岸先后加入WTO,将对两岸经贸交往带来更多有利因素,两岸应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而促使两岸关系全面改善加强。 一、 加入WTO有利于两岸利用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两岸产业的分工合作。 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源自于经济的差异性,即两岸在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等经济要素方面有所差异,从而产生地域间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发挥这些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对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台湾是个地域和人口有限的海岛,岛内市场狭窄,经济上主要仰赖出口市场、祖国大陆十二亿人口的市场十分广阔,这二十多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发展的潜力已经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瞩目、垂涎;台湾的电子、化工、机械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的地位。电子工业中,计算机主机板、监视器、半导体芯片、扫描器、终端机、集线器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首位;笔记本电脑、集成块设计、集成块封装、CD——ROM、液晶显示器、绘图片、网路卡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第二位。化学工业中,聚酯丝、ARS树旨、PU人造革、热塑性弹性体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首位,对苯二甲酸、尼龙纤维、聚氯乙烯等产品的产值居世界市场第二位。机械工业中,鼓风机、风扇、制鞋皮革机械、木工工具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也有重要的位置。这些产业完全可以与大陆资源和市场相结合,寻求未来的发展。台湾岛资源相对贫乏,土地紧缺更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祖国大陆在资源和土地方面固然不十分丰富,但比起台湾岛仍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祖国大陆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工资成本仍将较低,十二亿五千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劳力库,如果把祖国大陆的资源、土地、劳动力与台湾加工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相结合,两岸的互补将大大增加加工工业的出口量。大陆也有些长项企业,可以赴台湾投资设厂。两岸的互补将使整个中国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近十几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所取得的成效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两岸的农业合作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台湾农业在种植业、养殖业的品种选育和技术改进等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有助于祖国大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自然条件与台湾相似的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大量新品种的农产品随投资的台商带入大陆,已经为大陆市场增色,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入WTO后,台湾农业面临农业发达国家的冲击,只有和祖国大陆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加强两岸之间的家产品互通,才能增加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竞争的抵御力。实际上,近几年已经有不少台湾农民携带资金、种苗、技术到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举办大大小小的农场,尽管大陆农产品价格低于台湾,绝大多数农场以大陆市场为对象,经营还都十分成功。由于“三通”直航尚未实现,现在还难以实现对台湾的农产品反馈,如果产品销往台湾,经济效益将更好。 两岸金融、保险业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为了抵御大跨国银行对两岸金融业的冲击,为了给相互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提供金融支持,两岸互设金融、保险机构和开展金融、保险合作是金融业取得双赢的重要机遇。当前两岸金融合作至少可以有以下内容:一是为机构互设提供便利,两地金融当局应就机构审批和监管方面的问题达成一致,包括在互设机构审批问题上相互协调,大陆赴台金融机构接受台湾金融当局同一标准的审批和监管,而台湾的金融机构在大陆则除享受外资银行的各种优惠,还可以首先享受国民待遇;二是证券市场的合作,双方上市公司可以有选择地到对方证券市场上市,可以在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双方基金进入对方证券市场,同时协调两地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以利于处理跨境的违规行为;三是开放两岸的直接货币汇兑,有利于两岸的经济往来和人员往来。 此外,祖国大陆和台湾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更何况两岸之间还有许许多多人缘、亲缘关系,商务、投资、探亲、访友也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相信旅游业的合作同样是前景广阔。 二、 在WTO架构下,两岸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发展。 WTO是当代规范与协调全球经济贸易关系的最权威组织,其宗旨是追求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精神,积极促进各成员经由协商、共同承担关税、降低或解除非关税贸易障碍,消除歧视待遇,提供平等及互惠互利的环境,以扩大国际贸易,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为达成这些目标,WTO要求各成员必须遵守其条例规则,如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关税约束与递减原则,公开贸易与自由竞争原则等。因此,海峡两岸加入WTO的实质意义是双方都与WTO成员相互减少甚至消除贸易壁垒,进一步开发市场,在WTO的国际经贸规范下从事自由公平的经济竞争。这将大大促进两岸贸易的往来与发展。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大陆货品的进口有严格限制,目前仍有四成六的大陆产品不能入台。台湾历来从大陆获得大量贸易顺差:1994年获得顺差亿美元,1995年亿美元,1996年为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了台湾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财源。两岸加入WTO以后,台湾将撤除禁止大陆产品进岛的措施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从而刺激台湾对大陆的各种采购活动,导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的增加,改变目前两岸贸易极不平衡状态。入WTO后,台将有8000多项农工产品必须执行降税承诺,首波调整降关税的产品,降幅至少超过30%以上,而农业则首当其冲。台湾已承诺入关后第一年将农产品税从目前的降为,降幅达31%;承诺除少部分农产品降税期限延至2004年,其余则最迟在2002年前要将税率下调41%。另外,台湾还承诺入世后,将取消香蕉、花生等40多项产品的进口限制。若两岸同时入世,由于大陆在地理、品种、价格等到方面的优势,蔬果鲜品及冷冻调制加工的农产品,将先行进入台湾市场。这样,两岸贸易就能稳定迅速增长。同时,台湾业者为因应加入WTO,一方面将争取大陆农工原料、半成品和某些工业制成品更多反销台湾,在台湾进行经营上的整合,利用大陆产品成本低(大陆劳动力成本仅为台湾的50%),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台湾半成品运至大陆进行加工、装配,再申请大陆产地证,利用大陆享受的关税优惠进行外销。 三、 以加入WTO为契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促时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WTO的架构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势必要求两岸建立隐定正常的政治关系作为保障,这无疑是为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创造了契机,为两岸于本世纪之初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确定一个稳定的框架提供了机遇。 加入WTO对两岸关系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贸问题,因为在解决有关两岸经贸的一系列经贸政策问题时,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和投资领域、“国民待遇”、“三通”等问题。从台湾方面目前的意向来看,台湾期望以对等WTO成员身份,用WTO的机制或框架来规范两岸经贸关系,在此架构下用进一步开放大陆经贸政策的“善意”来换取大陆的政治“回报”。显然,在两岸之间缺少互信的现状下,台湾方面的思路难免不让大陆警觉其有借加入WTO之机,把两岸经贸关系界定为实质上的国际经济关系,以此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朝着“两国论”所谓的准国际关系转化的政治意图,对此大陆方面无疑是持坚决反对的立场。 今年元旦,台湾当局提出了从“经济统合”走向“政治统合”的论调。实质上,“经济统合”的提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整合理论概念,因为它没有特定的内涵,是指要素无障碍流动的自由贸易,或是包括经济政策一致性的经济一体化,概念不甚清晰。因此台湾当局所谓两岸“经济统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具操作性的空洞概念,其用意在于回避“一个中国”原则。随着加入WTO时间的临近,台湾当局一方面希望利用WTO的机制解决两岸经贸关系中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缓解台湾经济困境;另一方面则可借机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企图借双方共同加入WTO,而谋求对等政治地位,甚至将一些属于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升为国际关系问题。事实上,“一个中国”问题决不会因两岸共同入世而淡化,任何想利用入世而回避、拖延解决一中问题或绕过一中问题而改善与发展两岸经贸或全面关系的图谋者都是不现实,不可行的。 最后一段时期台湾许多人士就如何在WTO框架下,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进行了许多探讨。3月26日,现任国民党副主席肖万长发起成立了“两岸共同市场”,肖提出,两岸加入WTO后,应搁置政治争议,以经济为“最大公约数”参照欧盟模范式推动“两岸共同市场”,全面开放“三通”,调整“急戒用忍”政策,逐步促进两岸货物、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并以经济整合作为政治整合的第一步。应该说,此构想意在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目前条件下,缺乏现实可行性,其症结仍在于是否承认“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事实上,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经贸交往乃至“三通”都属于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尽管由于目前两岸尚未统一,因而在具体做法上,两岸交流有别于大陆各省区之间的交往,但一个中国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如果回避这一点,而去推动“共同市场”,就有可能使两岸出现一个新的“欧洲联盟”,甚至可能被人利用成以主权国家间“共同市场”概念来定们未来两岸经贸关系的架构。不久前,台湾“行政院长”张俊雄曾表示,将于WTO及APEC架构下,与中国大陆签订投资互保协定,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这其中,都不由得使我们警惕,台湾当局是否要借支持“两岸共同市场”来达到既可回避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缓和在此问题上的压力;又可通过此途径让台湾得到实际经济利益,以争取民心,巩固政权。 随着两岸加入WTO时间的临近,台湾民众要求台湾当局解除“戒急用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呼声越来越高。台湾当局应从台湾民众的福祉着想,尽快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最大限度地开放大陆政策,以加入WTO为契机,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从而使台湾经济起出困境,迈向繁荣。

两岸的关系论文文献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和,“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年均降幅为。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 总结 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累计实现节能量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 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和。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下降到2009年的,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下降到。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500字相关 文章 :

★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17年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精选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论文2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范文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模板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2)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

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

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 *** 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 *** 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 *** 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国 *** 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台湾岛内“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 *** 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 *** 当局的“ *** 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 *** 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些长,但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望楼主采纳,谢谢。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与历史 一、地理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 *** 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公里)、高屏溪(公里)、淡水河(公里)、大甲溪(公里)、曾文溪(公里)、马溪(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

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l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汁,截止2002年8月。

台湾省人口为2240万多人,加上金门、马祖人口、总数约为2248万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l万多人。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约2%,约43万人。

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

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 *** ”,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二、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

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澎湖巡检司)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

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所知道的是从三国时代东吴孙权都有在台湾设了行政部门。

一直有夷洲,琉球等叫法。但据称最早是秦始皇时代甚至更早。

现在分开了是因为国共内战,共将国打到台湾去了,因为历史各种原因,一直没能 *** ,完成统一。 2.台湾的经济能力在上世纪蒋经国时代得到很大的起色,并跻身亚洲四小龙。

那个时代大陆这边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等改革开放醒悟过来,已经差台湾太远了,但是现在的追赶速度也是惊人,毕竟人多力量大。

大陆整体经济实力不如台湾,但是,北上广深等很多城市和台湾的台北,高雄等大城市比起来还是不逊色的。 3.台湾的传说日月潭应该算个吧。

还有妈祖等。 4.台湾自古和大陆的习俗,传统是完全一样的,如文字,春节等。

但是经历了外敌入侵,特别是日本的长期侵占,台湾的根基文化有了改变,形成了多元化,如很多人喜欢穿木屐。很多东西的叫法和日本的叫法很相似。

但台湾的主流习俗文化还是中国的文化。毕竟是中国人。

5.历史名人有明时郑成功,清时郑克爽,施琅和刘铭传等。

台湾历史的真相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

公元7世纪隋朝 *** 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

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 *** 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 *** 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 *** 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 *** 拒绝。

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 *** 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 *** “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 *** 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 *** 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

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 *** 日本殖民统治,林献堂代表的势力运用议会抗争方式争取做中国人的权力,而蒋渭水等知识分子和教师也用报纸和图书的中文写作和陈述中国历史,向台湾同胞弘扬中国人的意识。 日本殖民统治者竭力建设台湾的目的,是让这个富庶岛屿充当它向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扩张的跳板。

日本统治期间从台湾掠夺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台湾工人工资仅仅是日本工人工资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矿产、钢铁、蔗糖、大米运往日本。日本甚至将台湾土著人视为野兽,使用铁丝网圈围其居住地,并使用迫击炮和毒气弹对其反抗进行种族灭绝。

日本教育台湾人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驯服的奴隶,日本人从来就不允许台湾人报考大学的政治、法律类,只能学工科和医科,成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台湾实施高压统治和类似希特勒纳粹文化的“皇民化运动”,逼迫台湾同胞改掉中国人姓名、放弃语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而李登辉家族和辜敏宽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从者和继承者。

日本还征调大批台湾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陆和东南亚的军队,甚至参与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 *** 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 *** 管辖之下。当时在台湾的西方记者报道说,台湾岛到处是鞭炮和欢声笑语,到处张灯结彩,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自己又重新成为中国人,他们流着欢喜的泪水,祭告祖先亡灵,庆祝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