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研究香炉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研究香炉的论文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爱玲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只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用铜香炉烧沉香屑,作品中间部分再没提这几个字。为了弄清作者意图,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沉香屑”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写道:

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1]50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去祭奠沉井而死的金钏:

……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2]

两星沉速:沉香、速香,是和檀香、芸香等齐名的香,贾宝玉身上常带的是沉香和速香。从以上所引中我们得知:沉香屑是非常贵重的一种薰香,它排在檀香、芸香和降香之前,不是普通的香。香往往是在比喻女子。沉香屑在小说中隐喻薇龙等青春妙龄的女子。

(二)香炉的意义

香炉是专门烧香用的器具。《辞海》记载:

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祀之器为之。……古时亦用以薰衣。[3]

香炉是祭祀用的,也可以用于陈设或给衣服熏香。

小说开头关于“香炉”的描述: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家传的”指年代久远,“霉绿斑斓”的铜锈可以作证。作为古董而传家的“铜香炉”穿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主流话语权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铜香炉”是一个象征物。叙述者用“请您寻出”这个词汇,“寻”字表明这种古董在“您”家里可能不止一个,说明这是富有“家传”的人家,要找出这个香炉来需要去某个储藏间去“寻”。这个“寻”字,表现了家藏品的丰富,表现了两个人(叙述者和假想的听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他们对点香说故事这个仪式的认可。香炉可以理解为“香”的归宿、“香”燃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三)烧香及其作用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篇首写道:

香之十德:感格鬼神……[1]50

香可感格鬼神。张爱玲选择最好的“天香”,选择用“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来烧这香,她在举行一个仪式:叙述者和她假想的听众带着虔敬,用家传的“铜香炉”烧一炉名贵的“沉香屑” ,通过这个仪式来传达一种心灵上的企望,祭祀那个时代里陨灭的灵魂。点香这个仪式应该有一套特别的程序。张爱玲在小说中没有写。但是马明博先生写出来了:

……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拨,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地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他填埋起来,……[1]50

燃沉香屑时不能有烟气,淡雅的幽香在空气中缓缓传递、扩散,仿佛心灵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张爱玲为了体现仪式的重要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

这一段香港的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要烧完了。[4]2

可见,这炉香是叙述者替故事主人公薇龙烧的,表达了对主人公青春陨灭的惋惜,是对战乱时期年轻生命“凋零”的超度,是张式情怀对乱世的'悲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在薇龙的故事里代表吞噬、融化了“天香”的香港世界。燃香过程是香在香炉中的消耗,喻指主人公的青春在香港梁太太家中“死”掉。

作为古董的冰冷的铜香炉仿佛吞噬人们灵魂的旧式环境。跳不出这个环境的年轻人仿佛燃烧在这炉中的香。香味袅袅中人的青春如燃着的香一样飘散,伴随作为古董的香炉变得铜锈斑斑。薇龙为了留在繁华的香港,选择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心里“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也只有无边的恐怖……”[4]28

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对人灵魂的吞灭的意向很多,描写人的灵魂受物欲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地方也很多。这个环境就是所谓的“香炉”。这个香炉里有历史的时间的延续:“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1]7也有当下时间的显现:“梁宅前面,这条山道,是有名的恋人街。一到了夏天,往往直到天亮都不断人。”[4]21还有地域间的穿梭,从上海到香港。

造成“沉香屑”被困“炉”中的客观原因有五:

(一)封建传统的理学教导——古董式家庭教育

薇龙生在败落的上海旧式大家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薇龙从小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正面教导是:不能败坏门风。这是中国传统理学对女人的“贞节”教育。如果不“听话”就是,结果就是给气受。所以,发生乔琪事件后薇龙不敢再回到父亲身边做个“新的人”了。薇龙开始思考:受传统理念支配的“正义”的父亲无法维系避乱时家庭的支出,而父亲极力反对的反面教材姑妈,却在乱世中“滋润”地支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一个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十几岁的女中学生对“姑妈式”生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父亲教育的反思。从而为薇龙选择自己的“出路”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南英中学的殖民地西化教导——奴媚式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所要求的“人才”。而殖民地的教育是为殖民文化服务的,对于宗主国,殖民地不过是他们攫取财富的源泉,这里的人在生活方式上要崇拜模仿他们的宗主国,在思想文化上要谄媚讨好他们的宗主国。只有对原有思想文化体系进行精神摧毁,才能打击固有传统对宗主国思想的抵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殖民统治。所以,薇龙的学校南英中学本不是培养什么精英人才,尤其是女学生,而是为了取悦游客。就连学校开设英文或法文课,也是为殖民地的长远打算,为了与宗主国交流,是殖民地奴性的标志。除了生活方式教育,还有宗教教育,比如薇龙参加唱诗班的活动。梁太太举行家庭游园会,邀请薇龙唱诗班的伙伴,同时邀请了天主教的修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导向。所以香港的学校教育和上海的传统教育在育人标准上是有分歧的。上海教育是封建士大夫基础上的“新学”,而香港教育则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样矛盾的两个体系混乱了薇龙的是非评判标准,是薇龙行为堕落行为的前期心理铺垫。 (三)梁太太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理念影响——交际花技能培训学校

姑妈用自己多年青春换来的物质驾驭了贫困中的薇龙。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首先对薇龙进行精神征服:欲擒故纵,先骂薇龙的父亲,使薇龙在自卑中失去判断力;再利用奢华的生活方式诱惑薇龙,进行交际技能培训(钢琴、网球、家庭聚会),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引诱薇龙。在量网球服尺寸的同时也就量走了薇龙的身材数据,为薇龙准备了满橱的衣服,使贫困中的薇龙沉浸在衣橱中。理学虚弱的理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退缩了:薇龙一边用父亲的理论抗拒姑妈的诱惑,一边在姑妈的麻醉下享受物质的快乐。

当薇龙和乔琪的“婚事”被姑妈设计撺掇成之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这就是被桎梏在“香炉”中“香”的命运!这是姑妈这只“蜘蛛”在盯眼看过薇龙之后,就设计好的一张网:那毒寡妇黑蜘蛛,不仅吞噬来寻觅她的“雄蜘蛛”,也不放过任何一只在蛛网旁飞过的蚊蚋。薇龙成为姑妈的猎物,成为那个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奴性殖民地文化糟粕于一身的香港这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的一炉沉香屑。姑妈的家庭环境是薇龙堕落的陷阱,是那个历史久远的古董铜香炉的象征,薇龙无奈地、清醒地在炉中燃烧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四)浪子乔琪的干扰与迫害——扭曲的“情爱”观念

乔琪是众所周知的浪子,他周围所有女人都知道不能嫁给他,但都喜欢被他关注,与他游戏。他的魅力就在于长得“洋气”“帅气”,他不爱薇龙,只是戏耍她。薇龙知道他是唯一能抗拒姑妈诱惑的男人而爱上他。乔琪的爱情观、婚姻观是薇龙堕落的直接原因。

(五)香港大环境的浸染——合围的铜香炉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殖民地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交际场风气,尔虞我诈、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一切是一个十几岁的是非观念未定型的女孩子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的社会原因。

可见,张爱玲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怀念一个青春的灵魂,那个美好的灵魂就像是一炉沉香屑,名贵、高雅,却被围困在那个古董一般的环境里,任凭缓慢的微火燃烧,却不给足够的氧气,慢慢地被消耗掉。这就是本文对《沉香屑·第一炉香》题目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明博.沉香屑·第一炉香[J].中国工人,2011(07).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66.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44.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下图:为铜香炉铺兽细部年说收藏--铜香炉 共同欣赏和探讨 <吴邦佐造篆书四字款兽耳铜香炉到底知多少 明代时期的吴邦佐用过的用于造炉的私款。吴邦佐是监管过宣德炉的监造的督察官。处宣德炉以外,且有“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等款。同宣德炉一样 ,是皇帝赐予官宦及御前侍从的,而另一种为用于宫内祭祀和庙宇中供奉佛祖之用,因朱瞻基皇帝是虔诚礼佛. 我所探讨的问题是(吴邦佐造款)的铜香炉知多少,这件香炉外侧已呈现古铜色,只有底部铜足还显现金黄色的原铜颜色,且铜质看起来还是比较细密。我在查阅许多资料上看到过,有两种说法,一是16字底款划为吴邦佐的私款,另一种一般的21字落款;宣德炉命监督工部严格监管,不得出现差错。如发现偷工减料,将对监造人问罪。因此,这些香炉的铭文均铭铸了监造人的姓名,如这些香炉铸造出来以后,一部分留在宫中,一部分发放到当时的名刹古寺作为祭祀之物。以上是玩炉的朋友掌握的一般知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鉴赏水平.能力问题! 这件铜香炉是偶然机会得到,(底部落款是:吴邦佐造四字篆书款),我想与朋友探讨一下,也想解开不知谜团,在收藏中有这样的(落款)的铜香炉存世有多少,是否有可能填补了(收藏铜香炉)的一项空白;所发的图片大家已经看到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该铜香炉的确切年代.存世量.以及它的价值等等。请你参与共同探讨.共同挖掘明代铜香炉铸造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人文价值相关知识,你的意见和见解有可能成为收藏领域中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等待你的评论...藏品来源:一瓶斋

关于永存珍玩款铜香炉的研究论文

永存珍玩款香炉属明清私款香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史载,明清私款香炉,即指私家铸款,是当时官宦人家或富人自用的款识。永存珍玩款香炉属明清私款香炉,大约始铸于明正德年间,清朝历代都有仿制。经鉴定,这件永存珍玩款香炉,应为晚清时期的仿作。

如是真品,清代的。

上几张图片来看看

这样的品种,真品行情要超过10000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下滑,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研究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论文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爱玲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只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用铜香炉烧沉香屑,作品中间部分再没提这几个字。为了弄清作者意图,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沉香屑”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写道:

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1]50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去祭奠沉井而死的金钏:

……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2]

两星沉速:沉香、速香,是和檀香、芸香等齐名的香,贾宝玉身上常带的是沉香和速香。从以上所引中我们得知:沉香屑是非常贵重的一种薰香,它排在檀香、芸香和降香之前,不是普通的香。香往往是在比喻女子。沉香屑在小说中隐喻薇龙等青春妙龄的女子。

(二)香炉的意义

香炉是专门烧香用的器具。《辞海》记载:

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祀之器为之。……古时亦用以薰衣。[3]

香炉是祭祀用的,也可以用于陈设或给衣服熏香。

小说开头关于“香炉”的描述: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家传的”指年代久远,“霉绿斑斓”的铜锈可以作证。作为古董而传家的“铜香炉”穿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主流话语权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铜香炉”是一个象征物。叙述者用“请您寻出”这个词汇,“寻”字表明这种古董在“您”家里可能不止一个,说明这是富有“家传”的人家,要找出这个香炉来需要去某个储藏间去“寻”。这个“寻”字,表现了家藏品的丰富,表现了两个人(叙述者和假想的听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他们对点香说故事这个仪式的认可。香炉可以理解为“香”的归宿、“香”燃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三)烧香及其作用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篇首写道:

香之十德:感格鬼神……[1]50

香可感格鬼神。张爱玲选择最好的“天香”,选择用“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来烧这香,她在举行一个仪式:叙述者和她假想的听众带着虔敬,用家传的“铜香炉”烧一炉名贵的“沉香屑” ,通过这个仪式来传达一种心灵上的企望,祭祀那个时代里陨灭的灵魂。点香这个仪式应该有一套特别的程序。张爱玲在小说中没有写。但是马明博先生写出来了:

……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拨,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地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他填埋起来,……[1]50

燃沉香屑时不能有烟气,淡雅的幽香在空气中缓缓传递、扩散,仿佛心灵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张爱玲为了体现仪式的重要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

这一段香港的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要烧完了。[4]2

可见,这炉香是叙述者替故事主人公薇龙烧的,表达了对主人公青春陨灭的惋惜,是对战乱时期年轻生命“凋零”的超度,是张式情怀对乱世的'悲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在薇龙的故事里代表吞噬、融化了“天香”的香港世界。燃香过程是香在香炉中的消耗,喻指主人公的青春在香港梁太太家中“死”掉。

作为古董的冰冷的铜香炉仿佛吞噬人们灵魂的旧式环境。跳不出这个环境的年轻人仿佛燃烧在这炉中的香。香味袅袅中人的青春如燃着的香一样飘散,伴随作为古董的香炉变得铜锈斑斑。薇龙为了留在繁华的香港,选择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心里“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也只有无边的恐怖……”[4]28

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对人灵魂的吞灭的意向很多,描写人的灵魂受物欲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地方也很多。这个环境就是所谓的“香炉”。这个香炉里有历史的时间的延续:“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1]7也有当下时间的显现:“梁宅前面,这条山道,是有名的恋人街。一到了夏天,往往直到天亮都不断人。”[4]21还有地域间的穿梭,从上海到香港。

造成“沉香屑”被困“炉”中的客观原因有五:

(一)封建传统的理学教导——古董式家庭教育

薇龙生在败落的上海旧式大家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薇龙从小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正面教导是:不能败坏门风。这是中国传统理学对女人的“贞节”教育。如果不“听话”就是,结果就是给气受。所以,发生乔琪事件后薇龙不敢再回到父亲身边做个“新的人”了。薇龙开始思考:受传统理念支配的“正义”的父亲无法维系避乱时家庭的支出,而父亲极力反对的反面教材姑妈,却在乱世中“滋润”地支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一个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十几岁的女中学生对“姑妈式”生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父亲教育的反思。从而为薇龙选择自己的“出路”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南英中学的殖民地西化教导——奴媚式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所要求的“人才”。而殖民地的教育是为殖民文化服务的,对于宗主国,殖民地不过是他们攫取财富的源泉,这里的人在生活方式上要崇拜模仿他们的宗主国,在思想文化上要谄媚讨好他们的宗主国。只有对原有思想文化体系进行精神摧毁,才能打击固有传统对宗主国思想的抵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殖民统治。所以,薇龙的学校南英中学本不是培养什么精英人才,尤其是女学生,而是为了取悦游客。就连学校开设英文或法文课,也是为殖民地的长远打算,为了与宗主国交流,是殖民地奴性的标志。除了生活方式教育,还有宗教教育,比如薇龙参加唱诗班的活动。梁太太举行家庭游园会,邀请薇龙唱诗班的伙伴,同时邀请了天主教的修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导向。所以香港的学校教育和上海的传统教育在育人标准上是有分歧的。上海教育是封建士大夫基础上的“新学”,而香港教育则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样矛盾的两个体系混乱了薇龙的是非评判标准,是薇龙行为堕落行为的前期心理铺垫。 (三)梁太太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理念影响——交际花技能培训学校

姑妈用自己多年青春换来的物质驾驭了贫困中的薇龙。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首先对薇龙进行精神征服:欲擒故纵,先骂薇龙的父亲,使薇龙在自卑中失去判断力;再利用奢华的生活方式诱惑薇龙,进行交际技能培训(钢琴、网球、家庭聚会),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引诱薇龙。在量网球服尺寸的同时也就量走了薇龙的身材数据,为薇龙准备了满橱的衣服,使贫困中的薇龙沉浸在衣橱中。理学虚弱的理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退缩了:薇龙一边用父亲的理论抗拒姑妈的诱惑,一边在姑妈的麻醉下享受物质的快乐。

当薇龙和乔琪的“婚事”被姑妈设计撺掇成之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这就是被桎梏在“香炉”中“香”的命运!这是姑妈这只“蜘蛛”在盯眼看过薇龙之后,就设计好的一张网:那毒寡妇黑蜘蛛,不仅吞噬来寻觅她的“雄蜘蛛”,也不放过任何一只在蛛网旁飞过的蚊蚋。薇龙成为姑妈的猎物,成为那个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奴性殖民地文化糟粕于一身的香港这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的一炉沉香屑。姑妈的家庭环境是薇龙堕落的陷阱,是那个历史久远的古董铜香炉的象征,薇龙无奈地、清醒地在炉中燃烧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四)浪子乔琪的干扰与迫害——扭曲的“情爱”观念

乔琪是众所周知的浪子,他周围所有女人都知道不能嫁给他,但都喜欢被他关注,与他游戏。他的魅力就在于长得“洋气”“帅气”,他不爱薇龙,只是戏耍她。薇龙知道他是唯一能抗拒姑妈诱惑的男人而爱上他。乔琪的爱情观、婚姻观是薇龙堕落的直接原因。

(五)香港大环境的浸染——合围的铜香炉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殖民地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交际场风气,尔虞我诈、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一切是一个十几岁的是非观念未定型的女孩子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的社会原因。

可见,张爱玲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怀念一个青春的灵魂,那个美好的灵魂就像是一炉沉香屑,名贵、高雅,却被围困在那个古董一般的环境里,任凭缓慢的微火燃烧,却不给足够的氧气,慢慢地被消耗掉。这就是本文对《沉香屑·第一炉香》题目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明博.沉香屑·第一炉香[J].中国工人,2011(07).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66.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44.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少,你具体指的哪里?就拿开头写姑妈房子和周边景色来说,到后文说这是一座“坟”,还说她锁住了清朝的遗风、当小型慈禧太后等,前后结合,烘托她和她的生活。再就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后面还有好多环境描写,除了丰富文章内容和烘托气氛外,就得联系全文和上下文具体分析了。(2)首次进梁府,心理上更单纯一些。第一次进梁府仅是急切、恳求地请姑妈帮忙,并没有许多的复杂心思。然而第一次就经历了那么多的难堪、无奈,但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并且还天真地认为“到底是姑侄,她被面子拘住了,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等。至于第二次进梁府,你是指的 A 正式来梁府住 还是 B 和乔琪结婚之后赘入梁府。A 正式来住时,也还算心思单纯,不过已经不是那么没有心机了。看到并试穿了那么多好衣服的时候,觉得“这跟长三堂子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B 这时,葛薇龙已经跟她姑妈一个样了。她此时只是在享受畸形婚姻的快乐。(3)我觉得不止一个。除了葛薇龙外,姑妈和乔琪也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姑妈和乔琪笔墨多,自然丰满;然后,连笔墨少些的丫头们都写得十分有特点。可以说,张爱玲的确是文章高手。

《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皆发表于1943年。其中,《第一炉香》作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受当时风靡上海的张恨水的通俗言情小说影响,颇具鸳鸯蝴蝶派小说特性。在内容叙述方面,《第一炉香》主写香港都市社会的女性爱情;而在文字运用方面,《第一炉香》又具有通俗文学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语言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炉香》与《第一炉香》的发表时间仅相隔一个月,两者的部分特性较为相似。《第二炉香》作为张爱玲的出道之作,创作动机符合“五四”运动的实质与背景。在历史时期,“五四”运动提倡个性解放、摒弃封建思想旧道德旧观念,但同时部分五四时期作家将情爱过分幻想化,即他们既倡导情欲的合理性,又将所谓的“情欲”局限于精神意识层面。故张爱玲的《第二炉香》又是对“五四”时期部分作者对性欲问题刻意回避的深刻批评。 从内容分析而言,《第一炉香》所讲的就是上海女孩葛薇龙为了能够留在香港读书,孤身一人向自己住在香港的姑母求助。这位姑母是粤东富商的遗孀,刚碰到就是对着葛薇龙一顿冷嘲热讽,但葛薇龙还是一一承受了,最后她终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搬到姑母家的那一晚,在她看到满橱的衣服时,她就明白了真相。可是我们可以从“当葛薇龙听到楼下一阵女人的笑声,又滑又甜,自己也掌不住笑了起来”看出,她的内心其实是不排斥这种生活的,相反的,她还有些许的向往。后来,在姑母的培养下,葛薇龙很快就成为了香港交际圈的新秀,成为了姑母引诱男人的工具。本来这样的生活于她而言,“她也看惯了,倒也毫不介意”,可是当姑母看上的对象是葛薇龙自己喜欢的人时,她的心理就变了。她委身于乔琪乔,先不说是否有“爱”这个情愫可说,单从她认为“乔琪乔是唯一能够抗拒梁太太的魔力的人”,这个“爱”的动机就不能说是单纯,再到后来她发现自己对富足的生活上了瘾,萌发“她要离开这儿,只能找一个阔人,嫁了他”这样的思想,就可以看出,她的爱或许并不纯粹。而反观之,乔琪乔对于葛薇龙,也最多是一时的新鲜和好感。他说,“我不能答应你结婚,我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葛薇龙就在意识无比清醒的时候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地沉沦,最后自愿沦为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 而《第二炉香》讲的却是英国人罗杰安白登娶了一位“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的二十一岁的纯洁孩子愫细。 之所以说她“纯洁”,是因为她的母亲蜜秋儿太太将她们与“性”知识隔离。蜜秋儿太太是一位寡妇,她是一位宗法家庭的女性,“她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黑沉沉的气氛”,由于长期压抑,她的心理多少有变态占有欲。她并不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进行性教育,以导致大女儿靡丽笙在嫁给一个男子后误以为他的丈夫对她所做的事“比禽兽还不如”,以促使他们迅速离婚。蜜秋儿太太通过这种途径,以达到女儿回到自己身边的目的。同样的悲剧发生在愫细和罗杰身上。不懂得性知识的愫细在新婚之夜出逃,让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学生以为罗杰是一个色情狂。罗杰本愿意辞去工作,陪愫细去日本、夏威夷,试着给她一些“爱的教育”。可是当愫细在房里对罗杰说“我要睡了。现在你可以吻我一下,只一下”的时候,罗杰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屡屡受挫,最后选择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炉香》的开篇采用“传奇”体写法,而《第二炉香》则采用改造过的“入话”式写法,充分采用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格式。两篇小说皆采用大量丰富的比喻、意象叙写,使整篇文章裁剪绰约,风流雅致。 从《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我们多少可以得出这两篇作品对现代社会女性的教育与启示意义。从葛薇龙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女性要做到真正的独立,最归根结底的方法是做到经济上的独立。正所谓最安心的,是可以牢牢地握在手里自己打下的江山。一个女人真正的幸福和安全感,不一定是来自于异性的垂青,它们更可以来自于自己想学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甚至是认真地生活。其次,现代女性也要做到精神上的独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半充当的是“女结婚员”的角色,她们不需要过多地学习知识,不需要过多地接触国家和社会,她们所需要做的,仅是如何讨好自己的丈夫,如何替丈夫操持好家中事务。这就会导致当时社会上的女性精神的不独立。她们认为家中的男性就是她们的天,正如《倾城之恋》中描写白流苏的话一样,“她们没有旁的兴趣,她们所仅有的一点学识,凭着这点本领,能够做一个贤惠的媳妇,一个细心的母亲”,可当丈夫不在她们身边时,“英雄便无用武之地”了。这何尝不是对当时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 因此,个人认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女性,应该做到经济、精神的完全独立,拥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事物,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看繁花似锦,灿烂千阳。

关于炉香论文范文资料

人的一生,就像一柱燃烧的檀香,燃烧时香散十方,缭绕吸人;烟灭了,便也什么都淡了,没了。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因听闻上海即将发生战事,葛薇龙与父母便举家迁移到香港避难。       薇龙一家原本在香港已生活两年,但鉴于上海时局已缓和,父母遂打算回沪。可她却另有盘算,想着自己已入香港南英中学且明年就能毕业,若回上海又要找学堂换学堂,不是又耽误了一年光景。但由于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又碰上香港生活成本逐日高涨,父母无法承担她在香港念书的学费与饮食起居。于是薇龙便在父母不知情下,独自上门求助嫁入豪门,但多年未曾联系的名声不很干净的寡妇姑母,央她为自己提供食宿和学费。       姑母现是香港一富豪的遗妾,在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有一所宅园。虽年过半百但也风韵惑人,整日与上流的一些老爷公子们相处得不亦乐乎,多年下来敛财无数,日子自然过得富裕。自姑母决意下嫁给人做小时,便与娘家人吵翻了天不相往来。薇龙的父亲更是在当年,为这一吵出了不少难闻的唾沫,闹得姐弟两人最后相互一啐,从此血断情绝。在娘家人眼里,姑母是一个伤风败俗的浪蹄子,当年她摆着家里介绍的好人家不要,偏寻着一条自甘下贱,败坏门风的路。       薇龙的父亲是读书人,受过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再不济想必也不会失了骨气去求他姐姐。薇龙想留在香港,却不想父母为此白发愁,因为父母也无能为办,只有自己去找姑母设法,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虽然薇龙出生后并未见过姑母,但多少也听过家里家外关于她杨花引蝶的事,对于她来说姑母是一个迷,那些议论多是谣言。今日一见能肯定的是,姑母是一个传奇,那些议论多是事实。       当薇龙第一次拜完姑母得到满意答复,离开姑母家回头再望那贵族园子时,只见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倒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她觉得自己像《聊斋志异》里的书生,明明知道这是个鬼影漂浮虚幻无物的地方,却也睁着眼明着心住进去,即使它日被人街谈巷议失了名声,她也肯定自己始终会是清白的。等着某一天,遇到心爱的人,他也会是相信的。况且自己毕竟是姑母现在唯一的血亲,总会顾及一些面子与情分,只要自己专心读书内心清澈,想必姑母也不会强拉硬扯把自己带进她那虚荣污秽的世界。       父母回沪后,薇龙也打点好一切,搬进了姑母的宅子。姑母拨了一间如舟般大小的客房与她,当她打开房间衣柜准备放置自己的行李时,映入眼前的满橱衣服让她不得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遐想。家常的织锦袍子,纱的绸的、软缎的、短外套、长外套、海滩上用的披风、睡衣、浴衣、夜礼服、喝鸡尾酒的下午服、在家见客穿的半正式的晚餐服,色色俱全。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薇龙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身体却感觉凉阴阴的,她开始有些后悔住进姑母家的决定了。即来之则安之罢,薇龙相信自己有着一身正气,不是那么轻易被歪风邪气所浸染的。       时间经不起昼夜更替的侵蚀,思想也是。薇龙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她得了许多穿衣服的机会;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在她看来,这些不过是炫弄衣服的机会罢了。她与别人正规人家的学生小姐并无大异,接触和吸引的都是些一般青年人,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些追求者最后都成了姑母的情人,她成了变相的媒人。 她一边庆幸姑母还是有分寸的人,至少现在还保得她清白之声;一边也对姑母的嗜好意图了解更深,有朝一日牺牲她的最后的底线也不是没有可能。她下定决心得更加用心读书,熬到毕业就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决不可以最后落得个自甘下贱,败坏门风之名。       这些日子下来,薇龙也见了不少人,多数都是些浮滑的舞男似的年轻人,要么就是三宫六嫔的老爷。再不然,就是英国兵。这些人她没一个看得上,全是些没真心没真情的人,不过贪图你年轻罢了。直到参加一个唱诗班,结识了一个叫卢兆麟的男子,开始有些想情窦初开。不巧的是,此人也是姑妈看上的人,姑妈有钱有地位,几翻一撮哄便也让他把薇龙仅当作小妹妹看待。       记得有一次,姑母办了一园会,周边略具身分的人都被邀请了来,包括唱诗班的学生和卢兆麟。此次园会,本是姑母为接近卢兆麟设的由头,整场会期间,姑母与卢兆麟二人远离人群私下耳语,相聊盛欢。薇龙看在眼里,忍不住一口气堵住喉咙口,噎得眼圈子通红。这算是把他看破了,早点知道他是这样一个靠不住的人也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薇龙刚挥别这伤心的感情,马上又即将迎来新的恋情,他就是乔琪乔,一个比薇龙大一些的中英混血公子。乔琪乔虽出生在大富人家,但他的父亲有着二十来房姨太太,他的娘嫁过来不久就失了宠,与其它房的太太们相比,两母子即没地位也没有什么积蓄。加上乔琪乔本身又不肯学好,在乔家是出类拔萃的不成材,整天在外面拈花惹草,闹出过不少事来。偏偏乔老爷又不喜欢他,也不爱管他的事,现在他老子还活着,就已经拮据得很,老是打饥荒。将来老子死了,丢下这二十来房姨太太,十几个孩子,就连眼前的红人儿也分不到多少家私,他就更不用说了。他除了玩之外,什么本领也没有,将来谁跟了他肯定少不了吃一辈子苦。这乔琪乔也原是妈母喜欢的人,因乔琪乔不受拘束惯了,对女人也很有一套,越是对自己喜欢的人他越是绝口不提感情。正是这样,才征服了姑母这个自负女人的心。为了俘下他,姑母也费了些法子,还让身边的丫鬟睇睇作为诱饵引其入瓮,可是最后都没能随了她的意,直到遇到卢兆麟,才让姑母暂且放下了这茬事。       薇龙在第一次拜访姑母家时,远远的见过乔琪乔一次,当时他开车正好把姑母送回家。但两人正式的认识和接触还是从上次园会开始。恰好微龙正生着卢兆麟的气,心里也恨极了姑母。听闻乔琪乔是唯一能够抗巨姑母魔力的人,不免对乔琪乔添了几分好感。那次见面后,两人有略生情愫之意,但薇龙后面听了乔琪乔妹妹对他哥哥劣迹的控诉以及丫鬟睨儿给她的提醒,以后的见面薇龙又对他冷淡了许多。       姑母忙着在家与新欢甜蜜,为避免薇龙与卢兆麟见面尴尬,更怕卢兆麟分心,索性安排多些外面的应酬给薇龙。一来是把她从家支走,二来也多培养一下她的交际能力,毕竟后面还有很多用得着薇龙的地方。薇龙在外应酬,不论是什么集会,总有乔琪乔的身影,虽然表面上对他心怀芥蒂保持着距离,其实内心正渐渐地为他着迷。起初是因为他的吸引力,越到后来,她才发现令她着迷的原因,竟是他虽说了许多温柔的话,但却始终没吐过一个字说他爱她。那种得不到的感觉,让她心烦意乱,无法自拔。       好事多磨。姑母这边的新欢还没腻歪够,那边的旧爱司徒协偏偏回港来了。司徒协是汕头搪瓷业的巨头,前段时间因儿子结婚回了趟家,事情一办妥就急忙回港来了,表面上是想着姑母,其实早就对薇龙心怀鬼胎。姑母不愿意为了一时的欢娱,得罪了多年的老朋友,便将卢兆麟撩到一边,聚精会神的来敷衍司徒协。此次回来,司徒协给姑母和薇龙一人赠了一只金刚石镯子,薇龙觉得太过贵重再三推迟,但姑母和司徒协像是商量好的一样,纷纷劝她收着。薇龙明白,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如此看来,自己有一天终会成为姑母笼络达官贵人的棋子,何止仅限于一个司徒协。几个月下来,姑母的为人薇龙愈发明白也愈发后怕,姑母牺牲年轻女子为自己笼人笼财,也不是一次两次,后面自己的命运怎么样,也是可想而知了。唯一的推却办法,便是离开这里。       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住下来的这段时日,薇龙早已对这里的生活上瘾了,该穿的穿了,该吃的吃了,该玩的也玩了,在圈子里也小有名气。倘若真的回到上海,回到原来那种节俭朴素的普通家庭,她真的能够适应吗。倘若现在到社会上去做事,也不见得是她这样念了书虽长得美却没有特殊技能的孩子适当的出路。想来想去,也许找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嫁了才是最好的选择吧。可是一个有钱又合意的丈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单找一个有钱的罢,姑母就是个榜样,她可不想像姑母一样,后半生守着虚荣的外物和饥荒的内心孤独终老。这时候,她想到了乔琪乔,一个完全不适合的结婚对象。她知道乔琪乔追求她也许是一时高兴,也许他对任何女孩子都是这样的。乔琪乔也说过他不能答应同她结婚,也不能答应爱她,他只能答应给她快乐。但此时,她再也想不出第二人选,她迫切需要有一个在她身边。因为她决定了,她不想离开这里的生活,更不想生活中只有姑母安排的应酬,她需要有点快乐和满足,所以她必须要结婚。       一提到结婚,乔琪乔是抗拒的。他虽爱薇龙,但却没有办法给薇龙幸福。他没有钱没有本事,还指望着被哪家小姐看上,直接把他招了当驸马去。他承认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荒诞,同样也接受自己的懦弱,任凭你是谁,都不能改变。       薇龙找到姑母,问乔琪乔不结婚,是否是因为经济的关系。如果是,她可以赚钱,还请姑母多教教她。薇龙在姑母的指拨帮衬和实践下,果然证明她是一个会赚钱的人。见薇龙越来越会来事,姑母也终于同意了她跟乔琪乔的婚事,还帮忙自动去说服乔琪乔。薇龙姑母劝他道:“我看你将就一点罢!你要娶一个阔小姐,你的眼界又高,差一点的门户,你又看不上眼。真是几千万家财的人家出身的女孩子,骄纵惯了的,哪里会像薇龙这么好说话?处处地方你不免受了拘束。你要钱的目的原是玩,玩得不痛快,要钱做什么?当然,过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合法的理由是犯奸。你要抓到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一席话说得乔琪心悦诚服,他们很快的就宣布结婚,在香港饭店招待来宾,很是热闹。       婚后两人打算租房,但香港公寓极少而且又贵,与人合住又嫌耳目混杂。再加上姑母哪肯舍得薇龙离开她的五指山,索性就把楼下三间房分拨给了夫妻二人住,和独门独户的公寓也差不多。从比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姑母和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姑母弄人。自己明知这条路是条激流湍急深不见底的河流,但想到乔琪乔在河对岸会给她一些短暂的快乐,于是偏执的拉着自己的身躯一淌而进,再也回不了头。       半年的时间, 薇龙如换了人间,是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还是对精神爱情的疯狂执着?这又有谁说得清楚呢。       香终于要燃完了,飘然落下的香灰,已化为微尘,只待微风吹过,烟消云散。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爱玲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只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用铜香炉烧沉香屑,作品中间部分再没提这几个字。为了弄清作者意图,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沉香屑”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写道:

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1]50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去祭奠沉井而死的金钏:

……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2]

两星沉速:沉香、速香,是和檀香、芸香等齐名的香,贾宝玉身上常带的是沉香和速香。从以上所引中我们得知:沉香屑是非常贵重的一种薰香,它排在檀香、芸香和降香之前,不是普通的香。香往往是在比喻女子。沉香屑在小说中隐喻薇龙等青春妙龄的女子。

(二)香炉的意义

香炉是专门烧香用的器具。《辞海》记载:

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祀之器为之。……古时亦用以薰衣。[3]

香炉是祭祀用的,也可以用于陈设或给衣服熏香。

小说开头关于“香炉”的描述: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家传的”指年代久远,“霉绿斑斓”的铜锈可以作证。作为古董而传家的“铜香炉”穿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主流话语权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铜香炉”是一个象征物。叙述者用“请您寻出”这个词汇,“寻”字表明这种古董在“您”家里可能不止一个,说明这是富有“家传”的人家,要找出这个香炉来需要去某个储藏间去“寻”。这个“寻”字,表现了家藏品的丰富,表现了两个人(叙述者和假想的听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他们对点香说故事这个仪式的认可。香炉可以理解为“香”的归宿、“香”燃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三)烧香及其作用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篇首写道:

香之十德:感格鬼神……[1]50

香可感格鬼神。张爱玲选择最好的“天香”,选择用“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来烧这香,她在举行一个仪式:叙述者和她假想的听众带着虔敬,用家传的“铜香炉”烧一炉名贵的“沉香屑” ,通过这个仪式来传达一种心灵上的企望,祭祀那个时代里陨灭的灵魂。点香这个仪式应该有一套特别的程序。张爱玲在小说中没有写。但是马明博先生写出来了:

……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拨,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地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他填埋起来,……[1]50

燃沉香屑时不能有烟气,淡雅的幽香在空气中缓缓传递、扩散,仿佛心灵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张爱玲为了体现仪式的重要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

这一段香港的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要烧完了。[4]2

可见,这炉香是叙述者替故事主人公薇龙烧的,表达了对主人公青春陨灭的惋惜,是对战乱时期年轻生命“凋零”的超度,是张式情怀对乱世的'悲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在薇龙的故事里代表吞噬、融化了“天香”的香港世界。燃香过程是香在香炉中的消耗,喻指主人公的青春在香港梁太太家中“死”掉。

作为古董的冰冷的铜香炉仿佛吞噬人们灵魂的旧式环境。跳不出这个环境的年轻人仿佛燃烧在这炉中的香。香味袅袅中人的青春如燃着的香一样飘散,伴随作为古董的香炉变得铜锈斑斑。薇龙为了留在繁华的香港,选择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心里“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也只有无边的恐怖……”[4]28

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对人灵魂的吞灭的意向很多,描写人的灵魂受物欲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地方也很多。这个环境就是所谓的“香炉”。这个香炉里有历史的时间的延续:“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1]7也有当下时间的显现:“梁宅前面,这条山道,是有名的恋人街。一到了夏天,往往直到天亮都不断人。”[4]21还有地域间的穿梭,从上海到香港。

造成“沉香屑”被困“炉”中的客观原因有五:

(一)封建传统的理学教导——古董式家庭教育

薇龙生在败落的上海旧式大家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薇龙从小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正面教导是:不能败坏门风。这是中国传统理学对女人的“贞节”教育。如果不“听话”就是,结果就是给气受。所以,发生乔琪事件后薇龙不敢再回到父亲身边做个“新的人”了。薇龙开始思考:受传统理念支配的“正义”的父亲无法维系避乱时家庭的支出,而父亲极力反对的反面教材姑妈,却在乱世中“滋润”地支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一个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十几岁的女中学生对“姑妈式”生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父亲教育的反思。从而为薇龙选择自己的“出路”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南英中学的殖民地西化教导——奴媚式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所要求的“人才”。而殖民地的教育是为殖民文化服务的,对于宗主国,殖民地不过是他们攫取财富的源泉,这里的人在生活方式上要崇拜模仿他们的宗主国,在思想文化上要谄媚讨好他们的宗主国。只有对原有思想文化体系进行精神摧毁,才能打击固有传统对宗主国思想的抵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殖民统治。所以,薇龙的学校南英中学本不是培养什么精英人才,尤其是女学生,而是为了取悦游客。就连学校开设英文或法文课,也是为殖民地的长远打算,为了与宗主国交流,是殖民地奴性的标志。除了生活方式教育,还有宗教教育,比如薇龙参加唱诗班的活动。梁太太举行家庭游园会,邀请薇龙唱诗班的伙伴,同时邀请了天主教的修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导向。所以香港的学校教育和上海的传统教育在育人标准上是有分歧的。上海教育是封建士大夫基础上的“新学”,而香港教育则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样矛盾的两个体系混乱了薇龙的是非评判标准,是薇龙行为堕落行为的前期心理铺垫。 (三)梁太太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理念影响——交际花技能培训学校

姑妈用自己多年青春换来的物质驾驭了贫困中的薇龙。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首先对薇龙进行精神征服:欲擒故纵,先骂薇龙的父亲,使薇龙在自卑中失去判断力;再利用奢华的生活方式诱惑薇龙,进行交际技能培训(钢琴、网球、家庭聚会),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引诱薇龙。在量网球服尺寸的同时也就量走了薇龙的身材数据,为薇龙准备了满橱的衣服,使贫困中的薇龙沉浸在衣橱中。理学虚弱的理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退缩了:薇龙一边用父亲的理论抗拒姑妈的诱惑,一边在姑妈的麻醉下享受物质的快乐。

当薇龙和乔琪的“婚事”被姑妈设计撺掇成之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这就是被桎梏在“香炉”中“香”的命运!这是姑妈这只“蜘蛛”在盯眼看过薇龙之后,就设计好的一张网:那毒寡妇黑蜘蛛,不仅吞噬来寻觅她的“雄蜘蛛”,也不放过任何一只在蛛网旁飞过的蚊蚋。薇龙成为姑妈的猎物,成为那个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奴性殖民地文化糟粕于一身的香港这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的一炉沉香屑。姑妈的家庭环境是薇龙堕落的陷阱,是那个历史久远的古董铜香炉的象征,薇龙无奈地、清醒地在炉中燃烧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四)浪子乔琪的干扰与迫害——扭曲的“情爱”观念

乔琪是众所周知的浪子,他周围所有女人都知道不能嫁给他,但都喜欢被他关注,与他游戏。他的魅力就在于长得“洋气”“帅气”,他不爱薇龙,只是戏耍她。薇龙知道他是唯一能抗拒姑妈诱惑的男人而爱上他。乔琪的爱情观、婚姻观是薇龙堕落的直接原因。

(五)香港大环境的浸染——合围的铜香炉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殖民地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交际场风气,尔虞我诈、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一切是一个十几岁的是非观念未定型的女孩子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的社会原因。

可见,张爱玲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怀念一个青春的灵魂,那个美好的灵魂就像是一炉沉香屑,名贵、高雅,却被围困在那个古董一般的环境里,任凭缓慢的微火燃烧,却不给足够的氧气,慢慢地被消耗掉。这就是本文对《沉香屑·第一炉香》题目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明博.沉香屑·第一炉香[J].中国工人,2011(07).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66.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44.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第一炉香的论文研究方法

写作思路: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第一炉香》能看但并不难看,观影后还算比较欣慰!其中配乐、摄影、服装,其实挺不错的,对白也较还原张爱玲,除了一些对白无法用画面去描述外。几个角色的演绎都较稳,没有用力过猛。再就是俞飞鸿演的挺好的,马思纯中规中矩,彭于晏正常发挥,其实正常发挥已经很不错了。

张爱玲的很多暗喻、隐喻、比喻、心理刻画、性格矛盾、人性的固有性、情欲-否定、家庭伦理、时代背景描述等等对文本的撑持与联系一般是不容易那么完全把控的,还好有许鞍华把控全局,这点能力我相信她还是有的。

有些争议的其中之一是关于葛薇龙,很多都把薇龙这个电影里的角色看成一个由清纯到贪慕虚荣的一个堕落过程,过程不是孤立的,当然包括了她周围最近的比如:“家庭”与作为这个被扭曲的惯常现象家庭背后的时代背景。

一、背景:以香港为背景但明显有着上海特色的小说,对时下进行的战争没有一笔着墨,而是用极其美艳的文笔写下了旧式家庭的一些琐事。这在当时看来,真可谓是风花雪月,靡靡之音。二、历史环境:在举国抗日的当时,张爱玲以及她作品文字背后展现的价值观仍然让人感觉到很另类,不可接受。1944年,她认识了胡兰成,并与之相恋,将世人对她的偏见推向了更加不可逆转的境地。1943年和1944年两年却成了张爱玲在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年,可以说,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诞生在这两年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我们能够想到的张爱玲的代表作品,都在那两年间密集地发表出来,其质量和速度,令人乍舌。张爱玲的胞弟张子静在晚年回想起这段时光的时候,说自己的姐姐在当时的上海滩几乎“红得发紫”。时至今日,包括王小波在内的作家们对张爱玲后期作品虽然颇有微词,但是对于前期主要是这两年间的作品,批评的却并不多。可以说,正是张爱玲在1943和1944两年间发表的这些中短篇小说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位置。三、张爱玲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论文

《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张爱玲选题目的研究”方面论文还不多见。题目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张爱玲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文本中作者只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用铜香炉烧沉香屑,作品中间部分再没提这几个字。为了弄清作者意图,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沉香屑”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写道:

沉香为众香之首,又被喻为天香。[1]50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去祭奠沉井而死的金钏:

……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欢喜……[2]

两星沉速:沉香、速香,是和檀香、芸香等齐名的香,贾宝玉身上常带的是沉香和速香。从以上所引中我们得知:沉香屑是非常贵重的一种薰香,它排在檀香、芸香和降香之前,不是普通的香。香往往是在比喻女子。沉香屑在小说中隐喻薇龙等青春妙龄的女子。

(二)香炉的意义

香炉是专门烧香用的器具。《辞海》记载:

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祀之器为之。……古时亦用以薰衣。[3]

香炉是祭祀用的,也可以用于陈设或给衣服熏香。

小说开头关于“香炉”的描述: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家传的”指年代久远,“霉绿斑斓”的铜锈可以作证。作为古董而传家的“铜香炉”穿越了时间、空间,承载着主流话语权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铜香炉”是一个象征物。叙述者用“请您寻出”这个词汇,“寻”字表明这种古董在“您”家里可能不止一个,说明这是富有“家传”的人家,要找出这个香炉来需要去某个储藏间去“寻”。这个“寻”字,表现了家藏品的丰富,表现了两个人(叙述者和假想的听众)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他们对点香说故事这个仪式的认可。香炉可以理解为“香”的归宿、“香”燃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

(三)烧香及其作用

马明博先生在《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篇首写道:

香之十德:感格鬼神……[1]50

香可感格鬼神。张爱玲选择最好的“天香”,选择用“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来烧这香,她在举行一个仪式:叙述者和她假想的听众带着虔敬,用家传的“铜香炉”烧一炉名贵的“沉香屑” ,通过这个仪式来传达一种心灵上的企望,祭祀那个时代里陨灭的灵魂。点香这个仪式应该有一套特别的程序。张爱玲在小说中没有写。但是马明博先生写出来了:

……世刚先生捧起一只古拙的瓷香炉,……他用香锸拨动炉中细软的香灰,向香炉四周轻拨,中间形成一块凹地;他打开香盒,用香勺取沉香屑,一勺一勺,放在中间凹处,撒入少许香灰,拌匀;又取半勺香屑,以火点燃,轻轻地放进炉内香地中央;他取来香锸,将炉壁四周的香灰,轻轻地围拢向燃烧的香屑,继而将他填埋起来,……[1]50

燃沉香屑时不能有烟气,淡雅的幽香在空气中缓缓传递、扩散,仿佛心灵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张爱玲为了体现仪式的重要性,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中这样写道:

这一段香港的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要烧完了。[4]2

可见,这炉香是叙述者替故事主人公薇龙烧的,表达了对主人公青春陨灭的惋惜,是对战乱时期年轻生命“凋零”的超度,是张式情怀对乱世的'悲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在薇龙的故事里代表吞噬、融化了“天香”的香港世界。燃香过程是香在香炉中的消耗,喻指主人公的青春在香港梁太太家中“死”掉。

作为古董的冰冷的铜香炉仿佛吞噬人们灵魂的旧式环境。跳不出这个环境的年轻人仿佛燃烧在这炉中的香。香味袅袅中人的青春如燃着的香一样飘散,伴随作为古董的香炉变得铜锈斑斑。薇龙为了留在繁华的香港,选择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心里“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也只有无边的恐怖……”[4]28

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对人灵魂的吞灭的意向很多,描写人的灵魂受物欲吸引而失去理智的地方也很多。这个环境就是所谓的“香炉”。这个香炉里有历史的时间的延续:“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1]7也有当下时间的显现:“梁宅前面,这条山道,是有名的恋人街。一到了夏天,往往直到天亮都不断人。”[4]21还有地域间的穿梭,从上海到香港。

造成“沉香屑”被困“炉”中的客观原因有五:

(一)封建传统的理学教导——古董式家庭教育

薇龙生在败落的上海旧式大家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薇龙从小受到的来自父亲的正面教导是:不能败坏门风。这是中国传统理学对女人的“贞节”教育。如果不“听话”就是,结果就是给气受。所以,发生乔琪事件后薇龙不敢再回到父亲身边做个“新的人”了。薇龙开始思考:受传统理念支配的“正义”的父亲无法维系避乱时家庭的支出,而父亲极力反对的反面教材姑妈,却在乱世中“滋润”地支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个残酷的现实迫使一个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十几岁的女中学生对“姑妈式”生活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父亲教育的反思。从而为薇龙选择自己的“出路”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南英中学的殖民地西化教导——奴媚式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目标是把被教育者培养成封建伦理和封建制度所要求的“人才”。而殖民地的教育是为殖民文化服务的,对于宗主国,殖民地不过是他们攫取财富的源泉,这里的人在生活方式上要崇拜模仿他们的宗主国,在思想文化上要谄媚讨好他们的宗主国。只有对原有思想文化体系进行精神摧毁,才能打击固有传统对宗主国思想的抵制,才能实现有效的殖民统治。所以,薇龙的学校南英中学本不是培养什么精英人才,尤其是女学生,而是为了取悦游客。就连学校开设英文或法文课,也是为殖民地的长远打算,为了与宗主国交流,是殖民地奴性的标志。除了生活方式教育,还有宗教教育,比如薇龙参加唱诗班的活动。梁太太举行家庭游园会,邀请薇龙唱诗班的伙伴,同时邀请了天主教的修女。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导向。所以香港的学校教育和上海的传统教育在育人标准上是有分歧的。上海教育是封建士大夫基础上的“新学”,而香港教育则是为殖民统治服务的。这样矛盾的两个体系混乱了薇龙的是非评判标准,是薇龙行为堕落行为的前期心理铺垫。 (三)梁太太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理念影响——交际花技能培训学校

姑妈用自己多年青春换来的物质驾驭了贫困中的薇龙。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首先对薇龙进行精神征服:欲擒故纵,先骂薇龙的父亲,使薇龙在自卑中失去判断力;再利用奢华的生活方式诱惑薇龙,进行交际技能培训(钢琴、网球、家庭聚会),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引诱薇龙。在量网球服尺寸的同时也就量走了薇龙的身材数据,为薇龙准备了满橱的衣服,使贫困中的薇龙沉浸在衣橱中。理学虚弱的理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退缩了:薇龙一边用父亲的理论抗拒姑妈的诱惑,一边在姑妈的麻醉下享受物质的快乐。

当薇龙和乔琪的“婚事”被姑妈设计撺掇成之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这就是被桎梏在“香炉”中“香”的命运!这是姑妈这只“蜘蛛”在盯眼看过薇龙之后,就设计好的一张网:那毒寡妇黑蜘蛛,不仅吞噬来寻觅她的“雄蜘蛛”,也不放过任何一只在蛛网旁飞过的蚊蚋。薇龙成为姑妈的猎物,成为那个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奴性殖民地文化糟粕于一身的香港这个“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的一炉沉香屑。姑妈的家庭环境是薇龙堕落的陷阱,是那个历史久远的古董铜香炉的象征,薇龙无奈地、清醒地在炉中燃烧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四)浪子乔琪的干扰与迫害——扭曲的“情爱”观念

乔琪是众所周知的浪子,他周围所有女人都知道不能嫁给他,但都喜欢被他关注,与他游戏。他的魅力就在于长得“洋气”“帅气”,他不爱薇龙,只是戏耍她。薇龙知道他是唯一能抗拒姑妈诱惑的男人而爱上他。乔琪的爱情观、婚姻观是薇龙堕落的直接原因。

(五)香港大环境的浸染——合围的铜香炉

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殖民地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交际场风气,尔虞我诈、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商业社会,这一切是一个十几岁的是非观念未定型的女孩子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的社会原因。

可见,张爱玲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情怀怀念一个青春的灵魂,那个美好的灵魂就像是一炉沉香屑,名贵、高雅,却被围困在那个古董一般的环境里,任凭缓慢的微火燃烧,却不给足够的氧气,慢慢地被消耗掉。这就是本文对《沉香屑·第一炉香》题目意义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马明博.沉香屑·第一炉香[J].中国工人,2011(07).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66.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44.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