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企业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推动,我国整个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如何在把握住医改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掌握药品行业的市场特点,为企业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企业在医药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实现其营销目标是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药品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出发,对其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医药改革;药品企业;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药品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涉及到国民的健康、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特殊且重要的行业。近些年来,我国药品行业取得巨大的发展,但随着药品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同类替代产品的增加,使得药品企业原有产品的市场优势有所下降,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目前医药企业市场的营销现状
就目前我国药品行业现状而言,营业利润占30%的普通药却占据了市场份额的70%,而大约30%市场占有率的新药,他们的营业利润却可以高达70%左右。之所以药品市场呈现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药品市场关系着国民的健康问题,其主要市场消费群体是社会大众,由于普通药的研发成本相对比较低,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第二,由于受我国药品研发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新药的研发成本较为昂贵,因而企业则大都更愿意选择研发与其具有同等效力的普通药以减少药品研发成本。第三,受我国体制的影响,致使我国部分企业并不重视新药品的研发,也有一部分企业长期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使得企业放弃新产品的研发,或者研发一些低水平的同类替代品,因而导致药品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所以,长期一段时间起来,我国都是研发一些具有相同效力的仿制药作为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成本价格较低,更能符合大多数社会民众的消费水平与需求,而且这种现象很有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我国药品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推广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品牌建设意识
随着我国整个药品行业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对整体市场运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获得更大的药品市场占有率,企业想尽办法加大其市场宣传的力度。目前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单纯地利用明星效应进行电视广告宣传,增加企业本身在大众心里的熟识度,却往往忽视了药品药效的好与坏才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忽视了企业药品本身的品牌营销建设。所以,千篇一律的广告宣传却并不意味着其药品能够真正获得人们的信赖,引领顾客去购买其产品,这也是许多药品企业营销宣传中的一个误区。有一部分企业则通过人际沟通这种营销推广方式,营销手段过于单一,整体上缺乏一种较为整体化的推广力量,因而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使得销售额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2.营销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且缺乏系统专业的培养
由于许多企业常常单纯地以销售量作为衡量营销人员的业务标准,而对其整体的销售质量缺乏科学的监督与管理。由于受企业这种体制的影响,部分营销人员为了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任务,只看到了企业的眼前效益,缺乏系统专业的营销理念与体系,从而使得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可能并没有采取最佳的手段,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整体上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同时,部分企业对于产品营销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专业营销人员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对专业营销人员的挖掘与培养。
3.新产品的研发受到限制,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众多药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的问题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仍采用一些仿制药占据着其市场的主要地位。由于我国在新药研发的整体技术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新药的研发成本较为昂贵,一方面企业可能缺乏足够的研发基金而被迫放弃;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过于昂贵的药品面对的市场消费群体较小,而不得不采用同等效力下价格相对低廉的同类产品替代,扩大其市场占有份额,从而使得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受到相应的限制,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也极有可能达不到其预期的目标。
三、我国药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1.选择合适的产品营销手段
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产品营销手段,根据企业产品的特性以及行业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电视广告只是作为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其可以强化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形象,但并不能实质性地保证其产品的销量。而药品的流通渠道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量,企业可以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判断,选择一些具有丰富的药品市场经验的中间商作为其分销渠道。这样,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将药品送到消费者手里,也可以提高药品的销售效率。同时,企业在选择营销渠道的时候,要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营销渠道成本,在相同的投入成本下争取为企业赚取更高的利润。
2.加强企业和药品的品牌营销建设
在同质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前景,必须采取实施一些有效的差异化营销战略手段,而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可以更为直接地与顾客建立起稳定的关系。由于药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所以药品的质量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而一般的消费者对于药品质量的优劣又难以辨识,因而加强企业自身的形象建设以及药品的品牌营销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心理,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品牌营销建设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到产品的各个环节,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针对目标顾客的特征,并结合企业产品的定位以及市场细分情况,塑造一个真实且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与品牌,建立起顾客的情感偏好以及品牌忠诚度。
3.加强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行业也处于不断规范与完善的过程中,对所有医药行业的从事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都必须回归到行业专业化需求的本质上来,即使是药品营销人员也不例外。所以,企业应适时做好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营销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员工系统专业的营销理念与体系,提高企业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同时,企业应注重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营销人员管理机制,对营销人员的业务考核不要仅仅依靠销售量这一个单一的指标,而应在综合各种指标的基础上,注重对营销人员整体营销质量的综合评价,积极正面地引导营销人员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
4.加强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一些外资类药品企业开始逐步占据着我国大城市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对于一些实力型的外资企业而言,其新产品研发技术水平较高,主要将我国一些高端医院作为其新产品的销售主市场来获取高额的市场利润。在未来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实力型企业选择以研发新药品来进行其高端市场的拓展。而我国大多药品企业之所以发展前景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企业的研发能力比较薄弱,主要靠仿制药来占取市场份额以赚取较低的利润,所以我国药品企业要想占据高端市场份额,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加大其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面向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企业高端市场的经营业绩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四、结语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且极其重要的行业,随着医药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药品企业应及时把握住其行业市场的特点,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相应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最大化的营销目标。
参考文献:
[1]汪丽华.当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药前沿,2012(05).
[2]李佳.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J].苏州大学,2010.
[3]侯艳红,贾瑞.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及策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08).
[4]王兴维.我国医药企业营销策略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2006.
[5]宿凌,杨世民,侯鸿军.论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J].中国药房,2002(03).
作者简介:郑贝君(1983-),女,广东汕尾人,本科,助教,从事经济管理方向的研究。
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前言
我国的医药销售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行业,只要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存在医药需求的市场。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国医药销售市场产值将突破万亿,成为世界上药品销售产值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医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迅速壮大。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两个现实的问题:第一,国家医药监管单位对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随着医药行业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和限制法规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医药企业,而且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第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外的医药企业不断涌入,导致我国医药企业营销市场竞争激烈。现今,我国医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完善营销方式。
二、我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企业均可以经由医药批发商等中间方销售药物至正规医院,经过医院这一渠道将药品卖至患者。此外,还可以将医药产品投放到当地的各个医院,通过压低价格和提高利润的形式争夺医院的药物销售市场。因此,整个医药产业的营销渠道变得十分复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医药公司生产的药物产品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中间单位等渠道销售至各大医院和药店。此外,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形势的加剧,少数利润率很高的医药产品逐渐成为医药企业的宠儿,同种药物供大于求,药物种类繁多,加剧了医药市场的销售难度。而随着同种医药品的过量生产,加剧了医药产品的不正规营销和药品滥用情况的发生,威胁了低收入患者的疾病救治。
三、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
现今,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活,就得适应我国医药市场新的市场销售规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完善医药行业的营销体系。
首先,医药企业需要组建自己的营销队伍,吸引专业的医药营销人员加入自己的队伍,企业可以通过单位内部选拔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另外,建议医药企业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得新员工充分认识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的管理理念,熟知企业产品和市场竞争产品的特色和自家企业产品的长处,充分地掌握市场销售情况,培养销售团队新成员的销售自信心和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从而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1]
其次,医药企业需要打通产品销售渠道,即维护现有的销售途径并拓展新的营销途径。不同的医药产品其营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药企业独有的产品,建议与销货量较大的知名单位合作,依据销售单位对医药营销市场的影响能力划分为一级渠道、二级渠道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药产品在该地域的销售口碑,而且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使用率。性价比好的常见药物,建议与当地销售渠道多、销售能力强的连锁经销商合作,增加医药产品的销售覆盖面积。无论是新型药品还是旧式药品,医药企业均需对不同的合作销售企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壮大的目标。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医药连锁加盟单位呈现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市面上很多大规模的医药企业旗下还有很多医药连锁加盟店,这种营销方式降低了医药销售的中间环节,保障了医药产品的经济利益,提高了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最后,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营销成本的管控,降低药品价格的限制。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单位对药品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强,药品招、投标和基础药物的价格控制等措施减少了药品价格过高的现象。此外,医药企业面临着制药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费的不断提升和医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等问题,导致医药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因此,为保证医药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维持医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控制药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还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营销团队,只有医药企业合理控制产品的营销成本,才可以摆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单位的约束,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传统医药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品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营销组织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力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小,信息流向以纵向为主。
(二)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医药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其成本高,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三)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医药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四)医药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药品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作及时的调整,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额。另外,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五、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全员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理念指的是围绕销售市场,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和销售形式的营销方法。医药企业通过组合不同的营销方法(如医药产品、销售途径、医药价格、医药供需和医药销售服务态度等)实现企业盈利的销售方式,最终不断完善医药营销过程。医药企业的全体成员应当以营销市场为核心,以消费人群的服务为导向,其要求所有员工的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二)触发医药企业的整体潜能
在全员销售理念的背景下,我国的医药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发医药企业的潜能。医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充实单位的顶层设计,提出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期规划。
六、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市场利益,不仅需要质量上乘的医药产品,还得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量。
参考文献
[1]曹娟娟,谭雄斯.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商业,2016(7):116-117.
[2]宋艳.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研讨[J].时代金融,2015(26):208+212.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与健康有密切关联的医药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居民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医保体系在逐步地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促使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医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也同样也意味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种病上百种药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何才能使自家医药企业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了各大医药企业的首要难题。医药企业的盈利与否通常取决于该企业的营销能力,但是营销管理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营销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很少制定营销策略,大部门企业仅仅是空设了营销这个部门。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企业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两种。经过了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危机与转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医药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是以国外品牌和国内成分仿制药为主导。国外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以中国创造为辅,中国的医药行业似乎也在印证这种说法。由于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药品的临床试验时间较长,中国的医药市场就一直被国外药物占领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医药产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常态化的低谷。其实这是医药产业必经的产业重组过程,回顾西方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相似的身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产业以及美国医药产业的重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即均是在陷入低成本竞争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史为鉴,中国的医药也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高,医药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较为专业化、特色化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因此,医药企业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积极地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
三、医药营销的意义
随着医药市场的繁荣,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激烈就不言而喻了。医药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不太一样,它的产品以及服务同质性很强,那就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因此,在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时品牌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医药营销就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如广告、媒体传播等,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品牌产生推动效应,建立、维护和宣传医该药品牌,为品牌树立个性,加强大众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大众对于医药品牌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医生、专家等的专业建议和正面口碑。医药市场营销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根本。
四、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也暗示了国家人均用药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日后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寻求契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之一。现如今,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药品的厂商可以直接与医院、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进行直接交易,省去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与医院对接的流程。虽然说这样提高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但这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做法是造成医院市场和目前医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紧张关系直接表现为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不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医药企业没有做好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逐渐堙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在医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医药企业不断地在降低药品的价格,医药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种“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长期发展,还是要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医药企业最明智的营销手段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而是应该把客户作为中心,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对应的营销策略,完善医药市场营销体系。
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做好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价格体系。首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要压货,现将内部存货问题解决掉。此外,调整好销售渠道,不要无止境地向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各级销售的出货价格;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包装提高药品的客单价。打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医药企业可以从品牌包装入手,为企业品牌设计不同以往的包装,并且不给传统的流通渠道提供货物。市场上没有流通,只要销售价格合理企业利润就有保障;做好战略合作规划。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的培训活动、树立品牌形象、与连锁终端进行战略合作。针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信誉定价。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信誉较好的、已经树立好良好形象的企业可以适当将一些药品的价格定高一些;惯性定价。对于消费者较为熟悉其功能、质量的药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制定一个惯性价;更换产品组合策略。将产品组合中获利过大或者过小的产品去掉,更换成易获利的产品;差异定价策略。根据时间、地点和顾客购买力的差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药品。比如相同的药品,不同的日期定不一样的价格。
六、结束语
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它需要讲求一定的策略。本文主要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策略研讨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 期刊论文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 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2) 2. 期刊论文 我国医药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2(6) 3. 学位论文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2006 4. 期刊论文 浅析电子商务在医药行业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中国科技博览2010(1) 5. 学位论文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2006 6. 期刊论文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中国药房2003, 14(3) 7. 学位论文 WTO与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2001 8. 学位论文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绩效研究 2006 9. 学位论文 天津市中医药行业信息服务发展策略的实证分析 2007 10. 期刊论文 医药行业OTC新产品的终端现状及策略原则 - 中国集希望能帮到你~我也在写O(∩_∩)O~
仅供参考: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p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多个领域,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的观念、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来源”,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现代物流在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还没与形成。本文通过对中国物流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快发展的若干建议。物流业 现状分析 建议1一、物流研究与管理的起源与现实意义1、物流,在英文中对应的是“logistics”,愿意是“后勤”。是“二战”时军队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词。目前,物流早已不单纯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是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厂商愿意承担必须的资源,那么几乎任何水平的物流成效都是能够达到的,在如今的经营环境中,限制性因素是经济而非技术。可见,一项重要的管理挑战源自于这样的事实,即物流成本与增加的物流表现之间有非比例的关系。一个为了24小时交付货物而保持高额存货以履行其可得性义务(可得性指拥有存货,能始终如一得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存货可得性越高,存货投资越大)的厂商与承担较少的义务厂商相比,也许要承担加倍的物流成本。同一厂商如果按100%的一致性承诺24小时服务,可能会因试图提供顾客也许并不需要的服务而白白浪费利润。因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自己的能力与关键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相匹配的艺术,既能通过降低总成本得到看不见到收入,也不因承诺过度而失去现实的利润。2、为什么要研究物流?(1)物流管理本身成本很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物流成本平均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2%。罗伯特?德拉尼(Robert Delaney)对物流成本进行跟踪研究达20多年,他估计物流供应链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或者1126亿美元。对企业而言,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从4%到超过30%不等。无论我们怎样估计物流成本,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物流成本都是很高的,仅仅次于所销售产品的成本(采购成本)。尽量降低物流成本就可以增加价值,并将受益传递给客户和企业的股东。(2)物流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随着企业更多的全球视角来看待经营,世界各国产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都极大的依赖于物流管理水平和成本。此时,由于物流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大,物流在企业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增加利润,想从国外购进生产中的原材料,或者在国外设厂生产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可以降低,但由于运输和库存成本增加,物流成本会上升。原材料、劳动力和一般管理费用下降与物流成本和关税成本上升相抵,结果可能是导致利润增加。外包也可以增加价值,但需要对供应渠道中物流成本和产品流动的时间进行更好的管理。(3)物流显著增加客户价值。如果产品或服务不能在客户所希望消费的时间、地点提供给客户,它就不存在价值。当企业花一定的费用将产品运到客户处,或者保持一定时期的库存时,对客户而言,就产生了以前不存在的价值。这一过程与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降低产品价格一样可以创造价值。通常,企业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四种价值,它们是:①形态,②时间,③空间,④占有。物流创造其中的两种价值。形态价值是通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即原材料生产加工成制成品创造出来的。物流控制产品中的时间和空间价值,主要通过运输、信息流动和库存实现。一般认为,占有价值是营销、技术和财务部门创造的,他们帮助客户通过广告(信息)、技术支持、销售条件(定价和信贷可得性)等手段获得产品。二、物流相关理论述评物流相关理论比较多,主要有商物分离(商物分流)论、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学说、第三利润来源学说、效益背反说、后勤学说、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成本中心学说等。1、商物分离论商物分离理论是物流科学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模和渠道独立运动。社会进步是流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之后,并没有结束分化及分工的深入和继续。现代化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向一切经济领域延伸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通过程中上述两种不同形式出现了更明显的分离,从不同形式逐渐变成了两个有一定独立运动能力的不同运动过程,这就是 所称的“商物分离”。2、黑大陆和冰山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暗大陆”,德鲁克泛指大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大陆”说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黑大陆”说对20世纪中经济学界存在的愚昧的一种反对和批判,指出在当时资本注意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没有止境;“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成熟。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使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西泽修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大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不是清楚的,在黑大陆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未开发的领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3、第三利润源说“第三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看,人类历史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来源。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这两个利润源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第三利润源注重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的劳动者,第三利润来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全面性。4、效益背反说和物流的整体观念“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也很普通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着的,但在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尤其严重。5、后勤学说在经济界使用后勤(logistics)一词,是在二战以后的事情。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用logistics一词取代了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70年代后勤一词引进日本,日本同样翻译成“物流”,但是却按照新的解释来解释,也即赋予了物流一些新的定义。后勤学若干的简述如下:后勤网络的基本实体要素主要有原材料产地、制造工厂、配送中心和客户。后勤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14个方面:客户服务、订单处理、配送联络、存货控制、需求预测、交通和运输、仓储和储存、工厂和仓库布局选地、物料采购、备件和维修服务保障、工业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处理等。5、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的含义是从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这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例如消夜和库存观,供应链上的各环节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观念,各功能之间存在天生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由于现代管理和现代技术可以提供总体的信息使各个环节共享,因而可大大扩展视野,使之能够从总体上管理整个链条而不是如同过去那样只是管理各环节之间的接口,或只是管理其中一部分链接。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物流和企业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6、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和战略说成本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在整个企业的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生产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搞合理化、现代化,也不是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说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描述。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它认为,物流活动的作用,并不在于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因而,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是强调其服务保障的功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利润中心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 源”。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了几个钱。三、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着重探讨中国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因为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而美国是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所以作者认为美国的物流的发展阶段及其背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后分析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对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文中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见解。参考文献:[1](美)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王晓东、胡瑞娟.现代物流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3]郝渊晓.现代物流技术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戴定一.贺登才.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1):42-47.[5]张沈生.物流管理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J].工业技术经济.2002,(4) :33-34.[6]孙克任.资本市场-中国物流发展的助推器[J].工业技术经济.2002,(5):28-29.[7]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5):82-83.[8]刘华.促进我国物流发展的对策[J].中国物资流通.2002,(1):18-20.[9]张皓.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几点思考[J].中国物资流通.2002,(21):8-10.[10]靳伟.政府、行业团体在物流发展中的角色[J].中国物资流通.2002,(24):39-40.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 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 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 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电子商务的实现需要现代物流作为后盾,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第三方物流业的建立与完善,影响有形商品的网上商务活动。因为顾客在下单之后,希望尽快得到所购买点产品,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的分拣、备货、运输、配送、搬运都是物流的任务,如何来缩短各个环节中的时间,因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一、第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概述
第三方物流3PL是指为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3PL供应商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管理、配送等。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进行服务。
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各个企业之间,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采用现代资讯科技手段,从而实现了商品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企业获得订单、将货物及时地从仓库传送到顾客的手中、及时更新价目单、及时获取结算资讯以及正确处理顾客的订单。要求物流企业之间相互联合起来,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的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分析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大部分是港口、铁路部门中的货运代理部门,而大多数工商企业在供应链意义上所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则应有适应我国目前市场环境的企业组织和功能。?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忽视供应链管理的模式。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对现代物流缺乏深刻认识及其他多种原因,大多数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和意愿不强。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在美国为58%,在欧盟为39%,在日本为82%,在中国却不足25%。第三方物流在美国的年增长率是16%,在美国物流业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业中,维持最高速度的增长。虽然中国还没有达到美国那样的发展程度,但是在将来中国的第三方物流肯定也和美国一样发展,应该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第三方物流的未来是很广阔的。
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合能力,市场对于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不足
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还是跨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现代物流重视程度不够,自建物流体系,采取传统的自营物流方式,致使整体物流水平效率低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功能单一,集中在仓储、运输,配送,能够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就更少,不能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完备的物流设计、开发、运作的综合能力使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竞争力。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资讯网路范围小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建的仓储和运输队伍大多数规模较小,无力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开展资讯化建设。分散的物流单体只有形成网路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与流通的需要,一些物流的运作过程也只有借助电子商务的支撑才能更加完善。现有的货运站与货运枢纽之间的网点少,技术装置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货运枢纽及其执行体系。
三经营分散,缺乏规模效应
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中小规模的居多,物流服务内容简单,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而且大多数物流网点分散布局,没有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物流系统中有许多专用性资产分属于不同物流企业所有,相互之间没有通过投资、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建立战略联盟,从而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物流要素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以发挥单个物流要素不可能发挥的功能。
四对物流认识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缺乏现代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国外物流教育很发达,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现有物流人才十分缺乏,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不高。
四、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企业建立无缝连结的物流体系
建立一个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结合高效、合理、畅通的电子商务系统,物流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展现。根据客户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全面规划物流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物流供应链。为客户“量身定做”,提供“门到门”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客户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企业的资讯网点建设
物流资讯系统可以对整个物流和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排程,按照使用者定货要求,然后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给收货人,从而实现物流的数字化管理。保证企业外部资讯的畅通,实现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资讯的共享,大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库存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三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同盟关系
随着上网工具的逐渐增加,由个人计算机上网增加到手机、资讯家电、汽车、PDA上网等装置,相信上网的普及率及消费者逗留在网海中的时间一定会越来越多,与电子商务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培育双方长期的伙伴合作关系,既可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又可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
四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首先,企业要与高等院校建立完善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然后分配到企业中实践,培育从事物流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专业人才,使其在掌握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懂得尖端的电子商务与IT技术,成为物流企业的顶尖人才。其次,要充分重视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从而不断为我国的物流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总结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扩大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和市场,同时也以资讯化技术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以资讯化为发展依据,更好地发展第三方物流业,这需要企业要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无缝连结的物流体系;完善企业的资讯网路;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同盟关系;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修建.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刘志学.现代物流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3]梅绍祖.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摘 要:随着社会分工和科技革新的发展,商品流通和物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第三方物流正逐步成为物流的主导形式,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流通速度,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文章试图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电子商务发展需求为背景,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揭示电子商务背景下第三方物流的本质特征和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一般思路,以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modity circulation methods and logistic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ird-party logistics is being the dominant form of logistics, to accelerate the circulation of modities speed, shorten the circulat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significan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E-merce, a higher third-party logistics requirements, third-par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has be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erce. This paper attempt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development of E-merce as a background,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the purpose is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merce background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third party logistic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ird-party logistics.
Key words: TPL; electronic mer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随着传统产业模式的变革和现代资讯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我国呈现出了迅猛增长的势头,在此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着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电子商务全新的商业模式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是当前物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第三方物流带来的机遇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它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易过程中的商流和物流分离,而是通过网路可以将遍及全球的使用者连线起来,全天候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出现,是物流一体化、专业化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拉动了非常巨大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资讯科技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电子商务这种跨区域、跨时域的特点,要求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跨时域的功能[1]。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够独立完成这样的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利用拥有的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源和经验提供门到门的服务,并且保持较低的成本来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些任务。因此,电子商务过程中庞大的交易量给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物流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长期来看,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三方物流必然会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迅速地成长起来。
2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流需求分散化和全球化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并可接入因特网,就能在网上购物,也就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的客户。但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要使网路所覆盖的所有地区都是电子商务的销售区域是不可能的[2]。因为电子商务的客户在地理上的分布相当分散,要求送货的地点也不集中,而目前企业自营物流网路不可能像因特网那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所以无法经济合理地组织送货。
物流需求多功能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物流活动把物流各个职能分割成包装、运输、仓储、装卸等若干独立的环节。而电子商务要求提供给企业的是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储、运输,还包括配货、分发和各种客户需要的配套服务,使物流成为连线生产企业和使用者的重要环节。
物流需求多品种和小批量化
电子商务的兴起导致技术应用、社会经济模式、政策体制等一系列巨集观、微观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对于商品流通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化的特点。与此相适应,物流系统必须从传统的大批量、少批次向灵活、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物流技术和组织应适应有一定弹性的小批量需求,供应生产流通的时间和线路要尽量缩短。 3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路
加快第三方物流业资讯化的建设速度
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必须以电子资讯科技为基础,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第三方物流资讯化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采用先进的资讯科技实现物流资讯化。现代物流企业本身要求能够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如客户在网上下单、网上签收、网上结算,并能对货物流动全程保持的监控。因此,物流企业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管理资讯系统,发展建设Intranet和Extranet及各种运输机械装备资讯终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资讯系统,并能通过通讯卫星与企业Intranet相连[3]。可以说,在电子商务时代,实现物流业务活动的电子化和网路化是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应用和开发新的物流管理软体。计算机智慧给物流业以新的方式来处理储存与移动产品的传统任务,新的技术与新的物流战略一起出现[4]。新兴的基于网际网路的管理软体将使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体会到运输管理系统TMS或仓库管理系统WMS带来的好处,他们可以通过交纳租用费用或交易费来使用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提供的解决方案,而不必因更大范围的软体一体化而支付大量的软体安装与使用费用。
3努力搭建物流资讯平台。为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具体的物流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自己则是基于网际网路建立虚拟供应链。虚拟供应链兼具响应性、灵活性和可见性特点[5],例如,企业可以通过租用仓储合作伙伴的储存空间,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网路,并可根据需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租用的空间、调整网点的布局;同时,可利用仓储合作伙伴预先配置的物料搬运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作业与资讯系统,借助仓储合作伙伴的业务经验,很好地实现拆包、分拣、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物流职能,以低成本满足客户的高要求。
大力提高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调整和优化物流企业现有组织结构。首先,要把顾客服务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建立正式的顾客服务职能部门并建立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打造创造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日常的活动中,要经常性地按市场需求对物流服务的水准进行灵活的调整,使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次,实行全面过程管理。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开展管理工作,分清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和顾客间的联络与区别,不断增加物流服务的市场价值或附加值。再次,从重视利润管理转向重视利润率的管理。传统的利润观念十分重视其边际效应,物流企业在寻求投资回报率和效益增长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商品销售的边际利润,又要充分关注资源管理及资财的利用效益所产生的影响[6]。第四,依据实际需要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通过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来实现资讯传递的准确快速和作业过程的顺畅。第五,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流通企业必须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包括仓储、运输服务,还包括配货、分发和各种客户需要的配套服务,使物流成为连线生产企业与终端使用者的重要环节[7]。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所选购商品的交货时间要求快速、准时,所以,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加快物流速度,实现物流全程的一体化服务。传统的流通业把物流分割成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等若干个独立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而现代物流则需要强调协作以提高整体协同效用。
重视人才的培养
1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懂物流管理,又要有电子商务的知识储备,还要广泛涉猎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对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达不到要求,无法培养出足够的适应物理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设计上进行适当调整,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除了不断为物流企业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员工外,还就充分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划分不同的层次。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参加物流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作为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上岗基本资格。在适当的时机,建立“注册物流师”制度。
总的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而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资讯化、自动化、网路化的变革,使第三方物流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立足我国当前物流市场状况,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快第三方物流稳定、健康发展,对降低工商企业的成本,提高我国工商企业的国际竟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骆温平. 第三方物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全国电子资讯系统推广办公室. EDI与电子商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4] 张铎,林自葵.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詹姆斯・P・沃马克. 精益思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陈畴铺.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曾强. 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战[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物流进行绿色化管理,运输作为物流的核心活动同样需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发展多式联运、共同配送、加大物流科技含量是我国发展绿色运输的必由之路。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物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偏重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为保证未来社会实现良性循环,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地同时,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发展。绿色革命也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消费、生产、流通等环节提出的要求。这种绿色革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物流活动,于是绿色物流理念应运而生。二、绿色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规划和实施的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既实现物流服务顾客满意,又减少物流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物流倡导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包装、仓储和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物流要求在企业供应链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建立和管理物流系统。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共生型物流,即在提高现代物流效率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而是积极有效的采取技术和措施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共同进步;二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物流,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减少、降低在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实现循环型物流,在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的同时,实现再生资源如原材料副产品、包装物、废品、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再资源化。以上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这3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真正实现绿色物流既追求经济高效又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三、绿色运输我们知道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但同时也是物流作业耗用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重要方面。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噪声、可能出现的能源浪费等都对绿色物流管理提出了课题。近年来激烈的能源供求矛盾使运输的绿色化更加凸显出来。如何实现绿色运输,保证运输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企业运输绿色化提供了借鉴。1.发展多式联运伴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我国已实施了一些法律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等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而从美国运输企业实现绿色化的经验来看,大量采取多式联运是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推行物流绿色化的有效途径。多式联运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多式联运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 通过最优化运输线路的选择,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实现了运输一体化,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以此降低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多式联运不是单纯的运输方式的转换,而是运输企业或运输承运人的自觉行动,以提高运输效率。联运的主要特点是: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整个行程中,货物运输在公路和铁路(有时是水上)之间连续不断的,联运的核心是每一种运输形式都发挥出最适应其运输特点的应有的作用。2.发展共同配送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是具有独特运作模式的物流活动。在物流活动中,运输主要是指长距离两地间的商品和服务移动,而短距离、少批量、高频率的商品和物品的移动常常称之为配送。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它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对企业界而言,向物流绿色化推进就必须实行共同配送,以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3.建立信息网络当前经济形式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要求成为趋势,就更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的顺畅可靠。因此采用和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分销系统、用户信息系统、EDI/Internet数据交换、GPS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和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等,对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建立和运用企业间的信息平台,将分属不同所有者的物流资源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物流服务和货物集散空间被放大,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当今经济社会的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的物流市场环境,使物流人对物流市场的认知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也越来越重视物流的 市场营销 战略的作用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物流市场营销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物流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摘 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就要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自身的业务,应该形成制造专家和物流行家的联合与协同,并延伸其业务服务内容,制定发展战略,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本,物流企业要认真对待市场营销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制定出相关营销战略及策略。
[关键词]物流企业 市场营销 服务
一、概念分析
1、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指的是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质实体的物理运动,它由一系列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创造的经济价值活动构成,其中包括基本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统一配送及信息处理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拿最低的成本投入,通过运输、仓储、配送等,实现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商品消费地的转化交流。
2、市场营销的概念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企业等组织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自由地同别人交换产品,以获取共同的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也指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目标,包括 市场调查 研究、目标市场甄选、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与市场产品推广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
二、物流企业市场营销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加入WTO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促使物流企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现代物流企业大都是以前的货运代理商和运输公司,大多数中小规模的本土物流企业仍然处于低水准运作的状态,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营销意识薄弱。长期以来,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尤其是国有物流企业它们拥有自己的仓库、车队、甚至远洋船队,造成物流过程的人员浪费,仓库的闲置、车辆的空驶等状况。而能够提供一体化、现代化、专门化、准时化、高效率服务的专业性物流企业则寥若晨星。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大多所采用的是传统的营销方式,物流企业营销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营销理念。总的来说,现代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面
1、缺乏品牌意识,影响整体竞争力
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缺乏品牌意识的企业形象是模糊的,是很难给客户以稳定的概念。有很多物流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缺乏知名度,从而影响到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与维护上的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抢饭吃”。此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牌意识相对淡薄,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足,致使品牌意识差已成为了我国物流企业一个普遍现象。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快速的发展,就要实施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要认真对企业进行认证和评估,将各种营销因素优化组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策略,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品牌理念,提高企业竞争力。
2、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物流企业大部分员工的服务观念、营销观念相对淡薄,当今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物流企业经营思想没有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欠缺,市场观念落后于市场规律的变化,没有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了解不够,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除此之外,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客户的消费要求和消费心理,没有推出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营销人员没有树立起现代营销理念,从而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业务范围狭窄,缺乏成长的活力,不利于企业发展。
(二)服务方面
1、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增值服务十分薄弱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经济规模小,无论是人员规模、资产规模、服务营业额规模等都比较小;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出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由于对现代综合物流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受企业规模较小,传统物流体制和模式的制约,没有充分地释放出现代综合物流的现实需,主动接受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规模较小。当前大多数物流企业缺少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尚未形成,所以导致我国整体物流企业水平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多数物流企业都缺乏内部管理规程及服务规范,采取的是粗放型管理,结果就会缺少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也降低了服务质量。?
(三)人才方面
物流行业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阻碍就是物流人才缺乏。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物流培训起步较晚,急缺物流人才。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学历水平不高,从而也造成了 企业管理 水平的低下以及观念的落后,同时这也使得它们吸引不到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加入。
三、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
1、产品策略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要利用好这有限的资源为客户更好的服务,这将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物流企业要看到市场上物流需求的差异程度,满足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针对未被满足的市场,应结合着企业资源状况,从中形成并确立适宜自身发展和壮大的目标市场,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就可以夺取竞争优势,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产品角度看,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企业的利润逐步下降。鉴于营销模式,企业就要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或加宽、加深原有产品的系列,以抵消该种产品销量下降而引起的利润减少,成功的企业莫不如此。物流企业的产品策略选择,可以相互配合,不断调整,突出产品特色,而不应固守一种不变的模式。
2、服务营销策略
首先,将“客户”要领引入企业内部。在营销服务中,企业领导不仅要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更要满足内部客户(即其他员工)的需要,二线员工必须尽力向一线员工提供支援。其次,创建“服务至上”的物流 企业 文化 。现在有很多物流公司都重视起客户服务,也将其引入到物流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并制定出一系列市场营销的 规章制度 ,迫使员工去执行,结果却适得其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的制度要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行,使员工能主动的去为客户服务。
3、品牌策略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以对自身品牌形象并不重视。但是高速发展的国内物流行业,吸引着国外物流品牌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他们先进的物流管理 经验 和成熟的品牌战略都极具优势。企业发展理念、企业文化、社会信任度、服务品质和附加值等都集中体现在品牌上,品牌在市场资源整合和竞争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品牌理念,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品牌也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才能给物流服务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 王雪.《浅谈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J].《中国商贸》2012年04期.
[2] 高红岩.《论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及营销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年01期.
浅谈第三方物流市场营销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上升和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市场营销环境产业信息化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上升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万亿元,同比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相当巨大,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稳步上升。同时,由于市场的开放外资物流的进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国家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规制体制中“纵向部门分割、横向地区封锁,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法律规范虽然很多,但是过于分散、层次低,条文笼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2)社会技术环境。尽管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着物流人才总体供不应求、物流基础研究和应用 教育 滞后、供求存在严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有利于缓解了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局面。然而,总体规模仍然很小,运输网路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东中西部布局不均衡,交通运输矛盾还比较突出。物流节点的集约化水准不高,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物流节点建设滞后、少而分散的状况。物流设施与装备技术水准较低,物流运作中机械化、自动化水准不高,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模仿阶段,物流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准较为落后,加之物流信息网路化建设受条块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EDI、MRP、ERP、GP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准和物流效率。
2、产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分析。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包括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大型制造企业、流通批发企业、大型连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等。很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仍然沿用自己的物流力量,他们有可能将自有物流剥离,组建第三方物流。我国的物流业在2005年12月儿日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公司成熟的管理 方法 和强大的资金实力,给国内的物流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同时外资公司由于不熟悉中国内地市场的运作和文化,为了减低经营风险,可能与本土企业合作拓展市场。
(2)替代品分析。第三方物流要么独自提供服务,要么通过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转包商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它不大可能提供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整合。从而出现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供应链运作的集成商――第四方物流。它最大的优越性,是它能保证产品得以“更快、更好、更廉”地送到需求者手中。第四方物流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协助提高者”,也是货主的“物流方案集成商”。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向。
(3)供应方分析。我国存在大量的小规模、提供单一物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传统物流企业,例如小型车队与货代企业、没有网路体系的仓库,它们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开发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对采购其物流服务的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依赖性,可以通过整合战略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运作管理体系,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重要执行者。另外一些实力雄厚、能够提供网路化基础服务、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型公共平台性物流提供商,它们拥有较大的直接客户群,具备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4)购买方分析。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议价能力由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倾向于与物流服务提供商接成长期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双方在努力构建这种双赢的同时,生产商(物流需求方)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依赖性很强,所以相关的议价能力也有些下降。
3、竞争环境分析
(1)第三方物流产业现有企业类别。第一类是由某一传统仓储、运输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他们是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第二类是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主要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第三类是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主要是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是在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占据了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约25%。第四类是生产流通企业内部物流,这些新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除了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外,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
(2)各类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通过以上对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析,可以将各类物流企业的优劣势以及目前的发展战略作出归纳 总结 ,如表1所示。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身资源SWOT分析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第三方物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1、优势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升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物流外包认识的提高,都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业稳定市场需求的保证。
(2)国家重视推进产业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各级政府抓紧研究发展物流产业的具体政策及 措施 ,政策、资金向国有物流企业倾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3)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的地缘优势。中国的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流通企业转型而来,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中国的国情了解程度高,适应快。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我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已经开发了信息网路并积累了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包括运输、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运输和分销网路。
2、劣势
(1)服务项目单一。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服务成本较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管理水准不高,或是自身实力不够,不能提供较为满意的服务和较低的价格, 其竞争力比不过企业的第~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
(3)信息技术水准落后。信息技术落后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4)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综合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许多人只是知道物流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进行新的整合。此外,一些物流企业对员工缺乏进行相关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培训。
(5)与自营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品质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3、机会
(1)WTO带来的机遇。从短期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投资和贸易大幅增长,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本身又将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准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影响,从而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
(2)企业物流外包的需求增长快速。由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自己的核心放在主营业务上,因此逐步地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为自身服务。特别是制造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释放速度加快。
4、威胁
(1)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加速。在加入WTO以后,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承诺,大型跨国物流企业迅速进入我国,利用他们在发展综合物流方面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抢占迅速增长的物流市场,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2)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竞争激烈。我国现有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业是从原来的储运业转型而来,多数企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企业之间是一种粗放式为主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各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与基础投资猛增,低价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业界业绩普遍不佳,发展后劲不足。
三、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建议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转变管理理念,制定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管理战略。第一,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良性发展,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开放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快与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接轨,拓宽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发展空间;加强第三方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第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组建有针对性的战略联盟。采用物流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迅速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提升共同的竞争优势,满足物流需求企业的服务要求;协同化发展的方式避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维护竞争秩序,有利于实现战略联盟的双赢或多赢。第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尽陕实现物流系统信息化管理。企业实现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使物流快速、准确的运行,以最低的费用完成产品的循环周期,以此吸引物流需求企业。
四、结束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业拥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流外包速度加快和加入WTO带来巨大物流市场空间,国家的重视和产业政策的完善,自身具有的地缘优势等大好环境,这些都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最有利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第三方物流业面临大好的发展环境,应当积极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董丽君、王益宝: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09(4)
[2]李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J]商场现代化,2007(3)
[3]李东红:营销战略[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在遭遇成长的上限之后,李宁公司开始激活业已老化的品牌,使自己的品牌成为一种被高度认知的价值承诺:它提供的决不仅仅是体育用品,而是一种生活品质和生活境界。李宁重塑品牌的一系列动作可圈可点,但要有效地激活一个老化的品牌,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刊特约记者原燕飞一个个普通的男孩女孩,出现在很平常的马路、天桥、空地、天台、胡同,没有专业的运动场地,没有观众,没有喝彩,他们正在跑步、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一切看似平常……他们都身着李宁服装,眼神里流露出对运动无尽的专注与陶醉——他们好像已经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小院里晾着衣服,他们站在两边打网球;胡同中的铁门上划上一个白圈,就成了投蓝板;屋子里,一个孩子以一个标准的投蓝动作干脆利索地关了灯钮……最后,画外音响起:“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李宁公司新的广告片呈现的情景。广告在世界杯期间投入播放,长达一分钟。一位一直关注李宁公司的广告从业者说:“这个广告跟以往的李宁广告的风格完全不同,让人耳目一新。定然有高人指点。”成功的广告可以称为“意义的快速注射”——用精心营造的场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丰富的意义传达给受众。曾经为诺基亚、宝洁、微软、SAS等公司做过广告策划的托马斯·盖德(Thomas Gad)认为,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有四个维度:功能效用、社会身份认同、情感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召。与之相应,一个成功的广告要让其目标受众迅速地产生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意识到这种品牌给予自身的身份归属感,体验到一种使用同类产品或享受同类服务时难以体验到的感受,最后——也是最难达到的,是感受到一种生动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境界。如此看来,李宁公司新推出的这个广告是相当成功的。与它以前推出的广告主题(“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相比,“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给LI-NING品牌的定位精准得多。在年轻、充满活力的人面前,外界的限制都形同乌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可以从无到有,“一切皆有可能!"。它以生动可感的画面,向观众强烈地暗示一种价值承诺:拥有李宁牌产品,不仅仅是拥有一种生活用品,而是拥有一种生活质量人生境界。这非同寻常的“一分钟”透露出一个重大的信号:LI-NING牌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它标志着李宁公司谋划已久的重大工程——重塑LI-NING——全面启动了。成长的上限在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上,李宁的销售收入是8亿多,位居第一,相当于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销售额的总和。(图一)但这些年从来都没有超过10亿。(图二)这是任何一个公司都可能遇到的难题:在经过成功的快速扩张后,企业成长的速度骤降,直至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企业上下都感觉到,有一种近乎魔障的东西在阻止企业的规模、效益无法再向上增长。在李宁公司总经理张志勇的眼里,这一切意味着李宁品牌已面临着危机。张进入李宁公司已有9年,去年3月份接任北京体育用品公司的总经理。在此之前,他先后做过财务会计、财务主管、财务部经理和财务总监。财务出身的张志勇天生对数字敏感,喜欢从数字中发现问题。他把李宁与耐克、阿迪达斯在不同的城市的销售额作比较,发现李宁在对品牌不太敏感的二类城市售额一直都不错,而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品牌充斥的大城市,李宁的销售额总是上不去。这可以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李宁的品牌号召力已经停滞,或者在衰减,公司已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虽然这种困境还没有到毁灭性的程度。2001年4月,张志勇请盖洛普公司为李宁品牌做了一次全面的消费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李宁牌的种种问题:一,目标消费者不清。李宁公司管理层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是:年龄在14到28岁之间,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爱运动,崇尚新潮时尚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但真正购买李宁牌体育用品的核心消费者的年龄在18到45岁之间,居住在二级城市,中等收入,非“体育用品的重度消费者”。(图三)二,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但忠诚的消费者是崇拜李宁的那代人,更加年轻的新生代并不知道李宁是谁,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品牌是隔膜的。(图四)三,品牌的个性不鲜明。在真正的消费者眼中,李宁牌的个性是与李宁本人的形象连在一起的,是具“亲和性、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并非是李宁公司最近几年奋力打造的“年轻的、时尚的”品牌个性。(图五)四,李宁牌的产品线不断的扩张,很难搞清楚他的“旗舰产品”是什么。更多的产品会使得消费者无法弄清楚“李宁牌”到底是什么概念。著名的营销专家戴维·奥戈尔维说:“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做成一笔生意,然而,创造一个品牌确需要天才、信誉和毅力。”李宁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品牌,但它的“品牌力”在悄悄衰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品牌重塑,李宁公司或许会成为一个在一些品牌意识不强的地方做成一笔笔生意的公司,而在成熟的市场中,这个品牌可能会逐渐淡出。一个没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公司,将会在市场上遭到两面夹击:一面是深入人心的品牌产品(如耐克和阿迪达斯),一面是没有品牌力但具有价格优势低档产品,而它自身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两类产品会像两个无形而巨大的吸盘,将李宁公司已有和潜在的顾客吸过去。所以,品牌重塑势在必行。不要再提类似这样的口号了——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也不要再提李宁要国际化了。注意,最棘手的事情是,如何取得新生代对李宁牌的信赖,如何解决品牌老化的问题。重塑李宁新品牌定位品牌老化问题给张志勇非常大的压力。张觉得关键是建立一个组织机构,来负责品牌的整体规划。但是,因为体育产业在中国尚未成熟,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很多都是经验型的,没有张需要的那种人才。所以,这个团队只能“从天面降”,“李宁需要快速建立完整的Marketing体系,引进一种方法论,至于体育行业的经验,可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体验。”2001年10月,李宁公司组建了营销部门,下面分为市场部、销售部和营运支援部。全力负责重塑李宁牌的工作。营销总监王鹂,来自于班尼路,是第一批为班尼路作市场的元老,开始进入班尼路时做销售部经理,离开的时候是班尼路的总经理。王鹂2000年来到李宁公司,开始做的是销售部。在组建这个品牌重塑的团队的时候,王被提升为营销总监。王鹂把自己在班尼路掌握的零售终端方面的经验引进到李宁公司来。“产品是一件件被人卖出去的,因此生意很大程度取决于终端的水平,这是连锁经营的优势和前提。这方面有一些做的不错的品牌,象班尼路、佐丹奴这样的公司,它们的终端很厉害,它们像麦当劳一样的标准,对生意有非常直接的控制和帮助,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零售终端做到这一点。”王再一次强调零售终端的重要性。市场部经理是在可口可乐做了6年多市场部经理的徐伟军。徐大学毕业以后一直都在可口可乐。徐非常谨慎,对他来说,对李宁品牌重塑的压力很大,徐认为每一个决策都必须谨慎而行。首先,他进行公司内部的访谈,跟基层的销售人员和各个部门的经理沟通,得到很多关于品牌的片断的认识。接下来,徐在市场部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激发李宁牌的品牌联想。最后初步选定的是“时尚和运动”、“潜能和运动”这两组联系。然后他又做了32场消费者座谈,挖掘出消费者对李宁牌的想法。经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消费者更加看重的是运动和潜能的关系。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一个关于李宁牌的新的品牌个性渐渐浮现出来了。李宁要做成一个运动时尚的体育品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李宁牌应该是亲和的,魅力的,时尚的。李宁牌应该给消费者两个利益支持点:功能性的利益和体验上的利益。而对于体育用品来说,其功能性与体验性是天然相通的。这两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概念就这样被挖掘出来。新的定位出来以后,整个公司立即开始以这个定位来统一公司对外的口径。公关及品牌经理张庆说:“‘一切皆有可能’是一个品牌精神,如果这个品牌精神融入到消费者心目中的话,那我们的品牌是无法战胜的。”广告代理商接下来要做的事是选择一个好的广告代理商来负责品牌管理。公司邀请国际著名的5家4A广告公司参加广告比稿。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广告公司来传达新的品牌定位,公司决定精挑细选。评价广告公司的标准有三点。第一,能否提出一个关于李宁公司长远的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第二是能否制作出一个符合新定位的广告片。第三是报价。广告片出来以后,徐伟军把广告片拿出去测评。被邀请来测评的观众,有李宁的消费者,也有非李宁的消费者,公司让他们评选出一个他们最喜欢,也最能够刺激他们购买欲望的广告片。最后,经过细致的评选,代理宝洁、麦当劳的李奥贝纳的方案胜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广告,的确是出自高手。品牌形象店张志勇当然看重广告的效果,但他更看重的是跟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他要探求一种新的、可行的品牌沟通的模式。他说,“盖洛普的调查显示,李宁牌给消费者印象最深的是李宁的体育赞助和众多的专卖店。但专卖店是一把双刃剑,店多可以使销售额增加,但消费者反映李宁的专卖店服务不好、店面形象不佳。这给我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如果我做得好的话,就会与消费者有直接的沟通。”“做得更好”的专卖店就是品牌形象店。他决定把品牌沟通的工作交给营运支援部去做——开形象店。目前,品牌形象店正在筹划的过程中,第一个试点计划7月份在亚运村开业。在营销学上,与著名的4P理论相提并论的,是4C理论。4C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成本(Cost to Satisfy Want and Needs)、方便购买(Convenience to Buy),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Communication)。李宁开设品牌形象店,正是对4C理论的实践。但作为一个成熟的经理人,张志勇决不会仅仅因为一种理论来做出重大的商业决策。他还有更多的考虑。销售公司产品的主力不可能是这些品牌形象店,而只能是大量的经销商。但经销商很难达到琴瑟和弦的程度。如何才能使厂商与经销商实现“无缝连接”,这是高层经理人必须用心解决的问题。他想把先期开办的品牌形象店办成一个为公司培养一批得力的销售骨干的“黄埔学校”。张志勇的想法是为经销商提供更多的店长,同时帮助经销商做促销,提高经销商销售额的同时业提高李宁的销售额。李宁公司目前有700个认证店和200多个经销商,但是对零售在行的人员非常缺乏。张看到,如果不给经销商提供服务的话,再大的零售网络也无法对自己的销售额有所帮助。王鹂对此非常认同,她说:“零售这块完全交给经销商是不行的,经销商对生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公司有统一的标准,但也只是把握一些硬件,软件是很难把握的,经销商的观念,经常会偏离公司的初衷。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培训基地,给他们实践的地方,一切都会好办得多。”经销商和制造商存在着一定(有时甚至是相当大)的利益冲突,李宁公司为经销商提供培训是为了避免这个冲突,避免经销商对品牌的损害。另一方面,跟经销商合作,在经销商赚钱的同时,赚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王鹂说:“对公司和经销商,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营运支援部的人员进来半年多,正在筹划工作,他们初步选定在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来开自己的品牌形象店,这样的地方适合与全国的消费者以及国外的消费者进行沟通。品牌策略联盟2000年5月28日,李宁公司和朝华科技在北京硬石餐厅(Hard Rock)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朝华科技下属公司——朝华数码(ZARVA)结成“运动数码盟军”。对于这次合作,李宁公司品牌资产以及公关经理张庆说:“‘运动数码盟军’是一个品牌策略联盟,因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有重叠的潜在目标消费群体。基于运动的数码和数码的运动,可以引导一种全新的消费时尚和品牌联想。这个品牌策略联盟可以更好地诠释我们新的品牌概念——‘一切皆有可能’。”双方都认为,这样的合作会整合资源,形成时尚和运动的互补,会创造出1+1>2的效应。当然,对更多的人来说,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双方的合作会像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肯德基跟百事可乐一样珠联璧合吗?竞争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它们也把我们看成竞争对手,这点我们的看法都一致了,据我了解,现在耐克成长非常快,阿迪略微的慢一点。”张志勇这样描述李宁公司面临的竞争格局。耐克与阿迪在产品的功能性和时尚性的结合方面,在运动资源上,在把握产品形象上,以及市场的推广上,远远地优于李宁。当然,有一点张没有提到,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品牌,是李宁牌远远比不上的。张认为李宁对他们来说,最主要的优势是分销,第二是定价的优势。虽然李宁的价位相对于这些国际品牌来说是很低的,但是体育行业不是高档产业。耐克和阿迪在1999年的时候,曾经做过200块钱以下的鞋子,最后全面失败。张说功利性的因素制约了李宁,也制约了耐克和阿迪达斯。但是更多的因素是可能转化的,经济大环境对体育行业的影响一直都很大,如果人们生活好了之后,价格的优势因素会不会转变?“可以说,我们长远的优势是在分销上,但是如果国际品牌意识到这点,他们也来做的话,那情况就会有进一步的变化。目前大家还没有到短兵相接的地步。”看得出来,张志勇在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最重要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利用短兵相接没到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如何在自己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品牌短兵相接。耐克的个性是叛逆和张扬(它的广告词是just do it),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像有点高不可攀。阿迪达斯,让人更多想到的是30多岁的成功男士,其个性是稳健。而张志勇为首的李宁的管理团队希望人们谈到自己的品牌的时候,会用亲和的、时尚的、魅力的字眼来描述。很明显,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目标消费者。别忘记,以安踏、三兴为首的福建晋江造牌企业也在威胁着李宁的市场。目前安踏每年运动鞋的销售量是300多万双。李宁目前鞋与服装的比例是4:6。营销总监王鹂说:“安踏进步得很快,但它只是一个短期的战术对手,我们的实力、品牌、知名度、管理水平和开发能力是它们没有的。安踏的现象给我们一个警示,李宁不能放弃低端市场产品,至少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相当的市场份额,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承认这是我们前期战略的失误。”李宁对安踏的战术反击是首先推出针对低端市场的产品,例如今年的“舒适装备”,价位是100多块钱。舒适装备卖得非常好,现在已经断了货。李宁的第二个战术是开20平方米以下的鞋店——叫“起跑线”鞋店。张庆说,“过去,我们忽视了安踏,我们有全国最大的分销网络,但事实上,我们开的专卖店是大动脉,毛细血管被它们占了,今后我们会用20-30平方米的‘起跑线’鞋店来阻击它们。”徐伟军对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安踏有自己的价格策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认为价格因素制约着李宁的同时,也在制约着他的竞争对手,耐克、阿迪达斯在高处下不来,安踏等品牌在低处上不去,相比之下,李宁公司恰好找到了一个独有的利基(Niche)市场。结局尚未明朗营销总监王鹂说到未来的增长目标时雄心勃勃,她定下的目标是今年达到10亿,三年达到增长百分之百,即达到15亿,到2008年达到20亿。然而李宁公司在中国入世,市场壁垒降低或消失的产业生态下拓展生存的空间并非易事。在耐克和阿迪达斯长驱直入,安踏等企业造牌意识觉醒的情况下,重塑后的李宁品牌能否获得广泛的认知和接纳?答案决非简单明了。一个品牌的持续的生命力来自于两方面:持续的创新与完善的营销。以耐克为例,它的极其强势的营销容易让人忽略一个事实:耐克公司每年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并卓有成效地对研究进行管理。星巴克的CEO霍华德·舒瓦茨认为,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传统的品牌推广模式(即“宝洁模式”)——“以大规模分销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占领市场,然后再集中全力从你的竞争对手中抢夺市场份额”,正成为过时的模式。“一个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广告计划并不是创立一个全国性品牌的先决条件,即它并不能说明一个公司有充足的财力就能创造名牌产品”。我们前面提到的托马斯·盖德认为,品牌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公司上下各个部门的问题。良好的营销至多是一种“生长激素”,而品牌的本质是“公司DNA”。“公司DNA”决定了公司未来的生长形态,公司的寿命,公司的品格。与品牌关系更密切的,不是公司在外部打造的形象,而是公司内部的一种无形而可感的文化,通俗地说,它是一种深厚的“内功”。比广告和销售网络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市场”(如海尔内部的“市场链”);比诉之于消费者的外在品牌更重要的,是深藏于公司员工心里的“内部品牌”。只有在高层经理人和所有员工心中建立了一种清晰的、引以自豪并自觉维护、全力改善的品牌后,品牌才可能强有力地在外部市场上迅速扩散。对李宁来说,关于品牌,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一个好的品牌必然有好的品质在,很多的消费者购买李宁的产品都是因为他的设计虽然土了一点,但是质量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更多的消费者希望可以从李宁那里得到质量放心的产品。如何加强品控,张志勇给出的解释是,李宁一直都在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强化质量标准。但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他们可能会有更大的发言权。总之,只有在李宁公司内部,所有的员工都确信“一切皆有可能”后,“一切都有可能”的李宁品牌才会在未来的市场上创造惊人的业绩——“一切皆有可能"
针对上述原因李宁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1、在优势和劣势的对比中,李宁在中国目前所处的优势强于弱势,尤其是品牌知名度、忠诚度和形象定位的优势,是李宁公司长期不断在各方面努力所得到的结果。2、公司所处的劣势则可以通过从产品、渠道、客户等方面入手逐一加以改进。又在发展趋势中威胁和机遇的比较中,认为李宁公司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大于威胁,北京奥运、潜在的市场需求等都将使中国运动装备市场的这块蛋糕更大,而李宁公司所面对的挑战则主要在于如何在分享市场自然增长的同时,提高竞争力并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国际经贸国际经贸
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建议
■李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李瑞锋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我国中药的国际
竞争力有所下降,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
中药出口面临的基本形势,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中药出口的政策建议:通过
“以医带药
”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进一步制定完善中
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药出口国际竞争力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
80年代
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
12807
种,其中药用植物
11146种,药用动物
1581种,药用矿物
80
种;仅对
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
850
万吨左右;
1985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约
30万
hm2,常年栽培的
药材达
200余种;药材年收购量
30~40万吨,其中野生药材占
60%,家种药材占
40%(李刚,
2004)。2007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
积达到
96万
hm22008)。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我
(国家统计局,
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
中药是我国非常传统的出口商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
载,唐宋时期就向外大量输出药材,当时出口的药品种类多达
几十种,包括人参、牛黄、朱砂、茯苓、附子、川椒、远志、甘草等
(李璐瑒,
2010)。中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与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
WTO及世界对传统医药重
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药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1.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中药出口
一直发展较快,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1974年我国中药出口额首
次突破
1亿美元,
1979年达到
亿美元,
1985年增加到
亿美元,
1974~198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
,发展迅速。
1991~2010的二十年间,我国中药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下
降回落、快速增长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
1991-1995年我国中药
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
1991的
亿美元
增加到
1995年的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995~2001
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他一些政策的影响,中药出口受
到限制,中药出口表现为不断下降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
1995
年
亿美元的高值,下降到
2001年的
亿美元,年均下降
;进入
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以后,我国中药出口
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2001~2010年中药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
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
2001年的
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虽然期间受到
2008年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药出口额增长率出现下降,但是从
2010
年开始明显复苏,出口额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到
。
2.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虽然我国中药出口近
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中药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却在不
断下降,表现为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
表
1我国中药出口额变化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年鉴
以及中药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降低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额占整个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
偏低,而且还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95年中药出口额占全
部医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
总值达到
亿美元,而医药类商品
(包括中药、西药、医疗器
械、医用敷料等大类
)的出口总值达到
亿美元,中药出口
所占的份额仅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2004)。
2008年中药出口占全部医药出口额的比重仅为
(张中朋
等,
2009)。相对来讲,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变
化趋势,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趋势
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
重明显低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药出口
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特征,而中药工
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呈现不断增加的特征。数据
显示,
2001年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到
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包括中成药工业企业和
中药饮片工业企业)
1364家,全年中药工业产值达
亿
元,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
。2008
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010
年我国中药实现工业产值
3172亿元,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
值
亿元,中药工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到
。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选择了贸
易竞争力指数
TC(Trade
Competition
Index)这一指标来进行分
析现阶段,分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普遍采用国际
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
来分析,但是由于关于中药的概念、内涵和范围,我国与国际
国际经贸国际经贸
图
2003-2008年中药出口额与中药工业产值在整个医药产业中的地位(
%)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2004),中国高技术产业发
展年鉴(
2003、2008),张中朋等(
2009)
上的有关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可比,难以准确
计算上述其他两个指标,所以本文只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这
一个指标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
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
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
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它国家
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
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
Xij表示
i国
j种商品的出口额;
Mij表示
i国
j种商品的进
口额。
TC值小于零,说明该产品为净进口,其生产效率低于国
际水平,不具有或缺乏国际竞争力;
TC大于零,说明该产品为
净出口,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TC值越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TC值等于零,则表示该产
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
品种交换。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
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
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介于
-1和
+1之间,因此在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
结果表明,我国中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不是很
强,而且国际竞争力正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贸易竞争
力指数从
1998年的
下降到
2010年的
。
表
2
1998-2010年我国中药贸易竞争力指数(
TC)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年鉴的相关
数据计算
2013年
1期
88
总第
706期
3.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附加值相对
偏低。从产品品种结构上来讲,我国出口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
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
)三大类。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是从结构上来看,
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我
国中药出口额中,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含中药酒及营
养保健品
)三者所占的比重为
、和
,中药材出
口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超过
70%,中成药出口所占比重不足
20%。之后,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1996年
~2006年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从
下降到
;
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1996年
~2006
年提取物出口额比重从
提高到
;中成药出口额所
占比重在波动中呈现小幅提高的特征,
1996年
~2006年中成
药出口额比重从
提高到
。但总体上,
1996年
~2005年以来,以中药材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2006年中药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中药材,
成为第一大出口来源,中药材成为第二大来源,中成药成为第
三大来源,中药出口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6年
~2010年一直
维持这种出口格局。
总体上来讲,
1996年
~2010年间虽然中药材的出口比重
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到近
40%的份额,同时,中药提取物的
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超过
40%,二者合计的比重超过
80%。相对来讲,中成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
20%。实际
上,早在
1989年,我国中成药出口就达到了
亿美元
,占中
药出口总额的
30%,1991年
~1993年间,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
重一直都维持在
30%以上,不过逐渐开始表现出下降的特征,
从
199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重降到了
20%左右,之
后,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
20%以下,例如,
2010年中成药出口额增加到
亿美元,但是占中药出口总
额的比重仍然不足
20%。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以中药材和提
取物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意味着我国中药出口品种的结构
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表
3我国中药出口产品的品种结构分布
资料来源:
1996-2007的数据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
关统计年鉴,2008-2010的数据来自中国中医药年鉴。
4.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市场相对
单一。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覆盖国家和地区范围进一步扩
国际经贸
大,
2003年中药出口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
150个,
2008
年进一步增加到
160个。但是,我国中药出口的目标市场仍然
比较集中,相对单一,亚洲市场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
示,
1998年我国中药对亚洲出口
38985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
额的
,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
3207万美元,占
中药出口总额的
;对美国出口
9124万美元,占中药出口
总额的
;其他市场出口
2872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
。1998年以来,出口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从
1998年
的
下降到
2010年的
65%;出口欧洲市场的比重有所提
高,从
1998年的
增加到
2010年的
;出口美国市场
的比重出现下降的特征,从
1998年的
下降到
2010年的
10%;出口其他市场的比重从
1998年的
增加到
2010年
的
9%。
总体上来讲,我国中药出口市场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出现
明显变化,亚洲市场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虽然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很小,
1998年
~2010年
12年间,仅仅下降了
个百分点,欧洲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增加
个百分
点,美国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
个百分点。
表
4我国中药出口市场分布结构(
%)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年鉴
二、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
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
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
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
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
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
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
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
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
2002年发布的报告中认
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600亿美
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
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
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
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
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
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
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
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
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
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
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
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
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
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
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
2004年
3月
31日,
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
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
“待批
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
30年的药用历
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
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
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
“药品地位
”,对于目前已经在
欧盟市场上以
“膳食补充剂
”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
销售
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
获取
“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
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
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
15
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
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
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
“膳食补充剂
”或“食品
”等形
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
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
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
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
显示,
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
2766家,其
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
1000家,出口额超过
100万
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
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
2010),大
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
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
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
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
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三、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
“以医带药
”方
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
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
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
化,现阶段,通过
“以医带药
”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
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
2012年从
7月
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
国际经贸国际经贸
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
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
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
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
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
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
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
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
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
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
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
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
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
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基本现实,为了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
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使
我国中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生产出具有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尽快摆脱中药出口以中药材
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成药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在中药出口中的份额。
4.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曾出台一系
列政策促进中药贸易。2005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医
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2009年
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明确了新
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完善相关
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等
14个部门联合制订《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
意见》,这些政策中都涉及到中药出口贸易,对我国中药出口具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文件都没有针对中药出口贸
易提出明确规定。为了促进中药出口贸易的发展,未来需要进
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我国中药出口,给予具有一定规
模和发展优势的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WHO/EDM/TRM/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M].-12.
[2]李刚.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上).
中药研究与信息,
[3]李璐瑒.传统中药如何走向世界—
—
——再谈中药出口.首都医药,
[4]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3年中药出口情况分析及
2004年预
测.医保信息,
[5]张中朋,刘张林.做大国际市场促进中药出口—
———中药出口二十年
回顾与策略探讨.中国现代中药,
作者简介:李荣(1980-),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专业:
国际贸易;李瑞锋,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2013年
1期
90
总第
706期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企业
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
—————以泉州纺织服装企业为例
■陆焱平陈燕武刘凯华侨大学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B-ZR1163)
摘要: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仅次于电子通信业的第二大出
口行业,出口依存度高达
51%。福建省泉州市的服装产业是中国
服装产业三大板块之一,占全国休闲服装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全市共有
8000多家企业。人民币升值给企业的出口造成严重的
冲击。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影响,
并提出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长短期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影响对策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低
迷和失业率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使得人民币面
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服装纺织品不断扩大的市场份
额是建立在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和较低产品价格优势之上的,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人民币的升值大大
地消弱了。
福建省泉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是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
最活跃的地区,泉州市区及下辖的晋江市、石狮市等地有近万家
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出口是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泉
州市纺织服装业实现总产值
12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6%
,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
10%
,出口值
32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商
品总值的
。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缓慢复苏,且伴随着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据泉州统
计局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
1%,纺织服装行业销售利润就下降
2%-6%,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5%~10%,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将
要下降
10%~60%。
二﹑泉州市纺织服装品出口概况
纺织服装业是泉州市主要的产业之一。泉州纺织服装业起
步于上世纪
80年代,现已经发展成为泉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
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泉州最具优势
的支柱产业,而泉州也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
服装生产基地。泉州市石狮不仅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也是福建
省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中心区,品牌总量跃居全国县级市第二
位,涌现出爱登堡、彬伊奴、卡宾、威兰西等一批著名品牌。相关
资料显示:泉州市现在有大约
8000家企业是纺织服装的生产,从
业人员更是有
50万余人;在泉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中超
1000亿
元的庞大服装产业占
1/4
,出口商品值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
,产量占全省的
70%
,占全国的
10%;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已
获得中国名牌产品
12项、中国驰名商标
32枚、中国
500个最具
价值品牌
5枚和国家免检产品
18件;全市
8000家纺织服装企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前言
我国的医药销售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行业,只要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存在医药需求的市场。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国医药销售市场产值将突破万亿,成为世界上药品销售产值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医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迅速壮大。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两个现实的问题:第一,国家医药监管单位对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随着医药行业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和限制法规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医药企业,而且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第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外的医药企业不断涌入,导致我国医药企业营销市场竞争激烈。现今,我国医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完善营销方式。
二、我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企业均可以经由医药批发商等中间方销售药物至正规医院,经过医院这一渠道将药品卖至患者。此外,还可以将医药产品投放到当地的各个医院,通过压低价格和提高利润的形式争夺医院的药物销售市场。因此,整个医药产业的营销渠道变得十分复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医药公司生产的药物产品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中间单位等渠道销售至各大医院和药店。此外,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形势的加剧,少数利润率很高的医药产品逐渐成为医药企业的宠儿,同种药物供大于求,药物种类繁多,加剧了医药市场的销售难度。而随着同种医药品的过量生产,加剧了医药产品的不正规营销和药品滥用情况的发生,威胁了低收入患者的疾病救治。
三、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
现今,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活,就得适应我国医药市场新的市场销售规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完善医药行业的营销体系。
首先,医药企业需要组建自己的营销队伍,吸引专业的医药营销人员加入自己的队伍,企业可以通过单位内部选拔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另外,建议医药企业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得新员工充分认识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的管理理念,熟知企业产品和市场竞争产品的特色和自家企业产品的长处,充分地掌握市场销售情况,培养销售团队新成员的销售自信心和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从而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1]
其次,医药企业需要打通产品销售渠道,即维护现有的销售途径并拓展新的营销途径。不同的医药产品其营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药企业独有的产品,建议与销货量较大的知名单位合作,依据销售单位对医药营销市场的影响能力划分为一级渠道、二级渠道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药产品在该地域的销售口碑,而且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使用率。性价比好的常见药物,建议与当地销售渠道多、销售能力强的连锁经销商合作,增加医药产品的销售覆盖面积。无论是新型药品还是旧式药品,医药企业均需对不同的合作销售企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壮大的目标。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医药连锁加盟单位呈现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市面上很多大规模的医药企业旗下还有很多医药连锁加盟店,这种营销方式降低了医药销售的中间环节,保障了医药产品的经济利益,提高了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最后,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营销成本的管控,降低药品价格的限制。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单位对药品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强,药品招、投标和基础药物的价格控制等措施减少了药品价格过高的现象。此外,医药企业面临着制药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费的不断提升和医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等问题,导致医药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因此,为保证医药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维持医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控制药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还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营销团队,只有医药企业合理控制产品的营销成本,才可以摆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单位的约束,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传统医药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品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营销组织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力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小,信息流向以纵向为主。
(二)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医药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其成本高,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三)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医药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四)医药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药品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作及时的调整,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额。另外,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五、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全员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理念指的是围绕销售市场,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和销售形式的营销方法。医药企业通过组合不同的营销方法(如医药产品、销售途径、医药价格、医药供需和医药销售服务态度等)实现企业盈利的销售方式,最终不断完善医药营销过程。医药企业的全体成员应当以营销市场为核心,以消费人群的服务为导向,其要求所有员工的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二)触发医药企业的整体潜能
在全员销售理念的背景下,我国的医药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发医药企业的潜能。医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充实单位的顶层设计,提出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期规划。
六、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市场利益,不仅需要质量上乘的医药产品,还得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量。
参考文献
[1]曹娟娟,谭雄斯.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商业,2016(7):116-117.
[2]宋艳.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研讨[J].时代金融,2015(26):208+212.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与健康有密切关联的医药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居民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医保体系在逐步地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促使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医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也同样也意味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种病上百种药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何才能使自家医药企业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了各大医药企业的首要难题。医药企业的盈利与否通常取决于该企业的营销能力,但是营销管理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营销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很少制定营销策略,大部门企业仅仅是空设了营销这个部门。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企业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两种。经过了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危机与转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医药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是以国外品牌和国内成分仿制药为主导。国外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以中国创造为辅,中国的医药行业似乎也在印证这种说法。由于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药品的临床试验时间较长,中国的医药市场就一直被国外药物占领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医药产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常态化的低谷。其实这是医药产业必经的产业重组过程,回顾西方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相似的身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产业以及美国医药产业的重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即均是在陷入低成本竞争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史为鉴,中国的医药也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高,医药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较为专业化、特色化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因此,医药企业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积极地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
三、医药营销的意义
随着医药市场的繁荣,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激烈就不言而喻了。医药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不太一样,它的产品以及服务同质性很强,那就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因此,在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时品牌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医药营销就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如广告、媒体传播等,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品牌产生推动效应,建立、维护和宣传医该药品牌,为品牌树立个性,加强大众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大众对于医药品牌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医生、专家等的专业建议和正面口碑。医药市场营销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根本。
四、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也暗示了国家人均用药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日后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寻求契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之一。现如今,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药品的厂商可以直接与医院、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进行直接交易,省去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与医院对接的流程。虽然说这样提高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但这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做法是造成医院市场和目前医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紧张关系直接表现为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不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医药企业没有做好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逐渐堙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在医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医药企业不断地在降低药品的价格,医药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种“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长期发展,还是要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医药企业最明智的营销手段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而是应该把客户作为中心,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对应的营销策略,完善医药市场营销体系。
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做好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价格体系。首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要压货,现将内部存货问题解决掉。此外,调整好销售渠道,不要无止境地向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各级销售的出货价格;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包装提高药品的客单价。打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医药企业可以从品牌包装入手,为企业品牌设计不同以往的包装,并且不给传统的流通渠道提供货物。市场上没有流通,只要销售价格合理企业利润就有保障;做好战略合作规划。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的培训活动、树立品牌形象、与连锁终端进行战略合作。针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信誉定价。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信誉较好的、已经树立好良好形象的企业可以适当将一些药品的价格定高一些;惯性定价。对于消费者较为熟悉其功能、质量的药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制定一个惯性价;更换产品组合策略。将产品组合中获利过大或者过小的产品去掉,更换成易获利的产品;差异定价策略。根据时间、地点和顾客购买力的差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药品。比如相同的药品,不同的日期定不一样的价格。
六、结束语
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它需要讲求一定的策略。本文主要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策略研讨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腾讯多元化之险:全面开战不如退而深耕良田 作者: 日期:2005-10-1 凭借即时通讯工具QQ起家的腾讯6岁了,它潜行已久的多元化战略直到最近才在业界公开。人们在一夜之间发现马化腾的“野心”原来是如此之大:全力排挤MSN、叫板丁磊和陈天桥、暗战eBay和淘宝、觊觎百度试水搜索、兴建门户追赶新浪。 全面开战的腾讯能获得胜利吗?其实,腾讯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应当踏踏实实立足于现有的战略定位,深入挖掘核心业务的潜力,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 2005年9月12日,腾讯发布了专门为QQ用户设计开发的C2C电子商务拍卖网——拍拍网。从目前提供的业务类型来看,腾讯基本上提供了互联网所有热门的业务,其业务线从核心的即时通讯到传统的门户网站,还包括良好现金流的网络游戏和互动语音,以及时髦的博客和在线电视。马化腾毫不隐瞒其“野心”。 多元化竞争风险高 马化腾现在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是微软的MSN Messenger等即时通讯,而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在电信增值业务领域,由于监管和竞争等原因,腾讯需要考虑各种竞争风险因素。例如,由于腾讯提供的“161移动聊天”大大依赖于运营商的关系,在今年初被取消分成后,腾讯估计每月净利润减少400万元。今年上半年腾讯净利润增长,主要原因是腾讯采用了一定的会计技巧,把一大笔应收款记录在本季度。 腾讯1999年“偶然”推出即时通讯应用(当时其名称是OICQ,后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主动改为QQ)时,以其兄弟ICQ为标杆成为其早期的运营战略。当时中国互联网业还没经历美国互联网业的疯狂,美国互联网业已迅速进入冷冻期,腾讯连把自己卖给一个“大”互联网企业的机会都没有——中国当时根本没有大的互联网企业,而国外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受到严格监管。 拜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所赐,也得益于身处中国南部富饶的广东省,腾讯利用广东高度发达的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无线QQ”,并凭借良好的收费机制而日进斗金。但从2004年起,电信运营商针对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出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开始推出各种监管机制,各大互联网企业的无线增值业务大受影响,腾讯也不例外。 从外部看来,腾讯可能是在2003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转暖时思考如何开拓其他业务类型。由于网络游戏的盈利性较好,腾讯首先进入了网游领域,稍后又进入了门户网站领域——这是腾讯有意识打造平台战略的标志。 腾讯的多元化战略真正开始“发烧”,首推9月12日推出的C2C网站。这是马化腾押的一个非常大的 “宝”。此时,马化腾已不掩盖其野心,他要进入所有赚钱的领域——博客、IPTV等。 冲刺纳市的梦想驱动 腾讯之所以想进入热门领域,其最大驱动力可能是纳斯达克。不过,马化腾进入这些领域时,可能不知不觉迈进了多元化的“陷阱”,这使得腾讯的核心业务IM(即时通讯)变成了“im”(impossible mission,不可完成的任务)。 由于面临监管等多方面的原因,腾讯一度没有直接面对媒体的习惯。但自从盛大和百度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如何利用媒体树立良好形象已成为腾讯的首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的冷落,可能会促使腾讯寻求美国资本市场寻找帮助。 从媒体报道来看,马化腾是一个内敛的人,他不太喜欢张扬。但是,面对盛大和百度先后在纳斯达克获得巨额融资,马化腾不得不挑战自我的腼腆。 从腾讯最近两年的业务收入结构趋势可以看出,互联网增值业务和移动与电信增值业务是其重要的“现金牛”。尽管移动与电信增值业务受到监管和竞争的影响,但未来的潜力应该是巨大的。 C2C不能拯救腾讯 从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看,符合美国投资者的思路的股票较受追捧。号称“中国Google”的百度已被证明其潜力远远被高估。最近其股票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也表示百度股票至少被高估了几倍,从一个层面上来看,仅仅模仿美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一定能保证其发展顺利。 C2C是一个最具美国特色的业务类型,考虑到中国互联网用户基数的庞大,受到不少投资人的追捧,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如果腾讯只是想借助纳斯达克的概念实现上市梦想,C2C可能会助其一臂之力,但其长期来看并不能让经营者真正获益,这也许只是让前期投资者顺利退市的一个方法。 另外,如果不出意外,美国投资者肯定会在百度的投资中吸取深刻教训。因为依赖本地搜索打出好牌的Google已让百度深刻认识到什么叫技术实力和创新,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战略的百度并不能像微软那样轻松采用跟随战略而推出本地地图搜索业务。 马化腾也许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推出C2C网站的同时,表明绝对不会去打价格战——当然,利润并不丰厚的腾讯也可能没足够实力打价格战。C2C网站目前在中国看来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只是中国互联网不断升温掩盖了该业务的实质。 在中国经营互联网业务,不仅是业务和服务需要本地化,竞争战略也需要本地化。进入能构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这就是本地化的竞争战略。 缺少话语权的乙方 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分析报告《中国互联网》指出,中国的无线增值业务将是所有最具潜力的领域中最具增长空间的。“无线增值业务是被忽视的机会,虽然存在一些监管方面的忧虑,但进入门槛在提高,而且这一领域正在复苏。” 近几年不愉快的经历显然让马化腾备受挫折。在跟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不管腾讯如何强大,它毕竟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乙方”。搜狐也曾面对这种尴尬,张朝阳在接受了中国移动的罚款后,不得不表示“将不断与中国移动进行沟通”。 马化腾需要看到的是,目前进入中国移动增值业务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正如中国移动一位高管所描述的,任何互联网的东西,只要跟移动通信挂上钩,就可以获得利润。事实上,腾讯也是在2000年提供“无线QQ”后才不断获得利润的。 目前,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中国互联网企业能获得利润的商业模式屈指可数,搜索引擎可能是一个。即便是前些年盛行的收费电子邮箱,也由于Google推出好用且免费的千兆级电子邮箱,收费的21CN和263被迫转型,微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把Hotmail“免费”下去。 C2C在美国获得了较深入的发展,但在中国,首先获得发展的是B2B。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国情所造成的。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国人的消费者习惯也大大限制了在线交易的可能。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深受“假货”和“欺”的影响,对于不能亲自使用的产品,绝对不敢贸然掏钱。这也许部分解释了C2C在国内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缘故。 无线增值业务被低估 有着垄断巨头占据的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则与众不同。电信运营商具有维护诚信的义务,依附于该领域的各种商业模式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由于无线增值业务发展初期任其自流,导致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使得一些获得既得利益的企业一时不能转换思路,以“脚”来投票,这本身是不理智的行为。 虽然腾讯没放弃无线增值业务领域,但它明显已不把该领域作为其核心战略型业务。不过,正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所说,谁能把握无线增值业务这个被忽视的机会,就将会给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次力量对比重组的机会。 事实上,腾讯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它应当踏踏实实立足于现有的战略定位,通过核心业务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这才是腾讯应当采取的战略。 [作者系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盛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附:)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竞争战略 互联网业的精英们找到互联网业的盈利方法后,纷纷进入即时通讯这个具有较高客户黏度的杀手级应用市场。不过,即时通讯天然具有高进入门坎(entry barrier)的特点,大大抑制了后进入者对在位者的挑战。 在美国即时通讯市场,主要是美国在线的ICQ和微软的MSN Messenger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而在中国,腾讯的QQ占据了绝对市场领导地位的75%。即时通讯软件之所以能给拥有者较大的安全感,主要原因是即时通讯的互动性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明显,而且即时通讯的内容本身是由使用者自行产生,对应用提供者要求不高。 即时通讯竞争的法则是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构建进入门坎的核心。不过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来,平台化(platform)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目前,微软不断把MSN Messenger构建到MSN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不仅有即时通讯工具,还有MSN所提供的百科知识(Encarta)、搜索(MSN Search)及其他增值服务。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看来,即时通讯仍具有一些短处。即时通讯能得到广泛应用,免费提供可能是其根本原因,盈利却成为所有运营即时通讯的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在美国,即时通讯并没实现自身的盈利,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独立运营即时通讯而获得市场领导地位。原来独立运营的ICQ,由于资金捉襟见肘,在1999年被美国在线收入囊中。目前处于美国即时通讯市场主导地位的MSN Messenger,也成为微软MSN战略平台的一个重要棋子。 在中国,除了腾讯和微软在提供即时通讯应用,中国的三大门户均提供即时通讯应用服务,例如新浪通过收购即时通讯专业公司UC进入了即时通讯市场。笔者认为,除了微软深刻理解了即时通讯的经济原理,包括腾讯在内的其他企业仍未学会把即时通讯市场领先地位整合到其“平台战略”中去,而平台战略恰恰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平台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经济学所体现的“网络外部性”。其根本原理是不断增加的客户基数,可以使客户网络的价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非常容易理解QQ从几年前不受重视到近几年备受追捧的现象。 不过,对于腾讯来说,如何应用网络外部性的经济特征,可能不仅仅是把QQ延展到和网络游戏等,它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转载)
词条图片词条图片(89)
《腾讯战略法》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因为腾讯公司经营利润的增长达到了瓶颈期,因此不得不进行战略升级,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在保持原本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新领域。本文通过对不同行业生命周期和腾讯公司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得出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将会是腾讯新的有利可图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