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09年统考心理学大纲刚刚出来,万学·海文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大纲解析,希望对各位考生能够有所帮助。 这一期我们继续讲解心理学考试大纲四大版块之三——实验心理学,这是广大考生比较头疼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如何在复习中准确把握这部分内容做详细的论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考查目标及考试形式 09年考研大纲明确写出实验心理学的考查目标有三个: ① 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 ② 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③ 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很多考生在看大纲的时候,往往忽视考查目标的内容,通常一掠而过,甚至不看,其实仔细阅读考查目标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帮助你猜测考试可能的题型。 实验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很多的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很是一块心病,但对于理科的学生而言也没那么轻松。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出题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复习这本书的总原则是通读全书至少3遍,保证对整本书的知识形成连贯的印象,然后买一些相关的习题集(尽管这样的资料可能不多),要独立做一些实验设计,可能一开始会毫无头绪,需要参考答案去理解,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你即使看了答案,也不明白为啥这么设计,那说明你之前看书下的功夫不够,返工!!实验心理学就是要考出你的动手能力,所以习题一定要练,而且要反复练,从中领悟实验设计的真谛。 (二)实验心理学的知识点分析 这一块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包括第一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经典实验方法部分,包括第三和第四章;第三部分为实验部分,即第五章。 第一部分的第一章是概述和第二章的实验变量和实验设计,可以看作次重点,考察的话很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于这部分需要考生在变量的理解上多多练习。给出实验题目后,要会判断实验变量以及如何控制。对几种实验设计方法要能加以区别和应用,它虽然不会单独考察,但是会融合在实验设计部分,这是考生更好地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的基础,基于这一点,考生也要好好地掌握。 第二部分是实验部分的重中之重。反应时部分是考察的重点,首先,对反应时法的影响因素和三个经典的实验必须非常熟悉的把握。尤其是几个经典实验最好能达到用自己的语言精确的复述的水平。因为后面章节的很多实验都应用了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如记忆和注意部分的实验多是以反应时为变量的。这是就要根据反应时的影响因素考虑如何对其他额外变量加以控制,从而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同样在考场上设计实验时,首先也要思考自变量因变量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其实反应时还是比较好的因变量。当然前提时一定要适合你的实验设计。同时,整个实验的变量控制上也是围绕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展开。 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实验部分的精髓。这部分又分为传统心理物理法和信号检测论,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两种心理测量概念:心理的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可以说这一章中每个小节,甚至是每句话都是考点,考生必须细读,精读,深入理解其实验内涵,以及这两种实验方法的由来、特点、及其辨别。下面我们再分别对其重点进行剖析: 心理物理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解费希纳的三种经典的心理测量方法,考生对这三种实验方法必须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同时要分析和归类,不同的实验方法适合哪种课题的研究,以及三种实验设计方法的异同和优劣。 这部分还包括了心理量表的建立部分,这部分多以选择形式考察,考生需要掌握不同量表的特点,以及不同量表都是以什么样的实验设计得出的,以及其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信号检测论部分是历年来实验部分的命题热点。而且这部分内容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跨专业考生而言。考生对此不但要深入的理解,领悟其中的精髓,首先不理解其内涵就无法应对这部分的计算题,也就更不可能灵活应用。而应用恰恰是实验部分考察的热点和重点。所以考生无论如何都要搞定这部分,只要用心的话都可以的,而且一旦你领悟内涵以后,就会发现这个实验方法非常实用,可以应用的许多领域,考生可以自己对此做个总结。 这部分主要是一些心理学实验,其中感觉和知觉部分多可能以选择形式考察,学习部分实验如果考察的话会与发展和教育结合起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记忆和注意部分实验。尤其是记忆实验,其又分为感觉记忆、短视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角度的实验。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热点,同样需要考生格外重视。对于注意部分我们强调的是启动实验部分。当然其他未提到的实验也至少需要理解和记忆。 (三)参考书目 心理学部分需要看的参考书目相对多一些如下: 孟庆茂,常建华《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滢 《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浪费你父母的钱,

心理学的实验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的实验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心理实验研究的论文

心理学的实验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的实验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儿童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探讨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概述: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理论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01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黑猩猩的实验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心理理论”的概念,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983年,winner &pemer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有关心理理论的问题,首创了著名的“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Astington等人认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Happe等人认为,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如信念、需要、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及家庭语言方式。

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Perner Ruffman &Leekman(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是影响儿童谬误信念理解的一个重要变量,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但结果与儿童拥有哥哥姐姐数量多还是弟弟妹妹数量多并没有显著的相关。enkins 和 Astington的研究发现,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

家庭语言方式对心理理论的影响。Jenkins 和Ast- ington(1996)认为,兄弟姐妹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因为兄弟姐妹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儿童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有潜在影响。Slaughter等人对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被拒绝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Badenes等人研究还表明,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相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两者呈现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

1、理论论

理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等人,他们认为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心理理论的知识,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通过经验不断建构的过程,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

2、模拟论

模拟论的代表人物是Gordon,该理论认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模拟论也强调经验的塑造作用。

3、模块论

模块论试图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天赋因素提供说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lan Leslie和Simon Baron-Cohen,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先天存在的模块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而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即“心理理论”随儿童的内在成熟而显现,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触发作用。

四、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1、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

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2、关于心理理论的使用研究

个体获得了心理理论并不一定会使用心理理论去推测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同的个体心理理论的使用方式也不同。影响个体对心理理论的使用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尚且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有关心理理论的使用问题将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3、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Premack. D., &Woodruf,f G. (1978). Does chimpanzeehave a theory of mind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 515-526.

[2] Astington. . J.. The language ofmind:lts role in Teaming and teaching. In D. learning, teach-ing and schooling.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96,593-619.

[3] Bjorklund,. (1995 ).Children′s Thinking[M].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4] .,Ruffman. T, & Leekman, S. R. (1994). Theory of mind is contagious:You catch it from your sibs. Child Development, 65,1228-1238.

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爱情心理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爱情心理研究综述》

摘 要:从上世纪70世代形开始,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我国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拟从爱情的概念、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测量、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 总结 了国内外的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1924)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1956)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1972)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1978)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 文化 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爱情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

身处大学校园的爱情,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爱情真谛缺乏理解。2.恋爱动机的偏差。3.恋爱道德观念的弱化。4.恋爱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王素珍(2003)认为主要有:1.爱情价值观错位;在其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后,发现大学生在爱情价值观方面,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但调查同时显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问题:①看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为了爱情影响学业。③推崇“爱情至上”。④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排他性”认识错位。2.爱情挫折。3.恋爱行为不当。。让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大学生“恋爱族”中,真正为爱情而相爱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据一项对11所大学近千名大学生的关于“你恋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回答的依次顺序是:满足生理和发展的需要、充实课余生活、双方接触产生爱情、作为一种消遣、寻求一种刺激、孤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对一行的好奇心、积累 经验 、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选择伴侣。这一结果应该说是令人担忧的,。黄家兵(2005)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1、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并存。2.恋爱“过程体验”的空虚感。3.恋爱轻率而导致的无聊感。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面对如今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1.深化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增强恋爱道德观念。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3.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4.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王素珍(2004)则从爱情价值观、爱情挫折和恋爱行为不当方面阐述了调适 方法 ,认为在爱情价值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自我调适:1.要学会思考。2.要学会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成才的关系。3.提高爱情的道德修养。在爱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爱情认识。2.要分析失恋的原因。3.要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是道德的表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大学生的爱情必须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

4.爱情的测量

综观国内外有关爱情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爱情观念的测量、爱情成分的测量、爱情类型的测量。

爱情观念的测量

Rubin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的测量。Rubin(1970)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Rubin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考验建立了13个项目的爱情心理量表和13个项目的喜欢量表,这是第一个区分喜欢和爱的研究;并确定了恋爱中人们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心和信任。这三个主题创造的爱情心理量表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情思想强度的大小。研究者们常在问卷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评估RLS的有效性。

爱情成分的测量

1)Davis(1985)曾对爱情和友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包括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和交心;而爱情除这些因素外还包括集束:激情和关怀。研究发现这可以让人觉察到什么时候友谊已经转化为爱情关系,或爱情关系正在逐渐降格为普通的友谊。Davis和Todd在此论基础上设计出了关系评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个分量表组成,它被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友谊,并能预测不同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哪种类型的友谊。2) Sternberg(1997)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过比较爱情类型的结构模型和评价这些模型中对多种亲密关系的有效性发展了36个项目、3个分量表的三因素爱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为指导,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最常使用的爱情维度:关爱、性欲、激情、亲密、尊重、承诺和依恋这些维度可以被合成为只有四个成分:性爱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并编制了相应的爱情测验量表。量表包含55个项目用来测量爱情模型的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用15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5) 王娟(2006)采用问卷法,以中国五个地区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为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5个维度。编制了包含26个项目的中国人爱情心理正式问卷,采用6点计分,4个项目设为反向计分。

爱情类型的测量

关于爱情类型的测量主要是爱情态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据 Lee(1977)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包含42个项目,每个类型7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伴侣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爱情的影响因素

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

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因素

David(2003)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性行为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__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点如何预测成年早期的爱情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爱情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青少年的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并且,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个项目,后由我国研究者费立鹏等(1991)对该量表进行了三次修订,使其适用中国的家庭环境状况。该量表为5点计分,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家庭亲密度量表将被试的家庭亲密度分成四种类型: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研究发现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5个维度: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来自于亲密度过高家庭的被试在爱情心理上更倾向于对各个维度有高的感受。

其他因素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对爱情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恋爱状况、恋爱目的和动机、家庭收入等。根据王素珍(2004)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情感的依恋,他们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对恋爱以后有什么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6.爱情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爱情心理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爱情心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中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心理的较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发育成熟较早,中学校园频频出现学生早恋现象,有关其对爱情的认识,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而研究生虽然在年龄和心智上都比较成熟,但现有很多研究生处于单身,并从而有过恋爱关系,其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存在问题和 教育 对策的理论研究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上,对于爱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机制的分析较少,也没有具体探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爱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以当今中国人的爱情恋爱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测量工具要么借鉴国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编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结论上的差异,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爱情心理的理论问题,如恋爱观、爱情心理教育、结构模式、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将一如既往地受到关注,但是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爱情心理原因机制。同时,对爱情心理的教育对策的效果评估也同步展开。

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国人爱情心理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和预测不正确的爱情观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三、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将量表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娟.(2006).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于.(2009).爱情心理及其与人际关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武汉:化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常泓,侯赞华.(2008).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学生爱情心理调查与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4-17.

[5]林艳艳,李朝旭.(200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0-44.

[6]黄家兵.(2005).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 经济与社会发展,6,87-89.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爱情心理研究论文

心理学实验论文的研究目的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实验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的实验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其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为其他课程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要重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师生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整体综合协调,从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1、描述心理事实。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2、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对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即要求揭示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3、预测和控制。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扩展资料:

心理学研究是指研究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研究。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有三种本性,即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满足的本性。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有关人的本性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

类别:

1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2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3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4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5 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学研究

是个心理学论文的实验研究

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原因及其解决策略的探析》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 方法 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本文探讨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原因;解决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1)内容体系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系统性与整合性没有达到有效统一。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将统一的心理学现象分割为不同的易于实验以及易于控制的小部分,研究中缺乏关联性,各自为政;第二,研究的课题过于繁杂,小到关于小学生的记忆研究,大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上至教学技术研究,下至学科的教学心理研究,再从学习神经心理学至教学策略的探究,种类丰富的研究课题占据了教育心理学整个领域。第三,心理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范式更迭,致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侧重点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体系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难以产生稳定“范式”的原因之一是研究对象过于复杂。其研究对象本应是在学校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变化,一方面它研究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与学活动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变化,另一方面也研究这二者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人与人交往的复杂以及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最终导致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复杂性。除此之外,研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般都是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由零散向系统过渡,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全部的内容,教育心理学中也是这样,它必然存在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2)忽视人的特性问题。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法,另一类是现象学方法,以上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心理学以研究人为侧重点,心理学研究中的困难也是研究人。自然科学的研究不以研究者的意志而转移,其研究物性变化中的表象与真相都是真实且客观存在的。而在心理学中,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时,研究情境设计得再缜密,依然存在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之间因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科学中容易掌控的“物性”,而是研究“人性”,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中过于重视效仿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殊不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忽视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复杂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人的外在表现或行为并不能够代表其内在的意识或者动机。

2、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原因。(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的原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视应用的学科,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工作,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离不开教育实践,二者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与应用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由此产生的研究类型也分为两类: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与现状中看,教育心理学过多的将重点放在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经常是在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别的教学学科中而间接起到的指导作用。一直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来源于理论,并不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造成教育心理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对教学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2)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此外,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2)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

2、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当前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结束语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要将教育心理学中的不足之处摒弃掉,并不是仅仅研究中国化的教育心理学,而是要面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亚楠.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探析[J].北方经贸,2009(4)

[2]张欣艺.发展中的教育心理学[J]. 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4(05)

[3]张礼娟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中 2012(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育心理学问题探究论文

经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实验心理学:它的诞生伴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它的方法位于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序列的顶端,正是对实验法的不断研究和应用,才为实验心理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那么,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呢?一般而言,尽管心理学实验研究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没有一定的成规,但总体上还是能找到一些基本程序。然而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实验心理学研究者都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作为一个普通科学家所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一般原则;其二是作为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心理学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 (一)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 在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大多数科学家都能够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研究中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力图报告事实。然而,由于观察方法的局限或者科学家自身的期待心理,科学家可能无意地歪曲了事实。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歪曲其实是可以通过科学家严格谨慎的研究态度来消除的。 例如,自1902年发现X射线以后,法国物理学家布隆洛特就声称发现了“N射线”,很快,法国的许多物理学家都重复确认了“N射线”的存在。但是,美国、德国、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都未能成功重复布隆洛特的研究。后来,美国物理学家伍德(R.W.Wood)拜访了布隆洛特。后者向伍德出示了一张绘有光环的卡片,调低灯光后布隆洛特说卡片上光环的亮度增加,那就是“N射线”的作用。然而伍德却并未看到任何亮度变化,于是他被指责为“眼睛不太敏感”。后来,伍德要求使用其他简单测试来观察“N射线”,他把一个薄铅版插在“N射线”与卡片之间作反复移动状(铅版是用来阻止“N射线”通过的)。此时布隆洛特报告说卡片上光环的亮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实际上伍德并没有真正移动铅版,仅仅是装作移动的样子而已。这表明,“N射线”的存在没有任何证据! 由于在研究中未能做到本应达到的审慎程度,布隆洛特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从此一蹶不振,若干年后在一片声名狼藉中死去。这一戏剧性事件给实验研究者留下深刻教训: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力求精细、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得出结论时务必仔细核对、小心谨慎,容不得半点大意。唯有此,科学才能真正客观、准确。 (二)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实验心理学以人的心理为研究对象,其实验研究往往以人为被试,这为实验心理学研究带来诸多道德问题。实验心理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有效地进行实验;另一方面也必须保障人类被试的权利,承担道德责任。于是,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伦理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试验:一个实验中,一次刺激呈现和相应的一个反应。。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研究的目的、程序以及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内容。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 例如,在研究抑郁情绪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时,必须通过特定程序诱导被试产生抑郁情绪。诱导抑郁的方法由费尔滕(Velten,1968)发明,被试大声朗读与情绪问题相关的60个句子,朗读这些句子可以诱导出一系列抑郁情绪,如相对轻微的“今天和其他日子一样不好不坏”,到逐渐严重的“我感觉糟透了,真想睡过去永远不醒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诱导出暂时的抑郁,许多被试都报告说,他们体验到了压抑的情绪。 按照知情同意原则,研究者必须如实告知被试诱导程序可能会使其产生暂时的负面情绪体验,并让被试自己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实验安排。这样才能保证被试在进行实验之前就明确表明他们尽管知道实验过程中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令他们感到不快,但却仍然同意进行实验。 然而有时候实验研究者为了控制被试的反应性,为了避免由于知晓实验的真正目的或真正过程而干扰实验效果的现象,不得不掩盖部分事实而欺瞒被试。例如,一个研究者试图研究“被试在同性团体中是否比在异性团体中更加武断”的课题,但是如果被试得知实验的真正目的,就可能会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行为,从而导致数据失真。因此,研究者告知被试,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小组合作时的问题解决情况以及对任务难度进行评价”。 欺瞒技术违反了知情同意原则,事实上这种欺瞒手段往往使有道德的科学家都会面临两难境地。因此欺瞒技术必须慎用,仅仅在欺瞒对被试无害,并保证实验的潜在利益远远超过被试可能遇到的任何危险时,才能考虑欺瞒。但是,研究者应当尽量让被试了解事实,并在实验后完全告知被试真相。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己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仍然以研究抑郁情绪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实验为例,伦理原则保证了实验被试在诱导抑郁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放弃实验以停止继续产生负面情绪体验,尽管此前他们已经充分了解并同意了这样的试验程序。有时心理学实验的被试往往是选修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这时研究者不应将参与实验作为唯一规定的作业要求,因为这样就剥夺了被试退出的权利。正确的做法是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如写一篇论文,或者参与实验,或者听一场专题报告等,此时被试就具备了潜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参加或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和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不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被试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因为即使是最缜密、危险程度最小的研究计划都可能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所以研究者应当随时准备向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例如,在一个大家认为是标准的、无害的记忆实验中,研究者应当允许被试由于感到挫折和不安而叫喊出来,并且允许那些感到愤恨的被试中途离开。 在实验完成后,研究者也要对被试的任何问题给予解决。仍然以采用诱导抑郁技术的实验为例,研究者在实验后可以询问诱导抑郁情绪的被试,以确定被试是否有任何消极的后果。如果被试因为实验而产生情绪问题,研究者就有责任为被试消除有害后果。例如,可以让被试朗读一些可以诱导愉快情绪的句子,来对抗先前诱导出的消极情绪。之后,研究者还要询问被试当前的心情是否比实验开始时糟糕。在所有的被试作出良好的描述后,研究者才可以完全结束实验。如果被试感觉不好,那么研究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抑郁情绪的不良后果,直到他们感觉好了为止。 4.保密原则 所谓保密原则就是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不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保密原则看上去简单易行,但实际执行时却有可能遇到道德的两难境地。比如,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某个被试患有明显的抑郁症却从未得到治疗,研究者究竟应该遵守保密原则而忽视被试可能遭受的潜在伤害,还是应该打破保密原则将情况告知专业临床心理专家以保护被试安全? 在这种两难境地下,研究者必须进行衡量:到底哪个道德准则更为重要?如果研究者坚持对该被试进行治疗,他可能会怀疑研究者侵犯了他的保密权利,因而会产生持久的愤怒和不信任;如果研究者选择遵循保密准则,那么该被试就会处于严重的抑郁状态而不接受任何治疗。如此看来,保护被试免遭伤害比坚守保密原则更加重要。 因此,实验心理学的伦理行为必须建立在实效的基础上,即研究者必须首先做到最好地保护被试,然后才考虑如何完成一项有意义且有效的研究。这就是科学研究有效性与道德伦理的统一。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S.,et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心理学量化实验研究的论文

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是卡特尔。

一、卡特尔简介

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是20世纪初美国应用心理学先驱,是最早将心理学研究结果统计量化的心理学家,全世界第一位脱离哲学范畴而纯属心理学的教授。他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市,逝于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市。

二、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

1、《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是1890年卡特尔发表于《心灵》杂志上。这篇论文首创了“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术语,还由高尔顿加上了一篇附录表示支持。卡特尔所谓心理测验的含义很广,不单指智力测验,而是包括对人的一切能力的测验。

2、在该文中,卡特尔说:“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又说:“心理测验若有一普遍的标准,则其科学的与实际的价值一定可增加不少。”他当时就极力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三、科特尔的主要贡献

卡特尔采用测验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个别差异,使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科学心理学与心理测验推动的中心,也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此外,他的兴趣在于编辑及出版,并且推动了许多科学社群与组织。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三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 市场营销 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 领导力 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热点 ,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 广告 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 其它 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 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猜你喜欢: 1.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3.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问题及走向 范春林张大均 [摘 要] 从20世纪40 、50年代开始,学习动机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理论取向上,认知观和社会认知观取代早期的机械论,将学习动机与学习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学习中的认知要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并开始关注学习动机的发展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确立测量学习动机的主要指标和方法。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动机概念的术语五花八门,缺乏区分效度;不同理论取向并存,难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机研究模式;研究者对学习动机基本性质的看法存在着重大分歧;过于倚重自我报告的问卷研究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未来,在研究的理论取向上,社会认知理论的优势地位将更加突显,对学习动机内在结构的分析将更加全面系统,在社会认知观的指导下,将建立环境因素、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结果关系的整合模型;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将得到普遍运用。 [关键词] 学习动机;理论取向;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范春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西南大学心理 学博士后流动站人员 (成都 610066) ;张大均,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 400715) 学习动机的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已从边沿走 向中心地位。①因此,对国内外近50年来的研究 进行系统总结,把握其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揭示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促进该领域的进 一步研究和建构学习动机理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 工作。 一、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 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专门研究大致可以追溯 到20世纪40 、50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在此后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学习动机研究表现出 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 认知观和社会认知观取代早期的机械论 科学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段,即20世纪上半叶的机械论动机观,60 、70年 代由机械观向认知观的转变,80年代认知观和社 会认知观的确立。② 机械论动机观包括: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 和需要层次论等。③其中,斯金纳(Skinner ,B. F. ) 的强化论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强 化论的影响下,研究者对奖励、表扬等的动机效应 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现了两派对立的观点。一 种观点认为,表扬有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保持; 另一种观点认为,表扬会削弱内在动机。这场论 争实际上已暴露出机械论动机观的致命弱点。因 为,奖赏或表扬作为外在诱因,对行为的动机效应 受制于行为者的内在认知因素。对此, 亨德隆 ( Henderlong ,J . ) 和利泊(Lepper , M. R. ) 提出, 表扬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表 扬者是否有真诚的态度,表扬能否增强受表扬者 的胜任感和自主感,表扬能否促进受表扬者恰当 的归因方式的形成,表扬者传达的行为标准或期 望是否恰当等。④机械论动机观忽视人的认知、情 感、意志等主观因素的中介调节作用,抹杀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对行为的解释也就难免出现偏颇。 强化论动机观的弊病也是其他机械论动机理论的 通病。因此,从20世纪60 、70年代开始,它们逐 渐被认知观和社会认知观的动机理论所取代。 认知动机理论主要有成就动机理论、认知失 调理论和归因理论等。以阿特金森(At kinson ,J . W. ) 为代表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目标期待这一 认知因素对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费斯汀格 ( Festinger ,L. ) 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元素 之间的冲突会促使主体减少不一致的动机状态, 驱使主体保持认知要素间的一致或协调。韦纳 (Weiner ,B. ) 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作为介于刺 激和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变量,对后继行为具有 动机作用。总之,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都强调主 体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并关注认知要素对行为 的调节作用。 班杜拉(Bandura ,A. H. ) 的社会认知论从 人—环境—行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出发,对自我 效能感的功能、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自我效能理论既考虑 到了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如结果期待、效能感、自 我调节等对行为的能动作用,又考虑到了环境因 素对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三 元交互决定论的基本主张,具有浓厚的辩证色彩, 比认知论的动机观前进了一大步,并得到研究者 们的高度重视。 (二) 将学习动机与学习者所处的具体环境结 合起来加以研究 早期的动机研究植根于实验和心理测量的研 究传统,较少关注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不再将动机看做是稳定的人格特 质,开始更加关注学生所处的背景因素对学习动 机的影响。⑤ 对学习动机情境性特点的重视与近十多年来 学习与教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有 直接的关系。学习的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观 促进了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和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方 式的采用,由此,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和社会性 受到高度重视。研究者认为,情境性和体验性的 研究取向最适合考察新的学习环境如何促进适宜 性学习动机和学习卷入(engagement ) 以及学生 为何表现出不良的学习动机的问题。⑥ 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在成就目标理论 的研究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成就目标理论认 为,个体对成就情境的认知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成 就目标取向。⑦学生对课堂目标定向的知觉影响 着学生的动机模式和目标定向。阿姆斯(Ames , C. ) 认为,教师通过调节诸如任务设计、权利分 配、对学生的认可、分组、评价和时间分配等课堂 结构要素,可以创造有利于掌握性目标定向的课 堂气氛。⑧ (三) 将学习动机与学习中的认知要素结合起 来加以研究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中“认知革命”运动 的兴起促成了教学心理学的产生。教学心理学家 高度重视学习中认知要素的作用而忽视动机、情 感等非认知要素对学习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 后,研究者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人类学习的基本要 素,认知过程与学习动机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 这种新取向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领域。 一是学习动机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20 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已揭 示出动机因素对学习策略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自我调节的社会认知观强调自我效能信念、归因、 目标设置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调节行为中的重要 性。⑨频催奇(Pint rich , P. R. ) 研究发现:自我效 能感强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复述、精加 工、组织等策略;自我效能感与计划、监控和调节 等策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任务价值信念与复述、 精加工、组织策略的使用有显著的正相关;对学习 任务的兴趣浓厚、重要性估计较高、达成未来目标 的有用性评价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监控策 略。⑩ 二是学习动机与认知要素的交互作用。频催 奇等对动机与认知的联系进行过较详细的讨 论。lv他们指出,有关概念变化的传统的“冷”认知 心理模式忽略了对概念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动机 和背景的影响。鉴此,他们描述并提供了各种课 堂因素和诸如目标、效能信念、控制信念等动机因 素对学生认知变化产生影响的初步证据。如频催 奇提出,学习的环境变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认知要素交互作用影响到学生对学习 活动的卷入,进而影响到学业成绩。lw 总之,随着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兴起和深入, 学习动机对学习认知要素的重要影响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但也正如频催奇所指出的那样,尽管 研究者已建立起了知识结构与获得这些知识的模 式,但动机要素与这些模式运作之间关系的研究 还相对较少,今后应加强动机与基于知识的认知 模型之间关系的研究。lx (四) 开始关注学习动机的发展问题 关于学习动机发展的研究, 威格斐尔德 (Wigfield , A. ) 和艾克尔斯( Eccles , J . ) 认为,以 下问题值得关注: (1) 儿童青少年是如何理解动机 概念的,动机概念的含义是如何随年龄和时间而 变化的; (2) 动机概念是如何随时间而更加分化与 复杂化的; (3) 动机水平和质量是如何随时间而变 化的; (4) 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以及动机与环境因 素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ly 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研 究者主要对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动机的变 化进行了考察。 有研究表明,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 学习动机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多的非适 应性动机,这些动机涉及到效能感、控制信念、价 值和个人兴趣等。lz动机下降的趋势与个人的生 理成熟以及学校和课堂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 系。如米吉尼(Midgley , C. ) 等对2 000名从小 学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学 生对教学的期待和价值观等动机方面的变化与升 入初中前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绝大 多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课堂环境的知觉较差,如 师生关系消极,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较少,因此学 生对自己学习的表现、学习潜力以及对教学的价 值观都比小学差。相反,那些对环境知觉较好的 学生的教学期待和价值观却没有变化或有积极的 变化。据此,米吉尼等认为,尽管升入初中后的这 一时间段是青春早期的敏感期,但学生主要是对 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很敏感。l{ 这一研究对创 设支持性的学校和课堂环境,以扭转学生动机下 降的趋势是非常有启发的。 (五) 研究方法上,确立了测量学习动机的主 要指标和方法 学习动机的测量和评价,无论对学术研究和 实际应用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 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l| 当前,多数学者采用行为指标,如任务选择、 努力程度、坚持性和学习成绩等对学习动机进行 推论和测量。虽然学生主动选择的学习任务可以 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一个指标,但是由于学生在课 堂学习中的选择机会少,所以任务选择可能并不 是学习动机测量的有实用价值的指标。学生为达 成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面临困 难的任务时愿意付出的努力,也可以作为测量学 习动机的一个指标。不过,随着学习技能的提高, 学生付出较少的努力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 “努力”作为学习动机的指标是有局限的。坚持 性,即为完成某一任务而投入的时间,也是测量学 习动机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在面临学习困难时,学 生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坚持性,就说明其动机较强。 但坚持性作为学习动机的指标和努力指标一样, 也会因为学习技能因素而受限制。最后,学习成 绩也常常作为评价学习动机的一个间接的指标, 因为学生在自己选择的学习任务上付出的努力越 多,坚持性越强,也就越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结 果。采用以上指标测量学习动机既有合理性,但 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 同的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和选择。 学习动机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他人 评价和自我报告。直接观察,主要观察学习者对 任务的选择、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性等行为特征。 该方法客观性较强,但它具有表面性,难于发现隐 藏在行为后面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要素,因此难于 充分把握学习动机的实质。他人评价是让教师、 家长或研究者根据动机测量的不同指标对学生的 学习动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比自我报告的客观 性要强,但与直接观察相比,它包含有较多的评价 者的推论。自我报告是通过学生自己陈述对其学 习动机进行评价。自我报告的方式主要有问卷测 量、访谈、对话等。由于问卷法可以较全面地了解 学习者的情况,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大样本 抽样和数据的统计处理,并得出一般性结论,因而 成为目前动机测量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但 自我报告的主观性较强,问卷法也难于深入揭示 某些深层次的问题。二、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学习动机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有关动机概念的术语五花八门,缺乏区 分效度 自学术界对学习动机展开专门研究以来,有 关动机的术语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早 期的动机术语有:本能、驱力、需要、目标、诱因等; 认知和社会认知观的动机术语有:认知失调、成就 动机、成就目标、归因、自我效能感、能力感、控制 感、自我决定等。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但使用者基本上各自为政,很少注意概念之间的 相互关系。 除了上述在动机的下位概念使用上存在着混 乱局面之外,即使是同一下位概念,研究者在其使 用上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典型的是成就目标分 类中所使用的两类概念。研究者使用“掌握性目 标“(mastery goal) 、“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 和 “任务卷入目标”(task2involved goal) 等术语指称 个体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发展新技能、掌握新知识 等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的目标定向;同时,又使用 “表现性目标”(performance goal) 、“相对能力目 标“(relative ability goal) 和“自我卷入目标”(ego2 involved goal) 等,来指称个体以展示自己的能 力,表现出比他人更优异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的目 标定向。尽管同类概念所表征的目标定向含义大 致相同,但不同术语表达的含义还是有一些细微 的区别的。 动机术语使用混乱,动机概念缺乏区分度,严 重阻碍了研究成果的整合,使研究者难于构建起 一般性的学习动机模式。 (二) 不同理论取向并存,难以构建一个完整 的动机研究模式 申克(Schunk , D. H. ) 指出,当前学习动机 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检验某一特定的关系或 假设的理论和模式不断增加。l} 时至今日,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模型能涵盖有关动机的较全面的内 容。应该说,这种状况和研究者持有的不同理论 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20世纪60 、70年代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产生后,早期机械论的动机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 台。目前,认知和社会认知两种理论取向在学习 动机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持认知取向的研究 者对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的动机作用给予了更 多的关注,但他们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如韦纳 的归因理论就关注学习者的归因过程是如何影响 到随后的认知、情感和学习行为的。他对学习行 为的预测仅仅依靠对学习者的归因分析,而并没 有考察不同环境因素对归因的影响。社会认知取 向的研究者在表述和检验特定的假设时都涉及到 了社会情境变量对动机的影响。如阿姆斯在分析 课堂结构因素对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后认 为,有意义的、具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教师给予 学生自主,基于努力和进步的评价会使学生持掌 握性目标定向,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l~ 社会认知取向的动机研究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 有益的启示。 由于理论取向不同,研究者会对某些特定维 度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他们把某些变量包括在自 己的模式中,而把其他变量排除在其外,因此,在 各自的理论中也就难以建立起完整的动机研究 模式。 (三) 研究者对学习动机基本性质的看法存在 着重大分歧 在对学习动机基本性质的看法上,研究者主 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着重大分歧。 第一,学习动机的各成分是相互依存的还是 彼此独立的。默菲(Murp hy , P. K. ) 和亚历山大 (Alexander , P. A. ) 指出,二分法的动机理论认 为动机成分具有相反的特征,如掌握性目标与表 现性目标,以及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但另有研 究者主张,所有动机概念在功能上具有相互依存 的特点。mu就成就目标理论来说,早期学者将成就 目标分为掌握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并认为这两 种目标在功能上是相反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如艾略特( Elliot ,A. J . ) 等发现,将所有的表现性 目标都看成是和掌握性目标相对立的非适宜性动 机是不正确的,表现性目标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 在着正相关。随着人们对动机概念认识的深化, 学习动机的二分法就显得过于简单和武断。此 外,如自我效能、兴趣、内在动机等适宜性动机概 念,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更显而易见了。第二,动机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随情境而变 化的。人格心理学对动机性质的认识存在“特质 论“和“状态论”两种不同的看法。前者将动机看 成是稳定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 致性;后者认为,动机是随情境而变化的,在不同 时间和情境下,动机具有不同的特点。人格心理 学对动机性质的这种看法,也反映在学习动机的 研究中。同样以成就目标理论为例,有研究者认 为,学生的目标定向是其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征。 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学生在不同的课堂环境或实 验操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定向。 (四) 过于倚重自我报告的问卷研究遭到越来 越多的质疑 在5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研究者已确立了学 习动机的测量指标和方法,而在这些测量方法中, 自我报告的问卷研究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问卷 测量与其他方式相比有很多优点,这种方法的采 用也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动机的深入研究,但须注 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过多采用这种方法 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主要包括:一次性的问卷 测试难以揭示对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的丰富的 背景信息,也难以全面深入地分析学习动机的结 构和丰富的内涵;学习者自我报告的客观性和真 实性难以保证;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取向不同,对同 一动机概念的测量常常存在着不同的指标和量 表,测量结果难于比较,研究结论也无法整合。此 外,一次性的问卷测量难于揭示学习者动机的发 展变化情况,等等。 三、学习动机研究的未来走向 基于对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未来研究中,以下几个 问题是特别值得加以重视和关注的。 (一) 在研究的理论取向上,社会认知理论的 优势地位将更加突显 机械观动机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学习 动机研究中认知观和社会认知观占据主导地位, 二者形成并驾齐驱的局面。但是,认知取向的学 习动机理论只关注学生的主观认知因素对学习的 影响,忽视社会环境变量对主体的作用。这种取 向无论对深入认识动机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还是 对教学实践的指导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局限 性显而易见。 社会认知观从三元交互作用的辩证观出发, 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动机、认知因素的影响,以 及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它对于深入探 讨学生动机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学习动 机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教学 实践来说,依据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创设良 好的环境条件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是一条可靠的途径。由此可见,社会认知取向 的优势地位将更加突显,并将成为指导学习动机 研究的有效的理论基础。 (二) 对学习动机内在结构的分析将更加全面 系统 当今几大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如期望价值 理论、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等,对学习动机的内涵和结构的认识主要集中于 学习者的认知要素方面,认知的动力作用在已有 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实,但后来的研 究者发现,人的意志、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的动 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如柯尔( Kuhl , J . ) 认为, 动机指向行为决定的产生,个体一旦采取行动,意 志过程决定着行为意图是否继续执行,各种令人 分心的因素或其他选择机会常会抑制完成任务的 意图。对此,他提出了坚持行为的几种意志策略, 即认知控制策略、情绪控制策略、动机控制策略和 环境控制策略。mv而情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则是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mw 学习动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 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如好奇心、探究欲望等) 、 外在的诱因(如高分数或等级、物质或精神奖励 等) 、学习者的认知(如归因、期待、自我效能、目标 定向等) ,以及意志和情绪情感等诸多要素。因 此,对学习动机内涵的理解及对其内在结构的分 析理应包含所有这些因素,而不能以偏概全。有 学者认为,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大因素:动机 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和中介调节作用,并将动机 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 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行 为的动力因素。mx这种理解是较为合理和科学的。 (三) 在社会认知观的指导下,将建立环境因 素、学习动机等与学习结果关系的整合模型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助 于揭示环境因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影响机制, 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又如何影响到学 习结果的。这样的系统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学习 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应在社会认知理论 的指导下,建立环境变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 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与学习成就关系的整体模 型。这里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它们之间关系的 一个整体模型。(见下图) 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与学习成就关系的整体模型 为检验上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整合模型的合理 性,需要采用一些新的统计分析方法,如路径分析 和结构方程模型,特别是结构方程模型有很多优 于传统统计方法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者 可以在非实验设计研究中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进行检验。 (四) 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 合将得到普遍的运用 目前,学习动机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问卷测 量的方法。问卷测量作为一种量化研究方法有很 多优点,但研究者发现单纯采用定量方法也存在 不少问题。而且,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 用的定性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得到越来越多 的重视和运用。可以预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相结合也将成为包括学习动机研究在内的心理学 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取向。 具体来说,只采用问卷法进行定量研究,会使 本来相互联系的变量孤立起来,使研究者无法深 入理解影响学习动机的丰富的背景信息,尤其是 对单个被试的大量丰富的背景信息无法进行深入 的考察。非结构性访谈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另外,自我报告的问卷回答很难避免社会赞 许性效应的影响。运用观察法收集被试在自然情 境下的行为反应信息,通过对客观的行为指标与 被试自我报告的信息相互对照,可以验证被试问 卷回答的真实程度。因此,将自然观察、非结构性 访谈等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到学习动机的研究中 来,可以较好地克服定量研究的不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