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核酸疫苗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核酸疫苗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怎么写

核酸疫苗的研究只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生物技术,它已成为疫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其研究方向与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疫苗计划的长远目标(用一种疫苗预防多种疾病)相吻合。现在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可用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其多价、高效、廉价等优点使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核酸疫苗可能对人类疾病的防治以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目前,人们对核酸疫苗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艾滋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核酸疫苗已进入了临床前阶段,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核酸疫苗也正处于研究阶段。美国FAD已批准乙肝疫苗等10余种DNA疫苗进入临床试验,这预示核酸疫苗在21将成为人类和动物与各种疾病抗争的有利武器,也显示出核酸疫苗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但是,人们对DNA免疫的作用机理和如何提高免疫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外源DNA进入体内后,就无法认定控制其免疫途径,外源DNA在体内各器官是否表达,摄入DNA后如何进行抗原呈递?如何增强其免疫应答水平?同时DNA疫苗的构建以及生产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核酸疫苗接种后引进的宿主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可能性很少,但在短期内很难代替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疫苗。总之,核酸疫苗的未来研究方向是要朝着理想疫苗的方向发展,即从疫苗本身的角度出发,要朝向“原始疫苗的方向”发展,即注重个性,得到全息多表位的疫苗,还要注重载体及佐剂的研究。为此,要寻求病毒粒子中与致病力密切相关的安全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再加上目前最有效的基因免疫接种方法——基因枪疫苗接种能够解决注射疫苗的费时、费力和需要反复注射(特别是对于动物)等问题,那么核酸疫苗就会成为疫苗的新希望,可能导致疫苗领域的一场革命。

有关质粒DNA疫苗在人类及动物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人们期望用核酸疫苗来征服诸如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顽症,并用于肿瘤、遗传病和其他多种疾病的基因水平治疗,所以作了多方面的尝试。非病毒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核酸疫苗非病毒微生物感染时,非病毒微生物蛋白都由微生物本身表达,而不是被宿主细胞表达,因此核酸疫苗免疫后,在真核细胞内表达的非病毒微生物蛋白有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非自然感染状态下的蛋白。但是迄今为止,许多实验表明,向动物体内注射编码非病毒微生物蛋白的核酸疫苗后,非病毒微生物蛋白可在注射部位原位表达,引发保护动物免受非病毒微生物攻击的免疫反应。目前,用于防治非病毒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结核病、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球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感染、布鲁杆菌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考德里立克次体感染、莱姆病等。但是从目前的试验结果来看,核酸疫苗的预防疗效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尚进一步研究阐明。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各种致瘤因素的长期影响和作用下,发生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肿块。随着人类对肿瘤认识的加深,DNA疫苗开始应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而且偏重于治疗,在这个意义上肿瘤的核酸疫苗同时又是核酸药物。目前,随着研究的发展,DNA疫苗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有:①激发免疫系统杀死致癌病毒;②激发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表达共同癌细胞信号的癌细胞;③转染和表达基因工程蛋白,从而使癌细胞成为更好的免疫靶子。将编码肿瘤相关抗原的基因转导到肿瘤细胞内表达,可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从而增强宿主抗肿瘤的免疫应答。

基因工程制药------浅谈摘要: 主要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技术开发药物的一般过程及基因工程药物,同时探讨了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药物开发、研究的发展方向。正文:1 基因工程概述所谓的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参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基因工程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能力,即把来自任何一种生物的基因放置在与其毫无亲缘关系的新寄主生物细胞中去的能力。这表明人们有可能按照主观愿望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种。第二个特征是,它强调了一种确定的DNA小片段在新寄主细胞中进行扩增的事实.才能制备到大是纯化的DNA片断,从而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使之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基因工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问世以来,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是基因工程技术促进基础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出色范例。2001年2月12 日,由6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结果为人们提供了约3000 多个基因可用来制药,将推进基因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基因工程技术在工业生产尤其是制药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人们利用微生物自身生产有用的产品,如利用青霉菌生产青霉素、利用链霉菌生产链霉素等。但是从这些生物体中分离纯化这些药物,不仅成本昂贵,而且技术上也相当困难。如今将编码这些药物的基因克隆并转移到合适的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2 基因工程技术开发药物的一般过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一个药物,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目的基因片断的获得: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来合成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也可以通过从生物组织细胞中提取分离得到,对于真核生物则需要建立cDNA文库。 ②将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断扩增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后,再导入适当的表达系统。③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使目的基因在表达系统中大量表达目的药物。④将目的药物提取、分离、纯化,然后制成相应的制剂。以上方法大部分是以微生物或组织细胞作为表达系统.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组织细胞培养来进行药物生产。近年来,通过转基因动物来进行药物生产的"生物药厂"成为目前转基因动物研究的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基因工程制药中最富有诱人前景的行业。转基因动物制药具有生产成本低、投资周期短、表达量高、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容易分离纯化等优势,尤其是适合于一些用量大、结构复杂的血液因子,如人血红蛋白(Hb)、人血白蛋白(HSA)、蛋白C(Protein C)等。英国的爱丁堡制药公司通过转基因羊生产α1-抗胰蛋白酶(α1-AAT)用于治疗肺气肿,每升羊奶中产16g AAT,占奶蛋白含量的 30%,估计每只泌乳期母羊可产70g AAT。另外,转基因植物制药比转基因动物制药更为安全,因为后者有可能污染人类的病原体。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转基因植物药物,例如脑啡肽、α-干扰素和人血清蛋白,以及两种最昂贵的药物即葡萄糖脑苷脂酶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群集落因子等。3 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有了飞跃的发展。1978年首次通过大肠杆菌生产由人工合成基因表达的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198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获得专利.1982年第一个由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药物--胰岛素.在美国和英国获准使用以来,各种基因工程药物犹如雨后春笋,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的医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 抗生素类 传统的抗生素生产,主要利用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来获得,其生产过程中菌种的表达水平比较低,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菌群。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生产菌种进行基因改造,得到表达水平高、产品目的性强的菌株,如大肠杆菌生产青霉素酞胺酶。德国一个科研小组对生产半合成青霉素的材料6APA.用基因工程来增强大肠杆菌的青霉素酰胺酶活性。将大肠杆菌的基因 PBR322的质粒克隆化所形成的菌株,其酶活力比原株提高 50倍.从而提高6APA生产能力。我国王以光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对螺旋霉素产生菌进行改造,增强了丙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在螺旋霉素产生菌中的表达,并提高了丙酰螺旋霉素的产量。(2) 活性多肽类 在人体中存在一系列含量较低,但生理活性很高,而且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活性多肽类物质如激素等,这些物质在临床上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相应的因此类物质失衡而造成的疾病。此类药物的制剂多来源于各种动物的脏器,生产方法复杂,成本高,个别产品还必须从动物的尸体中进行提取,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自基因工程技术问世以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由微生动进行生产,这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最大成就之一,以下是这类药物中比较典型的两个。胰岛素: Genentech公司在1978年,由Goeddel等学者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出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胰岛素的工艺和技术也不断得到完善,在临床上已经完全取代了由动物脏器提取得到的产品。目前,我国新疆转基因羊已能够成功表达人胰岛素原,为胰岛素的生产开发了新途径。生长素: 人类生长素临床用于治疗侏儒症和肌肉萎缩症.传统制造方法是由人脑下垂体抽提精制而得,其原料来源困难,产量受到极大限制。全世界侏儒症患者中仅有1%可以得到治疗,原因是生长素价格极其昂贵,达每克5000美元。1979年Genentech公司由Goeddel等学者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首先开发出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生长素.近年来还开发了以酵母菌来生产生长素,其产量可达到×106~× 106分子/细胞。目前,我国基因工程人生长素已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和用于临床使用。除上述药物外,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这类药物还有神经生长因子(PDGH)、人基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3) 细胞免疫调节因子 基因工程技术用于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产品较多,临床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近年来,由于基因重组和细胞融合两大技术的进步,加上高压液相层析技术、氨基酸序列分拆装置以及蛋白质的精制和解析技术的改进,使一些调节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得到快速发展,如干扰素(INF)、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干扰素是其中研究较为广泛,技术比较成熟,产业化较早的一个产品。第一代干扰素是从血液中进行提取而得到。据芬兰的K Canted报道,处理23000L血液,所得纯度1%以下的干扰素不足100mg.所以产量很低。而且由于血源质量不能保证,可能造成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第二代干扰素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产的,其生产水平可达250000分子/细胞,每升可含亿单位,成本显著下降,产品纯度很高,含量可达90%以上。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有α、 β、γ三种,而且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俄罗斯科学家构建了以假单胞菌为载体的表达系统来生产基因工程干扰素.与传统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相比其培养周期短,细胞易于破碎便于提取。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对干扰素基因进行改造,构建靶向干扰素基因及表达载体。夏小兵等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从含有抗乙型肝炎S抗原(HbSAg)人源单链抗体与人干扰素α质粒中切出目的基因,连接到 pET22b质粒中,构建成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4) 疫苗传统的疫苗是病源微生物的减毒或灭活物质,但这些疫苗都不理想,有可能发生回复突变,恢复毒性;或者因为灭活不适当引起疾病流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疫苗,可以克服传统疫苗价格昂贵、安全性能差等缺点,能为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的某些特殊疾病如艾滋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是抗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疫苗。我国大约有10% 的人口受到HBV的侵害, HBV的感染通常还与特殊的肝癌(HCC)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全世界死于HCC的病人有30万左右。HBV具有高度的寄主专一性,只能感染人类和黑猩猩,这意味着只能从肝炎患者身上才能获得有限数量的病毒,供做疫苗使用,而且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制备的疫苗,还有传染艾滋病的可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抗HBV疫苗克服了传统疫苗的缺点,质量和安全性高,用量极少,一般剂量为10mg以下,接种3次,为普通药品用量的千分之一。1982年P Valenzuela等人将S基因(HBV表面抗原基因)的一个片段克隆在一种载体上,结果在酵母中合成出来HBV表面抗原(HbsAg)颗粒,其产量达25 μg/L,酵母表达系统现在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供给人类使用的重组肝炎疫苗。大约20年前,人们发现"裸露"DNA注入体内能够诱发免疫反应,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的核酸疫苗。所谓核酸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直接转移到动物体内,通过宿主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对该抗原蛋白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现已开发出多种核酸疫苗,例如:流感核酸疫苗、艾滋病疫苗、狂犬病疫苗、结核病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和戊肝疫苗等。(5) 基因治疗制品 基因治疗在1990年开始进行实验, 1993年美国FDA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基于对活性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以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因此,基因治疗存在两种方式,即间接体内法和体内法。间接体内法主要是通过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然后再转移到体内;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有关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已趋成熟,但是,目的基因的转移传递系统、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基因转移系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由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主要包括逆转录病毒(Rt)、腺病毒(Ad)、疱疹病毒(HSV)和腺病毒相关病毒(AAV)载体等。Nnldini等开发出一种基于HIV的重组Rt载体,不需要辅助细胞,能广泛感染各种非分裂细胞,同时保留了能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特点。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所采用的载体即是Rt载体,治疗腺苷酸脱羧酶缺乏所致的严重联合免疫缺乏症(ADA-SCID)。另外一类是非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包括脂质体、分子偶联载体、基因枪和裸DNA等。另外,反义核苷酸技术也应用于基因治疗,尤其在抗乙肝病毒的基因治疗方面,包括反义DNA、反义RNA和核酶 RNA等。2001年,Robaczewska等首次通过静脉给予反义 DNA,选择性抑制北京鸭HBV在鸭肝脏中的复制和表达,证明了反义DNA在动物实验中的有效性。美国Viagene公司研究出一种被称为"艾滋病毒免疫制剂",该药为一种鼠逆病毒与核心蛋白编码的基因序列和HIV表面抗原RNA结合产物,在小鼠和灵长类动物试验中确定该药能诱导出强的 HIV-特异性杀伤细胞。4 结束语基因工程技术使药品开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药品开发方式是在大量的化学合成物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进行随机筛选,得到其中的有效成分作为新的药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药,是通过对致病机理的研究,找到那些可用于治疗目的的有效成分以及其编码基因,经过基因重组将其转入适当的载体,大量表达其有效成分作为治疗药物。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给药品生产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过去一些生产困难的产品,如激素、酶、抗体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可以高质量、高收率地付诸生产,同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用药水平和生活质量。基因工程技术在传统医药不能有效治疗的一些疾病,如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新手段,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如发现了致癌基因,可使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成为可能。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这些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论文的进展情况要分多个角度写,如何时选定题目、收集齐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开题报告的撰写、初稿和修改稿的完成时间、定稿等过程的具体时间

科学或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并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从而描述或呈现自己研究成果、对前任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的文章,这类文章特别强调原创性。论文类别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的进展情况即是对于写作时间和写作顺序上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上,材料的收集、文章的撰写和改动等都要有明细的安排,对于发表有个具体时间,要考虑到论文课题研究中的每个阶段的重难点,且要根据学习毕业论文答辩时间来安排自己论文的进度。

论文的进展情况要分多个角度写,如何时选定题目、收集齐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开题报告的撰写、初稿和修改稿的完成时间、定稿等过程的具体时间。更为详细时间更应该根据要求细分,如学校毕业论文规定时间内完成。

新冠疫苗研究进展论文

当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展开,从3月下旬开始,我国启动了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日报制度,这是我国疫苗接种史上首次启动日报制度。每天更新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既是展示一张“进度表”,也是发布一道“动员令”。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国内感染风险较低,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当前,部分群众疫苗接种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随着天气变暖,疫情不会加重,没有必要再打疫苗了;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有人认为接种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大,打不打都一样;还有人认为“别人打了,自己就不用打了”,盲目指望靠他人建起免疫屏障。这也提醒我们,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才能打消部分群众的顾虑,让“应接尽接”尽早成为现实。事实上,接种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于个人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于国家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以说,接种疫苗是一份社会责任。因为传染病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如果人人心存侥幸,或者将阻断病毒传播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免疫屏障就无法建立。同时,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的简单化甚至“一刀切”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新冠病毒是一个全人群易感的病毒,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较弱,相对更易感。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中小学生等低龄感染群体比例较高,托幼机构和学校易造成传播流行;而老年人群往往大多有基础疾病,且免疫力比较弱,一旦感染新冠病毒,重症、死亡的风险要高于其他人群。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重症、死亡风险。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数据显示,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未接种疫苗或未全程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两者相差30多倍。全程接种、加强接种对于儿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意义特别重大。当前,我市新冠疫苗加强免疫的覆盖率仅为72%,80岁以上老年人的接种覆盖率仅为,还存在免疫空白。经专家研究认证,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禁忌人群,是可以接种疫苗的。带父母和孩子去接种疫苗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守护。

核酸检测疫苗研发的论文怎么写

1.鼻、咽拭子采样:鼻、咽拭子采样是指提取患者鼻腔或咽部分泌物以继续进行后续的检测;采样前2小时建议患者应避免饮食,30分钟前应避免喝水、抽烟等,以免检测时刺激鼻腔或咽部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情况;2.血液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液,进而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但患者体内抗体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会在感染后几天才能检测出来;3.肛拭子采样:是指提取患者肛周分泌物,以便进行后续相关检测的一种方法。

论点是中国制度的优势,论据是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围绕相关制度,给出对应在疫情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来证明这个制度的优势。

议论文写作要体现出论点、论据和论证,而且论点要鲜明、准确,论点最好放在文章的开头,用一句话,而且是判断句式,把中心论点都摆出来,同时文章内容结构要严谨,逻辑性也要强,议论文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

下面是一则范例: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非凡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就一定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也考验着各国的国家治理。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一、抗疫斗争充分展现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我们党正是依靠人民形成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我们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这次抗疫斗争,再一次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体现为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新病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没有现成答案可以参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

我们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

我们党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并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

回望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无疑是危急关头最重要的决策。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果敢的历史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这一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个政党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表现,最能检验其领导力。我们党在抗疫大战中所发挥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展现了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二、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凝聚起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要经受住这场历史大考,必须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迅速组织动员起各方面的力量。各行各业都自觉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依靠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数量庞大、构成多元的社会群体团结凝聚起来,使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中国是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方面关系都要协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不少方面一度按下“暂停键”,但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我们党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全面展开,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

三、非凡的贯彻执行能力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不仅采取了正确的防控措施,更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贯彻执行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

我们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主动担责。依靠非凡的贯彻执行能力,我们不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也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四、不断发挥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的斗争深刻启示我们,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坚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努力提高面向未来的“答卷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不断化危为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据国家卫健委疫情通报,7月XX日至XX日,XX省XX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例、无症状感染者15例。截至2021年X月XX日0时,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1个,疫情中风险地区13个,其中XX省XX市中风险地区11个(XX区10个、XX区1个)。为扎实做好XX市返新来新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主动如实报告。7月XX日以来,凡到过XX市的返新来新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工作单位和社区(村)报告,自觉配合落实核酸检测和相应管控措施。自即日起,从XX市返新来新人员,要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工作单位和社区(村)报告,短期来新探亲走访人员由其在县亲属负责报告,并落实相应防控措施。如未按要求报告,造成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二、加强排查管控。各乡镇(区、街道)、县直各单位要对7月XX日以来XX市,特别是对中高风险地区返新来新人员开展地毯式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按要求落实管控措施、及时上报。全县各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网吧、洗浴等各类公共场所,要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健康码查验、登记等防控措施,详细询问旅居史,如发现有上述重点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要立即上报所在社区(村)。三、合理安排出行。广大居民要切实提高疫情防范意识,全面做好自身防护,尽量减少出行。近期非必要不前往XX市,如必须前往,务必做好个人防护,返县后第一时间向所在单位和社区(村)报备,并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四、积极接种疫苗。广大居民要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尽早形成人群免疫屏障,有效阻断疫情发生和传播。五、提高防范意识。广大居民要减少聚集,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要科学规范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就近到发热门诊就医,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受理群众反映,对凡未报告的XX市返新来新人员,经查实后按有关规定处理。

核酸检测是指通过患者的生物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最后确定是否有病毒感染;核酸检测的方法主要分为采集患者标本和实验室检测:一、采集标本1、鼻、咽拭子采样:鼻、咽拭子采样是指提取患者鼻腔或咽部分泌物以继续进行后续的检测;采样前2小时建议患者应避免饮食,30分钟前应避免喝水、抽烟等,以免检测时刺激鼻腔或咽部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情况;2、血液检查:抽取患者外周血液,进而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但患者体内抗体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会在感染后几天才能检测出来;3、肛拭子采样:是指提取患者肛周分泌物,以便进行后续相关检测的一种方法。

鸡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

一.新城疫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免疫,治疗及监测六个环节缺一不可。不能单纯依赖疫苗来控制疾病。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注意饲料营养,减少应激,提高鸡群的整体健康水平;特别要强调全进全出和封闭式饲养制,提倡育雏、育成、成年鸡分场饲养方式。严格防疫消毒制度,杜绝强毒污染和入侵。建立科学的适合于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一旦发生非典型ND,应立即隔离和淘汰早期病鸡,全群紧急接种3倍剂量的LaSota(Ⅳ系)活毒疫苗,必要时也可考虑注射Ⅰ系活毒疫苗。如果把3倍量Ⅳ系活苗与ND油乳剂灭活苗同时应用,效果更好。对发病鸡群投服多维和适当抗生素,可增加抵抗力,控制细菌感染。参考免疫程序:1.肉仔鸡7日龄LaSota或Clone-30弱毒苗滴鼻、点眼;24~26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Ⅰ系苗肌肉注射。或7日龄ND-Ⅳ系或Clone-30弱毒苗点眼+灭活苗皮下注射;15日龄LaSota弱毒苗点眼,或喷雾,或2倍量饮水。2.蛋鸡和肉种鸡7日龄LaSota滴鼻点眼,同时ND灭活苗肌肉注射;28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2倍量饮水;9周龄Lasota喷雾免疫;必要时可考虑用Ⅰ系苗注射补强;开产前2~3周ND+EDS+IB三联灭活苗肌肉注射,二.(1)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的抗病力和对免疫的应答。严格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大中型鸡场应执行“全进全出”制度,谢绝参观,加强检疫,防止动物进入易感鸡群,工作人员、车辆进出须经严格消毒处理。(2)预防接种:我国最常用的疫苗有鸡新城疫Ⅰ、Ⅱ、L(Lasota)系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Ⅰ系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活苗,产生免疫力快(3~4天),免疫期长,可达1年以上,但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常用于经过弱毒力的疫苗免疫过的鸡或2月龄以上的鸡,多采用肌注或刺种的方法接种。Ⅱ系和L系苗属弱毒力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及气雾等方法接种。油乳灭活疫苗对鸡安全,可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另外不会通过疫苗扩散病原,但是注射后需10~20天才产生免疫力。疫苗使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免疫程序和免疫途径。大型鸡场多采用气雾和饮水免疫;小型鸡场和农家养鸡可采用滴鼻和注射等方法。现介绍几个免疫程序供参考。小型鸡场和农户养鸡的免疫程序:第一次,4~7日龄雏鸡用Ⅱ系苗滴鼻免疫,25~30日龄用Ⅱ系或L系弱毒苗进行第二次免疫(滴鼻或饮水)。2月龄后用Ⅰ系苗肌注免疫疫期可持续一年以上。在有零星新城疫发生的鸡场或鸡群,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雏鸡在3~5日龄时以Ⅱ系苗滴鼻免疫,至17~21日龄仍以Ⅱ系或L系苗滴鼻或饮水进行第二次免疫,待2月龄后用Ⅰ系苗肌注。对产蛋鸡或种鸡可每年进行1~2次Ⅰ系苗肌注免疫。鸡新城疫油乳灭活疫苗可用于任何年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2毫升,同时以Ⅱ系或L系苗滴鼻,鸡很快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70~140天;肉鸡以此法1次免疫,可保护至出售,2月龄以上的鸡用0.5升注射,免疫期可达10个月以上;经弱毒苗免疫过的育成鸡。在开产前2~3周注射毫升,整个产蛋期均可得到保护。大型鸡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定期测定母源抗体水平和鸡群的血凝抑制效价(HI),以便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3)鸡场发生鸡新城疫的处理:鸡群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将可疑病鸡检出焚烧或深埋,被污染的羽毛、垫草、粪鸡新城疫病变内脏便亦应深埋或烧毁。封锁鸡场,禁止转场或出售,立即彻底消毒环境,并给鸡群进行注射感康多肽(天宇生物)配合刀豆素混合饮水,每瓶用于1000羽成禽,2000羽雏禽,病情严重的连用2-3天。

几点关于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能够做到成功免疫,健康养殖。只知道使用疫苗,但忽视了平常消毒工作:使用新城疫疫苗可以使鸡体产生一种抵抗新城疫病毒的物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体。抗体维持时间的长短与环境中病毒的数量有直接关系。若环境中病毒的数量多的话,它不断和体内的抗体中和,抗体维持的时间就短。故疫苗虽然用了,但消毒不彻底,还是容易发生新城疫的。2.疫苗选择上存在问题:市场上所使用的新城疫活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苗,一种是SPF苗。疫苗本身是使用鸡蛋提取的,普通苗是普通鸡下的蛋提取的,这种苗或多或少都会含有一定量的病菌(如:支原体)。SPF苗是使用SPF种鸡产的蛋提取的,这种种鸡是饲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空气、水、饲料都经过处理的,本身不带病菌)。为什么有些疫苗使用后会产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排除正常的疫苗后应激和外界感染外,有些原因与疫苗本身是分不开的。故选用疫苗时应尽量使用SPF苗。3.养殖户为省事首次使用疫苗采用饮水免疫,导致后期新城疫常发:新城疫活苗最佳使用方式是滴鼻点眼(相对饮水效果,一方面可以克服饮水防疫不均匀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呼吸道的抗病力,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鸡一旦发生新城疫,往往都是从呼吸道开始的,为什么呢?根本的一点就是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下降了,而新城疫的主要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滴鼻点眼可有效提高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特别是在首免,基础免疫非常重要。4.养殖户重视油苗预防,忽视活苗预防:使用油苗注射虽然比较均匀,抗体维持时间较长,但它只能提高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并不能提高呼吸道粘膜的抗体水平,从而不能有效阻止新城疫从呼吸道感染。新城疫疫苗使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油苗结合活苗使用。5.活苗饮水水质存在问题:如新城疫疫苗本身就很敏感,阳光照射、金属容器盛放都会使疫苗被破坏,差的水质也不例外。水中所含的许多矿物质(如Ca、Fe、Mg)都会对疫苗产生影响。为了提高饮水使用疫苗的效果最好使用凉开水,水中应加入脱脂奶粉、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有的地区疫苗(活苗)质量不错,但水质比较差,往往饮水后没有几天就出现病症。采用凉开水饮用,大大降低了新城疫的发病率。6.疫苗使用的剂量过大或两次间隔的时间不合理:新城疫疫苗的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若用多了,可产生严重毒性反应(疫苗本身是有一定的毒性的,用多了会激发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或者产生免疫麻痹(疫苗用多了,疫苗一点作用不起,不能产生抗体了)。间隔时间过短,使用过频,会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若间隔时间过长,由于体内抗体过度消耗,抗体水平过低,机体对于新城疫的抵抗力明显降低,若此时再使用新城疫活苗防疫的话,疫苗本身的毒性及应激造成抵抗力下降,外界再有新城疫病毒感染的话,很容易激发新城疫的发生。总之,合理的疫苗使用是成功养殖的基础,预防的效果远远高于治疗效果,希望大家能够对于免疫做到足够的重视,正确规范的免疫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发生!

鸡新城疫,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常呈急性败血 鸡新城疫鸡新城疫症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便稀、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死亡率高,对养鸡业为害严重。发病的早晚及症状表现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及剂量、并发感染、环境及应激情况而有所不同。该病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有时可见头颈伸直,张口呼吸,食欲减少或死亡,出现水样稀粪,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鸡逐渐脱水消瘦,呈慢性散发性死亡。剖检病变不典型,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十二指肠粘膜、卵黄病柄前后的淋巴结、盲肠扁桃体、回直肠粘膜等部位的出血灶及脑出血点。发病的早晚及症状表现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及剂量、并发感染、环境及应激情况而有所不同。该病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有时可见头颈伸直,张口呼吸,食欲减少或死亡,出现水样稀粪,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鸡逐渐脱水消瘦,呈慢性散发性死亡。剖检病变不典型,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十二指肠粘膜、卵黄病柄前后的淋巴结、盲肠扁桃体、回直肠粘膜等部位的出血灶及脑出血点。主要成分:新支流等多联特异免疫型乳杆菌及其代谢产品、益生菌保护剂等组成活菌总数*10CFU/瓶用法用量:预防:6000羽/瓶 治疗:3000羽/瓶,2小时饮完。预防方案:肉鸡、肉鸭:7,17,27日龄各用一次,6000羽一瓶。配合治疗时加倍使用。蛋鸡,麻鸡,三黄鸡等:3000羽/瓶,种鸡:6000羽/瓶。咨询电话:

1. Vongxay K, Wang SN, Zhang XF, Wu BB, Hu HX, Pan ZJ, Cheng SY, Fang WH. Path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from Clinical and Seafood 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 王淑娜,方维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表达差异。畜牧与兽医,2008,已录用。3. 陈 阳,吴 迪,陈雪燕,赵焕灿,扈鸿霞,Cheick A Diakite,方维焕。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对野生斑马鱼的致病性。动物医学进展,2008,已录用。4. 刘刚,李肖梁。犬瘟热病毒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表达。畜牧与兽医,2008,已录用。5. 陈健舜, 李肖梁,田国明,马有智,方维焕。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三重PCR方法建立与应用。中国兽医学报, 2008,已录用。6. Vongxay K, Pan ZJ, Zhang XF, Cheng SY, Mei LL, XU C, Wang SN, Fang WH. Occurrence of pandemic clone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from seafood and clinical samples in a Chinese coasting province.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2008, 5(2):. Yang ZZ, Shuai JB, Dai XJ, Fang WH. A survey on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nfecit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ORF2 gene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 Science B, 2008, 9(2):. Jiang LL, Chen JS, Xu JJ, Zhang XF, Wang SN, Zhao HC, Vongxay K, Fang WH. Virul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otypic analyse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s from food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in ea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21(1): . Shuai JB, Li XL, Chen N, Chen CY, Fang WH.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use of truncated PCV2 capsid protein and its polyclonal antibody for diagnosis of PCV2 infections.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08:4891):. Shuai JB, Wei W, Jiang LL, Li XL, Chen N, Zhang ZF, Fang WH. Mapping of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in open reading frame 2 protein from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1.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8, 40(1):. Chen N, Hu HX, Zhang ZF, Shuai JB, Fang WH.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velope glycoprotein E2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ecent isolates branched away from historic and vaccine strain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7, 127:. Shuai JB, Wei W, Li XL, Chen N, Zhang ZF, Chen XY, Fang WH.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from pigs in high-seroprevalence areas in southeastern China. Virus Genes, 2007, 35:. 陈健舜,江玲丽,方维焕。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其进化探讨。微生物学报,2007, 47(4):738-742。14. 徐 程,陈亚波,方维焕。O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的原核表达与抗原性分析。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14-18。15. 应薇芳,赵焕灿,钱 娅,方维焕。浙江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猪链球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24-26。16. 潘自降,坎 布,沈 飙,娄高明,方维焕。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和临床分离株的表型及溶血素相关基因分析。微生物学报,2007,47(3):508-511。17. 田国明,李肖梁,陈健舜,陈雪燕,方维焕。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O1847基因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畜牧与兽医,39(7):7-10。18. Chen XY, Xu JJ, Shuai JB, Chen JS, Zhang ZF, Fang WH. The S-layer proteins of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strain ZJ001 is responsible for competitive exclus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7,115(3):. Yang ZZ, Habib M, Shuai JB, Fang WH. Detection of PCV2 DNA by SYBR Green I-based quantitative PCR,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7, 8(3):. Jiang LL, Ke CL, Xu JJ, Chen JS, Chen XY, Chen N, Shuai JB, Fang WH.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utants carrying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F gene fused to its actA and plcB: In vitro expression and immunogenicity in chicken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7, 39(1):57-6621. 陈亚波,徐 程,张桂芝,方维焕。新城疫病毒HN蛋白抗原表位分析及结构域基因原核表达。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1):32-3522. Li XL, Shuai JB, Fang WH*. Protection of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against infection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using specific immunoglobulins from hen egg yolk.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6, 7(11):. Yang ZZ, Fang WH, Habib M. First Results of Detection of PRRSV and CSFV RNA by SYBR Green I-based Quantitative PCR.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B, 2006;53(10):. Li L, Fang WH, Li JR, Huang YW, Yu L. Oral DNA vaccination with the polyprotein gen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delivered by attenuated Salmonella elicits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chickens. Vaccine, 2006, 24(33-34):. John Dikki M, Chen XY, Chen N, Fang WH*.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s a carrier for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ed), 2006, 32(3):. Fang WH, Birgitte B, Siegumfeldt H. Leucocins 4010 from Leuconostoc carnosum cause a matrix related decrease in intracellular p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6, 258(2): 208-21327. Jiang LL, Xu JJ, Chen N, Shuai JB, Fang WH. Virulence phenotyping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low-pathogenicity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 from milk,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6, 38(4):. 徐晶靓, 江玲丽, 陈 宁, 帅江冰, 方维焕。携带外源基因的重组减毒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构建与鉴定。微生物学报,2006,46(3):445-450。29. Vongxay KP, Cheng SY, Zhou XY, Shen B, He XL, Zhang GZ, Fang WH Prevalenc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s and their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as detected by Duplex PCR.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 86(12): . 张桂芝,陈亚波,徐 程,张朝政,方维焕。新城疫病毒F蛋白结构域基因原核表达与抗原表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82-87。31. 杨宗照, 方维焕。猪瘟合并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中国兽医学报, 2006,26(3):. Zeng HY, Zhang XF, Sun Z, Fang WH. Multiplex PCR identific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s from milk and milk-process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 86(3):. Yang ZG, Sun HX, Fang WH. Haemolytic activities and adjuvant effec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aponins (AMS) on the immune responses to ovalbumin in mice. Vaccine, 2005, 23 (44): . 李肖梁, 尹兆正, 钱娅,朱志刚,方维焕。抗嗜水气单胞菌IgY的提纯及体外抑菌效果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31(4):. 戴贤君, 方维焕。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口服生长抑素DNA疫苗对草鱼安全性。中国兽医学报, 2005,25(5):. 戴贤君, 方维焕。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草鱼口服生长抑素DNA疫苗构建及其稳定性。中国兽医学报 , 2005, 25(4):. 马有智,戴贤君,李肖梁,方维焕。表达猪链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鉴定。中国兽医学报, 2005,25(5):478-480。38. 陈雪燕, John M. Dikki, 江玲丽, 帅江冰, 方维焕。重组质粒在减毒沙门氏菌中的稳定性及其对细菌侵袭力的影响。微生物学报,2005,45(5):. 贺晓龙, 张桂芝,方维焕。动物性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特异性PCR方法的建立。中国兽医科技, 2005, 35(8):. Ke CL, Song HH , Jiang LL, Zeng HY, Zhang GZ, Fang WH. Construction of the recombina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utant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ed), 2005, 31(5): . Jiang LL, Song HH, Chen XY, Ke CL, Xu JJ, Chen N, Fang WH.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ta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train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5, 37(1): 19–2442. Song HH, Wang ZL, Zheng DX, Fang WH, Li Y, Liu YY, Niu ZD, Qiu BS. A novel mucosal vaccin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duces protection in mice and swine.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5, 27(21):. Song HH, Fang WH, Wang ZL et al. Detection of foot-and-mouth virus antibodies using a purified protein from the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codon-optimiz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complex epitopes in Escherichia coli.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4, 26(16):1277-128144. 姜中其,陈晓红,方维焕,张应勤,孙建华。规模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 30(5):. 张晓峰,方维焕,程洁,施伟良。李斯特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分离比较研究。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6):. 马有智,李肖梁,方维焕。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基因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1):78-8247. 李 龙,方维焕, 樊拥军,许 健,方 立,李建荣,于 涟。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Vero细胞中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生物工程学报,2004,20(3):437-440。48. Fang WH, Siegumfeldt H, Budde BB, Jakobsen M. Osmotic stresses led to decreased intracellular p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ratio-imaging microscopy.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4, 70(5):. Song HH, Zhou L., Fang WH, Li Yong et al.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codon optimized food-and-mouth disease virus complex epitopes and cholera toxin B subunit chimera in Hansenula polymorpha.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4, 315(1):. Song HH, Li Y., Fang WH, Geng YF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expression vectors in Hansenula polymorpha.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3, 25:. 谢荣辉,方维焕,李建荣,卢觅佳,于涟。萧山鸡IL-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浙江大学学报,2003,29(6):649-654。52. 梁雪芽,方维焕,江玲丽。鸡新城疫口服DNA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免疫效力。 生物工程学报,2003,19(1):24-29。53. 马有智,方维焕,柯春林,张晓峰。猪链球菌2型JX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中国兽医学报,2003,23(4):326-328。54. 马有智,方维焕。猪链球菌血清2型JX02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兽医学报, 2003,23(5):460-46255. 方维焕,梁雪芽,李建荣。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诱导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免疫保护。中国兽医学报,2003,23(6):527-529。56. 张晓峰,李爱云,方维焕,江玲丽,柯春林。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鉴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93。57. 张晓峰,方维焕,江玲丽,杜华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3,37(3):199。58. 方维焕。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需尽快与国际接轨。国际学术动态,2003,1:15-18。59. 张晓峰,程 洁,方维焕。抗李斯特菌免疫机理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19(5):113-115。60. 方维焕、梁雪芽。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鸡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4):488-493。61. Zhong BX, Weng HB, Fang WH. Prepar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for gel electrophoresi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 2002,3(5). 宋厚辉,方维焕。猪链球菌ZJ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2,24(2):103-10563. 梁雪芽,方维焕。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2001,31(8).14-1764. 宋厚辉,方维焕。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预防兽医学进展,2001,3(1):13-16。65. Fang WH, Almeida ., & Oliver . Effects of lactoferrin and milk on adherence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t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2000, 3:. Fang WH. & Oliver S. P. Identification of lactoferrin-binding proteins from bovine mastitis causing Streptococcus uberi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9, 176:. Almeida ., Fang WH., & Oliver . Adherenc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t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are mediated by host cell proteoglycan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9, 177:. Fang WH., Luther D. A. & Oliver S. P. Protein expression by Streptococcus uberis in co-culture with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FEMS Microbiol. Letters, 1998, 166:. Fang WH., Luther D. A., Almeida R. A. & Oliver S. P. Decreased growth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in milk from mammary glands of cows challenged with the same mastitis pathog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B, 1998, 45:. Ali-Vehmas T., Vikerpuur M., Fang WH., and Sandholm M. Giving selenium supplements to dairy cows strengthen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intramammary infection and induces a growth-suppressing effect on mastitis pathogens in whey.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7, 44:. Fang WH., Myllys V. & Sandholm M. Resazurin reduction as a function of respiratory burst of bovine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97, 58(6):. Fang WH. A novel fluorometric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ostantibiotic effect on mastitis-caus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6, 26:. Fang WH. Quantific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liquid medium by fluorometry and its use in phagocytosis assay. Journal of Appled Bacteriology, 1996, 80:. Koivunen A-L., Maisi P., Fang WH. & Sandholm M. Inhibition of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tracheobronchial aspirates of horses with COPD.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96, 57(5):. Malbe M., Salonen M., Fang WH., Oopic T., Jalakas M., Klaassen M. & Sandholm M. Disposition of enrofloxacin (BaytrilR) into the udder after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injections.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6, 43:. Fang WH., Vikerpuur M. & Sandholm M. Reconstitution of mastitic milk by adding blood plasma and leukocytes into low cell count milk. Veterinary Research (France), 1996, 27:. Fang WH., Shi M., Huang L. & Chen J. Antagonism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towards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on the agar plates and in milk. Veterinary Research (France), 1996, 27:. Fang WH. & Pyorala S. Mastitis-causing Escherichia coli: Serum sensitivity and susceptibility to selected antibacterials in milk.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6, 79:. Fang WH. & Vikerpuur M. Potency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milk as analyzed by the ß-glucuronidase-based fluorometry.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995, 1:. Fang WH., Vikerpuur M. & Sandholm M. A fluorometric ß-glucuronidase assay for analysis of bacterial growth in milk.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5, 46:. Malbe M., Klaassen M., Fang WH., Myllys V., Vikerpuur M., Nyholm K., Sankari S., Suoranta K. & Sandholm M. Comparison of selenite and selenium yeast feed supplements on Se-incorporation, mastitis and leukocyte function in Se-deficient dairy cows.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5, 42:. Fang WH. & Sandholm M. Inhibition of the proteinase activity in mastitic milk. Journal of Dairy Research, 1995, 64:. Fang WH., Shi M., Chen J., Huang L. & Shao Q. Comparative aspects of bacterial growth in milk and whey.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English), 1994, 1(1):. Fang WH., Shi M., Chen J., Huang L. & Shao Q. Turbid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bacterial growth in whey.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English), 1994, 1(1):. Fang WH., Shi M., Huang L. & Shao Q. Growth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normal and mastitic milk and whey.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3, 37:. Fang WH., Jiang C. & Liu H.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bovine mastitis and its control in several dairy herds in south-east China.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1993, 15(2-3):. Hu SH, Fang WH, Lu HR, et al. Effect Of Teat Dipping And Dry Cow Therapy On Mastitis In A Commercial Dairy-Herd In China.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1990, 10:(1-2), 91-96.

新型狂犬疫苗研究进展论文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一但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狂犬病潜伏期可以从几天长至数年,一但发病,病程进展迅速,患者表现出特有的怕水症状(因此又称“恐水症”),一般一周内患者即痛苦地死亡。狂犬病怎样传播?狂犬病多在狗、狼、猫、鼠等动物群体中流行。这些动物染病后性情狂躁,极易伤人,在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毒,人一但被咬伤或抓伤,狂犬病毒即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健康的犬或猫等动物也会带有狂犬病毒而成为“带毒动物”,这些动物外表正常,但非常危险,往往通过舔及人的皮肤或粘膜而将狂犬病传染给人。怎样预防狂犬病狂犬病毒生命力极强,在人体内很难被杀灭。人一但被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舔及粘膜,必须及时到防疫站接种狂犬病疫苗,严重者还要接种抗狂犬病血清,同时尽早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发病,挽救生命。狂犬病基本概况狂犬病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该病毒具有“子弹形”的独特形态,有4个血清型,它是负链单股RNA病毒。可在强酸、强碱、乙醇、甲醛、阳光,紫外线等条件下被灭活,在100度2分钟,60度10-15分钟完全灭活。但在4度下的脑组织中可存活数月。发病机理、症状、潜伏期、转归:狂犬病毒首先在感染部位增值生长,然后穿入邻近的神经末梢, 沿着轴突以每小时3mm的速度向中枢神经组织移动,进入脑组 织后大量繁殖,之后沿着神经通道向周围播散,从分泌液中排出,常见于唾液中。临床症状可表现出三种形式:前驱症状:伤口部位发麻、瘙痒、疼痛感觉, 顺着神经走向遍布肢体, 可有行为改变。痉挛型: 极度兴奋、光线、声音、触摸都能引起痉挛、惊厥。痴呆型: 象似精神病急性发作,有时有伤害行为。麻痹型: 表现为进行性单瘫或全瘫,昏迷衰竭。潜伏期: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多数出现在10-90天之间,但潜伏期可很短(1周)或很长(几个月甚至几年), 最短的潜伏期多发生于 儿童。或当受神经支配的手指、头、面、颈及性器官等部位被咬伤时。转归:狂犬病一旦确诊,100%死亡无疑。目前世界上无治疗方法,感染者被咬后只有立即免疫接种,才能幸免。预防方法:伤口处理+狂犬疫苗+抗病毒血清流行分布及其特点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疫源性疾病,野生动物是本病的主要储存宿主,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通常是感染动物分泌病毒后通过咬抓人的方式而传染给人类.动物狂犬病 影响到世界大部分地区,整个美州、非洲、亚洲以及欧洲部分地区都有狂犬病。只有少数岛屿国家,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严格的法规而未受影响,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等国家。由于采取了全面的防病措施如给宠物接种,消灭无人看管的狗,给野生动物接种,而且最重要的一条是一旦怀疑被咬,立即实施免疫接种,使得工业化国家的人类狂犬病罕见。但是狂犬病对于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在泰国,尽管每年有10验室 多万人接种,狂犬疫苗,但仍有约三百人死亡,在印度每年600 多万人被狗咬伤, 50万人注射疫苗,但仍有3万人死亡, 在南美州一半以上的地区,约有3亿人和犬受到狂犬病的侵袭,每年报道有150-200 例人类狂犬病。据报道全世界每年估计因狂犬病导致死亡人数为4 万-7万,而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98%在亚洲, 而中国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在中国,人狂犬病流行从建国到现在有过两次起伏,51年全国开展统一性灭犬活动使狂犬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国只有5 个省份发生过狂犬病,每年狂犬疫苗生产只有3000多人份。50-70年代总发病人数不足1000例。 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发病范围扩大到14个省份,1991年全国28个省市均有发病,狂犬病死亡率上升为法定传染病之首,发病人数也随着发病范围扩大而明显增加,80年以后10年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约5万多人根据上海防疫站报告92 年被犬咬伤的人数比91年增加,我们门诊94年比91年就诊人数增加了门诊量达到13200人次。90年后因狂犬疫苗大量使用,疫苗效价提高(国际单位)加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限制养犬条例,使狂犬病发病率急剧下降。 95年狂犬病死亡率已下降到第9位,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据中国预防科学院统计84年全国狂犬病例6018人,90年3520人,93年下降到500人。从狂犬病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来看,各地差异较大,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全国发病持续较高省份多位于南方,如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江苏等。 91年以前平均年病例在300左右。 这些省份的发病之和约占全国发病总和的50%。 而在北方地区发病率则很低,例如甘肃、宁夏、 新疆、 西藏、 青海省份有时全年无病例或几个病例发生,山东、河北、东北等省份界于两地区之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南方四季温暖潮湿,人口密度大,人与动物接触时间长,动物自身带毒的多,是狂犬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及旧教科书中曾建议“伤人犬经观察10-14 天未出现狂犬病状态时, 被伤者可不打或停止注射狂犬疫苗”,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外观健康犬伤人后,人已发病死亡但伤人犬仍健在的事件中以及用荧光阻断法检测健康犬脑组织后认为外观健康犬带毒是目前预防狂犬病不可忽视的问题。埃塞俄比亚专家报告5 只外观健康犬从唾液中第一次分离出狂犬病毒后存活3-39个月, 广东罗会明等人对1258只健康犬用荧光抗体法做脑带毒率调查,阳性率平均为,另外储菊红统计909例狂犬病死亡者生前被外观健康犬咬伤致死,同时还调查了129只老鼠,狂犬病毒检出率为。89年北京29例狂犬病死亡病例中有10例是被无症状犬咬伤后发病死亡的。狂犬疫苗研制进展鉴于狂犬病病程短而凶险,且无特殊治疗方法,死亡率极高,另外人感染后潜伏期长,采用免疫接种可以起到良好保护作用的特点。各国科学家通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在预防狂犬病发生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狂犬病得到控制和消灭。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首次将兔脑基髓制备的减毒狂犬疫苗应用人体治疗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征服狂犬病,从而为疫苗预防狂犬病开了先河。之后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以及浓缩纯化技术的进步,使狂犬疫苗在质量和产量上得到较大发展和完善。6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动物脑组织制备的狂犬疫苗这种疫苗免疫原性差,需要多次注射,而且毒性高,副作用大易引起严重并发症,阻碍了临床上广泛应用。60年代以后采用活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从鸡胚,地鼠肾中获得细胞制成狂犬疫苗,取代了脑组织疫苗,目前国内普遍生产使用的就是这种浓缩狂犬疫苗。72年法国梅里厄研究所研制出传代细胞系二倍体疫苗,由于成本太高,不能大规模生产,只在一些发达国家使用。84年该所又研制出VERO传代细胞的高纯度狂犬疫苗, 即维尔博狂犬疫苗。这种疫苗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细胞疫苗经过不断改进,使注射量由原来2毫升降到毫升,注射次数由14针降为5针。 目前世界上产量大, 使用广的狂犬疫苗有,法国生产的vero细胞疫苗和二倍体细胞疫苗, 以及德国日本生产的鸡胚细胞疫苗,另外法国采用层析技术研制出纯度更高的vero细胞疫苗不久将投入市场。由于这些疫苗抗原性强,效果稳定,抗体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的特点,深受各国欢迎。95年以来,预防门诊应用法国生产的维尔博狂犬疫苗6000人份,用于不同人群, 老人、儿童、孕妇、严重过敏者。临床观察 除极个别使用者局部注射部位轻微红肿或低热外,无其他不良反应,效果满意。在我国新疫苗研制工作也在加紧进行,99年沈阳首次生产出以地鼠肾细胞原料的人用精制狂犬疫苗,注射量降为1 毫升。据介绍在东北、河北等省份都在研制vero细胞疫苗,准备今年通过鉴定用于临床。 此外进入九十年代法国科学家又从狂犬疫苗株 sad的衍生株筛选出双位无毒变异株sag, 该毒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正在进行其口服免疫实验阶段,一旦成功则在狂犬病防治上取得重大成果。即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减少了病人多次注射之苦。随着狂犬疫苗的更新换代,使预防工作范围更加广泛,例如对兽医、动物实验室人员、林业人员和高发地区人员进行暴露前预防注射,减少狂犬病感染率。免疫接种方法的改进93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疫苗效价的提高,和对潜伏期短效果不好的情况,在目前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又推荐了几种新的注射方法1、皮内多点注射法: 即在0、3、7天双前臂各皮内注射两个部位,每部位-毫升, 并于30、90天各皮内注射一个部位毫升。 2、在0、7、28和90天各接种8个4个1个1个部位,每部位毫升,该方法疫苗用量少,抗体产生快。我门诊杜竞大夫98年用皮内多点法对155名病人预防注射,8天后经抗体测定阳转率100%。比常规注射产生抗体时间提前6天。3、肌肉注射法,即在0天,双上臂三角肌各注射一个剂量,在7、21 天分别各肌肉注射一个剂量。此方法可以早期产生抗体,对未注射抗病毒血清的病人更有效.96年6 月世界卫生组织对暴露后伤口重新划分和预防方法提出了新的建议,即I度触摸或喂养动物舔及完整皮肤。此类如果有可靠病史不需要处理。II度无防护皮肤被咬,无流血的轻度擦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及。此类应该立即全程接种疫苗, 五年之内曾有接种史的只需注射2针即可III度,一处或多处皮肤的穿透性咬伤或抓伤,动物唾液污染粘膜。此类应立刻接种疫苗同时应用抗狂犬病血清并在伤口处浸润注射,同时也对伤口处理提出新的要求在预防狂犬病方面,局部处理+抗病毒血清+疫苗三管齐下才能确保安全。预防门诊自88年成立以来,在防病中心领导下,为各类动物咬伤的患者免疫接种狂犬疫苗10万余人,免疫成功率100%,为预防狂犬病发生作出了贡献。据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了解,我们门诊在全国无论是在狂犬病免疫预防方法上、新的疫苗使用、专业学术论文篇数和质量上,以及临床经验和疫苗反应处理等方面,在全国专业系统处于先进水平。总之狂犬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由于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的不懈努力在预防狂犬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安全有效高质量疫苗研制成功和免疫方案的改进,扩大了暴露前的免疫接种范围,也使得暴露后接种的免疫效果大大提高,在抗病毒血清和伤口正确处理的配合下,免疫失败率可降至最低。口服狂犬疫苗的研制成功极有可能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人类狂犬病。

发现了可以抑制狂犬病的分子,特别的厉害,相信可以利用这样的分子制造出药物针对疾病治疗。

科学家对狂犬病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已经开始进行深入研究,有望研究出能够治疗狂犬病的药物!

狂犬疫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疫苗,人被动物咬伤后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最早制造狂犬疫苗的是法国的巴斯德,1882年它成功地应用连续传代减弱病毒毒力的方法,用适应毒种来制造疫苗。中国现在制造的狂犬疫苗系用狂犬病毒固定毒接种于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后,收获毒液,经浓缩、纯化、精制并加氢氧化铝佐剂,经全面检定合格后即为预防狂犬病的疫苗。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期仅6个月,如果6个月后又被犬咬伤,还需再次注射疫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