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大中文系文章

发布时间:

北大中文系文章

这个人是一名律师,他直接说出,身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导,这样的文字写作水平,只能说明平时在专业领域的劳动付出还不够多啊!

《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文章之学天下之道》(郭九苓漆永祥赵国栋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北大中文名师教育谈文章之学天下之道

豆瓣评分:

作者: 郭九苓 漆永祥 赵国栋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文章之学 天下之道

出版年: 2015-1

页数: 508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大中文系名师教育访谈录。访谈围绕教育主题,真实而亲切地呈现了名师们的求学任教经历、教学科研方法,以及他们对教育、人生、社会、国家等多层面的思考。四十四位访谈对象,既有资深教授,也有中青年名师,皆学识深厚、个性鲜明、人文气息浓郁、魅力无限,就教育这一主题,做出了符合职责及时代要求的表达,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作者简介

郭九苓,男,1970年2月生,河北高阳人,物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高级工程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主编。

清华北大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之地,那么关于北大的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我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关于北大的励志文章吧。

1999年8月,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学生李亮亮以646分的高考总分被北京大学录取,一年后,他在北大因考试作弊被劝退。

第二次高考,他以1分之差被挡在中国人民大学门外。2001年,李亮亮破釜沉舟发起第三次冲刺,2002年8月,他终以全市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在清华园学习的李亮亮,并赴咸宁采访,了解到一个清华学子颇具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

考试舞弊,北大骄子被劝退

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旁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70多岁的李茂炳老人从箱子里翻出一大摞荣誉证书,证书上都写着儿子李亮亮的名字,这是他作为父亲的骄傲。

李亮亮1982年出生于咸宁市嘉鱼县,9岁时,父母离异。1996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省重点鄂南高级中学。为了儿子的学业,从一家小煤矿退休的父亲在鄂南高中旁租了间房陪读。在这所尖子云集的重点高中,李亮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

在老师、同学眼中,他就是清华、北大的人。1999年7月,李亮亮在高考中发挥失常,只考了636分,要填报自己喜爱的北大数学或经济管理专业不可能了。在班主任熊正维老师的建议下,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一年,他以总分646(曾获全国数学竞赛国家一等奖可有10分加分)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录取。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反而让李亮亮陷入两难。父亲李茂炳以他老矿工的亲身体会,不同意儿子上地质系,要他复读。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年9月,李亮亮还是踏进了北大校门。进入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李亮亮渐渐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他开始逃课、通宵上网、打游戏。结果第二学期的《大学物理》考得一团糟。

考试结束后,李亮亮突然感到恐慌:自己已有一门课不及格了,要是《大学物理》再不及格……考试结束后,李亮亮到物理系找老师,看到试卷就摆在老师的办公桌上,他不禁灵机一动:何不找个机会偷偷把没做的题目给补上。

第二天中午,他溜进办公室偷改试卷时,被老师抓了个正着,这一严重的舞弊行为很快被通报到教务处。按北大的校纪校规,李亮亮将被开除学籍。他高中的班主任熊老师得知后又气又急,他给北大打电话,请求学校从孩子的前途出发,以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酌情处理。

几天后,北大作出决定:要么留校察看一年,要么自动退学。李亮亮大脑一片空白,在辅导员的安慰下,他选择了自动退学。当天晚上,李亮亮给在咸宁的父亲打了个电话:“我想回来复读再考……”

接到儿子的电话,李茂炳心急火燎地赶到北京,一到北大,就被地质系的宋书记请到办公室。从宋书记办公室出来后,明白真相的李父突然苍老了许多。看到父亲满脸的失望和沧桑,李亮亮突然特别恨自己,希望父亲狠狠地骂他、打他一顿。

可父亲只说了一句:“什么也别说了,明年再考回来。”

重压之下,第二次高考失利

2000年8月10日,李亮亮又翻出高中课本,回到鄂南高中,回到了他熟悉而又陌生的高三课堂。为了不影响李亮亮的学习,熊正维老师和李父隐瞒了李亮亮的退学真相,对外称,李亮亮是因为不喜欢地质专业,主动从北大退学回来的。

从北大退学回到高三课堂复读重考,使李亮亮成为整个鄂南高中乃至咸宁市的新闻人物。人们都在关注着:明年高考李亮亮还能考上北大这样的名校吗?2001年7月,由于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北大退学留下的阴影,李亮亮在高考中再次遭遇滑铁卢。

高考结束后,他悲观地给自己估了640分。估完分,李亮亮不敢回家面对父亲,也不敢面对自己,他只想逃避。傍晚时分,他心情沮丧地坐上了最后一趟回老家嘉鱼县城的汽车,一个人来到三湖连江的水库边呆坐了三天三夜!

他三次走进了水中,可三次都回到了岸边。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地问他:“你这样去死算个什么?你对得起老父亲吗?你对得起爱你如子的老师吗?”“不!我能重返北大,我能考上清华!”

当太阳第三次升起的时候,李亮亮拖着快要虚脱的身体,回到了鄂南高中旁那间租住的小房。年迈的父亲满眼血丝,儿子失踪的这三天,他未曾合过眼。看到儿子平安回家,他松了一口气,默默地做了一碗儿子爱吃的鸡蛋面,放在他的床头。

根据所估计的分数线,李亮亮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结果当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636分,李亮亮以一分之差被挡在门外。这时,郑州大学给李亮亮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是继续复读还是去郑州大学?

又一个两难选择摆在李亮亮面前。父亲跟他商量,希望他能再复读一年,可李亮亮担心的是:如果明年高考成绩比今年还差怎么办?父子俩拿不定主意,他们找到熊正维老师。熊老师推心置腹地对李父说:“现在最痛苦的人是你儿子。没有人能帮他,没人能理解他的感受。复读还是上郑州大学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自己能否走出阴影。”

熊老师这番话一下子解开了李亮亮心中的死结,“从什么地方跌倒就应该从什么地方爬起!”他当即决定选择再次复读。

三上高考场终圆梦清华

2001年8月,鄂南高中以宽容的心态再次接纳了李亮亮,巧的是,熊正维又成了李亮亮的班主任。

而此时,他原先在北大的同学却即将进入大三阶段的学习。在鄂南高中,“李亮亮”这个名字太响亮了。为了排除干扰,李亮亮曾改名李德星。高三第一学期,李亮亮状态极不稳定,时而考年级第一,时而又排在十名开外。熊正维老师对此既着急又担心,他的心理压力丝毫不亚于自己的这名得意门生。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李亮亮只考了650分,排在全年级第13名。分数公布的当天下午1点多,李亮亮躲到一个非常偏远的游戏机室,疯狂玩游戏。

晚上11点多,熊正维等三个老师和其父亲找了几家游戏机室才将他找到。看到自己倾注全部心血的弟子竟然如此自暴自弃,熊正维老师难掩心中的失望。他控制不住情绪,冲上去猛地踹了李亮亮一脚。接下来是长达3小时的训诫,整个过程中,李亮亮一言不发,一直默默流泪。

新学期开学后,李亮亮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残酷的学习计划: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步,然后背英语、语文,晚自习回家后学习到凌晨两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李亮亮的成绩开始直线上升,状态也逐渐稳定。2002年7月8日,高考结束后,李亮亮自信地估出成绩:680分。 这次,他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考了自己最喜爱的专业——清华大学数学系。不久,成绩揭晓了,总分678分。其中,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获得满分。 如今,李亮亮在清华园学习已近一年。在学校,他再也没逃过一节课。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每门专业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此外,他还是学校入党极积分子,并选修日语和经济学。 李亮亮说:“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压力和荣辱!” 编后:有人把高考叫做“黑色七月”——当高考还在7月份举行的时候,而今,高考在6月举行了,有人就又把高考叫做“黑色六月”了。 高考确实是道坎,但就算是在这里绊倒了,天也不会塌下来。说到挫折,恐怕李亮亮所经历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所无法接受的,但他仍然挺了过来,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了自己满意的学校。 李亮亮他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故事,希望能给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们一点鼓励和启示。

好像很多人想象中考清华北大的人都得是天才,一般人再努力也只能靠浙大复旦上交,而清华北大的人都是轻轻松松拿下高考的。尤其是现在,只剩下半年的时间,好像该放弃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了……我只是想作为一个非牛人类来劝学弟学妹,一切都来得及,一切希望都还在。只要你努力。本人不牛,相当不牛。中考的时候比A班的线高了两分进来的,高一的时候在班级排了40多名。当时班级一共52人,还有5个学文的,我记得后来反省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理科生的倒数第五。虽然是在A班,在学年也得排到300多名(这个是我在大办公室偷看的某个老师的学年分数段-人数统计表得出的结果)。百分制的小考试数学一般是60多分,150分制一般是90~110分之间;物理一般也就是60~80之间:虽然绝少不及格,但是几乎从来没上过平均分。以上部分是论证我并非一头牛。我很羡慕班级里面的几头大牛,什么东西都懂,什么题都会做。人家半小时答完的卷子我得写一个小时交上去的时候还有很多地方空着。平时人家写N本练习册写完了11点准时睡觉,我光写一本还得写到后半夜一点两点,有算不对算不出的题把自己逼得死去活来。那个时候我心里非常不平衡,但是也必须面对这个事实:一般人和牛人是有差距的。人家牛人平时嘻嘻哈哈玩得很Happily的同时,依然保持着题量上对我的完胜。三年五年十年,金考卷银考卷四大名辅试题调研,三尺讲台3+X优化设计大钥匙……抱歉我不是牛,我写不完。牛人也许也写不完,但是人家写3本大的加上点试题调研之类的调剂品还是很轻松的,然后同学再问他们点难题,于是乎几乎没有没见过的题了。这就基本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学习看起来很刻苦很努力很用功,有些人看起来很轻松,但是轻松的人的成绩要远远好过刻苦的人。不是因为轻松所以成绩好,而是因为牛,所以看起来轻松。做题带来成绩,这个永远是毋庸置疑的。

我在高三确定了两件事:第一,我不是大牛;第二,我要上清华。清华又没说只有轻轻松松的大牛才可以考,虽然我不是牛,但是我可以发扬牛的精神。每天少睡几个小时,拼了一阵。数学终于有了点起色,能到120以上了。后来考了一次140,信心就彻底树立起来了。最牛的人可以把竞赛题当高考题做,但是不牛的人只要做好高考题,一样可以考高分。分数高不高,跟人牛不牛,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只要高考而已,每个人都说高考题简单,那就把简单的都做对,就OK了。(励志一生 )其他科目也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拼了一阵,专学一科,然后就上来了。说起来很简单是吧?我当时每天早上5点半起来,晚上一点以后,一般是两点左右睡觉,白天困了用咖啡顶着……同桌很严肃地跟我说你再这样你会死的,但是事实证明了人远远没有那么脆弱。这个作息时间也就是听着可怕,其实做起来习惯了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寒假我觉得在家的学习状态不好,所以一直跟外地的同学住校,在寝室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下一心扑在习题上。放假之后天天去图书馆的自习室。各科高考题基本做全了。于是信心就有了。更重要的,努力不只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信念。你能为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去不顾一切的奋斗,这是很难得的人生经历。当然作为一个不牛的人,成绩肯定仍然不是很牛的样子。一般是班级15名左右,学年名次在50左右徘徊,偶尔能进40。一模学年80多,有些郁闷。二模130多,更加郁闷。三模180多,我没崩溃我父母先崩溃了。当时我写给自己两句话:永远相信自己,永远不放弃希望。一个高考而已,老子还搞不定你?四模21。然后就高考了。然后就上了清华。

我终于用自身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考清华北大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付出努力,天赋上的差距是可以弥补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努力,自信!

文/马超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了母校建校六十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我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没有目的地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十六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很不安。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我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如何,我所担心的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箱子,那是我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四十五元买的,因质量不好,在离家不到十里路的距离,就完全裂开,我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裂开的缝隙中拼命往外挤,我担心的就是它随时都有炸开的可能。

来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按理,第一次坐火车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是有些兴奋的,但实际情况却让我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在合肥上火车之后,我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我的座位,发现座位上坐着一个孕妇。如何要回自己的座位,是我开始第一次真正处理一个问题。我怯生生地告诉那个孕妇那个座位是我的。那孕妇却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小说家深沉地望着我一番之后,开始像一个旅行家望着窗外。面对着哑然的局面,我不知如何处理。我想告诉她我是北大的学生,我想告诉她,这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可我最终没有说出口。在那片拥挤的空间中,我觉得那么不合时宜,最后我离开了,挤到了另外一个车厢里去。

就那样盲目的在人群里站着,十六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口水都没喝上。父亲比我更惨,他和一个同去的亲戚被挤到餐车里,花钱买了个茶座,因为随时可能要换地方,他不得不扛着那个裂开的箱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十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说话。我在听着旁边的人说话,我不知怎么插嘴,甚至说,我根本没有想到去插嘴。我就是那样地沉默着。这第一次火车旅行让我到现在为止都害怕坐火车,就像小时候吃腻的食品,一遇到适宜的场景,便排山倒海一样从胃里涌出来。

那时北大的文科生一年级的时候是要到昌平校区的,校车拉着我们父子直接开到了昌平西郊偏僻的园区。经济上不允许父亲在学校逗留很长时间,父亲必须要当天赶回去。一下车,父子两人就赶紧忙着报到,买被褥,买生活用品。买完东西,父亲留下了回去的车费,把剩下的钱全给了我,有三百多块钱。中午,父子俩在食堂吃了顿饭,觉得饭菜很贵,也没舍得要什么菜,那算是我父亲来北京吃的第一顿饭了。下午,父亲要乘车去火车站。我们父子俩站在园区的那片槐树林里等校车。等车的时候,父亲说你不要不舍得花钱,该买的东西买,该添置的添置,又说了一阵诸如照顾自己,不是在家里,不要想家之类的话。接着我和父亲便陷入沉默。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慢慢地转过身去,望着那长满野草的球场,和球场远处的树林。我看见他抬起手去擦自己的眼睛,过了半天,等他转过头来再看我,我发现他眼睛里依然残存着晶莹的泪滴。一阵悲伤的情绪从我心中不可抑制地涌出,说来好笑,那时我差点说出一句话:“爸,我想跟你一起回去。”

几年后,我在《鲁豫有约》节目录制现场,重新回忆到这个父子分别的场景,还是忍不住辛酸落泪。我知道当时我父亲为何落泪,在所有的学生里我显得那么弱小,穿的不像样,买的东西也都是最简单的。他走后,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茫茫未知的大学生活,而所有的生活费只是那微不足道的三百多元。

后来我堂兄写信给我,说我父亲是第二天下午赶到家的,那天正好是我堂兄考上安徽农业大学摆酒请客的日子,包了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员反复提到我们兄弟二人的名字。我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酒桌上,众人端起酒杯,等我父亲说话。堂兄说,所有的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亲,他们都在等着父亲讲讲伟大首都北京,讲讲万里之外风光的我。父亲还未开口,已经眼泪婆娑。他喝了杯酒,说了一句:“我们家的孩子在那里是最穷的一个,让他在那里受罪了。”之后,泣不成声。

父亲走后的一个多月,我是靠着那三百多块钱过活的。

吃的很简单,晚上的夜宵是晚饭时从食堂买的一个馒头,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我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自己的大学。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到操场上读英语,上下午上课,晚上看看杂书,有时也和别人打打乒乓球。没有课的下午,我和球友们一起去踢球,踢得满身大汗,我还记得新生杯上的第一个球是我踢进去的,我兴奋得满场狂奔。为何能这么高兴,这么快乐,说句实话,我思想上没有多么深刻,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看淡苦难,看淡贫穷,然后超越,风雨过后是彩虹之类的,我是惯了。我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是逃避,不去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怜惜之感,或者说我对于这些富与贫,乐与苦根本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身上只有三百多块钱,买书,买生活用品,吃饭,洗澡,穿衣,诸如种种花销,对此我倒没有什么过于拘束之感,少一分如何,多一分又如何?有些时候,井底之蛙也是幸福的。

不久,母亲写来一封信,错别字连篇,后来我还拿此封信,对我母亲说,真看不出,你还上过高中。母亲笑着说,那么多年了,能记得这么多字,已经不错了。母亲在那封信里说,她想跟着建筑队出去,给人家做饭,一个月有五六百块。那封信让我十分难受和不安,我赶紧写信给母亲,说你要真去了,我就不上这学了。母亲身体不好,怎么可能做这种粗活呢?随后,我坐车来到北大的本部燕园,在家教公司找了一份家教,每周六教三个小时,共一百块钱。这意味着我每周有四百元的收入,我赶紧写信给家里人说我找到了兼职,生活不太紧张了。这份家教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份兼职,我付出了很多。每周六一大早就要坐校车往燕园赶,再从燕园坐车去西直门,走一段路,到学生家上课,中午到,在附近吃点饭,上一下午的课。赶回校区的校车来不及,只能从西直门,坐27路,倒345,坐了345到昌平,再坐小公共到南口,从南口到校区是一段林荫路,我从小公共下来之后,天基本上黑透了,我要摸黑走四里路,两边全是果园庄稼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每次看到校区门口的红灯笼,我眼都有点模糊,那种疲惫后的熟悉让我感到一阵阵强烈的温暖。我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一百块钱的补课费,是多么的高兴,在西直门复杂的立交桥上,我找不到北,一半是因为实在复杂,找不到27路车站,一半是兴奋得只顾着走了。

回到燕园后,我有了自己第一份不错的工作,帮一家文化公司写畅销书。最悲惨的赶稿,是一周之内我们三个人需要写十八万字。我那一星期,除了上课,所有的时间都利用在写稿子上。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脑,一切都是手写,稿纸一沓一沓地写完,再一沓一沓地买。白天写不完,晚上搬个板凳在楼道里写,六天的时间,我写了八万字,拿到了一笔一千八百块的预付金。这笔“巨款”让我兴奋异常,那时手已酸痛得几乎拿不起筷子。慢慢地我对这种坐在屋里不出去就可以忙活的兼职情有独钟。譬如几个同学帮人家写初中生阅读的稿子,时间太紧,忙不过来,找我帮忙,我一夜写了十二篇,篇篇通过。

从那以后,我退掉家教,开始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看书上,用在学习上,用在享受着我的北大生活上。我对于很多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上一门《东方文明史》的课,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感兴趣,北大图书馆查不到,我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查。后来写一篇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评价很高。上白巍老师的《中国美术史》,我特意跑到故宫去看画展,跑到军事博物馆里看中国油画展,查资料,写论文。是的,我像北大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在努力,在收获,只是我的方式跟别人方式不太一样。我开始学着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大二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我努力学习,每次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都不怎么睡,背诵,查资料,困了,咖啡粉直接倒在嘴里。早晨考试,买带冰的矿泉水让自己清醒。我拿过奖学金,评过标兵,体育也获得了奖,也获得了北大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大三时,一位央视的编导来中文系男生宿舍找兼职,我当时是班委里的人,给她介绍了几位同学。她不满意,让我去试试。我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了,那天恰好遇到了2002年北京那场恐怖的突如其来的大雪。我下午六点从北大南门出发,坐车去北三环的静安庄,平时四十分钟的路,我到晚上十二点半才赶到。整个马路上都是车,都是人。我们是推着车往前走的,从人大一直推到了静安庄。那天夜晚的北京城是混乱而又有秩序的。等我凌晨三点半从编导家里谈完出来的时候,马路上的车已经可以开动了。谈的不错,之后,我开始在央视十套,四套几个栏目做文案的写作和策划,几位接触到的电视人对我评价不错,收入也还可以。后来,我对文案写作已经很熟悉了,干起活来也如鱼得水,我决定退出来不干。这个决定大大出乎了编导的意料。她挽留我,我笑着说:我还想做些别的。

从大二下学期,我不再向家里要钱;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帮姐姐支付一部分的生活费和学费。在北大读研究生时,我开始写剧本。妹妹去上大学,上的是第三批录取的本科,家里打电话来说学费很高。我说没事,让她去吧,有我呢!暑假我送妹妹去上学,前后给她交了一万七千块,给了她留下三千块钱生活费,我说当年我是三百块开始我的北大生活的,你比我幸福多了。我从长春回来的路上,妹妹给我发来短信,她说:“哥哥,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我会努力的。”我给她回短信说:“哥这么做,是因为有条件才这么做的,我只想让你好好享受你的大学,就像当年我在北大读本科时那样。”

假如有人问“贫穷与富贵你选择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是的,谁不希望自己有个美好的人生?谁不希望一帆风顺呢?一起来看看关于感谢贫穷高三800字 作文 5篇,欢迎查阅。

感谢贫穷1

在埃塞俄比亚鲁西高原上的一个小村里,一个小男孩每天腋下夹着课本,赤脚跑步上学和回家,他家离学校足足有10公里远的路程。

贫穷的家境使小男孩不可能有坐车去上学的奢望。于是,为了上课不迟到,他只能选择跑步上学。

每天小男孩都一路奔跑,与他相伴的除了清晨凉凉的朝露和高原绚丽的晚霞,还有耳畔呼啸而过的风声。

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个曾夹着课本跑步上学的小男孩在世界 长跑 比赛中,先后巧次打破了世界记录,成为当今世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他就是海尔·格布雷西拉西耶。

由于早年经常夹着课本跑步,因此他在后来的比赛时,一只胳膊总要比另一只抬得要稍高一些,而且更贴近身体,依然保留着少年时夹着课本跑步的姿势。

如果不是贫穷,也成就不了今天的世界冠军。

今天,海尔·格布雷西拉西耶回顾自己那段少年时光时,不无感慨地说:“我要感谢贫穷。其他孩子的父母有车,可以接送他们去学校、电影院或朋友家。而我因为贫穷,跑步上学是我别无选择的,但我喜欢跑步的感觉,那是一种幸福。”

感谢贫穷2

祖祖辈辈都是穷根子,就连父母这一代仍是。

出身贫穷的家庭,从小我就觉得低人一等。不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怕他们把我当作“马”骑,最怕的是被迫叫父母的名字了,如果不听话,会被他们斗得鼻青脸肿,不敢回家,怕父母看见了会伤心。这一切都是因为贫穷。

就这样熬过了我的幼年,后来渐渐长大了,爹把我送到村里的民办小学。真倒霉,我又遇到了我的同桌,是全学校出名的“铁拳手”,他叫我怎样,哪还敢反抗?更不敢“告状”,怕他报复,只好“心甘情愿”给他做了几年的“奴隶”,这还是因为贫穷。

实在难忘父母在那晨曦微露便背着农具佝偻着的躯体;小妹妹学业未完便被迫出门打工的泪水;还有奶奶病重无钱医治而抱憾离去时留恋的目光……这一切都是因为贫穷。

正是在这残酷的现实的淫威下,我的心灵得到异乎寻常的净化,对光明前途的向往,对事业成功的渴望,时刻总感到胸中有一团烈火在燃烧,这圣火熔化了一切的虚幻和虚伪,熔化了自私、贪婪、狡诈,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在艰难的跋涉中,我学会了坚韧、顽强、乐观、自信。这钢铁般的意志使我在恶劣的环境下不至懈怠、消沉,而是奋勇前行。

感谢贫穷,它过早地催熟了我;

感谢贫穷,它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感谢贫穷,更感谢我的父母。

感谢贫穷3

刚刚落地的婴孩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命运,但还不需要多久,原生家庭的状况将清晰地反映在她们身上,其中最直观的便是贫穷与富有。这无法选择的命运将影响他们的童年,甚至是一生。人人都有富有的梦,但贫穷却占了大多数。当贫穷的人们埋怨上天的不公时,还有一部分人群选择了接受贫穷,并收下了他所馈赠的礼物,用独一无二的财富换取一个超越开局的未来。

贫穷赠予人百折不回的坚强。《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为了激励年轻人写出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句子 虽轻描淡写,却勾勒出了一位在风雪中奔波的少年,只为按时将书籍送还,读到更多的书。无论天寒地冻还是路程遥远,他一定锲而不舍地前进,无论几重困难,只为学习圣贤之理。是家贫让他渴望用读书改变命运,是百折不回的坚强让他求学成功。

贫穷赠予人刻苦向上的动力。最近,一位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女生写下的 文章 走红网络,因为她在感谢贫穷。尽管贫穷夺去了她的许多权利和拥有,但她并不因此沉沦于怨天尤人,而是将它变为自己积极上的动力,就像落入马路缝隙中的草籽,抱着必胜的决心,用知识做自己的武器,冲破贫穷的樊笼,在生命的缝隙中开出绝美的花朵。她用青春和拉开了和大多数人的距离,她是命运的馈赠者,她也是主动掌握着自己命运的成功者。

贫穷赠与人快速生长的肥料。民间有俗谚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他们早早的就明白了生存的艰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各项产业百废待兴,刚刚独立就在世界中风雨飘摇,是贫穷的激励,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期望,让尚在新生之初的国家坚强的成长着,用加倍的汗水完成一项项的奇迹,用30年做到了西方国家300年的成就,是曾经的一贫如洗,换来了今天的富有强大。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会在暗中标上价格。贫穷会给人带来不可忽视的伤痛,在伤痛过后,努力之下会有值得的馈赠降临在生活中,激励着人们继续走下去,直到拥有美好的那一天。

贫穷并不是锁链,而是蝴蝶背上,那双需要挤压才能飞翔的翅膀。

感谢贫穷4

有人认为“君子以自强不息”,贫穷是王心怡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感谢。正如傅雷所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贫穷正是一种生活的磨砺,让学会坚强的人赢得宝贵的人生财富,感谢贫穷,或者说感谢逆境中的困难,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也有人认为“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感谢贫穷”是一类典型的'鸡汤。我们不应该感谢贫穷,而是要感谢那个为了脱离贫穷而努力拼搏的自己。命运五分天注定,人一出生的就有美丑、贫富、健全与不健全之分,尽量改变能改变的,是我们唯一能做的。这是现实,不是鸡汤,尽管我们多么希望鸡汤里不是人的。

我更认同后者。我想这位女生在说这话时心中或许是痛苦的,因为贫穷狭窄了她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她至亲的生命。但她理出了这样一个因果关系:贫穷坚定了我知识即是力量的信念,终于使我考上了北大!

照此逻辑,司马迁应该跳出来,高喊“感谢宫刑”!是宫刑让他做不得官,过不得正常人的生活,心无旁骛,终于写出了《史记》。潘冬子应该感谢南霸天,是南霸天刺伤了他的自尊,烧了他的家,带走了他至亲的生命,更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最终点亮了他帽上闪闪的红星。

我想起了从前的一个辩题,是顺境还是逆境更能使人成长。我赞同逆境更能使人成长,但我不认为逆境中的困难值得感谢。其实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个人顽强不屈的姿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摆脱环境的限制。你不必勉强自己感谢那些限制本身发展的境遇和遭遇,而更应该感谢一直努力前行、打不垮的自己。

感谢贫穷5

青春,汲天地之精华,取万物之灵气,它是世间之最美,一切在青春面前都黯然失色。娇艳的花朵,不能与青春相比较,无垠的草原不能与青春相对比,初升的太阳,不能与青春相媲美……悄然间,我也拥有了青春。我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稚嫩,也有了自己的理想——让青春无悔。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与青春漫舞。看中国历史长河,有多少璀璨篇章流芳百世,令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体会他那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胸襟,让青春多几丝伟大;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会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的欢乐,让青春多几分乐趣;赏陶潜的《饮酒》,体会他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让青春多几分悠然…… 文化 长河,渊远流淌,而我又能取几瓢饮?惟有争分夺秒,多读些文章陶冶情操罢了。

闲游在音乐的天地中,与青春歌唱。

聆听贝多芬,我感受到了《命运交响曲》的磅礴气势和贝多芬那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让青春多几分坚强;聆听聂耳,我感受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呐喊,让青春多几分斗志;聆听光未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我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让青春多几分力量……音乐醉人,名家名曲数不胜数,而我又能赏几曲?惟有惜时如金,让青春充满活力罢了。

青春无声,青春无影,青春无形,只有用心感受,才能握紧青春的手。青春时节,勿消沉、勿忧伤、勿低靡,把握青春。

让青春无悔,让人生无憾!

北大中文系论文答辩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4)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5)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6)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论文写作;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7)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3.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我在上学吧论文查重上看到的论文答辩流程,应该都差不多的吧,可以参考一下、

答辩时间一般定于5月中旬至五月底。通常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在6月10号左右举行学生一般在七月初离校,各学院在两天以内基本都答辩完了,学校在中旬要举行校优答辩,剩下的时间学生办理各种离校手续。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系统

点进这个中北大学图书馆的网址,“网页链接”,然后用图书馆借阅证上的账号登陆,没改过的话账号就是密码。

拓展资料:

1. 中北大学(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北”(NUC),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国防科工局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位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331工程,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中北大学属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被誉为中国的“军工泰斗”和“人民兵工第一校”。

2. 中北大学创办于1941年5月,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2004年6月更名为中北大学。

3. 截至2018年7月,中北大学设有太原主校区、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独立学院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中北总占地2758亩,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园、中国军工文化园等。固定资产总值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亿元,图书资源360万册;有教职工24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长江学者1人、千人计划2人、万人计划4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

4. 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本科专业85个,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申硕授予权;全日制在校生38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900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北大学》网页链接

截至2013年12月,中北大学共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5个,包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 ,中澳联合研究中心1个,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中澳联合研究中心(1个):电力工程中澳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精密塑性成形国防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技术依托单位)、国防科技工业民爆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成员单位)、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罗克佳华共建)、中国兵器无损检测诊断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之彩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研究所(1个):中北大学国家区域创新战略研究所 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地下目标毁伤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传爆药性能检测中心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射速武器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镁基材料深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铸造新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防火防爆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自动化检测装备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起重机数字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有色金属液态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激光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深孔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动态测试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信息探测与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超重力化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煤电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北大学“创新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施耐德联合实验室、位置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 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北大学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54项,各类项目总数36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22亿元,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9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近60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30余部。 2010年至2013年,中北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达70余项,国家863项目12项,国家973项目10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8项。在国防科研方面,承担总装备部预研项目400余项、科工局国防项目100余项,其中我校牵头负责的科工局重大专项2项、总装演示验证项目1项,086重大项目1项。此外,2012年,该校刘俊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3年,刘有智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电子测压蛋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1年 祖静 第一单位 新型三轴加速度惯性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压缩储存动态测试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多功能反应装甲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 刘天生 第二单位 XXX发射药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8年 肖忠良 第一单位 纳机电矢量水听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0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电子衍射测晶体结构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1年 王建邦 第二单位 防大口径穿破甲弹装置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3年 刘天生 第一单位 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快速存储测试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5年 祖静 第一单位 可燃药筒粘结在线无损诊断方法设备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1年 路宏年 第一单位 可燃液体爆炸试验装置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1年 张景林 第一单位 XX粘贴质量在线无损诊断的方法及设备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9年 王明泉 第二单位 粘接强度检测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涉密 涉密 第一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尼龙11树脂 一等奖 涉密 胡国胜 第一单位 火箭扫雷系统 二等奖 1990年 刘天生 第二单位 XXX(涉密)传爆药安全性试验方法 二等奖 1996年 张景林 第一单位 XXX(涉密)子母弹 二等奖 2001年 王坚茹 第一单位 某模块化、系列化技术研究 二等奖 2011年 熊继军 第一单位 某大构件轻量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刘有智 第一单位 包覆材料厚度超声检测技术 三等奖 1996年 路宏年 第一单位 火箭发动机脱粘检测系统 三等奖 涉密 涉密 第一单位 某框架温成形技术 三等奖 2006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6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XX(涉密)关键制造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徐宏 第一单位 XXX(涉密)黑匣子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熊继军 第一单位 涉密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大型复杂铝铸件热工艺过程仿真及新工艺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大型铸件内部缺陷检测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王召巴 第一单位 顶防护轻型反应装甲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高效弹药及高射频低后坐发射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薄玉成 第一单位 战略导弹再入过程动态数据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复合传感器及微型集成测量系统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某导弹遥测匹配装置自动检测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XXX(涉密)产品结构内视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韩焱 第一单位 XXX(涉密)抛撒角速度及角速度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马铁华 第一单位 侵彻过载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火箭发射动力学—起始扰动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包覆状态无损检测技术及设备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王召巴 第一单位 单管大口径机枪低后坐浮动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钝感传爆药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坦克动力系统零部件动态设计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破甲弹药尾翼等温成形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军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CAD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轻武器动态优化、仿真及可靠性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XX(涉密)再入过程动态数据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创伤弹道研究专用激光测速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 李仰军 第一单位 等温挤压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XX(涉密)飞控数据实时检测存储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弹用集成硅微加速度计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靶场设备导弹前框瞬态高温测量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 周汉昌 第一单位 XX(涉密)寿命可靠性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 周桂春 第一单位 XXX(涉密)飞行姿态测量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 任勇峰 第一单位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导弹数据记录设备 一等奖 2001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高能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与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韩焱 第一单位 难加工零件温冷近净成形与改性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炮射导弹测试弹技术 二等奖 2005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直齿圆柱齿轮精密塑性成形工程化应用研究 二等奖 2005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基于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工业DR/CT成像检测技术与系统 二等奖 2006年 韩焱 第一单位 激光打孔 二等奖 2009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山西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共5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生物动力系统的建模与研究 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0年 靳帧 第一单位 微传感器轴心差角四点法与双弹头冲击差分法静动态特性测试技术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车辆用镁合金大型承力构建控制成形技术及装置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XX-xx(涉密)弹载数据记录装置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可调谐脉冲激光波长和入射方位相干探测装置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 张记龙 第一单位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2月, 中北大学图书馆有中外文图书和电子图书291万册,中外文期刊24627种。馆藏文献包括数、理、化、外语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兵器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及仪表、交通、环境科学等应用技术学科,同时收藏了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体育等文献资料;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32种,包括CNKI学术期刊及优秀硕博论文库、万方数据及万方学位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重庆维普、SDOL、Ei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 学术期刊 据中北大学出版中心网站2015年11月信息显示,中北大学共编辑出版有《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测试技术学报》、《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等4个学术刊物。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是中文核心期刊,前身为《华北工学院学报》,期刊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刊登内容,设应用基础研究、机械与动力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化工与环境工程、电子与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管理工程等栏目,曾获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中国教育部优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多次获山西省高校学报一等奖、山西省一级期刊、兵器工业总公司优秀期刊三等奖等诸多荣誉,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等全文收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中国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设政治理论、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理论、外语研究、语言文字学、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体育理论、民俗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等栏目。 《测试技术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北大学”合办,是“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2年起,《测试技术学报》连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9年《测试技术学报》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设声与超声测量、在线测试、测量仪器、ADC、DAC和数据采集、实验技术与标准、动态测试系统、环境测量、数据压缩、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电磁测量、微波测量、测控技术与总线技术、噪声与振动测量、遥感、遥测与遥控、VXI仪器、无损检测、光电测试、生物测试、量子测试、分析测试、材料测试、软件测试、火炸药测试、传感器技术、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等栏目。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测试科学与仪器》)创刊于2010年,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北大学主办的英文类国际性学术期刊,旨在报道国内外最新测试与仪器技术动态,关注测试与仪器科学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从事信息获取与转换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观点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中北大学个人门户登录入口: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太原市,并在朔州市设有校区。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学校总占地2995亩,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学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230多万册、电子图书近200万册、56个中外知名数据库资源。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 ”一流学科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点6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5大类别,13个领域,本科专业85个。工程学、材料学学科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B+。 学校现有教职工2660人,专任教师1619人,教授243人,副教授539人,教师博士化率。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长 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 人计划入选者6人,科技部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3人,“三晋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三晋学者10人,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 江 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优秀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省级创新团队15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11人,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9人。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29个省份实现了一本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39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博士研究生就业率100%。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与德州市政府共同创建了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具有中北特色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体系和创新创业育人、军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等多维一体的特色育人新格局。学校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第二课堂,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以团学组织主导、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引领、学生社团充当生力军的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现有各类创新实践类社团200余个,年均参与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学校构建了“全员双创教育格局、多层次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全过程双创教育模式、全要素双创教育内容、双创教育红色筑梦之旅”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形成 “人人有科研、人人搞创新、人人谋创业”的创新创业格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成果丰硕,2018年获国际大赛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444项,省部级奖项1661项。学校获批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功申报山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百强之列,最高排名74名。 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形成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军民 融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强化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两翼齐飞,凸显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56个,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孵化基地。 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80项,各类项目总数43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28亿余元,其中2018年科研经费达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5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90余部。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大武器型号等,共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系列工程。 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省市正在规划以我校为内核建设“创新科技园”,学校遴选了13个能产业化、且年产值可超千万元以上的军转民科技成果项目进入基地科技园。2017年以来,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000项,与航天科工集团共建“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院”;与太重集团签订军民 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和专项合作协议;与阳煤集团合作建成3D打印研究院;与晋中市合作转化紫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将北斗导航技术应用于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与阳煤集团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共建“铝镁合金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园”;基于水下武器装备应用的水听器技术项目已经成功转化为医用听诊器技术。 栉风沐雨,薪火相继。中北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魂军工、根植三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太行精神”红色基因和“致知于行”校训,造就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引领着学校始终登高望远、砥砺前行。迈进******,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省部共建和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冲一流、强特色”为目标,实施“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综合改革、两翼齐飞、国际化”五大重点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百年百强”中北梦而努力奋斗! ;

中北大学2017年6月申请学位提交材料说明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拟于6月下旬召开会议,审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等事宜。为保证会议顺利召开,使全体毕业研究生能及时获得学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同学们申请学位提交材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通知如下。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中北大学2017年6月申请学位提交材料说明,全文如下:

(一)学位申请表;

一式两份,A4纸双面打印并装订;请注意申请学科必须为正式录取的学科名称,且要填写准确。

(二)学位基本数据表(输机表);

此表为上报国务院学位办信息录入表,请注意填写准确,并手签上交。尤其是出生日期与身份证号码,请核对清楚,若身份证号错误没有及时修改后果自负。在联系方式一栏务必请留下联系方式,填写不清楚地方方便联系核对。(此表在以后的通知中挂出,请关注)

(三)发表学术论文复印件1份;

要求封面、目录及全文(若缺三项中任何一项均视为不合格小论文,后果自负)

(四)修改后正式学位论文;

请咨询各学院科研及学科建设科,按要求提交相应份数,并将论文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如实填写完毕,学位授予日期除外。

以下为学院提交校学位办论文数量:

详见附件1:《关于提交学位论文的`通知》

(五)图书馆电子论文提交单一联。

请将电子文档及纸质版论文提交校图书馆(三层西阳),并将提交单回执及时上交。未提交论文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不予上会讨论其学位授予事宜。

(六)非学历研究生申请学位者同时需提交2寸蓝底照片一张及对应电子稿,请个人及时上报学科建设与学位办公室。

附件1:关于提交学位论文的通知

2:学位申请表 请于资料下载中下载。

为保证会议顺利召开,请同学们答辩完尽快准备申请材料,及时上交申请学科所在学院的科研与学科建设科。

原文地址:

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5篇

致谢一:

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过的宝贵时光,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眷恋。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感谢我最敬爱的老师和我最亲爱的同学,他们在我这两年半的研宄生生活中给我的关心与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在导师卜伟教授的指导下,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卜伟教授。卜伟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到最后定稿,我都得到了卜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卜老师结合研究方法论课程,多次为我修改论文与我反复讨论,使我的论文得以逐步完善。卜老师严谨的治学学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我,激励我今后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此,我对卜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

其次,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特别是牛立洁同学,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与我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并在论文排版和校对过程中提供了热情的帮助。还有我的同门及师弟和师妹们,在例会的时候积极的参与我论文修改的讨论,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使我的论文得以逐步完善。

最后,还要感谢研宄生期间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是他们引导我深入了解和掌握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使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在这里,再次诚挚感谢所有陪我走过研究生学习的老师和同学们!

致谢二: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研究生生活在这个季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两年半的求学生涯中,在老师和亲友的帮助和支持下,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更多的是收获和进步,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回顾这两年半以来的历程,心情难以平静。

从选题到查阅大量文献,从开题到完成论文初稿,历时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论文完成之际,真诚的感谢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首先,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王灏教授。王老师不仅在论文的选题、构思、修改、定稿过程中多次抽出宝贵的时间细致耐心的给我提出意见,还多次对我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关心我的学习生活并教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无疑是我的宝贵财富并将助推我继续前进。同时,王灏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洁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也是我日后学习和工作的榜样。

其次,感谢佟栋老师和张娜老师。你们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诲人不倦的高尚品格为我的专业课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使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知识为我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保障。同时也十分感谢你们对我论文思路和模型选取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的论文更趋完善。

再次,真诚的感谢我的同学们。两年半的时间里正是由于你们的陪伴,我的学习和生活才更加美满和精彩;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我才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才变得更加成熟。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你们始终是我的坚强后盾,是我自信的来源,尤其是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们的鼓励是我冲破艰难险阻的法宝,你们的殷切希望是激励我勇往直前的动力。

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人,生活因为你们而更加美好精彩。

致谢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导师卜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卜伟教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博学务实的专业精神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三年来卜伟教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在本文的选题及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卜伟教授给予了非常全面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极大地推动了论文的进展工作。在即将毕业之际,再次对卜伟教授曾经给予的帮助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论文写作期间,董肖丹、於怀英、刘彬、李起龙等同学对我论文的研宄工作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你们始终如一地在学业上支持着我,家庭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鼓励着我。所谓君子豹变,希望未来能够不断修炼,不断进步,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致谢四:

昨曰收到恩师王勇教授发来的邮件,打开一看,不禁面红耳赤,热泪盈眶。邮件大致意思是王老师析出了我这篇拙作的一部分,投给了日本某刊物。为学生,在学术方面不积极主动,处处让王老师费心,深感惭愧。

回想两年半的研宄生生涯,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让我成长了很多。最大的荣幸是王老师能收我为徒,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每次拿论文给王老师看时,内心总是无比紧张,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完全上不了台面。但是王老师的指点方式异于别人,其他老师喜欢将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或自己认为能写的方向告诉学生,而王老师却是按照我们学生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指导,发掘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闪光点。我的小论文和毕业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王老师正在研宄的范畴里,但他依然没有否定我当时的构想,并力所能及地告诉我如何能写出新意。所以,后期我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毕业论文应该说和王老师的这种指导方式有很大关系。感恩老师对我的殷切期待,感恩老师对我的淳淳教诲,此情毕生不忘。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年龄有些大,以后不一定有机会能将学术道路进行到底了,但是一想到引领自己走过的这段学术之路的是王勇教授,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感谢王宝平老师,江静老师,金俊老师,张新朋老师,肖平老师以及其他各位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过我的老师。感谢同志社大学日文中心的各位老师,在我留学期间给予我的指导和照顾。最后,还要感谢同窗们的包容和陪伴,关心和鼓励。

希望这篇论文不是我求知人生中的.句点,而是一个大大的逗点,为美好的未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在社会的大舞台里发光发热。也衷心祝福王勇教授及上述所有老师都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致谢五:

又是一年柳树花红,习习暖风吹皱了樱桃河水,也吹动了不忍又无可奈何的离情。

考博的行李似乎还未放定,转眼却已不得不再次启程。有开始就会有结束,这是定数,谁也无法改变。因此,读博开始的那一天,其实就已注定了今日的离别,只是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它来的过于突然。读博的日子里,有过埋首苦读,有过苦苦思索,有过指点江山,有过放浪形骸,哭过笑过吵过闹过,彷徨过无奈过漫骂过,如今这些都已一笑而过。

导师文贵良先生,善良、谦逊、博学又平易近人,颇具中国传统文人风度。

自我入学以来,文老师便一直悉心教我做人为文的道理,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这些都是日后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行将毕业,愿将我内心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献给文老师,愿他一切安好、顺利。论文写毕,方知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之为不虚。

论文写作过程中,除导师文贵良先生外,还得到了诸多学界前辈、良朋益友的葙助和支持。读博过程中给我们开设课程的王晓明教授、杨扬教授、朱国华教授、殷国明教授等都带我进入学术探索的新阶段。除此之外,聊城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韩立群教授、聊城大学前文学院院长石兴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马以鑫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教授、上海大学中文系王光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博士等业界前辈都对我的论文给予高度关注,论文中的一些想法就直接源自于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关注的目光是催促我前行的动力,也使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敢过于懈怠。前辈们的为人为文,让我终生受用,在此深表感谢。

还有那些让我爱恨交织的博士同学们。离开的也好,坚守的也罢,读博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用世俗眼光看,己然痴、傻、呆、善的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学术信仰、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是灯红酒绿深处一道独特的光芒,虽然不耀眼夺目却异常有力量。在他们面前,我自惭形秽,只得目送他们在光辉的事业道路上渐行渐远。自二零零七年便与我一同“奋战”的老战友刘本才,在自己的古文字领域里自得其乐、其乐无穷,似乎找到了自己终生的挚爱;侃侃而谈的慧慧大师整日热心公益事业,以致于耽误了自己的论文写作;身体虚弱的姚大怀同志对论文精益求精,为寻找材料“南上北下、东征西讨”,其对学术的一片忠心日月可鉴;大智惹愚的河南小伙勇敢兄,怀瑞着对老婆儿子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搞学术、弄论文,眼见得本就不富裕的头上毛发日渐稀少,大有演变成“地中海”的势头;虽然身在美利坚、内心却农民气十足的丽军君至今还孤身一人“潜伏”在美帝国主义那里,只待换得那一纸留学证明以翻身成“绿毛龟”……求学的时光里,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他们都给我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也使得枯燥、乏味的读博生活变得稍稍有些生息。只待将来再聚首,莫忘今日同窗情,愿这些“傻傻”的博士们日后能前途一片大好,万里江川,立马横刀笑傲!

最后,我要将论文献给父母。二老虽通些文墨,我猜也难以真正读懂我码的这许多字,然而我又深信,他们看到这厚厚一沓纸时,也定是快乐而欣慰的,这对我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硕士论文后记参考模板

这篇毕业论文经过较为长久的准备,一段时间集中精力的赶稿,现在终于写成了二稿,稿子交给导师,我的确也该动笔写我的后记了。这篇后记要怎么写,我乃斟酌良久,最后我想我不如做得稍微特立独行些,写出我这些年的成长来,而我的寻寻觅觅的心情,我对那些帮过我善待我的人们的感激,也包含其中了。

我与燕园的缘分,到如今已近七年,其中研究生的这三年尤其值得我铭记。铭记什么呢?首先是我的导师姜涛老师。他教给我的远不止是学术,从他那里我太丰收了,以至于一时竟说不出他教了我什么。这些天我交了稿子,正在读一本介绍中国社会学史的书,读之收获很大。我一边读一边想,姜老师以一个诗人,为何要下那么多功夫把社会学纳入他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方法?我认为这个答案很要紧,关乎人文学者的安身立命问题。我以我对社会学的粗浅涉猎而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学视野教导我要回到人类生活中去。历史尚可能以大人物为中心,而社会学是真正关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当一个人在书斋里太是玄思了的时候,打开社会学著作,便马上看到普通人怎样生活,这复杂纷繁的人间俱呈于目前。我尚还在思索,思索得并不通彻,但感到对我自己,研究生期间能接触这样的思想让我兴奋,而且对我真正有所补益。我幼稚的青春期,曾经长期是与这个时代和它的大众生活充满紧张感的人,中学时代从学校学到的不过是应试,而我自己私下里的阅读和自我教育,则把我变成了一个典型的不合群的文学青年。那时的我尖锐而盲目,虽然我对美好事物的信仰都是真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和性格的幼稚爱走极端,让我信任孤独而不是交往,幻想超脱而不是参与。我曾自己选择孤独,但我的孤独不是我向世界交出的答卷,只是说明我盼望却没有答案。那时我没什么说知心话的人,却自己指认历史中的无数同伴,比如阮籍、嵇康,比如写作《野草》的鲁迅,比如波德莱尔和尼采……我充满年轻人的冲动爱这些人,却不能爱我生活的世界。我相信一切美好的灵魂都是痛苦而纯洁、孤独而挣扎的,而我在这个时代,至少我狭小的生活圈里看不到这些。我看着自己不合时宜,非常悲观,相信我要走一条苦难之路。

本科四年的我,在对于北大的熟悉与对自己的批判反思中痛苦度过。其间发生了一些对于我个人非常不幸的事情,我在长期夸张地预感到苦难以后终于结结实实迎来了苦难,这是命运的恶意,也是命运的顺理成章。但是艰难地、悲观地、充满怀疑地,北大开始预告给我一种成长的可能。我还记得,并且会永远记得一些事情。比如大二时韩毓海老师的当代文学课——那是我在本科期间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我开始了解到北大所孵育出来的真正的左派立场,他们绝不孤独绝不感伤,他们知道为人而不只是为己。就像多年以后我在戴锦华老师课上所听到的:判断一个真正的左派的标准是他是否站在弱小者立场上发声。闻此言我是一旦豁然而贯通之,鲁迅的怜小弱真是比鲁迅的反抗绝望更加可爱了,鲁迅的世界中总有对受苦者的爱。我从鲁迅又想到自己,我灵魂的苦痛与挣扎必须回到人群,必须回到为他人,这样才是真正的自我珍重与自我拯救。

后来我开始读研究生,我开始师从姜涛老师。我还记得之前第一次上姜老师课,那时我大三,没见过他,只听说是一个英俊的诗人。他走上讲台时一身黑衣,未开口前我莫名想到了穆旦,一开口则我不知怎样形容。总而言之,姜老师的幽默即是智慧,智慧即是幽默了,简直分不开。后来我渐渐懂得,深刻当然必须经过痛苦,然而深刻发展到高级阶段必须超越痛苦,一种高级的、从容的、成熟的心智,应该是幽默的。一开始我觉得姜老师不像我从前喜欢的那些诗人,姜老师的诗也不像我读熟的那些诗。我曾向他问起,为什么他成熟后的精神构造里一点也不提及彼岸,但又不是尼采式的激烈反对彼岸世界,而是一点不看重这个东西。姜老师的诗歌和态度,都是如此的基于人间,并且拒绝矫情和感伤:早年写都市人生活中那些挫败的、灰暗的、挣扎不脱的心情,然而表现上用的是机智的幽默反讽;近年来则抱负更大,为时代生活画像了。他曾说他的目标是写出尘世不圆满生活中复杂的层次,这个态度乃令我深思。向现世敞开,从容直面并对话于时代的全部险恶与温情、丰富与匮乏,这才是真正的勇者与智者,向往彼岸的.人相比之下是软弱的,其逃世之情虽可以同情,但绝不是立志于思想者应该跟从的。于是社会学这个资源我渐渐引起重视,这门学问到极致可就真是详尽的理出尘世中人生活中复杂的层次来。作为一个研究思想的人,要知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所以关注世俗人性意义重大。我这几天看着社会学书上对于民国时期城市和农村的人群生活状况的统计分析,觉得很大的启发。我终于那么真切、详细地了解到了我所研究的文学所来自的世界,也更能知道新文学在其中的位置。我感到触及了有血有肉的人们,而我们的工作应当于他们有意义,像那些社会学家一样。

我的这篇关于废名的毕业论文,是我报告研究生三年学习与思考的心得。关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从本科大四开始的。因为我是一个一直拼命寻找思想支援的人,所以初读这部小说给了我好大的喜悦。莫须有先生的人生态度、对于家国命运的热心、对平常人的理解、规劝世人的诚恳,还有他把艰苦生活过成一种诗的心态,都使我激动。我也想像他一样。后来研一时旁听过姜老师讨论四十年代文学的一门课,也谈到《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我于是重读这部作品而有意于研究了。在研究中,我最后成形的思路是从身份问题切入,这是我在读研过程中的新认识,即考察一部作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是在这种关系中自我确立和进行实践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废名出于对自己三十年代的反动,出于回归世事的思想新发展,他是真正参与到乡土社会中去了的,因此要说清这时的废名,非说清他参与了哪些生活。这部小说让我兴奋的也在这一点:它早已溢出了文学,扩展到思考整个人的生活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为人找到皈依(救现世的儒教),而这种含纳整个生活史的写作反而是有更彻底的诗的精神的。当然,这个“诗”要最广义地去理解。此论文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姜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与我往返讨论,我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术理解力和写作能力,并且在姜老师的引导下把废名这个个案和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民族、传统联系起来,开阔了研究眼界,知道了什么是“小大由之”的学问。姜老师三年中对我的诗歌写作的耐心指导,也让我感激。我的诗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有良师教导,所以能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而这种诗的进步背后是我的心智结构的进步。我真希望这种和姜老师谈诗悟道的生活能够永不结束。也感谢温儒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在温老师的热心邀请下,我曾带师弟师妹们上门拜访,温老师也曾给过我的论文设计一些指教,他对我们后辈的鼓励与期许在激励着我。姜门包括温门的师友们,对我来说也是很珍贵的缘分,李培艳师姐、金娟秀师姐、刘璐师姐、郑树敏师姐、刘芳文师妹、程晨师弟、高幼丰师妹、孙雅馨师妹、王欣玥师妹、杨先溥师弟,他们都给我的硕士生涯以陪伴,感谢他们让我有一个温暖的师门!

论文写毕,即将毕业,我还要感谢陈平原老师,既是因为这三年中选修、旁听他课程所获的教导,也是因为感谢他给我机会让我能继续在燕园读博。陈老师素来是闻名的严师,而又是那样严慈有度,为人为学都有一种温雅之风、人情练达之境,让人敬仰,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尽力交一份老师认可、也对得起自己的学术答卷。同时还要感谢陈门的同学们,尤其是李浴洋师兄。在我考博的过程中,李浴洋师兄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建议,其为人的热心,学术的优秀,都是我深为佩服的。另外,张一帆师兄这一年也在做四十年代废名,与我撞车了。但还好我们是因此结下了同题之谊,张一帆师兄的研究对我是一种启发,我希望我现在的这篇论文也能有和他切磋的快乐。因为有陈门一批优秀而热情的同学们,我预感到我未来的博士生活会十分充实而快乐。

在这三年学习生涯中,我还要感谢现代文学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教导。感谢吴晓东老师、王风老师、张丽华老师,三位老师对废名都有研究,都与我有过讨论。吴老师惠赠过我他的研究文章,并对我的开题报告提出了一些好建议,其人对文学的坚守与为人态度的近人情也让我叹服,他仿佛总在说:“文学是可以也应该爱的”,让我这样被文学灼伤过的人在反复的自我调整中坚持寻找新的与文学接通的方式。王老师以他编《废名集》劳苦而获得的心得无私地指导我,就最初的“写实”等问题与我有过讨论,王老师指导学生论文的话我最爱听,每次都觉得又懂了好多文章之道、学术之道。也感谢王老师为我引荐陈建军老师,陈建军老师惠赠过我他辑录的废名书信,对于不熟识的学生如此热情帮助,让我感到学者的淳厚品格。张老师在我最初接触废名时,也曾和我就她的废名论文有过讨论,开题时也指出了我的设计的问题,感谢她热情的帮助!同时,也要感谢孔庆东老师、高远东老师开题时给我的指导。现在,我以忐忑的心情将这份不甚完美的论文呈送于各位老师目前,接受老师们的批评。

与此同时,也要感谢现代文学专业以至北大中文系的同级和众多师兄师姐兄弟姐妹们,董亚惠和曲楠选择和我一起考博,一路上我们互相陪伴,现在都考上了,以后博士期间大家还要一同致力于学术,希望我们继续相亲相爱共同努力。我的室友们,张亚婕、刘婧、胡琛莹也是我要感谢的,我们之间有互相帮助、有互相磨合,最终成为一个和谐的寝室,她们三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在和她们的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虽然如我前面说的,我少年时代长期的内心纠结、后来的人生走向都让我无法成为一个足够开朗、活跃、社交合群的人,其实我内心也为此困扰,但是和这么多优秀的同龄人相处,我改变了很多,我希望我能做得更好,也祝福他们都好。

最后,我还要感谢一直爱我、无条件支持我的学术追求的我的父母。人生之路原本不易,然而这样始终陪伴我,给我难过时的安慰,快乐时又和我分享喜悦的父母是上天最大的恩惠。他们并不是人文方面的专家,但他们相信我的追求自有价值。这是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而我有时还是会不免落寞而自我怀疑地感到自己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孤守者。如果时代的大浪打来,我能坚持到怎样呢?尽管我已经越来越和世俗达成了某种妥协。可是我的父母,以他们的正直和善良教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课,让我知道不管时代和命运之浪未来将我裹挟到哪里,我都不会放弃爱、善良、忍耐,这些人生最重要最不易的东西。

有,但属于专业型艺术硕士学位(MFA);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后,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年正式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中文系2014年招生目录显示,本届北大中文系共招收硕士90名,拟招收学术型硕士生44名、专业型硕士生(创意写作方向)40名。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国家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专业型艺术硕士学位(MFA)证书。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招生简章与此类似,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当具有高水平的文学写作能力,胜任各类文学体裁的专业创作工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

民国女诗人徐芳的情缘和诗缘:倏起倏消,如梦还真

01

2006年3月,94的徐芳在台湾先后出版了《徐芳诗文集》和《中国新诗史》。第一本书的封底,文化人蔡登山说: “她是寥若晨星的女诗人中的一员,也是继林徽音、冰心以后,一颗被遗落的明珠。她生命的陈迹,都化作文字的清婉与感情。珠罗翠网,花雨缤纷。她是绚丽风景中的一道光彩,倏起又倏消,如梦又还真。”

第二部书的封底介绍说:“一部尘封七十年的最早‘新诗史’论著……该书虽为作者少作,但从中却可见其早慧的才华与高卓的悟力。论诗叙史,融于一炉,洵为不可多得的论著。”

在徐芳的诗集里,有这样一首诗,诗题为《歌》:

我是在爱着一个人,

但是他不爱我。

爱他,正像爱一只歌。

这只歌,我常常地在口中唱着。

他的灵魂,

我的灵魂。

都在这只歌里融和。

按照学者们研究,这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之。

02

徐芳1912年10月生于北京,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科学家、造船工程师、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家。徐寿与华蘅芳是安庆军械局的筹建者,他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中文名称多出自他的译笔。

徐芳的爷爷徐建寅曾留学德国,是兵工学专家,北洋水师两艘主力舰“镇远号”、“定远号”就是他出面订购的。徐建寅后来“自己试验无烟火药,有成效,后来做大分量的试验,火药炸发,肢体炸裂而死”。

徐芳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她与晚年享有大名的张中行是同班同学,张中行在回忆录《流年碎影》中提到过她: “徐身材中等以上,白净,有点风流成分……”

徐芳在北京大学读书时,遇上了很多名师。余上沅教戏剧,唐兰教甲骨文,孙大雨教新诗,傅斯年教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员中还有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代名师。

著名学者杨向奎在《史学界忆往》一文中回忆说: “傅斯年先生最初开了一门中文、历史两系都可以选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学期考试后,先生向全班同学宣布考试成绩时说:‘全班考试成绩最好的是徐芳和杨向奎。’徐芳是中文系女同学,诗人,清新的诗名使许多人称道。由于先生这次宣布,我和徐芳同学认识了,成为友人。”

(徐芳手稿,红笔为胡适所改)

1932 年,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徐芳大三时,胡适成了徐芳的指导老师。

1934年起,徐芳开始在文坛小露头角。民国史上的大人物罗隆基通过好友梁实秋结识了徐芳,常邀她去中山公园散步、聊天。每次出面邀请徐芳的都是罗隆基当时的女友王右家。

罗隆基这边有女友王右家,那边又不断给徐芳写情书,据蔡登山说,罗隆基在一两年间竟写了三四十封。然而徐芳此时心有所属,罗隆基苦追无果,后来只好与王右家结婚。

徐芳此时心有所属的那个男人就是她的导师胡适。

1936年初,徐芳诗中曾写道“相思三年不嫌苦”,据此推断,至少在上大三时,徐芳已在暗恋胡适。胡适虽然有一个管得住他的老婆,让他一辈子不敢起离婚念头。然而从各种传记资料上看,他的不同时期的女友并不少,他自己就曾说:“我在外国惯了,回国后没有女朋友可谈,觉得好像社会上缺了一种重要的分子。”

徐芳写给胡适的情诗,除了上面那一首外,专家研究,还有下面的诗句也隐约表达了她的情感:

其一:

怎叫我不对他钟情!

你看,他那长硕的脸上,

有一对会笑的眼睛。

他说话,有你意想不到的好听。

我烦厌了所有的恋,所有的人,

无论他们对我陪过多少小心,

我只等他给我一个笑,

那笑里,有多少神奇收蕴!

我懒聆一切的妙乐,

只爱听他随意说出的几句话。

那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清,

像一位奏曲子的圣手在弹琴。

也许他不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姓名,

但我心里已种了相思的病茵。

单恋人的生命也许永远是冷静!

可是,我不怨——绝不怨他的无情。

其二:

途中我倦游归来的路程,

正是他刚走过的旅道。

在寂寞的途中,他曾为我烦恼。

如今我坐在车里,又怎能把他忘掉?

呵!什么时候呵!我们能同车逍遥?

(中合手者为徐芳右二为胡适)

03

1935年,徐芳大学毕业,先是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员。但过了不久,就被胡适紧急召回,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助理员。

1936年5月16日,沈从文、朱光潜、钱玄同、周作人等30 多名学者和作家,参加了在北京大学文学院举行的“风谣学会”成立大会,该会公推胡适任主席,并决定编辑出版《歌谣周刊》,胡适任命徐芳为《歌谣周刊》主编。

施蛰存先生晚年提到: “在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间,北京出现了一位女诗人徐芳,在北京的几个文学刊物和天津《大公报》的《文学副刊》上常有她的诗,据说是北大学生,胡适教授很欣赏的,一时声名鹊起。”

在朱光潜家办读诗会,参与者为周作人、废名、卞之琳、何其芳、沈从文等文坛大家,徐芳也能参与其中,据沈从文回忆: “还有个喉咙大,声音响,能旁若无人高声朗诵的徐芳女士,都轮流读过这些诗。”

历史学家顾颉刚在1936年4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 “到朱光潜家,为‘诵诗会’讲吴歌。与会者有朱光潜、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林徽因、李素英、徐芳、 卞之琳等。”

(胡适)

如果没有胡适的栽培和提携,很难想像20岁出头的徐芳能经常和这些民国大文人来往交流。

1936年1月,胡适的好友丁文江去世,胡到南京吊唁,数日后赴上海,此时徐芳恰好也在上海。

徐芳后来给胡适写信,称这段日子为 “我们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胡适日记中只记: “徐芳女士来谈,她写了几首新诗给我看,我最喜欢她的《车中》。”

(胡适和江冬秀)

此后近1个月,胡适未记日记。

1936年,胡适赴美后,双方仍有书信往来。1938年5月,徐芳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老实说,你这人待我是太冷淡,冷得我不能忍受。我有时恨你、怨你,但到末了还是爱你……我最美的先生,你要爱别人,可不成。你答应过我,不再爱别人。你要再跟别人好,我可饶不了你。等你回来了,咱们再算账!你也许不爱听这些话。可我就这样儿,你不爱听也得听,你的芳就这脾气。”

“我爱你的诗,我爱你这人。永远爱你的芳。”

而此时,在美国的胡适不仅与女友韦莲司有联系,且在一个月前交了新女友罗维兹。

1941年4月,徐芳给胡适写信要求其帮助她到美国深造,胡适未予理会,决然地断绝了与徐芳的联系。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联系。

04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芳去了昆明。先是短期在云南大学任教,此时她与吴宓相识,著名美术理论家滕固开始追求徐芳。

学者陈子善先生曾撰文说,徐芳《中国新诗史》书稿上只留下两人的批阅笔记,一是胡适,一是“.”, 这个“.”,陈子善考证就是滕固。

何炳棣在回忆录《读史阅世三十年》中说:1937年春天,被张申府先生称赞为“下笔万言”的李长之,因为追求徐芳被拒而情绪受挫,作为学弟的何炳棣前去安慰,向李长之直言两人在一起未必合适,劝他就此“减温”。

1941年,在孔祥熙的介绍下,徐芳在重庆中国农民银行任职。1941年5月,滕固在重庆逝世,据吴宓日记: “滕君(滕固)到渝即病。半载后,甫出院回家。途中复遭流氓毒打一顿,受重伤。再进医院,卒于本月二十日上午7:30逝世矣。”

另据吴宓日,1942年,一个不太知名的青年诗人罗梦赉曾追求徐芳,但“芳报之以平常冷淡之友谊”。

(徐芳和徐培根结婚照)

1943年9月5日,徐芳与徐培根在重庆中国留德同学会结婚。男方主婚人是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同乡、后曾出任台湾行政长官的陈仪,男傧相是七省讨袁联军总司令李烈钧的儿子李赣骥。

徐培根的名字曾在鲁迅的著名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出现过。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的遗物《彼得斐诗集》,该书第二页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鲁迅曾经怀疑这是殷夫的真姓名。

徐培根,浙江象山人。字石城,1897年12月30日生。徐培根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陆军大学第六期、德国参谋大学。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时为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后曾任为白崇禧的参谋长,1949年到台湾。1991年2月8日逝世。

(殷夫)

徐培根兄弟四人,他最小的弟弟就是鲁迅写文纪念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

殷夫(-),原名徐白,学名徐祖华,笔名白莽。1927年秋,殷夫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转为中国 *** 党员。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是发起人之一。

殷夫的作品,被鲁迅称誉为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931年1月17日,殷夫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英国巡捕逮捕。1931年2月7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 *** 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

殷夫等人牺牲后,大批左联作家被 *** *** 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鲁迅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 *** 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还写了“惯于长夜过春时”名诗。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后来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从而成为不朽名篇。

在鲁迅笔下,白莽纯朴、率真,见面的次数不多,一回生,二回熟,鲁迅就寄予殷切的期望,给予热诚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他是一个追求光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为了革命,勤勤恳恳写诗、译诗,不屈不挠地参加实际斗争。他是个热情的诗人,也是个勇敢的战士。他一再被捕,衣服和书籍都被没收了,在一个热天,“却穿着一个厚棉袍,汗流满面”,而这棉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 当局对他的一切迫害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

一个 *** 高级将领的弟弟,为了理想,站在哥哥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集团的对立面,从此,无悔无悔。

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时,殷夫已经离开同济大学,过着职业革命家的极端贫困生活,并断绝了与家庭(主要是大哥徐培根)的联系。身为 *** 高级将领的大哥给他发去一封封信,劝他放弃危险的工作。为此,殷夫写下一首诗,题目为《别了,哥哥》,作为“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诗中,既有兄弟间的手足深情,也袒露了一个为信仰献身无悔的战士的襟怀与人格。

殷夫被 *** *** 杀害时,徐培根在德国留学军事,他1931年末回国,弟弟已死将近一年了。

《中国新诗史》是徐芳193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前撰的长篇论文,指导老师就是胡适。这部著作概述了1917年至1935年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先后评析了35位诗人的诗作,然而并未提到殷夫的名字。其中列有论述胡适诗作的专门章节。只不过她说自己导师胡适的白话诗“未能尽脱文言窠臼”,“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但“头一个提倡放脚人的功劳,对于后来是深而且大的。”

婚后徐芳相夫教子,从此告别文坛。1949年,徐芳随夫去了台湾。蔡登山说徐芳告别文坛, “一点也不留恋,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1994年,陈子善在台北登门拜访徐芳,当时她的先生徐培根刚去世3年,陈子善提及殷夫,但 “徐芳先生有点茫然”。

2009年2月8日,徐芳去世,终年97岁。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新诗史》、《徐芳诗文集》,施蛰存《徐芳诗集》序、陈子善《我所知道的女诗人徐芳》、蔡登山《师生之情难“扔了”?》、 陈漱渝《民国才女徐芳写给胡适的情诗》、《鲁迅全集》等)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湖南龙山县人。1945年9月出生。苗族。1964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70年毕业后,至广西南宁九曲湾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2年初再分配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员。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即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底返湘入湖南师范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自1979年起始,陆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演变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狂人日记〉人物形象与主题的生成机制》等;有学术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行世。其论文和专著曾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北京大学郭枫文学奖、湖南省政府社科奖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作协副主席。

郭枫,江苏徐州人,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到台湾后,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郭枫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郭枫主要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跎?,(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关郭枫写作特色的艺术评价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