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动物遗传学报

发布时间:

动物遗传学报

1996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98年起评为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珞珈杰出学者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CI刊物《BMC Evol. Biol.》, Associate EditorSCI刊物《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SCI刊物《Zebrafish》, Editorial Board Member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谈家桢遗传教育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历任《遗传学报》、《遗传》、《动物学研究》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编委第六届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教育教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遗传学会李汝祺优秀动物遗传学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多年来,在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领域,他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阐释了中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同时,张亚平带领他年轻的团队相继取得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他们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他们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迁移与分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汉族人群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汉族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点是,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大,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南方群体中保留有较北方更多的古老类。他们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他们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积极将理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如鉴定大熊猫的父系谱系,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该成果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迁移与分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汉族人群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汉族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点是,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大,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南方群体中保留有较北方更多的古老类型。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积极将理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如鉴定大熊猫的父系谱系,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该成果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1995年回国以来,他已经在《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这些论文已被引用约800次。现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还是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以及《遗传学报》、《科学通报》、《动物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他的学术成就具有国际影响,2002年,张亚平荣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该奖项是国际上专门针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表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突出贡献的学者。张亚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此专门给他发来贺信。虽然取得如此之大的学术成就,但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张亚平还是个很容易亲近的朋友。他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为人很平和,治学态度严谨,同时具有学者风度。”就在10多年以前,张亚平和今天这位博士生一样在昆明动物所求学,这位博士生表示,“张老师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

本刊设有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植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综述等栏目。

遗传和遗传学报

本刊设有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植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综述等栏目。

服务社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理化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树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科研获奖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01年新的遗传发育所成立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本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作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已位居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前列。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各位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2009-2013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类项目/课题387项,获各类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5项。“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制” 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杨维才研究员主持的“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 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家洋院士及其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2001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和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优秀期刊奖。 《遗传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Elsevi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是生物学、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I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学文摘》等27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遗传》杂志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被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学数据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著名遗传学家介绍;遗传咨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

中国知网动物遗传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遗传学论文论文概要:介绍遗传,变异,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创造和利用状况。并且,在论述中强调了对这些生物资源的利用要合理适当,要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遗传,变异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一些内容: 1.遗传: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一代表现的现象。但在遗传学上,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2.变异: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它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现代遗传学表明,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与重组。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但是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X射线,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等)所产生的人工突变。 3.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另外,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1)知道了遗传,变异及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来看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矛盾的但又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遗传而确保了生物的稳定性和世代延续性,是相对“不变”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变”,它使生物原有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出新的生物性状或类型,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提供动力。没有变异,遗传只能是简单的重复,生物就无法进化。因此,在维持物种的稳定性上,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的。然而,没有遗传,变异就不能积累,新的变异就失去了意义,生物同样也不能进化。所以,在进化方面,遗传和变异又是统一的。理清了遗传与变异的关系,现在再来看遗传和变异与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为生物的发展、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具体来说,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遗传和变异的共同作用下,自然界生物存在着多样性,同时各种生物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与其它生物种类加以区分。总之,没有变异,自然界就不会多姿多彩,就不会有自然界的多样性;没有遗传,自然界就会处于无序状态,也不会有自然界的多样性。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遗传和变异与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那么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人类又是怎样利用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资料:一.1993年,联合国环境署组织专家编写的《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指南》中,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划分为5种类型: 1.具显著实物形式的直接价值; 2.无显著实物形式的直接价值; 3.间接价值; 4.选择价值; 5.消极价值。(3)二.表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的价值分类系统主要价值类型 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价值 选择价值或潜在价值 存在价值或内在价值产品及加工品直接使用价值 服务价值对人们提供效益的典型用途 林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医药业,工业,餐饮业,消费性利用价值 旅游观光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畜力使役价值 有机物生产,维持大气平衡,物质平衡,水土保持,净化环境 潜在使用价值,潜在保留价值 确保自己或别人将来能利用某种资源或某种效益从资料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此外,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是人类的重大损失。另外,生物物种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石。每个生物物种都包含丰富的优良基因,基因资源的挖掘可以给国家带来财富,给人类带来文明。一个基因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矮秆基因的发现导致了全世界粮食生产的“绿色革命”;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创造了中国杂交稻的奇迹;优质羊毛基因的育种应用直接繁荣了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生产。过去数十年来,全世界植物新品种不断推新,粮食亩产快速提高,正是得益于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贡献。生物物种资源的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4)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人类的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能对当代产生最大的持续利益,而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灭绝并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我国的神农架、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对金丝猴、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为此,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建立某些珍稀动物的养殖场,进行保护和繁殖,或划定区域实行天然放养。如泰国对鲜鱼的养殖。(3)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它可能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5)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诱变,基因合成,转基因等)创造出更多人类生活所需的物种,从而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产生新物种,如利用激素处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但它们要么无法产生新的品种,要么把产生的变异遗传下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 19世纪初,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 20年代,美国人将杂交原理运用到玉米育种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40年代,育种的手段中又增加了杂交转导,转化的技术; 50年代,美国人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开始发展; 70年代,中国将杂交原理应用于水稻增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只要我们作好当下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到那时,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将带给人类更多的财富!参考资料:(1),(2),(5)百度论坛(3)联合国环境署中相关材料(4)中国食品产业网(6)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库

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在20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以通讯作者在17种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在本学科领域国际学术期刊排名前15% (Top 15%)的刊物发表论文21篇,有14篇发表于排名第1的刊物《Animal Genetics》,出版专(译)著教材2部,参编全国农林院校统编教材《动物遗传学》1部 。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1、Three nove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kin thickness in swine identified by linkage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Huashui Ai, Shijun Xiao, Zhiyan Zhang, Bin Yang, Lin Li, Yuanmei Guo, Guoshan Lin, Jun Ren andLusheng Huang;Animal GeneticsVolume 45, Issue 4, pages 524–533, August 2014 2、Genetic Diversity,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 SelectionSignatur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igs Revealed byGenome-Wide SNP Markers;Huashui Ai, Lusheng Huang, Jun Ren;PLoS ONE February 7, 2013 3、Fine mapping of a QTL for ear size on porcinechromosome 5 and identification of high mobilitygroup AT-hook 2 (HMGA2) as a positionalcandidate gene;Pinghua Li, Shijun Xiao, Na Wei, Zhiyan Zhang, Ruihua Huang, Yueqing Gu, Yuanmei Guo, Jun Ren,Lusheng Huang and Congying Chen;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12, 44:6 4、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 in 18 diverse pig popul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copy number variable gen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traits;Congying Chen, Lusheng Huang etc.;BMC Genomics 2012; 13: 733. 5、A global view of porcine transcriptome in threetissues from a full-sib pair with extremephenotypes in growth and fat deposition by paired-end RNA sequencing;Congying Chen,Huashui Ai, Jun Ren, Wanbo Li,Pinghua Li,Ruimin Qiao,Jing Ouyang, Ming Yang, Junwu Maand Lusheng Huang;BMC Genomics 2011, 12:448 6、The porcine MUC20 gen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sceptibility to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F4ab/ac;Ji H, Ren J, Yan X, Huang X, Zhang B, Zhang Z, Huang L.;Mol Biol Rep2011 Mar;38(3):1593-601 7、Adhesion phenotypes of pig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reeds and a White Duroc-Erhualian crossbreed with regard to susceptibility to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with fimbrial adhesins K99, 987P, and F41;Xueming Yan, Xiang Huang, Jun Ren, Jing Ouyang, MS Ming Yang, MS Pengfei Han, MS Lusheng Huang;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January 2011, Vol. 72, No. 1, Pages 80-84 8、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coat color genes of MC1R and ASIP in Chinese brownish red Tibetan pigs;MAO Huirong,REN Jun, DING Nengshui, XIAO Shijun, HUANG Lusheng;Animal Science JournalDecember 2010,630-634 9、A whole genome scanning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n traits related to sperm quality and ejaculation in pigs;Yuyun Xing, Jun Ren, Dongren Ren, Yuanmei Guo, Yanbo Wu, Guangcheng Yang, Huirong Mao, Bertram Brenig, Lusheng Huang;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August 2009, Pages 210–21810、A genome-wide scan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limb bone lengths and areal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distal femur in a White Duroc × Erhualian F2 population;Huirong Mao, Yuanmei Guo, Guangcheng Yang, Bin Yang, Jun Ren, Sanfeng Liu, Huashui Ai, Junwu Ma, Bertram Brenig and Lusheng Huang;BMC Genetics 2008, 9:63 11、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porcine baseline erythroid traits at three growth ages in a White Duroc � Erhualian F2 resource population;Zhengzhi Zou; Jun Ren; Xueming Yan; Xiang Huang; Shujin Yang; Zhiyan Zhang; Bin Yang; Wanbo Li; Lusheng Huang;Mammalian Genome Sep2008, Vol. 19 Issue 9, p640 12、Isol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rcine stearoyl-CoA desaturase gene;Ren J, Knorr C, Huang L, Brenig B;Gene2004 Sep 29;340(1):、Genetic variations of the porcine PRKAG3 gene in Chinese indigenous pig breeds;Lu-Sheng Huang,Jun-Wu Ma;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2004, 36:481-486 重要核心刊物论文 作者题名来源黄路生找准问题 提升我国种猪育种水平《中国猪业》 2013年10期 黄路生种猪选育技术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猪业》 2012年04期 任军 黄路生等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猪业科学》2012年01期 肖石军 黄路生等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定位影响猪后腿质量QTL《畜牧兽医学报》2009年10期 刘三凤 黄路生等鸡SCD和Sirt1基因的SNP搜寻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畜牧兽医学报》 2008年03期 晏学明 黄路生等不同品种猪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遗传变异初析《中国畜牧杂志》 2004年03期 邓素华 黄路生等猪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与毛色表型的研究《遗传学报》2003年10期 陈从英 黄路生等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畜牧兽医学报》 2003年03期 任军 黄路生 等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遗传学报》2002年09期 陈克飞 黄路生猪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对产仔数性状的影响《遗传学报》 2000年10期 黄路生 罗明等中俄猪16个遗传标记基因位点的多态与繁殖性状的相关研究《畜牧兽医学报》1999年05期 丁能水 黄路生等氟烷基因对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林树茂 黄路生等中国地方猪种TfC的基因频率与繁殖性能相关性分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6年02期 黄路生遗传标记——现代猪育种工作的一项生物新技术《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3年03期 书名出版社时间类型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参编 江西农业大学校史(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合著

关于动物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灭绝并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我国的神农架、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对金丝猴、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为此,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建立某些珍稀动物的养殖场,进行保护和繁殖,或划定区域实行天然放养。如泰国对鲜鱼的养殖。(3)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它可能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5)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诱变,基因合成,转基因等)创造出更多人类生活所需的物种,从而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产生新物种,如利用激素处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但它们要么无法产生新的品种,要么把产生的变异遗传下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

植物遗传学报影响因子

the plant journal是中科院植物学1区。

The Plant Journal是由WILEY出版,研究领域为Plant Science,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位11,JCR Q1,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The Plant Journal是一本不错的期刊,领域top期刊,影响因子稳定,今年突破6分,发文量稳中上升,审稿速度快。

the plant journal期刊

收稿范围:

植物学报,生物化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等。

plant journal杂志2015-2018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这几年影响因子都是5分多,比较稳定,然而6分对它来说始终是一个坎。

期刊的发文量近几年慢慢增加,2018年359篇,2019年433篇,整起来说发文比较稳定。从2019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国人在PJ期刊的发文比例为28%,和美国差不多。其中,发表论文篇数较多的国内高校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

河南大学本身就少,擅长生物方面的更少,我一时想不出河南境内这方面有什么像样的学校。另外,你要去的是生物还是生物化学。

生物方面考研基本上都考生化,不过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不考生化,你可以考虑一下,给你推荐武大生科院几个专业:微生物,遗传,细胞这几个专业竞争相对小一点。我去年考上的,呵呵!武汉也不算太远吧!o(∩_∩)o...哈哈

愿意上农学方面的吗,来河北农大吧.河北保定,也不算太远.考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吧,在农学院有好的导师.http://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我国建校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 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学校现有24所学院,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优势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格局;66个本科专业…… 我院农学0403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 (2007-10-31) 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关于表彰全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及其标兵的决定》(教思政[2007]13号),农学院农学0403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班集体。 此次评比,共表彰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l0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92个;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标兵5名,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17名;全国三好学生标兵l0名,全国三好学生l68名。黄亚群 女, 1962 年生, 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自学考试农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讲《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生物统计学》、《应用统计学》、《试验设计与分析》、《试验设计与分析实践》等本科生课程, 该课程群 2004 年被评为河北农业大学精品课和河北省精品课。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历层次的学生编写的多媒体课件、试题集及有关教学辅导材料,发布于河北农业大学网络教学— Bb 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网页,以及河北省精品课网页。 主编全国自学考试《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普通遗传学辅导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普通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林业出版社重点规划教材《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完成科研课题 10 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市及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 项、三等奖 2 项。作为主研人之一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已于 2005 年 5 月 31 日 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近五年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 Study on inheritance of characters related to phosphorus efficiency in varieties of spring wheat 》被 ISTP 收录。目前主持农业部项目 1 项、河北省省校合作项目 1 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 1 项、国家“ 948 ”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3 项。彦宏 ,男, 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专家、河北省玉米专家顾问组组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项目河北省首席玉米专家、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项目河北省玉米首席专家,兼任《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讲授课程:主讲作物栽培学、专业英语、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产系统模拟、农学概论等课程。主讲的作物栽培学、农学概论两门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科研成果:完成科研课题9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编写出版《中国玉米栽培学》(副主编)、《作物生态学》(译)、《作物生理学导论》等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研项目: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河北省玉米项目,首席专家,2005—2009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下属“河北省平原区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研究” 专题,主持,2004—2006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下属“深州市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子专题,主持,2004—2006年。“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 下属子专题“超级玉米品种种子各项指标鉴定研究”,主持,2005-2007年。“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 下属子专题“超级玉米高产机理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河北)”,主持,2005-2007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黄淮海中北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参加,2006—2010年。研究方向:玉米高产优质生理及栽培技术、作物种子生理、作物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 获得荣誉: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2005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先进农业科研人员” 荣誉称号。国际交流:曾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行访问研究,赴日本、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农业生产考察活动。肖凯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开展访问研究一年,主要进行小麦耐铝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克隆工作;2001至2004年,在美国The Samuel Roberts Noble Foundation 国际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植物抵御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围绕非生物逆境下植物特异表达启动子分离和鉴定、抵御逆境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分离、植物遗传转化和转基因系建立、基因功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Planta”、“Molecular Breeding”、“Plant Science”和“Plant Biology”等刊物上。作为主研人申报美国发明专利2项。先后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6项,获得科技进步奖励10余项,在国家农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累积影响因子IF 10以上。主讲农学博士生课程“分子生态学”和“作物高产优质分子机制”;硕士生课程“作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物分子生态研究进展” 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进展”;农学本科专业课程“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学”和“作物生产前沿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及作物生理、作物分子生态、作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目前主持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正定示范区“及子专题和河北农业大学“9816”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 主要科研成果: 1 .耐低磷小麦高效吸磷机理和遗传,国际先进水平,待申报科技进步奖,第 1 ( 2005 ) 2 .河北省平原区小麦、玉米高光效技术体系及推广,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2 ( 2005 ) 3 .杂种小麦的光合作用机制与光合生产力,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 1(2000)4 .小麦 ~ 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6 ( 1999 ) 5 .冬小麦亩产千斤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县,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8 ( 1999 ) 6 .河北省中低产区玉米优良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部星火三等奖,第 5 ( 1998 )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正定县示范区)( 2004BA520A07-01-04),主持人。项目来源:科技部。起止年限:2005~2006 2.河北省不同类型区高产冬小麦的群体质量及其调控机理(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专题)( 2004BA520A07-04-04 ),主持人。 项目来源:科技部。起止年限:2005~2006 3.节水条件下小麦衰老机理及延缓衰老调控技术研究,主持人。项目来源:河北农业大学“9816”重点攻关项目。起止年限:2005~2010 4.豆科模式植物MtAPase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持人。项目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后启动基金资助项目。起止年限:2004~2006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2004~2005) : 1 . Kai Xiao ,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a novel M. truncatula phytase gene results in improved acquisition of organic phosphorus by Arabidopsis . Planta 2005 , 222 : 27 – 36 ( Sci 收录 ) 2 . Kai Xiao , Celia Zhang,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lant promoter that directs strong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of transgenes in plants. Molecular Breeding 2005, 15: 221 – 231 ( Sci 收录 ) 3 . Kai Xiao ,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Improved phosphorus acquisition and plant growth in Arabidopsis by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a novel acid phosphatase gene from M. truncatula . Plant Science 2005 ( in press) (Sci 收录 ) 4 . Kai Xiao , Jinyuan Liu, Gary Dewbre, Maria Harrison and Zeng-Yu W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oot-specific phosphate transporter promoters from Medicago truncatula . Plant Biology 2005 ( in press) (Sci 收录 ) 5 . Kai Xiao , Gui-Hua Bai, Brett F Carver Nylon filter arrays reave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in wheat roots under aluminum stress. Journal of Integarative Plant Biology 2005, 47(7): 839 – 848 (Sci 收录 ) 6 . Kai Xiao ,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Cloning a Novel Purple Acid Phosphatase Gene from M. truncatula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5, 47(10) (Sci 收录 ) 7 . Zeng-Yu Wang, Maria Harrison, Kai Xiao Root-specific phosphate transporter promoters. 2005 Provisonal Application for United States Patent ( 美国发明专利 ) 8 . Zeng-Yu Wang, Maria Harrison, Kai Xiao Plants with increased phosphorus uptake. 2005 Provisonal Application for United States Patent ( 美国发明专利 ) 9 .张永丽 , 肖凯 , 李雁鸣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 6-38 Py85-1 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 作物学报 2005 , 31(4) (通讯作者) 10 .张永丽 , 肖凯 , 李雁鸣 不同灌水次数对杂种小麦冀矮 1/C6-38 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作物学 报 2005 , 31 ( 11 ) (通讯作者) 11 .李宾兴,郭程瑾,王 斌, 肖凯 ,李雁鸣 缺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及其杂种 F 1 的磷吸收利用特性 . 作物学报 2005 , 31 ( 11 ) (通讯作者) 12 .张建恒,李宾兴,王斌,郭程瑾,李雁鸣, 肖凯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光合碳同化和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 38 ( 10 ) (通讯作者) 13 . 郭程瑾,李宾兴,王斌,李雁鸣, 肖凯 小麦高效吸收和利用磷素的生理机制 . 作物学报 2005 , 31 ( 12 ) (通讯作者) 14 . 郭程瑾,李宾兴,王斌 ,李雁鸣, 肖凯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 作物学报 2005 , 31 ( 12 ) (通讯作者) 15 . 张建恒,李宾兴,王斌,郭程瑾,李雁鸣, 肖凯 低磷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及其杂种 F 1 光合碳同化特性研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 11 ( 6 ) (通讯作者) 16 .郭程瑾、李宾兴、周彦珍、李雁鸣 肖凯 .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磷吸收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6 ( 4 )(通讯作者) 17. 张永丽,李雁鸣, 肖凯 ,李小娟 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 10 ( 3 ) 18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旗叶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 华北农学报 2004 , 19 ( 1 )

遗传学报杂志

遗传学报,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北大e核心7里综合性生物类核心0期刊0表根据主管单位级别期刊5等级,基本全是国家级: 8。《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1国科学技术协会 5。《生物化4学与s生物物理学报(英文0)》国家级,主管:中0国科学院 4。《遗传学报(英文7版)》国家级,主管:中3国科学院 4。《中7国生物化6学与y分8子m生物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2国科学技术协会 7。《生物化4学与l生物物理进展》国家级,主管:中7国科学院 1。《微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8国科学院 3。《生物物理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8国科学技术协会 6。《遗传》国家级,主管:中8国科学院 8。《生物工h程学报》国家级,主管:中8国科学院 70。《应用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2国科学院 25。《中7国科学院》国家级,主管:中8国科学院 35。《中4国科学。C辑》国家级,主管:中0国科学院 00。《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0国科学院 66。《微生物学通报》国家级,主管:中4国科学院 15。《水0生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0国科学院出版图书4情报委员会 23。《菌物系统(改名为4:菌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8国科学院 23。《生物多样性》国家级,主管:中6国科学院 04。《生物工u程进展(改名为0:中4国生物工a程杂志)》国家级,主管:中4国科学院 31。《实验生物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m停刊2或改名期刊1 20。《生命的化1学》国家级别,主管:中5国科学技术协会 68。《古脊椎动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1国科学院 31。《微体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0国科学院 64。《生态学杂志》国家级别,主管:中0国科学技术协会 18。《生物数学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d停刊6或改名期刊8ur黏¤e亘鳍Ψこfhe亘鳍Ψこkj┾gn 赞同0| 评论

北大核心里综合性生物类核心期刊表根据主管单位级别期刊等级,基本全是国家级:1.《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3.《遗传学报(英文版)》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6.《微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7.《生物物理学报》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8.《遗传》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9.《生物工程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0.《应用生态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1.《中国科学院》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2.《中国科学.C辑》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3.《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4.《微生物学通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5.《水生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7.《生物多样性》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19.《实验生物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20.《生命的化学》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1.《古脊椎动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22.《微体古生物学报》国家级,主管:中国科学院23.《生态学杂志》国家级别,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4.《生物数学学报》新闻出版总署未查到,应该属于停刊或改名期刊

服务社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理化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树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科研获奖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01年新的遗传发育所成立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本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作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已位居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前列。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各位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2009-2013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类项目/课题387项,获各类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5项。“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制” 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杨维才研究员主持的“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 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家洋院士及其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2001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和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优秀期刊奖。 《遗传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Elsevi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是生物学、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I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学文摘》等27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遗传》杂志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被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学数据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著名遗传学家介绍;遗传咨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