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原子能科学技术投稿简则

发布时间:

原子能科学技术投稿简则

核能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重核裂变与轻核聚变。U-235,有一个特性,即当一个中子轰击它的原子核时,它能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有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再去轰击另一个铀-235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这样就使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这就是裂变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核能就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与铀相同数量的轻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要比铀大几倍。例如1克氘化锂(Li-6)完全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约为1克铀-235裂变能量的三倍多。实现核聚变的条件十分苛刻,即需要使氢核处于几千万度以上高温才能使相当的核具有动能实现聚合反应。例如,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都是5吨,一辆在运动,一辆是静止的,如果运动的车一旦与静止的车发生碰撞,猛然停止时,动能虽然失去了,可我们发现,汽车在相撞处变得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汽车的动能转变成了撞击点金属的热能。但是,原子能比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要大将近5000万倍:铀核裂变的这种原子能释放形式约为2亿电子伏特(一种能量单位),而碳的燃烧这种化学反应能量仅放出电子伏特。原子能是怎样产生的呢?铀核裂变以后产生碎片,但所有这些碎片质量加起来少于裂变以前的铀核,那么,少掉的质量到哪里去了,就是因为转变成了原子能。爱因斯坦用E=mc²的公式来表示,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于光速是个很大的数字(c=299792458m/s),所以质量转变为能量后会是个非常巨大的数量,释放的能量为ΔE=Δmc²。在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释放出的能量,又称核能,20世纪3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一个入射中子能使一个铀核分裂成两块具有中等质量数的碎片,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和两三个中子;这两三个中子又能引起其他铀核分裂,产生更多的中子,分裂更多的铀核.这样形成的自持链式反应,可在瞬间把铀核全部分裂,释放出巨额能量.铀235可以被任何能量的中子特别是运动速度最慢的热中子分裂.铀238只能被运动速度很快的快中子分裂,对慢中子和热中子则只俘获不分裂.通常所说的核裂变,主要指铀235核分裂.一个铀235核分裂释放的核裂变能为2亿电子伏特.这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叫裂变反应.另外一种方式叫聚变反应.如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聚合成一个氦核释放出的核聚变能为1760万电子伏特.以相同质量的反应物的释能大小作比较,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分别是化学能的250万倍和1000万倍,1千克铀-235相当于2500吨煤,1千克氘和氚相当于1万吨煤. 在50多年前,科学家发现铀-235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能分裂,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大量的能量,放出的能量比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大得多,这就是核裂变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能。原子弹就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放出的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而核电反应堆也是利用这一原理获取能量,所不同的是,它是可以控制的。 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反应叫轻核聚变反应。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太阳等恒星内部,因压力、温度极高,轻核才有足够的动能去克服静电斥力而发生持续的聚变。自持的核聚变反应必须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故称为“热核聚变反应”。氢弹是利用氘氚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正在研究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也是应用这一基本原理,它与氢弹的最大不同是,其释放能量是可以被控制的。 谁都知道,用放射性来治疗癌症是很有效的。美国的医生就曾用一种金属制的弹丸,使其具有放射性,然后利用特别的枪把弹丸射入根深蒂固的肿瘤里面。割除癌性肿瘤后,外科医生用具有放射性的钴丝缝合创口,不仅可以起到一般缝合的作用,而且还有放疗杀癌细胞的功能,可谓一举两得。使用放射性可追踪碳原子在生命过程的行踪。如让老鼠吃有放射性碳(碳14)的糖,则通过盖革计数器可侦察到糖的行踪。如果在老鼠的脂肪里找到了放射性的碳原子,就可以判断糖已经转化为脂肪了。放射性同位素有时还帮助医生做出重要的判断。一位妇女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中压伤了手臂,正躺在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等候手术。但是外科医生必须尽快查明她的手臂里是否还有足够的血液循环经过,以便决定要不要做截肢手术。医生把放射性钠,以放射性食盐的形式掺进普通的食盐里面,注进了这名妇女的血管里,然后用盖革计数器进行追踪。结果显示,这条手臂尚有相当充分的血液循环存在。因此在几秒钟内,这种放射性同位素便使医生断定无须做截肢手术。放射性同位素对诊断癌症也很有帮助。哈佛医学院和麻萨诸塞州的许多医院,都在使用一种“正子诊察机”来检查脑瘤,而不必开颅。将少量的放射性砷注射到患者的静脉里,几小时后,带有放射性标签的砷便在盖革计数器上显现出来,并显示出何处砷的数量最多。由于癌瘤比正常的组织吸收较多的放射性砷,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都可以准确地判断癌瘤的大小和位置。而乳癌可以利用放射性钾来诊断,因为放射性钾集中于乳瘤的部分远比其他部位多。显然,放射性不仅可以致人于死地,也能使病人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全美国的农民每年用于肥料上的金钱要超过1000万美元。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指导他们如何利用这笔投资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对于每一种农作物,农民都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确定何种肥料及多大施用量为最合适,并能确定施肥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植物所有的养分都是由其根部吸收的,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剂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果树、番茄、马铃薯以及其他植物的叶也可以迅速有效地吸收肥料。根据这种情况,农民不仅把肥料施用于土地上,也喷洒在叶子上,这样植物对肥料的吸收量大约可增加10倍以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还可以改良植物的品种。科学家很早就知道,植物暴露于放射线之下可以产生变异,并且这种变异可遗传给下一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改良植物的品种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放射线使苹果、梨和葡萄等发生突变。利用这些实验,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色香味俱佳的水果和蔬菜。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利用放射性进行科学育种,使有些植物可以生长在干旱地带、有些植物可以生长在多雨地区。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在高寒地带,还是在土壤贫瘠的地区,都会有适宜的农作物生长。从事植物研究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培育出大麦的新品种,该品种大麦的麦粒和麦秆的产量都很高。通过对花生的种子进行放射性处理,能使每亩的产量提高30%.此外,培育出适应某种需要的种子只需用一年半的时间,若用传统的植物育种的方法,至少要花费十年的时间,并耗用大量的资金。放射线还是对付害虫的一种武器。雄性螺旋蝇经过钴照射后便不能生育,雌性螺旋蝇与失去生育能力的雄性螺旋蝇交配所产的卵便不能发育成虫。农业科学家已利用这种方法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对于新问世的动物催肥剂是否对人体有害也可以用放射性做实验。一种新型的供猪和鸡食用的催肥剂给猪和鸡吃了以后,可减慢其甲状腺的功能,从而使猪和鸡在同样食量的情况下,生长得又快又肥。但是,在猪的肌肉里,是否含有这种催肥剂的成份?人吃了这种肉后,是否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在烤鸡和炒蛋里面是否也含有这种催肥剂呢?这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是,利用放射性实验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农民可以安全地使用这种催肥剂来增加猪和鸡的重量。利用药物可减缓动物甲状腺功能,对人体并不造成任何损害这一原理,科学家还使母牛的性情变得温和起来,并使之产更多的牛奶。我们正步入原子时代,人类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条路是把原子能所创造的奇迹用在和平的目的上,以谋求社会的进步。另一条路则通向地球上生命的死亡和毁灭,制造更大的更加可怕的炸弹。我们相信人类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是中文的一片文章,你可以整理一下看看,然后翻译成英文 核能的利用 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指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核裂变能,它是指重元素(铀或钚等)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另一类叫聚变能,它是指轻元素(氘和氚)的原子核在发生聚变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有300多万吨原煤,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就能运到现场,而运输300多万吨煤炭,则需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更可贵。有人作过生动的比喻: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铀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氚化锂和氘比锂的混合物,可使一列火车从地球开到月球,行程40万公里。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地利用起来,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汪洋大海里,蕴藏着二十万亿吨氘,它们的聚变能可顶几万亿亿吨煤,可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核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核能技术的开发,对现代社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核裂变能核能的成就虽然首先被应用于军事目的,但其后就实现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是通过核电站来发电。核电站已跻身电力工业行列,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装置,通过核反应堆实现核能与热能的转换。核反应堆的种类,按引起裂变的中子能量分为热中子反应堆和快中子反应堆。由于热中子更容易引起铀235的裂变,因此热中子反应堆比较容易控制,大量运行的就是这种热中子反应堆。这种反应堆需用慢化剂,通过它的原子核与快中子弹性碰撞,将快中子慢化成热中子。早在本世纪50年代初,人类开始开发利用核能,诞生了核电站。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核电已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能源。截至1993年12月31日,全世界已有34个国家或地区的422座(堆)核电站正在运行,总装机容量为亿千瓦;正在建造的核电站有61座(堆),总装机容量为万千瓦。全世界1993年全年核发电总量为21817679GWh,核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以上。世界核电厂一览表见下表。国家或地区 堆数 正在运行总功率(MW) 堆数 正在建造总功率(MW) 总计堆数 总计总功率(MW) 至1993年总发电量(GWh)阿根廷 2 1015 1 745 3 1760 86924比利时 7 5756 - - 7 5756 515760巴西 1 657 2 2618 3 3275 15146保加利亚 6 3760 2 2000 8 5760 -中国 2 1250 1 950 3 2200 -中国台湾省 6 5144 - - 6 5144 373600德国 20 22529 - - 20 22529 1762961芬兰 4 2400 - - 4 2400 258318法国 56 60357 4 6064 60 66421 3395919英国 29(35) 14090 1 1200 30(36) 15290 1305690印度 9 2035 5 1175 14 3210 87892伊朗 - - 2 2600 2 2600 -日本 48 39641 6 5887 54 45528 2500910加拿大 22 16713 - - 22 16713 1118343哈萨克斯坦 1 150 - - 1 150 -韩国 9 7616 5 4600 14 12216 432156古巴 - - 2 880 2 880 -立陶宛 2 3000 - - 2 3000 -墨西哥 1 675 1 675 2 1350 15217荷兰 2 538 - - 2 538 76967巴基斯坦 1 137 - - 1 137 6992罗马尼亚 - - 5 3500 5 3500 -俄罗斯 29 21242 6 5600 35 26842 -瑞典 12 10386 - - 12 10386 889258瑞士 5 3141 - - 5 3141 351484斯洛伐克 4 1760 4 1760 8 3520 -斯洛尼亚 1 664 - - 1 664 50050西班牙 9 7400 - - 9 7400 550212南非 2 1930 - - 2 1930 85467捷克 4 1782 2 1962 6 3744 -乌克兰 15 13818 6 6000 21 19818 -匈牙利 4 1840 - - 4 1840 -美国 109 104809 6 7650 115 112459 7938413总计 422(428) 356235 61 55866 483 421101 21817679资料来源:德国《原子经济》,1994年3月。核能是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在世界能源结构从石油为主向非油能源过渡的时期,核能、煤炭和节能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希望。为此,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然而特别令人担心的是,根据目前探明的有经济开采价值的铀矿储量,如果继续按现有速度建造眼下的热中子堆核电站,由于它只能利用铀资源的1%~2%,则要不了50年,经济可采的铀矿也会耗尽。如果到那时,还不能脱离核裂变能利用的初级阶段,人类将可能面临新的能源危机。在能源新挑战面前,核科学家早已在寻找应战的武器,这就是已经过40多年研究开发的快中子增殖堆(简称快堆)核电站。有了它,相当于把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50~60倍,那样能源的供应将出现新的奇迹,在今后上千年内,人类完全可以靠快堆发电,保证有富足的能源可用。快堆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靠核裂变产生的快速飞行的中子来维持链式裂变反应。它以钚-239作燃料,“炉膛”里不设慢化剂,只有冷却剂(钠或氦)。在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239原子,能够使铀-238吸收中子后新生产出个钚-239原子,这样在快堆中就出现了神话般的奇迹——核燃料越“烧”越多。这就是所谓的核燃料的增殖过程。快堆开动起来之后,会不断地有铀-238吸收中子变成钚-239,经过一段时间后(例如15~20年),人们可以队“烧”过的核燃料“灰烬”中,提取出足以装备与自身功率一样大的新堆所需要的钚燃料,在此期间,快堆电站只要继续添加热堆中不能作燃料的铀-238贫料,而所得的电能却比热堆核电站还要多。人们把快堆誉为能发电的“核燃料生产厂”。快堆实际上是核电站家族中资格最老的成员。早在1951年8月,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实验快堆,而且成功地作了发电试验。虽然当时它的电功率只有200千瓦。可它却是世界上最先问世的快堆核电站。30多年来,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美、英、法、前苏联、日本和德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资几十亿美元来发展快堆。目前,全世界总共有21座快堆。其中在运行的有13座,正在建造的有4座,计划建造的有7座。原型快堆已经成功地运行了十年多,已经证明快堆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增殖核燃料也是可能的(凤凰快堆的增殖比为1:15)。现在电功率为120万千瓦的大型商业验证快堆正在法国运行。快堆技术已经走出了实验室的大门,正走向工业化应用的康庄大道。各国普遍认为,快堆是发电堆的最终归宿,特别是在受控核聚变难以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工业推广的情况下,快堆发电更是重要。但需要指出的是,快堆技术至今尚未成熟,重要原因是快堆技术本身要比热堆复杂得多,尚有不少技术关键问题需要攻克。此外,快堆的建造费用要比热堆大得多,现在快堆的造价要比同规模的热堆贵2~3倍。有人估计,当快堆的单堆功率超过200万千瓦时,经济上可能与热堆媲美。预计到下世纪初,人们一定能建造出这样的大型快堆,那时快堆电站将会在全世界推广应用。发展快堆进展最快的法国,计划从下世纪初开始,推广快堆电站工业,因此天然铀的需要量将逐步下降,从而减轻了进口能源所造成的压力。快堆必将是从热堆核电站向核聚变电站过渡的桥梁。核聚变能人类将最终解决能源需求的希望,寄托在受控核聚变的实现和推广上。核聚变能是利用轻原子核(如氘-氘或氘-氚)在极高温度(几千万度或上亿度)下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如氦)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巨大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燃料是氘,可以比较容易地从海水中提取到。据推算,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若完全“燃烧”,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至少含有35万亿吨氘,可以供全世界享用百亿年以上。更为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而且核聚变反应堆在任何时刻都只有一丁点的氘在聚变,所以不存在失控所带来的危险。聚变能是名符其实的理想、干净的能源。但是,要使核聚变能顺从地在人为控制下为人类服务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为了驯服核聚变能,从50年代初开始,科学家们就热心地进行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在进行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它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建造了几百个实验装置,从事研究的科学人员约有12000多人。目前,全世界每年用于核聚变研究的费用已超过20亿美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受控核聚变为什么进展如此缓慢呢?主要是因为实现受控核聚变的条件非常苛刻。首先,我们无法同时造成太阳中心那样高的等离子体密度和极高的温度,只有追求比太阳中心更高的温度来解决问题。理论研究表明,氘核的聚变点火温度达四亿摄氏度,氘氚混合气体的热核反应也要在五千万摄氏度才能进行。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在技术上是困难重重的。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人们试用电流、激光等方法来加热气体。其次,还要使这样高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等离子体温度越低,数量越少,密度越小,超高温保持时间就越要长。还有,超高温的等离子体,有强烈地向外扩张的特性,必须有极强的磁场来约束住它们,绝对不让它们与四周容器壁接触,否则任何材料也挡不住如此高的温度,顷刻气化,变为乌有。要解决这些重重困难,有待于激光技术、超导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崭新技术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给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带来福音,经过了漫长的接力赛跑之后,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1982年12月24日,美国建成了一座有三层楼高的“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实验反应堆(TFTR),从设计到建成这座核聚变实验堆总共花了七年时间,耗资3亿多美元。设计这座反应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输出能量等于输入能量,以便证明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可能性。我国进行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也已多年,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我国建有近十个小型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试验装置,其中最大的是“中国环流器一号”,已于1984年9月建成,并顺利启动。经过一年多的调试,已于1985年11月16日通过国家验收,它为我国核聚变能的研究和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现在,美、英、俄等国正在共同建设一座博采众长的国际核聚变反应堆,这种国际核聚变堆将采纳30年来全世界核聚变研究的成果。它的设计输出热功率为62万千瓦,真空室半径为520厘米,等离子体磁约束环形半径为130厘米,比美国新建的核聚变实验堆规模要大一倍。各国科学家寄希望于这座核聚变堆在受控核聚变攻关中实现质的飞跃。最重要的是,要求在聚变反应中得到的能量超过输入能量,从而证明实现受控核聚变发电在技术上和工程上是可行的。当然,人类要真正用上廉价的聚变能,尚需经过艰苦的奋斗,经受时间的考验。有人估计,到2020年可以建成实证堆,然后,经过工程技术和经济上的验证,才能逐步地推向商用。总之,在能源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核聚变能开发和利用的曙光已在前头。

Why We Should Use Nuclear EnergyThe growth of nuclear 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suffered a double whammy in 1979 with the almost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the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and the release of the movie The China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which is most significant accident in the nuclear power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trospect was a very minor incident that resulted in zero deaths or injuries. However, it was used by anti nuclear activists to basically kill off any new nuclear plants in this Fonda, the star of The China Syndrome, used the incident to campaign against nuclear power and promote her movie. Most of the opposition to nuclear power comes from irrational fear, a fear that is fed by those opposed to nuclear people who formerly were opposed to nuclear power are now strong supporters of it. Among these people are:Patrick Moore, a co founder of Greenpeace, who stated in a September 2006 appearance before the .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ubcommittee on Energy and Water Development:In the early 1970s, I believed that nuclear energy was synonymous with nuclear holocaust, as did most of my Greenpeace ’s the conviction that inspired Greenpeace’s first voyage across the North Pacific coast to protest the testing of . hydrogen bombs in Alaska’s Aleutian a lot has changed in the 35 years since then, and my views have changed along with these new a co-chair of the Clean and Safe Energy Coalition along with Gov. Christy Todd Whitman, I make it known often that I strongly believe the res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needs to update its views, too, because now—more than ever before—nuclear energy is the electricity source that can save our planet from another possible disaster: potentially harmful climate Lovelock, known for proposing the Gaia hypothesis, in which he postulates that the Earth functions as a kind of superorganism. Lovelock states:“The important and overriding consideration is time; we have nuclear power now, and new nuclear building should be started immediately. All of the alternatives, including fusion energy, requir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employed on a scale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emissions. In the next few years, renewables will add an increment of emission-free energy, mainly from wind, but it is quite small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uclear potential.”Stewart Brand, founder, publisher, and editor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Brand states:“Now we come to the most profou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all … global climate change. Its effect on natural systems and on civilization will be a universal permanent disaster. … So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to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 and decarbonize energy production. Kyoto accords, radical conservation in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use, wind energy, solar energy, passive solar, hydroelectric energy, biomass, the whole gamut. But add them all up and it’s still only a fraction of enough. … The only technology ready to fill the gap and stop the carbon dioxide loading of the atmosphere is nuclear power. … It also has advantages besides the overwhelming one of being atmospherically clean. The industry is mature, with a half-century of experience and ever improved engineering behind it. … Nuclear power plants are very high yield, with low-cost fuel. Finally, they offer the best avenue to a ‘hydrogen economy,’ combining high energy and high heat in one place for optimal hydrogen generation.”Much is always made about the issue of nuclear waste and what to do with United States only generates about 20% of its electricity from nuclear. Here is a sample of the percentage of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nuclear power in other countries:Country PercentFrance why don't these countries have a problem of nuclear waste storage larger than the US? It is because they recycle their nuclear waste. Something that was banned in the US during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 The ban has since been lifted, but US policy still opposes 95% of nuclear waste can be recycled and reused. Using recycling, France estimates that all the nuclear waste generated to provide electricity for a family of four, for 20 years, can be stored harmlessly in a glass cylinder the size of a cigarette are some more facts about nuclear energy from the Clean and Safe Energy Coalition:Nuclear energy is:CleanNuclear energy is an environmentally clean option to produce electricity choice – it produces no harmful greenhouse gases suspected to cause global warming and no gases that could cause ground-level ozone formation, smog or acid already accounts for 73 percent of the nation’s emission-fre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needs be used in compliment with other renewables. Alternativ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re important, but can only take us so far – wind and solar can be unreliable and geothermal power isn’t well-suited for all applications. The other major sources of emission-free electricity are hydroelectric plants, which provide percent of our nation’s electricity; wind energy, percent; and solar energy, and SecureNuclear energy is a safe choice. For example, you would have to live near a nuclear power plant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to get the same amount of radiation exposure that you receive from a single diagnostic medical energy is secure. A two-day national security simulation in Washington, ., in 2002 conducted b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concluded nuclear plants “are probably our best defended targets,” with the industry spending $ billion in security since September 11, and Reliable With rising energy costs a concern for every American, nuclear energy is an affordable and reliable economic choice for electricity. Nuclear power has the lowest production cost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electricity. Nuclear plants are the most efficient on the electricity grid and their costs are more predictable than many other energy BeneficialNuclear energy brings economic benefits. From new jobs around new plants to adding $500 million a year to the economy for each new plant brought on line, nuclear plants br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Additionally, employees at the plant earn an average of 36 percent more than average earnings in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so the jobs are high-paying. Perhaps that is why an opinion survey, conducted by Bisconti Research Inc., found that 76 percent of Americans liv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nuclear power plants are willing to see a new reactor built near power is a technology that exists now. Nuclear energy can fulfill all of our electrical needs now and into the future. The fuel is readily avail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safe and clean. It is recyclable. It is very affordable. In short there is no good reason not to use nuclear power

原子能科学技术在线投稿

的确,有专门研究地震的科学家曾发表过,干旱和地震存在联系: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地方,往往三年之内都发生过干旱,而地震的大小则与旱区的面积成正比。并指出从四川炉霍级大地震(西南大旱区)、云南昭通级地震(西南大旱区)到海城级大地震(华北大旱区)、唐山级大地震(华北大旱区),这些破坏力极大的地震都是能直接体现“震旱关系”的事实依据。

当然,即便是在民间,也流传了很多种能预兆地震将要发生的现象,比如:地震云、地震鱼,鱼儿跳出水面,猫狗发出异常叫声,当然,也包括很多人坚信的“大干旱以后必有大震”。那么,大干旱是否就一定意味着会有大地震发生?而传说中的异常自然现象,以及各种动物不同往常的行为表现,又是否真的都是即将有地震发生的前兆呢?

地震为什么被称为自然现象?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基本事实,从地球到月球,其实都频繁发生地震,月球是什么环境,相信一部分人也心里有数,那里可没有什么干旱不干旱的说法。而且,地震本来就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仅仅是一天的时间,地球上所有角落发生的地震次数加起来都能超过一万次,因为,地球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就多达500万次左右。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大家知道的发生过的地震并没有这么多?这个其实也不奇怪,之所以地震被称为自然现象,就是因为它不仅很常见,而且一般也不会对周围的人带来太大影响。虽然每年全球会发生五百多万次地震,但其中只有10到20次可能对震中的人造成危害,而能够造成严重灾害发生的地震大约每年有一两次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没感觉到有那么多地震发生过?

大家平时很少能感受到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地震震级都比较小,而震级小于3的地震通常都难以让人类明显感觉到。当然了,地球这么大,不见得发生地震的地方都距离我们较近,从地震波的传递来说,它也有自己的最大传播范围,这完全取决于地震的深度和释放总能量的大小。

当人类登陆月球的时候,专门放置了测量地面发生震动的仪器,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地震这样的现象,是否也存在于其他星球上。而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其实很多角落都放置着专门进行地震测量的仪器,而它们存在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千计。正是这些记录地震的探测器将每次发生地震的信息收集起来,我们才知道了地震的破坏力有多大,到底需要多少人手参与到救灾中去。

地震跟干旱存在必然关系吗?

试想一想,如果每次发生地震之前都出现过干旱,或者大干旱,那地震的次数应该就远没有实际发生的多,并且,发生地震的地方也会变得更少!而且,把一个地方发生地震关联到3年之内的干旱,这个时间线本来也太长,它也起不到从根本上减小地震发生时给大家的生命和财产风险。

地震的类型有很多,只不过一般情况下,破坏力较大的地震都是因为地壳释放能量所导致,并且,往往都是浅源地震,比如距离现在比较近的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这种震级较大的浅源地震不仅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威胁人们的生命,如果之后的几年时间出现短时间内降水量较大,还有可能会出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

但是,干旱发生的主要指标则是该区域内淡水总量太少,它被称为自然灾害,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尤其明显。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跟气象这样的自然因素存在较大关联,当一个地方长时间维持少雨、甚至无雨的情况,便有可能会出现土壤干旱、大气干旱或生理干旱这几种干旱类型。当然,人类活动进一步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也是近年来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地震有所谓的预兆吗?

之所以大家如此畏惧地震,并收集许多可能预示会发生地震的信息,就是害怕突入起来的地震会危及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事实却会让大家失望,因为,到目前为止,干旱并没有被确定与地震的发生存在必然关系。通常情况下,有地震带分布的地区会比无地震带经过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更大,而那些震级较大的地震,目前也只发生在有地震带分布的地方过,其他地区发生的地震一般都小于6级。

并且,不仅大家不能把干旱当作是地震的预兆,更不应该相信什么地震云和地震鱼能预示地震将要发生。地壳释放能量的时候具有突发性,即便是大家认为的一些比较有灵性的动物,它也不可能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未卜先知。之所以,大家会在一些地震结束之后搜寻到一些异响,那最多只能算作是巧合,不然,科学家们又怎么可能这多年过去了,都还无法做到提前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

1,大旱之后会有大灾,但是不一定会发生地震。2,长期干旱只是因为降水少,蒸发量过大。而地震却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结果两者关系不大。3,虽然在一些历史记载中,经常会在大汉之后出现地震,但两者关系目前来说不大,所以说大旱之后不一定会发生地震。

首先,以往成功预测地震的依据是历史上大震前必有大旱,属经典科学范畴,其原因关系根本没查明。成功预报也是根据前期的小地震所在断裂带发展情况,加之长期观测推导的。可以理解为大震前必有大旱,但是没说大旱必有大震啊。大旱后有蝗灾但是真的,有生物科学方面的依据。

知网,给出了答案。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年)及锎-252(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2005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杨伟利, 邓军, 吴柏林, 李子颖,地质学报》, 2014 , 88 (5) :815-824

4.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2005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2015

6.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刘文龙, 温琛林, 樊铁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吴宜灿, 宋勇来

11.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16.汶川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20.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应堆 刘铁庚《地球与环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变反应堆——奥克洛现象 烨苓《世界科学》,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24. 锎源中锎同位素及其子体的测定  乔盛忠, 刘亨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1983 , 17 (1) :18-18

2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地球化学特征 王运生  徐鸿彪  魏鹏  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贺建先

26.  ~(252)Cf自发裂变源裂变碎片衰变谱学研究  沈水法, 田海滨, 周建中, 石双惠, 顾嘉辉会员代表大会, 2004

27.               ANL contributors.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变室研制  李建胜, 张翼, 金宇, 李润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稀土元素锎的新发现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5) :266-266

31. 锎能用于安全储存放射性废料  董丽《现代材料动态》, 2014 (12) :3-3

32.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SG Thompson, J K. Street,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金若时, 苏永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 (4) :276-280

34. 中国铁合金在线知识库 锎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个褐煤矿辐射水平调查刘福东, 盛明伟, 张志伟, 刘艳阳, 陈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0 (1) :321-322

37. 核聚变原理 朱士尧  北京: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鲍学昭  《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39.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蒋崧生 何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40 ,氢弹如何爆炸  彭先觉  《现代物理知识》 1989年04期

原子能科学技术投稿经验

原子能科学技术与原子核物理评论哪个好?原子能科学技术与原子核物理评论,这两者都是核心期刊。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原子能科学技术,原子能的理论研究兼技术应用。重在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原子核物理评论,也是理论研究兼技术应用。重在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促进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你可视自己的特长来选择。

原子能科学技术杂志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投稿的话可以快递到北京市房山区新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子能科学技术》编辑部通讯地址:北京275信箱65分箱《原子能科学技术》编辑部邮编:102413E-mail:有问题可以追问,希望能帮上你

) 文稿务求论点明确, 文字简练, 数据可靠。篇幅为5000字左右。2) 文题简明(20个汉字以内); 中英文摘要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城市名、省名和邮政编码,并应写叙 述性文摘(含有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关键词为3~5个。3) 文稿应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分级编号, 最多可用4级。引言不编号,也不写“引言” 字样。4) 基金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作者简介(第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从事专业需以页下注形式写明。5) 文稿中外文字母、符号须分清大、小写;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等位置的高低应区别明显;易混淆的外文字母 、符号在第1次出现时用铅笔注明文种。6) 文稿中的数据不能同时以图和表表述,只能选择其一;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物理量用法定量符号表示;在图和表中 用量与单位的比值表示数值,即量与单位之间用除号“/”相隔,如E/keV;图应另页放,正文中需放置插图的位置 ,留出适当空位,围以框线,在方框下写明中英文图号、图题和中文图注。7) 参考文献须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数量不少于6个,最好个10以上,著录项目和格式见主页下载中心。8) 来稿方式:请通过网站直接投稿。9) 投稿须附作者单位(学术委员会或业务部门)对文稿内容的学术性、真实性,作者署名是否准确以及内容有无保密问题的审查证明(格式见主页下载中心),并将原件寄至编辑部。10) 收稿后本刊立即通过email向作者发送收稿通知单;若待审处理时间超过4个月不予回复,作者可改投它刊;退修稿逾期半年不修回者,本刊即作自动退稿处理;录用稿一经排版,作者要求退稿需部分补偿编辑部经济损失。11) 来稿一经刊登,本刊将按规定酌致稿酬,并赠每位作者当期《原子能科学技术》1册。本刊已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方正Apabi电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书生数字期刊》和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本刊所付稿酬包含上述六项报酬

科技论文的投稿原则

为了保证稿件的质量,我们在组织稿件时会重点选择高水平、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撰写的稿件,同时也会对一些刚刚涉足科技管理工作的作者有一定质量的文章给予发表。为了把好质量关,杂志始终坚持文稿三级评审制度,有些文稿还要送请有关专家和编委评审。仅对部分稿件收取版面费。本刊既特别关注创新企业和人物的科研历程、奋斗经过等具人文色彩的描写,同时,也高度重视科学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发展战略、技术经济、创新方法、技术预见等浓郁科学的传播。1.本刊要求来稿具有原创性,思想新颖、观点鲜明、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论证严谨,符合学术规范。凡采用他人的学说必须加注说明。2.来稿须做到清稿定稿,对决定录用的稿件,编辑部有权删改,如作者有特别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3.本刊优先采用省部级以上以及一级学会、协会立项课题论文,或者是获得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并请作者务必在文稿首页下端注明哪级(类)课题、名称和项目编号。4.办刊优先采用关注本刊理论动态,在他刊发文中积极引用本刊理论观点的作者的稿件;优先采用本刊重点建设的科学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发展战略、技术经济、创新方法、技术预见等栏目稿件。5.来稿字数一般要求在3000至5000字。论文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格式。必须具备中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学习)单位、职称、职务、学位、研究方向)等要素。有关作者信息的内容务必详细,准确填写(包括手机号、E-mail、邮政编码和地址),本刊将依此建立作者数据库,以便寄赠样刊和及时联系特约稿件。发稿周期为45天。6.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严禁剽窃、抄袭;一经发现本刊将于3年内不再录用该作者文章。7.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各类数据库,作者论文自发表之日起,该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本刊杂志社使用;如有异议,请在来稿中声明。

1) 论文语言流畅,逻辑关系明确。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请尽量精炼语句,精简图表和公式,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一个版宜将篇幅控制在2700字以内(包括图表所占篇幅)。2) 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同时附3~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2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3) 文中和公式中字符(数字、希文、英文、罗马字)的大小写、上下标及上下标字母含义须明晰,表示向量及矩阵的字母请用黑体。图表中文字、变量、单位、数字要清晰。图表应有中、英文标题,并注明物理量及其单位。4) 在投稿的同时,请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若为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编号,本刊将酌情优先录用和发表。5) 请对稿件署名(即成果的主要责任人和成果所属单位)及顺序进行检查,以避免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本刊友情提醒:作者署名中的单位一般指成果所属单位,而不是作者投稿时的就学单位或工作单位。6) 凡学生投稿,请务必提供导师信息。对本刊拟采用的稿件,请导师对稿件涉及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内容予以严格把关。

(1)选择合适的期刊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很关键的步骤首先,在写文章之前,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涵盖该学科领域的期刊,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文章主题与目标期刊不相匹配而导致的拒稿。然后再根据目标期刊的投稿要求和需要的文章形式来确定写作方式,比如有些letter类型的期刊是有明显的篇幅限制,写作方式当然也就与一般全文型文章有差异。如果在投稿之前不注意这些问题,即使研究方向、学科领域都匹配,文章被直接拒稿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2)确保文章各部分符合期刊要求通常期刊对摘要部分会有具体的字数限制,投稿之前应该仔细阅读作者指南以确保符合期刊的要求。简介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若是写得太多则会弱化重点内容、让文章显得头重脚轻以及出现不恰当地评论前人工作的失误。摘要和结论需要仔细反复推敲以达到高质量水平,因为这两部分被阅读的几率最高。在其他方面如文章长度、字体大小、图表规格和参考文献格式等,也都应该仔细检查看是否都符合该期刊的投稿要求。(3)潜在的利益冲突科学研究是要本着客观的原则来进行,从而为科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最真实的结果。研究课题中涉及到的所有利益冲突,都有可能会影响科学成果的公正表达,因此必须予以披露和说明。现在科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经济利益冲突,比如为了获取企业或他人的资助而采用不当的模型或者方法作出有利于资助方的结论,从而损害了科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作者在投稿时有责任报告这些可能引起文章发生偏倚的利益冲突。(4)版权文章中如果直接使用了别人的材料,比如教科书或其他文章的图片,必须明确提及。一般来说,直接用原作者的原文或者原图时需要取得版权方(即出版社)的授权,当然最好也要与作者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同意,这也是表示对作者劳动的尊重。除此以外,也可以根据原文进行转述或自己重新作图,最后再加上引用。(5)投稿信投稿信(Cover Letter)是向期刊投稿时附上的一封说明信,基本上所有的期刊在投稿时都需要这样一封给编辑的信件。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形式化地问候编辑,而且能够让编辑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创新点和重要性。投稿信里面应该包含这些信息:(1)强调文章内容符合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2)点明文章的创新点和主要结果;(3)按需求添加建议的审稿人信息。投稿信是期刊编辑最先阅读的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编辑对稿件的整体印象。因此投稿信应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简明扼要;(2)对投稿期刊的评价中肯适当;(3)对自己的稿件有自信;(4)语气谦逊适度,态度诚恳,措辞得体。投稿前最好再进行一次语言校对以确保没有低级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仔细检查数据和图形,以保证引用的图表即使经过反复修改仍能避免产生错误或混淆。最后,若是方便可以请师长同学帮助检查稿件,以便多角度发现问题。

关于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关于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一是投稿时要分析所投期刊的性质和定位,二是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做好选题,三是要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编稿、审稿工作的体会,结合杂志刊登稿件的要求,谈谈科技论文的写作。

1、什么叫科技论文,基本特征是什么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某些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些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论文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科学可信性,是可以复现的成熟理论、技巧或物件,或者是经过多次使用已成熟能够推广应用的技术。

首创性——这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逻辑性——这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科技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有效性——指文章的发表方式。当今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规格的学术评议会上答辩通过、存档归案;或在正式的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被承认为是完备和有效的。这时,不管科技论文采用何种文字发表,它表明科技论文所揭示的事实及其真谛已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应用,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科技论文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论文进行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从目前期刊所刊登的科技论文来看主要涉及以下5类:

第一类是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或对提出的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等进行理论分析,使其完善、补充或修正。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具体指标的确定,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从事专题研究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二类是科技报告型——科技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记述型文章是它的一种特例。专业技术、工程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文章,科技报告型论文占现代科技文献的多数。从事工程设计、规划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三类是发现、发明型——记述被发现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类使用这种发现前景的文章。阐述被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形式或方法的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的文章。从事工程施工方面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稿件多些。

第四类是设计、计算型——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或材料的设计或调制和配制等。从事计算机等软件开发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五类是综述型——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科技论文(如文献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要求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首创性,尽管一篇好的综述文章也常常包括某些先前未曾发表过的新资料和新思想,但是它要求撰稿人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资料基础上,提出在特定时期内有关专业课题的发展演变规律和趋势。它的写法通常有两类:一类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另一类则着重评述。通过回顾、观察和展望,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较多。

3、科技论文的格式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的内容、参考文献。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4、如何写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的选题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在2006年召开的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汪恕诚部长针对今后的水利科研工作,强调要重视研究十大问题:一是河流健康标准;二是大坝与生态;三是河道演变的人工干预;四是河流生态的修复与建设;五是河流水量分配导则,即初始水权的分配;六是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七是跨流域调水的生态影响;八是生态调度问题;九是灾害保险与社会管理;十是水库征地移民。这些都是作论文很好的选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等都有许多很好的选题。

选题确定后,就要定题目了。题目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写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俱到,一个问题也没有论述深透,也没有能够解决,论文还是没有分量,华而不实,难于完成;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一个角度,把题目缩小。因此确定 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鹜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题,自己毫无基础和准备的题。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角度,如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能够深人其本质,抓住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把这个问题的难点和症结找准了,科学地给予解决了,那 论文就很有分量。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主题和论证的角度,除了量力而行外,还应注意要从自己有基础、了解的事情着手。

比如,编辑部收到过这样一些来稿,有的基层作者写的题目很大,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等,这类稿件题目很大也很泛,从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很难做那么大的课题研究,写的论文很空,东抄西拼,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见解缺少理论的依据,因此这类稿件很难被采用。还有一些行业外人士写黄河的裁弯取直,所写的稿件缺乏对水利知识的了解,研究的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东西,缺乏理论基础,这样的稿件也很难被采用。

科技论文的准备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正确的可以汲取和继承,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可以避免和防止。应该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博览广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在材料的搜集、研究过程完成时,论文提纲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因此写提纲的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对搜集的材料,要进行分析、提炼,保留那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要服从整体。单从某一局部看,有些论点和例子可能是精彩的,但从全局确定的基本发展线中看,它插不进去,用不上,只能割爱。

科技论文应有说服力,为了有说服力,就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论文要有层次。

科技论文的撰写

科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当然,文气的通畅,文字的华美,还是必要的。该用排比、重复强调等修辞手法,以突出重点、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笔生花、使读者产生特殊感应的地方,还是不能吝惜笔墨。总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量体裁衣,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句无虚发,字无浪费,这是基本原则。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事实上,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难一次就达到完善恰当的程度。仔细检查,反复修改,总会发现还有不恰当、不完善之处,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事例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谨,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等等,总会发现尚需修改之处,发现很多在提纲中看不出的毛病,原先估计不到的问题。写成初稿后反复审查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科技论文的起码要求。持之有故即事实的根据;言之成理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仅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即付诸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简略地说,可以说是“行之有成”,即成功的实践效果。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5、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第四步时,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原子能科学与技术期刊

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高压物理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发光学报,光子学报。声学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物理,低温物理学报,计算物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大学物理,波谱学杂志,光散射学报。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光子学报  5.中国激光  6.物理   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半导体学报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强激光与粒子束   11.量子电子学报  12.物理学进展  13.声学学报  14.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5.发光学报   16.核技术  17.大学物理  18.金属学报  19.低温物理学报  20.无机材料学报   21.高压物理学报  22.材料研究学报  23.波谱学杂志 24.量子光学学报   25.化学物理学报  26.计算物理 27.人工晶体学报  28.光学技术  29.原子核物理评论。

原子能科学技术与原子核物理评论哪个好?原子能科学技术与原子核物理评论,这两者都是核心期刊。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原子能科学技术,原子能的理论研究兼技术应用。重在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原子核物理评论,也是理论研究兼技术应用。重在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促进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你可视自己的特长来选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