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所写的毕业论文都包括有标题、中英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以及参考文献等各部分。
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部在中国河南省漯河市。在全国17个省(市)建有30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
调味品生产、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商业外码等完善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近400万吨,拥有100多万个销售终端,每天有1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双汇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亿元。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肉制品(meat products),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浅析肉制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摘要】 据央视报道,双汇生产的部分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该事件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本文从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五大要素着手,分析了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肉制品加工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 措施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 双汇“健美猪”事件 肉制品加工企业 内部控制 瘦肉精问题分析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315特别行动报道,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双汇旗下产品在全国各地纷纷被迫下架、召回、查封甚至销毁,对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无论是指责日益挑剔、挑肥拣瘦的消费者,斥责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的不法养殖户、猪贩子,还是责怪无所作为、权力寻租的监管机构,最重要的还是双汇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双汇集团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等。双汇内部环境控制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双汇董事长万隆将双汇由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行业霸主、纳税大户,双汇几乎成了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近150亿元,万隆也成了企业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令人振奋的 “双汇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万隆在双汇工作四十余年,在集团公司一把手岗位上担任职务也近三十年。由于其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任职,加上对双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设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都要听他个人的指挥,不自觉地都会按他的行为模式做事,容易搞一支笔、一言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目前包括双汇在内的许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集中管理,看起来也比较规范,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质检机构失职,谁又能对它监督呢?没有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只是自己监督自己,为了局部利益,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广大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没有建立以行政监管为基础,以大众舆论监督为补充,以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体系,诸如“瘦肉精”类的有害物品仍可能死灰复燃。
3、没有建立有效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在某个岗位特别是诸如采购、质检等关键岗位上工作时间久后,就会积累很多资源,不仅容易受人情、关系的束缚,如滥用职权,出现管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最终害国、害民、害己。而轮岗则可以规避因资源被个人垄断而对企业利益形成的潜在危险,有助于预防腐败。
4、企业文化“底板”不牢。温家宝在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双汇“健美猪”事件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这些“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双汇的失败与其说是 企业管理 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 “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的理念是错误的、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被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和坚守的,但是其基层部门与干部职工却没有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一条好看的 标语 、明亮的招牌罢了。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的理念与制度的执行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执行者却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其他软硬件再先进完备,企业也会不堪一击。
5、双汇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企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其提供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品牌,通俗地讲就是品质与牌子的结合体,品牌的正面是牌子,它的背面就是品质。一个企业要打造出长久不衰的品牌,就必须注重品质的锤炼。而一个变了质的牌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再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双汇作为全国驰名品牌,一味地追求的自身利益,忘记了诚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立业之根,忘记了质量就是生命,打着18道检验的旗号销售瘦肉精猪肉,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完全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自毁之举。马克思曾形象地说道: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利欲熏心,直接导致了这次重大食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唯利是图的代价,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带来的就是品牌的受损。
二、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双汇风险评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偏差。双汇集团执行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定价经营策略是导致“健美猪”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据了解,包括双汇在内的不少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指标并非瘦肉精或猪尿液检测,而是生产流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它是最终生猪账款结算的主要依据。双汇为了自身的蝇头小利,片面强调瘦肉率的高低,没有评估其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2、“杀猪不养猪”的经营发展策略存在问题。双汇“杀猪不养猪”是因为担心养猪风险高、资产投入大、疫病问题多、成本变动快、产出效益低。这样确实规避了养猪的风险,不过却陷入了食品安全的更大风险。据报道,目前双汇集团的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而每年的生产则要消化3000万余头。也就是说,这家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肉类深加工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源于基地以外的各种养殖户,当然还包括散养户。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养殖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小、散、乱的现象特别突出,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双汇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里,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至突破500亿元,可以说是与大量中小养猪户的低成本对接有着密切关系。“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的冷鲜肉销售基本停止,连带着其他产品也大量滞销,每天销售额与以前同期相比减少1亿元左右,因瘦肉精事件累计损失将超过121亿元。据测算,建一座1万头的猪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如果双汇集团把巨额损失早一点拿出来建猪场,1000万头的猪场都可以建起来了。
3、不重视质量监管。对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风险所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因此,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千里之外的日本地震,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十二五”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的目标,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指标和业绩,实现与外方协议的高增长从而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高额奖励,双汇管理高层将经济利益置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上,忽视了对瘦肉精的检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结果一方面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产品超市下架、销售停滞、查封销毁、客户易帜、工厂停产、股票跌停、重组受阻、信誉大损的重创。双汇“健美猪”事件再次给中国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4、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发现瘦肉精的消息算不上一则“新”闻,每次曝光也就热热闹闹的争吵一番,事件过后一切还是按部就班,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死灰复燃。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前,我国已经发生过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2002年广州某饲料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全市9个区300多人发生瘦肉精中毒现象;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2010年广东省13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蛇肉而中毒。其同行雨润食品2009年也发生过“瘦肉精门”。早在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瘦肉精作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实际上它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瘦肉精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18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作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警惕,没有真正意识到肉制品加工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管,防微杜渐。
三、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双汇控制活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实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监控盲区。包括双汇在内的众多肉制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是单位内部职工,而养猪户、猪贩子是“外人”,没有必要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管辖范围内。这种错误认识使养猪户、猪贩子游离于本单位可控范围之外,无法做到对其日常养殖贩运进行有效监控,造成监控的空白死角,让不法养猪户、猪贩子有机可乘。事实上,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模式是最容易在农户方面出现问题的。另外,现代化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大,节奏快,而农户是分散的,他们之间的结合必须要把握好中间的交易环节――猪贩子。猪贩子如果与养殖户及公司采购员、质检员相互勾结,进行暗箱操作,就容易存在质量隐患。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双汇集团发展壮大后考虑的是如何给投资者回报,如何整体上市,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调整、补充和完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缺乏 对子 公司的有效监控。
近年来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更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改制、配股圈钱、整体上市、走向国际等等,而鲜有企业会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继续下功夫。随着双汇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多,却没有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没有将其有效地进行贯彻落实,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健美猪”事件的发生。
对于目前最能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对于品牌都是毁灭性打击。100吨猪肉只要有1吨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认为剩下的99吨全都有问题,这是中国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推论思维。“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尽管双汇责令事发之地济源双汇停工检查,尽管双汇不停为其全国的经销商打气,尽管多个地方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由于品牌的连带性,消费者已经将瘦肉精与整个双汇品牌划上了等号。
四、信息与沟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双汇信息与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收集传递迟缓,正常信息处理程序被过往 经验 和侥幸心理代替。双汇集团在2010年至2011年2月间已先后发现3起生猪添加瘦肉精的事情,但都没有引起集团公司足够的重视,直至央视315质检特别报告曝光事发,招致消费者的严重不满和口诛笔伐。如果没有媒体的揭露,双汇“健美猪”不知道还要毒害到何时。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双汇集团已经发现存在瘦肉精问题时,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改正时机,给无数消费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采取推卸责任、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式不妥当。面对“健美猪”走上自己的生产线,双汇集团只是发表声明,蜻蜓点水式地承认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而不是伤害, 反思 不深刻、道歉不真诚、措施不到位。在随后的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上,双汇集团将养殖户当作自己的替罪羊,跟当年三鹿高层将责任推给“奶牛”一样,双汇集团高层又想将责任推给不能说话的“瘦猪”。还将责任推给国家抽检标准漏洞,并且宣称自己的产品经得起检验。更有甚者在后来的万人大会上,并不是忙着给他们的消费者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己的损失。由此可见,双汇集团出了质量问题不去主动自省、自责、自强,不是与受害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是推卸责任。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在事发后如此缺乏担当,无论之前的牌子有多响、资产有多高,最终将自己扳倒自己。
品牌的塑造,不仅在于质量的把握,更在于出事之后的认错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企业,往往能安全渡过难关;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企业的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双汇集团如果不能从“健美猪”事件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不能正视自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不能加强质量监管,仍然只是徒有其表,那么今后的发展之路将布满荆棘。
五、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双汇内部监督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对生猪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消费者挑肥拣瘦的偏好让肉制品加工企业愿意为瘦肉型生猪开出高价,但其前提是收购健康猪而不是“健美猪”。双汇的采购人员明知自己收购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猪,仍存在侥幸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但不制止添加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反而高价收购“健美猪”,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违背了“坚持诚信经营,恪守企业道德”的承诺。
在行政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利益诱惑使得一条由瘦肉精串起的黑色生猪链就此诞生: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贩子为了满足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养猪户为了满足猪贩子的要求,添加瘦肉精成了很自然的选择。猪肉市场各环节都可以从“瘦肉精”猪肉中获利,相比之下,消费者最终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却买回了安全隐患。
2、双汇集团管理严重失控,违背了“把好原料关口,保证产品安全”的承诺。作为采购的后续环节,生猪的验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但双汇的质检员却没有把好这道进厂关。质检员质量安全意识差,生猪检验只核对有号称通行证的三大检验检疫证明手续,别说是检查瘦肉精,就是普通的猪尿检也不做,生猪检验如同走过场,内部检验成了摆设。“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仅是 口号 ,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只检测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种――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只是偶尔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其他五种则根本不检测。事发后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对外发布的多份检测报告也均显示只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合格,而对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没有提及。在不法养猪户中,使用这两种瘦肉精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其他五种是否使用,根本就不知道。结果,18道检验道道落空,18个放心个个让人怀疑,并不难检验出来的瘦肉精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其产品中。
3、通过ISO9001、ISO14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没有进行制度的落实工作。诸如“双汇”这样的知名公司,通过各种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不奇怪,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标准的文档也必然齐备。但是执行力的缺失使一切质量认证成为一纸空文。众所周知,认证是一回事,有效执行则是另一回事。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它是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一种系统 方法 ,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检测体系。如果双汇集团能够严格认真地按照HACCP程序、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绝对不会酿成最后的滔天大罪。实际上他们却将通过类似认证当作一种形象工程,至于相关的程序文件认证后往往束之高阁,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少发挥作用,以致于“18道检验”成了摆设和口号。
的确,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疮疤既然已被揭开,双汇当务之急是痛定思痛,以此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为鉴,摆正心态,直面现实,查找原因,积极应对,真正重视食品安全,狠抓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重塑双汇品牌形象,真正做到把好质量关,才能挽回影响,才能重新获得信任和认可。食品同行也要扪心自问,自查自纠,消除隐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菜篮”。惟其如此,才不会重蹈双汇集团的覆辙,食品安全事件才不会重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9-07-01.
[2] 何惠娟、杨国臣: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2008(12).
[3]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EB/OL].
[4] 黄会英、王金栋:从三鹿事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0(7).
[5] 王芳:基于三鹿事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
1、全职人员5人,老师30多人。 多年成功运作经验 2、诚信服务,信誉至上,保证质量,不满意免费修改。 3、性价比在同行中最优 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1/48【题 名】基于multi-Agent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作 者】李爽【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189-1892/48【题 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模式及其选择【作 者】贾兴洪【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Z).-141-1423/48【题 名】城市连锁起市配送中心的发展及其规划【作 者】李翠芝【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124-1254/48【题 名】连锁商业配送中心规划决策分析【作 者】张毅[1,2] 李金辉[1] 邢占文[2]【刊 名】江苏商论.2007(4).-16-175/48【题 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控制新方法【作 者】顾淑红【刊 名】商业时代.2007(10).-17-186/48【题 名】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策略研究【作 者】杨国军 钟立群【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5S).-48-487/48【题 名】浅议物流配送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的应用【作 者】赵兴艳【刊 名】中国市场.2007(2).-22-228/48【题 名】论新时期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现代物流配送管理【作 者】王颖【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2Z).-161-1629/48【题 名】我国零售连锁业中协作型直通配送研究【作 者】但斌 孙家文【刊 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14-1710/48【题 名】连锁门店选址与配送中心选择联合决策的f-MIGP模型【作 者】关志民 陈兆春【刊 名】控制与决策.2006,21(12).-1397-1401,140611/48【题 名】我国快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思路【作 者】刘致良【刊 名】特区经济.2006(10).-226-22712/48【题 名】问题与对策:我国连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作 者】李曙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7X).-92-9313/48【题 名】汽修连锁企业配送与相关财务会计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作 者】张岚【刊 名】财会研究(甘肃).2006(10).-38-3914/48【题 名】用SuperMap Object开发基于GIS的连锁店配送信息系统【作 者】尹涛【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7).-3189-319215/48【题 名】中式正餐连锁配送与其他业态业种连锁配送的比较【作 者】付岗 廖洪柳 王常红【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6X).-251-25116/48【题 名】连锁百货业:配送方式亟待改变【作 者】王彦嫣【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9).-44-4517/48【题 名】考虑反向物流的连锁经营配送路径的优化设计【作 者】江玮璠 何建民【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609-61218/48【题 名】基于网格计算的商业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处理【作 者】伍汝祺【刊 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32-3519/48【题 名】Voronoi分割模式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严洁云 石松 肖桂荣【刊 名】计算机应用.2006,26(5).-1202-120420/48【题 名】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分析【作 者】陈刚【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143-14521/48【题 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作 者】王杨【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12S).-156-15722/48【题 名】基于电子商务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体系框架探讨【作 者】彭鸿广【刊 名】商业研究.2005(20).-203-20623/48【题 名】基于GIS的连锁企业商品配送服务【作 者】王远飞[1] 朱海燕[1] 叶雷[2]【刊 名】测绘科学.2005,30(5).-62-6424/48【题 名】2005年中国邮政在农村建7万处农资连锁配送点【作 者】无【刊 名】农药.2005,44(6).-253-25325/48【题 名】连锁经营商品配送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作 者】向宏志【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2).-161-16326/48【题 名】7—11连锁便利店物流配送体系研究【作 者】许利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2).-84-8527/48【题 名】讯宝科技部署WLAN企业移动解决方案——苏果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实现高效物流管理【作 者】无【刊 名】计算机与网络.2005(1).-50-5028/48【题 名】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 者】张玉刚【刊 名】商业研究.2004(5).-168-17029/48【题 名】连锁超市配送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与实现【作 者】欧广宇 曹渠江【刊 名】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26(3).-271-27430/48【题 名】试析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欧阳泉【刊 名】价格月刊.2004(5).-35-3631/48【题 名】配送中心建设及服务创新——我国连锁企业经营战略【作 者】雷雯霏 王明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12).-42-4332/48【题 名】突破瓶颈全面推进——双汇集团实施商业连锁配送系统体验【作 者】郭红【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8).-10-1133/48【题 名】连锁书店配送系统的合理规划问题【作 者】吴赟【刊 名】出版发行研究.2003(4).-36-3834/48【题 名】论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构建【作 者】陆淳鸿【刊 名】商业研究.2003(5).-153-15435/48【题 名】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关键问题的探讨【作 者】霍红[1] 霍岩[2]【刊 名】商业研究.2003(4).-56-5836/48【题 名】华夏陶瓷博览城南国连锁配送中心成立【作 者】无【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12-1237/48【题 名】我国连锁商业配送中心的沿革与发展【作 者】王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3).-19-2138/48【题 名】连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刘培松【刊 名】经济管理.2003(11).-76-7839/48【题 名】建好配送中心拓展连锁经营【作 者】邱坚【刊 名】江苏商论.2003(2).-14-1540/48【题 名】国内外连锁业配送中心的比较分析【作 者】徐杰 汝宜红【刊 名】交通企业管理.2002(9).-28-2941/48【题 名】论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环节【作 者】梁红岩【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2(4).-50-5242/48【题 名】突破连锁配送瓶颈【作 者】王焰【刊 名】商业时代.2002(07A).-5-643/48【题 名】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 者】韩晓莉【刊 名】商业研究.2002(6).-141-14344/48【题 名】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确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是今年重中之重【作 者】无【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6).-8-945/48【题 名】连锁经营的商品配送模式分析【作 者】王文莲【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2(3).-18-2046/48【题 名】超级专业店的连锁经营与配送中心的配置决策【作 者】龚树忠[1] 张闯[2]【刊 名】财经问题研究.2002(4).-69-7147/48【题 名】管好物流配送发展连锁经营【作 者】李志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1(7).-21-2248/48【题 名】配送是图书连锁经营的基础—关于上海图书配送跨越发展的启示【作 者】蔡国诚【刊 名】出版广角.2001(12).-53-54
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纽约大学Leopold A. Bernstein(2012)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义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的分析,通常包括对企业投资收益、盈利能力、短期支付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价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成果的评价[1]。
美国学者Gerald (1998)认为: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旨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2]。
国内学者如杜胜利、谢志华等(2008)把其定义为: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人员根据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及相关经济信息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未来可能的业绩,以帮助信息使用人员改善经营决策[3]。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Leopold A. Bernstein把财务报表分析看做一个成果分析,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杜胜利、谢志华等主要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为一个判定流程,评定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业绩做出预测。
虽然说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不同,但可以看出其共同点都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以财务报表和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信息为载体,目的是给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相关信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披露和隐含信息的一个挖掘过程。
2.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
付小丽(2006)指出:报表在披露信息层面包含一定的局限性,令针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很难系统化及全面化开展[4]。
陈如意(2006)指出: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5]。
黄秋玲(2006)指出:第一,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未考虑到现行计价与历史计价的差别。第二,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是假定报表是真实的,其真
实性,要靠审计来验证,财务报表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6]。
徐建雯(2012)指出:第一,企业财务报表只能收集单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不能反映出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二,报表展示的信息存在滞后性[7]。
赵华(1991)指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暂时性的信息。会计报表是分期编制的,一般反映某个期间如一年或半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段期间经营的盈与亏,不能说明企业今后一直所处于这种状态[8]。
综上,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反映用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对企业的影响、数据是汇总性的不能详细反映财务状况、所显示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以及报表存在真实性这五方面。
3.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陈海平(1999)指出:分析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具有分析心理定势的局限性,对企业取得的.业绩非常关注, 而对出现的问题常有一种辩解,所以这种心理定势使其分析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客观地作出结论[9]。
李雪梅(2004)指出: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就不同。管理人员很少全面地去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 只是在感到某些方面有问题时才去了解、翻阅财务报表中相关部分的内容, 这样割裂整体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10]。
倪桂兰(2006)指出:现行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中,主要依据相关指标进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有指标体系已无法全面反应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缺乏对企业产生影响较大的非财务类指标的分析,例如市场份额指标、服务指标、产品质量、人力资源、持续盈利及潜在盈利能力等指标[11]。
Duarte Triggers(2002)认为,比率分析方法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依据这些历史资料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而这样的财务分析不宜作为判断未来经济状况的可靠依据。他正在致力于研究财务信息改进的指标,以克服比例分析方法的缺点[12]。
石慧丽(1999)指出: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这些分析方法各有各的优点, 但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比较分析法在不同
企业, 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都可能缺乏可比性; 趋势分析法一般运用本企业数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 历史数据代表过去, 并不代表合理性[13]。
综上,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由分析者存在心理定势、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的不足所导致的。
4.财务报表分析的对策研究
钟雪(1990)指出加强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信息的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背景,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及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发现行业环境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法和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战略分析[14]。
胡奕月(2011)指出坚持多元、立体的分析原则。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多项指标的变化,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此外,合理增加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及服务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及持续、潜在盈利能力指标等。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仅包含传统单一的财务指标,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元化、现代化的经营发展需求,倘若合理引入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则恰好能有效弥补该类方面的不足[15]。
洪晖晖(2005)指出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提高分析内容的容量和分析结果的时效性。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计算机或网络获取数据,可以直接存取大型计算机数据,及时收集、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转变, 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难以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16]。
综上所述,要想正确有效的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加强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了解,并且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四方面来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虽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我们应积极发挥其优势,同时采取合理的对策弥补其缺陷,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5.结束语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对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有很多,但有关对双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寥寥可数,笔者希望在借鉴已形成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家专家提出的财务分析方法改进的对策,对双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使经营者更加了解双汇的经营与财务情况,也可以为改善企业管理提供努力的方向。因此,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肉制品(meat products),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浅析肉制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摘要】 据央视报道,双汇生产的部分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该事件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本文从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五大要素着手,分析了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肉制品加工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 措施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 双汇“健美猪”事件 肉制品加工企业 内部控制 瘦肉精问题分析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315特别行动报道,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双汇旗下产品在全国各地纷纷被迫下架、召回、查封甚至销毁,对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无论是指责日益挑剔、挑肥拣瘦的消费者,斥责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的不法养殖户、猪贩子,还是责怪无所作为、权力寻租的监管机构,最重要的还是双汇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双汇集团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等。双汇内部环境控制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双汇董事长万隆将双汇由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行业霸主、纳税大户,双汇几乎成了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近150亿元,万隆也成了企业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令人振奋的 “双汇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万隆在双汇工作四十余年,在集团公司一把手岗位上担任职务也近三十年。由于其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任职,加上对双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设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都要听他个人的指挥,不自觉地都会按他的行为模式做事,容易搞一支笔、一言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目前包括双汇在内的许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集中管理,看起来也比较规范,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质检机构失职,谁又能对它监督呢?没有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只是自己监督自己,为了局部利益,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广大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没有建立以行政监管为基础,以大众舆论监督为补充,以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体系,诸如“瘦肉精”类的有害物品仍可能死灰复燃。
3、没有建立有效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在某个岗位特别是诸如采购、质检等关键岗位上工作时间久后,就会积累很多资源,不仅容易受人情、关系的束缚,如滥用职权,出现管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最终害国、害民、害己。而轮岗则可以规避因资源被个人垄断而对企业利益形成的潜在危险,有助于预防腐败。
4、企业文化“底板”不牢。温家宝在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双汇“健美猪”事件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这些“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双汇的失败与其说是 企业管理 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 “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的理念是错误的、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被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和坚守的,但是其基层部门与干部职工却没有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一条好看的 标语 、明亮的招牌罢了。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的理念与制度的执行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执行者却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其他软硬件再先进完备,企业也会不堪一击。
5、双汇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企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其提供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品牌,通俗地讲就是品质与牌子的结合体,品牌的正面是牌子,它的背面就是品质。一个企业要打造出长久不衰的品牌,就必须注重品质的锤炼。而一个变了质的牌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再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双汇作为全国驰名品牌,一味地追求的自身利益,忘记了诚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立业之根,忘记了质量就是生命,打着18道检验的旗号销售瘦肉精猪肉,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完全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自毁之举。马克思曾形象地说道: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利欲熏心,直接导致了这次重大食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唯利是图的代价,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带来的就是品牌的受损。
二、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双汇风险评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偏差。双汇集团执行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定价经营策略是导致“健美猪”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据了解,包括双汇在内的不少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指标并非瘦肉精或猪尿液检测,而是生产流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它是最终生猪账款结算的主要依据。双汇为了自身的蝇头小利,片面强调瘦肉率的高低,没有评估其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2、“杀猪不养猪”的经营发展策略存在问题。双汇“杀猪不养猪”是因为担心养猪风险高、资产投入大、疫病问题多、成本变动快、产出效益低。这样确实规避了养猪的风险,不过却陷入了食品安全的更大风险。据报道,目前双汇集团的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而每年的生产则要消化3000万余头。也就是说,这家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肉类深加工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源于基地以外的各种养殖户,当然还包括散养户。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养殖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小、散、乱的现象特别突出,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双汇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里,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至突破500亿元,可以说是与大量中小养猪户的低成本对接有着密切关系。“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的冷鲜肉销售基本停止,连带着其他产品也大量滞销,每天销售额与以前同期相比减少1亿元左右,因瘦肉精事件累计损失将超过121亿元。据测算,建一座1万头的猪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如果双汇集团把巨额损失早一点拿出来建猪场,1000万头的猪场都可以建起来了。
3、不重视质量监管。对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风险所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因此,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千里之外的日本地震,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十二五”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的目标,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指标和业绩,实现与外方协议的高增长从而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高额奖励,双汇管理高层将经济利益置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上,忽视了对瘦肉精的检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结果一方面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产品超市下架、销售停滞、查封销毁、客户易帜、工厂停产、股票跌停、重组受阻、信誉大损的重创。双汇“健美猪”事件再次给中国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4、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发现瘦肉精的消息算不上一则“新”闻,每次曝光也就热热闹闹的争吵一番,事件过后一切还是按部就班,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死灰复燃。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前,我国已经发生过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2002年广州某饲料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全市9个区300多人发生瘦肉精中毒现象;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2010年广东省13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蛇肉而中毒。其同行雨润食品2009年也发生过“瘦肉精门”。早在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瘦肉精作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实际上它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瘦肉精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18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作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警惕,没有真正意识到肉制品加工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管,防微杜渐。
三、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双汇控制活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实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监控盲区。包括双汇在内的众多肉制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是单位内部职工,而养猪户、猪贩子是“外人”,没有必要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管辖范围内。这种错误认识使养猪户、猪贩子游离于本单位可控范围之外,无法做到对其日常养殖贩运进行有效监控,造成监控的空白死角,让不法养猪户、猪贩子有机可乘。事实上,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模式是最容易在农户方面出现问题的。另外,现代化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大,节奏快,而农户是分散的,他们之间的结合必须要把握好中间的交易环节――猪贩子。猪贩子如果与养殖户及公司采购员、质检员相互勾结,进行暗箱操作,就容易存在质量隐患。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双汇集团发展壮大后考虑的是如何给投资者回报,如何整体上市,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调整、补充和完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缺乏 对子 公司的有效监控。
近年来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更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改制、配股圈钱、整体上市、走向国际等等,而鲜有企业会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继续下功夫。随着双汇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多,却没有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没有将其有效地进行贯彻落实,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健美猪”事件的发生。
对于目前最能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对于品牌都是毁灭性打击。100吨猪肉只要有1吨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认为剩下的99吨全都有问题,这是中国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推论思维。“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尽管双汇责令事发之地济源双汇停工检查,尽管双汇不停为其全国的经销商打气,尽管多个地方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由于品牌的连带性,消费者已经将瘦肉精与整个双汇品牌划上了等号。
四、信息与沟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双汇信息与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收集传递迟缓,正常信息处理程序被过往 经验 和侥幸心理代替。双汇集团在2010年至2011年2月间已先后发现3起生猪添加瘦肉精的事情,但都没有引起集团公司足够的重视,直至央视315质检特别报告曝光事发,招致消费者的严重不满和口诛笔伐。如果没有媒体的揭露,双汇“健美猪”不知道还要毒害到何时。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双汇集团已经发现存在瘦肉精问题时,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改正时机,给无数消费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采取推卸责任、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式不妥当。面对“健美猪”走上自己的生产线,双汇集团只是发表声明,蜻蜓点水式地承认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而不是伤害, 反思 不深刻、道歉不真诚、措施不到位。在随后的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上,双汇集团将养殖户当作自己的替罪羊,跟当年三鹿高层将责任推给“奶牛”一样,双汇集团高层又想将责任推给不能说话的“瘦猪”。还将责任推给国家抽检标准漏洞,并且宣称自己的产品经得起检验。更有甚者在后来的万人大会上,并不是忙着给他们的消费者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己的损失。由此可见,双汇集团出了质量问题不去主动自省、自责、自强,不是与受害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是推卸责任。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在事发后如此缺乏担当,无论之前的牌子有多响、资产有多高,最终将自己扳倒自己。
品牌的塑造,不仅在于质量的把握,更在于出事之后的认错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企业,往往能安全渡过难关;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企业的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双汇集团如果不能从“健美猪”事件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不能正视自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不能加强质量监管,仍然只是徒有其表,那么今后的发展之路将布满荆棘。
五、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双汇内部监督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对生猪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消费者挑肥拣瘦的偏好让肉制品加工企业愿意为瘦肉型生猪开出高价,但其前提是收购健康猪而不是“健美猪”。双汇的采购人员明知自己收购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猪,仍存在侥幸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但不制止添加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反而高价收购“健美猪”,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违背了“坚持诚信经营,恪守企业道德”的承诺。
在行政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利益诱惑使得一条由瘦肉精串起的黑色生猪链就此诞生: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贩子为了满足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养猪户为了满足猪贩子的要求,添加瘦肉精成了很自然的选择。猪肉市场各环节都可以从“瘦肉精”猪肉中获利,相比之下,消费者最终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却买回了安全隐患。
2、双汇集团管理严重失控,违背了“把好原料关口,保证产品安全”的承诺。作为采购的后续环节,生猪的验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但双汇的质检员却没有把好这道进厂关。质检员质量安全意识差,生猪检验只核对有号称通行证的三大检验检疫证明手续,别说是检查瘦肉精,就是普通的猪尿检也不做,生猪检验如同走过场,内部检验成了摆设。“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仅是 口号 ,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只检测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种――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只是偶尔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其他五种则根本不检测。事发后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对外发布的多份检测报告也均显示只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合格,而对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没有提及。在不法养猪户中,使用这两种瘦肉精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其他五种是否使用,根本就不知道。结果,18道检验道道落空,18个放心个个让人怀疑,并不难检验出来的瘦肉精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其产品中。
3、通过ISO9001、ISO14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没有进行制度的落实工作。诸如“双汇”这样的知名公司,通过各种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不奇怪,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标准的文档也必然齐备。但是执行力的缺失使一切质量认证成为一纸空文。众所周知,认证是一回事,有效执行则是另一回事。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它是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一种系统 方法 ,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检测体系。如果双汇集团能够严格认真地按照HACCP程序、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绝对不会酿成最后的滔天大罪。实际上他们却将通过类似认证当作一种形象工程,至于相关的程序文件认证后往往束之高阁,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少发挥作用,以致于“18道检验”成了摆设和口号。
的确,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疮疤既然已被揭开,双汇当务之急是痛定思痛,以此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为鉴,摆正心态,直面现实,查找原因,积极应对,真正重视食品安全,狠抓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重塑双汇品牌形象,真正做到把好质量关,才能挽回影响,才能重新获得信任和认可。食品同行也要扪心自问,自查自纠,消除隐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菜篮”。惟其如此,才不会重蹈双汇集团的覆辙,食品安全事件才不会重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9-07-01.
[2] 何惠娟、杨国臣: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2008(12).
[3]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EB/OL].
[4] 黄会英、王金栋:从三鹿事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0(7).
[5] 王芳:基于三鹿事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
肉制品(meat products),是指用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调味制作的熟肉制成品或半成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浅析肉制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摘要】 据央视报道,双汇生产的部分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该事件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本文从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五大要素着手,分析了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肉制品加工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 措施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关键词】 双汇“健美猪”事件 肉制品加工企业 内部控制 瘦肉精问题分析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315特别行动报道,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双汇旗下产品在全国各地纷纷被迫下架、召回、查封甚至销毁,对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无论是指责日益挑剔、挑肥拣瘦的消费者,斥责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的不法养殖户、猪贩子,还是责怪无所作为、权力寻租的监管机构,最重要的还是双汇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双汇集团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等。双汇内部环境控制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双汇董事长万隆将双汇由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行业霸主、纳税大户,双汇几乎成了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近150亿元,万隆也成了企业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令人振奋的 “双汇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万隆在双汇工作四十余年,在集团公司一把手岗位上担任职务也近三十年。由于其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任职,加上对双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设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都要听他个人的指挥,不自觉地都会按他的行为模式做事,容易搞一支笔、一言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目前包括双汇在内的许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集中管理,看起来也比较规范,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质检机构失职,谁又能对它监督呢?没有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只是自己监督自己,为了局部利益,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广大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没有建立以行政监管为基础,以大众舆论监督为补充,以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体系,诸如“瘦肉精”类的有害物品仍可能死灰复燃。
3、没有建立有效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在某个岗位特别是诸如采购、质检等关键岗位上工作时间久后,就会积累很多资源,不仅容易受人情、关系的束缚,如滥用职权,出现管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最终害国、害民、害己。而轮岗则可以规避因资源被个人垄断而对企业利益形成的潜在危险,有助于预防腐败。
4、企业文化“底板”不牢。温家宝在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双汇“健美猪”事件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这些“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双汇的失败与其说是 企业管理 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 “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的理念是错误的、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被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和坚守的,但是其基层部门与干部职工却没有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一条好看的 标语 、明亮的招牌罢了。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的理念与制度的执行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执行者却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其他软硬件再先进完备,企业也会不堪一击。
5、双汇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企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其提供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品牌,通俗地讲就是品质与牌子的结合体,品牌的正面是牌子,它的背面就是品质。一个企业要打造出长久不衰的品牌,就必须注重品质的锤炼。而一个变了质的牌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再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双汇作为全国驰名品牌,一味地追求的自身利益,忘记了诚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立业之根,忘记了质量就是生命,打着18道检验的旗号销售瘦肉精猪肉,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完全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自毁之举。马克思曾形象地说道: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利欲熏心,直接导致了这次重大食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唯利是图的代价,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带来的就是品牌的受损。
二、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双汇风险评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偏差。双汇集团执行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定价经营策略是导致“健美猪”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据了解,包括双汇在内的不少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指标并非瘦肉精或猪尿液检测,而是生产流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它是最终生猪账款结算的主要依据。双汇为了自身的蝇头小利,片面强调瘦肉率的高低,没有评估其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2、“杀猪不养猪”的经营发展策略存在问题。双汇“杀猪不养猪”是因为担心养猪风险高、资产投入大、疫病问题多、成本变动快、产出效益低。这样确实规避了养猪的风险,不过却陷入了食品安全的更大风险。据报道,目前双汇集团的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而每年的生产则要消化3000万余头。也就是说,这家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肉类深加工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源于基地以外的各种养殖户,当然还包括散养户。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养殖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小、散、乱的现象特别突出,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双汇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里,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至突破500亿元,可以说是与大量中小养猪户的低成本对接有着密切关系。“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的冷鲜肉销售基本停止,连带着其他产品也大量滞销,每天销售额与以前同期相比减少1亿元左右,因瘦肉精事件累计损失将超过121亿元。据测算,建一座1万头的猪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如果双汇集团把巨额损失早一点拿出来建猪场,1000万头的猪场都可以建起来了。
3、不重视质量监管。对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风险所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因此,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千里之外的日本地震,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十二五”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的目标,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指标和业绩,实现与外方协议的高增长从而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高额奖励,双汇管理高层将经济利益置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上,忽视了对瘦肉精的检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结果一方面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产品超市下架、销售停滞、查封销毁、客户易帜、工厂停产、股票跌停、重组受阻、信誉大损的重创。双汇“健美猪”事件再次给中国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4、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发现瘦肉精的消息算不上一则“新”闻,每次曝光也就热热闹闹的争吵一番,事件过后一切还是按部就班,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死灰复燃。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前,我国已经发生过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2002年广州某饲料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全市9个区300多人发生瘦肉精中毒现象;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2010年广东省13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蛇肉而中毒。其同行雨润食品2009年也发生过“瘦肉精门”。早在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瘦肉精作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实际上它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瘦肉精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18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作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警惕,没有真正意识到肉制品加工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管,防微杜渐。
三、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双汇控制活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实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监控盲区。包括双汇在内的众多肉制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是单位内部职工,而养猪户、猪贩子是“外人”,没有必要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管辖范围内。这种错误认识使养猪户、猪贩子游离于本单位可控范围之外,无法做到对其日常养殖贩运进行有效监控,造成监控的空白死角,让不法养猪户、猪贩子有机可乘。事实上,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模式是最容易在农户方面出现问题的。另外,现代化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大,节奏快,而农户是分散的,他们之间的结合必须要把握好中间的交易环节――猪贩子。猪贩子如果与养殖户及公司采购员、质检员相互勾结,进行暗箱操作,就容易存在质量隐患。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双汇集团发展壮大后考虑的是如何给投资者回报,如何整体上市,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调整、补充和完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缺乏 对子 公司的有效监控。
近年来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更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改制、配股圈钱、整体上市、走向国际等等,而鲜有企业会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继续下功夫。随着双汇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多,却没有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没有将其有效地进行贯彻落实,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健美猪”事件的发生。
对于目前最能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对于品牌都是毁灭性打击。100吨猪肉只要有1吨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认为剩下的99吨全都有问题,这是中国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推论思维。“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尽管双汇责令事发之地济源双汇停工检查,尽管双汇不停为其全国的经销商打气,尽管多个地方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由于品牌的连带性,消费者已经将瘦肉精与整个双汇品牌划上了等号。
四、信息与沟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双汇信息与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收集传递迟缓,正常信息处理程序被过往 经验 和侥幸心理代替。双汇集团在2010年至2011年2月间已先后发现3起生猪添加瘦肉精的事情,但都没有引起集团公司足够的重视,直至央视315质检特别报告曝光事发,招致消费者的严重不满和口诛笔伐。如果没有媒体的揭露,双汇“健美猪”不知道还要毒害到何时。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双汇集团已经发现存在瘦肉精问题时,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改正时机,给无数消费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采取推卸责任、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式不妥当。面对“健美猪”走上自己的生产线,双汇集团只是发表声明,蜻蜓点水式地承认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而不是伤害, 反思 不深刻、道歉不真诚、措施不到位。在随后的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上,双汇集团将养殖户当作自己的替罪羊,跟当年三鹿高层将责任推给“奶牛”一样,双汇集团高层又想将责任推给不能说话的“瘦猪”。还将责任推给国家抽检标准漏洞,并且宣称自己的产品经得起检验。更有甚者在后来的万人大会上,并不是忙着给他们的消费者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己的损失。由此可见,双汇集团出了质量问题不去主动自省、自责、自强,不是与受害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是推卸责任。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在事发后如此缺乏担当,无论之前的牌子有多响、资产有多高,最终将自己扳倒自己。
品牌的塑造,不仅在于质量的把握,更在于出事之后的认错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企业,往往能安全渡过难关;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企业的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双汇集团如果不能从“健美猪”事件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不能正视自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不能加强质量监管,仍然只是徒有其表,那么今后的发展之路将布满荆棘。
五、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双汇内部监督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对生猪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消费者挑肥拣瘦的偏好让肉制品加工企业愿意为瘦肉型生猪开出高价,但其前提是收购健康猪而不是“健美猪”。双汇的采购人员明知自己收购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猪,仍存在侥幸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但不制止添加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反而高价收购“健美猪”,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违背了“坚持诚信经营,恪守企业道德”的承诺。
在行政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利益诱惑使得一条由瘦肉精串起的黑色生猪链就此诞生: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贩子为了满足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养猪户为了满足猪贩子的要求,添加瘦肉精成了很自然的选择。猪肉市场各环节都可以从“瘦肉精”猪肉中获利,相比之下,消费者最终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却买回了安全隐患。
2、双汇集团管理严重失控,违背了“把好原料关口,保证产品安全”的承诺。作为采购的后续环节,生猪的验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但双汇的质检员却没有把好这道进厂关。质检员质量安全意识差,生猪检验只核对有号称通行证的三大检验检疫证明手续,别说是检查瘦肉精,就是普通的猪尿检也不做,生猪检验如同走过场,内部检验成了摆设。“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仅是 口号 ,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只检测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种――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只是偶尔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其他五种则根本不检测。事发后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对外发布的多份检测报告也均显示只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合格,而对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没有提及。在不法养猪户中,使用这两种瘦肉精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其他五种是否使用,根本就不知道。结果,18道检验道道落空,18个放心个个让人怀疑,并不难检验出来的瘦肉精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其产品中。
3、通过ISO9001、ISO14001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没有进行制度的落实工作。诸如“双汇”这样的知名公司,通过各种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不奇怪,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标准的文档也必然齐备。但是执行力的缺失使一切质量认证成为一纸空文。众所周知,认证是一回事,有效执行则是另一回事。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例,它是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一种系统 方法 ,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检测体系。如果双汇集团能够严格认真地按照HACCP程序、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绝对不会酿成最后的滔天大罪。实际上他们却将通过类似认证当作一种形象工程,至于相关的程序文件认证后往往束之高阁,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少发挥作用,以致于“18道检验”成了摆设和口号。
的确,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疮疤既然已被揭开,双汇当务之急是痛定思痛,以此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为鉴,摆正心态,直面现实,查找原因,积极应对,真正重视食品安全,狠抓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重塑双汇品牌形象,真正做到把好质量关,才能挽回影响,才能重新获得信任和认可。食品同行也要扪心自问,自查自纠,消除隐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菜篮”。惟其如此,才不会重蹈双汇集团的覆辙,食品安全事件才不会重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9-07-01.
[2] 何惠娟、杨国臣: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2008(12).
[3]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EB/OL].
[4] 黄会英、王金栋:从三鹿事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0(7).
[5] 王芳:基于三鹿事件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肉制品的加工技术论文
1、全职人员5人,老师30多人。 多年成功运作经验 2、诚信服务,信誉至上,保证质量,不满意免费修改。 3、性价比在同行中最优 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企业和物流与管理有关的问题和现象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物流商务已呈现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物流管理机制、构建物流管理制度、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改进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策略。[关键词] 物流 管理 企业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 ,而我国则为。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 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管理已迫在眉睫。一、企业物流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 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 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物流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企业应该成为物流的主体,因为是企业,再按照市场组织产品生产和市场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物流对成本的作用。但实际上,生产企业本生也会有物流业务存在。按照一般规律,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订货进货)、生产物流(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商品配送)、回收物流(召回回收)等。二、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物流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传统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受到局限,运作成本大,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模式落后,配送速度慢,安全性差,缺乏竞争力。 2. 企业物流管理手段落后,功能不全 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别提网络了,有些虽然应用了一些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但效果不佳。长期对物流的轻视导致物流专业人才稀少,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样不仅影响我国物流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阻碍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制约物流市场竞争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4、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 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 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 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 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三、企业物流管理改进措施1、转变观念,建立“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第三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上,以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资源领域);或以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第二利润源”(人力领域)。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逐渐被人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先进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确立物流理念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没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提升和科学发展的过程。 2、改善物流管理技术,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所在。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改造现有的物流设备和装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物流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 3、支持和鼓励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家要鼓励和支持与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设备的开发研究活动。首先,在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中加大对物流技术和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其次,要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物流管理和运营手段;最后,扶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创新。 4、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 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 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 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 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 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 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5、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 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 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 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 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 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 7、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 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丁立言,张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
1/48【题 名】基于multi-Agent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作 者】李爽【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189-1892/48【题 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模式及其选择【作 者】贾兴洪【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Z).-141-1423/48【题 名】城市连锁起市配送中心的发展及其规划【作 者】李翠芝【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124-1254/48【题 名】连锁商业配送中心规划决策分析【作 者】张毅[1,2] 李金辉[1] 邢占文[2]【刊 名】江苏商论.2007(4).-16-175/48【题 名】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控制新方法【作 者】顾淑红【刊 名】商业时代.2007(10).-17-186/48【题 名】农村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策略研究【作 者】杨国军 钟立群【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5S).-48-487/48【题 名】浅议物流配送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的应用【作 者】赵兴艳【刊 名】中国市场.2007(2).-22-228/48【题 名】论新时期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现代物流配送管理【作 者】王颖【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2Z).-161-1629/48【题 名】我国零售连锁业中协作型直通配送研究【作 者】但斌 孙家文【刊 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14-1710/48【题 名】连锁门店选址与配送中心选择联合决策的f-MIGP模型【作 者】关志民 陈兆春【刊 名】控制与决策.2006,21(12).-1397-1401,140611/48【题 名】我国快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思路【作 者】刘致良【刊 名】特区经济.2006(10).-226-22712/48【题 名】问题与对策:我国连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作 者】李曙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07X).-92-9313/48【题 名】汽修连锁企业配送与相关财务会计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作 者】张岚【刊 名】财会研究(甘肃).2006(10).-38-3914/48【题 名】用SuperMap Object开发基于GIS的连锁店配送信息系统【作 者】尹涛【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7).-3189-319215/48【题 名】中式正餐连锁配送与其他业态业种连锁配送的比较【作 者】付岗 廖洪柳 王常红【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6X).-251-25116/48【题 名】连锁百货业:配送方式亟待改变【作 者】王彦嫣【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9).-44-4517/48【题 名】考虑反向物流的连锁经营配送路径的优化设计【作 者】江玮璠 何建民【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609-61218/48【题 名】基于网格计算的商业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信息处理【作 者】伍汝祺【刊 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32-3519/48【题 名】Voronoi分割模式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严洁云 石松 肖桂荣【刊 名】计算机应用.2006,26(5).-1202-120420/48【题 名】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分析【作 者】陈刚【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143-14521/48【题 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作 者】王杨【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12S).-156-15722/48【题 名】基于电子商务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体系框架探讨【作 者】彭鸿广【刊 名】商业研究.2005(20).-203-20623/48【题 名】基于GIS的连锁企业商品配送服务【作 者】王远飞[1] 朱海燕[1] 叶雷[2]【刊 名】测绘科学.2005,30(5).-62-6424/48【题 名】2005年中国邮政在农村建7万处农资连锁配送点【作 者】无【刊 名】农药.2005,44(6).-253-25325/48【题 名】连锁经营商品配送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作 者】向宏志【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2).-161-16326/48【题 名】7—11连锁便利店物流配送体系研究【作 者】许利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2).-84-8527/48【题 名】讯宝科技部署WLAN企业移动解决方案——苏果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实现高效物流管理【作 者】无【刊 名】计算机与网络.2005(1).-50-5028/48【题 名】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 者】张玉刚【刊 名】商业研究.2004(5).-168-17029/48【题 名】连锁超市配送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与实现【作 者】欧广宇 曹渠江【刊 名】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26(3).-271-27430/48【题 名】试析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欧阳泉【刊 名】价格月刊.2004(5).-35-3631/48【题 名】配送中心建设及服务创新——我国连锁企业经营战略【作 者】雷雯霏 王明明【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12).-42-4332/48【题 名】突破瓶颈全面推进——双汇集团实施商业连锁配送系统体验【作 者】郭红【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8).-10-1133/48【题 名】连锁书店配送系统的合理规划问题【作 者】吴赟【刊 名】出版发行研究.2003(4).-36-3834/48【题 名】论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构建【作 者】陆淳鸿【刊 名】商业研究.2003(5).-153-15435/48【题 名】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关键问题的探讨【作 者】霍红[1] 霍岩[2]【刊 名】商业研究.2003(4).-56-5836/48【题 名】华夏陶瓷博览城南国连锁配送中心成立【作 者】无【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12-1237/48【题 名】我国连锁商业配送中心的沿革与发展【作 者】王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3(3).-19-2138/48【题 名】连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问题及其对策【作 者】刘培松【刊 名】经济管理.2003(11).-76-7839/48【题 名】建好配送中心拓展连锁经营【作 者】邱坚【刊 名】江苏商论.2003(2).-14-1540/48【题 名】国内外连锁业配送中心的比较分析【作 者】徐杰 汝宜红【刊 名】交通企业管理.2002(9).-28-2941/48【题 名】论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成功的关键环节【作 者】梁红岩【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2(4).-50-5242/48【题 名】突破连锁配送瓶颈【作 者】王焰【刊 名】商业时代.2002(07A).-5-643/48【题 名】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 者】韩晓莉【刊 名】商业研究.2002(6).-141-14344/48【题 名】全国经贸工作会议确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是今年重中之重【作 者】无【刊 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6).-8-945/48【题 名】连锁经营的商品配送模式分析【作 者】王文莲【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2(3).-18-2046/48【题 名】超级专业店的连锁经营与配送中心的配置决策【作 者】龚树忠[1] 张闯[2]【刊 名】财经问题研究.2002(4).-69-7147/48【题 名】管好物流配送发展连锁经营【作 者】李志峰【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1(7).-21-2248/48【题 名】配送是图书连锁经营的基础—关于上海图书配送跨越发展的启示【作 者】蔡国诚【刊 名】出版广角.2001(12).-53-54
自“315”当日被央视曝光之后,“双汇瘦肉精事件”仍在持续推进之中。虽然双汇集团先是道歉,再是内部问责;政府也已迅速介入,若干责任人也得到初步处理……但舆论之反应仍然无法得以消解;甚至很多细节走向,格外惹人忧虑。 种种迹象表明,双汇瘦肉精事件正在成为继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严重冲击公众食品消费信心的又一起标志性事件。但有标本意义是一回事儿,能否被“处理成”堪被检验的样本,则是另一回事儿。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在监管制度上刮骨疗伤;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对付一下,就能蒙混过关一切如常,那么,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除了在民众早已脆弱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实在看不出更多的益处。 我们本期待,瘦肉精事件能成为全面反省检验制度的标本。双汇号称有着18道检验程序,但是,18道程序外加一个独立监督部门,却管不住一头猪,这些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的日常漏洞,不该像“三鹿警醒免检制度”那样被深刻地反省吗?遗憾的是,央视记者回访发现,“瘦肉精”更新换代了;而双汇自己也宣布“检测合格”了。可问题是,按照要求,日常检测是以盐酸克伦特罗为主,同时兼顾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抽检,但双汇提供的委托检测结果,却只针对盐酸克伦特罗。在这样的“证据”面前,让大家如何相信济源瘦肉精只是“偶然的特例”,而不是“行业的普遍”?怎样分辨是“危机公关”还是“诚恳面对”? 我们本期待,事件问责能成为严厉处理渎职公职人员的样本。现在,的确看到28人受到处理。怎么处理了呢?开除公职6人,免职9人,停职11人,警告2人。相比于以往的金蝉脱壳,诚然不易,但相比于2002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使用 “瘦肉精”,相比于2006年就被曝光却在今日再度曝光,相比于消费者受到的伤害,对失职渎职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只是 “职务”上的处分、而不触及刑责的处罚,是否会被民众理解为“严肃的处理”呢? 我们本期待,事件问责能成为司法迅速介入食品安全事件的样本。昨天有媒体呼吁司法该迅速介入了。实际上,对司法介入的呼唤,未尝不是对抬高作恶者违法成本的呼唤,这是所谓 “严刑峻法”管食品安全的共同认知。现实施法律中,也有很多针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后果等行为严厉打击的法律依据。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现在只看到农业、商务、质检等部门在调查,还看不到司法介入的精准打击。三鹿事件的司法介入是一点点逼出来的,有此经验,双汇应早早享受类似“待遇”。 我们本期待,双汇瘦肉精事件能在三鹿之后,成为警示社会的样本。三鹿之后,乳业得到改观,但肉制品行业的双汇却冒了出来,如果漠视生产质量的 “自由”得不到转变的话,如果安全始终不能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天条”的话,那么,“前毒后继”的事情将会数不胜数。从这个层面来说,双汇为其不诚信生产、不严管生产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没道理委屈。 食品安全问题要由“乱象”走向“大治”,注定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但越是复杂的现实,越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显示决心、表明态度。希望在双汇事件平息之后,给人留下的,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印象;它能成为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样本,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标本,留给民众一声叹息
双汇必将再起3。15那天,双汇公司被CCTV曝光,原因是使用了添加了瘦肉精的猪肉。于是双汇公司瞬间成为了国人批判的对象,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奇怪,对于这种事情一向低调的央视,那次怎么就那么高调和果断。央视,一向是含有政治因素的,他的一言一行都与政治因素相联系。然道他不知道后果吗?然道他不知道这样做了之后会引起全国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以前,在处理三鹿奶粉事件时,他是在群情愤怒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站出来的。瘦肉精事件是真是假,我想只有双汇公司和央视知道真相。我们,只能对他进行猜测,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双汇公司是家名副其实的大型食品企业,无论从技术上,管理上采用的都是欧美先进水平。双汇还是值得我们信赖和依靠的。对于这么一家值得相信的食品公司,央视还为啥要曝光关于他的一些丑闻呢?然道是国内的一些同行想通过央视这个渠道整垮他,争夺利益吗?这种可能性不大。其实,双汇公司在其股权分配上有着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2006年4月,以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为首的投资集团以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了双汇集团。持续两个月的中国最大食品企业双汇集团国有股权拍卖终于画上了句号。也就是说,双汇有国有企业变成了外资企业。但是,事情还没有完,之后,双汇集团管理层,通过各种手段,迫使高盛投资公司不断转让其股权,经过连续三次减持,高盛对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经从51%下降至15%。罗特克斯公司目前100%控股双汇集团,同时持有双汇发展股份,而双汇集团是双汇发展持股的第一大股东。去年12月,双汇集团经历了五年的曲折,正式获得了双汇的实际控制人。这个时候,双汇公司又由外资企业变成了国有企业。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公司性质的的改变吗?这其中并不是简单的公司性质,其中涉及到好多外资的利益问题,好多海外资本家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外资岂会善罢甘休。瘦肉精事件也许就是他们采取的一个手段,整垮双汇,使双汇的股价暴跌,然后购买双汇的股票,重新得到双汇的控股权,从中谋得利益。外资的事,央视插手干嘛呢?央视与外资联手,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心寒?高盛公司,在我们国家从来都是享有超国民待遇的优惠,这到底是为啥?其中太多的利益问题我们无从得知。如果我们继续打击双汇,不就刚好顺应了 他们的狼子野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双汇继续炮轰,我们必须给予双汇以信心的支持,我们必须支持双汇,让双汇重新站起来。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奸诈之人的阴谋破灭。我们必须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双汇会重新站起来,双汇会东山再起,继续创造他们的辉煌。
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报表分析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纽约大学Leopold A. Bernstein(2012)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义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的分析,通常包括对企业投资收益、盈利能力、短期支付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价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成果的评价[1]。
美国学者Gerald (1998)认为: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旨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2]。
国内学者如杜胜利、谢志华等(2008)把其定义为: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人员根据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及相关经济信息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预测未来可能的业绩,以帮助信息使用人员改善经营决策[3]。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Leopold A. Bernstein把财务报表分析看做一个成果分析,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杜胜利、谢志华等主要把财务报表分析定为一个判定流程,评定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业绩做出预测。
虽然说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不同,但可以看出其共同点都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以财务报表和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信息为载体,目的是给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相关信息,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披露和隐含信息的一个挖掘过程。
2.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
付小丽(2006)指出:报表在披露信息层面包含一定的局限性,令针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很难系统化及全面化开展[4]。
陈如意(2006)指出: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详细情况[5]。
黄秋玲(2006)指出:第一,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未考虑到现行计价与历史计价的差别。第二,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是假定报表是真实的,其真
实性,要靠审计来验证,财务报表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6]。
徐建雯(2012)指出:第一,企业财务报表只能收集单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不能反映出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二,报表展示的信息存在滞后性[7]。
赵华(1991)指出: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暂时性的信息。会计报表是分期编制的,一般反映某个期间如一年或半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段期间经营的盈与亏,不能说明企业今后一直所处于这种状态[8]。
综上,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能反映用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对企业的影响、数据是汇总性的不能详细反映财务状况、所显示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和暂时性以及报表存在真实性这五方面。
3.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陈海平(1999)指出:分析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具有分析心理定势的局限性,对企业取得的.业绩非常关注, 而对出现的问题常有一种辩解,所以这种心理定势使其分析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客观地作出结论[9]。
李雪梅(2004)指出: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就不同。管理人员很少全面地去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 只是在感到某些方面有问题时才去了解、翻阅财务报表中相关部分的内容, 这样割裂整体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10]。
倪桂兰(2006)指出:现行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中,主要依据相关指标进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有指标体系已无法全面反应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缺乏对企业产生影响较大的非财务类指标的分析,例如市场份额指标、服务指标、产品质量、人力资源、持续盈利及潜在盈利能力等指标[11]。
Duarte Triggers(2002)认为,比率分析方法是以历史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依据这些历史资料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而这样的财务分析不宜作为判断未来经济状况的可靠依据。他正在致力于研究财务信息改进的指标,以克服比例分析方法的缺点[12]。
石慧丽(1999)指出: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这些分析方法各有各的优点, 但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比较分析法在不同
企业, 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都可能缺乏可比性; 趋势分析法一般运用本企业数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 历史数据代表过去, 并不代表合理性[13]。
综上,报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由分析者存在心理定势、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的不足所导致的。
4.财务报表分析的对策研究
钟雪(1990)指出加强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信息的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背景,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及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发现行业环境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法和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进行战略分析[14]。
胡奕月(2011)指出坚持多元、立体的分析原则。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多项指标的变化,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此外,合理增加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及服务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及持续、潜在盈利能力指标等。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仅包含传统单一的财务指标,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元化、现代化的经营发展需求,倘若合理引入非财务类指标体系则恰好能有效弥补该类方面的不足[15]。
洪晖晖(2005)指出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提高分析内容的容量和分析结果的时效性。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计算机或网络获取数据,可以直接存取大型计算机数据,及时收集、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计算机的运用使财务分析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转变, 不仅提高了财务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而且解决了现行分析成本高、时效性差、难以处理特殊事项或偶然事项的缺陷[16]。
综上所述,要想正确有效的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加强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的了解,并且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四方面来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虽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我们应积极发挥其优势,同时采取合理的对策弥补其缺陷,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5.结束语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对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有很多,但有关对双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寥寥可数,笔者希望在借鉴已形成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家专家提出的财务分析方法改进的对策,对双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使经营者更加了解双汇的经营与财务情况,也可以为改善企业管理提供努力的方向。因此,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浅析 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引发经济理论,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变革,也引发企业作业模式,组织结构和政企关系等方面的变革,并直接导致消费者,劳动者和投资者经济活动观念的改变。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改善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实践,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并且越来越走向务实,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怎样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结合国情,积极稳妥地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在加入WTO,实行更加开放的发展战略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原则一、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发展电子商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应用为重点,坚持效益优先,制定有限目标,体现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1、引进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全球化与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我国已经入世,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引进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经验,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创新,为我所用,创造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与美国相比,我国电子商务起步在时间上虽然差不多,但是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企业条件与支撑环境差别很大。例如美国拥有良好的全国性商业批发体系、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和电子支付信用体系,因此,美国可以发展许多B to C(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网站,而这一点我国是不具备的。又如美国各个市场几乎都形成几个大型企业存在的格局,这些企业规模大,而且实现了完整的ERP系统,只要通过网络将两边的企业联结起来,就可以实现B to B (商家之间)电子商务。而中国企业规模比较小,绝大部分没有ERP 系统,中国的B to B如果按照美国的模式就无法成功。电子商务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刚刚开始,其发展速度极为迅速,传统的商业模式正不断地被新的商业模式所代替,无论什么模式都不具有固定性和成熟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有一个探索与创新的问题,这也为我国加快和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大胆进行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商业模式,壮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激烈竞争。2、商务与电子有机结合的原则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核心。网络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厂商,要适应企业的商务选择和利益判断,防止过度技术化倾向,避免追求表面的商务“电子化”而忽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我国最早涉足电子商务的一般是IT企业,它们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建立起电子商务系统,然后开始销售传统的产品。由于IT企业没有成熟的商业渠道和商业经验,并受制于网络支付、配送和网民数量等因素,到目前为止真正赢利的电子商务网站极少。这都是没有以“商务”为核心的结果。因此,要把电子与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商务应用为根本,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要立足于为传统产业服务,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传统企业要积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适应信息革命的要求。3、务实与跨越有机结合的原则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商务需求、技术手段和经济环境实际,制订发展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实用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出创新的电子商务体系,能够跨越的大胆跨越,以适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我国未完成工业化就开始进行信息化,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的双重任务,这与已经完成工业化并步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遇。首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开放性、易用性保证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信息服务平台,使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发展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其次,电子商务可以促进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的转变,转换经济的增长方式,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因此,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题目如下: 1.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2.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3.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4.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5.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6.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7.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8.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9.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10. 国内专业羽毛球网站现状与发展 11. 图书出版行业门户网站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12. 电子货币的风险化研究 13. 基于电子商务网手机销售与客户服务 14. 浅析中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及对策 15.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16. 电子商务下顾客忠诚度的建立和管理 17. 中小型企业如何应用电子商务 18. 论电子货币风险及其法律监管 19. 网络经济中消费者行为及厂商对策分析
直接下个WPS软件上面很多的模版你可以直接改就可以了
以下是一些电子商务客服岗位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 电子商务平台下客户服务体系优化研究2. 移动电子商务背景下客服质量评价研究3.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商客服业务优化研究4. 电商客户服务中的服务创新研究5. 电子商务平台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研究6. 科技改变客服——融入大数据和AI技术的电子商务客服发展策略研究7.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过程改善研究8. 电子商务客服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运用研究9. 电子商务客服人员素质管理策略研究10. 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服削弱效应的研究与对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选择,并结合相关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可以参考相关文献、专业论文等进行思考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