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电影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电影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我是星期四晚上的~~~~~陈红的 心理电影欣赏 貌似不好写啊

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篇二:参考文献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篇三:参考文献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来。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春风化雨》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以为《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这个学期开始上教育心理学,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从前,自己绝不会注意的一点:那就是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以中文系学生的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Clement Mathieu学监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Clement Mathieu学监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 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让我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首先是安全需要: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归属与爱的需要: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Pépinot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尊重的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Corbin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藏“坏孩子”的“同谋”。审美需要: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Pierre Morhange身上,可以说,完全是Clement Mathieu的慧眼识珠,为Pierre Morhange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再说一点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老题目。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无意识流露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反差。课上,小Pépinot因为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课下,校长和蔼可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Boniface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玛丽莎内是被枪决的吧?”Boniface自信地说:“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校长十分尴尬。另一幕,Clement Mathieu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Chabert撞见。Clement Mathieu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Chabert不相信,警告Mathieu不要总是袒护学生。Mathieu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Chabert转过身冷漠地说:“在这里吗?没错!”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自然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哪怕他们什么都还没有做,也很可能是在进行预谋策划。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想见,在老师的偏见与歧视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当引以为戒。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艺术欣赏的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1500

重邮地吧。。。

我也是重大的,游老师的班。嘻嘻。都是自己写的,只要认真看一步电影,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老师在课上说的鉴赏角度有四个:从影视艺术的发展史进行鉴赏;2.从影视文学的角度进行鉴赏;3.从影片的制作的角度进行鉴赏;4.从地域板块的角度进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电影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重邮地吧。。。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阿凡达

CG技术:颠覆“看电影”的传统概念 CG技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爱情”的结晶,在电影业所产生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令全世界为之着迷。而未来人们欣赏到的一切,电影、电视、游戏,都将是CG技术所带来的。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听感官上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以超越所有行业的姿态,最大程度地呈现可视化和交互式技术的魅力,颠覆你“看电影”的传统概念。 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技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CG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几乎被运用于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中,如影视特效、三维动画、平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识的当然还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运用。这种通过CG技术生产的影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人物、物体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合成制作的“实拍片”;一类是完全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影像的“动画片”。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商业电影在赋予作品社会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被生产者的商业利益所左右,在不违背基本价值观的情况下,以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为目的。因此,现代电影工业追求的是“新”(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以刺激受众的感官)与“快”(不断创新技术和管理以提高生产的效率),而CG技术恰好能够帮助电影生产者完美、统一地实现这个两个目标。 求“新”:景观电影的盛行和立体电影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的发展除了本身的艺术探索实践之外,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好莱坞作为商业电影的霸主,一直是迎合观众这种需求的典型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CG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从“叙事电影”到“景观电影”的华丽转向,用数字技术营造出来的“视觉奇观”,成为好莱坞这些年来进一步占领和巩固全球市场份额的制胜法宝。 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首先尝试运用,到卢卡斯的《星际迷航记2》,CG技术开始正式进入电影业,再到卡梅隆的《终结者2》大规模运用CG技术,以及此后的《阿甘正传》、《泰坦尼克》、《角斗士》、《魔戒三部曲》和最近的《阿凡达》,一部部影片不断制造着一幕幕绚丽的电影盛宴,CG技术所营造的各种影视特效已经成为今天保证影片票房的关键手段。 对于《阿凡达》,普通观众使用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身临其境”,许多媒体、专家甚至预言,此次《阿凡达》里程碑式的出现,标志着立体电影时代的真正来临,“2D电影就像当年的默片对有声片一样显得过时”。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位观众在看完《阿凡达》后感慨:“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好像就看过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剩下的所有其他电影。以前进影院觉得自己是在看电影,这一次走出来,却觉得自己好像是体验了电影一样。” 这种“真实幻象”的“体验”观感,是“快感原则”、“奇观化原则”等现代电影的美学原则的最好体现。精彩的CG技术,创造了“虚拟逼真”的电影奇观。 现在,市场的反应又进一步带动了资本的骚动,全球又掀起了发展数字立体影院的热潮,放映商纷纷开始实施数字3D系统安装计划,单美国的3D银幕,就从去年夏天的800个一下子增加到了现在的3500个。制片商方面的反映更为明确,迪士尼、梦工厂等宣布今后出品的动画影片将全部采用数字立体格式。 求“快”: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和制作流程的广泛使用 随着CG技术,特别是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动画的创作及制作方式被完全更新,工序大大简化,制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作为第一部真正的三维动画影片诞生。从此,迪斯尼、皮克斯、梦工厂、蓝天工作室等每年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惊喜和票房的奇迹。这一革命性的变革为动画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动画产业带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现在,无论是从制作方式、艺术表现,还是从市场反应、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来看,三维动画电影已经成为国际上动画发展的主流。 当前最高端的三维CG技术,给3D电影、三维动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但真正带来革命性发展的,还不仅仅是视觉语言的突破,而是充分实现了CG影片“创作/制作、技术研发、过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现代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从而在技术上、生产上实现了“实拍片”、“动画片”的合流。 《阿凡达》的制作,就充分借鉴了现代三维动画的流程与技术,除了实景拍摄的镜头外,其他镜头的制作几乎和现代三维动画一样:首先是数字建模,也就是在电脑上做出虚拟人物的模型;其次是虚拟摄像,让演员穿上装有传感器的衣服,通过表演捕捉等技术采集身体各部分的参数并运用在虚拟模型上,让模型动起来;最后是渲染,通过计算机技术让人物出现在虚拟的环境中。 卡梅隆这一次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辉煌的电影,还有其团队独创的3D摄影机、虚拟摄像机、表演捕捉系统,还有其首次尝试的GPU加速渲染技术,正是这些CG技术开创了3D与数字特效的新时代。 立体影像技术:将颠覆“看电影”的传统概念 现在的立体电影,主要是电影银幕的光线透过立体眼镜对光的选择,分别呈现在人的左眼和右眼中,使人产生立体影像的感觉。随着技术的进展,现在裸眼式不须戴眼镜的真3D立体显示技术也正逐步成熟,具有全视景、多角度、多人同时观察等优点,可直接观察到具有物理景深的三维图像技术,其显示图像深度(第三维),效果就像我们看真实的世界一样。同时,感知技术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能够解决人机交互的便捷性、准确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等问题,这将会全方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些立体影像技术、交互技术的进步,对于未来电影的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可以造就新的电影时空,观众感觉真正置身其中,真正“身临其境”,观众将不再是坐在银幕外的“旁观者”,转而成为置身其中的“局内人”。这种全景式电影的出现,很可能会引起创作观念和观影观念的变化。例如,目前我们观影的时间概念都是物理上的,比如90或120分钟,而在全景式电影中,更多的是心理时间,这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有恐高症的人坐过山车,物理上的一分钟,在他的心理感受上可能变得无比漫长。 其次,新技术形成了新的电影传播方式。传统的电影接受理论是建立在影院观影模式上的,大屏幕、黑暗场景、集体观看,成为电影接受美学研究的典型观看方式,并由此产生一种观影的仪式感,构成了一个观影的“信息场”。由于全景式电影是空间范畴,不需银幕作为载体,因而不限于影院,观影的集体行为转变个体化、私密化的观影体验,改变了观影心理,因此全景式电影将来应用的具体形式目前尚不太好断定。 最后,新技术产生了交互式立体影像的可能。在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这样的场景,即戏中的人物可以对着真实人类的虚拟影像说话,而不是拿着电话和对方通话。这样的科幻场景随着交互技术的产生,可以在现实中看到了,形成交互的虚拟现实。这在真正意义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关系,势必打破原来的电影创作模式,但具体的形式目前也不太好断定。 未雨绸缪:推动中国CG技术和电影事业的发展 仅就技术上而言,目前立体影像技术已经成熟,甚至全息立体影像、感知技术等都已开发出来,将来投入到电影的实际制作中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对这一趋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将来才能够临危不乱,避免出现《阿凡达》来临之初大家上下瞠目惊呼的局面,因为未来立体全景式电影、交互电影带来的冲击,势必比《阿凡达》来的还要大。 未来的立体全景式电影、交互电影,由于观影方式的改变,由于交互形式的出现,势必要打破现在的电影形态,势必要打破现在电影的语言和语法,势必要创造新的艺术语言,甚至电影产业也可能要发生调整,诞生新的艺术品种也未可知。 纵观CG技术的历程,重新审视CG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可以看到CG技术确实被我们忽略了。作为电影人、CG人,我们任重而道远。CG技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爱情”的结晶,电影业所产生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令全世界为之着迷。而未来人们欣赏到的一切,电影、电视、游戏,都将是CG技术所带来的。CG技术未来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听感官上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以超越所有行业的姿态,最大程度地呈现可视化和交互式技术的魅力。

阿凡达实在不怎么样情节超级老套,古典骑士(说的不准确),只不过披上科幻和特效大的外衣它不配做科幻电影,除了皮子是科幻的,你很难找到科幻的意味,既没有科幻电影的深层内涵,也没有对未来科学技术的新奇创想,随便举个例子,人工智能,比他好太多了电影不可能完美,但必须有出彩的地方,不过仅仅出彩在炫目的特技而非内容,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声乐搭配等地方就有点...........

题目:灵树的种子,正落在我们身上

我属于很难会被科幻电影打动的那类观众,但是《阿凡达》不仅打动了我,还让我感受到一种灵异的能量,让我这样的凡人在哪怕短暂的时间内灵魂出窍,像影片中那位下肢瘫痪的男主角杰克一样,得以从另一个星球人眼里审视自己所属的人类。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送给人类,惹怒了主神。宙斯不仅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鹰啄食,并且联合诸神打造了一位美女——潘多拉,让她携着一个装满灾难的魔匣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在新婚之夜打开魔匣:瘟疫、嫉妒、罪恶、贪婪等种种劣性充斥人间……潘多拉成了传播灾难的罪魁祸首。在卡梅隆导演的这部影片里,人类别有用心地将自己想要攻击并占有的那个星球命名为“潘多拉”,无疑是给侵略赋予“正义”的名义。潘多拉星球=灾星,既然是灾星,便出师有名。

杰克当初之所以愿意替代死去的弟弟当一名“阿凡达战士”,用真身的思维操纵作为间谍的“代身”去潘多拉星球历险,是出于两个自私的目的:一是人类的自私(掠夺外星球资源),二是个体的自私(获得行走的能力)。然而,人类既要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又虚伪地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甚至冒充神的名义。“阿凡达”在梵文中,意为“神在凡间的转世化身”。

然而,当杰克来到潘多拉星球之后,却发现这个被人类渲染为毒气蒸腾、妖魔聚生的恐怖地方,其实是一个巨树参天、山峦悬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斓、美丽无比的奇幻花园。那里的生物虽然面目狰狞、威力无比、脾气可怕,但它们对杰克的攻击只是因为宁静被侵扰,与其说是攻击,不如说是自卫,它们习惯了含羞草的掩护和夜色的静谧。在雨林里居住的土著部落——纳美人,虽然虎鼻豹眼、蓝色皮肤、身材高大、奔跑如兽,但他们善良友好、团结互爱、恪守诺言、正直勇敢,并且有着与大自然通灵的本性,受到夏娃女神的庇护。没过两天,杰克就被部落人的真诚友好深深打动,并爱上了那位救过他性命并教给他语言和生存本领的首领女儿,并为成为部落的成员感到安全和温暖。

我想,经过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的丛林历险之后,我与电影院里的所有观众都和杰克一样被潜移默化地“洗脑”,我们逐渐剔除了自己身上暴力的“兽性”,恢复了已在消费文明进程中正不断丧失的温暖“人性”。

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之一,是杰克的身体在黑色的丛林里被闪着神异光芒的灵树种子所包裹,那些种子就像轻盈飘浮的杨花柳絮,像在大海里浮游的透明海蜇,发着内源的光,传递着和谐的信息。部落首领的女儿就是因为看到一枚灵树种子落到已经拉弓欲射的箭头上,才没有射杀不速之客,相反大战群狼,救了他性命;她就是因为看到无数灵树种子落到陌生人身上,她才相信了他,并决定将他带回部落,不仅教她骑马驾鸟,弯弓射箭,还带他去看部落的神树,与他在神树下接吻交欢。

杰克爱上了纳美人,也出卖了纳美人。根据他提供的准确信息,人类的战机和飞船来到这片和谐之地,展开残酷的杀戮,炸断了纳美人栖居的巨树,将茂盛的绿林变成一片火海和焦土。面对人类的残暴,杰克毅然背叛了同类,在善良与正义的驱使下,他在“真身的所属”与“化身的所属”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用人类抗争的勇气和智慧带领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纳美人与人类决战!在彩色的飞鸟与金属的飞船之间,我们都将胜利的期待给了飞鸟,都将正义的支持给了弱者,都像杰克一样义无反顾地背叛了人类。

这种背叛也是正义的审判,审判的是人类日益膨胀的霸道、残忍、谎言与贪婪(唯我独尊的霸道,无视生灵的残忍,扮神装圣的谎言,占有一切的贪婪)。我们借助杰克的眼睛看到了潘多拉魔匣里飞出的邪恶附体,意识到真正的潘多拉星球并不是我们所命名的那个,而是正在我们手中走向毁灭的地球!人类自称是盗火者的后代——普罗米修斯的后代,但是我们却用盗来的火在做些什么?普罗米修斯不怕遭到主神的惩罚而将天火偷到人间,是为给人类光明和温暖,是为让人类幸福地存活。而人类呢?却将火变成摧毁自然、涂炭生灵的武器。背叛了普罗米修斯初衷的人类,还配称自己是普罗米修斯的后代吗?

说《阿凡达》表达了“保护环境”和“反对霸权”两个主题,我一点不觉得是“拔高”。我恍然明白了自己以前为什么不爱看《未来世界》或《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片,原因是我从骨子里抵抗人类日益强大的暴力倾向、占有欲望和缺少节制的征服野心。在那些片子里,人类永远是扮演趾高气扬、目无一切的征服者角色。而在《阿凡达》里,人类第一次战胜了自我。影片的结尾,在灵树之下,杰克的元神在纳美人祈祷下从真身飞进了化身。当他突然睁眼的时候,我的心发出快乐的尖叫,无数的灵树种子汇聚到一起,光芒万丈。

我兴奋地发现: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在世代转述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拯救人类而偷偷放到魔匣底层的“希望”还没有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把盒子扣上了。事实并非如此,“希望”飞出来了,始终飘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肉眼没有看到罢了。也许我们看到了,但是由于相信了误传,所以对它视而不见。

今晚,从电影院出来,走在夜色笼罩的街道,我看到了“希望”,并且听到迈克杰克逊在纳美人的星球上唱《拯救世界》。我相信许多人都跟我一样看到了在空气中飘舞、闪着荧光的灵树的种子,相信许多人都跟我一样感觉到越来越多的种子正落到自己身上。

结合了CGI电脑动画、动作捕捉技术和真人表演的《阿凡达》是卡梅隆自1997年《泰坦尼克号》(Titanic)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12年前,同样在这里,卡梅隆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泰坦尼克号》的8分钟片段,几个月后,这艘沉船给他带来了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和11个奥斯卡。 《阿凡达》:3-D, 2-D, any 'D.' “三年前,我站在这里预言立体电影将会复兴”,卡梅隆站在台上说,“根据这三年间我们看到的电影业的发展,可以说立体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卡梅隆是好莱坞众多身体力行来支持3D立体电影的大导演之一,他鼓励院线商尽快地把影院改造成立体影院,以满足越来越多的3D数字立体电影的上映,不过他的《阿凡达》仍然无法做到全部在立体影院上映(银幕不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仍然会在普通影院观看该片,对此卡梅隆并不介意,他说:“我只想说《阿凡达》这部影片不管在3D、2D还是什么‘D’上表现,效果都很棒。” 后期制作,加班加点 《阿凡达》的后期工作量最大的仍然是视觉特效,彼得·杰克逊(PeterJackson)的WETA工作室和卢卡斯(GeorgeLucas)的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Magic)以及国内的花鸦(sgala)影动中国研究室都参与了制作,尽管离影片上映只有5个多月时间了,但是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此次在阿姆斯特丹播放的24分钟片段大部分来自影片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来自后面大战的动作场面,可以明显看出还没有完工。整个好莱坞都在猜测这部影片能否在12月18日如期上映,这次卡梅隆的亮相推广多少安抚了他们的焦虑,正如一位院线经理所说:“如果影片不能如期上映,他们就不会举办这项推广活动了。”近年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这次所拍的3D《阿凡达》片,却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我们看到的花鸦三维影动研究室的捕捉虚拟合成扣像技术在这里被詹姆斯加以提升,当演员穿上有节点的衣服后,我们可以适时捕捉到逼真的动画。詹姆斯手持3D摄影机拍摄主角穿上动作感应紧身衣的一举一动时,现场即可在电脑上看到主角变身成蓝皮肤的Na'vi在特技森林场景中演戏的画面。这个实时观看3D拍摄效果的技术是史无前例的,同时詹姆斯还在实景中拍摄,令观众难分真假。 虽然主角是蓝色外星人,但所有演出均是演员的努力而不是只为角色配音。演员除了亲身上阵打斗外,片中他们经常与飞天野兽作伴,并骑着它们到处飞,原来演员也要骑在类似野兽体形的物体上来演绎,所以他们必须学习“真骑野兽”,怎样移动及平衡身体,并要掐算好时间配合同样转动的3D背景。演员穿上感官紧身衣,戴上吊着一个微型摄影机的头套。在优美的画面中,儿时纯净的梦重新出现,是英雄的史诗,是一曲悲壮的歌咏。在3Dimax荧幕的带动下,电影的场景一直在脑海中闪,令人不敢眨眼,生怕错过每一个场景。那两个人的爱情是如此的唯美,在一个壮阔的背景中,面对人类的滥杀,情感在血液中澎湃。《阿凡达》里的纳威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己土地的热爱是那么的深。工业革命的负罪,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欲望的无止境,通过这部电影为心灵上了一课。《阿凡达》故事的精彩不言而喻,整个特效也让人叹为观止,重要的是那份真诚,那份认真。电影结束很久了,脑海中依然是男女主人公驾驭神兽的场景,和无边无底的飘渺仙境。气势恢宏,波澜壮阔,飘渺仙境,人间奇缘,这就是《阿凡达》基本的剧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