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财政学课程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财政学课程论文范文

中国近六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面对这种从未出现过的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2、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大规模的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1998-2006年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2)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有机的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增加就业。七年来,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共增加就业岗位800万-12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之,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恰当的,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负面效应 但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是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一种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跃为9%以上。此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 二、稳健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 ,2004年增长%,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和%,2004年则分别上涨%和%。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四是出现局部投资过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个百分点。当年投资率上升到%,比2002年增加了个百分点,接近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投资率为43.5%)。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虽然2004年5~6月在宏观调控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出现明显的反弹迹象,增长率分别为% 、% 、% 、%。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79% 、42%、18%和%,特别是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 ,原煤为31% ,铁矿石为30%,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说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二是国内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下降。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新形势下的公共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学科体系。 一、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史 1.财税思想的古代历史 2.我国建国以来财政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新形势下我国财政学研究对象的变迁 三、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内容 四、关于我国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建议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总的指导思想 2.政治制度安排贯穿其中 3.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分析进行量化研究 4.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 5.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楼主大概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写,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2020年财政学课程论文范文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新形势下的公共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学科体系。 一、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史 1.财税思想的古代历史 2.我国建国以来财政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新形势下我国财政学研究对象的变迁 三、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内容 四、关于我国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建议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总的指导思想 2.政治制度安排贯穿其中 3.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分析进行量化研究 4.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 5.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楼主大概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写,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的协调配合与灵活运用,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稳定的必要条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政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根据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及效果分析,对财政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 总结 。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 教学 方法 。在我国,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确定研讨主题,展开研究讨论,用以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财政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专业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财政学课堂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诸多教学瓶颈,亟需以研讨式教学法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加以解决。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瓶颈

1.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特点。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能理论结合实践,运用财政理论和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评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学习财政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政学作为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支,有着与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同的、特殊的学科特性:①特别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是作为资源非市场配置的政府配置;②特殊的学科基础,财政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较深的联系;③特定的制度背景,财政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财政学所独有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财政学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脱离 社会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培养目标。

2.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传统的财政学课程 教育 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财政学课程枯燥的理论和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是教与学的重大障碍。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将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对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 逻辑思维 能力,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门理论性强同时又对实务要求高的财政学课程。长期以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展开。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授课缺乏创新性,致使教学效果缺少务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被动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财政学学科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研讨式教学法能解除财政学课程教学瓶颈

1.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和观点认同。这种模式不仅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研究、探索,从而体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及质疑,释疑,要及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创新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2.研讨式教学法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应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为创设情境—问题演示—问题探究—互助学习—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结合财政学特殊的学科特性,尤其是特殊的制度背景,包括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背景,使课堂讲授与社会经济实情相整合,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真实社会经济情境中的研讨式教学。财政学研讨式教学必须确立明确的研究问题,并且必须是当前财政领域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为增强针对性、时效性,财政学课程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社会中的 热点 问题去设计研讨题目。

3.研讨式教学法改变单调的教学形式。在财政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式教学,在研讨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个性,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和激励性。研讨式教学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教学双方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学生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样有利于规避传统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和教学惰性,研讨式教学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其组员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就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教师以平等的组员身份加入各小组的讨论之中,鼓励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小组集思广益,把本组讨论研究结果与教材提出的观点想联系,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等多元教学形式;在课后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连续状态,而且学生也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研讨式教学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本科生人数相对较多,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有一定影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中的一味灌输的僵化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差异化教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过多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学生人数较多,师生比太大,老师也不太可能去参与每组的讨论。相对于小班学生来说,老师也不可能在大班课堂上给每组发言并点评的时间,讨论更多地要学生在课堂后进行,课后讨论相对来说没有课堂讨论的效果好。课后不一定每个组员都有时间去参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学生可以从其他组的讨论中获得启发,课后讨论也不能像课堂讨论那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本科教育已普遍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家,每组课后讨论的结果通常是以作业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再在以后的课堂中选择少数几个组发表讨论结果。课后讨论的效果在很多方面都远不如课堂讨论。在学生相对比较少的学期,教师很容易组织课堂讨论,人数少的小班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课堂气氛相对人数较多的大班来说要好很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大班课堂最好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那样运用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受学生所在年级的影响。年级越高,效果越好。相对来说,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和心理素质都比低年级学生要好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时候,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讨论的深度也都要更好些。另外,高年级学生年龄相对来说大些,心理更成熟些,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热情也更大些。因此,需要更好引导低年级学生,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参与度。需要更好地启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思考。要更多地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以讨论主题为中心,自主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得到初步研究结果后,师生共同就主题成果进行初期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要着重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建议,既要多鼓励他们的参与,将他们的讨论参与度与学习成绩挂钩,又要多督促他们课后多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1).

[2]刘晔.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5).

[3]李瑞芬.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4).

[4]田管凤.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大学教育,2013,(1).

[5]黄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

[6]汪劲松.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5(4).

[7]金赛美.论研讨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市场论坛,2012,(10).

[摘要]财政学课程在高等 财经 教育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财政理论的不断完善,财政学教学在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包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推广问题式教学、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入举例教学等。

[关键词]财政学;问题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举例教学

财政学是一门研究财政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是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应用经济学。西方财政学理论及其体系形成较早,一般认为,1663年威廉?配第出版的《赋税论》为财政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标志着财政学理论的诞生;1892年巴斯塔布尔《财政学》、1898年阿当斯《财政科学》和1928年庇古《财政学研究》等著述的问世,标志着较为完整的财政学体系的形成;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根本思路从履行国家基本职能转到政府如何提供公共品与服务上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2次会议正式确立公共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

一、财政学课程简介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以经济学为核心,兼顾管理学、会计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从我国教学方案的安排中,财政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是作为专业理论课,起着衔接经济学与财政专业课的中介作用;对于经济学专业、各财经类专业及工商管理专业,财政学是必修的8-10门核心课程之一。目前,本课程授课对象广泛,经济类专业不论中专、大专、本科还是研究生均开设此课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财经类本科生的课程安排来看,财政学通常是在学生先修完一些经济学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同时,财政学课程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税法学》、《公债经济学》《公共预算》等课程奠定了基础。财政学从内容上看,以现代公共财政的支出、收入、管理、体制和政策为核心。一般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财政支出理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理论、税收原理、税收制度、非税收入、公债、公共预算、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内容。财政学不是简单地介绍财政本身的收支问题,而是讲授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如何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来实现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运行规律。财政学课程具有课程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实践性较强等特点。

二、当前财政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财政学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实用性不强。因此,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如根据有关学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选择了一般,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了非常满意,另有近1/3的同学非常不满现行的教学方法。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本身内容较宏观,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枯燥乏味。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方法,比如讲授法。轻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在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中,我认为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方面,内容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可能会引起学习兴趣的低下,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如果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即使枯燥的课程也可以讲授的很生动。发言代表确定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大家针对给定的话题自由讨论。每组讨论结束后,由发言代表按次序站在讲台上进行发言,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表述给大家。最后在各组发表完意见后,教师应做好结论的归纳与总结工作。将结论的要点一一明确,对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点评,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缪慧星.浅谈关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14(6).

[3]周伍阳,谢德君.应用型本科院校《财政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初探.中国市场,2013(22).

[4]林晶.多样化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12(11).

浅谈财政学论文开题 报告 相关 文章 :

1. 财政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有关财政学论文开题报告

3. 财政学论文参考范文

4. 财政论文参考

5. 财政学专业论文

6. 有关财政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财政学课程论文题目

1 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 3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4 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化解 5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 6 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7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建议 8 公共物品市场化提供问题探讨 9 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1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11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统筹发展研究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浅析 13 浅析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问题 14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15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问题探讨 16 我国公用事业财政补贴改革研究 17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财政思考 1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风险防范研究 19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对策分析 2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提高地方财政效率研究 22 后农业税时代农民的增收问题研究 23 减少农村贫困对策研究 24 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25 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 26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27 不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选择 28 关于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 29 关于民生财政的探讨 30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31 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2 论我国财政公共选择与决策制度的完善 33 论我国财政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 34 社会保障税费改革研究 35 关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 36 我国教育支出效率探讨 37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8 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思考 39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研究 40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4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42 国债适度规模及风险探讨 43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分析 44 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研究 45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风险防范的思考 46 论我国复式预算改革中存在问题 47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48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探

公共财政(Public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这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的财政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财政,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学,实际上就是市场财政学。“公共财政”的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代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有: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2、债务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4、政府费收入。指政府各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执法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规费和公共财产使用费。它们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国现阶段政府费收入主要有5类:①规费收入;②共产使用费;③特别课征;④各种摊牌性费用;⑤特许金。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项杂项收入,常见的有:①罚没收入;②对政府的捐赠;③“通货膨胀税”。

论税务系统人才开发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我国财政职能的调整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你几个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解决途径 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论我国公共财政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设计

财政学结课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新形势下的公共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学科体系。 一、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史 1.财税思想的古代历史 2.我国建国以来财政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新形势下我国财政学研究对象的变迁 三、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内容 四、关于我国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建议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总的指导思想 2.政治制度安排贯穿其中 3.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分析进行量化研究 4.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 5.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楼主大概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写,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中国近六年来的财政政策分析[摘要]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实现了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本文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面对这种从未出现过的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2、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大规模的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1998-2006年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2)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有机的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增加就业。七年来,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共增加就业岗位800万-12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之,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恰当的,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负面效应 但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是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一种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跃为9%以上。此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 二、稳健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 ,2004年增长%,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和%,2004年则分别上涨%和%。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四是出现局部投资过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个百分点。当年投资率上升到%,比2002年增加了个百分点,接近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投资率为43.5%)。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虽然2004年5~6月在宏观调控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出现明显的反弹迹象,增长率分别为% 、% 、% 、%。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79% 、42%、18%和%,特别是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 ,原煤为31% ,铁矿石为30%,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说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二是国内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下降。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论文格式

审计师是专门从事检查并进一步证实公司会计账目和报告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专业人员。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审计师声誉的衡量

【摘 要】首先回顾了审计师声誉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审计师声誉的衡量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对该类文章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审计师声誉;衡量

DeANGELO***1981***认为,即使审计师初始技术能力相似,审计质量仍然与审计师规模相关。理由是,大的审计师有着较多的客户,作为现任审计师,拥有更多客户的准租金。当审计失败时候,大的审计师将会损失更多的客户,损失更多的准租金。审计师的这种更多准租金可能损失的“担保”增加了较大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这样,有理由认为,大的审计师有着更高的声誉。

***2008***认为如果不考虑4大与非4大事务所的审计师执行符合要求的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式,较强的产权保护体制并不会影响会计盈余质量特征。国际四大的声誉还是具有其他事务所所不具有的特征,审计师声誉的四大与非四大的两分法具有其他划分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美国和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的证据表明,全国性的审计师单独并不存在审计溢价,但如果同时是城市的领袖审计师则存在审计溢价。审计溢价水平在澳大利亚为24%,在美国为17%***Ferguson et ;Francis et ***。在澳大利亚,城市领袖审计师如果不是全国性审计师就没有审计溢价***Ferguson et ***,但是在美国则存在这样的审计溢价***Francis et ***。

Casterella,Francis,Lewis,and Walker***2004***运用1993年的调查资料,发现小客户市场六大行业专长审计师存在审结费用溢价,但是客户的审计收费随着相对于其它客户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无论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市场,客户讨价还价能力跟审计收费负相关。

王鹏、王咏梅***2006***的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确实更认同信誉好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温国山***2008***本文对“四大”于2003至2006年期间在中国A股证券审计市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四大”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其各成员所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较之“非四大”,其客户规模大、财务质量高、ST***或*ST***客户比例低,另外,“四大”的独立性强,在相关行业具有显著的行业专长,审计质量高,审计收费比率低。

综合看来,四大与非四大的区分方法成为研究审计师声誉最为常用的方法,同时行业专长、城市领导地位的事务所对与审计师声誉的衡量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审计师声誉是否存在溢价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一类认为审计师声誉有着明显的溢价。另一类认为,审计师声誉没有明显的声誉溢价。正如Francis***1984***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审计师规模对于价格的影响是关于审计市场竞争、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一个复杂函式。

产品差异有可能使得规模大的审计师因为审计质量较高而收取较高的审计价格,审计市场的竞争和规模经济则使得规模较大的审计师降低审计价格。这样,审计定价应该取决于产品差异对审计价格的增加和规模经济使得审计价格降低之间的力量的对比。而实证研究中则的确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审计师规模对于审计定价的影响的结论。

在Simunic***1980***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8大审计师收取较高的审计定价,文章认为审计师规模较大并没有影响市场的竞争,其中除了普华永道收取较高的价格外***对大客户市场显著***,其余7大甚至收取了稍低的审计价格***不显著***,似乎说明审计市场中规模大的审计师由于规模经济而稍微降低了价格***不显著***。严格的说,Simunic***1980***的文章并没有得出审计师规模***声誉***影响审计定价的确凿的证据。

Francis***1984***利用澳大利亚的资料证实了8大审计师比非8大有着显著高的审计定价,而且在大客户和小客户市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似乎说明了审计产品差异对竞争的影响。

对于上述Simunic***1980***与Francis***1984***似乎相反的结论,Francis和Stokes***1986***认为,Simunic***1980***与Francis***1984***的研究结论差异源于二者对被审计物件的规模分类采取了不同的标准。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差距的产生原因,他们以1983年96家最大的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与另一组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重新进行了模型估计。他们的结论显示:对于规模小的上市公司,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较其他事务所的审计收费高;但对于规模大的上市公司,大的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其他事务所的收费并没有显著差异,即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收费并不具有重要影响。

Michael Firth***1993***认为服务产品的质量的衡量很困难,消费者不得不依靠提供者的品牌声誉。文章检验了会计公司的品牌声誉是否存在审计溢价。样本资料使用了更换品牌名称的事务所,以及这种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于高的审计声誉的事务所导致了更高的审计费用。品牌名称在审计服务的提供方面显得很重要。

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以2001年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资料利用Simunic的模型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并不具有重要影响。李爽、吴溪***2004***的研究表明,十大与非十大之间的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差异。刘斌等***2004***的研究也没有发现二十大与非二十大之间的审计收费的显著差异。

Chenetal***2005***与吴溪***2005***对2000-2002年B股审计市场的研究表明,国际五大在竞争性的法定审计市场没有赚取显著地审计收费溢价,仅在寡占性的补充审计市场中获得了显著的审计收费溢价。

何卫东***2002***以1999年上市公司审计收费资料研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型别审计价格相关。伍利娜***2003***利用我国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2000年和2001年的审计费用的资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以及年度财务审计费用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是否是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年度财务审计费用显著相关。王善平、李斌***2004***用2002年深市资料发现二十大具有显著的审计收费溢价。朱小平、于谦***2004***发现,十大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其他事务所。漆江娜等***2004***的研究表明,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显著地高于其他事务所,而且经国际四大审计的财务报表具有更低的操控性应计专案。因此,这种收费溢价被解释为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异质或声誉溢价。郝振平、桂璇***2004***对B股公司境内外审计费用的研究表明,国际四大具有显著的审计收费溢价。李连军***2004***发现,国际五大的审计收费显著地高于非国际五大,而在非国际五大中,国内五大的收费也显著地高于其他事务所。

吴应宇,毛俊,路云***2005***以2001-2004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物件,利用修正的Simunic模型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客户支付给“五大”的费用溢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客户向国内“五大”支付审计费用溢价,而小客户则不支付溢价。

审计师声誉对于审计市场的执行起着重要作用,考察审计师声誉的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可以观察审计时声誉在审计市场中的作用程度,反映审计师对审计师声誉的重视程度。

审计师声誉的衡量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法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收入进行划分类别,代表审计师声誉的分类。审计师声誉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国际四大和非国际四大,国内外研究中用得最多的分类方法就是采用国际四大与非国际四大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爽,吴溪.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2:30.

[2]DEANGELOL.,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December 1981***:182-99.

[3] joint effect of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Big 4 audits on earnings quality around the world[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1***:157-91.

作者简介:路云峰***1969-***,男,河南镇平人,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践。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一般是一样的

一样的。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题目、目录、开题报告、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及相关图表、参考文献等。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是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

文科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中文参考文献在前(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序),英文参考文献在后(按作者姓首字母先后顺序排序);理科采用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参考文献应注明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页码。

扩展资料: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要求规定:

1、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分项评定成绩时,按百分制记分。毕业论文总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50%,答辩评分占50%。

2、毕业论文必须通过查重检测并盲审合格,且经指导教师和院系审查符合要求,方可参加答辩。毕业论文必须经答辩方可取得成绩。毕业论文的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

你的设计要求是什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