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抗战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发布时间:

抗战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论文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怎么写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以下是我整理的论文写参考文献的格式怎么写,欢迎阅读。

参考文献范例:

[1]刘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率[J].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153-154.

参考文献的构成解释

“[1]”代表的意思是参考文献的序号

“刘欣”代表的意思是作者姓名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率”代表的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J]”代表的是参考文献出处的类型([M]为专刊[C]为论文集[N]为报纸文章[J]为期刊文章[D]为学位文章[R]为报告)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代表的意思是这篇参考文章的出版地与出版社

“2002”代表的是参考文章的出版年份

“21(1)”代表的是卷号与期号

“153-154”代表的是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要求和写法:

期刊: 作者( 列前三位,超三位作者加等) . 文题[J]. 杂志名称,出版年,卷( 期) : 页码。

如: 邢桂滨,孙 兵,葛 欣,等。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 T 管引流法的`对比观察[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5( 10) :627.

书籍: 着者( 列前三位,超三位作者加等) . 书名[M].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页。

如: 吴在德。 外科学[M]. 第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1.

参考文献的字体格式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Times New Roman)

[1]作者.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期刊文献的格式)

[2]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图书文献的格式)

[3]作者.文章题目名.会议名(论文集),年份,会议地点.(会议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的格式列举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着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着

【格式】[序号]原着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抗战精神参考文献论文

什么才是中国人的抗战精神呢?伟大领袖毛主席有一句经典的概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这句话中,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光复旧物的决心,应该就是中国人的抗战精神。这样的论文选题,其实稍微宽大了一些,而且2000字也不能论述透彻,应该缩小范围或是加一个副标题。

七十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历时八年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终于熄灭了日寇在华夏大地燃起的战火硝烟。七十年了,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自此扭转百年衰败沉沦的历史,古老的中国从此走向民族的独立与自强。侧耳细听,似乎还能听见七十年前的炮声,还能听见抗日先烈气壮山河的呐喊,还能听见八百里太行烈马追踪的嘶鸣。我曾经偶然看到过一些惨绝人寰的图片。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幅是一个革命老汉的头颅被架在一段破烂的木桩上,木桩上蚂蚁成群。那位老汉的脸上仿佛挂着轻蔑的笑容,嘴里还叼着一截烟屁股,那一道道深如沟壑的皱纹如菊花般地在他瘦削的脸上绽放出最伟大的光彩,那一缕英魂永垂不朽……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壮烈浩气长存,公道自在人心。历史女神高悬天际,如今,她扇动翅间清风,吹散迷雾,还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中华英烈们以公道,令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令他们的名字永远在中国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辉。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我以我最深最真的笔触,走过时间的沧桑,空间的辽阔。我想令人们回忆起70多年前那场悲壮激越、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反法西斯斗争;我想揭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迸发出的神奇力量。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着眼于未来。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这段历史,本应渗入我们的血脉,合成在我们的DNA中,成为子孙后代与生俱来的记忆。就像一个永远醒着的伤口,以一种永远无法回避的痛楚,时时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华当自强!70个春夏秋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了,由此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涌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前,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之动力,热忱报国之行动。就让我们飞扬的青春和年轻的生命在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过程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吧!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而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忧虑意识,更是当代青少年建功立业的现实压力和动力!目前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广大青少年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的危机转变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70年前,中华民族用热泪与热血的奔流,结束苦难而悲壮的历史;70年前,八年的抗战,中华民族用钢铁与烈火的交迸,铸就坚强不屈的脊梁。对于现在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对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70年前的那段耻辱!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7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降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降在日本人看来只不过是临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70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通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是这方面专业,人士我来帮你

八年抗战论文参考文献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论文参考文献外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一) [1]范愉.司法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2]付子堂.法律功能论W].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3]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3. [4]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5. [5]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和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院出版社,1982. [8]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10]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 [11]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4. [12]苏力.送法下乡一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00. [13]范偷.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7-555. [14]田有成.乡土社会的民间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 [15]顾培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纠纷解决之道[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1.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二) 1.沈跃东:《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法规范分》,《法治研究》2012年第3期。 2.徐亚文:《口述历史与法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陈瑞华:《从 经验 到理论的法学 方法 》,《法学研究 》2011年第6期。 4.薛以胜:《法学研究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5.崔二玲:《浅析法律方法》,《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期。 6.罗旭南:《法学方法多样化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的适用》,《海南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刘颖:《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的耦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李云海:《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浅》,《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9.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0.冀海虹:《司法过程中法学方法之解读——以价值分析法为核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王丽霞:《<法学方法论>与法学方法 教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冯 果:《法解释学等传统法学方法——未来中国经济法学的主流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13.刘连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方法在宪法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分离命题”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4.张传新:《法律方法的普遍智力品格及其限度——从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称谓争论谈起》,《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5.魏治勋:《“规范分析”概念的分析》,《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三) [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陆伟明:《服务行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袁裕来:《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梁津明、郭春明、郭庆珠、魏建新:《行政不作为之行政法律责任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振宇:《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四) [1]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瑞士范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倪受彬.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盛学军.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6]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李春满.私人银行业务[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徐保满.金融信托与租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孟建华.洗钱与银行机构反洗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2]卓泽渊.法律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英]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刘立达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4]王征宇,于江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5]丁邦开,何俊坤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五) [1]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张月满着《刑事证人证言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译者:罗结珍,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田圣斌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6]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着《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7]刘根菊等着《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8]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9]孙晶:《亲属作证特免权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德]尧厄尼希着,周翠译,《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程海霞:《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着(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14]厦门大学法律系编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韩延龙、常兆儒编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1.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3.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长达14年的复杂 历史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共产党在处于非执政和受围剿、遭打压的条件下,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并逐步成为支撑抗战走向胜利的中流砥柱,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中流砥柱”的观点,最早源于毛泽东于1941年5月25日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党内指示,即《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一文。文中指出: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我们应发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反对一切失败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进一步丰富和史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雄才大略,又身处抗战相持阶段的艰苦环境中,他对中国抗战的过往和前程均有深刻的感悟和科学的预测。该文虽然很短,却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经典的概括。

一、坚持了东北抵抗,构筑了抗战全史

我们将抗日战争正式界定为14年,这源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过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开始了”。由于国民党在东北放弃了抵抗,所谓8年抗战,只能理解为“九·一八”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首先表现在她坚持了东北抵抗,构筑了抗日战争的全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是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东北早有窥视和插足。但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则是关东军提前恶意挑动的,日军本土总部尚未部署兵力。当时,日军在辽宁的关东军只驻有1个师团约万人,另有“满铁”支队3000余人,事变发生后,该师团才请求国内增援。日本军部于19日开会讨论时还作出决定,遵照内阁决定“不扩大”办理,但暗中又表扬和支持了关东军,才从驻朝鲜的2个师团中调入东北1个旅团。同时,当时日本全国的军力除海军外只有17个师团,约34万人,能调入中国东北的多则3—5个师团6—10万人。

反观当时的东北军,至少有正规军35万人。其中,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空军5个飞行大队,可作战飞机约100架,另有海军3000人,军舰21艘,吨位万。从武器装备水平看,在中国各地方实力派中,东北军最好,与日军差距不大。其中,轻机枪和坦克进口于欧洲, 科技 含量高于日本,具有很大的陆战优势。事变发生时,东北军有20万人因之前参与中原大战和反对石友三,驻扎在平津、热河一带,若日军从本土调兵,这20万大军即可随时回援。但张学良听从了蒋介石“不抵抗”的指令,有愧于东北人民,这也是他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

东北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粮食充足,既是清末重点保护的“龙兴之地”,也是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东北军抵抗作战的潜力很大。日本关东军提前发动事变,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和豪赌,他们赌的是“少帅打仗比老帅差好几个段位”,没想到赌出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否则,“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东北战局必会改写。 历史 不能假设,但可以做出科学的逻辑推理和基本的正确判断,东北的沦丧,为日本掠夺资源,强化作战潜力和敢于对华全面开战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恶化了中国对日本作战的实力对比。

与国民党政府相反,9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全民积极抗日和推动东北军“兵变”抗日等。1932年4月15日,远在江西的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事变后的10月19日,黑龙江守军以1个团的兵力组织了“江桥抗战”;东北各地产生了多支“抗日义勇军”和共产党发起的抗日游击队。为统一抗战力量,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合并组织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主要将领和骨干多为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朝鲜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将军曾在抗联任过师长,与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日军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义勇军、游击队和抗联的存在,日本不断向东北增兵。据周保中将军后来推算,抗联及其前身对日作战达上万次,共歼灭日、伪军万人,1937年后又牵制了大量日军(约为20万。1940年日军增至76万,主要是为了屯兵准备进攻苏联),对14年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推动了国共合作,引领了全民抗战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的轻易得手,助长了其在华侵略扩张的野心,导致了中国在尔后祸患不断。从1932年的“上海事变”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为止,国民党政府步步妥协,先后与日军签署了四个丧权辱国的协定(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其中,淞沪停战协定使日本得以在上海驻军,塘沽协定为日军侵入华北提供了极大方便,它与1915年的“中日21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蒋介石在日军侵华问题上,一直寄希望于美英出面调停,因而直到1941年12月9日,即战略相持后第二年才敢于明确对日宣战。也正因如此,国民党地方军中便产生了大量投靠日军的伪军和汉奸。

在日本步步紧逼的几年中,蒋介石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后动用了几十万大军对中共及红军开展了五次“围剿”,迫使红军主力从江南中央苏区突围西撤。在西撤后的目的地上,张国焘曾主张进入大西南,口号是“打到四川吃大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则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坚决主张北上抗日。根据中共中央的集体决定,各路红军经过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到达陕甘会师。因此,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围追堵截的不朽史诗,而且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壮举。

1935年8月,针对“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撰写了《八一宣言》(10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并建立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发表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正在长征途中,到达陕北后得知这一宣言时,便于12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认和贯彻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12月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领导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请愿游行活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但它对宣传和推动全民族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6月,蒋介石借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去世之际,企图以国民党中央名义收复两广地方兵权。广东的陈济棠联合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宣称举兵北上反蒋抗日,史称“两广事变”。“两广事变”前后,中共中央为推动全民族抗日,以不同途径和方式分别向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及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绥远的傅作义、陕西的杨虎城、张学良等,开展了统一抗日或合作抗日的工作。这些国民党地方军政要员,均表达了接受中共联合抗日的正确主张。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共领导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杨虎城与张学良联手策动了“兵谏”,将蒋介石在陕西临潼以武力扣押,劝其将“剿共”矛头转向抗日。蒋介石大为恼怒,坚决不从,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在国内各界引起极大震动,何应钦放言中央军攻打西安,国民党面临着再一次内部大战,蒋介石也是命悬一线。对此重大事件,中共中央不是推波助澜,而是以抗战大局为重,由周恩来亲赴西安助推放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达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一次为北伐)。国共合作抗日原则的形成,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干和决定力量,推动国共合作、引领全民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其中,以各种方式逼迫和监督可能投降的国民党走上抗日道路,对凝聚全民抗战合力具有深层意义。

三、形成了科学理论,提供了战略指导

抗日战争,必须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科学的军事理论来指导。国民党一直未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产生了汪精卫的“亡国论”和蒋介石的“妥协论”,以及轻视游击战的“速胜论”。针对这些错误思想和国民党正面战场多次失利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吸收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持久战思想和前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于1938年5月写作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持久战的基本思想是“持久和必胜”,并将抗日战争全过程预判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文中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敌强决定了我不能速胜,敌非正义和寡助与我正义、地大、多助,决定了敌必败和我必胜。但我必胜又是一个艰难曲折和敌我实力对比逐步转变的过程。其中,战略相持是敌强我弱向敌弱我强转变的“枢纽”,也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

毛泽东认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之间处于犬牙交错的形态,必须科学地组织指挥不同的战役,灵活机动的运用不同的战术战法,以利于实现战略持久与战役战术的速决。在专论游击战一文中,他将游击战这一战术问题提到了战略层面来考量,认为在一个大而弱的中国,与军力强大的苏联不同,游击战已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以弱胜强和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关于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毛泽东关于抗战军事理论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广泛地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投入到游击战之中,让日军逐步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根本原因。这与蒋介石压制各界抗战呼声、脱离人民群众,形成了鲜明对照。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国民政府在湖南衡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了第二期抗战方针。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这说明蒋介石已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观点。1939年2月,国民党军训部在湖南开办游击战干部培训班,特别邀请了中共方面叶剑英任培训班的副教育长,由中共又派出了29人前往任教。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还向任教育长的汤恩伯推荐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摘要印发学员作为重要教材。另据老一代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回忆,他当年读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感到很受教育和启发、十分佩服。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新四军和江南游击队的科学理论武装和军事战略指导,对国民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战术指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召开过多次军事会议和制定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均未达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水平,因而在多次大会战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四、领导了敌后抗战,转变了实力对比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被动防御作战,打掉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1939年10月,正面战场的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日军因兵力不足,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认为,在战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处于犬牙交错形态,这个阶段努力的好,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生根本转变。史实确实如此,而完成实力对比根本转变这一任务的,正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过去认为,敌后抗战主要起牵制日军的作用,只是正面战场的辅助力量,或者用“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来圆场。现在看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既是时间认知上的错位,也是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地位缺乏深入分析的表现。时间认知上的错位是指,把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力作用也视为战略相持阶段及以后的主力;对敌后游击战战略地位缺乏深刻的认识,主要是指只看到游击战作战规模小,起不到大兵团的决战作用。从表面上看,游击战是多股小股部队分散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但成千上万个小股部队的游击战,合起来就是多次大兵团作战,是积诸多小胜为大胜;是发挥我国地广人多之优势和克服装器装备落后之劣势的有效途径,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和必由之路。为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列出以下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对应的日军兵力及在国共两党各占的比重(不含东北)。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兵力为54万人,占侵华总兵力的62%;1940年为47万,占58%;1941年至1942年为40万,占70%;1943年末为35万,占58%。

第二组数据是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发展。八路军列编组成时只有5万人,其中,奔赴抗战(二战区)前线的主力部队为万人,在延安留守的约4000人;新四军刚组建时为万人,“皖南事变”后仅剩2000多人,后由陈毅任军长、刘少奇兼任政委,重新组建和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两者合计的兵力变化是:1938年为万;1939年为32万;1940年为50万;1941年为44万;1942年为45万;1943年为万(含华南游击队万);1944年为万(含华南游击队2万)。1945年8月前为91万,另有民兵已达到200万人。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的兵力发起“百团大战”后,日军便将侵华的重点转入对准共产党及其八路军的多次“大扫荡”,对国民党则实行以诱降为主的政策。从全面抗战八年的时段划分看,国民党作为主力抗战,主要集中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之中;共产党作为领导敌后武装力量和民众的抗战,则存在于相持阶段的五年多之中。从战略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已转变为主战场,共产党已逐步为抗日战争的主力。

可以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突出特点。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为打通从中国北部通向越、缅的陆上交通,建立与南洋日军的联系,在已处于走向弱势情况下发动了“豫湘桂大战”。在这次大战中,日军从东北和华北抽调的兵力为51万人,国民党守军中的第一、四、九的三大战区共有130万守军,兵力是日军的倍。但在双方作战中,国民党一路溃败,有的则不战而逃。“豫湘桂大战”中,日军损失3万人,国军则损失了60万人,战损比为1:20,国民党军队在此役后已完全丧失了对日作战的主力地位。

五、冲破了反共逆流,实施了战略反攻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实现了必要的合作,但蒋介石对于合作是被迫的,始终包藏着祸心,共产党在抗战中也始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风险。因此,在抗战期间,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抗战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对日战略反攻的基本条件。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曾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产生于1939年12月,主要是胡宗南在西北指挥其部对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阎锡山在山西对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发动进攻。第二次是指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国民党以7个师8万人的兵力“围剿”新四军,使新四军牺牲了80%以上。第三次发生于1943年6月,蒋介石借共产国际解散之际,要求“取消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并密令胡宗南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分九路围攻延安。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逆流,对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国内外舆论压力和共产党的抵制下未能最终得逞;反倒使共产党百炼成钢、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抗日战争中实施战略反攻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后,考虑到蒋介石对日作战的败多胜少和指挥无能,毛泽东于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过去更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准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把日寇打出中国去”。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共作战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攻克县城20多座和敌据点2500多个,收服了大量失地,与国民党的大败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入1945年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游击队,又发起了春季攻势作战,形成了在华北、华中、华南和含陕甘宁边区在内的18个大片区根据地(约有1亿人口),使日军只能蜗居于若干大城市和防守于部分交通干线。

1945年8月6日,美国抢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前,向日本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同日午夜12时,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居民发布了大反攻第1号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是,这时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还远在大西南,这就是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就没有参与战略反攻作战。

为抢占胜利果实,蒋介石于8月11日电令解放区居民“原地驻守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同时,蒋介石还与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茨相勾结,以赦免“战争罪犯”为条件,令其不得向共产党投降;并由美国派飞机和军舰向东北和华北为其运兵。对此,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所发表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就指出:国民党在抗战中发动过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在抗战中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果然,现在胜利了,这位委员长要下峨眉山“摘桃子”了;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权必夺、寸土必争,人民得到的权力和果实绝不允许丧失。

在长达14年的时间内,日本军国主义者投入的侵华总兵力累计达2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残杀了中国军民30万人,造成中国战争消耗和经济损失6000亿元,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为奋起反抗,中国投入的兵力累计达560多万,伤亡380多万,民众伤亡以千万计;毙伤日军150余万,毙伤伪军约125万;战争结束时,接受日军投降128万人,接受伪军投降146万人。其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作战万次,自身伤亡56万多人,毙伤日军万人,毙伤伪军占比95%左右,作战绩效远高于国民党。

结语:

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不在于歼敌与俘获的多少,而在于它出师即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军民树立了敢打必胜的典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现为她在抗战全过程中的坚定立场和英勇善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佳,没有起到执政党和占有大量资源应起的作用,反映了其右翼势力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局限,突出表现为战略指导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战役指挥上的“消极防御、尽力避战”。因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其“抗日立场的坚定性、战略指导的科学性和战术运用的创新性、灵活性”,必然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最终决定力量。但我们对国民党中广大爱国官兵则不应以“胜败论英雄”,其中,1935年的“长城抗战”等则虽败犹荣。他们对抗日战争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样值得我们纪念和尊敬。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的 科技 化和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具有了更重要的作用,但人心向背和战略指导仍然具有决定意义。抗日战争的 历史 表明,好战必亡、惧战必危,要想和平崛起,必须“导弹竖起”;爱好和平与守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谨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前辈们致敬!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盟国和友军致敬!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合订一卷本。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 历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3]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再版。

注释: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共党史中“歼灭”日伪军数量有较大争议。本文作者经查阅相关资料(含日本“靖国神社”记载)和研究后认为,将国共两党“歼灭”日伪军数界定为“毙伤”日伪军数更为妥当。

(作者简介:王保庆,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太行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原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艳红,河南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918观后感 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创造了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据我所知,柳条湖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日本人想侵略中国,想出了一个诡计,日本人准备了好多的炸药,放到南满铁路一段路轨上,等到时机一来,立即引爆。然后日本人还摆放了三具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给中国军队,由此为借口来进攻。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8事变。 日本人的可恶,没有人性的强奸,让我的眼泪从我的眼角落了下来,心里充满了恨和悲伤,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我在想:要不是那时的中国不算富强,才被日本人欺负,他们惨无人道,连妇女小孩子都不放过,更别提刚出生的婴儿了。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我们苦难的历史。但并不是要我们去复仇,我们应以史为鉴,不要再重蹈覆辙。以历史为自己的激励,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就是最好的。勿忘国耻,我们不要把时间与力量消耗到仇恨上。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求点赞哇!!!!!作者:陶有成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而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耻,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落后就要挨打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相视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征服中国的野心。“”这个国耻的日子也同时提醒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和民族振兴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曾经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自1840年以来的屡次屈辱之后,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这一目标。但是,每当外敌入侵之时,也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最脆弱之时,各自称王,各霸一方,内部矛盾重重,这也给别人入侵创造了条件。由此观之,实现民族复兴,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实现这一目标肯定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历史的教训,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这个日子你记住了吗?可是,记住了又能怎么样?笔者以为,不仅仅是记住,每一个中国人要的是从自己做起,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了些什么?还打算怎么做?你最起码是一个爱国者,然后,你是一个建设者。爱你的国家,爱你的民族,为她添砖加瓦。国家统一强大,民族团结兴旺,看天下谁能敌?国耻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也在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里灌注了铅一样沉重的忧愁和哀伤,中国,我们古老的中国,生我养我的中国,地大物博却遭人欺凌宰割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挣断身上的屈辱锁链,铁骨铮铮地站起来啊!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祖国的胸脯,其中有几年在上海这个“国中之国”中,也看到英国,美国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现在,每当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就会联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句古训。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然而,我们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发面还处在落后地位,落后是现实,安于落后就是可耻了神州大地的一些角落里,权欲观念,愚昧思想,腐败堕落作风,惟利是图,崇洋媚外……种种可鄙的现象,更使正直的人感到可耻。也许这些可以算作新的“国耻”吧,这些有损国格,有损中华民族形象的“国耻”,我们一天也不能容忍!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日照第二实验中学初三:臧璐衡第2篇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500字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和往常一样,许多乘客在候车室等候列车。这时,日本侵略军向车站投下了无数颗炸弹,顿时,火车站变成了废虚,天桥断裂了,铁轨扭曲了,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一片狼籍。这时,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他的父母和亲人都在“轰隆”的一声中,被炸弹夺去了生命。现在他已成了孤儿,今后的命运和生活不可想象。也许在那战乱年代,不会有人理他,他将流浪街头,甚至濒临死亡,再没有机会为死去的父母报仇雪恨。也许他会遇到好心人,把他抱回家,养育他长大。无论他的生活怎样,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整个中国人民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杀害我同胞3500多万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罄竹难书,罪恶滔天,像这样的画面不计其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和在大屠杀中奋起抗争的我们民族的脊梁。一位女作家说得好:“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大屠杀。”列宁告诫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判。”让我们把警世的大钟撞得更响更响吧,让钟声时时唤起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着青少年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让钟声飘洋过海,振聋发耳,以史为鉴,呼唤和平,邪恶必败,正义必胜。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决不允许被侵略、被杀戮的悲剧重演!第3篇 勿忘历史!勿忘国耻!350字朋友们!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3周年纪念日!73年过去了,斯人相继远去,南京大屠杀的人和事会否变得模糊不清?历史不能消逝,让我们用互联网的力量筑起、留存一座最鲜活的记忆之城。朋友们,无论你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是从教科书、父辈口述、网上文章等认知南京大屠杀的后来者,请上传你的“记忆”,为我们建造的“记忆之城”灌注钢筋水泥。请大家不要忘记历史,唤醒我们的记忆,勿忘历史!勿忘国耻!虽然那场惨剧已过去了七十年,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道伤却是如此的难以愈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扞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愿我们的生活能永远祥和、美满、幸福,愿我们能永远远离灾难与不幸!!第4篇 不忘历史牢记国耻800字随着21世纪全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祖国也在迅速的走向繁荣昌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祖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所经受的耻辱。1937年7月7日,随着在北平城外卢沟桥上的一声炮响,全面抗战拉开了帷幕。全国人民在朱德司令和彭德怀副司令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八年抗战,经历了战略防守、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更不能忘记为了抗日而作出伟大牺牲的人。在抗战期间,有大快人心的平型关战役、松沪会战以及武汉会战,也有让人悲痛欲绝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中国以来所犯下的巨大罪恶。日本的两个司令官进入南京城竟然开始了杀人比赛!在这场屠杀中,我国20多万同胞葬身在魔鬼的手中,日本鬼子真是连畜生都不如。还有令人可歌可泣的血战台儿庄。这次战斗发生在1938年4月,虽说是赢了,但是那惨不忍睹的场面至今还在我眼前浮现:尸体从地上一直堆上了城墙,被鬼子砍过的头颅悬挂在树杆上。从战斗中存活下来的,不是被炸掉了胳膊,就是被炸断了腿。有的战士断了手指头,有的战士被炸伤了脑袋成了植物人,有的战士竟然身绑炸药跟敌人的步兵车同归于尽。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共死亡两万多人,但那些维护民族尊严的战士的英勇气概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也成了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一幕。我们可爱的祖国为什么会遭受到这巨大的耻辱呢?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当时不强盛。自清末以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毁圆明园、“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都说明当时的中国很弱小。今天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神六成功上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受到凌辱。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一定要不忘历史,牢记国耻,要牢记在八年抗战中体现出的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英勇到底顽强拼搏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当中,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5篇 勿忘历史,勿忘责任—庆十一国庆演讲稿650字勿忘历史,勿忘责任—庆十一国庆演讲稿勿忘历史,勿忘责任——庆十一国庆演讲稿忘不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忘不了明天我们肩上的重任.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旖旎奇妙的自然风光.白雪皑皑,高插云霄的珠穆朗玛峰;碧波荡漾,神奇秀丽的漓江山水;驼铃叮当,黄沙似海的漠北塞外;河网纵横,青翠如染的江南平原……这些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但是,历史是无情的.不幸和灾难都降临到了她的头上.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锦绣河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竟挂在中国的土地上.解放后,"左倾"错误,十年浩劫等又严重的阻碍了祖国的发展,然而,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我们的胸膛里跳动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我们的血管里,澎湃的是一腔沸腾的华夏血,我们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英勇奋斗.今天,在广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演绎着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辉煌画卷.我们年轻的一代,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为祖国的绚丽前景而兴奋,我们不会沉缅于过去,不会迷醉于幻想.我们热爱今天.今天,我们努力奋斗,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是的,我的祖国还不甚富强还缺少一些宁静还缺少一些鲜花但,明天属于她希望属于她幸福和胜利更属于她——这是诗人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心声,是每一个跳动着火热的中国心的人对祖国的理解和信心,我们懂得了昨天,就会无比的珍惜今天,我们把握住了今天,就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这是时代的使命,这是中华儿女神圣的职责!勿忘历史,勿忘责任-

滇缅抗战案例研究论文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优秀的议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弱者自强即可为强者议论文作文7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挫折,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挫折,对于人们来说,是绊脚石,是人生旅程中的障碍。“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巴尔扎克说过。

挫折并不是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挫折虽然会给我们带来上的烦恼和痛苦,但能使我们适应困难,挫折,得到锻炼,适应能力。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我喜欢挫折,它是我成功的标。纵观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的背后不是挫折在作铺垫?生经历挫折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找到了镭元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

英国杰出科学家霍金一生经历的挫折数不胜数。命运对霍金常的,但面对挫折,霍金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挫折。21岁时,年轻的霍金患上了罕见的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即卢伽雷氏症。医生说他最起码只能活上2~3年,面对挫折,如果它对命运说,“算了,反正只能活一年了”也许他可能就这样碌碌无为地死去。但面对挫折,他没有自暴自弃。面对疾病,他顽强地拼搏着,与疾病做着斗争。可他依然坚强地活着,而且他还发表了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到黑洞》,发行量达到1000万册,他成为了大教授,科学家。医生称这是医学的奇迹,其实这靠的是他的勇气,面对挫折不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如若他不是意志坚定,他早就死了。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屈原曾作《九问》,我今天写的《挫折九问》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我再也不会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内涵--获得真知。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道是曲折的,但前途是的。

一个人在挫折面前绝对不能,面对挫折,要敢于与挫折作斗争。面对挫折,不能害怕,要从挫折背后找到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使曹植七步成诗致曹丕泪目;“半部《论语》治天下”使赵普为宋太宗开疆拓土保天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使陆游卧病荒村仍铁马冰河入梦来,使勾践受尽屈辱仍卧薪尝胆成霸业。《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凡有成就者,无不是靠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提升内在修养,才成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

万物生生不息,在弱肉强食的法则里,只有不断增强自身,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片天地间。井底之蛙,目光虽短,尚能抬头望天,更何况人呢?曹操为天下枭雄,身经百战,虽然没有实现雄心壮志,但是他的一生不断进取,意图霸业,不失为自强不息的明证。

奋发以图自强更是左右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与时代更替,我国的飞速发展与国富民强便是如此。中华民族凭借自强不息的传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屹立于世界东方,闪耀天下,使人惊叹,无论是巍巍大国,还是个人,自强不息是生存发展之道。

不断提高自身学识、修养,可以获得良好的气质,更可以自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以朴实无华的外表,馨香的内在,使众人折服。胸有成竹是气质的外在表现,而满肚子的墨水更是给人带来一种自信、稳健的气质。凤雏庞统,诸葛亮曾言他有自己十倍之才,但庞统相貌丑陋,以至于他刚投蜀时不受重用,后来一受重用,他的八斗之才便喷涌而出,气质非凡。再为人熟悉不过的青莲居士李太白,满腹才华使他潇洒飘逸,似仙人一般。这才造就了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狂妄,也充溢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忧愁,如此收放自如,让人叹服!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昔曹操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今我辈年少,虽非君子,需有乘风破万里浪之志,以及自强不息之品质,虽无李太白潇洒自如,文采飞扬,但仍要不断进取,自强内修谱华章。

花不看开人易老,时光一逝永不回。我们应趁青春年少,自强不息,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不负韶华。

雄鹰搏击长空,翱翔千里,须经历折翼之痛,断喙之苦;腊梅风雅出尘,玉骨凉肌,须承受凝霜之寒,风雪之摧。人生坎坷,唯有直面逆境,自强不息,方能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踏入历史,进入先贤的人生。我遇见了你,你是王安石。你独自来到塔顶,似树一般扎根窗前。看见雾气散开后升起的红日,我听见你作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言壮语。我看见你的改革决定,那些顽固的守旧派们定不会再阻挡你几日了!我相信,就算肝脑涂地,你也定会像那轮红日一般,拨开云雾,勇攀更高层。

王安石直面逆境,自强不息,不断追求改革大业,也因此流芳千古。

再寻历史,静看时光的变迁,我看见了你,越王勾践,你在吴王夫差面前卑微的跪着,乞求着他的恩赏,你在他的土地上劳作,让九五之躯忍受着磨难。终于,你回到了故地。你的薪床,你的苦胆,都是你的决心!“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啊,你忍辱负重若干年,只争这一口气!静待朝夕,你终于青铜剑指夫差喉!

勾践直面逆境,自强不息,不断等待血耻之日,也因此再振英名。

复探历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找到了你,苏东坡。在那个纷扰的世俗中,你带着孤独的心境,在黄州独自品味人生。你吟育明月之诗,高歌窈窕之章,沙湖遇雨,你着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又洒脱。我又见你“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然旷达,也知你“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世嫉俗。在充满坎坷的一生中,你守住了自己的追求。

苏东坡直面逆境,自强不息,不断向往人生的升华,终成不朽的篇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多少仁人志士直面逆境,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直面逆境,自强不息,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让成功更夺目,让人生更灿烂。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它历尽了千千万万的磨难,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到了今天,成为了世界强国。

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种子撒在了中华大地上。从此,它以神奇的速度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的文明。千百年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打击汉王朝,汉朝以休养生息之策,闭关休息,难道他们放弃抵抗了吗?没有,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武帝时期,西汉大将多次北伐,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决心,横扫沙漠戈壁祁连山,将匈奴扫地出门,这是自强不息!东晋,宋王朝他们都被少数民族打压,可是他们总能如凤凰涅磐一般奇迹复活,因为他们有誓死为国,忠诚不二的大臣们,齐心保家卫国的百姓,更因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百年以后,当西方列强用洋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时,中国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外国列强强占中国土地,难道中国人真的沉睡在鸦片之中了吗?四大文明古国的最后一个就这样灭亡了吗?不,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总有人在抵抗。左宗棠在西北保卫新疆和河西走廊;还有不少将士在东北与沙俄斗争;渤海之上,中国第一支海军在奋勇杀敌,也不要忘记了,广东还有一个林则徐。虽然他们没有保住清王朝万年不倒,但是他们保住了中华民族脆弱的命脉。

仅仅二十余年后,自北平的第一声枪响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四万万人民全心投入抗战中。在蓝天之上,是中美苏的空军共同痛击日本空军;滇缅战场上是中华儿女在奋勇杀敌;昆明郊外,联大学生在醉心学习,希望有朝一日报效祖国。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最好的体现吗?

建国之后,无数学者回到祖国,隐姓埋名,舍弃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人民不甘落后,不甘被人侵略打压,于是我们奋起直追。七十年来我们在中华大地上筑起火箭发射基地,完成了千百年来中国的飞天梦;三峡中立起了三峡大坝,拦住了势不可挡的长江,从此三峡不再险;歼20和c919腾空而起,这是中国在腾飞,这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

中国如同一束光,在将要熄灭之时,它总能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因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

大家都知道,在大自然中所遵循的是“适者”。只有很好掌握了的人,才能比较迅速地适应。先看小鹰的成长史吧。鹰妈妈给了小鹰第一次生命,然而第二次第三次生命却要靠小鹰自己争取回来,因为在鹰家族中,每一只小鹰要成长为雄鹰,都必须经历多次“鬼门关”,过了这些坎,才能获得;一旦不能自立,将会被淘汰,这是鹰妈妈也为力的。小鹰在第一次脱毛时,这是第一道坎,这道坎完全是凭借着小鹰自己的毅志力去与生命抗横的,在这场激烈抗衡过程中,那些不能自立,没有毅力的小鹰就将被死神带走,而那些具有顽强毅力,能独在离开妈妈的而自立的小鹰才能下来。学会展翅高飞,是小鹰成为雄鹰的又一个坎。在历练的'时候,有时鹰妈妈要把小鹰推下山崖,如果小鹰没有自立、自强的顽强意志,那就将。在动物界动物们需要自立、自强,在人类也同样如此。

迪虽然一身轮椅相伴,不能“步足千里”却可以“阅览天下”。她在无指导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三门外语,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迪却凭着自立、自强的做到了。不仅如此,她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显著成就,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那种自强不息,自立的性格。如果她不是一个自立的人,凭自己是残疾人而依赖别人,靠父母,这样子她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吗?然而,在当今我们这个上,有一些人就是拥有极大依赖思想的人,他们被称之为“啃老族”,大啃,小啃父母,整天游手好闲。这些游手好闲、吃了没事干的人,他们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整天无所事事,这样的人就是一种极其缺乏自立的人,他们这些人不能,要靠父母或支援,然而父母也不能照看一辈子,别人的支援也是有限的,自己的本领才是无限的,这样的人必将被所淘汰。希望这样的人越少越好,不然,他们会像庄稼里的蝗虫,堤岸上的白蚁。

为此,我们必须学会自立,学会自强,不要成为别人的包袱。然而,要想不成为别人的包袱,不被所淘汰,就必须从小学会自立。小时候幼儿园老师就告诉过每一位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现在,我们都已长大就更应该自强,自立,争做的有用人。

自强不息是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自强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自强是一种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的精神。

上帝并没有给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朋友,但给了我们制造自强不息的坎坷、挫折。

记得小时候,我酷爱爬山,想以后作为一名攀登者,但由于我从小体弱多病,脚比较短,父母认为我并没有当攀登者的天赋,对我失去了信心,但舅舅却认为我有当攀登者的天赋,并开导我的父母,幸亏多了舅舅对父母的谆谆教导,终于同意我加入舅舅朋友的攀登俱乐部。一有空我就去俱乐部,队员们曾经也看不起我。由于我的脚太短,跑步时曾几次被罚跑,我曾经想放弃。但我又想的我的理想,我必须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并为执著追求,矢志不移地奋斗,直到成功,要勇于并善与战胜自己的弱点。

我鼓起我内心已消失好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了三年的时间,我身上的病已好了,是一个身强体壮、个子高的学生了。这都是我朋友——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小学时,由于一次失误,我的测验卷有2个刺眼的分数“65分”由于一不小心的失误竟然可以把30分化为乌有,消失了,我不知如何找回自强不息了。这是,我鼓励地对自己说:“我的“精神朋友”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必定自强。”不知不觉中我的“朋友”知道我已醒悟,她又重新回来了。

我在中学时成绩还好,但上了初中后,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聪明能干,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再加上没有熟悉的同学,感到孤单、失落。于是,我便沉湎于网络小说中,结果成绩一落千丈,差点就是后进生了。经历了这个波折,我认识到放任自己的的危害,及时清醒过来。扔掉了小说,振作精神,每天刻苦学习,积极发言,遇到问题请教老师。经过了一年的拼搏,我的成绩上去了。这都是我“朋友”的功劳,让我知道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一只拦路虎,放任自我,我们要战胜它,才会有进步。

我的“朋友——自强不息会使我勇敢地面对挫折,向困难发出挑战,不到目的誓不罢休,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人生的路上不可能说会顺顺利利,那些失败并不可怕。怕的不是他,而是自己会因一次的失败而放弃下一次机会,放弃下一次的尝试,人生就应当辛苦而后甜。

一次的失败,他并不会决定你的人生。而人生在你手中,有你来决定余下的命运,或是悲痛或是喜悦,或许你会觉得有父母在他们一定会给你选择最好的人生道路,如果是那样想的那么你错了,没有人会一生都陪伴在你身边,人生就应当自强。

有时静静的坐着,我不禁回想起那么让我难忘的情景,记得那年,妈妈把我和妹妹一起留在了外婆家。让外婆来照顾我们的起居外婆家住外地,以至于那里公立学校不收我们,无奈之举,只好在私立学校上学那事,我和妹妹才8岁,就一起被送到了私立学校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我们也是刚刚到陌生的环境,不久又被送往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妈妈帮我们带宿舍不好床后有交待,我们几句便离开了我们俩很害怕,特别想回去,可是又明知道也回不去,所以我就安慰妹妹让她别哭。我们也是刚到陌生的环境,不久又被冲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妈妈帮我们在宿舍不好,产后交代了几句,便离开了,我们俩很害怕,特别想回去,是有明知道也回不去,所以,我去安慰妹妹,让她别哭还有姐姐呢!

到了晚上该吃饭了,没我们还不熟悉这里是怎么用餐的,所以只能呆呆的望着他们是怎么打算,然后就像他们那样排队打饭,吃完饭后再把碗筷放回去。晚自习放学后,便找到宿舍熄灯后便哭了起来,这里的陌生再加上没有人的陪伴,让我有小心感到绝望。我不敢和那些人说话,更害怕老师交流心中充满了恐惧不安到了第二天早上很早就起了床,让我和妹妹贝壳不是然后我们变成了一个脸盆,去接水接满水后便来到教室,早读到了下午,因为是封闭学校的原因,所以一个星期便会有两劳动课,让我们自己洗头和洗衣服天哪,那时我们可以从为自己写过,但是我们并没有不会而不习,看着他们,俩就跟着学,终于艰难地洗完了。

慢慢的,时间长了一起来,日子久了,我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在那儿我学会了很多,也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不因为失败而放弃,学会自立。

人生当自强自己的路,别人不会替你走一次的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不放弃,那么成功也许就在你眼前。

有很多人都在说,如今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寒门出贵子渐渐变成了人们饭后的一句玩笑话。

有这样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短片:几位明星在电视前说说明一场游戏的要求。第一名开口:你们当中有谁的家长承诺过,你们要把你们送去国外读大学,如果有,请上前三大步。这样,一个空旷的草地上笔直站立的人们有了第一次动作,少数人向前迈进了三大步,超越了其他的同龄人。又一名明星开口:你们当中如果父母有送你们进过补习班的,请再上前三大步。一批多于上次的人行动了,这样最先行动的人有的和第二批持平,有的远超越还站在起跑线上的人,又一名明星开口就这样,原本聚集的人口变得熙熙攘攘,在前面的要远远甩后面的很远,可经过了全部明星的发言,居然还有三位同学立在原地,他们看着你自己愈来愈远的人群,无可奈何。

这时裁判宣布了所有人要做的最后一步:在一分钟内奔向终点,一分钟后终点的大门将关闭,而没有进入的同学将与名牌大学失之交臂。当口哨声响起,所有人发疯似的跑起,如果我在现场定会不假思索地称呼他们为疯子。然而渐渐就有人发现,原先走在前端的同学有着天大的优势,他们注定比别人多一丝成功的机会。

最后,终点的大门已闭,没有进入的同学坐在地上痛哭流涕,许多人抱怨不公,如果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家境,就一定有胜利的可能。

可我想说,他们忽视了那些站在末端却同样进入胜利之门的人,那些走在最前却依旧被排斥在圈外的人,其实真正决定了他们胜利与否的是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些因为自己在同龄人身后就担忧失败的人,内心的怯弱早已使他们奔向失败走去了。只有那些身在逆境却能迎难而上,身处高位却不居功自傲的人,才具备成功的资格。

我想说的是,勇于拼搏的人就像咸鱼也能翻身一样,世上的更没有绝对的说法,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是现在,从寒门中走出的贵子,难道少吗?无数个成功人士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少年当自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内心有坚定的信念渴望成功,并为成功竭力拼搏,成功离你就不会有多遥远。

五岁,父母分居,年幼的他与爷爷相依为命;十三岁,他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去济南的路,却被火车折断了双腿;十四岁,他用自己的双手站了起来,走出了那间小平房,走向了世界;二十岁,他用自己的双手挣钱,他用他的双手攀上了五岳的顶峰,攀上了他的人生之巅;他是陈州。

身置险峰,四面云雾缭绕;山,几乎与地面垂直,险峻的山峰像一把尖锐的匕首,深不见底的峡谷仿佛巨兽的血盆大口,这座以“险”闻名于世的华山不知葬送了多少英雄好汉。

山脚下,人海之中,一个身影慢慢地“行走”着,他是陈州。他穿的很陈旧却干净整齐;他的脸圆圆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他的手里是两个木盒子,这就是他的双腿。他其貌不扬,但全身却透露出常人没有的顽强。

他先是慢慢地走,两旁的行人对他露出鄙夷的目光,但他却还以包含包容与自信的微笑。渐渐的,人越来越少,不知多少人停下了前进的步伐,选择放弃,而陈州,却仍用他的双手“一步一步”翻过艰难险阻的山坡,仿佛不知疲倦。

越过最后一道山崖便能抵达顶峰了,他放下了手中的木盒子,眼中闪着不舍的微光;却坚定地转身,用他的双手抓紧了面前的铁索,然后抬起手臂再抓住上面的一截铁索,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攀爬着,正午的阳光仿佛要将山壁烧灼,他的头上早已涔出了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地流进眼睛里,然后就是一阵一阵的刺痛,眼泪也流了出来,模糊了视野。但他仍没有放弃,模模糊糊地爬完了一大半,他却精疲力尽了,他大口的喘气,原本淡色的衣衫也被蒙上了一层灰黑,粗壮的手臂也不由自主地发抖,整个人摇摇欲坠。上面的人想拉他一把,他却拒绝了。他咬紧牙关,猛地一使劲,达到了山顶!多年以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当时不接受那人的帮助呢?他说,他不比别人差什么,他虽然没有腿,但是他可以用手走完前进的路,即使手走不完,但他还有一颗自强的心,剩下的路,用心去走,总能达到顶峰的。

最后的最后,他远近闻名:陈州,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一位自强的无腿英雄!

少年的时光是美好而短暂的。如果将一个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那么少年,则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春天。美好的少年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学会自律、自强,就像生命中顽强的小草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我们身体各部位都迅速生长的少年时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发奋苦读。将一本本、一册册书中的宝石装在我们的大脑里,帮助我们奋勇前行。我们应该学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治学态度,学无止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注重学习与思考、及时复习、言行谨慎态度谦虚、善于向他人学习等。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发奋自强、忘我学习的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治学求是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习古人那种倚柱作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精神来激励我们,鞭策我们。

除了忘我学习来充实头脑,我们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讲诚信、宽厚待人、敬老爱幼、文明礼貌,这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课。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获得大众的认可。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对他人宽容一点,对自己严格一点,对他人赞赏一点,对自己谦虚一点,时刻以一颗积极乐观的精神去面对生活。

生活中,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以人为镜,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史上著名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就会用人做三镜,他有如此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以人为镜的精神。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宽厚待人,不仅使对方要感觉如沐春风,更重要的是,我们眼界的也会随之更加宽广。

此外,少年当自强,我们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体魄,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身体各方面的素质,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由学校和青少年教育协会举办的科技类比赛,来提高我们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审美和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你们是初升的太阳!这是毛主席对我们少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少年的自强不息,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我们也要怀揣一颗报国心,践行报国之行。

今日,一粒自强的种子在我心中埋下,不久的将来,它必定在知识的雨露、乐观豁达胸怀的浇灌下,在自身强健体魄和各种能力的交织中,长成参天大树。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它是国家的脊梁,是国家的灵魂。这是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关键。我们怎么能自立呢?首先,我们必须学会自立。自力更生意味着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世界。不要害怕困难,做你自己的事,为你的梦想努力工作。

如今,许多取得成功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今天的荣誉。只要我们停止懒惰,永不放弃,我们就会更接近成功,更接近成功,甚至达到成功的顶峰,欣赏自力更生的精神,让自力更生在我们年轻的精神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知道如何自立,只要你努力工作,一步一步来,坚持不懈地追求,永不放弃,坚持不懈,一切皆有可能。

自立是兄妹,是双胞胎。自力更生促进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使自力更生成为可能。我们应该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面对各种困难。我们应该加强自己。“自我完善”这个词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中发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完善。在地震的威胁下,汶川的人们又站起来了。校长刘亚春、老师钱翔和89岁的二班班长林浩在地震废墟中站了起来。他们是人,他们是强大的人。老师在地震中固定的姿势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时间无法逆转,但自立是可以重塑的。

这群人解释了他们的力量。他们在独立时发出了强烈的声音。他们的精神影响了四川、中国和世界。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坚强,像他们一样勇敢,不害怕困难的威胁,坚定地前进。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他们坚强勇敢,他们就能克服困难。只要你比别人强一点,别人就会变成溪流,你就会变成河流甚至海洋。自我完善是一种精神,非常微妙和丰富。

只有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人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学会独立、坚强、自立。每个人都经历过恐慌和痛苦,但在恐慌和痛苦中,他们选择了独立、力量和面子。一个中国人不应该软弱,应该坚强,应该独立自主,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它在亿万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弯曲的脊梁,站起来,永远坚强。

钱礼191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华墅镇一个乡村教员之家。少年时代,苏南地区厚重的人文积淀、读书人家清贫生活和严格庭训的熏陶和磨砺,使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深植于这位乡间学子的心中。在这个家庭中,先是长子成了医生,那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医学院院长钱悳教授(1906~2006);受兄长的影响和资助,钱礼随后也走上了习医的道路。一个清贫的乡村家庭,出了两位后来知名的医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代表,不能不叹服这位乡村教员所具有的“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注重子女教育的深邃眼光。求学于上海医学院后,钱礼在日寇侵华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接受了当时上医一批我国最优秀的现代医学教育开山大师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训练。母校“尊重科学、尊重患者”的校风逐渐培养了他行医和治学的操守,也使他形成了受益终身的奋斗不息的个人特质。特别是钱礼一家有兄嫂姐妹四人同时惨遭日寇杀害,国恨家仇使他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正义感。 钱礼1941年自上医毕业后即先后在重庆、贵阳中央医院工作。当时的大后方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在重庆的上海医学院和中央医院却集中了一批我国现代医学的开拓者和精英力量。作为年轻的外科医生,钱礼就是在那里接受了沈克非、王历畊、黄家驷教授等外科名家直接的指导和敲打,在治学、处事、乃至为人等各方面都接受了最严格的基本训练。随后,他在贵阳中央医院又奉派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随中国远征军在保山、芒市等边境地区工作并且进入缅甸,投身打通滇缅路的神圣抗日战役,在一年多的战地手术队中救治了无数伤员和平民,同时也锤炼了自己的野战外科技能。抗战结束后钱礼回到内地,转入南京中央医院(现南京军区总医院前身),这所当时一流的大医院的业务工作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熟悉和掌握了腹部外科的临床特点和各种经典术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1947年,钱礼又来到杭州谋求事业上的更大发展。他先在杭州市民医院,稍后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后改名浙江医学院)。1958年他奉调温州医学院,在温医工作长达二十六年。1983年又调回浙医大附属二院。1993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暂缓退休,继续从事研究著述工作”,因此他一直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部在职教授,直至逝世。20世纪50年代前期,钱礼在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工作,任外科总论教研组主任。他又是浙江肿瘤外科的先导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陆续选送科内医生外出进修,并且着手添置设备,在浙医二院成立了肿瘤科,组织开展了肿瘤的临床、病理和放射治疗工作。该科后来成了国内最早成立的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技术基础,许多当时的业务骨干日后也都成了闻名全国全省的肿瘤科专家。1958年秋,钱礼奉调去浙南参加创办温州医学院,这对他献身肿瘤外科事业的宏愿无疑是极大的打击。但他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在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医疗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当时大部分基层医院外科业务主要在腹部外科,便毅然将自己的业务重点又转到腹部外科,并不倦地在这个领域中探索、思考和总结,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他的带领之下,温医附属医院普外科的业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温州工作的26年间,钱礼走遍了浙南的山山水水,无数次到基层会诊、指导疑难手术和抢救危重病人。他不辞辛劳,淡泊名利,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出发,为解除当时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浙南地区人民的病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钱礼又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他和同事们在温州南门外的一大片水田中白手起家,创办起浙南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温州医学院。先后讲授《外科学总论》和《外科学》等课程数十年,他讲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他讲课时的生动情景甚至仍深印在四五十年前的学生们的记忆中,至今仍为他们所津津乐道。 钱礼在担任浙江医学院外科总论教研组主任期间,就非常明确地认识到编写和采用自己的教材是提高师资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本建设。1953年他自行编写了的38万字《外科学总论》讲义,受到同行好评。1955年高校开始使用统一教材,当时所用的《外科学总论》由苏联鲁凡诺夫编著。在教学实践中钱礼发现,该教材存在着许多不妥和谬误,于是,1956年冒着当时巨大的政治风险,他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读鲁凡诺夫外科学总论书后》的书评,对该教材的不足之处甚至原则性错误一一提出中肯的批评,表现了自己的学术良知和道德勇气。该文发表后,在国内外科学术界产生了反响。到温州工作不久,工作环境和现实使他萌生了填补国内腹部外科专著空白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从着手构思、编写提纲、收集资料到反复修改,在经过长达6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伏案工作之后,经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外科沈克非、崔之义两教授评阅的130万字、数百幅插图的《腹部外科学》脱稿,但是,正当上海科技出版社已将书稿排版、校对之际,十年动乱开始,该书的出版也一搁七年。1973年《腹部外科学》终于出版,首印8万册一销而空。这是我国腹部外科领域出版较早的专著之一,影响了当今六十岁左右的一代普外科医师,并被众多学者的论文、著作广泛引用。不少普外科学家都曾因学习此书而深受教益。著名外科学家、卫生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就曾回忆,自己当年也将钱老的专著作为案头书随时拜读 。更多的基层普外科医师当年将得到一本《腹部外科学》视为人生幸事,时时研读,逐渐让书中要点烂熟于胸,并进而以此书提出的原则和经验指导更年轻的一代普外科医师。一本书让钱礼与全国无数素未谋面的中青年普外科医师结下了师生缘。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当我细读这部专著时,对钱老的仰慕和崇拜之情难以言表。以腹部外科为重点的普通外科发展历史相当久远,它所覆盖的疾病不但种类繁多, 而且变化莫测、风险难料,因此与外科领域中的其他专科相比,较难取得开创性的成果。钱礼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工作,他善于进行对病例的思考和系统的理论总结,同时又善于广泛吸取他人包括国外文献的学术营养,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腹部外科学》的问世,是他实践和思考的结晶。书中所涉及的每一种疾病,尤其是关于腹部外科急腹症的许多章节,他几乎都生动地介绍了自己的诊治体会或教训,并运用大量案例和数据论证国内外各种观点,即便是与个人见解相左的也实事求是地加以介绍,并明确指出某些观点方法的不足或局限性,提请读者在实践中加以注意。他以自己的勤奋、严谨、求实、博学的治学精神和精深独到的学术见解折服了广大读者。此后,他又撰写出版了《腹部外科学·第2版》(160万字,1982)、《乳房疾病》(40万字,1983)、《甲状腺疾病》(40万字,1984);并且主编了《现代普通外科学》等专著。《外科病症的诊断思路与处理程序》(第1版,51万字,1994;第2版,68万字,2000)是钱礼晚年又一力作 。他认为,临床沿用至今的“鉴别诊断法(differential diagnosis)”具有诸多局限性,指出“对一个疑难病例与其进行莫衷一是的诊断,不如对其该如何逐步处理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处理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病变的真相”的观点,提出了全新的“剖析诊断法(analysis diagnosis)”,并强调应综合考虑手术风险性、得益率和病人的承受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同时提倡医学教育应注意从在校学生开始进行有关能力的系统训练。除这些专著外,钱礼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以一己之力辛勤笔耕达六百余万字,在现代中国外科学界堪称最多产的作者。在这些著作中,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是《腹部外科学》和《外科病症的诊断思路和处理程序》两部,他也因这些专著重要的学术影响而名满全国。2006年春,由钱礼教授任主审,郑树森院士、张启瑜教授等全国知名中年普外科专家合作编写的《钱礼腹部外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这是该社为数不多的冠以医学家姓名的专著之一。编委们认为,钱礼教授两版原著有关临床诊治原则和经验教训的论述至今仍是外科学界应该遵循和借鉴的。原著的功力如此深厚,而其风格又如此独特,因此除增加一些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革新内容之外,基本保留了原著风格、章节顺序和内容不变,很好地体现了对原著的继承和发展。 钱礼教授曾任浙江省医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顾问组副组长、第五~ 七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为该会资深会员。他一直热情关注浙江省外科学分会的工作。1978年至2003年底的二十六年漫长岁月中,他始终积极参与外科学分会的活动的组织工作。他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外科学分会的同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分会的每一项学术活动,紧紧围绕学科最新进展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学术交流,让与会者得到教益,推动全省普外科发展。为加强省级和杭州市级各大医院对全省普外科的示范作用,他倡导开展在杭各大医院普外科联谊活动。他长期坚持参加浙医一院、浙医二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和杭州市一医院等五所在杭三甲医院普外科的查房,组织开展有计划的专题研讨,分工合作,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有关临床热点、难点病种诊治规范方面的共识,再通过学术年会等形式推广到全省。为扩大交流、提升浙江普外科研究的地位,他提议成立了华东六省一市外科协作组。这一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并与浙江的学术活动形成良好互动,推动浙江普外科学界更好地开拓视野,走向全国。在学术活动中,钱礼以他严谨的学术思想、精深的学术造诣和治病救人的仁爱之心影响和教育着中青年外科医生,他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更坚定了年轻医师献身外科事业的兴趣和决心。钱礼团结外科学分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之跻身浙江省医学会最有活力的分会之列,并为后继者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礼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参议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至今许多人还清楚地记得1988年4月的全国人大七届二次全会上突然发生的一幕:在一次全体大会进入发言程序后,他第一个举手起立发言,对在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中没有安排西医界委员提出质疑,这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是没有先例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一举动当时令收看大会电视直播的我们家人和许多熟识的朋友、同事都惊呆了,并在一时间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对此他回应说,“我所考虑的只是国家的利益,别的并未多想”。这一建议后被采纳,吴阶平教授增补入该委员会。钱礼曾任浙江省高级卫生技术职务评委会主任、浙江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主任等职多年。面对这两项科学性、政策性极强的任务,他始终秉公办事,为浙江这两项重要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极大力量。虽登耄耋之年,钱礼仍继续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多次主动慷慨解囊,向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等机构捐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近年继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两万元后,又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万五千元。2011年2月钱礼教授以九十七岁高龄荣获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抗灾救灾先进个人”称号。逝世后,杭州市红十字会又追授他“人道博爱奉献奖”。 从钱礼教授的临床实践和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学术思想的脉络。他特别强调医生要立足于病人的实际情况,掌握好“探求真相专注细致、鉴别诊断切中要点和处理问题辩证思考”的三个环节;尤其强调外科治疗必须保证病人当前安全又照顾到远期效果,这些“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的论述体现了他学术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他反复强调外科医生应具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合乎逻辑的辩证思考、遵循原则又重视细节、规范处置又善于应变,等等,这些论述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艺术的丰富内涵。我们看到,他通过创造性劳动所形成的学术思想恰与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的“循证医学”的要义高度契合,因而在我国外科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争鸣在中国常常被蒙上政治色彩。在学术上讲真话,会有可能引起麻烦甚至招来灭顶之灾。要敢于在学术上坚持真理、纠正谬误,不仅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更需要敢讲真话的道德勇气。钱礼在学术上不唯上,不唯洋,他是一位敢于讲真话的典范。今天,在学术上讲真话已经不会再有政治上的风险,但是,担心是否会因此冒犯一些“权威”或可能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样拷问着每一位学者的良心。钱礼曾经说过,“写书有一种快感,把自己的独到心得倾吐出来,把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该是何其痛快!”只有教会读者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使读者受益,才能体现学术著作的价值,这也正是钱礼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在他的著作中这样令读者心动的亮点比比皆是。反观今日学界,华而不实之风盛行、东凑西拼、言之无物的著作见怪不怪,甚至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如此为文,对照钱礼教授的精神,应该感到汗颜。钱礼九十八年的人生和学术道路折射着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跌宕风云,有坎坷,有磨难,甚至曾经不得不放弃当时自己心爱的新兴专业。但是“不唯心”使他捍卫了科学和学术的尊严,“不跟风”使他总是能找到新的学术关注点、走出自己的学术新路。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能够始终保持活力,靠的就是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由于年事已高,钱礼2004年后逐渐淡出了专业活动。今天现代医学的惊人发展,似乎也使得他一些精彩的具体论述不再像当年那样被人们关注了。但是,他所提出的对外科医生乃至任何临床医生的一系列原则要求,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也不能取代医生头脑的分析,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永远是做个好医生的基本素养,也是患者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钱礼学术思想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迪。钱礼事业的成功是与夫人赵韵和女士(1920~1999)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在远离家庭独自一人在温州工作的二十六年间,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等大背景下,钱夫人既要完成浙医二院麻醉师的繁重工作,又要操持好留在杭州的一个大家庭的家务,担当起照顾家中多位老人和培育4个子女的重任。她无怨无悔地解除钱礼教授的后顾之忧,让他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事业。钱礼的成就浸透了夫人的心血,她集中国传统女性和现代职业女性的美德于一身,是钱礼当之无愧的贤内助。钱礼教授晚年最感欣慰的是他的子孙中有多人走上了医学道路:几位子辈都在临床一线勤恳工作了几十年,他们医术精良,甚至也著作丰厚,都已可称事业有成;而孙辈,长孙在美国成为肾科医生,二孙则在国内从事普外科,直接继承了钱礼的专业。钱礼无疑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便眼下国内医患关系的现状令人失望,许多医生的后代放弃了“子承父业”,但子孙们从钱礼那里得到信念是:医生永远是崇高的职业。“学无止境,对病例须多思考,合理分析,应能避免误诊;医乃仁术,视患者如亲朋,权衡得失,当可避免误治”,我们一定会谨记钱礼的遗训,努力做一个像他那样的好医生。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造就钱礼这一代中国老知识分子多彩绚丽人格魅力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面对我们所处这样高度物质、技术化的社会环境,我们这一辈今天的医生和学者,又应该如何塑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钱礼教授这位严格的老师留给后学的又一份问卷。

与抗战的老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引言

大家都知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被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但是被战争夺走的亲人却不会再次出现在大家眼前。像我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我国也有无数孩子因战争失去了父母,无数老人因战争失去了儿女,无数妻子因战争失去了丈夫……所幸我国的战士英勇无敌,能够凭借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为大家换来一个安稳的生活。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抗日老兵,叫做李良田。抗日战争时,他被逼无奈困于深山,谁知这一困便困了60年。而李良田从山中出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便让大家瞬间泪目,原来他开口询问人们,日军投降了吗。

保家卫国,李良田参兵

从李良田的名字中能够看出来,父母希望他能够耕种好自己的田地,成为一个平凡的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普通生活就好。但是这种简单的期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都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25岁的李良田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决然地抛却了父母对自己的期许,怀着一腔对爱国主义热血,参加了抗日战争的队伍。因为李良田知道,只要日本侵略者一天不被赶出中国,那么自己便一天不能安心种地。没有国,便没有自己的家。

受伤后回家

在抗日队伍中,李良田十分卖力。但是我国当时的军事装备与日本相差甚远,所以很多战士都会在战争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39年8月,李良田在战场上被敌军炮火打伤,造成重伤。相比那些倒在战场上再也起不来的人,李良田的重伤便显得微不足道了。毕竟活着才会有希望。但是重伤的李良田已经不适合在一线战斗,于是国家便让他好好休养了几天。后来,他接到上级的命令,回家养好伤再到一线保家卫国。

带领村民躲到深山,隐居60年

服从命令的李良田回到了家乡,却发现家乡已经被日本侵略者糟蹋得千疮百孔。同时,李良田发现很多乡亲也因战乱走丢。作为一名上过前线的战士,李良田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父老乡亲和自己的家人。于是他便鼓动村民,游说大家一起躲到深山里面。在李良田的带领下,幸存的乡亲纷纷收拾好行囊,跟随他一起进了深山老林。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赶尽杀绝,日军在得知村民集体跑到山中的消息后,残忍地用炸弹封死了下山的所有出口。

村民们认为,只要能够活下去,在哪里过日子都是一样的。毕竟村民没有上战场的经验,所以与日军硬碰硬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由此可见,李良田的办法很聪明。既避免了与日军正面冲突,又能够让大家继续生存下去,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最佳选择。其实山中的资源十分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一开始大家住在简易的帐篷中,后来,大家便开始认真搭建居住的地方,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谁也没有想到,大家竟然在深山老林中度过了60年。

晚年下山,询问日军是否投降

1988年,年过百岁的李良田感觉自己身体日渐衰微,便想要下山回到原来的村庄中再看一看。于是他的孙子陪他一起下山。在村庄里,李良田看到一群忙碌的士兵,他们身穿新式的军装。李良田上前询问其中一人,日军投降了吗。这句话让在场士兵十分吃惊,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43年了。在了解李良田老人的情况之后,士兵们潸然泪下。当得知我国胜利,并顺利建国之后,李良田十分激动,后来因为生病原因,这位抗日老兵在113岁时便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结语

如此爱国的李良田让不少人为之动容,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他能够临危不惧地想到躲进深山老林的办法,并以此保住了村民的性命,实属不易。如今大家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李良田一样英勇智慧的战士曾经为大家拼搏、奋斗,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今日的一切。

参考文献:《记录抗日战争》

写作思路:可以重温历史,将抗战老兵舍身忘死,浴血奋战的精神传承下去,写出对抗战老兵的崇敬之情等等。

正文:

烽烟遮蔽天空的年代,国家处在存亡之际,是他们挺身而出,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他们变成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他们就是当年的英雄——抗战老兵。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只怕被遗忘。”老兵们的这句话不仅仅是指他们自己,更多的是怕当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遗忘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战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间,中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死去。抛开其他的不说,就单单南京大屠杀中,就已经被杀害了三十多万的中国人。日本人在南京举行了一场无耻的比赛——比谁杀的中国人多,对中国的老百姓进行了一场血淋淋的杀戮。

在这之前,日本还三番五次的对我国进行空袭,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无忌惮的投放炸弹,整个领土上都布满横尸。日本人还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小白鼠实验,并且实验成功后,将大量含有细菌的物品进行空中投放,几乎没有人能逃过那场劫难。至今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们都背负着细菌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不能忘,不敢忘。穿过历史的迷雾,南征北战,身先士卒,“还我河山”的气概,历历在目。敢问:近代世界历史上,有哪一场战争比中国的抗日战争更加惨烈,比中国的抗日战争牺牲更多的生命?应该没有。“旗正飘飘,马正萧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是他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不畏强暴,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中华民族的国土,赢得抗战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重获自信和自尊,站立在全世界的面前。

时光荏苒,如今,盛大的阅兵式已经轰动了多国的领导人来参加。阅兵式中展示了我们的繁荣昌盛,兵器的先进,军队的雄壮。这次的阅兵,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老兵。他们经历太多了,从昔日英勇无畏的战士变成现在风烛残年的老人,有的已不能站立了,可是他们还是来参加了这庄严的阅兵。他们颤颤抖抖的却毕恭毕敬的,那份虔诚,那份敬畏,令人动容。他们经历了太多,才换来的这和平的中国。他们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气节不会因为头发白了而改变。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振兴中华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还要继承先烈们的的英雄气概。老兵已经老了,不知下一个十周年还能否看见他们的身影了。应该由我们来保卫和平,不让中国重蹈覆辙,吾辈必当勤勉,手持仗剑耀中华!

我们要心怀感恩,铭记历史,如果没有当初他们的拼死搏斗,也许以后就没有中国人,70年前的今天,正是抗战胜利的日子,70年后的今天,时间抹不去胜利的喜悦!

保卫祖国,匹夫有责;保卫和平,从我做起。

写作要点:情景交融,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情感真挚。

敬爱的抗战老兵们:

你们好!

这实在是一封迟到70年的致敬信和致歉信,也是一次民间的`立正军礼。那场全民族浴血抗战赢得的胜利已经70年了,你们九死一生后坚忍的活着,就是另一场胜利。时间之殇镀上荣光,让我们的纪念和敬祀有了寄托。

当年,350万抗日卫国将士阵亡战场,太多英烈尸骨无存、铭刻无碑;又有太多戎衣带血、死地夺路的将士,在随后的战争、运动、贫寒中,饱受苦难,身心飘零。悲情国运,人心战乱不断,英雄枭雄迭出。当然也没有谁能比时光更任性,是非天地可鉴,黑白终究分明。

生命之冬,白雪皑皑。你们在青春时遭遇战场,在壮年时历经磨难,在年迈时守着孤独;金戈铁马,柴米油盐,生死荣辱,已如浮云。但,你们不是风烛残照,而是落日大旗。你们会发现在最后的岁月里,新一代青春带着敬仰和痛惜拥抱你们,成为青春的另一种轮回,为民族,尽忠义,为岁月,挽正气。

老人家,我们是你们的亲人,最后这段路,我们同行。故国青山犹在,春秋大义不泯,隔代知音何妨同寒同暖,转弯路上自有身前身后风景。

最平凡的身边人,却做着最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英雄不问出处,不问归处,笑语泪盈处,满天繁星。

山高水长,保重,保重!

致敬人:xxxx

xxxx年xxx月xxx日

引言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自然无法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我们幸运地生在了和平时期,才不用为了生存担忧,但这些幸福美好的日子都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他们为了更自由、更民主、更富足的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他们的后辈能够活得有尊严,有骨气。而在当今,虽然中国已经远离了战争。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因为资源、土地等问题纠纷不断,一直处于战争隐患中。

中国与日本顽强拼搏了14年,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而这其中有多少人为之努力过,又有多少人正在努力呢?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曾经在战场上厮杀过的老人,他隐藏身份七十多年,却因为曾经的战利品被人认了出来,他就是钱建民。

钱建民是江苏人,在他出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钱建民从小就饱受战争的摧残,看惯了硝烟的他,眼看着中国内忧外患,百姓怨声载道,当时的中国就如同海上的一艘孤舟一样,孤立无援,风雨飘摇。

于是钱建民从小便立志要报效祖国,改变现状。他奋发图强,为了助祖国一臂之力,他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一所重庆的大学,学习战车的驾驶技术和指挥技术。正因为他的这段经历,让他对装甲车存有很深的感情。

抗日战争的来临无疑让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钱建民为了报效祖国,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他利用自己学的装甲车驾驶技术为我军在战场上扫清障碍。后来,他又辗转到了黄埔军校得以继续学习军事本领。重新回到战场的他比之前更加英勇。他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战役,不计其数的战争让他铭记在心。但最令他难忘的,要属那次他们训练时缴获了两辆装甲车的胜利战役了。

那是1943年,钱建民转战于缅甸战场,一天傍晚,他们正在进行军事训练,却意外看到了日军的武装部队,他们在距离不远的地方鬼鬼祟祟地做着什么。正当他们发现日军的时候,日军也警惕到了他们的存在,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最终,这伙日军在我军的压制下完败,同时,钱建民和队友们还意外地收获了两辆装甲车。除此之外,他们还拿到了一个日本军官的边防大印。他们算是立了一场大功,美军参谋长于是大喜,赞扬了中国远征军,还奖励了一辆吉普车给钱建民。

1945年的一天,钱建民在战争中不幸被子弹击中,他的下巴被子弹打穿了,眼睛也受了重伤,虽然他侥幸地活了下来,但他的眼睛还是永远地失去了光明。

他不得已远离战场,回到他原本的生活中,他离开的时候,那枚边防大印也被交由他保管。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他的战斗经历,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他的女儿发现了那枚日军的边防大印,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有那么光辉的时刻,原来他曾经是中国第一批装甲兵。

2016年,老人告诉女儿,他想要摸一摸中国的坦克,女儿经过多方联系,希望能够让父亲不留遗憾。当陆军部队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他们竟派出了6辆坦克,亲自前来迎接他,2016年12月11日,钱建民先生得以实现了他的心愿。

结语:

钱建民先生在祖国危难之际,坚决投身于革命战斗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骄傲。他一生的执着或许就是装甲车吧,因为眼睛的问题,他不得不提前离开他热爱的装甲车,实在是令人惋惜。但他从来没有忘记他的这位"老伙伴",他最后的心愿都是想再摸一摸它。

参考文献:《抗日老兵钱建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