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绍兴茶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绍兴茶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服设计与茶文化研究

摘要:饮茶具有很多好处,比如安神、静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抛除一切杂念,与禅宗美学所表达的宁静、自然和简约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蓬勃发展,时代文化符号的再度兴起和回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茶服饰文化正是在这种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衍生并发展起来,同时,茶艺服饰已经成为急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艺服饰的演变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茶服饰设计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茶服;设计;系统化;科学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出现了质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华的都市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追求,茶艺师穿戴的服饰已经成为茶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茶礼服饰要想真正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中国的茶服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进而向世界传播。

1茶文化通过茶服进行着动态传播

现代社会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艺展示的时候,需要通过服饰将茶道、茶境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都将以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当今社会,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礼仪演示的时候,都需要由茶服饰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将其独具特色的视觉美感真实地进行展现,茶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独具特色的动态呈现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茶服饰来展示的。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着中国传统特色的、包含着丰富茶文化的现代茶服饰。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茶服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将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完全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同时,一款极具视觉形态美、传承文化内涵的茶服饰对传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款新兴的日常着装和职业装,我国现代茶服饰目前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现代茶服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当代茶文化服饰设计理念

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门派,同时道家也是最早重视茶的精神功能的门派,他们认为茶可以较好地修身养性,道士们在修炼时,往往要有茶相辅助。道家之所比较喜欢饮茶,与他们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换骨,因此传说中的黄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较喜欢饮茶。道家茶服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素雅、干净的,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营造的内心世界是自然、纯净的。在《中国茶谣》中,道家茶服传承了道家传统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较崇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比较注重自然、流畅的气韵,道家茶服是从道家八卦图形中演变而来的,服饰的主要色彩为浅灰蓝色,外面还要罩上一层白色袍衫,领口处使用的是交领设计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宽松。道家茶礼的表演者通常会选择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饰给人随意、飘逸的感觉,比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识特点,丝棉混纺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这样穿着比较舒适,线条比较柔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比较符合人的身体曲线,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禅茶一味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亲密的联系,伴随着禅宗越来越盛行,佛门中饮茶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设了《百丈清规》,从此后在寺院中茶礼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禅堂中,必须用茶来供奉各位大佛,用茶来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对那些僧人而言,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茶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打坐的状态中。在《中国茶谣》中,男性居士的茶服与僧袍的款式比较接近,使用的颜色为偏深砖红色,给人以雄浑、质朴的感觉,茶服的层次比较多,且非常紧密,从而展现了敬慕、虔诚的心态,使用莲花暗纹刺绣图案来装饰衣领,佛教中认为莲花是比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洁。柞蚕丝面料来制作外袍,感觉比较质朴,同时搭配缎面交领来修饰,整款服饰给人清雅、大气的感觉。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较传统的长衫,将领口设计成立领的形式,使用双色双层真丝纱质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较强的垂荡感,比较细腻、自然,服饰的特点与禅定的理念相融合,从而使茶服文化与茶礼形式的美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茶儒同礼

儒家茶礼严格遵循儒学经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儒家茶礼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礼仪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借助茶的冲泡过程将儒家教义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升华。在进行茶服设计的时候,服饰的灵感来自于汉服,儒家文化比较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孔子比较维护周朝建立的规章制度,他认为正色应该是黑、白、青、黄和红,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属于间色,同时将正色和间色附加上尊卑贵贱的等级象征,服饰的色彩非常明确,不可以存在颠倒和混淆的情况,比如《论语》中就比较明确的记载“恶紫之夺朱”,使用“礼”来保持单色的纯正位置,因此服饰全是纯正的黄色调或者是大红色调。服装设计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对称的配色进行搭配,整款服装给人的感觉为看上去比较完整,但是仔细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饰将儒家的精神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对称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动感和时尚性,服装制作的材料为真丝软缎和真丝织锦缎,将儒家茶道的正统经典视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3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服饰设计中

在廓形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在设计茶服方面,立体透视与平面透视对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据茶艺的有效性、实用性要求,也就是饮茶者、泡茶者不会由于服饰的原因而影响茶艺的顺利进行。在设计廓形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可从如下两方面得以充分彰显:一方面,我国服装市场中服装类型、服饰样式都是很稳定的,大多数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类型,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内传统服装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对称,在宽大舒松的包裹中,人们大部分肢体都被包裹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在茶服设计中,可以根据竹子外形高挑、严谨、稳重和对称的特征来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以泡饮龙井茶为例,在泡饮时,幽香满溢、色泽翠绿,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忍不住想品尝的冲动。所以,在设计茶服廓形上,结合龙井茶泡饮中灵动飘逸、香飘四溢的特征,通过至少两层的搭配,注重服装和人的立体空间形象,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对称形式,以体现出一种飘逸、自如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人们在服装穿着中所产生的光泽、曲线、动静节奏的掌握,在设计茶服饰轮廓中发展自然、宽松的款式,与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间体现出古典高雅的气质。

在设计面料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亚麻布是国内特产之一,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其触感、手感都是极好的。制作亚麻布需要通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一道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到亚麻布的整体质量。品茗也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亚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衡、舒适感,也能体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味,体现出别样的雅致美、简约美、整体美。欧根纱是一种半透明的轻纱,与真丝产品相类似,但价格要比真丝产品便宜很多。欧根纱通过染色之后,呈现出一种鲜艳的颜色,面料材质轻、柔、软,但它必须要悬垂挂置,避免出现褶皱。在设计茶文化服饰中可利用欧根纱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皱,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形成的褶皱,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光,给品茶者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在方案设计时,应利用两件套设计形式,在外罩绿色的欧根纱面料中,面料丝滑、垂坠、唯美凉爽,给品茶者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内里上利用亚麻朴实的天然面料、视觉上的粗糙,为品茶者创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氛围。将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衬、互补缺点的效果,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肩部和下摆之处,将纺织颜料绘画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体布局与水墨画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处。纺织颜料具有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等特征,卷草纹、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很复杂的,每一块图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统一、协调,穿在身上有一种整体的对称美感。但要注意整体格调的协调和统一,防止过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给品茶者造成视觉累赘。既可以直接选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现传统手绘。

在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对于一整套服饰来讲,其色彩是很关键的,色彩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在设计茶文化服饰色彩中,应考虑到当代饮茶环境的特征,禁止胡乱搭配,追求典雅、素朴之美。一是,从宗教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礼”的思想,孔子构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包括红、白、黄、黑和青五种,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与间色代表着主仆、贵贱之分,在定义服装色彩中不能将正色与间色混为一谈。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平淡素净之美,将青色、黄色、白色、皂色、红色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结合道家和儒家所划分的正色,在设计茶文化服装上进行整体规划。从茶叶本色而言,可以将绿色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色调,茶叶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绿色、清新的感觉,绿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环境,是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与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颜色对比而言,绿色不但不会打破空灵感,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清爽感,丰富了饮茶的整体意境。在设计色彩中,将绿色和白色两种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简朴特征弥补了空灵意境的不足,在整体意境中凸显出一种朦胧美。另外,也可以在设计主色调时,选用白色这种素净、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鹅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融合,色系简洁、柔和,给人一种简约美。而普洱茶、红茶这类型的茶叶,在冲泡后,颜色呈现出棕色、红色,醇厚深沉、稳重,整体上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渗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体形象的限制,对其进行创新和提炼,体现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为品茶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让他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品茶,进而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4结语

茶服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底蕴,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和影响。茶礼服饰要想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茶服文化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钟斐.生态茶服秀———茶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动态呈现[J].农业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54-57.

[3]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89-92.

[4]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92-95.

当代中国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传播。茶服成为一个全新的茶元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茶文化;茶服;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动态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代发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音乐审美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服装审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表演审美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展现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4结束语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2]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40-45.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6]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158.

每个人家里应该都会有一个喜爱茶的人吧。就算对茶没有特别的上瘾,但至少也喝过茶,也懂一些茶。那么,懂茶爱茶的你。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了解茶文化。本文就将带你了解 绍兴文化 中的茶文化,一起来看看吧!绍兴县荣誉“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平水珠茶同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这是对我县茶业悠长历史和发展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充分说明,弘扬绍兴传统茶文化、发展壮大茶产业大有可为。 “绍兴县茶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从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诗文佳作传颂。”县林业局茶叶专家金银永说。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我县就有种植、采制和饮用茶的习俗。到唐宋时期,绍兴茶业可用“极为发达”四个字来形容,平水王化所产的日铸茶名声在外,珠茶也正是在那时得以形成,使绍兴成为珠茶发源地。到明朝时期,平水珠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绿色珍珠”。与珠茶一样,绍兴龙井茶历史悠长,早在宋代就有外形如龙井的旗枪茶。 由于茶事兴盛,唐宋到现代,文人雅士都喝茶爱茶颂茶。如对龙井情有独钟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就有“红丝小豉破旗枪”等诗句。到了现代著名作家鲁迅也有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的感叹。 目前,茶文化在柯桥这座新兴县城深深扎根,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目前,柯桥共有各种茶叶销售店、茶楼10多家,有的还推出茶艺表演来推广茶文化、推销茶制品。 据县林业局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全县11个产茶镇街有茶园面积10多万亩,其中专业茶园万亩,去年产茶9500吨,产值亿元。 以面广量大的茶业基地为依托,我县茶叶产业龙头不断涌现。目前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6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其中年加工出口万吨、销售超亿元珠茶规模企业3家,全县年加工经营出口珠茶6万吨左右,年销售6亿多元,是全国重要的珠茶集散地。

舞美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个人觉得,可以从写舞蹈技巧类的,也可以写舞蹈价值方面的。不同的切入点都行,只要贴合专业就行了。楼主觉得呢。

我认为:做毕业设计当然以晚会为题材较好。1.不论戏曲、还是晚会,都需写出构思、创意的理论依据(即论文或者叫策划书);戏曲的舞美以故事的发展、章节的变化其背景的内容要与每个变化而吻合,那么你必须全盘通晓故事的情景、情境,从而分别作出相应的布景、灯光、气氛的安排.....必须吃透剧本,准确理解,还要安排N个章节的舞美调度,相对晚会的舞美设计,戏曲的难度要大些。2.晚会的舞美:你只需吃透全部节目单(整台节目),相对变化也少些:一般晚会的主题性很强,抓住了主题就抓住了纲。其全部的文章就好做了。值得注意的是:晚会就场地来讲:分外景晚会与殿堂晚会;(而内容:分节日庆祝晚会、专题晚会、项目庆典晚会等等)。5.安全6.其他

我也是个学舞美的这类论文我们当初也写过 但是这要看你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了 最好是多用具体的实例来论证 个人看法即便是在网上载取 也要取之有道 要有个人的感情和看法 老师是能看的出来的 可以找些具体的实例在网上或是书上看看 然后揉进自己的看法

油茶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它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五省全国年产量仅为20万吨左右。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比维生素E含量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壳还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研究表明,油茶皂素还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

油茶市场前景如何

我国油茶主产区分布较广,包括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茶油产量所占份额最高的是湖南,占比接近48%;其次是江西、广西,产量占比分别为、;前三大省份合计比重超过八成,区域集中度较高。

湖南是中国最大的茶油产地和出油率最高的产地,全省有300多家企业、2000多家种植大户、500多家专业合作社参与油茶发展。

据统计,江西全省规模以上油茶加工企业有50多家,年茶油生产能力万吨。其中,年产5000吨以上精炼茶油能力的加工企业有19家,年综合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全省油茶籽年产量万吨,生产茶油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茶油年产值达140亿元。

据中研研究院《2020-2025年油茶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显示。

2020年油茶行业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报告

油茶还是优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花期正值少花季节,10月上旬至12月,蜜粉极其丰富。在生物质能源中油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同时,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因此科学经营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

随着油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行业企业愈来愈重视对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行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油茶行业中的翘楚!

从时间上看,基本的理解是2006年毕业的那个抄了2005年毕业的那个。跟老师没有关系,老师不可能对所有人写过的论文都看得过来。只是按照现在的某种制度,2006年毕业的那个学生的导师栽了。

这是中南林科大的林学院一篇2016年5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耒阳市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与它们商学院一篇2015年11月的硕士学位论文《永顺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研究》出现了大面积雷同。

茶油,是油茶籽油俗称,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全球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

油茶种植产业日渐发展

茶油行业的上游供应市场为茶籽原料供应,主要包括前端的茶林种植、茶果茶籽收购、毛油采购、原料储运。其中,茶林种植又包括茶林选址、采穗圃建设、茶林苗培育、日常养植管理、茶果采摘、茶果脱壳、茶籽储运等环节。生产茶籽的油茶树除去制取茶油之外,可谓全身都是“宝”。

我国油茶产业在油茶产业发展项目、农发资金、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等强力支持下,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油茶林基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油茶林面积已由2012年的5250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约6800万亩。

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油茶种植总规模将达到7175万亩。近5年来,湖南、江西、广西三省油茶种植面积增速最快,共完成新造林任务约1000万亩,占到了中国新增油茶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油茶种植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油茶种植的结构也在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表现在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种植比例逐渐加大,对低改林的改造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但总体来看,全国油茶林大多数仍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林,高产优良品种还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保证我国油茶种植面积和数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种植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中国茶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茶油行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需求攀升及政策利好形势下,油茶种植面积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茶油行业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2019年,我国茶油行业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经初步测算2020年,茶油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至亿元。

中国茶油行业出口:规模较小

从我国茶油市场需求构成来看,茶油的市场需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内消费量,一部分是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在茶油市场总需求量所占的比重接近100%,茶油出口量极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阶段茶油年产量较少,不到食用油的3%,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现阶段橄榄油占据了木本食用油市场,茶油还未被广大消费者认识,茶油竞争力不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其他固定植物油、脂及其分离品(不论是否精制,但未经化学改性)(1515909090)出口数量为7163吨,同比增长,出口金额为万美元,同比增长。

中国茶油行业出口前景:市场广阔 有待开发

2002年,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NIH)营养平衡委员会主席西莫普勒斯博士把茶油排在了橄榄油的前面,茶油因此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茶油完全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和对绿色食品需要,顺应了人们追求身心健康、要求保健的想法。山茶油纯天然、无污染,且因其含丰富的不饱和油酸和亚麻油酸含94%左右,食后易消化,具有降低人体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功效。

随着贸易全球化以及国际市场对茶油优质特性的认识,国外企业从中国进口茶油和国内企业将开发出来的茶油产品销售海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国际市场对我国茶油的潜在需求很大。

但目前来说,在海外市场,出口企业基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明确计划和目的的系列营销推广活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我国企业多受制于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缺乏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思路,其次,也与各出口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参加国际商务活动的经验有关。综合来看,茶油行业出口前景较好,需求较大,但我国茶油出口企业需要积累更多相关方面的经验。

茶油行业发展前景:未来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的消费量逐年上升。同时,我国的食用油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转型的时期,相比发达国家橄榄油的消费量一般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40%以上,长久以来我国食用油消费产品以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油品为主,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相对较低。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茶油为代表的高档优质食用油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我国要达到国家规划提出的年人均茶油消费量2公斤的目标,以此标准计算茶油供需缺口达200万吨以上,可以预见未来茶油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茶油近几年的发展规模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测算,到2026年,我国茶油行业市场规模将接近1745亿元。

中国茶油贸易发展的建议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油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株洲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编者按: 疫情,严重困扰全世界的文旅市场。一波又一波的暂停与重启,成为湖南文旅人心中的痛,但同时也成为湖南文旅市场“突围”的动力。

2022年1月13日,全省文化和 旅游 局长会议召开,一场新的“突围战”大幕拉开。在此,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系列报道,以观察者视角细聊文旅行业百态,共同寻找疫情困境下,湖南文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闪光点。

提前休演、复演待定、全年演出季缩短、演员放长假......发展势头正劲、市场火爆的湖南 旅游 演艺行业,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休息时间会这样“宽裕”。

“往年,除了大年三十放一天假,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品牌推广负责人石赞说,2021年12月19日,“魅力湘西”正式休演,2022年复演时间另行通知。

2021年7月,疫情将湖南 旅游 演艺推向“风口浪尖”,倒逼企业打破舒适圈,在演还是不演的艰难抉择中,在变与守的权衡、破与立的转型中寻求生机。如在“刀尖上起舞”般,奋力找寻照进生活的光亮,期盼市场曙光的到来。

图为2021年4月2日,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精创版首秀现场。而自7月疫情后便一直处于休演状态。

演与不演的考量

从火热到“冷静”,湖南 旅游 演艺企业开始谨慎,多方研判市场,最终却绕不过一个现实问题:市场重启时,是继续休演还是复演?

如果休演,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三四百人的表演团队,何去何从?如果复演,市场环境不稳定、防疫工作压力大、经营效果不理想,怎么办?

张家界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自7月疫情后一直处于休演状态,2021年全年仅演出117场。张家界天门狐仙文化 旅游 产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剧观众群体以天门山的散客 旅游 者为主,基于当时进山游客量及张家界 旅游 市场的情况,公司做出休演决定。

9月起,200多人的演员队伍开始“放长假”。其中,学生演员返回校园,继续完成学业;签约演员在家待业,时刻等待归队;而当地群众演员则另谋出路。

乡村 旅游 民俗演艺《竹山花开》。资料图

同样选择休演的,还有湘西州凤凰县竹山村的乡村 旅游 民俗演艺《竹山花开》。“这个选择很艰难,也很痛心,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只能忍痛割爱。”凤凰旅投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顺心表示,演员都是当地村民,没有演出的这半年,他们白天仍在景区上班。

诚然,选择是纠结的、是谨慎的。

“还有10天就到国庆了,怎么还没动静?”“只剩下5天了,还没结果?”谈及2021年国庆节前的日子,常德市桃花源盛典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办主任范云婷记忆犹新。经过大半个月的慎重考虑,9月25日,管理层终于决定复演。

“桃花源记描绘的诗意田园画卷,是无数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范云婷表示,希望通过《桃花源记》的复演,为疫后市场的复苏增添美好的希望。

游客乘船观看《桃花源记》。

9月30日晚,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正式复演。国庆期间每天4-5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95%,游客反响热烈。2021年全年演出季演出292场,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同比2020年演出季,演出场次与接待人数综合逆势增长5%。

变与守的权衡

2021年9月22日,停演55天后,民俗大戏《魅力湘西》恢复演出。

“经历了2021年,我们深刻感受到 旅游 演艺的脆弱,也倒逼企业去想出路。”石赞表示,相较于2020年疫后单纯考虑产品升级、更好地满足游客观影需求等方面,这次,他开始思考 旅游 演艺未来发展方向。

复演后《魅力湘西》严格执行网上实名购票、预约限流、观众间隔就座等措施,保障演出安全有序进行。邓道理/摄

石赞介绍,目前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计划打造“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园区,不再依靠单一的演艺门票收入。二是改变单一线下演艺模式,尝试“线上+线下”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 探索 一条线上付费观看演艺的新路子。

他进一步阐释,“云演艺”不是单纯地将节目“搬上网”,而是立足于线下演艺,重新打造一台高质量的线上演出,这对硬件设备、高新技术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湘西哭嫁》紧张排练中。

在张顺心看来,根据市场需求,盘活资产,提高剧场使用率,扩张竹山苗寨 旅游 空间,做好景区业态提质是发展关键。《竹山花开》休演期间,张顺心深入分析市场和现有产品结构,全新创作《湘西哭嫁》剧本,展示竹山村当地“哭嫁”习俗内涵:“哭”是一份感恩之情、一份依依不舍之情,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该剧将在下午场演出,打造“上午逛苗寨、下午看《湘西哭嫁》、夜宿竹山乡居”的 旅游 模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待《竹山花开》复演,夜间 旅游 更丰富。”张顺心说道。

琴岛演艺推出经典儿童剧,吸引亲子客群。

对于演艺节目成熟、品牌名声在外的长沙“琴岛”演艺来说,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里,调整经营策略、拓展业务板块显得更为有效。

依托演员优势打造“网红”主播,疫情期间,直播带货业务成为公司的重要盈利来源;瞄准亲子剧市场,推出5部经典儿童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白雪公主》每场平均上座率达80%,2021年亲子剧场已实现盈利。

面对当下的 旅游 演艺市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更倾向于“坚守”:延续“每年都有新突破、新亮点、新提升”的艺术创新传统,对节目内容进一步提质升级,以“口碑”赢取市场。

破与立的转型

2022年元旦跨年夜,长沙国金街人来人往,9号入口处大屏上正在轮播的《最忆韶山冲》15秒精彩片段,吸引众人驻足,沉浸式感受红色记忆与高 科技 声、光、电融合带来的视听盛宴。

这是《最忆韶山冲》打破传统营销模式,以“新零售”方式来推广 旅游 演艺产品的场景之一。像这样的画面,同样出现在长沙、株洲、湘潭和衡阳的万达商业广场等地。

“哪里人流量大、客群多,我们就去哪里做推广营销。”品牌宣传总监仇明敏表示,通过异业合作,精准营销,提高到达率。该剧自2021年12月25日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2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不破不立,转型,势在必行。

考虑到疫情对室内封闭性演出的限制,加之投资和运营维护成本较高等原因,2020年疫情后,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果断暂停大型演艺秀《铜官窑传奇》。“如果完全取消演出,那之前投入的心力就白费了。”古镇负责人苑赟说。

打破传统演艺场地的局限性,将剧场“搬”至室外,内容延续铜官窑“黑石号”主线,增添互动体验元素,向沉浸式 旅游 演艺转型,丰富景区夜游产品,刺激 旅游 消费......从破到立,铜官窑古镇实现华丽转身。

沉浸式演出让游客乐在其中。

沉浸式演出《铜官故事》,以“行进体验+特效剧场演艺”观演方式,带游客穿越千年。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黄金周,铜官窑古镇吸引15万游人打卡,同比2019年增长近5万人。

不难发现,沉浸式、行浸式、实景光影演艺等新形式发展势头正劲。1月20日印发的《“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亦提出,推动交互式沉浸式 旅游 演艺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2021年国庆黄金周,实景剧《凤凰样子》复演,人气火爆。

在凤凰样子文化村发展蓝图里,大型室内实景互动演艺《凤凰样子》,仅仅是其中一部分。“以一台高质量的 旅游 演艺吸引受众,打造‘凤凰样子’品牌IP,最终目标是建成文化 旅游 综合体。”凤凰天韵 旅游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褚忠辉表示,文化村二期工程重点打造“江心岛”,演艺重心也将往之倾斜,以高 科技 +沉浸式演艺的形式,让观众成为演员,让游客参与其中,身临其境感受古城独特魅力。

在褚忠辉看来,后疫情时代,虽然 旅游 市场格局和游客出游心态发生改变,但 旅游 演艺市场依然存在,观看意愿也未减弱。“我们对市场充满信心。”

中国文化旅游迎来发展黄金期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产业,《“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同时,根据《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我国将旅游界定为不以谋求职业或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外停留超过6小时,但不足12个月,到其他地方(旅行距离超过10公里)参观、游览、度假、探亲访友、疗养、出差(包括考察、参加会议、商务、销售等)或从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活动。

根据上述对文旅行业的界定,我国文旅产业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至今五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文旅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文旅融合发展如火如荼,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极点,整体更新迭代,行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文旅行业资金投入保持增长态势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亿元,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亿元。运用全覆盖审计、绩效管理等手段,提高资金资产使用管理效能。

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文旅行业盈利及增长能力强

从盈利能力上来看,目前,中国文化旅游行业整体盈利较好,毛利率及资产收益率表现良好。中国文化旅游行业的盈利特性如下:

注:为剔除疫情影响,此处选择疫情前2019年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来源于ifind旅游板块。

从行业增长能力上来看,目前,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增长能力较好,行业主要增长特性如下:

智慧社会的到来带来文旅业态的改变,更加注重细节、质量、品味、创意、个性文化。商业设施除了承担基本的吃饭、购物、住宿功能,还承担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a流、游览体验等复合的功能。文旅项目需要从资源型向产业型转变,产业驱动模式以旅游为主导,根据地缘特色和可及资源,整合农业、文化、运动、会议会展、医疗健康、音乐等相关产业,形成泛旅游产业链格局,复合引擎铸造项目独特吸引核,提升整个区域价值。文旅产业是未来30年中国最好的投资,根据旅游投资热点市场分析,目前文旅消费人群约亿人,占人口总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预计到2035年,这类客群的数量会超过10亿人。

1. 文旅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旅游进一步承担起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的作用。2.产业投资主体呈现新格局 我国已经先后有多个文旅集团、文旅基金等,不断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发展新动力,在投资界已经形成跨界跨行的新趋势。3.消费升级倒逼消费供给。游客出行的目的不再是观光游览,走马观花,延伸出了体育、休闲、度假等各种需求,消费需求升级是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矿产资源行业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采矿工程充填技术的应用发展论文

摘要 :近几年,我国采矿工程不断扩大,充填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被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胶结充填技术的不断改进,提升了充填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地位。在采矿过程中,主要利用的还是水力和胶结作为充填技术,可以提高矿产的采矿率,促进采矿工程的总体效率以及安全性,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采矿工程的快速发展。这些填充技术能够适用各种煤矿环境,更好的处理采矿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我国采矿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采矿工程中充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采矿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充填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并且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采矿工程;充填技术;应用与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采矿技术已经不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能顺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要求。面对这样的局面,就要利用采矿充填技术,具备高回采率,安全性能高和环保的特点,采矿充填技术的关键是充填,主要选择砂砾,煤灰渣,碎石以及石块等物质,对在地下采矿过程中挖出来的空区进行充填。研究数据表明,与传统采矿技术相比,充填技术略显胜出,充填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采煤区地层的稳定性,以免发生倒塌。还可以提升矿产资源的回收率,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废石是填充材料的关键,其经济性较好。在尾砂回填后,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此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矿井深处高温带来的风险,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1采矿工程中采用的填充技术

充填技术是对采矿工程采空区用碎石,砂子等材料进行填充,从而达到支撑的效果,以免围岩跨落和变形。如今的充填技术,应用比较多的方法有水力充填法,胶结充填法以及膏体充填法。

水力充填法

水力充填法是一种应用最早的充填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三下”煤层,特厚煤层开采的关键顶板管理技术。水力充填法的原理是把固体物料作为浆体或膏体,在通过远距离进行传送,其特点就是成本低,传送效率高,并且不会受到季节和地势的影响。如今我国也已经研究成功了高浓度浆料管道直流输送工艺。

胶结充填法

胶结充填法是以尾料作为材料进行胶结充填的,被采矿工程广泛应用。充填物所选择的尾料包含很多的颗粒,对此胶结面积增大,形成了触变性质体制。目前,高浓度全尾矿胶结填充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被采矿工程广泛应用,应用率高达80%,物料传送质量高达70%。

膏体充填法

现阶段,我国膏体充填法的应用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和其他充填技术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膏体充填法的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搅拌方法,水含量,搅拌质量以及颗粒成分。膏体充填法在工艺上比较繁琐,技术含量非常高,操作管理流程复杂,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深入分析和不断优化。

2我国填充技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煤矿以往的产矿量和充填技术有关的数据表明,可以对充填技术未来的发展作出以下分析。随着我国煤矿的不断开采,在采矿过程中造成的.土地坍塌的赔偿费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变得越来越高。煤矿利用充填技术开采所增加的成分得知,早在几年前发现充填采空区增加的煤开采成本约等于采煤所造成的土地坍塌赔偿所增加的吨煤成本。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并且资源存储量以及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地表会受到破坏,就在矿产开采成本上升的同时,周边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容易带来安全事故。对此,研发了一项矸石充填技术,就是常说的一种绿色充填技术。采空区利用充填技术可以降低周边环境和地表的破坏程度,降低废料排放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采空区,还会使顶板和矿柱发生变化,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采空区应用矸石充填技术,矸石不用上井,就能很好的处理矸石污染耕地以及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减少煤柱,资源回收率也明显升高。这项技术会在未来的采矿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充填技术,会得到很好的推行和使用。

3填充技术的应用原则

环境保护为前提

在采矿工程中使用充填技术,第一要考虑的就是环境因素。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采矿工程来讲,不但要完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对此,要选择适合的充填技术,要了解采矿工程的地势环境,并且综合分析目标地区的周围环境,掌握环境和环境之间的联系。选择适合的充填技术,可以很好的掌控环境污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在采矿工程中使用充填技术,要注意整理开采过程中的材料,以免浪费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对采矿工程中的尾砂和煤灰,要加强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安全生产为基础

在工程展开中,安全是每个工程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所以在采矿工程实施中,必须要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选择适合的充填技术。对此,在选择采矿充填技术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采矿地域的环境进行勘察,排除地质方面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低压措施以及采矿方法,确保在采矿工程利用充填技术时,不会带来安全隐患。合适的充填系统在采矿工程中利用充填系统时,必须以充填量的多少来作为基本准则。在采矿工程展开之前,要严格把控好采充平衡,对采矿地进行预测和规划,合理的制定采矿地的矿产量和采矿量。确保所用的矿产量和所采出的矿产量相同,掌控好二者的产量。所以,要合理的制定充填系统,防止因过度开采导致浪费矿产资源,保证在采矿工程中不出现安全隐患问题。

4填充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现如今,充填技术在我国采矿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并且这样采矿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采矿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来讲,采矿充填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采矿企业在采矿过程中,所选择的充填技术缺乏科学性,没有完全掌握好采矿工程所在地的实际状况,导致采矿技术的应用没有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造成采矿工程的效率下降,所取得的矿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比较低。充填采矿技术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在采矿工程的实际施工当中,需要利用非常繁琐的采矿技术,操作性与技术性都非常强。但是矿山自身结构相对复杂,导致矿产量和预想的产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此,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仅仅利用充填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融合高强度的新型填充材料,从而保证采矿的效率和产出量。然而,采矿企业要想购买大量的新型填充材料,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5填充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展望

优化填充管理制度

充填站担任着采矿工程的调配管理工作。首先,充填站具有大量的先进开采机械和电子设备,这类先进的安装设备,为充填材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要考虑充填站在管理上的不足。充填站的设备相对齐全,然而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那么这类设备的系统就不能完成自身的工作,对采矿工作起不到任何推进作用。对此,就要不断优化充填站的管理制度,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测,制定合理的检查制度,像一些分散的填充材料,要进行统一保管。定期对机械设备以及电子设备进行检测,保证设备的系统质量符合工作展开的标准要求。对充电站设备与系统的管理,有安全专门的人员去监管,并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工作,一旦发展设备具有安全隐患,要马上实施维修,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创新采矿充填技术

我国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离不开采矿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在使用充电采矿技术的同时,也要对充填采矿工艺进行创新,加强采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关于充填采矿工艺的创新,第一要对传统的充填工艺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传统充填工艺的特点。第二,要根据本地的矿产类型和特性,研究和创新充填工艺。例如在一些大矿体的矿山,都非常稳定,但矿产的开采非常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就要选择中深孔和浅孔空场技术,就能获取很好的采矿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充填材料最好利用高水材料和块石胶结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更好的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利用科学合理的创新充填采矿工艺,可以减少采矿的生产成本,提高采矿效率。对此,充填工艺的创新,可以实现更好的采矿效果,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对创新充填技术材料的研究

在充填采矿技术中,充填材料是必备的。充填材料的不同,对充填采矿技术的应用效果也是不同的。好的充填材料不但可以提升采矿工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证了采矿工程的安全性。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创新,充填材料的应用正渐渐走向新型的充填固化材料。对此,就要不断增强新型填充固化材料的研发,全面分析充填材料的物理特征,掌握材料的成本和组织方法以及骨料框架。新型的充填固化材料强度高,成本低,对采矿行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状况来讲,我国已经研发出固化材料,其材料的固结速度非常快,效率高并且浓度低,方便使用。其自身具备轻质性,便利性等特征,能够更好的适应材料的远程传送,为采矿工程提供了便利。

充填技术设备的维护

随着充填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业方法和相关设备以及充填仪器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在这些充填设备当中,充填料贮仓起着关键性作用,它能够直接影响充填材料的质量和充填效果,但是在传统充填工艺上却不被重视。然而在新型充填技术当中,采用了加以改过的立式充填料贮仓,可以更好的确保充填料的质量。而在尾砂处理环节,就要利用精准度非常高的水力旋流器。在浆料传送阶段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提升作业质量以及作业效率。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采矿工程的不断扩大,采矿工程的相关采矿技术也是日新月异,而充填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采矿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优化充填站的管理制度,不断对采矿工程的充填技术以及采矿工艺进行创新研究。利用新型充填材料,提高充填材料的强度,进而较少材料成本,选择轻便的充填材料进行远程传送。充填技术的逐渐发展,推进了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采矿作业方式的展开,进而提高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矿区里的工作人员得到了解放,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对一些工作环境复杂,稀有矿床的开采,充填技术被广泛应用,不断满足新形势下采矿资源的发展要求,促进了采矿工程中充填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成章.采矿工程中充填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5(3);112-114.

[2]荆延林.充填采矿技术应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0);209-210.

[3]李享.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6(14);224-226.

[4]杨井志.充填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05-306.

△受需求拉动,今年前三季度,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矿产产能进一步释 放 △铁矿石进口价同比下降7.2%、钨出口价同比上涨42.85%,离不开国内矿 业开采秩序的整顿规范 △地质勘查业投资多元化格局初露端倪,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尤为活 跃 11月21日,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京举办2006年中国 矿产资源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与会专家通过对去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矿 业领域相关数据分析认为,我国矿业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快速发展的矿业对我 国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大宗矿产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矿业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披露的有关 数据显示,主导矿业的大宗矿产供应能力正在得到不断增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报告说,前几年矿业领域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目 前已基本转化为现实产能,这在去年已经体现出来。2005年,全国新增煤炭开采能 力1.84亿吨/年、铁矿石产能9211万吨/年、铜采矿产能746万吨/年,还新增氧 化铝产能184万吨/年。受需求拉动,今年这些新增产能进一步释放,使得主要矿 产品生产态势保持递进式平稳增产,1-9月主要矿产品产销两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会议材料显示,今年1-9月全国原煤产量完成15.7 亿吨,同比增加1.22亿吨,增长8.4%;销售15.5亿吨,同比增加1.23亿吨, 增长8.6%,煤炭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势头。该协会预计,今年全国原煤产量有可 能达到24亿吨,预计比去年产量增加8%。在煤炭生产满足需求的同时,煤炭库存 持续上升,截至9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5亿吨,比年初增加1128万吨,增长 8%。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煤炭行业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883.41亿元,同比增长36.4%。在煤炭市场供应量增长大于消费量增长的态势 下,新投资产能的转化,将进一步压缩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 铁矿投资形成的产能,在今年集中释放。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铁矿石产 量累计达4.06亿吨,基本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产量,同比增加37.7%,有效减轻了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说, 今年前三季度铁矿石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多了8.1个百分点,而生铁、粗钢和钢材 产量增幅,却分别回落了10.2、9.0和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 整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显现出初步效果。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连年扩大,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 石油企业协会理事张汉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原油1.37 929亿吨,同比增长1.7%。在老油田增产困难、油气接替区尚未有大突破的情况 下,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与原油相比,我国天然气产量增 长迅速,1-9月全国生产天然气43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3%。国土资源部 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认为,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产量有 望呈现跨越式增长,年均可望增加90亿-110亿立方米,2010年达到950亿-1100亿 立方米,并预计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作为工业发展的原料,10种有色金属和氧化铝产量快速上升。中国有色金属协 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9月,我国铜精矿产量为51.53万吨,产能增幅虽有所回落 ,但依然保持着7.4%的增长势头;铅精矿产量49.7万吨,同比增长10.88%; 锌精矿产量157.7万吨,同比增长18.69%;锡、锑、钼精矿的产量也都呈现出良 好增长势头。另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对冶炼行业的统计,今年前9个月10种有色 金属产量合计为1379.76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铜、锡、铝生产增速分别为 21.4%、23.1%、18.5%,铅和锌分别增长了16.7%和14.3%。 贵金属方面,黄金产量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中国黄金协会统计,1-9月全国累 计生产黄金169.281吨,同比增长8.05%;而2005年与2004年相比,全年黄金产 量增幅是5.51%。预计今年全国黄金产量有望超过236吨。 矿业生产和经营秩序明显好转 目前铁矿石进口价格攀升趋缓的态势,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内企业的外汇支出, 而且为国内企业参加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增加了砝码,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国内 铁矿石产量的增加和钢铁行业生产秩序的好转。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呈回落趋势。1-9月 ,全国进口铁矿石2.47亿吨,同比增长24.2%,增幅同比回落了7个百分点。这 是自2003年以来,铁矿石进口增幅首次在30%以下;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为62.7 美元/吨,同比下降了7.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此前在接受有 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钢铁生产总量平稳及国内铁矿石产量增加,是进口铁 矿石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统计显示,1-9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加 了24.2%,但为之付出的外汇仅仅增加了14.6%,铁矿石进口成本下降由此可见 一斑。 与铁矿石进口价格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我国的优势矿产钨的出口价格大幅攀升 ,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在题为《2006年我国钨资源及钨产品供需形势简 析》的发言中,不无自豪地说:“尽管受国家对钨品出口政策调整(取消部分钨品 出口退税)和全球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影响,但在国内外钨需求增长、钨开采总量控 制、钨开采秩序整顿规范和行业自律的共同作用下,今年钨市场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运行,且周期长、价格高、波动小,并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他介绍,今年1-9月,全国累计出口钨品金属量2.2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 少0.21%;实现的出口额为7.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55%。记者粗算 ,相当于钨出口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钨出口创下的产值几乎增加了近50%。而孔 昭庆的这番话可能更直观:“与往年相比,今年出口一吨钨品,相当于2005年的1 .5吨,相当于2004年的3吨,相当于2003年的4吨!” 孔昭庆说,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在严格钨矿开采总量的同时,联手重拳 打击非法开采,整顿和规范钨矿开采秩序,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具体的整治方案和措 施,钨矿开采秩序明显好转。中国钨协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钨矿开采总量控 制指标执行情况检查,使得钨矿开采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据中国钨协统计,今年1-9月,国内钨精矿每标吨平均售价为10.92万元,比 去年同期的每标吨8.55万元上涨了27.7%;钨制品出口综合平均价为3.46万美 元/吨金属,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2.85%。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钨,终于 在外国买家面前挺直了腰板。 矿业投资增长迅速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矿业和矿产勘 查投入;矿业领域迅速增长的投资,显示出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采矿业投资 2568亿元,同比增加33.4%;地质勘查业有关产业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18.5 %,其中地质勘查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27.1%。课题组评价,总体上看,在有 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下,金属冶炼加工业投资保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黑色金属采选 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出现了负增长,去年火爆的采矿业投资增幅趋缓,但仍超 过全国平均水平。位于上游的地质勘查业及相关产业,则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参加研讨的不少专家认为,近两年我国地质勘查业投资比较活跃,投资多元化 的格局初露端倪。有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地质勘查投资344亿元,比2004年增加 9.9%。投资结构上,地方财政拨款已经超过中央财政投资,外商投资也在不断增 长。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认为,西部地区的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 最为活跃。报告在对全国有效的勘查许可证以及今年1-8月新设立的勘查许可证进 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西部地区有效的以及新设立的勘查许可证,都明显多于东 中部地区。 然而,相对于资源储量的快速消耗,地质勘查业投资增长还难以满足需要。煤 炭、冶金、黄金、有色金属,甚至非金属矿产,都面临着资源探明储量不足的压力 。不少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大地勘投入,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