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医专家谈西医转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专家谈西医转型研究论文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 健康 与否。体质 养生 是基础、根本的 养生 方法,也是最真的 养生 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 健康 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 养生 、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

效哥的文章,喜欢一针见血,也许会有一些铁杆中医不理解,甚至他们经常会认为效哥是“披着中医外皮的西医”,或者是“西医卧底”,但,效哥扪心自问,效哥一定是最铁杆的中医, 效哥至今为止,从不使用西药,治愈的患者从没有一个用西药的,全部都是中药,因为,能找效哥看病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被西医虐过的,中药虽然涨价十多年了,但是和西医的住院费和药价比起来,依然还是很便宜,

从很小的时候,效哥就常常看见爷爷治愈了很多很重的患者,基本都是西医院判死刑的重患,包括白血病、胃癌、肺癌、重症肺结核、冠心病、哮喘持续发作状态等等,也在爷爷那里见到唯一见过的纯银的“银针”,中医世家的缘故,效哥从小就相信中医,后来,学医路上,遇到的师父和老师,也是清一色的“铁杆中医”,而且是从不开贵药的“良心中医”,一切的一切,耳濡目染,植入灵魂,效哥亲眼所见的,西医西药虽然很伟大,但是,年头还短,不过200年出头,和中医2000多年的 历史 比起来,还是逊色一些,尽管,几十年后,随着西医技术的日益先进和优秀中医医生数量的萎缩,注定,西医会更加优秀的超越中医,但,目前看来,中医PK西医的时候,中医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中西医结合,一定不是毛主席首先提出来的,从明末清初开始,西学东渐之风日增,中医也多少受到一些影响,自古“黄疸”被认为是脾胃湿热,而自此,开始演变为“肝胆湿热”,延误至今,西方的东西对中国思想的侵略,可见一斑,清末民初,西医已经在中国形成强大的势力,很多中医前辈,如恽铁樵、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等,在 历史 上首先开创了“汇通派”,目的无非是更好的让中医继承和发扬下去。

中西医结合之风,自此开始,到了建国后,一贯主张“自食其力”的毛主席正式地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习中医”等纲领,其实,对中医的发展特别好,唯一一次让中医在诺贝尔的舞台上扬眉吐气的“青蒿素.屠呦呦”,也是这个“中西医结合”时代的产物,

“汇通派”中, 前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 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地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 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这一点很重要)。

当然,效哥对于中西医结合,是抱着鼓励态度的,效哥认识的很多名老中医,一样也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他们认为,中医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西医知识,那么面对一个病时,怎么下手都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问题, 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它绝不是中医“闭经”或者“月经后期”那么简单的一个病,如果只按着这两个病去辨证论治,最终是无法治愈的,西医的恶性肿瘤,也绝不是中医的“症瘕积聚”这么简单的病, 世界在进步,疾病也在更新,很多疾病,包括天花,都已经被人类征服,很多疾病也会涌现,比如“艾滋病”,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一定不要反着说,每当技术层面有了新的突破,就会有新的未知再等我们突破,

曾几何时,当我们有了手机,电报就退出了 历史 舞台,一条短信瞬间收到,70个字才1毛钱,而当年,还没有普及电话时,最快的传播信息的途径,就是电报,一个字1毛钱,路途稍微远点,也要3天才能看到,

曾几何时,当我们觉得短信已经很先进时,3G时代也到了,3G时代,无线网速已经很快了,但是,仍不能和目前的4G比,更不能和5G比,

人类在进步,医学在进步,疾病也在进步,中医人如果不能从内心进步,就一定会被 历史 淘汰,人人奉若经典的《伤寒论》在面临瘟疫大流行时,也是捉襟见肘,宋明清才有无数的大医致力于“瘟疫”的攻克,最终,“温病八大家”的横空出世,创新了中医对“温病”的治法,才导致了中医在面对“瘟疫”时的底气,建国后的数次瘟疫大流行,才有了中医对西医的病死率控制上的绝对优势,试问,如果宋明清的中医不做创新,中医对瘟疫没有任何办法,中医还能存活到今天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四大国粹,惟一一个还有实用性的就是我们中医,其他的三个,逐渐在淡出 历史 舞台,无非就是实用性的降低, 宋明清的古人尚且知道“创新和发扬”,为何这么开明的盛世,很多自称铁血中医的人,反而拒绝结合西医“创新”中医呢? 水涨船高,那是因为船在水面上,因为船的创新,而桥墩越淹越低,是因为桥墩的固化和死气沉沉,中医同道们,你们愿意做船,还是愿意做桥墩?

1 拒绝认可西医检验的理化指标

他们认为,西医检验的理化指标没有意义,又怎能没意义呢,“痛风”导致的足趾红肿热痛与类风湿导致的足趾红肿热痛,中医治法完全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的治法和腰椎管狭窄的 “中医” 治法完全不同,“胎停育”和“胎萎不长”完全是两个病,不明白西医,这些病,真么能够治愈,只靠蒙?盲人摸象?盲人摸着石头过河?

2 拒绝认可西医的疾病诊断

中医走的是模糊化过程,从整体上把握,西医走的是精细化过程,一个眩晕,“内耳眩晕”如果你不明白水肿的部位在半规管,不加上柴胡枳实,效果一定不如加上快,1天能好转的病,一定要拖上3天,所以,明确西医诊断后,再加上中医的精准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饱和打击”,才是高手应当具备的,你可以不认可西医的诊断,但是,记住,会有越来越多的西医疾病,你不会治,很多病,只有诊断,甚至没有症状,那么,全靠症状舌脉来辨别疾病的铁杆中医们,你们如何下嘴,“颈动脉斑块”导致的眩晕和“无痰不作眩”能一样吗?

3 拒绝认可西医对中药有效成分的认定

效哥可以很坦然地公开说,市面上的假中药,不少,劣质中药更多,去年,曾经和一个自称干了28年药师的医院院长发生过一次很不愉快的事,效哥去她的药房,拉开了七个药斗子,七个药斗子,除了假药就是劣质药,效哥质问她,一开始,她还充傻,说都是真的,效哥后来一一说破时,她闭嘴了,效哥说,这些药,没良心,后来她翻脸了,说,“我干了28年中药师了,药监局都不来查,你算老几,我还不如你?”,效哥摔门而出,服了,对呀,药监局都不管,我算老几,

中药在中医热以后,已经连续涨价十多年了,最近两年涨得更狠,因为从去年年初,国家硬性规定,凡是化验不合格的中药严禁上市,违者巨额罚款,所以,中药去年一年基本整体涨了60%都不止,个别品种翻了几倍,大家看到这,懂什么意思了吗?国家化验药品有效成分对还是不对?大家又懂了没?所以,昨天有人在“九蒸九晒,就是一个商业噱头”的留言区里认为用“化验成分”的方法化验中药是错误的,效哥也只能哈哈一乐,一条禁令,让很多中药无法上市,还不能说明“化验成分”是在造福中医还是在坑中医吗?过去很多老药工的手摸眼看口尝的老套方法,已经落伍了,亳州和安国药市的造假高手,已经完全可以让这些老药工“盲”了,“成分化验”也许还有局限性,还需要完善,但,至少在目前,它是保证中医所开的中药能够有效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一定要感恩我们有真药用,

拒绝接受,拒绝认可,无非就是两种理由,“我不愿认可接受”,和,“我不敢认可接受”,

“不愿”和“不敢”,说起来是两个意思,古龙先生曾经深度剖析过这两个词语, “不愿”的内心本质无非就是“不敢”,如果内心不虚,实力又足够,自然也就“愿意”了,这两个词语,无非就是用“不愿”来替代内心不踏实、不敢出招的“不敢”而已,“不愿”比“不敢”会更加有面子,其实本质都是“不敢”,

1 永远不要忘本,就是说,我们是中医人,我们学习的西医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研究透一个西医的病是怎么得的,研究透就好,然后,依然要有我们中医自己的“辨证论治”,依然要使用中药和针灸作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最后,用西医的理化指标来检验我们是否治愈了一个病,师父曾经说,想让西医服气中医,一定要在指标上让西医服气,很多病,也许中药能控制住症状,患者很舒服,但指标没改善的前提下,这个病依然不算治好,对不对,很多乙肝大三阳患者,除了化验之外,没有任何症状,那么这些铁杆中医难道就能认为这些很重的大三阳患者没病?

2 适当地接受一些最新的中药药理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确是用西医方法研究出来的,但是,一样不影响这些中药作为我们中医的武器属性,比如,故纸(补骨脂)抗早孕,天花粉会导致着床失败,学会了这些知识,是否在临床上就会考虑到禁忌,明明人家肾虚不孕,你非要用故纸,岂不是白治?明明人家怀孕以后血虚口干,你非用天花粉,流产了算谁的?所以,请大家摈弃门户之见,中医一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学科,从仲景时代至今,每一个中药的功效都在不停更新中,为什么只有我们这代铁杆中医拒绝更新已有的中药知识?要知道,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可以治好病!

不聊了,我已等待好接受铁杆中医们的炮轰了,效哥说这些,真的是为了我们中医更好,而不是西医的卧底,相信我的人,读懂我的人,一定会成就你的中医帝国,不懂的人,原地踏步走,121,121,立定,向后转,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中医护理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日常生活护理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德国专家谈中国医学研究论文

中新网上海6月7日电 (记者 陈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并延续至今,国际间医学交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也阻断了疑难脑肿瘤病症患者跨国求医的步伐。可是,病情不容耽搁,患者们在苦苦等待。 中外医生同台手术。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供图 记者7日获悉,上海市疫情防控办、江苏省卫建委、江苏省疫情防控办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为德国来华进行医学交流的知名专家化解重重困难,促成中外神经外科之间的正常互动。两国医学专家同台手术,在救治疑难病症患者的同时,切磋着手术技巧。 手术前,专家们仔细研讨手术细节。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供图 记者7日获悉,作为江苏省卫生支撑计划的中德国际合作交流项目,INC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委员会主席、德国INI国际神经学研究所的Helmut Bertalanffy(赫尔穆特·巴特朗菲)教授来到中国,开展学术交流,救治患者,并示范疑难手术。 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供图 原本巴特朗菲教授计划2月来华,但因疫情缘故,数次拖延改期。巴特朗菲教授心系预约手术的中国病人,在知晓中国入境防疫政策后,愿意配合相应隔离措施,最终决定在4月下旬来华。 年届七旬的巴特朗菲从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出发,从上海浦东机场口岸入境,再到苏州、无锡,全程经历了7次核酸检测,14天隔离观察。在中国的医疗机构,巴特朗菲教授与中国专家共同为数十位脑肿瘤患者成功实施高难度外科手术。他为50名患者当面问诊。在华期间,这位德国专家还开展了远程教学与中国医生分享手术技巧。 据介绍,巴特朗菲教授为患者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有的达到肿瘤全切。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出了ICU,转回普通病房,且无新的神经功能损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患者多已出院,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因手术全切而康复。这位世界级知名专家的临床示范教学为国内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生存机会。 3岁多的康康(化名)因视力下降、头痛、呕吐就医。医生发现其罹患脑肿瘤,再不手术,可能因肿瘤压迫而双目失明。但康康的肿瘤病变位置复杂,切除极其困难,很多专家都建议保守放化疗。巴特朗菲教授评估康康的病情后指出,保住孩子视力,手术切除鞍后肿瘤压迫和移位脑干部分是最佳的治疗方式。之后可化疗、放疗控制肿瘤复发。经过了一个月的等待,巴特朗菲教授终于在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为康康成功手术。目前,孩子术后恢复良好,原有视力得到保留。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手术示范合作并未间断。通过线上交流,国内神经外科医生有机会观摩欧洲神外专家手术操作,中国患者不出国门就能接受比肩欧洲水准的手术诊疗。 谈及中国疫情防控,亲身经历防疫措施的巴特朗菲教授十分赞赏。在中国的日子里,这位德国专家也有了行程码、防疫 健康 码等,并认为,严格的防疫措施让中国成为安全的所在。采访中,巴特朗菲教授 希望波及世界的疫情早日结束, 医学界的交流尽快全面恢复。(完)

疾病无国界,感谢德国专家,患难见真情,如果中国也像德国一样重视教育,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会更大。

希尔根菲尔德的头衔是吕贝克大学生化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病毒学,是冠状病毒和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他还因为非典和中国结下过不解之缘: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他曾奔赴北京与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蒋华良合作,通过中国国内研发的电脑模型结合德国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抗击非典做出了许多贡献。

2015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先后两次大规模撤回论文,第一次是3月底该集团旗下的BMC出版公司,撤回43篇学术文章。第二次8月18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科研论文,涉事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两次共撤回论文数量为107篇。两年后的今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一本杂志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稿107篇,从斯普林格提供的名单看,涉及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不乏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可谓成群结队。两个107篇显然是巧合,但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所有这些被撤销的来自中国论文中,医学论文占大多数。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医学,或中国的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大,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清楚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反映出我国当今学术评价方面的一个特殊矛盾,集中反映到医生这个群体。

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医生晋升需要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普通医院需要国内期刊,比较大的医院需要核心期刊,一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则要求必须是SCI收录。可以到到,哪些被撤稿的杂志,都是SCI收录的,作者基本都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三甲医院的医生。难道中文期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肯定不是,有人说问题更严重,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追究。

根子是在学术评价方法的粗暴简单,只考虑杂志影响因子,不考虑论文的具体内容,导致许多跨专业,跨领域的论文出现,因为只要是SCI,只要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就符合晋升条件,根本不看论文具体内容,这岂不是怪事。一些脑子灵活的人,利用这个评价缺陷,花钱购买论文。有更灵活的人,通过研究杂志审稿过程,利用某些杂志审稿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漏洞,大肆伪造假审稿人,自己审自己的文章,但审稿过程都有记录,积累多了,如果进行调查,就很容易被鉴别出来。

所有医生都被逼迫发表论文,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的要求,要求中文杂志的因为没有被核查,只能算侥幸。而SCI杂志相对要求高许多,尤其是出现系统性事件,更容易被识别和暴露。

SCI杂志有档次高低的区分,低档次SCI杂志一般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比较高,整个学术社会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即使有一些问题,大部分也不会追究。整个国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可能非常大,真正被暴露和识别的比例肯定比较小。如果在非常有名的杂志上,存在问题的文章往往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被要求调查和撤回的几率就会增大,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小保方被撤稿论文。每年《自然》和《科学》这类级别的杂志都会有一些文章被撤稿,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三个,一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发自内心爱护科学研究,二是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忽视主观或同行评价,三是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中国的科研人员规模很大,但真正热爱科研,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许多科研人员都是用科研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喜欢,被动科研的情况比较多。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许多医院医生,本来他们真的职业是临床医生,做科研完全是为晋升职称,缺乏真正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也缺乏从事科研的时间和平台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打擦边球的论文,实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医生发表的论文都是基础研究,都纯粹是用动物模型,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问题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太多条件,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许多临床研究则难以单兵作战。

量化评价指标对学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量化评价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学术质量,对少数高质量研究,量化甚至会出现笑话。因为真正特别创新的研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明白。只有哪些比较热门时髦的研究,才能容易获得比较好的量化评价。因此国际一般是把量化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同行评价的重要地位。同行评价虽然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和主观因素,如果使用公平合理,能更准确地获得某个研究和某个学者在该学术领域的相对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这个学者基本上失去在学术上的生命。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这样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罚不责众的情况。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

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中医学报考西医研究生

1958年正式成立的。 1992年8月,经国家教委教计[1992]167号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学院现有2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学院总占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一、办学规模现有本科以上在校生8000余人,其中留学生1000余人。二、学院建制现设有6院(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部(文理部、研究生部、实验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体育部、社会科学教学部),3系(医疗系、针灸系、护理系),三所附属医院以及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天津市中医研究所,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天津中医工程研究所。另有石天药业集团,中一制药等企业。三、学科与专业设置现有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1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中医药学为主体、中医药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具备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继续教育等完整的办学层次。四、学位点现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内含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授权单位。中药学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博士授予权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评审。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五、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另有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4个。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剂学实验室、1个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优秀教学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56万元,生均值元。六、师资队伍全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07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15%);专任教师516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2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97人,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师资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专家17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7人,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者5人等一批优秀人才。有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286名。鉴于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总体水平较高,教育部已经批准学院具有中医学学科正教授审批权。七、图书馆、网络与学术刊物图书馆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藏书62万余册,生均册。数字化图书馆已经通过市教委验收,目前有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另有中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其它电子资源18种。校园网为千兆主干网,网络信息点总数2000余个。学术刊物有《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学院学报》。《天津中医药》为教育部和天津市优秀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际6大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期刊》(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刊源。八、实践教学基地现有附属医院3所(含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医院等13所教学医院,病床总数8545张。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拥有1800张病床,分29个病区及ICU、CCU病房,病房使用率连续三年超过100%;日均门诊量4000余人次,连续15年每年超过百万人次。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以中医妇科、脑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是科技部重点建设的临床药理(GCP)基地。建有天津市呼吸病研究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是世界中医联合会妇科学会挂靠单位。现有床位数504张,专科、专病门诊60余个,病房使用率超过90% ,日门诊量1500余人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现为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全国最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现有病床总数464张。非医护专业现有中药学教学实践基地15个,另有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等专业以及法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11个。我院从1958年建院以来,经过全院教职工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我院针灸推拿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石学敏院士带领下,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被国内外公认是学院的特色与优势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以分子生物学、医用化学传感器和针灸学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平台,以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600张针灸病床为临床研究基地,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国家“七五”、“八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9项,获得了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有效降低了中风病后遗症的致残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10余项奖励,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目前该成果已经在北京、辽宁、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29个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推广应用,同时还推广到了海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学科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完成了“中风病单元疗法”的研究,该成果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先后举办了13期学习班,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我院拥有全国惟一一所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是教育部国家公派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教育部教育援助非洲项目学校。从开展对外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以来,先后举办了17期高级针灸进修班,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人来院学习,与国外4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学院对外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目前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526人,其中留学生430人,港、澳、台学生96人,短期进修学习者年均500余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继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之后,列第三位。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瑞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医院、科研院所建立教学、科研和医疗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我院科研工作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九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郭蔼春教授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张伯礼教授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血沉动态曲线检测方法及仪器研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近5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1项。“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分别于2002年、2004年和200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其中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作为第一作者单位主持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教育部科研项目9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973、863、“十五”攻关等项目5项。近5年总计科研经费万元,年均科研经费万元。学院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产、学、研结合,通过成果转让、科研合作等形式为生产企业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院始终坚持“规模适度、质量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学院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奖励,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1989年,“实验针灸学新学科建设”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993年,“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沟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本科招生范围覆盖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绝大多数地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左右。学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综合素质较高、科研及临床能力较强。《中药神经保护作用的离体实验研究—“中药脑脊液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提出》和《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2年、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学院建院以来共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多数成为所在地区和单位的业务骨干,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邮编:300193

新乡医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新乡医学院是河南省属普通高等院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成立于1950年的平原省医科学校,1962年,学校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乡医学院。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占地面积1737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991(含附院),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34人(正高级人员200人、副高级人员49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师德先进个人1人,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9人,省创新人才1人,省管优秀专家8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拥有省特聘教授1人。现有各类在校生24940人,其中研究生366人。学校拥有医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5大学科门类;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系、生命科学技术系、医学检验系、心理学系、外国语言学系、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等14个教学院(系、部);拥有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6个河南省医学临床特色专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教学条件优越,科研实力雄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万元。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神经病学研究所),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精神病学实验室、组织再生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0个研究所(中心)、6个研究室、2个中心实验室,建有11个计算机教学中心、9个多媒体语音教学中心。学校占地面积1737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其中电子图书万册),与国内外11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图书文献资料业务交流关系;设有网络信息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支持。创办有《新乡医学院学报》、《眼科新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 学校建有3所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0多所教学实习医院,同时,为适应我校快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河南省人民医院、安阳市人民医院、解放军150医院、郑州儿童医院等10个教学医院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并且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等多家省内、外兄弟院校建立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合作关系。第一附属医院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医院,也是豫北地区首家“三级甲等”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为一体的省级精神、神经病专科“三级甲等”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一所新型综合医院,起点高、发展快,现已初步形成以眼耳鼻喉科学和创伤急救医学为特色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学校目前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或教育、科研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技术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三、招生名额我校2009年20个专业共计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80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计划为准)。各专业招生名额将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进行调剂。各专业学制均为3年。四、报考条件(一)凡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报名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3.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生,工作两年以上(含两年,计算年限截止日期为2009年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含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考应届本科毕业生)者均可报考,但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四级证书或四级成绩单分数达到426分以上为准),且只能报考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研究生。4..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69年9月1日后出生),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可适当放宽;5..身体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同高考体检标准)。 (二)报考我校招生简章★标注的临床医学专业须满足:1.考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不含医学技术类专业(①麻醉学;②医学影像学;③医学检验)和护理学类专业;中医学考生只能报考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 同等学力考生报考临床医学专业者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须满足①在国家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第一作者);② 具有三年以上本专业临床经验,并获得相同专业的医师资格。(三)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接受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同或相近专业考生;(四)基础医学专业(招生简章▲标注专业)接受医学各专业考生;(五)药物化学、药理学专业,接受医学、药学、化学各专业考生;(六)生理学、细胞生物学专业,接受医学、生物学各专业考生;(七)应用心理学专业(非医学方向)只接受心理学专业考生,应用心理学专业(医学方向)只接受医学各专业考生;(八)情报学专业,接受医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各专业考生。(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接受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各专业考生。 五、入学考试(一)初试(笔试) 1.初试科目:按教育部规定,教育学、历史学、医学三个学科门类初试科目一律调整为三门,其中第三门满分为300分,且大部分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其他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门数不变;各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统一命题的科目为:101政治(满分100分);201英语(满分100分);306西医综合(满分300分);307中医综合(满分300分)。各科目的考试要求以“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大纲”为准,由国家统一命题;308护理综合(满分300分)由我校根据国家考试大纲要求自行组织命题。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为:(1)701马克思主义原理(满分15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702情报学综合(满分150分)(1. 医学文献检索2. 信息资源管理3.卫生统计学);(3)703生理综合(满分150分)(1. 生物化学;2.病理生理学;3.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部分)。);(4)704生物综合(满分150分)(1.细胞生物学;2.遗传学;3.生物化学);(5)705药学综合(满分150分)(1.生物化学;2.分析化学;3.有机化学);(6)706心理学综合(满分150分)(1.心理测量学;2.普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7)707医学心理学综合(满分150分)(1.医学心理学;2.生理学;3.神经解剖学);(8)8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满分150分);(9)802信息管理导论(满分150分);(10)803生物化学(满分150分);(11)805有机化学(满分150分);(12)806普通心理学(满分150分);(13)807精神病学(满分150分)。以上考试科目的参考用书、版次、主编附后。2.初试时间:2009年1月(详见准考证)。(二)复试所有复试考生均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笔试、面试)和英语考试(笔试、听力、口语);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在复试阶段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各专业复试科目及其参考用书、版次、主编附后。六、录取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和业务素质择优录取。考生入学时须进行体格检查,未达到高校招生体检标准者,取消入学资格。 七、学费及住宿标准经有关部门批准,自筹研究生学费收费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报学、应用心理学专业(非医学方向)5000元/生·年;其它各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专业(医学方向))7000元/生·年。住宿费收费标准:1000元/生·年。八、困难学生资助 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附件:新乡医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处 2009年7月20日下面有学校的网址,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新医要多烂有多烂,你来看看就知道了!我就是新医的!

去他们的贴吧问~~

中医与西医对比研究论文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系统对待。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 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 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是你要吧!哥们要诚实

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论文

【制药网 市场分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发展,我国中医药市场开始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医药企业也开始面临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众多挑战。 以东阿阿胶为例,其在2020年就一直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传承、实现消费者需求、促进研发创新。在营销环节,东阿阿胶着眼于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搭建了“娇生活”社交新零售平台,实现精细化运营和产品销售转化。同时,创新“工厂直达顾客”个性化定制项目,也进一步促进了顾客的体验,消费。 另外,随着数字化营销的深入,大数据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分析更加准确,东阿阿胶还以此为向导,不断推进中药经典名方、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名老中医经验方向新药转化,中药大品种培育和新适应症拓展。2020年东阿阿胶成功申报11项专利技术,其中低温VBD(真空带式干燥)技术和阿胶原粉制备方法就彰显了东阿阿胶的技术优势。而应用这两项技术的东阿阿胶粉,连同东阿阿胶速溶块等多款新品,也成为了阿胶行业的创新方向。 方回春堂为积极顺应消费趋势变化,紧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大潮,早在2010年也开始探索“互联网+中医”的新型发展模式,开创了中医药又一片新天地。2010年,方回春堂成立方清怡健康产业,成为早期进军电商平台的传统中医药企业之一。2017年,方回春堂成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配备自动化设备28台,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产品生产流程。 目前,方回春堂通过直播带货,让外形似巧克力的黑芝麻丸、山楂膏儿童棒棒糖、雪梨膏饮品等一批新式产品,也成为了去年“双11”的亮点产品。 除了以上企业外,还有越来越多企业也已经开始大力借助数字化技术、设备加速转型升级。业内预计,在政策以及产业的推动下,中医药数字化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而企业的生产与质量也将向更加标准化不断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化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由于中医药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西药产业的竞争,中医药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转型效果不佳、投资大等问题。毕竟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加工、流通等众多环节,其转型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此之外,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数字化转型的实力,与有前景的发展规划,因此中医药产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中医药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或走精品工程路线,或利用数字化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而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未来中国中医药行业将继续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释放更大潜力。在此背景下,业内预计,提前完成内部流程优化、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的中药企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或将具备更大的优势和可能

从趋势上来看,医疗零售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消费产品多样化,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品愈发丰富;二是消费群体年轻化,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愈发注重生活健康有关;三是消费渠道线上化,直播电商、私域运营等线上营销玩法层出不穷。

全球数字业务转型中心表示,“组织变革是数字业务转型的基础”。那是因为改变组织的性质意味着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挑战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依赖的日常工作流程和策略。

1、市场竞争加剧

2020年10月,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论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制造出的物质已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生物质量的总和,并且这种增长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人们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短短几十年时间,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从好到优的变化,甚至有不少人群已经开始将需求转变为新颖和个性化。

数据可视化-派可数据商业智能BI

随着物质增长的加快,人类的人口增长速度反倒开始持续减缓,预计在2100年前达到峰值,这就导致市场从增量变为了存量。面对这种新局面,企业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用户和市场需求,只能被迫选择转型,寻求新的突破。

2、数字化程度加深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逐渐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的时代标志,预示着人类“第二空间”的腾飞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亿,其中手机上网比例为,另外还有以下信息:

3、数据价值凸显

随着数字化深入社会底层,涉及人类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所产生的总体数据量有了巨幅增长,数据本身也成为构建现代信息、数字社会的重要元素。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年时中国产生的数据量预计将达,在全球中的比例为。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数据不只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附加品,还是促进人类活动发展、优化和改变的重要元素。这主要是因为,数据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只要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就能通过数据促进信息的增长和交换,创造数据价值。

IDC《2021年上半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数据跟踪报告》中显示,随着数字化增长,数字化相关技术、服务市场也在不断提升,仅2021年上半年中国商业智能市场规模就达到了亿美元,将前两年20%的增长速度拉高到了。

商业智能BI-派可数据商业智能BI

从商业智能我们就可以看出数据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因为商业智能是一套完整的由数据仓库、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组成的数据类技术解决方案,它可以打破数据孤岛,利用数据仓库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并通过ETL和数据模型进行规范处理,然后以图形化手段,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为业务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支撑。

4、数字经济增长

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数字化建设传播到众多领域,也让数字经济全面开花,在传统经济增长乏力的当下,承当起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因为自身的特性,为社会人群构建了一套新颖、互联、线上、跨界的数字空间,为传统的产业经济焕发了第二春,催生出了不同领域的新型经济,为数字经济的多样性作出了证明。

派可数据 商业智能BI可视化分析平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