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资产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企业重组是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提高竞争能力 ,降低经营风险的经营决策行为。在未来的几年中 ,企业重组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重组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重组论文 范文 一:企业重组整合税收筹划分析

随着经济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家电网公司企业不断改革,对集体企业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企业产权重组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重组的方式很多,有合并、分立、兼并、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等形式。企业在产权转移过程中无法回避相关的税收问题。国家为了适应企业产权重组的需要,加强对资产重组企业的征收管理,财政部与国税总局于2008年联合下发的 财税 〔2008〕175号文件《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并于2009年再次下发国税发〔2009〕89号文件《关于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若干执行问题的通知》,此后在依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前提下,又制定了财税〔2009〕59号文件《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改组和改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认定、资产计价、税收优惠、亏损弥补以及重组收益等涉及企业所得税的问题做出了新规定,为企业进行产权重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税收筹划的空间。本文拟就企业合并、分立两种重组形式,谈谈税收筹划的思路。

一、企业合并、分立过程中涉及的税收政策

企业在合并、分立过程中涉及到所得税、契税、印花税、以及增值税和营业税等处理。

(一)涉及的所得税政策

1.企业合并涉及的所得税政策根据财税〔2009〕59号规定,企业发生合并,都应当按照清算进行所得税的税务处理被合并企业,合并企业不得结转弥补被合并企业的亏损。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照被合并企业的公允价值进行确定。但是,存在以下条件时可以享受特殊税务处理:一是,存在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二是,在企业合并发生时企业股东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大于或等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五。特殊税务政策规定:合并企业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来作为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合并企业承继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所涉及的所得税涉税事项;被合并企业亏损的允许合并企业可以弥补的最大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用合并方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来确定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企业在吸收合并过程中,如果企业在合并后,不改变存续企业的性质及其所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合并企业在合并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剩余期限内继续享受,其所享受的优惠金额按照存续企业合并前一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计为零)计算。

2.企业分立涉及的所得税政策根据财政部及国税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企业在发生分立过程中,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分立出去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存在以下情形时:一是,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收益进行处理。二是,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规定不得相互结转弥补企业分立企业的亏损,按清算进行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处理所得税涉税问题。分立企业在确定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时应按照公允价值予以确认。企业分立时存在以下条件时可以享受特殊税务处理:分立和被分立的双方企业再不改变原来实质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如果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分得被分立企业的股权(按照原持股比例),同时取得股权大于或者等于支付总额的85%。特殊税务政策规定: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分立企业所接受的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分立企业承继已分立出去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涉税业务;如果企业在分立后,不改变存续企业的性质及其所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分立企业在分立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剩余期限内继续享受,其优惠金额按该企业分立前一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计为零)乘以分立后存续企业资产占分立前该企业全部资产的比例计算。

(二)涉及的契税政策

依据国税发[2009]89号以及财税[2008]175号的有关规定:企业发生重组合并的,并且保持原投资主体继续存在的,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由合并后的企业承受的,享受契税免税的税后优惠政策;企业如果发生分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主体其性质相同的企业,不征收新设方、派生方承受的原企业的房屋以及土地的契税。

(三)其他涉税政策

依据《关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的规定,企业在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务债权、及劳动力时,转让过程中涉及的应税货物转让不应当征收增值税。依据《关于转让企业产权不征营业税问题的批复》的规定,企业整体转让产权的,其转让价格与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存在很大的不同,不能仅仅通过资产价值来决定企业产权的转让价格,此种整体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应征收营业税。依据财政部与国税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纳税人通过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入股被投资企业的,纳税人参与并接受投资方进行的利润分配,与投资方共同承担投资所产生的风险,按照税收相关规定不应当征收营业税。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也不应当征收营业税。

二、企业合并、分立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一)企业合并的税收筹划

企业合并的税收筹划应当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税负,考虑企业合并后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增值税的筹划。如果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率高于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方式,改变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反之则宜采取控股合并,保留各自的独立纳税主体。

2.契税的筹划。宜采取吸收合并方式,享受免税政策。

3.企业所得税的筹划。通过吸收合并亏损企业并选择股票加现金(债券)方式,并使非股权支付额(债券或现金支付)低于15%,这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亏损弥补、继续税收优惠等政策。当然,合并时不仅应考虑税收因素,还应该结合合并的主要动因,全面分析合并的成本和收益,单纯为了节省税款进行合并是不可取的。

(二)企业分立的税收筹划

1.增值税筹划。

(1)混合销售的分离。根据税收相关法律规定,一般货物的生产、零售或着批发的企业、个体经营者以及企业性单位存在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视同货物销售,对其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存在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视为非应税劳务销售,不应征收增值税。通过筹划将销售和劳务分成两项不具有从属关系的行为,从而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减少税负。

(2)免税或低税率项目的分立。购进免税农产品或县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13%计算可抵扣得进项税款。这为企业通过分离进行增值税筹划提供了空间。在对特定的增值税免税或低税率产品进行涉税处理时,通过将其生产归类于独立生产的企业,可以避免在进行税务处理过程中因模糊核算而使用了高税率,由此可以促使企业降低税负。

2.契税的筹划,企业分立时,尽量保证属于同一投资主体,享受免税政策。

3.企业所得税的筹划。企业进行分立时的思路是:应尽量使非股权支付额低于15%,并且不改变原经营活动尽可能通过分立使企业成为微利企业或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20%的优惠税率。

三、小结

企业合并、分立等重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进行重组整合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经营决策,同时涉及角度财务决策信息,并产生大量的税收问题。因此,在进行重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用现行税收法规来评价重组整合的可行性,还应当深入细致地分析每一种重组方案的涉税项目以及所可能产生的税收问题,在全面分析此种重组方案的前提下提出此种重组整合方案下的税收筹划方案。在评价税收筹划方案的过程中,要对重组整合中涉税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考虑;在考虑当前现行税收相关法规的,还应当对今后税收相关法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做到税收筹划的未雨绸缪。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找出最佳途径,才是理想之举。

企业重组论文范文二:企业重组中资产转让税收政策分析

一、相关国家税收政策

(一)营业税分析

上述当中的某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的过程当中,根据国家相关营业税政策的规定要求在2011年10月1日起,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重组活动,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重组,其中比较重要的方式即为企业资产合并和企业资产置换,在此基础上还有企业资产分立,同时还包括比较重要的企业资产出售,通过这些 方法 将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全部资产或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部分资产,同时还包括企业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还有企业债权等都经过活动程序将其转给重组活动的单位或者重组活动参与的个人,根据国家营业税政策的规定,这些活动项目都不需要进行营业税缴纳,并且企业的不动资产同时还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等等各项在进行资产转让和重组的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营业税缴纳。就此,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营业税的缴纳。

(二)土地增值税分析

该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的过程中有企业的土地及房产总共资产价值为6000万元,但是根据我国土地增值税的国家政策规定显示: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经营不利,难以继续下去的情况时,企业会进行重组或者兼并的活动。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会涉及到房产和土地等项目,对于实行兼并活动的企业或者是对于被实行兼并的企业,两方企业在进行房产转让的过程中,都不需要进行土地增值税的缴纳。就此,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土地增值税的缴纳。

(三)增值税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工作,随后对于企业评估后的资产进行转让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转让的资产,企业要进行增值税的缴纳。但是根据我国增值税的国家政策规定,企业运用置换以及企业资产合并等方式进行的重组活动,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资产或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资产转让给参与重组其他企业,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相应的企业增值税。并且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的资产中还有1000万元的货物,即使企业进行货物转让这一活动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增值税费。就此,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增值税费的缴纳。

(四)契税分析

企业重组活动是由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两者共同完成的,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所有权转让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契税税费。根据相关的国家契税政策规定,对于整体被兼并或者是整体出售的企业,国家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将被兼并企业法人的责任与利益等一并注销,并且兼并企业要全部安置被兼并企业的工作人员,并且对其进行大于等于三年 劳动合同 的签订,从而兼并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中涉及的土地转让、房屋转让等活动都不需要进行企业契税税费的缴纳。就此,本案例中实行兼并重组活动的企业如果能够在兼并活动的同时安置该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并且与这些工作人员签订大于等于三年的劳动合同,企业重组活动中的合并企业就不需要进行契税税费的缴纳。

(五)企业所得税分析

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过程中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比较多,其中企业主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企业的重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商业性,不能够对国家税费缴纳予以拖延。其次,企业重组活动中的资产分配比例要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第三,企业重组活动之后的一年当中不可以将企业重组活动之前的经营性质进行改变。第四,企业重组活动中的支付金额也要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相符合。第五,企业重组活动之后的一年当中不可以进行企业股权转让活动。

二、结束语

本文选取某地某企业的重组活动为研究案例对其重组活动中资产转让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阐述,科学合理的税收分析能够减少企业的税费缴纳,提高企业的效益。

企业重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企业研究论文

2. 企业战略论文范本

3. 电力公司论文

4. 公司管理论文

5.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6.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业务重组,不仅使企业可以在制度和治理结构上实现变革,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但目前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严重;个别企业认为债务重组“一组就灵”,盲目重组。对重组损益的确认及其会计处理不完善,如对于债务人而言,债务重组中获得的重组收益,一次性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但有时候债务人受益过程较长,可能覆盖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一次性计入损益的方法会造成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不合理,有悖于资本保全的原则。重组收益被列入营业外收入以后,增加了当期利润,多缴纳所得税,但实际上并未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而现金流出会抵消债务重组收益的好处,造成短期内企业资金的紧张,违背了债务重组的初衷。对于债权人而言,通常会把债务重组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记入了当期损益,但实际上损失并不完全归属本期,债权人进行税前抵扣,转移税前利润,会出现少纳税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以期对企业债务重组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影响分析 (一)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差异比较 1. 概念差异。 2.对重组损益处理的变化。 3.公允价值地位的变化。 4.披露的差异。 (二)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作为债务人的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所以,这条准则对于部分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势必会大幅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收益。 2.发生债务重组的企业,如果涉及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将不得不在特定期间内确认巨额损益,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越大,通常就意味着企业风险加大。 3.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将确认越来越多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以及非经营性损益(如债务重组损益)。财务报表上确认的这些损益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这样就加大了利润分配决策的难度。 二、如何运用新会计准则解决债务重组问题 (一) 正确确定公允价值 (二)关于重组收益的问题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时候如果不把债务重组收益与损失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将会导致主表和附表所反映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一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所以作如下建议:一是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损益。这样处理可以较清楚的了解债务重组损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提高会计数据的质量。二是要求管理层必须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经营性损益和非经营性损益,在利润分配时力求稳健。 (三)注意问题 新债务重组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又与国际惯例趋同,对旧准则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引入了公允价值,使资产的计量更为合理,能够较客观的反映重组业务发生时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债务重组双方均计算重组损益,并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使损益的计量、确认更为合理,不仅体现了纯粹的重组损益,也体现了资产的价值增值和减值损益。

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在这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复杂的税收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资产重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企业资产重组,简单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进行扩张重组,较为稳健,其弱点是资产重组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人为的产权结构的重组,不同成份,不同规模,不同企业间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结构优化组合。当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其优点是资产重组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问题、对策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具备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外,还必须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加快企业转机改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是制约我国多数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只有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的方式才能实现。成功的扩张能使企业经济效益奇迹般地增长,这是成熟企业所必须考虑采取的经营战略。但是,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资产重组都能获得成功,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着体制不活,条块分割,产品竞争优势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搞资产重组若不谨慎行事,其风险将会很大。因此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决策时,只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购并目标,充分发挥地域、专业、人力资源等互补性优势,提高资产组合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当前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资产重组,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壮大规模,较为稳健,其弱点是扩张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企业结构的重组,不同成分、不同规模、不同企业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企业产权结构优化组合。目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其优点是重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资产的条块分割、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其资产重组受到利益壁垒的阻扰,企业决策难度加大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可能会使企业涉足的行业增多,市场供求种类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了解经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提高市场调研的能力和质量。与此同时,经营决策组合和投资组合方式的增多,必然要求企业提高市场决策水平。随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必将加大 市场营销 的难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好多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容易造成以成功的产品模式作为万能的标准模式,在企业新涉足的行业里盲目推广,从而造成市场开拓的单一性和风险性。这种不适应所涉足各行业特点的推广战略,容易导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商战中很可能会败下阵来。此外,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涉足了许多不熟悉的领域,客观上决定了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必须很快地掌握新涉足领域的产品开发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技巧,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决策者无法在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企业决策中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就难以避免,从而有可能把企业引入不能自拔的“沼泽”之中。

(二) 企业管理 失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率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都是以外延的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而由于母企业的管理体制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原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从而加大了企业扩张后管理上的难度,增加了经营风险。首先,目标管理实现的难度加大。在企业规模短期内急剧膨胀的同时,由于多元利益的存在,企业目标多样化也就随之而来,这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及时跟上,否则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与企业目标将无法统一,致使企业的目标管理难以实现。其次, 财务管理 较难统一和规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企业资产重组后,由于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母企业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利益关系的充分协调需要一定时间,决策者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多数母企业都必然会对新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强制性的统一和规范。但是,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加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第三,各种信息的传递有可能受阻,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依靠市场、财务会计等信息系统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利用信息资料对筹资、投资、产品开发和营销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利用信息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控制。由于购并和重组致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信息传递环节增多,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欠佳等情况很可能出现,从而造成在信息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存在着较大时间差等诸多问题。在当今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延误则往往造成大企业集团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决策、加强管理的致命弱点,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易引起经济纠纷和企业资产的流失。

(三)目前企业负担过重、富余人员多、员工素质低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阻碍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企业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时期,也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一般难以对人才结构实施战略性设计和调整。由于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人才储备数量,人才结构状况和知识互补能力等方面,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要求,短期内无法获得人才竞争优势,加上被并购企业的员工 文化 素养、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职工素质下降,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和重组后多元经营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冗员多、负债率高、包袱重的壮况较为普遍,致使企业富余人员分流下岗和再就业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障碍。

(四)企业支柱产品受到不良影响使得企业资产重组步履维艰

企业的支柱产品如同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样,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品作后盾,也就是说在某个行业中,本企业的主要产品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要能为企业创造丰厚而稳定的利润。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实行资产重组和多元经营,必然引起投资项目增多,资金分散使用,导致资金短缺现象,使支柱产品的发展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出现本来市场火爆、深受宠爱的产品供应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情况,这就等于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资产的重组优化。

(五)企业形象受到损伤使企业资产重组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

由于被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子企业)很可能是经营管理不善,濒于亏损和破产的企业,与购并企业(母企业)在 企业文化 、管理风格,技术基础、产品质量、经营运作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如果母企业不能及时地对他们加以调整,对他们的干部和员工按母企业的 规章制度 和风格加以管理,对他们的技术、产品按照母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加以严格控制,可能导致被购并企业员工的行为背离母企业的要求,严重影响企业已经树立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重组,使得企业资产的重组缺发动力和压力、扭曲了资产重组的运形机制。

二、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思路

企业资产重组要合规律、重效益、慎重决策,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在重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产生诸多茅盾。但是,企业只要谨慎分析自身的实力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 措施 ,稳健操作,也可以使企业重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资产重组要立足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正确选择重组目标

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务必要注重保持被重组企业在重组后,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战略步骤相协调,必须有利于企业自身战略的实现。尤其要弄清被重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优势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捷经;濒临倒闭,复活无望的企业,虽然重组成本低,对母企业来说,也并不意味着“低成本扩张”,弄得不好倒是一种负担,一种损失;而那些确因管理不善或设备陈旧而无力更新,发展前景看好而目前又陷入困境的企业,则是较好的重组目标。这样既可利用被重组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源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又可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企业的资产重组必须以企业转机改制为出发点才能取得优化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实效,否则再好的企业也会被拖垮。

(二)企业资产重组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人才结构的完备程度、员工素质的高低状况,是企业能否有效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要把人的因素作为决定企业兴衰的首要因素。首先努力激发被重组企业员工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建设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其次,大胆选拔任用勤于学习,善抓机遇,勇于拼搏,精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为被重组企业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结构,积极吸纳和培训技术人才。第四,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任人唯贤、便于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五,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良好局面,尽快获得人才竞争优势。

(三)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市场变化很快,甚至有时难以预测。企业不能只单纯追求重组,而要善于对危及企业生存的诸多因素作出判断,经常进行危机分析,制定相应的反危机策略与应急措施,先生存后发展,绝不能因发展和重组而影响生存,或者说不能只考虑前进而不留后退之路。在慎重决策、稳步前进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时地进行重组,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在重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对重组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要保持它们的相对独立性,积极防范行业风险,建立抗风险机制。

(四)注重支柱新产品创新,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企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不但要有盈利、有规模,而且要始终保持企业主要产品有活力有竞争力。为此必须搞好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开拓创新,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既要研究新理论、新工艺可能对原产品、新产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又要研究新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近期有无替代产品出现等。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应立足于深度开发新产品和完善目前的支柱产品,延续其技术优势,扩展市场份额,要集中精力研究相关技术、相关产品,超前寻找相关的替代产品,加快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

(五)善于决策,减少失误,消除人们对资产重组的顾虑

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与重组策略,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首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重组决策,要想尽量避免失误,减小风险,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第一,必须对市场需求情况正确了解和分析。企业决策之前要做好 市场调查 、分析等基础性工作,选择目标市场一定要稳、要准,要具有前瞻性,正确评估企业重组后进入市场的能力,切不可看到某种产品利润大,就盲目上马,结果步人后尘,形成千人同吃一张饼的局面,使企业预定目标无法实现。第二,应有强大的实力和足够的市场支撑力。企业在自身经营壮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 渠道 较宽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实施重组,利用适度举债来扩大规模,涉足前景看好的领域是可取的,但绝不能做“无本买卖”。过份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盲目追求企业规模而快速重组、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将是脆弱的,搞得不好将会危及企业的生存。第三,企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必须有竞争优势。在目标市场定位中,一定要展己之长,选择那些自己在生产技术占优势、经营上熟悉、且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产业,进行和重组。反之,不仅达不到分散风险、增加盈利机会的重组初衷,反而会因过多地进入其他产业而使企业对这些产业产生“消化不良”,主业也可能会因“消化不良”而失去优势,导致规模不经济。第四,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并达到利润最大化。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一般偏小。而要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支柱产品就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创造出最高的投资效率。第五,重组应以纵向为主,跨行业的横向重组必须慎行。纵向重组是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技术和产供销之间的关联特性为基础的重组,其着眼点应在于,把加工工序前后关联的生产部门联合起来,提高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和生产效率;将技术创新投资相对集中,降低技术创新的单位成本,在保持企业财务独立的前提下,以销售为先导,定点生产,定点供货,同时以生产为核心,构筑产供销网络,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才能使重组得以顺利实施。

(六)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系统,使资产重组规范有序

企业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资产重组后,其人事、信息、质量、成本、财务等管理体制的各要素都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建立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重视信息管理,增加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信息管理占据各种管理的主导地位,利用信息体系对各分支机构和被重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其次,加强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以经营能力为保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把企业目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起来,提高职工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产品质量双重审核机制,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第三,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正确运用筹资、投资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在保证各被重组企业财务独立的同时,核定被重组企业的投资返还率,制定企业内部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要抓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全面推行成本核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七)铸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力争资产重组最优化

企业在实行重组过程中,要重视被重组企业在管理风格、技术基础、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吸取被重组企业精华的同时,加快企业文化和经营观念的磨合,要用本企业的先进文化 教育 被重组企业的员工,用本企业长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观念、行为方式、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等影响他们,用本企业先进的规章制度、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对他们严管理、高要求,避免其行为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在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产品质量与开拓销售市场等方面更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建立一套统一的产品质量验证体系,杜绝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另外还要防止无限地延伸品牌,利用品牌卖钱,造成最后毁掉品牌的结果。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通过积累、重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争艳斗妍。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企业的艰巨任务,也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防范风险,谨慎决策,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洁等:《企业重组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项目工作组:《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的新进展》,《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4期

3、曹钢、王中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魏杰:《企业制度安排:企业存亡诊断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5、黄群慧等:《资本重组的决策机制与转型经济中的银企关系》,国有资产管理1998年第3期

6、葛文新:《国有企业负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1期

7、赵怀勇、杨筱燕《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设》,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3期

8、杨文静:《企业资金管理中问题与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9期

论文关键词:重组融资 企业并购 并购融资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并购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显著增加,然而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上仍然存在很大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急需进行创新改革。

一、企业重组的涵义

重组即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企业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资金资源的重组,它不仅调整生产资源本身,还调整生产资源构成要素而企业重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相对于其他重组是一个基础工程。企业资产重组融资的各项工作有着明确目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资本利润、增强企业资本筹资能力,最终达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构形成和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资产重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比如重组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同。

二、企业重组存在的困难

(一)我国企业重组过程中融资手段不多

目前,我国重组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募集资金,但是由于上市过程艰难,市场存在多种不规范现象,同时募集资金的能力相比于香港和欧美市场非常薄弱,而且由于并购融资资金需求量大,风险也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造成资金需求和供给差距显著;另外股票发行额度控制,也会影响融资规模。债券市场也是一般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债券发行企业公信力不高,造成还本付息的担心,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家往往严格控制发行企业债券,一是总量控制,二是程序繁杂,手续和证明文件齐备才能发行,往往造成企业的并购资金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再次,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在中国寥寥无几,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成熟,有许多专门基金投资这类证券,而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需求多,债券的融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商业信贷规模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银行的国有属性,出资人对于资产盯得不严,一些企业在债务重整过程中,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损失惨重,影响了银行的参与意愿。我国信贷的主要发放者是银行,而主要的使用者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企业的资本金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一直依靠银行进行输血,致使银行不堪重负,而企业不思进取,最后造成企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政府支持企业的上述行为,形成了大量的呆帐、死账。同时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没有停顿生产就换了主人,国有资产却大部分流失。银行的债权人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上述行为直接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上述历史背景造成银行的投放信贷能力和信心受到影响,使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减少。 (三)并购企业激活能力不强

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强并购企业的经营能力,或者弥补某方面的缺陷,或者为了占领相关市场,因此激活被并购企业的能力至关重要,激活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构架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资金注入。而当前的企业并购重组,只关注并购能否成功,并购资金是否充盈,对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激活过程并不关注,及易造成并购重组活动失去了先前的意义。

三、企业资产重组融资创新的措施

(一)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打造公信企业

首先改善自身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增加股东规模,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与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合作,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公信力。

(二)丰富融资 方法 ,差异化并购

第一,应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板块,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力度,创建风险投资市场,创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等方法。第二,目前,重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行政划拨和市场交易。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科学评估并购重组前景,谨慎选择并购方式。

(三)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激活改造

有所区别的对待被并购企业的现有资产:1.对于被并购企业的优良资产部分,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和资源,进一步投入资金,促进其良性发展;2.对于经营状况一般,核减其债务,减少企业负担,进行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再造,培育此类企业发展:3.对于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关停等方式,减少其对企业的负担,并变卖其资产,从而能够获取 其它 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合理选择融资渠道,及时盘活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才能为新企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有关企业资产重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2.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3. 资产重组规定

4. 关于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5. 有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6. 有关企业危机处理论文

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提供一些会计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5.经济价值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三、审计方面1.关于CPA信任危机问题的思考2.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3.论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管理4.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6.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7.审计质量控制8.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9.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11.论审计风险防范12.论我国的绩效审计13.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14.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15.经济效益审计问题16.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17.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18.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19.试论审计抽样20.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1.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22.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提供一些会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供参考。一、会计方面(含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1.金融衍生工具研究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3.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5.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6.论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7.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8.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10.企业破产的若干财务问题11.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2.论财务报告的改进13.论企业分部的信息披露14.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5.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16.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17.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1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19.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20.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21.合并报表若干理论的探讨22.增值表在我国的应用初探23.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研究24.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对策25.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26.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7.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28.盈余管理研究29.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30.网络会计若干问题探讨31.论绿色会计32.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研究3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责任会计34.人本主义的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35.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会计36.全面收益模式若干问题研究3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会计问题研究38.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39.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40.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和应用41.跨国公司转让定价问题的探讨42.我国企业集团会计若干问题研究43.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44.试论会计监管4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46.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47.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价值评估48.企业整体评估中若干问题的思考49.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50.《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51.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52.XX准则的国际比较(例如:中美无形资产准则的比较)5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54.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5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会计的影响56.对资产概念的回顾与思考57.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58.试论会计政策及其选择59.对虚拟企业几个财务会计问题的探讨60.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探讨61.两方实证会计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二、财务管理方面(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1.管理层收购问题探讨2.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3.论杠杆收购4.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5.投资组合理论与财务风险的防范6.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7.金融市场与企业筹资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9.中西方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0.论我国的融资租赁1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13.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14.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15.股利分配政策研究1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17.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18.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19.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2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2.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并购23.债转股问题研究24.公司财务战略研究25.财务公司营运策略研究26.资本经营若干思考27.风险投资运作与管理28.论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29.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0.资产重组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31.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决策32.企业并购的筹资与支付方式选择研究33.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4.股票期权问题的研究35.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36.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7.国际税收筹划研究38.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39.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40.XXX税(例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4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42.入世对我国税务会计的影响及展望43.我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44.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战略成本会计是指企业通过对投资决策和实施、研究开发与设计、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监控,将这些监控贯穿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规划并控制成本使之保持在适度水平,以便在市场上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有效地完成既定的业绩要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成本会计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而把重点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正确地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一、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战略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战略成本会计管理在企业中获得领导者的支持,企业成功才会推广战略成本会计,进而开展战略管理。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是全员工程,其成本核算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收集以及改善行动都需要全员参与,实施战略成本会计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个人和组织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机构也要为适应系统的成功实施进行再造。二、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战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企业不仅要设计出符合顾客需求并具良好品质及机能的产品,且同时必须达成其成本目标。至于中间过程是要透过降低多少材料费、加工费等来达成目标,则由各设计部门视其创意而定。要根据各个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成本预估、确认设计部门目标达成的情况。三、在企业市场定位管理中的应用在战略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四、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的目的即是降低总成本,对成本实行优化管理。主要应从适宜质量控制、网点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力求实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佳结合。为此,应当注重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从战略成本会计角度强化质量经济分析。定期向户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成本质量得到优化配置,有效的削减隐没成本。销售阶段的的成本会计系统可以通过网点配置与布局的合理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最后,完善售后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成本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售后服务这一活动时,增加服务设施或人员,可降低由于等待服务而发生的等候费用,但却相应增加了服务机构的费用,如商品仓库的发料和领料就存在这一矛盾。

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实现手段,在这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复杂的税收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资产重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企业资产重组,简单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进行扩张重组,较为稳健,其弱点是资产重组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人为的产权结构的重组,不同成份,不同规模,不同企业间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结构优化组合。当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其优点是资产重组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问题、对策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发展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具备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外,还必须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加快企业转机改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是制约我国多数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要想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只有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的方式才能实现。成功的扩张能使企业经济效益奇迹般地增长,这是成熟企业所必须考虑采取的经营战略。但是,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资产重组都能获得成功,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着体制不活,条块分割,产品竞争优势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搞资产重组若不谨慎行事,其风险将会很大。因此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决策时,只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购并目标,充分发挥地域、专业、人力资源等互补性优势,提高资产组合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当前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资产重组,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发展来壮大规模,较为稳健,其弱点是扩张速度慢;另一种则是通过企业结构的重组,不同成分、不同规模、不同企业的产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企业产权结构优化组合。目前,我国企业比较看重后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其优点是重组速度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资产的条块分割、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其资产重组受到利益壁垒的阻扰,企业决策难度加大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可能会使企业涉足的行业增多,市场供求种类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了解经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提高市场调研的能力和质量。与此同时,经营决策组合和投资组合方式的增多,必然要求企业提高市场决策水平。随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必将加大 市场营销 的难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好多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容易造成以成功的产品模式作为万能的标准模式,在企业新涉足的行业里盲目推广,从而造成市场开拓的单一性和风险性。这种不适应所涉足各行业特点的推广战略,容易导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商战中很可能会败下阵来。此外,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涉足了许多不熟悉的领域,客观上决定了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必须很快地掌握新涉足领域的产品开发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与技巧,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决策者无法在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企业决策中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就难以避免,从而有可能把企业引入不能自拔的“沼泽”之中。

(二) 企业管理 失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效率

企业的兼并、收购、和重组,都是以外延的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而由于母企业的管理体制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原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从而加大了企业扩张后管理上的难度,增加了经营风险。首先,目标管理实现的难度加大。在企业规模短期内急剧膨胀的同时,由于多元利益的存在,企业目标多样化也就随之而来,这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及时跟上,否则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与企业目标将无法统一,致使企业的目标管理难以实现。其次, 财务管理 较难统一和规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枢,企业资产重组后,由于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母企业与被购并、重组企业的利益关系的充分协调需要一定时间,决策者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多数母企业都必然会对新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强制性的统一和规范。但是,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加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第三,各种信息的传递有可能受阻,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依靠市场、财务会计等信息系统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利用信息资料对筹资、投资、产品开发和营销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利用信息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控制。由于购并和重组致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信息传递环节增多,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欠佳等情况很可能出现,从而造成在信息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存在着较大时间差等诸多问题。在当今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延误则往往造成大企业集团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决策、加强管理的致命弱点,造成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无所适从的局面,易引起经济纠纷和企业资产的流失。

(三)目前企业负担过重、富余人员多、员工素质低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阻碍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企业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时期,也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一般难以对人才结构实施战略性设计和调整。由于原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人才储备数量,人才结构状况和知识互补能力等方面,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要求,短期内无法获得人才竞争优势,加上被并购企业的员工 文化 素养、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企业的整体职工素质下降,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和重组后多元经营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冗员多、负债率高、包袱重的壮况较为普遍,致使企业富余人员分流下岗和再就业成为企业资产重组的障碍。

(四)企业支柱产品受到不良影响使得企业资产重组步履维艰

企业的支柱产品如同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样,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品作后盾,也就是说在某个行业中,本企业的主要产品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要能为企业创造丰厚而稳定的利润。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实行资产重组和多元经营,必然引起投资项目增多,资金分散使用,导致资金短缺现象,使支柱产品的发展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会出现本来市场火爆、深受宠爱的产品供应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情况,这就等于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资产的重组优化。

(五)企业形象受到损伤使企业资产重组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

由于被购并和重组的企业(子企业)很可能是经营管理不善,濒于亏损和破产的企业,与购并企业(母企业)在 企业文化 、管理风格,技术基础、产品质量、经营运作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如果母企业不能及时地对他们加以调整,对他们的干部和员工按母企业的 规章制度 和风格加以管理,对他们的技术、产品按照母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加以严格控制,可能导致被购并企业员工的行为背离母企业的要求,严重影响企业已经树立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严重阻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重组,使得企业资产的重组缺发动力和压力、扭曲了资产重组的运形机制。

二、企业资产重组的基本思路

企业资产重组要合规律、重效益、慎重决策,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在重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产生诸多茅盾。但是,企业只要谨慎分析自身的实力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 措施 ,稳健操作,也可以使企业重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资产重组要立足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正确选择重组目标

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务必要注重保持被重组企业在重组后,一定要与本企业的战略步骤相协调,必须有利于企业自身战略的实现。尤其要弄清被重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优势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捷经;濒临倒闭,复活无望的企业,虽然重组成本低,对母企业来说,也并不意味着“低成本扩张”,弄得不好倒是一种负担,一种损失;而那些确因管理不善或设备陈旧而无力更新,发展前景看好而目前又陷入困境的企业,则是较好的重组目标。这样既可利用被重组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源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又可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企业的资产重组必须以企业转机改制为出发点才能取得优化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实效,否则再好的企业也会被拖垮。

(二)企业资产重组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人才结构的完备程度、员工素质的高低状况,是企业能否有效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要把人的因素作为决定企业兴衰的首要因素。首先努力激发被重组企业员工的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建设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其次,大胆选拔任用勤于学习,善抓机遇,勇于拼搏,精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为被重组企业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结构,积极吸纳和培训技术人才。第四,建立岗位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任人唯贤、便于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五,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的良好局面,尽快获得人才竞争优势。

(三)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资产重组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市场变化很快,甚至有时难以预测。企业不能只单纯追求重组,而要善于对危及企业生存的诸多因素作出判断,经常进行危机分析,制定相应的反危机策略与应急措施,先生存后发展,绝不能因发展和重组而影响生存,或者说不能只考虑前进而不留后退之路。在慎重决策、稳步前进的基础上,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时地进行重组,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在重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对重组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要保持它们的相对独立性,积极防范行业风险,建立抗风险机制。

(四)注重支柱新产品创新,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企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不但要有盈利、有规模,而且要始终保持企业主要产品有活力有竞争力。为此必须搞好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开拓创新,这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既要研究新理论、新工艺可能对原产品、新产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又要研究新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近期有无替代产品出现等。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应立足于深度开发新产品和完善目前的支柱产品,延续其技术优势,扩展市场份额,要集中精力研究相关技术、相关产品,超前寻找相关的替代产品,加快支柱产品的更新换代。

(五)善于决策,减少失误,消除人们对资产重组的顾虑

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企业发展战略与重组策略,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的首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重组决策,要想尽量避免失误,减小风险,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第一,必须对市场需求情况正确了解和分析。企业决策之前要做好 市场调查 、分析等基础性工作,选择目标市场一定要稳、要准,要具有前瞻性,正确评估企业重组后进入市场的能力,切不可看到某种产品利润大,就盲目上马,结果步人后尘,形成千人同吃一张饼的局面,使企业预定目标无法实现。第二,应有强大的实力和足够的市场支撑力。企业在自身经营壮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资金来源 渠道 较宽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实施重组,利用适度举债来扩大规模,涉足前景看好的领域是可取的,但绝不能做“无本买卖”。过份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盲目追求企业规模而快速重组、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将是脆弱的,搞得不好将会危及企业的生存。第三,企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必须有竞争优势。在目标市场定位中,一定要展己之长,选择那些自己在生产技术占优势、经营上熟悉、且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的产业,进行和重组。反之,不仅达不到分散风险、增加盈利机会的重组初衷,反而会因过多地进入其他产业而使企业对这些产业产生“消化不良”,主业也可能会因“消化不良”而失去优势,导致规模不经济。第四,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并达到利润最大化。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一般偏小。而要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支柱产品就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创造出最高的投资效率。第五,重组应以纵向为主,跨行业的横向重组必须慎行。纵向重组是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技术和产供销之间的关联特性为基础的重组,其着眼点应在于,把加工工序前后关联的生产部门联合起来,提高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和生产效率;将技术创新投资相对集中,降低技术创新的单位成本,在保持企业财务独立的前提下,以销售为先导,定点生产,定点供货,同时以生产为核心,构筑产供销网络,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才能使重组得以顺利实施。

(六)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系统,使资产重组规范有序

企业的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资产重组后,其人事、信息、质量、成本、财务等管理体制的各要素都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建立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重视信息管理,增加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信息管理占据各种管理的主导地位,利用信息体系对各分支机构和被重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信息预警系统。其次,加强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以经营能力为保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把企业目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统一起来,提高职工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产品质量双重审核机制,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第三,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正确运用筹资、投资等手段盘活存量资产,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在保证各被重组企业财务独立的同时,核定被重组企业的投资返还率,制定企业内部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要抓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全面推行成本核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七)铸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力争资产重组最优化

企业在实行重组过程中,要重视被重组企业在管理风格、技术基础、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吸取被重组企业精华的同时,加快企业文化和经营观念的磨合,要用本企业的先进文化 教育 被重组企业的员工,用本企业长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观念、行为方式、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等影响他们,用本企业先进的规章制度、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对他们严管理、高要求,避免其行为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背离,在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产品质量与开拓销售市场等方面更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建立一套统一的产品质量验证体系,杜绝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另外还要防止无限地延伸品牌,利用品牌卖钱,造成最后毁掉品牌的结果。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精神,已经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通过积累、重组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争艳斗妍。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企业的艰巨任务,也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防范风险,谨慎决策,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洁等:《企业重组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项目工作组:《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的新进展》,《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4期

3、曹钢、王中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构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魏杰:《企业制度安排:企业存亡诊断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5、黄群慧等:《资本重组的决策机制与转型经济中的银企关系》,国有资产管理1998年第3期

6、葛文新:《国有企业负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1期

7、赵怀勇、杨筱燕《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设》,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3期

8、杨文静:《企业资金管理中问题与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年第9期

论文关键词:重组融资 企业并购 并购融资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并购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显著增加,然而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上仍然存在很大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急需进行创新改革。

一、企业重组的涵义

重组即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企业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资金资源的重组,它不仅调整生产资源本身,还调整生产资源构成要素而企业重组的核心是资产重组,相对于其他重组是一个基础工程。企业资产重组融资的各项工作有着明确目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企业资本利润、增强企业资本筹资能力,最终达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构形成和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资产重组决策影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比如重组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会造成企业资本结构中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同。

二、企业重组存在的困难

(一)我国企业重组过程中融资手段不多

目前,我国重组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募集资金,但是由于上市过程艰难,市场存在多种不规范现象,同时募集资金的能力相比于香港和欧美市场非常薄弱,而且由于并购融资资金需求量大,风险也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造成资金需求和供给差距显著;另外股票发行额度控制,也会影响融资规模。债券市场也是一般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由于我国债券发行企业公信力不高,造成还本付息的担心,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家往往严格控制发行企业债券,一是总量控制,二是程序繁杂,手续和证明文件齐备才能发行,往往造成企业的并购资金无法按照预期进行。再次,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在中国寥寥无几,西方国家资本市场成熟,有许多专门基金投资这类证券,而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少,需求多,债券的融资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商业信贷规模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银行的国有属性,出资人对于资产盯得不严,一些企业在债务重整过程中,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使银行损失惨重,影响了银行的参与意愿。我国信贷的主要发放者是银行,而主要的使用者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造成企业的资本金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一直依靠银行进行输血,致使银行不堪重负,而企业不思进取,最后造成企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政府支持企业的上述行为,形成了大量的呆帐、死账。同时在上世纪末的大规模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没有停顿生产就换了主人,国有资产却大部分流失。银行的债权人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上述行为直接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因此上述历史背景造成银行的投放信贷能力和信心受到影响,使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机会减少。 (三)并购企业激活能力不强

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强并购企业的经营能力,或者弥补某方面的缺陷,或者为了占领相关市场,因此激活被并购企业的能力至关重要,激活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构架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资金注入。而当前的企业并购重组,只关注并购能否成功,并购资金是否充盈,对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激活过程并不关注,及易造成并购重组活动失去了先前的意义。

三、企业资产重组融资创新的措施

(一)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打造公信企业

首先改善自身经营机制,采取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增加股东规模,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与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合作,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公信力。

(二)丰富融资 方法 ,差异化并购

第一,应大力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板块,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力度,创建风险投资市场,创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等方法。第二,目前,重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行政划拨和市场交易。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当科学评估并购重组前景,谨慎选择并购方式。

(三)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激活改造

有所区别的对待被并购企业的现有资产:1.对于被并购企业的优良资产部分,品牌知名度高、产品性能稳定的产品和资源,进一步投入资金,促进其良性发展;2.对于经营状况一般,核减其债务,减少企业负担,进行技术、产品和管理的再造,培育此类企业发展:3.对于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关停等方式,减少其对企业的负担,并变卖其资产,从而能够获取 其它 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合理选择融资渠道,及时盘活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才能为新企业的腾飞插上翅膀!

有关企业资产重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企业并购研究论文

2. 有关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3. 资产重组规定

4. 关于企业资产管理论文

5. 有关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6. 有关企业危机处理论文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出现暂时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债,导致我国公司的债务重组活动日趋频繁,因而债务重组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引起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字 :债务重组 清偿债务 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一、债务重组的背景介绍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应该能够随着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善于经济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不可控制的一些因素,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偿还债务。按照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而作为债务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企业破产以偿还债务,此时可以通过协商使债权人做出某些让步,使债务人减轻负担,因此债务重组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应运而生了。

二、债务重组概述

1.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

(1)以资金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债券的资金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则为债务转为股权;就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转为股本;对其他企业而言,转为实收资本。

(3)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4)以上方式的组合。如以转让资产、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的组合清偿债务。

3.债务重组的原则

(1)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2)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低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将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分额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三、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1)债务重组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下进行债务重组时,修改债务条件通常会修改债务偿还期限,这就涉及到“时间”,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在不同的时间,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重组后的债务的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而不是采用现值,将把实质上属于债务重组范围的排除在外,使债务重组的损益确认不真实。

(2)错误的认识债务重组的作用

许多企业都错误的任务债务重组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债务问题,所以许多债务人企业纷纷进行债务重组,因为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且摆脱债务负担,许多企业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债务重组。

(3)债务重组为企业管理层贪**败提供了条件

在重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从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到重组日组织实施都由经办人员一手操办,便将抵债资产变卖,用于一些不正当的开支,甚至债权人企业把原可以有希望收回的债权也按债务重组处理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甚至是我国的经济发展。

(4)债务重组成为粉饰报表的手段

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隙,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使报表使用者蒙受损失,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的经济状况,会导致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与债务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尚无建立一套完胜的规范企业重组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不少企业钻了空子,假借债务重组逃脱大量的债务。

四、完善我国债务重组的措施

(1)运用公允价值的同时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根据谨慎性原则,对于那些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的非现金资产,以及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益,同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现值计量。

(2)合理的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到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暂时性的经济效益低下或陷入财务困难,但其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前景比较好,有外力相助就可以摆脱困境,他们才是债务重组的对象。

(3)加强监管力度

债务人可以通过实施债务重组获得债务重组收益,也有可能进行利润操控,进而达到给报表使用者传递错误信息的目的,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企业出于不正当目的而进行关联交易搞假重组。

(4)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监督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对单位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使会计人员摆脱与所在单位的利益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债务重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公正性。

(5)调整企业会计监管政策

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中公司的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行为均有会计监管要求,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确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资格的唯一核心指标。因此,公司为了增发或配股往往通过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或分母达到目的。从众多利润操纵的案例可以发现,操纵营业利润较难,而通过债务重组操纵非营业利润则很普遍。对此,应通过调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规避企业利润操纵。

五、债务重组的发展前景

我国进入资本市场以后,泡沫经济的成分与日俱增。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人们对债务的认识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债务重组便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债务不再是包袱,也可以包装成商品进入资本市场,运用多种凡是讲债务进行重组,在债务中能找到财务和商机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债务重组也逐渐盛行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海清.谈债务重组的界定,财务通讯1999(9)42-43;

[2]周艳.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11);

[3]向荣欣.论公允价值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管理观察 2010(1);

[4]贺云龙.谈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7(9):

浅析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是指除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具体又分为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和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下面结合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谈一下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的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一、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重组中不存在或有事项的重组协议。举例1:甲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乙公司,价款5000000元(含增值税)。按双方协议规定,款项应于2006年3月20日之前付清。由于乙公司连年亏损,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乙公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偿付甲公司。经双方协商,于2006年3月20日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协议如下:甲公司同意豁免乙公司债务2000000元,其余款项于重组日起一年后付清;债务延长期间,甲公司加收余款2%的利息,利息与债务本金一同支付。假定甲公司为该债权计提的坏账准备为500000元,现行贴现率为6%。(一)旧准则1.乙公司:债务人(1)2006年3月20日债务重组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债务人应将重组债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等于或小于将来应付金额,债务人不作账务处理。将来应付金额:(5000000-2000000)×(1+2%)=3060000(元)计入资本公积金额:5000000-3060000=1940000(元)借:应付账款-甲公司 5000000贷: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306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940000(2)一年后付款借: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3060000 贷:银行存款 30600002.甲公司:债权人(1)2006年3月20日债务重组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如果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等于或小于将来应收金额,债权人不作账务处理。将来应收金额: 3060000元债务重组损失:5000000-500000-3060000=1440000(元)借: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3060000 坏账准备 500000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1440000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5000000(2)一年后收款借:银行存款 3060000 贷: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3060000(二)新准则1.乙公司:债务人(1)2006年3月20日债务重组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将来应付金额: 3060000元将来应付金额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计算将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下同)3060000×PS(1,6%)=3060000×=2886804(元)计入损益金额:5000000-2886804=2113196(元)借:应付账款-甲公司 5000000贷: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2886804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 2113196要是上面的可以的话,就去这个地址找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毕业论文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业务重组,不仅使企业可以在制度和治理结构上实现变革,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但目前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严重;个别企业认为债务重组“一组就灵”,盲目重组。对重组损益的确认及其会计处理不完善,如对于债务人而言,债务重组中获得的重组收益,一次性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但有时候债务人受益过程较长,可能覆盖一个或几个会计期间,一次性计入损益的方法会造成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不合理,有悖于资本保全的原则。重组收益被列入营业外收入以后,增加了当期利润,多缴纳所得税,但实际上并未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而现金流出会抵消债务重组收益的好处,造成短期内企业资金的紧张,违背了债务重组的初衷。对于债权人而言,通常会把债务重组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记入了当期损益,但实际上损失并不完全归属本期,债权人进行税前抵扣,转移税前利润,会出现少纳税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以期对企业债务重组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影响分析 (一)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差异比较 1. 概念差异。 2.对重组损益处理的变化。 3.公允价值地位的变化。 4.披露的差异。 (二)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作为债务人的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所以,这条准则对于部分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势必会大幅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收益。 2.发生债务重组的企业,如果涉及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将不得不在特定期间内确认巨额损益,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越大,通常就意味着企业风险加大。 3.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将确认越来越多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以及非经营性损益(如债务重组损益)。财务报表上确认的这些损益往往缺乏相应的现金流,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这样就加大了利润分配决策的难度。 二、如何运用新会计准则解决债务重组问题 (一) 正确确定公允价值 (二)关于重组收益的问题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时候如果不把债务重组收益与损失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将会导致主表和附表所反映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一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所以作如下建议:一是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损益。这样处理可以较清楚的了解债务重组损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提高会计数据的质量。二是要求管理层必须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经营性损益和非经营性损益,在利润分配时力求稳健。 (三)注意问题 新债务重组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又与国际惯例趋同,对旧准则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引入了公允价值,使资产的计量更为合理,能够较客观的反映重组业务发生时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债务重组双方均计算重组损益,并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使损益的计量、确认更为合理,不仅体现了纯粹的重组损益,也体现了资产的价值增值和减值损益。

我这有些选题,你自己看下,自己参考参考下。1 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及其有效性检验2 跨国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识别、评价与应对3 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研究4 研发支出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5 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研究6 XBRL应用推广与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调研分析7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会计信息影响研究8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9 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问题探究10 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11 基于绩效评价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研究12 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13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14 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研究15 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16 失独家庭特别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与监督17 轻资产公司执行商誉会计准则有关问题探讨18 会计准则变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19 宁夏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20 董事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二1 基于金融危机史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2 会计行为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3 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4 瑞和装饰IPO股份支付会计应用的影响案例分析5 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会计问题研究6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研究7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8 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9 公司治理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0 政治关联、会计稳健性与过度投资——基于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11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问题研究12 中小学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存在问题分析1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14 社会信任度对会计舞弊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15 XBRL的应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16 反向购买中的会计相关问题研究17 低碳经济下我国火电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研究18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其应用研究——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19 会计稳健性对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20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个案研究三1 基于KPI的ZG研究院会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2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研究3 上市公司股权性质、政府补助与会计稳健性研究4 分析师关注、职业声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5 会计稳健性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6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创业板高管减持信息优势的影响研究7 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的系统动力学分析8 会计稳健性对民营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9 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 R&D支出会计行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11 基于治理环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12 政府关系、法律环境与会计稳健性13 会计稳健性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14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初探15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研究——以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会计专业为例16 企业反向购买间接上市的会计处理研究17 反倾销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预警体系研究18 创始人更迭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19 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2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你好,帮你来分析好就是

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的所得税管理,防止税收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第三条债务重组包括以下方式:(一)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三)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五)以上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第四条债务人(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企业)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债权人(企业)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当按照该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资产有关的税费)确定其计税成本,据以计算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或者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等。第五条在以债务转换为资本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中,除企业改组或者清算另有规定外,债务人(企业)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债权人(企业)应当将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该项投资的计税成本。第六条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第七条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减记至将来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所得;债权人应当将债权的计税成本减记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第八条企业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因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因债权人的让步而确认的资产转让所得或债务重组所得,如果数额较大,一次性纳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在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第九条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含有一方向另一方转移利润的让步条款的债务重组,有合理的经营需要,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分别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至第八条的规定处理:(一)经法院裁决同意的;(二)有全体债权人同意的协议;(三)经批准的国有企业债转股。第十条不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条件的关联方之间的含有让步条款的债务重组,原则上债权人不得确认重组损失,而应当视为捐赠,债务人应当确认捐赠收入;如果债务人是债权人的股东,债权人所作的让步应当推定为企业对股东的分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理。第十一条本办法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公平成交价值。第十二条本办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资产重组风险研究论文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出现暂时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债,导致我国公司的债务重组活动日趋频繁,因而债务重组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引起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字 :债务重组 清偿债务 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一、债务重组的背景介绍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应该能够随着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善于经济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不可控制的一些因素,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偿还债务。按照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而作为债务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企业破产以偿还债务,此时可以通过协商使债权人做出某些让步,使债务人减轻负担,因此债务重组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应运而生了。

二、债务重组概述

1.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

(1)以资金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债券的资金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则为债务转为股权;就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转为股本;对其他企业而言,转为实收资本。

(3)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4)以上方式的组合。如以转让资产、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的组合清偿债务。

3.债务重组的原则

(1)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2)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低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将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分额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三、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1)债务重组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下进行债务重组时,修改债务条件通常会修改债务偿还期限,这就涉及到“时间”,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在不同的时间,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重组后的债务的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而不是采用现值,将把实质上属于债务重组范围的排除在外,使债务重组的损益确认不真实。

(2)错误的认识债务重组的作用

许多企业都错误的任务债务重组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债务问题,所以许多债务人企业纷纷进行债务重组,因为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且摆脱债务负担,许多企业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债务重组。

(3)债务重组为企业管理层贪**败提供了条件

在重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从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到重组日组织实施都由经办人员一手操办,便将抵债资产变卖,用于一些不正当的开支,甚至债权人企业把原可以有希望收回的债权也按债务重组处理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甚至是我国的经济发展。

(4)债务重组成为粉饰报表的手段

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隙,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使报表使用者蒙受损失,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的经济状况,会导致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与债务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尚无建立一套完胜的规范企业重组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不少企业钻了空子,假借债务重组逃脱大量的债务。

四、完善我国债务重组的措施

(1)运用公允价值的同时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根据谨慎性原则,对于那些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的非现金资产,以及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益,同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现值计量。

(2)合理的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到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暂时性的经济效益低下或陷入财务困难,但其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前景比较好,有外力相助就可以摆脱困境,他们才是债务重组的对象。

(3)加强监管力度

债务人可以通过实施债务重组获得债务重组收益,也有可能进行利润操控,进而达到给报表使用者传递错误信息的目的,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企业出于不正当目的而进行关联交易搞假重组。

(4)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监督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对单位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使会计人员摆脱与所在单位的利益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债务重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公正性。

(5)调整企业会计监管政策

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中公司的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行为均有会计监管要求,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确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资格的唯一核心指标。因此,公司为了增发或配股往往通过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或分母达到目的。从众多利润操纵的案例可以发现,操纵营业利润较难,而通过债务重组操纵非营业利润则很普遍。对此,应通过调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规避企业利润操纵。

五、债务重组的发展前景

我国进入资本市场以后,泡沫经济的成分与日俱增。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人们对债务的认识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债务重组便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债务不再是包袱,也可以包装成商品进入资本市场,运用多种凡是讲债务进行重组,在债务中能找到财务和商机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债务重组也逐渐盛行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海清.谈债务重组的界定,财务通讯1999(9)42-43;

[2]周艳.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11);

[3]向荣欣.论公允价值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管理观察 2010(1);

[4]贺云龙.谈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7(9):

企业重组是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提高竞争能力 ,降低经营风险的经营决策行为。在未来的几年中 ,企业重组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重组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重组论文 范文 一:企业重组整合税收筹划分析

随着经济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国家电网公司企业不断改革,对集体企业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企业产权重组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重组的方式很多,有合并、分立、兼并、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等形式。企业在产权转移过程中无法回避相关的税收问题。国家为了适应企业产权重组的需要,加强对资产重组企业的征收管理,财政部与国税总局于2008年联合下发的 财税 〔2008〕175号文件《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并于2009年再次下发国税发〔2009〕89号文件《关于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若干执行问题的通知》,此后在依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前提下,又制定了财税〔2009〕59号文件《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改组和改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认定、资产计价、税收优惠、亏损弥补以及重组收益等涉及企业所得税的问题做出了新规定,为企业进行产权重组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税收筹划的空间。本文拟就企业合并、分立两种重组形式,谈谈税收筹划的思路。

一、企业合并、分立过程中涉及的税收政策

企业在合并、分立过程中涉及到所得税、契税、印花税、以及增值税和营业税等处理。

(一)涉及的所得税政策

1.企业合并涉及的所得税政策根据财税〔2009〕59号规定,企业发生合并,都应当按照清算进行所得税的税务处理被合并企业,合并企业不得结转弥补被合并企业的亏损。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照被合并企业的公允价值进行确定。但是,存在以下条件时可以享受特殊税务处理:一是,存在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二是,在企业合并发生时企业股东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大于或等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五。特殊税务政策规定:合并企业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来作为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合并企业承继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所涉及的所得税涉税事项;被合并企业亏损的允许合并企业可以弥补的最大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用合并方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来确定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企业在吸收合并过程中,如果企业在合并后,不改变存续企业的性质及其所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合并企业在合并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剩余期限内继续享受,其所享受的优惠金额按照存续企业合并前一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计为零)计算。

2.企业分立涉及的所得税政策根据财政部及国税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企业在发生分立过程中,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分立出去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存在以下情形时:一是,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收益进行处理。二是,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规定不得相互结转弥补企业分立企业的亏损,按清算进行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处理所得税涉税问题。分立企业在确定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时应按照公允价值予以确认。企业分立时存在以下条件时可以享受特殊税务处理:分立和被分立的双方企业再不改变原来实质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如果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分得被分立企业的股权(按照原持股比例),同时取得股权大于或者等于支付总额的85%。特殊税务政策规定:以被分立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分立企业所接受的被分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分立企业承继已分立出去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涉税业务;如果企业在分立后,不改变存续企业的性质及其所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分立企业在分立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剩余期限内继续享受,其优惠金额按该企业分立前一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计为零)乘以分立后存续企业资产占分立前该企业全部资产的比例计算。

(二)涉及的契税政策

依据国税发[2009]89号以及财税[2008]175号的有关规定:企业发生重组合并的,并且保持原投资主体继续存在的,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由合并后的企业承受的,享受契税免税的税后优惠政策;企业如果发生分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投资主体其性质相同的企业,不征收新设方、派生方承受的原企业的房屋以及土地的契税。

(三)其他涉税政策

依据《关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的规定,企业在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务债权、及劳动力时,转让过程中涉及的应税货物转让不应当征收增值税。依据《关于转让企业产权不征营业税问题的批复》的规定,企业整体转让产权的,其转让价格与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存在很大的不同,不能仅仅通过资产价值来决定企业产权的转让价格,此种整体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应征收营业税。依据财政部与国税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纳税人通过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投资入股被投资企业的,纳税人参与并接受投资方进行的利润分配,与投资方共同承担投资所产生的风险,按照税收相关规定不应当征收营业税。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也不应当征收营业税。

二、企业合并、分立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一)企业合并的税收筹划

企业合并的税收筹划应当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税负,考虑企业合并后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增值税的筹划。如果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率高于一般纳税人税负率,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方式,改变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反之则宜采取控股合并,保留各自的独立纳税主体。

2.契税的筹划。宜采取吸收合并方式,享受免税政策。

3.企业所得税的筹划。通过吸收合并亏损企业并选择股票加现金(债券)方式,并使非股权支付额(债券或现金支付)低于15%,这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亏损弥补、继续税收优惠等政策。当然,合并时不仅应考虑税收因素,还应该结合合并的主要动因,全面分析合并的成本和收益,单纯为了节省税款进行合并是不可取的。

(二)企业分立的税收筹划

1.增值税筹划。

(1)混合销售的分离。根据税收相关法律规定,一般货物的生产、零售或着批发的企业、个体经营者以及企业性单位存在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视同货物销售,对其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存在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视为非应税劳务销售,不应征收增值税。通过筹划将销售和劳务分成两项不具有从属关系的行为,从而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减少税负。

(2)免税或低税率项目的分立。购进免税农产品或县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13%计算可抵扣得进项税款。这为企业通过分离进行增值税筹划提供了空间。在对特定的增值税免税或低税率产品进行涉税处理时,通过将其生产归类于独立生产的企业,可以避免在进行税务处理过程中因模糊核算而使用了高税率,由此可以促使企业降低税负。

2.契税的筹划,企业分立时,尽量保证属于同一投资主体,享受免税政策。

3.企业所得税的筹划。企业进行分立时的思路是:应尽量使非股权支付额低于15%,并且不改变原经营活动尽可能通过分立使企业成为微利企业或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20%的优惠税率。

三、小结

企业合并、分立等重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进行重组整合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经营决策,同时涉及角度财务决策信息,并产生大量的税收问题。因此,在进行重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用现行税收法规来评价重组整合的可行性,还应当深入细致地分析每一种重组方案的涉税项目以及所可能产生的税收问题,在全面分析此种重组方案的前提下提出此种重组整合方案下的税收筹划方案。在评价税收筹划方案的过程中,要对重组整合中涉税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考虑;在考虑当前现行税收相关法规的,还应当对今后税收相关法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做到税收筹划的未雨绸缪。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找出最佳途径,才是理想之举。

企业重组论文范文二:企业重组中资产转让税收政策分析

一、相关国家税收政策

(一)营业税分析

上述当中的某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的过程当中,根据国家相关营业税政策的规定要求在2011年10月1日起,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重组活动,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重组,其中比较重要的方式即为企业资产合并和企业资产置换,在此基础上还有企业资产分立,同时还包括比较重要的企业资产出售,通过这些 方法 将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全部资产或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部分资产,同时还包括企业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还有企业债权等都经过活动程序将其转给重组活动的单位或者重组活动参与的个人,根据国家营业税政策的规定,这些活动项目都不需要进行营业税缴纳,并且企业的不动资产同时还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等等各项在进行资产转让和重组的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营业税缴纳。就此,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营业税的缴纳。

(二)土地增值税分析

该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的过程中有企业的土地及房产总共资产价值为6000万元,但是根据我国土地增值税的国家政策规定显示: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经营不利,难以继续下去的情况时,企业会进行重组或者兼并的活动。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会涉及到房产和土地等项目,对于实行兼并活动的企业或者是对于被实行兼并的企业,两方企业在进行房产转让的过程中,都不需要进行土地增值税的缴纳。就此,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土地增值税的缴纳。

(三)增值税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工作,随后对于企业评估后的资产进行转让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转让的资产,企业要进行增值税的缴纳。但是根据我国增值税的国家政策规定,企业运用置换以及企业资产合并等方式进行的重组活动,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资产或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资产转让给参与重组其他企业,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相应的企业增值税。并且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的资产中还有1000万元的货物,即使企业进行货物转让这一活动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增值税费。就此,本文案例中的某企业在进行企业重组活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增值税费的缴纳。

(四)契税分析

企业重组活动是由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两者共同完成的,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所有权转让都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契税税费。根据相关的国家契税政策规定,对于整体被兼并或者是整体出售的企业,国家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将被兼并企业法人的责任与利益等一并注销,并且兼并企业要全部安置被兼并企业的工作人员,并且对其进行大于等于三年 劳动合同 的签订,从而兼并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中涉及的土地转让、房屋转让等活动都不需要进行企业契税税费的缴纳。就此,本案例中实行兼并重组活动的企业如果能够在兼并活动的同时安置该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并且与这些工作人员签订大于等于三年的劳动合同,企业重组活动中的合并企业就不需要进行契税税费的缴纳。

(五)企业所得税分析

企业在进行重组活动过程中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比较多,其中企业主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企业的重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商业性,不能够对国家税费缴纳予以拖延。其次,企业重组活动中的资产分配比例要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第三,企业重组活动之后的一年当中不可以将企业重组活动之前的经营性质进行改变。第四,企业重组活动中的支付金额也要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相符合。第五,企业重组活动之后的一年当中不可以进行企业股权转让活动。

二、结束语

本文选取某地某企业的重组活动为研究案例对其重组活动中资产转让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阐述,科学合理的税收分析能够减少企业的税费缴纳,提高企业的效益。

企业重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企业研究论文

2. 企业战略论文范本

3. 电力公司论文

4. 公司管理论文

5. 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6.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大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