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春战: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显著提高。③西汉: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⑤唐朝:曲辕犁(江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2.水利工程建设:先 秦: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东 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隋 朝:京杭大运河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4.小农经济:背景: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脆弱性、再生性评价: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封建社会初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社会进步。③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5.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兼并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威胁了政权稳固应对措施:占田制(晋)——均田制(北魏—唐初)措施影响:①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政权②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6.重心南移:历程: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隋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先进技术;②南方气候适宜;③统治者支持影响:①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南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②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海上贸易日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