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好意思喔,如果关于圣经的呢,倒可以提供给你!
佛教本生故事是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依据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佛教徒认为像释迦牟尼这样的圣人,在修道成佛之前,经过无数次的善行转世,无私奉献,历经磨难,最后才能修行成佛。这些有关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佛教徒为了把释迦牟尼说得神圣伟大,宣扬释迦牟尼的前生曾是普救众生,忍辱苦修的国王、太子、贤者、善神、天人或者是动物中的鹿王、猴王、象王、狮王等种种不同的化身,佛教徒把这些优美的故事编纂附会到了释迦牟尼的前世身上。九色鹿舍己救人本生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九色鹿;须贽提割肉济父母;尸毗王割肉救鸽;快目王以眼施人;沙弥守戒自杀 ;须达拿太子施象;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五百"强盗"成佛。很久很久以前,在水草肥美、景色秀丽的恒河岸边,有一只九种毛色的鹿。它那闪闪发光的鲜艳毛色和洁白如雪的美丽鹿角,以及善良的心灵,受到所有同伴的赞叹和欣慕。它和它的朋友乌鸦互相照顾,互相关怀,形影不离。它们在这块美丽、宁谧的小小领地上,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所赐给的丰富食物;无忧无虑地嬉戏、游玩,欣赏大自然所赋与的优美景色。一天,九色鹿正在恒河边悠闲地散步。突然,一阵急迫凄惨的呼救声从河里传来:"救命啊,谁来救救我啊!"一个人正被汹涌的激浪卷流而下。阵阵恶浪,时而将他淹没在水中,时而将他拥上浪巅,情况十分危急。看到这种情景,善良的九色鹿丝毫不顾恶浪可能吞噬自己的危险,纵身跳进河里向落水的人游去。大自然不总是那么平静、安宁和善良,它对自己想吞噬的人紧紧咬住不放,它不允许九色鹿救出落水的人,它发怒了,一个浪头又一个浪头向九色鹿猛扑过来。眼看九色鹿将要接近落水人,一排恶浪又把它涌向浅滩。但是,勇敢而善良的九色鹿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顽强地向澎湃怒吼的河水冲击。失败了,再来;被推回来了,再游过去,终于把落水人救了出来。惊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调达,他庆幸自己的再生,一面向救自己于危急的鹿频频叩头,一面不停地向鹿说着感激的话:"尊敬的恩人,感激您再生的恩情,我对着上天起誓,请求您允许我作您的奴仆,使您不乏水草,不受伤害。我将为您寻找最美丽的珠宝珍玩,装饰在您那十分美丽的身上,您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漂亮的鹿王。""不,不必了。"九色鹿亲切地说,"可怜的调达,你的情意,你诚恳的衷情,我心领了。我不需要什么美丽的装饰,我将以我父母给的九种毛色,保护和装饰着我的身体。你快回去吧!你的家人正在焦急地等着你,你不厅让他们挂念了!""尊敬的救命恩人,您是多么尊贵,多么善良,您不求报酬的高尚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调达低着头虔敬地说道,"但是,我调达不是知恩不报的人,我再次请您给我这种报恩的机会吧!"这些充满高尚感情的话也感动了九色鹿,也更坚定了九色鹿催促调达回家的决心,"去吧!亲爱的调达。我喜欢独自生活,没有你,我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乐,我不希望有一个奴仆而放弃我的自由生活。我感谢你的心意,我将永远不忘你对我的诚挚的感情。我只期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调达在九色鹿的多次催促下,起誓说:"恩人啊!请您放心。如果我背信弃义,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吧。"说完,就告别了九色鹿,走上了回家的路途。这个国家国王的王妃,娇媚动人,深得国王喜爱,但是,她却是一个内心十分贪婪而又奸恶的女人。有一天,她梦到了这只毛色九种、头角雪白美丽的九色鹿。她醒来后,心里充满了在梦中不能占有九色鹿的无限的怅恨:"我是高贵的王妃,这样美丽的鹿为什么还没有属于我!我要用那灿烂耀目的美丽皮毛做我的垫褥,只有我这白皙细腻的皮肤和尊贵的身份才有资格得到这种享受;我要用那纯白的鹿角作我的拂尘把柄,只有这种鹿角才配得上我这漂亮而又娇嫩的脸蛋和优美的身姿。它应该属于我,它应该是为我而存在的,我必须得到它!"一种贪婪的欲求充满了王妃罪恶的心,她忌恨,恨不得马上得到这只鹿。她不起床了,哼哼着:"亲爱的陛下,我心里充满了一个美丽的希望,我希望得到那只我在梦中所见到的九色鹿。尽管你弓箭娴熟,百发百中,尽管你是一国之主,威震天下,但是,你猎取的都是一些粗俗难看、不能令人欣喜的野兽。你难道就没有能耐为我寻求那只梦中的九色鹿吗?我将用它的皮作我的垫褥,我要用它的角作我的拂柄。陛下,我亲爱的丈夫,当我垫着它的皮毛,拿着它的鹿角的时候,你一定会相信,你的妻子将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温柔的女人。我求你,答应我吧!我已不能起床为你而装饰,我将会憔悴下去,如果你拒绝我的要求,我将为此心碎而死。"她坐在床上,流着眼泪,用手勾着国王的颈项,耍弄着美丽女人的各种娇嗔和痴态。同时,又喋喋不休地威胁着、诱惑着。国王心软了:"啊!美丽的夫人,起来吧!我是一国的至尊,国中的一切都归我所有,我将把九色鹿献到你的脚下,用它装饰我娇美的王妃。"在雄伟的宫殿上,国王威严地坐上宝座,发布命令:"若有人能将一只毛有九色、角如白雪的鹿猎来呈献,或报告鹿的行踪,我将以一半国土封赠,还将用大银碗装满金豆,用大金碗装满银豆作为赏赐。国王悬重赏猎九色鹿的命令,很快传遍全国。人们窃窃私议着:"怎么,国王陛 下昏了吗?为一只鹿……""又是那个妖艳的女人,要什么……"但是,当他们看到手执斧钺的武士走过来的时候,都无言地走开了。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荒唐命令的不满。调达夹在人们中间,看着命令。"九色鹿,"他暗自思忖着,"只有我知道它的行踪,终身的富贵就这样从天而降!嗯!它是一只好鹿,不过好鹿毕竟还是个畜牲,畜牲算什么呢?它的存在不就是为了人们的享受和猎取吗?我得到它,就能获得全国人们都羡慕的富贵和地位,这同猎人猎取虎豹换取衣食一样,有什么不可以呢!一个畜牲的的死活又有什么够得上良心的谴责呢……"他想着,入神地想着,似乎满碗的金银,在布告上跳动,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偌大的封地、美丽的宫殿、锦衣美食都发出引人入胜的诱惑。他似乎感到一切美好的前景都呈现在自己眼前。一条通向尊荣华贵的金色大道在他的面前,红地毯已从他的脚下铺向王宫的大门。"啊!"他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失声,急忙止住那难以抑制的喜悦,用眼偷偷地看着周围的人们。幸而谁也没有注意他,他放心了,一个诱人心怀的秘密还藏在他的心中没有被别人窃了去。"嗯!嘻嘻!尊贵的武士大人。嗯!这只鹿……"调达卑怯地弯着腰向武士咕噜着。"嗯!什么,什么,你知道吗?快说。"高大的武士大声吼着,似乎他身上镫甲的每块铜片都在大声地吼着。调达从来不敢靠近他们,今天是第一次这样近地听着他们的大声叱呼,他害怕了,声音也有些颤抖了,"是,我不知……啊!我知道。"他胆怯地语无伦次地说着。随后就躬着腰跟从武士朝王宫走去。背后,不时一些难听的话飞进了他的耳朵,"啊!是偷窃的调达……""原来是二流子调达……"但是他已在武士的引导下来到宫殿里面,一切责难的语言都被王宫的高墙深院挡住了。"你知道九色鹿在什么地方吗?"一个宏亮的声音从宝座上传了下来。似乎象天神的声音一样,偌大的穹窿殿宇中发出阵阵回响 。调达的腿颤抖着,它已经不听使唤,卜通一下跪了了下去:"我,我……知道。""啊……你不要怕,告诉我,忠实的臣民,它在什么地方?"国王和悦的声调,减轻了调达心里的压力。"嗯……这个,这个……""不要紧张,慢慢说,我最了解臣民对我的忠诚。"调达在国王的诱喻下,逐渐恢复了原来的神智。"至高无上的陛下,忠实的臣民愿意为您效劳。美丽的九色鹿我亲眼见过,它确实是举世无双,十分漂亮,那光彩夺目的毛色、那洁白无瑕的双角,真叫人喜不自胜。唔!世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它的所在,能得到它,定将为各国的王公、后妃所羡慕。当然我并不是贪图钱财封地而来,您知道,我英明的圣主,我为了忠实于陛下而来,自然,我将十分感激您所说过的恩赐,……""啊!调达,国王的话是不会变的。"国王清楚了调达的意思,"只要得到这只美丽的鹿,我决不食言,我将如数给你半个国家和满钵的金银,你放心吧!"调达那颗贪欲的心高兴得快要跳了出来:"仁慈爱民的陛下,您真是臣民的救世主,我一定向您尽忠。您一定能得到这只鹿,就象我一定会得到封地和金银一样。"但是,当他想到九色鹿与恶浪搏斗救出自己的巨大神力的时候,又说:"威武的陛下,臣民没有丝毫不相信您的力量的意思,但是,这是一只非凡的鹿,它有巨大的神力,没有众多的刀斧兵箭,是难以捕获的,愿陛下能多带军兵随行捕猎。"于是,国王率领大批善射能武的勇士随着调达出了宫城,向九色鹿所在的恒河边上行进。恒河边上,春光明媚,香果烂熟。沉睡的九色鹿在梦中来到广阔的原野。嫩草发出浓郁的芳香,红红的小花点缀在丛草之间,一片和平的景象。它无拘无束地跳跃着,欢唱着。但是,杂乱而频急的马蹄声扰乱了恒河边上的宁静,乌鸦在枝头惊醒了,看着逐渐走近的国王和军旅,高喊着"快醒醒吧!九色鹿,快醒醒吧!国五来捉你来了。"但是九色鹿仍然沉睡在梦中。乌鸦跳上九色鹿的头,又叫:"醒来,醒来,国王已经……"勇士们一步一步地逼近。九色鹿突然惊醒,环顾四周,它已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勇士们张弓拔驽,引箭待发,扬剑挥斧,举刀欲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九色鹿猛然跳到国王面前说:"请慢,我有话向您呈述。""停!"国王注视着沉着、安祥的鹿制止武士,内心暗自思忖,真是举世无双的美丽而又奇异的鹿,看它的神情那么泰然自若,说话那样从容不迫,莫不是天神转化的吧!然后说道:"你有什么话,说吧!"这时鹿向国王马前走了一步,不亢不卑地说:"我已处在你的刀丛剑树之下,你随时可以用武力夺去我的生命。但是,一个圣明的国王是不能滥杀无辜的!我对国王陛下有过恩情,为什么还要让我死在您的刀剑之下呢?"国王奇怪地问道:"我们素不相识,你对我有什么恩情呢?""陛下的一个臣民曾被恶浪所卷,是我不顾自身的安危救他出险的。""啊!有这样的事!""是的。圣明的陛下,你不应该兴师动众,无辜地杀害生灵。可是,你怎么知道我所在的地方呢?请您告诉我。"国王指着车旁的调达:"是他。""阿!是他!他正是我不顾生命从水中救出的人哪!他曾经手指上天发誓决不暴露我的所在呀!他竟是这样一个反复无常、忘恩负义的小人!我悔恨自己的善意蒙住我智慧的心灵,没有看出这个险恶贪婪的坏人。他竟然出卖了救他性命的我,他用那些美丽的言辞所装饰的感激和赞美的话,原来都是为了掩盖他那丑恶的灵魂!他用那些表面的诚意来掩盖他灵魂的肮脏。我后悔我救出了这个出卖灵魂的卑贱小人。"九色鹿这一席激昂的呈述,深深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大家愤怒而厌恶的目光射向那个昧心背义的调达。调达在九色鹿义正词严的指控下汗流满面,无地自容,嗫嗫嚅嚅,无话为自己辩解。这时,他的身上也长满了烂疮,疮里流出肮脏的脓血,嘴里散发着恶臭。从此,人们唾弃他,象避开瘟疫一样地避开他。国王非常惭愧,忿怒地斥责调达:"你是一个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恩的小人。你将永远孤独地活着,受尽人们的鄙弃和唾骂。"最后,国王下令全国:"今后任何人都不准伤害九色鹿,让这只善良的动物自由自在地在原野荒林中愉快地生活。违抗命令的人,将被处以极刑。"九色鹿得救了,它又恢复了自由!王妃的贪欲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被活活地气死。
楼上不要妄语,影响修行。建议你历史课的论文,要写深入点的话,可以写写乔达摩悉达多,本身是太子,生活优越,家有贤妻。为什么要出家苦行。手头没有合适的文章,抱歉了。
以上是专业藏族文化网,请浏览一定能满足 。བཀྲ་ཤིས་བདེ་ལེགས། 扎西德勒
已发送,请查收~
第一、佛学是正信正见的、蕴涵着无限科学性的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而不是蒙昧的、迷信的学说。一位大哲人曾经说过:“初知科学远离宗教,深知科学归依宗教。”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初知科学的人会很自大、很自以为是,以为天下事很快就可以为自己所全知,并以为科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浅层次上变得很唯物,其实是非常执着于物质世界的实相,而丧失了人性中极其宝贵的空灵、妙觉自性。认为宗教只是宣扬迷信的虚幻的东西,而根本不能领悟和感受宗教的精髓所在。他们根本不懂得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超脱、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而深知科学以后,才会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进而想要追寻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和方法。而伟大的宗教正可以提供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因而宗教是其自然的归途。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仅仅是由于纯粹的科学的启示而归依的宗教,不一定就是正见、正信的宗教,如果没有正见、正信的指引,有可能陷入外道甚至邪教。也许有人会说,佛学中缺乏教会人们如何生存的法术和技能,这就是缺乏科学技术的表现。[1]是的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佛的智慧有个基本的出发点:人只要能基本生存,更多的终生就应当去注重如何修身养性、修炼自度,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关注,否则易导致对物欲的追求、贪图享受、玩物丧志、为奇技淫巧所累等等严重阻碍正常修炼的弊端,我想这正是佛经中没有过多包含能够提供修炼者如何生存的技能和法术的重要原因。但有关医道方面、特别是在有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至高妙养身祛病的智慧方法方面却提供了丰富而完备的论述。人类这种生灵在地球上已经具备了生存的优势,无须再传授给人类过多的生存法术和技能,人类就应当齐备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一方面,如果人类始终能本着与天地宇宙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进化的方式生存,人类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为的灾祸,人类可以不需要建很多高楼大厦桥梁公路、制造出飞机汽车等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生态破坏,更不会制造出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千百遍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怕的电脑信息攻击武器等等。 人类若能遵从佛学的心性和智慧的修炼,可以无限开发出人自身的潜在智能获得远远高于世俗科技所能带来的外在化工具手段。[2]人们只要注重精神的内守,病安从来?只要注重修身养性用佛学的智慧指导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类相互的争斗和敌意;另外一方面,佛陀告诉我们:“烦恼皆菩提。”这是在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或是遭遇到种种烦恼、苦痛和不幸正是修炼的缘份和机会。总之,佛学中包含完备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发展的智慧和方法,无论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等方面都提供了最为完备的智慧和方法。在这些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也远远超越了世俗人类的层次。关于佛教信仰及其学说是否属于迷信的讨论:“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梁启超语)。佛的精髓和教义不但不主张迷信,且是较之世间一切学说(包括科学技术),最彻底的也是最完备的、最有效地能够反对和根除迷信的学说及其智慧和方法。为什么呢?佛法认为:不但虚幻的信是迷信,执著于实有、实相的信仰也是迷信。都是应当破除的。但世间的人智的科技之智却往往只能破除虚幻不实之迷信,自身却深深坠入执著于实有、实相之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人只有修炼佛法才能使自生超越十分有偏见、残缺不全的人智,而获得佛性的显现、智慧的提升。西方也有一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3]这句话中蕴含着人们不要过分自以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物而得意。岂不知就是由于人类太偏爱思考(主要指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进行逻辑、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维游戏和概念游戏),以至于自误入思维障碍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十分深刻的点明了人类智慧的有偏和残缺不全。人类智慧的弊端及其根源在于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业力、精神意识之我执,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人类不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提倡唯科学主义,那将会在以偏代全、残缺有限的人智引导下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当今人类人文精神和认识体系主导思想的误入歧途,导致当今人类用错误思想和意识支配和驾驭了科学技术,再加之由于科学助长了人的自大和自以为是, 这样当今的人类已经把科学技术变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变成了敌视和抗拒修炼的强大的障碍;一个例子:相传爱因斯坦晚年,曾深刻地反省过自己所提出的相对论,认为是在人类的见地未能驾役它的情况下过早地发表出来,给人类带来的灾祸可能会大于福祉。第二、佛学在应用法术和科技的目的问题上与世俗目的的辩析有的佛学学者认为,佛经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技术,甚至把佛经与科学技术等同起来,这是极为不切合实际的。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意的去追求法术和科学技术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当今的人类就恰巧在这一问题上误入歧途,并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这也正是佛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优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当今的人类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佛学的精髓背道而驰,反而认为:宗教提倡严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的,千百年来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观念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展开的。关于应用法术和科学技术,到底目的何在,是用于修炼获得大解脱大自在还是用于过世俗的好日子?一直也是宗教和世俗发生冲突的焦点所在。好的宗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愿的修炼,而不是强迫性的,是提倡、指点和启迪,而不是强制、蛊惑和欺。好的宗教对世人的态度是:大力提倡和鼓励每一个世俗的凡人都能够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勇猛精进的修炼,修炼得好的将会得到好的果位,不愿从事修炼而只是热衷于过世俗生活者也不会对其进行盲目干预,更不会采用强制、蛊惑和欺的方法。对这类人,佛学只是认为其没有修炼的缘份。正如《妙法莲花经》所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4]佛经告诉我们关于生存的法术只是要掌握到能获得温饱就足够了,超过温饱再去追求法术从而获得更舒适的生活这就完全违背了佛学的精髓和宗旨。如果将科学技术和法术用在正信正念的修炼中,那么法术和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越高对修炼者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法术始终不能够刻意地去求,更不能超越见地的去开发和利用。否则必然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法术正像金钱对人的作用,对于见地较高的、能够正确驾驭金钱的人所掌握的金钱越多越能够带来福祉,反之,对于不能够正确驾驭金钱的人,掌握的金钱越多,越能够带来灾祸,不但会危害自己也会危害他人。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典型例子:海南省的一些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征用土地而一夜之间暴富,几年以后这样的暴富没有给他们带来福祉,反而带来了灾祸。而世俗的见解正好与佛学的精髓相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正是当今人类已经走入歧途还不自知的一个最大的误期。事实上, 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较以往是大大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基本获得了温饱,然而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要,并且这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物质生活方面的温饱条件不过是人类为获得这一最根本、最本质需要的一种物质前提。不要说物质温饱,就是物质极大的富足也决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和本质的需要。那么温饱以后的人们究竟应当更关注什么呢?毫无疑问,应当更关注自己精神家园的美好构建,通俗的说就是应当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构建和健全发展,这才是事关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类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所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此应当加以反省和节制,如果对人类追求物欲的满足不加以节制,任其无限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精神境界的堕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终人类将丧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为动物,只不过是比普通动物在获取衣食住行方面更有智慧和本领的动物。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贫穷生盗贼,富贵起淫心。”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十分片面的。贫穷和富贵不是影响人心的根本要素,关键要看个人的先天秉赋及其周围的社会精神氛围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庸俗唯物主义往往认为:贫困使人坏,富贵使人好。而另一些肤浅的唯意志主义、唯心论者却认为:富贵使人坏,贫困使人好。这都是十分片面的。有人认为,人类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并认为有多高程度的物质文明才能支撑起多高的精神文明,二者应当永远同步。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而已。因为只要获得了温饱,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可以达到无限高远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达到无限的高远。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称楷模的圣哲先贤们无不是这样。这些圣哲先贤们没有一个是在大富大贵之后其精神境界才达到了十分的高远的。有些虽然具有了大富大贵的条件,但却自愿放弃了大富大贵的生活,大都自愿终生选择了淡泊却温饱的物质生活。反之,一个过份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哪怕是一个十分聪明而有才干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不可能高远。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是过份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这里有个问题应当特别注意,人类追求驾驭自然的手段和能力应当是无止境的,但这种追求绝对不属于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属于人类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如果说人类社会在未能达到物质生活条件的温饱时,应当不惜采用过分偏重于开发和刺激人类对物欲追求,激发和促使人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话,那么一旦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温饱以后,就不可再过分注重发展物质文明,而应当将重点转过来,注重发展和构建精神文明了。在温饱之后评价人的生活质量的综合标准和根本准则归根到底是决定于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实和幸福,这在根本上将归结为一个人内心的心灵感受和精神状态,而与人的财富、名望、地位无关。一方面人类对物欲满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人类这种宇宙生灵在宇宙中发展构建物质文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认识宇宙大道,但是一个获得物质温饱的人,只要善于构建精神家园,是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无限的充实、满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个不善于构建自身精神家园的人,即使其物质生活条件再怎么富足也很难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满足和自在。例如,一个拥有五星级饭店的老板,由于挂碍太多、太过于算计而反倒不能拥有一个安稳的睡眠,而一个内心无牵挂的街边流浪汉,只要随便席地而卧就能拥有一个香甜的睡眠。第三、佛学是倡导通过精进勇猛勤勉的高标准、至为严格的向内的心性修炼追求至高妙完备的人生境地的,而绝不是消极厌世逃盾、退缩和保守的不提倡进取向上的人生哲学。事实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极反对懒堕、反对不求上进的,佛学十分强调从事精进勤奋的修为实践,并将精进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道家的无为也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而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人生寻求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至高的心灵大自在、大解脱的大智慧、大至理。正信正见的佛法是超人智本体论的、超人智形而上学的、超方法论、超认识论的大智慧,佛学在建立了终级的,完备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在具体的做事和修为的过程中不是空洞的学说,是非常实实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实,精进、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在这方面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较之世俗的学界来得更为严格、完备,对不同层次的修炼者提供了丰富完备的修炼法门,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备和智慧的,只不过方法和道路不尽相同,人间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学也不排斥,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学把人智的科学早已包容在自己的法术范畴中,佛学的修炼法门不仅适用于地球的生灵,并且适用于整个宇宙生灵,在人类这个层次进行修炼,佛学是知道应当充分的重视和利用人智层次的法术也就是科学技术,因为,作为世间法的科学技术,世间的凡人在使用它时会感到:它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稳定性较好的特点。但这种重视和利用应当时时为更高层次的见地所把握和引导。关于如何正确领悟和认识佛所倡导的出世的精髓要义:(一)、远非人世间所曲解误会的狭义的、消极、逃避的出世,反而是主张积极的顺乎天道、因果缘由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陀所倡导的出世仅仅是去除抛弃阻碍自性显现、导致无明的世俗的肉身感官欲望、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层次和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价值、生命价值并倡导积极地、精进认真勤勉地去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三)、佛陀所倡导的出世,也不仅不会导致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的态度,反而是最彻底最实在的批判并消除任何对人生对生命及其无限潜在价值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漠视的态度的、最为完备并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门的学说。佛陀所倡导的提升和拔高人生价值与境界的修炼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切世俗的勤奋和认真所能达到的程度,其勇猛精进勤勉奋发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是世人所难以想象的。其原动力和深层次的心理内驱和动因不再是世俗常规的那种对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所激发出的世俗心理动因和内驱力,而是一种高度升华了的、对至高无上生命价值和境地——至高无上的人生自我完善、无上自在的、能够充分彻底的调动激发修炼者勇猛精进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量。这是一种至崇高至清纯的精神力量;(四)、佛陀所倡导的认真求实精神的要求也远远高于世俗世界对认真求实的最高要求。这既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行事、修为的认真求实精神,又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绝对不会由于认真求实得过度而导致执着于人和事的实相,进而遭致无明的至高妙态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认真求实却不可避免地会由于执着于世界的实相而遭致局限或陷于无明。第四、佛学以及老庄学说的精髓要义和终极目的另有所在,其至高妙完备的人生哲学、心灵安慰学说以及完备的解释学的功能和价值只是佛学的浅层功能和价值,而世人往往误以为是其最大功能和价值所在。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不仅饱含至为高妙完备的能使人生获得最好的空灵超越性和最大的安慰、解脱的人生哲学,佛学中更蕴含着至为高妙完备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分析学说,是至为高妙完备的解释学,可以说较之当今世俗学科中的人生哲学、心理学及其咨询学说以及解释学更为博大精深、高妙而完备。佛学是人类在遭遇生命之“轻”(闲极无聊、空虚)[5]、“重”(挫折、打击、痛苦、不幸)境遇时最好的精神港湾和避难所,能给世俗的人们提供一定层次的化解和超越生命之“轻”、“重”境遇时的最佳方法,能使世人获得一定层次的超脱精神和空灵自在之感,因而可说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终极家园。佛学在这里所提供的方法作用绝不是“阿q”似的简单的“精神胜利和超越之法”,而是极具说服力、极深邃透彻、极具安慰性的,是至高妙完备和智慧的方法。但是这些作用和方法仅仅只是佛学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价值所在,而不是佛学最根本最重要最奥妙的精髓要义所在;很多学者往往将此误认为是佛学最高的、最根本的功用和价值所在。这又是一种误解。为了对此问题作为一番较深入的探讨,这里有必要简要地谈一谈什么是学佛所倡导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在这一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认为学佛和修炼的初期目标应当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备的宗教信念体系,有利于使现代人逐渐深刻地意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灵、宠辱不惊、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应无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机,以至最终能够培养出以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态度,如此将有助于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极积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人生境地,而终极的目标则是: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6]、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佛学和道家学说的终极目的和精髓要义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高深学说。其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可达到唤醒基因层次的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 劝世、劝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修炼,充分开发自身的无限潜在智能、得道成佛的大法。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根本法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也就是佛家倡导的澄怀无住、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心斋、坐忘的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成佛。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澄怀无住、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总之,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第五、世俗佛学和学佛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佛学的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把佛学看作是一种理论学说,是一种好的人生哲学,这是世间学人的普遍态度和共识。用此态度和认识是根本不能领悟真正佛学中的精髓要义的,是不能悟道见佛的。要想真正悟道见佛,不能通过寻常做学问的方法,更不能凭借理性思辨、甚至语言、逻辑、概念,因为“道可道,非常道”[7]、“禅可言,非真禅”,只能通过实践的方法,而且这里的实践也不是寻常“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交八方友”式的实践,而是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实修亲证。其方法更多采用的是体悟性的高妙修炼方法而不是仅仅凭借人智的理性思辨、借助语言逻辑概念甚至思维去进行所谓“实践出真知”的方法。[8]这种把佛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学问、哲学理论和思想的看法,正是世俗佛学的又一误区。因为建立在理性思辨、凭借语言逻辑概念体系、思维体系基础上的人智是有偏和残缺不全的。语言和理性思维只能是在一定层次上才是可以借以悟道见佛的工具,但是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和局限性,特别是在不具备一定高度的修炼层次情况下,仅仅凭借语言和理性思维就想去悟道见佛就更为有害,往往会陷入佛所说的语言障和思维障而不能悟道见佛,还会误解和曲解佛、道的精髓要义。
168 浏览 6 回答
275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255 浏览 7 回答
132 浏览 7 回答
246 浏览 2 回答
144 浏览 5 回答
205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8 回答
154 浏览 6 回答
153 浏览 5 回答
108 浏览 5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8 回答
187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