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1415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
南方能源观察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新冠疫情仍在影响 社会 经济的各方面,各行业“十四五”规划考量的内外部环境也变得更为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能源领域也不列外。近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十四五”能源功能定位将发生变化。
怎么变?上述报告将其总结为三大变化,即从保障供应转为保障供应和促进发展并重,从经济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 社会 价值并重,从单一粗放转为综合循环和生态环保并重。
从能源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角度,不难理解后两方面的转变内涵。而对于第一大转变,可以尝试从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层面推进的“新基建”与“双循环”战略更新理解。
5月14日,“双循环”战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该会议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的要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于推动新型全球化,将国内循环深度融合到国际循环当中,在增强经济韧性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经济发展的包容度,从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应对外部市场日益加剧的风险。
从能源行业来看,一、二次能源的开发、输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一方面本身承载着内循环市场对于能源要素高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对增进“国际循环”战略带来推动作用。例如油气资源通过采取更为多元化的进口采购策略,有助于“双循环”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能源产业链升级时向国内、国际市场释放的订单需求信号,所能牵引的投资规模、装备制造等供应链设备的生产与进口等,将有效促进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促进、互相稳定的发展局面。
“新基建”中能源行业的新角色,同样契合上述报告对定位变化的判断。在上半年疫情对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下行风险的压力下,“新基建”的反复重申被寄予重振经济信心的厚望。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将“新基建”划分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其中,融合基础设施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当传统能源基础设施与数字基建进行深度融合之后,形成的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即属于融合基础设施范畴。作为搭建“新基建”大厦的重要基石,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也将承担“促进增长”的功能。同时“新基建”时代对于能源基础设施的精益化管理与精准操作正在提出更高要求,在各行各业加快“上云”的节奏中,也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电力、燃气、油气等领域的不同能源企业,均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进程。
除了数字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拉动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能源行业的庞大数据体量、丰富应用场景,可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创造增量需求与实践空间,从而催化业务/场景对技术的迭代与反哺作用,同时为传统能源企业的降本增效带来赋能作用,进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事实上,对于第一点变化,上述报告也提到,“能源行业在完成保障能源供给任务的同时,还有两个重要角色需要扮演。一是通过自身创新发展,创造市场需求,为其他产业提供‘用武之地’。二是抓紧这次时间窗口为2—3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战略机遇期,加速完成我国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转型升级。”
不难看到,大变局时代下能源行业的定位与角色内涵变得多维而层次丰富,也对能源行业提出了诸多待解的新议题,这些都将成为“十四五”期间需要引入新思维、新方法去剖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