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及其所属各县(市),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银川人口少,行政编制和省级一样。人口只有兰州的四分之一,基数小当然好了,不堵车,空间大,政策优,银川可是占的少数民族地区,但兰州既不是边远也不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国家在政策方面也没有太多的支持和倾斜。加上兰州发展空间受限制。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西宁发展相对慢一些,但西宁是边远地区,也有一些好的政策支持。加上三江源头,国家对生态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比较大。所以青海不用发展工业,保持好生态源头环境就可以了。发展的压力没有甘肃和兰州大。甘肃2600多万人口,GDP总量稍高一点就会被人均拉下来。所以人口基数也是个大问题。排序一下西北五省发展情况:西安、乌鲁木齐、银川、兰州、西宁。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89.80万户。全年地方出版报纸19种、期刊37种、图书2739种。[7]概况方言银川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区—兰银官话—银吴片。(兰银官话包括金城片,银吴片,河西片,北疆片)。银川普通话的形成还与宁夏解放后的三次外来人口迁徙有着一定的联系。第一次人口迁徙1952~1954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批移民来银,称为“北京移民”,他们带着不管是标准的北京普通话还是北京土话来到银川,与银川地方方言发生语言碰撞,今贺兰县金星农场就是当年北京移民兴建的,如今生活在那里的人还说着一口京味很浓的北京话。第二次的人口迁徙是在1956~1958年,国家为支持宁夏的经济建设,从外地调来了很多支宁干部,仅上海支宁的“文教大队”就来了三批,大约有一万人。同时,沿海许多大厂也迁到内地银川,如:银川橡胶厂、长城机床厂、长城铸造厂、银河仪表厂、西北轴承厂、银川起重机器厂等,此次迁徙有职工及家属达10万人之多,为银川最大的一次外来人口迁徙。在1956年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中,浙江的一大批知识青年来到银川和永宁县插队落户,也把他们的乡音带到了银川,此为第三次外来人口大迁徙。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又有大批的外来人口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迁徙到银川。50多年来,银川经过几次外来人口大迁徙的融合、交流,使银川普通话逐步走向规范、标准。[38]饮食宜居银川 食(3张)银川的饮食以汉族和回族的饮食习惯为主。 汉族饮食以西北菜为主。银川的回族饮食,兼具中原传统和穆斯林的双重风味,是回族和中华文明融合的结果,这里有着正宗的清真食品和清真菜肴,同时还许多独特回族风味小吃。清真菜肴有清蒸羊羔肉、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等,也有非常地道的回族风味小吃,如羊杂碎、羊肉泡馍、清真奶油糕点、马三白水鸡等。饮食物产丰富,除“宁夏五宝”之一的发菜以外,还有银川附近沙湖里出产的各种鱼类,有鲤、鲢、鳙、鲩、鲫鱼等,及北方非常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大鲵)、大鳖等,以此为基础的菜肴有糖醋黄河鲤鱼、中卫鸽子鱼、金钱发菜等。[25]宗教银川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两晋时期传入银川,主要寺院有:海宝塔寺、承天寺、报恩寺、高台寺、戒坛寺、贺兰山佛祖院、五台山寺、慈恩寺等。伊斯兰教于元朝初年传入银川,主要清真寺有:纳家户清真寺、中大寺、西关清真寺、南关清真寺等。道教传入时间不详,但明清《宁夏方志》记载,当时宁夏府城(银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观有关王庙、岳王庙、三皇庙、城隍庙、清宁观、三清观等50处庙观。天主教于17世纪末传入银川,主要教堂有银川天主教堂、北关天主教堂等。基督教于元初传入银川。银川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集地区,建有453座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清真寺。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奉行五项“功课”: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的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培养有宗教学识的人才。[8]曲艺民国期间,京剧、话剧、歌剧在银川逐渐兴起。建国后,越剧和眉户剧也在银川城乡广为传唱。[39][26]文艺表演图片(4张)银川市的民间文艺活动以社火为主。社火又叫红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集体游艺活动。每年腊月开始排练,春节期间上街串乡,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结束。高跷:踩高跷表演者脚上绑三尺多高的柳木腿。建国前表演者多为男性,今则男女参半。一般每队30余人,多则60余人。跑旱船:旱船有的随高跷表演,有的也可单独表演。船的数量可1只、2只、4只。船身用木条制成架子,饰以花朵和彩绸,上搭凉棚,下面用布围住,不使船姑娘的双脚外露,船姑娘腰系船体,1人扮作划船的老舶公。浪头车:由3人表演 ,1人扮作老妇在车前拉绳 ,1人扮作老翁在后面推车 ,1 人则扮作少女“坐”在车中 (与旱船一样,少女腰系车身) 。跑竹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彩纸、彩绸扎成马的形状,舞者腰围竹马道具,如骑在马上。[40]民俗“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格律严格,歌词优美,曲调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5、6月间的“花儿会”。 口弦也叫“口扣”。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妇女爱弹口弦。当地流行的口弦有铁、竹两种。[41]地域文化银川历史积淀丰厚,文化多元鲜明,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42]银川精神“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巍巍贺兰山岿然不动、滚滚黄河水奔流不息,是银川精神,更是银川人的精神。凸显出银川人意志坚定、求真尚义的精神品质。透射出银川人包容豁达、开放开明的精神气质。展示出新银川人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