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欢迎大家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网络资源、广泛使用网络内容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应对网络挑战,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焦虑和浮躁,这不仅体现为过度使用网络信息,缺少专业价值标准的衡量与辨别,还表现在对网络价值取向不应有的盲从等方面,丧失了传统新闻媒体应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于公众的社会舆论引导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信息依赖价值盲从网络崇拜取向迷失
互联网的诞生,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构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潮,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共识。传统新闻媒体大量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的贴近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却出现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现象,导致在整合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放弃自身优势,成为网络的附庸。
一、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互联网极大释放了网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欲望与能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过度采用网络信源,而且大量转载、使用网络内容,记者从传统的“跑新闻”变成了在网上找新闻和摘新闻。
1.大量采用网络信源。寻找丰富的新闻源,是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能否发现和掌握权威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源也是衡量记者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正如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消息来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来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工作。”互联网为记者迅速发现和掌握信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极大丰富了记者的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很多新闻记者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以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取代了到社会生活中发现信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5年前,70﹪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上网浏览信息,仅有15﹪的人从BBS、USENET中搜寻新闻线索,如今有65﹪的人每天以参与者的身份,频繁进出论坛和博客,并且从中获得新闻线索。
国内亦是如此,美通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记者曾经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2009年《现代快报》改版后,大量新闻线索从网络社区获得,其中区域新闻版的重点稿件,有50﹪的线索来自于网络社区。”2010年年底,上海《新闻晨报》成立微博小组,由一线采编记者从微博采集新闻线索。在网络中寻找线索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常态活动。
2.过多转载网络内容。传统新闻媒体对于网络的依赖不仅表现在大量使用网络线索,还表现在大量直接引用、摘录甚至全文转载网络内容,这种情况在一些市场化的晚报、都市报以及民生类新闻节目当中尤为突出。200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严厉批评了不经核实就将网帖内容当做新闻报道出来的做法。[6]但是时至今日,新闻媒体直接使用、摘录、转载网帖内容的做法却越来越普遍。河北电视台《非常道》是一档午间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时,往往大量直接使用网帖内容。
如2010年2月6日对张家界“擎天一柱”改名事件的评论,无论是评论角度还是基本话语,大多来自同年1月2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文章。2010年国庆期间“小月月”事件在网络热炒,《京华时报》《潇湘晨报》《天府早报》《东南快报》等诸多纸质媒体跟进报道,其中大部分的报道都是直接摘录网络内容,如《东南快报》的报道只在结尾有一句“记者联系该社区客服,客服表示无法帮助联系发帖人,而记者通过站内短消息联系发帖人,但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发帖人的回帖”,其余报道内容皆为网上摘录。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职业惰性,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盲目跟风网络热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因为过度依赖而滋生出对网络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表现为放弃自身把关职责,盲目跟风,将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新闻选择的依据,既不认真核实信息真伪,也无视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规律。
1.不辨信息真伪。网络的.确有着广泛的信息源,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又容易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流传,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纳网络信源的时候严格把关,否则就容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近年《新闻记者》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都是记者盲从网络热点,不加把关而导致的。
2.无视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过判断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决定其能否成为报道对象,而新闻编辑同样根据价值规律决定记者的报道在版面的位置或电视时段的排序。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新闻工作者却把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传统媒体缺少足够的新闻理性,有时将网络推手请到访谈现场,媒体对网络的依赖与盲从可见一斑。
3.缺少理论自信。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是在长期新闻实践过程中对新闻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炼,体现的是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智慧和哲学高度,是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性,新闻工作者的各种新闻实践活动正是建立在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却表现出不应有的理论焦虑和自卑,这往往表现为轻易放弃传统新闻理论的权威性,生硬炒作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如《华西都市报》提出的“微新闻”概念:“‘微新闻’是《华西都市报》为应对网络时代快速阅读而创新的新闻品种,稿件最长不超过三四百字,最短为一句话,但又不同于过去的‘边栏小稿’或者‘一句话新闻’。简而言之,‘微新闻’就是借鉴微博的优势为我传统媒体所用。
它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却要求字字说事,客观报道新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不议论不评价不感慨,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读者新闻价值何在。”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微新闻”概念特征与传统新闻学中动态消息的内涵要求并无丝毫差别。
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发表文章认为:《环球在线》在“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内容”方面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而分析其文中所谓的“微内容”,无论是视频、漫画、文字、照片还是地图,都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使用手段并无二致。不难看出,“微新闻”“微内容”“微时代”“微革命”等系列概念无不充满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形式的技术与理论膜拜,这种用新概念包装传统规则的做法,一方面表现出新闻媒体炒作概念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媒体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挑战职业自信的丧失。
三、被动追随网络声音
与虚假无序、信息泛滥的网络相比,传统新闻媒体在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网络的渗透与互动过程中,很多新闻媒体未能主动引导舆论方向,反而被动依从网络议程设置,放弃应有的媒体立场,成为网络议程的附庸,甚至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伤害无辜公众的帮凶。
1.盲从网络议程。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主动设置议程,媒体不仅决定着受众能够接受的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受众解读新闻的角度和立场,因此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议程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媒体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的过程成了不断追随网络议程的过程,分析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几乎都曾经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
但实际上,很多热点事件只是无聊的网络炒作,如“贾君鹏”事件、“小月月”事件等;有些热点事件是别有用心的人为策划,如“闫德利”事件、“兽兽”事件等。但是大量新闻媒体对这些所谓网络热点争先恐后地报道,助长了无聊的网络宣泄之风,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无辜公众,有时对当事人也造成了伤害。
2.放弃权威立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一些观点在网络上迅速积聚,形成网络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也为大量非理性情绪的发泄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很多网络事件中偏激情绪的宣泄往往遮蔽了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本应以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或纠正舆论走向,但往往被网络的强势声音主导,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附庸。
2010年“小月月”事件的热炒过程中,有很多网民质疑:对“小月月”形象的展示是否涉及侵权、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还是网站的人为策划、网民的大量谩骂是否违背社会伦理等等。如果传统媒体就这些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答案,作出独到解读,就会起到改错纠偏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遗憾的是众多传统媒体只是摘录网络内容,始终没有表现出丝毫舆论引导的意识和立场。
轻易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规律与价值立场的执守,使得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无序信息、非理性信息、虚假信息、恶意信息等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对于网络依赖现象,新闻媒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警惕,才能保证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守住阵营,实现共赢。
拓展资料:
简介
网络依赖症不可不防的流行病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成了全部。网络突然断了,你会心烦意躁吗?如果一二天不上网,你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吗?会觉得空虚吗?
面试穿什么衣服?上网查!相机买什么型号?上网查!当生活面对选择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上了“网络选择恐惧症”,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网络了吗?
网络时代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成为年轻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最近心里很乱,我想跳槽,但是又怕跳砸了;按兵不动,又心有不甘。以下附上我的具体信息,大家帮我看看,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多表现为失眠焦躁,容易发脾气,不愿上学等症状,目前患“网络依赖症”的学生比较多,其中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学生患上“网络依赖症”主要是因为假期里整日上网,打游戏、聊天。
网络依赖症的特点总体有二个特点:有依赖性、社会功能障碍。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
心理症状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
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
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心理医生称之为“网络依赖症”。要想治愈网络依赖症,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其次是将上网后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单;第三是认清无节制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临床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给人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坏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健康上网,不要对网络成迷,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助长网络暴力
北大法学院教授近日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称:中国当下的公众参与存在一种网络依赖症,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
贺先生的观察很敏感,“网络依赖”确实是当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鲜明特征,这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曝光并产生影响的,公众也是通过网络留言和跟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事件的,上网看新闻、到论坛灌水和发帖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公众的许多权利是通过网络动员来激活、实现和凝聚的;许多官员都把网络当成听民意的重要通道,领导开博客、上网听政成为政治时尚,等等。
网络民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的主流渠道,公众参与对网络形成过分的依赖,就绝不是什么好事了。
确实,网络民意有着开放性、民主性、草根性等许多优点,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缺乏理智和建设性,攻击性很强,容易发展成多数人的暴力;网络表达缺乏约束力,代表性也非常弱,等等。这些缺点使得这种参与的民主质量非常差,并容易滋生社会紊乱因素。基于这一点,当代世界政治发达的国家根本不会让网络成为主流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其间必须设置中介,民意必须通过代议制等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才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并最终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样才是健康的、制度化的过程。
在我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期待越来越高,公众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寻求表达空间,但这种表达方式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其一,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间的许多非理性情绪,如仇富、仇官、反权力、反市场之类,这些情绪借助网络表达出来,在多数人的受迫害幻觉和暴力性语言的强化中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化,并扩展成为与精英、政府和主流对抗的民粹主义,攻击性和破坏性非常强。其二,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正常的制度参与渠道的建设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当下的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真正起到过正面建设作用的事例很罕见,即使有也只是偶然的,更多是杂乱无章的,众声喧哗一阵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其三,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又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这种无责任约束的表达很容易变成极富伤害性和以暴易暴的网络暴力,对公民的私权利形成威胁。典型如去年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中杀气腾腾的网络追杀,今年烧狗事件和辱师视频事件中的网络围剿。其四,由于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正在网民中激起一种原教旨式的民主情绪,网络已经成为“失控的陪审团”。
因此,仅靠网络,显然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网络单通道只会滋长网络民粹暴力,必须有更制度性的参与渠道。
治疗方法
网络依赖症“网络依赖症”是新近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起源于网络空间的无限与学生儿童自身辨别能力的有限之间所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因而,致使许多学生上网后便极易坠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学生们往往有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无意识地将网络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家,把上网当成人生的最大的快乐。早有网络专家指出,一个原本无邪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因为链接了一个不合适的网站而闯入完全陌生甚至有害的领域,终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的学生和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学电脑、用电脑、上网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体验。可正是这个“不可或缺”,却使不少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孩子为了能够上网,有的人对家长说谎,有的人偷钱上网,有的人为网友离家出走,有的人终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有的人甚至走向色情,走向暴力对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光靠几句说教是不够的,而一些惩罚措施也只能起到短时间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治疗其病症,还必须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
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对学生应以想象厌恶疗法为主。具体做法是:
1、在班上开展“我和网吧”的演讲比赛。要求写出网吧的好处和害处,写出上网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好处呢?是为了辨证的思考问题,也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网络的魅力,也认识到了网络对青少年有害的一面。
2、把学生演讲中关于网吧环境的乌烟瘴气、关于网吧中不良少年的语言污秽与行为放荡、关于上网后的头昏脑涨视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描述集中起来,每天放学时在班上反复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刺激中对网吧产生厌恶心理。
3、对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以橡皮筋代替电击。只要心中一有上网的念头不能消除就拉手腕上的橡皮筋,直到消除上网的念头为止。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减轻学生对网吧的依赖。
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节目形态。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介的地位受到网路的强烈冲击,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
摘 要 本文将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分为五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编辑模糊处理方法、组织指导技巧、民间DV的派车和处理技巧、后期指挥技巧和舆论节目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这五个大方向,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技巧,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以最好的编辑手段制作出最高水准的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17-0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将所接收的资讯进行筛选、加工、重组和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能够充分发挥判断价值的能力和创作的思想,因此,编辑工作能够统领电视新闻,成为其主力军。而作为新闻编辑,要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落实实事求是并追求正确的价值观,综上条件,筛选出优秀稿件进而将其汇编成册,由此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活动中的编辑工作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入手,分析相关问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模糊化处理
在新闻编辑工作和新闻写作过程中,模糊化处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且适用范围很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分清模糊化处理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的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巧等问题。那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第一,急发稿件。一般而言,急发稿件都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和查清的问题,而新闻稿又必须及时播出,在这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模糊处理,而不是盲目地确认,这样一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就有了保障,新闻损失也有所降低;
第二,机密稿件。例如对我国的军事情况进行报道时,对涉及到驻地、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新闻稿件,也需要做模糊处理,做到不泄露国家机密;
第三,遵守法律法规。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进行编辑的同时,由于新闻报道也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因此应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第四,如果出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清晰影象时,都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如侧面拍摄和在播放时打马赛克等。只要与个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在处理和报道时都应该慎重,坚决以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为准绳。
2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组织指导
新闻编辑部代表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利益,对于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问题、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了解,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拟定和报道,对新闻视角进行剖析和参谋,正确把握舆论的方向。编辑部应该定期组织战役行报道,例如开办新栏目、进行系列报道的拍摄和制作,与观众互动,一起对报道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先进的通讯网路设施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网路设施主体包括通讯员和记者组成,新闻编辑部和网路设施主体的关系是相互扶助、相互吸取的,两者只有建立起长期合作通讯的关系,发稿情况和写稿情况才能及时通报,编辑部也能协助通讯员和记者,对其新闻采编进行教学、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闻业务的知识。
因此可知,将新闻系统进行组织分类,能够有效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在整合培训、组织指导之后,新闻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编辑民间DV素材
很多行业都将媒体的宣传作为工作的重点,例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还有部分单位内部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如宣传部、专门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单位活动资料的人员,并将部分资料交予新闻媒体刊登。这些单位中的宣传人员均与电视台关系紧密,有如下优势:从他们手中交出去的素材,一般而言,真实性毋庸置疑、可信度高;在对专业术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准确,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新闻调查取证也较及时,尤其是能够捕捉到执法现场的镜头,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还能提供记者捕捉不到的镜头。目前很多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拍摄的关键画面,再进行加工和编辑,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新闻进行播出。
4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制作舆论监督节目
关于制作舆论节目的技巧,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以党和人民为工作的中心、服务大局、以党的要求约束自身,将 *** 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监督时要保证科学化。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用科学的方式将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的新闻带给群众;
第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监督,不违背党的发展规律、不泄露国家机密等。
5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后期控制指挥
控制着一般被称为导播,节目直播的时候是很紧张的,主持人、技术人员、编辑以及无时无刻准备释出的新闻讯息,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服从导播的安排。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报纸的排版其实就是电视的版面,新闻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版面做得更加活跃、更加吸引人。根据节目的时长来确定新闻的成套播出,对于突发性新闻或没有及时制作的新闻,可选用在节目中插播;若收到记者传回的新闻,如果比较重要,那么导播就可以在节目中迅速切入播放。在原有节目中插播讯息,实际上已经打乱了原本的预定,那么导播必须具有缜密的思维并辅助准确的计算,才能将新闻插播在适当的时间中。
6结论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除了要对传媒行业进行深刻且严谨的认识,还需要努力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道德情操。一般而言,新闻的创新来自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内容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是与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领者编辑技巧,才能制作出符合受众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迎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将新闻报道典型化、精品化,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燕,曹林.论网路课堂在《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的辅助性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2]徐尚青.传播科技变化与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应变——以地方教学型高校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3]孙宜君,刘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11.
《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传统电视媒介的更新换代,广播电视整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根据当前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其教学,使教学更加适应变化了的广播电视媒体。本文分析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改革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课程改革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62-02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广大的新闻单位也表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较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 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专业改革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从短期来看,学生的个体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与社会工作要求相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本科教育应有的素质,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从长远来看,应该让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在本领域能够做出突出贡献,不断推动我国的新闻事业迈上新台阶。
除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改革以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外,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传媒正在向“三网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2013年以后,广播电视和电信互相进入了对方领域,未来的传媒之争将更加激烈,且竞争将主要来自广电系统外部,广电系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步伐愈来愈快,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根据这些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更新教育理念。
二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但要学习传统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更要体现现代传播学的潮流。根据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的传播学素养。目前,各大高校课程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课程上,而且理论性较强,实践环节较少,虽然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传媒机构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拍摄、制作等工作,但实际上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真正上手工作的非常少,课程所学不能应用于实践一直是阻碍学生发展的难题。因此,调整后的课程结构除了要夯实专业素养外,对于辅助实际工作的课程也不能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课程需要得到重视,1写作课程,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等,笔者认为还要加大这方面的课程比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2外语能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外语素养,在设定普通大学外语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传媒专业的外语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对研究国外传播的趋势以及研究国外各类新闻节目大有裨益,首先要听懂,其次才能谈研究。3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型别的影视节目,掌握传播学的普遍规律,如国外的新闻与专题制作,纪录片甚至电影、电视剧、传播范围广的精品都可以作为教材,可以逐格逐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
2.根据传媒发展的趋势,开展媒介融合的教学尝试,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是指“新闻”专业素质,“多能”是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已经进入了一个受众逐渐细化的时代,日后的传播分众化趋势将逐步加大,频道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新闻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外,还要根据分众化的趋势培养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能力,为竞争就业增加筹码,只有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化媒体传播领域的人才才能在分众化的媒体趋势中占据主动。其实,媒介教学的融合尝试在国外新闻传播学中早已经有实践。例如,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媒介融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该专业教授的课程除了有传统的传播学包括的新闻写作和传播理论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网路、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媒介融合专业的毕业生要比单纯接受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设定将实用、立体培养作为目标,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习惯高强度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对新闻以及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到一些主流媒体进行长期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磨炼自身。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在一线工作中弥补书本学习的不足。虽说地方高校可能没有中国传媒大学技能训练平台的优势,但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高校也在依托地方资源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如与省、市、县级电视台、各层次报社、影视制作公司等进行合作。平台虽有,但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如何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如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思考、改进。再则,这种融合教学要求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工作者从更巨集观的角度看待本专业,新闻传播事业实际上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事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智慧,只有具备“融合性”的人才才能不断促进传媒事业的变化。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改革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方向
诚然,西方传播学的发展和研究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国对于新闻和传播的研究要想超越西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西方多年来累积的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经验以及发达的传媒事业都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政治制度下的广电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广电新闻事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培养更多的理想坚定、素质过硬、敢闯敢干的年轻队伍,这才是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巖.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3]李克.论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与解决方案[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4]杨丽.“岗位导向,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应用――以鸡西大学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有关推荐:
电视媒体要严格把关,防止饭圈文化对主流媒体的渗入,不能让颜值主义消解新闻议题的严肃性;营造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引领用户理性思考,回归新闻本质。其次,出镜记者坚持正向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舆论,不能为迎合用户需求而盲目跟风;做好心理调整,理性看待名利,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摘要]“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媒介融合”的洪流无法阻挡,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本文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一些学者分类的基础上,将“媒介融合”分成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四个阶段。[关键词]媒介融合分类发展“媒介融合”是新闻界一个比较前沿的问题,但“媒介融合”概念的认识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所区别,并没有在学理上拥有共识。在国内,人大学者蔡雯是较早对这个概念作出阐释。在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媒介发展状况作出考察以后,她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新闻采编技能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这个概念似乎包容了一切研究,正因为内涵过于宽泛,“媒介融合”并没有一个准确定义。(1)自蔡雯之后,国内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概念内涵和指向并不清晰,导致大多数学者只是对媒介发展的趋势作出一定的阐述和预测,并没有对“媒介融合”作出清晰的界定和解释。一.什么是“媒介融合”正如有些学者说道,“媒介融合”只是一种发展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现象,很可能只是媒介融合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必然会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而很多发展趋势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正如在十年前我们无法预测现今博客大行其道一样。实践是理论的先导,随着实践的日益丰富,理论的内涵也会随着丰富发展,“媒介融合”也不例外。现在我们讨论的概念内涵,大多针对已经产生的现象并且对未来做出一些可能的预测。我们首先看看专家对其的定义,“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在西方新闻学界,在“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上,经常用Journalism代替Media,其实两者的意思差别并不大,因为在西方,Journalism是指整个“新闻业”,因此“媒介融合”和“新闻业融合”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要理解“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界定其指向范围,我们首先看看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5):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两层意思是有区别的,“会聚”或“结合”虽然有一些“融合”的意思,是低层次的“融合”,是物理意义上的,是在做“加法”,将同种的媒介或者不同种类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如中国很多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等;而“融合”则是将不同的媒介功能和传播手段“融化”为一种,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广义的“媒介聚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狭义的“媒介聚合”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三.媒介融合的分类与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结合实践,我们可以把“媒介融合”进行分类。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6):一是所有权融合(Ownership convergence),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二是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三是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日,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四是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五是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尽管是美国确实存在的一些现象,但正如蔡雯教授所说,这种划分的标准并不一致,前三种是“媒介组织行为”的划分,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另外,戴默等几位在美国鲍尔州立大学任教的学者向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融合连续统一体:媒介新闻编辑部合作研究的一种模式》,提出了“融合连续统一体”这个新概念(7)。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opeti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新闻内容等。作者认为合作的媒介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戒备,在电视上露面的报纸记者不会愿意透露那些构成报纸独家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4.内容分享(Content shar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立制作的。5.融合(Conv-ergence),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戴默教授的划分明显比戈登教授合理,五种模式的新闻融合程度依次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在现实中都存在着这几种“媒介融合”的例子,如报业集团、媒体联盟以及平面媒体电子化等现象。最能代表“媒介融合”的是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这两家公司都以自己所拥有的并且同在一个地区的报社、电视台和网站作为基础,构造了不同类型的“融合新闻”的平台,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融合新闻”也同样有所收获。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例子,这个应该是迄今为至最高层次的“媒介融合”了。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对“媒介融合”进行过划分,但大都不会脱离这两种划分方法。但一个重要的不足就是仍然没有将最高层次的媒介融合划分进去,就是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通过汇聚,产生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正如学者有论,“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其实,“媒介融合”的分类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关键是看其分类的标准。按照刚才下的定义: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应该按照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进行分类。“媒介融合”按照发展和聚合程度分类如下图:经济、技术等条件的推进最初的“媒介融合”是组织的融合,这种结合往往是依靠外部的力量(如行政力量)使媒体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如中国的许多报业集团都属于这种类别,结合以后这类集团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只是一种十分松散的组合,往往还是处于各自为占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机分工的态势;第二阶段的“资本融合”比前一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团进行收购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合并。这种兼并或收购往往不局限于一种媒介,是一种横向的收购。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到资本融合的双方不一定都是媒介组织,
文秘帮媒介融合论文范文回答于2019-10-15媒介融合论文篇1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性障碍,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2一、“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这次茶博会的报道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当前以报业为代表的多数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尝试尚处在“报网互动”阶段,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会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整合共享资源为核心,以“报网互融”为目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大背景深刻影响传媒业的变革。媒介融合是一场互联网数字技术推动下诞生的产业革命,互联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是一个信息平台,传者和受者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媒介融合正是一个不同媒介生产者、内容、渠道、接收终端之间的传统边界日渐模糊、趋于融合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提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在融合,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媒体人要有宏观思维,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建构,重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力量,才能准确预测未来媒介融合的走向。毋庸置疑,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媒介同质化、信息内容产业化、市场竞争激烈化、互联网传播媒介缺乏有力的监管等。相信在整个社会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联网思维将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人类社会史和传播史上的融合大时代。作者:吴楠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论文篇3一、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三、结论媒介融合的发展给新闻编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媒介融合,新闻编辑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新闻编辑的思维应当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进步,进而有效提高新闻编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新闻编辑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于春妹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阅读原文有用 |分享「猴子音悦」商用配乐授权网站 版权可商用 特价59元起值得一看的曲多多相关信息推荐「猴子音悦」特价59元起!正版宣传片配乐,背景音乐商用版权,量贩式乐库,满足您的宣传片,广告,电影,游戏,节目等音乐素材需求 版权好音乐 只在「猴子音悦」houzi8.com广告澳洲直邮代购Nature's Way儿童鱼油3种口味高DHA量180粒 三色鱼油¥285 元¥285 元购买淘宝热卖广告老花镜 新款跑江湖地摊老视镜男女士老年双牙树脂高清老花眼镜 黑色 +100度¥9.9 元¥29 元购买京东广告大家还在搜媒体融合论文的创新点媒介融合的具体案例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及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媒介融合的例子有哪些融媒体传播特征论述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论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已经到底了 ——
181 浏览 8 回答
90 浏览 5 回答
215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7 回答
209 浏览 8 回答
297 浏览 2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8 回答
210 浏览 9 回答
125 浏览 4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269 浏览 7 回答